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卑鄙的圣人曹操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卑鄙的圣人曹操论文文献

因为曹操是当时著名的奸雄,挟天子而令诸侯,利用人心。因为需要面对不同的人,他的性格产生了分歧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治世能臣,乱世枭雄”,历史上的许多人物都可以分为忠奸善恶,然而此书却称曹操为“卑鄙的圣人”:“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曹操的这辈子实在令人感叹。无论其年少时,青年时,中年时,老年时,都有令人动容感慨之处。诚然《卑鄙的圣人》这本书有相当多的小说虚构成分,但无论它是正史野史,历史的真相往往早已随着时间模糊,但只要是让人有启示故事,便值得一提。 一、年少懵懂热血世人皆道曹操心狠手辣诡计多端,谁知年少时期的曹操也有懵懂又热血,满腔理想的时候。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朝廷中的宦官一党,结党营私买官贿赂乃是家常便饭,曹操父辈的几位亲戚更是为了曹氏利益不惜残害忠良。也因此,曹家虽然也曾在朝廷上风光一时,但却被士大夫所不耻,被称为“官遗丑竖”。 曹操从小也是受四书五经耳濡目染,待曹操逐渐长大,便对父辈唯利是图的为官作风及其不满。加之曹操生性机敏灵活,满腔热血,便成了他父亲最不省心的儿子。 他与父辈的死敌——那些士大夫们相交甚密,父亲曹嵩好不容易为他争取来的官位,他上去便毫不含糊地大展拳脚,曹操励志自己为官一定要秉公无私、为民谋利,屡次得罪诸多权贵,很快就丢了得之不易的官位。之后甚至又为百姓反抗朝廷命令,把父亲曹嵩气到无可奈何——多么自以为是胆大包天的小鬼。 人们读来也许甚是惊讶,这样曾经正直而热血的少年,是如何变得像之后那样纵横一世的枭雄?起初会这样觉得,但越读到后面越发现,越是这样的英雄,年少越是有可能这样热血耿直,越是有异于同辈的气质,以及踌躇满志的决心。 英雄不是生来就会纵横捭阖的,确实只有拥有这份别人所没有的激情与热血,才能成就后来这样的一代枭雄。 二、青年时期的机遇 董卓进京后,暴戾杀戮,首都洛阳一片人心惶惶,为了巩固地位,董卓招了不少新老能臣入朝,残忍如董卓有令,再心不甘情不愿为董卓卖命,又有谁敢违令抗诏。然而曹操在接到董卓的任命后,竟直接逃出了洛阳城,直奔老家开始招兵买马筹划反董,不可谓不大胆,也自此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曹操最得意的时候,绝对还是在战场上的时候。曹操是十分难遇的杰出的军事天才,他先是与其他反董势力结盟,对盟友大失所望后开始依附好友、势力已经坐大的袁绍,取得袁绍信任后逐渐脱离袁绍的管束,夺取军事要地,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终于,在“挟天子”这件事情上,曹操率先明确了自己“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军事策略,不惜一切代价,最终掌控了天子。其实,在“迎驾天子”这件事情上,袁绍比曹操更有机会,袁绍是当时中原最强大的一方割据,惜乎袁绍瞻前顾后,害怕自己背上挟天子的罪名,错失了掌控天子以其名义号令天下的机会。曹操占得了挟天子的先机后,袁绍与又怒又妒,与曹操彻底翻脸。迎天子之事也很明显地可以看到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区别——前者目标明确,坚决果断;后者犹犹豫豫,错失良机。 曹操曾评价袁绍 “好谋而寡断,非英雄也。” 在如此乱世,迷失在各个策略中,犹豫不决,何成大事? 这时曹操凭借着自身对谋略出众的决断力,也已吸引并招揽了大量谋士,毛阶、荀彧、郭嘉、荀攸、程立等等,各个谋略出众,料事如神,曹操也有识人之才,取众人之所长,共同出谋划策;曹操帐下还不乏一批猛将,夏侯惇、于禁、乐进、张辽、徐晃等,曹操本就武略出众,又极具领袖气质,诸将也愿随之征战四方。 三、火烧乌巢,官渡之战 当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就此展开。当时曹操的兵力其实还远不如袁绍,即便有暂时降曹的关羽斩颜良文丑两名袁军两名大将,也只是暂时挫挫袁绍的锐气。袁绍的优势是压倒性的,而曹操的劣势也逐渐体现,粮草连连告急,营中有人私通袁军意图倒戈,曹操只凭借毅力竭力稳定着战况。 此时,袁绍那边帐下一名谋士许攸,由于袁绍刚愎自用,重小人而远贤人,许攸看出了袁绍内心真实的虚弱,便离开袁绍投奔曹营,并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信息——官渡东北四十里的乌巢,屯有大量袁绍大军的粮食,若能劫粮,战况必能反转。 这一提议诸将立刻反对:官渡乌巢相隔四十余里,即便能深入敌境,倘若袁绍派兵增援,曹军前后受敌将死无葬身之地。若要行动成功,须要有雷霆之势,在对方未得到消息或未来得及反应前,奇袭袁绍物资重地。 这样事关成败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抉择,怎能一时间做出选择?此时曹操帐下的一位谋士贾诩感叹: “这世间所有胜败很多都是一瞬间的事,明公(曹操)久经沙场岂是凡人?这个节骨眼上,能叫您怦然心动的战略,难道不应该试试吗?” 这一句话曹操深以为然。 在碰到真正战略机会的时候,怦然心动热血沸腾,而不是畏缩不前欲行又止,能够以极高的执行力果断地去完成,这大概就是英雄需有的气质吧。 试想曹操若当时拒绝了许攸的提议,或者犹犹豫豫走漏风声,恐怕官渡之战的结果就完全相反了。 有这样的诸将与谋士屡献奇谋,又有郭嘉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更激励了士气。最终袁绍性格的弱点渐渐暴露,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而曹操坚毅执着,冷静果断,帷幄运筹,最终以弱胜强,袁兵主力被逐渐击败,以多胜少的千年经典之战,官渡之战也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四、中老年 击败袁绍后,曹操势如破竹扫平北方剩余的障碍,统一天下指日可待,他不再是“官遗丑竖”,他掌控天子、万人之上,超越天子的权力,膨胀的野心,也是这时曹操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名句,即使他那时已经不再年轻,他那时所有的志向也只是进一步开拓他的事业,想那时的曹操何等的意气风发!——然而赤壁之战却阻止了曹操胜利的步伐。 江东孙权也不仅仅是守城之主,曹操常年在关中陆地上征战,而对水军只是纸上谈兵。多年来的胜利与他的所向披靡使这位枭雄也难免骄纵,赤壁初交锋曹操就大意失利,加之周瑜的苦肉计和暗步奇兵,使曹操最终败于赤壁。 三国的确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不仅是曹操,刘备和孙权,又有哪个不是英雄?而他们各自的帐下也都不乏一干英才。 曹操的失败也许也是天注定,曹操虽然行事雷厉风行,一生杀伐决断,但曹操同时也是性情中人,比起刘备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曹操却常有暴怒的一面,例如其全家遇难时下令屠城等,在赤壁之败以及晚年以后更甚。 须知攻城容易守城难,前方战线失利,后方也跟着乱。加之曹操器重的两个儿子都死于非命,剩下的曹丕、曹彰、曹植三子曹操都不甚满意,立储犹豫不决,为政上又迫于形式放弃了最初“唯才是举”的选官策略,不得不重用世家大族,向现实妥协,这使曹操晚年陷入了相当痛苦的境地。 晚年的曹操已经不再是那个满腹热忱、以苍生为念的年轻人,他的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为了子孙后代,曹操的篡汉之意早已呼之欲出,只是迫于形式还尚且不可称帝,可各类礼制都早已超越天子。到了晚年,曹操也逐渐变成了一位称孤道寡、家天下的君王了。而曹操本人也变得越发暴怒,其内心也越发的孤独。 一生征战四方,结果发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最终难以完成。曹操也曾稳住自己的步伐重整旗鼓、再征江东,但孙权与刘备势力已逐渐形成,江北士兵到了江南又常水土不服,谈何容易?自己逐渐衰老,战场上骑虎难下,继承人还尚未明了,怎能不痛苦?一代枭雄晚年如此,如何不凄凉?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在魏国首都的城楼上,此时的曹操已经是身患重疾,他庄严地交代完了死后要薄葬等后事,文臣武将见到这位枭雄的无奈自弃,也只觉凄凉。 然而在交代完后事后,曹操向所有的文成武将宣布到——最后一次,他要再次亲征汉中,为天下最后放手一搏。 其实这已经不是曹操抱着必胜的决心去进行的一场战役,而是为了自己不在朝堂终郁郁而终,为了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最后的尝试。毫无疑问,强撑病体的曹操连马都已骑不动,出军又怎会顺利。读到这只觉英雄末路之感,最后曹操死于洛阳,魂归故里,令人感叹。 纵观曹操一生,早年冲动热血,一生征战四方,杀伐决断,又极具统兵驭将之能,重贤爱才。反董卓、灭袁术、挟天子、消割据、擒吕布、降张绣、战袁绍、征汉中、平乌丸、伐刘表,却止于赤壁。晚年身体每况愈下,战场和政治上连连受挫,喜怒无常、清算旧臣之事难免,理想落空就归于愤怒,只能以权威自固,让人唏嘘。 其实何止曹操, 那些风光一时的天下枭雄到了晚年多少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固执偏见清算旧党,仿佛是一个逃不出怪圈。也许所谓高处不胜寒真是如此,一旦处于权力的中心,很多问题就变得敏感,昔日的旧友也难免互生嫌隙,就是对至亲人也难免要权力平衡,所谓盖世的英雄,最后也就只剩下盖世的孤独了。 正如书中所说: “曹操这辈子的激情都在乱世的捭阖和隐忍中消磨殆尽了,或许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它本就是刻板的、无情的,激情与自由只是乱世造就的幻梦。” 有人说,《卑鄙的圣人》这本书太冗长太啰嗦,一个曹操如何能写出十本八本的故事来?可我想说,这本书所写的又何止是曹操呢?袁绍的心高气傲而优柔寡断,荀彧的善于谋略又清高正直,郭嘉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贾诩的神机妙算和低调隐忍,汉献帝仁慈聪慧却身不由己,许攸因说话不知轻重惹怒曹操,吕布反复无常终无好报,孔桂因献媚过头最终死于曹丕之手…这是一部群像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看到命运的不公可能会使正直之人得不到他应有的结局,但反复小人通常更都不会有好结果。 而最终谁能想到,三国之中没有真正的赢家,而当时曹丕手下不起眼的掾属的司马懿,最后竟然篡了位成了统一天下之主?命运弄人,世事难料,无论曹操还是司马懿还是从古至今任何一位英雄,最后“大江东去浪淘尽”,留给后世看到的,也就是这样历史的一角,这样的一群“千古风流人物”吧。

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所以曹操是卑鄙的圣人。

曹操传记:《卑鄙的圣人:曹操》

《卑鄙的圣人:曹操》是曹操去世1791年来,可能是让曹操本人最服气的曹操全传。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简介:

《卑鄙的圣人:曹操》(曹操去世1791年来,曹操本人最服气的曹操全传)

一件件讲透,曹操收拾三国群雄的卑鄙、奸诈、狠毒计谋;

一页页浸透,曹操体恤天下众生的柔情、仁义、圣人情怀。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

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公元189年秋,曹操逃避董卓追杀,躲到老友吕伯奢家。吕家人磨刀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却疑心他们要谋害自己,断然砍杀吕氏全家;逃出门正好遇到吕伯奢打酒归来,问他猪杀好没?曹操惊愕中将热情的吕伯奢一刀捅死。

公元194年,曹操攻打吕布,为激励士气,他火烧城门断绝后路,但一开战就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赶紧仓皇回撤,穿过自己刚才点燃的熊熊大火,胡子烧焦了一半,正在残余人马垂头丧气的时候,满脸烟灰的曹操沉思半晌,突然下令立即夜袭吕布,因为他算到吕营刚刚得胜,此时必然松懈!果然得计。

公元220年3月15日,临终前,这个一代枭雄的遗言却如此温柔:老婆们要学会做鞋子来卖,挣钱养活自己,想改嫁的就改嫁,说完永远合上了他的眼睛。

翻开本书,您将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独一无二的家伙,进入曹操尘封了两千年的精彩内心世界。

——《卑鄙的圣人:曹操》第一部卷首语

作者简介:

王晓磊,男,天津人,曹操指定21世纪代言人。熟读现存关于曹操的所有史料中的每一个字,循着每一条蛛丝马迹,上下求索十余年,终于将1791年前的曹操,从品德到计谋到饮食到着装到大智慧到小毛病到说话的习惯语气,一一烂熟于心!并写出了这本迄今为止最真实、最鲜活、最完整的曹操全传。

作品目录:

总共有十部,已完结,最后一部已于2014-3-1出版

第一部 无副标题

章目:

第一章 突然的政变

第二章 曹操被父亲轰回老家

第三章 四年后重返洛阳

第四章 在酒桌上结识袁绍

第五章 冒死营救政治犯

第六章 曹嵩出马为曹操铺路

第七章 入仕前夜失手杀人

第八章 终于当官了

第九章 政界大佬点拨曹操

第十章 打死权贵名震洛阳

第十一章 被报复,滚出京城

第十二章 差点死在赴任途中

第十三章 做一个埋头苦干的小县令

第十四章 大靠山倒台,曹家满门罢官

第十五章 家族走向没落

第十六章 皇帝一句话让曹操咸鱼翻身

第二部 镇压黄巾起义,理想破灭

章目:

第一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第二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第三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第四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第五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第六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第七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第八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第九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第十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第十一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第十二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第十三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第十四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第十五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第十六章 皇宫大屠杀,新皇帝吓得逃进荒山

第三部 起兵征讨董卓,雄心暗起

章目:

第一章 董卓进京独霸大权

第二章 曹操仓皇逃离洛阳

第三章 九死一生的亡命之路

第四章 招兵买马征讨董卓

第五章 荥阳之战,曹操人生第一场败仗!

第六章 与讨董盟友撕破脸

第七章 走投无路,依附袁绍

第八章 以退为进,边忍边等

第九章 赢得袁绍信任,有了立足之地

第十章 吕布杀董卓

第十一章 入主兖州,独霸一方

第十二章 曹操腰杆硬了,追着袁术打

第十三章 血洗徐州,报杀父之仇

第十四章 部下兵变,差点流落街头

第十五章 蝗虫帮曹操打跑吕布

第十六章 夺回兖州,制定一生中最重要的战略

第四部 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

章目:

第一章 曹操决定把皇帝借来用一用

第二章 从黄巾军手中抢回豫州

第三章 连蒙带,拐走皇帝

第四章 独揽大权,收留刘备

第五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汉献帝敲打袁绍

第六章 征讨张绣,不战而胜

第七章 兵败淯水,害死曹昂和典韦

第八章 袁术称帝惹毛曹操

第九章 借刀杀人,引诱吕布打袁术

第十章 蕲县之战,计杀粮官稳定军心

第十一章 痛打刘表,击退张绣

第十二章 兵政分权,指定荀攸当军师

第十三章 祢衡击鼓骂曹操

第十四章 曹操与袁绍彻底闹翻

第十五章 卧底暗助曹操,一举击溃吕布

第十六章 曹操对阵袁绍,生死决战一触即发

第五部 以少胜多的千年经典,官渡之战

章目:

第一章 曹操杀吕布

第二章 曹操接收了吕布的赤兔和美人

第三章 平定徐州,曹操和土豪称兄道弟

第四章 郭嘉献上讨伐袁绍十胜论

第五章 曹操封官安抚关中诸将

第六章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第七章 暗箭难防,皇帝在背后阴了曹操

第八章 贾诩说服张绣,和曹操化敌为友

第九章 刘备造反,占据下邳自立门户

第十章 曹操在皇宫展开大清洗运动

第十一章 劝降关羽,曹营又多一员猛将

第十二章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第十三章 官渡初交锋,曹操袁绍陷入拉锯战

第十四章 曹操发明重型投石兵车

第十五章 夜袭乌巢,一举扭转战局

第十六章 袁绍一溃千里,曹操取得中原霸权

第六部 灭袁绍统一北方,野心爆膨

章目:

第一章 曹操接连重创河北军,袁绍性命垂危

第二章 后院起火,曹操休掉糟糠之妻

第三章 衣锦还乡,曹操大肆封赏乡亲父老

第四章 袁绍一命呜呼,曹操少了一个心腹大患

第五章 进军受阻,曹操退兵缓图河北

第六章 曹操假意征讨刘表,挑起袁绍二子争权

第七章 袁尚袁谭同室操戈,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第八章 天子的反击,曹操被吓得魂飞魄散

第九章 旧疾复发,华佗治好了曹操的头痛

第十章 围城打援,曹操赶跑了袁尚

第十一章 策马夜谈,董昭怂恿曹操谋取天下

第十二章 邺城失陷,曹操攻破袁氏大本营

第十三章曹丕抱得美人归,曹操赦免袁氏旧僚

第十四章 曹操哭袁绍,赢得邺城众人归心

第十五章 歼灭袁谭,曹操吞并冀青幽并四州

第十六章 移居邺城,曹操迈出代汉自立的第一步

第七部 现场直播,赤壁之战

章目:

第一章 曹操的请君入瓮之计

第二章 力排众议,曹操远征乌丸

第三章 张绣郭嘉殒命,曹操连折两员爱将

第四章 狭路相逢,曹军大破乌丸骑兵

第五章 战后整顿,曹操大肆集权

第六章 罢黜三公,恢复旧制

第七章 襄助刘琦,刘备暗谋荆州

第八章 曹操称相

第九章 刘表暴毙,荆州归降曹操

第十章 赵云护主,长坂坡之战

第十一章 孙刘联手抗曹

第十二章 赤壁初交锋,曹操大意失利

第十三章 暗布奇兵,周瑜的苦肉计

第十四章 千年经典一役,赤壁之战

第十五章 步步惊心华容道

第十六章 战败总结,曹操追悔莫及

第八部 曹操暮年急窃国,曹丕曹植急相煎

章目:

第一章 吞并武威,韩遂搅乱曹操后方

第二章 贿赂权臣,曹丕失算

第三章 韩遂马超谋叛曹操

第四章 一门四侯,曹操诸子加官晋爵

第五章 坐镇邺城,曹丕结党

第六章 入关中曹操先打心理战

第七章 曹操渡渭水险丧敌手

第八章 离间妙计大破西凉军

第九章 刘备入蜀,后患无穷

第十章 曹丕应变冀州之乱

第十一章 冀州不稳,曹操怒责曹丕

第十二章 起用酷吏,曹操治贪下狠手

第十三章 惩治豪强拿功臣开刀

第十四章 朝议九州制,曹操代汉野心彰显

第十五章 曹操晋位魏公

第十六章 荀彧殉汉

第九部 千古之谜,曹操为何弃曹植立曹丕

章目:

第一章 百骑夜袭,甘宁逞威曹营

第二章 南征不利,曹操望江兴叹

第三章 暗谋夺嫡,杨修襄助曹植

第四章 二子争嗣,曹操出题

第五章 临机应变,曹植棋高一着

第六章 优劣已分,曹操属意曹植

第七章 再征江东,空劳无功

第八章 废杀伏皇后,威逼天子

第九章 曹植作弊事发,曹操大失所望

第十章 出征汉中压制刘备

第十一章 误打误撞平定汉中

第十二章 大破孙权,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十三章 无心恋战,曹操错失灭蜀良机

第十四章 曹操晋封魏王

第十五章 重臣屈死,曹操立威

第十六章 贤内助一语惊醒曹操

第十部 枭雄的宿命

章目:

第一章 包藏祸心,关中旧势力谋叛曹操

第二章 问策贾诩,曹操定储

第三章 老骥伏枥,强撑病体征江东

第四章 血战濡须,损兵折将

第五章 议和北退,曹操再次败给了瘟疫

第六章 册立太子,树立曹丕权威

第七章 诛杀酷吏、儿媳,为新政权扫清障碍

第八章 许都叛乱,暴戾枭雄大开杀戒

第九章 一战降两胡,黄须儿威震塞北

第十章 曹彰意外崛起,争储再起波澜

第十一章 亲征汉中,曹操为天下最后一搏

第十二章 君心不可测,杨修冤死

第十三章 失汉中,统一天下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第十四章 水淹七军襄樊惨败,曹魏面临重大危机

第十五章 手足相残,为储位曹丕强行灌醉曹植

第十六章 联手孙权,有惊无险保住中原重地

第十七章 魂断故都,枭雄离世

第十八章 步步惊心,曹丕继统

尾声 汉末众生相

后记 曹魏的历史结局

曹操人物形象论文答辩

曹操是《三国演义》这部我国优秀的长篇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塑造了一批典型而艺术的人物形象。同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相比,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形象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我们努力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曹操。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即魏武帝。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破元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曹操生前在北方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从上面这段对曹操生平史料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见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但是现在呈现在这里的还仅仅是客观的介绍。作者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在历史上的面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但是在作者进行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见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来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看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及进行简单分析。 接上论曹操性格 1 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2 任人为贤 知人善认,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章节来说明问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的程度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是三面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惮其烦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曹操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过“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到我的重用。(见《青梅煮酒》周泽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操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陈先生写道:“孟德三令……则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也。由此推之,则东汉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据矣。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之大变革……(详见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我们现在来理解曹操的这种做法时候也许只能从曹操的人格特征来剖析。 3艺术形象的曹操的性格多面性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仅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历史的事实,而且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又有眼光远大、谋略出众、善于用人的雄才大略的一面。对曹操人格的贬斥,实际上是和他的优点一起表现的,正所谓的泥沙俱下。曹操是惯于由大怒转为大笑,大笑转为大哭的。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的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一方面他知人善任,敢于启用虽然毫无知名度、也无职称、职位和文凭,但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关羽去温酒斩华雄。他看人不分门第,用人唯才是举,而且在用人上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如他敢于启用曾通敌有叛逆意向的将领,敢于任用起草过檄文,措辞激烈大骂过他祖宗八辈的谋士陈琳。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一个方面,也是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照人的一面,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的具体表现。但罗贯中还塑造了曹操的另一面,那就是多疑、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曹操的这一个方面,用罗贯中的话说就是“乱世之奸雄”。

曹操之客观评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谈三国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会认为他是奸雄,狡猾奸诈,谋朝篡位,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褒刘贬曹的,夸大了刘备及其众将领的人物形象,作为反面衬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辈。民间的艺术表演又基本取材于《演义》,于是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义》的形象根深蒂固下来。 在了解上述两种人物形象之外,其实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另一种史实的形象,即历史形象。 刚才那句话句话是曹操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首先,杀,确实是杀了,但是是误杀,在《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面都有记载,所以应该是史实。其次,但两个版本中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演义》中描述的是理直气壮,杀了就是杀了,这是无可救药的奸;但在《三国志》中曹操是叹息着说的,木已成舟,已无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为他是将,他需要服众,就必须为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何况还得考虑当时的时势...同时,这里也表现出了曹操的坦诚,他是真小人,想象世界上还有多少伪君子... 上述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曹操奸诈的一面,我也并不想反驳这一点,他是奸雄,我同意。但从客观上来说,曹操并不仅仅是奸雄,而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 曹操有奸诈凶狠的一面,杀许攸,斩边让...可见一斑;但他又有真诚豁达的一面,放魏种,释陈琳...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操有时是阎王脾气,有时又表现得儿女情长。他的临终遗嘱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一生好事坏事都干了不少,影响时势甚至历史的事业不少,却都一笔带过,尽是唠唠叨叨了一堆的家务事,分香卖履不说,还记挂着前妻丁夫人,怕无颜去见长子曹昂。苏东坡说:“奸伪一生,死见真性。”。其实是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不再多说,总而言之,从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脸,既矛盾,又统一,可以说是: 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概,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一、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此时的曹操本来可以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可他并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这时惊走了另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其臂膀的谋士陈宫。 官渡之战时,曹操为平息官兵的怨气,杀了并没有任何过错的粮草官。表面上看是解决了一时的士气问题,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却失去了中上层将领人心。今天粮草官的下场说不定就是你明天的结果。以至于赤壁之战时统兵80万的曹操寝食难安并不踏实,许昌城后汉遗老蠢蠢欲动,长江边80兵不一心。曹操自己也好像被放在了火炉上烤,倍受煎熬,以至于他横槊赋诗发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慨叹。再后来,老年的曹操把猜忌的性格发展到了病态程度,据说曹操经常夜不成寐,提把刀砍人,倒霉的都是身边的女人、太监,御医。 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家产丰厚,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时阉宦专权实是已经将汉家江山折磨的体无完肤了上至门第,下至百姓,无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况且中国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视宦官之后。曹操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为掌上明珠极度宠幸,同时有被另一部分人极度蔑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性格,对周围世界周围人极度不信任。 二、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三、温情。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没有改嫁,最后也没有改嫁。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你说谁敢娶阎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吗。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四、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比方说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我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五、宽容。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六、报复心强。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关于曹操论文的题目

首先你定下的调调是曹操是英雄,那我只能夸他了,文章使用是一个中学生,文章是这样的: 乱世英雄——曹操 距今约1800年前,那是一个动荡的时候。乱世里战火绵连,生灵涂炭。但乱世里也造就了许多英雄,在这众多英雄曹操独树一帜带领手下闯荡出一片天下。这个出身算不上显赫,虽然小有家资和政治优势,但是陈留起兵的时候,兵不过三千,将不过曹仁和夏侯兄弟。但到最后却能成为当时中国势力最强的集团,并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为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的曹操正是这些英雄的杰出者。 杰出的军事家--曹操。他的一生打过的漂亮战役很多,比如奠定北方统治权的官渡大战,再如灭袁术,杀吕布等等。不过我想告诉诸位,我们不应该以结果来定位某些问题。因为,最大的成功永远无法代替走过的经历,就像白天的喧闹永远无法代替黑夜的寂静一样。 伟大的政治家--曹操。先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许绍说出这句话时,曹操的反应是听之大笑。不可否认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发动联盟军,迎汉帝,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盖世的文学家--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对于曹操对历史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乱世里出的英雄任务。

我妈是老师,多给我点分的话我让我妈帮你写!但是我认为,还是首当其冲直接点题好,然后再介绍背景和知料以及生平事例(百度上有的是),然后再论诗歌.祝你通过

曹操之客观评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谈三国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会认为他是奸雄,狡猾奸诈,谋朝篡位,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褒刘贬曹的,夸大了刘备及其众将领的人物形象,作为反面衬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辈。民间的艺术表演又基本取材于《演义》,于是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义》的形象根深蒂固下来。 在了解上述两种人物形象之外,其实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另一种史实的形象,即历史形象。 刚才那句话句话是曹操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首先,杀,确实是杀了,但是是误杀,在《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面都有记载,所以应该是史实。其次,但两个版本中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演义》中描述的是理直气壮,杀了就是杀了,这是无可救药的奸;但在《三国志》中曹操是叹息着说的,木已成舟,已无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为他是将,他需要服众,就必须为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何况还得考虑当时的时势...同时,这里也表现出了曹操的坦诚,他是真小人,想象世界上还有多少伪君子... 上述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曹操奸诈的一面,我也并不想反驳这一点,他是奸雄,我同意。但从客观上来说,曹操并不仅仅是奸雄,而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 曹操有奸诈凶狠的一面,杀许攸,斩边让...可见一斑;但他又有真诚豁达的一面,放魏种,释陈琳...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操有时是阎王脾气,有时又表现得儿女情长。他的临终遗嘱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一生好事坏事都干了不少,影响时势甚至历史的事业不少,却都一笔带过,尽是唠唠叨叨了一堆的家务事,分香卖履不说,还记挂着前妻丁夫人,怕无颜去见长子曹昂。苏东坡说:“奸伪一生,死见真性。”。其实是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不再多说,总而言之,从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脸,既矛盾,又统一,可以说是: 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概,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那个心怀天下的小人一一曹操

国外有没有研究过曹操论文的人

可以讲述他作为一代枭雄,任人唯贤,和孙刘成鼎足之势,实际上孙刘二者合力才和曹操不分伯仲,可见曹操不是许多人口中似乎一无是处的奸丞,他的做事魄力和野心以及不畏传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一代伟业的精神是不容忽略的——所以,不妨探讨曹操之所以能成就伟业身上所具有的亮点

曹操与英国丘吉尔政治思想、文学成就比较研究,或曹操与法国拿破仑,或美国华盛顿,或拉美波利瓦尔等生平、战略思想、政治抱负比较研究。

最近在写研究报告的研究意义,一看到“你做这个到底有什么意义”不禁心理一紧,狠狠反思自己的研究。关于意义的问题,写论文的时候会被问到, 写创业计划的时候会被问到,做人生选择的时候会被问到。突然悟出,所谓意义,不就是你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提问者所认同的价值观而已嘛。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价值观的人当然会看到不同的意义。所以,从题主的提问看来,题主是更倾向于商业回报的意义,当然这也是符合目前普遍的价值观,因此,才会有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研究没有用。同理,可以推导到对其他方面的追究了,搞科研有没有意义?搞人文科学有没有意义?搞工程有没有意义?搞纯理科有没有意义?自己创业有没有意义?拼死拼活挣钱有没有意义?买奢侈品有没有意义?为了现实放弃梦想有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总结就是,找到你热爱的东西,内心足够强大地去坚持,就是最大的意义。

2009年12月27日上午,相关部门正式公布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高穴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墓。虽然河南省文物局等部门运用多种方式证明该墓就是曹操墓,但质疑声却一直不断。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在随后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研究。曹操本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而要把曹操后人与两千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锁定曹操的DNA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成立课题组。课题组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曹操后人,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曹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与此同时,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其中118部在上海图书馆)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试图找到曹氏迁徙的可能线索。“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韩升说,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找到这8个曹氏族群后,专家再对他们的DNA进行了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李辉说,“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2012年底,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课题组专家表示,对曹操后代的追寻,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可能性。其间,生命科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毕业论文

中午有百家讲坛,可以看一下

解曹操九年级 | 800字 | 议论文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个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绝”曹操。而我认为那是智慧,不是奸诈。我其实并不喜欢看这些名着,在学了《隆中对》这篇课文后,开始对《三国演义》产生了一些兴趣,更是对诸葛亮的才华钦佩之至。于是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三国》这部电视剧看了一遍。诸葛亮确实很聪明,但他的才智完全败给了刘禅的弱智。然而,曹操的智慧,让我觉得他更胜诸葛亮一筹。曹操识得人才,也会用人。几乎没有因为用错人而打了败仗;而诸葛亮他们就不同了:失街亭而斩马谡,华容道放曹操,让魏延掌军而损两万精兵……虽然曹操曾经败给了诸葛亮,但根基还是相对稳固的,所以他生前就做好了防范蜀军北伐的措施了。诸葛亮到临死前也只是占领了九州中的益州,而东吴占领了两州,其余六州全在曹操手里,这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曹操与刘备相比,差距就更为明显了。刘备可以说是几乎不会用兵,夷陵之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教子方面也是如此,曹操的所有儿子中,个个都比刘禅要强上百倍。刘备一心只让刘禅多看古学经典,还要会背下,如果不能便要挨打,这让刘禅有许多话都不能直说,所以才会刘禅变得懦弱。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是战死了的;曹丕,曹植与其父并称三曹;幼子曹冲智力超群,着名的故事曹冲称象可以证明;还有一个曹彰,虽然不如曹植,曹丕,曹冲出名,但也是魏国后期的名将。曹操既然能将自己的儿子教育的这么好,自己肯定也不差。刚刚说过,他与自己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说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不浅。在初中的课本上,《观沧海》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他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还有大家熟知的《龟虽寿》中,更是出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千古传承的名句,这种精神也被后人们所提倡!从以上来看,曹操并非是奸臣,只是我们曲解了他的智慧;其实他才是三国斗争中的胜利者。    初三:马晓晨来源:作文网

一、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此时的曹操本来可以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可他并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这时惊走了另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其臂膀的谋士陈宫。 官渡之战时,曹操为平息官兵的怨气,杀了并没有任何过错的粮草官。表面上看是解决了一时的士气问题,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却失去了中上层将领人心。今天粮草官的下场说不定就是你明天的结果。以至于赤壁之战时统兵80万的曹操寝食难安并不踏实,许昌城后汉遗老蠢蠢欲动,长江边80兵不一心。曹操自己也好像被放在了火炉上烤,倍受煎熬,以至于他横槊赋诗发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慨叹。再后来,老年的曹操把猜忌的性格发展到了病态程度,据说曹操经常夜不成寐,提把刀砍人,倒霉的都是身边的女人、太监,御医。 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家产丰厚,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时阉宦专权实是已经将汉家江山折磨的体无完肤了上至门第,下至百姓,无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况且中国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视宦官之后。曹操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为掌上明珠极度宠幸,同时有被另一部分人极度蔑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性格,对周围世界周围人极度不信任。 二、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三、温情。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没有改嫁,最后也没有改嫁。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你说谁敢娶阎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吗。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四、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比方说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我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五、宽容。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六、报复心强。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试析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内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关 键 词】:曹操形象 民间性 正统思想 历史因素《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4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开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很可能也是出于无耐,才把他写成这个样子的。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前者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较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内容平易。后者全书一百二十回,是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修改,使全书更加紧凑完整,大约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订本。在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对我们了解曹操的本来面目有些困难。所以有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形象产生了怀疑,书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离,这就是罗贯中的民间性原因所致。二、罗氏的时代正统思想的射映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小说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权比做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政权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权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政权(元朝政权)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政权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政权,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政权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三、抹不掉的历史前面,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从这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高超绝技,既然是好坏兼备,而前面我们都说的是影响罗氏塑造曹操坏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罗贯中在写曹操时大加赞赏的呢?《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得尊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小说”、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8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嵩里行》大家想来不会不知道吧,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9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国”吗?不就是效法于古吗?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系统看来,他有五大优点:11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13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采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四、我的一些说法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注释:1见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2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3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4见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5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6见明人王圻《稗史汇编》7参见汪文学《正统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8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0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1参见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12见《三国志·武帝纪》13见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参考书目:1《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3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四部丛刊本4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5 《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6 《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年7 《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11 《三国演义纵横谈》12 《另古代文学史问答》(曹基础、陈新璋、罗东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3《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