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八大山人论文范文写作

发布时间:

关于八大山人论文范文写作

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思想并不是统一简单的,而是多样灵活的。世界因为和平而宁静,因为有不同的思想才擦出耀眼的火花。世界因和而贵。调和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充分调节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使整体的力量加大。先看战国时期,楚国之所以被强秦所灭,是因为楚王听信谗言,轻易地打破与齐国的联合,才使秦国有虚可乘。可见,和睦共处的作用之大。再看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因为种族和地界的矛盾,导致双方冲突不断,生灵涂炭。因为不和而导致惨剧的例子举不胜举。再一次证明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令世界经济处于和谐的局面,多方经济唇齿相依,使得经济和谐发展。所以,和平是重要的,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世界因为存在着思想的碰撞,而萌发许多新思想,发掘更多真理。诸如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的与民同乐,庄子的自在消遥,令中国的文化发展炫丽多彩。还有牛顿和惠灵顿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冲撞讨论,让后世的科学家探索出事物的真理——光的波粒二象性,使光的运用踏上一个新台阶,为人类创造不少新发明。达尔文因为破除传统制画壁画的限制,研制出新的画法,才令惊世杰作《最后的晚餐》如此精细细腻。如果摒弃掉不同,会带来恶果。像邯郸学步的人,最终忘记了自己走路的方法。所以,世界因为存在不同而精彩,没有了不同的世界,并不耀眼。要和而不同,就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坚持己见的人,有如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能做到不同流合污,最后得到后世的认同,名留千古。要虚心接纳他人不同与己的意见,正如魏征进谏唐世宗的“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别人的意见是宝贵的,有了它,才看到自己不足;有了它,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可见,要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必须要有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虚心向别人求学的宽容。世界因和平而可爱,因“不同”的存在而精彩。【评语】本文属议论文的一类文。文章切合题意,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能较有力地证明论点。文章结构严谨,符合文体要求。卷面欠整洁,语言有待提升。25+23+8=56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 ”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写作思路: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

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思想并不是统一简单的,而是多样灵活的。世界因为和平而宁静,因为有不同的思想才擦出耀眼的火花。

世界因和而贵。调和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充分调节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使整体的力量加大。先看战国时期,楚国之所以被强秦所灭,是因为楚王听信谗言,轻易地打破与齐国的联合,才使秦国有虚可乘。可见,和睦共处的作用之大。

再看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因为种族和地界的矛盾,导致双方冲突不断,生灵涂炭。因为不和而导致惨剧的例子举不胜举。再一次证明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令世界经济处于和谐的局面,多方经济唇齿相依,使得经济和谐发展。所以,和平是重要的,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世界因为存在着思想的碰撞,而萌发许多新思想,发掘更多真理。诸如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的与民同乐,庄子的自在消遥,令中国的文化发展炫丽多彩。还有牛顿和惠灵顿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冲撞讨论,让后世的科学家探索出事物的真理——光的波粒二象性,使光的运用踏上一个新台阶,为人类创造不少新发明。

达尔文因为破除传统制画壁画的限制,研制出新的画法,才令惊世杰作《最后的晚餐》如此精细细腻。如果摒弃掉不同,会带来恶果。像邯郸学步的人,最终忘记了自己走路的方法。所以,世界因为存在不同而精彩,没有了不同的世界,并不耀眼。

要和而不同,就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坚持己见的人,有如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能做到不同流合污,最后得到后世的认同,名留千古。

要虚心接纳他人不同与己的意见,正如魏征进谏唐世宗的“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别人的意见是宝贵的,有了它,才看到自己不足;有了它,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可见,要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必须要有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虚心向别人求学的宽容。

世界因和平而可爱,因“不同”的存在而精彩。

南昌,这个普普通通的城市,却蕴涵着不平凡的历史.文化和风情! 这22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红色的故土上,塑造了南昌金色的田园,打造了南昌的古色风情,增添了南昌的特色魅力。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称,成就了南昌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的壮观。 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当时,南昌还上著名的造船之都。不知道有多少条装载着我国富饶的产物历经海上丝绸之路,畅游邻国的船只是出自南昌呢? 即使那些沧桑的影子早已慢慢褪却,可仍然隐藏不了岁月的痕迹,湮没不掉历史的足迹..。在这片绿色的原野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逸事存墨。 1927年8月1日,就是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抒写了南昌历史的新篇章,开创了新纪元。虽然南昌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标志着我们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擦亮了新的曙光,点燃了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感受了耀眼的光辉。 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袅袅余音,处处弥漫着历史的香气。屹立在广场南端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高耸入云,成为南昌革命历史的丰碑。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更增添了南昌历史的韵味。隆重得描绘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景致。古树参天,清净幽雅的青云谱道院,真实的记录了明末清初水墨写意派大师在八大山人的隐居生活。还有岗峦叠翠,飞瀑流泉,景色清幽,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以及经历三百多年风雨的洗礼,至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的洪崖丹井。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景观陆续诞生。各种风味,不同情调的风景区,为南昌刷亮了新的历史! 纵使南昌没有北京胡同的历史绵情,也及不上那的古色古香。纵然南昌没有上海大都市的繁华热闹,也没有发达城市的热情豪迈。但是它的特点,它的历史,它的一切,都不是其他地方能比拟的。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和鱼米之乡上,交融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历史传情。 南昌,不仅仅是风景秀丽,古迹众多;而且还凝聚了各路英雄好汉的点点滴滴,真不愧为“英雄城” 深呼吸,刹那间,感受到了南昌历史的气息,品味到南昌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风俗民情。 我爱南昌,我爱这山水之都,我爱这历史名城!~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调和、和谐是帆,不同的独立见解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谐与自我见解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和而不同练达真君子、真人生。和谐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燕瘦环肥描出人间的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特别的见解。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独特不同的风采.美与个性并重,和而不同泼墨均匀,勾勒出绝美的画,和而不同是美与个性的结合.和谐是一种沟通。白居易洞悉世事,才思捷达,写诗顺手成章。可他深入民间,了解疾苦,为了能表达出生活在草根阶层的人们的心声,他与百姓沟通,使诗文平实质朴。诗人的心与百姓的苦和谐统一,诗人的诗与百姓的话如出一辙,诗人的才情与百姓的苦况融炼一炉,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表达。白居易的诗能和谐于百姓疾苦,同样也超脱腐败的社会。他刚正不阿,只叙百姓的疾苦,不唱官场的欢乐,不同于俗世的黑暗,犹如莲花般濯清,用他独特的表达,无畏的勇气,与黑暗抗衡和而不同在沟通中表达,道出勇气.和谐与不同犹如两个齿轮,凸出的齿印有着自己独特的痕迹。可齿轮在相互磨擦中逐一吻合,体现和谐美。和而不同是一种处世哲学,只有真君子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而又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生.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不忙四周游历,把所想散播人间;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和谐是一幅画,不同是美中添雅;和谐是一首诗,不同是诗中的锦绣、芬芳;和谐是一首歌,不同是歌中的高低迭宕。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和而不同的绝美。和而不同是真君子、真人生.

关于八项规定论文范文写作

中央八项规定心得体会范文(1)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学习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首先,认真贯彻实施八项规定的相关举措,下大力气,下决心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努力做到以情服人,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困难。要学会深入群众,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汲取工作动力。转变思维方式,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才能真正给予理解、积极支持。

其次,我们党员干部应该严于律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应该起好带头作用,树立新风,要求别人做到的我们自己先做好。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能泛泛而谈,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敷衍群众。我们要牢记一句话“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们不能抡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欺欺人。加强作风建设是提高社保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好的作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造就坚强的战斗力。回顾过去,我们几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劢精图冶的优良作风。实践证明,只要矢志不渝、孜孜求索,保持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什么艰难困苦,都能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加强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作风纯正既是检验我们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试金石,也是一个党员是否先进的显著标志。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考验,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可以说,加强作风建设,既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必须长期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央政治局制定加强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就是要告诫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决不只是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小节问题,而是重大的党性问题;决不是小是非问题,而是大是非问题;决不是非原则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再着,要促进观念转变。改进机关作风离不开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破除“官本位”思想是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前提。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与建设服务型部门一脉相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意识、摈弃“官本位”思想,党员干部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要总是宣传自己的政绩,做了一点成绩就要大肆宣扬,唯恐天下不知。你为人民群众做了实事,做了好事,人民群众自然会记得你,金奖银奖都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要做好工作,态度和本领缺一不可。本领是会干的问题,态度是愿干的问题。态度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必定有什么样的行动;态度是行动的方向,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态度是行动的示范,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定会有什么样的效应。因而在工作中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等生硬、冷淡、蛮横、粗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自觉地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真诚地做到不厌烦、不推托、不敷衍,简化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有了这种态度,群众对我们才会有信心,我们在工作中才会有信心。

贯彻落实十八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们社保部门作为密切联系民生的职能部门,责任重于泰山,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每名党员每位干部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社保服务水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马上行动起来;都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认真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规定,实事求是地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研究,拿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法来。“服务人民”的思想始终不能放松,要坚定不移地树立“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示”思想,树立起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目标,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八项规定”的实施,我们决心继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立足岗位,永争一流,用青春的誓言,扎实的行动,为东莞社保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央八项规定心得体会范文(2)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八项规定是:“改进调查研究”、“切实改进会风”、“切实改进文风”、“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会议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要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中央的决定中可以看出,对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等等的各类问题,党中央看到了本质,抓住了根本。用实干的态度,不虚伪、不折腾,从自己做起。风成于上,习化于下。“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是一种全民行动的导向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这必将深刻影响全体党员和群众,改良社会风气。孔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老百姓常说,群众盯着党员看,党员瞄着干部看,基层比着上级看,地方比着中央看。只有从中央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上行下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民风。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如政治局会议强调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其身必先正己,行动胜于言辞;以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但这样强调,也是这样做,从中央领导的一些话语中能体会到脚踏实地、不折腾的实干精神,如“打铁自身要硬”;“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中国*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积累正能量”等等。八项规定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中央领导集体以实际行动成为效仿学习的典范,充分发挥了“领头羊”作用,震撼全党全民。

作为民航一线监察人员,应对照“八项规定”,反省自身的不足和差距;看看自身思想认识是否有偏差、工作是否有疏漏、服务群众是否不全面、工作作风是否有不足。时刻认清自己的身份,考虑群众的感受,珍惜自己的名誉,努力做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行动务实、敢于负责的执法者。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搞一次特殊,就会减少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在民航监管领域,我们应当把好自身关口,担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光荣使命,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为民航运行安全出一份力。

中央八项规定心得体会范文(3)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的求真务实的形象,引起社会关注,备受各界赞扬。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举措,明确提出轻车简从、精简会议、规范出访、改进文风等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新举措。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展现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以实际行动向全党发出了转变作风、改进党风的召唤。

领导干部的言行,关乎党的形象,决定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从“三大作风”到“两个务必”,从“八个坚持”到“四个大兴”,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生命线,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优良作风中,从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中,感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汲取团结奋斗的力量,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党心和民心。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更应看到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作风建设方面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回应人民群众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解决好一些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应经常想一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何践行,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如何传承,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怎样体现?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风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体现了民心所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改进作风的八项举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改进作风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拿出行动,身体力行,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心思用到解决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上来,把精力投入到维护群众利益、克服民生困难上来,取信于民、凝聚共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的鲜明特点,就是“实”字当头转作风。讲话不说官话套话,开会不照本宣科,政坛新风拂面,引发高度关注,获得普遍赞誉。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条条切中时弊,句句求真务实,直指人民群众极其反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充分表明了中央摒弃空谈、实干兴邦的坚定决心。

作风,从来都是人民群众判断干部水平、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重要窗口。转作风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我们一直讲,党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克难制胜、推动事业发展的一大“法宝”。要发扬这一优良作风,就要“实”字当头,坚决克服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坚决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的官僚主义。必须看到,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危害,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我们决不能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进而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降低党的领导威信。

“实”字当头转作风,先从文风会风抓起。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就是会议太多会风不正、文件太多文风不正,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文风会风,看似小事,实则很大,本身就是党风的表现,关系着党的形象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要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就决不允许“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做法敷衍了事。人们衷心期待,文风会风的转变能够把党的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带来党风政风的切实转变,使我们党始终得到

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以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的胜利。

上初三啦!刚上初三的你们,知道初三政治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写初三政治论文的 方法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写初三政治论文的方法 一、标题 标题是 文章 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 毕业 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 广告 ”。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它 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初三政治论文 范文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摘 要: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艰难的战争年代艰苦奋斗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滋生了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产生了不良影响。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并身体力行,体现了党中央狠刹奢靡之风的勇气与决心。也为我们提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怎样做才能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的新的时代命题。该文试从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事例中找寻启示。 关键词:延安 艰苦奋斗 政治本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17-02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滋生了四种不良风气,其中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是与党的政治本色严重背离的不良现象。2012年1月,任后前往广东第一次离京视察,一路上轻车简从,视察现场没有任何欢迎横幅,也没有列队迎送的环节,饭也是花20分钟吃六菜一汤自助餐。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计24521起,处理3042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2013年的五四讲话中他又指出,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2013年5月,他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时晚上同受灾群众一样,住在帐篷区活动板房中。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在党政机关中掀起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的热潮。从简朴的工作餐到平常的板房,新一代领导集体身体力行的为我们展现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性和迫切性。从八项规定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体现了党中央狠刹奢靡之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怎样做才能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的新的时代命题。我们不防从历史中,从艰苦奋斗内化为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的党在延安的执政时期去找寻答案。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延安,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陕北。当时的延安是一个偏远的西北小城,生产落后,经济极不发达。成为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所在地后,延安的非生产人口急剧增加,原本只有五六千人的小城里人口增加到了10万多人。吃穿用十分的困难。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还给八路军发一点军饷,但从1940年开始,就一分钱也不给了,还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因为财政困难,边区政府只能给每人每天发5分钱的菜钱,这点菜钱,买了油盐柴禾就买不了蔬菜,肉更吃不到,因为被服紧张,衣服破了补了再补,战士们夏天穿棉衣,冬天穿短裤,甚至打赤脚在雪地上操练。毛泽东后来回顾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坐以待弊,是解散队伍,还是从百姓的牙缝往出挤?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不同的答案。 1 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开办工厂解决燃眉之急。为了解决工业用品紧张的问题,党中央一到延安后就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被服厂、印刷厂、军事修械所等,由于没有生产 经验 、缺乏生产原料,在一些工业品如纸张、油墨、肥皂、毛毯的生产中,大家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勤俭办学,为改变困难局面培养人才。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30多所干部学校,如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艺、陕北公学等,还建立了大批的中小学和扫盲班。一方面为革命的迅猛了展培养中坚力量,一方面教大家边区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学校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创办起来的,没人教室,就自己挖窑洞,没有桌椅,就用石头和砖块,没有黑板就用石灰糊,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印,没有笔就用弹壳和木棍制成蘸水笔。可就是这样简陋的环境却为革命以及建设年代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施行以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为基本环节的十大政策,胜利渡过最艰苦的战争难关。在严酷形势的逼迫下,边区人民的公粮一度加重,一些群众对边区政府产生了埋怨情绪。毛泽东意识到了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大问题。在现实困难的逼迫下,1939年1月他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了我们要“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留守兵团开始农幅业生产、解决了自己部分的生活用品,机关干部也自己动手养猪、种菜,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 在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从1942年底到1945年,党中央在边区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师生、边区的人民纷纷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八路军指战员也开进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进行屯田生产。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和培育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将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典范。通过艰苦的劳动,很多单位在1943年就实现了自给半自给。边区财政收入中靠自己生产的部分逐年增加,1944年一度达到了。到1945年,边区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等各业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有效的战胜了解放区遇到的严重经济困难,为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党政军民关系。 2 制定严格的制度,将艰苦奋斗与廉政建设结合在一起 为了防止腐败和铺张浪费,边区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制度。如在《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中明确规定,政务人员必须公正廉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不腐化、堕落。边区政府还建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严格划分收入、支出、保管和审核四大系统以相互制约。公私费用严格分开,一切私人开支,均“不能出公家账”。不论公家还是私人,都禁止办“高级酒席”。同时,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思想 教育 到位,制度执行有力,边区政府政治风气非常 清明 。 3 发扬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树立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在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下,吃苦在延安成为了一种风尚。当时的中组部在北门外两公里的山坡上办公。山脚下有一饭馆名叫“西北菜社”,一些跑到延安来寻找抗日救国道理的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官员、富豪的子女,不习惯生活上的艰苦,就经常去“西北菜社”解馋。他们每次都点许多菜,吃不完就扔掉,影响非常不好,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看到这种铺张浪费现象十分反感。在一次群众大会作 报告 时他批评了随意扔掉饭菜的恶劣现象,并提出“吃饭要照镜子”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迹,干净明亮的瓷盘子,可以像镜子一样照看自己的脸。“吃饭照镜子”在当时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4 培育延安精神,将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战胜经济困难的过程中,在枣园的油灯灯影下,南泥湾的锄头、张思德的炭窑和“小米饭、南瓜汤”,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特征的延安精神,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公仆形象,让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使延安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 当时的国统区,有人不理解延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把共产党人描绘成“三头六臂”的怪物。我们今天去考察当时的共产党人,会发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有着三头六臂:这三头就是一,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始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在落后的农村发展自己的力量进而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事求是的战略思想,三,在没有吃的、用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涸泽而渔,不牺牲百姓的利益只求自己的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六臂就是把这样的信念、思想、与宗旨付诸行动。这三头六臂,贯穿着一根红线――那就是面对困难绝不低头,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工作作风。这四个方面是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正是共产党人在偏僻的延安凭籍3万余人的力量最终发展壮大,取得新中国建立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延安的艰苦环境中,将自己与生俱来的优秀品格进行凝练,从被环境逼迫被动艰苦奋斗到将之升华成为了自觉的政治本色。之后,党的各代领导集体都视艰苦奋斗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并把它写入党章,写入党的基本路线。 7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站在这里,重温这段历史,除了对先烈们饱含崇敬与缅怀之情外,有几个问题也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1)物质、精神 文化 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繁荣与发展,再提艰苦奋斗还有没有意义? 艰苦奋斗强调的是我们用主观的努力战胜客观环境和条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不畏困苦,坚持不懈地奋斗。艰苦奋斗不只是一个苦字。艰苦奋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精神实质:也即: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是永远没有过时之说的。贫穷是很可怕,但富足同样可怕。贫穷时,就怕对困苦难以忍受;富足时,就怕失去艰苦奋斗之志和奋发进取之心。创业难,守成更难的道理便在于此。 (2)共产党人还有没有必要再秉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我们提倡艰苦奋斗,是不是让党员干部再去吃小米饭、穿布衣,过苦日子? 首先:我们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让大家死守贫困再过苦日子,今天的艰难困苦已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变好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没必要也不需要去过苦日子。但是,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期等现实国情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次,我们的作风确实出现了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富裕了,强盛了。物质繁荣的同时,在我们的身边,骄奢之风、摆阔之风也开始盛行。一些党员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自认是官老爷,将自己与群众对立起来,养成一股骄气;办事讲排场、比阔气,花公家的钱一点也不心痛,养成一股奢气。享受在前,干事业在后,不思进取,养成一股暮气。甚至于出现了成克杰、程良宇、杨达才、马俊飞、周久耕这样的大老虎和小苍蝇,把夸豪摆阔,挥霍浪费,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当成了风尚,严重的影响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而这些骄气、奢气和暮气的形成正是因为艰苦奋斗精神的丢弃。 (3)怎样才能做到艰苦奋斗,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延安时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①认真贯彻《八项规定》等制度,切实改变作风。 延安时期证明,物质上的困难压不垮人,压不垮一个政党,而物质上的奢糜却容易让一个政党丧失前进的力量。延安时期的政治清明和共产党员的廉洁奉公是由严格的纪律与制度来保证的。2012年以来,党中央颁布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条例》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作风,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并以工作作风的改变带动党风的转变。这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了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阐释了新时期艰苦奋斗新的内涵,可以说是当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行动指南。 ②以民为本,坚持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严酷的环境中 总结 出来的致胜法宝。延安时期,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使党保住了民心。也正因为我们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才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清醒的认识到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是人民,牺牲百姓的利益,就是断送自己的未来。“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是我们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从而在执政的每一个环节,秉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与创业精神,牢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大生产运动中,特别强调领导干部也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毛泽东以身作则,在杨家岭的窑洞门前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年近花甲的朱德总司令和工作人员组成了生产小组,开垦了3亩地。右胳膊伸屈困难周恩来在中直机关举行的纺线竞赛中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中共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在生产劳动中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当时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领导者靠艰苦实干的作风形成的威望之力,比权力产生的威慑之力更接地气,更有群众基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任职后,无论在八项规定的执行上,还是群众路线的践行上,都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身体力行,为领导干部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同时,这两个举措也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率先垂范,对党风、政风甚至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事业发展来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小进即满、小富即奢、小成即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还很久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路也才启程,以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不同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执政者的政治本色,葆有这种本色,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在时代风云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贺海轮.延安岁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牛兴华,叶期平,任学岭.毛泽东在延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从严要求、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习党的八项规定 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党的八项规定心得体会一

八项规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自身提出的严格要求,是中央领导为全党树立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央对全体党员干部的一项号召。响应八项规定号召,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重在学精神、知要求、行实践。

一、八项规定的精神

八项规定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学、简、减、俭、实,具体来讲就是从学习开头,以务实落脚,厉行简、减、俭。

“学”是八项规定的第一要求。八项规定第一项,讲的是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在调查中学,在工作中学。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一味守家底、吃老本、卖旧货,就会出现本领恐慌,所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简”是八项规定的明确倡议。八项规定不但提出要精简会议、精简文件,而且明确要简化报道、简化接待。中央的率先垂范、全党的积极响应,也让我们在现实中深刻体会到了一些重大变化,比如:会议数量少了、时间短了,新闻报道少了、篇幅短了,文件简报少了、内容短了。可以说,精简卓有成效,效率大大提高。

“减”是八项规定的核心导向。八项规定每项都有“减”的要求,从调查研究、出访活动到警卫工作、新闻报道,从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到文件出版、勤俭节约,全都围绕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做减法,旨在把那些没有实际效益的活动、无益社会发展的事项减掉,降低或消除对群众的影响,密切同群众的联系。

“俭”是八项规定的重大号召。虽然八项规定没有项项讲节俭,但从第一项到第八项却都体现着节俭的思想。可以说,每一项都是厉行节俭的号召。社会上响应中央号召发起的“光盘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节约之风的盛行,必将极大地促进各种社会资源的节约,加快实现科学发展。

“实”是八项规定的鲜明旗帜。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调查研究要摸实情、召开会议要求实效、文件简报要有实质、公务行为要务实际,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说空话、不讲排场等等。这些要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作为一名党员,要脚踏实地,做人做事都要接地气。

我们认为,把这“学、实、简、减、俭”五个方面的号召和要求植入脑、融入心,改进作风就会成为我们的内生动力和自发之举。

二、改进作风的要求

我们认为,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根本要求,就是按照八项规定的精神,该行必行,当止即止。用政令这个标尺来衡量改进作风的行为,有三种状态需要我们分别去坚决杜绝、始终做到和努力追求。

第一种,需要坚决杜绝的状态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种消极状态,是党的纪律绝不允许的。最近,中央纪委对六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对无视规定、我行我素、顶风违纪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就是对这种消极状态的纠正。

第二种,需要始终做到的状态是: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种“心有纪律、行有尺度”的状态,是一名党员应该有的基本状态。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令行禁止,应当成为每位党员干部始终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三种,需要努力追求的状态是:不令而行、不禁而止。这种“对正确事不令而行,对错误事不禁而止”的状态,是一种将党的纪律要求和各项 规章制度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高境界。在这种状态下,改进作风的行动将是一种自觉。

我们所要追求的,当然是第三种境界:先知先觉,自臻自善,把令化心而行,以禁律欲而止。

三、改进作风的 措施

对八项规定精神的认识,让我们把握了改进工作作风的 方法 ;对改进作风要求的认识,让我们明确了改进作风的标准。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八项规定精神、部党组部署和司支部要求,在改进工作风上做好六项功课,努力以良好工作作风,为部属高校发展做好服务。

一是坚持自制自律,管好两只手。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把制度化于心行,让遵守成为习惯,做到懂规矩、知行止,努力达到以德正身、以心律行的境界。

二是坚持常谋常略,当个好助手。按党组部署和领导要求,着眼 教育 事业长远发展大局,常谋划一些有意义的大事,常经略一些见实效的方法,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做好工作提供支持。

三是坚持勤学勤练,做行家里手。积极开展学习调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教发展规律,全面学习掌握部属高校发展实情,不断增强把握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教育发展的水平。

四是坚持多做多干,做个好帮手。加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真正能够想学校所想、急学校所急,多做一些有利于部属高校发展的实事,多干一些为部属高校解决难题的工作。

五是坚持务实务精,争当神枪手。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靶子再放箭,做不到、做不成的,不许空诺、不放空箭,能做到能做成的,做到家、做到位,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健平实、精益求精。

六是坚持从简从快,成为快枪手。对上级部署和领导安排的工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不拖泥带水,既做快手又当好手;写文办会简洁明快、直接了当,不冗繁复杂,力求既节俭又高效。

总之,我们将在推进工作中改进作风,在改进作风中推进工作,努力摘取思想好、作风好、能力好、实绩好四个成果。

学习党的八项规定心得体会二

“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从严要求、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学习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首先,认真贯彻实施八项规定的相关举措,下大力气,下决心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说空话,不说套话。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做到以情服人,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困难。要学会深入群众,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汲取工作动力。转变 思维方式 ,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才能真正给予理解、积极支持。

其次,我们党员干部应该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应该起好带头作用,树立新风,要求别人做到的我们自己先做好。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能泛泛而谈,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敷衍群众。我们要牢记一句话“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们不能抡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欺欺人。加强作风建设是提高质监工作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好的作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造就坚强的战斗力。回顾过去,我们几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励精图治的优良作风。实践证明,只要矢志不渝、孜孜求索,保持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什么艰难困苦,都能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加强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作风纯正既是检验我们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试金石,也是一个党员是否先进的显著标志。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可以说,加强作风建设,既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必须长期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央政治局制定加强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就是要告诫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决不只是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小节问题,而是重大的党性问题;决不是小是小非问题,而是大是大非问题;决不是非原则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再着,要促进观念转变。改进机关作风离不开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破除“官本位”思想是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前提。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一脉相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意识、摈弃“官本位”思想,党员干部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要总是宣传自己的政绩,做了一点成绩就要大肆宣扬,唯恐天下不知。你为人民群众做了实事,做了好事,人民群众自然会记得你,金奖银奖都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要做好工作,态度和本领缺一不可。本领是会干的问题,态度是愿干的问题。态度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必定有什么样的行动;态度是行动的方向,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态度是行动的示范,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定会有什么样的效应。因而在工作中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等生硬、冷淡、蛮横、粗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自觉地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真诚地做到不厌烦、不推托、不敷衍,简化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有了这种态度,群众对我们才会有信心,我们在工作中才会有信心。

贯彻落实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们质监部门作为密切联系民生的职能部门,责任重于泰山,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每名党员每位干部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质监能力素质,通过提升能力素质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马上行动起来;都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认真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结合实际深入思 考研 究,拿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法来。“三个安全”的思想始终不能放松,要坚定不移地抓好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树立起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敬的人民质监形象。继续坚持“民生为本,民信为天”的核心理念不动摇,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为指导方针,按照科学发展主题和“抓重点、抓难点、抓亮点、抓新的增长点”的工作主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的精神,科学谋划、认真部署,推动质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学习党的八项规定心得体会三

根据安排,我们每三小组共同认真学习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内容,虽然内容不多,但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对我们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共产党员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警醒。我结合工作实际对照“八项规定”进行自查工作,同时对进一步贯彻实施“八项规定”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贯彻实施“八项规定”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带头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和“八项规定”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作出表率;落实工作责任制。

八项规定从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较为突出的问题着手对症下药。八项规定针对的都是人民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问题,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新姿态,是聚党心得民心之举;整个规定没有泛泛的空话、套话,句句是实在话,贴心话,简简单单,却一针见血,直指当下党员干部作风之弊。这是整顿工作作风的一剂良方,是向全国人民立下的一道军令状,更是一份庄严地 承诺书 。其内容之具体,要求之细致,彰显了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真抓实干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从到基层调研“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这样的细致入微才是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群众就是尊重历史;群众是领导干部权力

的赋予者,心系群众,就是珍惜手中的权力。规定要求“向群众学习”,“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彰显的是亲民利民的作风,彰显的是为群众谋福利的宗旨,是赢得民心、受群众拥护之举。“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这是对党员干部的鞭策,是保持清正廉洁的警醒之言,是践行“正人先正己”的古训,是践行“打铁先要自身硬”的承诺。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体现了反腐的决心,彰显了共产党人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项规定本身即是真抓实干的最好范本。全党上下如都能严格落实规定要求,同心同德,务实创新,则“中国梦”的实现必定指日可期。

通过这次活动及反面典型教材的学习讨论,使我心灵受到极大震动,思想受到深刻洗涤,更是从中得到一些深层次启示和警醒。使我体会到党的“八项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暴露出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特别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教训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后果是严重的,使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遭受了严重损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切实落实“八项规定”的要求。就要强化规范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要强化法制意识,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其次要强化政策和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 财经 纪律,确保党的方针、路线能够正确实施。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崭新的工作姿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看了学习党的八项规定心得体会还看了:

1. 八项规定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 八项规定的学习心得体会

3. 党员八项规定心得体会

4. 学习八项规定心得体会范文

5. 八项规定学习心得

关于八字方针论文范文写作

《现代营销》(理论版)省级 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栏目:企业文化、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创新、政策与法规、市场调研、工程技术、商业科学、电子商务、经济纵横、财务天地、实践与探索等。还有其他问题私聊我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 文化 有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伟大而又异常艰难的事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长期艰难的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时,面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毛泽东同志就开始了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问题的艰辛探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全文如下:

内容摘要: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至今已有60年,6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 总结 经验 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改革开放 深入改革

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线分为两个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若对从此开始的这个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大跃进”、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四个阶段。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这是党在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而这个规律也只是局限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陈云在回顾这段经济工作时说:“六十年代,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是党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主要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从主观上来看,第一,我们刚刚开始经济建设的实践,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理论准备,所以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不多。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们自己观念上又有对商品经济的敌视,因此对价值规律进行排斥。第二,苏联模式的影响。1953年6月,李富春在谈“一五”计划编制的意见时曾讲过:“我们要依靠苏联,学习苏联”。他的意见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党的倾向。而学习苏联主要是学习在苏联经济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客观上来看,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极其薄弱的。经过帝国主义的掠夺以及战争的破坏,物质极其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并使各方面比例达到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正因为如此,党确定了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合理地安排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方面比例关系,既保证了重点,又实现了全面安排的目标。这是当时党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在计划执行中,对1956年出现的经济上的冒进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作了冷静的分析和探索,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党的八大继续探索,加深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还提出了著名的“三主体三补充”的经济建设格局的思想。正因为党在“一五”计划时期努力按经济建设规律办事,才取得了经济建设上的显著成就。

第二阶段:

“大跃进”的三年。这个阶段正是预计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早在1955年8月,周恩来就着手领导“二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党的八大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然而,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出现了严重失误。首先是毛泽东严厉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否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确立了高指标、高速度跃进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接着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严重地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建设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把发展经济片面地归结为一个高速度。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狂潮,结果造成了经济建设严重比例失调,受到了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正是这次挫折,使这代领导人开始对经济规律有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认识。第一,对经济规律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讲:“我们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第二,加深了对综合平衡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开始就讲,“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他说,整个经济工作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第三,对价值规律的新认识。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首次提到价值规律问题,批评“大跃进”中否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问题。接着他又在同年的11月24日的一则批语中说:“在现阶段,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还有那段著名的关于价值法则的讲话,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认识。中共中央在为纠正“共产风”而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两个过渡,“都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1958年毛泽东号召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当毛泽东谈到苏联因为依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而取得了消灭剥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时批注说:“在往后亿万年中,生产力性质不会不发生变化的,为了一定要适合它,生产关系也得改变,而且将有无数的改变。”认识这一经济规律对于纠正“共产风”、穷过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

60年代初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阶段。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60年代初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由于对第二阶段的教训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经济规律的加深认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安排国民经济。其中周恩来、陈云反复强调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周恩来讲,为了改变经济方面的不协调状况,“为了给以后的国民经济的新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就必须用一个较长时间,即用几年的时间,通过综合平衡、全面安排,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党中央开始着手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有了“一五”计划和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成功经验,也有“大跃进”受到规律惩罚的教训,因此,第三个五年计划在编制时就强调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问题。毛泽东在谈到在计划中如何处理各方面矛盾时说:“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按照毛泽东的谈话精神,“三五”计

划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吃穿用,加强国防建设和基础工业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由重点解决人民吃穿用转变为以国防建设为中心。

第四阶段:

““””十年。1966年“三五”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爆发了““””。这十年,除1970年周恩来拟定第四个五年计划,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外,整个经济被拖到崩溃的边缘。不仅全盘否定了前一阶段经济调整的成就,而且把发展生产力批判为“唯生产力”论,经济出现混乱状态,根本就谈不上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若对这一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经济的调整与改革、全面改革、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1979-1984年,经济的调整与改革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重新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阶段。1976年10月,“_”的垮台,结束了十年内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然而,经济建设上又出现了新的洋跃进,即片面追求高速度,不顾国力大量引进国外设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新的失调。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与50年代的“大跃进”如出一辙,根本原因还是指导思想上“左”的东西在作怪。这次失误,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担起了这样的历史重任。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路线,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乘着三中全会的春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纠正洋跃进的错误,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建设规律。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中,第二代领导集体普遍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当时邓小平就讲:“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 口号 ,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陈云、李先念也多次强调,国民经济只有按比例,才有高速度。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开始了伟大变革。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长期增产不增收,分配不兑现,农民生活极为贫困。严峻的现实迫使农民寻找出路。首先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更适合农业发展的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争论,对此,邓小平给予了公开的支持。1980年9月,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下发了75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年发出了5个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党中央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结果。

第二阶段:

1984-1988年,全面改革阶段。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告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的新阶段。在《决定》的指导下,围绕着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到分配制度,从横向经济联合到工资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里涉及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为了推动全面改革,《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命题,又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生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这就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这是对经济建设规律深入探索的结果。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五大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将市场置于新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大。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实践,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

1989-1991年,治理整顿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供需失衡;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础工业和基础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流通秩序混乱等等。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治理整顿的三年,国家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使过热的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1992年至今,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科学论断表达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手段。强调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二,更加重视市场及价值规律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困扰人们多年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以此为指导,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的经济政策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强调在资源配置中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将资源配置在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解决企业长期效益低下的问题。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了,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认识也有了新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党的十五大适应了这一要求,在理论上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这期间,党制定了经过科学论证、符合经济规律的跨世纪的宏伟纲领,即《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确保这个宏伟纲领的实施,江泽民作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关系。这是党对经济建设规律探索的最新成果,也是党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科学指南。

总之,通过以上对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使我们可以看出,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遵循经济建设规律,党领导我国定会如期实现跨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党的文献》1989年第四期 第4页 第6页 《陈云文选》下卷 第221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献》第九册 第216页

第6册 第566页 第661页 第八册 第172页 《周恩来文选》下卷 第370—371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相关 文章 :

年政治 考研 真题及答案(2)

2.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3.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建设的心得体会3篇

4.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意义

5. 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

6. 初二历史复习知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实现

8.初一到初三的政治重点

健康 教育 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1 试论自己性格的优缺点以及对你 人际交往 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和完善策略。 我认为我的性格总体来说是活泼开朗型,很容易和他人交往。我喜欢和别人共同学习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初次和陌生人见面,也能和对方聊得来,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的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担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或信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我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还行,思维比较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也可以。 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中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能力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 人际关系己成为现代人事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只有专职公关人员才需要具备公关社交的素质。一个人不论在社会中从事何种事业,都需要有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有和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己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几乎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各种人际的或社会的“关系”。要理顺各种关系,连接各种有利关系资源,并和各种关系合作、协调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和能力。有这样一则发人深思的报道:有几位教师向2000名雇主寄出一份问卷。调查被解雇的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为什么要他离开?”无论工种是什么,地区在哪里,有三分之二的答复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好而被解雇的。” 正如一位阿拉伯哲人所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是艘陆地上的船,永远也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的彼岸。” 21世纪来临之际,曾有世界百位著名中学教育工作者聚首北京,共同研讨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备怎样素质的人。在诸多观点中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即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同时能够和多种人打交道都能成功的人。而据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反映,目前实际用人单位通常首选的也是那种既有专业才智,又善于合作且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在专业才干和人际合作沟通能力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多数单位通常会倾向选择后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捕捉大量的信息,那种一个脑袋加一支笔的研究状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了。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 经验 、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兴趣、经验和体会,往往在交流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并传递给周围的人。因此,21世纪的人必须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素质,也是由此而来的,所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是人才发展的关键。 人际交往是一门很复杂,很重要学问和修养。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和人打交道。不会和人打交道的人,不仅事业受损失,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失调。许多中国的父母都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败。这是一个已经过时的观念,孰不知:成绩优等生到了社会上也可能沦为终身怀才不遇的失败者。 大学里的人际环境也是极其丰富的。中学生大多数以家庭为根据地,交往对象是父母、亲戚、同学、一起成长起来的伙伴、老师,群体关系比较单一,接触的同学又都处于共同的区域,具有相似的区域 文化 ,同学之间关系处在较为单纯、坦诚的氛围中。进人大学后,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域间的差别,素昧平生的同学带来了语言、性格、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同学间尤其是同宿舍的同学组成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同学们朝夕相处,交往不仅仅是学习,而且是全方位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在大学校园里,这种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不仅仅限于老师的传授和答疑;而同学之间的交谈,因特网、电话、书信等各种交往 渠道 ,都是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美国人际学专家鲁道兹说过: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是一切成功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中,还要克服交往障碍,了解良好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成功交往的技能与艺术。成功的人际交往应遵循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宽容的原则、互利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认真落实提高。异性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对异性心理反映的正常化,促进异性间的相互了解,获得异性的信赖和友谊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一是要通过对交往的认识,掌握交往技巧;二是要大胆实践,善于 总结 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三是要努力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如真诚、大方、热情、自信、谦虚、善解人意等;四是了解人际吸引得一般规律,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2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 热点 。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积极采取有效 措施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卫生 社会环境 青春发育期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21世纪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造就于国家未来的建设。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2004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报告 。报告抽取八个区县90所小学的3500多名五年级学生和90所中学的3500多名 八年级 学生作为测试样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学生答卷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两年德育工作受到大家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制定计划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但此次调查却反映出了八年级学生在道德两难情境的判断选择中有一些错误认识和想法。测试中一道试题要求学生对哈佛大学违背学校纪律但又敢于认错的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以续写结尾的方式设想校长会对该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只有2%的学生能够从肯定学生的品质与处罚学生的违纪行为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选择校长应该表扬该学生品质的学生,远远多于选择校长应该对该学生做出惩罚的学生。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们更注重道德品质,而纪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的权威、法不可违的意识有待加强。同时从学生续写的结尾中,反映出他们在法律意识或道德要求上还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有点偏激。如把书烧了、请学生家长、打学生、学生受不了惩罚而自杀等,学生答卷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学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明确的是非标准。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使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得到发展呢?如何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呢?如何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呢? 二、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 毕业 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除了教材中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外,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等活动。(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3)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4)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 故事 、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 2、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预防胜于治疗”,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1)规范管理学校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 工作计划 ,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3)学生年度健康体检工作要保证学生体检质量,要确保学生参检率达100%,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及相关资料汇入学生健康档案。 3、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咨询,即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 黑板报 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5、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 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6、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7、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 儿童 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小结: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收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各种宣传与活动,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健康教育学》科学出版社.郑振佺、霍建勋主编, [2].《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希庭主编, [3].《生理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卡尔森(Carlson,.)(美)著,苏彦捷 等译, [4].《健康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健、马军、王翔等主编, [5].《心理健康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吴均林 主编, [6].《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小学四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俞国良主编, 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篇3 本学期,我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对大学生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古以来,健康就是人们讨论的永恒话题。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有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健康更是我们学业有成、生活愉快的基础。 然而,什么是健康?健康人的标志有哪些?有关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正确的认识,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认为,健康教育可分为学校健康教育和大众健康教育两个部分,其中学校健康教育是基础。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烟+嗜酒)。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是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 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是指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大学生体质状况: 喝酒、熬夜、饮食不规律、天天泡图书馆……学校早期健康教育缺失是重要原因,还有不少大学生宁愿多吃两个鸡腿,也不会敦促自己去锻炼半个小时。熬夜打游戏、上网看电视,不吃早餐就上课,考试前整天上自习,考试后通宵泡KTV……这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常有的生活状态。 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的大学生不吃早餐,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大学生体质一年不如一年。 首先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基本没有早课的时候我是不会早起去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是肯定的。平时除了体育课基本也没什么锻炼。上网看电视,有时甚至会熬夜。平时玩手机的时间也长,眼睛也不会注意保养。 1.放慢生活节奏; 2.“留心”感激与感恩; 3.量力而行; 4.开怀大笑; 5.学会说“不”的艺术。 1.运动能增加体适能。美国对体适能的解释为:对日常身体需要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有充足的储备能量去对应突发危机。 2.运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疾病。锻炼能预防癌症,锻炼能预防心肌梗塞和心脏病。 3.通过走、跑、爬山、有氧舞蹈、 武术 、水中健身、 球类运动 、骑自行车、健身路径、有氧搏击、有氧踏板操等心血管运动能减肥塑形,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改善生活等。 4.柔韧性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活动关节能力。通过颈部伸展,肩部伸展,胸部伸展,躯干伸展,腿部伸展来减少活动损伤、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健美塑身、放松身心。 另外,重新认识了科学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休息与调整,科学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一整天的高效率身体机能的运作。故常有言说:缺什么不能缺觉。 常见的睡眠障碍缘由的来自于:1. 压力和焦虑; 2.身体上的疼痛; 3.咖啡因; 4.烟酒; 5.药物等。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经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3.尽量避免性行为,大学生生理还未完全发育完成,性行为会对健康不利;且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性行为会对学习造成负担。4. 远离毒品 守护健康。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毒品及其危害性,增强抵御毒品的能力,珍爱生命,终身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最后,在营养理念上也具有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之前就有人主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这就是在膳食营养上提出来的一种对健康与健康实现途径的信任是与新体验。 首先我了解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调整”:先吃水果后吃饭 “维持”:高纤维摄入,保证食物多样性 “控制”:控制肉、油、烟 "增加”;增加蔬菜、水果、奶、谷物以及薯类食物 然后,从日常开始从小处着手开始“认真”吃,然健康从“口”中来。 上面这些就是我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改变,和在健康理念的认识上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拥有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表现在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抗压能力的促进作用、精神性的促进作用等多方面。 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21世纪人才质量,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

大大是什么学习阶段的?

关于洋山论文范文写作

初二游记作文河南700字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游记作文河南700字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家乡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的西大门。西与陕西省渭南市相邻,北隔黄河与山西省运城市相望。三门峡市是随着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兴起的一座新兴城市,素有“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美誉。许多来三门峡旅游的人都说三门峡美,我也认为我的家乡很美,那么我的家乡那里美呢,吸引的那么多宾客来三门峡旅游?

山美水美景色美。三门峡属于丘陵地带,有许许多多的山水美景:

卢氏的玉皇顶森林公园、渑池县的黄河丹峡景区、陕县的甘山森林公园、灵宝的亚武山景区及燕子山景区、三门峡市区的天鹅湖景区、黄河公园等。我家就住在天鹅湖景区边上,我经常和爸爸妈妈去景区玩,那里的景色真美啊:春夏的天鹅湖景区到处是绿意葱茏,翠流,各色的花儿争先绽放,鸟儿在树枝间愉快的唱着歌,真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风景画;冬季的天鹅湖迎来远方的客人——西伯利亚的白天鹅,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就像美丽的仙子翩翩起舞,引吭高歌,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一睹它的芳容。当下雪时到处白茫茫一片,一尘不染,宛如童话世界一般。

物产丰富,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三门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灵宝的黄金、渑池的铝、义马的煤驰名中外;三门峡还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外,如灵宝寺河山的苹果、灵宝大王的大枣、卢氏的木耳、香菇和核桃、渑池的小米、仰韶大杏等;三门峡的特色美食使外地客人赞不绝口,念念不忘:灵宝的羊肉汤、肉夹馍,大营麻花等。

我的家乡虽然不大,但是这里景色宜人,物产丰富,我爱我的家乡——三门峡!

初二游记作文河南700字2

这几天,我和爸爸一起踏上了去河南的旅程。河南,是中原大地。有著名的云台山、青天河、少林寺、包公祠、清明上河园等等,不计其数。所以,我们打算到河南来玩一玩。

我们先去了焦作云台山。云台山,是中国5A级景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灵感之处。以红石峡誉名天下,是美丽的景区。除此之外,这还是猕猴保护区。

我们先坐车到了红石峡。红石峡是经过湖水多年的浸泡,形成了红色的石头,这就是红石峡。红石峡全长2800米,是美丽的避暑胜地。因为我们是早上去的,所以人很少,我们很快就通过了美丽的红石峡。红石峡,又称一线天。之后,我们爬上了茱萸峰。茱萸峰,形状像一只倒扣的大锅,海拔1308米。也就是王维当时题诗的地方。可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呀。最重要的是,这里还非常高。登到顶以后,白云就在脚底下,真是显得非常神圣。仿佛自己是仙人,正在乘云驾雾。我们下了茱萸峰,就做巴士到了另一个地方。下一个地方,便是一个大坝。这个大坝没有看头,只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湖。红石峡里的水,就是从这里引进的。我们又坐上了巴士,到了最后一站。最后一站,便是主峰。主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地方。有水帘洞等景观。我们先去猿猴谷,看了猿猴表演。猿猴们有的投篮、有的跑步,都非常快乐。还不停的向路人招手,真是太可爱了、主峰,有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310米,水飞泻之下,非常壮观。云台山地势险峻,群山连绵起伏。雾又多,真是像仙境。云台山虽然有很多,但是,我可以保证,这是最好的云台山。

通过游云台山,我知道了云台山的“三多”、“三美”。“三多”人多、山多、水多。“三美”石美、山美、水美。

壮观的云台山看完了,我们就去吃饭。我们是吃的河南有名的的烩面,那面,汤美,面厚,是河南独特的美食。但是,河南饭我吃不习惯,所以没有吃很多。回到旅馆以后,我就睡觉了。这样,第一天完美结束。

初二游记作文河南700字3

星期六,我和爸爸去了洛阳栾川的寨沟。

到了以后,吃了饭,安排好住宿,我们就出去游玩去了。第一个景点很近。到了里面,绿树,花,有着城市里闻不到的清新空气。开始的路还宽敞平坦,可到了后面,路越来越险,先是石梯,然后就是铁梯了。一级一级的,每一级都只有一层铁皮,旁边是护栏,都不敢往下看,下面是万丈深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似的。前面的铁梯越来越多。

中间还好有平坦的水泥路,水清澈的好像一面镜子。路上我不知洗了多少次脸,漱了多少次脚了!越往前走,树、花也就越多,最后都成了一大片密林。眼睛很舒服,因为眼里就是绿色。突然,一片红映入我的眼帘,原来,高高的石壁上长着映山红!想够也够不着。最后山里的景点就是“野猪林”了,已经到了山顶。我们下山的路上,还亲眼见到了“滑索”。人坐上一个布兜子上,一放,“哧”的一下,就滑下去了。下面很深,全是树。最后小兜子自动就返回去了。我们没有坐滑索,是走下去的。令我难忘的是那个梯子,非常的陡,几乎就是垂直的,在上面让人胆颤心惊。

我们下了山,已经五点多了,吃了晚饭,出去逛,还看了一场篝火晚会。第二天,七点半吃了饭,去领一个景点洞天河。

一路上,路都很平坦,水也是很清澈。先到了“御竹园”,满眼都是竹子,绿油油的,挺拔高耸。我们路上照了很多照片,还采了很多花,有“五子登科”,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路上还有很多好玩的,有跷跷板,随后我们来到一个大瀑布前,水花四溅,银花飞舞。下山我们坐了滑道,光溜溜的,很长很窄,用瓷片铺的,一开始,我不敢滑,总是特别慢,手老是严严的把着边,生怕掉了。到了一个拐弯处,我不小心,猛的一滑,先是惊恐,随即又哈哈大笑。快到底了。我快速的滑,滑完后又偷玩了几次。不觉的就结束了今天愉快的游玩。

初二游记作文河南700字4

我老早就想去方特游乐园了,因为四年前我去的时候,身高还不到一米三,很多游乐项目不能参加。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现在终于一米五四啦,所以这次打算国庆期间去玩,可是天公不作美,老是下雨,好不容易等到假期第五天,天终于晴了,我迫不及待地请爸爸提前给我订票,五号一早我就和家人、朋友来到了方特游乐园。车子刚停好,我们就兴高采烈地跑到检票口,人真多啊,检票口都被堵得水泄不通,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挤进去排队。

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先到大门口拿了两张地图,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凭借着四年前的印象和经验,我认为应该先找到好玩的项目。于是我们决定参加“高空飞翔(一个很刺激的项目)”,就是有很多类似秋千一样的东西一上一下,旋转得很快,耳边的风嗖嗖地,好凉快啊,但是头又有点晕,不敢向下看。我的朋友乘坐时候一直在喊:“救命啊,救命啊,快放我下来……”,但是下来后他又说:“太好玩了,我还想再玩一次!”可是排队的人太多了,我们只好接着去下一个项目。

我们来到了“嗜血古堡”(名字很吓人吧!),朋友说:“我觉得一点也不可怕,我很勇敢的!”果然,他的话灵验了,里面除了黑和怪怪的声音以外,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其实一点儿也不恐怖,这个设计真是失败!

吃完午饭,我们还玩了好多项目,如“海盗船”“UFO”“魔术表演”……其中最好玩的要数“飞越极限”了,它是一个虚拟坐飞机的场景,带你飞越全球各地名胜建筑。最后,我们又玩了一次“高空飞翔”,但是,这次等待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足足一个小时!我们站得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玩得很开心,开始和结束时玩了同一个项目,正好首尾呼应,完美收官,我们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方特真好玩,虽然累,但很快乐!

初二游记作文河南700字5

国庆假期,我跟随爸爸妈妈来到了河南信阳。一下高速,车子就驶入了宽阔的四车道,道路两边的房子间隔比较大,这是我之前在江南没有看到过的,目之所及,感觉一切都非常开阔。和江南的山清水秀不同,这里呈现的是一派平原风光。

来到美丽的南湾湖水库,我和朋友们欣赏着一路的美景:路旁绿树茂密,小松鼠在树枝上跳跃,好像在捉迷藏;小鸟们展开歌喉欢快地唱歌;蚂蚁们正在地上仔细地寻找食物……路的尽头便是搭乘上岛的轮船码头,上了船,我们穿好了救生衣站在船廊。船缓缓地行驶在湖中,啊,南湖湾的湖水可真清澈呀,都可以看到湖底的沙石和发黑的树叶了呢!“扑通,扑通,扑通……”是谁发出了声音?哦,原来是大鱼和小鱼在水中比赛谁跳得高呢!

湖中心有个小岛,名字叫茶岛,我们上去品尝了信阳毛尖,这种茶味道有点苦涩,不像杭州龙井茶有一种清香。品尝完信阳毛尖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去了猴岛。刚上岛,就有两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跑到了我身边,和我握手并向我敬礼,我们还观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猴戏”呢。

离开猴岛,我们又来到了鸡公山。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座山肯定和公鸡有关。果真,在报晓峰上有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它的样子好像正在为河南人民报晓呢!鸡公山的山路可真是陡峭,颠得我们坐在大巴上不时地惊叫。山上温度不高,气候凉爽,还有许多具有外国特色的房子。听说这里以前是外国人的避暑胜地,难怪这座山也叫作“洋山”。

这次旅游让我领略到了祖国北方的美丽风景,我想,我们有时间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馈赠,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论文范文,你自己看看吧。从第6页开始就是正文。

在这个上面问别人只会浪费时间的,直接找人写不是更好,按照你的要求写。我在脚丫论文网找他们写就是按照我的要求写,原创的,并且保障质量过关的。用支付宝担保交易的,你去看看

有论有文 直接查找这个名字就行 实体做论文的 负责修改都很认真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111 求求:一五六九零五七九四零 222

关于全国人大论文范文写作

还有其他的吗?这个我觉得不太喜欢。

社会主义社会是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独立社会形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主义论文篇1 浅析空想社会主义 摘 要: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社会主义的统称,这一称呼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没有明确的阶级立场,盲目推崇理性并且坚持唯心史观。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直至19世纪早期达到顶峰。虽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具有主体性的缺失以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的局限性,但它在批判性以及预见性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共产党宣言》 一.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社会主义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其“空想”之名,则来自于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献――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Utopian socialism,即乌托邦社会主义,通常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这一词最早起源于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写的《乌托邦》一书中。“乌托邦(Utopia)”一词是根据希腊语“虚”造出来的,指的是“乌有之乡”,即是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地方。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在16世纪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产生的,这是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①”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托马斯?闵采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等,正是在这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背景下,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相关学说和思想,“伴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暴动,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②”。 根据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阐述,空想社会主义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没有明确的阶级立场。“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③”,他们想要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想要解放全人类而且,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意识到无产阶级是这场革命的主体,而是寄希望于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通过试验去实现他们的社会主义计划。 第二,推崇理性。和启蒙学者一样,空想家们同样希望建立一个理性的永恒正义的王国。和启蒙学者不同的是,启蒙学者的理性王国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只主张消灭阶级特权,而不是阶级本身;而空想家们的理性王国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产别。和启蒙学者相比,这无疑是一个大的进步,然而,空想家们企图建立的是一个超越阶级的、永恒的国家,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第三,坚持唯心史观。空想家们认为实现社会主义,“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④”,他们把社会主义当作纯粹主观的偶然的产物,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⑤”。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以及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处于早期阶段,其主要的特征是空想家们出于现实社会中由于私有制而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罪恶,而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一个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的理想社会。 如莫尔的《乌托邦》,书中叙述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莫尔第一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在那里,社会的基础是财产公有制,人们在经济、政治权力方面都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没有商品货币关系,金银被用来制造便桶溺器。莫尔的结论非常明确:私有制乃万恶之渊薮。莫尔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问题。 (二)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空想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主要代表有摩莱里的《自然法典》和马布利的有关著作。 (三)19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著名的三大空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只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与积极性 (一)局限性 根据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节中的有关内容,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缺陷。 第一,主体性的缺失。三大空想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虽然看到了阶级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_运动。”而是寄希望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他们的社会主义计划。 第二,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在空想家们的身上,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代替了社会的活动,企图用自己的美好幻想去解放全人类。“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然而未来的社会实际上是现实运动的结果。 (二)积极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判性。“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它们批判资产阶级,抨击现存社会的种种弊端,为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第二,预见性。空想家们对未来社会的一些预见性的设想,“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和谐社会”等。在当时,阶级对立还处在刚刚发展的阶段,空想家们已经能对未来社会提出消灭私有财产、消灭阶级对立的思想,这是极为难得的。(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7. [2]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3~567. [3] 托马斯?莫尔,戴镏龄.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47. [4] 摩莱里,黄建华、姜亚洲.自然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55. [5] 宫玉宽.《反杜林论》哲学编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1~44. 注解: ①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③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④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⑤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社会主义论文篇2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摘 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自己的特点,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建立和不断发展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需要,具有理论上突出的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三权分立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在发源于西欧和北美的民主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主化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面对当前国内外对于中国民主制度的种种质疑,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所具有的优越性有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一、民主的内涵 从词源上讲,民主一词产生于古希腊,源于古希腊文,由demos(人民)和kratos(统治)两个词汇组成,意为“人民的统治”,即多数人的统治,意味着最终的决定权不依赖于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依赖于特定人群或人民全体的多数。 民主概念产生于欧洲,其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欧洲 文化 ,在部分人欧洲人移民北美大陆后,民主也发展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民主”作为欧美国家及其地区共同体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有区域性意义的政治哲学理念,并不存在于其他文化的本来形态中。 而今天,民主之所以被其他文化接受和使用,是因为民主所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念如平等、自由、至善、多数统治等对于世界文明和发展的价值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而对于民主本质的认可并不等于对于西方实现民主本质的具体形式的认可,而混淆民主本质和实现形式的关系往往是导致一些国家民主进程曲折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制度的选择 制度是民主精神、理念和原则的载体,也可以说是民主精神、理念、原则得以实现的工具。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文化不同、价值取舍不同,完全有可能(也应该)选择更适合当前国情需要的实现形式。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验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必须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这一国情首先包括国家规模、自然资源条件、人口规模等自然因素,这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源于其上的政治制度有着深刻和长期的影响。西方国家在其历史传统影响下以及长期的民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议会制、选举制和政党制为基石的民主制度。就我国而言,我国在国家性质上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同时,我们国家领土广大,历史源远流长,民族众多,具有同西方国家差别巨大的现实条件,因此,在民主制度的选择和建立上,尽管西方国家比我们 经验 丰富,但我们也不能够盲目学习,更不能轻松地“克隆”,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践考察,当前我们所建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实现民主本质的、具有自身优越性的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判断一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呢?笔者认为除了符合该国国情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首先,从本质上讲民主就是要保证社会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各种不同方式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能否代表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就成为判断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准。其次,民主制度下代议机关决策的执行能否得到有效监督,这决定着民主制度带来的效果是实质的还是形式的。再次,在民主制度之下社会发展能否保持长期有序、稳定的状态也是考察该民主制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上述几方面考察,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上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具体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越性: (一)保证了代表利益的全面性 西方国家对于民主的理解,普选制是民主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普选产生的代议机关才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保证代表利益的全面性。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不论选举制度是采用多数代表制还是比例代表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都很容易会被选举规则过滤掉,比如女性代表;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代表部分精英群体的利益。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国家民主管理必须要采取区别于西方普选制的途径。我国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满足了既符合国情又保证代表利益全面性的双重目标。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是按区域及人员构成比例分配名额,分别由间接、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使不同背景、不同利益取向的人都能够参与到国家事务的决策当中,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二)保证了监督的有效性 现代民主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代议,对代议机关的监督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西方国家的代议机关之间通常采取相互监督的方式,议会立法权、政府行政权、司法机构司法权三项权力往往分立或存在部分联系使得相对独立的机构能够产生权力的相互制约,三者之上不存在更高的权力监督机构,这一制度存在理论上的优越性,但在实际运行中权力监督的效率不高并容易造成权力的牵制和推诿。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政权形式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分权,在我们国家的机构构成中,人民代表大会是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背后的最高权力来源,各机构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其监督,而人民代表大会本身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其他机构的同时也在受每一位参会代表监督,每一个权力主体都具体、明确并可进行权力问责,相对于西方存在权力争夺的机构相互监督和个人监督方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的保证了对国家管理权力的监督的有效性。 (三)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十三亿人当家作主,体现和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从而维护了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使得社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最快、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也使得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消失在萌芽阶段。除了上述两个方面,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主制度对我国社会稳定、政局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民主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合作、执政与参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为国家的建设贡献智慧和能量,从而能够把社会各方面的政治力量整合成朝同一目标作用的正向力量。 (四)保证了执政效率 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由于只强调民主而缺乏必要的集中,议会内部、议会与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之间经常存在互相牵制、推诿、挟制的现象,即使是正常的议会立法程序也由于不同党派之间的矛盾、争论而变得冗长,很多好的议案在复杂的议会争论中不了了之。而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行的民主集中制结合了民主与效率要求,无论在决议的形成阶段还是执行阶段,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都贯彻其中,有议有决,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既可以保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智,反映民情,汇集民意,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力和权利;又可以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统筹各种需要,做出正确决策,因此民主集中制是保证民主与效率相统一的有效方式。” 总结 中国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建立和不断发展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需要,具有理论上突出的优越性,并在实践中较大程度的实现了民主的精神、理念和原则。不可否认,我国在民主制度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然而,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民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

政治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我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生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设计运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这期间,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建设,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根据课本的相关知识,以及搜索一些资料,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制度设计与运行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政治制度;现状;对策 一、背景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设计运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这期间,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建设,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中国人是以个人心思为主动力的,想升官发财,光耀祖宗,是许多中国人过去的思维。而依靠社会科学机制,增加大多数人富裕的 方法 制度或机制创新却很少,大多会用按步就班的方式重复地走来。而当社会腐败无能时,改变政机的方式又是极其简单的愚昧的,最常见的就是起义革命造反之类,当然这也是属于人类的自相残杀而达目的的一种方式。我认为研究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来说,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朝代兴亡、政权兴衰或更迭,社会经济发展或倒退,民生安乐或困苦等,几无例外总与当时政治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及其运行是否正常有关;对于个人来说,所有曾经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也几乎都要依托当时的政治制度或借用某些部门达至目标。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 所谓政治制度,意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各类政治实体加以遵循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它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制度、 文化 制度在一起规范着社会成员(包括社会组织)的行为,以确保整个社会有序生存、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它以规范国家政权行为的准则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那些本身虽非国家政权,但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其他政治实体(政党、公民等)的行为准则”。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则“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三、政治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内部结构设置与其功能要求上不协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我国自1997年经改革后的国务院机构设置为:组成部门25个、直属机构17个、办事机构6个、部位归口管理的国家局机构19个、再加上直属事业单位9个,共77个之多。而从相应专门委员会的设立来看,以第九届全国人大为例,仅设置了民族、法律、财政经济、 教育 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华侨、内务司法、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农业与农村共9个专门委员会,但就在此次人大会上共收到各种议案达830件之多。很显然,这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协调关系,全国人大也很难有效的对此进行审议与监督,也既无法实现其设置的功能要求。 (二)法律制度方面,应急待解决人民爱法、尊法与崇法的习惯 近些年,虽然中国在法制建设上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与目前转型期所出现的问题相比,仍显不够。以2001年1至11月为例,该期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等犯罪大案15877件,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案件1280件;查办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916人;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8136件,其中重特大案件2146件;查办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行贿犯罪嫌疑人1704人,同比上升。由此可见,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在于其普遍性,而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中国 传统文化 道德体系中的自我规范的失效和法制的不健全。 四、正确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其一,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都必然奠基于中国的土壤之上和体现本国的国情,并具有本国的特点,其结果也理所当然与中国的社会形态、经济模式、民族心态、哲学伦理思想等密不可分,因此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观察与思考首先应坚持历史的视角。有些现在看来不适合,甚至违背现代民主原则的制度,如1949年后不久成立的“军事管理委员会”,强调党政不分的“一元论”,“计划经济”体制等,在当时却往往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并产生过难以取代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之所以会采取当时的形式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当时政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的反复筛选和论证,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物。 其二,要注意“传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我们一方面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增强,对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抗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土,都曾起到值得肯定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应清醒看到,长期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不论是奴隶主、封建主、还是官僚资产阶级,都必然运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机器以维护本身的统治利益。因此,旧时代的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讲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如他们或是突出王权、皇权、特权;或者是强调人治,发展个人独裁;或是强调华夷之分,顽固地保留和利用宗法体制等,这些都必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中国政治产生一定影响。 其三,要用比较的方法。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但对政治制度的研究不可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而 经验 证明比较的分析方法最可行。比较方法有两种:一方面,进行纵向对比,今天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上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进行横向对比,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目前国外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 结论 通过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让我懂得了学会分析从制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受益匪浅:其一,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是基本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人那么多,各种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按人口平均的水平,往往是很低的。鉴于这些情况,中国要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其二,中国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目前的制度中使人感到最不满意的一点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的作用太大。这种权大于一切的情况,不仅影响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为腐败的盛行创造了条件,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基于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我们要在不断发展中进行改进,促进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悦.政治文化向度与制度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J].学海,2009(6). [3]王兆刚.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东方论坛,2011(3). [4]徐永军.政治制度正义、属性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4(4). [5]俞可平.简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大学生政治2000字论文篇二:《当代中国政治的出场学研究》 〔摘要〕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本文认为, 政治研究应采取出场学研究方法,在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含义的理解,认为交往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具有基础意义。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关系是 社会形态分类的基本标准,它决定了特定社会所适合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就是要在正确指认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适合的政治模式。 〔关键词〕 出场学;当代中国政治;政治 哲学 〔作者简介〕胡宇,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苏州 215123。 (一)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理论研究需要抱有深深的问题意识。构建理论形态当然重要,但是对理论构建的时代语境和方法论的考察更是具有前提考察和批判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的特征是,“她本质上是由一定时代语境造就、对出场路径深度依赖的出场形态。”〔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应该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以完成“出场”、“在场”、“退场”、“缺场”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作用,防止再次出现德里达所言的“脱节的时代”。任平教授所提出的出场学方法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出场语境是对时代地平线的考察,对马克思主义赖以出场的现实基础的考察,特别是对当年马克思思想出场的现实条件和当代的现实之间的“历史间距”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与在场性所遭遇的一切‘脱节’和挑战,都来源于新全球化时代所造就的时代语境的影响。高度关注一系列新全球化问题并成为‘ 反思 的问题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路径与出场方式。解答问题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就成为与时俱进的出场形态。”〔2〕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形态应该如何构建。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的原理,要想构建合理的政治框架,必须搞清楚市民社会的基本状况。政治模式必须适合社会形态的基本状况,否则政治上层建筑就可能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我们需要搞清楚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形式? (二) 社会是交往关系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由为了生存而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造就的,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要想维持人的生命就必须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必须有可满足需要之物,要想获得满足需要之物就必须进行生产。即便是旧石器时代的采猎经济也仍然是一种生产活动。即便是采猎经济也不是孤独的鲁滨逊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共同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生产力或技术交往结构描述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实体结构,它表现的是人们事实上是如何改造自然,获得满足需要的物品。生产关系或经济交往结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意义结构,描述的是进行共同生产的人是如何被 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以及人们能从生产结果中获得什么份额。相对于孤独的鲁滨逊,共同生产的人们立即面临分工、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主体参与交往总有其期望实现的主观设定的意义,但交往实践最终给其带来的意义首先是客观的,与其主观设定的意义可能不相一致,并且交往实践对各极主体都产生意义,而且这些意义相互之间是相关联的。根源于同一交往实践的各极意义彼此相关,彼此以其他各极意义作为本意义存在的条件。 政治是以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政治的本质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每个人都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人们的资质和能力当然有差异,这样就决定了他能参与的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客观意义或结果的差异,这是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和矛盾产生的根源。除了自身能力和资质外,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客观意义和结果,因此,经济主体总是希望制度体系能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并为此积极去影响制度的变迁。马克思曾在《政治冷淡主义》一文中批评政治冷淡主义的圣徒们只要求工人阶级在思想上反对资本主义而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实际的斗争。我们认为,政治是建立在物质生产交往基础上的政治交往实践活动。政治是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而产生的多极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实践活动和结成的交往关系。这个定义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的涵义:(1)政治起源于对物质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协调和解决。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人们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进而产生了阶级。最初是依靠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去解决物质利益矛盾,这就是政治的最初萌芽。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就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与社会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这就是国家,国家成为物质利益矛盾和政治发展的新阶段。(2)在阶级社会里,物质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政治关系也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国家产生以后,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争夺国家政权。私有制产生、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不简单是个人之间的矛盾,它是由私有制所导致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从而“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5〕阶级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交往整合而成的共同体。“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者阶级的组织”。〔6〕因而“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7〕而“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8〕所以“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要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以便能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变现行法律 (三) 生产力落后的国家 发展 社会主义始终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是在实行完全的公有制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缓慢发展生产力,从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始终处于边缘国家的地位;还是实行有限的公有制和按劳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和快速发展生产力,这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发展路径选择。前一种路径意味着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 建筑不符合 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从体现,表面上的公平正义掩盖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生活需要,物质利益矛盾被暂时性地掩盖了起来。以这条道路去发展社会主义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中国选择了后一种路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市场经济使中国的物质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时也使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特征,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代中国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的后果就是社会分层严重、贫富差距加大,如何看待这个现实? 历史 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借助于世界性的交往来充分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资金、科学技术和 文化,马克思晚年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闭关锁国和 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正确的路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突破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主体、经济 实践关系、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动力方面存在的传统实践观的缺陷,这需要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有利于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成和发展,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微观经济主体的资质和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他能参与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差异,这就是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产生的根源。除此之外,与现实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物质利益。这样,如果我们承认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就必须承认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物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同时,我们要看到,物质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是会发展变化的,非对抗性矛盾有发展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因此需要对物质利益矛盾进行协调和控制,既保持物质利益差异的存在,又使物质利益差异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既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又使社会稳定有序,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 这样,我国的 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就有了基本的方向。由于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分化,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利益共同体,他们都有参与政治以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政治的多极主体交往的本性在我国也就越来越显现。如何处理党和政府的“一元”与利益群体的“多元”,如何协调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社会作为物质利益差异性的社会,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也是当代中国各项改革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的现实,承认物质利益差异化的现实,承认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基于政治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多元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结成政治交往关系的活动的理解,去寻找和建构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模式。 〔参考文献〕 〔1〕〔2〕任平.创新时代的 哲学探索——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89. 〔3〕〔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政治2000字论文篇三:《浅谈思想政治教师要提高政治素质》 〔10〕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励志论文2000字 2.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3. 关于责任的政治论文2000字 4. 大学生社会道德相关论文2000字 5. 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范文2000字

同学,你是河北大学的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