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古村落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古村落论文范文

石头村的建筑形式及文化特色论文

中国自古以来在组织环境空间时,多采取层层封闭的手法,院落就是一个围合的空间,里坊把院落包围起来,传统的四合院就是这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山东大部分地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山东的山区地势起伏、平地狭小,民居村落多分布在山坡陡地,以求少占耕地,因而整个村落远远望去,民居院落高低起伏,因地制宜的院落形式以三合院为主。

一、历史悠久的古石村奇观

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被人们称为“石头村”。因村庄周围有大小山头九座,故取名“九山村”,后为区别于山下后建的一个村子,改名为“上九山村”。上九山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位于邹城市西南部山区。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西汉王莽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这个占地约200亩的古村不仅被雨水自然冲刷出了大量文物,还留存有明朝的庙、清朝的树、民国的井,是一处深藏于山林的文化宝库。上九山村因坐落在群山之中,随处都有易采可用的石材。村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在顽强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中,创造出令人赞叹的建筑奇迹,给后人留下了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屋遗存。这些石屋分布在山腰之间,或断或连,或高或低,随势造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自得天趣。石头村依山而建,九座山环绕四周,石屋、石院、石墙、石阶、石井古石村奇观浑然天成,已成为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村中的路都是由巨大的岩石构成,顺着石头的纹路,许多村民的房屋都是直接建在岩石上,村里的老人说:“门口的台阶是用旧的磨盘改的,家家户户都有石头做的神台。”山上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所以村里的'建筑都离不开石头。因石屋地势高、路难行,许多村民都搬到山下新建的平房中去居住,春节时不忘在自家老宅的大门上贴一副对联,目前仍有十几户住在石屋中。

二、石头村的建筑形式

上九山村整个村落呈方形,主街不甚规则,建筑采用窄肩斗脊式构造,且全部小瓦覆顶,虽然采用这种结构非常耗时耗资,但是非常坚固耐用。石头村依山而建,村中的小路也以石材为主。进入石头垒高的院中,屋顶上有精细的石雕装饰物,还有一层茅草覆盖,这些装饰纹样体现出当地的民俗民风,是广大劳动者创造的文化载体。垒土砌的灶台和厕所是每家院中必备的附属建筑物,主建筑断壁残垣的老石屋已失去居住功能,归于自然。院内石制的用具有石盆、石凳、石桌、石磨、石灶和石缸等,都是手工打造的生活用品。石头村中高大的石头墙延伸成小巷,不同形式的石材错落地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而建在高处的石屋有一定的体量,能把建筑物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制的四合院为建筑原型,上九山村受儒家文化影响,根据当地特色在建筑选址和建筑规划方面自成特色,依山而建三合院,都是由石头建造。大门朝南在三合院的北墙处;正房朝南,在院子的中轴线上,是家庭中长者的居住地;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是家庭中子女的居住地;正房门左边有供台,以祭祀祖先。三合院的建筑格局和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是儒家思想在当地的体现。

三、石头村的文化特色

上九山村作为千年古石村、文化古村落,位于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受儒家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影响,在村庄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装饰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均体现出儒家思想和风水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在上九山村还完整保存着三条明清时期石头建成的街巷,300余座古石院,古石屋1200余间,乡土古石建筑数量多且保存基本完整。在过去的考古挖掘工作中,上九山村南头发现的汉墓中曾经出土古钱币,上有“货泉”二字,被确认为西汉王莽时期的货币,证明了上九山村最晚在西汉晚期就已存在,至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上九山村的建筑以石材墙体承重,结构严谨,同时有精巧细致的雕刻工艺装饰墙体,建筑墙体全部采用等距离压茬建造。石料选用传统吉祥图案精雕细琢,以独特巧妙的方式镶嵌在墙体上,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展现出明清时期鲁西南民居的生活方式,传承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上九山村历史悠久,人文历史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其建筑及人文景观在山东丘陵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村内至今保存着玄帝庙、南山寨、老古井等古迹,是研究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明清时期石头建成的三条街巷保存良好,体现出石头建筑的文化韵味;300多座石头建成的住宅院落更是为后人研究传统建筑形式及工艺提供了鲜活的实例。上九山村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具有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纯朴的乡村文化和传统的农耕文化。

结语

上九山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取材于自然,也和谐地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成为当地特色的建筑形式。民居不仅是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当地特色的石屋不仅代表过去的质朴生活,也是后人研究传统民居的有利资源。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贵州乡间的石板房子民居作为中外闻名的旅游地,是民居保护的成功案例,上九山村的石屋可以借鉴其成功的做法,使石屋不再仅仅是遗弃的村居,而变成宝贵的旅游资源,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民俗文化旅游景观。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而深远,作为我们小学生,我们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我们自豪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骄傲,是因为我们祖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何曾想过,这是谁为我们建造的呢?那一段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悲痛欲绝。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都拿走了,搬不动的,就用大火烧,把圆明园内的珍贵财宝统统抢走,洗劫圆明园。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他们是多么蛮横!1937年12月13日,日本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他们在南京无恶不作,两人比赛谁杀的人多,有的中国人被活活埋葬,他们射箭,用中国人当靶子,日本侵略者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就在这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有的革命先辈奋起反抗,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坚强的意志,另我们全中国人感动,团结一心的力量与侵略者顽强斗争。时光飞速,沉睡的雄狮已早早的屹立在世界东方,神舟飞船一次次的发射成功,宇航员们遨游太空,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科技越来越发达,这都是我们中国的风采。我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为他们捐款,是孩子们继续上学,住在舒适的环境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年的辉煌事业,没有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想,大家看到那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心里肯定很兴奋,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祖国的女儿,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段时光,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奋发图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有的原则。胸前的红领巾,就寄托着我们对祖国的希望。大家可以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去学习,不畏艰难,才能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国安邦!

智慧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XXX系 XXX专业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智慧旅游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江西婺源是我国的最美乡村,近年来,其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不断的创新,促使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打造出智慧乡村旅游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以及人文体系等多重内容的智慧旅游新品牌。因此,本文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以江西婺源地区为例,借助文献研究法、实例分析法等方式,就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具体做法、成效、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就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在进行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改善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论述。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江西婺源 Study on the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of wisdomJiangxi -- TakingWuyuan as an exampleXXX XXX professionalNumber: XXXXXXXX Name: XXX Instructor: XXX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urism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section. In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concept ofthe wisdom of tourism has also been put out. Jiangxi Wuyuan is the most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Wuyuan rural tourism industrydevelopment is also a continuous innovation, make themselves realize the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o as tocreate a new brand of wisdom tourism, rural tourism multiple content managementsystem intelligence service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etc.. Therefore, in theprocess of research, taking Jiangxi Wuyuan area as an example, by using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the wisdo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Wuyuan, and howthrough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o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in-depth : Wisdom tourism;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Jiangxi Wuyuan目 录目 录..................................................................... 31.引言..................................................................... 4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优美的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资源....................................................... 丰富的乡村资源..................................................... 6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9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智能服务的提供.................................................... 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 10结论...................................................................... 10参考文献:................................................................ 111.引言 婺源是我国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有着“最美乡村”的称谓。在进行婺源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拓展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从而打造出一个独具优势的乡村旅游知名品牌。随着旅游形式变更的加快,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科技信息技术相继进入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浪潮,初步实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的想法被提出,而婺源也被列入江西智慧城市三大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旅游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其相结合才能使旅游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明智的方向迈进,才能促进婺源旅游的健康态成长正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借助智慧旅游这一旅游形式的诞生,发展婺源旅游需要认知自己在旅游形式中的确切地位,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能适应时代,从单纯的产品宣传转型到服务性宣传,通过服务来带动产品,转变观念才能更适应新媒体时代。所以必须立足根本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可行对策方案来促进婺源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利于婺源的旅游品牌的建设,完善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活跃婺源的旅游建设,为婺源的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结合发展提供科学性依据。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地区可谓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真写优势促使婺源能够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的将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发展。优美的自然环境首先,婺源本身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其中最美的是李坑村、江湾等景区。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地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的时候,整个婺源处于一片花的海洋之中。优美的自然风景赋予了婺源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此外,在婺源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拥有十分丰富的林木。许多古树资源直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这也给婺源的旅游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独有的自然条件。而且,婺源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其境内近乎百分之八十的区域都是以山地为主,造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地景观。此外,婺源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每年春天,潺潺的流水给整个婺源增添了几分婀娜多姿的美感。借助婺源的山地资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景色宜人。山水的联合作用,也促使婺源地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溶洞资源。各种大大小小的溶洞中布满了各具特色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也让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惊叹不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促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前往婺源旅游,在花海、山海徜徉中享受难得的闲适时光。而这也为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因此,其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往观光。历史文化资源婺源地区拥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促使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婺源,最知名的莫过于李坑、江湾等景区。在江湾地区,汇集了春秋时期吴太子鸿墓,以及西汉的吴苪墓和朱熹的祖墓等。这些知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浏览。图1 婺源的徽派建筑 丰富的乡村资源除了历史文化遗迹之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乡村文化特色的体现。婺源地区拥有一百多个村庄,许多村庄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上百年、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随着乡村旅游口号提出,这些古村落也成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婺源的村镇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知名的伟人故居——江湾,其整个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如图1),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意境。迄今,婺源的173个乡村中有超过50%的村镇被纳入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中。 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婺源婺源地区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婺源县人民政府凭借自身的自然、历史优势,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其也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代表。综观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整体的旅游人数接待,还是从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都实现了较高的提升。图2 中展现的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图2 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图3中展示的是今年1-3月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情况。由于1-3月并非婺源旅游的旺季,因此其在接待人数方面数量不多,而整体收入情况也相对较低。进入到4月份后,婺源迎来油菜花开的季节,其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营业收入将呈现直线的增长。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图3 2015年婺源乡村旅游情况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虽然婺源地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的问题凸现出来。 旅游产业结构单一虽然婺源有“中国最美乡村”之城,但是其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仅有乡村旅游和自然观光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其整个旅游产业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提速,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也都开始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诸如上海、北京等地区都推出了郊区旅游。相对来说,这种郊区旅游的内容实质上与婺源的旅游产业结构相差无几,都是前往乡村观光住宿,感受乡村文化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婺源的乡村文化更多的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就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说,其更多的也就是进行观光、品农家菜,住农家院等。并没有太多新颖的元素纳入进来。就婺源来说,婺源地区拥有十分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但是其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合理的将这些文化传承、民俗内容等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呈现。所以导致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产业结构,不利于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 经营理念及水平不足从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源头来说,其多数是由乡镇和农户自发组成的旅游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婺源地区观光旅游,这些农户本身也就成了当地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经营者。对于这些经营者来说,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经营学习和培训,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水平方面都有着较明显的欠缺。由于经营理念和经营水平的不足,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主观思想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其往往更多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其会造成整个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这些经营者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进行投资,对居住环境、建筑设施等大加改造,而忽视了乡村旅游本质的内容改善。比如在进行农家乐的菜品设置上,农户们更加重视的菜品的质量,以及游客的不同口味需求。但是从游客的视角来说,其重视的是在其它地区所不能吃到的菜品,其中最关键的是当地的原材料供应,以及周边古朴的本真环境。所以经营理念的差异,促使婺源地区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的将原有的特色内容逐渐的改进,直到没有特色。这对于婺源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资金匮乏导致产业发展步履维艰资金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根本前提。即便是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发展的支撑。从目前婺源地区的发展来说,资金匮乏的问题影响着其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婺源地区在进行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举步维艰。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也往往会导致这些传统历史古迹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是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婺源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的农村生态旅游。因此其应该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重视。但是从县长来说,似乎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游客素质的低下,导致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许多人为的环境破坏。其次是经营者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盲目开发旅游资源,也导致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前提。对于婺源这样一个以生态乡村旅游的地区来说,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加强对这点内容的把握和重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而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智慧旅游的概念。但其是否真的对智慧旅游的概念有所了解却值得推敲。 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由于婺源本身地处江西境内,其无论是从新技术的引进,还是新资源的开发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压力。对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婺源地区更是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存在,促使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资金和技术匮乏信息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婺源地区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就必然要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智慧化体系和相关系统的建设。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首先从资金方面来说,在前面的论述中也曾提到过,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资金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对于智慧旅游以及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由于资金的匮乏,致使婺源在进行信息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境。其次是技术的匮乏。由于江西地区本身在我国的省市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婺源在科技的研发和技术实现方面往往比许多一线城市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技术实力的欠缺,导致婺源地区在实现智慧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首先,在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方面,婺源地区应该学习我国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进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智慧旅游的要求来进行乡村旅游的推动。首先是对智慧旅游的理解。智慧旅游指的是以信息化的手段运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技术内涵和实力。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智慧旅游,能够促使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提升,同时也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便捷化。在进行婺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借助智慧旅游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为主导,促使其在旅游要素的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备以及旅游文化活动的监管方面都能够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运营。智能服务的提供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游客对旅游资讯获取的及时、准确以及方式或途径的多样性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乡村旅游建设在优化资讯网站功能、增强服务信息交互的同时,还需要在旅游目的地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实施,以迎合这种新型旅游趋势和丰富游客体验方式。乡村体验农具的智能储管箱、度假屋的客房智能感应系统、游客体验影音回放系统、游客记账式消费管理系统、电子票单等预定服务系统,这些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将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更具有人性化、现代化。事实上,这种智能化服务理念和企业化经营思路,已经触动了我们很多经营管理者“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休闲风景区、自然体验区,而不只是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的普通田园农庄”的神经。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高学历、新型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是婺源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主要支撑。婺源乡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农民总体素质低,高学历实用人才奇缺,这严重制约了我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婺源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地的独特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努力提升高学历实用型人才的待遇水平。落实人才培养机制,深刻认识原有规章制度中的不足,用科学、专业的眼光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泛在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智慧旅游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股新浪潮。2011年,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在婺源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4年是婺源的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的建设如火如荼。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基础环境、农村经济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客观因素限制,较之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成熟的旅游经济业态,发展相对缓慢。随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乡村旅游经济在旅游客源结构优化过程中越发明显的调节作用,近些年婺源各地相继加大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在资源开发、产销一体、品牌推广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以来,在以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智慧建设带动下,一大批诸如旅游商品在线营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开始成为建设主流,并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在智慧化应用和运营中的发展。从爱尔兰、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外乡村旅游的成熟发展经验来看,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非农村化”。 参考文献:[1] 徐舒.基于智慧旅游的秦皇岛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J].商,2013(11):32-34[2] 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第2版[3] 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02):40-42[4] 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02):18-19[5] 于萍.镇江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第2版[6] 吕祯婷,罗世俊,谢晶晶.皖南黄山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J].黄山学院学报,2009(02):第3版[7]胡秋媛,陈焕雄.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第3版[8]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12(03):第2版[9]张玉改,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2013(24):33-35[10]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11(01):第4版[11]金学良,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人文地理,2009(03):36-38[12]曾天雄,马昌群.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第2版[13]彭明勇,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职业时空,2007(03):26-28[14舒象连.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2011(02):22-23

古村落杂志

江苏有小桥流水,是著名的古镇水乡,也有众口颂传的千年名刹。下面是我分享的江浙沪小众旅游景点,欢迎大家浏览!

1旺山

苏州较少人烟的旺山村,周围满是原生态风景,可以垂钓、观景、漫步,完全是苏式乡村慢生活的典型。

钱家坞田园气味比较浓厚、村舍院落整洁有序;旺山耕岛木屋别墅则环抱在丛林中,很有隐居feel。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自驾路线:沪宁高速——苏州新区——直走上西环高架——友新高架——吴中大道——旺山

2锦溪

锦溪,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在这个距上海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小小的古镇中,四处都弥漫着那种悠悠的、沉静的人文气味,美好暖和的脱离世俗的气味。

你可以在古莲桥长廊散漫步,或是坐小船慢游水乡;半夜找家河边饭店吃饭,下午逛逛古镇,到汲坞茶驿小坐,喝茶赏景,傍晚可以返程也可以住进水边的古宅客栈,悠闲一个周末。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地铁:坐地铁十一号线到昆山花桥,二号口出站公交站有到锦溪的公交车

自驾路线:沪宁高速昆山出口——转昆周公路可到达锦溪

3南山

群山环抱,青峦参差,绿树葱翠,有珍禽奇鸟,有亭台楼阁,有竹林流泉,风景清幽……这就是南山。

历史上南山名人众多:米芾、苏东坡、刘勰、周敦颐等。米芾说的“烟雨南山开画本”就是南山。久负盛名南山脚下的碧榆园,是一家老字号的度假村,很合适带一家老小度假。

地址:江苏省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竹林路

自驾路线:沪宁高速——转镇江段可中转城南官塘桥——沿官塘桥路进入镇江郊区

4沙溪古镇

沙溪,江南古镇,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东南部,被誉为中国第二周庄。旭日西下的时分,是不是很美~

沿戚浦河而建的临水建筑,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戚浦河,“印溪书舍”、“南野斋居”、“连蕊楼”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一片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旖旎风光。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

自驾路线:京沪高速——沈海高速——S359——长寿南路——沙溪

5震泽镇

震泽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旧时江南诸市镇的水乡风貌多已不存,所幸震泽尚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周围漾浜湖荡如洒落在绿色田野上的宝石,水光潋滟,给震泽注入有限灵气。

震泽历史上名胜古迹甚多,师俭堂、慈云寺塔、宝塔街、双塔桥历史悠久,都是值得一去的古迹。冬日的`午后,沐浴在暖阳之下,光阴就这样慢慢被铺开。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

自驾路线:延安高架路——进入S258/苏震桃公路——庙震桃公路——Y705/镇南路——震泽

1上虞陈溪

陈溪美丽的风景在上虞地区称得上是独树一帜,只可惜交通不便,这里反倒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

陈溪山清水秀,车子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一路的景色就映入视野:百年的樟树、银杏,层层的梯田,零星的农家小屋,山路边的小溪……耳畔听着洪亮的鸟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美丽的自然景观,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以南35公里处。

自驾线路:G104国道——百悬线——沿陈溪方向

2莫干山

莫干山是一个太合适修身养性的地方,彷如神仙居住的神圣之地。清晨迷蒙的水雾中隐约可见山林的容貌,雾气散去后一切犹如被洗过般清澈明亮。

早晨在山上还能看到繁星点点,久违的星空让人遗忘都市里的烦恼,在喧哗城市里积累的浮躁心气也被一洗而净,莫干山就是有着这样的魔力。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自驾路线:沪杭高速(或申嘉湖高速)——转杭宁高速到莫干山出口后上山

3下渚湖

下渚湖是江南最大的自然湿地,湖面开阔如漾,水天一色。湖中有墩、墩中有湖,港中有汊,汊中套港,水网交错,宛如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宫。

长年生长密密翠竹、野生芦苇,树影婆娑,白鹭点点。

地址:浙江湖州德清下渚湖湿地风景区

自驾路线:沪闵高架路——上海绕城高速/G1501/郊环线/A30——申嘉湖高速——练杭高速/S13/申嘉湖杭高速——杨徐线/新安大道——德桐线

4芹川村

芹川村位于千岛湖的源头,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已有750余年历史了。从山顶俯视,整个村庄沿小河构成一个“王”字。

200多座的明清古民居参差在河两岸,工夫的流逝显如今斑驳的墙面上,带着一份年代的宁静。坐在家里,躺在床上,就能够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苍翠落英,映着溪水点点粉彩。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浪川乡西部

自驾线路:沪闵高架路——江干区城区道——S32/杭千高速——S05/S302/新安东路——淳开线

5公盂

公盂,被誉为“华东最后的香格里拉”,四面奇峰环绕,小小盆地被围成了一颗明丽闪亮的宝石。小雨过后,雾气从峡谷开始升腾,公盂成了一个缥缈的仙境,奇峰幻化成了有数的蓬莱仙岛。

村庄没有一息喧嚣之音,只要四合院,袅袅炊烟,梯田,老牛,耕作的人们,黄狗,老人……

地址:浙江省仙居县田市镇边

自驾线路:沪杭高速——杭州——转杭金衢高速至上虞——转诸永高速到公盂岩出口下高速——公盂村

6霞山村

霞山村是钱江源头第一乡,由于它的景色、历史和保存残缺的古村落,曾登上过在国家地理杂志。

白墙黑瓦、砖雕,神韵悠长,300多幢明、清、民国初期的古民居建筑,村庄里的每条弄堂小巷乃至每个角落都蕴藏着诱人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地址:浙江开化县城以北马金镇

自驾线路:沪杭高速——杭金衢高速——常山出口——205国道至开化

7龙门古镇

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他的后裔也都聚居于此,已逾千年,全镇7000多人有90%以上姓孙。

这里看不到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领会不到在水乡幽情,四处是以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原木本色的宽阔厅堂,处处分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

自驾路线:沪杭高速——杭州绕城高速——320国道——中埠大桥出口——19省道——龙门

8安昌古镇

安昌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相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家就是安昌古镇。

石板铺砌的三里老街,店铺林立,两廊相连,行着成群的'毡帽'飘扬着社戏的曲调,座座外型各异的石桥下穿越着乌蓬船,过年的时分各家还会晒出通红发亮的年货,年味最浓。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安昌镇

自驾路线:沪昆高速公路——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安昌古镇

9遂昌南尖岩

遂昌南尖岩独特的地型地貌,近2000亩高山梯田景观,云海变幻山里人家,高山梯田层层叠叠,绝对会令人惊叹不已,难怪会成为联合国摄影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当水汽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流失时,就会构成蔚为壮观的云海,那波涛壮阔、雄壮激昂的大场面……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遂昌王村口镇石笋头村

自驾路线:沪杭高速——经杭州转杭金衢高速——经龙游转龙丽高速于遂昌下——转三际线到景

1、南京栖霞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栖霞山虽然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其中东峰的太虚亭,是栖霞山观赏红叶最佳处,游至亭中小坐片刻,倚栏观赏那满山漫坡,别有一番情趣。2014年第十四届“秋栖霞”红枫艺术节已经开幕,一直持续到12月14日。赏枫叶最佳季节:

每年10月底――12月推荐游览路线:

哼哈殿—明镜湖—钟鼓楼—放生池—明征君碑—弥勒殿—毗卢宝殿—舍利塔-千佛岩—飞天壁画

特别建议:

1、山下的栖霞寺也是烟气缭绕,香火极旺,求个姻缘之类的也是极好的。

2、需警惕山脚下拉客的三轮车,谎称可免门票带你进山,但爬上山后仍然要收门票。

2、苏州天平山天平红枫甲天下

苏州天平山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其以怪石、红枫、清泉并称“天平三绝”而名闻天下。明清以来,更是因为乾隆下江南四游天平山后,演绎出深秋赏枫的人文习俗。从九曲桥上隔着一湖秋水观对面山上层层叠叠的红色,有一种宁静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也是赏枫不错的地点。赏枫叶最佳季节:

每年10月底――12月初杭州西溪湿地最美的季节遇见“秋芦飞雪”

“西溪且留下”,让葛优念念不忘的西溪,具有“杭州之肾”美誉。霜降之后,芦苇作为这个季节的压轴大戏便上场了。芦苇花一经风吹,花白而轻如棉絮,随风飞扬,如漫天飘雪,这就形成了西溪“秋芦飞雪”的美景。徒步其间,好不浪漫;虽然很累,但那种趣味是乘船者所不能体会的。

推荐徒步路线:

3、梅竹文化步游线(南区):

入口区—换乘区—梦祯桥—芦滩栈道—西溪水阁—西溪梅墅—西溪草堂—梅竹山庄—大圣桥—知乐桥—照谏桥—入口区

4、湿地风光步游线(南区+西区+北区):

入口区—梅竹山庄—大圣桥—泊蓭—百家溇—烟水渔庄—烟水庵桥—小姑桥—深潭口—义家塘(通往花蒋路)。

特别建议:

在西溪游玩,一定要小心别被湿地诱惑迷了心智,千万别在这水网密布、幽林曲径绕晕了方向。进入湿地游玩之前,可以先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免费拿取一张景区游玩指南,里面有湿地全景图、各种游览线路,以及相关贴士等。有了这张地图,会帮助你在接下来的游玩中,不至于迷路,也会帮助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线路。

天目山的秋色与别处不一样。几经秋寒,天目山山上山下的古银杏便披金挂银,满山满地,金灿灿,银灿灿。金色的银杏树下,一排古老的金色院墙,院墙里红色的佛殿内,不时传来阵阵钟声梵音…天目山的秋色真是有种特别的神韵。

推荐游览路线:

东天目山:佛教名山,大部分游客都是香客;景点比较多,山峡谷瀑布连连,古树参天。

东入口—东瀑大峡谷—林海大瀑布—昭明大禅院—五里亭(滑道)—东入口

西入口—五里亭(滑道)—东瀑大峡谷—林海大瀑布—昭明大禅院—(索道)五里亭—西入口

大树王景区路线:从游客中心出发,到达大树王景区入口(龙凤尖停车场);走木栈道(森林浴健康步道)—四面峰—倒挂莲花(一线天)—五世同堂(大自然瑜珈平台)—大树王—开山老殿(禅宗文化展示厅)—幻住庵—半月池—龙凤尖停车场,全程约4小时。

5、徽杭古道穿越华东第一徒步线路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全长25千米,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它也是继我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据说,要从绩溪出发,由徽入杭才能真正领略古道的风韵和品味到苦尽甘来的快乐。

推荐游览路线:

绩溪鱼川村古道饭店—江南第一关—黄茅培—下雪堂—上雪堂—蓝天凹—永来村—浙基田

交通:

上海驴友可以从黄山、杭州等周边城市坐班车去绩溪。到绩溪在汽车站对面乘坐“绩溪—胡家”的乡村中巴(20分钟一班车,末班车17:30),大约一小时车程,到“鱼川村”通过村中曲折的小巷,经过一段农田,就看到峡谷口桥头的一座屋子,那就是“古道饭店”。特别建议:

鱼川车站就是古道入口,这有一家杂食店,也可午饭,手绘古道地图2元,可向店主咨询一些古道的情况;请轻装上山,带上干粮、水、相机和一些必备之物即可;

6、浙江临安探访华东最美村落

横渡到指南村是一条特别出色的休闲徒步线路,是杭州户外摄影爱好者每年必去的目的地之一。指南村有近300株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还有8株树龄上千年的古枫树。

从横渡村出发,一路往上走,沿途会路过火山熔岩石流坡,再往上,还会路过淳朴的塘顶小山村,不多久就到达指南村。继续往前的话,要走过蜿蜒曲折的山径,翻过一个垭口,就到达破柴坞了。

推荐徒步路线:

横渡村—指南村—破柴坞

特别建议:

眼下,整个华东地区,秋色美如画,乡野山间,四处分布着银杏、三角枫香、五角红枫等秋天树叶变色树种。华东最美的秋色在哪里?程程给你推荐这条上海周边最美赏路线。

云南大理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素以秀丽的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这里的山水和人文,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舍不得离开。大理最美的风景浓缩在“风花雪月”这四个字里,苍山雪、洱海月、下关风、上关花,是游客最不可错过的风景。

风光秀美的苍山位于洱海西侧,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山顶积雪巍峨壮观,经夏不消,是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一。苍山还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与地质遗迹,是大理旅游必去的景点。游览时间半天至一天。建议通过网络购买索道票,有折扣。

蔚蓝的洱海位于苍山脚下,以山水美景和湖畔古村闻名于世。月明之夜,苍山雪峰倒映水中,与洱海月交相辉映,为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沿岸村庄众多,从大理古城出发,才村、喜洲和周城都可当日往返。

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大理古城,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街道布局和建筑,古城内历史遗迹众多。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居民户户栽花,每年春季茶花绚烂绽放,成为大理街头一道最美的风景。

每年冬天,大理古城和下关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会受到从西南方向吹来的阵阵强风,最大风速达10级,风力之强世所罕见。不过这风不带沙尘,也并不寒冷刺骨。还会产生一些奇异有趣的自然现象,令人神清气爽。

中国最美的十处古村,你是否知道,分布在国内的那些地方吗,下面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番

皖南古村落(安徽)

皖南古村落,主要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以徽派民居的建筑为主要特色,最具代表性宏村镇的宏村,西递镇的西递古村,宏村水美,西递建筑,则是古徽州的精华,目前,宏村与西递村,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其次,就是呈坎-许村-唐模-南屏等众多古村,每个古村都有不同的特点,浓厚的生活气息,古朴的街巷,处处彰显着徽派的文化景观,如果,对徽派建筑感兴趣的话,建议安排在2-3天游玩,古村之间相距稍远,但部分古村有公交直达

景区门票:

西递104元,宏村104元,南屏43元,呈坎107元,卢村50元,许村40元,唐模80元

婺源古村落(江西)

婺源古村落,主要位于江西省北部,这里已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与皖南古村落大致相同,以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为主要代表,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主要分为东西北三条线路,东线与北线最为出名,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呈梯田状的江岭,被称为生态家园的上晓起和下晓起,而这两个村落,可以说是婺源风景最美的村庄,徽派民居建筑,小河穿村而过的李坑,以及汪口-江湾-洪村-思溪.延村等众多古村,如游玩的话,建议自驾前往,可以安排在2-3天游玩

景区门票:

婺源古村落210元,12个景点通票,五日内有效

南靖古村落(福建)

南靖土楼古村落,位于福建省漳州地区,而主要代表为田螺坑土楼群,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以 历史 悠久,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由1座方形,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旁边的云水谣,也是一个 历史 悠久的古老村落,曾经的云水谣电影,就在此取景,村中的百年老榕树,悠长的乡间古道,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如果游玩的话,建议安排在1天半左右,晚上可夜宿古村

景区门票:

田螺坑土楼群90元,云水谣90元

西江千户苗寨(贵州)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现为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千余户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十分秀美壮观,尤其是在观景台,俯瞰整个千户苗寨,夜景也是非常漂亮,千家灯火通明,以美丽而回答一切,虽然,已是千篇一律的商业化,可以避开主街,穿梭于石阶山路,远离街区,行走在梯田小道,苗寨的古意和安静就藏匿在其中,非常的适合休闲度假

景区门票:

西江千户苗寨90元

程阳八寨(广西)

程阳八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现为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目前,力争创建5A景点,是八个侗族自然村寨组成,是三江侗乡的一个缩影,这里还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村落之一,有中国十大名桥之一的风雨桥,是整个三江地区体格最大,最宏伟的一座桥,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的独特风景,让你从中能够感受到,犹如一派安逸的田园景象,宁静中的世外桃源,非标的恰意

景区门票:

程阳八寨60元

哈尼族村

哈尼族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元阳梯田景区内,现为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造就了惊艳世人的美景-元阳梯田,垂直分布的万千梯田,美妙的线条和绚烂的色彩,成为一道绝美景色,在光影之下,令人惊艳的曲线,如梦如幻,尤其是日出与日落,而推荐的地方是多依树,是拍摄日出最美的地方,拍摄日落的话,可以去坝达或老鹰嘴

景区门票:

元阳梯田当天通票100元,多天180元(既10天)包括箐口民俗村(既哈尼族村)坝达-多依树-老虎嘴

禾木村(新疆)

禾木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坐落于喀纳斯湖畔,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而为最出名的,就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誉,东方小瑞士,中国最后一片净土,新疆后花园之称,如果去往禾木村的话,特别推荐10月份的季节,树木层林尽染,十分绚丽多彩,是禾木村最美的季节

景区门票:

禾木村旺季50元,淡季25元

坝美村(云南)

坝美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四面环山,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溶洞奇观,酷似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故被称为最后的世外桃源,若要进出坝美,必须搭船走水路,游船过程中山洞一片漆黑,偶尔有山缝中撒下的微光,之后,出洞则柳暗花明,有进入桃源仙境之感,村落不是很大,适合缓缓而行,慢慢体验,如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

景区门票:

坝美村100元,包括桃源洞-猴爬岩-桃花谷-汤那洞,其中桃源洞-汤那洞就是进出村子的两个溶洞,需要坐船

丹巴藏寨(四川)

丹巴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聂呷乡,现在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而丹巴藏寨,指的是居住在丹巴县的居民形成的藏族村落,丹巴的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在这里形成独特风光,而这片宁静如诗的田园,与美丽的藏寨碉楼交相辉映,并素有最美的古碉藏寨的美名,是现存古碉数量种类之多,建筑之奇,堪称全国之最,世界罕见

景区门票:

丹巴藏寨-免费

自力村(广东)

自力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立园内,说起自力村,大家都较为陌生,但开平碉堡,应该非常的熟悉,这里可以让子弹飞的取景场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的所在地,村内碉楼群以其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错落有致,成为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中西结合建筑艺术,也是清末民初时期 社会 生活的缩影,一般游客去自力村看碉楼比较多,不过,最华丽的一座碉楼并不在自力村,而是在锦江里,这里有一座碉楼叫做瑞石楼,号称开平第一楼

景区门票:

自力村78元,锦江里50元

上述价格仅供参考,以景区官网指定票价为准

第一时间发布最新 旅游 咨询及免费信息

中国之大,无奇不有,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总有令你感到震撼的风景!

不知你是否跟大奇一样,看惯了名山大川,赏遍了千篇一律的风景,很少能再遇见震撼心灵的景色。

但其实还有一些古村落,它们隐匿于世,深藏于大山之中、 悬崖 之上, 一边是极致的危险,一边却是无限的诱惑!

它们虽默默无闻、少有人至,历经百年岁月,却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本土气息,处处洋溢着 热情好客 的氛围。

它们就像 与世隔绝的洞天福地 , 等待世人的揭秘与 探索 。不如就跟着大奇看看,这些悬崖之上的古村落,你都知道几个?

1

湖南·芙蓉镇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说起湖南很多人会想到数不尽的 美食 ,诸如麻辣小龙虾、长沙臭豆腐等等,其实鬼斧神工的景观也很吸引人。在湘西有一座具有两千多年 历史 的古镇,以 挂在悬崖瀑布边 的吊脚楼著名。

当夜幕降临,在侧面远望,看到整个芙蓉镇 在悬崖边若隐若现 ,给人一种巧夺天工的视觉冲击,不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里的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土家吊脚楼、青石板路,构成了芙蓉古镇质朴、宁静的画风。

走在千年的老街上,可以慢慢体会到 原汁原味的 历史 传承和沧桑变化 。

2

四川·古路村

人烟稀少的天边人家

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山谷险峻,风景瑰丽,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坐落了一个500多人的彝族村落,名曰古路村。

通往古路村,途经几公里的绝壁山路,无一不是对人毅力的考验。穿行其间,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美不胜收!

村落在大山的包围之下,在树木花草的围绕之中,没有一丝凌乱感,房屋相互依靠在一起,整整齐齐。

3

安徽·木梨硔村

黄山最美的天空之城

众所周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耸立入云端。大家都钟爱黄山的美景,殊不知其实黄山上有一座 连宫崎骏都画不出的天空之城 ,木黎硔。

木梨硔村 地处山脊,三面悬空 ,徽风浓郁,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

从前山往对面看,可以看到全村的风貌,景观甚是优美,尤其在雨后时节,可以看到云海,让全村犹如处于仙境一般。

4

云南·宝山石头城

遗落人间的天险之城

提起云南,你会想到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又或是“浪漫之都”的丽江。不过,即便去过很多次云南丽江古城,你可能会忽略宝山石头城这个地方。

这里建于金沙江峡谷中一块独特的大石头上, 三面险峻,一面直插金沙江,鳞次栉比的房屋坐落在如刀削般的崖壁之上。 更绝妙的是,石头城外的坡地上,巧妙地建造成梯田。

白墙灰瓦的屋宇依着山势,排列井然有序,显得奇绝又古朴。这里的村民仍然以耕种为生,过着簇拥山水的田园生活。没有灯红酒绿,原始的氛围让人心自然宁静下来。

5

河南·大垴村

高居太行之巅的山村

大垴村位于悬崖峭壁之上,是林州境内最高的山峰, 四周崖壁耸立,山峰峥嵘 ,因为位于群峰之巅,特别适合瞭望远方,把苍茫太行的美景尽收眼底。

如今的大垴村,深受自驾爱好者的欢迎, 崎岖的山道充满刺激,高峰的美景让人惊艳。

行驶途中,眼看云雾随着山风一波接着一波涌向山道,仿佛渐入仙境一般。

从不远处的山坡上遥遥而望,茂密的树木掩映着青顶黄墙的房屋。房屋通过石头打磨建造而成, 冬暖夏凉,住在里面舒适又宁静。

6

浙江·陈家铺村

最后的江南秘境

曾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 “江南最后的秘境” 的陈家铺村,隐藏在浙江省丽水市的松阳县。宋代诗人沈晦曾吟“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意喻此处堪比桃花源。

这里村落房屋 背靠连绵起伏的青山而建,好似挂于山崖之间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 历史 。

这里最值得赞叹的不是阳光明媚下的崇山峻岭,而是细雨濛濛后,山间云雾缭绕,一派腾云驾雾的景象。

盘山公路已经迂回曲折,而要寻觅坐落在悬崖高处的先锋书店,更是需要徒步踩着蜿蜒的石阶上来。书店里的窗户犹如画框,框住一片美景,近在咫尺的山峦云海,让人赏心悦目。

7

河南·郭亮村

隐匿绝壁间的“太行明珠”

太行山两侧悬崖矗立,峰巅怪石林立,一眼望去,尽是神秘,雄伟,壮丽。这样看似与“悠闲”不搭边的地方,竟然 在1700米的悬崖上 建起了一个清静安宁的田园小村。

郭亮村 依山顺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 ,沿着崖上人家的路向前走,或站在宽阔的观景平台上,或坐在平滑的岩石上,吹着微风,观山看雾,这一刻心静,换七分心明。

这里的山,头上尖峰摩云,脚下万丈深渊。这里的水,清泉碧潭,桥下飞瀑。

8

湖南·十八洞村

置身桃源的苗族村寨

十八洞村,是一个远离喧嚣的纯苗族聚居地,苗族风情浓郁。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新鲜,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在这里,青山、云雾、绿水、梯田,每一处都充满诗意,闭上眼可以倾听蝉鸣鸟叫。在这里,你可以慢下来,体验乡村生活的美好时光。

9

山西·虹霓村

五彩斑斓的梦幻村落

悬崖上的村庄似乎千篇一律,但是此处的瀑布在阳光照耀下会形成绚丽的彩虹,却是自成一格的,因此村庄也命名为虹霓村。

整个村都位于悬崖之上,这里三面环山,虹霓河从村边穿行而过。当虹霓河流到村口悬崖边界处后飞流直下,气势滂沱,蔚为壮观, 从而造就了“瀑布之上是村庄,村庄之下是瀑布”的壮丽奇观。

10

湖北·渔山村

国内最危险的索道村

说到湖北的鹤峰,大家脑海中估计都是那个人在船中坐,恍若天上游的飘飘仙境。其实在鹤峰还有一个鲜有人至的村庄。

这是 全县唯一没通公路的地方 ,四周被峭壁包围,村民们通过全长720多米,高400多米的高空索道来与对岸相连。

这个索道虽然很危险,但是这是孩子上学,村民取粮食的一个重要通道, 更是这个村里所有人的命脉。

“铁篮子”前后两端只能敞开,人坐在上面必须牢牢抓紧铁篮筐。缆车启动后,“铁篮子”缓缓驶向对岸。

行至索道中央,风声呼呼作响,“铁篮子”摇摇晃晃, 前后是断崖绝壁,脚下是深渊 ,不禁感慨村民出行真不易啊!

这些古村落几乎无人踏寻,

只有当地的村民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

或许你还知道哪些悬崖上的古村落呢?

不妨与我分享一二

研究远古村落的论文范文

石头村的建筑形式及文化特色论文

中国自古以来在组织环境空间时,多采取层层封闭的手法,院落就是一个围合的空间,里坊把院落包围起来,传统的四合院就是这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山东大部分地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山东的山区地势起伏、平地狭小,民居村落多分布在山坡陡地,以求少占耕地,因而整个村落远远望去,民居院落高低起伏,因地制宜的院落形式以三合院为主。

一、历史悠久的古石村奇观

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被人们称为“石头村”。因村庄周围有大小山头九座,故取名“九山村”,后为区别于山下后建的一个村子,改名为“上九山村”。上九山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位于邹城市西南部山区。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西汉王莽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这个占地约200亩的古村不仅被雨水自然冲刷出了大量文物,还留存有明朝的庙、清朝的树、民国的井,是一处深藏于山林的文化宝库。上九山村因坐落在群山之中,随处都有易采可用的石材。村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在顽强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中,创造出令人赞叹的建筑奇迹,给后人留下了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屋遗存。这些石屋分布在山腰之间,或断或连,或高或低,随势造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自得天趣。石头村依山而建,九座山环绕四周,石屋、石院、石墙、石阶、石井古石村奇观浑然天成,已成为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村中的路都是由巨大的岩石构成,顺着石头的纹路,许多村民的房屋都是直接建在岩石上,村里的老人说:“门口的台阶是用旧的磨盘改的,家家户户都有石头做的神台。”山上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所以村里的'建筑都离不开石头。因石屋地势高、路难行,许多村民都搬到山下新建的平房中去居住,春节时不忘在自家老宅的大门上贴一副对联,目前仍有十几户住在石屋中。

二、石头村的建筑形式

上九山村整个村落呈方形,主街不甚规则,建筑采用窄肩斗脊式构造,且全部小瓦覆顶,虽然采用这种结构非常耗时耗资,但是非常坚固耐用。石头村依山而建,村中的小路也以石材为主。进入石头垒高的院中,屋顶上有精细的石雕装饰物,还有一层茅草覆盖,这些装饰纹样体现出当地的民俗民风,是广大劳动者创造的文化载体。垒土砌的灶台和厕所是每家院中必备的附属建筑物,主建筑断壁残垣的老石屋已失去居住功能,归于自然。院内石制的用具有石盆、石凳、石桌、石磨、石灶和石缸等,都是手工打造的生活用品。石头村中高大的石头墙延伸成小巷,不同形式的石材错落地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而建在高处的石屋有一定的体量,能把建筑物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制的四合院为建筑原型,上九山村受儒家文化影响,根据当地特色在建筑选址和建筑规划方面自成特色,依山而建三合院,都是由石头建造。大门朝南在三合院的北墙处;正房朝南,在院子的中轴线上,是家庭中长者的居住地;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是家庭中子女的居住地;正房门左边有供台,以祭祀祖先。三合院的建筑格局和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是儒家思想在当地的体现。

三、石头村的文化特色

上九山村作为千年古石村、文化古村落,位于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受儒家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影响,在村庄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装饰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均体现出儒家思想和风水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在上九山村还完整保存着三条明清时期石头建成的街巷,300余座古石院,古石屋1200余间,乡土古石建筑数量多且保存基本完整。在过去的考古挖掘工作中,上九山村南头发现的汉墓中曾经出土古钱币,上有“货泉”二字,被确认为西汉王莽时期的货币,证明了上九山村最晚在西汉晚期就已存在,至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上九山村的建筑以石材墙体承重,结构严谨,同时有精巧细致的雕刻工艺装饰墙体,建筑墙体全部采用等距离压茬建造。石料选用传统吉祥图案精雕细琢,以独特巧妙的方式镶嵌在墙体上,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展现出明清时期鲁西南民居的生活方式,传承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上九山村历史悠久,人文历史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其建筑及人文景观在山东丘陵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村内至今保存着玄帝庙、南山寨、老古井等古迹,是研究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明清时期石头建成的三条街巷保存良好,体现出石头建筑的文化韵味;300多座石头建成的住宅院落更是为后人研究传统建筑形式及工艺提供了鲜活的实例。上九山村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具有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纯朴的乡村文化和传统的农耕文化。

结语

上九山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取材于自然,也和谐地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成为当地特色的建筑形式。民居不仅是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当地特色的石屋不仅代表过去的质朴生活,也是后人研究传统民居的有利资源。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贵州乡间的石板房子民居作为中外闻名的旅游地,是民居保护的成功案例,上九山村的石屋可以借鉴其成功的做法,使石屋不再仅仅是遗弃的村居,而变成宝贵的旅游资源,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民俗文化旅游景观。

1.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目前不少古村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在现实中很难开展。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2.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新村、古村统筹建设应首先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衔接,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应该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旧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古村旅游服务的各项设施,如餐馆、旅店、商品等,这些设施应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围。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号角吹响了神州大地,各项政策和措施纷纷出台。我们认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精髓和关键在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农村的拆旧建新,丝毫不保留农村的特点。我国很多农村的城市化多为大拆大建,将原来很多富有乡村韵味及历史价值的元素无形中抹杀,兴建了大量现代的建筑,使大部分村庄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这也是当今农村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误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改善,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城乡环境反差较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一方面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一抓到底,很多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管理真空状态;另一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以各种临时性的补助居多,而没有一个稳定、持久的财政投入机制,致使我国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较城市滞后,历史欠账较多,不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要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首要就是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饮水工程、电网改造、网络通信等方面。对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保护古村的整体风貌为前提,改善居住环境。古村内的麻石巷道、红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行保护,切不可全部铺上水泥或大理石,对部分破烂,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进行平整,固定石块,清理杂草碎石,完善路灯等照明设施;对排水系统的整治应维持原状,不进行上盖密封,以清理淤泥杂物、疏通渠道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对供电线、网络线、电视信号线等应尽量埋底铺设,避免乱拉乱扯。新村的基础设施应按较高的标准进行建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4.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结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详细了解古村内每栋老建筑的现状如权属、破损程度、市场价值、需修缮的工作量、资金投入量等,在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联合有关文化部门,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制订老建筑的详细修缮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前提下,采取原来的特色建筑材料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葺和改装,维持老建筑原来的古朴外观和建筑装饰;二是可根据老建筑的用途,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内部的生活设施,如厕所、水电、网络、照明等,满足现代日常生活、办公的需要。古村内的老建筑长期空置,将不利于古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因此除了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外,还需结合古村的发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筑内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内的老建筑。在古迹、古建筑活化方面,北京、香港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如北京皇家粮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筑,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是目前全国仅有、规模最大、现状保护最完好的皇家仓廒。历经600年沧桑,如今的“皇家粮仓”成为一座展示文化与时尚的会所,承办新闻发布、庆典、论坛、年会、首映、演出、酒会等商务活动。北京三里屯1949会所原是1949年北京机电研究院在这里开设了一家红砖厂房的工厂,在荒弃多年后,经过改造,成了中西合璧的酒吧及餐厅综合建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闹中取静的休闲去处。皇家粮仓、1949会所的做法对南社古村古建筑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结合传统的风俗习惯,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保护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最终使古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在马丘比丘宪章中关于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部分中提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为了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6.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开辟生态旅游对于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

5月19日,文史与文献研究会部分同仁应邀考察了梅江的三个古村落:田畈周、溪口周和祝宅。 【田畈周】 田畈周和溪口周是梅江周氏同宗兄弟,皆为北宋儒家理学思想开山鼻祖、文学家和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的后裔。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尤以《爱莲说》名世。周恩来总理、鲁迅先生(周树人)皆为其后人。田畈周一支为濂溪嫡裔山阴丞周渊(字继文)于宣和间(1119~1125)迁入浦阳横溪石墎(今横溪墩头),后其孙周康于嘉泰(1201~1204)间迁通化乐侯山下田畈(今横溪镇田畈周村)定居,发族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田畈周溪流潺潺,不仅有许多古建筑、古桥和乡村古民居遗存,且有一条兰义古驿道和一座双峰水库。在水库上游还有历史上颇有名望的华藏禅寺遗址。华藏禅寺旧名宝林,初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为华藏禅寺,寺中有明妙堂、环峰阁、来青亭、涵碧亭、十法界境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经扩建,香火更旺,众僧来聚,成为婺州一大丛林。宋代文学家、曾任婺州观察推官后官至宝漠阁大学士的汪藻曾著文记其事。 无论从历史沿革看,还是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或古村落遗存看,田畈周开发乡村旅游都有很大优势,我们认为只要村民有积极性和上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规划做得周详,发展前景一定看好。 (未完待续) 施福山记于黄龙洞寓

关于古村落论文范文资料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北京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1978《秦末农民战争的光辉历史不容纂改》(《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 四 期)1984《论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阜阳师院学报》1984年第一、二期)1985《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安徽史学》1985年第一期)1986《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8年第一期)1987《从系统论和角度重新探讨几个史学理论问题》,《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一期《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四期)1989《阮弼评传》(《安徽史学》1989年第一期)1990《论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明清徽商心理研究》(《纪念粱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1991《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历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明清徽商木商考》(《学术界》1991年第二期)《评臼井佐知子的学术思路》(《安徽史学》1991年第四期)《争储失败、贬为猪狗的胤祀和胤礻》《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徽商及其网络》臼井佐知子著,唐力行整理,《安徽史学》1991年第四期1992《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四期)《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安徽史学》1992年第三期》)《论徽商的形成及其价值观的变革》(《江淮论坛》1991年第二期)1993《胡适:徽州历史上的第三个文化伟人──试析胡适与徽州文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论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安徽史学》1993年第三期)1995《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历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社会转型期江南宗族的变迁》(《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臼井佐知子著,唐力行整理,《江淮论坛》1995年第一二两期连载1996《关于〖日本碎语〗的碎语》(《安徽史学》1996年第四期)《胡适的商业观》(《开放时代》1996年五、六期)《胡适论商人与社会转型》(《胡适研究丛刊》第二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997《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也谈无徽不成镇》(《炎黄纵横》1997年第四期)《无锡人文精神的历史考察》(《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吴学研究专辑3,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998《评吴仁安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历史研究》1998年第二期)《〖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1日1999《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苏州社会的变迁》,(《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评范金民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江海学刊》1999年第6 期)《徽州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史林》1999年第3期)《徽州方氏的迁徙与社会变迁》(《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略论新儒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与苏南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2000《从碑刻资料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地区比较》(《历史研究》2000年第一期)《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社会比较”国际学术研讨论集》,重庆出版社2000年《新安商人在江南的迁徙与定居活动探微》,《中华谱牒研究——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商人》,《中国社会史论》,湖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超越传统——宁波帮的近代化历程·序》,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2002《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关于徽州古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之一》,《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载《学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徽商在上海的迁徙与定居活动探微——从家谱与乡镇志的结合点重构社会生活的实态》,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史林》2002年第1期。2003《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庙会:神圣·凡俗》,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版,2003年6月11日.《徽商的绅士风度》,《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载于《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2004《明清以来徽州、苏州的区域互动与江南社会的变迁》,《史林》2004年第2期。《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以抗战前夕杭州汪王庙为例论国家、民间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历史视野中的徽学——走出一府六县》,《社会科学报》2004年7月1日。《近世苏州徽州的互动及其经济社会变迁的差异》,《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育问题》2004年第5期《明清徽州古村落宗族生活实态——以徽州绩溪宅坦村为个案》,韩国《史丛》。《徽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载《论徽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巨贾何负鸿儒——明清时期徽商的绅士风格》,韩国《史林》第22期,2004年12月2005《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上海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朴元熇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以十六世纪的苏州与徽州为例》,《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05年5月23日。2006《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2007《“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以徽州绩溪县宅坦村为个案的研究》,《史林》2007年第2期《不思量自难忘:我在十年浩刼中的遭遇》,《史林》2007年增刊。2008《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上海师大学报》2008第1期《整体史视野下的学术新求索——评﹤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近代史研究》2008第二期《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一文的评点》,《学术月刊》2008第7期《超越地域的疆界——关于区域与区域比较研究的一点思考》,《史林》2008年第6期

古村落保护研究生论文

Eco-tourism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an ancient village proposed tourism activities, with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background to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in order to attract objects,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ravel and tourism behavior. Primarily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make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d demographic purposes. Eco-tourism is to implement an effective sustainable tourism ancient village ways and means. At present, eco-tourism because of its advocacy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social harmony to achieve the regional 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pular favo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a number of natural areas, but also includes some unique socio-cultural regions, mainly because some need people to mak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culture of fragile zon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The ancient villag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mainly to appreciate the ancient Ming Ju, ancient architecture, rural scenery, feel the ancient culture so as to achieve self-cultivation and relax for the purpose. The same time, tourists can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farming activities, taste the local cuisine, painting, embroidery and other activities.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try to create an ancient village in the ancient and mysterious atmosph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old building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poetry throughout their homes; quiet nature; Qishanxiushui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Eco-museum building Development model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China has been gradually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roused the people's uniqu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ancient crafts of the attention and attachment, which makes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have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due to the scarcit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landscape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makes it ha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of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space,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1) core areas (sensitive areas) - it is not subject to interference or subject only to minimal interference. (2) buffer (dispersed recreation areas) -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ore area, are subject to certain human interference in natural ecosystems. (3) intensive recreation areas - ar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uffer zone, and residents are closely linked settlements, land-use intensity greater control of certain tourist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the main landscape resort, provide an excellent natural environment. (4) to serve the community - located on the periphery of intensive recreation area is th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facilities are concentrated region, is the tourists and managers living region, which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standards required to deal with garbage and solid waste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the protec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1) The physical geograph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ncient villages, ancient towns on the mountain style land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is the body and blood of ancient cities and towns; (2) Ancient Villages in huma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of the original style original, ancient folk customs, rhyme lingering cultural atmosphere, protecting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the whole eco-system of human authenticity is an ancient village in the hea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local tourism and better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of eco-museum in the old village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Eco-museum of the definition: through scienc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s,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open community heritage, includ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the Eco-museum is a kind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ans. Eco-museum,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language, daily real-life, specific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obtain the desired changes. Eco-museum focus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protected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a mod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o that local residents benefit from tourism,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the more better resolve the n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creased awarenes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enhance a culture of self-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Eco-museum tour of a cultural experience of a cultural nature of tourism, eco-museum in the old village center set up a display room, display promotional materials and display pictures, kind,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co-muse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s and customs, to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Eco-museum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attention to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不是GOOGLE翻译

2 the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ecological tourismThe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a kind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activities to the ancient village as a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to attrac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ravel and sightseeing. Mainl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make the local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to the purpose. Ecological tourism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 of ancient villages effective means and ways. At present, the ecological tourism because its advocates of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and soci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quite popular with the ide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t has no longer restricted in some natural areas, including some social culture unique regional, mainly is some people need to protect cultural fragile belt.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and conven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development idea is essential villages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The leisure sightseeing ammeters development modeLeisure sightseeing models are mainly in the ancient name, appreciation, pastoral scenery, cultural atmosphere so as to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raises a gender, relax. While tourists also can participat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where the farming activities taste delicacies, painting, embroidery, etc.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leisure sightseeing should build the atmosphere and mysterious ancient village.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atmosphere, Style homes. Halcyon natural, Historic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museumDevelopment mode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of life was gradually abandoned, sparked with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the ancient crafts and attachment, which makes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due to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of scarcity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makes people have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from spatial structure to divide it into four areas: (1) the CBD (protection) -- it is MinGanOu without interference or only by the minimum interference. (2) buffer (decentralized recreation areas) -- in the peripheral area is certain human disturbanc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3) dense recreation areas -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buffer, and residents settl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land utilization, control of tourist service facilities, the main landscape clusters, provide excellent natural environment. (4) in community service - the periphery is dense leisur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are concentrated area, is tourists and business managers, the strict life are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 garbage and solid wast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protection mainly embodied in two aspects:(1)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mainly in the ancient villages, the ancient tow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the ancient town is landscape, body and (2) the ancient village human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mainly embodies in the wind,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of folklore, the ancient militaryoutpostsbuilt culture breath, etc, to protect the ancient village of whole humanities ecosystem is the tru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he co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better in ancient villag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museum wil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Definition: the ecological museum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cultur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open community heritage,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ecological museum is a kind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orn state museum of local language, the application of real life, daily gain of tangible environment to change.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museum in the same time, using what protect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ism ecological tourist attractions, as appropriate, to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ourism benefiting local resident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better resolv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t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of consciousness,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elf. Ecological museum tourism culture belongs to belong to experience tourism, cultural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room,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museum center and display pictures and put materials,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commodity and custom museum of ancient villages to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Also on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museum of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2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Eco-tourism Ancient Village Eco-tourism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an ancient village proposed tourism activities, with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background to the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in order to attract objects,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ravel and tourism behavior. Primarily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make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d demographic purposes. Eco-tourism is to implement an effective sustainable tourism ancient village ways and means. At present, eco-tourism because of its advocacy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social harmony to achieve the regional 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pular favo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a number of natural areas, but also includes some unique socio-cultural regions, mainly because some need people to mak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culture of fragile zon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The ancient villag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mainly to appreciate the ancient Ming Ju, ancient architecture, rural scenery, feel the ancient culture so as to achieve self-cultivation and relax for the purpose. The same time, tourists can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farming activities, taste the local cuisine, painting, embroidery and other activities.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try to create an ancient village in the ancient and mysterious atmosph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old building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poetry throughout their homes; quiet nature; Qishanxiushui.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Eco-museum building Development model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China has been gradually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roused the people's uniqu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ancient crafts of the attention and attachment, which makes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have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due to the scarcit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landscape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makes it ha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of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space,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1) core areas (sensitive areas) - it is not subject to interference or subject only to minimal interference. (2) buffer (dispersed recreation areas) -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ore area, are subject to certain human interference in natural ecosystems. (3) intensive recreation areas - ar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uffer zone, and residents are closely linked settlements, land-use intensity greater control of certain tourist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the main landscape resort, provide an excellent natural environment. (4) to serve the community - located on the periphery of intensive recreation area is th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facilities are concentrated region, is the tourists and managers living region, which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standards required to deal with garbage and solid waste .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the protec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1) The physical geograph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ncient villages, ancient towns on the mountain style land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is the body and blood of ancient cities and towns; (2) Ancient Villages in huma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of the original style original, ancient folk customs, rhyme lingering cultural atmosphere, protecting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the whole eco-system of human authenticity is an ancient village in the hea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local tourism and better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of eco-museum in the old village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Eco-museum of the definition: through scienc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s,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open community heritage, includ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the Eco-museum is a kind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eans. Eco-museum,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language, daily real-life, specific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obtain the desired changes. Eco-museum focus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protected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a mod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o that local residents benefit from tourism,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the more better resolve the n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creased awarenes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enhance a culture of self-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Eco-museum tour of a cultural experience of a cultural nature of tourism, eco-museum in the old village center set up a display room, display promotional materials and display pictures, kind,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co-muse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s and customs, to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Eco-museum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attention to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纯手工翻译,绝非假货,希望能帮助你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