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有关潘天寿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潘天寿论文的参考文献

给参考许些帮助 、立论立论确定历史论文论点即作者赞反歌颂批判或某历史物、历史事件表示自观点看考虑论点应注意: 1.立论科性 所谓立论科性作者观点搜集资料信息要理论根据事实依据即作者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利于社主义事业讲述史实要依据或明确处想更应该凭空臆造立论才价值 2.立论前卫性 立论前卫性超前意识立论要新要写没写或少写题材要求近几术态应该致解免撞车云亦云嫌 3.立论指导性 立论指导性称立论实用性论文给别看作品要能给读者启迪读者所帮助、所鼓舞、所收获我通所说古今用洋用论文价值反其道行歌颂义团运盲目排外或者反面物歌功颂德类文章即使写再取 二、命题论文论点决定给论文定新颖、明确、吸引力题目用表达文章主题十重要某种意义说论文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重视科性前提论文命题要新要创意切忌平淡奇要力争做语惊死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要用科态度实事求态度自论文命题达文章能引入胜效 3.题目要 历史论文题宜宜特别刚刚习写作更要选题目选题目结空乱想文章写面面俱却往往自身能力水平限制面都 三、布局 1.、结尾 功半论文十重要第段应该力求门见山直接接触主题明确提自观点赞反要点悬念引起读者注意追求结尾要提纲挈领发深思余味穷所些经验作者论文结尾功夫 2.编写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文章设计案首先提论点(包括总论点论点)提论据论据包括历史史实、名名家论述明确结论至于几论点引用哪些论据先写写般视作者自身习惯定必要或文章篇幅较加标题求取目效 四、定稿 历史论文写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步骤 起草写初稿要深思熟虑气呵修改要史料、观点、语言检查提高文章质量征求师同意见文章加补充定稿 参考题目: 1、辛丑条约签订现状评 2、鸦片战争 3、历史抹掉石雕 4、近代史端 5、北洋舰队毁灭 6、圆明园兴建与毁灭 7、英勇、耻辱、斗争 8、残说圆明园 9、甲午战争 10、林则徐虎门硝烟 11、平壤战役 12、八联军侵华战争 13、《南京条约》由 14、虎门硝烟解说词 15、道者助失道者寡助 16、说抗战争 17、行义必自毙 18、手自 19、海棠叶变迁(论述祖疆域变化)。

给参考许些帮助 、立论立论确定历史论文论点即作者赞反歌颂批判或某历史物、历史事件表示自观点看考虑论点应注意: 1.立论科性 所谓立论科性作者观点搜集资料信息要理论根据事实依据即作者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利于社主义事业讲述史实要依据或明确处想更应该凭空臆造立论才价值 2.立论前卫性 立论前卫性超前意识立论要新要写没写或少写题材要求近几术态应该致解免撞车云亦云嫌 3.立论指导性 立论指导性称立论实用性论文给别看作品要能给读者启迪读者所帮助、所鼓舞、所收获我通所说古今用洋用论文价值反其道行歌颂义团运盲目排外或者反面物歌功颂德类文章即使写再取 二、命题论文论点决定给论文定新颖、明确、吸引力题目用表达文章主题十重要某种意义说论文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重视科性前提论文命题要新要创意切忌平淡奇要力争做语惊死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要用科态度实事求态度自论文命题达文章能引入胜效 3.题目要 历史论文题宜宜特别刚刚习写作更要选题目选题目结空乱想文章写面面俱却往往自身能力水平限制面都 三、布局 1.、结尾 功半论文十重要第段应该力求门见山直接接触主题明确提自观点赞反要点悬念引起读者注意追求结尾要提纲挈领发深思余味穷所些经验作者论文结尾功夫 2.编写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文章设计案首先提论点(包括总论点论点)提论据论据包括历史史实、名名家论述明确结论至于几论点引用哪些论据先写写般视作者自身习惯定必要或文章篇幅较加标题求取目效 四、定稿 历史论文写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步骤 起草写初稿要深思熟虑气呵修改要史料、观点、语言检查提高文章质量征求师同意见文章加补充定稿 参考题目: 1、辛丑条约签订现状评 2、鸦片战争 3、历史抹掉石雕 4、近代史端 5、北洋舰队毁灭 6、圆明园兴建与毁灭 7、英勇、耻辱、斗争 8、残说圆明园 9、甲午战争 10、林则徐虎门硝烟 11、平壤战役 12、八联军侵华战争 13、《南京条约》由 14、虎门硝烟解说词 15、道者助失道者寡助 16、说抗战争 17、行义必自毙 18、手自 19、海棠叶变迁(论述祖疆域变化)。

历史像一条满满的海滩,古人是海滩的缔造者,而我们是一个个悠闲地过客,我们在历史的海滩上散步,又想拾起点什么

于是我们知道了秦前的战乱纷飞、群雄争霸;汉朝的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盛唐的公主出嫁,歌舞升平;宋末的骨肉分离,词人思瘦;还有大元并不属于我们的莫斯科,我们的祖宗通过郑和下西洋将恩泽遍洒蓝色星球,我们还看到了史上最贵的一把火怎样烧掉天朝上国的尊严,烧毁半个中国的骄傲,烧痛我们后辈人的心,月光下破碎的斑驳是那些琉璃的泪吗?

我们就在这条海滩上一步一步的前行,拾起古人留给我们的记忆,岳飞、秦桧同样应该被记住,就像石头钻石同样硌脚。

人累了,天黑了,海滩却同样在那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海滩有更多下陷的足迹。

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大自然来作词,人类来谱曲,农民和领袖同样唱得出转音,只不过秦始皇转的大一点,陈胜转的小一点,五线谱写满了前辈们足够的功底,让他们一直从离骚唱到东方红,有花美的霓裳羽衣曲,也有悲凉的骊山怀古,还有黄河大合唱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词都是历史的赐予,每一个音符都是感人的触摸,在音乐的灵魂里我读出了历史的发展壮大,中国人的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歌谣可以让更多的人传唱。

历史不是谁写给谁看得而是谁来书写的,古人写下了万里长城,近现代人写下了万里长征,我们应该写下更多可以万年来辉煌,历史是伟大的

你好~我也是学美术史论的~!不过不是鲁美的~!已经临近毕业了!关于这些理论类文章,大多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完成。

首先应该确定你想写的范围。范围包括史论类,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或是理论类,如美术理论、设计理论。

史论类文章一般是从某一幅画作、工艺品入手,可分析其艺术语言(色彩、构图、手法)或者艺术价值(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期艺术创作的影响)或批评类文章(当然入学考试还不要求你写这个应该,这个应该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对某些作品、工艺品进行赏析并提出自我看法的文章) 理论类文章一般是从某个理论入手,包括中国古代画论、艺术起源论、艺术接受、设计理念等多方面你入学考试的话我不建议你写这个。因为这个会涉及美学、哲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对于即将入学者无法做全面、深入论述。

如果还不清楚的话,建议参考苏珊娜·赫德森的《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对于初学者写作还是蛮有帮助的。

我大一大二时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 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最后祝考试顺利。

你好~我也是学美术史论的~!已经临近毕业了!关于这些理论类文章,大多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完成。首先应该确定你想写的范围。范围包括史论类,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或是理论类,如美术理论、设计理论。

史论类文章一般是从某一幅画作、工艺品入手,可分析其艺术语言(色彩、构图、手法)或者艺术价值(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期艺术创作的影响)或批评类文章(当然入学考试还不要求你写这个应该,这个应该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对某些作品、工艺品进行赏析并提出自我看法的文章)

理论类文章一般是从某个理论入手,包括中国古代画论、艺术起源论、艺术接受、设计理念等多方面你入学考试的话我不建议你写这个。因为这个会涉及美学、哲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对于即将入学者无法做全面、深入论述。

如果还不清楚的话,建议参考苏珊娜·赫德森的《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对于初学者写作还是蛮有帮助的。我大一大二时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

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最后祝考试顺利!

我当时考的是中央美院的史论,文考证拿到了就是高考没上线。以我的经验来看,你不必写的很专业很学术,而是要有一定文采(又不能写成散文这种东西),能够体现一种美术赏析的特性(多看看就会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了,一般都会从贡布里希的书入门),文章结构要清晰,有层次。

在主题上,可以围绕着一个艺术家来写,也可以围绕某一个作品来写。这个时候要注意,要理清艺术家的师承、影响他艺术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属于哪个流派等;把这个作品与同时代或同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最后还要针对你写的目标,写出他/它的个性在哪里,进行具体深入的赏析;有关人物、作品的逸闻趣事会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但使用的时候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如果要增色,可以引入一定的专业内容,比如赏析构图、对艺术史的影响等。

内容上找你最感兴趣最擅长的写。一般不推荐写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除非你对当代艺术特别了解否则是不建议些的。我的老师当时说写印象派、造型艺术比较容易过——切记不要写像梵高这种已经被写烂的!

最后还要注意一些论文的格式,像一楼说的字体、标题大小外,还要注意行文语气的客观,不要出现很多“我”字,引用别人的话要进行标注(引用的谁?出自哪本书哪个纪录片?),字数自己把握,3000左右。

因为提交的是纸质文本,建议论文打出来后做一个简单的封面写上标题、姓名,装订好。

祝你考入好的学校~~~高考加油,不要像我一样差一点,很遗憾的。

《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中有“太史公曰”。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

该书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

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该书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论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摘要]本文从民国时期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的瓦解、美术史观由传统伦理本位转移到审美本位、狭隘的民族主义美术史学观的开拓以及发展的美术史观的形成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对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做一系统梳理和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美术史;现代形态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和社会的变革,美术史研究也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的变化,2 0世纪以前,中国的美术史著述是古典形态或传统形态的,其研究的核心是书画理论,体裁以专著、随笔札记为主,研究形式主要为品级品评、画录等,论述偏重于主观感悟性和经验性,缺乏理论色彩和系统性。有“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绘画通史著作”之称的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写作中并不注重具体作品的描述分析,而是将画史、画论、画评糅合于一体,其绘画史的写作目的是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以统治者与士大夫的审美标准品评画家和作品的高下,总结画学理论和技法。

唐以后至清末的美术史家基本上延续了《历代名画记》的写作方式,只是作了史料上的转抄增补。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改步变古的时期,姜丹书、陈师曾、郑午昌、潘天寿、俞剑华、滕固、李朴园、胡蛮、童书业等美术史家撰写了一批中国美术史著作,对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的建立起到了开创作用。

一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的瓦解中国传统书画史写作当中往往把美术的起源归结为有巢氏、伏羲、苍颉、史皇、画嫘等一系列个人的创造,《云笈七签》就有“黄帝有臣史皇,始造画”这样的话,而《说文》则认为“画始于嫘,故曰画嫘”。关于文字的起源,许慎《说文解·序》中所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易八卦……”认为伏羲氏所作的八卦,是文字的雏形,也是绘画的雏形。这种将书画起源归结为个人创造的观念影响非常深远,传统美术史家一直沿用神话传说性质的美术史起源理论,如唐代张怀瓘的《书断》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曲圆之势,伏察龟文鸟兽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直到民国时期,一些美术史家才开始对传统美术史的神话性质提出质疑并加以思考,使中国美术史的撰写逐步从神话传说的阴影中走出来并给予较为科学的解释。

民国时期是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逐渐瓦解的时期,民国初期一些美术史家在写作美术史时仍然沿用美术起源的神话传说,如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第一编“上古史”之第一章“三代之绘画”就认为:“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既为书画同源之实证。盖是时文明肇始事务渐繁,结绳之制不足该备,不得不别创记载之法。

而记载之法,必先诸数与形,取其简而易明,便于常用。固画卦所以明乎数,而文字始于象形。

以象形而言,即含有图画之意。文字与图画初无歧异之分。”

[1]秦仲文所著《中国绘画史学也将美术的起源托附于神话传说:“上古时代的人类,文化未开,结绳记事,有巢氏作木器,绘轮园螺旋,为古代绘画的起源。”其中也沿用了伏羲画人八卦、仓颉创六书等说法,认为在“黄帝的时代,画学便已有了相汉的成绩”。

顾颉刚的疑古学派产生的广泛影响,启示了美术史家对美术起源的思考,大多数美术家在美术史撰写过程中自觉地抛弃了中国美术史的神话成分,而代之以人类学、文献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讨论。刘思训等美术家对美术起源托附于神话传说进行了批判,美术史家开始思索美术的起源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俞剑华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对美术起源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人类文化,随生民以俱来,虽獉獉狉狉,无知无识,然以或出于游戏,或由于模仿,或迫于实用器物之发明渐繁,人智之发展日进,而雕刻绘画建筑等艺术,亦见萌芽,从无显著之作品,昭示于后,但其孕育胚胎,树后日艺术之基础,顾可知也。”[2]他认为绘画主要起源于游戏,“初民作画,多出于游戏行动,如童子之画壁,并无若何目的,及渐进化,一部分图画既作为文字,一部 成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一种文字的发生和演变并不是突然的,与全部文化的发展是相并行的,逐渐酝酿而成的。

正如水之结冰一样,温度降到零度以后,则经过“突变”而结成冰,决不会在微温的时候,一下子就结成冰,实际上,在仓颉之前就有了雏形的文字,因为结绳,书契,八卦而渐演变成为文字是极有可能的。那时的文字大部分属于“指事”和“象形”两类,也就是简单的图画和符号,不过因了个人书写方法的不同,以及见解上的分歧,字形上的紊乱不一,自是意料中事。

仓颉从事整理、发明等等的工作比较可信。这种文字因为年代悠久的原故,所以就称之为“古文”。

……一般之所谓仓颉造字,大概也就是说从黄帝以后(假定仓颉为黄帝时人)才有真正的文字出现吧。[3]2-3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美术史家在打破美术史起源的英雄史观之后,从多方面对美术的起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一部分进步的美术史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美术的起源进行分析,胡蛮就是其中的代表,1 9 3 4年他以。

你的邮箱补充下,我发到你的邮箱

1.博物馆展览规划与实务运作试析—以国立历史博物馆为例《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二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6月。页149~168。2.齐白石人物画及其绘画内在意义试析《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三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12月。页141~166。3.明清的文人品味和世俗美术《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四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3月。页63~79。4.吴冠中绘画试析《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五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6月。页63~79。5.元代赵孟頫作〈斗茶图〉画题与画意之商榷《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七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12月。页115~132。6.潘天寿之创作与历史意义试析《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八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3月。页107~120。7.清代台湾书画生态与其环境因素——兼论福建与台湾水墨绘画的差异《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十一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12月。页17~28。8.日据时代台湾美术生态中的依存关系与选择性发展《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十二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3月。页99~110。9.略论宋代风俗画的时代风格与审美《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十三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6月。页33~51。10.中国古代水墨绘画中「鱼」的艺术形式与主题意识《国立历史博物馆学报》第二十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年6月。11.心灵与视觉的交会―色彩的扩散、凝聚与丰富、贫乏《设计艺术》总35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2月,页22~23。12.中国古代风俗画研究方法概述《艺术百家》总第79期,江苏: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2004年5月,页117~121。13.黄慎人物画风格的社会因素―兼论黄慎与闽派的关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江苏:东南大学学报编辑部,2005年2月,p .57~61。14.略论中国古代风俗画名意问题《史物论坛》2005年8月第一期,台北:历史博物馆,页15~33。15.岩画体现的原始人类的自觉意识―艺术起源的再思考《大连大学学报》第26卷,沈阳:大连大学学报编辑部,2005年5月。页38-41。16.中国古代水墨绘画中「渔父」的角色试析《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四集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页279~286。

国画的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编辑本段]国画的起源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蹈纹彩陶盆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札、表祭等:一是描写水陆攻战等。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类是描绘水陆攻战的图象,以山彪镇出上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其他百花潭铜壶,故宫《宴乐铜壶》都有表现战争景象的图画。这些画幅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描绘水战、陆战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士兵有的执剑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编辑本段]国画的发展 国画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 侯子墓帛画(西汉)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 【起因】 封建社会后期,旧文人画家沉浸于对古人笔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脱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因袭守旧的局面限制了画家对时代生活和个人感情的表现。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新美术变革开拓者的林风眠,从突破传统笔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主张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学一种新的创作道路。被推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 20世纪力求变革的中国美术家,更加关注对描绘对形象具体形象特点的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对自然景物表现的个人感受。这些创新探索,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所提倡的“白话文”,“自由体诗”一样破旧立新,开辟了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应的中国新美术变革的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新时代】 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编辑本段]国画的分类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徐悲鸿的《泰戈尔像》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 浅绛山水 蔡彦才浅绛山水画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漫画 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题材广泛,或讽刺或赞美,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兼具其雅致。较之一般的漫画,水墨漫画更具有观赏价值。它的出现 扩展了漫画的表现、观赏领域与品种。中国的水墨漫画也涌现了很多优秀作者,如丰子恺、华君武、黄永玉、韩羽、方成、王成喜、毕克官、徐鹏飞、蒋文兵、何韦、常铁钧、徐进、白善诚、等人,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花鸟画 (1)花鸟画的历史进程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 墨僧写意花鸟画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画一些禽鸟和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说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属于花鸟范畴的鞍马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所能见到的韩干的《照夜白》、韩滉的《五牛图》以及传为戴嵩的《半牛图》等,都表明了这一题材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而记载中曹霸、陈闳的鞍马,冯绍正的画鹰,薛稷的画鹤,韦偃的画龙,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鸟,孙位的画松竹,不仅表现了强大的阵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如薛稷画鹤,杜甫有诗赞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 (2)花鸟画的画法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新文人画 新文人画,即“中国新文人画”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1996年北京画家边平山经常同福州画家王和平、河北画家北鱼在边平山先生的“平山书屋”聚晤聊天,由于在艺术见解和追求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萌发了发起中国画联展的想法。后又与南京画家王孟奇、方骏等商定,由天津画家霍春阳在天津美院展览馆操办此次展览,这样,便是“新文人画”的开端。 后来全国各地的画家如:朱新建、刘二刚、王镛、徐乐乐、朱道平、陈平、田黎明、江宏伟等响应并加入进来,成为一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新文人画”同“’85新潮”、“星星画展”等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艺术史的辉煌一页。[编辑本段]国画的特点 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潘天寿的论文题目

传统绘画往往强调墨分五色,氤氲华滋,但潘天寿恰恰以浓墨为主且贫墨少水。

潘天寿的绘画在题材上与传统文人画有何不同?

1995年书法入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电视大赛》优秀奖。篆刻入选、入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评展》。1996年获首届“江兆申书画奖”。书法入选提名《全国第二届楹联展》。1998年篆刻入选、入展《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大展》。获《书法报》第二届“黄鹤奖”铜奖。2002年篆刻入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天津)。论文“浅析潘天寿先生书法的创新与现实意义”入编《潘天寿与二十世纪中国书法》(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办)论文集,并应邀在杭州参加学术研讨会,“形式与内涵——潘天寿与江兆申书法比较”入编《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办)。2003年篆书入选天津“盛世国风2003年书画年展”,编入《盛世国风2003年书画年展作品集·书法卷》。“新见黄士陵残谱考”入选“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并编入《“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将“翰墨清远”文房四宝盒作为国礼送法国总统希拉克,篆刻希拉克姓名印章两枚。黄山市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印人董建》。论文“尽精微、致广大——试论徐悲鸿先生对中国人物画的贡献和现实意义”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篆刻编入《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书画印作品集》(上海画报出版社)。篆刻入展“西泠印社第五届艺术评展”并编入《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艺术评展作品集》,篆刻入展“新世纪首届安徽书法大展”,《编入新世纪首届安徽书法大展作品集》。2005年出版《自然与艺术的灵光辉映——西溪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篆刻入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编入西泠印社出版社《中国印大展作品集》。2006年出版《近现代书画名家款识印鉴丛书——黄宾虹常用印款》西泠印社出版社7月出版。“黄山市博物馆藏黄士陵书画评述”载《黄士陵书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安徽省黄山市博物馆藏黄士陵书法评述”刊《书法丛刊》第3期。“明《曾稔墓志铭》与程南云、夏昶书法考”刊《荣宝斋》第6期。2007年出版《近现代书画名家款识印鉴丛书——陆俨少常用印款》,西泠印社出版社4月出版。“诸葛祚诸葛恭铜印及相关问题”刊《收藏家》第1期,“《程氏墨苑》、《方氏墨谱》及绘者诸问题”刊《徽州学研究》(第二卷),“由一方黄士陵印章的误释兼及谢上松其人”刊《书法》第1期。2008年“依附与超脱——徽商和徽州印人之间关系泛谈”入选西泠印社“明清徽州篆刻学术研讨会”,并刊《明清徽州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关于黄牧甫父黄德华《竹瑞堂诗钞》的研究”入选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并获三等奖,编入《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清代印人姜炜小考”刊《书法》第10期。“由徽州元代‘至正十二年买地券’谈买地券及其它”刊《徽州文化研究》第3期。2009年获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十佳文艺之星”。篆刻参加“西泠印社60’后社员作品选拔展”,论文“由周‘邾公牼钟’全形拓谈全形拓产生时代、人物诸相关问题”入选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6月23至27日参加世博会安徽周活动。篆刻编入《西泠印社60’后社员作品选拔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3月第1版)论文“黄牧甫早年家事与身世初探——由其父黄德华《竹瑞堂诗钞》切入”入编《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荣宝斋6月第1版),论文“青田石——开启流派印章新时代的重要‘介质’”入选西泠印社青田学术研讨会。“由周‘邾公牼钟’全形拓谈全形拓产生时代、人物诸相关问题”编入《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 印社出版社8月)论文“清末、民国时期徽州印坛概述”入选全国《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研讨会并编入《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安徽美术出版社),“社之长者——叶为铭”刊《西泠印社》第4期(总二十八辑),“买褚得薛——査士标书法浅议”刊《新安画派论坛》“书法篇”。2011年出版《黟山派摇篮黄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何震三题”入选第3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并获3等奖,编入《第3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清《何云庵画册》考略”刊《安徽文博》总第7辑。篆书刊《盛世双璧·当代书法家书唐诗五百首》(九州出版社),“小记歙县博物馆藏黄宾虹‘设色山水小品’”刊《收藏界》第1期。“戴本孝为冒襄刻异形六面印及其他”《新安画派论坛》第2期,“黄宾虹居北平期间所用‘竹北栘’印章管见”《新安画派论坛》第3期。2012年论文《由新见“许西岑竹杖刻字拓本”谈潘西凤生卒年及籍贯问题》参加“竹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清代歙县书法篆刻家曹应钟与封泥早期研究》入选 ”,书法、篆刻作品刊《书画世界》第7期,“当代中青年篆刻家批评——董建”《书法报》11月21日,“邓石如隶书‘谦卦’清拓本六屏考”刊《安徽文博》总第8期。2013年篆书轴入展《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 ”,“一块明代‘特务’的牙牌”刊《收藏》第2期。论文《歙县汪灼<渔村文集>之<邓石如印谱序>钩沉》入选“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与潘莹宇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有关福寿螺的论文文献

(1)①部分商贩缺乏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低,为追求高额利润制假售假;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决打击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等。②制假售假者违反经济活动中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制假售假者思想道德败坏,法制观念淡薄,有损精神文明建设,也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制假售假者已触犯了我国相关法律,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危害: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损害了其他合法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效果:提高了商业诚信,改善了流通秩序;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推动了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等等。(3)提示: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生态杀手——黄顶菊黄顶菊属于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热带地区的南美洲,也称“野菊花”或“霸王花”。生长迅速,枝繁叶茂,其长相似洋姜。植株高低差异很大,高的可达到3 m左右,低的只有10 cm,茎直立、紫色,茎上带短绒毛。主茎及侧枝顶端上有密密麻麻的黄色花序,花鲜黄色,非常醒目。黄顶菊的种子特别多。我们看到的“一朵花”,其实是一个头状花序。其头状花序多数于主枝及分枝顶端密集成蝎尾状,它是由很多个只有米粒大小的花朵组成,每一朵花可以产生一粒瘦果,无冠毛。一粒果实中有一粒种子,种子粒小,每粒大小仅1~ mm,但其繁殖力强,每一粒种子都可依托自然力(风、水等)和人类活动传播,扩散蔓延的速度快,遇到适宜的环境迅速生长。黄顶菊根系发达,最高可以长到2 m,在与周围植物争夺阳光和养分的竞争中,严重挤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黄顶菊的根能产生一种分泌物,这种分泌物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一个地方只要出现一株黄顶菊,不出几年该地就没有其他植物了。可以想象,黄顶菊一旦入侵到农田里边,对农业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黄顶菊的适应能力强。该属植物通常含有硫酸盐黄酮等次生代谢物,表明它们对含石膏和盐分的生境具有良好的先天适应能力,从而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黄顶菊不怕盐碱、不怕干旱、无病虫不怕土壤稀薄,连砖缝里都能生长,而且它的种子从每年的4月份到9月份都可以萌发,每场雨过后,就会有新的黄顶菊幼苗从地里钻出来。我国的黄顶菊是典型的物种入侵。黄顶菊最大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根系能产生一种化感物质,这种化感物会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并最终导致其他植物死亡。黄顶菊的花期长,花粉量大,花期与大多数土著菊科交叉重叠。如果黄顶菊与发生区域内的其他土著菊科植物,产生天然的菊科植物属间杂交,就有可能导致形成新的危害性更大的物种。黄顶菊种子极多、繁殖能力超强。一株黄顶菊大概能开1200多朵花,每朵花能结出上百粒种子。因此如果一株黄顶菊完成一次开花、结籽,就能产十几万粒种子。也就是说,如果一株黄顶菊不被彻底杀死,来年就有可能繁殖出数万株黄顶菊来。一旦大面积入侵农田、牧场和苗圃等,将对农业构成严重威胁。天津、河北等地已经有黄顶菊泛滥成灾,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沿海地区都有可能成为黄顶菊入侵的重点区域。

一、福寿螺简介: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 Amazonian Snail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分类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来源: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高蛋白食物引进我国。二、福寿螺目前在我国的状况:福寿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具有抗逆性强、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我国。福寿螺引进我国并在南方地区大量推广养殖后发现,福寿螺口味不佳,肉质较差,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由于是外来物种,在本地区缺乏有效的竞争物种和天敌,因此在我国一些地区扩散蔓延十分迅速,已成为南方水稻产区的重要外来入侵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鉴于福寿螺造成的生态危害,福寿螺是国家环保总局所列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三、福寿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1.福寿螺繁殖量大,一年可多代繁殖,种群发展极快,能迅速改变栖息地生物环境的面貌,造成其他水生生物种群的快速崩溃,破坏水体生态平衡;2.福寿螺食性较杂,各种植物都能被其取食,尤其对水稻危害极大,啃食水稻根茎造成稻谷大幅度减产,并可刮食藻类,排泄物可污染水体;3.福寿螺还是广州管圆线虫、卷棘口吸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易感染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四、控制福寿螺危害的方法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鸭群取食消灭幼螺和成螺;2.在春秋季产卵高峰期,发动群众摘除卵块,或者放水漫灌,降低卵的孵化率,控制福寿螺种群密度;3.利用冬季农闲组织劳力清除水体淤泥,挖除水草,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灭螺,结合水旱轮作和深翻土地直接杀死成螺;4.福寿螺集中发生期,在农田中可施用98%巴丹原粉、5% 可湿性粉剂、5%梅塔小颗粒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等化学药剂灭除,防治效果好,对环境生物的影响较小。五、近期福州市区内河大量出现福寿螺的原因分析1.福州市区内河上游有大量的池塘、稻田等福寿螺繁殖栖息地;2.由于目前气温较高,福寿螺的处于生长和繁殖的高峰期;3.随着内河冲淤工程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进行,福州市区部分内河的水质和底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适合福寿螺等有一定耐污能力的物种生存。六、对内河中大量出现福寿螺我们应注意的事项1.利用近期福寿螺大量繁殖季节,组织力量杀灭螺卵;2.对内河福寿螺主要来源地,即上游池塘中大量繁殖的福寿螺进行有计划的统一杀灭行动;3.在福寿螺卵主要孵化季节适当提高内河水位,使之淹没卵块,降低卵的孵化率;4.由于内河水质条件比较复杂和寄生虫等原因,建议市民不要在内河采食福寿螺。

有关天文的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天文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由目测的太阳、月球、天空中的星星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恒星层次以及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写星星,行星,地球,都可以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