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至于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15年归结为两点:一是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启动实质性改.革,对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来说为时已晚;二是急于求成,他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 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政.治体.制僵化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国.家带头开创的个人集.权制、任期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斯.大.林模式)全面背离了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退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3、党.内民.主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官僚腐.败由于苏联的集.权体.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使得苏共的官.员和干.部中.饱私.囊与贪.污腐.败严重。以权谋私在各行各业及各个领域泛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勃列日涅夫等中.央执.政者的年老体衰,思想愈加保守僵化,不思改.革进取,使苏联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在国.家中诞生了一批特.权阶层,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 300 万之多, 约占全国人口的。 在苏联强大的官僚体.制下,还形成了以苏共官.员和干.部为首的庞大特.权.利益集.团,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一利益集.团也成为了苏联进行改.革最大的阻碍。俄罗斯副总.理曾指出苏联权力过.度集中的集.权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领.导失职1⑨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领.导人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红场主.席台。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梅杰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美国向苏联承诺德国统.一后加入北约,美国将停止北约东进的步伐,结果轻易相信了美国的戈尔巴乔夫眼看着继德国之后,波兰、捷克、匈牙利也纷纷蠢.蠢.欲.动计划加入北约。第28届共.产党大.会上,保.守.派受到少数派沉重打击,叶利钦宣布退出共.产党。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向由于废除一.党治而已经成为敌人的苏联共.产党妥协,任命了亚佐夫等大批保守强.硬派为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导致自己的亲信盟友,已经通.过KGB(苏联情报机.构)嗅到政.变危险的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愤怒离开政坛,并在辞职时痛斥戈尔巴乔夫和整个苏联政.府。 经济经济崩溃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苏联领.导层竭力回避改.革,经济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废,致使经济发展迟滞,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战略均衡的态势逐渐被打破,并且苏联的实际军费开支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这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粮食不如进口粮食便宜,农产品的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战后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呈逐年递减态势,苏联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出现速度递减规律。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50年代平均增长,60年代平均增长,70年代平均增长,80年代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跌,到90年代则出现负增长。苏联政.府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老百.姓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了。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政.府已经无力管控。同时从1990年开始,苏联政.府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五年规划”。 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1⑨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欧佩克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1⑨85年8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年间的彻底崩溃。 货币改.革失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帕夫洛夫政.府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卢布的流通而发行和使用新卢布。要求民众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然而这却并不是按照等额原则进行兑换的,而是政.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众进行兑换。这样的改.革是以民众遭受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急剧上涨,苏联爆发物资匮乏,民众在超市外排起长龙争相疯狂的抢购生活必需品与食物,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货币改.革最终不仅彻底摧毁了苏联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破.坏了还处于雏形状态的市场经济,搞乱.了经济发展的秩序,让苏联政.府的金融储备金消耗殆尽,而且更使得民.怨沸腾增加了苏联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社.会丧失民心苏共(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后,由于自身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及缺乏一个公开、透.明和有效的监.督竞争机制,使得苏共长期高度垄断了一切的资源和国.家的权力而变成了一个新的贵.族阶.级,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时因为没有一个对人.民负责的体.制,工.农阶.级的劳动人.民只是沦为了一个旗号。权力与资源最终只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官.员干.部为.所.欲.为欺.压百.姓假公济私,越是基层则越是腐.败。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人.民更加认识到苏共的本质而加剧了对政.府的不满。苏共官.员干.部大搞裙带关系,官.商.勾.结与权.贵资本严重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苏联体.制制.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层根本接.触不到底层的民众,不了解人.民的疾苦,在粉.饰下其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和让其看到的东西。官.员干.部并不关心人.民艰难的生存现状,政.府对于人.民的态度只是任其自生自灭,面对苏联大量老百.姓的贫穷和饥寒交迫苏共则视而不见。最终苏共致使自己完全丧失了民心。到最后苏联解.体之时没有一个苏联公.民站出来维护苏共.和苏联的体.制,而叶利钦等反.对.派却一呼百应得到了人们激烈的支持。军事军备竞赛从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都各自在国际上拉拢自己的盟国组成各自的阵营,美苏两国在军事、科技、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的对抗。美国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一旦“星球大战”计划完成,苏联对美国最具威慑的战略核力量优势就会被抵消,面对战略盾牌在手的美国,苏联就更加难以对抗,因此和美国一样开展战略防御计划,也是苏联最自然也是最无奈的应对之举了。在这些高技术领域,苏联向来处在劣势,为了能够和美国竞争,国力不如美国的苏联不得不投入比美国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研制。 1993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放弃“星球大战”计划,不少人认为美国当初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战略欺.,目的就是要将苏联拖入过.度军事竞备,从而拖垮其经济。 尽管美国官方一直表示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并且“星球大战”计划中的一些科研项目实际上还在进行研究。但是从“星球大战”计划提出、推进到最终放弃,和苏联解.体的步履如此相契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穷兵黩武苏联后期在世界各地四处扩张.军事基.地,甚至出兵阿富汗,给原本濒临崩溃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使苏联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最终拖垮了苏联这座帝.国大厦。苏联入侵阿富汗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使得自己在道.义上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坚定的抵.抗,导致苏军在阿富汗的战争旷日持久让苏联耗尽了自己的财政从而加速了苏联的灭.亡。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 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外交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主要不是只靠广播和书刊 等发起宣.传攻势,而是加强国.家计划调控,促进市场经济竞争,加大科技与教育投资, 鼓励科技发明创造,以其掀起的信息化科技革.命的成果为物质基础,向社.会主.义国.家显示发达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实行新的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革.命,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机器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自60年代以来能全方位发展;从而工.人劳动时间能进一步减少,美国和西欧率先实行五天工作周 ,工.人工.资年年微调,失业救济和各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得以缓解;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市场供应、社区建设、文化教育与医.疗设施等均有所改善。在这些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上,西方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弱点着重运用三大武.器:经济上以市场经济攻计划经济,政.治上以多党民.主攻一.党专.政,文化上以自.由文化攻文化专.制。 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⑨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民.族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联.邦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含侵占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苏联的民.族政.策建立在十月革.命时列.宁所提出的两项重要原则之上:是民.族自决,大民.族要补偿小民.族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一政.策在十月革.命后具体体现在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实行以主体民.族冠名加.盟共.和国和行政区域,实行民.族—国.家联.邦制上。在国内战争时期,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各共.和国通.过与俄罗斯联.邦签订双边条约的形式结成同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下成.立了联合的人.民委.员部(包括军事、财政、劳动、交通、邮电等),这些委.员部在各共.和国驻有全权代.表。在这一背景下,列.宁主张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利,建立联.邦制国.家。苏联成.立后,各加.盟共.和国境内又按民.族划分民.族自.治地区,但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苏联政.府常常忽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二战前,斯.大.林对少数民.族不信任,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把居住在苏联西部的3万多波兰人、居住在远东的10多万朝.鲜人、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 100 多万德意志人等从他们的居住地强行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 1⑨86年3—4月间发生在雅库茨克大学一批俄罗斯族青年和雅库特族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接着是阿拉木图事.件。1⑨86年12月16日,苏共中.央在未与哈萨克当地领.导人商量的情况下,任命非哈萨克族出身的科尔宾取代库纳耶夫,引发民.族骚.乱。从1⑨87年开始,民.族运.动具有了有组.织的特点,被.迫.害的鞑靼人要求返回克里木、纳—卡地区的归属、第比利斯事.件、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风.潮等,让戈尔巴乔夫应接不暇。在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没有好转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在人.民代.表选.举、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选.举和总统选.举中,民.族主.义成了合理的要求。苏联长时期地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导致在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之间,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过分相信在民.族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估计不足,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缺乏警惕,对其迁就妥协,一让再让,最终酿成民.族危.机。带头闹独.立的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格鲁吉亚紧随其后,纷纷发表“独.立宣.言”和“主.权宣.言”。 戈尔巴乔夫对这些独.立宣.言都不表态,实际上是默认。事.件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新思维改.革后,一些如波兰的“卡廷森林惨.案”和1944年时期苏联政.府对车臣族的流放等历.史真.相被解禁并逐渐被曝光出来,后来这些事.件也得到了平.反。最终激化并爆发了苏联所长期存在的民.族、历.史矛盾。
萨哈共和国是远东经济区成员,经济主要以发展燃料能源工业及矿山开采业为主。萨哈共和国内有5个主要的经济区:南部经济区——主要以金、云母、煤等资源开采,木材、木材加工,黑色金属冶金,磷灰石开采工业为主;西部经济区——以金刚石开采和能源工业为主;中心经济区——以天然气开采及农业为主;东北经济区——以采金、锡、石炭和锑为主;西北经济区——主要为农业区,主要以养鹿业和毛皮工业为主。 目前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在国际市场的主要专业方向是开采金刚石。雅库特在世界金刚石开采量中占25%,占全俄开采量的98%。在共和国境内开采出的金刚石,一半以上销往国际市场。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在矿产储备和黄金预测资源方面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共和国的黄金开采量在俄罗斯居第三位,仅次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马加丹州。俄罗斯绝大部分已探明的锡储备主要集中在萨哈共和国(雅库特)、马加丹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的矿床中。与其它国家不同,这里的大部分储备()为原矿石,只有是砂矿床。煤炭工业也是雅库特传统的基础产业,其利润率仅次于金刚石居第二位。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煤炭地质储量在俄罗斯联邦居第一位,其地下资源中包含了俄罗斯超过40%的煤炭储量,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探明储量()为焦碳煤。雅库特石油天然气体系的发展是整个东西伯利亚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它不仅能够为共和国的内部需求提供可靠保障,而且还可以将能源供应到远东联邦区市场,以及我们的亚太地区合作伙伴市场。2009年,随着“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和“中波多宾斯克油气冷凝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投入运营,俄罗斯开始向萨哈共和国以外的地区供应石油。如果说现在只是为了满足共和国的需求而开采30万吨石油,那么至2020年,计划开采量将达到1,270万吨,并将开始向亚太地区国家出口石油。至2010年,天然气产业的主要目标是必须实现各种天然气工程运行的可靠性,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为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稳定的地区生活提供保障。在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境内还分布着俄罗斯最大的铀矿群。 共和国的农业体系约占远东联邦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0%。其农产品生产总值为150亿卢布。农业在共和国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为7%,其中在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畜牧业产品(75%)。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是共和国只能在永久冻土带的高风险耕作区发展农作物生产。能够适应共和国环境的牲畜种类(牛、马和鹿)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共和国牲畜养殖数量在远东联邦区所占的份额分别为:牛50%、马90%、鹿30%。共和国比较发达的产业有:畜牧业、养马业、养鹿业、养猪业、养禽业、狩猎业、养兽业、捕鱼业和种植业。 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道路总长为32,300公里。其中公共道路21,770公里,包括联邦级公路3,626公里,地区级公路19,公里。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铁路交通包括由开放式股份公司“雅库特铁路”在临时运作模式下运营的别尔卡基特—托莫特铁路段,全长公里,以及从雅库茨克会让站到涅林格里货运站的铁路段(开放式股份公司“俄罗斯铁路”负责运营的铁路路段),全长130公里。机场网络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机场网络中包含32个机场。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客运量在远东地区居第一位,客运周转量居第二位,仅次于滨海边疆区,这些都显示出共和国具有很高的人口流动性。共和国境内已投入运营的内河水路长21,857公里。雅库茨克市是共和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航空线路、水上航线和公路都在这里进行交汇。 开放式股份公司“萨哈电信”是共和国内的主要电子通信运营商,该公司提供本地通话、地区(国内)通话服务,以及现代化高科技服务(高速上网、IP-电视、视频通信等)。该公司在共和国比较遥远、偏僻的地区设立了VSAT技术卫星通信站,能够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电话通讯服务。开放式股份公司“俄罗斯电信”是国内长途电话领域最主要的运营商,该公司拥有并经营着全长超过15万公里的现代化通信干线网络。为了在IP-技术基础上提供最先进的服务,该公司专门建设并运行了俄罗斯最大的IP/MPSL网络,今天该网路在俄罗斯联邦境内和国外已经拥有10个基准节点和80个区域节点,以及350多个接入点。 萨哈共和国(雅库特)是远东最大的科学发展中心之一。这里分布着24个不同学科和部门的科研机构。共和国巨大的科学潜力主要集中在大型高等教育机构中。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字,共和国拥有406位博士和942位副博士。雅库特被人们称作古老的土地“欧龙霍”。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老的雅库茨克史诗“欧龙霍”为非物质艺术杰作。对于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人种学家、古生物学家)来说,雅库特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在雅库特境内发现了5亿4,500万年前出现在早寒武世的最早的脊椎动物遗骨。独特的自然古迹——“勒拿石柱”——被认为是能够证明地球上生命形成阶段的最突出的例子。这些奇妙的高达百米的石雕,沿着勒拿河畔绵延40多公里。它们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奇迹相媲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勒拿石柱”作为候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共和国正在实施两个国家专项方案:《2007年-2011年为发展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创造条件》、《2007年-2015年保护、研究、传播雅库茨克英雄史诗“欧龙霍”》。在国际奥委会的帮助下,从1996年起,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已经在雅库茨克市举办了四届“亚洲儿童”国际运动会。该赛事在亚洲国家体育界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认可。2008年7月,来自亚洲16个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800多名儿童参加了第四届“亚洲儿童”运动会。 雅库特是一个拥有古老的狩猎传统的国家,这里很好地保留着大自然的纯净,以及动、植物世界的多样性,而这样的地方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了。这里生活着10种珍贵的毛皮动物、6种野生有蹄类动物、20种涉禽和陆禽。我们建议探险爱好者参加狩猎游,可能猎取到的动物有:麋鹿、棕熊、山雪羊、驯鹿和狼。那里的鱼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雅库特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鱼类如此之多,甚至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其中比较常见的鱼类有:红鱼、江鳕、茴鱼、秋白鲑、宽鼻白、鳟鱼、白鲑鱼、梭鱼、目荀白鲑、鲟鱼等。而这也只是雅库特“有生命的银子”中很少的一部分。众所周知,雅库特的鱼非常美味。雅库特是一个多民族共和国,拥有丰富的本土民族传统和文化。直到现在雅库特还存在萨满教——一个崇拜大自然力量的宗教。雅库特最重要的民族节日是恩萨赫节。以传统方式庆祝恩萨赫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至,即6月21日至6月22日。节日期间的核心活动是“欧龙霍”(一部讲述民族英雄及其事迹的雅库茨克史诗)演讲比赛和象征生命循环的舞蹈“欧苏哈伊”。 节日庆祝的最后一项是迎接日出,象征着灵魂的净化。雅库特被理所当然地称为地球财富的宝库。共和国拥有丰富的天然矿藏,俄罗斯所有钻石和大部分黄金都是在雅库特开采的。如果您参加雅库特“钻石游”和“黄金游”,您将能够了解到钻石和黄金的开采历史,参观钻石管道和金矿,在众多的珠宝店中,琳琅满目的美丽饰品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共和国境内,有一个地球上最独特的地方——北半球寒极——唯一一个在如此低的温度下还有人正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61。C,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68。C。每年三月份,在寒极地带都会举行联欢节,参加联欢节的是真正的旅行者,以及那些能够真正征服地球的人。联欢节期间还会举办民族服装博览会、实用艺术展览、美食节、鹿拉雪橇比赛等活动。就是在这里,在寒极地区,人们与寒冷的守护神“奇斯哈安”相会。迷人的自然风景、民族美食、原始文化、令人着迷的历史游,一定会让您对我们北部的边缘地带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俄罗斯新经济历史上实施规模最大的方案有——《综合发展南雅库特》、《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至2020年综合发展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生产力、交通和能源纲要》。它们为俄罗斯生活动荡的地区创建新型经济框架,为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已经通过并正在实施的一份地区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文件是《至2020年综合发展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生产力、交通和能源纲要》,该纲要的条款得到了俄罗斯联邦政府的支持。该纲要包含了俄罗斯联邦关键经济方向的行业发展战略,其中包括《俄罗斯联邦能源战略》、《至2020年俄罗斯联邦电力工程布局总纲要》、《至2020年俄罗斯联邦交通战略》、《根据向中国和其它亚太地区国家市场出口天然气的可能性,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建立天然气开采、运输和供应统一体系的规划》。
这个是苏联人民的选择,抛弃了先进的,好的制度,选择了落后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倒退,这不是正能量的。
最低温度是由挪威的科学家1967年在南极点附近记录到-°c的低温,最高温度是南非的利比亚1922年出现的58°的最高温度记录。
要发表所有考生必须提交至少1篇(部)已发表的与报考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论著,同等学力考生必须提交已发表的与报考方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或1部论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需要至少1篇论文能过材料审核。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所有考生必须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提交至少1篇(部)已公开发表的与报考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论著,才能通过材料审核。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中国艺术研究院形成了以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环境艺术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创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研究生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艺术研究生论文篇1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浅探 摘 要:目前,西方的 文化 充斥着整个世界,现代的设计风格在不同肤色、语言、文化传统的人群中,被广泛接受,同时也在环境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在标准化的,无差别的生活中,人们失去了 传统文化 中独特的视觉 经验 ,失去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性,失去了文化认同感,传统离我们好像越来越远了。所以很多设计师开始试图发掘传统的物质形式,而忽略了艺术思想的传承,漫天的传统符号涌进了我们的视线,传统的传承问题走到了尴尬的境地。作为 教育 工作者,如何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将是本文试图探索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 西方先进的技术 1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位 “环境艺术”一词是随着改革开放于近30年才出现的,它是指通过对环境的利用与重塑,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空间,以此来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作为一个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是交叉性、系统性的学科,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其本质特征。其包括了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植物学、室内设计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 环境艺术设计对现代生活、文化的影响 环境艺术物质层面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为人类创造生存和生活的空间艺术行为。它既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空间功能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能够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互相沟通、和谐共存与发展,并以其自身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构建人类物质空间的模式,为文化的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精神层面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带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载体,而且是具有物质基础与文化内涵的双重性及文化归属感的序列空间。它的意义就是实现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全面协调的融合,高度完善的统一,并创造出具有较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物质载体,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审美。 2 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下学习西方技术、发展传统精神 环境艺术设计在正处于一个文化断层有待复苏和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力发展的时期。当今国内越来越追捧国外的建筑和艺术的发展模式,环境艺术学科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身发展模式,面对这些,教育工作应如何为即将走出学院的学子们进行指导,是继承传统还是借鉴西方成熟的模式?是直接的照搬还是有所突破?这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这门学科的未来。 辩证的看待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欧洲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古罗马、古希腊所崇尚的写实时期,到灭绝人性、神学至上、低沉凝重以装饰为主的中世纪,又到以人文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文艺复兴的庄重典雅、和谐含蓄、充满着古典意蕴的世俗情调,再到巴洛克、罗可可的宫廷装饰、繁缛精致、豪华奢丽,再到新古典主义的复古、典雅写实主义时期。由于西方人擅长线性的、个体的、机械的 思维方式 ,使得欧洲几千年的历史基本上遵循写实―装饰―写实―装饰―写实的历史怪圈之中,循环往复、裹足不前。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艺术家们开始倡导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探索现代工艺美术的语言,要用新的工艺美术形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进而产生了包豪斯和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并将实用功能作为工艺美术制品的先决条件,克服了以往只重视审美和片面的装饰性的表现,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基础。因此,现代的西方艺术是西方人几千年的智慧的结晶,是艺术史上的伟大突破和创新,他不仅是西方艺术史也使人类艺术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他以“人”为创作的首要对象,更注重设计的人文关怀,并且紧贴时代脉搏,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一点上说西方的现代文化是先进的,是值得借鉴的。 西方艺术推动全球化的背后――艺术的殖民行动 虽然西方的设计观点是西方人几千年来的突破,对现代生活有很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全球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的西化过程,是西方在文化上对我们的侵略。我们环境艺术的领域中有很多人一味的崇尚西方的建筑、西方的设计风格,全身心地研究西方的体系,这是必要的,但不考虑我国的国情,盲目的跟随西方的发展,谁能否认这不是我们的悲哀。 正确地认识传统,对我国传统文化理性的继承与批判 正确理解传统的含义,对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响 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字构成,“传”是指时间上的延续;“统”是指空间的扩展和权威性。所以我们的今天也可能是明天的传统。我们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接力的一代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我们的传统延续和发扬而不单单只是继承。这一点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白的。 辩证的认识中国传统的发展历程,了解精神是传统得以延续并保持完整性的关键 (1)传统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 就像周代吸取了商代暴政灭国的教训而提出了“德”的观点,主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春秋战国继承了周的礼制却摒弃了其重祭祀的宗教气氛而转向了实用,使得在工艺美术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秦朝的暴政统一了中国,也使自己早早的毁灭,汉代则引以为戒,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六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并流行玄学,崇尚清淡,好放任不羁,超然物外;唐代脱离了以前古朴的特色,艺术风格变的博大清新,华丽丰满;到了宋代,又出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特色,变得优雅严谨而含蓄,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婉约之度”形成了高雅的艺术格调;元代尚武,统治者十分重视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利用宗教麻痹各族人民反抗的意识,因此,工艺美术作品上常反映出宗教内容的装饰题材;到了明代,又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宫廷工艺专为统治者服务,做法细巧严谨;民间工艺则生活气息浓厚,具有质朴、豪放、自然、健康的特色;清代工艺美术侧繁缛、精巧…… 由此可见,我们所崇尚的传统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成不变,每个时期既继承各自前人的优秀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并发扬光大成为后人的传统。为此,我们作为环境艺术发展30年的、后人的先导,应该如何继承、又如何传承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2)传统意识精神是中国传统保存其完整性的原因。 历朝历代各有特点,可他们在一起是却如此有条理、有连续性,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但却又有如此天衣无缝的连成一体而不限突兀。历史已经证明,是儒家思想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从汉武帝开始,我国的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将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除了有一定的安抚国人的用意之外,也是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博大精深分不开。在民间,各种思想争奇斗艳,老子、庄子、风水学、禅宗等也占有很重的文化份额,致使我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但是,孔子在推行儒家思想,“效法先王”的同时,极力推崇“华夷之辨”,上古时中国已形成“内华夏,外狄夷”的旗号以求霸业,儒家不但拥戴“尊周攘夷”,而且使这一思想的传播者,这阻碍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中外间的文化交流。 为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但不是我们这个时代都应该拿来借鉴的。孔子的儒家思想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同时也阻碍了我国许多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辨别历史的精华与糟粕,以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优秀思想和一种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借鉴,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去,以此影响现代人的精神,并且将之发扬光大。 3 对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吸收―― 吸取西方现代发展优势,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 利用西方现代的模式与优点,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可能性 作为物质层面的西方设计模式和领引我国传统古代思想并不矛盾,他们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中是可以相融合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同时具备物质性和思想性两种形态,而西方的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正是两种设计文化的精髓之处。将西方先进的物质基础和服务大众的理念为环境艺术物质发展的导向,将我国优秀传统思想作为环境艺术发展的最终精神指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折衷,并且我国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为这种融合提供了思想上的先决条件,西方先进的技术使这种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不做崇洋媚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现代的西方国家所取得的成绩不置可否,在环境艺术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以人为本,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美化人的生存环境 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主导思想,而中国传统历来的设计对象基本都是皇宫贵族,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点与西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契机相一致,且西方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有类似的思想,确实得较好,值得我们借鉴。 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语言 西方的现代工艺美术最大限度的展示各种材质的魅力,注重作品肌理效果给人的视觉美感和强烈的刺激。巧妙的应用新形材质,创造别致的肌理效果,充分利用材质肌理,不断创造工艺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 与科技同步,更好的为国民更好的服务 西方环境艺术的发展紧随时代步伐,与科技紧密地联系,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有很强的创造性,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设计者应对传统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吸取我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做中国的艺术设计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大自然与造物冥冥之中的联系和和谐。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可与天地抗衡,高于万物,又受制于自然,三者和谐成于一体密不可分。环境艺术设计正是一门建立在自然与人基础上的艺术,儒家思想树立我们正确的设计出发点。 老子的道家思想玄虚缥缈,内涵丰富,有很强的抽象性和超验性,不是逻辑、理性、语气可传达的,这正应与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在设计中引入传统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诫。”说通过对于自身的认识和修养,达到与“天的共识,强调个人修炼,以达到和谐”,这为对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指出了 方法 。 庄子认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归者意也,意有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这强调了我们设计环境时讲究的意境,也为我们的设计创造了很高雅的基调,我们应该将其很好地领会并应用到设计之中。 墨子强调的是廉爱、非攻和尚贤,要我们爱所有的人,不因不同亲属贫富而有异,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设计者应有的品格。 …… 除此之外,禅宗的超脱,太极的永恒和对立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创作的出发点。 这些优秀的思想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根基与脉络,是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甚至是我们的设计原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无法理解和模仿的,这也正是我们的骄傲。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了解祖国文化的必要性 了解祖国的文化是一个设计者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者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的文化记忆,也会有自己的立场,如果我们不忠实于这些,就会丢掉自己,我们的设计就会没有根。忠于自己的生活,在孕育了自己的文化中学习传统,开拓思路,吸取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这些作品必然呈现出设计师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质,即那个群体的文化的根。 在设计的学习与实践中,民族传统的继承应是自然的和自觉的,一个出色的设计者的敏感心灵应会对自己的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认同与体悟,这也正是形成他个人风格的不可少的源泉。 4 结语 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能解决的简单的问题,它需要我们千千万万的、几代华夏子孙共同的努力;对于西方的借鉴,借鉴什么、怎样借鉴、如何把握尺度而不磨灭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延续。这些都是我们所处在这个时代的教育者所应该铭记于心并且深刻思索的,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必将以博大的胸怀和过人的智慧领引世界的和平的发展!也许我们几辈子的努力都不足以名垂千史,但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都有作为后人的先人的义务,也许我们看不到祖国未来的美好的瞬间,但是我们心存希望,中国的明天必将辉煌! 参考文献 [1] 齐伟民.关于环境艺术[J].装饰,2003(7):7-8. [2] 李砚祖.环境杂谈[J].美术,1986(4). [3] 张琦.从“礼”与“道”论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J].装饰,2006(8):24-25. [4] 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5] 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6] 鲍诗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 [7]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5(1). 环境艺术研究生论文篇2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分析 摘 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应用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对于创意思维和环境艺术的认识,分析探讨了艺术设计中缺少创意思维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环境艺术中创意思维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意思维;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各行各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的发展要求进行创新,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脚跟。在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 创新思维 的应用同样重要,恰当的应用创意思维的应用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和创意思维的理解,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1 环境艺术设计和创意思维的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主要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艺术构想方案和空间规划等。这其中了包含了设施计划和环境,装饰计划和空间,色彩计划和材料等等多个层面内容,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环境艺术设计是功能和形式之间的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开展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首先应当满足实用性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要,同时还要考虑设计的创造性和审美性,让使用者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更加舒适或者获得美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很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创意思维不仅仅表现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表现为思考的技巧和方法方面,是在一些局部的见解和结论上具有独到的思维活动。创意思维的产生依附于人们的各种行为和需要,但同时有着一定的前瞻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应用创意思维促进提升设计品味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创意思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设计理念的有效提升,良好的创意思维可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2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缺乏创意思维的主要原因分析 创意思维从建筑发展之初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环境艺术设计要想获得比较好的发展就不能离开创意思维的应用。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还比较缺乏,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1)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目前高等学校在环境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进行人才的培养,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大多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对于知识的反复练习和进行记忆的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学中老师处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进行被动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下很好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使得大部分学生少走弯路,能够踏踏实实的开展知识的学习。但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模式也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所以传统教育方式是造成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缺乏创意思维的主要原因,在实践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受到一定的制约。 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对环境艺术的设计师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在很大层面会影响到设计师自身创意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对设计师自身的思维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师自身的创意思维受到多种文化价值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设计思维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但同时一些文化对于设计思维也会产生“经验思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设计师创意思维的拓展,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 另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环境设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经济基础会决定上层建筑。在市场经济中,设计作品被看作是商品进行买卖,这对于设计师的艺术创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的程度往往很高,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很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进行抄袭和模仿,并贴上了创新的标签,这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创意的发挥,不利于创意的开展。相反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设计师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则大多是因地制宜的进行创造的,这往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也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获得大众的认可。 3 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表现形式分析 (1)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民族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是民族化的东西也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能够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环境艺术的创意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品味,促进环境艺术的健康大战。比如在设计师在开展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开展设计和装饰,也可以利用传统的一些民族符号营造具有民族感的居住氛围,这些创意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设计效果,给居住者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者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满意度。 (2)追求自然之美。 在 网络技术 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机会受到大量的知识冲击,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渴望能够和自然接触,希望能够享受自然所带来的一些快乐,这些都对于新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追求自然之美,将环保和艺术进行很好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设计师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这一重要趋势进行设计,提升居住者的满意度。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只有将环境艺术设计和环保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人们对于深层次美的强烈追求,以满足人们所追求的情感的有效统一、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的有效提升。 (3)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结合。 创意思维很多时候都和传统文化之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传统文化为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虽然环境艺术创意设计有着比较大的风格差异,会选取各种各样不同的素材,但大多数的环境艺术设计或多或少的都会有选择的应用传统文化开展设计。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设计就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的文化进行了紧密的衔接。 4 小结 环境艺术设计是时代发展的镜子,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状态都会给环境艺术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现代环境已设设计创新的思路,将各种具有时代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之中,这样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也就可以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从而更好的激发设计者的设计热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缪穗穗.简论图形创意的方法[J].大众文艺,2011(12). [2] 王芳.浅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青年文学家,2011(14).
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分别从各自的维度提出美学思想。作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从此出发,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该问题关涉到与形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关系及其问题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对它们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深化对形式美及其关联的认识。 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理式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柏拉图的理式与个别事物是相分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间寻找原因,而这可归结为质料、形式二因。所谓的“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铜像的铜、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二者的关系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作为主动的、积极的成因,在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中,给质料以规定,使质料成为现实个体。质料有待于形式的赋形。在视觉艺术的质地美中,形式与质料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一个事物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只有既基于质料,又符合审美的形式要求时才成为美。形式作为事物之本质、定义、存在和现实,显然与作为事物的潜能的质料相区别,但又不可能脱离质料而存在。那么,显然这样的关系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杜夫海纳在美学形式与逻辑形式的比较的基础上来阐释美学形式。他认为,在逻辑中,形式不是一个对象的形式,不再与质料密切相关。而一种美学的形式永远应该使质料具有形式,与对象密切相关,但这形式自身却不是对象。但形式与质料在生成美的过程中的关联,仍然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 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集中与典型地表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在卡西尔看来,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科学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艺术则关注个体性与具体化,因而艺术的符号也应有别于科学符号,它力图避免概念化与逻辑推理,以此为想象和解释留下空框。与科学进行的概念式的简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样,艺术不穷究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卡西尔把作为纯粹形式的艺术符号与其它符号形式区分开来。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5]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符号与指代符号有何关系?区分在什么地方?艺术符号又是如何体现美与艺术的形式的呢?这些有待于人们的不断解答。 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冲动基于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之中,而形式冲动来自理性。他进而认为,只有在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之中,人才能恢复完整的人性。黑格尔力图把感性与美的本质关联起来,他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不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6]然而,黑格尔毕竟还是把美基于理念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而又重要的变化。一直被人们所崇尚的思辩理性主义遭受了普遍怀疑,而人的直观感性开始得到重视。其实,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从此之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实用主义美学家和机能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把美与艺术作为经验的存在来看待,桑塔耶纳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这种经验的整体性。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7]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视艺术与情感的关联。而形式与感性的关联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Art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马鸿斌
by Ma Hongbi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家在呼唤
【石种】对节白腊石 龟纹石
【规格】盆长150cm
【收藏】冯连生
众所周知,尽管“赏石”(也称观赏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与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赏石”的概念与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加工制作的)岩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讨的领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岩石类的赏石”这个范围,未包括对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赏石界关于“赏石艺术与非艺术”的论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赏石学术理论的研究现状,以便开阔视野,并期待在今后的东西方赏石理论比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国主流赏石界的多元化观点: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赞成水石是一门艺术认为具有底座的赏石整体是艺术品;以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为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中国观赏石.3
西方世界称中国古典赏石、中国文人石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称呼现代奇石为“Rock”或“Enjoying Rock”。笔者认为,目前,美国主流赏石界对赏石文化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四支:
水石是艺术,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
根据2002年秋季出版的欧洲水石协会英文版《水石期刊》报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植物园举办了一场盆栽与水石的专题研讨会,论坛的主题是盆栽和水石这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举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关盆栽科学和水石艺术,以及相关艺术形式的历史与发展的各种资讯。美国国家植物园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别以《盆栽:西方的发现与传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绍》《中国传统供石》和《美国加州景观石欣赏的发展》为题做了演讲。盆栽与水石历史学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讲述了盆栽与水石两种艺术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认为:“没有一件东西比得上自然的石头,但是有可以允许的人为加工的范围……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头,美石(优美的石头)就是这些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石头。因此,我认为石头是可以使之成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为加工石头顶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头成为了人造制品。在天然石头与人为加工石头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石头。因此,我认为一些石头可以切割某一部分而且也应该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显然,美国部分赏石家认为水石是一门艺术。遗憾的是,对于水石是否是艺术品,他们没有做深入的论证。
中国观赏石.3
赏石整体是艺术品
1 996年开始,美国雕塑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赏石收藏开始在纽约、波士顿、西雅图、苏黎世、柏林等欧美的大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专著《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笔者译,下同)。该书汇集了文物、历史、绘画、雕塑、地质诸方面的专家为本次展览所撰写的论文。该书被认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学界将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赏石所做的研究。罗森布鲁姆认为,奇石底座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了艺术品。”罗森布鲁姆逝世后,他生前捐赠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数方藏石,至今还在该博物馆亚洲馆展出,供游人参观。
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
根据丁文父著《中国古代赏石》(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绪论”,他对中国古典赏石与现代西方世界赏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显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国的古典赏石”。美国主流赏石界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将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国际赏石界有关赏石与艺术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中国观赏石.3
美国赏石界关于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是关于“艺术中的赏石”(Rock in art),而非“作为艺术的赏石”(Rock as art)。美国美术史学者John Hay先生撰写的论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古典赏石所做的研究,论述了赏石在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发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国和日本的石文化:内涵与联系》)一文,以东西方以及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宗教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再次阐述了古典赏石的文化涵义。这一次的研究,作者径直把赏石作为文化现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说美国赏石家将“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也有美国赏石家认为,赏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国学者Claudia B rown在论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国人文石及其永恒主题:绘画之我见》)中认为,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写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国人文石概论》)文章认为,以灵璧石和英石为主的、供文人在室内欣赏的所谓文人石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三、关于中国古典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论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国艺术的底座:人文石陈列几座的历史》)中,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底座在赏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为附属赏石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艺术收藏》)中强调,赏石曾经雕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对于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把一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争论的艺术创作问题引申到中国古典赏石的评介中。
中国观赏石.3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检测,恐怕是美国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国哈佛大学Eugene Farrell等人运用扫描电镜(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谱电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叶转换光谱(FT-IR)技术对中国古典赏石进行研究,证明有多种雕琢、打磨、涂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痕迹通常很难准确区分。Alan Jay Kaufman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国赏石界对中国的古典赏石进行技术研究,有助于鉴定人为和天成的赏石,以便于理解历史上的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及其流变历程。
五、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根据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的介绍,日本移民盆景大师Yuji Yoshimura与美国学者Vince Covello合著的《日本观赏石艺术》一书于1 984年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玩石的入门书籍,影响了西方人的赏石观念。可以认为,它影响了一些西方赏石家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的观念。
英国、德国及其欧洲赏石界的观点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95年,英国文物专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与景观的对话: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一书,该书著录了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各大约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余件与赏石相关的作品,并就赏石的形象、种类以及底座的样式和年代做了简要说明。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介绍,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两件体积庞大的中国文人石“作为中国艺术品收藏整体的组成部分”(见上海《环球赏石盆景》创刊号)。
根据《赏石文化》(总第7期)刊登的德国水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协会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写的《水石——亚洲美石的艺术》中指出“在许多远东国家,这样作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称谓。”德国赏石家指出:具有很高价值的石头可以作为艺术品。
意大利赏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欧洲,石头当作水石来欣赏的主要是那些美丽的石头,除了很少的石头外,我还没有见到过任何有灵性的盆石。无论如何,在欧洲,我可以作证,对水石的痴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的局限,也由于英国、德国和欧洲赏石界涉入赏石文化的时间还很短,他们对赏石是否是艺术的观点的论述,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还是世界与中国接轨
2006年5月3日,在云南昆明“第七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上举办了“国际赏石高峰论坛”。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国际赏石博物馆副主席、国际赏石收藏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名誉顾问威廉·本茨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欧洲赏石文化的历史、分类以及艺术鉴赏等内容。他说,赏石文化在欧洲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欧洲没有赏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欧洲,将赏石分为四类:景观类、象形类、抽象类和色彩类。欧洲人赏石受日本人的影响最大,他本人最喜欢景观类的赏石。他们后来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艺术(包括赏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国。笔者联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及展览会”上举办的“赏石研讨会”,当时的欧洲赏石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绍了欧洲水石文化的情况,认为赏石在欧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形式。令人遗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讲和9年以后的2006年5月的演讲内容,除了承认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之外,两次演讲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赏石界在学术性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赏石界似乎在赏石学术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国观赏石.3
【名称】腾飞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规格】树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的状况,反观中国赏石界理论研究出现的空前活跃状况和中国赏石界取得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佐藤观石先生发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领会中国是汉字之国、语言之国”和“在中国赏石的观赏态度实在是‘美学般的’且‘哲学般的’”的感慨。然而,笔者曾认为,就算在中国,相对于当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赏石文化是介于“主流文化”“亚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亚主流文化”或“准主流文化”。
笔者认为,赏石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无可非议,然而“赏石是艺术”似乎没有完全得到认同。“赏石是否是艺术”,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赏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们对赏石文化的应有态度以及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日本赏石史上曾经出现的认为赏石不是艺术而不租给展览场地的做法以及“赏石非理论”态度或者将赏石视为一般文化行为等做法不应该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再重演,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不应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发生。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侧重于科学性的矿物晶体类赏石文化而言,与世界接轨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侧重于审美艺术性的岩石类赏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而是世界在与中国接轨!
东西方赏石文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把21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和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峰!
确实,很多做当代艺术的人根本不是在做艺术只是想红,哗众取宠的性质。但是也不缺乏一些真的有内涵的。当代艺术由于大部分没有明确的载体(不像传统艺术,雕塑有雕像,油画有画布),所以是艺术与否的评判标准主要是艺术家本人的思想以及观念,即使做出的作品是相类似的,有观念的一方称之为艺术。还有,艺术的永恒评判标准,那就是“美”,艺术是为了制造美而产生的,具备美感与否,是艺术的永恒评判标准。而具体到当代艺术,可能是一种思考,比如徐冰的《天书》,探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体系之间无障碍交流的可能;也可能是一种感性的,比如隋建国有一个作品(具体名字忘记,抱歉)就是他活着一天就沾一圈颜料,来记录他的生命;也可能是一种纯粹的造型美感,比如说一个作品你说不出哪里好了,但是你就是觉得他给你一种美的感觉。。。
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中有没有共同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如果有的话,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将艺术与非艺术加以区别?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亦像是什么是美的问题一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诱惑了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探讨、定义。 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
我看到一篇学术期刊论文格式,应该可以吧,或者你到上学吧论文查重上看看,学术论文的文面结构通常应具备13个基本要素,按编排顺序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地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正文、序次语、注释(可选项)及参考文献、课题名称及编号、作者简介。此外,作者原稿中还应注明联系方式(电话、E-mail、详细地址、邮编等)。这些都是学术论文文面结构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当然,原稿中最好还应有英文题名(title)、英文摘要(abstract)和英文关键词(keywords)供编辑选用。上学吧论文查重就为大家带来学术期刊论文格式基本要求,详细说明期刊论文格式规范。一、文头部分学术论文的文头部分一般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等要素,其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为:1.题名。学术论文题名的拟写应做到简明、具体、确切、得体,能概括论文论述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工具的有关原则。此外,题名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外文字符、代号等。2.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关于学术论文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的标注,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术论文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居中位置。(2)学术论文的署名可以是1个作者独立署名,也可以2个或多个作者联合署名,还可以集体署名(如署某课题组的名等);可以署作者真实姓名,也可以署作者笔名,但通常都是署作者真实姓名,特殊情况除外;集体署名的文章,其执笔人或整理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以横线与正文隔开。(3)学术译文的署名应是着者在前、译者在后,着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性学术文摘等,亦可将作者姓名加圆括号标注于正文末尾。(4)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空格或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顺序标注(上标)不同的阿拉伯数字署名序号,并在其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署名序号相一致的序号;两个以上作者单位之间连排时应以分号隔开。(5)对署名作者应标注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区、城市或县名(省会以上城市可省去省份),注明邮编,并加圆括号将其置于作者署名下方居中位置。作者的署名权受《着作权法》保护,具体如何署名依作者的意愿而定,任何人无权干涉,但同时又要受法律约束,不能随意侵害他人或集体的署名权。3.摘要。摘要是作者对论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的简要表述,要求简练、准确、概括性强,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全文的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说,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自含性的完整短文,是论文主要观点的直接表述,一般不应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说明性文字。因此,拟写摘要应注意以下三点:(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能使读者不必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直接获得该文最主要的内容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论文的主要观点,重点是论述对象和结论,即重在导读,以供读者通过摘要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2)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一般要求实词在200个左右,如有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但以简洁明确为原则。(3)不要把论文的“摘要”写成“内容简介”的形式,更不要写成图书的“提要”.拟写摘要的要求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把一篇论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或中心思想直接表述出来,尽量避免使用简介和自我评价式的语言。如:“本文根据……,分析了……,研究了……,提出了……,具有……意义”等,写了一大串,却反映不出具体的实质性内容。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都应编写摘要。摘要位于作者署名的下方,中文摘要前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示,英文摘要前要以“Abstract:”作为标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文摘要目前属于可选项,只有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报论文的编排规范中有所要[1]求,而在《文摘编写规则》(GB/ T6447-1986) 中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作者如有能力在原稿中编写更好,无能力编写则可省去,留给期刊编辑根据编发需要决定是否有必要替你编写。目前,一些期刊编发的学术论文中,正文前面虽然也有所谓的“摘要”,而其实是“内容简介”、“提要”或者不伦不类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和编者把“摘要”与“简介”、“提要”混为一谈,因而在编写摘要时不得要领。4.关键词。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指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具有实际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并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1)关键词的标注要求。关键词的标注应体现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语义性,并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汇标注。(2)关键词的标注方式。一般应选取3-8个关键词,用显着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列在“摘要”的下方,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示,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若标有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逐一对应,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示,另起一行排列。(3)标注关键词的目的。关键词是对揭示学术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检索意义的词汇,其标注目的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的内容特征,便于信息集成系统汇集同类内容的论文,以供读者检索。因此,从论文中提取的关键词应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在提取、确定关键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选取准确、恰当的词或词组作关键词,并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将其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一般来讲,学术期刊中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必须标注中文关键词,但英文关键词则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标注。尽管目前英文关键词仍属于可选项,在学术论文写作和编排中可标可不标,但如果有能力标注,还是标注上为好,毕竟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考虑到国际同行的检索需求。5.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科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学术特征,为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规定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1)中图分类号的组成。中图分类号是由汉语拼音大写字母与阿拉伯数字及一些辅助符号相结合组成的混合制号码,一般用一个字母标志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后用数字及辅助符号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因此,在标注时应尽量标注准确、细分到位。(2)中图分类号的标注。中图分类号的标注,目前应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010年9月,第5版)所规定的学科分类代号进行标注,涉及多学科的论文,可以标注几个分类号,两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中图分类号一般应标注于“关键词”下方左侧,以“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或“【中图分类号】”标示。示例:①中图分类号:G270(表示该文为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方面的论文)②【中图分类号】;(表示该文为档案检索、文献检索、情报检索方面的论文)6.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是为分类标识学术论文所规定的代码。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每篇文章均应标示相应的文献标识码。(1)常用的5个文献标识码: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D--动态性信息;E--文件、资料。(2)文献标识码的标注。在学术论文中,文献标识码应标注于中图分类号的后面空两格的位置,通常以“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标示。示例:①文献标识码:A(表示该文是学术论文)②【文献标识码】C(表示该文是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7.文章编号。按照有关规定,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注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标注。文章编号由学术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共5段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通常以“文章编号:”、“文章编号”或“【文章编号】”标示。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与学术论文正文相关的规范要求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用于学术论文正文的开头,或以“引言”、“前言”等标示,或作为正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表述。引言一般应概括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简单交代写作背景,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能体现论文题名限定的写作范围,同时要言简意赅、紧扣主题。2.正文的逻辑层次。正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一篇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学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部分,其逻辑结构层次一般为: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得出结论--总括全文要表达的主旨。3.文内标题。文内标题是指正文中表明各部分逻辑层次的一级、二级、三级等“小标题”.正文各部分的逻辑层次不宜过多,一般应控制在五级以内。文内标题应力求简洁、明确,自占一行,行首序次语前空两格,末尾不用标点符号,但问号、感叹号、省略号除外。4.正文各章节序次语的使用规范。序次语是指文章正文中用以标示逻辑层次或逻辑停顿的字、词、序号、字母、符号等。(1)论文的正文中,一般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从某一层序次语开始序次,序次语选定之后应顺序逐层向下行文,已选择较低层次的序次语开始序次之后,不宜反过来再使用层次更高的序次语。(2)同类数字形式的序次语,带括号的应位于不带括号的下一层。通常第一层是带有顿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二层是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三层是带下脚点的阿拉伯数字,如:“1. ”,注意此处不是用顿号“、”;第四层是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再往下可以是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如:“①”,或小写拉丁字母加下脚点,如:“a.”.(3)序次语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符合国标《标[3]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 的 有 关规定,即:以“第”“其”词头做序次语,或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词作序次语时,其后用逗号;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做序次语时,其后用顿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罗马数字做序次语时,其后用下脚点“.”(该符号是借用外文的标点符号);加括号的序次语后不再用任何点号;阿拉伯数字与下脚点结合表示章节关系的序次语末尾不用任何点号,但需用1个汉字的空格。序次语使用示例 :一、……(一)……1.……(1)……①/a.……近年来,在一些学术期刊中流行用阿拉伯数字序次。这种序次方式每个层次的序次语与标题之间要用下脚点隔开,最后一层后空一格。如:“”,是用于表示正文中第三个大问题下的第一个小问题中第二层标题前的序次语。5.语言文字的使用学术论文中,语言文字的使用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即:除古籍整理、引用和历史文献研究等特殊需要外,应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避免使用不规范简称、自造词语等,字、词的使用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准。6.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 T15834 - 2011《标点符号用法》 的有关规定。如: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不能用在行首(原稿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除外);正文中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字末尾不用句号;着作、文章、文件、期刊、报纸、法规性文件等均加书名号,两个书名号之间无须用顿号隔开;中、外文标点符号不要混用(中文中不用外文标点符号,外文中不用中文标点符号);外文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不能在外文中照搬中文的标点符号用法,如英文中没有书名号,书名用斜体表示,所以American Archivist,不能为《American Archivist》。7.引文的标注。正文中的引文分为两种: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他人的原文,属于直接引用(直接引语)。凡直接引用的原文,必须在所引用原文的起止处使用引号,并紧接后引号上标引文序号,否则视为抄袭;如引文末的标点符号在引用范围,应位于后引号内,否则应位于引文序号后;同一参考文献的多次引用,其引文序号也应与其它引文序号一并按顺序编流水序号,而不是重复编为一个引文序号。( 1)正文中直接引语引文序号标注示例:有人认为:“‘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还是一种历史传承的文化现象。”[1]把他人的话或观点等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属于间接引用(间接引语)。凡间接引用的部分,只需在引文的相应位置上标引文序号即可,引用处不加引号。这里所谓的“引文的相应位置”,可以是作者姓名、着作题名处,也可以是引用的数据、观点等处。(2)正文中间接引用部分引文序号标注示例:有人说,如果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把将他人的话或观点表述出来,就属于间接引用 [2].这里就不需要用引号,但应注明出处,即在正文引用处标注引文序号,并在文末按序号标注参考文献。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引文标示方式,即整段引用或整篇引用时,引文不加引号,但需将引文另起一段,首行缩进四格、二行起缩进两格、换字体编排。这种引文标示方式常见于引用书信、日记、碑文等整段文字。此外,引用诗词、图表时,可另起一行、居中标示,不加引号。8.注释及其标注规则。注释指行文中用以解释、说明文中某些字、词、句、专有名词等特定内容的标注及其解释、说明性文字。注释的标注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1)学术论文是否标注注释应根据行文的需要而定。当行文中遇有字、词、短语、人名、地名、事件名,以及图表、公式、文献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而又没有具体准确的文献来源时,应使用注释。(2)文中注释的序号标注与参考文献不同,一般应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上标,以示与参考文献区别。其相应的说明、解释性文字可采用页下脚注,也可采用文末尾注。但无论采用脚注还是尾注,都应以手动方式进行标注,否则编辑修改或排版时,一经转换成纯文本格式,所有自动标注的内容将可能会丢失。(3)如果论文的篇幅较长,为便于阅读起见,建议采用文中上标序号加“脚注”的注释方式,学术专着中这种方式更为常见;期刊论文中最好也采用文中编号加“脚注”,这样更便于阅读,而尽量不要采用文中编号加“尾注”,除非注释较多脚注不易排版。一般来讲,注释在社科类论文、尤其是涉及古籍或考古的论文中使用较多。但原则上应控制文中注释的数量,只要能够查明出处的,尽量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注,因为这样更为科学严谨。三、文后部分1.文后参考文献及其着录规则。参考文献是指在撰写或编辑论文、着作时对信息来源或其中一部分信息源进行精确和详细着录的一组数据,是位于文末、书末或书中各章节后的对论着中所引用信息的来源等各要素的准确标注,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和核对。关于参考文献,从笔者多年的编辑经历来看,来稿中未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规则着录,着录项目、着录要素不全,着录格式、着录顺序混乱,标志符号使用错误,以及着录内容差错较多等问题严重存在,在来稿中约占95%的比例。可见,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是学术论文撰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详细探讨一下参考文献的着录问题。(1)参考文献的种类。参考文献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和法规性文件、非涉密的内部资料等。按照论文撰写中使用参考文献的目的划分,参考文献主要分为引文型参考文献和阅读型参考文献两大类。其中,引文型参考文献又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这两种参考文献都必须在正文中(标序号)和文后标注清楚;而阅读型参考文献则不必标注。(2)着录参考文献应依据的国家标准。着录参考文献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是《文后参考文[6]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 .这 是 一个专门供着者和编者使用的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已被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科技论着的着者和编者,都应在着录参考文献时遵照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此标准目前还是推荐标准,现正在修订中,明后年有可能将出台修订后可能更名为《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新标准。新标准参照了国际标准ISO 690:2010(E)《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有关规定,出台后将作为我国书刊、学术论文等参考文献着录的新国标。(3)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文后参考文献(又称参考文献表)是文中所引用的、可具体查考的、表明文献来源各要素的标注集合。因此,凡是在论文撰写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观点、学说、文字、公式、图表等,均应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将文献来源信息齐全准确地标注清楚。其着录格式是在正文末另起一段,以“参考文献:”字样标示,其下将正文中已标注序号的全部引用型参考文献顺序标列清楚。参考文献各要素的标注应严格遵照国标的有关规定,不可按自己原有的习惯随意标注。否则,计算机检索时无法切分识别,其将被视为无效参考文献,正文中相应的引用文字也将被视为抄袭。(4)参考文献的排序。按国标规定,正文中和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参考文献序号,均应使用带方括号“[ ]”的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 [2] [3]……;而不是用带圆括号“()”、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等的阿拉伯数字排序,更不能使用汉字数字或拉丁、罗马字母排序。(5)参考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是GB/T 7714-1987的修订版,新国标共给出了15个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分别是:普通图书-M、期刊-J、报纸-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会议录-C、汇编-G、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其他-Z.此外,还给出了4个电子文献载体的标志符号: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6)有关参考文献载体类型标志符号的使用应着重说明的两点:①“A”是2005年修订后的新国标规定的“档案”的标志符号,“A”原来指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现在标注析出文献用“//”表示“来自于……”.②如有必要,可将2个标志符号合并使用,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J/OL-网上期刊、M/CD-光盘期刊,等等。(7)参考文献着录的基本格式示例:①图书。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相应页号。例如:[1]冯慧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4.②期刊。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刊名,刊期:起止页号。例如:[3]冯慧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2005(1):12-15.③析出文献。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 //编者。论文集或报告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号。例如:[4]迈克尔·库克。中央和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R]//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联合主持编写。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项目年度报告[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33-48.(8)西文参考文献的着录。着录西文参考文献时,目前可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参照中文参考文献格式着录;二是依照西文习惯着录。但无论采用那种格式,都应尽量采用西文原文或通用的中文译文着录,而不应采用自行翻译的中文译文着录。(9)参考文献着录的原则要求。①所列参考文献应最好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查考;如果是非涉密的内部资料,也应按规范尽量将各要素着录齐全。②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将序号、责任者、着作或文章的题名、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版期(出版年、刊期)、页号等信息要素按顺序标注齐全。(10)正确理解与使用参考文献切分符号为使参考文献着录表简明统一,GB/T 7714-2005规定了着录时应使用的9个参考文献切分标识符号,分别是:“.”“:”“,”“;”“//”“()”“[ ]”“/”“-”.这些符号多数移植于标点符号,但其功能和用法与标点符号不同,它们是一种前置符,置于相应的着录项目或着录要素之前,为的是使这些项目、要素个别化,以利于计算机识别、切分;而标点符号是后置符,因此不能以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去使用标志符号。2.课题名称及编号的标注。凡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其课题论文均应在论文首页或文末注明“课题名称”和“项目编号”.其标注方式有多种,可在论文首页正文下面以星号等符号标示,也可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标示,亦可在文末以“注:”标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标注,课题名称及编号应标注齐全,且同一期刊中应做到标注格式统一。如: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的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作者简介的标注。作者简介是指将论文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等信息依次列出的一组文字。凡是向期刊投稿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作者简介,这是为了学术论文刊发时编排的需要,在相关的学术期刊编排格式中有明确要求。作者简介一般位于篇首页地脚,置于“基金项目”(或收稿日期)之下,也可列于文后参考文献表之下。作者简介应以“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等标示,多位作者的简介之间应以分号“;”隔开,相继列出。4.通联方式。通联方式是作者向编辑部提供的通讯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手机)、电子邮箱、作者单位及详细地址、门牌号、邮编等信息,以便编辑部联系修改稿件,向作者邮寄样刊、支付稿酬,有些期刊还要求作者提供银行卡号。通联方式一般附于原稿文末的最后部分,但不随论文刊发,只是为了给编辑部与作者之间联系提供方便,所以应在文末详细注明。许多作者由于投稿中不注意标注通联方式,给编辑部处理稿件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到稿件的采用,因此有必要提请注意。
NP完全性理论的奠基人史提芬·A·古克(Stephen A. Cook,1939年-),计算机科学家,计算复杂性理论的重要研究者。1971年,在他的论文《The Complexity of Theorem Proving Procedures》,他整理了NP完备性的目标,亦产生了古克定理——布尔可满足性问题是NP完备的证明。1982年,古克得到图灵奖。因为其论文开启了NP完备性的研究,令这个领域于之后的十年成为计算机科学中最活跃和重要的研究。克现为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系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斯蒂芬·库克(Stephen Arthur Cook)因在计算复杂性理论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在奠定NP完全性理论基础上的突出贡献而荣获1982年度的图灵奖。
蒂姆·库克,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1982年毕业于奥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1988年获得杜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曾在IBM供职12 年,负责PC部门在北美和拉美的制造和分销运作。1998年年初,库克进入苹果,任副总裁,主管苹果的电脑制造业务。2011年接替史蒂夫·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以下是库克语录2017年盘点,欢迎大家的阅读与关注。
一、“生活不是要你站在边线围观,这个世界需要你参与进来。”2015 年,库克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毕业演讲时说。
二、“有时候会遇到困境,但它给予了对自己的信心,让我走自己的路,超越逆境,抛开偏见。它也给予了我犀牛一样的皮肤,当你成为苹果CEO的时候,迟早会派上用场。”库克出柜后,在《彭博社》上发表文章。
三、“历史极少会对一个人让步,但是,你想一下,且不要忘记,当它这么做的时候世界发生了什么。那个人可以是你,那个人应该是你,那个人必须是你。”2015 年,库克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毕业演讲时说。
四、“有些人认为创新就是改变,我们从来不这么看,我认为,让事情变得更好,就是创新。”库克就 iOS 6 和 iOS 7 的变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五、“在技术圈有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是一种病态,那就是对成功的定义。你能拿到多少点击量,你拥有多少活跃用户,你销售了多少台设备。每一个技术圈的人都想要大数据,乔布斯从不被这些影响,他只专注于做到最好。”库克接受Fast Company 采访时说。
六、“隐私是一个人的基本人权,我们会做一切努力来帮助维持这个权利。”
七、2015 年 2 月 13 日,苹果 CEO 库克在斯坦福大学网络安全及消费者保护峰会聆听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时,就隐私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八、“他没有老师的头衔,但他却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不是一个传统的老师,但他是最好的,绝对是最好的。”库克谈乔布斯。
九、库克公开出柜后,在《彭博社》发表的论文中写道:如果苹果 CEO 是一个 Gay,可以帮助一些正在挣扎的人认识自己,可以给那些孤单的人带来宽慰,可以鼓励人们坚持做自己,那么,公开我自己的隐私就是值得的。
十、2015,库克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你要找到你的信念,然后坚持。你要找到你的北极星。你要会做选择。有一些容易,有一些艰难,还有一些会让你质疑一切。”
十二、“人生很多时候,依靠直觉更加适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在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直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 年,库克在奥本大学发表毕业演讲。
十三、“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是,不再仅仅根据一个人的性取向、种族以及性别来定义一个人。”库克公开出柜后,在《彭博社》发表的论文中写道。
十四、“我们不是第一家 MP3 生产商;我们不是第一家平板电脑厂商;我们不是第一家智能手机厂商;但毫无疑问,我们生产了第一款现代智能手机,生产了第一款现代的智能手表,这种‘第一 ’才重要。”库克就 Apple Watch 接受 Fast Company 采访时说。
十五、库克说:“苹果公司的教条一直是大胆作出离开的决定。”
关于个人
1、“人们经常把直觉等同于依靠运气或信任。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直觉能够告诉你哪扇门是对你开放的,你应该从这扇门里走出去。但是,直觉不能让你准备好迎接门外面的东西。” (奥本大学毕业典礼演讲)
2、“哲学一直以来都是最好的,而不是首位的。”(和查理·罗斯的电视采访)
3、“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同志活动家,但我意识到我已经从别人的.牺牲中受益匪浅。因此,如果听说苹果 CEO 是一名同性恋者能够抚慰其他一些同性恋者,或者让饱受孤独的任何人感到一丝安慰,或者能激励一些人坚持他们的平等观念,那么牺牲我个人一点隐私也是值得的。”( 在《商业周刊》上公开声明出柜的原文)
4、“我们用砖铺着前往公平的道路,一块一块地,这就是我的砖。”( 库克论文的结语,参考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关于乔布斯 撰文:vanfam
5、“我之所以敬佩乔布斯并不是主要因为他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而是因为他象征了什么。我从乔布斯身上学到最多的是生活的乐趣总是在旅途中,我看到他每天都是这样过日子的。”( 纪念乔布斯的部分演讲)
“从一开始,我就想要为公司倾注一切,至于成为乔布斯那样,我从来没有这个目标。我从来没想过像他一样,因为我知道,我能做的只有自己,对吗?我不是一个演员。”(和查理·罗斯的电视采访)
关于员工
1、“我们关心我们全球供应链工厂的每一位工人,我们以后不会做,也从来没有做过—无视供应链的问题。这是我向你们承诺的。”( 就《纽约时报》报道的供应链工作状况给苹果员工的信)
2、“我们寻找的是没有政治立场的,不沽名钓誉,不争风吃醋的人。那些可以私下庆祝成就,但不以声名荣耀为意的人,即有更伟大动机的人。”(库克描述作为 CEO 的员工选材标准)
关于苹果
1、“自我来到这里,苹果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公司的 DNA,能够让我们持续“心跳”的东西,是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不是好产品,或者很多产品,而是世界上绝好的产品。在打造伟大产品的同时我们致力于丰富人们的生活,也是能够让产品更好的原因。“( 和《商业周刊》的采访)
2、“创新和创意是不能够计算出来的。”( 和《商业周刊》的采访)
3、“胜利从来和数量无关。”( 在数字大会的第一天活动中,库克回应安卓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的领先)
4、“我们设计的产品让盲人也可以用,我没有考虑到投资回报率,如果你想我只是为了回报率的话,那么你就从我们的股票中滚出去。”( 库克对投资者的发飙)
5、“苹果从未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机构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 "后门"。我们也从未开放过我们的服务器,并且永远不会。”(回应收集用户隐私信息的声明)
安阳师范学院是二本。人们常说的“一本”、“二本”实际上是按照本科录取批次人为划分的,“一本”一般是“普通本科第一批”,“二本”为“普通本科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