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辽宁展厅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辽宁展厅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上海华凯这家公司,就是圈内的一流氓,专门给甲方设圈套,让甲方钻,不钻的话,就是等纪委的电话吧,然后拿录音笔出来。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展厅设计的概念及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厅设计已从传统单一的设计形式向着科技与艺术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转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展览会市场尤其是高端展览会的整体发展也呈现出规模扩大、档次提升的趋势。这相应地对展览场馆规划提出了新方向。北京、上海、广东将继续保持在全国展览行业的优势地位;由于中西部各省市继续紧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经济上将会有较快平稳的发展,展览业也会随之发展,今后中西部的展览场馆的建设还会有进一步的增加,展览企业的规模还会有进一步的扩充;在展览场馆的使用上将朝着综合性、功能性、高档次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从经济理论上讲,现代展览馆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源于政治需求、区域经济需求、产业经济需求三大方面,然而,从根本上讲,区域经济需求才是展览馆建设的最主要动力,这也是导致我国近年来场馆建设热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平稳期,对展览场馆的需求增长也进入平稳期。上海华凯展览展示工程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城市规划馆、企事业展厅、博物馆、纪念馆设计及施工一站式服务供应商,是一体化多元总包理念的首倡者和中国规划馆建设的先行者。上海华凯是城市规划展览馆装饰布展工程策划/设计/施工专家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研究论文

[摘要] 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强调建筑结构、功能的需要,还要突出对建筑美学的满足,为“人”设计出舒适、合理、美观的建筑环境。建筑审美是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突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为此,基于审美理念视角下来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为实现建筑环境、审美视野的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心理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2]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

辽宁花生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北京12月23日讯 记者庄红韬报道:由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办的“花生营养价值与产业前景国际论坛”于2004年12月2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国际论坛是我国举办的学术水平最高、参加部门最多、代表面最广的有关花生营养与产业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特邀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国际花生研究的权威专家专程来华做主题演讲;会议也专门邀请了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山东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中国营养学界泰斗于若木教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王文哲、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国家有关部委代表、花生产学研单位的领导共100余人出席会议,共商我国花生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大计。会议深入交流了世界花生营养与人类营养保健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花生综合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研究和提出了中国花生产业发展的新的思路和举措。 一、花生在国民营养改善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花生在中国一直被当作一种次要的经济作物对待。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国际花生研究和花生加工技术的进步,国内外花生生产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花生的营养价值和经济地位。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花生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花生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年出口量占世界出口市场的42%, 花生油占国内食用油消费的25%。欧美科学家、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新近研究证实花生具有平衡膳食,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肥胖,抑制癌症生长和抗衰老的防病保健功能。地中海健康膳食广泛使用花生,美国心脏病学会大力提倡食用花生油,哈佛大学设计出深受欢迎的花生减肥食谱,这些研究和消费引导促使美欧食用花生的消费量连年上升。我国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不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更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食用花生的消费空间有待开发。 二、花生对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花生本身是高能、高蛋白和高脂类的植物性食物,不含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花生富含微量营养素,含有13种维生素和26种矿物元素,特别是维生素E,烟酸、叶酸、维生素B1,镁、钙、铜、钾等微量营养素的含量丰富。花生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富含植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皂角甙、白藜芦醇、抗氧化剂等,藜芦醇竟是葡萄含量的908倍。对防止营养不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具有显著作用。花生集营养、保健和防病功能于一身,对平衡膳食、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花生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花生的净收益具中国七大农作物之首,单位面积收益率高,比种粮食作物等更有利可图,对农民增收作用较大。发展花生产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在中国资源条件差、农民收入低的西部地区发展花生产业可以促进西部大开发。 四、发展花生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创汇 当前,国际市场的粮食作物大米、小麦、玉米及油料作物大豆、油菜籽等的价格都低于我国国内价格,只有花生因属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约30%,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花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大宗农作物品种之一。加入WTO后,市场准入机会增加,出口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将更加明显,是中国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产品。发展花生产业会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 五、发展花生产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食物安全 花生含油率为50%左右,单位面积产油量关于其他油料作物。发展花生产业会提高中国油脂自给率和降低进口风险,并可节省出土地来发展粮食生产,对确保我国粮油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可避免大量进口美洲转基因油料产品带来的潜在生物风险。花生是大宗的优质蛋白原料,发展花生产业有助于满足中国食物和饲料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花生茎叶,外壳是优质的家畜饲料,可为中国畜牧业提供保障。 六、发展花生产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花生是国际公认的半干旱豆科固氮作物,可以在土壤贫瘠和气候较为干旱的地方种植,在沙质土壤上种植的效益远高于其他作物。种植花生不仅能减少化肥的使用,还能改善土壤和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以山东为龙头的黄河沿岸8省区直到新疆一线的“沿黄花生产业带”,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利于遏制荒漠化蔓延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七、中国花生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中国虽然是花生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却不是花生科技、加工和开发的大国。我国花生研究、加工技术和产业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适于花生生产的广大地区尚未种植花生或着生产水平非常落后,急需开拓和扶持。中国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不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不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食用花生消费市场更有待开发。在花生专用品种选育、黄曲霉毒素污染治理、抗旱育种、花生深加工高新技术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花生食品系列开发等方面非常薄弱。由此导致中国花生出口的比例徘徊在5%作用,出口价格远低于美国和国际均价,市场波动加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出口时常遭遇技术壁垒。中国花生产业急需研究、政策和技术支持,深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否则,中国花生已有的优势就会很快丧失。 八、发展花生产业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提高对花生产业重要地位、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认识,高度重视花生产业发展。政府应当像重视大豆那样重视花生。第二,加强花生的科研工作。国家和相关科研机构要加强优质专用品种开发、无公害栽培技术、产后储藏技术、深加工技术、食品卫生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攻关。第三,建议将花生生产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立相应的优势区域和产业带,并给予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第四,加强花生的产业化经营。通过建立花生生产者协会,统一产品质量和外销价格,制定生产、加工、运输和贮藏的行业规范,大力扶持花生营销和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花生产业发展。建立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相配套的产供销体系,确保我国花生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第五,促进花生深加工业的发展。包括花生加工设备的生产和研发与应用,花生油品和食品品种的开发,增加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第六,建立花生种植、生产、储运的良好工作规范,加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 九、中国花生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巨大 全球食用植物油需求已超过油料产量,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供应持续看紧。中国是世界缺油大国,缺口量占国内消费需求的40%以上。国内外对食用油的需求决定了花生生产举足轻重的位置。世界花生将从油用向食用方向发展,营养保健价值不断受到重视,食用花生市场孕育着极大的销售潜力。中国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不及亚洲国家和地区,更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食用花生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有待开发。科技进步将进一步提升花生产业水平,品种改良、深度加工、食品开发等使利润空间扩大。 与会的国内专家学者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国际会议的研讨,将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花生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帮助了解花生营养在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花生的生产和加工;促进国家设立花生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产、学、研等行业对花生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和发展中国花生产业,使花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去知网下。如不能下载,可把邮箱地址发我,帮你下几篇。

30厘米左右是非常合适的,最好是不要超过30厘米。花生市场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趋势也是特别好的。

普通的可以炸油!红皮的花生可以补血!

辽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在新的时期,旅游市场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应该认真分析此类消费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先地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以高校学生作为研究物件,分析与其相关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问题。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旅游需求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目标市场方面的出游动机、经济来源、消费构成、出游时间;进一步讨论了细分市场下的可操作性;并且以此为基础,从产业化、服务、营销手段、创新方法等多个角度对营销策略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为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讯,作为参考及推动该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 学生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

由于中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尤其是在二胎政策放开前的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的基本条件相对较好;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创业、 *** 等,也为其增加了经济来源;尤其是在社会开放性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高校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与体验生活,并想透过旅游开阔眼界等,所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校学生旅游消费群体;高校扩招政策也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同时,更是拉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因此,应该针对目前高校旅游市场的新特点,分析更为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高校学生旅游需求简述

高校学生的旅游动机主要是自我实现、满足偏好、半价优惠、交友、减轻学生压力、体验时尚等;大多学生主要依靠校园活动、旅行社宣传、网路、朋友组织完成获得资讯,设定旅游目标;从行程方面看,多以节假日居多。目前的市场已经有诸多企业进入,但主要是处于不完善的阶段,从旅游产业与市场细分来看,还需要利用产品设计、时尚资讯获取、学生心理研究、营销手段等来共同促进其发展。

二、目标市场分析

首先,在目标市场透视方面,应该抓住家庭背景、性别、年级、不同年代学生的总体倾向、文化积淀等基本资讯;在这方面,可以利用现在的大资料方法,进行资讯收集、旅游消费范围、消费水平、网路调查或问卷调查来实现。

其次,应该以学生作为中心,分析其心理构成要素,比如受到旅行社、文化因素、偏好、性格、心理成熟程度、交往范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小。

第三,对该市场的发展现状要进行明确的认知,具体来说,该市场已经从初级的阶段发展到了过渡阶段,即是说目前的市场正处于各个企业“大显伸手”,进行产业化转型、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

比如,从我国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发展优势来看,潜力大、规模有待拓展、消费特征正在突显;而智慧财产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群体更新快;但高校-旅行社间的关联度大,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尤其是学生的认真劲、满意度等还有待旅游消费产品供应方在各方面的完善来树立口碑;关键是体验消费前景无限,正在逐渐的被学生群体所认可,所以,优势显著,有极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作为学生群体的固有限因素,如消费能力、价格接受程度、挑剔性等;因此,劣势也依旧顽固,所以,对于各大想切此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这份“大蛋糕”的企业而言,品质化、多元化、创新性是其必走路径。

三、营销策略

首先,根据对目标市场实事求是的透视,应该认识到营销策略作为学生旅游专案开发的产业化的必要性;也就是说,要将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通过运用工业发展路径方面的产业化思路,形成一个闭环经济,从而让营销这一环节获得更多的功能性体现,即要通过产品设计、价格、品质、高质量服务、多元与创新来增加营销的“底气”,吸引到学生的眼球,以整体性来提升部分资源整合与开发能力,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让学生反过来更愿意去旅游。另一方面,体验式消费已经渐渐透过工业品市场向着旅游市场迁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消费,因此,认识到此点非常重要。营销策略的计划部署,需要坚持从其根本要素出发,结合当前消费者行为倾向,并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营销的目标。

其次,营销手段多样化;具体而言,需要采用诸如拉网式策略,将网路营销、人员促销、销售促进等进行综合应用;比如,建立会员制度与积分制度,进行价格优惠;引入学生代理、学生组织进行团体、个人促销;将工业品中的分销模式与渠道销售方法合理的引入到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最重要的是网路营销,即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两大途径,结合学生上网习惯,更为创新的去建立新的入口网站与网页,通过个人订购、团购等实现营销;另一个就是借助网路、微信等社交平台,可以建立起资料库,不断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完成预测,更好的为专案开发、产品设计等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服务意识要强,服务要求全面、及时;比如,预定快捷、便利,资讯完整,产品组合灵活,互动性强,能够实现资讯反馈与及时处理,做到善始善终。在导游方面,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细致的培训计划,让导游能够在知识方面、组织能力方面、亲和力方面、交往能力、融入能力方面全面提升,以满足市场细分的各项基础。

第四,针对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需要更多的因素融入,因为大学生这个群体,主要体现在人生的理想-现实磨合期,有一半出于理想,有一半来自现实;所以,真正要做好这个市场,就需要一些营销的艺术性、有需要在营销中做出实际的优惠;进一步讲,这个市场的开发,需要旅游企业走出俗套,不断创新,稳扎稳打,将地基打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应该将营销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充分调动起“学生”这个要素,如通过举办创意大赛、网路征求旅游产品创意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旅游前就参与到其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既有利于市场开发,又可以更好的价低营销成本,获得多方面的利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期,高校学生旅游市场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应该认真分析此类消费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先地方;因此,开发新的专案、延伸旧有专案、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与倾向的产品,以及利用旅游产业化的思路开启更为完善的市场化运营;将营销与整个产业结合起来,以资源整合的优势提升开发能力,不断在高校学生旅游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作者简介:章碧芸1996-,女,浙江海宁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营销策划。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1、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分析国内旅行社经营情况分析国内旅游饭店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分析旅游商贸业2、国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总体状况重点地区区域市场发展状况3、世界旅游总体需求预测旅游市场特点的发展趋势4、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强国的比较分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及总收入出境旅游旅游住宿和设施管理体制5、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区域对比分析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国内旅游业的地区和市场格局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的比较分析6、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拉动旅游消费国际城市化水平7中国旅游业与 WTO对旅游业的影响8 旅游产业大趋势旅游电子商务的趋势和市场定位建设平台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障碍和对策民营资本进入景区资源国内旅游特的新热点9、主题公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觉得有用需要的话可以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在写作旅游 文化 论文前,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对于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旅游论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河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 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 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 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 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 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9. 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 10. 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 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 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 措施 13. 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 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 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 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 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试述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旅游产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2. 旅游活动地理投影下城市旅游空间优化的策略 3. 浅谈旅游电子商务 4.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对民居客栈的研究 5. 建设旅游强省背景下的湖南旅游演艺品牌发展对策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7. 体验经济视角下福州地区旅游消费创意开发研究 8. “全域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探析 9. 分析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10.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建设 11. 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管理剖析 12.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的新要求 13. 基于低碳视角的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14. 谈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服务 15. 电子商务环境下广西龙门水都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6. 乡村家庭旅游业经营状况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四川彭州九峰村为例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18. 探讨乐山市发展医疗旅游的障碍分析和应对策略 19. 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 电子商务背景下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2.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 3.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4. 旅游文化论文题目 5. 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题目汇总

广东茶馆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亲,你好,,

茶馆设计哪方面?提纲

摘要: 人们的物质生活往往是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生活。茶馆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功能和文化性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茶馆的空间设计作为茶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体现文化性,但现有的茶馆装修却逐渐大众化。本文中,笔者以此为着力点,探究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

关键词: 地域文化;茶馆;空间设计;传承

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高的同时也更加追求文化生活。茶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而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闲暇时亦或是社交时与三五好友,同事客户一同去茶馆坐上一段时间,共品一杯香茗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茶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茶馆是一个文化场所,理应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有一些茶馆片面追求开发,对其文化并不重视。而将地域文化融于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性体现。

1茶馆的概念和历史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同时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茶馆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学家考证,唐朝时期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这个称呼在长江流域流传较广。两广地区人们多称其为茶楼,京津地区则多称为茶亭,除此之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经营成本较高,除了提高茶品外,一般还会有各种小吃等。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品茶、休闲,社交,交谈等活动。茶摊则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在文化性上体现不强。中国的茶馆主要分为四种流派,即川派、粤派、京派、杭派。茶馆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古典典籍记载,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称为茗铺。茶馆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场所,有许多文学作品以茶馆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

2中国茶馆的现状

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华民族对于茶有着独特的情感,由此形成的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茶馆以其独特的文化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休闲,文化,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茶馆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扩展,也拥有了新的.含义。现代的茶馆除了提供茶品已及其他衍生产品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氛围,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其吸引消费者的卖点一是极具特色的环境和氛围,二是高质量的茶品。其中前者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茶馆虽然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其装修设计上却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茶馆本应反映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有许多茶馆对于这种地域特征却设计得比较模糊。茶馆的装饰与饭馆,快餐点不同,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切忌所有的茶馆都采用同样的装修风格和装修材料,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地域的区别,地方文化的差异进行设计,适当地使用中国文化的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化性,茶馆也能充分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作用。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对把地域文化运用到茶馆空间设计上这个课题进行探究分析才有重要的价值。这首先可以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运用地域元素对茶馆空间进行设计,其次可以让茶馆的文化性大大增强,此外还能够让人们通过了解茶馆中的地域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地域文化运用于茶馆空间设计

地域文化要想充分并且适当地运用到中国茶馆的空间设计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各地的案例,使用真正适应自身的合理的方法。首先,设计人员在对茶馆进行设计之前,要确定茶馆空间的设计主题,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和有关的历史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文化性,历史性,独特性和科学性。比如,从众多的地域元素中,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几种最合适的茶馆空间设计元素,然后把现代的科学设计技术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将各种设计进行组合,营造出一个富有神韵的茶馆内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茶馆环境,使得茶馆能够拥有自己的风格,吸引消费者,达到提高经济利益、传承文化的作用。

充分了解文化,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和设计思路

茶馆可以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茶馆,我们可以一窥茶文化的精髓,得到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享受,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茶馆的空间设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家茶馆的内部装修得如同一家快餐店(笔者当然不是对快餐店有成见,快餐店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简易自然的设计风格),我们自然无法体会到文化的韵味。优秀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制定方案之前,应该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仔细探究各类特征,最后确定一个适当的设计主题切入点和设计思路。要想在茶馆空间设计中传承和体现地域文化,首先自然需要全面地了解地域文化,元素和历史等,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例如,一个地区、城市的历史、地理因素、名人、民俗等等都应被当做关注的重点。笔者在此以长沙市的一家茶馆为例。白沙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家茶馆选择白沙文化作为茶馆空间设计的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在相关的文化典故,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运用于实际设计中的元素和材料,这家茶馆也被命名为“白沙源”。在空间布局上,这家茶馆主要是南北走向,一眼白沙井开于茶馆的正南面。茶馆共有二层,在茶馆的二楼最高处或是围栏边人们可以欣赏到源源不断的白沙源,这正好呼应了茶馆的主题。古井和茶馆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在这条线上,设计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圆池,又在圆池之中放置了一台圆桌,加上桌子的颜色,如果我们从高远处看去,这个圆池就像是一个池塘,在上面漂浮着点点荷叶。这种设计使得茶馆能够和景色相结合,体现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例如在建筑材料上,“白沙源”茶馆大量使用透明玻璃而不是传统的砖瓦墙体,营造出了独特的空间立体感,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通透,茶馆空间不再封闭,内部的所有客人都可以看到茶馆外的景色。除此之外,玻璃与茶元素的结合也能产生特殊的效果。综上所述,以及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如果细致地分析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可以使地域文化体现得更加深刻,文化界限更加清晰,消费者所得到的感官和心灵享受也更加丰富。

优化地方性元素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漫长的时间的积累,地域文化也是一样。而文化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则是分不开的,就如人们的审美标准一样,或以瘦为美,或以胖为美,追求标准都是随着时间的演进产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节奏逐渐加快,技术更新更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茶馆的空间设计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应该对地方性元素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优中选优,此外,还要用新技术来展示地域文化。在设计时,要注重整体性,即在建筑材料,墙壁,空间布局,器物陈设等所有茶馆的组成部分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

空间布局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袤的疆域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其中也包括各地独特的地域空间布局特色。例如,北方的高屋建瓴,飞檐斗拱,这是与北方的气候因素分不开的,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能够起到放风固沙的作用。这些建筑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域内人民的性格特点。南方的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体现了南方人精致细腻的性格。这种原理也可以应用到茶馆的空间设计中,运用空间布局体现地域文化,能够产生优质的融合效果。对于这一点,笔者以北京的“老舍茶馆”举例,这座茶馆非常有名,其设计体现了地域空间布局特色。正如笔者之前所论述的,正是运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将整座茶馆变成了一座富有茶文化的四合院。这座茶馆使用的是传统四合院的二进房布局,将传统的地域空间布局特色和现代因素和技术相融合,使茶馆本身既充分地展示了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又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之前所提到的“白沙源”茶馆则是运用了南方园林的建筑空间布局特色。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这座茶馆的设计中,设计师完全践行了这一原则,将园林的景致引进茶馆,进行精心的布置,再运用玻璃透明的特点,在茶馆中营造出了多层次的效果。

选择材质

不同的材质所呈现出的空间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除了需要使用有地域特色的材料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手头上的材料,除了好中选优外,也要做到避免铺张浪费。例如,北方的茶馆多使用硬木等材料,南方则多用竹子,藤条等,这都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地区人民特点。家具、茶具等陈设品的设计茶馆内的家具等陈设品起着重要的实用和装饰作用,家具等陈设品能够充分的体现地域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例如北京的茶馆多使用明清特色的家具摆设,京剧,花灯等都成为了装饰材料。南方的茶馆则使用一些具有南方特色的器物。

4结束语

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一方面能给消费者提供独特的视觉观感,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茶文化内涵。时代在进步,为了凸显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必然会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在茶馆空间设计中。同时我们还要将传统的文化特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地域文化也能同时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列举了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的方式,并分析了具体事例,希望能对茶馆的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殷小彤.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J].福建茶叶,2016,(03):123-124.

[2]降波.浅析地域文化在茶楼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9):111-112.

[3]张兴莲.传统文化元素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119-120.

福建诊所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这么老长啊~~~

什么是护理学?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学包含了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护士通过学习解剖学、生理学,才能观察与分辨生理与病理的变化,并能准确无误地提供治疗,如注射、导尿等。护理学也包含了社会及人文科学,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护士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才能提供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护理,并能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护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较强,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形成了护理的理论体系与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与医学、药学、营养学等共同组成了整个医学领域。护理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护理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近十余年来,护理专业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护理教育逐渐从中专走入大学,护理研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在提高,整体护理的护理观念在逐步深入,护理管理人员的视野逐步开阔,护理专业的范畴也在逐步扩展,循证护理的实践在兴起……等等。在护理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和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护理观念、临床护理方式、循证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应对挑战的策略,并提出以下九项专业发展目标:1. 扩展护理人力资源2. 开阔护士视野3. 发展护理教育4. 加强护理研究5. 提升护理理念6. 完善临床护理方式7. 加强护理管理8. 扩展护理专业范畴9. 推广循证护理一、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和挑战(human resource of nurses) 1.每千人口护士比:我国护士严重不足 WHO的资料显示,1998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比已经达到3‰以上,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家的每千人口护士比例在1‰以下,经济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比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国家。 但我国2001年平均 护士 /千人口(医生: 千人口),每千农业人口护士比例为 。 2.医护比例:我国比例严重失调 我国大陆与土耳其、巴西的医护比例1:1以下;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医护比1:6以上。 但我国医护比例严重失调,2003年为1:(1952年为1:)(资料来源:2001-2002年《西太平洋地区卫生资源报告》及《世界护理的现状、不足及预测》)。 3.护士床位比:我国比例不合理 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以英国为例:普通病房护士与病床的比例一般是1:1;康复病房(High Dependent Unit)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2:1;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5-6:1。 但我国2001年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4.护理人员学历情况: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中美比较) 2000年美国护士医院护士中,研究生毕业,本科毕业,大专毕业,社区护士中本科毕业,大专毕业。 而我国2003年中专占%,大专%,本科,以中专为主,教育层次偏低。 5.资料: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医护人力资源现状(1995-2000)国家 人均GPT($) 每千人口医 每千人口护士 医生:护士中国 740 1:中国香港26437 1:中国台湾12040 1:日本 33715 1:泰国 6100 1:英国 --- 1:美国 30088 1:澳大利亚 37295 1:(资料来源:2001-2002年《西太平洋地区卫生资源报告》) 6.全球护理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的比较 护士人数: 美国210万,每千人口9名护士,但称缺口12万;澳大利亚16万,每千人口9名护士,但称护士严重短缺;而我国2003年护士人数 万,每千人口名护士,若按医:护=1:1,缺口应为15万人。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其中10家医院的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 护士的平均年龄: 西方国家由于护士短缺问题,临床护士的普遍年龄偏高:美国45岁,澳大利亚岁。而我国护士平均年龄偏低(<35岁),意味着高年资护士的流失较严重。 目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护士工作量增加;护士人数下降;护士年龄偏大。 7.护理人力资源在突发事件中的需求 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护理人员的比例要求更高,例如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市小汤山等“非典”定点医院的护士床位比:普通病房为2~3:1,重症病房为4~6:1。 8.总之,护士短缺问题:--中国是重灾区!!! 2002~2003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指出(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5年应达医生:护士=1:1,每千人口医护人员均为,则护士数应为万,应净增万;护理人才招生数中专占50%,大专30%,本科1..5%、研究生%。只有按照这种比例进行卫生人力配置,才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二、世界经济和社会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Challengefrom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s and society)。 1.护理服务的发展: 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明确指出:大部分的卫生保健工作应该由护士和助产士承担 2.护理专业面临的挑战(from NLN Journal, .) 1)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变化引起服务模式的改变; 2) 知识和技术爆炸:高科技和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3) 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护理人力市场国际化; 4) 卫生保健领域消费者教育层次提高、传统医学、临终关怀带来的挑战:精神因素的作用、生命质量、疼痛管理、人的尊严; 5) 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带来的护理内涵的复杂性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6) 卫生保健费用提高提出对卫生保健服务的管理问题(managed care):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 卫生政策的影响:社区卫生保健系统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人员任务、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的转变,社区成为重要场所; 8) 多学科合作的实践形式对教育的挑战; 9) 护士短缺带来的终身教育与护理工作提高的问题; 10) 护理学科和护理研究的进步。 3.护理专业的全球发展趋势 总之,护理专业在全球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是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 4.社会对护理人才态度、知识、能力要求(教育部研究课题,沈宁,2003) (1)综合知识 护理人才应能够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用以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掌握与实践相结合的护理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适应护理工作需要;发展和应用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使用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计划、实施和评价护理措施;应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知识分析专业问题;用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有效地交流,并能清楚地表达个人的看法;建立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工作关系;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健康的影响;理解护理专业的特点。 (2)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 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包括利他性(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自主性(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正直(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的准则和执业的标准);公正(坚持道德、法律、人道的准则)。 (3)护理核心能力 护理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能力;教学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能力 护理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5)身心素质 护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体,良好的情感特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护理教育 (nursing education):逐渐从中专走入大学 1.中国护理教育概况 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23-1952: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 1952-1966:单一层次的中专护理教育 1966-1976:文革期间护理教育受较大挫折 1983-至今:多层次发展(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 2.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1921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办了协和医院,并与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五所私立大学合办五年制高等护理教育; 1979年: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 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护理大专班 ; 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设5年制护理本科;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设立护理硕士点; 1994-2000年:CMB资助88名护理硕士研究生; 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设立护理博士点。 3.2003年止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现状(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研究生项目:13项本科项目: 132项大专项目: 199项中专项目: 规模逐渐减小 4.中国护理教育层次与规模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应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2003年中国、美国、日本护理院校统计表 中国 美国 日本 中国台湾博士学位 1 323 5 2硕士学位 12 367 25 11 本科学士学位 132 611 65 21大专 199 500 67 15中专 数百 250 461 8 5.只有通过学历教育,才有可能使护理人员沿着护理专业的阶梯逐步发展,成为专业人士:护理专业发展阶梯 (professional ladder) 分为5个阶段(Benner P. From novice to expert. AJN, 1982, March, 402-407.)(1)新护士 (novice)(2)入门护士 (advanced beginner)(3)称职护士 (competent)(4)熟练护士 (proficient)(5)护理专家 (expert) 6.护理教育发展目标(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卫生部规划目标:到2010年,使护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30%,其中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不低于40%。 四、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 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提高 1.护理研究是提升护理专业学术性的基础 美国在1952年创建《Nursing Research》杂志,同年成立“美国护理研究基金会”,标志着护理研究进入新纪元;20世纪全球护理教育研究生层次的迅速发展,为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国际上护理专业期刊杂志数量的增长为展示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2004共计174册护理专业期刊;其中36册进入ISI的SCI-expansion。 2.我国的护理研究:期刊数量在增长 1995年护理专业期刊只有6册(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护理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年护理专业期刊增加到17 册。 3.我国的护理研究:论文数量在增加(资料来源:程金莲, 韩世范, 孙玉梅等. 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研究现况调查.护理研究, 2004, 18(3): 457-461) 1994-1996年发表在上述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研究课题论文为17篇,而2000-2002年发表在该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研究课题论文增加到239篇 (X2=, P<);但研究论文占总体论文的比例仍较低()。 4.护理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发展 定量研究设计的论文数量占主要比例:研究论文的设计范围较广,包括临床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调查性研究等。同时除传统的定量研究外,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研究领域正在悄然兴起,例如:现象学研究法、根基理论研究法、护理人种志研究法,等等。2002版的《护理研究》教科书上将质性研究方法加入。近一年来,全国举行了多次质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研讨学习班。 5.我国的护理研究:科研设计方法的进步 1995年发表在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论文共计1655篇,在资料分析方法上只有11%用统计推断,用统计描述;而2002年发表在该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论文总数增加到3046篇,资料分析方法 用统计推断,%用统计描述 (X2=, P<) (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 RCT论文从1993-1995年的上升到1999-2000年的。(朱丹, 黄文霞, 刘莉等.《护理研究》随机对照临床护理试验性文献评价. 护理研究, 2002, 16(2):183-184.)。然而质性研究文章在该5本期刊中很少。 6.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跨学科的科研合作还很不够 1994-2002年研究课题论文的作者大多为同一单位内部合作,不同单位合作课题只有(资料来源: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因此呼吁护理研究中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合作。 7.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需要争取多方资助 1994-1999年发表的2410篇研究论文中只有89篇()获得基金资助,2000-2002年发表的2460篇研究论文中有239篇()获得基金资助(资料来源: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护理研究基金资助来源较狭窄:较少获得市、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基金;一般从医院、学院、CMB、香港护士训练与教育基金等途径获得少量基金。 8.小结: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人文类相关的选题相对较少;前瞻性研究和专科特色研究论文较少,总结性文章较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文章较少;护理管理、护理理论、护理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质性研究论文很少。 五、护理观念(philosophy of nursing):整体护理(holistic nursing)的护理观念在逐步渗透、深入 1.整体护理观念的渗透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根据病人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发展等方面状况提供适合个体健康需要的身心护理,其目的为保证病人得到满意的、连续的护理。整体护理成为当前护理领域的热门话题:1994年-2004年以整体护理为题的论文共1009篇。 2.整体护理质量标准应以病人为中心,内容应包括: 1) 病人对住院期间提供的护理服务满意; 2) 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并能积极配合治疗; 3) 病人了解自己所服主要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并能正确服用和自我观察; 4) 病人学会一定的促进自己健康的方法; 5) 出院时病人和家属掌握回家后康复及照顾病人的应注意的事项; 6) 出院时病人及家属知道需要复诊的日期和再次医疗的指征和途径; 7) 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 3.当前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资料来源: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副司长讲话,2001年) 1) 护士数量不足:医院管理原因,如科室捆绑承包、护理管理原因,如人力资源配备的科学依据; 2) 护士职责界定问题:界定不清,辅助系统不到位;计算机管理带来的护士工作量增加; 3) 护士观念问题:注重技术操作,忽视专业能力;注重医嘱落实,忽视病情观察;注重治疗措施,忽视健康教育、心理与康复等护理的提供。 4.总之,我国整体护理实践的现状和局限性主要是: ●整体护理已从模式病房到全面铺开,但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护理体制和整体护理观念 ●护理程序作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已深入到护理各领域,但护士对护理程序仍停留于形式上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主客观资料认定、危险因素的理解问题 六、临床护理方式(Nursing care delivery system):临床路径的尝试 1.临床路径的特点: 适应卫生保健制度改革的需要;体现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个案管理的形式体现护理的连续性;更新文件书写的方式。因此临床路径简洁、高效、全面,能够体现治疗和护理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具有较好的前景,但应与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相适应,由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2.我国临床路径的实践: 理论探讨: 姚梅琪,夏秋欣,黄梦娟. 21世纪实施临床路径的思考.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4): 270-271 临床实践: 殷秀娟,金钰梅,曹浩强. 临床路径在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9): 27-29 张伟英,叶文琴. 临床路径在心脏术后ICU监护中的应用.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4): 45-47. 护理硕士研究生论文: 戴红霞(2003): 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效果评价的对照研究 曹红霞(2003):Ⅱ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和双向转诊路径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七、护理管理(Nursing Management):护理管理人员的视野逐步开阔 1.护理管理人员开始应用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实施护理管理和领导 变革型领导理论是现代管理与领导理论界所公认的具有最大发展空间的领域,变革型护理管理人员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远见意识;批判性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认识下属的能力和需求;注重激励员工的创造力;敢于授权于部下;敢于挑战工作过程,创新并打破常规;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最新信息,并能够从失败中成长。变革型领导是与执行型领导方式相对应的新型领导方式,两者的特征比较如下: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执行型领导(transactional)具有远见(vision)强调日常工作(Daily task oriented)善于授权(empowerment)保守(conservative)善于激励(motivation)执行命令(Follow order)变革者(change agent)没有变革(No change initiated)强调工作的成效(productiveness)强调工作的可预见性(predictive) 2.变革型领导方式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相关研究:上海的研究结果(胡雁,杨英华,马敏芝等.关于护士长领导方式与护士工作效率 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8): 453-457.) 位次: 1.焕发民心 2. 榜样作用 3.授权他人 4. 激励作用 5.挑战工作过程 护士长的激励作用是对护士的组织凝聚力、工作满意度最具预测性的领导方式,是最重要的领导方式;“授权他人”对护士的组织凝聚力和团体士气有较强的预测性;“挑战工作过程” 是护士工作业绩的惟一预测变量;“榜样作用”和“焕发民心”是所调查的护士长运用的首要领导方式,同时,“焕发民心”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呈高度相关。 护士长的“榜样作用” 和“焕发民心”并不足以提高护士的工作业绩和护理队伍的团体凝聚力。 3.美国的研究结果: 位次:1. 授权他人 2. 挑战工作过程3. 焕发民心 4. 榜样作用5. 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强预测变量;“焕发民心”是工作业绩的负性预测变量;“挑战工作过程”是组织凝聚力的最强预测变量。 4.结论: 我国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变革和创新意识,并善于积极地激励临床护理人员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八、护理专业的范畴在逐步扩展(expanded scope of nursing care):社区护理、专科护士、开业护士 1.社区护理(Community Nursing) (1)基本概念(冯正仪,社区护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p15):社区护理是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以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对象(三位一体预防模式),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积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是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2)护理服务的发展展望 社区护理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新的增长点;社区护理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队伍将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美国1993年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已经达到总数的,而我国2003年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不到护士总数的10%。 (3)上海的社区护理实践(Community Nursing): 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至2004年) 1998-2004年市政府投资亿元,进行地段医院转制和社区人才培训。在城区建立了9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200万居民);在郊区建立了127所乡镇卫生院,2251个中心村卫生室(300万农民。主要特点为:将以往的地段医院从医院框架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部一室”结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后勤供应);从专科门诊过渡到全科门诊,负责双向转诊;建立户籍制预防保健;完善家庭病床管理;保留少数病房,并转变为老年护理康复。 (4)社区护理研究(Community Nursing): 近年来发表的社区护理硕士论文 张玉梅(2001):社区护理需求及社区护士培训设想 曹育玲(2002):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沈慧霞(2002):三年制社区护理专业(高职)课程计划的研究 张 华(2002):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研究 张少茹(2003):老年痴呆照料者的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贾守梅(2004):社区老年抑郁病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研究 (5)社区护理教育(Community Nursing)的发展: ●社区护理纳入护理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和实践 ●2002年起开展了三期上海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项目 ●但尚无特定的社区护理方向的学历教育项目 2.关于专科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APN)的发展 (1)专科护士的基本概念:专科护士指在某一专业领域受过高级/特定专业教育并具有实践经验的注册护士,可包括护理麻醉师(nurse anesthetist)、护理助产士(nurse midwife)、临床护理专家(CNS)、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等。专科护士应由相应的教育准入标准(例如美国为本科后教育)和资格考核制度。 (2)发展专科护士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近年来相关的文献丰富: ●角色定位: 关于工作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前景的探讨,例如“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2::85-88。” ● 关于专科护士的临床实施:例如“糖尿病和造口护理专科护士,冯金娥,胡宏鸯,楼青青. 开展高级临床专科护士角色的探讨. 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2):115-117” ● 近年来广州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和北京均和香港合作开设了造口护理专科护士培训项目。 ●目前在上海市:上海第二人民医院伤口换药专科门诊、华山医院的压疮专科护理门诊均为专科护士发展的雏形。 (3)但呼吁应进一步规范专科护士的教育、培训、审核和注册制度 3.关于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 NP)的发展 (1)开业护士的基本概念:开业护士是承担高级临床护理角色的执业护士,并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诊断、处方、转治建议的权限。 (2)国外开业护士的工作场所:主要活跃在初级卫生保健场所(护理院、社区诊所),但同时也活跃在急症医院(包括公立和私家医院)。 (3)国外开业护士的培养:需经过本科后教育或硕士教育,护理学院大多开设专门的NP培养项目。 (4)开业护士在我国的前景:专科护士在我国还只是一块尚未开垦的领域,有待进一步发展。 九、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实践在兴起: 1.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基本概念 * 理论基础:实证主义 (positivism) * “循证实践” (EBP):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审慎地、准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熟练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病人的愿望,以在某一特定领域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临床变革的过程。 2.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循证阶段--系统综述: 1) 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 2)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述,以寻找来源于科研的证据; 3) 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慎评审; 第二阶段:施证阶段--根据证据实施循证护理: 4)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作出护理计划; 5)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监测项目实施情况。 3.证据的等级和推荐意见分级 * I级证据:● 对多项RCT的系统综述 (I-a)● 单项RCT(95%CI较窄)(I-b) * II级证据● 多项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系统综述 (II-a)● 单项队列研究(包括质量较差的RCT,如随访率小于80%)(II-b) * III级证据● 多项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的系统综述 (III-a)● 单项病例对照研究 (III-b) * IV级证据● 系列个案分析、描述性研究及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 V级证据● 未经分析评价的专家意见 4.护理领域的证据的特点 随机对照试验(RCT)能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卫生保健系统实践活动中设计最严密的、最能科学地反映干预效果的证据,被称为“最佳证据”; 但护理专业独特的人文性决定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专家报告也提供护理证据。 5.为什么我国护理实践缺乏足够的证据? (1)护理

大专毕业的高级护理奇缺!!!什么是护理学?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学包含了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护士通过学习解剖学、生理学,才能观察与分辨生理与病理的变化,并能准确无误地提供治疗,如注射、导尿等。护理学也包含了社会及人文科学,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护士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才能提供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护理,并能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护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较强,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形成了护理的理论体系与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与医学、药学、营养学等共同组成了整个医学领域。护理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护理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近十余年来,护理专业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护理教育逐渐从中专走入大学,护理研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在提高,整体护理的护理观念在逐步深入,护理管理人员的视野逐步开阔,护理专业的范畴也在逐步扩展,循证护理的实践在兴起……等等。在护理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和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护理观念、临床护理方式、循证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应对挑战的策略,并提出以下九项专业发展目标:1. 扩展护理人力资源2. 开阔护士视野3. 发展护理教育4. 加强护理研究5. 提升护理理念6. 完善临床护理方式7. 加强护理管理8. 扩展护理专业范畴9. 推广循证护理一、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和挑战(human resource of nurses) 1.每千人口护士比:我国护士严重不足 WHO的资料显示,1998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比已经达到3‰以上,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家的每千人口护士比例在1‰以下,经济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比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国家。 但我国2001年平均 护士 /千人口(医生: 千人口),每千农业人口护士比例为 。 2.医护比例:我国比例严重失调 我国大陆与土耳其、巴西的医护比例1:1以下;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医护比1:6以上。 但我国医护比例严重失调,2003年为1:(1952年为1:)(资料来源:2001-2002年《西太平洋地区卫生资源报告》及《世界护理的现状、不足及预测》)。 3.护士床位比:我国比例不合理 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以英国为例:普通病房护士与病床的比例一般是1:1;康复病房(High Dependent Unit)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2:1;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5-6:1。 但我国2001年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4.护理人员学历情况: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中美比较) 2000年美国护士医院护士中,研究生毕业,本科毕业,大专毕业,社区护士中本科毕业,大专毕业。 而我国2003年中专占%,大专%,本科,以中专为主,教育层次偏低。 5.资料: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医护人力资源现状(1995-2000)国家 人均GPT($) 每千人口医 每千人口护士 医生:护士中国 740 1:中国香港26437 1:中国台湾12040 1:日本 33715 1:泰国 6100 1:英国 --- 1:美国 30088 1:澳大利亚 37295 1:(资料来源:2001-2002年《西太平洋地区卫生资源报告》) 6.全球护理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的比较 护士人数: 美国210万,每千人口9名护士,但称缺口12万;澳大利亚16万,每千人口9名护士,但称护士严重短缺;而我国2003年护士人数 万,每千人口名护士,若按医:护=1:1,缺口应为15万人。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其中10家医院的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 护士的平均年龄: 西方国家由于护士短缺问题,临床护士的普遍年龄偏高:美国45岁,澳大利亚岁。而我国护士平均年龄偏低(<35岁),意味着高年资护士的流失较严重。 目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护士工作量增加;护士人数下降;护士年龄偏大。 7.护理人力资源在突发事件中的需求 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护理人员的比例要求更高,例如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市小汤山等“非典”定点医院的护士床位比:普通病房为2~3:1,重症病房为4~6:1。 8.总之,护士短缺问题:--中国是重灾区!!! 2002~2003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指出(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5年应达医生:护士=1:1,每千人口医护人员均为,则护士数应为万,应净增万;护理人才招生数中专占50%,大专30%,本科1..5%、研究生%。只有按照这种比例进行卫生人力配置,才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二、世界经济和社会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Challengefrom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s and society)。 1.护理服务的发展: 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明确指出:大部分的卫生保健工作应该由护士和助产士承担 2.护理专业面临的挑战(from NLN Journal, .) 1)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变化引起服务模式的改变; 2) 知识和技术爆炸:高科技和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3) 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护理人力市场国际化; 4) 卫生保健领域消费者教育层次提高、传统医学、临终关怀带来的挑战:精神因素的作用、生命质量、疼痛管理、人的尊严; 5) 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带来的护理内涵的复杂性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6) 卫生保健费用提高提出对卫生保健服务的管理问题(managed care):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 卫生政策的影响:社区卫生保健系统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人员任务、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的转变,社区成为重要场所; 8) 多学科合作的实践形式对教育的挑战; 9) 护士短缺带来的终身教育与护理工作提高的问题; 10) 护理学科和护理研究的进步。 3.护理专业的全球发展趋势 总之,护理专业在全球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是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 4.社会对护理人才态度、知识、能力要求(教育部研究课题,沈宁,2003) (1)综合知识 护理人才应能够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用以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掌握与实践相结合的护理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适应护理工作需要;发展和应用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使用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计划、实施和评价护理措施;应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知识分析专业问题;用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有效地交流,并能清楚地表达个人的看法;建立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工作关系;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健康的影响;理解护理专业的特点。 (2)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 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包括利他性(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自主性(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正直(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的准则和执业的标准);公正(坚持道德、法律、人道的准则)。 (3)护理核心能力 护理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能力;教学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能力 护理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5)身心素质 护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体,良好的情感特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护理教育 (nursing education):逐渐从中专走入大学 1.中国护理教育概况 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23-1952: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 1952-1966:单一层次的中专护理教育 1966-1976:文革期间护理教育受较大挫折 1983-至今:多层次发展(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 2.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1921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办了协和医院,并与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五所私立大学合办五年制高等护理教育; 1979年: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 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护理大专班 ; 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设5年制护理本科;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设立护理硕士点; 1994-2000年:CMB资助88名护理硕士研究生; 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设立护理博士点。 3.2003年止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现状(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研究生项目:13项本科项目: 132项大专项目: 199项中专项目: 规模逐渐减小 4.中国护理教育层次与规模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应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2003年中国、美国、日本护理院校统计表 中国 美国 日本 中国台湾博士学位 1 323 5 2硕士学位 12 367 25 11 本科学士学位 132 611 65 21大专 199 500 67 15中专 数百 250 461 8 5.只有通过学历教育,才有可能使护理人员沿着护理专业的阶梯逐步发展,成为专业人士:护理专业发展阶梯 (professional ladder) 分为5个阶段(Benner P. From novice to expert. AJN, 1982, March, 402-407.)(1)新护士 (novice)(2)入门护士 (advanced beginner)(3)称职护士 (competent)(4)熟练护士 (proficient)(5)护理专家 (expert) 6.护理教育发展目标(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卫生部规划目标:到2010年,使护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30%,其中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不低于40%。 四、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 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提高 1.护理研究是提升护理专业学术性的基础 美国在1952年创建《Nursing Research》杂志,同年成立“美国护理研究基金会”,标志着护理研究进入新纪元;20世纪全球护理教育研究生层次的迅速发展,为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国际上护理专业期刊杂志数量的增长为展示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2004共计174册护理专业期刊;其中36册进入ISI的SCI-expansion。 2.我国的护理研究:期刊数量在增长 1995年护理专业期刊只有6册(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护理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年护理专业期刊增加到17 册。 3.我国的护理研究:论文数量在增加(资料来源:程金莲, 韩世范, 孙玉梅等. 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研究现况调查.护理研究, 2004, 18(3): 457-461) 1994-1996年发表在上述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研究课题论文为17篇,而2000-2002年发表在该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研究课题论文增加到239篇 (X2=, P<);但研究论文占总体论文的比例仍较低()。 4.护理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发展 定量研究设计的论文数量占主要比例:研究论文的设计范围较广,包括临床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调查性研究等。同时除传统的定量研究外,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研究领域正在悄然兴起,例如:现象学研究法、根基理论研究法、护理人种志研究法,等等。2002版的《护理研究》教科书上将质性研究方法加入。近一年来,全国举行了多次质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研讨学习班。 5.我国的护理研究:科研设计方法的进步 1995年发表在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论文共计1655篇,在资料分析方法上只有11%用统计推断,用统计描述;而2002年发表在该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论文总数增加到3046篇,资料分析方法 用统计推断,%用统计描述 (X2=, P<) (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 RCT论文从1993-1995年的上升到1999-2000年的。(朱丹, 黄文霞, 刘莉等.《护理研究》随机对照临床护理试验性文献评价. 护理研究, 2002, 16(2):183-184.)。然而质性研究文章在该5本期刊中很少。 6.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跨学科的科研合作还很不够 1994-2002年研究课题论文的作者大多为同一单位内部合作,不同单位合作课题只有(资料来源: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因此呼吁护理研究中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合作。 7.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需要争取多方资助 1994-1999年发表的2410篇研究论文中只有89篇()获得基金资助,2000-2002年发表的2460篇研究论文中有239篇()获得基金资助(资料来源: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护理研究基金资助来源较狭窄:较少获得市、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基金;一般从医院、学院、CMB、香港护士训练与教育基金等途径获得少量基金。 8.小结: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人文类相关的选题相对较少;前瞻性研究和专科特色研究论文较少,总结性文章较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文章较少;护理管理、护理理论、护理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质性研究论文很少。 五、护理观念(philosophy of nursing):整体护理(holistic nursing)的护理观念在逐步渗透、深入 1.整体护理观念的渗透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根据病人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发展等方面状况提供适合个体健康需要的身心护理,其目的为保证病人得到满意的、连续的护理。整体护理成为当前护理领域的热门话题:1994年-2004年以整体护理为题的论文共1009篇。 2.整体护理质量标准应以病人为中心,内容应包括: 1) 病人对住院期间提供的护理服务满意; 2) 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并能积极配合治疗; 3) 病人了解自己所服主要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并能正确服用和自我观察; 4) 病人学会一定的促进自己健康的方法; 5) 出院时病人和家属掌握回家后康复及照顾病人的应注意的事项; 6) 出院时病人及家属知道需要复诊的日期和再次医疗的指征和途径; 7) 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 3.当前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资料来源: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副司长讲话,2001年) 1) 护士数量不足:医院管理原因,如科室捆绑承包、护理管理原因,如人力资源配备的科学依据; 2) 护士职责界定问题:界定不清,辅助系统不到位;计算机管理带来的护士工作量增加; 3) 护士观念问题:注重技术操作,忽视专业能力;注重医嘱落实,忽视病情观察;注重治疗措施,忽视健康教育、心理与康复等护理的提供。 4.总之,我国整体护理实践的现状和局限性主要是: ●整体护理已从模式病房到全面铺开,但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护理体制和整体护理观念 ●护理程序作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已深入到护理各领域,但护士对护理程序仍停留于形式上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主客观资料认定、危险因素的理解问题 六、临床护理方式(Nursing care delivery system):临床路径的尝试 1.临床路径的特点: 适应卫生保健制度改革的需要;体现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个案管理的形式体现护理的连续性;更新文件书写的方式。因此临床路径简洁、高效、全面,能够体现治疗和护理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具有较好的前景,但应与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相适应,由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2.我国临床路径的实践: 理论探讨: 姚梅琪,夏秋欣,黄梦娟. 21世纪实施临床路径的思考.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4): 270-271 临床实践: 殷秀娟,金钰梅,曹浩强. 临床路径在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9): 27-29 张伟英,叶文琴. 临床路径在心脏术后ICU监护中的应用.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4): 45-47. 护理硕士研究生论文: 戴红霞(2003): 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效果评价的对照研究 曹红霞(2003):Ⅱ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和双向转诊路径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七、护理管理(Nursing Management):护理管理人员的视野逐步开阔 1.护理管理人员开始应用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实施护理管理和领导 变革型领导理论是现代管理与领导理论界所公认的具有最大发展空间的领域,变革型护理管理人员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远见意识;批判性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认识下属的能力和需求;注重激励员工的创造力;敢于授权于部下;敢于挑战工作过程,创新并打破常规;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最新信息,并能够从失败中成长。变革型领导是与执行型领导方式相对应的新型领导方式,两者的特征比较如下: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执行型领导(transactional)具有远见(vision)强调日常工作(Daily task oriented)善于授权(empowerment)保守(conservative)善于激励(motivation)执行命令(Follow order)变革者(change agent)没有变革(No change initiated)强调工作的成效(productiveness)强调工作的可预见性(predictive) 2.变革型领导方式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相关研究:上海的研究结果(胡雁,杨英华,马敏芝等.关于护士长领导方式与护士工作效率 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8): 453-457.) 位次: 1.焕发民心 2. 榜样作用 3.授权他人 4. 激励作用 5.挑战工作过程 护士长的激励作用是对护士的组织凝聚力、工作满意度最具预测性的领导方式,是最重要的领导方式;“授权他人”对护士的组织凝聚力和团体士气有较强的预测性;“挑战工作过程” 是护士工作业绩的惟一预测变量;“榜样作用”和“焕发民心”是所调查的护士长运用的首要领导方式,同时,“焕发民心”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呈高度相关。 护士长的“榜样作用” 和“焕发民心”并不足以提高护士的工作业绩和护理队伍的团体凝聚力。 3.美国的研究结果: 位次:1. 授权他人 2. 挑战工作过程3. 焕发民心 4. 榜样作用5. 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强预测变量;“焕发民心”是工作业绩的负性预测变量;“挑战工作过程”是组织凝聚力的最强预测变量。 4.结论: 我国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变革和创新意识,并善于积极地激励临床护理人员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八、护理专业的范畴在逐步扩展(expanded scope of nursing care):社区护理、专科护士、开业护士 1.社区护理(Community Nursing) (1)基本概念(冯正仪,社区护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p15):社区护理是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以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对象(三位一体预防模式),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积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是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2)护理服务的发展展望 社区护理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新的增长点;社区护理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队伍将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美国1993年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已经达到总数的,而我国2003年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不到护士总数的10%。 (3)上海的社区护理实践(Community Nursing): 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至2004年) 1998-2004年市政府投资亿元,进行地段医院转制和社区人才培训。在城区建立了9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200万居民);在郊区建立了127所乡镇卫生院,2251个中心村卫生室(300万农民。主要特点为:将以往的地段医院从医院框架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部一室”结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后勤供应);从专科门诊过渡到全科门诊,负责双向转诊;建立户籍制预防保健;完善家庭病床管理;保留少数病房,并转变为老年护理康复。 (4)社区护理研究(Community Nursing): 近年来发表的社区护理硕士论文 张玉梅(2001):社区护理需求及社区护士培训设想 曹育玲(2002):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沈慧霞(2002):三年制社区护理专业(高职)课程计划的研究 张 华(2002):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研究 张少茹(2003):老年痴呆照料者的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贾守梅(2004):社区老年抑郁病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研究 (5)社区护理教育(Community Nursing)的发展: ●社区护理纳入护理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和实践 ●2002年起开展了三期上海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项目 ●但尚无特定的社区护理方向的学历教育项目 2.关于专科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APN)的发展 (1)专科护士的基本概念:专科护士指在某一专业领域受过高级/特定专业教育并具有实践经验的注册护士,可包括护理麻醉师(nurse anesthetist)、护理助产士(nurse midwife)、临床护理专家(CNS)、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等。专科护士应由相应的教育准入标准(例如美国为本科后教育)和资格考核制度。 (2)发展专科护士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近年来相关的文献丰富: ●角色定位: 关于工作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前景的探讨,例如“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2::85-88。” ● 关于专科护士的临床实施:例如“糖尿病和造口护理专科护士,冯金娥,胡宏鸯,楼青青. 开展高级临床专科护士角色的探讨. 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2):115-117” ● 近年来广州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和北京均和香港合作开设了造口护理专科护士培训项目。 ●目前在上海市:上海第二人民医院伤口换药专科门诊、华山医院的压疮专科护理门诊均为专科护士发展的雏形。 (3)但呼吁应进一步规范专科护士的教育、培训、审核和注册制度 3.关于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 NP)的发展 (1)开业护士的基本概念:开业护士是承担高级临床护理角色的执业护士,并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诊断、处方、转治建议的权限。 (2)国外开业护士的工作场所:主要活跃在初级卫生保健场所(护理院、社区诊所),但同时也活跃在急症医院(包括公立和私家医院)。 (3)国外开业护士的培养:需经过本科后教育或硕士教育,护理学院大多开设专门的NP培养项目。 (4)开业护士在我国的前景:专科护士在我国还只是一块尚未开垦的领域,有待进一步发展。 九、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实践在兴起: 1.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基本概念 * 理论基础:实证主义 (positivism) * “循证实践” (EBP):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审慎地、准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熟练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病人的愿望,以在某一特定领域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临床变革的过程。 2.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循证阶段--系统综述: 1) 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 2)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述,以寻找来源于科研的证据; 3) 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慎评审; 第二阶段:施证阶段--根据证据实施循证护理: 4)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作出护理计划; 5)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监测项目实施情况。 3.证据的等级和推荐意见分级 * I级证据:● 对多项RCT的系统综述 (I-a)● 单项RCT(95%CI较窄)(I-b) * II级证据● 多项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系统综述 (II-a)● 单项队列研究(包括质量较差的RCT,如随访率小于80%)(II-b) * III级证据● 多项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的系统综述 (III-a)● 单项病例对照研究 (III-b) * IV级证据● 系列个案分析、描述性研究及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 V级证据● 未经分析评价的专家意见 4.护理领域的证据的特点 随机对照试验(RCT)能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卫生保健系统实践活动中设计最严密的、最能科学地反映干预效果的证据,被称为“最佳证据”; 但护理专业独特的人文性决定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专家报告也提供护理证据。 5.为什么我国护理实践缺乏足够的证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