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国际战略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国际战略论文的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步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 1.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其次,在传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外贸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 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 3.“中国制造”停留在国际价值链低端,并且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 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着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在写作国际金融论文的过程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是否规范,能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金融类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 [1]姚建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跨越式发展-广州市商业银行的实践[J],中国金融,2002,185:7-9. [2]甘当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22. [3]土晓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探析[J],北方经济,2007,. [4]李红.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5]雷蒙德·戈德司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29. [6]李宝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商务现代化,2006,585:11-15 [7]刘元.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定位回归[J],中国金融,2005,21:37-42. [8]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9]颜伟.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探析[J],市场周刊,2005,8:93-94. [10]陈阳.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11]. [12]. [13]. [14].“KarlBrunner'SMonetaryEconomicsAnAppreciation”.The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1,. [15]. [16]. [17]. [18]. [19]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7-62. 二: [1]段正旺,王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中国金融,2003,22. [2]人行湟源县支行课题组.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青海金融,2003,01. [3]刘维奇,高超.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2. [4]燕平.竭城助推小企业.中国金融家,2009,02:103 [5]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1999,12. [7]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8]七类农业小企业可获农发行重点支援.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1:211 [9]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财贸经济,2000,03. [10]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7 [11]刘慧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9,05:61-63 [12]农发行重点支援七类农业小企业.农家顾问,2009,06:10究,2003 [13]陈及,王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选择.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4. [14]蔡根生,李衍彬.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7. [15][J].. [16][J].. [17]AndersenandPiterbarg.. [18][J].. [19][J].. [20]GlassermanP.,[J].. 三: [1]巴曙松、王璟怕、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巨集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83-89. [2]顾海兵.巨集观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简析[J].法观经济研究,1999,11:16-19+25. [3]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巨集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5]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72-84. [6]陈松林.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J].经济科学,1997,3;28-36. [7]陈雨露、马勇.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方法及在巨集观审慎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59-71. [8]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7-66. [9]高国华,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753-1759. [10]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40:162-168 [11]. [12]Friend,Crockett,:53-64. [13]VeimasitR,. [14]Chang,E,:57-72. [15]:35-47. [16]. [17]GrinblattCheng,:103-135. [18]Land *** an,. [19]李华,许有志,佘元冠.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对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20]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1]压亚明,穆荣平,李金生.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测度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 136?143 [22]刘力钢,隋鑫,安曼.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与可持续竞争优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0?105 [23]胡小平,何建敏.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3:10?14 [24]陈柳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116 [25]金镭.高科技产业丛集发展动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中国国际战略论文

中国外汇为主要手段,以经济制裁,并辅以武力作为一种战略威慑。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外交,中国的“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目前全国各地及俄罗斯的局面在国际互助的战略合作伙伴。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适应新形势,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和安全,作为进入新世纪,我们的国际化战略的根本基点。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明三个新秩序的建立,为新世纪的基本命题,我们的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第三,积极发展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建立一个平衡,稳定的世界战略格局,进入新世纪,我们的国际化战略的基本布局的一部分。第四,一轮扩大开放,趋利避害,积极参与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过程中,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为我们的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专注于新世纪。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政策。这方面的论文,嗯,他是很应该是一种很端正的态度去写。

这位朋友你好!我根据你的部分情况进行了查阅,为你分出了大层次,你可以再细整一下:首先,是奥运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国际奥委会在其《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公正对待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他希望法国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通过对古奥运会的考察,顾拜旦认识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顾拜旦一直致力于古代历史和奥运会研究。当他听到希腊的伊文格罗斯-瑞卜斯愿为当地举办奥运会慷慨解囊的消息后,一个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要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体育竞赛教育青年。从此,他便周游世界,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顾拜旦提出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并不复古。他建议恢复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庆典仪式,但又认为有必要注人新的成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运动会的国际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业余性,以及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将使世界和平得到巩固和加强,种族歧视也将会被废除,这便是奥林匹克精神。1894年,顾拜旦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会上提出了复兴奥运会的建议并得到赞同,于是,成立了国际奥委会。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干涉。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所有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都包容它明亮的光环里。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人们学习奥林匹克宗旨、骑士精神、理想主义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永恒的学校。人们将它视为生活的原则,并进一步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它的目标不是让少数人去挑选金牌,而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都去进行体育锻炼。它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活动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保证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现,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萨马兰奇主席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分社会文化的积累、更新和创造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众多凝聚着人类智慧和体能的历史记载,多半是经过奥运会确立的。奥林匹克运动属于全人类,只有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它。2金融危机:欧盟推出的全球金融体系改革“蓝图”提出,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主张通过一个更加全面的信息系统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预警系统,以避免危机重演;阻止金融危机的重任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已经足够了你的要求,请仔细阅读,如果我的回答另你满意,请头我一票,谢谢 ~

写作思路:根据中国的近海国际关系,和世界强权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

正文: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摩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

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比亚迪国际营销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2003年比亚迪借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成功切入汽车领域。经过近3年的超乎寻常的学习、创新与改进,2005年比亚迪第一款新车下线。2006年5月F3正式上市,到2007年6月18日第十万辆F3下线, 2005年以来,比亚迪汽车销售每年实现100%高增长。2008实现销量20万辆,2009年在上半年全国轿车销量排名中位列第七,销量176814辆,销量同比增幅176%,市场占有率达,成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主力之一。 正如我们看到,比亚迪的成功绝不是一个单项上的创新,而是系统的模式的成功。比亚迪用自己的创新逻辑,将这一模式从电池复制到手机部件,再复制到汽车都取得令业界震惊的快速发展。比亚迪的营销的主要策略:价格:成本=售价-利润 “成本=售价-利润”是比亚迪技术运用的核心思维。比亚迪的“成本=售价-利润”的思维方式,使得比亚迪更加专注于成本的控制,比亚迪更加关心的是如何运用技术改进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比亚迪的做法是在现有的战场上,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加出色,以节约成本的研发来驱动技术创新。比亚迪最让竞争对手惧怕的就是他的撒手锏——高性价比,以超高的性价比将产品投放市场,打乱现有的市场价格体系,迅速占领市场,是比亚迪的市场拓展的“简单”逻辑。在汽车业,比亚迪的价格策略是更具杀伤力的“一半的价格”策略。从第一款新车F3开始,比亚迪就贯彻着这一策略。在外观上F3和丰田花冠有90%的相似度,甚至内里的部分零部件都可以通用,但价格不到花冠的一半。比亚迪后来推出的数款车型都复制了这种成功模式。微车F0高仿丰田AYGO,风格时尚,但价格只有4万左右;F3-R翻版上海通用凯越HRV,但售价只在6万左右;F6财富版则被业内称为比亚迪“凯凯定律”,即“凯美瑞的享受,凯越的价格”;而明年上市的新车T6与保时捷外型相似度达98%,价格只有保时捷的1/8。 产品:比亚迪式多元化 比亚迪造车,延续了比亚迪占据制高点,积累品牌能量,扩大品牌影响力的策略。比亚迪2003年刚一进入汽车制造业,就瞄准了汽车产业的最前沿——纯电动汽车。比亚迪先是研制出“铁电池”,续航旅程达400公里,普通家庭电源8小时可完成充电,专业充电站10分钟可以充满一半,一举解决了电动车续航旅程、充电电源等问题,进入电动车电源的世界领先行列。比亚迪更进一步推出了全球首款纯电动车E6,使得比亚迪这个汽车业初出茅庐的小子名噪一时,获得众多的关注。比亚迪对用新能源技术建立起来的品牌能量的运用也更加成熟,比亚迪的参展每次必定会带上这些尚未上市的新概念能源车,以此来打造比亚迪汽车的高技术的品牌形象。渠道:超低成本“千店工程”比亚迪汽车确定渠道建设工作目标,内定开始实施“千店工程”。具体包括:网络覆盖率要在省会城市达到100%、地级市达到80%以上、县级市达到70%以上、总网点达900个。按照恽力的估计,“千店工程”明年就会实现,全国1000家,平均每家每年销售800台车。促销:低价促销模式价格是消费者购车首要考虑因素,服务对于消费者购车的影响正在逐步提升,比亚迪在产品上主要有节能的巨大优势同时,低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竞争优势。产品的性价比在中低端汽车中更具优势,“千店工程”将汽车的销售渠道大大的扩展同时,也降低了很大的销售成本,将更多的利润分给了经销商和消费者,是得比亚迪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在售后附加服务上更是加大了投入如:“缤纷双月,全心回馈”除了开展技术人员服务技能大赛、提高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以外,比亚迪售后还在终端积极开展针对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活动。从比亚迪汽车A2网了解到,为了给车主提供贴心、实惠的服务,比亚迪F0、F3R启动了“缤纷双月,精彩双周” 精诚服务活动,以双周为一个服务周期,其中包括了清凉双周、安全双周、舒适双周、畅行双周,为车主在炎炎夏日送上一份清凉和舒爽。

好写。比亚迪汽车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对于员工的要求是不高的,整体还是很好写的,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内容存在,整体的流畅程度也很高。

比亚迪的销售模式优缺点:优点是比亚迪精准的营销方式来带动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形象,用好口碑吸引更多的忠诚用户,缺点是比亚迪的销售模式依旧是传统的4S店模式,并非厂商直营,而是经销商销售。比亚迪用硬实力打好基础,生产高质量的汽车,找准细分市场和目标群体,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使得产品与需求相契合,合理运用价格营销策略,敢于冲击高端市场。

比亚迪营销优势的意义

比亚迪近几年通过在新能源领域打出的营销“组合拳”,不仅占据了新能源汽车相当的市场,品牌形象也在不断提升,逐步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值得信赖和购买的汽车品牌,这与比亚迪精准的营销定位和高质高价,品牌导向的营销策略是分不开的。

自主品牌车型产品力进步明显,与合资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借助新能源技术实现了反超,且尺寸,价格,配置上的优势及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不断提高的认可让自主品牌已经具备同合资品牌掰手腕的能力,自主品牌的不断攀升,也让合资品牌多年来头一回真正感受到紧迫感。

怎么机密的东西是可以轻易学到的么?基本营销策略是夏总提出的:精准营销,立体传播,此策略为比亚迪首创

三星国际化战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上最早的公企业——英国国营广播公司出现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创立了很多公企业。在美国为克服危机创立了VTA以后,公企业作为经济政策工具的重要性有了大幅度的深化。可是,英国在公企业民营化的初期就把其当作了经济政策的工具,1979年撒切尔首相为了治理“英国病”而制定了大规模的民营化计划,并且分阶段推行。从那以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开始策划公企业的民营化。至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对公企业的民营化有所关注。[1] 20世纪60年代,韩国创立了公企业并将其作为经济开发的主要政策之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南美国家因外债过多而宣布不还债(Default),这样一来,国际金融机构不仅要求南美,而且还要求包括韩国在内的一些海外负债过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促进其国内靠外债来创建的公企业的民营化政策。这样,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研究了浦项制铁和韩国电力公司的民营化,并且开始实行。后来,在韩国公企业的民营化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1]1997年末,韩国遭受金融危机,并且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IMF)的金融救济。这样一来,IMF强烈要求金融、企业以及公共部门进行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作为公共部门改革的一部分,公企业民营化的推行同政府改革等公共部门改革同时加速推行,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本研究考察了这些韩国公企业的民营化历史、实况以及相关事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为以后的民营化探讨成功方向。希望这些探讨会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案。 一、公企业民营化的理论与分析模型 所谓公企业是“生产和分配它的财务和服务,按照一定价格销售给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公共性的实体”。[1]相反,做这种行为的个人实体却被称为私营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公企业都具有以下三个特性:(1)公共所有;(2)公共性;(3)企业性。[2]公企业能够存在的原因在于:第一,经济性因素:从资源分配的观点来看,把显示出自然独占现象的公益事业当作公企业来运营,既能够更加便利地供应生产,又能够按照所希望的价格确保稳定供应;第二,非经济性因素:随着势力分布的变化,民间资本被一般对象或劳动者共有化了;第三,由于民族独立的因素,对外国人所拥有的产业进行了国有化。不管其理由如何,公企业的公共所有这一特征派生出了与私营企业不同的所谓公益追求的公共目标。[3]因此,公企业受政府公共管制的同时也要对消费者承担公共责任。 民营化大至可分为两种:一是把政府所有的财产权全部或部分地进行销售,形成民间所有的实质上的民营化;二是不动所有权,只把经营原则转换成市场原则的私营方式的形式上的民营化。[1]对前者,从所有权转移到使用者的意义上讲,应更准确地被称为民资化。而后者从经营权或人事权托付给民间专门经营者提高透明性,合理地改善企业支配构造,或者通过专家的经营加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上讲,应该称为民营化才比较合理。本研究把民营化看成是两者兼有的概念。民营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能增加具有官僚主义惰性的公企业的效率性以及环境变化导致公企业存在的理由减少等。民营化作为减少公共企业非效率性的一个方式被广泛利用。但分配压力的增大将会造成长期投资资本筹措的增加,民营化在运用到国民株式会社的情况下,则会增加管理费用,造成经营上的“近视症”,加上国内外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的经营权的挑战,会减少长期效率。 作为公企业主要对象的公益产业,其自然独占特性使得政府的介入干预正当化,公益性的特征就是国有化,即作为公企业制度和与之相应的方案使价格制约正当化。可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对公企业和政府制约非效率性的协商、基于技术急剧发展的公益产业的特性变化以及国际竞争深化现象等都要求相应的对策战略,即通过竞争使公益产业竞争力加强。[4]关于公益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经济政策是进入制约和公企业以及费用的价格制约。关于公益产业的理论实证研究的发展表明,传统的经济政策不可能更加正当化。由此,公益产业从政府公益的对象转换成了市场自制竞争技能的对象。考虑到这些变化,金在鸿(1995)提出了(图1)的公益产业分析模型。根据此图表可知,民营化是能够减少具有公共特点的产业体问题的一条可行途径。 附图 图1 公益产业的分析模型 资料来源:金在鸿,《公益资产的经济理论》,韩国汉城,1995年,第29页。 只要能够构筑完全竞争体制,就应该对所有的公企业进行民营化。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市场的不完善,完全竞争的实现并不可能。进行民营化以后,虽然能减少本人一代理人的关系费用,可是由于卡断了私人信息,将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减少,它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因此存在着最适合的民营化程度。[1]由此Shapiro和Willing的结论是:对于信息产业这样对社会影响越大的重要产业,它的运营也就越需要以公企业的形式进行。[5] 另一方面,和Peters把民营化定义为对经济权的所有权转移。它把自然独占现象产生的市场失败和公企业非效率以及组织设计上的非效率引起的非效率性进行比较,分析了进行何种程度的民营化最好。[6][7]Boycko,Shleifer以及Vishny把腐败等道德引起的政府失败现象和出现失业等市场失败现象相比较进行了分析。[8]Shapiro和Willig是对公共性和外部效果的有关信息的市场失败现象和由本人——代理人的关系产生的公企业的非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了适当的民营化的比率。[5]综合这些研究结果来看,部分民营化是可取的。[1]因为随着民营化比率的加大,一方面可以更高效率运营所节约的费用和效果来扩大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出售股票的所有权者的利益追求压力,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发生资源分配上的歪曲。 二、世界的公企业民营化 20世纪80年代初,以英国为首的民营化到目前是以市场自由化为核心手段的方式而出台的。[9]更具体来说,民营化是以美国的里根和英国的撒切尔为首的新自由主义,它是作为克服该国的不景气和提高竞争力等政策理念而被落实的。而且它还被作为经济改革的核心轴,通过公共部门的结构调整和市场原理的恢复去提高竞争力。因此,从1990年开始的十年间世界范围的民营化资产规摸达到了约8500亿美元。这个数值在1999年是1448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四倍,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期也呈现急速增加的趋势。 在具有福利国家经验的欧洲国家,政府的作用和公共部门的比重较大。因此,为了扩大财政收入,面临着尽快实现民营化的需要。从1979年开始至1991年为止,英国经过三个阶段完成了飞机、精油、通信、汽车、道路运输、银行、煤气、电力、钢铁、自来水等产业的民营化。而法国由于左、右两派政权的交替,福利和经济政策的潮流发生变化,也就同时实行了民营化和国有化。 美国原本没有公企业,因此对于民营化反而在缓和干预上形成了主流。因此,在传统上属于政府的行政业务也被果断地转移到了地方(民间)或者外部定购(Out Sourcing)上。在航空、运输、能源等方面也废除制约、促进竞争、增加了消费者福利,因而在节省费用方面取得了成功。中南美国家因为经济危机接受了国际金融机构的救济,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其金融条件,被迫进行民营化。例如,1982年墨西哥公企业达到了1155个,可是金融危机以后,由于进行财政健全化、偿还外债以及推进民营化,到1994年末减少到了195个。从1978年到1988年,世界银行贷款给南美等国的结构调整基金大约40%与民营化有关。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民营化的起步比较晚,因此到现在还留有较强的国家导向型传统。在东亚,经济结构转换和民间经济活性化是民营化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原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体制转换和资本主义的定位而推进民营化。最近中国也从国有企业改革的立场广泛倡导民营化的推进。概括不同国家民营化政策的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国家民营化政策的特性 附图 注:黄金股票指数(Golden share):当有突然的经营权变动时,按照章程上的规定,能够获得政府的同意,因此具有特殊权限的一种股票指数的股息。 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所:“海外公企业的民营化事例和教训”,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2001年,第7页。 三、韩国公企业民营化的实况、评价以及方向 韩国政府是政府占有投资缴纳资金50%以上的法人,其中,在适用“政府投资机关管理基本法”的13个“政府投资机关”和由政府投资缴纳资金后成为最大股东的法人当中,除政府投资机关以外的法人叫做政府出资机关,其它都被看作中央政府的公企业。除此之外,由政府支援预算的全部或者部分捐款的“出捐机关”、受托政府业务后实行公共目的机关的“委托机关”,由政府发给补助金促进公共目的的执行且用财政或公积金来支援运营费和事业费用等的“补救机关”,以及投资机关、出资机关、委托机关,或者是补助机关所直接或间接拥有股份的50%以上,通过财产捐款等方式而实际行使运行权的“子社会”,都可统称为公企业。[1]除此之外,韩国的地方自治团体在行政自治区管辖下另行开设的、或者作为地方自治团体的部署、下属机关来运行的地方公企业也是存在的。 这些公企业的名称有很多:“特殊会计”、“公社”、“工团”、“协会”、“研究室”、“大学”、“医院”、“株式会社”等。这些叫法在法律上其实并没有差别、而只是名称上的差异,并且它们都具有公共的性质。因此,从它们可以成为民营化对象这一点来看,它们在概念上都可被称为公企业。 最近在韩国进行的公企业的民营化,应该在金融危机以后减弱的韩国政府公共部门结构改革的框架中得以重视和理解。公共部门改革的推进体系如图2。如图所示,公企业的民营化在宏观的角度上是韩国政府的改革,在微观的角度上是政府结构调整的一部分。 三星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简单说明韩国公企业民营化的背景中公共部门的结构调整如下: 韩国政府抱着做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并行发展的火车头的战略观点来推进公共部门改革,通过对硬件的结构调整、软件技能革新以及衣食文化的改革等,以达到对经济危机的克服→知识国家的建设→生产福利体制的构筑。[10]在结构调整的氛围中,1998年6月22日韩国政府确定了有关国政运营蓝图的四大部门的100个国政课题(实践课题是910个),立足于用计划、成果管理的方式推进改革。金融危机以后,1998年前半期急剧进行的这些针对整个社会的结构调整造成了170万人以上的失业,给国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被剥夺感。因此,政府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个能够克服困难和实现再次跳跃的大框架以挖掘新的国家竞争力。1988年8月15日,金大中总统在光复书的庆祝词中,提出了“建设创造性知识国家”的崭新的国家目标。 1999年末,政府以当时公共部门改革的成果为基础,通过检查最后改革计划的履行情况,回到了所谓强化事后管理的立场上。这些事实表明:国家考虑到政治日程对附加的公共部门结构调整采取伸缩的态度,目的是集中管理推进改革。它还反映有关恢复经济所需要的经济条件,树立中长期财政运营的整体规划,并且还表明了对公共部门结构调整的尺度及公共企业私有化问题,要适用贩卖、经营革新、责任运营等多种方式。此后,企划预算处按照总统训令,设立了“公企业民营化推进委员会”,这样便形成了按照不同部署运用“公企业民营化推进队”的公企业民营化推进体系。 至今为止,韩国的公企业经过多次执行,具体概括为如下几个时期:[1] 1.解放和美军政期以及第一共和国时期(1948年—1960年)。这是把公企业的民营化真正当作经济体制构筑和经济发展重要工具而明确认识的时期,也是实际政策工具开始运用的时期,应该可以认为是向美军政界出售归属财产的时期。此间南美为了构筑市场经济体系把农村土地和很多归属事业体按照赊帐分期付款贩卖方式卖给了民间。当时没有被出售而是留给政府的事业体有铁路、邮电、专卖等由政府部处编成的事业和煤炭、重石、铁矿、电力、造船、制铁、陆上以及海上运输、金融业、教育事业等主要部分。当时民营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为达成政治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方式。 附图 图2 韩国公企业民营化的位相 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所,“韩国经济的回顾和课题”,第167页。(参考三星经济研究所2000b) 年—1973年时期。在这一期间,政府把从日本收回的所有的企业,通过在不是随意合同的证券市场上的多次拍卖,卖给了民间,没有卖掉的部分通过五个一般银行以实物投资方式实现了民营化。以前的民营化与其说是把公企业当作一个政策工具利用而设立,或者经历民营化、解体过程的,倒不如说是国有财产的贩卖过程,可是从第一次经济开发计划时期以来,很多的公企业被战略性成立或进行了民营化,这样一来,民营化开始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被利用。 年—1983年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没有公企业的民营化,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成立的公企业成了主要的贩卖对象,它是由政府直接出售或以实物投资方式出售来完成的。尤其四大银行在这一时期被民营化了,虽然它的所有权已经被民营化,可对它的经营统治权仍归是国家所有。这时期,也有很多公企业的子公司进行了民营化。 年—1993年时期。第四次民营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地形成公企业民营化推进委员会并制定、实施民营化五年计划的“第一个民营化五年计划”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大规模的公企业开始实施民营化的时期,1987年证券交易所被民营化,尤其1988年浦项制铁的股份按照国民股进行了民营化,紧接着1989年韩国电力的一部分股份也按照国民股进行了民营化。 年—1998年时期。这一时期是1993年末进行第二个民营化的五年计划执行时期,有很多公企业和产业银行的子公司如Sehan金融、企业评价、大韩重石、韩国肥料、综合技术开发和中小企业的子公司如企银电算开发、国民银行的子公司汉城信用金库、富国信用金库等11个机关、住宅银行的子公司住银建设、烟草人参公司的子公司公营企业、道路公司的子公司高速公路设施工团、土地开发公司的子公司土改公共设施管理工团、韩国通信的子公司移动通信、电话号码簿(株)、DACOM等都在1994年被民营化。综合化学子公司南海化学在1998年被出售,自动贩烟机和PC通信业也在1998年被出售。 年—现在。进入第三个民营化五年计划以来,对韩国通信、韩国电力、各个银行相继推行着民营化。 关于韩国的民营化到底发挥何种程度有效性的科学研究并不太多,[1]这些研究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姜信一推定费用函数来分析民营化。他把15个已经民营化的企业作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韩通运、矿业制炼、商业银行、第一银行、信托银行、油公等出现了肯定的结果,而海运公司和大韩盐业的情况却出现了否定的结果。仁川重工业、再保险公司、大韩航空、浚渫公司等虽然有效,但统计的信赖性不够充分。崔钟元用生产函数的推进方式测定了民营化效果。[12]他的结论表明:制造业出现了肯定的结果,金融业出现了否定的结果。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很久以前就被民营化了的企业,而且研究方法也是微观的,因此这项研究难以表明民营化对整个国家经济总体的影响。基于此,白平善在1988年和1989年曾以国民股和最近开始民营化的浦项制铁和大韩电力为对象,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按照分析结果来看,贩卖价格增加了,雇佣指数减少了,生产费用增加了,可是工资率却不明确了。从不同企业来看,浦项制铁的民营化带来了肯定的效果,而韩国电力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三星经济研究所把韩国公企业的民营化分成六次进行了概括,按照不同的次序评价结果如表2。[9]就像表2所指出的那样,韩国公企业的民营化并不是很成功。林元赫、南逸总和李慧熏,南逸总和姜泳,以及Kim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3][14][15]从金融危机以后的情况来看,民营化现在还在进行中,或者从测定效果的观点来看,民营化期限实在是太短。 表2 韩国民营化不同次数的对象、方式以及结果 附图 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所,“海外公企业民营化事例和教训”,2001年,第2页。 综合考察前面所讨论的世界及韩国的民营化效果,可知,今后韩国的民营化应该按下面所指出的方向进行。 第一,要使其危害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公企业的民营化是难以阻挡的世界潮流,可是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彻底立足于经济理论然后去计划和履行。这意味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营化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扩大民营化的收益。 第二,要用强有力的意志和领导力量去克服。国家的领导或企业的最高经营者应该脱离政治,按照经济的逻辑判断、一贯地推进民营化。如果保留民营化,就会不顾公共部门的非效率性,甚至造成对外信赖度的下降,因此要严格灵敏地运用法律武器去克服掌权势力的抵抗。 第三,要构筑有效的系统。民营化光靠意志是难以取得效果的。符合民营化的妥善的系统构筑和正常运营是必需的。对于已经民营化的企业,政府只应进行适当的监督,要避免过分介入。随着价格决定和交易方式的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需要能够概括它的有效制度和技术能力。 第四,要伴随事后补充。为了成功地实行民营化,在事前需要用针对对象企业的强有力的结构调整去引进竞争,提高商品性,由此缓和政府的制约,改善负债,断绝组成人员道德的松弛。可是,还需要能够监督和管理分割或贩卖以后过程的事后性制度装置。图3是在进行民营化以后能够监督该市场的再制约机构的设置或制度的补充,是能够极大化民营化效果的方案。 附图 图3 民营化前后阶段的必要措施 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所,“海外公企业的民营化事例和教训”,2001年,第22页。 本研究旨在讨论韩国公企业的民营化问题,首先分析与主体相关的主要概念,概述公企业民营化的分析模型和主要理论。随后,分析了世界范围内有关民营化的实例,探索了这些企业民营化的方案。紧接着,分析了韩国公企业的概念和种类,论述了民营化的背景、实况、演变、向后计划等专题。最后评价公企业的民营化,揭示了取得成功的方向。 正如前面所议论的那样,由于国际化和知识基础社会化等原因,公企业的民营化不但是为了加强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也是为了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民营化已经成为不是选择事件的必须事件。民营化已经真正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 希望本研究中讨论的许多内容对个别企业或者国家公企业的民营化有所帮助。也希望本研究能够成为加速这一方面研究的促进剂。 【参考文献】 [1] 白平善.公企业民营化:理论和实际.延世大学校出版部,2001. [2] 远山嘉博.现代公企业总论.东洋经济报社,1987. [3] 权惠子,姜益求,韩仁壬.1998公企业结构调整的现况和评价,公企业结构调整的评价和事例.韩国劳总中央研究院.1999:1-68. [4] 金在鸿,金相权,徐俊硕.公益产业的经济逻辑,公益产业的竞争政策.韩国经济研究院,1995:5-79. [5] Shapiro,C.,& Rationale for the Scope ofPrivatization, in Suleinmann, .(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and Privatization,1990:55-87. [6] 附图, D.,., Double Inefficiency in OptimallyOrganized Firms. Joum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56):355-375. [7] 附图,D.,& Control andIntem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8,(36):231-258. [8] Boycko,M.,Shleifer, Theory of Privatiz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309-319. [9] 三星经济研究所.海外公企业的民营化事例和教训.CEO Information,2000a,276. [10] 三星经济研究所.韩国经济的回顾和课题.三星经济研究所,2000b. [11] 姜信一.有关公企业民营化的研究.韩国开发研究院,1998. [12] 崔钟元.有关公企业民营化政策效果分析的研究.韩国开发研究,1994,16(1):119-148. [13] 林元赫,南逸总,李慧熏.民营化和集团能源事业.韩国开发研究院,2000. [14] 南逸总,姜泳在.公企业民营化方案. [15] Kim, policy in Korea,in Lee,Seung Cheol & Kim,Jaehong(eds.),Privatization & Regulation,Kore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1994:75-99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在论文书写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开题报告大部分院校也需要进行答辩。开题报告也就是对你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大概的说明,对论文的进度安排作出详细的解说。然后经过专家组来判别是都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可行性。那么开题报告可以抄吗,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了解,以下的开题报告可以抄吗相关文章,欢迎浏览。

开题报告可以抄吗

开题报告只是论证你毕业论文题目是否可行,只要数据、论据给出明确出处就不存在抄袭的嫌疑。

开题报告是否存在抄袭

这种情况挺普遍的,因为很少有人会原创一份开题报告,简言之,我觉得写好一篇开题报告比写好一篇论文都难。

因为开题报告涉及互些写作背景、缘由之类的,这种东西你不好好查资料,是行不通的。

因此,也就有不少人偷工减料了,直接借鉴别人的。

抄袭不抄袭,关键还是看你们学校了,至少我们学校没那精力去检测开题报告的抄袭率。

倘若开题报告还过机检,那肯定要控制抄袭率。

当然,要是开题报告只是个形式的话,那么形式就大于内容了,只要你借鉴的能够充分证明的你的论题,那么还是要多多借鉴为妙。

开题报告粘贴文献里的内容算不算抄袭

你好,开题报告不检测,可以借鉴。

论文是需要检测的。

1、题目。

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

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

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

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

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

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

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

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

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一、选题意义:

国际化品牌战略研究背景:从国际市场来看,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据对“世界500家最大工业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无一例外形成共识:要创世界名牌,必须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境外品牌的大量进入,一方面强化了我国市场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国内品牌竞争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期,境外品牌主要是以商品输出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在当时整体市场供不应求的前提下,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的市场竞争表现得并不激烈。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境外著名品牌进入中国的方式已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在国内合资、合作或者独资生产产品。

这时,中国整体市场已开始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企业开始逐步的适应买方市场,加大品牌经营力度,在市场争夺中,境内外品牌竞争日益激烈。

加之格兰仕做百年企业的梦想在现实中又遇到了较多的困难,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理论意义:企业要创名牌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

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有利于消费者识别产品、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企业进行广告宣传,扩大事业领域。

可以说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品牌战略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行有效的国际化战略能有效的抢占市场和提高竞争力。

现实意义: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起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束,随着国际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亮点,众多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将更深入。

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国内市场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国际竞争的问题!中国企业若想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掘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开拓每外市场。

正因如此,一方面我们急切的需求一种最大限度的开放;另一方面,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国别、不同种族的企业营销,达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携手前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以利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搏击、成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目前国外对本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经验与现状

国外企业的做法是以产品销售开路,从设办事处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先设办事处推销自己的产品,了解当地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寻找潜在的合作者,增强国际营销能力,最后再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

首先从较小的市场做起,逐步拓展。

当地市场的消费者由于消费习惯不同,不可能一下子全盘接受外来的产品,他们需要一个逐步适应、习惯的过程,这就需要公司从一点一滴做起,潜移默化。

例如松下公司建立海外企业时,从做干电池做起,有了经验以后,才把产品扩展到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上面。

宝洁公司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只从飘柔、潘婷等少数品牌开始,立稳脚跟之后品种才逐步丰富起来。

其次谨慎制定投资决策。

国外公司进行一项投资决策大约要用3-5年的时间,前期准备工作非常认真、全面、仔细,从宏观环境到微观环境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而且一般都要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协助调查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市场潜力、竞争对手等情况。

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品牌"海飞丝",就是在对市场进行了一番充分的调查研究后打响的第一炮,其后每一品牌的进入,都是围绕着市场,围绕着消费者这个中心来运作的。

有人说,宝洁公司养活着中国近一半的市场调查公司,此话尽管夸张,但却反映了宝洁公司品牌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视市场的一面。

营销人员当地化。

为了尽快适应当地营销环境,熟悉当地国家政策、相关法律,了解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等,国外公司设立的当地机构都倾向于雇佣当地人员。

当地人员无论是在语言上,了解当地的消费行为与商业习惯上,与当地主要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交往上,还是品牌国际化战略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界的关系上都拥有巨大的优势。

(二)目前我国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的.现状

刘璇教授在《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模式分析》认为:我国品牌从无到有,仅仅有少数几个品牌为国际社会所知晓,还处于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有200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

在200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43个,居世界第一,法国和日本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我国仅仅有15个品牌入围,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此外,我国品牌的价值也不高。

根据《商业周刊》网站公布的2008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可口可乐公司以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连续八年居首,IBM公司以亿美元品牌价值居第二位,仍然没有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

年小山教授(2006)的《品牌目标市场管理》一书清晰地勾勒出企业进行品牌管理的流程,清晰地制定了品牌管理工作的四条主线,同时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与国内市场特定条件提出了可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宋永高教授(2003)的《品牌战略和管理》一书分为品牌知识、品牌战略和品牌管理三个部分。

从基本概念出发,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我国当前品牌经营和管理中的各大主题,比较全面地覆盖了品牌战略和管理的内容。

韩中和教授(2003)的《品牌国际化战略》从中国品牌竞争力入手,详细论述了品牌国际化的跨文化沟通,国际化品牌的创建策略,发展策略。

还针对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中的主要问题作了探讨。

张维迎教授(2002)的《品牌价值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对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他指出:从长期来看,我国企业特别是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最容易获得的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也就是进行品牌国际化,才能与其他国际企业相抗衡。

参考文献

[1]年小山.《品牌目标市场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韦福祥.《品牌国际化经营中国际化与本土化之平衡》[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

[3] 苏勇, 张明.《试论品牌国际化的内涵及其标准》[J].市场营销导刊,2005。

[4] 黄静,王文超.《品牌管理》[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韩中和.《品牌国际化战略》[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 魏昕,柏阳.《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8] 李琮.《经济全球化新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 王方华,吕巍.《战略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 马萨基.科塔比, 克里斯蒂安.赫尔森.《全球营销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 唐.舒尔兹. 唐.舒尔兹《论品牌》[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

[12] 宋永高.《品牌国际化、 文化差异和当地化》.中国时尚品牌网, 2003- 08- 22.

[13] 环球企业家.韩三星品牌知名度中国排第一.万国商业网, 2006- 07- 14.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本人将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资源和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书籍和报告等渠道,广泛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和资料,并结合中国实际,利用本专业所学到的一些基本理论,加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案例分析法,对品牌国际化战略进行一次系统阐述。

四、研可能存在的问题: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实际的调研工作,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网络和书籍的比较研究,于是不能很全面,必然存在这可能与现实存在某些差距,只能够是大范围的做一些调查。

五、论文撰写提纲:

1.引言

2.我品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现状

我国品牌国际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我国品牌国际化的环境

3.我国品牌国际化的战略

品牌创新与管理

品牌国际化的模式

品牌国际化的战略

4.案例分析

中国的国际战略论文题目

一篇国际贸易 毕业 论文质量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而其中选题得当与否起着基础性作用,甚至决定着国贸论文的成败。为此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一) 1.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2. 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 3. 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展研究 4. 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5.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6.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展望 7. 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人力资本开发 8. 中日贸易关系的变化与特征 9. 日本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策略 10. 利用外资问题 11. 日本对中国的投资研究 12. 中小企业发展海外经营的国际 经验 探讨 13.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14. 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问题 15.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二) 1. 外资银行在华竞争策略研究 2. 外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基地 3. 出口贸易收汇方式选择研究 4.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策略 5. 论温州产业出口结构的优化 6.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温州外贸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7. 温州市旅游业利用外资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8. 欧盟对我国鞋类产品反倾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9. 浅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10.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1. 对我国出口信用 保险 的分析及发展思考 12. 汇改后我国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如何防范汇率风险 13. 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 14. 浅析我国发展国际保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15.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工业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三) 1. 中国外贸区域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 2. 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3.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 4.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 5. 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6.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 7.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 8. 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研究 9. 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10. 地方外贸发展研究 11. 外保障 措施 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12. 我国外贸应对技术壁垒问题 13. 我国外贸有效竞争体系的建设问题 14.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15.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四) 1. 浅析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发展思路 2. 绿色壁垒及我国应对措施研究 3. 纺织服装技术贸易壁垒及应对研究 4. 反倾销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对策 5. 温州企业品牌战略的发展对策分析 6. 我国彩电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 7. 浅析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 8. 浅析专业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浅谈出口信用保险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策略 10.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11. 论国际保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12. 运用出口信用保险 降低出口收汇风险 13. 浅析我国企业出口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猜你喜欢: 1.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2.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3. 国际贸易的论文题目 4. 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5. 国际贸易相关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最新的国贸论文题目,供大家选择:1、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2、反倾销战中的政府作用分析3、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化解途径4、两岸经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6、美国贸易政策问题7、美国贸易保护的机制和途径8、美国经济问题9、美国利益集团机制10、中国的贸易政策目标研究11、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1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13、汇率变动与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研究14、中韩贸易(或投资)关系分析15、新时期中日经贸关系分析(可具体到某一行业)

提供一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2、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探析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4、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研究5、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6、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8、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探索9、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10、跨国经营中的市场营销与跨文化冲突11、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应对策略研究12、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措施研究13、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14、绿色壁垒的成因及其防范15、SA8000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16、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17、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经营策略1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19、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策20、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21、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及其国际比较22、电子商务中的EDI及其应用分析23、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24、利用产业内贸易理论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的作用探索25、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26、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27、“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的经济效应分析28、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及调整对策29、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30、当前我国××产品外贸出口的主要问题及对策31、非关税壁垒的发展动态研究32、中国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3、利用世贸规则加强农业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34、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35、自由贸易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前景及其策略36、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分析及其战略选择3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各自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38、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39、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40、中国大型生产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探索41、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4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研究43、国际反补贴发展趋势及对策44、应对反倾销中的企业行为研究45、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区域政策4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研究47、我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变迁48、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研究49、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50、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策研究51、跨国公司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政策研究52、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形势变化及今后的发展战略53、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分析54、充分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55、建立我国产业部门的有效预警保护机制56、外贸行业协会现状与作用的经济学分析57、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跨文化冲突58、论跨国经营中的政策风险与规避59、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特点和趋势分析60、全球贸易失衡及各国在贸易政策中的反应61、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62、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63、WTO框架下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比较研究64、WTO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保护研究65、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探究66、反倾销全球化及其贸易效应分析67、SA8000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68、新的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的影响分析69、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70、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71、石油危机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的警示72、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73、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外贸面临的结构风险74、中国与东盟(其他地区)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分析75、中国与东盟贸易(或其他地区)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76、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进出口贸易(或纺织品行业)影响的分析77、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磨擦及对策78、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新型非关税壁垒及其对策研究79、从中美贸易逆差数额争议看原产地规则80、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1、我国外贸代理制的缺陷及完善82、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83、我国“走出去”战略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84、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85、技术引进与中国后发优势的发挥86、中国产业(或某类)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87、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汽车(或其他行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88、中国家电业OEM/ODM/OBM跨国经营战略的转变89、中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竞争效应及福利影响90、CEPA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9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趋势与效应分析9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93、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94、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9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96、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97、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研究9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研究99、我国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研究100、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101、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探析102、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103、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制度之法律性质研究104、关于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未来发展基本格局的探讨105、跟单信用证银行审单问题研究106、企业并购中支付方式及交易价格问题研究107、信用证支付风险的法律研究108、我国出口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109、中国出口信用机构的现状及发展110、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研究111、托收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112、现代国际物流及其在中国发展策略的探讨113、供应链一体化与我国口岸物流发展研究114、从国际贸易的发展看CEPA在香港的实施115、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116、出口保险中融资银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117、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118、信用证类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与控制119、进出口贸易融资及其风险管理研究120、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