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研究性阅读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性阅读管理论文

开展研究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更好地贯彻新大纲,“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应运而生。在高中阶段,我们组织“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型课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它定位在拓展型课程层次之上,注重培养发展性学力。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没有固定的阅读教材,没有固定的研究课题,鼓励讨论切磋,鼓励创造“一家之言”。研究性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长期以来,高中学生的阅读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而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重视文章结构知识,淡化阅读信息筛选和处理,有悖于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一、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组织管理策略高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员高中学生对于科学研究是陌生的和遥不可及的,认为那是大学或研究生的事,教师要向他们讲清楚研究性阅读的性质、背景和目的,分析高中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可行性,消除顾虑。只要我们广泛阅读,睁大发现的眼睛,做个有心人,就可能有成果。在动员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凸显过程,还要请专家鉴定,综合评奖,编辑论文集,学生有了兴趣和信心,就为整个研究性阅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一是个人活动。这是由阅读活动的性质决定的,读解学和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活动是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研究性决定了发现、创造主体的不可替代性。本体论的研究原理告诉我们,研究者必须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因此,研究性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个人活动为主。二是集体活动。在个人选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也可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课题组。老师可根据学生个人选题内容,做适当调整,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切磋。亦可跨班级或跨年级活动,或参与多课题阅读研究3.提醒寻求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的某个阶段遇到了困难,老师应及时提供帮助,也可提醒其在广泛范围内寻求指导,争取家长或有关专家的指导,老师尽量不越俎代庖。二、研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策略1.选题的指导选题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突出开放性。选题是研究性阅读的开始,也是研究性阅读成功的关键一环,选题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承袭学习,不因循课本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条件,选择研究的课题,注意培养捕捉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选题由易到难,与课内语文学习相结合。学生已有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积累,特别是课内课文知识的积累,研究性阅读应从课内到课外再课内外结合,从单元内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阅读选择研究问题,然后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哲学理论读物等。比如,高中学了鲁迅的好几篇小说,有的学生就选了“鲁迅小说研究”这样的课题,课内外结合,较容易把握。指导学生选题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关心时代发展,敏锐感受社会生活。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双纲,并与高考接轨,使之突出高中阶段的实施价值。教师参与优化选题。选题虽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依据个人爱好和专长,但教师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优化课题内容,比如,有的学生选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作为阅读研究的课题,就不合适,教师可及时纠正选题过大、选题无价值、选题不好操作之类的现象,提高研究成功率。同时,师生相互交流,也为选题困难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2.学生研究活动中收集、处理课题信息的指导首先是鼓励占有资料。阅读材料是信息的来源,阅读量的积累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条件。介绍资料知识,开设讲座或个别谈活,帮助学生了解资料信息的领域和来源,相关资料组成等知识,掌握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列举可供利用的资料信息及其分布特点。其次是适当介绍信息论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信息价值判断原则,如①针对性;②科学性;③先进性。提取、筛选与课题有关的信息。3.研究成果表达的指导最佳成果表达方式相对的,应根据课题内容和自身特长选择。研究性阅读成果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小论文。教师可开设论文写作讲座,推荐研究论文范例,以提高论文写作质量。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反复进行自我论证,做好答辩准备。三、研究性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1.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性阅读的目的:以对阅读的确切理解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来创新,提出新观点,建立新思想。2.帮助学生建立研究的思路和阅读研究的一般方法:a.确切理解,提取信息。b.筛选加工信息,归纳和概括。c.引申和发展。d.否定和批判。e.消化和应用。四、评价策略研究性阅读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它的成果不与高考升学直接挂钩。阅读视野开拓与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同等重要。研究性阅读的评价可从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评价(全过程研究阅读的水平评价);2.成果鉴定(集体评价或教师、相关研究领域专业人员评价);3.阅读能力测试(研究性阅读水平的直接影响指标);4.综合实践能力测评,(研究性阅读水平的间接影响指标)。研究性阅读指导是本人当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经过一年的初步实践,我认为,在高中学生中组织研究性阅读活动,打破固定教材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开拓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重新设想阅读教学的境界,实在是一种好方法。研究性阅读也增强了高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论文格式题目作者【摘要】: 用简短的语言(小于等于300字)来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结论。【前言】: 就是阐述一下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你要研究的问题(最好是以案例的形式将问题呈现出来,以及你的研究的意义。【研究经过】:一、 详述研究的方向和想要达到的目的。二、 活动安排(包括每一阶段时间安排以及每一阶段的研究方法(包括每一种研究方法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三、 人员分工四、 获取资料的方式【研究内容】:一、 【收集案例】:如果研究对象不属于同一类的话,就要用图表的形式将研究对象比例情况展示出来二、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尤其是研究现状的背景下,问题依然存在的具体原因、深层次原因)三、 【问卷调查】如果有问卷调查的在此可加入调查的问题以及调查结果。四、 【研究结果】总结研究的结果,可以用图表形式【结论】: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结论。参考文献:注明资料的出处1 网络资料,注明:文章名,作者,网站名称2 书籍资料:注明: 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页数。3 报刊资料,注明,文章名,作者,报刊名字,期

我们也写过,是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书写格式及应包含的内容论文应为在左侧装证的书本形式,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论文一律使用16开的60克白纸,标题统一用小三号黑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论文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也应按以下顺序编写):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同时在题目下方应注明课题组组长,组员的姓名及指导教师的姓名。2、内容提要:不超过300字的内容提要,应说明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并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3、序言(或引言或绪论):内容为本课题的国内(外)现状或背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4、正文:论文的主体。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正文主要包括方法、结果和讨论三部分。 ⒋⒈方法 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课题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②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及研究的时间安排。③各变量间的关系分析。④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成效的比较方式。这部分内容与方案设计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基本相同,其实就是将设计方案在研究实施中的调整说明。 ⒋⒉结果 结果是总结课题研究的数据和有关的统计分析或调查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另一个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列举以原始资料为整理所得的统计图表等数量资料和经过归纳的定性资料。②用逻辑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手段得出结果或结论。③简要说明结果或结论与研究假说的联系。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取数据和现象描述要实事求是。数据或取样要准确、具有代表性,事实材料要有典型性,决不能按主观意愿任意舍取数据或更改素材,更不能造假。二是图表要少而精,简捷明了。借助图表可以明确、简捷、形象地表示出主要结果,故图表要精心设计、使人一目了然,但不宜过多,一般不要超过3--4个。三是结果或结论要科学严谨。分析问题要遵循认识论规律,所得结论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写结论时措辞要严谨,逻辑要严密,内容要具体,不能使用“也许” 、“可能” 、“大概” 、“前茅” 等模棱两可的用语,更不能夸大其作用,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领先” 等。 ⒋⒊讨论 讨论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主观认识与分析,其作用在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并对研究结果不完善之处作补充说明,对研究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注释:对论文中某些名词,推论或其它问题加以说明。6、参考文献: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7、导师评语。范文:关于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性论文 按照自主学习理论之父霍勒克的定义,自主学习能力就是“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讲,自主学习可以使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外语能力,直至掌握这门外语。大学生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利用的课外资源也比较丰富;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也更加明确,所以他们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而大学英语又是一门重要课程,大学生不仅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还要应对社会对他们的英语能力日益增强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英语自主学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国内外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做起。1 培养自知,树立自信自知包括对自己的学习愿望、目的、观念、风格等的认识。研究者本森和沃勒提出,“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学习者对世界、尤其是对该学习活动的态度,自我感觉,学习欲望为条件的”。所以,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主动的态度,学习者才有可能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产生独立的想法,并利用各种学习机会,而不是仅仅对老师的教学刺激做出反应。此外,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是对外语产生兴趣、进而要努力学会这门语言的重要条件,动机能在困难的时候使学习者产生坚韧不拔的信念,而坚持常常能克服能力和环境所带来的局限, 所以, 动机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要让他们相信自身的努力对学英语至关重要,而自己有决心付出努力;不论自己的英语基础是好是坏, 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自尊和自信可以产生责任感和独立感,促使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和后果。自尊和自信也是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认知上的,明白自己的认知特点是理性还是感性,场依赖型还是场独立型,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等,学生就不会盲从和模仿别人,而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参照点的作用,个体正是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因此,目标被看成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但徐锦芬等人的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他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预习、复习课文等之外,并无学习英语的计划,即使有,时间的安排也相当随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担当起帮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能力水平、个人兴趣、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告诉他们不要制定诸如“我要尽量争取过四级”这样模糊的目标, 要制定多项小的、具体的短期目标,因为近期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学生更快地看到自己某些能力的增长,对他们的意志控制要求也更低,而一个目标的成功实现往往会促进新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计划中的学习时间安排非常重要。根据调查结果,很多学生不是自觉地利用自习时间或业余时间安排学习活动,有70% 被调查的学生自称对这些时间抓得不紧,其他类似的调查也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的自我安排和管理上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在使用有效策略的情况下,要获得较高的英语能力,就得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者齐莫曼建议让学生确立有规律的学习时段,使自己在每天预定的时间内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他认为教会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是自主学习教学中需要确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种教学一般包括如下步骤:与学生讨论时间的运用;让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记录下自己的时间运用,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制定个人时间表,确定可以自主使用的时间;让学生估计完成自主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并相应地填入时间表;本段结束后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 3 学习并运用学习策略目标制定出来之后, 就要付诸实践, 采用适合自己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正如研究者坎迪所说:“如何学和学什么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学习者所采取的总体方法将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结果”。那么,我们的学生策略使用情况如何呢?徐锦芬等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而根据王静等对自主学习的调查,无论对于英语学习的总策略,还是对于各单项技能如词汇学习、阅读学习等的策略使用,受试学生绝大多数在“有时使用”的范畴以下,表明我们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频率很低。这种情况与我国英语教学一贯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有关,所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策略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著名的策略研究者科恩的观点,“提高学习者策略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把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作为外语课程的一部分传授给学生”,“明确地教给他们如何应用语言学习和使用策略”,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外语。研究者查莫特和卢宾提出了策略培训的做法: 发现并讨论学习者已经使用的策略;呈现新的策略;示范新策略;解释为什么、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用真实的任务练习策略使用、验证其效果。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中的强项和弱项进行自我诊断;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策略和新习得的策略进行比较、试验; 让他们自己决定以什么策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给他们机会尝试将以往的成功策略用于新的学习情景。这些对学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大有益处。策略渗透最好在英语课堂上长期进行,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随时给学生介绍相关策略,并指导和监督他们使用,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需要注意的是, 策略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自觉的意识使用策略,知道在何时使用何种策略, 而不是以传授具体的策略为重点, 因为它们可能难以穷尽。4 适时反思、评价和调节我们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我反思、评价这一环节,他们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程序走,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监督和检查,而从未把自己当作自己学习的观察者,监督者, 评判者和操纵者,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能力。反思首先涉及自我判断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和归因分析。自我评价指对学习结果是否与预期的目标一致以及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的评判,归因分析是指对造成既定学习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如较差的学习成绩是因为能力有限还是因为努力不够造成的,等等。评价可从学习的质量、数量、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学生用书面形式进行反思会受益很多,比如写学习日记,阶段总结,自我报告等,教师只需帮助他们弄清楚用哪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亦即个体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的过程,对英语学习而言,指“学习者不停地根据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观念和方法,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协调状态,使学习英语的潜在能力全部发挥出来”。语言学习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在不同的时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不一样的,学习策略也应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调控”是策略系统良好运作,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在学生不能做到适时、自觉进行策略调整时,教师可加以提醒、点拨,或亲自进行调控,随后逐渐放手,只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进行监督, 作出鼓励性、形成性评价即可。5 结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非教学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其职业和生活所需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的自主能力培养很重要,应从激发学生自知、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进行策略培训、发展元认知调控等几个基本步骤逐步、全面地发展。

关于对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采用的是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并已将这一学习活动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一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 作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第二期工程中构建的新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实验比较、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的崭新课程。其内涵与教育部采用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完全一致。本文是在狭义上使用"研究性学习"概念的。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即"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其中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固然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也需要生成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和生存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还要不断提高生存的质量。《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你不可能从仅仅改变外部的生活条件中找到幸福,正是人们学会控制内心的经历,他们将能够决定他们生存的质量。正因为如此,至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把教人做事的教育发展成为教人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越来越引导人们从关注人在外在的物质生活走向关注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某种程度上都与忽视情意目标有关。如果这一目标得以确认,那么,"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像其它课程那样,以老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背诵知识、提高认知为目标,不是"教书",也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去衡量它的全部价值。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须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二、关于"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学习活动应当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现实的教育常常以书本为中心,是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改革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二是设立一个独特的领域"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的特点决定了它特别能够体现教育培育完整的人的价值,不仅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尚有一定困难的今天,即使在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已经达到理想状态的未来,它将依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开放性是实现这一特性的保障。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实现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的一种途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阅读教学研究性论文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一、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群体年龄小,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们的日常引导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0~6岁儿童在语言学习、认知与表达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学习阶段,可塑性强,且心智逐渐成熟,能够给予老师们有效的教学反馈。分享阅读也成“大书阅读”,起源于20实际60年代的新西兰,指的是幼儿与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在游戏中完成共同学习的实际效用。儿童在过程中能够相对轻松的和家长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适当的弥补了目前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角色缺失,同时他们在与父母的共同阅读中精神相对集中,在学习上的配合度较高,往往能从书籍中获得比较使用该年龄段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现阶段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分享阅读这一模式,并专门设置了定期的分享阅读时间与活动场地,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一些幼儿园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开展分享阅读时,学生以及家长在教室或者活动室会感觉环境过于拥挤和嘈杂,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以及亲自活动反馈不佳,有的家长因为类似原因不愿配合,导致分享阅读这一比较先进的亲子活动形式处于尴尬的境地。再如,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指导,书籍选择不当的情况包括难度过高、内容太长、缺乏教养价值,等等。尽管分享阅读是幼儿园为儿童和家长打造的亲密互动时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教育本质,不恰当的阅读内容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还容易让他们感觉乏味和不耐烦,从而使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类似分享阅读的'新型教育手段继续应用于幼儿园。

三、幼儿园分享阅读的主要实施策略

1.分享阅读的环境优化

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视觉传达给儿童的信息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道理,现阶段幼儿教育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依托比较直白、明确的视觉感受作用于教学对象,分享阅读想要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应当从环境的优化入手,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和道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其认知和系统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争取活动室、社会中的亲子机构等类似的条件,尽量的打造轻松、温馨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忽略环境因素,与父母共享宝贵的阅读时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尽量减少单次分享阅读的人数,比如分批开展分享阅读、启用小规模教学、利用场地划分等等,让学生与家长的相处尽量私密、安静,进而保证有效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规模、忽视质量。分享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尝试,每组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与学生、家长本身沟通方式与相处方式有关。所以,幼儿园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他们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一些有可能干扰分享阅读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环境和氛围上为其形成第一层保护伞。

2.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引导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以及自律能力都较差,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既不能纵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又不能“一刀切”地对他们全盘否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内容产生很多疑问,也会在阅读后向家长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家长需要细心听取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甄别,及时且恰当的将素材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优良品质传达给学生,并教导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的诱导,因为家长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分享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逐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老师们在过程中则应该对家长们的表现给予关注,在一些家长出现敷衍孩子或者呵斥打骂孩子的情况时,老师们需要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抚,防止他们在日后的分享阅读以及亲自活动中出现排斥和抵触,

3.对学生自主社交的支持

因为分享阅读并不是某个学生和家长的单独行为,所以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书籍的交换以及共同的阅读,同样的,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分享阅读。现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家之后很难有一起学习或者玩耍的伙伴,分享阅读则给学生和家长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作为亲子活动中的一个实践形式,老师们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组建合作小组,两到三个孩子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的社交,学会分享与奉献,家长和辅助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羞涩与胆怯,同时也能激发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欲望。所以,在分享阅读的大框架内,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新与尝试,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素都能被引入到分享阅读的实践之中。

四、总结

分享阅读作为一个新型的幼儿园教学模式,还需要经过家长、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评定。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更科学与更具可行性的分享阅读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被全面地应用于幼教领域。

作者:胡新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沈萍.分享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S1).

[2]丁晓敏.浓浓书韵,伴我成长———浅谈对于幼儿分享阅读的初步研究[J].俪人,2016,(14).

[3]李元红.分享阅读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1).

李清照研究性阅读论文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题目《心中那杆秤》 大体内容(开通设问李清照的一生值不值得?然后通过一些实例写她的精神意志,最后写值得)

我觉得李清照在文学方面与同时期大家相比不同的是她及她丈夫对金石的研究。一部《金石录》是她半生艰辛的写照。这里也深藏中华文化底蕴,如细细发掘也是很有成就的。

李清照早年丧夫,所以她的诗都透着一股凄凉哀怨的气氛。重点就在写她的惆怅哀怨。

语文创新性阅读研究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有着一定的价值意义,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知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比如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等等,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教学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群文阅读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及培养小学生思考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及小学生的喜爱。在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以教材基本体系为前提,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及文本内容主体,提高对群文教学的编排及组织,以满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目标。

1、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

1.1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群文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不过目前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中的教材仅仅只是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与度量。所以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教师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自由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能够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及知识面。

1.2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要想能够与时俱进,就要获取足够先进及丰富的信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的信息量。目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障自己的讲课质量,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放慢自己的讲课速度。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全面理解小学课文中的内容,但是也大大抑制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1.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使用单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模式,只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另外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往往会忽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问题。为了教学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那么群文阅读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小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群文阅读任务的时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且找出问题的答案,能够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4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整堂课都围绕同一篇文章进行讲解,内容也都是以文章中的知识为主,完全忽视了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归纳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具有正确阅读方式。

2、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目前小学语文中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同类题材编排的`课程体系,每个单元都可以作为一个群文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年级层次进行教学。

2.1以主题为基础进行阅读:中心议题体现着教学的目标,是群文阅读课堂的中心。教师在备课的阶段,要设置好议题,把握好议题的难易程度。议题既要有挑战性,也要有可学习性。议题的选择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教师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议题。议题的选择要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主题为基础进行阅读指的是以小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水平为基础,以主题为前提,使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计划及教学计划进行的群文阅读活动。此阅读活动有两种方式:其一,完善型。教师以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为基础,包括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一些掌握较为薄弱的主体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其二,提升型。教师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通过展开不同的主体进行阅读指导。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及基础知识为前提,进行的高层次的阅读指导。比如在进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知识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充满矛盾但是却被统一的现象,通过此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从这个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主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归纳知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整体,使学生能够在搜集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2.2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指的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进度,并且结合教学中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其能够服务教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其一,预习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前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使学生阅读类似的文章,了解文章中的内容,为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复习扩展型。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掌握文本知识的程度,开展学生课外时间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面,并且充分的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环境、生态之类的群文,使学生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及环保状况,这样小学生能够充分认知课文中的危机。并且还可以使小学生体验身边的污染现象,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状况,那么就自然而言的完成文本的学习。

2.3充分运用群文阅读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需要的课文之外,教师可以选择有对比性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在差别中看到学习方法和规律,提高语文文章的鉴赏力。联想阅读是学生联系自己的自身经历,体会不同文章的情感。对于部分摘抄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全文,使学生关注作者的选材以及情感的表达。在课堂上开展群文阅读之后,可以在课下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体裁或者相关作者的文章,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结语

人们在生活及工作中的阅读方式主要分为单篇阅读、多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三种,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多篇文章阅读技能,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更新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思想,创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以及教学对策,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B版,2014,(1):60-60.

[2]李晖.链接生活,点击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5,(4):169.

[3]陈玲.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54):37-38.

[4]甘玉林.群文阅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解读[J].小作家选刊,2016,(25):170.

[5]杜娟.起承转合---浅谈小学语文与群文阅读的联系[J].东方教育,2015,(6):188-188.

[6]易文慧.试论小学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与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5,(16):72-72.

初中语文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课堂,传统的阅读教学文章少而精,学生视野较窄,缺乏对同类文章思考的空间,群文阅读的出现打破了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实现既聚焦课堂又走向社会、家庭的阅读视野。群文阅读的课堂需要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获益,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组合选文的策略。

一、以作者为中心选文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初中语文阅读可以从教材选定的作者出发,对该作者的文章进行精心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作家的文风有更深刻的认知。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就可以选择老舍同样写济南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让同学一起学习,看老舍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样还可以选择老舍的散文如《北京的春节》《养花》《草原》《猫》等,通过群文阅读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选文以及名家文风,学习名家风范,积累见识和学识。

二、以“体裁”为中心选文

以体裁为中心选文,把同一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掌握该类体裁的写法。文章的体裁无外乎有六大类即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语文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难易适中同类体裁的文章,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古今中外的议论文杂糅在一起,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丰富性。例如可以将古代名家苏轼、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议论文、现代名家鲁迅、梁启超、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以及国外名家的议论文放在一起,以供学生欣赏,同时精心讲解其中的一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时代、国别、地域、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视野的目的。

三、以“同文”为中心选文

所谓“同文”就是主题相同甚至题目相同的文章,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甚至同样的题目有多个人写,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教师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同文”,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文解文”,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文经典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尤其是同样主题的文章,语文教师在解释文章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能把经典文本的意思内涵解释得十分到位,那么让经典“互文”,无疑是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绝妙法则。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便是“同文”中的经典,另外古诗文中“同文”的作品就更多了。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例如边塞诗,有一个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都是写作边塞诗的高手,同一篇《出塞》,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诗文。唐诗中送别诗也很多,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和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同样送别却寄托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怀。这些阅读的经典,无论是针对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都有着丰富的作品,出现在课堂上,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群文阅读组文的方式

上文讲了从文章的作者、体裁甚至“同文”方面去选文,是选文的一个思路,但是选出的文章会有很多篇、很多种,怎样巧妙组合到一起也是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种组文的方式:

(一)以“拓展强化”的方式组文

顾名思义,拓展强化就是在一个水平基准线上进行不断完善,达到不断强化的目的。比如围绕社会的话题会有很多文章,也有很多科技、过年、特产、奉献等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时代的作品,根据已有的教材篇目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在上文诸如以作者为中心选择的文章基础上,根据文章深度层层递进强化,也可以补充其他作者类似的文章,交叉进行,补充文章作者风格单一的不足,进行拓展强化。

(二)以“完善增补”方式进行组文

根据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类型的文章缺失,例如有关家庭教育、自我认知类型的文章较少。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时期,对自我认知不太明确,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对家庭教育不理解,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此时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完善增补此类型的文章,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优点,正确与家长沟通,表达情感,帮助他们成长。可以说很多作家都以自身家庭故事和自己成长经历创作,趣味性强,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诸如《傅雷家书》《名人传》等励志型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推荐对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群文阅读组文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教师可以不同的选文里自由组合,达到拓展强化、完善增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即可。但是选文时目标要明确,根据难易程度螺旋上升,切不可超越学生理解阅读能力之上,否则一些枯燥的文章反而降低学生阅读兴趣,适得其反。群文阅读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发现,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围绕课程要求和标准,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面,在选文、组文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素材,选择名家、经典文学作品,确保文章不难不易、恰到好处、阅读性强,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切实落实群文教学为阅读教学服务的目标。群文阅读自由性、创造性较强,组文更是千差万别,这是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筛选合适的素材,组文技巧上要求很高。笔者在此提出了组合选文的几种方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学术界多加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讨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可以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是新一代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从研究主体这方面来说,高中生已具有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积累和能力,从小学到升入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水平,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日趋丰富,阅读面的增大,他们已积累了相当量的便于他们分析问题的感性和理性材料,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已具备了自学语文的能力。从研究对象这方面来说,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和深入钻研的余地。“语文”是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研究“语文”你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字角度研究它;可以从文学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字角度研究它。这多个角度,无疑形成了一个多维空间,使学生具有了多层次的研究平台。再就是语文学科的模糊性,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钻研余地,小到一词,大到一本书,高明的解读者都无法一步到低,古人所谓“诗无达诂”就是这个意思。总之,无论从主体方面来看,还是从客观方面来看,高中语文已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条件,高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面勇创佳绩。那么,如何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作为现行教育体制中一种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实践性研究学习和理论性研究学习。我认为:一般学校不具备实践性研究学习的条件,再说,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需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去搞实际调查研究,因此,我主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仍以课堂为阵地,在加强语文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下面我们所探讨是如何把常态课堂教学强化研究性学习,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四种方式:一、开展课堂提问以前课堂教学是师讲生听,这自然没有什么研究可言。目前,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了,但基本上还停留在问题设计与解答阶段:即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几个与课文理解相关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逐一解答。弊病是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当然,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研究的问题固然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形成比较严密的教学环节。但课堂教学中,提问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为了使课堂教学价值发挥到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样不但能形成课堂教学的平等交流,而且还可通过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二、写专题论文光有讨论辨析还不够,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命题论文,做到“该动口时动口,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写专题性论文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其次,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课堂交流与总结,另外还要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去收集资料,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可以让学生写《论祥林嫂之死》的论文,学习古代小说,可让他们课外收集资料写《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习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写《套子的启示》等等,这样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收集、整理,研究意识会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又锻炼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三、研究式作文评选传统的作文评选方式是教师“一言堂”一评了事,这样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可试着采用研究式作文讲评方式,让全班同学都动脑参与评论。有一次作文训练,我曾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材写一篇小小说,那时我们刚学过《祝福》,有一位同学写出一篇题目叫《当代祥林嫂》的小小说,内容是一个农村妇女,丈夫出外打工,自己在家领着独生儿子度日,但在一次外出时被人贩子绑架,卖到了山里,她曾多次逃跑没成功,最后因人贩子再次作案被捉,警方根据犯罪分子的交待寻到山里,把她营救出来,最终一家团圆。我批改后觉得这个材料较典型,但对材料的处理不够妥当,于是评讲作文时,把这篇习作当例文在课堂上宣读,让学生讨论并写出评价,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1.内容与题目不够吻合;2.选材较好,但对材料的处理不够妥当;3.像纪实散文,缺少恰当的艺术虚构。接着我让该生把她对这篇小小说的构思讲一下。她说她写的是一件现实生活中的真事,她选用这个材料的目的是想提示目前社会中仍然有残害妇女的这种事情发生,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听完这个同学的发言,我让学生围绕她的写作目的和题目,对这个生活素材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写出修改意见。最后经过讨论总结出主要意见如下:1.可删去被贩卖经过,直接从被贩卖后写起,事情的起因可以侧面交待。2.对被贩卖后的心理活动、逃跑行动进行细致描写;3.对警方的营救略作交待。4.虚构补充主人被救后又因失贞而被丈夫抛弃的情节,以提示目前农村中还残留着封建糟粕,新时代中农村妇女仍然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这种重在过程,重在试探式的作文评讲,使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去掌握写作技巧,使学生对如何选材如何裁剪有了深切的体会。这种探讨性学习也适用于作文语言、结构等其它方面的讲评。四、比较性研究学习把内容和形成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目的进行探讨研究叫比较性研究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发展和开拓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学生拿到阅读材料,就只知道研究这一篇,想不到还有可比较的另外作品,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指导训练,培养学生的自觉比较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是很关键的。我教《智取生辰纲》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杨志这个人物形象,就让学生回忆:他们看过、读过的《水浒》作品中,还有哪些人物是军官出身?同学们通过回忆,指出两个人物:一个是初中语文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一个是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林冲,找好了比较对象,我又进一步点拨提示帮助学生建立“对比点”让学生进一步拓展。这样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对杨志这个人物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觉得他远没有鲁达和林冲这两个人物形象可爱。《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分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我教课时有意让学生比较作者对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描写,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这两个人物虽然都是美人,但穿着、打扮、气质、性格却不同:一个俏艳俗气,一个飘逸脱俗;一个泼辣张狂,一个柔弱内向;一个阴险狠毒,一个善良多情。通过比较,他们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的妙处。这样,经过多次强化训练,学生会有意识地展开联想,自觉寻找对比点,达到这一目的,就意味着这一方法,已被学生初步掌握。34

语文 教育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初中语文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一) 1. 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2. 语文学习 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 3. 论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探索 4. 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 5. 建构主义的语文阅读教学 6. 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 7. 写作情境教学研究 8.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9. “全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模式 10. 信息化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 1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科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12. 中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探究 13. 中学语文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研究 14. 初中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研究 15. 中学 作文 课堂教学软件设计研究 16.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17. 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8.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9. 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0.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二) 1. 中学生协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 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3.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4. 高中作文 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究 5. 论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6. 执教新教材的教学观和教法初探 7. 论语文教 行体系的全程优化 8. 中国汉 语文教材 教育思想的研究 9. 作文个性研究 10. “以人为本”,走出职高语文教学困境 11.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建构 12. 创新阅读与人格培养 13. “伙伴编辑”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 15.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现状与思考 16. 学习心理差异与语文教育 17. 语文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研究 18. 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三) 1. 语文学科学生无问题意识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2. 学生写作主体性教育初探 3. 现代语文教育的评价指向 4. 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问题 5. 口语交际内隐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6. 素质教育呼唤高考语文考试改革 7. 从汉语的美开拓语文教学 8. 中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培养 9. 中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之研究 10. 合作—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诗歌审美人生教育研究 12. 我国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13. 关于评价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 14.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教学改革之比较 15. 国内四套语文教科书听说系统比较研究 16. 多媒体网络教室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17.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研究 18.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 19. 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 20. 语文活动课研究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2.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3.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4. 初中语文创新参考论文 5. 初中语文职称论文范文

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论文

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成长时期,家庭的熏陶起到的重要的培养作用。幼儿早期阅读更是决家庭阅读环境息息相关。以下就是一篇研究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论文,和大家一同品鉴。

摘要: 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个体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正是有了阅读,人类才拥有了揭开社会文明新篇章的能力,而世界教育潮流逐渐向终身学习的趋势发展,人们越发地认识到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进行学习、发展的基础能力。随着国外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幼教界的专家学者也纷纷热切关注着幼儿的早期阅读,而幼儿早期阅读日益成为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美国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蓬勃发展是在3~8岁这个时期;这一时期是孩子学习基本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家长与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充分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家庭阅读环境;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

一、绪论

1.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

幼儿早期阅读是当今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之一,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在幼教界开展了早期阅读的研究与教育。当前随着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优劣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将幼儿早期阅读定义为: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为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录像带、碟片、电视、多媒体、幻灯、符号、标志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1]。

由以上的概念可知,幼儿早期阅读是0~6岁的儿童依靠图像文字与色彩,以及成人形象性的讲读来理解书籍意思的阅读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明红副教授也将早期阅读定义为:早期阅读是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2]。

2.家庭阅读环境的内容

家庭阅读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家庭物理环境环境中,是家庭中是否有适合幼儿身材的专用书架或者书桌。在大多数家庭中是有书桌和书架的,但是多是成人用的,并不适合学前儿童用,太高或者太大,对儿童而言,是不合用的。因此,建议有幼儿的家庭应准备一些适用幼儿的早期阅读用的书房、书橱与书桌。这样,孩子们有固定的阅读环境,就会愿意去读书。在家庭人文环境中,是看看家庭中有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本身就没有阅读的习惯,并且不真实阅读,就会对幼儿的阅读活动缺乏热情与耐心,与孩子的共读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像北京这样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能经常与儿童共同读书的家庭比例还不足20%。幼儿最初的阅读兴趣是在与大人一起读书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成人的阅读行为潜移默化地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行为。

二、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1.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最好内在驱动力,是幼儿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强大动力所在。对于幼儿早期阅读而言,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阅读兴趣与动机。阅读习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而且被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与倾向,一旦形成就会伴随幼儿的终生。我国2012年以来一直主张用素质教育来培养我们的孩子,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认识到儿童如果养成一系列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并且能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发展。

在家庭阅读环境下进行幼儿早期阅读,就是家长要利用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努力培养幼儿愿意读书、喜爱读书的阅读兴趣,努力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上,促使孩子喜爱阅读活动、产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他们爱读书、常读书。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护图书书籍,在光线适宜的地方读书,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

2.有助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家庭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就是要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在家庭中接受良好的阅读刺激,促进他们阅读能力快速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提供包含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内容与进行良好的阅读刺激。家长在营造阅读环境的同时,在物质方面要提供幼儿可以使用阅读的图书与材料,并且要努力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另外家长要提高与幼儿共同阅读的频率,自身也要做好榜样作用,喜爱读书,这样孩子就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读书学习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3.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本质在于使幼儿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与经验

在家庭阅读环境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能为幼儿正式进入学校之后的阅读做准备。这些阅读准备表现在:第一,能培养幼儿对书籍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幼儿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大量的接触各种图书,从中体验阅读的快乐,理解书中的故事,学习神奇奥妙的科学知识,享受五彩的艺术世界,从而产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第二,通过这样早期阅读,能为幼儿建立起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理解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能表达个人的思想,是人与人交流的交际工具。幼儿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能理解书面上的言语信息,慢慢的学习各种语音知识,同时在自己说话的时候能运用新学习的词汇与句子。第三,让幼儿获得初步的读、写经验与阅读的基本技能。

学前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获得阅读经验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要培养起基本的阅读技能,获得丰富的读、写经验,这就要求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阅读技能,比如如何翻书,按照行进行慢慢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习惯。

三、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1.家长应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观念

幼儿早期阅读与成人读书、看报的阅读是不同的,是家长培养的一种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能为幼儿入学后的正式阅读作准备,能扩大幼儿的视野。家长应该改变对早期阅读的观念,可以树立以下几种新的教育观念。

《解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

摘要: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阅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了幼儿阅读培养提高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方法途径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change rapidly, rea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people, we clearly recognize that reading is the ability of a person must have. For children,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reading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early reading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with the effect,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methods to cultivate the reading.

Key words: Children; early read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早期阅读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而且包括开展幼儿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不仅要能倾听、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不断欣赏、理解、表达。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早期阅读的特点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其相似,因此,通过早期阅读这一活动,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婴儿期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片段的、无系统的,没有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方式及有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而到了学前期,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开始逐步发展最初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倾向、道德倾向、性格倾向等。早期阅读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幼儿传承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平日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人际、社会关系情境,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的智力包括概括力、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可以大大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1)概括力发展:概括力是思维的核心,在思想上根据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而把同类事物联结起来的过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概括性极强的语言,如: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能够更清楚、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人对各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观点和印象,对于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形象化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2)理解力发展:由于幼儿尚未具备阅读文字材料的条件,因此,早期阅读大多是通过图画故事进行的,情节与情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画面之间前后有联系,便于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图画故事的意义。

(3)判断力发展:在幼儿早期阅读所选择的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能把幼儿带入到不同的场景之中,故事中的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都深深吸引着小朋友。在阅读活动后,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特性或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事物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形成初步的正确判断力。

(4)想象力发展:早期阅读中,有许多能引发幼儿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如“天空是摇篮,摇着云宝宝,风儿轻轻吹,云宝宝睡着了”,这篇散文阅读给幼儿无限遐想,教师鼓励幼儿对头脑中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

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在儿童个性萌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幼儿发展思维和想像等各种能力,培养幼儿的兴趣,陶冶优良的情操。

2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的途径

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指导阅读的关键。

(1)小图书阅读活动。幼儿对文字、书画符号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述故事、诗歌时多以图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和联想,同时,还让幼儿知道老师讲的故事都是从书上学来的,书里有许多知识,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

(2)与幼儿交流。幼儿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极易受成人感人。实践证明,成人与幼儿共同阅读,交流各自感受,谈论情节,回答幼儿的提问,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3)鼓励阅读中的操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可能。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序排列。图片制作活动:让幼儿尝试做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或从废弃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幼儿口述后,请教师或父母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钉成一本图书,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他们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能够宽松无虑的进行活动,营造一个快乐但又不乏意义的氛围,加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对于环境布置上就有一定的要求。在班级里,我们可以创设图书阅读角,利用各种材料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在这里安静的阅读。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和阅读的需求,合理投放一些幼儿故事书、自制的字卡、排序讲述的图片等。另外,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还可以针对孩子们看过的故事,延伸出表演角,增设头饰、道具等表演材料,让幼儿在巩固对故事的熟悉程度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力,进行创编,训练模仿能力。其次,在辅助材料的提供上,可以提供笔、纸、剪刀、胶水等材料,让幼儿在阅读过后能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可以绘制头饰、人物形象、自制小书等,激发阅读和创作的兴趣。

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

(1)认识书名。每次更换新书,我首先向幼儿介绍书,并让幼儿反复指字、认读。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朋友对班里的图书都能说出名字。

(2)学会翻书。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

(3)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幼儿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从头翻到尾,就说看完了,马上又想去书架上换。让他们讲书里的故事内容,却往往一句也讲不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书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遍,使幼儿对书中的内容、角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组织幼儿看书。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凡是老师讲过的书,幼儿都争着看,而且边看边自己讲。这说明幼儿只有理解了才能产生兴趣。

与日常生活密切配合。幼儿语言的学习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全语言理论倡导下的早期阅读,不局限于书面文字阅读书写,还包含非字术的听说读等方面的内容。同专门的语言教学活动相比,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更具有松散性,这给儿童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交往的空间。在实践中,我们做到将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同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起来。

小班的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差,我们在寝室里贴上哥哥姐姐穿脱衣服的图片,再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在同伴示范和图画阅读中逐渐学会穿脱衣裤;在毛巾架、茶杯架、小床头、桌椅边贴上各种小标记或动物小卡片,让幼儿根据标记找到自己专用生活用具,即培养了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又激发了幼儿的认读兴趣。到了小班后期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将小动物卡片改为数量、颜色、排列等不一样的点子卡、图形卡等,提高幼儿对图像符号的敏感性。

中大班的孩子生活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为集体服务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喜欢扎堆探秘、喜爱交流,好奇好问,这时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的阅读对象,丝瓜茎会抽丝、蚁穴松松的上面是出口,小兔吃萝卜时上嘴唇动得更快等等,孩子们的观察更细致,语言表达更完整丰富,我们给予在孩子更多探索空间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在创设记录角,问号角,提供画笔彩纸等读写材料,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认识。

大自然大社会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充分利用饭后散步、外出参观等带领幼儿寻找发现可阅读的信息,商店招牌、马路上的标记、门牌号码、广告图片等都是孩子们捕捉的内容。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此兴趣盎然,阅读能力也逐渐增强。

3 结束语

作为幼小衔接重要内容的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从启蒙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循序渐进。只要教师增强训练意识,实事求是,讲究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幼儿的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就能得到训练,阅读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