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怎么写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怎么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 繁简失当。
为此,我国的科技期刊近年来陆续采用结构式摘要,明确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
a.目的(objective):简明指出此项工作的目的,研究的范围。
b.方法(methods):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对象(分组及每组例数、对照例数或动物只数等)、材料和方法(包括所用药品剂量,重复次数等)。统计方法特殊者需注明。
c.结果(results):简要列出主要结果(需注明单位)、数据、统计学意义(p值)等,并说明其价值和局限性。
d.结论(conclusion):简要说明从该项研究结果取得的正确观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
中、英文摘要前需标明中、英文文题,作者姓名(至多3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英文摘要应隔行打字,以便修改。
首先你要知道你做的论文题目是什么开题报告主要是针对你的题目的开题报告自己写的内容主要分以下4个部分1.做这个课题的意义在哪里(解决科学问题或者什么样的应用前景,说白了就是综述下)2.国内外相关科研进展(查文献自己总结下咯)3.自己这个课题的创新点在那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难点是什么4.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然后附上参考文献的列表给导师去看咯
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控件 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事件 由用户或操作系统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方法 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 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性,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 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 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性 对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颜色或文本。属性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性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5.设计主要内容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计。毕业设计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1) 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计算简图。(2) 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计算; (3) 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计程序(1) 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计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计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2) 计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计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性调幅。(3) 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计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4) 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5) 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 vba 绘制梁、柱配筋图。5.成果形式本毕业设计的成果应包括: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计算结果的源程序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2.软件使用手册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3.软件说明书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1) 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2) 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3) 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 (4) 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5) 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1) 对算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2) 总结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计改进意见。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计算机打印。6.进度计划第一周 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第二周 需求分析:描述计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第三周 软件设计: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第四周 模块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梁柱截面数据)或 数据输入界面设计(可视化图形输入)第五周 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框架数据、附加荷载)第六周 模块设计:荷载计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计算第七周 荷载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计算第八周 模块设计:梁配筋计算第九周 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第十周 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第十一周 模块设计:柱配筋计算第十二周 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第十三周 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第十四周 软件测试 或用autocad vba 绘制梁、柱配筋图;第十五周 软件测试第十六周 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第十七周 编写软件说明书和用户手册,形成毕业设计全部文件,准备答辩。第十八周 毕业答辩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2.项目研究背景: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3. 项目研究意义: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4.文献研究概况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结构的作用效应 常见的作用效应有:1.内力。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2.概率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统计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非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计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计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朋友,你是神马专业的啊?以下方法你看看吧!更多详见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论文发表 投稿 帮你写写Q:40098 18108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 法二: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更多开题报告书写方法详见 ,希望能帮到你!
我在网站上为你找到一些答案,你看下合适不? 一、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二、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希望对你能有帮助。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戴斯、.纳格利尔里、.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能有帮助。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二、课题研究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二)课题的研究目标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三)预期成果形式1、论文与专著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2、电脑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与步骤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下: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二)关键技术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四、课题研究价值(一)创新点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二)理论意义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三)应用价值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五、研究基础(一)已有相关成果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二)研究条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三)参考文献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6、《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认知过程的评估》,.戴斯、.纳格利尔里、.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六、研究组织机构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希望对你能有帮助。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戴斯、.纳格利尔里、.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朋友,你是神马专业的啊?以下方法你看看吧!更多详见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论文发表 投稿 帮你写写Q:40098 18108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 法二: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更多开题报告书写方法详见 ,希望能帮到你!
基于Python的SIFT和KCF的运动目标匹配与跟踪 毕业论文+项目源码基于Python决策树算法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分析 设计报告+代码及数据基于Sring+bootstrap+MySQL的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 课程报告+项目源码及数据库文件基于C++的即时通信软件设计 毕业论文+项目源码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模板,供大家进行参考: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国外研究现状: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方案、进度: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2007年4月:定稿。
⒈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中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繁荣、交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并增进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富强。然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却将中国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成是中国侵略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这在西藏问题上尤为明显。美国国会不止一次抛出所谓“西藏修正案”,把中国对西藏的合法管辖说成是中国侵略占领,诬蔑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并声称汉人进入西藏是要把西藏逐渐汉化。事实上,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发展了汉藏友谊,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就是这友谊最好的见证;元朝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庙宇林立,宗教事业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有力地驳斥了“西藏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的谬论。至于汉人进入西藏问题,正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体现。事实上,众多的在藏汉人为西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繁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西藏人民早已和中国其他各族人民融为一体,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由相同的龙文化、民族认同感所缔造成的民族团结友爱关系,是任何外来势力所不能破坏掉的——这是龙文化的一大现实意义。1.龙文化的另一大现实意义,便是它对中国统一的促进作用。中国要统一,是所有龙的传人的呼声,但由于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难用一种社会制度统一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搁置一边,依靠各地华人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以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其中,大家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起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它促进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有可能抛弃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在这里,统一中国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靠双方都具有的民族认同感。这就为“一国两制”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铺平了道路。其次,它促进了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而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成了港、澳地区平稳过渡和中国和平统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大陆、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经济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港、澳回归创造了良好条件。2. 经济腾飞的精神支柱中国的经济腾飞,一靠改革,二靠开放,而龙文化在这两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精神支柱。龙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十多年来,中国改革的步子迈得大,但却始终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就是因为龙文化强大凝聚力的作用。龙文化在开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海外华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来大陆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首先是由于富有的海外华人企业家愿意在大陆投资。身为炎黄子孙,拥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家庭关系和历史渊源使海外华人在大陆投资很容易。同时,作为龙的传人,他们也想借助这种方式帮助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其次,是由于海外华人掌握着巨额资产。“根据较保守的估计,海外华人的流动资金高达2万亿美元,若将这些华人放在一个国家里,那么其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5000亿美元。”另外,中国政府的态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陆欢迎发展外贸和投资的态度刺激了跨国华人经济的形成。“龙的传人”的信念在海外华人对大陆投资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更为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腐败、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但应该看到,在龙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世界上,都习惯把中国称为“东方巨龙”。这条巨龙已经真正苏醒,开始腾飞,而中国人民也以巨龙腾飞作为经济发展的象征。有人说,“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而中国作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中心,将成为新世纪的“龙头”!
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龙和中华》记载: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 龙文化一些如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之类的喜庆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中国龙文化起源及龙文化对中国的现实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对神异动物龙的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 在堪舆学著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因为相信龙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许多现代人也喜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如果住宅的外环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厅摆放龙的塑像,作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围环境和室内环境不够藏风聚气,也可运用龙的塑像或图案使室内形成良好的气场。在堪舆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中,青龙是东方的代表,所以龙的塑像适宜摆放在东方;龙又与水密切相关,北方属水,所以龙的塑像也适宜摆放在北方。文化本质 1.源于图腾,超越图腾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 龙文化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2.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编辑本段文化内涵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 龙文化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 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编辑本段文化起源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 龙文化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 龙文化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现实意义 ⒈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 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中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繁荣、交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并增进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富强。然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却将中国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成是中国侵略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这在西藏问题上尤为明显。美国国会不止一次抛出所谓“西藏修正案”,把中国对西藏的合法管辖说成是中国侵略占领,诬蔑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并声称汉人进入西藏是要把西藏逐渐汉化。事实上,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发展了汉藏友谊,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就是这友谊最好的见证;元朝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庙宇林立,宗教事业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有力地驳斥了“西藏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的谬论。至于汉人进入西藏问题,正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体现。事实上,众多的在藏汉人为西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繁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西藏人民早已和中国其他各族人民融为一体,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由相同的龙文化、民族认同感所缔造成的民族团结友爱关系,是任何外来势力所不能破坏掉的——这是龙文化的一大现实意义。 1.龙文化的另一大现实意义,便是它对中国统一的促进作用。 中国要统一,是所有龙的传人的呼声,但由于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难用一种社会制度统一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搁置一边,依靠各地华人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以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其中,大家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起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它促进了 “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有可能抛弃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在这里,统一中国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靠双方都具有的民族认同感。这就为“一国两制”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铺平了道路。其次,它促进了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而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成了港、澳地区平稳过渡和中国和平统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大陆、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经济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港、澳回归创造了良好条件。 2. 经济腾飞的精神支柱 中国的经济腾飞,一靠改革,二靠开放,而龙文化在这两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精神支柱。 龙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十多年来,中国改革的步子迈得大,但却始终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就是因为龙文化强大凝聚力的作用。 龙文化在开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海外华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来大陆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首先是由于富有的海外华人企业家愿意在大陆投资。身为炎黄子孙,拥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家庭关系和历史渊源使海外华人在大陆投资很容易。同时,作为龙的传人,他们也想借助这种方式帮助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其次,是由于海外华人掌握着巨额资产。“根据较保守的估计,海外华人的流动资金高达2万亿美元,若将这些华人放在一个国家里,那么其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5000亿美元。”另外,中国政府的态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陆欢迎发展外贸和投资的态度刺激了跨国华人经济的形成。“龙的传人”的信念在海外华人对大陆投资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更为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腐败、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但应该看到,在龙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 世界上,都习惯把中国称为“东方巨龙”。这条巨龙已经真正苏醒,开始腾飞,而中国人民也以巨龙腾飞作为经济发展的象征。有人说,“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而中国作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中心,将成为新世纪的“龙头”!
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龙和中华》记载: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 龙文化一些如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之类的喜庆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中国龙文化起源及龙文化对中国的现实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对神异动物龙的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 在堪舆学著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因为相信龙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许多现代人也喜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如果住宅的外环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厅摆放龙的塑像,作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围环境和室内环境不够藏风聚气,也可运用龙的塑像或图案使室内形成良好的气场。在堪舆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中,青龙是东方的代表,所以龙的塑像适宜摆放在东方;龙又与水密切相关,北方属水,所以龙的塑像也适宜摆放在北方。文化本质 1.源于图腾,超越图腾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 龙文化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2.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编辑本段文化内涵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 龙文化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 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编辑本段文化起源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 龙文化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 龙文化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现实意义 ⒈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 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中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繁荣、交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并增进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富强。然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却将中国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成是中国侵略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这在西藏问题上尤为明显。美国国会不止一次抛出所谓“西藏修正案”,把中国对西藏的合法管辖说成是中国侵略占领,诬蔑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并声称汉人进入西藏是要把西藏逐渐汉化。事实上,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发展了汉藏友谊,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就是这友谊最好的见证;元朝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庙宇林立,宗教事业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有力地驳斥了“西藏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的谬论。至于汉人进入西藏问题,正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体现。事实上,众多的在藏汉人为西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繁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西藏人民早已和中国其他各族人民融为一体,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由相同的龙文化、民族认同感所缔造成的民族团结友爱关系,是任何外来势力所不能破坏掉的——这是龙文化的一大现实意义。 1.龙文化的另一大现实意义,便是它对中国统一的促进作用。 中国要统一,是所有龙的传人的呼声,但由于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难用一种社会制度统一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搁置一边,依靠各地华人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以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其中,大家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起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它促进了 “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有可能抛弃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在这里,统一中国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靠双方都具有的民族认同感。这就为“一国两制”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铺平了道路。其次,它促进了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而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成了港、澳地区平稳过渡和中国和平统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大陆、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经济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港、澳回归创造了良好条件。 2. 经济腾飞的精神支柱 中国的经济腾飞,一靠改革,二靠开放,而龙文化在这两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精神支柱。 龙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十多年来,中国改革的步子迈得大,但却始终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就是因为龙文化强大凝聚力的作用。 龙文化在开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海外华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来大陆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首先是由于富有的海外华人企业家愿意在大陆投资。身为炎黄子孙,拥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家庭关系和历史渊源使海外华人在大陆投资很容易。同时,作为龙的传人,他们也想借助这种方式帮助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其次,是由于海外华人掌握着巨额资产。“根据较保守的估计,海外华人的流动资金高达2万亿美元,若将这些华人放在一个国家里,那么其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5000亿美元。”另外,中国政府的态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陆欢迎发展外贸和投资的态度刺激了跨国华人经济的形成。“龙的传人”的信念在海外华人对大陆投资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更为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腐败、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但应该看到,在龙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 世界上,都习惯把中国称为“东方巨龙”。这条巨龙已经真正苏醒,开始腾飞,而中国人民也以巨龙腾飞作为经济发展的象征。有人说,“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而中国作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中心,将成为新世纪的“龙头”! J是一个鱼钩,是等待。在等待中,磨炼性情,变得沉静如水X,是一个错号,是坚持,在坚持中,锻炼信念,变得永不放弃V,是一个水沟,是灾难,在灾难里,磨练意志,变得永垂不朽 ---LZ也是在写寒假作业吧,我就这么写的 C: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青春总是不圆满的。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一个人掉眼泪……。正因为一切是第一次,所以总会不圆满。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不圆满,就多了一份不同的体验,多了一种美好的希冀。D: 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没有理由不快乐。如果青春是一把竖琴,那么用心去弹奏,青春是一眼忘忧泉。E: E是书架,是知识。没有书的青春是不开的花。青春如果不与书结缘,就失去了和世界上无数优秀的人交流的机会。F: F是一株谷穗,是思想,是丰收。青春不和思想结合,就会显得盲目和浮澡。善于思考,勤于思考,青春才会收获智慧的果实。G: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朝气+勇气+灵气。H: H是单扛杠是运动。青春的第一标志就是健康,而健康来自于不懈的运动。I: I是单个的人,是独立。这意味着你长大了,成人了,不能再依靠父母、师长,你要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能力,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K: K是迈出正步的军人,是规范。青春的历程里少不了一种整齐的步伐。学会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是成熟的开始。L: L是一只靴子,是时尚。时尚总是青春的代表。M: M是一扇大门,是抉择。青春是迈入大门前的抉择。抉择要有勇气,又要慎重,因为抉择是否对路,关乎你的发展前途。N: N是一道闪电,是激情。没有激情的青春是乏味的,有激情才有创造力,激情像一道闪电,它使青春之光更加灿烂。O: O是轮太阳,是朝气。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青春的每一天也都应当是新的。总有新的事情发生,总有令人激动的行动,这才是青春。P: P 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Q: Q是一个气球,是梦想。惟有梦想是无限自由的,青春是你尽可以梦想,但一定要用现实的行动去逐步实现它。R: R是扶杖老人,是消逝。每一个人的青春都会消逝,女孩总有绾髻做妇人的那一天,少年最终会变成扶杖的老者。知道会消逝,就要好好把握每一天,不要虚度青春年华。S: S是曲线,是优美。青春少年无论外表还是内心都是美的。运动是美,安静是美,欢乐是美,忧伤是美,希望是美,失望也是一种美,因为你还可以重新来过。T: T是戴着帽子直立的人。那帽子可以象征某种荣誉,也可以象征某种压力。无论获得了荣誉还是遭到压力,你都应挺直脊梁,做一个直立的人。U: U是一只空杯子,是谦逊。有则禅语说:你不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尽,我怎么给你倒进去?青春的心是谦逊的,这样一切是思想和智慧才会注入你的内心。如果你抱着自己的知识不放,又不肯去向他人学习,就永远只能是半杯水。V: V是一个楔子,是专一。青春需要把所有的精力汇聚到一个点上,才能钻透模板。青春不是一笔可以任意挥霍的财产,在短暂的历程中,我们应该尽快找到自己能量的聚焦点。W: W是两个V组合在一起,是双赢。青春固然要争取胜利,但是在竞争中,并不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大度一点,宽容一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进步。X: X是作业本上的红叉,是错误。青年不可能没有错误,认识了错误,就能收获正确。Y: Y是一株树,是洗礼。青春之树应该站在高高的悬崖壁上接受洗礼,而不是在温室中懒洋洋地晒太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青春才能成为无边沙漠上最闪亮的一点。你是写广西教育出版社那个吗?
中国龙种;炎黄子孙龙的起源于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源于图腾,文化创造的进化,诗人吟龙;龙作者:李峤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龙与成语;龙伸蠖屈、龙神马壮、龙生九种、龙生九子龙首豕足、龙潭虎窟、龙潭虎穴、龙韬豹略、龙腾豹变龙腾凤集、龙腾虎蹴、龙腾虎踞、龙腾虎啸、龙腾虎跃龙腾虎踯、龙腾虎掷、龙跳虎伏、龙跳虎卧、龙头锯角龙头蛇尾、龙威虎震、龙威燕颔、炮凤烹龙、炮凤烹龙、配套成龙、雀马鱼龙人中之龙、蛇化为龙,不变其文、事火咒龙、痛饮黄龙、托凤攀龙望子成龙、卧虎藏龙、舞凤飞龙、绣虎雕龙、药店飞龙叶公好龙、游云惊龙、直捣黄龙、故事传说;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X,是一个错号,是坚持,在坚持中,锻炼信念,变得永不放弃V,是一个水沟,是灾难,在灾难里,磨练意志,变得永垂不朽---LZ也是在写寒假作业吧,我就这么写的
论文检测系统软件,有免费试用哦修改秘籍,非淘宝
体育游戏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选题目的和意义: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育游戏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重视。为了使体育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有实效,发展游戏者的体力和智力,或是为了娱乐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同学们在游戏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性的发展游戏的内容,制定游戏新的规则,以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提高体育游戏的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重视和发展体育游戏是各个教育机构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任务。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运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老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的效果。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为了了解本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国外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研究,他们在教学策略、游戏内容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游戏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人们对体育游戏的关注程度超过以往。我们感到前人的研究虽然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感到这些研究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重游戏的生理功能,轻游戏的心理功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已被学校教育视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阵地,这方面同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大有可为。我国学者运用教学实验等不同手段探讨了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主要研究内容:1、体育游戏的概念理解;2、体育游戏的重要性; 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的作用。3、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在基本技术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在结束部分中的应用; 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4、结束语。
实验设计: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进行分析,以及通过逻辑分析和现象学方法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进行探研,总结目前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查找,收集整理进行综合分析获得结论,咨询导师老师、有关老师对结论进一步讨论,最后撰写论文。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运用学校电子阅览室等工具进行查阅。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和现象学方法去探研。措施∶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论文进行分析,指导老师进行指点、修改,最后完成论文。
关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指导老师应该会把格式之类的给你吧,总之,把大纲写好,自己观点你写明白就也就是几百字吧,不用太详细,包括选题背景、论文内容、创新点等大纲就先介绍《晚间新闻》节目内容,可以选几天的具体新闻写,播出时间、长度等吧。再把民生新闻定义说一下,特点是什么。这种娱乐化表现在哪里、受众对于晚间新闻的反应是什么,你可以做个调查。娱乐化的新闻,有什么样的影响包括正面、反面的影响等等。这种你觉得这类新闻还有什么改进的地方…都可以说一下
毕业论文一般离不开“三步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题报告是开题者对论文主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方面。下面给你详细的内容: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