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从发展绩效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少。侯艳红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和经济增加值(EVA)的评价指标从中微观的角度对2006年天津文化产业投入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郭国锋、郑召峰模拟了2008年中部六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投入产出路径以及研究各个省存在差异的原因。但是这两者的研究只是从横截面数据进行的绩效研究,并没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的时间变化进行探讨。李炜应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对我国各省2007~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杨智勇根据我国1996~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数据,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定量地分析各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并构建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柳青采集西部文化产业2003~2011年的数据评价发展绩效,同时构建Tobit模型实证性地说明了投融资环境对西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之,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绩效的研究大多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涉及西北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的文献不多。本文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了解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2甘肃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收集2012年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数据,重点从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素和效益产出两个方面,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实力进行全面的评析。考虑到数据的统一口径,选取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3甘肃文化产业绩效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对2012年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进行建模处理,并对31个省的投入和产出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到甘肃省文化产业的绩效发展水平。结果得到:KMO值为和,Bartlett的值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前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和。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做因子分析,且指标的因子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投入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1在X9、X2、X6、X1、X7、X36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二级指标表示了文化产业基础因子的投入程度,可称为基本投入因子;第二个因子F2在X4、X2、X5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因素能够提高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满足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能,可称为公共投入因子。产出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3在Y1、Y2、Y6、Y54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量,表示了文化产业资源投入的产出效果,可称为效益产出因子;第二个因子F4在Y4、Y3、Y7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表示城市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渴望,可称为公共产出因子。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距。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而甘肃省所在的大西北地区整体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都比较滞后。从文化产业的投入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投入综合评价在全国排25名。其中基本投入和公共投入的排名分别为30和12。
由此可见,甘肃省的优势是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等,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的基础,但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图书馆的规模有限,且政府和社会对文化产业投资度较低,未产生一定的产业规模。另外,甘肃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化产业的产出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产出综合评价排在全国的第26位。其中效益产出和公共产出的排名分别为28和18。从中可看出甘肃省的国际外汇收入、接待国际游客和报纸图书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严重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广播电视业和期刊业发展较快,对居民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从综合竞争力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在全国排29位,其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较弱,与前3名的广东、北京、上海差距悬,而其在西北地区,仅略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周边地区如陕西、新疆的文化产业比甘肃更具竞争实力。综上所述,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均位于全国的末端,整体综合竞争力水平也较低。
4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文化产业处在成长发展初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集群综合竞争力不强,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和挖掘不足,文化企业散而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甘肃省的人均收入较低,文化消费需求不足;人才任用机制滞后。从以上结论中,对于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绩效水平可以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提纲 1. 企业战略的定义 从广义来说,企业战略包括了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政策。从狭义来说,企业战略则单纯指企业实现其宗旨和长期目标的一种比较宽泛和基本的计划及方法。 特点(5个) 第一个:企业战略不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短中短期和非根本性变化的消极反应,而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长期的根本性变化 的积极反应。 第二个:企业战略不是一组未来要达到的经济指标或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逻辑的推理的产物。 第三个: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仅要借助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且也要借助想象和直觉等百理性的思维。 第四个:企业战略并不只是企业高层者的美好愿望。 第五个:企业战略必须靠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才能形成。 2. 企业战略的作用第一, 企业战略回答了企业现处何处的问题,使企业明确了自的位置。 第二, 企业战略规定了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第三, 企业战略包括了对实现企业宗旨和目标的途径和政策的选择。 第四, 企业战略胡助于提高企业活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型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价和控制。 4.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制订或修改其战略第一. 纯粹从时间安排的角度考虑。 第二. 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第三. 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 第四. 企业战略的实施结果与原定和目标产生了重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是来自实施不利。 5. 宗旨:宗旨就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理由或这个企业区别于同类企业特征。 6. 目标:企业的目标就是就是企业活动在一定时期所要得到的结果。 7. 战略:企业战略是实现企业宗旨的目标的手段或途径。 8. 政策:企业的政策是指导战略实施或实现目标活动的一般原则。 9. 中间计划:它是介于长期战略的行动方案之间的计划。 10. 预算:预算是以货币语言表达的行动案。 11. 战略的评价的控制:1。监视和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要据由此得到的信息重新评价企业战略的根据是否仍然成立。 2。测定企业的表现。3 采取必要的纠正活动,包括高整组织结构,人员安排,领导方式,资源配置等。 12. 企业战略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管理主体,他们是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者;企业的战略制定者;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者和结果的评价者。 13. 企业战略管理者的构成。 14. 经济导向:对财富的积累很感兴趣。 15. 新进入者的威胁:一个行业的新入进者将新的生产力和资源带进来,希望得到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对已处在该行业的企业是极大威胁。然而这种威胁的大小取决于进入障碍的高低和原有的企业可能产的反应。1.个在各方面的经济规模效益;2.产品的差异性或知名度;3.进入该工业的成本要求;4.不以企业规模为基础的成本优势;5.取得流通渠道的方便程度;6.政府的政策 16. 企业的内部管理包括五个职能领域:它们是计划,组织,激励,任用和控制。 17. 任用: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有时又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或人事管理
论会展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会展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其企业发展的影响.一、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的指导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何让一个企业在变化中不失去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就必须要为某个时间段确定发展战略;而作为一个会展企业,其经营业绩尤其的与大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比对08与09的上海车展客流量,就可以发现,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参展企业削减了参展费用,这直接影响到了会展企业的业绩;而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除了一个应急的预案外,企业的主管还需要有其前瞻性,如果一个企业在做其发展战略时就考虑到了这种危急情况的发生,那么,肯定会在这场危机中安然生存下来。二、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给其客户的基础;而发展战略会对内部管理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会展企业,由于其工作特性,关键员工掌握着重要的客户资料,而对于这些核心员工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场危机中,那些未制定其企业的发展战略的企业,将会发现,其核心员工将会因业绩的下降而影响到其收入,这将导致人员的非常流动,这将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而进行了企业战略规划的企业,则在平常的管理中渗入了多种技巧,以保证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能与员工共渡难关。3、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市场形象及业绩的影响没有一个发展战略的企业,就像一个无头的苍蝇,只依靠本能在寻找客户,根本无暇顾及企业在客户心目中建立相应的形象,特别对会展企业来说,本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将直接影响到参展供需双方进场的数量,对于需要展示的客户是否能够提供应有的展示服务,这些在大的金融危机下,企业会慎重考虑投入产出比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一个会展企业的管理是重要的。
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永远不可能抄袭可以变成自己的。
品牌对于企业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综合的、人文化的象征。为此由我为大家分享,欢迎参阅。
一:民营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国内的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并且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人员、增加 *** 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总体竞争力较弱,加之中国入世后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摆脱目前的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企业界的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品牌的竞争,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做好品牌策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民营企业;品牌策略;核心竞争力
1企业品牌及品牌策略综述
品牌的含义
品牌是一种名称,与术语、标记、符号、象征或设计组合运用,并用来区别一个***或一群***卖主或其竞争者。事实上,现在的品牌含义已大大地被拓展了,品牌形成的前提是商品的质量,品牌创造的目标是确保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至尊地位。它已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络起来,是企业的“脸面”,即企业形象。
什么是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创立市场良好品牌形像。提升产品度,并以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吸引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取得丰厚利润回报,培养忠诚品牌消费者的一种策略选择。品牌策略是现代化市场营销的核心。从品牌策略的功能来看,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志,更多的是产品质量、效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它凝结著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美誉、追求完美的精神文化内涵,决定和影响着产品的结构与服务定位。因此,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带给消费者信心,给予消费者以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正是品牌策略的基本功能所在。
2以运动品牌为例,国内民营企业的品牌策略
李宁
1989李宁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机遇,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1990年“李宁”这一品牌随着亚运会圣火传遍中国。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宁牌”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历史。1993年-1995年李宁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随后的三年里,“李宁”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调整,在此之后迎来了“李宁”的第二次发展,经过十年的成长,“李宁”早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
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之后“李宁”遭遇了自身的成长上限。这是任何一个公司都可能遇到的难题——在经过成功的快速扩张后,企业成长的速度骤降,直至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企业上下都感觉到,有一种近乎魔障的东西在阻止企业的规模、效益无法再向上增长,所有人都被一种危机感压迫著。后来,2002年世界杯期间,“李宁”推出了一则特殊的广告:一个个普通的男孩女孩,出现在很平常的马路、天桥、空地、天台、胡同,没有专业的运动场地,没有观众,没有喝彩,他们正在跑步、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一切看似平常……他们都身着李宁服装,眼神里流露出对运动无尽的专注与陶醉——他们好像已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小院里晾着衣服,他们站在两边打网球;胡同中的铁门上划上一个白圈,就成了投蓝板;屋子里,一个孩子以一个标准的投蓝动作干脆利索地关了灯钮……最后,画外音响起:“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给LI-NING品牌的定位精准得多。在年轻、充满活力的人面前,外界的限制都形同乌有,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可以从无到有,“一切皆有可能!”它以生动可感的画面,向观众强烈地暗示一种价值承诺:拥有李宁牌产品,不仅仅是拥有一种生活用品,而是拥有一种生活质量人生境界。
这非同寻常的“一分钟”透露出一个重大的讯号:LI-NING牌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标志著李宁公司谋划已久的重大工程——重塑LI-NING——全面启动了。如今“李宁”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第一的体育品牌,不仅中国运动员穿,甚至外国运动员在奥运会领奖台上都穿上了李宁服装,而这正是成功推行品牌策略的成果。正是由于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和成功的品牌策略使得李宁和他的李宁公司实现了从无到有到国内体育品牌第一、国际第五的优秀公司的精彩的全过程。
案例对比分析—双星
双星作为中国鞋业的老大,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集团。拥有双星开发区、海江、工业园、鲁中、瀚海、中原、成都、贵阳、张家口、福建等10大鞋城,140多条鞋类生产线,热硫化鞋、冷粘鞋、布鞋、皮鞋、注射鞋、专业鞋六大类并举,年产各类鞋近亿双。双星同时也经营运动服装,在全国有4000多家连锁店的营销网路;在国外设立美国、德国、俄罗斯、阿联酋等十家分公司,并与200多家国外客户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拥有中国鞋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科研开发中心和皮革鞋类检测中心。“双星”商标首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双星鞋连续15年荣列全国同类产品销量第一,稳居中国制鞋行业的龙头地位。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后起的运动品牌都选择新的品牌路线,“要运动,要时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品牌知名度也飞速提高。而双星的品牌定位是中、低端产品,目标客户是中、低消费群体。我们可以看到双星的门店几乎天天在打特价,天天在甩货这就使其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双星就是低档货”的观念。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天天与氾滥般的小型鞋厂打价格战的双星居然是中国鞋行业的老大,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打拼的企业谈何长久的保持其品牌生命力?!虽然目前双星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无法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如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双星就会遭遇“成长的上限”。到时候开拓市场将十分艰难,原有的市场份额亦将萎缩。所以说双星的成长已刻不容缓!
品牌策略成功的启示
成功的进行品牌策略并不是完全依托好的时机,企业如果不注重自身素质企业的品牌就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企业要想塑造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要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像前面我们提到的“李宁”,李宁是世界冠军,“李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对于目标客户群来说,“李宁”会给人们这样一个感觉:像李宁一样拼搏、像李宁一样当冠军、像李宁一样享受运动。同样,在公众面前企业必须保持自己的形象,让消费者都对你表示信任和信赖,这样消费者就会抱着一个积极的态度选择你的产品。另外,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在进行一场博弈,所以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把目光放远,注重长期的发展利益。品牌策略不是临时性的,很多企业在开始进行品牌运作时,大张旗鼓地做广告和推广,一阵风似的盲目宣传,以内部人的接受程度衡量消费者的接受状况。其实,品牌推广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除非企业在新品开发、广告、促销、公关、服务等上有充分的积累,并统一于一个明确的定位,企业是很难建立一个成功的品牌的。 3国内民营企业做好品牌策略的建议
国内民营企业的品牌建设
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决策者片面的品牌观以及中国品牌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塑造出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品牌。本人认为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中应引起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树立正确的品牌观
一个优秀的品牌,集中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一个品牌,不能只看品牌伞下的产品质量如何,还有很多其他关键因素影响品牌塑造的成功:品牌的定位、个性、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利益等。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品牌的作用日益突出,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有些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有些企业就不停地、大手笔地做广告。实际上,广告只是品牌塑造的必要手段,塑造品牌离不开广告,但不能只有广告,除了做广告,企业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靠广告轰炸可以打出一个“名牌”,但名牌不等于品牌。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品牌的知名度只是品牌经营的第一步,而我国民营企业品牌要增强竞争力,必须实现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三度统一。
准确合理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经常向消费者宣传的那部分品牌识别,目的是有效地建立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性,以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智中占住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
品牌定位是技术性较强的策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思维,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①消费者导向原则。企业生产出任何产品都是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品牌的定位都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品牌定位的初始点应是全面、充分、客观、准确、及时的消费者调查,通过适当的传播媒介,将吻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定位资讯进驻于消费者心灵。
②个性化原则。要让一个品牌真正活起来,能够和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就要赋予品牌独特个性,从而使品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灵魂。这种个性实际代表差异性,可能与产品的物理特征和功效毫无关系,是通过品牌定位所赋予的。
③动态性原则。品牌定位要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使品牌永远具有市场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没有永久不变的品牌,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品牌。品牌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必须与品牌细分、品牌延伸、品牌拓展等一系列活动相互配合。
注重培育品牌的文化意蕴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消费者者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值,是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品牌文化与品牌是相辅相成的。品牌文化虽无形,但品牌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髓,更是品牌的脊梁。如果说产品的质量是品牌的基石,那么品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就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在企业经营中和品牌创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世界知名品牌的成功大都得益于品牌的民族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葛笑春.企业工艺品牌策略的案例研究[J].商业研究,2009,***4***.
[2]赵艳丰.多品牌策略的秘诀[J].中华商标,2009,***3***.
[3]杜伟.产品品牌策略选择[J].中外企业文化,2009,***3***.
[4]高人一.如何打好新品牌策略[J].建材与装饰:市场营销,2009,***2***.
[5]杜伟.可供企业选择的八种品牌策略[J].市场研究,2009,***2***
二:电视栏目品牌策略研究
摘要 电视栏目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电视媒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要走品牌之路。本文以《全球资讯榜》为例,对电视栏目的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几个方面做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全球资讯榜 品牌定位 品牌识别 品牌传播
每个电视栏目都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栏目要长期生存,就必须走品牌化这条路。只有使栏目具有了品牌效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打造品牌”是每一个电视栏目追求的目标。本文将通过央视二套的《全球资讯榜》栏目的分析,探究电视栏目应该如何打造品牌,赢得市场。
一、《全球资讯榜》栏目简介
2003年10月20日,CCTV-2全面改版为“经济频道”。由于频道定位对经济资讯类节目的需求,《全球资讯榜》这一电视新闻品牌应运而生。它与早间的《第一时间》和晚间的《经济资讯联播》、《经济半小时》构筑成CCTV-2经济频道新闻栏目主体;成为CCTV-2经济频道资讯板块主框架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CCTV-2的午间重头戏;成为一个全新的电视新闻品牌。
1 栏目主体内容
《全球资讯榜》作为中央电视台经济资讯频道新闻主框架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正午时段为观众提供以国际为主、国内外融通的全球经济资讯,汇聚国内外权威新闻网站的排行和全球媒体的热点聚焦,以此为参考,以分类新闻排行榜的释出方式,在浩如烟海的资讯海洋中精选新闻。观众还能看到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知悉沪深股市涨跌幅前五位的“股市红绿榜”,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全球资讯。
2 栏目主要板块
***1***要闻排行榜:以经济的视角,报道关注度最高的时政要闻和突发新闻排行。
***2***财经新闻榜:以百姓的视角,释出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排行。
***3***新闻人物榜:当日全球风云人物,究竟是谁最受关注?
***4***公司新闻榜:全球哪几家公司制造了行业内最受震动的新闻事件?
***5***科技新闻榜:前沿性和实用性相得益彰、激发人类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最新科技新闻。
***6***特色小版块:包括了今日看点、图片新闻:好看、有趣、轻松、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集粹。
此外,栏目还会根据当下的经济、时政等热点新闻,做相应的专题报道。
二、《全球资讯榜》的品牌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使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地位、留下印象的一种广告方法与推销方法。”如今的中国电视,电视台之间、频道之间、栏目之间的竞争已非常激烈。任何一个栏目都不可能获得所有受众的心,因而,准确的定位成为栏目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定位本身也是品牌识别和价值主张的一部分。通过定位,品牌希望消费者能够感受、思考本品牌与竞争品牌不同的地方。
1 品牌定位面临的问题
《全球资讯榜》与《第一时间》、《经济资讯联播》、《经济半小时》这三个栏目在内容编排上是一个整体,各栏目的内容共享。从频道栏目整合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资源共享实现了最新经济新闻资讯的全方位滚动式播出,是一个很好的栏目整合案例。但就单个栏目的定位来说,这样的资源共享似乎为每个具体栏目的定位制造了一定的障碍。《全球资讯榜》要做到脱颖而出,建立独具个性的电视栏目品牌,就必须通过分析其他栏目,从中寻求可以为受众接受的独特之处。
在《全球资讯榜》诞生之前,央视的电视新闻类栏目多是严肃型定位,主持人正襟危坐,表情严肃,新闻内容按照国内、国际新闻的顺序编排,极其严谨。虽然这种风格体现出新闻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但在娱乐化时代,这样的新闻播报方式缺乏生活味,不能满足普通老百姓对资讯娱乐性认知的需求。这就为《全球资讯榜》的定位提供了参照。
2 最初的品牌定位
《全球资讯榜》从栏目开办之初,将自己定位为针对商务人士、白领一族的全球要闻排行榜资讯类栏目。
首先。这一定位抓住了商务白领这一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分众群体,找准了目标受众,栏目的内容也就容易安排了。
其次,这一定位找准了电视新闻栏目的突破口。《全球资讯榜》模仿如今频繁出现的各大音乐、娱乐、时尚排行榜,嫁接网路传播,用排行榜的形式释出新闻。这即是新闻编排的全新尝试,又实现了新闻的娱乐性突破,使可能让人乏味的新闻内容平添了轻松、悬念、动感、时尚的色彩,顺应了娱乐化的潮流。
总的来说,CCTV-2的这几个资讯类栏目都比其它频道的新闻资讯类栏目娱乐性要强一些,除了《经济半小时》是以电视新闻杂志定位以外,其他三个栏目的新闻内容基本一致,而且节目都是以时装展、新车集锦、最新单曲或有趣的生活场景等轻松的内容结束。尽管如此,《全球资讯榜》的个性还是凸现出来了——它是新闻榜单的揭晓平台。观众对新闻有自己的喜好,他们也希望自己喜欢的新闻、公司***品牌***、财经人物、科技产品荣登榜首。《全球资讯榜》正是抓住了受众的这一“崇尚榜样”的心理,为观众制作了符合他们心理的新闻排行榜。
3 品牌定位的调整
在栏目的发展过程中,《全球资讯榜》也对品牌定位做了一些调整,毕竟真正懂得经济的人群非常的小众。如果只针对那一小部分。而且还可能是中午没有收看电视节目习惯的人群来做节目,收视率很难提升,栏目的生存也会面临一定的问题。
因此,《全球资讯榜》适当地扩大了目标受众的范围,新闻的播报方式更加生活化,新闻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生活琐闻。可以说,它将经济生活化。让更多普通老百姓接受,也使他们从栏目中获得相关的经济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在商务人士或经济学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普通老百姓了解到这些已经很满足了。就这些知识已经能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了。而且这些知识也不会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所以他们爱看。
三、《全球资讯榜》的品牌识别
品牌识别是品牌渴望创造或保护的一套独特的品牌构,想。这些构想表现了品牌是什么。并通过产生一个有价值的主张,包括功能上、情感上或价值自我再现上的利益,建立品牌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对于电视栏目而言,品牌识别可以通过构建一套独立的视听觉的形象识别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该栏目,在此基础上,加深受众对于该栏目的美誉度、忠诚度。
品牌识别能帮助观众区分《全球资讯榜》与其他资讯类栏目,同时在观众心目中树立《全球资讯榜》的形象。以下,本文将针对《全球资讯榜》这一电视栏目的特性,围绕可以用于品牌识别的三个方面——口号、视觉、声音——展开分析。
1 口号识别
口号是品牌理念的体现。好的口号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全球资讯榜》的口号有两个:“知讯者生存”和“一榜知天下”。最绝妙的是“知讯者生存”这句口号,很有震撼力。虽然这句话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应该说号召力是很大的。这两句口号其实也是对栏目定位的一种升华概括。即明确了目标受众,又突出了栏目的榜单特色,为品牌形象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全球资讯榜》的第一个小板块“要闻排行榜”也有自己的口号:要知天下,先看要闻。口号简洁而大气,给观众的心理暗示是: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商贸领域,电子商务在商贸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中才出现了很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其中物流的配送在我国占据着企业单位成本的25%--30%,但在发达国家只占1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2-3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而对于那些几乎不需要依赖于人力、物力来实施物流配送的产品――数字化产品的网上销售,应该说是有其独特性的优势。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条件下,数字化产品最适宜于网上电子商务。在营销理论中,价格策略直接决定着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以及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盈利率的高低。同时价格也是营销经理们所能控制的最敏感的一个变量。由于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征,导致定价方法有别与传统的营销策略。因此价格策略也必然是网上数字化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公司特别是经营信息密集型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仓促拥入网络领域,新的业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数字化产品(包括服务)。但是,许多企业未能认真考虑电子市场区别于有形物理市场的本质,将因特网上的商务看作传统商务的延伸或新增加的分销渠道。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应用老的商务规则和传统的营销策略,这也是目前这样的公司很少有赚钱的原因之一。此现象意味着传统的商务和营销规则至少在数字化产品方面是不适用的。考虑新的营销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在目前的电子市场上,数字化产品主要是信息产品。普遍的分类方法是将数字化产品划分为工具类、内容类和在线服务类。工具类比如计算机软件等;内容类如股票行情和金融信息、新闻、搜索、书籍、杂志、音乐影像、电视节目、在线学习和虚拟主机的服务等;在线服务类有FAQ(常见问题解答)和在线技术支持、售后的客户关系管理等。越来越多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等新的商业运作方式成为我国因特网普及的推动力量,如何使其有积极性生产数字化产品或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是促进其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化产品的基本经济特征的分析,来寻求对数字化产品的定价策略.二、数字化产品的经济特征数字化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经济特征,正是这些经济特征导致了与传统的有形物理商品截然不同的营销与定价策略。1.特殊的成本结构 数字化产品的特殊的成本结构表现在,生产第一份拷贝非常昂贵,但是制造后继拷贝则极其廉价。例如一本书的出版商可能花费成千上万元征集、编辑和设计初稿,一旦书牡谝环菘奖从∷⒊隼矗�∷⒘硪槐镜某杀局挥屑甘��A硗馊缫徊客度爰赴偻蛟�牡缬埃�人�嫌昂蠼鼋鲂枰徽湃�⑽逶�墓馀坛杀尽4庸芾砭�醚У慕嵌壤纯矗����只��返墓潭ǔ杀痉浅8撸��偕��谋涠�杀痉浅5汀?/SPAN>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巨大差异还不是数字化产品成本结构特殊的唯一原因。数字化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还有各自的特殊性。其固定成本的主要部分是沉淀成本(sunk cost),即一旦第一份拷贝的制造过程因故中止就不能收回的成本。比如你投资兴建一幢办公楼中途决定放弃的话,只能将其转卖出去收回部分成本。如果你正在拍的一部电影突然停下来的话,你可能根本卖不出去电影脚本,自然不可能收回本钱。可变成本也有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商品的独特性。譬如,如果市场上对Intel的CPU需求增加,而且超出了Intel的生产能力,这时,为了满足更大的需求和获取更多的利润,Intel就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建立新的工厂。即当传统商品制造商达到其现有的能力时,生产的边际成本将增加。与此相反,数字化产品的生产没有容量限制,即无论生产多少个复本,其成本也不会增加。更有甚者,是将数字化产品放到自己的网站上,供消费者有偿下载,就像许多数字化专业期刊一样。此时,由于生产没有物理形式,制造没有成本,不需要包装,也无须运输,可变成本几乎趋近于零。换句话说,数字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便具有了几乎无限的库存。2.对个人偏好的依赖性 数字化产品极低的边际成本使得传统的定价策略在数字化产品市场上几近失效。例如,你无法应用成本定价法,也不能根据竞争程度定价。最可行的策略是根据数字化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来定价。显然,同样的数字化产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的价值可能相去甚远。股票的即时行情对股票投机者比对长期的投资者有更高的价值。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中,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可以将其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这些不同的价格反映了其对不同消费者的价值。然而,在现实当中,这种个人化定价(差别定价)是难以行得通的。在目前的计算能力下,收集、存储和发布每个消费者的偏好资料也难办到。另外,传统的营销渠道如零售商店给同一商品标示不同的价格也是不现实的。而且,数字化产品制造商也会因此而疏远客户。 数字化产品的价值对消费者偏好的依赖性,也导致了数字化产品在传统观念下的“不可消费”性。即数字化产品的价值,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差异较大。虽然根据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异质性而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异对数字化产品更甚。所以,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为了根据客户偏好进行分类,就要更加依赖客户所传达的信号。这样,产品的定制和以消费者类型为基础的差别定价,对于数字化产品来说更加重要,因为消费者的使用与价值具有异质性。对于差异化产品,定价策略是以消费者评价或他们的边际付款意愿为基础,而不是生产的边际成本。3.网络外部性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法则是基于每一个新上网的用户都因为别人的联网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指出了网络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和正反馈性:联网的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联网的需求也就越大。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了从总体上看消费方面存在效用递增---需求创造了新的需求。网络的外部性有正反馈性和负的外部性。当趋向于正性时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例如传真机和电话,如果只有很少人拥有电话或传真机,其价值就很低;如果你的朋友或同事都有电话或传真机的话,其价值就很高,当形成一个通讯网络后他的价值才发挥的最好。网络拥挤具有负的外部性;很多人都有电话对你有利,但如果他们使用极为频繁的话以至于你常碰到忙音,那就令人丧气了。软件产业是网络外部性的另一个例子,有很多软件公司在为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用户开发应用程序,而不是为那些不常见的操作系统。其它数字化产品也有网络外部性,如有些电脑游戏玩的人越多就越受欢迎。与传统经济观点的基本原则(物以稀为贵)相反,具有正的网络外部性的数字化产品则是物以多为贵。例如Web浏览器,用Netscape Communicator的人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对于Internet Explorer也是如此。显然,这类产品具有如下特征:以此为诱饵吸引客户(如IR或Netscape),刚开发出的产品或其测试版(如各种软件的Beta测试版)。4.无磨损性 由于缺乏通常的损耗和磨损,数字化产品一旦制造出来就永久地维持它的形式与品质。汽车或建筑物这样的耐久产品可能有较长的寿命,它们仍然因使用而磨损,损坏以至于报废。然而,数字化产品不管使用多长时间或是否经常使用,质量都不会因此而降低。如同任何耐久商品一样,消费者在数字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只购买一次,因此,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其实是在与他过去的销售来竞争。结果是,即使没有竞争者,制造商经常被迫对产品收取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最低可能价格。否则,相当多的消费者就会等待下去。更重要的是,无磨损性使得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不得不进行产品创新,而竞争的加剧又迫使制造商加快新(版本)产品推出的步伐。这正是摩尔定律和达维多定律的理论根据。数字化产品的无磨损性使其没有耐久与非耐久产品之分。而且销售商所卖的“新的”数字化产品与在二手市场所提供的“旧的”数字化产品毫无二致。所以,数字化产品也必须与和它没差别的“已用过”产品来竞争。如何抑制数字化产品在二手市场上的转售,对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5.易变性 由于数字化产品由0和1的数字序列组成,其制造商在售后会失去对产品真确性的控制,即消费者在购买了数字化产品后,可以对其进行修改、组合等,从而改变了产品的原样,在法律上侵犯了原著作者的版权。虽然在因特网上多数的免费文件说明仅允许未修改复本的传播,但在0与 1的世界里,这只是一个约定而在事实上是不能强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不得不利用各种机制,企图抑制这些行为。例如使用特定技术防止简单的修改。像用PDF格式的文件尽管可用Adobe的Acrobat Reader来阅读或打印,但用户不能以数字化形式来储存和修改。一般情况下,要在用户层次控制下载内容的真确性的确很困难,有些机制可用以验证文件是否被修改。利用密钥技术如DES与RSA可保护隐私和防止修改,但此措施仅在文件传输时有效。若买方关心复本的篡改,这些技术是有用的,但并不能使销售商有效控制客户对未授权复本的修改。6.可复制性数字化产品的优点集中在它们能轻易地复制、储存或传输,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然而,可复制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开始的固定资本投入之后,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若制造商无法从市场中收回固定成本,那么或者产品的质量势必降低,或者产品会在市场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制造商绝对不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可复制性导致了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盗版猖獗。通过技术来防止复制仍不能肯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目前还不存在不能破解的防止复制的方法或技术。
需要的话我帮忙,
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王老吉凉茶铺分成两支:一支完成公有化改造,发展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王老吉凉茶颗粒(国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王老吉品牌为王氏后人所注册。加多宝是位于东莞的一家港资公司,经王老吉药业特许,由香港王氏后人提供配方,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生产、经营王老吉牌罐装凉茶(食字号)。背景2002年以前,从表面看,红色罐装王老吉(以下简称“红罐王老吉”)是一个活得很不错的品牌,在广东、浙南地区销量稳定,盈利状况良好,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红罐王老吉饮料的销售业绩连续几年维持在1亿多元。发展到这个规模后,加多宝的管理层发现,要把企业做大,要走向全国,就必须克服一连串的问题,甚至原本的一些优势也成为困扰企业继续成长的障碍。而所有困扰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难题——红罐王老吉当“凉茶”卖,还是当“饮料”卖?现实难题表现一:广东、浙南消费者对红罐王老吉认知混乱。在广东,传统凉茶(如颗粒冲剂、自家煲制、凉茶铺煲制等)因下火功效显著,消费者普遍当成“药”服用,无需也不能经常饮用。而“王老吉”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就是凉茶的代称,可谓说起凉茶想到王老吉,说起王老吉就想到凉茶。因此,红罐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并不能很顺利地让广东人接受它作为一种可以经常饮用的饮料,销量大大受限。另一个方面,加多宝生产的红罐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后人,是经国家审核批准的食字号产品,其气味、颜色、包装都与广东消费者观念中的传统凉茶有很大区别,而且口感偏甜,按中国“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消费者自然感觉其“降火”药力不足,当产生“下火”需求时,不如到凉茶铺购买,或自家煎煮。所以对消费者来说,在最讲究“功效”的凉茶中,它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广东区域,红罐王老吉拥有凉茶始祖王老吉的品牌,却长着一副饮料化的面孔,让消费者觉得“它好像是凉茶,又好像是饮料”,陷入认知混乱之中。而在加多宝的另一个主要销售区域浙南,主要是温州、台州、丽水三地,消费者将“红罐王老吉”与康师傅茶、旺仔牛奶等饮料相提并论,没有不适合长期饮用的禁忌。加之当地在外华人众多,经他们的引导带动,红罐王老吉很快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产品。企业担心,红罐王老吉可能会成为来去匆匆的时尚,如同当年在浙南红极一时的椰树椰汁,很快又被新的时髦产品替代,一夜之间在大街小巷上消失的干干净净。面对消费者这些混乱的认知,企业急需通过广告提供一个强势的引导,明确红罐王老吉的核心价值,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现实难题表现二:红罐王老吉无法走出广东、浙南。在两广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甚至在调查中频频出现“凉茶就是凉白开”、“我们不喝凉的茶水,泡热茶”这些看法。教育凉茶概念显然费用惊人。而且,内地的消费者“降火”的需求已经被填补,他们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做凉茶困难重重,做饮料同样危机四伏。如果放眼整个饮料行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更是处在难以撼动的市场领先地位。而且,红罐王老吉以“金银花、甘草、菊花等”草本植物熬制,有淡淡的中药味,对口味至上的饮料而言,的确存在不小的障碍,加之红罐王老吉元的零售价,如果加多宝不能使红罐王老吉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它就永远走不出饮料行业“列强”的阴影。这就使红罐王老吉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既不能固守两地,也无法在全国范围推广。现实难题表现三:推广概念模糊。如果用“凉茶”概念来推广,加多宝公司担心其销量将受到限制,但作为“饮料”推广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区隔,因此,在广告宣传上不得不模棱两可。很多人都见过这样一条广告: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为了打开冰箱拿一罐王老吉,用屁股不断蹭冰箱门。广告语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显然这个广告并不能够体现红罐王老吉的独特价值。在红罐王老吉前几年的推广中,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它,企业也不知道怎么去卖它。在这样的状态下红罐王老吉居然还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好几年。出现这种现象,外在的原因是中国市场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市场空白;内在的原因是这个产品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刚好能够填补这个位置。在中国,容许这样一批中小企业糊里糊涂地赚得盆满钵满。但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买我的产品?重新定位2002年年底,加多宝找到成美营销顾问公司,初衷是想为红罐王老吉拍一条以赞助奥运会为主题的广告片,要以“体育、健康”的口号来进行宣传,以期推动销售。 成美经初步研究后发现,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问题不是通过简单的拍广告可以解决的——这种问题目前在中国企业中特别典型:一遇到销量受阻,最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广告片动手术,要么改得面目全非,要么赶快搞出一条“大创意”的新广告——红罐王老吉销售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品牌定位。红罐王老吉虽然销售了7年,其品牌却从未经过系统、严谨的定位,企业都无法回答红罐王老吉究竟是什么,消费者就更不用说了,完全不清楚为什么要买它——这是红罐王老吉缺乏品牌定位所致。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拍什么样“有创意”的广告片都无济于事。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说:一个广告运动的效果更多的是取决于你产品的定位,而不是你怎样写广告(创意)。经一轮深入沟通后,加多宝公司最后接受了建议,决定暂停拍广告片,委托成美先对红罐王老吉进行品牌定位。按常规做法,品牌的建立都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展开,因而大家的结论与做法亦大同小异,所以仅仅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并不能让红罐王老吉形成差异。而品牌定位的制定,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了解消费者认知,提出与竞争者不同的主张。又因为消费者的认知几乎不可改变,所以品牌定位只能顺应消费者的认知而不能与之冲突。如果人们心目中对红罐王老吉有了明确的看法,最好不要去尝试冒犯或挑战。就像消费者认为茅台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啤酒”一样。所以,红罐王老吉的品牌定位不能与广东、浙南消费者的现有认知发生冲突,才可能稳定现有销量,为企业创造生存以及扩张的机会。为了了解消费者的认知,一方面研究红罐王老吉、竞争者传播的信息,另一方面,与加多宝内部、经销商、零售商进行大量访谈,完成上述工作后,聘请市场调查公司对王老吉现有用户进行调查。以此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厘清红罐王老吉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即在哪个细分市场中参与竞争。在研究中发现,广东的消费者饮用红罐王老吉主要在烧烤、登山等场合。其原因不外乎“吃烧烤容易上火,喝一罐先预防一下”、“可能会上火,但这时候没有必要吃牛黄解毒片”。而在浙南,饮用场合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聚会、家庭”。在对当地饮食文化的了解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该地区消费者对于“上火”的担忧比广东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消费者座谈会桌上的话梅蜜饯、可口可乐都被说成了“会上火”的危险品而无人问津。(后面的跟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发现可乐在温州等地销售始终低落,最后两乐几乎放弃了该市场,一般都不进行广告投放。)而他们对红罐王老吉的评价是“不会上火”,“健康,小孩老人都能喝,不会引起上火”。这些观念可能并没有科学依据,但这就是浙南消费者头脑中的观念,这是研究需要关注的“唯一的事实”。消费者的这些认知和购买消费行为均表明,消费者对红罐王老吉并无“治疗”要求,而是作为一个功能饮料购买,购买红罐王老吉的真实动机是用于“预防上火”,如希望在品尝烧烤时减少上火情况发生等,真正上火以后可能会采用药物,如牛黄解毒片、传统凉茶类治疗。再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则发现红罐王老吉的直接竞争对手,如菊花茶、清凉茶等由于缺乏品牌推广,仅仅是低价渗透市场,并未占据“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定位。而可乐、茶饮料、果汁饮料、水等明显不具备“预防上火”的功能,仅仅是间接的竞争。同时,任何一个品牌定位的成立,都必须是该品牌最有能力占据的,即有据可依。如可口可乐说“正宗的可乐”,是因为它就是可乐的发明者,研究人员对于企业、产品自身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红罐王老吉的“凉茶始祖”身份、神秘中草药配方、175年的历史等,显然是有能力占据“预防上火的饮料”这一定位。由于“预防上火”是消费者购买红罐王老吉的真实动机,自然有利于巩固加强原有市场。而能否满足企业对于新定位“进军全国市场”的期望,则成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通过二手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表明,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概念“清热祛火”在全国广为普及,“上火”的概念也在各地深入人心,这就使红罐王老吉突破了凉茶概念的地域局限。研究人员认为:“做好了这个宣传概念的转移,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红罐王老吉就能活下去。”至此,品牌定位的研究基本完成。在研究一个多月后,成美向加多宝提交了品牌定位研究报告,首先明确红罐王老吉是在“饮料”行业中竞争,竞争对手应是其他饮料;其品牌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独特的价值在于——喝红罐王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无忧地尽情享受生活:吃煎炸、香辣美食,烧烤,通宵达旦看足球…… 这样定位红罐王老吉,是从现实格局通盘考虑,主要益处有四:其一,利于红罐王老吉走出广东、浙南由于“上火”是一个全国普遍性的中医概念,而不再像“凉茶”那样局限于两广地区,这就为红罐王老吉走向全国彻底扫除了障碍。其二,避免红罐王老吉与国内外饮料巨头直接竞争,形成独特区隔其三,成功地将红罐王老吉产品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淡淡的中药味,成功转变为“预防上火”的有力支撑;·元的零售价格,因为“预防上火”的功能,不再“高不可攀”;·“王老吉”的品牌名、悠久的历史,成为预防上火“正宗”的有力的支撑。其四,利于加多宝企业与国内王老吉药业合作正由于加多宝的红罐王老吉定位在功能饮料,区别于王老吉药业的“药品”,因此能更好促成两家合作共建“王老吉”品牌。两家企业共同出资拍摄一部讲述王老吉凉茶创始人行医的电视连续剧《岭南药侠》。成美在提交的报告中还提出,由于在消费者的认知中,饮食是上火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辛辣”、“煎炸”饮食,因此建议在维护原有的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拓餐饮渠道,在一批酒楼打造旗舰店的形象。重点选择在湘菜馆、川菜馆、火锅店、烧烤场等。凭借在饮料市场丰富经验和敏锐的市场直觉,加多宝董事长陈鸿道当场拍板,全部接受该报告的建议,决定立即根据品牌定位对红罐王老吉展开全面推广。“开创新品类”永远是品牌定位的首选。一个品牌如若能够将自己定位为与强势对手所不同的选择,其广告只要传达出新品类信息就行了,而效果往往是惊人的。红罐王老吉作为第一个预防上火的饮料推向市场,使人们通过它知道和接受了这种新饮料,最终红罐王老吉就会成为预防上火的饮料的代表,随着品类的成长,自然拥有最大的收益。确立了红罐王老吉的品牌定位,就明确了营销推广的方向,也确立了广告的标准,所有的传播活动就都有了评估的标准,所有的营销努力都将遵循这一标准,从而确保每一次的推广,在促进销售的同时,都对品牌价值(定位)进行积累。这时候才可以开始广告创意,拍广告片。品牌定位的推广明确了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什么定位,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推广品牌,让它真正地进入人心,让大家都知道品牌的定位,从而持久、有力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紧接着,成美为红罐王老吉制定了推广主题“怕上火,喝王老吉”,在传播上尽量凸现红罐王老吉作为饮料的性质。在第一阶段的广告宣传中,红罐王老吉都以轻松、欢快、健康的形象出现,避免出现对症下药式的负面诉求,从而把红罐王老吉和“传统凉茶”区分开来。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电视广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画面中人们在开心享受上述活动的同时,纷纷畅饮红罐王老吉。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费者在吃火锅、烧烤时,自然联想到红罐王老吉,从而促成购买。红罐王老吉的电视媒体选择主要锁定覆盖全国的中央电视台,并结合原有销售区域(广东、浙南)的强势地方媒体,在2003年短短几个月,一举投入4000多万元广告费,销量立竿见影,得到迅速提升。同年11月,企业乘胜追击,再斥巨资购买了中央电视台2004年黄金广告时段。正是这种疾风暴雨式的投放方式保证了红罐王老吉在短期内迅速进入人们的头脑,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并迅速红遍全国大江南北。2003年初,企业用于红罐王老吉推广的总预算仅1000万元,这是根据2002年的实际销量来划拨的。红罐王老吉当时的销售主要集中在深圳、东莞和浙南这三个区域,因此投放量相对充足。随着定位广告的第一轮投放,销量迅速上升,给企业极大的信心,于是不断追加推广费用,滚动发展。到2003年底,仅广告投放累计超过4000万元(不包括购买2004年中央台广告时段的费用),年销量达到了6亿元——这种量力而行、滚动发展的模式非常适合国内许多志在全国市场,但力量暂时不足的企业。在地面推广上,除了强调传统渠道的POP广告外,还配合餐饮新渠道的开拓,为餐饮渠道设计布置了大量终端物料,如设计制作了电子显示屏、灯笼等餐饮场所乐于接受的实用物品,免费赠送。在传播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终端广告应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将产品包装作为主要视觉元素,集中宣传一个信息:“怕上火,喝王老吉饮料。”餐饮场所的现场提示,最有效地配合了电视广告。正是这种针对性的推广,消费者对红罐王老吉“是什么”、“有什么用”有了更强、更直观的认知。目前餐饮渠道业已成为红罐王老吉的重要销售传播渠道之一。在频频的消费者促销活动中,同样是围绕着“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主题进行。如在一次促销活动中,加多宝公司举行了“炎夏消暑王老吉,绿水青山任我行”刮刮卡活动。消费者刮中“炎夏消暑王老吉”字样,可获得当地避暑胜地门票两张,并可在当地渡假村免费住宿两天。这样的促销,既达到了即时促销的目的,又有力地支持巩固了红罐王老吉“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品牌定位。推广效果红罐王老吉成功的品牌定位和传播,给这个有175年历史的、带有浓厚岭南特色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效益: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倍,由2002年的1亿多元猛增至6亿元,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广东,2004年,尽管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但仍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纷至踏来,全年销量突破10亿元,以后几年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销量突破100亿元大关。结语红罐王老吉能取得巨大成功,总结起来,以下几个方面是加多宝公司成功的关键所在:· 为红罐王老吉品牌准确定位;· 广告对品牌定位传播到位,这主要有两点:广告表达准确;投放量足够,确保品牌定位进入消费者心智。· 企业决策人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敢的决策力;· 优秀的执行力,渠道控制力强;· 量力而行,滚动发展,在区域内确保市场推广力度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标题:论可口可可公司的营销策略引论一.什么叫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又叫分销渠道或销售通路,即产品(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用户)转移所经过的路线。二. 可口可乐公司的现状可口可乐已经连续成为中国最著名商标之一,根据1999年在中国进行的盖洛普调查显示,81%中国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牌号,并且连续9年被权威机构评选为“最受欢迎饮料”三. 可口可乐公司的基本策略1. 以可口可乐为首,加速碳酸饮料的增长;可口可乐是可口可乐公司永恒的主题,也是其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维持可口可乐及其类别碳酸饮料市场基础的不断扩大是其公司的首要策略。2. 选择性地扩大我们的饮料品牌系列,以促进利益的增长;现在,可口可乐公司正努力向一个全面型饮料公司的方向发展,而不甘心仅仅是碳酸饮料的提供者,因此它在保持有效盈利的前提下,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它的饮料系列,不断地开发新的饮料产品。仅在2000年,可口可乐在45个亚洲国家推出了15种新饮料品种。3. 与装瓶伙伴共同提高产品体系的盈利率和生产率;特约装瓶商系统是可口可乐公司实现其全球化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关注并维持其装瓶伙伴的运作状况,也是保证可口可乐公司自身利益的重要内容。4. 以创新及一贯的精神待客,以求在各方面共同增长;“共富”思想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基本哲学,也是其能够成长为全球企业翘首的内在因素之一,而创新则是可口可乐公司实现“共赢”的主要手段。5. 把资金投放于各市场中最具潜力的领域;6. 在各方面提升效能和经济效益。四. 可口可乐公司的营销策略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三点:一、让顾客买得起,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零售价格适当,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得起;二、让顾客买得到,就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市场铺货率高,确保消费者只要想买,总能够买到;三、让顾客乐得买:就是力争使得消费者接受并且喜欢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乐于购买并饮用它。但是随着市场以及消费者消费特点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口可乐公司就依据销售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公司的条件,将公司原来基础的营销策略发展为更进一步的策略,即,物有所值,就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不仅是消费有能力购买,而且必须争取使消费者获得的回报价值符合甚至超过它的付出。另一个是可口可乐无处不在,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必须参透到国际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使消费者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方便的购买到。再一个就是心中的首选,这就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不仅能够被消费者所喜爱和接受,还要力争占据消费者的心志,成为他们对饮料的首选产品和品牌。4. 体育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化过程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持续赞助全球性的体育赛事,充分利用体育对于全球消费者巨大影响力推动企业全球化,是可口可乐公司一贯坚持的措施。可口可乐公司不但是奥运会和世界杯的长期合作伙伴,而且还非常热衷于成为各种体育赛事和体育推广活动的赞助者。目前,可口可乐公司每年投入到体育市场的金额超过40亿美元,赞助的体育运动也超过70种。
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 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 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 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电子商务的实现需要现代物流作为后盾,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第三方物流业的建立与完善,影响有形商品的网上商务活动。因为顾客在下单之后,希望尽快得到所购买点产品,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品的分拣、备货、运输、配送、搬运都是物流的任务,如何来缩短各个环节中的时间,因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一、第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概述
第三方物流3PL是指为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3PL供应商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管理、配送等。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进行服务。
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各个企业之间,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采用现代资讯科技手段,从而实现了商品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企业获得订单、将货物及时地从仓库传送到顾客的手中、及时更新价目单、及时获取结算资讯以及正确处理顾客的订单。要求物流企业之间相互联合起来,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的高效化、合理化、系统化。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分析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大部分是港口、铁路部门中的货运代理部门,而大多数工商企业在供应链意义上所需要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则应有适应我国目前市场环境的企业组织和功能。?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忽视供应链管理的模式。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对现代物流缺乏深刻认识及其他多种原因,大多数工商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和意愿不强。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在美国为58%,在欧盟为39%,在日本为82%,在中国却不足25%。第三方物流在美国的年增长率是16%,在美国物流业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业中,维持最高速度的增长。虽然中国还没有达到美国那样的发展程度,但是在将来中国的第三方物流肯定也和美国一样发展,应该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第三方物流的未来是很广阔的。
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合能力,市场对于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不足
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还是跨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现代物流重视程度不够,自建物流体系,采取传统的自营物流方式,致使整体物流水平效率低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功能单一,集中在仓储、运输,配送,能够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就更少,不能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完备的物流设计、开发、运作的综合能力使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竞争力。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资讯网路范围小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建的仓储和运输队伍大多数规模较小,无力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开展资讯化建设。分散的物流单体只有形成网路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与流通的需要,一些物流的运作过程也只有借助电子商务的支撑才能更加完善。现有的货运站与货运枢纽之间的网点少,技术装置落后,缺少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货运枢纽及其执行体系。
三经营分散,缺乏规模效应
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中小规模的居多,物流服务内容简单,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而且大多数物流网点分散布局,没有有效整合,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物流系统中有许多专用性资产分属于不同物流企业所有,相互之间没有通过投资、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建立战略联盟,从而不能共享资源,不能将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物流要素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以发挥单个物流要素不可能发挥的功能。
四对物流认识滞后,缺乏专业人才
缺乏现代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国外物流教育很发达,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现有物流人才十分缺乏,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不高。
四、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企业建立无缝连结的物流体系
建立一个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结合高效、合理、畅通的电子商务系统,物流的作用将会得到充分展现。根据客户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全面规划物流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整合物流供应链。为客户“量身定做”,提供“门到门”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客户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企业的资讯网点建设
物流资讯系统可以对整个物流和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排程,按照使用者定货要求,然后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给收货人,从而实现物流的数字化管理。保证企业外部资讯的畅通,实现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资讯的共享,大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库存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三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同盟关系
随着上网工具的逐渐增加,由个人计算机上网增加到手机、资讯家电、汽车、PDA上网等装置,相信上网的普及率及消费者逗留在网海中的时间一定会越来越多,与电子商务企业联盟,同其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培育双方长期的伙伴合作关系,既可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成本,又可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与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服务的综合化、一体化,还可以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
四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首先,企业要与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然后分配到企业中实践,培育从事物流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专业人才,使其在掌握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懂得尖端的电子商务与IT技术,成为物流企业的顶尖人才。其次,要充分重视第三方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从而不断为我国的物流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五、总结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扩大了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和市场,同时也以资讯化技术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以资讯化为发展依据,更好地发展第三方物流业,这需要企业要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无缝连结的物流体系;完善企业的资讯网路;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同盟关系;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修建.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刘志学.现代物流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3]梅绍祖.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摘 要:随着社会分工和科技革新的发展,商品流通和物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革。第三方物流正逐步成为物流的主导形式,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流通速度,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文章试图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电子商务发展需求为背景,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揭示电子商务背景下第三方物流的本质特征和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一般思路,以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modity circulation methods and logistic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Third-party logistics is being the dominant form of logistics, to accelerate the circulation of modities speed, shorten the circulation tim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production is significant.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E-merce, a higher third-party logistics requirements, third-par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has be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erce. This paper attempt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development of E-merce as a background,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the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merce background of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third party log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hird-party logistics.
Key words: TPL; electronic mer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随着传统产业模式的变革和现代资讯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我国呈现出了迅猛增长的势头,在此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着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电子商务全新的商业模式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是当前物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第三方物流带来的机遇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它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交易过程中的商流和物流分离,而是通过网路可以将遍及全球的使用者连线起来,全天候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出现,是物流一体化、专业化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拉动了非常巨大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资讯科技基础上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电子商务这种跨区域、跨时域的特点,要求物流活动也具有跨区域、跨时域的功能[1]。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够独立完成这样的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利用拥有的相关领域的专业资源和经验提供门到门的服务,并且保持较低的成本来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些任务。因此,电子商务过程中庞大的交易量给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物流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长期来看,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三方物流必然会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迅速地成长起来。
2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流需求分散化和全球化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并可接入因特网,就能在网上购物,也就可能成为电子商务的客户。但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要使网路所覆盖的所有地区都是电子商务的销售区域是不可能的[2]。因为电子商务的客户在地理上的分布相当分散,要求送货的地点也不集中,而目前企业自营物流网路不可能像因特网那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所以无法经济合理地组织送货。
物流需求多功能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物流活动把物流各个职能分割成包装、运输、仓储、装卸等若干独立的环节。而电子商务要求提供给企业的是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储、运输,还包括配货、分发和各种客户需要的配套服务,使物流成为连线生产企业和使用者的重要环节。
物流需求多品种和小批量化
电子商务的兴起导致技术应用、社会经济模式、政策体制等一系列巨集观、微观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对于商品流通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化的特点。与此相适应,物流系统必须从传统的大批量、少批次向灵活、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物流技术和组织应适应有一定弹性的小批量需求,供应生产流通的时间和线路要尽量缩短。 3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思路
加快第三方物流业资讯化的建设速度
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必须以电子资讯科技为基础,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第三方物流资讯化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采用先进的资讯科技实现物流资讯化。现代物流企业本身要求能够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如客户在网上下单、网上签收、网上结算,并能对货物流动全程保持的监控。因此,物流企业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管理资讯系统,发展建设Intranet和Extranet及各种运输机械装备资讯终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资讯系统,并能通过通讯卫星与企业Intranet相连[3]。可以说,在电子商务时代,实现物流业务活动的电子化和网路化是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应用和开发新的物流管理软体。计算机智慧给物流业以新的方式来处理储存与移动产品的传统任务,新的技术与新的物流战略一起出现[4]。新兴的基于网际网路的管理软体将使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体会到运输管理系统TMS或仓库管理系统WMS带来的好处,他们可以通过交纳租用费用或交易费来使用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提供的解决方案,而不必因更大范围的软体一体化而支付大量的软体安装与使用费用。
3努力搭建物流资讯平台。为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具体的物流职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自己则是基于网际网路建立虚拟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兼具响应性、灵活性和可见性特点[5],例如,企业可以通过租用仓储合作伙伴的储存空间,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网路,并可根据需求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租用的空间、调整网点的布局;同时,可利用仓储合作伙伴预先配置的物料搬运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作业与资讯系统,借助仓储合作伙伴的业务经验,很好地实现拆包、分拣、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物流职能,以低成本满足客户的高要求。
大力提高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调整和优化物流企业现有组织结构。首先,要把顾客服务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建立正式的顾客服务职能部门并建立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打造创造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日常的活动中,要经常性地按市场需求对物流服务的水准进行灵活的调整,使其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次,实行全面过程管理。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开展管理工作,分清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和顾客间的联络与区别,不断增加物流服务的市场价值或附加值。再次,从重视利润管理转向重视利润率的管理。传统的利润观念十分重视其边际效应,物流企业在寻求投资回报率和效益增长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商品销售的边际利润,又要充分关注资源管理及资财的利用效益所产生的影响[6]。第四,依据实际需要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通过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来实现资讯传递的准确快速和作业过程的顺畅。第五,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流通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既包括仓储、运输服务,还包括配货、分发和各种客户需要的配套服务,使物流成为连线生产企业与终端使用者的重要环节[7]。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对所选购商品的交货时间要求快速、准时,所以,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加快物流速度,实现物流全程的一体化服务。传统的流通业把物流分割成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等若干个独立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而现代物流则需要强调协作以提高整体协同效用。
重视人才的培养
1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懂物流管理,又要有电子商务的知识储备,还要广泛涉猎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对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还达不到要求,无法培养出足够的适应物理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我国需要继续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设计上进行适当调整,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除了不断为物流企业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员工外,还就充分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划分不同的层次。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参加物流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作为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上岗基本资格。在适当的时机,建立“注册物流师”制度。
总的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而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资讯化、自动化、网路化的变革,使第三方物流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立足我国当前物流市场状况,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快第三方物流稳定、健康发展,对降低工商企业的成本,提高我国工商企业的国际竟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骆温平. 第三方物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全国电子资讯系统推广办公室. EDI与电子商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4] 张铎,林自葵.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詹姆斯・P・沃马克. 精益思想[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陈畴铺.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曾强. 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战[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2. 网络时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 3. 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4. 构建我国企业间供应链的对策初探 5. 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 6.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管理模式比较 7. 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8. 某商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时间分析 9. 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10. 供应链运作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11.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12.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 13.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1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 15.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成本研究 16. 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17.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18. 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9. 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0. 国内ERP应用状况分析 21. 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 22. RFID应用案例研究 23. EPC应用案例研究 24. 某企业ERP实施方案分析 25. 电子产品代码(EPC)在物流中的应用 26. 物流技术的经济性研究 27. 货物运输方案优化研究 28. 物流配送中货物装载问题研究 29. 货物运输系统优化分析 30. 车船配载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城市建材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2. 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3. 配送中心作业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34. 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研究 35. 随机需求的最优库存策略研究 36. 逆向物流网络中的选址问题研究 37. 试论某地区回收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38. 试论废弃物物流体系的建立 39. 某企业物流规划案例分析 40. 某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41. 信息时代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模式探讨 42. 物流网络化运营模式的探讨 43. 物流网络化中的风险分析 44. 虚拟库存案例分析 45. 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研究 46. 企业生产物料的合理采购及存储 47. 制造企业原料库存量的控制研究 48. 企业仓库管理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49. 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50. 运用物流成本进行企业物流决策 51. 商业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52. 企业物流作业环节费用的比较分析 53. 物流行业客户满意度研究 54. 物流客户服务策略的制定 55. 某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分析 56. 企业物流作业流程的再造与控制 57. 医药品储备应急物流研究 58. 医药储备问题研究 59. 农业供应物流研究 60. 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 61. 我国农产品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 62. 农业销售物流研究 63. 建设项目物流管理模式的比较 64.图书物流合理化研究 65.印刷行业物流发展战略 66.汽车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67.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研究 68.企业销售物流研究 69.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70.敏捷制造与精益制造中的物流管理比较 71.市场营销渠道组合与物流模式分析 72.企业物流资产经营模式分析 73.我国物流企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74.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75.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探讨 76.第四方物流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研究 77.我国物流企业策略创新研究 78. 某地区物流发展史研究 79.物流产业发展初探 80.第三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81.城市物流需求分析 82.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研究 83.物流服务的价格问题分析 84.物流设施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5.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86.循环经济条件下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87.废弃集装箱的收集、加工与再生 88.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89.政府行为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90.运输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91.试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92.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探讨 93.试论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94.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运输的探讨 95.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探讨 96.试论流通加工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 97.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对策 98.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论城管执法现实当中城管与无证商贩之间就如同猫鼠关系。在笔者调查的多起典型案例中,不论是城管还是无证商贩都出现了伤亡。按照波斯纳的新经济法学方法分析,这样战斗对社会来说非常不划算。因为即便城管打赢了,国家很可能按照国家赔偿法来救济相对人;而相对人打赢了,国家可能要按照公务员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为城管队员定为公伤。不管怎么样都要这些纳税人来为这个结果埋单。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城管执法难道就是两种方式———要么打人,要么被打,要理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冲突双方分别进行利益分析。一、 城市小商贩存在的意义与问题 城管执法的主要对象是小商贩。其经营项目主要是蔬菜、水果、简单日用品以及其他简单的手工业等,例如:工作族的早餐、网虫的夜宵、价廉的农副产品等。这些生活必需品极大的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依然少不了小商贩的足迹。所以说城市小商贩的顽强生命力本身就说明了其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小商贩这个群体主要由下岗职工、城市无生活保障人、进城农民等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不能支付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而又必须在城市寻找出路的弱势群体。有些商贩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经常会做一些缺斤短两、掺杂掺假、占道经营、乱抛垃圾等等违法行为。农药超标的蔬菜、药物催熟的水果、注水的猪肉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流动商贩送到居民餐桌上的。狭隘的利益观、较低的文化水平、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很多人根本无视公共利益。我们经常能看到人行天桥上,三米宽的路上,两排商贩各占一米,有时候中间还要放上一个招徕顾客的音响;一些卖瓜果的商贩溜进小区,用高音喇叭不分时段的叫卖,并且随手乱抛果皮废弃物;还有一些拾荒者在住宅区内乱翻垃圾桶,在拿走想要的东西之后,扔下一片狼藉扬长而去等等,这样案例数不胜数。如果不对其加以约束,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破坏的速度。二、城管的概况 (一)城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追根溯源,城管的前身其实属于环卫部门。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曾经将临安(今杭州)称誉为“世界最富丽华贵的城市”。而那个时候,古临安因为城市人口聚居而产生大量的垃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府就开始招募专人进行清除;清末,警察机关负责对城市清洁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清理街道、收运垃圾、整顿厕所等。近代(1929年前后),当时的各地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清洁卫生的管理条例,并开始设立专门的城市环卫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各城市即建立环卫管理机构。此后,环卫部门的隶属发生频繁变动,分别归属过公安、卫生、供销等部门。1980年起,城市的环境工作改由城市建设系统管理。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但当时的政府相关部门执法权力重叠,职责边界不清,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处罚与执法疲软的弊病。要尽快扭转“一群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的局面,还市民一个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就必须设置一个及时高效的新职能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规定消除了达成这个目标的法律障碍。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最早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试点。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相继成立城管部门。我们必须客观的承认,由于执法力量的集中,增强了执法威力,市民投诉和媒体关注的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可见,从发展历史和工作成果上看,城管存在也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为什么善花有时会结出恶果?两个必要的城市发展主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冲突?要解开这个迷,必须从矛盾关系上进行分析。(二)城管执法的困境1.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城管经常要与综合执法联系在一起,但我国法律一直没有正式界定综合执法权。综合执法的权限到底有多大,通过对各个地方情况的统计,大致可以锁定以下七方面:一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二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依法处罚破坏园林设施即苗木行为;三是公安交通管理方面,依法处罚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外的违法占道行为;四是市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违法占道行为;五是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与处罚未经规划部门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六是工商行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占用道路的无照经营行为或未在指定地点经营并影响市容等违法行为;七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权。可见,综合执法权涉及环保、公安、交通、城建、工商等各个工作部门,基本上集中了一个地方政府所有主要的执法权。但是,由于综合执法权不但范围大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程序法规定,这样就导致综合执法变成城管部门的“自留地”。在处罚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城管的自由裁量成为主流,而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后,又缺乏有力的救济途径,立法的真空是恣意行为的罪魁祸首。试想一下,没有约束的庞大权力,就相当于一个没有方向盘的重型卡车在市区中高速横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城管部门的一辆执法车,突然被深圳市某街道的城管执法车卡死。两名市执法队员当场亮出执法证,对方称他们假冒。言语不和之间,后者对前者拳打脚踢。事发后相关领导赶到派出所协调处理,连连声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如此的嚣张,城管连自己人都打,那么还有谁来管城管。 2.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既然城管集中行使的职权是多元的,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实务的问题———行政主体在实施职权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目前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根本没有对城管部门的地位加以确认。因此,各地方城管的组织模式十分混乱,通常为以下几种:一是由地方政府直属领导的独立工作部门;二是由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领导和协调的独立执法主体;三是与环卫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同属市和区两级政府领导。实际上全国范围的城管组织方式远不止这些。例如从决定主体上看,省级政府、甚至市或县级政府都可以自行设立城管;在级别上看,乡、县、区、市都有自己的城管建制(但中央政府则没有);从身份上看,有的城管组织有行政主体资格,但有的则属于地方政府工作机构。组织上的混乱导致监管和救济方面的困难,自然会滋生暴力性的执法方式。三、 城管执法背后的矛盾分析 表面风光,可实际城管的日子并不好过。对于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领导指示必须要搞好,那么城管就必须要执行到位,否则就要失业;城市居民说要搞好,也必须搞好,否则被人家曝光会被人家骂。可是,城管的管理对象多数都是城市生活边缘人,在城里活下去是其底线,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强制,不但“执法效益”差而且人身危险性高。同时,因为其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只要小商贩问城管一句:“哪条法律规定你可以罚我”,这就足以对城管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按照公法的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立法缺失导致城管处在这样一个理不直气不壮的尴尬状况。一旦遇到阻力怎么办?那就只能诉诸暴力。在全国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上,执行会长、秘书长罗亚蒙说“全国几十万城管人员大体分为两派”。一边是崇拜权力威力的鹰派,一边是强调温和执法的“鸽派”。“鹰派”往往认为:相对人不老实,对批评教育不是态度蛮横就是阳奉阴违,不用强硬手段无法执法。为了强化执法威力,鹰派不但提高“硬件”采购———开始装备有盔甲、盾牌、防割手套等装备,还从“软件”上进行升级。一本真名为《城管执法操作实务》的“城管秘籍”就是典型代表。作为某些城市城管执法的培训教材,此书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其中列举了怎样巧用、妙用暴力来对付抗法者。例如“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鸽派则认为,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激化矛盾,要从人心入手,要尽一切可能要非暴力的方式执法。例如,在四川省遂宁市一位女城管劝告乱停车的人,不料这人从车上下来后就给了女城管一记耳光。女城管队员始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实际上鹰派也好鸽派也罢,这种单纯的执法方式区分只是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打人、掀摊、罚款、没收”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2008年昆明市西山区城管清理占道经营,发现一名中年女贩占道经营,立即没收了其全部用具。该妇女立刻倒在机动车道上,不说不动长达一小时,城管人员见状只好送还三轮车。可在烈日下,该妇女还是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城管人员只好撑伞为她遮阳。可见,暴力执法的后果不是激起相对人的“硬”反抗就是向这位大姐一样的“软”反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不能解决问题。重庆市出现所谓的妈妈城管,即聘用一些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对违法商贩苦劝。她们顶风冒雨,挨骂甚至挨打是家常便饭。结果怎样?不但执法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执法队员由几十个人变成一个。这样的执法,尊严何在?实践结果说明,仅从执法方式上变化,不论是妈妈城管抑或女子城管都是隔靴搔痒。暴力执法的根本问题不是在于执法手段,而是法律的缺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没有城管也一样可以保证整洁城市环境。它们的诀窍就是依靠健全的法制。日本于1958年专门制订了《轻犯罪法》,并于1983年修正,其中规定了34项轻犯罪行为,例如公共场所对人动粗和恶语相向,破坏公共照明灯,妨碍水上交通,丢弃对人有危险的动物,插队,妨碍安静,暴露身体,学位、职务、资格等弄虚作假,乞讨,偷窥,吐痰和随地大小便,随便丢弃鸟兽死尸和污染物,妨碍别人通行等,以上触犯者可被拘留并被处以罚款。既然是犯罪行为自然由警察处理。日本警察根本不会暴力执法,因为相关的行政法律足以约束其行为。一旦升格为犯罪行为,就意味一旦受到处罚就要留有案底,违法的成本徒增。最令我们头疼城市“牛皮癣”也曾经在日本泛滥。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围剿游击队方式,而是,一方面通过《轻犯罪法》绝对禁止乱贴乱画,另一方面定期通过免费公告粘贴牌和小广告装订成印刷品的方式在社区发布。这么做既满足小业主的需求、也保护了城市环境、还保证了资源集中回收,可以说一举三得。可见,不文明行为本来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通过令人信服的法律强制,加上人性化的疏导,“一手硬,一手软”让日本国民的素质堪称楷模。既然立法能够实现执法主体地位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有力、救济有效,那么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对综合执法权和城管地位加以规制呢?其原因在于各方主体间存在巨大的利益鸿沟。这种矛盾与其说是小商贩与城管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城市外来人与城市居民间的矛盾,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生存权与发展权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小商贩为代表的城市边缘人要活命;一方面是以城管所代表的城市要向更发达阶段前进;一方面,是外来人要生存,一方面是城市人要面子。当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城乡发展差距会不断拉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于是两种利益诉求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从法理与宪法上分析,答案很明显,生存权当然是优位的,一个人不论来自哪里都是中华人共和国公民,城市不可能是某一些利益阶层的专有物,外来人当然可以堂堂正正的在城市生活。但问题是城乡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有限的城市资源不可能为每个外来人都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例如,建立免收摊位费的农贸市场完全能够缓解城管执法压力。但同一个城市地块,如果建设大写字楼、大饭店、大商场等能够提升城市硬件设施,从而改善城市人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增加税收。反之,如果我们真的建立免费农贸市场还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即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甚至临近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会大量涌入这个城市(因为很显然城里的生活要比农村优越)。到那时,有多少城市地块能够满足这么多外来人口?正是这种生存和发展尖锐的冲突直接影响了立法。立法机关迟迟不对城管进行法律定位,实际上也就是默许了城市的优先发展策略。所以,从根本上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不单单是城管一个部门的过错,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外来人、城里人都有责任。和谐的综合执法,需要的是城市当中两种利益的代表坐下来,寻找双赢的方法,然后通过权力机关将这种利益划分进行法定化。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换做哪一个部门行使综合执法权,其表现也会如同城管一样。至于执法环节,不论是城管还其他执法机关,都应该是“软硬”兼施。所谓“硬”,即执法的目标是刚性的,不能随意妥协或更改。同时,针对小商贩的不同行为区别对待:对于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要依据相关法律从严处罚决不姑息;所谓“软”,即对于初次违法、轻微违法的相对人要批评教育为主财产处罚为辅。执法的“软”与“硬”要相辅相承,“软”以“硬”为前提,“硬”以“软”为表现,才能达到行政目的和手段的平衡。[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周叶谦.新宪政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04 [3]李正想.上海市综合执法管理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4 [4][澳]约翰•S•德雷泽克/丁开杰.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对城管执法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措施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服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管执法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也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是新时期形势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在适应城市的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齐抓共管机制尚未形成。1、综合整治靠突击。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在城市创建的目标下,遇有重大活动时,往往习惯用“运动式”的方法搞城市管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整治,短期内能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这期间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推诿扯皮少,市领导及相关单位也大力支持,一旦阶段性创建任务完成,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揽机构来组织落实长效管理,形成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局面。2、基层政府管理城市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管理点多面广,尤其在现场、现行方面,管理重心太高,往往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主要责任人之一的区(街办)、社区、城中村(组),没有管理城市的具体责任和压力,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投入到基层城市管理工作中,致使管理脱节、断链,城市管理网络不健全。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很多违章占道现象背后,都有街办、村组、驻街单位的背景。如我市某街道办事处和村组的干部,有的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带头违规“种房”、违章占道经营,甚至带头向政府提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部门查处时,他们一面以照顾困难名义为违章者说情开脱,私下又支持违章者与职能部门对抗,使城市管理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二)执法难度大。1、执法手段单一。根据《行政处罚法》和部分行政法规的规定,违章者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依法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具有上述行政强制措施权的只能由法律设定,而且只有司法机关和工商、税务、海关等少数行政机关可以实施。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了各类行政处罚,但对违章者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后续监管措施,没有赋予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任何有效手段。某年5月26日,某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在审议《某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议表决稿)》时,专门就是否取消有关“暂扣物品”的相关条款进行单项表决,最终删除了建议表决稿中“可以暂扣其经营的物品和装盛器具”内容;而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仅设置了实施罚款和责令清理、改正的行政处罚措施。现实的执法情况是,违章者对执法人员的管理根本就不理睬,罚款没钱,责令清理、改正我不干。执法人员没有什么办法强制其交罚款或强制其清理,也不能暂时限制其自由带回机关处理。这样一来,除了做工作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加以管理。2、执法效果不佳。目前,我市违反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出现以下特点。第一,普遍性。违法违章现象大量存在,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第二,动态性。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性质上的不确定,没有规律可以掌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第三,反复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违法行为呈现出多发性、反复性和经常性,被纠正或教育后,又重新开始,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这些情况,使得我们的执法人员穷与应付,疲于奔命。3、执法人员安全无保障。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教育,要求执法人员决不能与群众发生冲突,决不允许发生打架等暴力事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是,不法商贩、“钉子户”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以来,我市就发生情节严重的暴力抗法15起。实际上全省乃至全国各大中城市和鄂州市的情况大同小异,甚至更严重。由于城管执法机关自身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手段,发生暴力抗法时,只能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都是按普通民事纠纷处理,很多都不了了之。在实践中,一些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遭受威胁,有的甚至殃及家庭;有的受伤的队员几乎都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给其身心带来了极大创伤,造成在日常执法过程产生了畏难情绪,而违法行为者却越来越目无法纪,无视执法人员,从而形成了“加大执法力度,就造成暴力抗法,一暴力抗法执法人员就松懈,一松懈就乱,一乱就紧”的怪圈。这种情况下,城管执法人员只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出事,执法效果可想而知。(三)执法环境差。1、违章行为当事人认识上有误区。他们没有意识到城市管理法规也是行政法规体系的组成内容,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一样,违反了要承担法律责任。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碰到最多的申辩理由是:“我又不偷不抢,在街边摆东西谋生,犯什么法!”他们在内心深处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导致不主动配合执法,有时纠缠、拒绝、阻碍甚至少数“钉子户”暴力抗法的事件不断发生。2、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当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实施必要的处罚时,经常有一大帮围观群众,出于“ 同情弱者”的简单心理,乱“打抱不平”,乱起哄,喝倒彩,甚至还指责执法人员欺侮老百姓,彻底否定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行动,助长了违法行为人的底气,形成了不利于城管执法的社会氛围。给城管执法部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3、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不高。一些市民的环境卫生习惯较差,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讲文明、树新风的观念还十分淡薄。一些干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不高,不少人只抱怨不参与,只指责不自责,袖手旁观而不身体力行。二、对策建议(一)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1、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有必要按照“统一指挥,条块结合,部门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政府的非常设机构——城市管理委员会,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协调性和动员性,是创建指挥部的常态化。由市长担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员。在区、街道两级参照市模式,街道城管委还吸收驻街较大单位分管负责人参加。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市、区城管局和街道城管科。委员会虚实结合,通过相应的规定,厘清各方面城市管理职责,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条块之间、上下之间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横向关系全面贯通;制定城市管理的目标计划,决策城市管理中带共性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城市管理法规的覆盖范围;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案件移交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运作高效、配合密切的城管执法联动机制,从宏观上、源头上解决城管执法职责不明、配合不好、保障不力的问题,为“大城管”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2、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网络”的模式,以及“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区街负责,交叉任职,双重领导”的原则,市级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市城市管理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相对集中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归并相关行政管理职能,使之具有统筹全市城市管理和执法的能力。3、发挥街道、社区基层城市管理的重要作用。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明确城区各街道办事处为城市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促使他们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日常城市管理上来,负责本辖区城市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社区(居委会)、城中村村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组建工作专班,切实负责本辖区的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各驻街单位也应按照确定的范围和职责,承担相应的城市管理任务。同时,将城市管理的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各区、街办和市直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发挥“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作用。(二)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借鉴长沙、宜春等城市做法,在公安局内整合成立城市管理警察支队,专门配合支持城管执法。其主要任务是把维护治安秩序与预防和处理暴力抗法结合进行,他们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的城管执法,而是根据执法需要,派警察跟随执法,发生暴力抗法时,由警察根据情况或当场处理,或带离现场,或依法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以有效制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震慑违法者,既提高执法效率,保障文明执法的效果,同时又能保证经营户平等竞争,守法经营。在审判工作方面,城管执法机关有不少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能否迅速有效的执行,直接关系行政处罚的权威与效果。同时,随着城管执法工作的加强,所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也呈上升之势,这些都需要法院的支持。可以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法院行政庭、执行局为主,统筹安排,简化手续,加强城管执法案件的强制执行力度,并对城管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指导,减少因执法行为不规范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保障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坚持疏堵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必然有供给,像修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卖早点等,很难根本杜绝。从事此类经营活动的人员和接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进城务工农民、下岗工人和收入不高的普通市民。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从现阶段城市发展水平及人们的经济状况出发,研究疏堵结合的长效管理办法。可采取“三不”和“三分”的原则来处理,即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不影响群众生活秩序和治安的前提下,区分行业,区分区域和地点,区分时间进行规范管理和疏导。1、区分行业:如将修鞋、擦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等群众生活需要的服务项目,开展“送市场、送方便”等活动,纳入社区服务体系,由社区进行管理。对非法食品加工设摊,占道卖盒饭等则坚取缔。2、区分区域和地点:如在人口众多,农贸市场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地方,由街道利用空置土地设置临时性的农贸市场,引导游动摊贩进场经营。在小区里适当设置一些小型公共广告栏,疏导小广告,减少管理工作量。3、区分时间:针对早点、夜市等饮食摊群卫生状况差、出摊占道、油烟噪音扰民等问题,我们正在研究疏导管理的办法,按照统一开市、闭市时间等“8个统一”的要求,对城区早点、夜市进行定点规范,既可兼顾困难群众就业需求,方便市民生活,又可缓解执法人员与个体经营者的矛盾。(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个国家法律化程度不仅取决于依法执法的力度,更主要通过国民的法律素质及守法自觉性来体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1、树立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需要城管执法人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倡导文明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树立城管执法新形象。2、加大对城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文明城市建设,有利于城管执法出发,善于把城管执法的重点难点转化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和新闻媒体的卖点,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城管动态,增强城管执法的影响力和公信力。3、强化市民教育。要在群众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城市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宣传“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管好城市,人人受益”的观念,促使广大群众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爱护城市环境,理解城管,重视城管,实现全民参与、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