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母语的敏捷性可以转移到习得第二语言中来,变成儿童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因此,我们这里不再讨论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习得问题。 ;;;;我们刻意要讨论的是,学前儿童是否通过学习的途径即用正规的掌握外语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当今社会中很多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家庭的影响,大城市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出口就是大人话,而其发达地区的孩子孩子享受着本来属于他们的天真童年,你可以从不同地域或者不同教育程度家庭入手,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受到外界(网络,电视等等)的影响先找找材料,最终将问题扣在如何引导家长和孩子正确选择和取舍这些对孩子的影响上来,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心理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4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42、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
4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44、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
45、 情境育心 相伴成长——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46、 实践型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的尝试
47、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综述
48、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49、 小学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50、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非生态问题的治理
4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 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 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 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 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以高中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课设计为例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 拓展训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6、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41、批评教育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价值
4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
4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研究
44、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46、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47、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48、基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4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50、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相关 文章 :
★ 演讲心理健康主题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关注心理健康演讲稿2021
★ 2021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2021
★ 202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 20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格式5篇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谈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养成 ""如果培训儿童的注意力"等等
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反映研究者的层次和水平,但参考文献也是学术论文存在差错的重灾区。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大家参考。
1. 家园联合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刘新才智2013-02-05
2. 利用游戏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廖雪芬中华少年2016-04-25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高灵时代教育2012-07-23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冯金现代交际2015-12-15
5.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俞国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25
6.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邓明当代教育论坛2004-06-08
7. 浅谈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在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刘菲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5
8. 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刘月平考试周刊2010-05-21
9. 幼儿心理素质基本成分与发展特点的研究梁运佳西南师范大学2005-04-01
10.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吴冰清科学大众2007-05-20
1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策略探讨肖晓文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6-03-05
12.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张净学周刊2012-09-05
13. 浅议利用游戏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易万清; 熊佳蕾; 王莉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4-21
1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钟翠苹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2-21
15. 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曹向华教育教学论坛2013-11-06
16.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罗有芬青年文学家2010-08-23
17.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操作杨贤君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0-05-15
18.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赵明昆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08-25
19.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徐萍新课程(小学)2010-08-08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学教育只是代表你的专业,要看你具体研究的哪一个专业方向,跟你所擅长的去确定题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师去商量。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大家参考。
1、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方丰娟华东师范大学2006-05-01
2、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刘艳学前教育研究2015-03-01
3、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李灵; 刘伟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1-20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许海英山东师范大学2014-06-02
5、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关系研究常红安徽师范大学2014-04-01
6、长沙市流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王心爽湖南师范大学2014-06-01
7、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李善英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30
8、大连市5岁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宋君凯辽宁师范大学2014-04-01
9、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钟洪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2-25
10、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赵军海中国妇幼保健2015-09-01
11、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童旭雷华东师范大学2009-09-01
12、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于小盼西南大学2011-04-10
13、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邓明山东教育2003-02-27
14、5—7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陈家麟; 骆伯巍心理科学通讯1986-08-29
15、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张静漪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0
16、绘画疗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案研究孙培山东师范大学2011-04-20
17社会性发展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翟媛媛淄博师专学报2011-03-28
18、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袁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0
19、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张婕华东师范大学2009-04-01
这三个题目都还是比较可以,就是你的问题都稍微有点大了,如果能再具体点就更好了,像第三个问题儿童发展中,这个儿童的概念太大了范围广了,缩小点好,我个人认为第二个题目还不错,但把范围缩小点了更好````如缩小到某个小学,但这个小学最好不要是专为农民工孩子设的小学```那样就体现不出城市中的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