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社会经济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社会经济的论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经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近年来,我国在新市场和新环境的双重刺激下,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的目光纷纷投注到中国经济市场。中国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也开展了日趋激烈的讨论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位特点,当然形成此特点的根源在于我国还是片面地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率。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惨痛后果,中国经济应改变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要素、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环境合理地结合,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缩短行业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进行了探讨,使探讨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意义。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经济增长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总结果以及生产动态。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据了较大的经济增长比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平均在9%的增长率,但是经济效益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为低下。以“十五”期间为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工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投资与消费不成正比。投资、出口增长率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尚恒。我国国内投资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资与GDP的增长关系的投资弹性系数逐渐升高。同时,出口也开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促进作用,消费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就变得愈加缓慢。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于投资,导致生产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污染环境,消费停滞不前。

还有,经济增长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我国资源利用率普遍比发达国家低,消耗强度却逐年增加。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10%左右,产值能耗逐年上升。当然,在能耗增长过快的基础上,势必会给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烟尘、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多,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情况严重。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依据

经济增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来看,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应随着大市场的变化而变革,摒弃传统的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缩短投资驱动阶段,倡导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如果正确地选择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原则。

1.遵循原则。遵循原则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首先,肯定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视体制和科技创新,做好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涵,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从根本上进行扩大再生产,当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当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的资本积累,而是从固定资本从分来开来,以其他形式保证效益最大化,因此,把握生产要素的数量及质量,深入研究环境及机遇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因此,改变一元化的经济定论,融入多种经济要素,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制度和科技原则。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和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技术创新并不能作为经济的驱动性增长方式,也无法真正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的过度。

集约代表的是生产要素和技术两者之间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技术创新只能是集约型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先决条件,由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在完善的制度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转变,并通过转变途径用于各个领域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生产能力。

另外,规范的制度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转变当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

1.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联。

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选择,如何定位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和资本对劳动比例的提高作为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方式之一,因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外延性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促成资本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平均利润率和劳动就业率的下降。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后,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工业化时代已逐渐被服务业所长约,逐渐成重工业经济中脱离出来,转变成轻工业,重服务业的轻型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开始了深远的改变。

2.与资源相关联

每一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配、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资源禀赋能够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如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此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更多地遵循我国资源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经济增长方式。

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但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占据了重多比例,导致资金、能源、劳动力、科技成果的严重浪费,使得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上缺乏竞争力。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换的新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拥有高科技、高创新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粗放型经济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竞争力的不足。人力、物理、财力的大量投入,虽然在知时间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不会是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个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竞争成为了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卞动权,国家经济安个应该有效保证。因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重视投入产出效益,大规模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将原有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纤,构等进行资源重组,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良性竞争使得市场更加有序,进一步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劳动者、资金、产品、结构等的优化。

(二)从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传统工业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依托自然资源为基础,物质经济占据卞导地位。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21世纪,知识经济己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物质经济以资金、设备、资源等形式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越加C乏的条件卜,物质经济是不可行的。知识经济摒弃了传统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纵观各个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的卞要来源于利技优势,利技进步一方I(II保证了生产要素的质量,另一方往往也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智力劳动和知识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知识型经济是知识自卞创新意识的转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以工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两者在经济增长之路上相互补充和推荐。中国在大力发展和推动利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进程,尽快缩知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过程,真正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促使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化发展。

(三)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体制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体制和制度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无形地推动或者阻碍经济发展。另外,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政府作为社会投资的卞导性力量,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占据了我国经济卞体,导致了经济扩张伴随着投资满目扩张。从目前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卞要集中于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更好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竹理,促使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是中央政府及其直属结构应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竹理负有重要的责仟;二是政府的投资应遵循市场规则,在市场经济环境卜对国有企业进行竹理。政府作为调控经济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支配社会资源时,应尽可能地将资源配置效益达到最大化。对于非国有企业,应与国有企业保持统一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武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经济平稳地增长总之,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结合我国国情,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特征,以利技创新、体制创新、结构调整为手段,推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浅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可持续性战略的提出,逐渐成为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的矛盾。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对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解决对策;主要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能否得到有效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树木的类型、种植面积的大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森林面积的大小反应出了林业产业的规模,而树木的类型则反应出林业产业所经营的产品种类,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则反映出林业产业的经营范围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多方面的发展,急需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并加以解决。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处理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开发森林资源时,对林业经济的投入较少,依旧以规模化的森林资源发展为主,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

其次,在开发森林资源时,过于重视森林资源的快速开发,却忽视了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林业经济利益,并没有明确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若果能够良好的协调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必将加速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除了被用于建筑行业以外,在生态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经济作为一项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扩宽自身业务的渠道。而现行的林业政策并不健全,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与漏洞,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林业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林业资源个人承包的比例相当大,许多个人或经营单位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在经营过程中,各类乱砍滥伐的情况及其普遍,大面积的过量砍伐也使得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林业管理部门缺乏明确且有效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

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林业相关部门的资金多数都用在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林业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较少。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往往投入资金的多少就决定了最终产出的多少,而缺少了资金的来源,林业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及时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策略也是无济于事。

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矛盾

如果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为了获取林业产业最大化的利益,就应该在扩展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然而,林业资源与其他的产品不同,林业资源属于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生产周期较长,无限制的砍伐树木,追求林业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会导致林业资源的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如果严格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要求执行,严禁对林业资源的砍伐与破坏,而这样,又不利于林业产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是我国林业经济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目前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建设与林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大力开展配套运营产业的发展,使林业相关部门与投资者能够发现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加大对林业经济以及森林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良好的调节林业资源、发展与经济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解决办法

从我国林业部门的现行政策上来看,不仅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及问题,而且也无法符合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无法充分的发挥我国林业经济中存在的潜力与创造力。相关部门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努力创新的精神,以鼓励政策为主,培养林业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政策制定好以后,要先审核,再使用。也可以通过部分地区试点的形式,来验证政策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通过审核与实验地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林业经济政策的出台并不完全是为了林业相关部门而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营林业产业的兴趣,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双重发展,促进林业相关部门与林业产业经营者的双赢局面。因此,要充分的发挥林业产业经营者的作用,不断充实林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为此,政府可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尽可能的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矛盾的,林业经济为了快速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大量的砍伐,而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旦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必定在未来造成无林可伐的局面,使林业经济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使我国的林业经济,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科学技术助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强大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科技力量的投入,使我国在林业经济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加透彻。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要高薪聘请高素质水平的科研人员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出的理论结果用于实践进行检验,合格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使用。

其次,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多元化发展为核心。若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单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显然无法满足,必须要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强大的资金链为支撑,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的渠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体制,良好的政策以及强大的资金做支撑,才有可能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上述的几个问题以外,还需要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逐渐拓展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开启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萍.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5,35 (14):83.

[2]侯美玲.浅析内蒙古林业经济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关于经济社会学的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万人,增幅达。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本科生约为1:,专科(高职)生约为1:。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

1.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2.浙江经济研究

3.转型经济学研究

4.比较经济学研究

5.农业经济研究

6.生态经济研究

7.旅游经济研究

8.区域经济研究

9.空间经济理论研究

10.经济地理学研究

11.城市经济研究

12.产业经济研究

13.政府管制研究

14.管制经济学研究

15.制度经济学研究

16.行为经济学研究

17.卫生经济学研究

18.实验经济学研究

19.博弈理论研究

20.信息经济学研究

21.产权经济学研究

22.法与经济学研究

23.计量经济理论研究

24.数理经济学研究

25.发展经济学研究

26.管理经济学研究

27.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28.劳动经济学研究

29.交通运输经济理论研究

30.能源经济理论研究

30.国际贸易研究

31.国际商务研究

32.证券投资研究

33.金融经济学研究

34.行为金融学研究

35.汇率理论与汇率改革研究

36.银行改革研究

37.金融监管研究

38.财税理论研究

39.不确定性理论研究

40.投资研究

41.保险研究

42.社会保障研究

43.经济史研究

44.经济思想史研究

45.国防经济学研究

46.政治经济学研究

47.经济社会学研究

48.经济哲学研究

49.住宅经济学研究

50.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研究

经济的我会搞定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当中引用的学术内容是作者对文献作者研究成果的肯定和认可,它的写作也是对前人劳动成果道德尊重,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重要部分,它表明了文献和论文之间的继承性。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1]凯特林?泽鲁姆.金融网络的时间、空间及技术[J].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C].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布鲁斯?G?卡拉瑟斯.货币与信贷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C].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罗教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许文彬,张亦春.信息结构、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演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刘世定.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9,(2).

[5]史晋川,孙福国,严谷军.浙江民营金融业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1998,(5).

[6]张翔.合会的信息汇聚机制——来自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初步证据[J].社会学研究,2006,(4).

[7]王水雄.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与社会不平等[J].社会,2007,(1).

[8]赵琼.制度嵌入与关系嵌入:银行信贷交易的经济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1][2][美]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59,361.

[3]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胡涤非,陈海勇,孙亚莉.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1]周桂林.“实践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实践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43~144

[2]张红主编.社会学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冯波、季蕾、陈文玲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效果[EB/OL].

[4]〔法〕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J].社会学研究,2006(5)

[6]刘勤.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9):238~239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论文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所谓的教育在“东方”文化中,“教育”由“教”和“育”结合而成,即教书育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它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即被理解为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1]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而生产,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于社会之中。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关键词】教育 社会 概念 关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7-02

1、前言

教育是一种大到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小到可以增长个人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现代文化技术。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

教育的概念

要弄清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那么教育是什么呢?各个学者和大师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了。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古典《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此等等,这些各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而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看待教育的概念,那么综合各家“教育”概念之认识,对“教育”概念之界定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合社会个性化的活动。[2]

教育的本质

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则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特殊的范畴等等。关于对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讨论虽然加深了对教育本的认识,但是却把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探讨教育的功能上。[3]不具有对教育实质的讨论。没有明确的定义。

3.社会

社会的概念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结构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该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社会功能在调节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4.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口质量与人口结构上: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培养出各种人才,而且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口的质量体现在,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也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有很多途径,但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就变得切实可行。要提高国民素质,首要需要关注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儿童,对提高人口素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我国要抓好对基础教育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以此来保证我国国民的素质基础,对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其中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逐步增多,这个增长趋势对教育也产生了供不应求的影响;人口年龄也趋于老龄化,中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比重已达占全世界老年人的五分之一。如此可见人口老龄化也制约着教育发展。其次,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1988年统计,全国有275万儿童未入学,其中女童占,女童流失率占70%~80%。[5]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

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如何进行育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而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主要在于,如何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因此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要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着手,因材施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越来越大。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社会的功能上,教育的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的作用,教育主要通过育人功能而实现社会功能,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来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流动功能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方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结束语

教育从各个方面都促进的社会的发展,教育作用与社会,社会也可以反作用与教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兴旺体现在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上,应当结合经济文化水平,努力发展国家教育,是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朱德全,《教育概论》

[3]李吉芳,陈新宇《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现代教育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1期

[4]叶澜,《教育概论》

[5]《基本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四十年历史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第58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经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近年来,我国在新市场和新环境的双重刺激下,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的目光纷纷投注到中国经济市场。中国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也开展了日趋激烈的讨论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位特点,当然形成此特点的根源在于我国还是片面地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率。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惨痛后果,中国经济应改变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要素、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环境合理地结合,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缩短行业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进行了探讨,使探讨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意义。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经济增长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总结果以及生产动态。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据了较大的经济增长比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平均在9%的增长率,但是经济效益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为低下。以“十五”期间为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工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投资与消费不成正比。投资、出口增长率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尚恒。我国国内投资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资与GDP的增长关系的投资弹性系数逐渐升高。同时,出口也开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促进作用,消费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就变得愈加缓慢。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于投资,导致生产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污染环境,消费停滞不前。

还有,经济增长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我国资源利用率普遍比发达国家低,消耗强度却逐年增加。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10%左右,产值能耗逐年上升。当然,在能耗增长过快的基础上,势必会给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烟尘、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多,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情况严重。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依据

经济增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来看,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应随着大市场的变化而变革,摒弃传统的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缩短投资驱动阶段,倡导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如果正确地选择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原则。

1.遵循原则。遵循原则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首先,肯定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视体制和科技创新,做好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涵,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从根本上进行扩大再生产,当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当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的资本积累,而是从固定资本从分来开来,以其他形式保证效益最大化,因此,把握生产要素的数量及质量,深入研究环境及机遇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因此,改变一元化的经济定论,融入多种经济要素,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制度和科技原则。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和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技术创新并不能作为经济的驱动性增长方式,也无法真正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的过度。

集约代表的是生产要素和技术两者之间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技术创新只能是集约型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先决条件,由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在完善的制度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转变,并通过转变途径用于各个领域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生产能力。

另外,规范的制度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转变当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

1.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联。

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选择,如何定位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和资本对劳动比例的提高作为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方式之一,因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外延性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促成资本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平均利润率和劳动就业率的下降。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后,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工业化时代已逐渐被服务业所长约,逐渐成重工业经济中脱离出来,转变成轻工业,重服务业的轻型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开始了深远的改变。

2.与资源相关联

每一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配、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资源禀赋能够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如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此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更多地遵循我国资源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经济增长方式。

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但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占据了重多比例,导致资金、能源、劳动力、科技成果的严重浪费,使得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上缺乏竞争力。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换的新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拥有高科技、高创新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粗放型经济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竞争力的不足。人力、物理、财力的大量投入,虽然在知时间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不会是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个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竞争成为了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卞动权,国家经济安个应该有效保证。因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重视投入产出效益,大规模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将原有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纤,构等进行资源重组,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良性竞争使得市场更加有序,进一步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劳动者、资金、产品、结构等的优化。

(二)从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传统工业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依托自然资源为基础,物质经济占据卞导地位。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21世纪,知识经济己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物质经济以资金、设备、资源等形式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越加C乏的条件卜,物质经济是不可行的。知识经济摒弃了传统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纵观各个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的卞要来源于利技优势,利技进步一方I(II保证了生产要素的质量,另一方往往也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智力劳动和知识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知识型经济是知识自卞创新意识的转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以工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两者在经济增长之路上相互补充和推荐。中国在大力发展和推动利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进程,尽快缩知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过程,真正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促使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化发展。

(三)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体制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体制和制度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无形地推动或者阻碍经济发展。另外,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政府作为社会投资的卞导性力量,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占据了我国经济卞体,导致了经济扩张伴随着投资满目扩张。从目前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卞要集中于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更好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竹理,促使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是中央政府及其直属结构应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竹理负有重要的责仟;二是政府的投资应遵循市场规则,在市场经济环境卜对国有企业进行竹理。政府作为调控经济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支配社会资源时,应尽可能地将资源配置效益达到最大化。对于非国有企业,应与国有企业保持统一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武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经济平稳地增长总之,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结合我国国情,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特征,以利技创新、体制创新、结构调整为手段,推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浅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可持续性战略的提出,逐渐成为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的矛盾。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对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解决对策;主要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能否得到有效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树木的类型、种植面积的大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森林面积的大小反应出了林业产业的规模,而树木的类型则反应出林业产业所经营的产品种类,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则反映出林业产业的经营范围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多方面的发展,急需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并加以解决。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处理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开发森林资源时,对林业经济的投入较少,依旧以规模化的森林资源发展为主,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

其次,在开发森林资源时,过于重视森林资源的快速开发,却忽视了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林业经济利益,并没有明确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若果能够良好的协调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必将加速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除了被用于建筑行业以外,在生态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经济作为一项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扩宽自身业务的渠道。而现行的林业政策并不健全,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与漏洞,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林业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林业资源个人承包的比例相当大,许多个人或经营单位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在经营过程中,各类乱砍滥伐的情况及其普遍,大面积的过量砍伐也使得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林业管理部门缺乏明确且有效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

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林业相关部门的资金多数都用在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林业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较少。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往往投入资金的多少就决定了最终产出的多少,而缺少了资金的来源,林业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及时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策略也是无济于事。

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矛盾

如果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为了获取林业产业最大化的利益,就应该在扩展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然而,林业资源与其他的产品不同,林业资源属于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生产周期较长,无限制的砍伐树木,追求林业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会导致林业资源的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如果严格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要求执行,严禁对林业资源的砍伐与破坏,而这样,又不利于林业产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是我国林业经济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目前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建设与林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大力开展配套运营产业的发展,使林业相关部门与投资者能够发现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加大对林业经济以及森林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良好的调节林业资源、发展与经济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解决办法

从我国林业部门的现行政策上来看,不仅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及问题,而且也无法符合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无法充分的发挥我国林业经济中存在的潜力与创造力。相关部门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努力创新的精神,以鼓励政策为主,培养林业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政策制定好以后,要先审核,再使用。也可以通过部分地区试点的形式,来验证政策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通过审核与实验地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林业经济政策的出台并不完全是为了林业相关部门而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营林业产业的兴趣,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双重发展,促进林业相关部门与林业产业经营者的双赢局面。因此,要充分的发挥林业产业经营者的作用,不断充实林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为此,政府可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尽可能的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矛盾的,林业经济为了快速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大量的砍伐,而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旦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必定在未来造成无林可伐的局面,使林业经济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使我国的林业经济,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科学技术助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强大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科技力量的投入,使我国在林业经济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加透彻。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要高薪聘请高素质水平的科研人员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出的理论结果用于实践进行检验,合格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使用。

其次,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多元化发展为核心。若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单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显然无法满足,必须要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强大的资金链为支撑,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的渠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体制,良好的政策以及强大的资金做支撑,才有可能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上述的几个问题以外,还需要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逐渐拓展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开启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萍.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5,35 (14):83.

[2]侯美玲.浅析内蒙古林业经济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各种要素前进、上升变迁过程。这里社会是区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某构成部分来说。下面是我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也是地方发展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塑造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一个非常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专业配置,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强项,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提高,改变了呆板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改进、教师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以往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策略、新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状态,煤炭企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还有地方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巨大。

(三)煤炭价格机制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条件限制,政府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准确性,过低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低下,增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煤炭行业进行有效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小煤矿要进行严格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声音,把握正确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要点,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发展。我们还从全国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仆观念,用双阳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目。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化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工作重心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发展,促进双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经济做出我们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喉舌作用。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发展。果农生产果品都是以自己意愿来决定,果农认为什么样果品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果树。而信息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老果园,随着树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经济效益。对这样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一项艰巨而又长远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传统观念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难题。我国果品生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近平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标准化和果品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任务,更是社会任务。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长久发展,加大企业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主要目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流动方向及企业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原因是多种多样,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社会经济论文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所谓的教育在“东方”文化中,“教育”由“教”和“育”结合而成,即教书育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它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即被理解为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1]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而生产,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于社会之中。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关键词】教育 社会 概念 关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7-02

1、前言

教育是一种大到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小到可以增长个人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现代文化技术。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

教育的概念

要弄清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那么教育是什么呢?各个学者和大师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了。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古典《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此等等,这些各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而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看待教育的概念,那么综合各家“教育”概念之认识,对“教育”概念之界定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合社会个性化的活动。[2]

教育的本质

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则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特殊的范畴等等。关于对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讨论虽然加深了对教育本的认识,但是却把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探讨教育的功能上。[3]不具有对教育实质的讨论。没有明确的定义。

3.社会

社会的概念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结构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该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社会功能在调节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4.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口质量与人口结构上: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培养出各种人才,而且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口的质量体现在,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也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有很多途径,但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就变得切实可行。要提高国民素质,首要需要关注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儿童,对提高人口素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我国要抓好对基础教育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以此来保证我国国民的素质基础,对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其中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逐步增多,这个增长趋势对教育也产生了供不应求的影响;人口年龄也趋于老龄化,中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比重已达占全世界老年人的五分之一。如此可见人口老龄化也制约着教育发展。其次,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1988年统计,全国有275万儿童未入学,其中女童占,女童流失率占70%~80%。[5]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

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如何进行育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而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主要在于,如何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因此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要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着手,因材施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越来越大。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社会的功能上,教育的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的作用,教育主要通过育人功能而实现社会功能,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来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流动功能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方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结束语

教育从各个方面都促进的社会的发展,教育作用与社会,社会也可以反作用与教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兴旺体现在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上,应当结合经济文化水平,努力发展国家教育,是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朱德全,《教育概论》

[3]李吉芳,陈新宇《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现代教育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1期

[4]叶澜,《教育概论》

[5]《基本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四十年历史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第58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经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近年来,我国在新市场和新环境的双重刺激下,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的目光纷纷投注到中国经济市场。中国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也开展了日趋激烈的讨论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位特点,当然形成此特点的根源在于我国还是片面地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率。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惨痛后果,中国经济应改变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要素、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环境合理地结合,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缩短行业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进行了探讨,使探讨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意义。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经济增长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总结果以及生产动态。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据了较大的经济增长比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平均在9%的增长率,但是经济效益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为低下。以“十五”期间为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工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投资与消费不成正比。投资、出口增长率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尚恒。我国国内投资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资与GDP的增长关系的投资弹性系数逐渐升高。同时,出口也开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促进作用,消费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就变得愈加缓慢。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于投资,导致生产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污染环境,消费停滞不前。

还有,经济增长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我国资源利用率普遍比发达国家低,消耗强度却逐年增加。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10%左右,产值能耗逐年上升。当然,在能耗增长过快的基础上,势必会给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烟尘、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多,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情况严重。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依据

经济增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来看,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应随着大市场的变化而变革,摒弃传统的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缩短投资驱动阶段,倡导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如果正确地选择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原则。

1.遵循原则。遵循原则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首先,肯定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视体制和科技创新,做好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涵,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从根本上进行扩大再生产,当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当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的资本积累,而是从固定资本从分来开来,以其他形式保证效益最大化,因此,把握生产要素的数量及质量,深入研究环境及机遇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因此,改变一元化的经济定论,融入多种经济要素,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制度和科技原则。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和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技术创新并不能作为经济的驱动性增长方式,也无法真正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的过度。

集约代表的是生产要素和技术两者之间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技术创新只能是集约型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先决条件,由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在完善的制度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转变,并通过转变途径用于各个领域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生产能力。

另外,规范的制度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转变当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

1.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联。

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选择,如何定位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和资本对劳动比例的提高作为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方式之一,因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外延性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促成资本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平均利润率和劳动就业率的下降。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后,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工业化时代已逐渐被服务业所长约,逐渐成重工业经济中脱离出来,转变成轻工业,重服务业的轻型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开始了深远的改变。

2.与资源相关联

每一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配、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资源禀赋能够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如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此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更多地遵循我国资源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经济增长方式。

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但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占据了重多比例,导致资金、能源、劳动力、科技成果的严重浪费,使得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上缺乏竞争力。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换的新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拥有高科技、高创新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粗放型经济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竞争力的不足。人力、物理、财力的大量投入,虽然在知时间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不会是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个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竞争成为了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卞动权,国家经济安个应该有效保证。因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重视投入产出效益,大规模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将原有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纤,构等进行资源重组,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良性竞争使得市场更加有序,进一步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劳动者、资金、产品、结构等的优化。

(二)从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传统工业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依托自然资源为基础,物质经济占据卞导地位。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21世纪,知识经济己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物质经济以资金、设备、资源等形式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越加C乏的条件卜,物质经济是不可行的。知识经济摒弃了传统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纵观各个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的卞要来源于利技优势,利技进步一方I(II保证了生产要素的质量,另一方往往也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智力劳动和知识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知识型经济是知识自卞创新意识的转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以工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两者在经济增长之路上相互补充和推荐。中国在大力发展和推动利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进程,尽快缩知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过程,真正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促使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化发展。

(三)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体制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体制和制度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无形地推动或者阻碍经济发展。另外,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政府作为社会投资的卞导性力量,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占据了我国经济卞体,导致了经济扩张伴随着投资满目扩张。从目前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卞要集中于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更好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竹理,促使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是中央政府及其直属结构应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竹理负有重要的责仟;二是政府的投资应遵循市场规则,在市场经济环境卜对国有企业进行竹理。政府作为调控经济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支配社会资源时,应尽可能地将资源配置效益达到最大化。对于非国有企业,应与国有企业保持统一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武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经济平稳地增长总之,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结合我国国情,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特征,以利技创新、体制创新、结构调整为手段,推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浅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可持续性战略的提出,逐渐成为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的矛盾。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对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解决对策;主要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能否得到有效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树木的类型、种植面积的大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森林面积的大小反应出了林业产业的规模,而树木的类型则反应出林业产业所经营的产品种类,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则反映出林业产业的经营范围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多方面的发展,急需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并加以解决。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处理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开发森林资源时,对林业经济的投入较少,依旧以规模化的森林资源发展为主,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

其次,在开发森林资源时,过于重视森林资源的快速开发,却忽视了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林业经济利益,并没有明确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若果能够良好的协调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必将加速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除了被用于建筑行业以外,在生态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经济作为一项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扩宽自身业务的渠道。而现行的林业政策并不健全,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与漏洞,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林业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林业资源个人承包的比例相当大,许多个人或经营单位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在经营过程中,各类乱砍滥伐的情况及其普遍,大面积的过量砍伐也使得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林业管理部门缺乏明确且有效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

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林业相关部门的资金多数都用在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林业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较少。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往往投入资金的多少就决定了最终产出的多少,而缺少了资金的来源,林业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及时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策略也是无济于事。

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矛盾

如果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为了获取林业产业最大化的利益,就应该在扩展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然而,林业资源与其他的产品不同,林业资源属于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生产周期较长,无限制的砍伐树木,追求林业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会导致林业资源的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如果严格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要求执行,严禁对林业资源的砍伐与破坏,而这样,又不利于林业产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是我国林业经济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目前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建设与林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大力开展配套运营产业的发展,使林业相关部门与投资者能够发现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加大对林业经济以及森林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良好的调节林业资源、发展与经济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解决办法

从我国林业部门的现行政策上来看,不仅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及问题,而且也无法符合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无法充分的发挥我国林业经济中存在的潜力与创造力。相关部门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努力创新的精神,以鼓励政策为主,培养林业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政策制定好以后,要先审核,再使用。也可以通过部分地区试点的形式,来验证政策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通过审核与实验地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林业经济政策的出台并不完全是为了林业相关部门而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营林业产业的兴趣,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双重发展,促进林业相关部门与林业产业经营者的双赢局面。因此,要充分的发挥林业产业经营者的作用,不断充实林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为此,政府可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尽可能的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矛盾的,林业经济为了快速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大量的砍伐,而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旦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必定在未来造成无林可伐的局面,使林业经济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使我国的林业经济,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科学技术助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强大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科技力量的投入,使我国在林业经济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加透彻。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要高薪聘请高素质水平的科研人员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出的理论结果用于实践进行检验,合格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使用。

其次,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多元化发展为核心。若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单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显然无法满足,必须要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强大的资金链为支撑,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的渠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体制,良好的政策以及强大的资金做支撑,才有可能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上述的几个问题以外,还需要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逐渐拓展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开启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萍.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5,35 (14):83.

[2]侯美玲.浅析内蒙古林业经济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各种要素前进、上升变迁过程。这里社会是区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某构成部分来说。下面是我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也是地方发展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塑造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一个非常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专业配置,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强项,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提高,改变了呆板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改进、教师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以往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策略、新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状态,煤炭企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还有地方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巨大。

(三)煤炭价格机制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条件限制,政府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准确性,过低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低下,增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煤炭行业进行有效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小煤矿要进行严格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声音,把握正确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要点,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发展。我们还从全国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仆观念,用双阳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目。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化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工作重心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发展,促进双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经济做出我们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喉舌作用。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发展。果农生产果品都是以自己意愿来决定,果农认为什么样果品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果树。而信息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老果园,随着树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经济效益。对这样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一项艰巨而又长远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传统观念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难题。我国果品生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近平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标准化和果品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任务,更是社会任务。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长久发展,加大企业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主要目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流动方向及企业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原因是多种多样,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题目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论文选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_经济学论文如何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 方法 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 财经 本科院校微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17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社会经济学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

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

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

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

59、浅谈中国服饰 文化 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概念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20个经济学论文题目,供你选择: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我觉着可以用这:第一: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第二:腾飞中的中国经济第三: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不知道可以不,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