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看电影杂志早期编辑

发布时间:

看电影杂志早期编辑

其实....如果你喜欢电影,能写出东西来,就算你不上大学也一样可以,不过现在这个社会重文凭,我想你可以向传媒专业发展一下,我是看电影和电视剧的忠实读者,希望有一天能在上面看到你的文字(*^__^*)嘻嘻……

主办单位 峨眉电影制片厂 编辑出版 看电影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 CN51-1089/I 邮发代号 62-102 国外发行代号 联合征定代号 LD511089 创刊日期 出刊日期 每月5日、20日 报刊版式 16开 发行方式 邮局发行 海外价格 发行量(每期) 530000册 《看电影》午夜场:每月25日出刊

我给你推介一个学校吧:浙江传媒学院。你可以选择编导专业,这个专业既可以增强你在电影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能够锻炼文字功底。如果你喜欢电影的话,这个专业能帮助你在影视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做导演,不过这要看你个人的天资。如果只是想做一个电影杂志的文字编辑,那么这个专业可以帮你强化影视方面的知识,为你以后写出好的影视评论或者其他相关文字奠定一个基础。这类学院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戏和上戏。还有一个曾经辉煌过现在已经暗淡的学校: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这个曾经和中传、浙传齐名的学校现在依旧只是一个专科院校)。

和你考大学什么估计无关,主要是应该要看你的写作能力和是否符合大众口味= =很多网络编辑说不定学历都不是很高,我只是猜测而已

《看电影》杂志主编

我以前不是很喜欢看杂志之类,比较喜欢看出版的小说之类。最近这段时间看杂志还看的比较多,我给大家推荐一下我个人觉得还比较有意思的杂志。

1.怖客

像我个人如果看悬疑的小说或者杂志,我绝对首先会买这本。这本杂志跟其他杂志相比起小一些,但是里面的每一篇故事内容你看了开头就想一直看下去,引人入胜。这本杂志是2012年1月创刊,每月5、15、25日出版。价格方面也不贵大概6块钱左右,像一般学校门口书摊都有卖的。像喜欢悬疑的,我真的强推这本,你看了绝对每个月都想买。

2.花火

像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妹子们绝对知道这个杂志,包装好看,里面故事是分不同栏目的。有悲剧栏目也有喜剧栏目,并且里面的一些插画蛮少女心的。像现在很多青春文学小说翻拍电视剧,大部分原小说都有在花火上连载过,喜欢言情小说的但是又不愿意看长篇的可以看这本杂志。

《Fudge》在一众日杂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大概是,“它是一本把欧风和亚洲人身材结合起来的搭配范本。”这本杂志里的照片色彩通常偏冷调,每期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但推荐的服装都以基础款和经典款为主,还略带一些Boyish Style。再怎么说也是日系风格的杂志,时不时也会有少许少女的俏皮和活泼,依然还是与“性冷淡”风格结合的恰到好处。这点对于身材较娇小又不爱穿得太甜美风的女生来说特别有教学意义。

一提到《Soup》,我的脑子里就会直接蹦出“软糯”两个字。风格与《sweet》有一些类似,但是相对而言更年轻一些,是文艺又加上一丝森女的少女气味。杂志整体的穿搭风格强调了日系风格中令人爱怜的女子力成分,同时也结合了一些休闲Style在里面,十分日常却也不普通,在我看来非常适合作约会穿搭指南。

像喜欢时尚的妹子们可以关注Fudge和Soup。像青少年可以看看青年文摘,读者之类。我推荐的这四本就是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的,前两本价格不贵,第三,四本就要去专门网站上购买了,或者去万能的淘宝搜搜。

《看电影》原名《电影作品》,主管主办为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原名《电影作品》。1999年和大嘴公司合作,改名《看电影》,在哈尔滨出刊,在当时中国电影几乎全盘沦陷的情况下,创造并延续了迷影精神。2004年,杂志制作搬迁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首尔都设有工作站。2013年改为《看电影周刊》,是世界上第二本周刊类的电影杂志。每月四期,每期152页,全铜版纸,彩色印刷。每月发行的四本刊物中,三本普通版,每月5日、15日和25号发行,15元/本;一本《看电影·午夜场》,每月30日发行,16元/本,集中推出关于电影的各类专题。总体来说,《看电影》是份很大众也很出色的电影杂志。该杂志经常能采访到电影界重量级的人物和重要的电影事件。十几年来,以专业、精准、风趣、犀利,在影迷中享有“中国影迷第一刊”之称。作为影迷必备的圣经类读物,《看电影》在推动中国影迷成长的同时,也见证和记录了中国电影的急速成长,从[教父]到[英雄]的报道,是中国电影报道模式的大调转,也是中国电影崛起的曦光。《看电影》是中国发行量及影响力最大的电影杂志,全国发行每期64万份。同时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国内电影刊物,2002年就无死角报道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十几年来,连续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同时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国内国际知名电影颁奖礼的官方合作媒体。《看电影》获得国内电影公司尊重与合作的同时,更是与北美的八大电影公司,乃至欧洲的电影公司,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中国电影地标式期刊,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媒体品牌。《看电影·午夜场》一本集专题、深度、发烧、迷影于一体的电影杂志,每年的年度盘点,被影迷誉为 “不可错过的电影盛宴”。《看电影·午夜场》是一本最具时代性的迷影手册,对最具电影精神的电影人物的挖掘,对可能被错过的电影事件的解析,对电影的精度解读,旨在传递一种深具迷影质感的观影精神。

没停刊。《看电影》原名《电影作品》,主管主办为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原名《电影作品》。截止到2020年9月16日,电影内的杂志没有停刊。1999年和大嘴公司合作,改名《看电影》,《看电影》位于成都市清江东路峨影厂内。

高中为了编作文 ,每个月都会买《意林格言》什么的 , 也经常买一买《看天下 》  最近屯了一些动漫类的杂志看 还想每个月买点其他杂志看 目前在看的只有《动漫基地》了。

如果爱看动漫的杂志的话,我可以推荐5本杂志:

全彩,有很多赠品,附带两张光盘CD和DVD的,有歌词本,不过页数太少。

可以算是中国元老级的动漫杂志之一基本全彩,容量很高,文章的质量也很高。不过CD歌词只有片假名,不太方便。内容主要是日本方面的动画 漫画 CV  覆盖很广

看上去很精致,内部的排版给人的感觉也很好。不过内容太资讯化,基本少见原创作品。也赠送两张光盘CD和DVD  质量不错推荐买年末的一期,全年音乐都会收录,很划算。

算是老牌杂志,杂志内容主要以介绍每月日本动漫连载情况为主。赠品不错,

新出的杂志,十分有潜力,如果就现状完全可以代替动新和基地。希望不是三天热度咯~赠品很多~

看过买过比较好的就这些吧,其实还有《漫友》的,但不知怎么的,开始倾向于国内动漫了,日本方面的很少了。

看电影杂志主编

杂志社地址从原来的哈尔滨迁到了上海,主办单位是峨嵋电影制片厂。

没停刊。《看电影》原名《电影作品》,主管主办为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原名《电影作品》。截止到2020年9月16日,电影内的杂志没有停刊。1999年和大嘴公司合作,改名《看电影》,《看电影》位于成都市清江东路峨影厂内。

看电影杂志第一批主编是阿郎。阿郎,男,原名黄海鲲,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CCTV-6电影频道《佳片有约》特约嘉宾,媒体人,《看电影》杂志主编。他主持并创办了《看电影》iPad版本,一直雄踞苹果商店世界报刊杂志类排行榜前列,下载量为第二名。在《看电影》杂志工作的十几年,参加报道了柏林、戛纳、威尼斯、奥斯卡等所有国际电影节和颁奖礼。

香港早期的电影杂志

周星驰电影《功夫》上映那年,好像《看电影》杂志做过类似的专题。你找找看还有杂志也是人写的,我觉得《第十放映室》的专题《天下江湖》真的很不错。你去看看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2007年12月开始出版季刊《HKinema》,起初随《香港电影》杂志附送,由第八期起转为免费派发,每期设独立专题,是一份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编辑、出版,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以电影为主题的杂志。

只有TVB周刊!内地邮局肯定订不了!根本就不允许引进!淘宝上是有代购香港杂志的,你再找找,真的有!不过加价很多,我都是让去香港的朋友给我带回来!《电视剧》是内地的杂志,会有TVB的部分内容,报摊都有卖的,你是在上海吧,那就更方便了,《电视剧》就是上海的!邮局也可以订,分上下半月各一期,每期10元,你要是订阅要加2元,所以是12元一期,你上网查查,是上海大嘴传媒出品,就是《当代歌坛》、《看电影》那个杂志社!我从每期必买,到只买喜欢内容的那一期(网上提前会有预告),到现在已经不买了,原因是上面的内容网上大多有,而且有的比较迟,加上我对内地的电视剧不太感兴趣,通常半本以上的内容都忽略了,所以现在戒了,不买也省钱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於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凶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於实际,包装多於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於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

金鸡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奖杯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舞、奋发前进的意义。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创办于1980年,于1981年开始评奖,每年举办一届,原名“全国优秀电视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主办,为电视类的“政府奖”,华表奖全称:政府优秀影片奖,正式设立于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是对上一年(或两年度)电视剧思想艺术成就的一次检阅和评判。从2005年,改为两年一届,与中国电视金鹰奖隔年举办。

大众电影百花奖:始创于1962年,1964年停办,1980年恢复举办。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所属《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的,经由广大观众投票产生的群众性电影奖。它以百花盛开象征影坛繁荣,鼓舞电影工作者为广大群众创作出更好的影片。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一般都是群众 是大众投票评的,另外,金鸡是评委奖,华表是政府奖。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以清新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而受到欢迎。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1952年 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成为指导全国广大观众鉴赏电影的刊物。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编辑部编辑,1986年后改由《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出版。该刊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方针。保持和发扬该刊多年来形成的风格和特色,解放思想,增设栏目,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除了画页,以“新片评介”、“电影观赏”、“问题讨论”、“电影人物”、“国内外影讯”、“电影史话”等栏目最受读者喜爱,对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了解电影的过去和现状,新片拍摄动向等都起到良好的作用。“银幕上下”、“读者论坛”、“影院人语”等栏目密切了读者、观众与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从1962年起,每年举办电影百花奖,是群众性最为广泛的读者评奖活动。 《大众电影》在1961年前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创刊号仅发行 1万册,后印数逐年增长。复刊后的1982年,发行量曾高达 950多万册,成为当年国内发行量最高的艺术刊物,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大众电影》创刊时,主编梅朵、王世祯;1962年秋迁沪后,主编袁文殊,副主编洪林;1979年复刊,主编林杉,副主编唐家仁、崔博泉。★[主要版块栏目]: 银座、银海短波、影人行踪、银河之星、新片评介、新片橱窗、海外星座、星河写真、幕后蒙太奇、慢镜头回放、新碟流水线、旋转宽银幕、第一频道等。

这个是都是由一些电影方面比较专业的人来评的,因此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肯定不可能是观众,因为这些奖项都是应该由一些专业的水平去判断的。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1952年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编辑部编辑,1986年后改由《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出版。2014年进行改版,新版《大众电影》预计4月开始进驻万达影院。 《大众电影》在1961年前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创刊号仅发行 1万册,后印数逐年增长。复刊后的1982年,发行量曾高达 950多万册,成为当年国内发行量最高的艺术刊物,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大众电影》创刊时,主编梅朵、王世桢;1962年秋迁沪后,主编袁文殊,副主编洪林;1979年复刊,主编林杉,副主编唐家仁、崔博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