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因: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开垦形成的占,乱砍滥伐形成的占,过度放牧形成的占。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
2、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分布特征:
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石漠化治理措施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加强法制,严格保护。石漠化的防治要从源头上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一手抓治理,扩大林草植被;一手抓保护,严格监管,依法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3.设立专项,综合治理。国家应把石漠化防治纳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构架之中,尽快编制石漠化防治工程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石漠化防治专项工程。要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以及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综合治理,迅速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4.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治。石漠化防治必须依托科技,要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5.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以本次监测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5年为一个周期的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作出客观评价,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石漠化的定义为: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基岩裸露,具有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成因: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区石质荒漠化,而贵州就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实质就是水土保持问题,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顶级形态就是石漠化。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是人为因素所致。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基岩具有易淋溶与风化,成土慢的特点,为石漠化提供了自然物质条件,石山区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集中,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和溶蚀条件,这些是石漠化形成的重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贵州喀斯特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为了生存和发展,石山区居民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形成“人增—耕进—林退—岩石出露—土壤侵蚀—石漠化”恶性循环。主要表现为: 一是陡坡开垦,植被对土壤的固持能力减弱,土壤流失,造成大量岩石裸露,土地向石漠化方向发展。 二是过度樵采,更加快了植被的丧失,导致石漠化进程的加速。 三是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还造成土地板结,有机质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 四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合理开采挖掘和厂矿企业产生的垃圾,所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和废物,抑制林草生长,加快碳酸盐岩侵蚀速率,加剧了石漠化扩展。针对以上成因,又一些相关措施: 一、植被保护。依法保护现有林草植被,杜绝滥垦、滥砍、滥采、滥牧、滥挖等破坏行为。 二、封山育林。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封山育林能很好地恢复生态。 三、退耕还林。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保证粮食供求 四、人工造林种草。 五、扶贫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用其他方式增加收入,减低植被负担,有效保护植被。 以上措施能有效从水土保持这个本质问题上防止和治理石漠化。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花江模式的成功对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有什么重要启示?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综合治理的理念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
从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入手,加快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和生产方式,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从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入手,积极实施人工干预,加快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步伐;
从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宣传教育和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石漠化综合防治的合力。
(二)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要根据各类地区岩溶生态环境特征、
自然气候条件、石漠化成因、
经济社会状况、石漠化的可治理性以及治理措施的差异性和生态功能定位等,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地安排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提高治理成效。对重点治理区先期进行试点,积累宝贵经验,提供技术支撑和治理样板,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如下:
模板范文一:
1、选题目的及意义。
演员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的正确把握,能让演员更好的掌握角色,帮助演员更深刻的进入所演角色的内心,从而更生活,更直观,更真实的创造角色,从整体上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及现实意义。在创作角色时充分把握角色的心理并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样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直觉地、有机地抓住角色的情感,激起正确的体验。
演员创作角色时的心理活动是通过演员的神情、肢体、语言等外部行动体现出来的,之所以探讨演员在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是表演“艺术中的灵魂”,另外一方面,演员在创作角色时心理活动的重要性这一课题,能够使表演者在实践领域里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选题背景。
3、选题的研究现状。
4、结语。
5、可行性分析。
6、重点与难点分析。
7、时间进度安排。
模板范文二:
1、课题背景及现状。
项目位于南阳市宛城区人民路中段,占地公顷,建成已50多年,是该市城区唯―一座大型综合公园。鉴于现状设施老化、景观落伍等问题,同时适应全国农运会.宜居城市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要求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设计,通过设计使之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游玩、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城市公园。
2、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四年半所学的各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设计技能,专业调查与实践方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理论分析应用能力,组织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文字、图纸、口头表达能力,充实并完善毕业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社会工作体验。
通过本方案的各个环节的训练,掌握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原理、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了解景观规划的有关知识和设计手法以及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解决环境复杂地块问题的能力。
3、任务及途径。
学生根据提供的课题任务书,结合导师的时间安排按步骤进行设计,平时注意和导师及时沟通和交流,课下也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独立进行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前期注意详细分析基地情况,收集相关资料,综合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方案构思,并根据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最后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图纸和一份相关的设计说明书。
4、时间安排。
寒假期间完成实习及调研工作,还需完成实习报告、文献综述、文献翻译等设计准备工作。
第1~2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调研资料整理(文字、图纸),完成开题报告。
第3~4周: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等的多向求解,完成方案一草。
模板范文三:
有关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在发达国家极其受到重视,尤其在医疗、公共安全、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事务领域,发达国家普遍调整政府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中的传统定位,积极寻求政府和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社群、公民合作,以各种创新型制度安排,共同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新的“治理”模式。
本项研究首次将治理理论引进到图书馆界,旨在系统探究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利益主体在建设、维持和发展图书馆,提供和生产图书馆服务这种公共物品中的职麦及其实现。本项研究系统引进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总的研究框架,以图书馆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突出比较研究方法。
1、比较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在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上的差异。
2、比较不同的图书馆类型、规模,所处国别以及历史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境下图书馆治理模式的取向及其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3、比较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所赖以形成和维持的法律、制度、组织和技术因素及其组合。最终,在理论上解释存在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及(至少在实证上)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原因;在实践上弄清各种利益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应该以何种制度安排支持和发展图书馆,以及这样一种宏观层面的制度安排如何体现为微观层面图书馆监管体制的设计。
本项研究系应用性基础研究,研究价值体现在:
相关成果可提交给国家决策机构、图书馆主管部门和图书馆,作为制定和实施有关图书馆事业和机构改革发展的立法、政策和策略时参考。
拓宽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促进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的丰富。
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是石漠化发生的基础,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是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驱动力。研究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的内涵以及导致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的原因,对正确制定石漠化治理对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岩溶地质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分析
岩溶石山环境的脆弱性是因为岩溶系统本身与大气、水体联系密切,与人类工程活动关联过深,以及岩溶山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和碳酸盐类岩石的地球化学背景的特点,导致了环境容量低下、稳定性差的结果。“地表缺水、少土、土质贫瘠”是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岩溶环境的易损性和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性是其脆弱性的组成和内涵。
(一)岩溶干旱缺水
岩溶干旱缺水是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征之一。该特征主要源于碳酸盐岩区的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岩作用、气候影响及岩溶作用等生成的地表及地下多重复合的岩溶空间结构———地表高位的岩溶洼地和谷地、落水洞与岩溶漏斗,和地下岩石中的空隙、裂隙、溶蚀洞穴、管道等,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的通道和空间。这些岩溶形态在空间尺度上的不均匀性,导致了岩溶环境中水资源分布和赋存的特殊性。尽管西南岩溶山区年大气降水量几乎都在1000毫米以上,但强烈的岩溶发育和地表与地下双重排水系统结构特征、造成了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地下含水系统中的大量渗漏。剧烈起伏的地形条件造成地表水多集中在深切割的河谷中,而耕地、城镇和村寨则分散在高悬于河谷或远离河谷的谷地、洼地内,地表水资源、耕地、人口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协调,形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特殊岩溶干旱景象。多年来岩溶山区水资源开发经验表明:除人口集中的城镇和工矿外,对分散分布的耕地和村寨采用高扬程、远距离的地表水集中供水方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管理,而且供水成本高,广大的山区农民难以承受,而远离河谷的山区地带则因岩溶渗漏造成地表建库条件差,从而难以实施大、中型的地表蓄水工程。近年不同部门从石漠化治理、饮水安全及烟水配套工程的角度,在岩溶山区已实施了较多的小水窖、小山塘工程,亦因缺乏水源,或由于无水可持续补给使得水质恶劣而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土地缺少
少土是岩溶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征之二,主要包括岩石本身成土条件差造成的少土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两个方面。另外,研究表明,岩溶环境条件下岩溶洪涝淹没引起的耕地破坏,也是造成土地缺少的原因之一。
在岩石本身成土条件方面:岩溶山区的碳酸盐岩有着共同的特点,岩石矿物成分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岩石化学成分中钙(CaO)、镁(MgO)含量高,不溶物含量都低,使得岩石风化成土、土层的形成、植被的生长条件先天不足。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时代齐全的贵州省和云南省不同时代碳酸盐岩化学成分为代表,并对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统计,见表2-1与表2-2。
表2-1 贵州省不同时代碳酸盐岩平均化学成分含量表
表2-2 云南泸江流域主要地层碳酸盐岩化学成分含量表
资料来源: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报告.2006.
续表
从表2-1和表2-2中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纯碳酸盐岩化学成分虽然有所差别,但总体上CaO和MgO含量都占总化学组分总量的绝大部分,Fe2O3,SiO2,Al2O3等不溶物含量一般在10%以下。
将岩溶山区红粘土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特征列于表2-3。
表2-3 红粘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表 单位: %
比较表2-2与表2-3可看出:其一,由碳酸盐岩变成土层,土层中的CaO和MgO含量降到小于5%,而不溶物量(SiO2、Al2O3、Fe2O3等)增加至~,其原因在岩溶作用中,碳酸盐岩中绝大部分可溶物都被水带走,仅将含量很低的不溶物残留下来成土,进而说明了岩溶山区碳酸盐岩风化的成土条件极差,一旦流失,将难以恢复。其二,石灰岩中不溶物含量相对更低于白云岩中不溶物含量,因此石灰岩区成土条件比白云岩区更差。
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环境学》一书中采用下述实例对于一个没有外来物质成分的地区的碳酸盐岩的成土速度进行了估算(袁道先,1988):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学模式研究
式中:T为产生t米厚的残积土层需要剥蚀的碳酸盐岩的厚度(米);t为残积土层厚度(米);n为碳酸盐岩中不溶物的总含量(%);m为残积土中不溶物的总含量(%);G1为残积土的容重(吨/立方米);G2为碳酸盐岩的容重(吨/立方米);A1为残积土的分布面积(平方千米);A2为与残积土相关的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平方千米)。
以某地红粘土为例,各项参数取值如下:
t=10米;G1=吨/立方米;G2=吨/立方米;A1=3平方千米;A2=3平方千米;n=;m=。带入式(2-1),计算得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学模式研究
计算结果说明;要形成1米的土层,需要剥蚀25米厚的碳酸盐岩。据有关资料,目前条件下,石灰岩的剥蚀速度为100~300毫米/千年,形成1米厚的土层(剥蚀25米厚的岩石)需要25万~85万年。可见,一旦土层流失,难以恢复。
在水土流失方面,岩溶山区不但存在因强烈起伏的地形条件造成的土壤在大气降水期间受坡面流冲刷,并以地表水体作为载体通过地表河流的流失,而且还有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以地下河为载体的土壤流失。因此,相对非岩溶地区而言,岩溶山区更容易发生土壤流失。根据2005年贵州省水利厅黔水保[2005]154号文《贵州省水利厅关于贵州省水土流失情况的公告》,贵州省水土流失总面积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其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平方千米,占其总土地面积的;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平方千米,占其总土地面积的。
除上述原因外,造成耕地缺乏的另一因素来源于岩溶洪涝造成的“土地废置”。岩溶山区水文网特征之一是具有地表和地下双重的排水系统,暴雨期随着地表汇流向地下的“转入”,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地下排水系统,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和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地下水中泥沙逐渐沉积造成地下通道堵塞,引起地下河系统排水不畅,造成地表岩溶谷地和洼地积水长期淹没,谷地及洼地中耕地不能耕种而被迫废置。西南岩溶山区这类岩溶洼地甚多,据不完全统计,仅贵州省内现有淹没面积大于300亩的岩溶洪涝洼地就有525处,造成约亩耕地在雨季被淹没,相当一部分洼地中耕地不能耕种而被迫废置。洪涝洼地淹没每年造成减产和绝收粮食至少为亿千克。岩溶洪涝规模大多数为300~500亩,最大者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其中:大型(大于500亩)105处,受淹面积达253797亩;中型(50~500亩)238处,受淹面积达亩;小型(小于50亩)182处,受淹面积2907亩。
岩溶山区一方面是土地资源匮乏,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大量的耕地由于岩溶洪涝淹没造成土地产出效率低甚至绝收而被迫废弃,这对土地资源匮乏的岩溶山区来说,不能不说是严重的损失。由于这类耕地被淹没废弃的原因与当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因此,研究这些洼地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淹没成因和治理途径,通过合理的整治工程,将被废置的耕地解决出来重新利用恢复生产,配合生态移民作为石漠化区移民的安置基地,不但可以促进石漠化贫困区群众脱贫,而且对推进石漠化区生态环境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土质贫瘠
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第三个特征是耕地土质贫瘠。土壤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土壤中的矿物元素主要来源于母岩中矿物元素的迁移,其成分组成及含量的多寡与母岩中的矿物和元素成分密切相关。
多年来,不同的研究部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岩类分布区岩土典型剖面的详细研究,揭示了有关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矿物元素的迁移特征。韩行瑞等(1997)以贵州省遵义市某岩溶单元流域为研究基地,选择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类岩石风化剖面,按照基岩到土层的顺序,将剖面划分成母岩层、弱风化层、强风化层及表层土4个层次,对各层次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不同岩石风化过程中不同矿物元素迁移的过程和特点。
1.非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元素迁移
(1)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以下三叠统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紫色砂泥岩为代表,分析非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各元素的迁移过程。紫色砂泥岩风化剖面中各层次岩土中元素含量分布较均一,差异不大。如母岩层中Al2O3含量占到,表土层中;母岩层中,表土层为。元素迁移动态特征见图2-1,其中P2O5在成土过程中受到强烈淋溶而迁移,其余元素处于微弱淋溶与聚积状态,说明碎屑岩成土需要的时间短,土壤元素含量对母岩成分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土壤元素变化量及淋溶聚积值见表2-4。
图2-1 T1y3紫色砂泥岩风化剖面元素迁聚图
表2-4 紫色砂泥岩风化剖面元素迁移动态淋溶聚积值
注:变化量系土壤元素含量与母岩层之差。“-”表示淋溶。(据韩行瑞等,1997)表中反映出成土过程中P2O5,CaO,Fe2O3,Mn,Cl,Sr迁移;SiO2,Al2O3,S,B,Mo等元素聚积。
(2)元素迁移特征
从表中得出碎屑岩成生紫色土的元素迁聚序列:迁移序列:常量元素:P2O5>CaO>MgO>Cl>Fe2O3>Na2O>Al2O3;微量元素:Mn>Sr>Cu>Zn>B。
聚积序列:常量元素:SiO2>K2O>S;微量元素:Se>Mo。
总之,碎屑岩形成的风化壳,多数元素处于淋溶迁移状态,其中P2O5的迁移强度最大,达,CaO,MgO的迁移强度小于碳酸盐岩形成的风化壳。
2.石灰岩类风化剖面元素迁移
(1)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以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石灰岩风化剖面为代表。石灰岩风化形成的剖面中,母岩层、弱风化层、强风化层及表土层中常量元素SiO2,Al2O3,Fe2O3,CaO,MgO及微量元素Mn,Zn等的分布不均匀,含量变化大。如SiO2在母岩层中的含量一般仅在左右,而表土层中的含量则占到;CaO在母岩层中的含量,表土层中仅占;Mn在母岩层中7×10-5,表土层中为17×10-4。从母岩层到弱风化层、强风化层、表土层,主要元素含量变化见表2-5。
表2-5 某石灰岩剖面元素迁移变化量表
注:淋溶、聚积值按公式: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学模式研究
(据韩行瑞等,1997)
表中数据说明:石灰岩成土过程中SiO2,Al2O3,Fe2O3,TiO2,Na2O,P2O5逐渐聚积;CaO,MgO,S,Cl因长期淋滤和溶解而随水迁移;K2O从母岩层至强风化层聚积,但在表土层中则发生迁移。微量元素中Cu,Zn,B,Mo,Se聚积,而Sr迁移。
(2)元素迁移特征
成土过程中的元素迁移动态分析见图2-2。
迁移型元素:CaO,MgO,S,Cl,Sr;
聚积型元素:SiO2,TiO2,Se,Na2O,Cr,Mn。
表土层弱聚积型元素:Al2O3,Fe2O3,K2O,P2O5,B,Cu,Zn;
表土层聚积型元素:Mo。
元素的淋溶、聚积值见表2-6。
剖面中各层次元素的淋溶、聚积值随成土的深化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由各层次元素的淋溶、聚积值得出岩石到土壤元素的迁移序列:迁移序列:常量元素:CaO>MgO>Cl>S;微量元素:Sr。
聚积序列:常量元素Fe2O3>Al2O3>SiO2>P2O5>K2O>TiO2>Na2O;微量元素:Mn>Zn>B>Mo>Cu。
图2-2 P2m石灰岩风化剖面元素迁聚图
表2-6 石灰岩风化剖面元素迁移动态淋溶聚积值
注:淋溶、聚积值按公式: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学模式研究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石灰岩类形成的石灰土,CaO,MgO,Cl,Sr为迁移元素;SiO2,Al2O3,Fe2O3,Na2O,K2O,P2O5,Mn,B,Zn等属聚积元素。元素S在灰岩剖面为迁移元素。
3.白云岩类风化剖面元素迁移
(1)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以寒武系娄山关群(2-3ls)风化剖面为代表。白云岩风化剖面从母岩层、弱风化层、强风化层及表土层中常量及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明显,差异较大。表土层中SiO2含量是母岩层中含量的倍,Al2O3为倍,Fe2O3为倍,Zn为倍,B为倍;母岩层中CaO的含量是表土层中含量的倍,MgO为倍。表土层、强风化层、弱风化层相对母岩层,各层次元素含量的变化量见表2-7。
从表2-7中看到:表土层和强风化层元素含量变化不大,常量元素变化小于6%,微量元素除Zn与Mn外,一般均不超过9×10-6,而表土层和强风化层与弱风化层中同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表明弱风化层在成土的初级阶段具有继承母岩成分含量的特点。从母岩风化演变为土层,SiO2,Al2O3,Fe2O3,Na2O,K2O等常量元素和Cu,Zn,Mn,B等微量元素等在土层中聚积,而CaO,MgO,Cl发生迁移,S,Sr从母岩层到弱风化层微弱迁移,从强风化层到表土层中则聚积。
表2-7 某白云岩剖面元素迁移变化量表
注:变化量为各层次元素含量与母岩层含量之差。(据韩行瑞等,1997)
(2)元素迁移特征
元素迁移动态见图2-3。
元素迁移类型如下:
迁移型元素:CaO,MgO,Cl;
聚积型元素:SiO2,TiO2,P2O5,Sr,Se,Mn,B。
微弱淋溶聚积型元素:Al2O3,Fe2O3,Na2O,K2O,Cu,Zn;
表层聚积型元素:S,Mo。
元素迁移动态的淋溶聚积值见表2-8。
从表2-8中分析得出,白云岩风化剖面土壤元素的迁移聚积序列为:
迁移序列:常量元素:CaO>MgO>Cl。
聚积序列:常量元素:Al2O3>Fe2O3>SiO2>K2O>TiO2>S>P2O5>Na2O;微量元素:Zn>B>Se>Mo>Cu>Mn>Sr。
图2-3 白云岩风化剖面元素迁聚动态图
表2-8 白云岩风化剖面元素迁移动态淋溶聚积值
注:淋溶、聚积值按公式: 计算。式中:a为母岩中元素含量;b为土层中元素含量。“-”表示元素迁移;“+”表示元素聚积。
(据韩行瑞等,1997)
元素的聚积序列说明,白云岩形成的风化壳中土壤元素K2O,Zn、B强烈富集,对植物所需矿物营养元素供给较有利。
综上述研究:碎屑岩风化成土时间短,矿物风化程度低,土壤碎屑颗粒含量高。而碳酸盐岩成土是常量元素CaO,MgO,S,Cl,Sr的迁移和SiO2,Al2O3,Fe2O3,TiO2,Na2O,K2O,P2O5的聚积过程,同时也是微量元素Mn,B,Mo,Cu,Zn,Cr,以及稀有元素逐渐聚积的过程。与非碳酸盐岩成土相比,碳酸盐岩成土十分缓慢,矿物风化淋溶强烈,铁、铝富集明显,主要形成硅铝质、铁铝质和铝质富铝型风化壳,土壤质地黏性重,从而成为岩溶区土层土质贫瘠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碳酸盐岩化学成分中钙、镁含量高,方解石、白云石等可溶矿物含量占到90%以上,这个特点决定了岩溶山区是一个富钙的水环境,它不但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影响,使得水中硬度较高,而且在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和后期物质成分的迁移中都影响土层的化学成分,成为一个富钙的岩、土、水、气循环系统,也导致土层中对植物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元素缺乏而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二、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的引发原因分析
引发石漠化的动力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这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所以研究导致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防止石漠化则更有实际意义。因此,查清导致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遏制或尽可能减少不合理活动的发生,将地质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相结合,可有效地防止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使之达到有效防治石漠化目的。
分别对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生率与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进行相关分析,借以揭示引发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的根源。
西南岩溶山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到20世纪末,全区尚有15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没有越过温饱线人口约1000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2。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270个岩溶县(市)调查资料统计,区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石漠化面积前100位的县的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农民平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
对贵州省石漠化最严重的50个县的石漠化发生率、石漠化加剧程度分别与农民年纯收入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图2-4,图2-5)。
图2-4 石漠化发生率与农民纯收入关系图
图2-5 石漠化加剧与农民人均收入关系图
图2-6与图2-7反映,石漠化发生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之间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石漠化发生率越高,农民人均收入越低、人均占有粮食越少。
图2-6 农民纯收入与石漠化发生率关系图
图2-7 农民人均粮食与石漠化发生率关系图
图2-4~图2-7分别从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石漠化发生率和石漠化加剧程度的角度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了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是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者说,地区经济越落后、人民越贫困,石漠化发生和加剧的可能性越大。
图2-8与图2-9则从农业生产资源的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生产资源占量与贫困的关系。
图2-8 人均耕地与贫困发生率关系图
图2-9 耕地平均灌溉量与贫困发生率关系图
图2-8与图2-9中明显地反映出人均耕地占有量和耕地的灌溉程度与贫困发生率呈负相关。综合起来说明:岩溶山区农业生产资源越缺乏,农民越贫困,石漠化越容易发生,石漠化程度也越严重。而且,石漠化程度越严重,农民也越贫困。因此,贫困与石漠化好似一对“孪生兄弟”,有极为突出的因果关系。
根据贵州省2005年社会与经济发展统计资料,对贵州省以地(州、市)行政区石漠化发生率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见图2-10。
图2-10中反映,各地(州、市)石漠化的发生率和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均常用耕地占有面积、耕地平均工程供水量、农民纯收入等呈负相关关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石漠化发生率低的原因与该区绝大部分面积为非岩溶区的地质背景有关,其贫困发生率高则与当地经济社会基础、资源环境等相关。
前述统计分析结果可看出,石漠化区存在的共同特征:
图2-10 贵州省各行政区相关指标关系图
1)石漠化都发生在岩溶区。
2)石漠化发生率与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3)导致农村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与岩溶石漠化区人均占有耕地的不足、耕地灌溉水平低下、土地产出率低密切相关。
综合前面对岩溶地质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和对引发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的原因分析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石漠化区脆弱生态环境其实均与岩溶地质背景密切相关。耕地缺少源自于碳酸盐岩成土条件的天生不足和强烈的水土流失,如图2-10中可见,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人均占有常用耕地面积大都不足1亩;耕地灌溉水平低下除与农田水利工程不足、效率不高有关外,更主要的是与岩溶山区强烈的岩溶发育导致的岩溶干旱缺水相关;土地产出率低下则主要是耕地灌溉率低下和土质贫瘠导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致使土地产出率低、农作物品质差、产品附加值低的结果。
20世纪后期以来,岩溶山区人口骤增。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人口密度为80人/平方千米,2000年达212人/平方千米,2005年达到223人/平方千米。有关研究认为,在自然状况下,贵州省温饱型人口承载力为3237万人,超载666万人(以年人均粮食300千克,粮食含热量10032焦耳/日,蛋白质含量60克/日的标准衡量);小康型人口承载力2428万人,超载1475万人(以年人均粮食400千克,粮食含热量12540焦耳/日,蛋白质含量80克/日标准衡量。人口密度已经超过自然状态条件下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加之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开发利用的不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程度低下,水、土等资源难以满足石漠化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岩溶山区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资源(水、土)的缺乏成为制约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造成山区农村广泛贫困。据贵州省2005年统计资料,贵州省贫困县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24千克。在缺乏科学的指导下,人类为谋求生存而走向盲目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的道路,其结果加剧了山区水土流失、石漠化、岩溶干旱及岩溶洪涝的发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因此,可以认为:引发的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生存需要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实质,是在脆弱的岩溶地质背景条件下人类生存需要与环境承载力矛盾的结果。
1、成因: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开垦形成的占,乱砍滥伐形成的占,过度放牧形成的占。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
2、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分布特征:
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滥垦、滥牧、滥伐。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拓展资料: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土地荒漠化: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别不大,但荒漠化严重程度要高。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土地沙漠化
你好,这是一想象作文,建议你还是自己写,想象几百年之后土地变成沙漠的样子,什么原因造成的,具体的概念的东西从网上查些。
阻止土地沙漠化近年来,新闻中不断播报的是我国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原由绿色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如此令人心痛。如今的这个世界已经不断地被沙漠化的土地蚕食,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当然这是对人类有害的。很多人可能会说,通过多植树是可能将沙漠化的土地恢复的,但是,电视上经常播报的是“某某国家领导人,在西域植树”,但是这有效果吗?显然这个效果并不显著。但没有人想到,在那还没有沙漠化的土地上植树,这不是比那在西域不毛之地栽一棵树,之后就晾在一边不顾,更有效果吗?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而沙漠化的土地也在逐渐破坏着我们的环境乃至文明。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是什么原因,我们辛苦创造的文明,要被我们自己所破坏?“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为什么不将大家的力量集合起来,不要再做这种破坏环境的事了呢?
答辩陈词,以及可能被提问的问题。
正式答辩开始,下面是我的部分发言:尊敬的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是X级XX专业的XX,很高兴在这里论文答辩,希望今天能为我20年的学生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这句可是我琢磨了半天的经典啊)下面,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ppt 论文答辩技巧,就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问题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论文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以上是我毕业论文的一些基本情况,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这句话挨了一顿批,答辩主席先给我个下马威。这句可是我上网时看到的,以示谦卑,没想到犯了本本主义错误。答辩之前最好是多答辩评委老师的性格爱好都有个底,尤其是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他可是一把手),谢谢。在答辩中有一些小体会,这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辩分为三个阶段:陈述期(20-25分钟)、提问期、回答期,三个阶段大致一个多小时左右一个人。在陈述期的20分钟,有的学院要答辩者做PPT,有的则不用;有的陈述时要脱稿,有的则可以看稿子。在这个阶段,一般情况下没有老师在听你讲什么,他们都在低头看你给他们发的论文和论文简介,因为这么厚的论文是没有老师有时间看的,他们也都是临阵摸枪,看个大概。所以在这一阶段,你的任务就是磨时间,注意语气要平缓,要稳,发言时尽量不要太专业化,没有人听你讲晦涩的理论,当然,更不能拉家常,说一些你们邻居家怎们怎么的事情,这显得你太没专业素养和水准。总之,这个度要拿捏好。注意观察老师和同学的表情,察言观色才是硬道理。在提问期这个阶段,聆听是你的主要任务。老师会为你磨时间。有本校的老师,一般都会先评价下你的论文,当然是说很多好话的,这都是讲给答辩委员会主席听的。接下来就是提问,老师提问的时候你要记好他的问题,理解他的意思。在记得时候要注意把你回答的要点关键字一起写上,因为老师问完了你就要回答的,如果你反应比较快,你可以把老师的问题分类做个概述,然后按类作答,这样更显得你这孩子不错。回答之前要对老师的评价和建议表示感谢,接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先念一下题目,然后作答。作答时忌讳一盲目自大,得意洋洋,一副欠抽的样子,忌讳二信心不足,慌里慌张,没有底气,一副心虚的样子。要知道论文是你写的,你看的相关东西比他们多,所以你可以大胆的说,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在这一阶段回答时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废话少说,言多语失,能说就说,不能说的就说自己在这方面写论文的时候也考虑过,但考虑的不充分。忌讳的是不知道了就不说话,大家都不说话,气氛就凝固了,在论文答辩中如果没人说话,那就不好了,所以一定要说,哪怕你说不会,也比不说好。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提问的问题有大有小。有对理论的,所以你要对你论文的理论了如指掌,尤其是一些相近的名词,尤其是长的差不多的词,比如这次我们同学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这三个词就让老师给缠了半天;有对方法的,所以你要对你做的调查细节注意再注意,不要有闪失。应付的东西老师都能看出来,人家干了这么多年,眼睛都很毒的;有对细节感兴趣的,所以你要对你的论文的逻辑结构、句子通顺与否、措词、错别字、标点尤其是摘要部分注意注意再注意注意,在这些方面出问题显得你不够认真仔细,所以校对时要下功夫,可以和同学交换校对,因为我们对自己写的东西,挑错别字是很困难的。摘要就那么点字,又在论文开头,这可是门面啊,还有最好有个后记,感谢之类的话,虽然老套,但咱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应该感谢一下老师,必须的嘛。答辩通过基本上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咱们也不能弄的太难看。自己丢人无所谓,给导师丢人就是罪过了。为了导师,为了自己,也要好好表现。好了,基本上就说这么多吧,各个专业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我说的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而已,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如下:
1、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
2、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辩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答辩注意事项:
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1、答辩者概述论文内容。答辩者有5-10分钟的时间讲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详细地就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作出介绍,并谈论自己写作论文的体会。该部分内容语言表达需要准确清晰,流畅无误,体现出论文的思考过程与答辩者的分析归纳能力。做到有条理,层次分明,注意控制语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陈述且不能过多的“留白”(表达时间过短)。 2、论文答辩语言表达的注意事项: (1)坦然自信,声音洪亮,保证答辩老师能听清楚。 (2)语气肯定,表达流畅清晰。 (3)态度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看法有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
1、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
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2、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
其一,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持。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二,现代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其三,数字农业是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3、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
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强农村法治思想建设,教育农民牢固树立学法、懂法、爱法、护法、用法的思想观念,奠定坚实的农民法律保护基础。
4、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
既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热情,凝聚起新时代亿万农民群众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强大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等优良传统。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从乡村振兴方面结合自身角度讲讲你所理解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
1、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现阶段农村发展落后,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收入低直接导致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生态宜居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农民的梦想,同时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生态环境是宜居的根本,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得到保障。可打造城市没有的绿水青山,遍地多彩野花,设施服务的环境,实现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
3、治理有效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运营负责人在管理与治理上会得心应手,十分顺畅的开展工作。因为每位村民都是在为自己工作,跟自己的收入息息相关。运营人员只要将制度规则设计好,就能将整个村子运营得井井有条。
4、生活富裕
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以村民为中心,美丽乡村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上稳定美好的日子,判定人们生活是否富裕,村里是否有活力,关键看村民的神态,每位村民都喜笑颜开,充满幸福感。此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回村里发展了,空心村一去不复返。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1、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浅薄很多基层干部因为对于法律的意识和认知不够,平时在处理问题和矛盾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以势压人或者打感情牌来处理,处理的前瞻性能力比较弱,很多人对于处理的结果不满意。乡村治理法治化需要农村干部带头遵守和实施的,但是一些村干部自己就不能好好遵守,造成大家法律意识比较浅薄。经常出现在新闻中的,农村处理问题通过暴力手段,就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够造成的。需要加大农村的普法宣传,让村干部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法律培训,进而解决法律意识浅薄的难题。2、农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实行了9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农村还是文化水平的重灾区,很多农民朋友仍然没有很多文化,造成了一旦下达什么文件,很少有人看得懂,并且不愿意去实施,看不到背后的发展前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造成很多地方实施政策比较困难。之前有的村庄需要扩路,这是一个集体获益的事件,但是有的农民朋友就因为占了他们一点土地不允许这种利民工程的进行,事实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加大对农民的文化传播,有针对性的灌输先进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3、乡村人才短缺很多乡村地区因为条件比较艰苦,大家都不愿意留在当地工作,更不要说吸引人才了,这种情况下,发展乡村产业,提高人才待遇就是迫切要做的事情了,而且还可以通过培训,帮助乡村多培养一批基层干部以及新型农民,提高大家的能力,让大家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着力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工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制度。二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全面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三会一课”等制度,提高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用好兰考“六步工作法”,深入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三是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发挥党组织对乡村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广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增强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比如你对行政领导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个小的角度去选题;其次,如果觉得没有感兴趣的,建议你翻一下《行政学原理》《政治学》等专业课本,哪一块比较熟悉建议从哪块选题;再次,如果实在没有头绪,可以直接去网上搜索,看看历年别人是怎么选题以及选了什么题目,然后再决定;最后,下面是关于行政管理专业的选题,希望对你有帮助: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二、 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1、 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3、 论跨世纪城市文化形象战略4、 论受众社会心理与城市对外宣传5、 论新闻策划的原则和方法6、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品味7、 试论未来行政领导的形象塑造8、 浅析组织文化创新走向9、 论中国IC策划的定位10、上海或广州城市国际形象的确立与推广三、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2、 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3、 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5、 论行政权力及其制约6、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7、 论邓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8、 论政务公开9、 论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民主价值取向10、论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的市场取向四、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比较(细分问题论述)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3、 政府与制度变迁4、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细分问题论述)5、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6、 考核制度比较研究7、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8、 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9、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五、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1、 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2、 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3、 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4、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5、 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6、 依法治国与治吏7、 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8、 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六、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1、 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3、 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4、 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6、 舆论监督的作用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七、 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1、 当代中国行政模式研究2、 当代中国法治行政研究3、 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规模研究4、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研究5、 加入WTO与政府制度创新研究6、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八、 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1、 公共管理论的经济学分析2、 市场经济与政府体制改革3、 市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4、 政府责任研究5、 市场经济与非赢利组织的发展6、 依法行政研究7、 城市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8、 城市政府与法治9、 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11、法治与德治12、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九、 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1、 1994年后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膨胀的原因分析2、 论西蒙的决策思想评新公共管理理论3、 论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4、 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5、 中美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6、 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7、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8、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9、 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十、 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1、 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4、 非盈利性组织管理研究5、 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顶性6、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7、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1、 城市政府规模的讨论2、 公共人力资源讨论3、 城市社区管理讨论4、 城市管理讨论5、 户籍管理讨论6、 城市公共管理专题讨论7、 市政体制比较讨论8、 社会网络与城市发展讨论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1、 论城市的本质2、 市政学研究的内容、界限及意义3、 西方市政学研究4、 比较市政学研究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7、 撤退设市可否作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8、 外国城市管理体系的变迁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9、 第三部门研究综述10、制度变迁与城市管理十三、选题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基础1、 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细分问题论述)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细分问题论述)3、 公共伦理分析(细分问题论述)十四、选题方向:宪法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1、 试论人大代表的作用2、 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3、 论权力制约技术十五、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各国政治制度1、 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政府间合作研究2、 市场经济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3、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研究4、 西方式民主及其影响研究5、 政治参与、行政参与问题研究6、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建设十六、选题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地方政策、政治学基础、中国公共政策概论1、 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建构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 ( 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历史演变或法理分析 )3、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特别是广东的改革经验 )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分析5、WTO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十七、选题方向:政治制度、 思想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党政制度1、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体制研究(从中拟一题目)2、地方政府体制中的条块关系3、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4、党政关系(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研究)5、 城乡社区自制制度建设6、 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地方政府体制(任选一个地区或进行比较分析)7、 关于政党政治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8、 关于政府体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9、 关于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10、 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建设(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十八、选题方向:行政决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1、 从统治到自治:公共政策范式如何转换?2、 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3、 听证制度与公共政策论证的公民参与——以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村与街道治理为例4、 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下的政策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5、 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6、 试论公共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7、 试论公共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8、 试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程序约束十九、选题方向: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比较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分析1、 比较分析行政集权民主制与传统代仪民主制的异同2、 古罗马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3、 西方民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形成4、 比较英法革命及其对各自政治的不同影响5、比较英美政党结构及其功能的异同5、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二十、新增题目(一)行政管理、管理学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2.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3.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5.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6.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12.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15.论某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16.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18.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19.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21.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考22.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25.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26.试论依法行政(某一侧面和具体化)27.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30.谈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32.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34.浅谈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35.略论遏制吏治腐败的治本之策36.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37.浅谈现阶段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38.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40.关于当前**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41.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4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43.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45.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46.浅谈我市(**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47.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48.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49.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50.行政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51.社区工作践与探索52.当前行政违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与矫治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54.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建议55.我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探讨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