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林明灿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林明灿论文范文资料

其实就是东晋十六国,又称五胡十六国。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北魏建立。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于是中原大乱,在百馀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西晋门阀士族独占政权,排斥寒门士族和少数民族贵族,引起后者强烈不满,八王 之乱,王室兵戈相残,给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西晋政府残忍腐朽暴露无遗,统治机 构分崩离析,统治力量急剧削弱。这时匈奴诸部贵族密议“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共 推刘渊于公元304年举兵反晋,称汉王,建庭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刘渊字元 海,幼习儒学,又久居洛阳,接触诸王,宰辅、名士。他声称继承汉祚,立汉高祖以下 三祖五宗神主祀之。王弥、石勒等亦领兵附之。公元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市西南)。两次派兵攻洛阳,皆不克。公元310年刘聪继位。公元311年遣刘曜、王 弥、石勒等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又遣刘曜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俘晋愍帝,灭亡西晋。公元319年刘曜即帝位于长安,改国号为赵,改祭匈奴冒毒单于 及刘渊,史称前赵。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肃固原县)南至略阳(今甘肃天水市),西至 抱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东至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与后赵为界。公元329年灭 于后赵石勒。石勒,上党武乡羯族小帅,因饥寒曾被掠卖为奴,后聚18骑为盗,又召集亡命随汲 桑破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后奔附刘渊,屡立战功。公元311年攻灭王衍所率 司马越军10余万,又与刘曜、王弥攻陷洛阳。随即火并王弥,南攻江、汉。纳谋士张宾 计,以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为据点,取幽冀二州。公元319年称赵王,史称后赵。公 元329年灭前赵,迫前凉称藩,统一了北方。疆域东至海,西至抱罕,北至阴山、渔阳 (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阳、合肥与东晋为界。 石勒以羯族为国人。立太学,培养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质。实行九品官人制, 招纳人士。“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均百姓田租之半。”恢复和发 展了生产。石虎继位后,徙都邺,公元350年为冉魏所灭。冉闵建立魏国,都邺,史称 冉魏。公元352年为前燕所灭。此后,中原为前燕和前秦所统治,凉州则一直为前凉割 据。 公元301年张轨任凉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军去保卫洛阳、长安。西晋亡后,仍奉西晋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难于此。史称前凉。其孙张骏曾派杨宣领兵越流沙,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皆降。疆域东至黄河, 西至葱岭,北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南至南山(今甘肃祁连山)。公元 376年为前秦所灭。鲜卑慕容部经济文化较落后,原居辽河流域,在汉族封建生产方式影响下,逐渐封建化,先后徙居大棘城(今辽宁义县)、龙城(今辽宁朝阳市)、蓟(今北京市西南)。 公元352年灭冉魏,自称燕皇帝,徙都邺。史称前燕。疆域东至海,西至今山西离石、 河南洛阳、南阳与前秦为界,北至今山西代县,南于淮河与东晋为界。东北至今鸭绿江 下游以北。公元370年灭于前秦。此后,前秦统一了北方。 氐族豪苻洪原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后赵时,东徙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 淇门渡),为流民都督。后赵亡,其子苻建率众西归关中,称王,都长安,国号秦。史 称前秦。公元357年,苻坚即帝位,重用寒门士人王猛,改革政治,镇压豪强,发展生产,“田畴修癖,帑藏充实,典章法物靡不悉备。”他先后灭前燕、前凉、代国(鲜卑 拓跋部),征服西域,统一了北方。又取东晋梁、益二州。疆域西至葱岭,东至海,西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东北至今鸭绿江下游以北,北至阴山,南至淮河与东晋为界。公元383年苻坚大举南伐东晋,败于淝水,于是鲜卑慕容部、羌、杂胡及各地纷纷叛乱、割据。 在西燕的猛烈攻击下,公元385年为后秦所灭。 此后,中原为后燕,后秦所割据, 凉州则为后凉割据。西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冲建,都阿城(今陕西长安市西北),冲死,慕容永徙都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公元394年为后燕所灭。 后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垂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公元397年北魏攻占中山, 慕容宝徙都龙城。公元407年慕容熙为冯跋所杀,国亡,冯跋立高云为帝,史称北燕。 公元409年冯跋继位,“省徭薄赋。”公元436年为北魏所灭。南燕,公元398年鲜卑慕容德建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为北魏所逼,乃率众东取青州诸郡,都广固(今山 东青州市西北)。公元410年灭于东晋。后秦,公元384年羌酋姚苌叛苻坚建,都长安,公元394年姚兴继位。公元417年为 东晋所灭。夏,公元407年匈奴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公元417 年东晋灭后秦。勃勃击败晋兵,取长安。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之后,为吐谷浑所袭, 国亡。 西秦,公元385年陇西鲜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公元431年为夏所 灭。 后凉,公元386年前秦大将氐人吕光自西域回师据凉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市)。疆域东起黄河,西至葱岭,南至祁连山,北至居延泽。公元403年灭于后秦。其 西部为西凉,公元400年李嵩建,初都敦煌,后徙都酒泉(今甘肃酒泉市)。公元420年 灭于北凉;其东部一为南凉,公元397年河西鲜卑秃发氏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县)。 公元414年灭于西秦。另一为北凉,公元397年临松卢水胡沮渠蒙逊建,都张掖(今甘肃 张掖市西北),后徙都姑臧。公元439年灭于北魏。被北魏统一北方,五胡乱华终结。

《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邹纪万著,傅乐成编,众文图书公司,ISBN 9575320328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地球社编辑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57-9585-84-9 《中国文化史》,林明灿著,新文京开发出版公司,ISBN 986150152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万绳楠著,云龙出版社,ISBN 9579086672 中国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美术 《慕容超传奇 柏杨版通鉴记事本末;第15册》,袁枢原著;柏杨编译,远流出版社,ISBN 957-32-3926-4 《中国古代兵制》,黄永华著,台湾商务印书馆,ISBN 9570509112。

首先,五胡乱华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残酷的一段时期。相反,这段时间我们的文化和科学得到了一个全面发展,同时中华民族又一次融合。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这时期中国北方战争不断但是南方相对安定为后世中国南方经济由于北方奠定了基础。同时大量的北方移民到达南方一改南方地广人稀的局面为中国巩固南方版图做出了贡献(中国南方本来是百越族的领地,民族复杂和不容易治理。三国吴国和蜀国都为平定百越族叛乱费尽心思);北方多名族杂居为我们汉族带来新的血液和更大的内涵,同时我们现在用的床和椅子都是北方其它民族带给我们的(原先我们汉族是席地而坐)。在经济上,当时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人民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提供生产或兵役用。各国也会互相掠夺人民、财富以充实国力或是补给军队。由于人民频繁的迁移,使得在初期难有经济发展。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另外,有些国家早在开创时期就已经打下基础,做好内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早在成汉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李雄建立成汉后,在他统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前燕慕容皝在统治辽东时即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丝路也能保持畅通,使得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渐渐发展出“河西文化”。前秦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任汉人王猛辅政,王猛发展经济,关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恢复和发展。使得前秦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打下统一华北的基础。前秦崩溃之后,后秦姚兴注重刑罚,惩治贪污,关中经济稍微恢复。之后西凉李皓在玉门关、阳关开垦荒地,史籍记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北燕冯跋减轻赋役,南凉秃发乌孤注重农业,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上,边疆各族在华北地区立国后,互相混战。在这些国家中,以前秦(氐族)和后秦(羌族)的文化最为兴盛,其次则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及后燕。此外,汉族张轨、李皓所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史称“河西文化”。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发展教育。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并著教材《太上章》和《典诫》。后秦、南凉设置律学,召集地方散吏入学。这促使北方各族接受汉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明理论文范文资料

初学这些议论文的操作方法,可以从模仿开始。以一篇文章为例。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本论部分: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的问题。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和写作这种文体。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议论文所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这三者的紧密关系,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另送一片作文: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哺育了大地生灵,同样也哺育了一些积极向上,一心向善的人,一个人是善是恶,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还是立身处世的问题。善,利人利己利社会。恶,恶人恶己纷争不断。人人为善,就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地方安宁、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价值目标,深刻理解价值取向,自觉遵守价值准则。让积极奋发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从而转化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爱。爱是生命的强光心存爱别人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摔倒就勇敢去扶,要相信世间总不是伤害好人,让其受到谴责,人都是会老的,难道你愿意哪天自己老了以后,一个人摔倒在街道上,却无人问津?我们应该有爱。在校园内更是如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骂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不做违纪的事。这些事并不难,只是自己的意念之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崇德向上那?有了这些,一些不可能的事也皆为可能。记得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我们要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为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树立和谐之风,作遵纪守法的人。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奋发向上,是促进社会人文发展的前提,崇德向善是增进人类自然的精神。最后重在坚持,培育的践行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对这种精神要崇尚和坚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健康向善的班风学风。就一所学校而言,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修身利己,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心底要蕴藏着善良道德意愿,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广大青少年学生都应该自觉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良好社会道德风范的建设者,让我们满怀信心,奋发向上,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吧!

1、知礼明理的故事:孔融让梨。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故事点评: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知礼明理。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2、知礼明理的童话:快乐的小燕子。

一只快乐的小燕子见到谁都会大声的甜甜的打招呼。“牛伯伯您好啊,耕了一天的地辛苦了,山坡上有好多青草,别忘记吃呀,给身体补补营养。”“谢谢你,小燕子,多好的孩子呀!”

小燕子飞过水田,看见一只小青蛙,说道:“青蛙弟弟你好,因为有你,稻田里的害虫少了许多。”“谢谢你,小燕子姐姐。”

“我是一只小燕子,飞到东来飞到西,每天捕蚊又垒窝,心里喜悦歌儿多。”小燕子高兴的唱着。小燕子看见猫头鹰阿姨眼泪汪汪地蹲在一棵树上,急忙问:“猫头鹰阿姨您怎么了?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吗?”

“我昨天晚上出去捕田鼠,回来后发现丢了一个小宝宝,到现在也没找到呢!”猫头鹰阿姨伤心的说。

“您别急,不会有危险的,我帮您找找去。”小燕子安慰着猫头鹰阿姨。小燕子到处打听猫头鹰宝宝的下落。小猪报告说:“昨天晚上,有一只没长毛的大眼睛宝宝掉在了我的草床上,正睡香香觉呢,也许它就是猫头鹰宝宝吧。”

小燕子急忙跟着小猪,到它家里掀开被子一看,呵呵,可不是嘛,正是猫头鹰小宝宝,原来猫头鹰阿姨的家正好在小猪家旁边的大柳树上,半夜里,小宝宝睡糊涂了,就掉进了小猪的被窝里。

小燕子急忙通知猫头鹰阿姨把小宝宝抱回了家。“谢谢你,小燕子。”猫头鹰阿姨感激不尽的说。“不用谢,再见了。我是一只小燕子,飞到东来飞到西,每天捕蚊又垒窝,善解人意多快活。”

小燕子唱着歌飞走了。

故事点评:你知道小燕子为什么那么快乐吗?因为她知礼、明理、勤劳、热心、聪明,是这些给她带来了快乐,也给别人了快乐和帮助。

扩展资料:

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 。

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来真正成事的书生。一方面,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儒士,读书人,一心仰慕圣贤之学,穷经皓首,埋头书海。

另一方面,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但当我们去翻阅曾国藩的家信,会发现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位书生,是真正把书读透并运用到生活中的读书人。

他在信中谈得最多的即是读书学习,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阅读与学习分不开,他甚至告诫子孙:“余不愿(尔)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读书学习的。

在英杰辈出的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当属曾国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又是一个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27岁才中进士步入仕途,但37岁即官至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没有第二人。

他以编练湘军起家,扑灭太平天国,使行将灭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续了50多年;他大力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孙后代人才兴旺,一部《曾国藩家书》流传后世。

曾国藩一生严于修身、治学、治军,成功实践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实际上,若论资质,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人物相比并不算出类拔萃。他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中秀才。自视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

曾国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余性鲁钝”。或许是知晓自身的愚钝,曾国藩后天以勤补拙,他的善于读书、勤于学习在晚清士林中鲜有人及。细究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也可以说是读书学习的成功。

正是一生的好学,为他日后成为晚清政治魁首、军事栋梁,中兴一代名臣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在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读书贵有志

人贵有志,为何学习,是读书的首要条件。曾国藩在致家中诸弟的信中郑重其事地谈道:“盖士人读书,第一要立志”,“有志者则断不甘为下流”。古往今来,无志者得过且过,非有志者事不能成。

曾国藩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诚然,孔孟虽贵为圣贤,也是普通人靠后天的努力修炼而成。因此,曾国藩指出:“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而这改变的方法就在于立志。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日后的事业,也有赖于其年轻时立下的志向。他在20岁后立志学圣贤,为此还改号“涤生”,意思就是要荡涤旧染的污秽,以获得新生。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后,读书应仕、猎取功名成为大多数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一个醉心功名的读书人,43岁考上秀才方作罢。

曾国藩虽自幼从父学,对为何读书却与其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

也就是说,在曾国藩看来,读书的本意不在于“求官”,而是“进德”“修业”,从人格和技艺上完善自己。

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引导他们把人生的目标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不必过多考虑功名之事。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他以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诫子孙不要有代代做官的念想,“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由于曾国藩对传统仕途功名的超然和“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家训的世代相传,曾氏后人更多的是凭一技之长在教育界以及化学、数学、考古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不凡成绩。

2、学习须有恒

曾国藩把读书学习看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生常用“恒”字激励自己。在他看来,要实现理想,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煮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也”。

与此同时,曾国藩也强调不可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效,而应厚积薄发,“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作为大清王朝最为倚重的守护者,曾国藩一生虽政务、军务繁忙,但每日读书写字的功课从未间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2岁的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每日学习的十二条准则,即“日课十二条”。

一为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为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为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为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为读史: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为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为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为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为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为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为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为夜不出门。

自“日课十二条”定下后,曾国藩硬是以非凡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始终,即使在晚年病重的情况下犹手不释卷。正所谓,欲成就非常之事业,必有非常之毅力和恒心不可。

3、治业必专精

曾国藩对治学须专精的观点深以为然。他说:“凡看书只宜看一种,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则无恒之弊,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尤难有恒,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不可不戒。”

人生短暂数十春秋,要读的书浩如烟海,要研究的问题数不胜数,唯有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才能将所学升华,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

曾国藩一生博览群书,治学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其著作卷帙浩繁,文章笔力雄厚,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但纵使如此,曾国藩也一直以自己的“不专”为耻。他曾深刻剖析自己有“三耻”:天文算学毫无所知为一耻;做事治业有始无终为二耻;写字不好为三耻。

学习浅尝辄止,读书不求甚解,这是现代人读书的一个通病。从曾氏家书而言,他所谓的治业专精,包含专艺与专心两个意思。

“专艺”或曰“专业”,指专一经或专一史,“经则专主一经,史则专熟一史”,即在一个领域作专门研究,精益求精。曾国藩认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

他用了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来阐述“专艺”的重要性:“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

他一再告诫家人:读书时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若能把一部书研究得精通烂熟,必然可以称之专业。

“专心”就是读书学习要排除外界影响,全神贯注,“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只有专注一事,才能领略到学习的意境。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风云人物,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对其家人子弟和晚清士大夫群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氏后裔人才辈出,延续五代而不衰,他的部属和幕僚如李鸿章、薛福成等人“皆亲从受业,守其师说,友教四方”。

钱穆在《中国学术通义》中指出,“若论近代人论学,能有亲切的指点者,在前清有湘乡曾氏”。今人再读曾国藩,当从曾氏学习之道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让梨

读书明理,崇德向善 文明和礼仪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份关爱,都是文明的表现。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讲文明,懂礼仪尤为重要。首先作为一名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朝气蓬勃的风采。因为仪容仪表一看就能让别人知道你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不要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追求所谓时尚,失了自己身份。升旗仪式最为庄严、隆重,而此时此刻在国旗下的我们严肃认真,昂首挺胸,高唱国歌,这才能表示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尊敬和钦佩,不负于先贤们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礼仪之邦”这个美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传统美德。课堂礼仪对我们的教学影响很大,我们应该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堂礼仪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荣誉,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一个讲规矩懂礼仪的班级一定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不要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不要在楼梯间打闹,高声喧哗,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校园中不能听见脏话等等。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校园氛围才有助于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大家同在一所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大家就像亲兄弟姊妹一样,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共同战胜。如遇到矛盾多自我反思,做到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千万不要激发矛盾。要知道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做一个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好学生。同时也能以一颗明理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能使班级更加团结,更加长久,朋友之间更有默契。文明礼仪就像一滴水,许多人的一滴水汇集起来就会成为文明礼仪的海洋。祖国这艘巨轮在这海洋里前行,定能一帆风顺,越走越远!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辉煌!

关于明尔论文范文资料

展开全部

朱 熹(Zhu Xi)

朱熹(~) 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朱熹出生地--南溪书院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陶宗仪简介,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朱熹墓 建阳黄坑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

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 *** 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

(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

(二)罢黜和议;

(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临安,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金朝打压宋朝,隆兴协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白鹿洞书院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武夷书院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岳麓书院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 *** 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考亭书院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 *** 。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还乡。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赣县)江州(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当时南宋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南宋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乘机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陶宗仪简介,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哲学思想:

理气论 动静观 格物致知论 心性理欲论 美学思想

[编辑本段]学术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 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 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二十七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按朱熹《年谱》,《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据今人朱伯昆考证,“《本义》于《启蒙》前,并未成书。”(《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年)此说可谓精确。需要说明的是,《易学启蒙》虽列朱熹名下,而并非他一人所为,是他与蔡元定通力合作的结果。蔡元定学生翁易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记载道:“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辨有所启发者非一。……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则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蔡氏九儒书》卷首《蔡氏诸儒行实》)此“先生”是指蔡元定。翁易关于《易学启蒙》是由蔡元定起稿、朱熹删润而成的记载,在《宋史》中有同论。《宋史.蔡元定传》曰:“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毕竟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这一点同时在未熹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印证。朱熹在给蔡元定信中说:“《启蒙》修了末?早欲得之。”(《文集.答蔡季通》)又说:“《启蒙》所改是否?又天一地二一节,与天数五地数五相连,此是程子改定,当时不曾说破,今恐亦当添程说,乃明尔?”(《文集续集.答蔡季通》)朱熹在《启蒙序》中也明言:“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此“同志”即蔡元定。“为书四篇”中“书”即《启蒙》。由此可知,翁易所记可信。

[编辑本段]文学著作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 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Xi)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朱熹出生地--南溪书院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 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 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掂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杭州,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发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油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朱熹生前对家乡不胜怀念,曾两次回归婺源故里。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二十一岁,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春,朱熹四十七岁,再次回故乡扫墓并讲学。为了寄托乡思,他曾写下下面这首诗,至今也还是感人的。 对月思故乡 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 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 中林竹树明,疏星河汉稀。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朱 熹(Zhu Xi) 朱熹(~) 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关于榆林论文范文资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下是写作方法:作文技巧一、第一眼看整体主要看字体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清洁,不涂不抹;字数不多不少(少则"残废",多则"臃肿")。布局是否合理(头大尾长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头尾短小精悍。开头结尾段字数均应控制在百字以内,否则,头大尾长身子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段落稍微多一点。600-800字分4-6段为宜。选好文体。一般说来,如果写记叙文,运用小标题、日记体、分镜头式等片断组合法写成的文章清爽直观、疏密有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能给人整体美感的效果,易引起阅卷者的兴趣。二、第二眼看审题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让阅卷人比较容易地明白你的观点:1、 精心打造标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诚信照汗青》、《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问君哪得暖如许,为有爱心活力来》、《理想海阔凭鱼跃,选择天高任鸟飞》等。其中"诚信"、"爱心"、"选择"就是切题的字眼。2.巧妙运用题记。3.用心写好首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老师寻找文章观点的"战略要地",所以,如果写议论文,最好开头用言简意丰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以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另外,还可在文中反复紧扣文眼。三、第三眼看选材主要看材料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近看,街道上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白白花的全是水,简直成了一条流淌的河,上方争先恐后地开放着无数的水花;远看,楼房和树木都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描写雨的 议论文 作文 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描写雨的议论文作文1

秋雨伴着夏末的微风悄悄落下,童趣伴着夜的微凉涌上心头。——题记

初秋是夏不愿收起的尾巴,却是秋迫不及待到来的宣告。初秋尤其喜欢落下几场秋雨,提醒着人们添衣加被。今夜又落雨了,雨声带着我来到了回忆里。

记得,四岁的我很淘气,最喜欢的就是淋雨。一天早晨,下着大雨,打着雷。我却趁着外婆的忙碌偷偷地跑出门,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到村里那条小溪里抓鱼。溪水由山泉汇集而成,天晴时,喝上几口,变能让你瞬间充满能量;下雨时,溪水上涨,鱼儿便会争先恐后的跃出水面,这时就到了抓鱼的最好时机。我们很快来到溪边,此时雨依然下着,溪水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几个男孩迫不及待的跳进水里,展开一场“人鱼之争”,而我们几个女孩则在岸边验收着男孩们的“战利品”。水里的'鱼儿活蹦乱跳,可到了岸上却只能靠 雨水 滋养。鱼始终离不开水,可长大后的我们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自远行,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我们嬉闹着收拾着男孩们的“战利品”。不一会儿,箩筐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鱼,而我们的衣服也更湿了,分不清是天空落下的雨水,还是欢笑中的汗水。箩筐被鱼装满,可我们却不想回家。

雨渐渐停了,小溪恰好靠近后山,于是有人提议去后山玩玩。我们可都是行动派,说走就走。于是,我们拎着装满鱼的箩筐,踩着泥泞的小路出发了。雨后山中的空气是清新的,路边的小草叶上还挂着雨珠,花瓣被雨打湿却显得更加精神了,不远处的小溪叮咚作响……我有些不想去了,只因怕破坏了这幅美丽的 山水画 。但拗不过同伴,还是和他们一起进了山。

进山后已是中午,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秋天就是这样,时而下雨,时而晴朗)。我们很快找到一个山洞,我看着箩筐里的鱼,提议午饭吃烤鱼。我们都是吃货,听到我的提议,便开始行动起来。一顿饱餐后,太阳羞红着脸渐渐落下,留下余晖染红半边天。随后天也渐渐暗了下来,我们意识到再不回家,就要住在山里了。于是,我们瓜分了剩下的鱼,拎着箩筐各自回家了。

刚进门,便听到了外婆的埋怨声,“你这毛孩子去哪儿了?下雨了,别人躲雨,你却往雨里跑……”我不等她说完,接过她的话,“阿婆,我们去抓鱼了,给你!”说着卖着萌吧手里的箩筐递给她。她无奈地摇着头接了过去,说:“你这孩子,走丢可咋办呢?”这时我清楚地看到她眼里闪着泪光,神色有些疲惫,便扑进她怀里,说:“哎呀,阿婆,我这不是好好的嘛!”她揉了揉我的头,抱着我进了屋。后来,外公告诉我,外婆在门口等了我一天,连午饭也没吃。

老人们常说,一年中最宝贵的便是秋雨,只因它承载着农民的期望,承载着孩童的欢笑。可对我而言,秋雨重要,是因为那些秋雨之中儿时的欢声笑语,那些回味无穷的童趣,还有那些秋雨之中外婆对我的关爱。

高一描写雨的议论文作文2

黄昏过后,雨丝就悄悄地下,不到一会儿,院子里的地上都湿了。春雨开始是无声的,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雨丝撩拨了人们的心弦,人们盼望春天第一场雨,盼望许久了啊!

第一个听到春雨脚步声的,大约是华山顶上居住的鸟儿,是它们用急促的充满欢乐的声调 报告 了春雨来临的喜讯,而此刻透过那淅淅沥沥的春雨,隐约可以听到从阳光广场到红石峡两地的广阔地上的阵阵欢愉,可以听到了几百万根心弦零响的声声赞叹。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他来得正是时候,泥土在等待着它,百草千花在等候着它。从去冬到今春,榆林的气候是干燥的,没有雨,雪花也不多,一共只见到了两三回 小雪 ,虽说许多越冬植物不曾受过旱,他们喝过了从水库机井输送来的清清的“饮料。”但是,无论如何,总也不及春雨这么甜。

春雨也涤荡了飞舞的尘埃和灰土,走到屋檐下,就已经感到一种新鲜的空气带着湿意迎面而来走到院子里,让雨丝在头发间落到脸上,手上,就会觉得分外新鲜,清凉,再仔细一品味,仿佛还能到一丝丝香哩。虽然院子里并没有迎春花。对人们的心理来说,岂不也时时需要一场春雨,来涤荡掉它沾染着的一些尘埃和灰土吗?也许他们暂时并没有使你感到什么痛楚。甚至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了,也许它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你的肌肤破坏了你的血液,并且越积越多,成了一个垃圾堆,也许他们曾经被扫清的了,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你放松警惕时又发了芽……那么,就让一场新的春雨,来把它们冲得干干净净。

春雨还下着,下着。雨丝撩拨着人们的心弦,同雨声响成一片……

高一描写雨的议论文作文3

今天早上,我一看,没有下雨,我也正需要摘抄 好词好句 的作文书,就对妈妈说:“妈妈,没有下雨,我想去书城。”妈妈看了看天,说:“可以送你去书城,但你要自己走回来哦。”我想也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

当我“满载而归”的时候,东边的天空上有一块巨大的乌云,就像人经过剧烈撞伤后的淤血一样可怕。我顿时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不好,天那么黑,暴风雨要来临,快赶回家吧!书城离家有两三公里左右,要走30分钟才到,尽量20分钟赶到吧。当我走到冈州大道上岛咖啡附近,突然天“隆隆隆”地闪了几下雷,像是给我们路人一个紧急报告:“大雨要来临了,快回家啊!”我吓了一跳,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天越来越黑,当走到大路里的时候,突然“呼”的一声,我还没反应得过来,雨点就“滴答滴答”地落在地上,不到3秒钟,大雨倾盆,这雨真是来得又大又急啊!我撑开了伞,走在雨中,没想到,走到龙湾里时,雨势加大,许多人都走进了店铺的帐篷里避雨。太大雨了,先躲雨吧。一看,帐篷里全是人,想挤身于内可不容易啊!左挤右挤,终于腾出个位置来了,周围的人似乎很不欢迎我这个后来人,不耐烦地走过一点儿。“安顿”下来后,我就收起伞,咦?为什么脚下痒痒的?妈呀!脚下是一堆垃圾!成群结队的“嗡嗡族”——苍蝇正围着我脚下打转,我吓了一跳,不顾下着大雨,冲出这个“是非之地”,我走着走着,“B!”吓得我魂都丢了,原来是一部大货车!跑到中心南市场,雨点把我的伞打得“哒哒”直响,我恨不得立刻长上翅膀,飞回家。可是恰恰相反,我全身差不多都湿了,头发是被淋湿的,衣服也是,而裤子和腿是被溅湿的,何谓溅湿呢?是雨滴到地下溅起来的水而弄湿的。因为长期的大雨,地上的积水差不多有三四厘米高了,所以鞋也湿了。我一路小跑回家,上气不接下气,全身也湿了,一阵风吹过来,又冷又累。终于到家了,哇!楼梯都成山涧了——上面的“泉水”正沿着“梯级”缓缓流下,很有“江南小村”、“高山流水”的韵味哦!花了很大工夫爬上了“山涧”,我立刻飞奔回家!

这次的事件简直要我哭笑不得,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家,在以后的台风日期我决不出门了,因为,我不想历史重现嘛!

高一描写雨的议论文作文4

苟活十八年,记忆里的中秋是不曾有雨的。可今年却真的是反常了。细雨如牛毛般丝丝飘落,还断断续续的。微风拂来,那阵阵的凉意便寒到心里去了。

夜幕悄悄降临,整个节日的“气”便沉降在了夜晚。中秋赏月,这如此诗情画意的一幕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高高挂着的月儿望着无数和家团圆的儿女,总是那么动情。可今晚,的确无法享受了。微雨还在落着,四周一片黑寂,冷冷的,清清的,着实有些让人心寒。

我独自漫步于中秋的夜雨中,月儿终究没有出来与我做伴,她被厚厚的黑云包住了。虽然看不到她的脸,但我却能感受到那迷人的气息。从云层中直穿过来侵袭着我,时而浓,时而淡,时而急促,时而婉转,如此娴熟的拨动着我的心弦,奏出向往的弦音。若不是雨,这会儿我该与她互诉倾慕之情,享受中秋的节气了!

可现在,只剩我一人割舍不下这一份对月的痴情。在这中秋之夜却又更显得如此热烈。难道今晚真的不能相见吗?心里不免生起许多惆怅与茫然。从小在城里读书的我,身肩全家的厚望,为的就是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不再受父辈们所承受过的苦。每当奋力拼搏,可成绩不如人意的时候,总想起那月儿,那坚强的月儿,那不屈的月儿。孤独寂寞,悲伤心凉时,也惟有她默默的陪着我,直到天明。今后的生活必定更加艰难,再多的苦,再多的累都要承受,世上的艰辛与苦楚也都要经历。待到千创百孔时,惟有乡间之明月才能抚慰那疲惫的心灵。

我抬起头,望着月儿的方向。雨已经停了,乌云在迅速地移动,我隐约能看到她的倩影。一股莫名的激动顿时涌上心头,厚厚的黑云已经退去,留下一层轻纱似的雾,薄雾在慢慢的移动,我情不自禁的张大了嘴,生怕薄雾一旦移开,月儿便漏了下来。我的心在跳动着,凝视着这朦胧的月,她散发出诱人的香。清清的月光映白了薄雾,宛如美人脸遮着的清纱,又如仙女身旁驾着的祥云。我的心被完全的折服了,我就知道月儿是不会抛弃我的,她果真来了。可我,竟有些不忍与她相见了。她来的如此突然,我措手不及!紧接着,薄雾被缓缓的拉开,月儿真的出现了。洁白无瑕的月儿,晶莹剔透的月儿啊!此时此刻的你更出落的精神了!我无法形容此时的心情,只有满心的感激,久久的把你凝望!今生今世的梦,有了你才无瑕,才纯洁!“相看执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记得今夜雨后,婵娟上了心头!

忘不了,朦胧的月,夜雨中秋!

高一描写雨的议论文作文5

秋雨是位大美人,美得纯净,美得可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雨把落叶洗涤干净,让他们快快乐乐的去拥抱大地母亲。把大地浸的湿润,花儿的芬芳伴随着泥土的清香,就是秋雨为素颜的自己添得一抹淡妆。

秋雨是位大美人,自然也有她少女多情的一面,一丝丝雨系着一段段情,让多少文人墨客流露出伤感的情怀,一滴泪,一滴雨,就是一段难忘的曾经。她牵动起人们对往事的留念,对亲人的思念。秋雨从天空掉下,飘飘洒洒,淌入人们的心窝,便紧紧牵住了人们的心灵最深处的那根心弦。

秋雨是位大美人,同时,她也是一位善良的好姑娘。“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她善意的提醒人们该添衣,该注意保暖了。她温柔细腻地划过我们的脸颊,凉丝丝的,这时的秋雨,温婉可人。

秋雨是位大美人,有时,她还是冷冰冰的,就似,冷艳冰霜的女子般,让人畏然,她那冷酷的面孔朝向大地,每一滴雨都像一个个小冰刺,扎在皮肤上,凉彻入骨。她狠狠将一滴滴雨水扔到大地,溅出一波波水纹,溅起一片片泥泞,花儿草儿被她吓弯了腰,树叶害怕的'流出了泪,来势汹汹的秋雨将一切愤恨发泄出来,每一个圣灵都被她折磨的狼狈不堪。寂静凄凉取代了之前的繁闹与生机。

秋雨是位大美人,俏皮的她总爱在河面上蹦蹦跳跳,还喜欢让秋风撩起她的裙摆,她来的时候总爱哼上一首小曲,轻快动听。淅淅沥沥,哗啦哗啦,就是她美妙的歌声,树叶沙沙,为她伴上和音,秋风呼呼给她当背景,好一首自然和音。

秋雨是位大美人,精灵古怪的她来去自由,有时乘着风,有时驾着云,指不定在什么时候她会给你来一个“surprise”轻轻地秋雨她走了,正如她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或许会留下一片彩虹。

我说吧,秋雨是位大美人呢!

高一描写雨的议论文作文五篇相关 文章 :

★ 雨作文高一五篇

★ 关于雨作文800字精选5篇

★ 高一作文以写雨为主议论文800字

★ 写雨景作文800字5篇

★ 高一议论文800字作文五篇

★ 雨作文高一经典

★ 高一作文范文精选5篇

★ 高一优秀议论文范文800字精选作文

★ 高一作文优秀五篇

★ 高一议论文的优秀作文5篇

送走了夏天的炎热,我们迎来了丹桂飘香的秋天。秋天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的菊花和桂花都争先恐后的开放了,我们望着那美丽的花朵,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果园。你看,苹果涨红了脸,柿子提起了小灯笼,橘子举起了小太阳……它们都争着让人们去摘呢!秋天还是一个颜料盒。她把金色给了田野,田野像金色的毯子,把小幼苗盖住了,紫色、黄色、橙色……是给果子的,果子们把果园打扮的漂漂亮亮,睁着让人们去摘呢!秋天也是一瓶香水。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这瓶香水里呢,小朋友们的脚常被那香味勾祝秋天还是一个信号器,她告诉我们冬天快要来了,小松鼠忙着找来松果当粮食,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秋天真美啊!伴随着这空气已被污染了的城市,我睡着了……我起来了。吃了些早餐,立刻走上了访“友”之路,花香,鸟鸣,水流淌,伴随着我来到了丛林的深处。我来到了一个可见阳光的地方。抬头一看:嘿!太阳伯伯,好久不见,身体真的强壮了许多耶!所以说,多运动,必有好处。哎?!天空妈妈,让我再次投入你的怀抱中吧!你的心胸是那么的宽广。可人类却一直在破坏您,让你受委屈了。白云姐,你好!这一阵子,谢谢你照顾天空妈妈,使她那憔悴的脸开始变得红润了。低下头,一大片的绿绿的青草地想远方伸去,让人感到多么舒服。这,当然是草地弟弟的杰作了。不过,花儿妹妹也不甘示弱。花儿遍地都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那五颜六色,更好地为草地弟弟点缀。这里,也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嘿,小溪流,你和众溪流汇聚在一起,成了河,江,海,洋。你深深地告诉了我:团结就是力量!越来越接近中午了。太阳伯伯的阳光也越来越强,可大叔阿姨用她那手臂为我遮了一些阳光。这时,小动物不知是欢迎我,还是一个固定的活动时间。都出来了:藏羚羊,熊猫,小鸟,小棕熊,斑马……我们用眼睛对望,行了个注目礼,表示问候。接着,我们围成一个圈,在一起嬉戏,一起玩耍。太阳伯伯下班了。过了一会儿,月亮伯母和星星弟弟跃出来了,月亮伯母引着我走、到一间小木屋。吃了点东西,就躺在床上。星星弟弟们聚在一起,为我织了一个厚厚的棉被,轻轻地盖在了我的身上。人类啊!我们都有一个心中的美景。但,现在的“景色”已经太差了。盼望着,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心中的美景

给你个范文,里面地名自己改就行。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建议――横山县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调查人:~~~-----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6级调查时间:2007年7月调查地点: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城关镇调查背景:本人今年暑假参加了我院组织的“您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对横山县城关镇的十户农户以及一处行政村领导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在横山县县委,县政府,国税局以及审计局进行了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总结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如下文。根据我所调查,横山县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由于经费紧张,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为确保正常运转,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以项目建设为幌子,通过非正常途径,采取非正常手段,争取上级支持,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横山县的干部工资只有榆林市的1/2、西安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由于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致富。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小到欠水电费、运费、餐费、办公用品费,而且在目前状况下,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只能采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应对之策,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尽管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一、农业政策执行情况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横山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农业税28404509元、农业特产税5160000元、生猪屠宰税1352700元、乡统筹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负担98元,亩平(按计税面积计算)负担108元。一些临时性摊派和搭车收费(约30元以上/人)尚未计算在内。2002年税费改革时,横山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合理确定计税产量,取消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30元/亩。2004年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3304万元,人平负担元,亩平负担元,较2001年下降。 2005年,农业税全免,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万元,从此,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2003-2004年,横山县共减免农业税万元,得到了上级财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2002-2004年,横山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万元,重点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五保户、烈军属、残疾人、受灾群众和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众。2004年,横山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发放直补资金970万元,粮补资金万元,使农民直接增收万元,人均增收元。二,2000~2004年横山县农民收入情况〈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5年内增加1037元,增长,年均递增。200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较1999年增长,2001年较20001年增长,2002年较2001年增长,2003年较2002年增长,2004年较2003年增长)。5年中,农民收入虽稳步上升,但有四年的年间增速低于的年均增速;其增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明显的跳跃性,前四年为低速期,年均增速仅,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较2003年增加516元。增长,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纯收入增返个百分点。若没有2004年的高速增长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的年均增速。5年间,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基本稳定。家庭经营收入占,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58—之间;工资性收入占,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之间;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仅占、。横山2004年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增加值亿元,粮食种植面积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出栏牲猪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以上数据显示,随着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产品全面丰收,农业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体。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横山县2000~2004年为例,年均增速仅,其中,2000年较1999年仅增长,2001年增长,2002年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00~2003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和负增长状态。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今年,我调查了1个村1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户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4户,占40%;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5户,占50%;年收入1000~5000元的1户,占10%。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农村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格局、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产、增收、增效缘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难度可想而知。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45%下降到17%,许多农产品的关税普遍下调20—30%,国际农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也将下降20—30%,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经无法经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冲击,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2005年,农产品价格就遭遇“寒潮”,稻谷价格比2004年下跌5~8元/50kg。工资收入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就业机会增多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民工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但是横山县的劳务经济至今是一种自发经济,管理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劳务输出市场。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吃饭”。目前,我国农业风险保险制度还很不健全,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况且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一路飚升,因生产资料涨价,2004年横山县“二补一免”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生产资料涨价几乎全额抵消。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生产资料涨价造势。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

关于林肯论文范文资料

摘抄几段就可以了↓↓ 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曾对林肯作了多次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初,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在一篇文章①里我对林

摘抄几段就可以了↓↓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曾对林肯作了多次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初,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在一篇文章①里我对林肯否定得过多,过分强调他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嗣后在《林肯解放奴隶的真相》(《史学月刊》1965年8期)一文中,我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我的认识提高了,我开始审查我过去在林肯评价中所持的旧观点,发现我过去对林肯的评价失于不公正。因此,我在1977年又写了一篇文章(《论林肯》,《开封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充分肯定了林肯的进步性,把他评价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但是在同一文中我仍指出了他的某些错误和瑕疵,特别批评了他对南方叛乱者的“无原则的宽大”。去年偶然忆起宋代叶梦得的的一段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到有必要重新评价林肯,对他作出更多的肯定。叶梦得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大抵人才有四种,德量为上,气节次之,学术又次之,材能又次之。欲求成材,四者不可不备。论所不足,则材能不如学术,学术不如气节,气节不如德量。”②这显然是叶氏向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统治层人物提出的要求。在他看来,这些人应该具备德量、气节、学术及材能等四个条件,而其中以“德量”最为重要。我感到叶氏此语深有见地,在品藻历史人物方面洵是不刊之论。至于叶氏所理解的“德量”,具体内容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他没有进一步深论下去。但是,据我个人的理解,“德量”应该是一种很高的政治美德,一位有“德量”的政治家,应该心胸坦荡,有容人之雅量;能高瞻远瞩,气度恢宏;虚怀若谷,善于纳谏,而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德量”二字译成现在汉语,就是“政治家风范”。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加以改造和具体化,我认为,“德量”应该包涵以下几种政治品德:第一,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乐于采纳反对者的正确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二,愿意倾听人民的声音,接受人民的正当要求。第三,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能处处顾全大局,而不囿于某一特殊集团或个人的狭隘的偏见。在我看来,林肯一生的行事,特别是他在内战期间内的活动和举措,就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因此他不愧为一位具备“德量”的伟大的政治家。我的这个结论是有下述事实为根据的。(一)在内战初期,林肯是反对解放奴隶的。林肯在就职演说中明确地告诉国人说,他“无意直接地或间接地干涉奴隶制存在的诸州的奴隶制度。”在内战爆发后,林肯在1861年4月15日发布的命令中, 再一次保证他不会容许联邦军队破坏或干涉南方的财产(包括体现在奴隶身上的财产)。在林肯心目中,在这次内战中北方应该为恢复联邦的统一而战,而不应该为解放南方的黑人奴隶而战。林肯不仅不干涉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还扮演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捍卫者的角色。许多逃亡奴隶离开南方种植场而逃到联邦军队驻地要求得到保护。但是,林肯一再命令战场上的联邦军队的将领们去阻止奴隶的逃亡,并且逮捕逃亡奴隶,把他们送回他们原来的主人那里。更甚者,林肯还罢黜了弗列蒙特将军的职务,因为这位将军曾在他所管辖的密苏里州发布了一道命令,宣布:凡站在敌人方面持枪作战以反对联邦的一切奴隶主,其手中的全部奴隶予以解放。在内战第一阶段,林肯就是这样对待南方奴隶的。然而,到1862年下半年,林肯竟然改变初衷,放弃了原来维护南方奴隶制度的作法,而走上解放奴隶的道路。这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清晨,林肯以总统的名义发布了预告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南方叛乱者如果到1863年一月一日仍不放下武器,则叛乱诸州的奴隶一律予以解放。到1862年年底,南方叛乱者并没有放下武器,于是林肯乃在1863年一月一日凌晨发表了正式的“解放宣言”,宣布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自由。1865年1月,由于林肯努力争取的结果, 以在合众国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度为内容的宪法第15条修正案获得国会的通过。这样,到内战的第二阶段,林肯不仅由原来的反对奴隶解放的立场过渡到赞成解放奴隶的立场,而且把解放奴隶的政策贯彻到底。林肯的这个剧烈的转变,其原因究竟何在?对于这个问题,林肯本人作了回答,他承认强迫他做出他所不愿做的事情的,是客观环境,是军事情势的急遽恶化。据他事后的回忆,当时他看到“事情越来越糟”,所以他终于感到“我们在我们所奉行的作战计划上已经走到了绳子的尽头:我们必须拿出最后一张牌,并且改变我们的策略,否则就要输了。现在我决定采取释奴的政策。”③客观情势固然是推动林肯采取解放奴隶这个重大决策的决定性力量,但是林肯采取这个重大决策本身,意味着他虚心地采纳了内战开始以来一直反对他的反对派的正确意见,因为当他过去坚持自己的错误主张时,他曾遭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这些反对派一再向林肯提出解放奴隶的要求。反对派包括两个集团:共和党内的急进派和社会上的废奴主义者。这两个反对派都异口同声地反对林肯的政策,要求他改弦更张,尽快地发布解放奴隶的命令。他们一致指出:解放奴隶会造成有利于联邦的结果,会促成战局向有利于联邦的转变。废奴主义者温德尔·菲立普斯的发言尤其激烈,他在一次讲演中骂林肯为暴君。在另一次讲演中他猛烈地攻击林肯政府,说林肯本人“没有任何决心”,并且以谩骂的口吻说:“只要你们让这头乌龟继续领导政府,那末你们就是在用一只手挖洞,而且用另一只手同时在填洞。”④1862年7月4日,急进派领袖查理·萨姆纳在会见林肯时告诉他说:他不但在北方需要更多的人帮助他,而且他“在南方,在叛乱者的后方”也需要人们,亦叩奴隶的帮助。他需要做的一切,便是说出解放奴隶这句话⑤。在要求解放奴隶的同时,急进派也指出武装黑人的必要性。急进派的另一位领袖塔都斯·史蒂文斯在众议院里提议把来福枪放到南方每一个黑人手中,让他们参加反对奴隶主的战斗,他说林肯太软弱,假如安得鲁·杰克逊⑥在世的话,他会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他会向奴隶制的心脏进军,不是为了摘棉花,而是为了把武器放到每一个被解放者手中……我认为这个办法是我们武器库中最可怕的武器。”⑦总而言之,在解放奴隶的问题上,林肯在实质上是采纳了一贯与自己作对的反对派的主张。这一点看来很容易,但是实际做起来是戛戛乎其难的,因为这里有一个个人面子、尊严乃至感情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放弃自己原来的主张,而接受政敌的主张,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不可多见的。我国北宋时代的王安石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但是他就做不到虚心纳谏,他把反对变法的人们的意见一一拒之于千里之外,甚至对其中一些人实行打击报复,以泄其私忿。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著称,他多次采纳了魏征的谏言。但是,魏征是他的臣下,究非政敌可比,他是站在维护李氏王朝的利益的立场向太宗进忠言的,所以接受他的意见是容易做到的。而急进派和废奴主义者都是林肯政府的反对派,而且他们曾对林肯尽其讥讽、挖苦甚至咒骂之能事。接受这样政敌的政见主张,无异于吞下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但是,林肯终于勇敢地吞下了这颗苦果。为什么林肯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他能以大局为重,他始终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恩怨完全置诸度外。(二)到1863年底,如何处理战后南方的问题,亦即所谓南方重建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在南方重建中,黑人选举权问题占有重要地位,因为黑人虽然获得解放,但是假若他们享受不到政治上的平等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的话,他们将会重新落到种植场主的压迫下,并且有可能重新下降到奴隶地位。但是,最初林肯是反对授予南方黑人以选举权的。1863年12月8日他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大赦和重建的宣言”,在这个文件里,他对黑人选举权问题只字未提,这实际上就是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因此,林肯的计划立即激起了黑人的不满和反对。他们愤怒谴责林肯剥夺黑人选举权的作法,并且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议运动。黑人们开大会,通过决议,批评了林肯的态度。一些黑人还组织起来,力争取选举权而斗争。1864年10月,在希拉古斯召开的全国有色人代表大会,是内战期间美国黑人争取选举权斗争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大会通过的“告合众国人民书”,举出许多有力的论据,说明黑人享有选举权的迫切必要性。在黑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中,黑人杰出领袖弗列得里克·道格拉斯起了突出的作用。他在一次讲演中向白人听众说:“如果你们需要选举权,那末我们尤其需要它。你们是强者,我们是弱者;你们是多数,而我们是少数;你们受到保护,但是我们有受到袭击的危险。”他警告说:“我们可以用刀剑征服南方军队,但是我们却消灭不了南方人的仇恨心理,南方人会向我们复仇的。那末什么是对付南方人这种恶毒敌意的天然力量呢?这就是:把选举权送给南方精神健全的、年满21岁的每一个有色人男子,这样你就会立刻得到四百万个朋友,他们将警惕地保卫,而且必要时用他们的武器保卫自由的方舟,以防止敌人发动叛乱去破坏它。”⑧广大黑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对林肯本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林肯在他最后一次公开谈话(1865年4月11日)中表示:“我本人现在愿意把选举权授给有知识的有色人以及曾作为士兵为我们事业服务的有色人。”⑨当然,最初林肯之剥夺黑人选举权,也不是没有他的理由的,因为他认为无知识的黑人使用选举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然而后来他看到许多新解放的黑人踊跃地参加联邦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联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表现了很高的政治觉悟,所以他改变了对于黑人的成见。但是,不管怎样,黑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及他们发表的大量有关黑人选举权的言论,在改变林肯的态度中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清楚地表明:林肯是能够倾听人民的呼声,是愿意接受人民群众的正当要求的。对于资产阶级国家领导人来说,倾听人民的呼声,采纳他们的意见,是一个很难以做到的事。但是,林肯做到了这一点。(三)在总统任期内,在整个内战期间,林肯在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时,在执行一切政策时,在做出任何重大决策时,甚至他的一举一动,他都能着眼全局,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他这种态度,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突出。一、在作战的目的问题上在他的心目中,恢复联邦的统一是北方对南方作战的唯一目的。他的一切方针政策,一切举措都服从这个最高的目的。他的这个态度一直坚持到内战的胜利结束时为止。甚至在1862年下半年林肯已经决定发布预告性“解放宣言”之后,他仍持这个态度。这一年8月22日林肯在给《纽约每日论坛报》的霍列斯·格瑞利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我想拯救联邦,我想在不破坏宪法的情况下尽快地拯救它。……如果有人只是在摧毁奴隶制度的条件下才愿意拯救联邦,我是不同意的,我在这个斗争中的首要目的,便是拯救联邦,既非拯救奴隶制度,亦非摧毁奴隶制度,如果我不解放奴隶也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样做,如果我靠解放所有的奴隶而能拯救联邦的话,我也愿意这样做,如果我由于解放某些奴隶同时放着另一些奴隶不管而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样做。假如我对于奴隶制度或有色人种做些什么事情的话,我之所以做,是因为我相信它将有助于拯救联邦,而假若我忍耐着不做什么事情的话,我之所以忍耐,是因为我不相信它将有助于拯救联邦。”⑩林肯之坚持把恢复国家的统一作为战争的唯一的、一贯的目标,说明他是一位有远见、胸怀全局、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的政治家。关于北方在内战中的作战目标问题,在内战第一阶段上,林肯与反对派(急进派与废奴主义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与以恢复联邦的统一为作战的唯一目标的林肯不同,反对派主张北方应该为解放奴隶而战。二者孰是孰非,是一目了然的。首先应该认清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现实:南方奴隶主叛乱集团悍然发动了武装叛乱,宣布南方脱离联邦而另成立一个“国家”——“南方同盟”,因而一个好端端的国家一下子被撕裂为两半。事情还不止此,南方叛乱者还不借卖身投靠欧洲列强,妄图倚仗外国势力来压倒北方。而英、法两国的统治阶级在美国内战爆发后,为了重温其在北美大陆扩张领土的美梦,迫不及待地想武装干涉内战。假如南方叛乱者的阴谋得逞,美国的前途实在岌岌可危:它将重新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退一步讲,即使事情没有恶化到这个地步,国家的分裂也将严重地妨碍美国的进步发展,使方兴未艾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重大的挫折。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唯一的对策便是通过军事斗争,粉碎南方叛乱者分裂国家的阴谋,以恢复联邦的统一。此其一。恢复联邦的统一,对当时的美国说来,是决定一切的首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既谈不上发展资本主义,也谈不上消灭奴隶制度。试想:假如叛乱者一手炮制的“南方同盟”这个“国家”一直存在下去,北方废奴主义者只能眼睁睁地看南方奴隶继续处在奴隶主的任意宰割之下,而一筹莫展。当然,为了恢复联邦的统一,必须取得内战胜利,为了取得内战胜利,解放奴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恢复联邦统一与解放奴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从国家全局着眼,恢复联邦的统一究竟是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是目的;而解放奴隶究竟是次要问题,是手段。此其二。因此,林肯之把恢复联邦统一作为进行战争的唯一目标,是非常正确的。他这样做,说明他抓住了主要矛盾,比反对派看的更宽更远,说明他有顾全大局的伟大气魄。二、在解放奴隶的问题上如前所述,林肯在内战第一阶段上是反对解放奴隶的,是坚持拒绝实行废奴政策的。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站在北方资产阶级立场上,关心保护一切私有财产,耽心一旦解放南方奴隶,将损害奴隶主的财产权(因为奴隶便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从而威胁北方资产阶级的财产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对一种所有形式——一种劳动条件私有制形式——的攻击,对于另一种私有制形式也是十分危险的。”(11)其次,林肯之反对解放奴隶,也是因为他害怕宣布奴隶解放将推动边境奴隶州(内战爆发后,几个边境奴隶州由于种种原因仍留在联邦内)脱离联邦而投到南方叛乱者怀抱中去,这样一来就会失掉边境诸州这个进攻叛乱者领土的重要基地。但是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第一,林肯把恢复国家统一放在首要地位上,因而集中全力镇压南方叛乱。这就使得他无暇考虑包括奴隶制问题在内的其它问题。第二,北方广大人民对奴隶制问题漠不关心,甚至有不少人反对解放奴隶。占北方人民中的大多数的农民所关心的是自己的直接的物资利益——土地问题,他们特别希望政府解决西部土地问题,而视南方奴隶制存在与否与自己无关,至少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一般说来农民不关心奴隶解放问题的主要原因。北方工人大多数则反对奴隶解放,这是因为他们害怕南方奴隶一旦解放,会在劳动市场上排挤他们。由于种族主义作崇,北方人民中间有不少人歧视黑人,认为黑人注定当奴隶,所以也反对奴隶解放。只有少数先进工人在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同情奴隶解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