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态环境论文个人总结

发布时间:

生态环境论文个人总结

中国知网 自己查去

学园部落3000左右得读后感

环境保护是现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出行。而且让使用电瓶车。

baidu搜索也可

环境与生态结课论文题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 毕业 设计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最重要的课程,而影响毕业设计的一个因素就是论文题目,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明清吉祥纹样在茶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 屏风隔断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3. 餐饮空间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4. 地域 文化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5. 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过渡空间设计 方法 6. 论屏风设计元素在现代办公空间中的运用 7. 论橱窗设计手法与意境营造 8. 从视觉角度分析室内装饰材料的表现与应用 9. 现代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0. 点、线、面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 中式风格酒店设计中的配饰设计 12. 论展示设计中地域特色形式的表达 13. 现代休闲娱乐空间室内光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14. 论行为心理元素影响下的酒店接待空间设计 15. 论网络时代的办公空间设计 16. 论商业橱窗设计中的动态展示方法 17. 论中国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8. 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19. 论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流动空间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论欧式新古典风格室内软装饰设计的应用 2. 论审美构成元素与室内空间设计 3. 论可持续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 4. 论 布艺 软装在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5. 论 DIY 手工艺术品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6. 唐代装饰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7. 论新中式家居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 8. 论装饰陶瓷艺术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9. 论肌理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0. 论室内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品的运用 11. 住宅空间中的卫浴空间设计 12. 论KTV室内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实践应用 13. 论办公空间设计中情感设计元素的表达与应用 14. 论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功效与设计意识 15. 传统民居室内装饰与陈设艺术研究 16. 论LOFT文化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7. 壁画在公共环境中的研究与运用 18. 论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19. 论当代都市夜店娱乐空间设计元素的运用 20. 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性智能化与生态化的交互 2. 论低碳时代经济型酒店室内设计要素 3. 论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4. 论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应用 5. 商业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可变性设计 6. 论会所类餐饮空间设计中意境的表现 7. 论后现代设计思想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 8. 论品牌专卖店展示空间的设计特征 9. 论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与办公空间设计的融合 10. 论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动态化设计元素 11. 度假酒店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12. 论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情景式设计方法 13. 度假酒店室内空间的地域性特色塑造 14. 论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品牌形象塑造 15. 论当代商务酒店设计中空间尺度表现与运用 16. 论现代室内设计中软装饰的发展和运用 17. 论中国 传统文化 下室内空间的装置艺术设计 18. 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9. 论纤维艺术材料美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 20. 陶瓷壁画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1. 艺术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3. 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4. 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题目 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6.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能低碳助推**县**村环境发展的思 我肯定知道,对待好的

近几年,“绿色”已成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什么“绿色食品”、“绿色住宅”、“绿色装修”、“绿色服饰”等应有尽有。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晶莹的蓝天和深沉的黄土地孕育出清新透亮的绿。绿色这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生命 之色。看群林披翠,万山青葱,那一片片绿带给我们的尽是欣欣向荣的美感。 何必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夕阳西下,群林尽染,“绿”是一道永不褪色的亮丽的风景线;何必惧怕严寒酷暑的降临,那层层叠叠的绿为我们抵挡炎炎烈日和冰冷刺骨的寒风,无论白昼,无论夏冬。就更不用说什么氧气的制送、水源的储积、气候的良性循环之类的份内之事了。 “绿”不仅仅只装扮我们的家园! 大自然是大方的,但也绝不是一只可以随意扭捏的软柿子,如果我们不好好地珍惜,必定遭到残酷的惩罚。河水的暴涨,泥土的松塌,河床填高,河堤的坍垮,就足以吞噬我们衔泥结草好不易建起来的家园,这是一点就明的道理,更不用说其它的远期或隐形损失了。 可是,仍然有人:树,照样滥伐;矿,照旧乱采;烟囱,依然吐出那墨色的浓烟;工厂,依旧排放那混浊的污水。一些整日生活在水泥圪塔之中的城市居民,他们在自己的阳台上种上一丁点儿的绿,那是一种何等的渴盼啊!而在农村,毁林毁田,“如弃草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则会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瞧,甚至于只能成为一抹遥远的记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向大自然无休止地贪婪地索取,绝不是能真正摆脱贫穷与困境的良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朝一日,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愚蠢加倍地付出:土地沙化、资源枯竭、地球“裸露”、“酸雨”肆虐,等等不一而足。让我们目睹一下一些可怕的事实吧:由于滥砍滥伐,全球每年减少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五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每天约有25000儿童因缺水而死亡每年往海里倾倒20余顿生活垃圾,其中包括不少可立毙海洋生物的有毒物质;每年生产亿顿有害物质;大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到。1988年9月,60多头鲸鱼冲到澳大利亚海边集体自杀。鲸啊,你是自绝于海洋的污浊,还是自绝于人类的凶残? 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每一次污染,就增加一次死神对人类的召唤!每再增加一次污染,便使这种召唤以滴血的方式更加浓烈! 生命要永恒,绿,必须永恒! 那么,在绿色生活中,人应当站在什么位置上呢?说来也简单,人是大自然创造的,而且是个比较年轻的生物,最长也不过几百万年。人类最有智慧,最有能量,但终究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自然界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人在自然界中,有其应有的位置,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现在是有点过分了,过分到依强仗势,唯我独尊,恣意妄为,不顾一切。说得不客气一点,是越来越跋扈,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短视。”大量的事实摆在眼前:动物濒危,森林锐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化学疾病频繁……怎样才能挣脱这种困境呢?我想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大自然和自己,把位置摆正。而帮助我们摆正位置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学。我们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我们对大自然不能采取掠夺的态度,而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调整好人类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正视当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浪费的病变现实,摆脱物质富裕而精神贫乏的困惑,提倡追求一种精神自在、不受物役、天人共泰的潇洒生活。这是一个新的、非同寻常、不容易做到的课题,但必须努力去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而且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呼唤绿色,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保质量标志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呼唤绿色,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呼唤绿色,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倒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变革。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爱国的公民,请首先爱护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请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 在未来的世纪里,中国,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因为自毁家园的短期行为亡国灭种,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绿色思想的实施是统一绿色信仰,改善自然环境,造福于后代的良策,是人类向可持续发展,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也是我们人类不可逃避的理智选择! 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长期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永恒的话题,绿色宣言是国际主义思想,它不分宗教、民族、政党。为了人类后代能有一方纯净的沃土,为了人类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的绿色家园! ===========================================================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想如果有必须必定需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保护维持……有方面几个,譬如保护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臭氧层,使用路面好好地做的事切保护…植物不乱乱的事切的;就守护 保护环境一点点开始做 保护环境一点点开始做,我们哪里都胡乱投的垃圾不重视,同不重视各个地方伤的臭氧层,臭气的势力繁盛的河道也不重视,可是我的必须必定说的na事:这些的垃圾,这个臭氧层和那个河道全部 人最聪明,没认识着可是怎么再地球环境恶化的事,没认识怎么我们说不定再次上演恐龙灭绝的事。能酸雨变得多,这个带来什么(可能有)?能绿化的面积减少,这个做(制作)(可能有) 大量地不破坏投不需要从因为想我们现在以小学生,这么多复杂的问题,我们自己连开始做也摩擦(那个)ba,身边衣物开始做,稍微开始枯萎的不乱垃圾,绿化,不随便te水使用。因为这样做话我连牵挂也我们摩擦(那个)ba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用以前看过1个动画的短篇电影,这个短篇电影看我能深深地受到感动的事,在这个短篇电影广播的:浩瀚广大的宇宙中太阳系处于一个,有一个在这个太阳系中又美丽的星的地球,人类还没出现 现在全世界变得暖,大家知道全球变暖之后的结果吗?全球变暖之后的结果非常严重,全球变暖能象世界的各地的降水只有状况的变化濡湿一样地引起(可能有)te,1兵前进导致世界的各国的经济构造的变化。 因为全球变暖之后的结果严重,大气污染之后的结果也相当于,有科学家的发现,至少对环境产生危害的100种的大气污染的东西,那个中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较大的有二氧化硫磺,氮的氧的化合物,1 为了我们的更好的防止沙暴,我们更很好地必定必须理解沙暴的威吓称:沙暴,同时暗的暴风雨,沙漠的地区的1种自然现象发生。沙漠的地区大量的流沙,沙暴的沙起源, 沙暴,大气污染,是全球变暖因为全部我们的人类带来了,因此我们努力的变化的我们的将来环境。

生态环境期刊

《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月刊,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主办,是中国跨地区、跨行业,以先进环保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学术期刊。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工程类学术期刊。

栏目方向

主要栏目:《环境工程》主要栏目有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与处置、监测与评价、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土壤修复。

报道方向:《环境工程》主要报道工业与民用等领域的水、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等领域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内的科研成果、工程技术应用、清洁生产和中国国内外环保信息等。

《环境工程学报》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突出学术性与技术性,亦刊登少量高水平特约综述。环境工程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各级环保管理人员、环保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等。

《环境工程学报》所设主要栏目有:综述、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态修复工程和工程应用实例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环境工程学报、百度百科-环境工程

是。生态环境顶级期刊、生态环境与保护期刊是省级。环境生态类EI期刊、环境生态类sci期刊,所以生态环境与保护期刊是ei。ei期刊: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的论文

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论文论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基于生态危机的反思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崇尚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其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可见,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

(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194自然是包孕万有、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尽管人类追求无限,也就是说有限性是人类的本体论特征,而追求无限是人类的价值论特征。在本体论上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论上无限的自然之上,这是人类狂妄的根源。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本体论上有限的人类必须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虽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为走出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根本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改变资本主义方向和工业主义方向。资本主义物欲的无止境膨胀推动着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经济增长,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要求无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贪欲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人类不应再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应追求正确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如今,环境恶化和人的精神失落明显地表明了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二、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 2011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 倍,是日本的倍。

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水平,认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因此,xx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当代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使我们更明确了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弥合并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人类一方面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15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去道客巴巴看看 h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回圈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回圈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回圈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程序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群,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回圈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必须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及取得成就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提出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大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回圈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城市里的蓝天越来越多;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6168万公顷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第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了;而“十一五”时期,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第三,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低碳生活 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在我们周围环绕,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美丽的环境,而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去保护这篇大自然,而在无畏地浪费。 人类的发展史越来越快,而我们提倡的“低碳生活”却几乎没有人理睬,而在一直破坏它的本质。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大自然的绿色又在哪儿呢? 我们应该知道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的破坏,再过几百年后我们应该去哪儿生存呢?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应该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门不用塑料袋,自备环保袋;把洗拖把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米、洗菜之类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浇菜;不随意扔垃圾,要把来及进行分类。少开汽车,多骑脚踏车;家里尽量备用无磷产品……其实我们能为环保做的事情有许多,只是看你平常在不在意。让我们做好环保,为环保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环保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共同为环保出一份力,你出一些,我出一些,她出一些,相信吧,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让我们拥有这样的环境而自豪吧!让我们为这大自然共创美好的明天,一起来为大自然母亲贡献力量吧! 我们为这大自然也许字献出了单薄之力,但全世界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明天将会跟美好!相信吧,美好的明天将会来到!让我们手拉着手一起迎接崭新的一天吧!加油!一起来吧!

十八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如何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回圈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5、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度规范。

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 生态危机虽然发轫于生态领域,但是它直接波及人类的政治领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程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紧密联络,两者具有紧密的互馈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巨集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来源于政府网,希望对你有用

A prehensive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progress was outlined in the political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report clearly states that we must incorporate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every aspect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ess; step up efforts to develop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ety;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so as to realiz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ecological security.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坚持

爱人爱己 爱家爱国 爱惜物质资料 真爱生命 学会生活 保护社会环境和自然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他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的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内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的几个层次.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他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回圈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回圈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回圈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它。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漂亮?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五花八门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垃圾都是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比如说我们常用的电池,如果用完后不进行适当的处理,那么将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据研究,一节废的纽扣电池能使60万升的水不能饮用。如果每人丢弃一颗废电池,那么到了那时,水,将成为奢侈品。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将垃圾分类。我国于2008年6月1日起实行“限塑令”,这一做法,使我国每年节省三千七百万桶石油。塑料袋,这种东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吗,塑料袋却是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还需要500年的时间才能被自然分解。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塑料袋。最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使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虽然最终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开再大的会议也只是形同虚设。会议上说,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正逐渐升高,大部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世界将被水淹没。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较以前已经升高了℃,别看只是小小的℃,可这是“全球平均气温”啊!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4℃,那么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将升高16℃,到那时,北极和南极也可以看到大树了。你想一想,到那时,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其实导致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据研究,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器或其他东西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却是使气温升高的一大因素。如果减少使用电器,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减少。汽车尾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应随时提醒爸爸妈妈上班或外出旅游时,应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尽量少开私家车,这样能减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电器,少开私家车上班或旅行。作为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世界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美丽的世界!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环境生态学论文

人类对于理想聚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自古有之。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然而,近代不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速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技术、设备、材料等)大规模、大范围地建设现代化聚居环境,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研究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试就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一、城市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任务城市人居环境是由英文HumanSetdements转译而来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声音、动物、植物、水体、大地、自然景观等。人工环境是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交通、城镇、风景等物体、景观或空间。社会环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群体生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心理环境是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它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随居民个体主观感觉而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属性,是对各种居民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合性氛围…。城市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其应具备以下特点:1.崇尚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2.经济高效。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体现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3.乡土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利用当地原料、地域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4.生态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证。5.生活方便。便利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6.环境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7.适应发展。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8.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趣味。将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建成理想的生态人居环境,这一追求和建设的过程本文称之为“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生态建设,不断将人居环境改善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安全、健康、舒适、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应秉持的理念与原则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生态位”和“发展位”共提升的原则。传统发展观以强调经济增长为主,其虽然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繁荣,但由于忽视对环境的生态保护,造成了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文化趋同、区域差距拉大、贫富严重两极分化等问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发展经济都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佳物质环境和精神家园,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不变目标。基于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近年来得到广泛的认同。它要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应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2l。因此,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中,要做到不单纯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也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将保护环境与快速发展作为一体化目标,谋求二者的高度统一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生态位”的优化来支持区域“发展位”的升级,通过区域“发展位”的强化来促进区域“生态位”的优化,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2.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坚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生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面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种种后果,人们最初的反应是保护环境,防止进一步的破坏,继而加强对污染源和危害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希望通过管制、处理和改善,纠正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给自然、人居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但是,防治仅仅是生态化的基础性活动,是初级层次的生态化。生态创新则包括生态经济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生态化,以增加生态系统运转化效率,提高生态系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生态创新是环境治理的更高级替代形式[3l。实现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突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模式,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延伸,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创新提高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性,实行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建设和生态创新的有机结合。3.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发。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人居环境是一个大系统,以各种不同视角来分析,该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引入生态学的观念,则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学揭示的所有生态规律。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这个动态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动态代谢功能、物质能量转换等规律,尊重生态学所阐明的各种原则,包括:反作用原则、优势原则、易变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原则、保证多方面安全的原则、边缘效应原则、功能上的一体化原则,等等。落实到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发。培育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意识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造一片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快乐、健康、高尚的生态社区,使它们得到共同发展,整体优化。三、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乡镇人居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如下:1.建设生态社区。零点调查公司曾在全国做了一次市场调查,题目是“你最想拥有什么?”,结果超过7096的被访者首先选择了“健康”[4】。可见社区(communivty)的功能不应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还应为居民创造健康、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做出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典型范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将社区的生态化建设列为自己首当其冲的任职目标。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生态社区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设计方法,将自然因素融入社区环境中,在经济性的基础上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创造包括住区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居民活动空间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2.发展绿色空间。扩大绿色空间不但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近年来,我国上海市下大力气发展绿色空间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应。因此,要改变人们“寸土寸金”的传统思维方式,避免将所有可资利用的空间都用于建设经济用途的人工环境的短视做法;要认识到发展绿色空间直接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和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社会环境。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利用其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最为重要的还是它对人居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J发展绿色空间应着重考虑绿化面积及绿化物种。在确定绿地面积时。应从碳平衡和氧平衡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进行总量设计和规划布局。在规划和开发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园林绿化观念的局限。强调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绿色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强化,为此需遵守如下原则:(1)营造舒适环境的原则;(2)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原则;(3)选用适生物种的原则;(4)合理的群落组配原则;(5)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则。3.人居环境设计采用生态技术。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原理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设计与生态学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设计,以满足居民的个体需求和生态保育的要求。在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中。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绿化建设均应尽可能应用先进适宜的生态技术,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住宅产业化技术、建筑用钢技术、化学建材技术、新型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地基基础与地下空间技术等。4.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生态建筑注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仅创造了舒适的小环境,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目前德国已建成了400多座生态建筑,均选用清一色的天然建筑材料,并经过反复检验处理,以确保无毒无害。为加速生态住宅的发展,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生态住宅设计与建筑人才的高等学府——生态住宅建筑学院,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建成招生[6]。5.交通系统生态化。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化进程促进了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建设发展,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同时道路交通系统的扩展及汽车的普及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空气污染,并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舒适。这一矛盾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困扰着城市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6.水资源系统生态化。水资源系统包括了生活用水的供给、污水、雨水、景观用水等。【7】水资源生态化的目标是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和有效的使用。它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过程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工作大多尚处起步阶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和工程建设规模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式很不相称8l。7.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将带来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对城市文明和人居环境质量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压力。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垃圾排放、处理回收利用的管理;必须统筹规划,引进、开发和推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技术;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培育垃圾处理产业L9J。8.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种现代消费模式。它倡导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的生活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中国环境污染造成了1875亿元损失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估算却仍然是一个新鲜话题。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公开发表的一份关于“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的报告给予了公众一个参考。根据估算,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875亿元,占当年GNP值的。该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是大头 报告认为,他们计算得来的1875亿元经济损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这三部分中,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考虑因地球物理原因形成的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仅仅计算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进入自然界水体所造成的水体污染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数目就达到了亿元,占环境污染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值的。 其中,工业污染性缺水是各项损失中最严重的一项。1995年,全国工业污染性缺水就造成直接工业经济损失750亿元,占了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的一半以上。 另外,报告指出,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包括南方水网地区和北方农村地区)、水污染对渔业的损失、水污染对农业的损失、水污染对旅游业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损失组成项目。大气污染损失也不可轻视 除了水污染之外,大气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也不可轻视。报告指出,大气污染已对我国经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等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损害尤其大,1995年全国因为大气 TSP(和SO2)污染影响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失估算达到171亿元。 另外,酸雨也是一个“大杀手”。酸雨不仅对农作物和森林损害极大,而且酸雨对于建筑材料也有极其大的腐蚀作用,从而对建筑物造成危害。报告估算,1995年,我国因为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0亿元。 损失还来自多方面 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固体废弃物和其它因素的损失也日渐增多。这多方面组成的第三大部分损失已达亿元。 该报告所计算出来的损失1875亿元虽然已是数目庞大,骇人听闻,然而,撰写该报告的专家指出,我国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远远不止此数目,该数字只是部分可以计算的环境损失。由此看来,我国保护环境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生态学这个我总觉得很广泛,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可以从环境着手,也可以从生态平衡等等着手,所以,你自己在网上找些参考的吧(世界生态学)可还行

我给你说几点 1个大了说 南水北调对周围生态的影响 2个小了说 城市周边毁林开发 征调土地 对生态方面的影响3中等说 人类砍伐树木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可以写分调查性质的 或者说 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很多的 个人的学习方向不同 着眼角度不同 我是学水的所以我总关心这方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