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遵义市水土保持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遵义市水土保持论文文献

历时近3年,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28位院士参与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于2008年年底结束,初步完成了对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的摸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请他就考察结果对中国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 现状—— 全国 646个县水土流失严重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这次规模空前的摸底考察显示,中国水土流失正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二、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中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亿吨,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400多吨/平方公里·年,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3万吨/平方公里·年,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与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中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中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25个、松辽河流域4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域17个,分别占、、、、和。从省级行政区看,四川、山西、甘肃、内蒙古、陕西5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三、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南方红壤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考察显示,水土流失已不局限于人们通常会想到的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山清水秀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同样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号称“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分烟”,独特的地形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类开发项目多,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迅速,这使得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不亚于黄土高原。据估计,在过去的70至120年内,已有亿吨土壤和泥沙被搬出崩岗侵蚀区,年均产沙量约6720万吨,崩岗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高达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万吨,是国标中剧烈侵蚀标准的4倍左右。影响——贫困与水土流失恶性循环水土流失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专家以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水土流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具体而言,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中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中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值得注意的是,贫困与水土流失正呈现出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次行程14万公里的考察显示,中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10个;陕北老区县27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太行山4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33个。同时,中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0个民族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7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8个民族县中,5个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宁夏南部山区8个回族为主的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8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目前中国还有不少水土流失区已光山秃岭,不宜居住和生活。在经济发展中,贫穷和水土流失往往恶性循环,经济最贫困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鄂竟平说,在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防治速度缓慢。例如造成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约1/3的坡耕地,在贫困地区居多数。由于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当地民众为了生存发展,走上一条越垦越贫、越贫越垦的恶性循环之路。缘由——人为防治不力不容忽视重开发、轻保护,防治措施不当,重点区域治理滞后,投入不足,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鄂竟平表示,除了气候变化以外,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存在三大突出问题:首先,经济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土弃渣、破坏地貌植被。大量的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同时,部分山丘区林果业开发无序,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也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其次,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滞后,成为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全国现有亿亩耕地中,坡耕地约3亿亩,占17%。坡耕地面积占中国水土流失面积的,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33%。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达到40至60公斤。中国坡耕地大量存在及其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影响生态重建和恢复的关键因素。第三,部分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配置不当。一是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结果事倍功半。比如北方地区存在人工种草的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结果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还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一些不适合的树种,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南方一些地区林相单一,抚育管理不合理,林地产生的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二是部分地方在措施配置时未做到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结果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结果经历了很大的挫折;三是注重人工治理,忽视生态自然修复能力,结果既加大了生态治理的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目标—— 15至20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区力争用15至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与环境趋向良性循环;严重流失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所有坡耕地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国范围内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在9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这是经过专家论证,科考报告提出的中国近期水土流失的防治目标。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力度在逐步加大,相继实施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环京津地区、珠江上游、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等重点治理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2万平方公里,2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水土保持设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 鄂竟平表示,去年,水利部在科考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纲要》,将定期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县市进行水土流失状况评价,作为考核当地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并成立了国家级的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鄂竟平介绍,通过这次考察,专家们一致建议,尽快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配合沟道整治工程和适当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既可以尽快改善广大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山丘区群众的基本口粮和增收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我也在写呢,纳闷~~!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 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三是其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主要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生物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蓄水保土耕作措施---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在古代,人类早已结合农业生产开始水土保持工作,中国历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商代人民已创造了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的区田法。此法颇似今天干旱地区农民采用的掏种法和坑田法。公元前 6世纪楚国令尹已在今淮河流域建成历史上有名的陂塘。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中国农民根据当时耕地向山区、丘陵区扩展的客观需要,创造了不少坡地保水抗旱栽培经验,如圳田法、高低畦种植法等。在西汉时坡地上已出现雏形梯田。战国魏文侯和魏襄王时邺令曾引漳灌邺(治今临漳西南40里的邺镇),引洪淤灌并改良大片盐碱滩地,使之能生长稻粱。为了利用泥沙资源,清代农民已开始打坝淤地,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起汰沙澄源的作用。在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方面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已采用封山育林方法在山区大面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东汉时期,中国人民已十分重视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在总结中国古代人民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历代有不少学者或官吏提出许多重要的水土保持理论。西周《吕刑》一书中就有“平治水土”的记载。涉及水土保持理论的文献最早见于东周的《国语》。书中指出:“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作者认为山陵是土壤聚集的地方,沼泽是百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河川可以通水和调节气候,沼泽能拦蓄洪水。因此,古代先王有不毁坏山陵,不垫高沼泽,不在河流修堤防,不进行沼泽排水的说法。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对保护森林和水土保持,起了一定的作用。东汉王充在他著的《论衡》一书中明确指出:“地性生草(指五谷及牧草)、山性生木”,总结了合理利用山地及荒山、荒坡造林的经验。1743年御史胡定提出在山西和陕西的溪涧筑坝淤地,保持水土以治黄河,但未能实行。此外,至今对水土保持工作仍有重要意义的古代水土保持理论还有:“森林抑流固沙”、“沟洫治黄”、“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治水先治源”等。 世界其他国家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特点与各国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滥伐森林而引起山地荒废。为此,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实施了森林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奥地利1884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荒溪治理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治荒溪侵蚀的森林措施和工程措施体系。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以日本关东山洪及泥石流灾害为契机,在原有治水在于治山的传统思想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防沙工程学,相当于水土保持工程学。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及日本,主要针对山洪及泥石流灾害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土壤科学及山地农业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学教授.贝内特创立了以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耕作土壤为中心的土壤保持学。美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与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原和原始森林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有密切的关系。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水土保持法案》。苏联学者在1917年以后,继承了.多库恰耶夫、П.Α.科斯特切夫和.威廉斯等人景观学说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农地森林改良气候土壤学、水利改良土壤学及农业改良土壤学,体现了采用综合措施改良土壤,维护与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观点。这些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指导了苏联种植护田林带、实施草田轮作、建造池塘和水库,以保证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地区和森林草原区农业稳定丰产计划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1952年政务院发出《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956年成立了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64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1965年成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198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据统计,截至1987年,全国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km,占原50年代水土流失总面积150万km的33%,其中黄河中游地区累计初步治理面积约万km,占流失面积43万km的31%。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提高山地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及土地生产率;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变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调节河流洪峰流量与减小输沙量;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截至1987年,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所已达70余个。在人才培训方面,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为北京林业大学)于1958年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并于1980年成立水土保持系。1983年以后,西北林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建立了水土保持系或专业。30多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广大,某些地区仍有滥砍滥伐和陡坡耕种等现象,局部地区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大于治理,因此水土保持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水土保持 - 研究内容 主要有:①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与危害;②水土流失规律与水土保持原理;③水土资源评价方法及水土保持规划;④水土保持措施;⑤水土保持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⑥水土保持法规及管理。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与一些基础性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如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造林学、水工结构、 水力学、 农田水利、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景观生态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水土保持 - 治理原则 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除科学地制定水土保持规划、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规外,还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综合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有: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各项技术措施规划与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把调节地表径流,减小坡地径流损失放在首位。为此,要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持水能力;在斜坡上修筑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径流的工程措施,改变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收或分散地表径流,减小径流的侵蚀能力。②提高土壤的抗蚀性。可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料和土壤聚合物、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作物等。③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草,调节地表径流,防止侵蚀。④对于已受侵蚀的土地,除防止进一步侵蚀外,要辅以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把土地的保护与改良结合起来。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使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集中治理,连续治理。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规划和设计。⑦优化选用生态经济效益优良的方案

起因:近几年来,全球水土流失的问题很严重,已经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了。一次自然课后,我们班成立了环保小组,对水土流失进行了调查和探究。查找结果: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而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还有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 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使江河边的泥土都流进了江河里,是河床上升,使 洪水泛滥成灾,而且土地裸露,造成了沙尘暴,淹没了土地,使原来的绿洲都沙漠化了。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楼等,破坏了植物,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防治:应该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还要多植树,使土地不容易水土流失。不能让人乱砍伐树木。不合适的地方你改一下,在添点

水土保持学报与水土保持研究

有一本《水土保持》的中文刊

主要有: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水土保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等等!!!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学报,一般是这个学科的学术期刊,刊登研究性文章;通报带有短期通讯的含义,也可以刊登长文章;XXX科学、XXX研究,水平相当于XXX学报,如果同一学科有2份期刊,第2份可能会起这个名;总之一个期刊叫什么名是一回事,它刊登的文章水平又是一回事,就如同一个大学同她的学生水平的关系。

水土保持论文文献

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10篇。1、第一作者论文(1)矿山土特性与林业利用,森林与土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山西采煤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其土地复垦可行与必要性研究,走向21世纪——中国首届青年环境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3)论我国土地复垦的效益,生态经济,1995, (4)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土岩的特性、培肥与复垦种植,土壤地质,中国地质出版社,(5)现代化大型露天矿废弃地的物理特性与水土保持,矿山废地复垦与绿化,中国林业出版社,(6)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表层岩土径流特征与复垦种植,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7)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岩土侵蚀时空变异规律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山西露天矿排土场地表排土工艺与复垦种植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生态经济,1996,(10)矿区废弃地复垦中的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问题,煤矿环境保护,1996,(11)Major problems and special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reclamation of coal spoil piles in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2)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mined degraded land of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3)安太堡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特征与控制,煤炭学报,1997,NO. 5(14)山西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7,(15)Revegetation of mine soil on surface mine in loess ar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1998,(16)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剧烈扰动土地生态重建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8,(17)露天煤矿排土场人为加速侵蚀及分类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18)试析平朔矿区土地复垦新技术,煤矿环境保护,1998,(19)试论矿区生态重建,自然资源学报,1999,(20)安家岭露天煤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煤炭学报,1999,(21)机修梯田与矿区废弃地的再利用,科技导报1999,(22)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受损研究——以平朔露天煤矿为例,生态学报1999,(23)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land of Opencast mine of Pingshuo Ataibao,China,Beijing International Land Reclamation and Restoration (24)中国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0,(25)关于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几个问题,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2000 (26)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27)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2001,(29)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案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1,(30)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重建,跨世纪土壤环境保护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1)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境再造与群落重组背景研究,跨世纪土壤环境保护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2)黄土高原大型露天采煤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以平朔露天矿为例,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3)重建矿区生存空间,中国国土资源报,(34)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14年,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论文集,(35)重建矿区生存空间,避免人口大迁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36)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环境条件分析——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为例,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地学问题研究,地质出版社,(37)山西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18年回顾,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8)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面临的问题,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中国地质教育,2005,(40)工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北京生态建设国内研讨会,2005,82、通讯作者论文(1)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建设中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煤矿环境保护,2002,(2)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生态学报2003,(3)矿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03,(4)植被根系与土壤抗冲抗蚀性的研究综述,水土保持研究,2003 ,(5)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源环境保护,2003 ,(6)黄土区大型露天矿生态破坏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7)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煤炭学报,2004,(8)黄土丘陵采煤塌陷地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9)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致灾因子的确定,能源环境保护,2004,(10)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复垦土壤基质原始形成环境及化学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1)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3)Potentiality Study of Settlement Consolidation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4,(14)城乡交错带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农业工程学报,2005,增刊(15)运城市果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6)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方法亟待研究,露天采矿技术,2005,、其他合作论文(1)Improvement of mine soils by growing grasses in semi-arid areas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id-desert soils ,August 20-29,1993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粗颗粒固体废弃物堆场的无覆盖复垦种植,土地复垦技术,1993,(3)矿山土地复垦中利用方向的决策,土地复垦技术,1993,(4)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岩土侵蚀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994,(5)黄土高原土地破坏与复垦的流域管理,中国土地科学,1994,(6)复垦地种植利用方向的模糊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7)山西煤矸石风化层中重金属元素及盐分对复垦利植的影响,煤矿环境保护,1995,(8)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决策的商榷,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9)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时空变化与水土保持关系,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第三届全国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0)当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症结及解决思路,煤矿环境保护,1996,(11)Problem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arge surface mine on the Loess Are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2)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煤矿环境保护,1997,(13)黄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研制,煤矿环境保护,1997,(14)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分类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7,(15)大中型矿山废弃地复垦对策,中国煤炭,1997,NO. 1(16)山西矿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择诀:矿区生态重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17)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Land ——Taking Xiaoyi Bauxite Mine for Example,Ecological Engineering(美国) ,1998,被SCI收录(18)采矿废弃地生态重建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19)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建立,计算机与农业,1998,(20)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程序设计,煤矿环境保护,1998,(21)矿区“生态重建”效益的阶段性及其定量评价探讨,煤矿环境保护,1998,(23)Ecological Rebuilding and land reclamation in surface mine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Journal of Ecological science(24)阳泉煤矸石山浅层矸石风化物水分特征初探,煤炭学报,1999,(25)露天煤矿土地破坏预测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9,(26)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9,(27)露天煤矿废待复垦土地评价模型的建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28)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生态学杂志,1999,(29)大型露天煤矿生态重建的效益分析,生态经济,1999,(30)沙棘对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的作用,水土保持通报,1999,(31)煤矸石山立地条件与林业复垦研究——以山西统配煤矿为例,山西林业科技,1999,(32)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类型划分,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33)山西矿区土地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重建,山西土地,1999,(34)刍议中国土地复垦与矿区生态重建的特殊性,第六 次全国土地复垦学术会议——世纪之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论文集,1999,10(35)安太堡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限制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第六 次全国土地复垦学术会议——世纪之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论文集,1999,10(36)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刺槐生长状况研究,煤矿环境保护,2000,(37)黄河中游地域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方式特殊性的探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38)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野生植物侵入研究初报,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39)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in Antaibao opencast mine,北京,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学术讨论会,2001(40)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水土保持学报,2001,(41)大型露天煤矿人工扰动地貌生态重建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42)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地土壤养分相关研究,煤炭环境保护,2001,(43)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地科学,2002,(44)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对策,水土保持研究,2002 ,(45)矿区生态重建中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煤矿环境保护,2002,(46)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煤炭学报,2003,(47)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种子库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48)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特征及其植被控制效果,水土保持学报,2004,(49)大型排土场“径流分散”水蚀控制模式及其设计探讨,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50)大型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平朔矿为例,生产力研究,2004,(51)基于生物学科系统回顾法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其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水土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地定义: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涉及预防、治理以及成果管护3个层面。预防主要是针对一些尚未造成水土流失或水土流失状况较轻的地区,在这一地区除了要采取植物"工程等技术措施外,还要加大水土保持宣传,激发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以及保护意识。而治理则是针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的地区,这一地区会采取植物、工程以及耕作措施等进行治理。成果管护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可以有效巩固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

一、水土保持的目标和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场退化、山区生态屏障破坏导致的水资源涵养功能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的形势下,水利部确立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基本思路,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三大目标”、“四项任务”。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三大目标

(1)在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进入江河泥沙的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和对重点江河湖库周边的水源保护及生态改善。

(2)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在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洪涝灾害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四项任务

(1)预防监督

重点加强对主要供水水源地、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能源富集、开发集中区域等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把项目开发建设过程小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减低到最低程度。

(2)综合治理

继续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熙土区等水上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

(3)生态修复

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的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封育保护、封山禁牧,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范围的水上保持生态建设。

(4)监测预报

加强水土流失收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灾害。

二、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

水土保持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区,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的总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都分,三种措施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1)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在水蚀和风烛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和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员的农业技术方法,即为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又称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土流失地区采用的人工或飞播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分类及其作用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工程的分类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沟治理工程;③山洪排导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2、不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作用

(1)山坡防护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地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

(2)山沟治理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蓄和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护工程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目的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

(3)山洪排导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山洪排导工程的措施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措施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浇地、引水上山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

四、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1、斜坡固定工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抗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2、山坡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1)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山坡截流沟与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浇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2)梯田

梯田是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活性,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3、沟床固定工程

沟床固定工程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称为沟道治理工程。沟床固定工程主要防止沟道底部下切,固定并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沟床的固定对于沟坡及山坡的稳定也具有重意义。沟床固定工程包括谷坊、防冲槛、沟床铺砌、种草皮、沟底防冲林带等措施。欧洲荒溪治理中的沟床固定工程称为固床坝、潜堰;日本防沙工程中的沟床固定工程有固底坝、防冲坝等。

(1)谷坊工程

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谷坊高度一般<3 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谷坊的作用:①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②抬高沟床,稳定山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④沟道逐渐淤平,形成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冲刷。因此,在考虑沟段是否应该修建谷坊时首先应当研究该段沟道是否会发生下切冲刷作用。

(2)拦沙坝工程

拦沙坝是以拦截山洪及泥石流(荒溪)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 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

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内修筑的拦沙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①拦蓄(包括块石)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②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③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降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拦沙坝的淤积物掩埋了滑坡体剪出口,对滑坡运动产生阻力,促使滑坡稳定;④沙坝在减少泥沙来源和拦蓄泥沙方面能起重要作用。拦沙坝将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堆积库内,可以使下游免遭泥石流危害。如前苏联阿拉木图市麦杰奥地区采用定向大爆破修建了一座高达115 m的拦坝,1973年7月15日在小阿拉木图河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该坝拦蓄了400×104m3的固体物质,使阿拉木图市避免了一场泥石流灾害。

(3)淤地坝工程

淤地坝系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淤地坝主要目的在于拦泥淤地,一般不长期蓄水,其下游也无灌溉要求。随着坝内淤积面的逐年提高,坝体与坝地能较快地连成一个整体,实际上可看作是一个重力式挡泥(土)墙。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3个部分组成,溢洪道是排泄洪水建筑物,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程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放水建筑物多采用竖井式和卧管式,沟道常流水,库内清水等通过排水设备排泄到下游。反滤排水设备是为排除坝内地下水,防止坝地盐碱化,增加坝坡稳定性而设置的。淤地坝设计、施工、管理技术与水库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淤地坝在构成上也要求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三大件”齐全,但由于它主要用于拦泥而非长期蓄水,因此,淤地坝比水库大坝设计洪水标准低,坝坡比较陡,对地质条件要求低,坝基、岸坡处理和背水坡脚排水设施简单。淤地坝在设计和运用上一般可不考虑坝基渗漏和放水骤降等问题。

五、结语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另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三大类。

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土保持梯田工程措施论文要原创吗,我可为您操作.

水土保持方向的论文可以在中国知网或者百度文库里都可以检索到,搜的时候输入检索词“水土保持”就行,一搜出来一大堆,部分论文还是可以下载的。再就是有些期刊里也可以找到,如《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通报》等等。

水土保持发表

早在本世纪30年代初期,邓叔群就开始注意对生态学的研究。1939年,他利用中央农林部要他负责一部分林业科学研究的机会,组织了西南森林调查团,深入四川、云南、西康等省的沙坪坝、岷山、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地区的原始林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森林分布、生长生态特性以及林木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发表了《洪坝森林的研究》、《我国天然林管理法之研究》(一)、《今日中国的林业问题》、《西藏东部高原的森林地理》等论文。为了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建立一种有利于农林牧业生产的生态系统,以减轻黄河对其下游地区的危害,他于1941年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来到了甘肃省的林区。在他任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林业部经理的6年期间,先后曾去白龙江中游武都、文县一带、天水小陇山、河西走廊、祁连山、秦岭等林区,亲自进行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分析了大量的树木生长情况,为科学地营林育林提供了依据;他论证了祁连山、天山等高山林区植被灌木丛对于积雪、保土和调节雪水径流的重要作用;设计出在兰州南北山干旱地区采用“水平沟”造林的方案,为保持水土、保证较高的造林成活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建议,在黄土高原荒山造林应选用沙枣、柽柳、白榆等耐寒抗旱的小乔木作先锋树种。这一建议在当时虽然没有被充分采纳和利用,但对今天改造黄土高原的工作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期间,邓叔群最重要的工作和最大的贡献,就是他首先提出了生态平衡的观点,并亲自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成功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经营林业和科学管理森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活生生的、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典型——洮河林场。黄河的大支流洮河上游的大片原始森林当时为藏族林主所有,他们常把森林的树木卖给木材商人,树木砍光后再放火烧山以长牧草或开辟为耕地,因此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从而给黄河下游带来的灾难也就随之加重。为了改变这种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他利用水利林牧公司的资金,在洮河上游甘肃省卓尼县买下了一大片藏族林主的森林,创办了位于卓尼的洮河林场总场和苗圃,以及卓尼地区以外的三个洮河林场分场和一个牧场。他对这些林场中的森林分别进行调查、勘测,绘制了我国较早应用的林型图,并就各树种、树龄以及林木生长、材积、更新和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制定出了一整套保证更新量、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科学经营管理制度,使森林长存、采伐不绝。自那时起迄今已有40多年,但至今洮河林场仍在沿用当年他亲自制定的这一科学管理制度。几十年来,黄河上游的多数森林均遭程度不同的破坏,唯洮河林场为黄河上游保留下了宝贵的森林区,为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这一期间,邓叔群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所进行的大量调查结果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汇总在他离开甘肃后于1947—1948年发表的诸论文中,如:《甘肃林区及其生态》、《甘肃的造林与管理》、《甘肃林业的基础》、《甘肃的气候与树木年轮》、《我国天然林管理法之研究》(二)、《中国森林地理概要》等。1948年底,他为东北编写的林科大学教材纲要,其中包括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测林学、森林经营学、森林病理学等,就是他对我国森林的大量调查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的产物。

不少反思98'洪灾的文章谈到:上游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是引发洪灾的重要原因,但许多人却未必注意到,生态植被的破坏和片面宣传林业的成就有直接关系。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资料,到1993年,我国就已经摆脱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双下滑的局面,进入“双增长”时代。全国的森林面积从建国初的亿公顷增加到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从提高到,1993年以来还保持着每年植树360多万公顷的业绩,1994年,继广东、福建、湖南宣布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后,安徽等省区也宣布消灭了宜林荒山。 1994年前后,有关森林的喜讯经常见诸新闻媒体,据此,普通人只能得出我国森林形势一片大好或正向一片大好迈进的结论。可熟知内情的专家却忧心忡忡。而1995年以来连续多次洪水特别是98'洪灾将森林形势一派风光的形象终于捅了一个窟窿。只要稍微深入分析,便知道林业宣传的问题所在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有这样两组数字:一组即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字(见上述),按1993年全国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分别达到亿公顷、计,比解放初增长、;另一组是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数字: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长江流域12个省区有林地面积年均下降。假如国家林业局的数字是对的,那么森林增长的幅度的确可喜,假如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的数字是对的,那末,林业局公布的1993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亿公顷、比建国初增长的数字就值得推敲。因为长江流域12个省区占全国总省区数(不包括直辖市)的,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发表的资料,取1950年到1985年、下降率为计算,三十五年间,这12个省区的森林面积即减少,那末,到1993年,全国森林面积怎么可能比建国初增长呢?退一步,我们就假定林业局的数字确凿无疑,可透过这种增长背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可采伐成过熟林面积由1981年的2188万公顷减少到1993年的1349万公顷,蓄积量从建国初的20亿立方米下降到亿立方米,分别减少、。换句话说,砍掉的是荫天蔽日的老林,栽上的却是稀稀拉拉的中幼林。所以即使面积有所增加,可森林质量、林业生产力却绝对大幅下降,以至森工抱怨难以找到像样的林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南、中南等江河中上游被称为生态宝库、动物乐园的大量原始森林被毁坏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欠帐,即使今后百分之百的绿化了也还不上这个帐。因为原始森林是地球几亿年演变的绿色结晶,原始森林的综合生态功能是人工林根本无法比拟的,原始森林及其功用是不能复制的。单就持水这一项,发育较好的天然林林冠持水能力就比人工林高7-8倍,林地土壤有效贮水能力比人工林高6-7倍。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原始森林究竟被砍伐、毁坏了多少,这个数字恐怕成为不解之谜了,而时至今日天然森林还剩余多少,这个数字也不详。有关人士对这些数字历来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是植树造林的面积,每年增加多少,多少年共增加多少,然后宣传“辉煌成就”。如此等等。所以人们也只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一鳞半爪。据湖南某林业专家透露,从1957年-1995年,该省天然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比重下降近40%0。另据有关资料,四川天然森林建国以来减少了一半以上,森林采伐与更新的比例11:1,其中大凉山地区的原始森林基本都被垦作农田。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三峡两岸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李白笔下“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笔下“无边落木箫箫下”的景色早已不复存在了。笔者的故乡在滹沱河畔,五六十年代,滹沱河两岸林木还郁郁葱葱,到八十年代就几乎都变成了农田或沙地。这期间,故乡造林的数字却是逐年增加,但真正能看出成效的就是道路和灌渠两旁栽的树木。正是由于多年来片面宣传植树造林的业绩,甚至有意无意地夸大这种业绩,不少人醉心于对营林面积、覆盖率、增长率、几大造林工程以及诸如此类业绩的追求,而对“业绩”后面的问题却采取回避或淡漠态度,结果就误导了舆论,使一些本该早出台的措施(如停止采伐天然林、封山育林、加大林业投入)迟迟未出台,从而加速了森林植被的恶化。98'洪水平息后不久,林业专家汇聚在中国林业科学院进行反思研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直抒胸臆:1998年特大洪水的深层原因是,在植被建设方面近40年来有过重大失误,而近年来采取的弥补措施速度太慢了,力度太小了,使我们难有适当控制洪魔的主动权。只有在痛定思痛的大灾之后,类似沈教授这样的观点才能从林业界透露出来。林业的宣传存在片面问题,水利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的宣传何尝不存在类似问题。多少年来,人们已经听腻和看腻了这样的文字:某某地区投入多少资金和人工,完成多少土石方,搞了多少工程,治理了多少小流域,水土保持面积增加了多少,成效有多么大。如此等等。却很少看到这样的文字:某地区有多少条河流濒枯,多少个湖泊消失,多少绿山成了裸山和泥山,多少万亩良田被水冲沙压,多少万亩草原沙化,多少山青水秀的地方变成童山恶水的环境,更绝少对几十年来水利建设和几十年来水土破坏进行具体对比,弄清究竟孰大孰小、孰多孰少。98'洪水刚刚平息不几天,《经济日报》发表了专访水利部领导的文章,文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梯田、沟坝地、治沙造田亿亩(其中新增耕地3000万亩),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果6亿亩,种草保存面积6000多万亩,还兴修了大量的蓄水保土工程。各项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增产粮食160亿公斤,平均拦截泥沙15亿吨,蓄水250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可是就在这前不几天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却写道:“从建国以来到1989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从36万平方公里猛增到56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了约5000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也从10多亿吨增加到亿吨,仅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达16亿吨”。又写道:“1949年长江中下游共有湖泊面积25828平方公里,至1977年仅余平方公里,减少近一半,年均减少420平方公里。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因大量不合理开发建设已损失容积567亿立方米。‘千湖之省’的湖北省80年代湖泊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61%”。同是来自水利部的数字,《光明日报》的数字就打了《经济日报》的数字一耳光。根据《经济日报》,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根据《光明日报》,“从建国以来到1989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从36万平方公里猛增到56万平方公里”,就是说,截至1989年,仅长江流域就增加水土流失面积20万平方公里,按此推算,全国治理的74万平方公里根本不足以补偿增加流失的面积;根据《经济日报》,全国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平均拦截泥沙15亿吨”,根据《光明日报》,单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量也从10多亿吨增加到亿吨”,很显然,水土保持设施拦截泥沙的成绩远不足以补偿水土流失量的增加;根据《经济日报》,全国各项水土保持设施“蓄水达250亿立方米”,根据《光明日报》,单“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因大量不合理开发建设已损失容积567亿立方米”,非常明显,人工蓄水设施的蓄水量远不足以补偿被破坏天然湖泊的容水量;根据《经济日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根据《光明日报》,从长江流域看,几十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土壤流失量增加了120%左右,湖泊面积减少近一半,森林面积和森林质量大幅下降,水土保持工作“巨大的成效”和生态环境“极大地改善”并没有体现出来。另据资料,从全国中灾以上发生的频率看,20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43%,70年代60%,80年代70%,90年代100%。这说明生态环境是明显恶化而不是改善了,更不是“极大地改善”。其实,宣传的片面性、强调夸大成绩的误导性何止林业和水利,还有不少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搞农业的只说扩大耕地增产了粮食,不说垦了多少森林、湖塘、湿地和草原,搞工业的只说增加了多少产值利税,不说负了多少债,浪费了多少资源。而且方方面面各强调各的工作和成绩。农业说增产多少,林业说造林多少,水利说搞了多少水库,土地说保护了多少耕地,环保说治理了多少污染,有多少领域就有多少机构,有多少机构就出多少政绩,而不少政绩又是用平面递进推算法推出来的。诸凡植树面积、水土保持面积、人均纯收入、产值产量,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推出来。还有的“政绩”是不计代价“干”出来的,但宣传或汇报时却往往不提付出的代价,而只说干出的“政绩”。就像宋朝苏轼批评当时一些官员邀功请赏的办法:“用一头牛换五只羊,一头牛的损失,隐瞒而不说,五只羊的收获,却指为功劳成绩”。诸如此类的一些做法加上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体制,是不可能不出政绩、又是不可能不掩盖问题的。从一定意义说,98'洪灾就是有关方面长期突出政绩、掩盖问题积累的苦果。问题是,时至现在,人们也没有看到那个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作过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过一定责任。相反,却仍然时不时地看到标榜有关部门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的报道。一些新闻报道仍然围绕植树造林面积每年以“多少万公顷的速度推进、累计植树造林面积已达到多少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某某年”的“百分之多少”增加到现在的“百分之多少”,“百分之多少”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沙漠化面积得到控制等很难得到证实、更难和进一步遭到破坏的生态面积进行比较的“部门化”的数字大作文章,继续为某些部门的脸上贴金,宣扬其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绩。

水土保持编辑部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求是什么?

什么机构具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能力?

中科检测

可以编撰书土保持验收;一站式专业机构,甲乙级资质;专业工程咨询机构;100+后工团队,终身服务;甲乙级资质已建成投产的生产建设项目未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的。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需要以下资料:

1、 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步设计方案。 包括主体工程主要技术标准

及建设规模、工程占用土地情况、土石方平衡、工程总投资和土

建投资、工期安排(必备资料) 。

2、 项目平面、纵断面图,典型横断面图,项目地区地形图(1:10000

工作图和 1:2000 线路图,带地形、标高) 。

3、 沿线地勘资料(地址和水文地质简要说明) ,包括地质构造特

征、地层岩性、土壤类型、地下水贮存情况等。

4、 沿线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 (图件和说明)、水系图及说明,

动植物分布及说明。

5、 初步拟拟定的取土方案和企图去向, 取弃土场运输距离, 与相

关方签订的取弃土协议(合同)

6、 业主信息,包括:

(1) 业主全称、邮编;

(2) 法人代表名字, 联系人及其电话、 传真、电子邮件地址;

(3) 建设单位工程资质证书(必备资料)

7、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委托书(必备资料) 。项目立项文件、规划两证

一书复印件。土石料采购合同。

第一条为了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申报、审批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凡从事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前期勘测设计工作。第三条水土保持方案分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开垦荒坡地,申请采矿、以及其他生产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填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第四条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由生产建设单位负责。具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单位,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第五条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八条规定、“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提纲、《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及国家、部门现行有关规范进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提纲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见附件一、二(略)。第六条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所需费用应根据编制工作量确定,纳入项目前期费用。第七条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项目单位或个人在领取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证》后,方能办理其他批准手续。第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应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中央审批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地方审批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由相应级别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乡镇、集体、个体及其他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由其所在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跨地区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九条县级以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之日起,分别在60天、30天内办理审批手续。逾期未审批或者未予答复的,项目单位可视其编报的水土保持方案已被确认。对特殊性质或特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时限可适当延长,延长时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前已建、在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单位或个人必须在本规定颁布之日起3个月内依照本规定负责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补办审批手续。第十一条经审批的项目,如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发生变化时,项目单位或个人应及时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按照本规定的程序报原批准单位审批。第十二条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设计、施工。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工程不得投产使用。第十三条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可行使本规定中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第十四条本规定由水利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我国《水土保持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四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可以行使《水土保持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水行政主客部门水土保持工作的职权。

中国水土保持》是水利部主管、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土保持综合性科技期刊。 本刊1980年8月创刊,初名《水土保持》,为双月刊,内部发行。1982年改为现名,国内发行。从1984年第1期起改为月刊,国内外发行,国外代号:M748。本刊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0941,国内刊号:CN41-1144/TV。本刊为大16开,每期64页,容量14万字办刊宗旨 贯彻水土保持方针政策,宣传水土保持成就;报道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交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传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信息,介绍国内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普及水土保持基础知识,推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典型。特点与特色 20多年的办刊实践,逐步形成了融政策性、技术性、实用性和新闻性为一体的风格,成为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科技期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杂志的风格集中体现了杂志所坚持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符合杂志的定位,符合水土保持工作对杂志的需求。 多年来,紧扣办刊宗旨,围绕办刊方针,根据水利部对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有计划、有目的的约请和组织有关文章、讲话在杂志上刊登,宣传水土保持政策和成就,传递水土保持信息,及时指导和服务于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生态建设、前期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投稿邮箱: (来稿请注明投“中国水土保持”) 注:投稿须明确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编、联系电话和详细地址,E-mail,以便及时投寄录用通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