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2021年妇女生活杂志定价

发布时间:

2021年妇女生活杂志定价

女性杂志作为全国流行性报刊,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科技日益进步,我们可以从手机电视上获取外界资讯,报纸杂志渐渐没落了,但是杂志在发行初期地位很高,像陈独秀先生创办的《青年杂志》,影响了当代大批青年学子,《妇女杂志》作为第一个报道女性的杂志,成长之路更是艰辛。

一、创办杂志早期之路并不顺畅,守旧派进行破坏

《妇女杂志》创办于1915年,由刚刚经过内部改革的商务印书馆创办,刚开始办《妇女杂志》就受到了很多守旧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女性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抛头露面的不成体统,甚至在刚刚出版的时候还有人进行抵制,但是在那个文化动荡的年代,新思想和旧传统相互交融碰撞,还是有不少女性朋友敢于购买。

二、早期内容倡导女性朋友要懂得生活,解放自己

这本杂志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认为男女是平等的,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他人的践踏和攻击,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既要懂得包容丈夫,更要敢于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要将旧思想通通丢下,要讲文明,将自己打造成新时代的女性,去拥抱新的生活,不能将自己的丈夫作为自己全部的动力,要有自己的空间。

三、《妇女杂志》创办时间长达17年之久

这本杂志虽然在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但是在新思想的解放潮流之下,这本杂志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除了女性朋友购买这本杂志之外,也有许多想要通过杂志了解女人的男同志购买,我们必须承认,这本杂志带给了女性很大的帮助,一直发行了17年之久,在民国期间,对女性的影响力最大。

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这本杂志当时创办时的艰难处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本杂志,看到我们的国民是怎样一步步闯出新的天地,国人民智不开发,教育得不到发展,整个国家就会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永远也强大不起来。

单价5块,年定价自然是60.它刊号CN 11-4435/R。你可以找一本看看是不是一样。

2021年9月,女排精神,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被成功纳入中国第一批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谱系之中。

勤学苦练、团队协作、敢于拼搏,这些优良的品质,曾一度被女排运动员们,乃至于国家运动员们用来作为参照或履行的标杆。

孙玥,是郎平的爱徒,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排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容貌姣好且性格爽朗,在赛场上的作风不仅勇猛且十分强劲,更是有着“小老虎”的绰号

1973年,孙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的一个排球世家之中, 孙玥的父亲孙锦华 曾是江苏女排的主教练,而 母亲黄启珍 则曾是江苏省排球队的主攻手,她还有一个哥哥,叫孙昕。

小时候的孙玥性格很活泼也很开朗,她热爱自然也喜欢幻想,在父母极致的关怀和疼爱下,孙玥的童年是幸福且无忧无虑的。

虽然孙玥的父亲平时都很忙,经常要等到周末才能跟家人在一起吃饭,陪孙玥玩耍,但在孙玥的记忆里,不管是一家人在饭桌前的欢笑,还是那些曾在父亲肩头唱过的歌,都是得以让她至今深深珍藏的宝贵记忆。

孙玥3岁时有一次去外婆家,也许是因为突然换到陌生的地方,她便一直哭闹不止,孙玥的母亲没办法只能抱着孙玥在外面边走边哄,哄着哄着就走进了附近的一家排球馆。

奇怪的是,孙玥进到球场后竟然不哭了,她张望着那些跑跳着的人们以及在空中飞舞的排球,眼中充满了好奇

随后,孙玥的母亲经常带着孙玥到江苏女排训练所中玩耍,她坐在捡球车里,跟年轻的队员们一起奔跑欢笑,那是孙玥在童年时期最早对于排球的记忆。

然而,孙玥幸福的童年,在父亲被检查出肝癌晚期后戛然而止。

1979年,随着孙玥的奶奶从医院满脸泪痕地回到家并抱紧孙玥的那一刻起,年仅6岁的孙玥便就此永远失去了父亲。

面对失去了父亲气息的家,孙玥也变得不再喜爱玩闹,亦或是对着天空或夜幕幻想, 为了成为母亲和奶奶的依靠,她的性格逐渐变得坚强独立且沉稳了起来。

为了为家里减少负担,孙玥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就转到了一所离家相对较近的小学上学。

年少时的孙玥虽然性格坚韧且成绩优秀,但身体却不怎么好,除了贫血以外,还患有比较严重的鼻窦炎,因此 在孙玥8岁时,母亲就将她送进了南京市业余体校练习排球,其一是为了加强孙玥的身体素质,其二也是为了孙玥父亲的遗愿。

那是孙玥第一次正式接触排球,进入体校后的她每天都积极地参加着训练,她很享受在排球场上奔跑挥洒汗水的感觉,悟性极高的她很快就在排球队中展露了头角,身体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好了起来。

不久后,在一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来体校选拔队员的排球赛中,孙玥凭借着在赛场上积极的表现,幸运地得到了选拔人员的赏识,并在随后顺利转入了琅琊路小学。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不仅是一所重点小学,更是受到省体校教练们所青睐的小学。

然而,不知是受到童年家庭的变故的影响,还是害怕让父母失望的心理压力,在转入琅琊路小学后,孙玥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她向曾经的同学借书借笔记借练习题,独自一个人在学校找个角落学习,生怕自己落下任何一科的功课。

就这样孙玥在学校不可避免地渐渐被同学孤立了起来,她也经常因为1米64身高被同学挖苦说根本不是打排球的料。

“妈妈,我能不能不在琅小上学。”自尊心一再受挫的孙玥曾流着泪对母亲说。

对于孙玥的母亲来讲,女儿排斥排球这件事是让她始料未及的,但她也明白如果此时强迫孙玥留在琅小可能会招致反效果,于是在思量过后,她同意了女儿想回到原先的学校读书的请求。

回到熟悉环境后的孙玥逐渐变得积极阳光了起来,对排球也恢复了以往的兴趣,再次露出笑容的她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练习排球转眼到了初中二年级。

1987年,孙玥随校队参加了一场名为“振兴中华杯”的少年排球赛, 在比赛中她意外得到了江苏省青年女排教练黄兰芳的赏识,并在随后被邀请加入江苏省青年女排队。

1987年,孙玥来到漳州进入省队参加冬训,但因右膝意外长了个疖子,便只能自己独自一人进行一些小运动量的训练。

即便只是小运动量的训练,做事认真且投入的孙玥也毫不马虎,她对姿势上的细节反复琢磨练习,碰到自己做不了的动作,就坐在训练场旁看队友们练习,然后总结方法

为了不让孙玥落后训练,黄兰芳教练便开始在私下里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从传球、垫球、蹬到如何运用腰腹的力量,每一个该打实的基础,黄兰芳都会对孙玥进行反复的训练。

原中国男排主力队员曹平 也很看好孙玥的未来发展,在空闲时,也会传授她一些在发球和扣球上的技巧。

就这样,在老师们严格的要求,以及孙玥自己的努力下, 1989年,孙玥成功进入了江苏省一队,并在当中担任女排主力替补。

虽然只是主力替补,但孙玥很珍惜这次机会,她开始在训练上变得更加卖力,每天不少于8小时基础训练,和数不清的百米跑,以及在扣球、发球等专业技术上反复的钻研练习。

孙玥心里清楚,只有秉承着刻苦训练的信念,才能换来在技术上的提高。

全国女排甲级队联赛,是孙玥在当上女排主力后参加的第一个比赛,为了给江苏省排球队争光,也为了不辜负教练们的期待,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江苏女排在以往并不算好的成绩,并获得冠军。

然而,过强的胜负心,带来的不一定是好的结果。

也不知是因为压力太大还是缺乏正规比赛的经验,孙玥在赛场上并没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且频频失误,使得江苏女排的排名从B组降到了C组。

在此之后,孙玥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自我调整,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技术上的欠缺和不足,也明白了锻炼心性的重要性,慢慢的,走出了困住自己的泥潭,重新收拾好心情,开始更加努力地回归训练。

春去冬来两个秋,日子就在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中一点一点地过去,看着每天辛苦训练的女儿,孙玥的母亲也很是心疼,但她还是含着泪鼓励孙玥:“你要走的路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却是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经过的路。”

孙玥在排球场上的作风不仅勇猛且十分强劲,黄教练和队员们便给她起了一个“小老虎”的绰号。

1990年,17岁的孙玥终于正式扛起了排球队主力的大旗,并在次年代表江苏女排出战唐山城运会,在甲级联赛C组赛区中,孙玥凭着在赛场的完美表现,给 原国家体委排球处副处长刘化聪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化聪很看好孙玥在赛场的积极活跃的表现,便在比赛结束后,将孙玥引进给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胡进,且在随后不久,孙玥就收到了前往国家队的调令

进入国家队后的孙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专业队员的对比下,孙玥不论是在赛场经验还是细节技术上,都不免显得逊色了起来,她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晚上经常睡不好。

但她不愿就此放弃, 她咬紧牙关挺过了一次又一次艰苦的训练,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技巧和动作,那时候的孙玥永远都是在练习场上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3个月后,孙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1992年中国女排出访欧美热身赛的一名主力队员。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比赛,也是她第一次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要在哪里,虽然最后比赛的成绩并不是很令她满意,但她也从中学会了一个道理:比赛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胜负,而在于能从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寻找到提升的阶梯。

1993年,孙玥在第七届亚洲女排锦标赛上凭借着和队友们精湛的合作,获得了“最佳一传”的称号,年仅20岁的她也成为了队里的老将,然而,孙玥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

当时的中国女排情况每况愈下,外界的质疑声层出不穷,致使队员们都如同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般,开始变得消极,一些队员甚至有了退役的念头。

虽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孙玥也感到了无力,但想起曾经那些日日夜夜的训练的日子,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她在等,等一个机会,中国女排也同样在等一个机会。

1995年,郎平回到女排执教,那时距离亚特兰大奥运会还有18个月时间

再次充满希望的孙玥开始了一段格外严格的训练,在郎平的指导下,孙玥和队员们每天披星戴月的加紧练习着,不管是在转换训练项目还是捡球时,都马不停蹄的保持着一路小跑的姿势,生怕浪费一点点的训练时间。

就这样,在孙玥与郎平,以及整个女排队的努力下,中国女排在随后的几年里,获得了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季军、亚锦赛冠军,以及亚运会冠军等等,而孙玥自己也获得了像是个人MVP等许多荣誉称号。

能为中国女排贡献力量让孙玥觉得很满足,她很感谢教练以及队友所给予她的信任,但她也一直遗憾着,自己没能帮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斩获一枚金牌。

2000年,在 悉尼奥运会 结束后,孙玥宣布退役,随后赴意大利职业联赛打球。

孙玥曾说,如果要用颜色来代表她所参加过的3次奥运会,那一定分别是灰色、红色、和蓝色。

她坦言:

“1992年那次是灰色,第一次参加比赛很兴奋但能力不足;

亚特兰大奥运会那次是红色,虽然最后我们并没有拿到冠军,作为主力的我已经尽力发挥了我最好的水平,问心无愧;

最后的悉尼奥运会是蓝色,这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和眷恋的一场比赛,我明白,中国女排并非不强,只是在那时碰上了更厉害得到古巴队罢了。”

但她表示受益于自己从前的 体育 专业,以及自己也曾在大学里兼职过报社的工作,想来自己写的文章应该还是可以被读者们所认可的,她也希望能从《扬子晚报》这个平台去认识和帮助更多人。

在随后的两年里,孙玥写了一本自传叫《停不了的爱》,来向大众展现自己的排球经历,并同时担任着江苏女排的助理教练一职。

2008年,孙玥担任奥运火炬传递南京站的火炬手。

退役后的孙玥,不仅在工作事业上非常成功,且在感情生活上也是十分美满幸福。

孙玥的丈夫叫何国文,是一名香港公务员,也曾是一名篮球选手,代表中国香港队参加过多场运动会以及比赛。

二人相识于一场朋友聚会,何国文第一次见到孙玥时便喜欢上了她,但奈何那时何国文的普通话说得并不好,所以当时的孙玥也并未觉察出什么,两人最后只是出于礼貌交换了电话

为了追求孙玥,回到香港后的何国文立刻报名参加了普通话训练班,每天认真地学习口语表达和简体汉字的书写,当他再次打电话给孙玥时,已经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

随后,孙玥在与何国文的几次相处中,感受到了他的绅士以及细心,便开始对他有了好感,两人之间的联系也慢慢多了起来。

在孙玥退役后的不久,何国文便打电话向孙玥表白,希望孙玥能做他的女朋友,虽然孙玥也犹豫过异地恋的问题,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对何国文的喜欢便答应了他。

对于这段恋情何国文很是用心,不管是情人节还是春节,每逢重要的节日,何国文就一定会从香港坐飞机来到孙玥身边陪她过节,他会送孙玥最喜欢的郁金香,也愿意耐心倾听孙玥向他抱怨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难。

就这样在两人的精心维护下,这段看似不可能的异地恋就这样持续了8年。

后来,何国文与孙玥结束了恋爱的长跑,二人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在婚后孕有2女。

婚后的孙玥跟随何国文去到了香港,曾在香港的一所学校里担任排球教练,在女儿诞生后,孙玥便做起了全职太太,经营着家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孩子身边陪伴她们成长。

距离嫁到香港已经14年过去了,孙玥在香港落地生根,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被问到在将来是否会让女儿也从事排球运动时,孙玥认真地答道说:“这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孙玥表示,职业运动员是很辛苦的职业,但如果女儿有兴趣她也不会阻止,她会给女儿提供专业建议,然后让她们自己来做选择。

“玥儿,又漂亮了。”郎平在看到孙玥到来后亲切地说道。

随后,孙玥也有幸受到过几次TVB的邀约,她也在节目中,向大众讲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对排球的喜爱。

如今的孙玥也已经48岁了,女儿们也都逐渐长大,她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女儿的成长。

在2021年8月香港商报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孙玥专访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孙玥依旧是从前那个爽朗的性格,并且依然热爱着生活和排球。

孙玥在专访中表示,来到香港这许多年,已经习惯了这边的日子,自己很享受现在的这种平淡且充实的幸福,如果未来有可能,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续写排球世家的传奇。

她强调, 体育 是一所桥梁,退出女排,嫁到香港,虽然也有许多的不舍但也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以后也会经常回内地看看,为中国女排加油。

人既要有梦想也要拥有胆量,跌跌撞撞的勇往直前,拼尽全力的野蛮生长。

虽然在纵看孙玥的排球生涯总有些许遗憾,但比赛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全部只在输赢与否,能够在每次的自我否定后重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不迫的面对世界上的每一个难题才是最重要的。

回想曾经,排球场上,藏在孙玥笑容里的,不只是她的自信,也是中国女排的未来。

[1].妇女生活杂志社.传奇国手孙玥:女排经历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J].妇女生活,2017年(09期):第二章第三节.

[2].孙玥.停不了的爱[M].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

随着《新青年》的创办,女性思想逐渐开始解放,妇女杂志是近代最早的女性杂志,它在创办的时候面对了许多的难关,首先就是传统守旧派的阻挠,他们不理解也害怕女性的崛起。

妇女生活杂志2021年6期

《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她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毛泽东同志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妇女》杂志的创刊,并为创刊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杂志的读者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由于战争环境险恶、交通不畅和财政困难等原因,《中国妇女》杂志只出了22期,于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国妇女》杂志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为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了鲜明地区别于旧中国,所以定名为《新中国妇女》。这本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月刊,从复刊之日起就一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何香凝、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国妇女》改为《中国妇女》。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群众时,蔡畅大姐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妇女》题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妇女》的刊名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手写体。“文革”中《中国妇女》于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复刊。《中国妇女》一直关注女人的命运,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80年代到90年代,杂志发起“女人的出路”的大讨论,提出“我们需要重建”,倡导解放思想。大力宣传新《婚姻法》,同时举办妇女知识竞赛、评选中国小英雄等活动,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上升到100多万份。90年代后期,杂志经过不断改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成长,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纪。1999年,杂志改为半月刊,并成为彩色印刷的杂志。上半月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女性的发展,讲述女人的故事,关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力图给读者精神力量和一种贴心的感觉。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中国妇女》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杂志,一些妇女运动的前辈,如沈滋久、董边等都曾任这本杂志的总编。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几代人的交替中,杂志社也吸引了许多非凡的女性为之工作。《中国妇女》杂志把妇女解放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实践,并满腔热情地将“向妇女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妇女”作为办刊目标。为此,《中国妇女》杂志开展了“当代女性现状探索”,提出了“愿我有一个新的妇女观”、“当代妇女面临四个挑战”、“理想女性、女性理想”以及“女人的出路在哪里”等专题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权威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热烈反响。《中国妇女》杂志始终以推动中国妇女的解放、进步、发展为己任,有较浓厚的理性色彩,探讨每一历史阶段的妇女问题,维护妇女利益,反映妇女呼声,倡导妇女自强,促进妇女进步。它还大量宣传优秀的中国妇女人物,冲击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崭新的女性价值观念,显示中国妇女的社会责任、能力、才华和贡献。刊物还关心妇女生活,深入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内心世界,大量提供信息,对妇女就业、社交、婚姻、家庭、教育、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可读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1984年6月29日,《中国妇女》杂志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与现在动不动就体健貌端、温柔贤惠等模棱两可的措辞相比,当时征婚者要务实诚恳得多。这也许跟当时登征婚广告还得到单位开证明不无关系。《中国妇女》的征婚广告一登,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来,未婚的大龄青年为了表示感谢还在信中违规夹寄钱物。紧接着的第7期登了8则征婚广吉,“征婚启事”也变成“鹊桥”并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国妇女》甚至办了“大龄青年婚姻专号”。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福州才女庐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庐隐生平简介 提起才女庐隐很多人会去百度上搜索庐隐的简介,然后会发现庐隐其实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黄淑仪是一位感伤情怀很重的悲观主义者,其作品除了早期的一些,其他的大都是非常悲哀的风格,她的作品十分具有“五四”的风格,其小说甚至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 庐隐生于公元1898年,祖籍在福建闽侯县,因为庐隐出生的时候庐隐的外祖母就去世了,所以庐隐的母亲很不喜欢庐隐,觉得她身上晦气太重,所以把庐隐交给奶妈抚养,一直在乡下过着,知道庐隐的父亲在湖南长沙当了知县,庐隐才正式回到父母的身边生活。 1908年的时候庐隐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并且信仰基督教。在清王朝被推翻后,庐隐的大哥开始教庐隐写短文,然后庐隐考上了高小、师范预科,开启自己的求学之路。 1912年庐隐进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她才13岁,在学校庐隐特别喜欢看情感类的小说,人送外号“小说迷”,因为当时没有女子的大学,所以庐隐中学 毕业 后就被北平的公立女子学校聘为教员,但是庐隐对家事和园艺根本不懂,所以不就就辞职了。后来又被一些女子学校聘请当校长。 庐隐的爱情很坎坷,先是和表亲林鸿俊定亲,后来又自己提出解除婚约,1923年又和有妇之夫郭梦良在上海举行婚礼,但是家庭生活很是繁琐,庐隐在这段婚姻期间创作了《胜利以后》、《父亲》等作品,1925年出版个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同年郭梦良去世,三年后又和一个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学生李唯建结婚,1934年,庐隐因难产手术大出血,高烧不退,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享年仅仅36岁。 庐隐的作品 庐隐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庐隐取自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庐隐的作品很少,因为庐隐去世的时候才36岁,而且她一生生活又非常艰辛。但是庐隐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非常具有有特色,她的小说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庐隐大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灵海潮汐》等。 庐隐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庐隐前期的作品受“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很大,所以其作品有大多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并且在书中极力提倡人道主义,提倡善良和真情,这期间的代表作品有《两个小学生》、《一个著作家》等表现社会问题的小说。 庐隐后期的作品也就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这段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庐隐作品的特色,用极其哀伤的笔调叙写当时五四青年复杂的情感世界,其作品中对青年女性苦苦追求民主解放和自由爱情但是最后却没有好的结局这一主旨的表达地尤为深刻。这段时期庐隐的代表作有《或人的悲哀》、《丽石的 日记 》等,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庐隐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进行创作的,所以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庐隐的真实个性。 总体而言,庐隐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很独特的,其抒情方式也是清浅又直切,还带有几分潇洒和隽丽。因为胡庐隐本人的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接受 教育 的背景,让庐隐的小说受中国古典小说、婉约派诗词的影响很大,其作品的基调也大多是婉转伤怀的。 庐隐的著作年表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北京女子高等师 范文 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 《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 经验 》(《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作什麼?”》(《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 《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 1922年 《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 《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 《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 《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 《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 《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 《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 《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 《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 1923年 《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 《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 《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 《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 《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 《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 《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 《流星》 (《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 《秋别》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寂寞》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 《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 《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 《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 《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 1924年 《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 《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 《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 《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 《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 《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 《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 1925年 《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 《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 《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 《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 《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 《秦教授的失败》 (《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 《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 《海滨故人》(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 《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 《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 1926年 《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 《灵海潮汐致梅姐》 (《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 《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 1927年 《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 《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 《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 《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 《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 《憔悴梨花风雨后》(《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 《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 《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 《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 《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 随笔 ) 《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 《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 《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 《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 1928年 《曼丽》(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 《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 《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 《妇女的平民教育》[10](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 《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 《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 《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 《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 《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 1929年 《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 《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 《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 《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 《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 《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 《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 《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新诗) 《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 《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 《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 《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 《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 《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 《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 《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 《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 《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 《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 1930年 《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 《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 《归雁》(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 《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 1931年 《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 《云鸥 情书 集》(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 《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 《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 《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 《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 《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 《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 《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 《东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8号,散文) 1932年 《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 《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 《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 《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 《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 《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 《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 《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 《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 《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 《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 《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 1933年 《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 《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 《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 《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 《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 《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 《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 《玫瑰的刺》(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 《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 《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 《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 《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 《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 《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 《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 《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 《恋爱不是 游戏 》(《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 《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 《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 《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 《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 《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 《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 1934年 《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 《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 《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 《象牙戒指》(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 猜你喜欢: 1.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2.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 3. 灵魂的伤痕阅读答案 4. 描写福州的当代散文作品 5.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专题论文发表时期(1968—1987年)1,1968年12月开始陆续在湖北《黄石日报》、《湖北日报》、,《湖北文艺》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2,1973年4月退伍后开始陆续在《山西群众文艺》、《山西日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妇女生活》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3,1982年8月参加成都“全国哲学问题讨论会”。4,1983年1月河南省哲学界为章韶华“论决定反决定是一条最重要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一书召开专题讨论会。5,1983年9月《河南日报》发表长篇人物通讯《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记共产党员章韶华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事迹》。6,《河南社联》1983年第4期以整期篇幅选载章韶华《关于唯物辩证法若干基本理论的探讨》一书。7,河南《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发表《试论联系的一般含义和基本特征》,同年《光明日报》部分转载。8,《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发表《试论联系的统一性》。9,陕西《理论研究》1983年第5期发表《论联系对于质与量的重要意义》。10,湖北《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发表《对联系构成运动的理解》。11,四川《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矛盾论揭示了三条崭新的辩证法规律》。12,湖北《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发表《略论哲学的性质》。13,北京《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4期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讨论的思考》。14,河南《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发表《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问题初探》。15,北京《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7、8期连载《苏联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基本理论的讨论》。16,山西《晋阳学刊》1987年第2期发表《试论辩证法的多面性和整体性》。二 专题著作出版时期(1988—1997年)1,《走出哲学王国后的沉思——我的哲学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2,《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3,《走出哲学的误区——论决定反决定是一条最重要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4,《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唯物辩证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5,《人类的第二次宣言——自然—人道主义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6,《宇宙精神——人类生命观引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7,《改革开放正在掘进岩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8,《花与刺——哲理诗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三 学术体系出版时期(1998—2007年)1,《章韶华思想体系》(教科书版),新加坡正道出版集团1999年9月出版。2,1999年1月30日至2月1日,北京章韶华学术思想研究所召开第一次所务扩大会议,会议就《章韶华思想体系》一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宣讲和评述,来自我国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10多人参加了会议。3,章韶华学术思想全集——“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11月出版。“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包括:(1)《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概论》,该书对由六种学说组成的章韶华学术思想体系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关系进行了概。共一卷,40万字。(2)《决定-反决定学说》,这是一种哲学-科学学说,它为自然科学和哲学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其结论是“万物共一”。共四卷,75万字;(3)《自然-人道学说》,这是一种人学-类学学说,它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导向,其结论是“人类共一”。共四卷,76万字;(4)《宇宙-精神学说》,这是一种生命学-宇宙学学说,它为生命学和宇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道路,其结论是“生命共一”。共三卷,60万字;(5)《超然-终极学说》,这是一种神学-信仰学学说,它为神学、信仰学及宗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其结论是“神灵共一”。共三卷,55万字;(6)《自觉-自能学说》,这是一种母子宇宙学-太一精神学学说,它为宇宙起源学和广义精神学提供了全新的基础,其结论是“精神共一”。共三卷,70万字;(7)《全球-文明学说》,这是一种全球学-文明学学说,它为全球世界和当代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其结论是“文明共一”。共四卷,51万字(该学说也是用前五门学说解释现实生活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四 在全球文明推进组织(OPGC)工作时期(1998—2009年)1,1998年8月,“北京章韶华学术思想研究所”决定响应联合国将2001年定为“不同文明间对话年”的决议,开始广泛的国际间的思想和学术交流。2,1998年8月,章韶华与美国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诺曼.莱文教授就共同创作和出版《中美学者关于文明的对话》一书签署协议。3,1998年6—12月,章韶华与埃及、印度、希腊、伊朗、罗马尼亚、波兰、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驻华使馆联络,商讨成立“全球文明推进组织”问题,并商定由章韶华执笔起草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的讨论文件《全球文明宣言》。4,1999年3—4月,由章韶华独立执笔的《全球文明宣言》第一稿完成。5,1999年1月—10月,章韶华接连访问新加坡、伊朗、俄罗斯、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就《全球文明宣言》征求意见。6,1999年10月,由12个国家学者联合申请的“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在澳大利亚悉尼市注册成立。7,1999年12月2—9日,全球文明推进组织第一次主席团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荷斯维欧召开,会议通过了向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征求《全球文明宣言》的意见的决议和新世纪元年(2001年)召开“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的决议,会议选举章韶华为全球文明推进组织主席。8,2001年6月,全球文明第二次主席团会议在悉尼召开,就《全球文明宣言》提交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审议和通过等问题做出决议。9,2001年6月16—18日,全球文明第一届世界大会在悉尼希尔顿饭店召开,37个国家的与会代表(50位正式代表,30名特邀嘉宾)参加了会议,会议以一票反对的高票顺利通过了《全球文明宣言》。10,2001年6月17日,召开全球文明推进组织第三次主席团会议,会议决定在2005年召开“全球文明第二届世界大会”,会议决定由章韶华执笔起草会议讨论文件《建议联大讨论“成立世界联合政府”的公开信》。11,2001年8月,章韶华的两部著作《世界书》、《我的全球文明思想》出版。12,2002—2004年,章韶华的专著《世界联合政府构想》和《建议联大讨论“成立世界联合政府”的公开信》出版,发往联合国及各国政府。13,2005年11月14—16日,全球文明第二届世界大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广场饭店召开,大会全票通过《公开信》和作为附件的《构想》一书。14,2005年12月14—16日,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第六次主席团会议。会议决定由章韶华牵头组成由美国、俄罗斯、英国、肯尼亚、新西兰学者会议文件起草小组,共同起草全球文明第三届世界大会的讨论文件《顺应全球时代,增进宗教团结,沟通精神信仰——致世界各大宗教的倡议书》。15,2007年4月,《全球文明宣言》(英文版)在美国出版。16,2007年5月8—10日,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在北京职工之家召开第七次主席团会议。会议通过《倡议书》,并决定:章韶华为全球文明推进组织永久主席;美国学者诺曼.莱文()、英国学者麦克.莱伦()、俄罗斯学者尤瑞.雅科维茨(Yuri )为永久副主席。17,2009年6月,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决定,因甲型H1N1流感大规模爆发,决定将全球文明第三届世界大会改为网络会议。大会于10月6—8日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倡议书》。18,2009年11月,全球文明推进组织决定,由章韶华的学生彭明宽先生任组织主席,章韶华不再承担该组织的日常具体事务。五 六门学说完成的诸项理论突破第一门学说——决定—反决定学说:1,明确把哲学的对象界定为“关于关系的学说”,使哲学从此成了一门对象明确、内容确定的“究理之学”,并以此同作为“究物之学”的自然科学、“究事之学”的社会科学、“究人之学”的人文科学、“究心之学”的心理-伦理科学、“究神之学”的神学-宗教学等知识门类划清了界限。2,用自己创立的“决定—反决定学说”架起了沟通哲学、科学、人学、神学的桥梁,从而使人类各大知识门类有机统一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知识体系”。3,从理论上摒弃了东方哲学传统如易经思维那种循环论、均衡论的哲学思维方式,使之质跃为自发展、非均衡的哲学思维方式。4, 从理论上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宇宙观统一为决定—反决定论的宇宙观。5,用决定—反决定论统一了本体论和辩证论,使之成为源流关系或体用关系,从而克服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二元思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两极思维的思维习惯,使它们成了以精神或法则为本体、以物质或实体为载体、以场或关系为介体的一体性存在。第二门学说——自然—人道学说:1,明确把人性界定为自然—人道性,并以此为基石建立起了融人的起源论、人的存在论、人的发展论和人的历史观、人的社会观、人的未来观为一体的新人学。2, 明确把关于“人”的学问界定为“人学与类学的统一”。3,把中国道家的自然思想、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用“自然—人道思想”统一起来,以及把西方的人—物文明、东方的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统一起来。4,确立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从人的自然—人道本性出发、以实现和发展自然—人道本性为目的、以是否合乎自然—人道本性为检验标准的学术主张。5,提出了全球时代之前的人类历史是“人类之‘人’的历史”,此后的发展将是“人类之‘类’的发展”的学术论断。第三门学说——宇宙—精神学说:1,把人的生命过程界定为由宇宙精神驱动、主导和引领的人的自身宇宙与身外宇宙和谐互为的地球生命演进过程。2,提出人的生命是“以精神为本体、以社会为介体、以物质为载体”的系统发育过程。3,把宇宙的演进分为四种形态、四个阶段:可还原宇宙—不可逆宇宙—自组织宇宙—自创造宇宙,从而建立了“宇宙四形态理论”。4,提出人类的产生是宇宙演进的选择,因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宇宙使自己在地球上的纯自然演化通过人类而升级为自觉演进,而人类自身的进步无非是逐步适应这一使命对自己的要求。5,提出人类的结局是人类用自己的胸襟和双手使自己自觉地否定自己,并代之以在生命级上高于自己的“超人类”。第四门学说——超然—终极学说:1,把“神灵”定义为“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在“信主是什么”这一信仰的根本问题上统一了有神论与无神论。2,把不同宗教的信主的本质界定为同一种超然—终极性精神实在,从而得出了“众神共一”亦即不同宗教所信仰的神实际上是同一种、同一个存在的神学结论。3,提出用整体论—精神论的方式认识神灵的“神灵认识论”,从而将神学认识方式与科学的还原论—实证论认识方式、哲学的关系论—思辨论认识方式严格区别开来。4,提出神灵信仰只能是人类个体与神灵进行“精神沟通”的“精神信仰论”,而不应当是千百年来信徒们所惯用的诸如宗教式、仪式化、借喻性的信仰方式。5,提出古今中外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精神信仰,任何精神信仰都只能是人对高于自己“存在级”的那种存在的信仰,而在存在级上高于人的东西只能是创生了人的东西——神灵或宇宙法则。第五门学说——自觉—自能学说:1,创立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是由同一个母宇宙娩生出的无数子宇宙中的一个的母子宇宙学学说。2,提出母宇宙是由太一精神化生并主宰着的纯能量宇宙,这种纯能量宇宙中的能量作用会搅动母宇宙内的某些平衡或格局而最终形成一些能量团,某个能量团发育到了某个阀值,便会脱离母宇宙而“大爆炸”为一个物质宇宙,我们的宇宙即是这样一个宇宙。3,提出了精神分为自然精神、人类精神、宇宙精神、太一精神四类的精神分类理论。4,把太一精神的本质解释为决定—反决定性,从而为精神所以为精神、所以会运动、所以能自我意识、所以能支配物质和场提供了终极答案,并以此体现了该学说与决定—反决定学说的一致性。5,把现代科学的“弦理论”与古代东方的“玄理论”统一起来,从而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宇宙图景、宇宙模型。第六门学说——全球—文明学说:1,把全球学与文明学统一起来,从而使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学说——全球—文明学说。2,把既有的人类文明体系区分为西方人—物文明、东方人—人文明、中部人—神文明三个部分,并由此三个起源而提炼出了全球—文明学说。3,提出人类不同生存区的文明当然各有其鲜明的个性,但更有其人所为人、文明所为文明的共性,并且只有找到并运用这种共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尊重文明差异、找到文明通道、化解文明冲突、推进文明进步。4,提出了由“世界联合政府”领导、以全球文明精神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新世界图景。5,建立了由生境、经济、政治、文化、价值、信仰的未来发展构想为基本框架的未来文明理论。

2021年妇女生活杂志社招聘

额 很多那种发行医院广告的地方招人。。

全都在这了!!为了15分拼啦(>__<) ^^^^河南日报 农村版 大河报 健康报 大河财富 文摘报 河南商报 今日安报 豫北新闻 今日消费 新闻爱好者 漫画月刊 今日消费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段28号河南报业大厦基本上各大报刊都出自这里时代青年》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金水路17号电话:0371-5902645 传真:0371-5952425 Email: 《新家庭》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73号办电:0371-5721756-365 Email:《人生与伴侣》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23号电话:0371-3826137 传真:0371-3826133Email:《公安月刊》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9号电话:0371-5991155-22227 传真:0371-5970414Email:《公民与法》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省委南院《大河报》“新闻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1路1号电话:0371-5978742《河南工人报》“太阳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纬五路17号附1号84、苗笛《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2层电话:0371-6302618 传真:0371-6302219《妇女生活》杂志社《老年春秋》杂志社

河南主流都市报有《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河南日报》等,其中《大河报》和《东方今报》为全省发行的主流大报;《郑州晚报》和《河南商报》只要针对省会郑州市有效发行;《河南日报》是河南党报!大河报: 《大河报》于1995年8月1日创刊,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2008年1月31日,《大河报》由中国传媒思想库史坦国际和中国传媒论坛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传媒投资年会上大河报第四次上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9.97亿元,比上年排名上升11位,是河南唯一入选媒体品牌,同时在“全球品牌论坛2007年会”上荣膺“中国最具广告价值媒体”。大河报已成为国内外企业向中原市场展示形象、拓展市场的首选媒体。东方今报: 《东方今报》是一份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的,全国第一家由广电系统主管主办的综合性都市类报纸。其定位是以县级以上城市居民为读者对象,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发行量目前已达58万。2006年,东方今报发行在总量稳定的基础上,订户结构有了明显改善;2006年1~12月份,《东方今报》广告占版率达,广告经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广告额突破亿元大关,综合收入达到亿元,已经成为河南省媒体界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发行总量和广告额,都已稳居河南都市类报纸第二位。被国内报界誉为“中原报业一匹黑马”、“中国成长最快的都市报”。河南报纸媒体千人广告成本最低。郑州晚报: 《郑州日报》是中共郑州市委的机关报,对开彩印12版,周7刊。《郑州日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1963年10月22日即郑州解放28周年之时,《郑州日报》改为《郑州晚报》。2002年5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郑州晚报》全面改版。复刊后的《郑州日报》,主要担负市委机关报的职能。 河南商报:《河南商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第二张都市报。在河南报业市场上,《河南商报》紧随本集团的《大河报》,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盈利规模和员工平均薪酬待遇等诸方面,居本地同类报纸中“第二报”的位置。 《河南商报》创刊于1983年8月,1997年7月正式改为综合性都市日报;2004年9月1日,归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2007年7月全新改版,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具有财经特色的都市报,是“全球商报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河南商报》在河南报业市场上的迅速崛起和腾飞,已经得到本省和全国同行的充分认可。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日,是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是河南省最具权威性、指导性的报纸,隶属于河南报业集团。16个版彩色印刷,发行量为38万份,波及全国,覆盖全省118个县市的每个角落。《河南日报》系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6月1日,隶属于河南报业集团。是河南省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河南介绍:河南省简称豫。全省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027万人,有汉、回、蒙古、满等5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共设有13个省辖市、4个地区、93个县、23个县级市和41个市辖区。

2021年9月,女排精神,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被成功纳入中国第一批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谱系之中。

勤学苦练、团队协作、敢于拼搏,这些优良的品质,曾一度被女排运动员们,乃至于国家运动员们用来作为参照或履行的标杆。

孙玥,是郎平的爱徒,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排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容貌姣好且性格爽朗,在赛场上的作风不仅勇猛且十分强劲,更是有着“小老虎”的绰号

1973年,孙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的一个排球世家之中, 孙玥的父亲孙锦华 曾是江苏女排的主教练,而 母亲黄启珍 则曾是江苏省排球队的主攻手,她还有一个哥哥,叫孙昕。

小时候的孙玥性格很活泼也很开朗,她热爱自然也喜欢幻想,在父母极致的关怀和疼爱下,孙玥的童年是幸福且无忧无虑的。

虽然孙玥的父亲平时都很忙,经常要等到周末才能跟家人在一起吃饭,陪孙玥玩耍,但在孙玥的记忆里,不管是一家人在饭桌前的欢笑,还是那些曾在父亲肩头唱过的歌,都是得以让她至今深深珍藏的宝贵记忆。

孙玥3岁时有一次去外婆家,也许是因为突然换到陌生的地方,她便一直哭闹不止,孙玥的母亲没办法只能抱着孙玥在外面边走边哄,哄着哄着就走进了附近的一家排球馆。

奇怪的是,孙玥进到球场后竟然不哭了,她张望着那些跑跳着的人们以及在空中飞舞的排球,眼中充满了好奇

随后,孙玥的母亲经常带着孙玥到江苏女排训练所中玩耍,她坐在捡球车里,跟年轻的队员们一起奔跑欢笑,那是孙玥在童年时期最早对于排球的记忆。

然而,孙玥幸福的童年,在父亲被检查出肝癌晚期后戛然而止。

1979年,随着孙玥的奶奶从医院满脸泪痕地回到家并抱紧孙玥的那一刻起,年仅6岁的孙玥便就此永远失去了父亲。

面对失去了父亲气息的家,孙玥也变得不再喜爱玩闹,亦或是对着天空或夜幕幻想, 为了成为母亲和奶奶的依靠,她的性格逐渐变得坚强独立且沉稳了起来。

为了为家里减少负担,孙玥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就转到了一所离家相对较近的小学上学。

年少时的孙玥虽然性格坚韧且成绩优秀,但身体却不怎么好,除了贫血以外,还患有比较严重的鼻窦炎,因此 在孙玥8岁时,母亲就将她送进了南京市业余体校练习排球,其一是为了加强孙玥的身体素质,其二也是为了孙玥父亲的遗愿。

那是孙玥第一次正式接触排球,进入体校后的她每天都积极地参加着训练,她很享受在排球场上奔跑挥洒汗水的感觉,悟性极高的她很快就在排球队中展露了头角,身体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好了起来。

不久后,在一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来体校选拔队员的排球赛中,孙玥凭借着在赛场上积极的表现,幸运地得到了选拔人员的赏识,并在随后顺利转入了琅琊路小学。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不仅是一所重点小学,更是受到省体校教练们所青睐的小学。

然而,不知是受到童年家庭的变故的影响,还是害怕让父母失望的心理压力,在转入琅琊路小学后,孙玥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她向曾经的同学借书借笔记借练习题,独自一个人在学校找个角落学习,生怕自己落下任何一科的功课。

就这样孙玥在学校不可避免地渐渐被同学孤立了起来,她也经常因为1米64身高被同学挖苦说根本不是打排球的料。

“妈妈,我能不能不在琅小上学。”自尊心一再受挫的孙玥曾流着泪对母亲说。

对于孙玥的母亲来讲,女儿排斥排球这件事是让她始料未及的,但她也明白如果此时强迫孙玥留在琅小可能会招致反效果,于是在思量过后,她同意了女儿想回到原先的学校读书的请求。

回到熟悉环境后的孙玥逐渐变得积极阳光了起来,对排球也恢复了以往的兴趣,再次露出笑容的她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练习排球转眼到了初中二年级。

1987年,孙玥随校队参加了一场名为“振兴中华杯”的少年排球赛, 在比赛中她意外得到了江苏省青年女排教练黄兰芳的赏识,并在随后被邀请加入江苏省青年女排队。

1987年,孙玥来到漳州进入省队参加冬训,但因右膝意外长了个疖子,便只能自己独自一人进行一些小运动量的训练。

即便只是小运动量的训练,做事认真且投入的孙玥也毫不马虎,她对姿势上的细节反复琢磨练习,碰到自己做不了的动作,就坐在训练场旁看队友们练习,然后总结方法

为了不让孙玥落后训练,黄兰芳教练便开始在私下里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从传球、垫球、蹬到如何运用腰腹的力量,每一个该打实的基础,黄兰芳都会对孙玥进行反复的训练。

原中国男排主力队员曹平 也很看好孙玥的未来发展,在空闲时,也会传授她一些在发球和扣球上的技巧。

就这样,在老师们严格的要求,以及孙玥自己的努力下, 1989年,孙玥成功进入了江苏省一队,并在当中担任女排主力替补。

虽然只是主力替补,但孙玥很珍惜这次机会,她开始在训练上变得更加卖力,每天不少于8小时基础训练,和数不清的百米跑,以及在扣球、发球等专业技术上反复的钻研练习。

孙玥心里清楚,只有秉承着刻苦训练的信念,才能换来在技术上的提高。

全国女排甲级队联赛,是孙玥在当上女排主力后参加的第一个比赛,为了给江苏省排球队争光,也为了不辜负教练们的期待,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江苏女排在以往并不算好的成绩,并获得冠军。

然而,过强的胜负心,带来的不一定是好的结果。

也不知是因为压力太大还是缺乏正规比赛的经验,孙玥在赛场上并没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且频频失误,使得江苏女排的排名从B组降到了C组。

在此之后,孙玥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自我调整,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技术上的欠缺和不足,也明白了锻炼心性的重要性,慢慢的,走出了困住自己的泥潭,重新收拾好心情,开始更加努力地回归训练。

春去冬来两个秋,日子就在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中一点一点地过去,看着每天辛苦训练的女儿,孙玥的母亲也很是心疼,但她还是含着泪鼓励孙玥:“你要走的路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却是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经过的路。”

孙玥在排球场上的作风不仅勇猛且十分强劲,黄教练和队员们便给她起了一个“小老虎”的绰号。

1990年,17岁的孙玥终于正式扛起了排球队主力的大旗,并在次年代表江苏女排出战唐山城运会,在甲级联赛C组赛区中,孙玥凭着在赛场的完美表现,给 原国家体委排球处副处长刘化聪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化聪很看好孙玥在赛场的积极活跃的表现,便在比赛结束后,将孙玥引进给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胡进,且在随后不久,孙玥就收到了前往国家队的调令

进入国家队后的孙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专业队员的对比下,孙玥不论是在赛场经验还是细节技术上,都不免显得逊色了起来,她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晚上经常睡不好。

但她不愿就此放弃, 她咬紧牙关挺过了一次又一次艰苦的训练,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技巧和动作,那时候的孙玥永远都是在练习场上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3个月后,孙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1992年中国女排出访欧美热身赛的一名主力队员。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比赛,也是她第一次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要在哪里,虽然最后比赛的成绩并不是很令她满意,但她也从中学会了一个道理:比赛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胜负,而在于能从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寻找到提升的阶梯。

1993年,孙玥在第七届亚洲女排锦标赛上凭借着和队友们精湛的合作,获得了“最佳一传”的称号,年仅20岁的她也成为了队里的老将,然而,孙玥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

当时的中国女排情况每况愈下,外界的质疑声层出不穷,致使队员们都如同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般,开始变得消极,一些队员甚至有了退役的念头。

虽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孙玥也感到了无力,但想起曾经那些日日夜夜的训练的日子,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她在等,等一个机会,中国女排也同样在等一个机会。

1995年,郎平回到女排执教,那时距离亚特兰大奥运会还有18个月时间

再次充满希望的孙玥开始了一段格外严格的训练,在郎平的指导下,孙玥和队员们每天披星戴月的加紧练习着,不管是在转换训练项目还是捡球时,都马不停蹄的保持着一路小跑的姿势,生怕浪费一点点的训练时间。

就这样,在孙玥与郎平,以及整个女排队的努力下,中国女排在随后的几年里,获得了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季军、亚锦赛冠军,以及亚运会冠军等等,而孙玥自己也获得了像是个人MVP等许多荣誉称号。

能为中国女排贡献力量让孙玥觉得很满足,她很感谢教练以及队友所给予她的信任,但她也一直遗憾着,自己没能帮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斩获一枚金牌。

2000年,在 悉尼奥运会 结束后,孙玥宣布退役,随后赴意大利职业联赛打球。

孙玥曾说,如果要用颜色来代表她所参加过的3次奥运会,那一定分别是灰色、红色、和蓝色。

她坦言:

“1992年那次是灰色,第一次参加比赛很兴奋但能力不足;

亚特兰大奥运会那次是红色,虽然最后我们并没有拿到冠军,作为主力的我已经尽力发挥了我最好的水平,问心无愧;

最后的悉尼奥运会是蓝色,这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和眷恋的一场比赛,我明白,中国女排并非不强,只是在那时碰上了更厉害得到古巴队罢了。”

但她表示受益于自己从前的 体育 专业,以及自己也曾在大学里兼职过报社的工作,想来自己写的文章应该还是可以被读者们所认可的,她也希望能从《扬子晚报》这个平台去认识和帮助更多人。

在随后的两年里,孙玥写了一本自传叫《停不了的爱》,来向大众展现自己的排球经历,并同时担任着江苏女排的助理教练一职。

2008年,孙玥担任奥运火炬传递南京站的火炬手。

退役后的孙玥,不仅在工作事业上非常成功,且在感情生活上也是十分美满幸福。

孙玥的丈夫叫何国文,是一名香港公务员,也曾是一名篮球选手,代表中国香港队参加过多场运动会以及比赛。

二人相识于一场朋友聚会,何国文第一次见到孙玥时便喜欢上了她,但奈何那时何国文的普通话说得并不好,所以当时的孙玥也并未觉察出什么,两人最后只是出于礼貌交换了电话

为了追求孙玥,回到香港后的何国文立刻报名参加了普通话训练班,每天认真地学习口语表达和简体汉字的书写,当他再次打电话给孙玥时,已经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

随后,孙玥在与何国文的几次相处中,感受到了他的绅士以及细心,便开始对他有了好感,两人之间的联系也慢慢多了起来。

在孙玥退役后的不久,何国文便打电话向孙玥表白,希望孙玥能做他的女朋友,虽然孙玥也犹豫过异地恋的问题,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对何国文的喜欢便答应了他。

对于这段恋情何国文很是用心,不管是情人节还是春节,每逢重要的节日,何国文就一定会从香港坐飞机来到孙玥身边陪她过节,他会送孙玥最喜欢的郁金香,也愿意耐心倾听孙玥向他抱怨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难。

就这样在两人的精心维护下,这段看似不可能的异地恋就这样持续了8年。

后来,何国文与孙玥结束了恋爱的长跑,二人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在婚后孕有2女。

婚后的孙玥跟随何国文去到了香港,曾在香港的一所学校里担任排球教练,在女儿诞生后,孙玥便做起了全职太太,经营着家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孩子身边陪伴她们成长。

距离嫁到香港已经14年过去了,孙玥在香港落地生根,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被问到在将来是否会让女儿也从事排球运动时,孙玥认真地答道说:“这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孙玥表示,职业运动员是很辛苦的职业,但如果女儿有兴趣她也不会阻止,她会给女儿提供专业建议,然后让她们自己来做选择。

“玥儿,又漂亮了。”郎平在看到孙玥到来后亲切地说道。

随后,孙玥也有幸受到过几次TVB的邀约,她也在节目中,向大众讲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对排球的喜爱。

如今的孙玥也已经48岁了,女儿们也都逐渐长大,她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女儿的成长。

在2021年8月香港商报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孙玥专访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孙玥依旧是从前那个爽朗的性格,并且依然热爱着生活和排球。

孙玥在专访中表示,来到香港这许多年,已经习惯了这边的日子,自己很享受现在的这种平淡且充实的幸福,如果未来有可能,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续写排球世家的传奇。

她强调, 体育 是一所桥梁,退出女排,嫁到香港,虽然也有许多的不舍但也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以后也会经常回内地看看,为中国女排加油。

人既要有梦想也要拥有胆量,跌跌撞撞的勇往直前,拼尽全力的野蛮生长。

虽然在纵看孙玥的排球生涯总有些许遗憾,但比赛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全部只在输赢与否,能够在每次的自我否定后重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不迫的面对世界上的每一个难题才是最重要的。

回想曾经,排球场上,藏在孙玥笑容里的,不只是她的自信,也是中国女排的未来。

[1].妇女生活杂志社.传奇国手孙玥:女排经历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J].妇女生活,2017年(09期):第二章第三节.

[2].孙玥.停不了的爱[M].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

妇女生活杂志

全都在这了!!为了15分拼啦(>__<) ^^^^河南日报 农村版 大河报 健康报 大河财富 文摘报 河南商报 今日安报 豫北新闻 今日消费 新闻爱好者 漫画月刊 今日消费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段28号河南报业大厦基本上各大报刊都出自这里时代青年》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金水路17号电话:0371-5902645 传真:0371-5952425 Email: 《新家庭》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73号办电:0371-5721756-365 Email:《人生与伴侣》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23号电话:0371-3826137 传真:0371-3826133Email:《公安月刊》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9号电话:0371-5991155-22227 传真:0371-5970414Email:《公民与法》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省委南院《大河报》“新闻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1路1号电话:0371-5978742《河南工人报》“太阳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纬五路17号附1号84、苗笛《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2层电话:0371-6302618 传真:0371-6302219《妇女生活》杂志社《老年春秋》杂志社

有空余时间帮妈妈做一小点家务说说话,比订任何杂志多强百倍。

菜谱大全,这样一来你回来就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咯~~~~我也是经常买这些书籍给我妈妈看的·~~~

补充:郑州广播电视报工人路颖河路口

上海妇女杂志2021年

女性杂志作为全国流行性报刊,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科技日益进步,我们可以从手机电视上获取外界资讯,报纸杂志渐渐没落了,但是杂志在发行初期地位很高,像陈独秀先生创办的《青年杂志》,影响了当代大批青年学子,《妇女杂志》作为第一个报道女性的杂志,成长之路更是艰辛。

一、创办杂志早期之路并不顺畅,守旧派进行破坏

《妇女杂志》创办于1915年,由刚刚经过内部改革的商务印书馆创办,刚开始办《妇女杂志》就受到了很多守旧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女性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抛头露面的不成体统,甚至在刚刚出版的时候还有人进行抵制,但是在那个文化动荡的年代,新思想和旧传统相互交融碰撞,还是有不少女性朋友敢于购买。

二、早期内容倡导女性朋友要懂得生活,解放自己

这本杂志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认为男女是平等的,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他人的践踏和攻击,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既要懂得包容丈夫,更要敢于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要将旧思想通通丢下,要讲文明,将自己打造成新时代的女性,去拥抱新的生活,不能将自己的丈夫作为自己全部的动力,要有自己的空间。

三、《妇女杂志》创办时间长达17年之久

这本杂志虽然在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但是在新思想的解放潮流之下,这本杂志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除了女性朋友购买这本杂志之外,也有许多想要通过杂志了解女人的男同志购买,我们必须承认,这本杂志带给了女性很大的帮助,一直发行了17年之久,在民国期间,对女性的影响力最大。

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这本杂志当时创办时的艰难处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本杂志,看到我们的国民是怎样一步步闯出新的天地,国人民智不开发,教育得不到发展,整个国家就会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永远也强大不起来。

VOGUE《VOGUE》杂志成立于1892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杂志品牌之一,被公认为全世界最领先的时尚杂志。《VOGUE》杂志介绍世界妇女时尚,包括美容、服装、服饰、珠宝、保健、健美、旅行、艺术、待客、名人轶事和娱乐等方面的内容。ELLE世界时装之苑ELLE是全球最畅销的时尚类女性杂志。《 ELLE》出版遍布全球,内容涵盖生活不同层面,为女性提供全方位的流行时尚情报,包括全球最新的潮流时装、美容产品以及流行趋势,网罗最 新和最丰富的资讯,覆盖现代女性时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饮食、旅游、健美、事业和人际关系等,以跨媒体实现开放、时尚、创新娱乐的理念,第一时间将流行情报带给读者。时尚芭莎《时尚芭莎》是专为成熟、高品味的职业女性奉献的时装杂志。她不仅提供最新的时尚资讯;精辟的流行趋势报道;最受关注的人物专访和女性话题;还时刻与读者分享着当代女性生活的乐趣和美学——做个现代、优雅代言人。

女性杂志作为全国流行性报刊,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科技日益进步,我们可以从手机电视上获取外界资讯,报纸杂志渐渐没落了,但是杂志在发行初期地位很高,像陈独秀先生创办的《青年杂志》,影响了当代大批青年学子,《妇女杂志》作为第一个报道女性的杂志,成长之路更是艰辛。

著名时装杂志有很多,介绍十本著名的时装杂志:1,《时尚·伊人》是《时尚》杂志社1998年4月与世界名刊《COSMOPOLITAN》(《大都市》)杂志版权合作的结晶。 2,《VOGUE服饰与美容》自2005年创刊,已与世界杰出的摄影师、造型师、名模及设计师保持着紧密合作的关系,共同打造出数千张精美绝伦的国际级水准图片。 3,《世界时装之苑——ELLE》广受中国年轻白领女性的青睐,引导服饰、美容、生活最新潮流趋势的同时,也贴近中国时尚女性生活。 4,瑞丽系列有《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瑞丽可爱先锋》、《瑞丽家居》、《漂亮辛迪 》。《瑞丽》作为一个时尚媒体品牌,问世以来很快赢得了全国年轻女性的普遍的青睐。 5,女友,花园:内容定位:”职业女性专属杂志”--这是一本以寻求高品质职场成功,打造高品位职业人生为主打内容,同时在服装、美容及享乐生活方式上,倡导独特时尚风格的女性杂志。 6,《时尚先生》是《时尚》杂志社1999年4月与世界名刊《ESQUIRE》杂志版权合作的结晶。《时尚先生》在生活消费方面给予男士们全方位的指导。 7,《健与美》杂志创刊于1980年。20年来,一直具有鲜明的办刊特色,在千百万读者中树立了权威和公益的形象,培养了一大批人的健康生活观念和良好健身行为。 8,时尚芭莎:《时尚芭莎》是一本服务于中国精英女性阶层的时尚杂志,传播来自时装、美和女性的力量。 9,《COCO·薇》是位居台湾服饰杂志排行冠军的《COCO darb哈衣族》的中文简体版。容量大、信息多、报导服饰文化的前线流行情报,并附有穿衣秘笈、新款发式、超人气流行包。 10,《上海服饰》创刊于1986年。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是一本全新的针对国内大、中、小型城市职业女性的服饰美容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