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心学位论文导师简介

发布时间:

中心学位论文导师简介

兄弟,不加点分吗?? 土木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唐伯明,男,生于1962年10月,博士,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长期从事西部山区和三峡库区公路科研、建设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人才基金等20多项科研课题,承担国家交通重点科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完成的行业攻关项目《水泥砼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荣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研究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部。 瞿光义,男,1939年3月生,教授。主要从事桥梁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主持设计了重庆上桥立交桥,先后负责重庆嘉陵江黄花园大桥工程、重庆——合川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奉节长江大桥工程建设。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性能及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部市级和地方科技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8项;首创“横张预应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预应力砼八字形刚架拱桥”,获得发明专利;目前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有“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成套技术示范”和 “大跨径拱桥梁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 易志坚,男,汉族,生于1963年7月,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道路桥梁破坏机理与防治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交通部西部开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论文被SCI、EI等收录或引用数十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韩 西,男,汉族,1964年12月生,博士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振动工程、结构分析、结构试验检测。先后负责或主研了17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EI收录的论文8篇,被ISTP收录的论文1篇,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齿轮传动耦合非线性振动冲击噪声的识别与控制”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的项目“桥梁振动故障诊断的理论及应用”获2004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2004年获重庆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吴国雄,男,1966年10月生,博士后,教授。重庆市首届科技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山区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立交规划与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破坏机理、路面材料、公路边坡治理与加固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先后承担或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重要科研项目10项和其它各类项目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杨锡武,男,汉话,生于1963年11月,博士,教授,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路基、路面新结构与新材料研究,发表论文31篇,其中4篇被EI收录,主持研究的“山区高等级公路加筋高路堤陡边坡研究”获9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获2003年中国公路科学技术三等奖,获专利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何兆益,男,1965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交通部科技英才,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人选。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 主要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道路路基路面材料、路面结构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山区公路地基处理技术。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山丘区高等级公路后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重庆万州机场高填方地基强夯处理应用研究”、“低造价县乡道路修筑技术的研究” “盐渍土地基机场道面修筑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出版《高等级公路柔性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路桥施工计算手册》、《路基路面工程》等学术专著与教材共5部。在《中国公路学报》《岩土工程学报》《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70篇,EI收录3篇,受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 徐君兰,女,汉族,生于1936年,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悬索桥结构体系研究”。参加过重庆长江大桥、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广东虎门大桥、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重庆上桥立交工程、沪宁高速路锡澄河大桥、广西静兰大桥等设计和科研工作,获得重庆市科技二等奖——“斜拉挂兰设计研究”,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参研)——“静兰大桥工程”,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交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桥梁工程(下)”等奖项。主编出版的有《钢桥》、《桥梁计算示例集——吊桥》、《桥梁计算示例丛书——悬索桥》、《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等著作。参编有《桥梁工程(下)》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大跨悬索桥重力刚度分析》和桥梁结构分析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向中富,男,生于1960年1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桥梁设计理论(侧重桥梁结构体系、结构分析、桥梁稳定性等)、桥梁施工及控制技术、桥梁诊断及加固改造等。近年来主持、参加完成10余项省、部级及重大横向研究课题,出版《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等专著、施工手册2部,主、参编出版《桥梁工程》等教材、计算示例5部,发表论文近3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师奖3项。 梁乃兴,男,生于1957年1月,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性能筑路材料开发与性能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了《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现代道路工程材料》等专著,施工手册一部。主编《路面材料科学》等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 凌天清,男,汉族,生于1962年2月,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5篇论文分别被EI、ISTP收录。主编交通部统编教材1部,参编交通部统编教材2部,编写专著2部。完成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工程施工设备及筑路材料产品系列标准研究”特别是在楚大高速公路上利用加筋土技术成功地修筑了高度达米高的特高大双面加筋土挡墙,创造了我国高速公路最高挡土墙的美誉,获得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柔性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方法 蒙云,男,汉族,生于1949年11月,教授。主要从事桥梁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研究,大跨径桥梁设计与理论研究及旧危桥加固改造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乌江吊拉组合桥设计施工工艺研究》获199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低预应力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研究》获200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忠,1963年8月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博士论文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在美国工作。 肖盛燮,教授,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部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名,现与重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博士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基金项目、“春晖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20余项,获部省市科技奖8项次,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研究中形成了交通设施“防灾减灾”领域特色,首次提出“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和“工程防灾链式理论”。 范草原,1961年6月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路基结构物设计理论与灾害治理技术研究。 杨德斌,男,汉族,生于1964年7月,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建筑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在“严酷条件下的混凝土”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世界华人发明金奖、军队及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博士后学术大会奖多项。 顾安邦,男,1935年10月生,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桥梁的结构行为研究和工程控制。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大跨桥梁的非线性分析、徐变分析、施工控制及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十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首届学术带头人、重庆市教学名师,目前正在进行“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大跨PC连续梁结构行为及存在问题对策研究”以及“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刘山洪 1968年2月生,博士(后),副教授,桥梁工程系。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预应力混凝土(PC)大跨桥梁的结构行为;结构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桥梁隔震设施、技术及其性能;爆炸及冲击效应的安全防护及其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智能桥梁及其设备。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施尚伟,男,1963年2月18日出生,大学本科,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动态测试与自动化仪表专业(1983),副教授,在重庆交通大学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工作,一直从事桥梁施工监测和控制、桥梁结构试验检测和承载力评定、结构振动试验分析、计算机测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重大科研试验研究项目10多项,主持完成100多座桥梁的试验检测和承载力评定,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陈世民,1964年10月出生,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主要从事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包括大型结构空间、非线性、动力、稳定性分析,工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等研究方向。 撰写学术论文多篇,专著1部,教材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正从事或已完成多个课题研究,包括科技部攻关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桥梁安全远程智能集群监测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工程诊断机理及承载力测试研究”,以及“北汊桥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研究”、“奉节大桥非线性稳定性研究”、“南宁永和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研究”、“Nastran系列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系统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 已指导或拟指导研究生的学科专业领域:大型结构空间、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研究,桥梁工程中的非线性动力有限元研究,桥梁工程中的工程力学,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 郭小宏 男 60年10月出生 教授 本科 土木建筑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道路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道路工程项目管理,在公路资源配置与优化理论,公路建设项目管理,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养护)工艺与技术等方面,在全国具有优势与特长。 近年来科研项目及成果:主持完成的国家、省部级及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项目十四项,出版著作四本。成果曾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以及部委、学校等十余项科技成果奖。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有: 1科技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道路施工机群资源配置和计划调度。 2科技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基于PLM的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道路施工机群资源配置和计划调度。 3科技部: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高等级公路机械化施工组织技术。 4交通部:高等级公路路面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最佳规模研究。 5交通部:路面工程机械化施工组织动态设计法与机械动态作业定额应用研究。 6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公路工程施工设备及筑路材料产品系列标准。 7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旧水泥路改造施工工艺研究与施工设备指南编写。 8重庆市科委:高等级沥青砼路面机械化施工组织与其机械综合作业定额。 田文玉 女 生 土木建筑学院材料系副教授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材料科学专业毕业,同济大学混凝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共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1项,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编写公开出版教材多本。主要学科研究方向是无机、有机胶凝材料基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陈传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现任软件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会员,“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理事,国家高性能计算(武汉)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赛百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及地方多级专家库专家。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19人、硕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项目、863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项目、军口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大型横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出版编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三大索引收录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导领域在华中科技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中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在武汉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码081220)。硕士研究生指导领域为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1280)中的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研究项目有1)可信计算平台,密码分析,安全密码部件设计;2)网络安全分析,SSL分析;现开发项目有1)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2)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 肖来元,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IT项 目管理、软件服务与应用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 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工作领域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机械 工程和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获取与沟通、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方法等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长期从事结构与传动装置的弹性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指导研究生80余人。出版专著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网络版电子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负责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参与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成果奖2项。 沈刚,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参与多项CIMS课题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伦多大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访问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国Motorola公司工作,从事自动化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2003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双语课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实时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数字通信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方向。 刘云生,教授,博导。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高 级成员,中国安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特区科技顾问专家,湖北省科技 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武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专家,湖北省暨武汉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曾 多次当选为IEEE ICDE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世界三大顶级IT会议之一)、ISFST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分组主席,大会主席。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工作者之一,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进修,后正式聘为研究职员,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始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1993-94年再次去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访学者,进行主动、实时、内存数据库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被我驻美使馆评价为“取得突出成果”。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及其系统实现;嵌入式、移动、实时计算;实时数据集成管理与开发环境;软件方法学与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30余人,硕士200余名。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录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现代数据库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特种数据库技术》(合著,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与教材6部。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8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梁亮胜科技贡献二等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等10多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奖等各种奖20余次。 文远保,男 ,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开始在本校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去美国进修学习、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计算机及应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计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VLSI/ASIC设计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ASIC设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的纵、横向项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为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0多人。 吴涛,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与质量保证、软件复用与产品化、软件病毒、三维造型技术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软件外包项目开发;2006年参与863项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车间动态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年赴爱尔兰参加面向工业化的教育进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3-2008年主持开发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国防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率队获首届“花旗杯” 科技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微软“创新杯” 大赛全国三等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学硕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一 直从事对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积累了计算机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出了简易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有自己设计 的指令集,系统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教学环节中获得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也曾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中先后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 材,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获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的研究。 陈长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农业银行科技处工作,从事金融软件开发与维护,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从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进修,2009年在IBM美国硅谷实验室进修。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分别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企业应用多项。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现主要致力于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 任宏萍,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软件助教进修班。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学习、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完成和主持完成多个纵、横向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合编著并出版教材3部。主讲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及建模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多次获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学院授予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创新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 基于WEB技术的软件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陆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合作课题研究。曾经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软件工程、软计算及网络式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70多 篇学术论文。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网络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并在本课题组研究生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特色培养计划,增设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微粒群优 化、软计算及软件工程前沿新技术发展等新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黄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至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磁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至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至,华中理工大学电信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汉市东胡开发区管委会工作,2002年作为武汉市政府驻美国友好城市匹兹堡市代表,赴美国工作。2004年2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获得ORACLE联合大学国际认证证书;至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以色列参加国际企业管理交流,获国际认证证书。主持研究项目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其他科研项目12项。在《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决策支持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研究。 卢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现职。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防预研基金项目“超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性能计算中的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等,目前在研项目是 “星上遥感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实现技术方案”(2006年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计划资助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网络视频教材一部。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数值计算、图像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 邱德红,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和香港RGC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共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 方少红,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7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职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检索咨询员、IBM AIX系统管理员以及IBM DB2系统管理员等资格认证。2005至2007年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现负责在研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709计划子项目、参加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参编出版教材3本。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媒体信息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薛志东,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于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在图像处理及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基金等的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发兴趣包括游戏及动画制作技术、图像及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Java软件开发等。 武剑洁,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期在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三维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2004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任教。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出版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基础》。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和参与横纵向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设计CAD软件”、香港工业技术发展署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三维服装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传感器的主动式闭环测量规划理论与方法”等。参与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200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博士学位论文《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建模与绘制(G&IBMR)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中船重工集团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模与绘制及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时在电信系所办的东湖高新企业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研究,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创于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三维图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调入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内容涉及图像理与识别、虚拟现实与视景仿真。这些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子的超导理论及验证”、“海底地形探测成像新技术研究”、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 审系统”(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了横向协作项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系统”、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截流视景仿真”、中船重工709所“HZC对抗视景仿真软件模块研制”。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SPIE等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录十几篇。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动漫与3D游戏技术、影视动画艺术。联系方式E-mail:。 刘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统、图像检索等。 万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任教期间曾讲授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CAI”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2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2-2003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年“基于网络的自主型硬件虚拟实验环境构建”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改项目“互动性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主持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863和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设备上的浏览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诊断软件等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项目“清江流域水电综合信息集成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SVG图形编辑软件、NAM(非对称逆布局)图像表示和处理软件、计算机故障诊断软件等3项软件著作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胡雯蔷,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所,获博士学位。博士其间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等多项横纵向项目。目前主持863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课题及虚拟现实方向横向项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国机械工程》、Proc. ICMA等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SCI、EI收录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邮电局工作,主要从事软件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负责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2000年至2003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光网络系列产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工作,期间分别参与了TMN的研究与开发、MSTP系列产品的相关规划以及起草MSTP内嵌RPR技术规范等国标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会议上发表十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 区士颀,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7年在武汉煤炭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1997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期间完成了多项规划和设计任务。攻读硕士期间在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内容为MIS系统中的车间派工调度软件模块。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前沿技术——任意拓扑曲面的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智能CAD、软件工程等。 苏曙光,男,博士,湖南临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科工集团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工作于长虹电子集团;~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且多数被EI或ISTP全文收录。参与国家863科研两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一项,主持和重要参与的横向项目主要有遥感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战场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基于网络协作的战场动态场景模拟与虚拟测试平台、星上图像无损压缩系统等。目前研究方向和兴趣:(1)多媒体通信和视频编码(2)操作系统和中间件(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 曹华,男,博士。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深圳先科激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开发、光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的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湖北应城盐业集团财务软件、GIS水务管理系统、远程IP Camera系统、硬盘视频监控系统、PCI视频切换矩阵卡、PCI报警卡,某国防视频网络加密系统预研课题等大中型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检索。现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 吕泽华,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权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计算、近似推理、数据挖掘等。

硕士毕业论文导师评语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评语于细微之处肯定被评价对象的进步,鼓励其自信。那么你所知道的评语都是什么样子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导师评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师评语一】

该课题选题新颖,紧密结合临床,设计合理,属于本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论文的内容与题目基本相符,结构完整,格式规范,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语言通顺流畅,内容丰富。文献材料收集丰富详实,基本涵盖了本学科相关的主要文献,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归纳作用。数据资料充分,论述过程严谨,思路清晰,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方法选用得当,结果可信。论文撰写严肃认真,推理符合逻辑,结论和建议具有现实意义,是一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硕士生论文。

该论文反映出了作者在本门学科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建议安排答辩。

【导师评语二】

该生热爱祖国,工作努力、勤奋,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新的东西和事物;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比较踏实,责任心较强;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外语水平较高,有很好的阅读、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此外该生全面发展,科研学习和文艺社团工作都体现出较高素质。

完成硕士论文课题期间,该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思路进行实验设计,熟练掌握了纺织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实验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文献查阅、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资料整理、论文等系统培养,该同学已获得了独立从事上述科研工作的能力。

我认为该硕士论文已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要求,特同意其进行硕士论文答辩,并推荐其申请硕士学位。

【导师评语三】

赵迦颐同学在读期间,刻苦认真,阅读广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理论分析能力。本论文以较少受人关注的新月派女诗人林徽因的诗歌创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林诗的影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论文从生命体验、审美系统、艺术系统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这种影响的发生与表现。观点明确,论述有力。论文解读细致,文字细腻而亲切,温婉可读。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林徽因在时代冲击下的心境转变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尚可进一步展开。总的说来,我以为这是一篇符合要求的硕士毕业论文,同意推荐该同学申请论文答辩。

【导师评语四】

论文对批量控制中的配方与异常处理进行研究,在分析了经典聚类算法和子空间算法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子空间算法,这种算法对配方数据聚类能够取到良好的效果。

异常处理是任何控制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内部模型状态机的方法,使用JGrafchart对啤酒生产过程中糖化过程进行建模。然后构建异常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运行糖化配方,并进行异常诊断和异常处理,最后填料过程中阀门未响应,分析了三种原因。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异常处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对批量生产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进行诊断和处理。

【导师评语五】

目前,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研究领域,某同学的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研究》选择土地征收补偿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选题适中,即具有前沿性,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管理制度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从目前的适当补偿过渡到合理补偿是一个影响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论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占有资料丰富,讨论了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xxx有一定的新意。

论文表明,该同学阅读了较多的参考文献,对该研究领域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xxx。论文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合理,观点正确,相关分析论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xxx。论文表明,该同学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xxx,论文达到了学士学位应有的水平,同意论文答辩。

作者的工作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写作认真结构严谨,文字通顺,反映出作者具有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意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2.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3.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与政策,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能基本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已学的有关知识。

4.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5.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6.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7.该同学的论文从分析英语教学的本质及特征入手,对英语教师的角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文章论点明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8.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9.本文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际效果的建议。作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作出了思考。全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总来说,研究不够深入,分析比较抽象,实证和实例不够充分。

10.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1.作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展开讨论。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点正确,论据确凿,论述清晰,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整个论文设计与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治学态度极其严谨认真。

12.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3.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14.王莉同学的论文《无线电遥控系统设计》,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遥控系统,包括发射电路的设计和接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远程遥控功能。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对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5.赵霞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较好地完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及留言板模块和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与编程。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赵霞同学负责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1.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xxx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xxx的问题,然后分析xxx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xxx。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2.本文以xxxx为题,重点探讨xxxx。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3.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英语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4.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5.该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首先分析了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功能,进而研究了足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以及足球文化与大学生体育目标,对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6.该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德城区小学足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其开展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结论与建议,这对德城区小学足球的开展和小学体育教学的促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7.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8.论文文字表达准确,内容阐述较为准确,格式较规范研究生。该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并认真调查研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本文题目有些偏大,内容略显空洞。

9.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0.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德城区小学足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开展的因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对德城区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1.该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德州学院普通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因,提出自己的结论与建议,这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德州学院足球运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该实习生实习期间认真负责,能独立处理教材,备课完整。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应变能力强,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内容,教态自然,优秀稳剑批改作业仔细正确,并能注意学生共同的错误,晚自修期间能下班辅导,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经验。通过担任助理班主任,使我们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和辛苦,也了解和积累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对现今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对今后从事教师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13.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4.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在学习方面,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认真研读了课内外有关书籍,查阅专业文献,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顺利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在生活中为人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乐于助人。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保持并发扬优良作风,取得更大的成绩。

15.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他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16.该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阅读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具备较好的英语写作和会话能力。

17.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加了多次省级以上论文学术交流,口才与演讲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18.作者积极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同时吸取同学们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了该作品。作品构图结构合理,色彩搭配鲜明,中心主题突出。是一幅较好的创意作品。但是,广告语还不够精炼。

19.该平面广告作品整体感觉统一协调。作品表现出一定的制作水准。色调搭配较一致。主题表现突出。能有效的融广告元素于作品中。板式设计较好。但是,在某些色彩搭配上还值得思考。

20.该平面广告作品体现作者的原创性。广告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独创性。这副作品正是体现此原则。作品能科学有机的表现主题。色调整体搭配和谐。但广告词仍然不够精辟,吸引力度不够。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的致谢范例

致谢一:

时光荏苒,我的硕士生涯已接进尾声。这几年的时光既漫长又短暂,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更有收获和成长。几年来,感谢陪我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每位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正是你们的帮助,我才能克服困难,正是你们的指导,我才能解决疑惑,直到学业的顺利完成。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恩师童群义教授的殷切关怀和耐心指导下进行并完成的',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从课题的选择、项目的实施,直至论文的最终完成,童教授都始终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支持,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恩师的汗水和心血。恩师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童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与我一道分享他们青春的快乐!在此还要对实验室所有师兄弟姐妹们在平时开展相关工作中的支持和帮助一并表示感谢。感谢我的伙伴们崔竹梅、胡新洁、彭英云、冯再平、李娟等,在实验过程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热心帮助!无论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他们不辞劳苦地为我提供无私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江南大学10级硕士班的全体同学陪我一起走过这段人生难忘的历程!

感谢合肥师范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的机会。我会更加珍惜教师的岗位,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做终生学习型的人。感谢我的家人常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他们是最爱我的人,也是我亏欠最多的人,他们默默的奉献是我求学四年来的支持和动力。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参与审阅、评议本论文各位老师、向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值得好好珍惜,这段美好岁月,因为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很幸福。我会更加勤奋学习、认真研究,我会努力做得更好,我想这也是我能给你们的最好的回报吧。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你们,愿永远健康、快乐!

致谢二:

行文至此,意味着我的硕士生涯已至谢幕时刻。回首九年多的江大生活,百感交集,苦辣酸甜集结于心头,但心中充盈最多的仍是感激。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钟芳教授对我生活和学业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钟老师品德高尚、待人和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在我五年多的博士学习期间,她不仅传授了我做学问的技巧,还传授了我做人的准则,这些必将让我受益终身。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钟老师耐心听取我们的阶段汇报,及时提出修订方案,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值此课题完结之时,再次向钟老师致以我最真诚的谢意。感谢李玥副教授,徐菲菲老师和关天琴老师对我平时实验和生活给予的关心和照顾。此外,感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朱松老师和食品加工与配料中心的于沛沛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安徽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舒俊生主任、徐迎波主任和王程辉主任对我实验提供的帮助,感谢徐志强师兄对我实验的指导和生活的关心,感谢分析检测室的田振峰、陈开波、汪华、朱青林、谢映松、周顺、葛少林、胡永华等对我实验和生活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山东瑞博斯烟草有限公司的薛长森总经理、孙伟经理、田海龙主任、李刚、李晓华和李玲在我实验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烟草课题组的孙伟峰师姐、殷春燕师姐和周志磊师兄,在安徽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一起学习一起实验的日子让我终身难忘。感谢实验室所有的兄弟姐妹带给我的帮助和鼓励,他们是:梁蓉、祁静、刘治涛、栾宏飞、徐胜男、魏冬、张超、易江、王海洋、许智婷、冯兆欣、吴佳、付婷婷、刘欢、张明秀、吕淑一、马菲菲、刘小楠、李超、常玉梅、夏熠珣、王浩、刘飞,虞健、程雯丽、彭田慧、王庆卫、林全全、陈雪梅、陈翰、汪娇玲、桂莎莎、姚佩毓、袁玲、雍晓磊、常冰玉、王芳、李卢娟、于哲、陈羚、王一涵、Kingsley、Zehadi等。

感谢读博期间陪伴我一起奋斗的战友们,他们是闫博文、唐鑫、翟齐啸,你们让我在读博期间充满了开心与快乐。感谢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父母对我的支持,感谢哥哥、嫂子、妹妹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安心心顺利毕业。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祝你们一切顺利,幸福美满!

毕业论文导师及作者简介

1、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作为标识。

2、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或“。”结束。

3、英文文章的作者简介用“Biography:”(单一作者)或“Biographies:”(多作者)作为标识。

从以上可以看出,论文发表作者简介内容其实很简单,但要写得有水平,需要一定的文笔基础。甚至一些期刊杂志,就因为作者简介方面不过审,要求作者按照标准修改,否则不给予审稿通过,安排见刊。

写作者简介的好处有三个方面:

1、可以明确论文署名问题,表明文责自负。

2、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宣示文章的著作权所有。

3、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另外,有一些学术刊物会根据作者的职务职称来筛选文章,具有一定级别或职务的作者会比较有优势。

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信息,现任职单位工作,曾获荣誉。

1、作者简介怎么写 范本。 2、作者简要介绍怎么写。 3、写文章作者简介格式。 4、作品简介怎么写范文。1.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不写),某省某市(县)人(籍贯),现职称/职务,何年何月毕业于何校何专业,最高学历,现主要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

导师介绍学位论文答辩人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三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其成员应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并应包括一名校外专家。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又熟悉论文研究内容的专家中选聘,导师原则上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硕士论文答辩时首先要由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将要答辩的硕士研究生的一般情况,然后由研究生汇报研究论文,答辩专家委员会成员提问,研究生一一回答问题,然后研究生及导师退场,专家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全部通过既答辩结束

中山大学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1、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和秘书名单、学位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学位论文题目等,并主持会议。 2、申请人宣读《论文原创性声明》。 3、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硕士论文约30分钟,博士论文约40-60分钟)。 4、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到会者(已获得相应学位)提问,申请人答辩(30-60分钟)。采用即问即答方式,不得另行准备。 5、休会,答辩委员会内部讨论。 ⑴导师介绍申请人情况,介绍完毕后离开会场。介绍内容可包括申请人的简历、思想品德表现、理论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 ⑵主席宣读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 ⑶委员讨论,形成论文评语和答辩决议,填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对论文是否通过进行无记名投票。对于未获得通过的论文,是否允许修改后重新答辩作再次无记名投票。 6、复会,申请人起立,主席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表决票和成绩不公布)。 7、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特别提示: 1、答辩会要有详细记录,记录纸不够用时,第二页复印或网上下载都有效。 2、请到会的答辩委员在论文扉页上签名。 3、请主席在有关表格上签名。 4、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论文答辩申请书》、《论文评阅书》、《论文答辩表》、表决票、论文等有关材料,一并交所在学院、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答辩会表决票由各单位主管研究生部门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其它材料统一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没有通过授学位的人员的上述材料由有学院、医院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 外语学院学位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1.申请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学位论文扉页1份交给答辩秘书,答辩过后立即向秘书取回扉页。 2.申请人答辩后至少复印6份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扉页,扉页复印件用于装订最后上交版本的6本论文,扉页原件上交学院211室存入个人档案袋。 3.申请人个人陈述时间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约10-15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约20-40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需提供PPT演示。 4.采用即问即答方式,通常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的'问题与申请人的研究有关,尤其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的缺点有关。硕士学位论文用外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如用外文撰写,则用外文答辩,如用中文撰写,则用中文答辩。 5.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在1周内来学院把《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的信息输入学位系统。 6.答辩秘书通常在申请人入场答辩时就把申请人交给他的论文扉页交给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申请人答辩结束离场时当场把签了名的扉页还给申请人。 7.答辩秘书要在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前或离场前请他们在《学位论文答辩表》的有关栏目上签名,并请答辩委员会主席在“论文答辩决议”处签名。 8、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在1-2天内将整理好的《学位论文答辩表》、《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论文答辩会议记录、表决票等交到学院研究生工作部。 9、答辩秘书答辩结束后,还要把学位论文评语和答辩决议输入电脑word文档,并在1-2天内把其电子版发到学院研究生工作部指定的邮箱。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 人~5 人组成。

拓展:(一)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答辩委员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又熟悉论文研究内容的专家中选聘,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中来自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

(二)答辩委员由学院分管领导会同有关导师协商提名,报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并报研究生部备案。

(三)答辩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从学术地位较高的答辩委员中选定,主持答辩工作,导师不能担任其指导的研究生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人,由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秘书协助主席组织和处理答辩工作事宜。

(四)任何学位申请人都不得参与同论文答辩有关的组织工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简介

根据杂志小编看了以下这几种心里杂志都不错: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你是不是想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不是核心期刊?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答案是: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国家一级学术期刊。2008年,该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从1992年第一版起一直入编)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希望能够帮到您!

评审表学位论文简介

我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选题开始,经过了收集资料、编制论文提纲、完成开题报告等论文撰写过程,现在论文初稿已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的论文主要研究礼貌原则视角下委婉语的差异,通过运用对比,分析,举例例证等写作手法进行研究,总结委婉语在中英生活中的运用差异,怎样更好运用委婉语,进而达到使跨文化交际更顺畅的目的。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相关的资料文献较多,针对什么什么,需要在什么什么基础上中大量搜集较为新颖的例证,并进行较深入的思考,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阅读、观看电影、思考、分析和整理。接下来,按照预期的工作进度,下一步,首先要针对论文的文字、格式和内容进行基本的修改,使之精简和升华;其次我需要多翻阅一些参考文献、更有针对性的在什么什么中寻找例证来支持论点,之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再对我论文进行梳理,看能否再找出一些创新点来使论文更加出彩。

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表(文理科专业适用)表一: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表二: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人评审表表三: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表四: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分表题目:题目来源:□省部级以上 □市厅级 □横向 □自选题目性质:□理论研究 □应用与理论研究 □实际应用研究学 院: 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二0 0九年制表一: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内容 任务书 □ 有 □ 无 开题报告 □ 有 □ 无正文 □ 完成 □ 未完成 字数中、英文摘要 □ 有 □ 无外文资料翻译 □ 有 □ 无 字数软硬件验收 □完成 □未完成毕业论文期间考勤情况 有无旷课 累计旷课时间 天指导教师评语(说明是否可进行答辩,并根据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给出评定成绩的依据):指导教师签名: 职称: 所在院(系):成绩 年 月 日表二: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人评审表评阅人姓名 职称及学历 所在院(系)评 价 项 目 好 较好 一般 差选题质量 01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02 题目难易度03 题目工作量04 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能力水平 05 查阅文献资料能力06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07 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08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09 外文应用能力成果质量 10 文题相符11 写作水平12 写作规范13 篇幅14 成果的理论或实际价值毕业论文原创性 □ 是 □ 部分引用 □ 部分抄袭 □ 抄袭评阅人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评阅人评语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注:评阅人原则上应由指导教师以外的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特殊情况下经院(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同意可由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担任。表三: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一、答辩专家信息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A:校内;B:校外)二、答辩记录答辩地点 答辩日期记录内容:1、阐述毕业论文要点 2、提问与回答内容记录人:注:如记录内容多请加附页。表四:南昌大学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分表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评阅人评定成绩:评阅人签名: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意见:委员签名: 、 、 、成绩 主任签名: 年 月 日院(系)评审意见:综合成绩 院(系)分管领导签名: 年 月 日评 分 标 准成 绩 标 准优秀 能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立论正确、内容完整,文字条理清楚;计算与分析论证可靠、严密,结论合理;说明书、图纸规范,质量高;完成的软硬件达到或高于规定的性能指标且文档齐全、规范,或成果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独立工作能力强;答辩时概念清楚,问题回答正确。良好 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立论正确、内容完整,文字条理清楚;计算与分析论证基本正确,结论合理;说明书、图纸符合规范,质量较高;完成的软、硬件基本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且文档齐全、规范,或成果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答辩时概念较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中等 能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内容基本完整,计算与论证无原则性错误,结论基本合理;说明书、图纸质量一般;完成的软、硬件尚能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文档基本齐全,基本符合规范;工作能力有提高;答辩时能回答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且基本正确。及格 能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质量一般,存在个别性错误;说明书、图纸不够完整;完成的软、硬件性能较差;答辩时讲述不够清楚,回答问题有不确切之处或存在若干错误。不及格 未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有原则性错误;说明书、图纸质量较差;有抄袭现象;完成的软硬件性能差;答辩时概念不清楚。注:院(系)也可根据专业情况自行制定评分细则。

毕业论文评审表写法如下:

第一,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一般说明这个论文题目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关或自己对此有过研究,想更深入研究等等)。

第二,你是怎样完成论文写作的?(一般说明怎样与指导老师沟通定下论文题目,怎样去查找资料,包括网上、杂志、报纸、书籍及内部资料等,又是怎样完成初稿,经过修改到最终定稿的过程)。

第三,你在完成论文写作后,有什么样的收获、体会、感想、心得等等?(一般从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收获进行说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