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较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发布时间:

较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据学术堂了解,学术论文的文题是论文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文眼”,是学术论文的实质和精华所在,是决定读者是否阅读论文的首要条件。论文的文题反映的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求精炼、准确、醒目。一般要求使用偏正结构的词组,不超过20个字,切忌冗长,在标题中尽量避免使用标点符号、公式、缩写及简称等,创题时做到字斟字酌、惜字如金,使得读者一看到论文的题目就勾起阅读的欲望。学术论文题目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文题冗长。曾读到过一位青年教师写的论文“基于创e+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这篇论文的文题长达33个字,一口气读下来还有些气喘,其实在 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改成“创e+大学生创业平台下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或者干脆用副标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基于创 e +大学生创业平台下”,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信息清楚。2)表达不准确,文题过大或者过小。有一位年青教师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援外培训联络口译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这篇论文实际上是讲的乌干达援外项目中,对于陪同人员的口译能力培训问题。但是我们看题目,就容易引起歧义,改成“负责援外培训项目的联络口译人才的培养及对策” 。3)用词不规范,使用英文缩写。英文缩写的使用,要求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给予解释和说明,因此英文缩写和简称都不宜用于文题。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文题也是学术论文的窗户,是一篇学术论文的高度浓缩。新颖、精准、简洁的论题,将开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是学术论文的灵魂和缩影,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是对论文不加任何注释和评论的高度浓缩,是一篇独立完整的短文。通过阅读论文的摘要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论文所要讨论的内容,获取必要的论文信息,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感觉。学术论文的摘要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录用情况和学术期刊的知名度,摘要必须能够反映出此文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结果及结论,并且要用数据定量说明实验结果。摘要一定要用直接的语言,简明易懂,一般控制在200~300 字。学术论文的摘要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摘要中出现了“本文” 、“我们”“作者”等,这是不合摘要的写作规范;2)摘要繁简失当,有些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论文摘要,在摘要中甚至会对背景进行叙述,还有的对于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一篇摘要长达1000多字;3)重复文题、前言及结论的信息,有些论文的摘要几乎就是将前言或者结论复制一下,浪费信息渠道,可读性差,信息价值也低;4)摘要中出现了评述性的语句,比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5)夸大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有的甚至将引用的结果和结论写入了论文摘要。对于摘要的撰写,写清楚摘要的“四要素”即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结果及结论,编辑在加工时也会紧扣摘要的“四要素”,只要写清楚了“四要素”,论文的内容也就通过摘要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加上对结果的定量数据说明,一篇好的摘要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检索、信息贮存的需要而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的,最能表达学术论文的中心思想的几个词语和词组,一般从论文的文题中提炼或者论文中出现频次较高,反映主要研究内容,一篇论文关键词一般3~8 个,其排列顺序是按其重要性的大小,但是,有一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大众化的词,比如“研究”、“探讨”、“实践”等这些词不要作为关键词。正文正文部分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论三个部分,是整个论文的核心部分。前言作为学术论文的开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的前言给人一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感觉。前言简要说明此文研究的背景、目的、范围、途径,以及前人研究的状况,提出论文所涉及的研究课题、设想及预期效果和研究的价值。前言长短要适中,不能采用图表及公式,在前言部分提出问题,引出正文主体,做到言简意赅、实事求是。前言中易出现的问题:1)结构层次的问题,各层次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紧密,上下文跳跃性较大,承接生硬;2)内容问题,就是不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论文所要研究的课题及其研究范围、方法、角度和途径。正文主体占论文的主要篇幅,是论文的核心。正文主体的撰写必须层次清晰,条理清晰,按照各层次内容划分段落,各层次间用小标题来区分。正文的撰写必须有理有据,内容充盈翔实,在资料的取舍上面不能掺杂个人主观的喜好,引用他人成果时必须用文献标明出处。正文主体常出现的问题:1)图表的运用容易出现问题,图表的逻辑性和对比性、自明性都较强,可以使内容表达更加简洁、清晰和准确,但图表在使用中却常出现问题,如,图表与文字内容不符,图表的取点和构成不正确,图表的内容不完整,缺少对图表文字分析等;2)量和量符号的使用存在问题,青年教师在初写稿时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坚持使用国标规定的量和量符号,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就不会出现问题;3)文献的标注也常出现问题,参考文献的标注对于学术论文是必不可少的,是否查阅文献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论文所述项目的研究基础,常见问题有文中所用文献与文后所列文献不一致,文献序号混乱,多次出现同1个文献却没有标明页码等。正文主体是作者倾注主要精力和心血的部分,这部分是整个论文的中心部分,撰写时一定要避免出现上述错误。结论部分是对整篇学术论文的高度总结,并对以后的工作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提出建议,是全文的归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论要与前面的摘要和前言相呼应,肯定前面所提出的观点,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结论部分常出现的问题:1)简单地将各层次小标题总结起来作为结论;2)将常识性的知识放在结论中或者在结论中引用文献中的内容作为结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指的是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所查阅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参考文献可以帮助编辑和读者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参阅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也方便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材料及了解相关的研究情况,同时,参考文献也是判断作者学术水平、评价学术论文创新性的重要依据,反映了作者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认可。引用参考文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引用的文献要尽量全面、最好引用权威性的文献、注重经典文献和新颖文献相结合、尽量引用期刊文献和专著文献。另外,在表述文献时,一定要规范,要将文献的作者、题名、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页码、出版社等信息表述全面。

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能有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并且这些理论能指导实践,能在实际中应用,能带来科技变革就更好了

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大者作为国家,小者作为一个研究群体或个人,在高影响因子的SC]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多寡,显然是基础研究水平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志。罗伯特戴在其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言中指出,“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而是看他的著述。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他曾领导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工作19年并作为《细菌学》杂志的主编。他的深刻的见地值得从事基础研究的同事们思考。1.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正如邹承鲁院士等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Solar physics)主编Harvey曾专门谈到,曾有少数作者在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又寄给《太空物理学》。他强调,过去这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已不允许。一个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再以不同的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性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井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得到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2.充分评价已有的工作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我们一部分作者往往愿意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有点“言必称希腊”的味道,但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做的工作,都没有得到自己的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较多地并且适当地援引国内同行工作,是应当提倡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于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作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的条件;即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的文献,让读者在必要时参考。作者在充分评价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应当清晰地指出自己在当前工作中的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清楚的内容。3.要特别重视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每一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浏览目录,只有对题目有兴趣才愿意翻到有关论文;对一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首先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的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地反映了论文的结果。看过图表之后,如读者还有兴趣,会接着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5.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杂志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这两年,至少有两位审稿人向笔者抱怨,个别中国同事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 又原封不动地将稿件寄给另外一家杂志,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做审稿。他们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当然地被拒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宇宙物理学》(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的科学主编Thomas提出,“在一篇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一个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了修改。如果作者忽视这些忠告,这是对时间和努力的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于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实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是会发生的。如何处理情况,有两个例子供参考。最近一位年青人的论文被一杂志拒绝。经过反复的讨论检验,我们判断审稿人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建议这位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指出审稿人的错误,并要求主编将他的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将论文做必要改进,寄给另一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论文立即被接收,并得到很好的评价。在这一例子中,论文并没有经过重要修改就改寄其他杂志。但是作者却负责地请主编把对审稿人的意见转寄给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改寄其他杂志是不应受到限制和责难的。但前提是对论文结果的反复检验,对论文的正确性有了确切的把握。笔者组内一篇论文在一重要杂志经过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不同意发表这篇论文。通过向权威的同事请教和反复的思考,我们确认对所进行的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是充分准确和可靠的。作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7.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里有三个成功的经验供参考。中国科技大学的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改的部分单独抄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英语写作水平。他寄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 。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内部的审稿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同时对研究也有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不经过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Sara Martin 建议找--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为范文来效仿。论文初稿完成之后,一定要做拼写检查,不出现简单的拼写出错。如果对自己的英文写作无把握,请一位英文好的同事和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者英语水平,我们建议对研究生必须开设英语写作课程。在写英语上,我们实在需要打个翻身仗。

应该是个人撰写论文质量高有独特观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应该是个人撰写论文质量高有独特观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能有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并且这些理论能指导实践,能在实际中应用,能带来科技变革就更好了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 前言后面一般都是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外期刊对此尤其重视,国内限于文章篇幅,对此要求不是很严格。该部分应该达到的效果是:让他人看到你的论文后能重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后面紧跟着的是结果与讨论。绝大部分研究者写论文的时候都是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有些国外专家认为我们中国人写文章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写文章倾向于把结果和讨论分开来写。这样也显得更干净利索。下面我先说一下结果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结果的开始部分需要简单介绍原理和实验目的,一句话就可以。然后按照图表,看图说明,描述具体结果。按照结果在正文和图表中的逻辑顺序,不能遗漏。实验结果的顺序,绝不是按获得数据的先后排列,而是要按企图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排列。在此部分中,要学会合理使用图、表和文字说明。要敢于舍弃不必要的数据!很多学者觉得做了一大堆数据扔了哪个都可惜,所以都直接放到文章中去了,其实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很多老外感觉我们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没有逻辑可言。 讨论部分是国人做得最差的地方,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正视我们的缺点和遗憾。在讨论部分中我们应该对结果中出现的发现或问题寻找原因并展开论述、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可以支持你结论的文章。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害怕这样会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其实不然,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或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反而会引起审稿人和所引论文作者的尊敬。除此之外,更应该指出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缺点(或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在结论部分中应该强调的是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research?首先先简要概括主要发现,但是不要重复前言和结果,更不要做太多假设,不要夸大不能被实验数据完全支持的结论。此外,在结论的最后要突出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展望一下前景。 参考文献是应该重点强调的部分,因为这一块正是大部分科研初学者最忽略的地方。目前国内科研评价指标已经慢慢转向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SCI里面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位外,还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可以勾画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的学术联系。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撰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 此外,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参考文献,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未能列出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参考文献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国内一些低档次期刊对参考文献极不重视。我们的研究者们也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只引自己的论文,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论文中引用近三年的文献比例少。 最后一点是署名和致谢。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论文作者和参与工作的人应区别开,这一点国内很多课题组比较混乱。致谢:国内一般是感谢基金支持。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同行的学术交流等等都应当致谢。致谢不是可有可无的,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 关于情绪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决策中的情绪 摘 要: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决策领域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依据情绪参与到决策的过程,将决策中的情绪分为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与即时情绪,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决策 预期情绪 决策后情绪 即时情绪 1、引言 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总是面临着决策的情境。从选择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时刻面临着决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理性人”,人们在决策时必然会受到偏好、信息不完全、情境不确定性、时间压力和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的完成需要较多其他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参与,想要达成一个最佳的决策,就会受到来自情绪影响的阻碍以及困惑,致力于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家们试图探讨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 2、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从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忽视情绪到现在情绪成为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情绪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主要有预期决策结果可能引发的情绪、决策结果直接引发的情绪和在决策过程中情绪改变认知过程,从而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三类情绪, 即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和即时情绪。 预期情绪 预期情绪,也即,在决策时没有经历情绪本身,是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决定是否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商业开发项目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试图预测如果她没有在这项工程上投资,工程却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或损失)时她是否会感到后悔(或安慰)。根据前景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但是决策现状却不是唯一能预测出决策结果的标准,预期情绪也会改变决策行为。主要的预期情绪包括后悔理论,失望理论和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Loomes和Sugden、Bell分别提出后悔和失望理论,阐述预期后悔情绪和预期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决策之前产生了后悔或失望情绪,就会倾向于尽力减少或避免可能引起这些情绪的决策行为,力争决策结果的后悔情绪或失望情绪的最小化。后悔和失望理论都是通过比较自己所选择的结果与其他的可能结果,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然而并未得到实际的验证。 Mellers等人提出了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认为决策者通过权衡每一个决策行为的预期愉悦和预期痛苦, 对每一个决策进行评估, 考虑每一个决策的平均的预期愉悦程度, 从而选择有更大的预期愉悦程度的决策。 预期情绪显然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两个主要因素限制了基于预期情绪的决策的功效。首先,人们对自己的决策可能结果产生的情绪反应会出现错误预测。第二,预期情绪不能把握住决策者应该关心的所有因素,从而遗漏掉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决策后情绪 决策后情绪是个体决策后产生的复杂情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绪,情绪影响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必然引发决策后情绪,影响我们对于获得的决策结果的满意度,而这样的情绪必然影响后续决策行为的变化。目前,先前决策事件产生的情绪对人们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的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决策后情绪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决策后的情绪主要包括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 Zeelenberg认为后悔是当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选择了别的行为,但当前的处境可以更好的时候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后悔和责任感有关联:低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低,高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高。Zeelenberg还对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当人们得知预期的结果,但事后却意识到另一行为过程产生的结果会更好时,他们将体验到后悔情绪;而当某一选择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时,他们会体验到失望情绪。 Van Dijk通过在实验中研究投资检测了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决策后体验到失望情绪的个体对之后的失望更为敏感,体验到的失望情绪更加强烈,从而不大可能做出会导致更大的失望的选择,不大愿意做出随后的决策。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决策产生的令人不快的结果,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将促使人们在下一次同样的决策情境时不去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 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和风险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关,都源于已获得的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对比,都与接近性效应有关。 即时情绪 与预期情绪这样认知评估参与的情绪不一样的是,即时情绪是在决策时体验到的真实情绪。即时情绪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预期的影响和偶然的影响。 (1)预期的影响,是来源于对决策自身结果的预期产生的即时情绪的影响。例如,考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可能结果,投资者在想到项目失败时可能会体验到即时焦虑,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被称为整合情绪。尽管源于对决策结果的考虑,整合情绪取决于多种对预期情绪几乎没有有影响的因素,因此,这种预期的影响从本质上不同于预期情绪。 首先,整合情绪对概率相对的不敏感。第二,整合情绪对结果的时机和生动性尤其敏感。随着一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整合情绪诸如恐惧趋向于加剧,甚至可能高估或者保持不变地评估事件的概率。 (2)偶然的影响,偶然影响是指由即将到来的决策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即时情绪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个体的直接环境或慢性意向的影响。例如,如果天气晴朗,矛盾的投资者在考虑她的选择的时候可能体验到偶然的快乐,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通常被称为偶然情绪。 偶然情绪的影响难以证明,因为这样的情绪,明显源于偶然的与决策无关的因素。尽管如此,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在决策中偶然情绪的强大效果。偶然情绪的影响在风险决策时是明显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心情好时比在心情不好时往往更为乐观。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更多特定情绪的微妙的影响。例如,恐惧的个体做出相对悲观和风险规避的选择,愤怒的个体做出相对乐观和风险追求的选择。 看了“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水平自然学术论文 2.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 4. 什么叫学术论文类 5. 成功的学术论文的特点

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怎么理解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 前言后面一般都是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外期刊对此尤其重视,国内限于文章篇幅,对此要求不是很严格。该部分应该达到的效果是:让他人看到你的论文后能重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后面紧跟着的是结果与讨论。绝大部分研究者写论文的时候都是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有些国外专家认为我们中国人写文章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写文章倾向于把结果和讨论分开来写。这样也显得更干净利索。下面我先说一下结果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结果的开始部分需要简单介绍原理和实验目的,一句话就可以。然后按照图表,看图说明,描述具体结果。按照结果在正文和图表中的逻辑顺序,不能遗漏。实验结果的顺序,绝不是按获得数据的先后排列,而是要按企图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排列。在此部分中,要学会合理使用图、表和文字说明。要敢于舍弃不必要的数据!很多学者觉得做了一大堆数据扔了哪个都可惜,所以都直接放到文章中去了,其实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很多老外感觉我们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没有逻辑可言。 讨论部分是国人做得最差的地方,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正视我们的缺点和遗憾。在讨论部分中我们应该对结果中出现的发现或问题寻找原因并展开论述、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可以支持你结论的文章。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害怕这样会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其实不然,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或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反而会引起审稿人和所引论文作者的尊敬。除此之外,更应该指出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缺点(或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在结论部分中应该强调的是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research?首先先简要概括主要发现,但是不要重复前言和结果,更不要做太多假设,不要夸大不能被实验数据完全支持的结论。此外,在结论的最后要突出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展望一下前景。 参考文献是应该重点强调的部分,因为这一块正是大部分科研初学者最忽略的地方。目前国内科研评价指标已经慢慢转向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SCI里面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位外,还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可以勾画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的学术联系。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撰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 此外,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参考文献,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未能列出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参考文献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国内一些低档次期刊对参考文献极不重视。我们的研究者们也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只引自己的论文,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论文中引用近三年的文献比例少。 最后一点是署名和致谢。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论文作者和参与工作的人应区别开,这一点国内很多课题组比较混乱。致谢:国内一般是感谢基金支持。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同行的学术交流等等都应当致谢。致谢不是可有可无的,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 关于情绪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决策中的情绪 摘 要: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决策领域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依据情绪参与到决策的过程,将决策中的情绪分为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与即时情绪,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决策 预期情绪 决策后情绪 即时情绪 1、引言 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总是面临着决策的情境。从选择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时刻面临着决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理性人”,人们在决策时必然会受到偏好、信息不完全、情境不确定性、时间压力和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的完成需要较多其他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参与,想要达成一个最佳的决策,就会受到来自情绪影响的阻碍以及困惑,致力于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家们试图探讨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 2、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从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忽视情绪到现在情绪成为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情绪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主要有预期决策结果可能引发的情绪、决策结果直接引发的情绪和在决策过程中情绪改变认知过程,从而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三类情绪, 即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和即时情绪。 预期情绪 预期情绪,也即,在决策时没有经历情绪本身,是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决定是否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商业开发项目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试图预测如果她没有在这项工程上投资,工程却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或损失)时她是否会感到后悔(或安慰)。根据前景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但是决策现状却不是唯一能预测出决策结果的标准,预期情绪也会改变决策行为。主要的预期情绪包括后悔理论,失望理论和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Loomes和Sugden、Bell分别提出后悔和失望理论,阐述预期后悔情绪和预期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决策之前产生了后悔或失望情绪,就会倾向于尽力减少或避免可能引起这些情绪的决策行为,力争决策结果的后悔情绪或失望情绪的最小化。后悔和失望理论都是通过比较自己所选择的结果与其他的可能结果,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然而并未得到实际的验证。 Mellers等人提出了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认为决策者通过权衡每一个决策行为的预期愉悦和预期痛苦, 对每一个决策进行评估, 考虑每一个决策的平均的预期愉悦程度, 从而选择有更大的预期愉悦程度的决策。 预期情绪显然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两个主要因素限制了基于预期情绪的决策的功效。首先,人们对自己的决策可能结果产生的情绪反应会出现错误预测。第二,预期情绪不能把握住决策者应该关心的所有因素,从而遗漏掉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决策后情绪 决策后情绪是个体决策后产生的复杂情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绪,情绪影响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必然引发决策后情绪,影响我们对于获得的决策结果的满意度,而这样的情绪必然影响后续决策行为的变化。目前,先前决策事件产生的情绪对人们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的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决策后情绪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决策后的情绪主要包括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 Zeelenberg认为后悔是当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选择了别的行为,但当前的处境可以更好的时候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后悔和责任感有关联:低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低,高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高。Zeelenberg还对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当人们得知预期的结果,但事后却意识到另一行为过程产生的结果会更好时,他们将体验到后悔情绪;而当某一选择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时,他们会体验到失望情绪。 Van Dijk通过在实验中研究投资检测了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决策后体验到失望情绪的个体对之后的失望更为敏感,体验到的失望情绪更加强烈,从而不大可能做出会导致更大的失望的选择,不大愿意做出随后的决策。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决策产生的令人不快的结果,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将促使人们在下一次同样的决策情境时不去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 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和风险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关,都源于已获得的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对比,都与接近性效应有关。 即时情绪 与预期情绪这样认知评估参与的情绪不一样的是,即时情绪是在决策时体验到的真实情绪。即时情绪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预期的影响和偶然的影响。 (1)预期的影响,是来源于对决策自身结果的预期产生的即时情绪的影响。例如,考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可能结果,投资者在想到项目失败时可能会体验到即时焦虑,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被称为整合情绪。尽管源于对决策结果的考虑,整合情绪取决于多种对预期情绪几乎没有有影响的因素,因此,这种预期的影响从本质上不同于预期情绪。 首先,整合情绪对概率相对的不敏感。第二,整合情绪对结果的时机和生动性尤其敏感。随着一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整合情绪诸如恐惧趋向于加剧,甚至可能高估或者保持不变地评估事件的概率。 (2)偶然的影响,偶然影响是指由即将到来的决策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即时情绪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个体的直接环境或慢性意向的影响。例如,如果天气晴朗,矛盾的投资者在考虑她的选择的时候可能体验到偶然的快乐,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通常被称为偶然情绪。 偶然情绪的影响难以证明,因为这样的情绪,明显源于偶然的与决策无关的因素。尽管如此,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在决策中偶然情绪的强大效果。偶然情绪的影响在风险决策时是明显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心情好时比在心情不好时往往更为乐观。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更多特定情绪的微妙的影响。例如,恐惧的个体做出相对悲观和风险规避的选择,愤怒的个体做出相对乐观和风险追求的选择。 看了“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水平自然学术论文 2.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 4. 什么叫学术论文类 5. 成功的学术论文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什么论文才是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学术论文的解释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2、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作者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3、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4、其分类如下: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关于人情的学术论文 中国人情关系浅析 摘 要: 人情面子现象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在中国的社会的交往中,人情是关系的起点,它也在关系维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文化现象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人情社会、农业社会都有极大的关系。对人情面子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人情面子本身的象征意义,在社会功能方面,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总结探讨人情面子的相关定义及人情面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社会关系;面子;人情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24-02 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关于面子的用语,“爱面子”、“给个面子”、“面子不够”、“太有面子了”,可以说“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关系现象。当陌生人介入到我们中国社会时,会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面子文化,不了解其根深蒂固的程度。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素质》中,讲道:中国人善于“爱面子”,可谓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中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也曾经对“面子”进行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曾经说过,“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的地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一、面子的定义 面子可以归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心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它更为贴切的描述了中国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研究探讨面子的定义与功能有助于了解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关系脉络。以下是前人总结的有关面子的定义。 1.胡先缙对面子的定义。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2]。胡氏定义将“面子”和“脸”做了严格的区分,他强调“面子”是有成就色彩的。但是这种分割显然过于片面,也因而受到学术界的质疑。 2.金耀基对面子的定义。金耀基认为,“‘社会性的面子’是社会赋予个人的。除非他的行为证明是实至名归,否则社会可以收回给予他的面子。社会性的面子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道德性的面子’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它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它与西方‘罪’(guilty)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自律性。”[3]从金耀基的研究中似乎能看到马克思的影子,因为都存在着阶级意识,金耀基认为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面子分别针对不同的人群,而且这中针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3.翟学伟对面子的定义。翟学伟把社会上的人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有脸,有面子。这类人,既能恪守道德规范,塑造自我形象,又能在他人心目中获得较高的心理地位。第二类:有脸,没面子。他们属于那种刚正、铁面、讲原则、讲理想、讲骨气、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之人。不通情理,做事太认真,太正经,不会做人等等。第三类:没脸,没面子。他们因脸面资源均不足而处在社会底层,但追求脸面的欲望也强烈。第四类:没脸、有面子。他们非但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而且为人圆滑,有手腕,善于见风使舵,会耍阴险,会弄权术。”[4] 翟教授的分析很深刻,面子并非人们主观意向就能争取来的,它和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地位息息相关,当然也与后天的努力不可分割。 4.定义综述讨论。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知道面子文化的研究确实应该本土化一些,因为面子本身就是一个本土概念。所以,更不能直接运用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解析,但是不是否决所有的西方心理理论在分析面子时的实用性,只是本土的研究解析更为合理和适用。这样一来,就给中国学者提出了挑战,我们是否能够研究出自己本土的理论来解释面子文化,这也是本篇文章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二、面子的根源 “面”的字面意思就是指人的脸,头的前部,之一种生理上的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推进,其象征意义更为广泛的被人们接受,也就是其象征价值——心理和社会意义。据胡先缙先生考证,早在公元前 4 世纪,“面”就已经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具有了社会象征意义。 1.面子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礼”,礼的意思起源于祭祀逐渐演变成世俗礼仪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接人待物的正确的行为准则,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5] 、“礼以行之”[6],即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行为举止收到社会礼俗的指引和制约,如果行为举止超出了礼俗的范围,或者违背了礼俗的规定有失身份,通俗的讲就是丢脸。朱瑞玲指出“礼仪”的特殊化说法其实就是“面子”[7]。成中英通过考察儒家关于“礼”、“德”、“名”的观点,阐明了“面子”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他指出,“面子是个人之成就被认可的形象,它与自我修养的目标即他的社会声望和影响相关,在儒家体系中是个人道德规范 (礼)的社会延伸;而德是个人自我修养的结果,是个人的荣誉 。”[8]。由此可见,面子文化源于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延伸。 2.面子与耻感文化孙隆基对此解释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 。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 。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9]中国人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这种理念,促成了中国人耻感意识,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文化。 三、面子的社会功能 面子在社会互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到了一种呼号象征、社会控制以及社会交换的作用。以下对面子的功能进行论述。 1.面子的符号象征。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戏剧理论,他认为人们的日程生活分为“前台”、“后台”。前台主要是表演给周围的人看,是一种有意识的面子行为。个体在所在社会网络成员面前演戏,为了挣足自己的面子。他可能会刻意的安排与他人见面的场景,穿一些代表身份地位的服装,这些名贵的的服装是一种象征符号,能够为他带来社会地位的表征。这样的准备,是为了在别人眼中塑造出一个特定的社会形象。这些都是“面子功夫”,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社会印象而刻意做给别人看的社会行为。 2.面子的社会交换功能。在布劳社会交换学说中,“社会交换指的是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对方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往关系便会停止”[10]。在中国社会里,面子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资源,有时候比正规的社会法则还重要。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换“面子”这种社会资源不足为奇,甚至十分常见。这种交换是一种双方人情关系的体现。面子其实也是社会阶层化的产物之一。社会阶层越明显,就越重视面子。在中国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个人关系是体现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黄光国认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越大,其中有权有势的人越多,他在别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也越大”。 3.面子的社会控制功能。前面提到过,儒家思想以“礼”为重,中国人向来遵从礼俗的规定进行社会行为。“礼之用,和为贵”,因此“面子”的作用能使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体做到相互宽容,相互忍让,相互扶持。面子可以说是社会认可的“自我”,也代表了个人的社会影响力。追求面子完美的同时,就会注意给别人面子,因为这种社会资源是相互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面子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的作用 。在这种无形的控制中,人们才能够和谐稳定的相处。 四、结语 简单说来,“面子”是中国所特有的本土概念,不能仅仅把国外的心理学理论直接套用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出中国本土的社会理论予以分析面子行为,这有助于对面子文化的进一步理解。面子与中国儒家文化、耻感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也正是这种联系促成了今天的面子文化。这种文化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断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互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人们对这种社会资源的追求使得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相互扶持,相互包容。面子文化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并且在社会控制、社会交换方面起到了极其大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面子文化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 [2] 胡先缙,黄光国.中国人的面子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57. [3] 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289-345 [4]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 [5] 论语·尧曰[Z]. [6] 论语·卫灵公[Z]. [7] 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89-194. [8] 成中英.脸面观念及其儒学根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 [9]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75. [10]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册[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84. 看了“什么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好的学术论文具有哪些特点 3.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吗 4. 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格式 如何写作学术论文 5. 对学术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应该是个人撰写论文质量高有独特观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科技传播》杂志

学术实践高水平论文

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大者作为国家,小者作为一个研究群体或个人,在高影响因子的SC]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多寡,显然是基础研究水平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志。罗伯特戴在其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言中指出,“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而是看他的著述。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他曾领导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工作19年并作为《细菌学》杂志的主编。他的深刻的见地值得从事基础研究的同事们思考。1.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正如邹承鲁院士等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Solar physics)主编Harvey曾专门谈到,曾有少数作者在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又寄给《太空物理学》。他强调,过去这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已不允许。一个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再以不同的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性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井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得到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2.充分评价已有的工作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我们一部分作者往往愿意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有点“言必称希腊”的味道,但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做的工作,都没有得到自己的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较多地并且适当地援引国内同行工作,是应当提倡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于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作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的条件;即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的文献,让读者在必要时参考。作者在充分评价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应当清晰地指出自己在当前工作中的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清楚的内容。3.要特别重视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每一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浏览目录,只有对题目有兴趣才愿意翻到有关论文;对一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首先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的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地反映了论文的结果。看过图表之后,如读者还有兴趣,会接着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5.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杂志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这两年,至少有两位审稿人向笔者抱怨,个别中国同事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 又原封不动地将稿件寄给另外一家杂志,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做审稿。他们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当然地被拒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宇宙物理学》(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的科学主编Thomas提出,“在一篇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一个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了修改。如果作者忽视这些忠告,这是对时间和努力的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于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实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是会发生的。如何处理情况,有两个例子供参考。最近一位年青人的论文被一杂志拒绝。经过反复的讨论检验,我们判断审稿人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建议这位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指出审稿人的错误,并要求主编将他的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将论文做必要改进,寄给另一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论文立即被接收,并得到很好的评价。在这一例子中,论文并没有经过重要修改就改寄其他杂志。但是作者却负责地请主编把对审稿人的意见转寄给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改寄其他杂志是不应受到限制和责难的。但前提是对论文结果的反复检验,对论文的正确性有了确切的把握。笔者组内一篇论文在一重要杂志经过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不同意发表这篇论文。通过向权威的同事请教和反复的思考,我们确认对所进行的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是充分准确和可靠的。作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7.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里有三个成功的经验供参考。中国科技大学的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改的部分单独抄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英语写作水平。他寄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 。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内部的审稿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同时对研究也有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不经过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Sara Martin 建议找--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为范文来效仿。论文初稿完成之后,一定要做拼写检查,不出现简单的拼写出错。如果对自己的英文写作无把握,请一位英文好的同事和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者英语水平,我们建议对研究生必须开设英语写作课程。在写英语上,我们实在需要打个翻身仗。

应该是个人撰写论文质量高有独特观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首先要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可能有高水平的论文。学术论文不同于写小说,学术论文必须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能单靠文字功夫来实现。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 前言后面一般都是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外期刊对此尤其重视,国内限于文章篇幅,对此要求不是很严格。该部分应该达到的效果是:让他人看到你的论文后能重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后面紧跟着的是结果与讨论。绝大部分研究者写论文的时候都是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有些国外专家认为我们中国人写文章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写文章倾向于把结果和讨论分开来写。这样也显得更干净利索。下面我先说一下结果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结果的开始部分需要简单介绍原理和实验目的,一句话就可以。然后按照图表,看图说明,描述具体结果。按照结果在正文和图表中的逻辑顺序,不能遗漏。实验结果的顺序,绝不是按获得数据的先后排列,而是要按企图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排列。在此部分中,要学会合理使用图、表和文字说明。要敢于舍弃不必要的数据!很多学者觉得做了一大堆数据扔了哪个都可惜,所以都直接放到文章中去了,其实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很多老外感觉我们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没有逻辑可言。 讨论部分是国人做得最差的地方,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正视我们的缺点和遗憾。在讨论部分中我们应该对结果中出现的发现或问题寻找原因并展开论述、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可以支持你结论的文章。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害怕这样会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其实不然,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或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反而会引起审稿人和所引论文作者的尊敬。除此之外,更应该指出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缺点(或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在结论部分中应该强调的是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research?首先先简要概括主要发现,但是不要重复前言和结果,更不要做太多假设,不要夸大不能被实验数据完全支持的结论。此外,在结论的最后要突出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展望一下前景。 参考文献是应该重点强调的部分,因为这一块正是大部分科研初学者最忽略的地方。目前国内科研评价指标已经慢慢转向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SCI里面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位外,还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可以勾画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的学术联系。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撰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 此外,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参考文献,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未能列出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参考文献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国内一些低档次期刊对参考文献极不重视。我们的研究者们也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只引自己的论文,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论文中引用近三年的文献比例少。 最后一点是署名和致谢。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论文作者和参与工作的人应区别开,这一点国内很多课题组比较混乱。致谢:国内一般是感谢基金支持。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同行的学术交流等等都应当致谢。致谢不是可有可无的,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 关于情绪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决策中的情绪 摘 要: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决策领域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依据情绪参与到决策的过程,将决策中的情绪分为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与即时情绪,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决策 预期情绪 决策后情绪 即时情绪 1、引言 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总是面临着决策的情境。从选择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时刻面临着决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理性人”,人们在决策时必然会受到偏好、信息不完全、情境不确定性、时间压力和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的完成需要较多其他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参与,想要达成一个最佳的决策,就会受到来自情绪影响的阻碍以及困惑,致力于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家们试图探讨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 2、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从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忽视情绪到现在情绪成为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情绪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主要有预期决策结果可能引发的情绪、决策结果直接引发的情绪和在决策过程中情绪改变认知过程,从而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三类情绪, 即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和即时情绪。 预期情绪 预期情绪,也即,在决策时没有经历情绪本身,是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决定是否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商业开发项目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试图预测如果她没有在这项工程上投资,工程却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或损失)时她是否会感到后悔(或安慰)。根据前景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但是决策现状却不是唯一能预测出决策结果的标准,预期情绪也会改变决策行为。主要的预期情绪包括后悔理论,失望理论和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Loomes和Sugden、Bell分别提出后悔和失望理论,阐述预期后悔情绪和预期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决策之前产生了后悔或失望情绪,就会倾向于尽力减少或避免可能引起这些情绪的决策行为,力争决策结果的后悔情绪或失望情绪的最小化。后悔和失望理论都是通过比较自己所选择的结果与其他的可能结果,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然而并未得到实际的验证。 Mellers等人提出了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认为决策者通过权衡每一个决策行为的预期愉悦和预期痛苦, 对每一个决策进行评估, 考虑每一个决策的平均的预期愉悦程度, 从而选择有更大的预期愉悦程度的决策。 预期情绪显然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两个主要因素限制了基于预期情绪的决策的功效。首先,人们对自己的决策可能结果产生的情绪反应会出现错误预测。第二,预期情绪不能把握住决策者应该关心的所有因素,从而遗漏掉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决策后情绪 决策后情绪是个体决策后产生的复杂情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绪,情绪影响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必然引发决策后情绪,影响我们对于获得的决策结果的满意度,而这样的情绪必然影响后续决策行为的变化。目前,先前决策事件产生的情绪对人们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的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决策后情绪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决策后的情绪主要包括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 Zeelenberg认为后悔是当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选择了别的行为,但当前的处境可以更好的时候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后悔和责任感有关联:低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低,高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高。Zeelenberg还对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当人们得知预期的结果,但事后却意识到另一行为过程产生的结果会更好时,他们将体验到后悔情绪;而当某一选择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时,他们会体验到失望情绪。 Van Dijk通过在实验中研究投资检测了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决策后体验到失望情绪的个体对之后的失望更为敏感,体验到的失望情绪更加强烈,从而不大可能做出会导致更大的失望的选择,不大愿意做出随后的决策。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决策产生的令人不快的结果,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将促使人们在下一次同样的决策情境时不去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 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和风险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关,都源于已获得的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对比,都与接近性效应有关。 即时情绪 与预期情绪这样认知评估参与的情绪不一样的是,即时情绪是在决策时体验到的真实情绪。即时情绪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预期的影响和偶然的影响。 (1)预期的影响,是来源于对决策自身结果的预期产生的即时情绪的影响。例如,考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可能结果,投资者在想到项目失败时可能会体验到即时焦虑,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被称为整合情绪。尽管源于对决策结果的考虑,整合情绪取决于多种对预期情绪几乎没有有影响的因素,因此,这种预期的影响从本质上不同于预期情绪。 首先,整合情绪对概率相对的不敏感。第二,整合情绪对结果的时机和生动性尤其敏感。随着一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整合情绪诸如恐惧趋向于加剧,甚至可能高估或者保持不变地评估事件的概率。 (2)偶然的影响,偶然影响是指由即将到来的决策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即时情绪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个体的直接环境或慢性意向的影响。例如,如果天气晴朗,矛盾的投资者在考虑她的选择的时候可能体验到偶然的快乐,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通常被称为偶然情绪。 偶然情绪的影响难以证明,因为这样的情绪,明显源于偶然的与决策无关的因素。尽管如此,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在决策中偶然情绪的强大效果。偶然情绪的影响在风险决策时是明显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心情好时比在心情不好时往往更为乐观。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更多特定情绪的微妙的影响。例如,恐惧的个体做出相对悲观和风险规避的选择,愤怒的个体做出相对乐观和风险追求的选择。 看了“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水平自然学术论文 2.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 4. 什么叫学术论文类 5. 成功的学术论文的特点

高水平学术论文索引

发表论文和SCI,EI索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论文作者投稿到期刊编辑部或会议的组织者,如果通过评审,则该论文在期刊或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而SCI EI索引是与期刊编辑部或学术会会议组委会不同的,是两类非常重要的论文索引类别,。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综合性科技引文检索刊物。该刊于1963年创刊,原为年刊,1966年改为季刊,1979年改为双月刊。多年来,SCI数据库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著名检索系统之首。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评价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一所高校、一种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出这个国家、机构、高校、期刊及个人的研究水平与学术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 EI 是:《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万至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 1 、EI Compendex 标引文摘 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 、EI Page One题录 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 One 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 EI 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 包括的学科有: ——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 ——电气工程、电厂、电子工程、通讯、自动控制、计算机、计算技术、软件、航空航天技术等; ——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燃烧技术、生物技术、轻工纺织、食品工业; ——工程管理。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 3、 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有创新。 EI不收录纯基础理论方面的论文。 ================================所以,某某大学学报的论文,有可能被EI (目前国内的大学学报,尤其是其英文版,EI收录的比较多)或SCI(学报被收入的数量比较少)收录。 但,这不需要特地提交,而是上面介绍的一样,专门有特定作这方面工作的人员,通过计算机统计等方式来进行。

输入关键词就行了

将所知道的作者姓名输入到检索框中,检索字段选择作者,需要注意的是姓要用拼音的全拼,名用首字母,姓与名之间空格;为确保检索准确,可以通过作者地址进行限定,作者地址是原文中提供的地址的规范化,常用的地址词使用缩写或者城市名、邮政编码(有可能会漏捡)。为确保不漏检,最好使用作者甄别工具。除了利用作者的名字来查询外,下面这些方法也可以用到:只知道单位名称的情况下:需要说明的是,在输入单位名称前,要确保名称的准确性和是否完全,一些重点实验室的名称也应该考虑进去。利用布尔逻辑运算符号编辑成检索式进行检索。利用收录号查询:需要注意的是文献记录中的IDSNumber并不是SCI的收录号,只是文件处理编号。这个收录号是用来获得论文全文,也可以用来确认和区分各个杂志收录的论文。这里要注意标题简介等的关键词一定要与你发表论文的词语匹配,包括单复数。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