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研究
摘要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美国社会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纵览整部著作,其最大的特点不仅仅是那个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经历、思想来吸引广大青年读者的主人公,还在于作品独具一格、超凡脱俗的“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本文结合传统现实主义的相关批评思想,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做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塞林格在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过程中创新手法的运用,从而形成了“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 :意识流手法 杰罗姆塞林格 创新 不真实感
Abstract: The classic famous American writer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o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a profound impact. An overview of the whole book,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not just the one that its unique personality, experience, thought to attract the majority of young readers of the hero, but also in the works a unique, otherworldly "Holden-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In this paper, related criticism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 realism,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way of further an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demonstrated in the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Salinger creation during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thus forming a "Holden 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Keyword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Jerome Salinger innovation is not realistic
一 寓于现实主义中的意识流创作
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塞林格创作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这部小说主要是对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离开学校到达纽约的一整天和两个夜晚的经历进行描写,并对这个年轻的学生的内心感触和体验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小说里的霍尔顿极其厌恶虚伪造作、不求上进、道德败坏的学校生活;以致他老是考试不及格而多次遭到多所学校的开除,最后,当他被潘西中学开除出后,不得不独自一人流浪于纽约街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社会并不比学校生活好到哪里去,同样充满着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及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实意,这让他感到极其失望、苦闷、失意,同时让他精神上感到极度空虚,致使他出现思想上的叛逆、行为上的极度放纵,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又畏缩不前。所有这些,促使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一直苦苦挣扎在个人理想与现实残酷生活中,最后不得不以逃避现实、远离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来作为他无奈的选择。纵览这部号称二战以来美国文学的最“现代之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不难发现,以往的评论界对这部著作进行评论,往往是以传统现实主义这个角度来进行评论的,他们通过研究,得出塞林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均以第一人称、运用年轻人说话的方式来完成整部著作,特别是在其创作过程中,为突出主人公郁闷、压抑而又极度彷徨的内心感受,作家用现实主义极具生动而又细致地对这位中产阶级青年学生进行了描写,例如,作品中霍尔顿到老斯宾塞家中告别的情景,及他在旅馆中鬼迷心窍地找了妖女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一个层次来对这部不朽著作进行研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实在这部小说里,作家用得频繁的还是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段;在小说里,优秀的传统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技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补充,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塞林格还对这种创作手段进行了创新和提高,例如,在作品后半部分有关人物的行动描写就深染意识流特征。
二 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创作
意识流小说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独步于世界文学殿堂,堪称世界文学中的一大奇迹。而在这个创作领域,西方众多文学大师如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及威廉福克纳(美国)等等,都给世人留下了具有意识流创作特征的经典力作。关于意识流,其本身涵义极其广泛,其容量之大足可容纳宇宙间万事万物,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关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极其多样、且不拘一格。正因如此,当今很多学者、专家们在对有关意识流小说进行评论时,也是众说纷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让生于上世纪长于新世纪的很多青年人能更深刻地领悟到意识流小说独具一格的创作魅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由于这种莫衷一是的看法,让意识流小说原本就具有些边缘性的这个特征被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不管怎样,今天若让我们站在心理学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意识流小说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因而从心理学基础这个层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一部具有极其显著意识流特征的小说,这已得到当今很多专家和学者们的认可。以第一人称“我”这种方式来展开整部著作的情节,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细读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感觉特别的亲切,就像主人公霍尔顿在你耳边,把他本人的一切所有感受,以那种不厌其烦的方式向你倾诉着,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霍尔顿告诉给你的,是那些断断续续的、漫无边际的,但前后又具有一定联系的感受及他本人的回忆。就是其中的那些运用现实主义写法也不乏有这种发自内心独白方式的体现。例如,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一出场就向我们滔滔不停地讲述着:“大卫科波菲尔式的那些废话让我厌烦”。又如,当他去跟他的老师――老斯宾塞告别时,他一边在跟老师交谈着,一边心思却飞到了遥远的某个地方……所有这些都在昭示着主人公极大地排斥着他周围这种虚情假意的环境,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极其向往那种既古老又无限纯真美好的东西,这些让他如痴如醉。若真有时光隧道出现在他眼前,我们猜想他一定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踏进去,好让他自己能够穿越时光,重新回到曾经有过的那些美好时光。正如某个著名评论家所说的,有很多可变换技巧可被应用于意识流这种创作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心理独白了,例如小说中的“秘密金鱼”,霍尔顿那不幸早年夭折的弟弟艾里,还有像梦一样从未真正露面的迦加格等等,都是源于心理独白方式的意识流创作。因此,基于内心独白,以意识流这种手段来进行创作,就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河流,把主人公霍尔顿与现实中的事物带动又联系起来一起奔流向前;这种源于本性的直觉,其目的性虽然不甚明确,但对于霍尔顿而言,其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意识,相互之间却有比较密切的此起彼伏的相关联,犹如那些各自独立的多米诺骨牌,以相互碰撞达到彼此联系而持续运动下去。由此可见,心理学基础就是这部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的生存所在、立足之地,以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来进行创作,把霍尔顿这位16岁少年本为破碎不堪、七零八落的思想意识转化为那种处于川流不息的连续运动状态;霍尔顿内心世界中的这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虽然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具有任何逻辑,也没有多大理性,但是正是借助于这种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进行创作,把来自霍尔顿内心世界的.那些真实的、不混有其他杂质的所思所想,以极其完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众多年轻读者的内心深处带来了些许的震撼。
三 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的意识流创作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因其意识流创作源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自然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有着割不断剪不开的密切联系,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位世界意识流小说创作之父――塞林格,在以意识流手法对这部作品进行创作时,并不满足于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也不拘泥于前人所走过的路,而是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上另辟蹊径,以独具一格的方式把意识流小说这种创作形式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例如,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那种虽是断断续续、虚无缥缈,但同时却又奔腾不已的内心意识活动之所以能完美展现于读者面前,正是塞林格以他那种超凡脱俗的大智慧,设置了第一人称的自我独白手法;此外,我们从作品中霍尔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个侧面也可以得到足够的说明。又如,这种特征在作品第二十节开头的一句话“我坐在那里越喝越醉”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自那以来这种特征在这部著作中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从那以后,对主人公那种怀着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无比绝望和沮丧的心情的描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最高点,把他原本就是漫无目的、无所依托的那种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真正地推到了一个无比绝望、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其显著的、充满整部作品中的意识流特征,不止体现在主人公那种流动不息的思想上,而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思想到整个行动,都已染上意识流特征,以致让他分辨不清东西南北而丢弃了人生的前进目标,这时你要让主人公以人类本应具有的理性思维来实现人生目标,这与要让我们人类徒步跨出地球、走进茫茫宇宙有何不同?因此,在面临着这种境界,主人公霍尔顿也就唯有以那种潜意识来指导他人生的方向;虽然这种思想的意识流与那些不具逻辑性行动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但还是把这位16岁少年那种极其空虚、沮丧、无所依托、孤苦伶仃的生存状态,成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抑制的颤动。
因而,这部作品在以意识流手段进行创作时,是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并给予一定的丰富和创新,这在作品中相关人物的主要行动上可见一斑。在以往的那些传统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中,诸如《尤利西斯》(乔伊斯)中的主人公布鲁斯,不管其思想是如何的散漫、荒诞,这位主人公还是具有那些合情入理的行动,但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霍尔顿这位年轻人,其所作所为绝大多数都是毫无常规、无理可循的,似既可做,似乎又可不为,虚虚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总觉倍感迷惘、不知所措;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位主人公内心世界真实感受的反映,他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就是基于他那毫无意识的思维,以如此无意识的思维来掌控其行动,出现书中主人公那种荒诞、无理、不按常规出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可见,塞林格正是通过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而高于传统意识流的文学创作,极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主人公霍尔顿那种特定的行动与其特定的思想的互为影响、互为支持的特殊关系。书中主人公那种无拘无束、不循常规的行动,在整部小说中随处可见。例如,他自认为他因中了一颗子弹的射击而受了极其严重的伤害,但实际上他一点儿也没事,还是好端端的一个人;其实这只是他要把那些埋藏在他内心已久的生存危机向世人表达而已,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他早已厌倦这个现实世界,周围这个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成人世界彻底让他感到恐惧,在他内心深处极力欲寻找一个纯真、童话般的世外桃源,为的只是今后再也不受到这个现实世界的伤害,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一个真正思想状况的表现;当他那美丽的童话世界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现实世界又是如此的真实存在于他的周围,伴随着他的左右,一刻也离不开,这是何等的人生无奈和绝望啊,于是乎,处于虚幻与现实夹缝中的他,那种无所归属、被世人彻底抛弃的意识,此时更是让他感到痛入骨髓!处于这种状况的他倍感迷茫,既不知在这个现实世界该做什么,也不知不该做什么,只好一个人晃晃悠悠、过着形如僵尸般的无奈生活。因此当塞林格运用他那超凡脱俗、高于前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段来阐释霍尔顿的人生轨迹,一旦其失去理智的行动退缩到一个比较清醒的边界,此时霍尔顿那种世界是如此之大,可何处是他容身之处的因极其悲哀而极度绝望的心情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目睹着这一切,读者在感叹造物主作弄世人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塞林格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又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的文学创作手段。正是塞林格对意识流创作的大胆创新和不断丰富,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精彩和非凡。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世纪经典力作,其意识流创作手法,在基于前人成功的创作技巧上,又不断加以丰富和创新,正是这种永无止步的人类精神,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促进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跨上新台阶,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和文明。
参考文献:
[1] 郑宝卿:《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漳州师范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刘悦聪:《论〈麦田守望者〉》,《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张颖:《20世纪美国少年文学回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 郭佳:《〈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综述》,《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 牛振宇:《浅析〈乞力马扎罗罗的雪〉中意识流的意义》,《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有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面百无聊赖地消磨时间。于此同时,他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有些人赞扬此书,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青少年在阅读此书后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但也有很多人严厉批评此书。我认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虽然满口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早恋,但这些都是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为了揭示霍尔顿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妹妹的那一份关爱,无时不刻不想着妹妹。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全是“虚伪”、“性”这些字眼,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与霍尔顿生活的资本主义的丑恶环境做对比,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世界是两面的,一面是美好纯洁,另一面是虚伪肮脏,只要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就能生存下来,无论你所处环境是丑是美,这个世界,“适者生存”!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表现的无政府主义的研究
这是澳大利亚参加VCE考试的学生必修一些书中的一本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种邪恶的、叛逆的、无所谓的男孩子,内心空洞的、无助的、脆弱的抗争着,最好还有好看的外貌,最近我迷恋这样的故事。没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相信我,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善良简直让我感动,又压抑得让人想哭。怎么可以那么善良?他恨人不用真皮箱子,因为他恨自己的真皮箱子让别人自卑,甚至藏起来。他尖酸地嘲讽见到的一切,所有东西都看不惯,但又由衷地为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难受,为他衰老的历史老师沉闷的生活,为旅馆里为他抬行李的老头潦倒的职业,为他死去的弟弟(这段令我心碎,是真的心碎,我不开玩笑),为他妈妈向店员问了“百万个愚蠢的问题”后为他买了冰鞋而他却被开除,为那个萍水相逢却勒索他的妓女如何像一个普通姑娘一样去商店买东西,甚至为受人宠爱的钢琴手欧尼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钢琴其实有时候弹得很糟,这一切,他感到害怕和难受。他憎恶没脑子的姑娘,但却比谁都尊敬她们,他爱那些真正聪明的姑娘,用心去爱,爱到让我无法相信一个青春期的男生会有这么细腻和温柔的情绪。他长得漂亮,小说不止一次强调。家境富裕。敏感而聪明,热爱阅读,作文写得好极了。是击剑队的队长,高尔夫打得可以拍体育短片,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讨厌“混账电影”,为他讨厌的东西拍短片,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伪君子。而这一切,居然都不能令他快乐,居然都不能令他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些他眼中的傻子、白痴、变态(我同意他的看法,并非偏激),却能自得其乐,这实在有点诡异。如果你听我的意见,我说他是有道德洁癖的人。他不像我们,我们有时自己就不道德,有时自己道德但也能理解别人的不道德,我们是自私的凡人,快乐的大多数,因此我们还喜欢这个世界。还是那句话,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无法幸福。霍尔顿承认,你必须想这一切“想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这个世界难受。塞林格绝对是把自己融入霍尔顿里面了,要是我写这么个完美的人物,我就绝对是把他当成一种理想写的,我要是塞林格,我写这么一个男孩的野心,绝对是让每个女孩子都爱他,每个男孩子都渴望成为他。如果你了解他谎言后的绝望、粗口中的愤懑,如果你能了解他神经质举动下纯洁的心,如果你了解他面对世界的孤独与苦闷,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了解到一些,你也不会认为他叛逆。他的心非常柔软,却过于冷静,他说的话令你笑,但同时鼻子有点酸,他爱着你时,非常温柔和安静,他鄙视你时,是在鄙视你身上的他自己,而他对一些人真正的讽刺,足可令人警醒。而这样一个人,似乎注定不能享受凡人之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砸碎窗户或是突然跳踢踏舞的人,我多么理解和爱这种人,但却似乎注定不能得到快乐,更可怕的是,当他们真的被人理解和宠爱时,他们又会本能的抗拒,抗拒一切能让他们活下去的糊涂乐观,坚持能让人发疯的清醒苦闷。还没有看完,不想那么快看完,很小心翼翼地在看,像吃到了最好吃的甜点,不忍心一口吃完,怕吃完了,余生空虚,怕吃完了,忘了刚入口那种沁入心扉的触动,没有撕心裂肺的爱与恨,但我撕心裂肺的为他而痛。我也觉得,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阶级、超越年龄、超越国界,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我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这不是感动、不是会心、不是领悟,不是这些情绪,这是唯一一部直击心灵的小说,是比athena更athena的那个真实的athena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说话,禁不住流泪,不能不流泪,我听着我自己的声音;禁不住微笑,不得不微笑,面对同样的世界。那个世界,几十年后依然一样,我们和霍尔顿同时代、同地域,这是反人类,这是爱人类,只要有人类,你都可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你都会觉得那是你自己在和你自己讲话,就是这样,心中永远有个霍尔顿,从此以后,在悄悄地和你说话。
内容提要:《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内外矛盾冲突两条叙述主线反映出50 年代美国社会精神层面的空虚以及青少年青春期的懵懂叛逆的心理两大社会问题,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关键词:矛盾冲突青春期叛逆精神生活一20101 月29 日,91 岁的美国传奇“遁世”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逝世。消息传来,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其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关注。《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 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20 世纪最受争议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一部作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自1951 年问世,就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轰动,至今影响不衰。小说曾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性格叛逆的美国中产阶级子弟,家庭富裕而无所事事,因为屡次考试不过被潘西中学开除。霍尔顿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富家浪荡公子,却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特别是受到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一时间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客观地说,单从小说语言的角度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可以称作是语言“毫无美感”,而且满篇充斥着污言秽语,与其他文学名著相比,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文笔也毫无意境可言。甚至用语言粗俗来评价这本书并不过分。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对于这部小说的成功,文学界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自20 世纪60 年代一直到现在,学术界从人物心理、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宗教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解读,多数都将其的成功归于对青春期少年心理的细致描写。这一点基本上得到的共识。但这只是主题方向性的成功。如果深入研究塞林格的写作手法,就会发现对矛盾冲突的精湛把握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真正原因。二文学作品的出现“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人与自然、非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情感、心理与思想上形成的反映和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文艺创作实践的主要表现,并且逐渐地向着主要表现人自身情感、心理与思想的内在关系进行转”;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文学中的矛盾冲突既包括“人与人外在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在此展开了社会文明进程中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主流与非主流、人文与非人文等等之间的斗争、博弈和辗转曲折”,又包括“人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的表现,这是一个依附于前一方面而着重在人们的情感、心理、观念、意识、心灵上的呈现与揭露”。两者的交织构成文学作品的主线1。在《麦田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很好地把握了主题中的矛盾与冲突。第一,霍尔顿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所处的年代初正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这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的国家,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国内保守势力上升,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这种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校的教育僵化保守、脱离社会需求,他们对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矛盾与冲突高红神世界的需求视而不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青年人的创造性。而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个主流教育的叛逆者。一方面,他从根本上就不认同这种教育体制与教学理念。在他看来,他所在的贵族学校潘西远非宣传的那样人才辈出,事实上,潘西既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人才,也没有教育好学生的道德观,学生们热衷的是酒吧、约会、女人、考试作弊、偷窃也是屡见不鲜,那些富家子弟手脚并不干净。同时,他也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师校长充满鄙视,要么是虚伪的说谎者,要么就是迂腐的传统卫道士,甚至霍尔顿最信赖的安多里尼最终也发现可能是一个同性恋者。另一方面,霍尔顿本身又是主流教育制度下的一个被淘汰者,一学期五门课程四科不及格,除了英文,霍尔顿没有哪科学的好。因此他被潘西学校开除也并不奇怪,何况此前霍尔顿已有两次被其他学校开除的记录。霍尔顿的校长绥摩博士曾教育霍尔顿“…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而霍尔顿的反应是“……你要是参加了实力雄厚的那一边,那倒可以说是场球赛,可你要是参加了另外那一边,一点实力也没有,那还赛得了什么球?什么也赛不成。根本谈不上什么球赛。”在霍尔顿的眼里,对于那些能够适应主流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场比赛,而霍尔顿是一个主流群体的弃儿,他根本不是什么参赛者,顶多是一个旁观者。对于家庭,霍尔顿也深处矛盾之中,他讨厌学校,却又不愿回到家里,因为憎恨父母的管教;另一方面,霍尔顿又与妹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妹妹菲芘的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使霍尔顿十分感动。让他感到亲情的温暖。第二,霍尔顿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除了与外部社会的格格不入,霍尔顿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也充满了矛盾,甚至在性格上有些扭曲。在霍尔顿身边除了几个女性朋友,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同性朋友,他对所接触到的所有同学评价都是负面的,没有提到一个认可的朋友。说明霍尔顿本身存在着严重的性格缺陷。霍尔顿十分讨厌虚伪的学校,虚伪的老师,但另一方面自己又虚情假意,谎话连篇。比如,拜访老师老斯宾塞,明明很厌倦,又假做虚心聆听教诲;在火车上遇见同学欧纳斯特的母亲,他居然随口把一个“混账”学生编造成一个腼腆、谦虚又上进的好学生。霍尔顿一方面抽烟喝酒撒谎一身痞子气,充满叛逆,另一方面又是胆小善良有着道德顾忌。例如,离开学校的霍尔顿游荡在城市中,出入在声色场所,尽量装作一副成人的样子,约会女友,寻找妓女,拼命想发泄自己,但是,妓女来到房间后,霍尔顿却又选择了逃避。霍尔顿表面上一副社会无赖的形象,实际上却十分胆怯。当面对老毛里斯勒索霍尔顿钱的时候,他流着泪内心充满屈辱,但不敢反抗,只能顺从,最多就是想象着将老毛里斯一枪打死。霍尔顿是忧郁叛逆的,又是纯真和善良和渴望快乐的,他惦记着冬天湖里的鸭子去哪里了,对募捐的修女慷慨解囊,霍尔顿的快乐就是有一份幻想,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渴望“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2。塞林格利用这些交织的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叛逆但又缺乏斗争精神,玩世不恭却又能坚持一种道德底线。颓废而又善良的矛盾统一体。三矛盾冲突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并非所有的矛盾都能构成文学中的素材,一部成功的作品是要透过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共性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问题。塞林格塑造的霍尔顿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塑造一个叛逆的形象。而是透过这样的一个形象,反映了两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对立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我们人类生活的全部。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发展,才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自由。霍尔顿与外部社会的矛盾正是体现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落后的矛盾。一旦精神生活不能跟随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机制就会出现扭曲,人们就会感到失落与不满。而这一对矛盾,在几乎每个经济转型的国家里都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看,《麦田的守望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二,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而又最困惑的一段时光。霍尔顿内心的矛盾恰恰是青春期心理的绝佳写照。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正处于从孩提时代到成年的过渡期,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一个认知不断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体验是由对立走向统合:独立与依恋,创新与回归,快乐与忧郁,激情与冷漠,反叛与顺从,冲动与犹豫”3。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对异性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道德思维混乱,又能看到他们成长的骄傲,对自由的期盼,对真情的追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一次新的超越,开创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作者对人物矛盾冲突性格的把握,第一人称的叙述,角色化的语言,帮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方式进入青少年的心理,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透视我们这个矛盾的世界。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依然是热点问题,这正是《麦田的守望者》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作者系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参考文献:1 方伟:《冲突构成文艺作品的和谐美》,《光明日报》2007 年09 月16 日。2《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161 页。3 杰弗里阿尔特:《青少年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5 页。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的理想都会有所不同,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说说 你的理想吧。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中理想的 议论文 作文 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流浪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的愿望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但最终,他在大病了一场之后不得不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的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的叛逆是错误的。
主人公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厌恶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等一切的人和事,他总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却又一次一次被现实打击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具有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说的最后,也许正因为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而按照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存在,更何况是还没有自立能力的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正确的把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2
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世界又会怎样?
理想是登山运动员心中的高峰,长年保持着不变的磁力;理想是淘金者梦中的宝藏,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理想是幼鹰眼中的天空,始终涌动着湛蓝色的生命力.理想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把柔弱变成刚强,把丑陋变成漂亮,把寒冷变成温暖,把无知变成睿智,把渺小变成伟大.如果没有了理想,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理想的背面便是现实.
现实是登山运动员眼前的大山,高不可攀;现实是淘金者脚下的道路,危机四伏;现实是幼鹰身旁的深渊,有去无回.现实似乎也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阻挡一切前进的脚步,摧毁一切不坚定的意志.现实不是理想.
美好的理想,残酷的现实.
美好的理想总是使人向往,总是有些人喜欢幻想,沉醉于理想.理想确实可以让绝望者重新找到希望,但同时也可以让充满希望的人感到绝望。理想只是对未来的向往,而未来决不是现实,如果只是向往,理想只会出现在梦里,而永不能成为历史。正如登山运动员不经过艰苦训练便不能到达顶峰,淘金者不面对危险便不能找到金矿,幼鹰不战胜深渊便不能拥抱蓝天.
理想与现实、快乐与痛苦、简单与困难、强悍与弱小、真诚与虚假、拥有与失去、繁荣与衰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最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存在、交织、聚拢、散开、消亡。有的人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而不断努力,也有的人为了改变残酷的现实而艰苦奋斗。他们是把握现实的人。
的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用努力和奋斗凝成的桥,这座桥将引领着人类走向光明。纵观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从古到今为了理想不间断的奋斗史。因为理想,所以奋斗。远古的想象在如今的世界里已成现实。理想在奋斗中一个个地被实现了。
如果人类不能把握现实,世界又会怎样?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3
怀揣理想的人对未来有美好的期许,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理想捧起,放置在心间,在现实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只为离理想更近一些。理想都是美好的,现实却可能是残酷的。只有在现实中勇于披荆斩棘,才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那片蕴含希望的、广阔的大海。
汪涵如今是湖南卫视主持界的大咖,妙语连珠,沉着大气,有着独特的舞台魅力,更是被业内人士尊称为“涵哥”,深受观众爱戴。在《我是歌手》节目上,孙楠临时决定退赛时,所有人都傻了,这时汪涵紧急救场,不卑不亢地对孙楠的行为提出异议,同时为下一个节目争取了时间。汪涵1996年从湖南电视播音专科学校 毕业 ,之后到湖南电视台做剧务。扛椅子、扛桌子、扛音响这些繁重的活都没有击倒他,他会因为自己搬的椅子可能会被毛宁坐到而兴奋不已,他觉得自己这样的小人物能够为大明星服务是难得的事情,平凡的工作他做的尽善尽美。后来,他当了现场导演,为了活跃录制的现场,要带领观众鼓掌,每期鼓掌后,他的手总是通红。这样的小事不计其数,他都耐心做好,细心学习,集众家之所长。从不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斗志,如今小小的剧务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主持人,他依然在稳步向前。
李云迪被称为“钢琴王子”。他七岁开始学琴,对钢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觉得音乐就是那片广阔的蓝天,而沉浸在音乐中的自己就是蓝天中的小鸟,在追逐着天空的风筝。十几年来,他常常在别人已入梦境时,手指依然在琴键上下飞舞。为比赛整日练琴的日子里,他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体重在20天内减去15斤。正是因为他坚守理想,日复一日钻研琴艺,才有今天“钢琴王子”的荣耀。
众所周知,贝多芬是的音乐家,他的《命运交响曲》是不朽的作品。但是他在27岁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耳疾更加严重。他痛苦至极,感觉跌入了深渊一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对音乐的热爱鼓舞他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他发出了生命的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休想让我屈服!最终他创作《第三交响曲》《暴风雨》等作品,成为音乐家。
现实总是布满荆棘,无奈与挫折重重。只有跨过艰险的人才能收获理想的人生。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4
青春是盛开的雨季。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感到旅途的孤单。是理想,如阳光般,温暖了前方的路,给了我那抹追逐曙光的勇气。于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理想,是绽放在历史长河的一朵奇葩。
月色长衫,脚踏青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理想是他的抱负,理想是他的不羁。我还记得那个被赐金放还仍踌躇满志的人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太白,他的理想,何等豪迈;竹杖芒鞋,烟雨平生,理想是他手中的折戟,理想是他手中的弯弓。胸怀家国,心系江山,我还记得那个大江东去浪淘沙的人物说过,待到雕弓满月时,西北射天狼。苏东坡,他的理想,何等壮烈;箪瓢屡空,把酒黄昏,理想是他脊背上的镰刀,理想是他南山旁的菊花。一曲饮酒诗,唤醒多少人的东篱清梦。陶潜,他的理想,何等淡然。
理想,是倒映在文学潭中的一池莲花。
徐志摩再别康桥,只为对着拜伦潭倾诉曾经的衷肠。那份依恋,是他的理想;三毛流浪异乡,一人一车一支笔,独自行走天涯。那份气魄,是她的理想;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描绘着疼痛但美丽的青春。那份执着,是他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梦,是每个少年梦中的念念不忘。为它跌倒过,为它哭泣过,也同样深深地为它着迷着,因为有了它,我们生命的色彩才开始明亮,我们人生的意义才开始变得完整。
理想,是隐匿在风雨过后的一道彩虹。
我的理想,是将我的 故事 谱写成简单而清澈的文字;我的理想,是到遥远的西部,对着黄土高原里的孩子们无言地微笑;我的理想,是有一朝战胜了风雨,再回首走过的无悔的路。在我最茫然的时候,它指点了我的迷津;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它陪着我一点点坚强。纵然会有失望,纵然会有遗憾,纵然我们会与曾经的理想擦身而过,都不要放弃,都不要灰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只需对得起自己,只需对得起那个有梦的少年,足矣。
正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我们的生命,本就是热烈着怒放的。
理想是一支笔,一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笔,由它书写出的青春,由它书写出的人生,都已化作了不朽的永恒。
前方的路不再崎岖不平,我的梦不再鞭长莫及。因为有理想,如阳光般,为我化腐朽成神奇。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5
朋友,“理想”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然而,我却发现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理想,对这个词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在我周围的人中,有人说:“理想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也有人说“理想是人生旅途的光辉终点,它需要你为之奋斗一生”。那么,就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看一看在人类历留下名字的英雄们,怎样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吧!
17世纪初,人类思想最早的空想共产主义的著作之一《太阳城》的作者——康帕内拉,他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这个理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使他在黑暗深渊中,洞察出光明的星火。终于在临终前,用自己的心血筑起了一座人类思想巍峨的“太阳城”。还有。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了这个崇高理想,保尔献出了生命和青春。在现实生活中,一位平凡的英雄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就是雷锋,他的理想是多么平凡而伟大。
由此可见,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正是因为理想和信念的伟大力量,使康帕内拉去建筑那光解的“太阳城”,使保尔献出青春,献出生命。
人生是美丽的,正是因为它有理想。没有理想,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就没有方向,就没有伟大的目标,这样的人生就没有价值。因此,我们21世纪有所作为的青年人,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
社会上有些青年认为有无理想都一样,都干活、拿钱、吃饭,自以为看破“红尘”了,当然,他们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德的生活态度。他们有的弄虚作假、有的好逸恶劳、有的贪图享受,其本质都是缺乏信念和理想。所谓“信仰危机”,也是属于缺乏远大理想这个条件。可见,树立远大理想对于每个青年人是多么迫切需要啊!
在通往理想的征途中,道路是崎岖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理想在前,犹如日月高悬,可以使人们经受住惊涛骇浪的考验,狂风暴雨的打击。可以使人们透过黑暗见光明,拨开云雾见青天。远大的理想,可以唤起人们去百折不挠的努力、追求和奋斗,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心怀天下,志在“中华腾飞于世界”。后来,为国家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为周总理有崇高的理想,所以,他一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在病危之际,还在为国家的大事操劳。总之,有远大的理想,就会有永远艰苦奋斗的动力!
理想一旦确立,目标一经选定,就要勇往直前,为之奋斗终生。年轻的朋友,快快筑起你心中的“太阳城”,扬起出征的风帆,让理想放出光辉,照耀着我们在奋斗的道路上前进!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6
仰望星空,在那繁星的里面,埋藏着一个历史的发动机,驱动着人类的发展。这就是理想。
人活着,总要有一个理想。如果把人生比作杠杆,理想则是它的“支点”。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理想是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生活。生活的理想是为了更理想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在通往理想的路途上充满着辛酸,密布着荆棘,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胜利的实现。理想,象征着满载希望的未来。每个人都有理想,但又各不相同,有的崇高,有的卑微;有的符合客观实际,有的流于幻想;有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有的追求精神上的欢愉。崇高的理想会使人奋进,而卑微的理想只能使理想化为虚幻。正如高尔基所言:一个人追求的理想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因为理想,使我们的生活不再感到空虚,他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他使我们有了追求。
因为理想,于是有了愚公移山的坚定,夸父逐日的执着;因为理想,于是有了雄鹰的展翅高飞,风帆的远涉重洋,古树的遮天盖地……
因为理想,于是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因为理想,于是成就了爱迪生“发明大王”的称号;因为理想,于是有了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成就。
因为理想,使我们敢于向困难挑战,才有了宋濂“穷冬烈风, 大雪 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求学精神,才有了匡衡“凿壁借光”的佳话……
仰望星空,我看到了越王勾践率领三千精兵奔赴吴国,看到了诸葛孔明火烧赤壁的雄伟,还看到了……
那么,就让理想时刻提醒我们,让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不要让时间冲淡我们的理想,让理想永驻心中。
星空依旧是那么的明亮,那台历史的发动机,驱动着我们的心,让心为之震撼,它点缀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点缀着世界。
第一道曙光射过苍穹,笼罩着的黑夜,已悄然退去,天空显得格外明亮,在太阳与大地相交的地方,传来一句熟悉的声音:让理想永驻心中……
猛然间一觉醒来,抖落了一身压抑。朦胧间感觉到,理想,就在你我心中……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7
理想,是人们生活的指路明灯,是人们用必胜的力量攀登的高峰,是巨大的动力源泉。
没有理想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中行走。他的生活中没有一个促使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将永远碌碌无为、空虚无聊中度过。相反,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胸中有一个明确的崇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尚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无尽的力量从他身上并发出来,理想的光芒在他身上闪烁。
1898年,巴西流行一种可怕的“黄热病”。由于搞不清楚它的致病原因,人们就提不出有效的治疗办法。“黄热病”迅速在全国蔓延,夺走了一户又一户人的生命。一位叫拉齐尔的医生参加了一个科研小组,从遥远的异国来到疫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病原体可能是由蚊子携带通过叮咬人传播的。但大多数人不相信他。为了使真理闪光,为了使灾区人民脱离苦难,他当众让这种蚊子叮咬自己,结果他身染重病。根据他的发现,人们采取灭蚊行动。瘟疫被控制了,成千上万的人得救了,但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一腔热血在科学史上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一页。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作出这样英勇伟大的举动?不是狂热,也不是冲动,而是他的理想。作为一名医生,他的最大理想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挽救病人,让他们重新享受生活的快乐。同其他东西相比,这理想是圣洁的,是至高无上的。挽救他人的强烈感情充满着他的心房,促使他对每一个病人都尽心尽力,无私帮助。所以,在关键时刻,他能够为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高尚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古今中外哪一个人的崇高举动不是建筑在崇高理想的基础上呢?
没有鸿皓之志,陈涉怎能大泽乡一声怒吼,揭竿而起,燃起反抗暴政的烽烟?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怎能横刀立马,转战南北,肩负民族解放大任?没有让共产主义在人类确认的理想,马克思又怎能四十年如一日地查阅资料,著成《资本论》?没有造福人类的志向,居里夫人又怎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从8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0·12克氯化镭……
举不胜举的例子说明:理想是人的灵魂,有了理想,人就有了奋斗,他的品质和人格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学们,确立你们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去奋斗吧!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8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人生如蜡,理想如芯,没有了理想,人生还有何意义?有梦想萦绕的日子是宝贵的,有理想相伴的感觉是充实的。理想,驱散了人生路上的每一处黑暗!
历史上,无数能人志士、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是因为拥有理想,才使得人生更加有意义,作出更多非凡成就。
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你生存的希望。司马迁年轻时遵从父亲遗愿,立志写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在他着手撰写这部史书期间,受李陵案牵连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司马迁一度打算自杀,却因撰写史书心愿未了而顽强地活下来,历时18载,终于完成《史记》这部着作,史料丰富翔实,备受后人推崇,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理想是大海中的灯塔,给予你前进的方向。王羲之酷爱书法,自小立志成为大书法家,每天勤学苦练,老师却将他的字称作“死字”。为此王羲之曾一蹶不振,后来受父母劝导,迷惘间入山拜师学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直到他写完第十八缸水后,师傅才允许他出师。自此其书法已成气候,字体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传赞为“书圣”。
理想是风雨中的港湾,给予你无穷的斗志。鲁班出生工匠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精湛的技术,并立志要将它发扬光大。一次,国王下达任务,要求20天内建造一座宫殿,可完成宫殿需要300根巨木,凭当时的工具根本无法按时完成。鲁班一度意志消沉,让弟子们离开,准备一人承担罪责。但想到自己未竞的理想,又重新燃起斗志,经过反复实践研究,终于制造出“锯”,大幅提高了采伐速度,按时完成了任务。从此,鲁班信心大增,遇事不再颓丧,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又陆续发明了刨子、云梯等工具,其美名在民间广泛流传,对后代工匠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般没有生机;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般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般没有方向。让我们用理想的明灯驱散生活的迷雾,照亮人生的路途,让我们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一路披荆斩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9
那些年少的梦,那些年少的幻想,那些逝去的年华,那些还在的理想。
对于我的理想,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总觉得它是透明的,是那个永远得不到的,现实和理想让我不知所措。
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在小巷里总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小贩,他们吆喝,没过一会儿,客人就有一大推,这让我对小贩产生了兴趣,于是那是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在大街上可以自由吆喝的小贩。
上小学时看见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老师责骂,总觉得当老师很威风,于是就有当老师的念头,渐渐地发现校长比老师还好,就有了当校长的想法,就这样随年龄的增长我也不知道换了多少了理想,而那一次,让我真正的确定了我的理想。
夜晚,灯光绚烂,霓虹灯闪耀它的光芒,我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就这样一直走,不曾停息。突然一个瘦弱的背景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那是一位老人,看得出来他的年纪很大了,一身破旧的衣服甚至还约带点味道,那沧桑的眼神,那黝黑的肌肤,真叫人怜惜,老人站在那里,就是那么的站,什么动作也没有,仔细打量,发现老人手里拿个一个破麻袋,里面装一些塑料瓶,原来他是捡垃圾的,看手里那个还有半瓶的饮料,二话不说就将剩下的倒掉,慢慢走向老人,我叫了一声,他没有回应,我碰了一下他,他才反应过来,“爷爷,我这有个塑料瓶你要吗?”他笑了笑,那破损的牙齿露了出来:“要,谢谢你小姑娘。”“不用”,就这样我转身而走,突然从后面传出叫声,我转头望去,看见一个中年男子在欺负老人,我飞快跑去,叫道:“喂,你干嘛要欺负老人!”那个男子向我大叫:“老子就欺负他怎么样了,他我爸,咋了!”“他是我爸!”这句话使我怔住了,老人是有儿女的,但是为什么老人还在捡垃圾,天啊,这个世界太可怕了,老人叹了口气:“没事,小姑娘,你回去吧,我习惯了,快回去吧。”老人说,不知为什么,就那么几句话,让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滚落下来,那一次,我看透了。
人世间有太多的事情,太复杂,太难捉摸,而现在我只想好好学习,将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孝顺爸爸妈妈,让他们好好享福,而不再上演这样的一个悲剧,这就是我的理想,简单却又伟大的理想,那个老人,你将会是我人生中,一不小心冒出的插曲。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10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有的人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有的人长大了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人长大了想当一名企业家;而我也不例外,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他就在事隔不久,我国南方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就在那时,我们的子弟兵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他们冒着余震随时爆发的危险和死神作斗争。他们努力的和时间赛跑,支撑着自己的健康,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从死神的手里,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夺了会回来,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救出了一大批被困人员,他们真是至今最可爱的人。
他们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当医务人员为他们包扎时,他却一把推开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他们说;“现在第一时间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救出一个被困者。”现场抢救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房屋再次坍塌即将就在事隔不久,我国南方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
就在那时,我们的子弟兵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他们冒着余震随时爆发的危险和死神作斗争。他们努力的和时间赛跑,支撑着自己的健康,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从死神的手里,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夺了会回来,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救出了一大批被困人员,他们真是至今最可爱的人。发生,其中一名武警战士和他的战友在废墟上拉扯,他几天没吃上一顿饭,没有喝上几口水,上级领导看见他的身子快要支撑不住了,就叫他稍休息一会儿,他跪下来苦苦哀求说:“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去救一个!”此时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让我有了这个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从今天起,从这时起,为了让我的理想得以实现,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哪怕前进的道路有多坎坷,多艰辛,我也一定会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不言弃,不放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有了梦,有了想像,何需在多作等待,为何不去把他们 编织 成翅膀,飞向梦想的另一岸——成功呢?
高中理想的议论文作文精选10篇相关 文章 :
★ 以理想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 高三理想作文五篇范文
★ 关于写理想的议论文
★ 浅谈理想800字议论文5篇
★ 高二理想800字议论文范文
★ 高三关于理想的议论文作文4篇
★ 关于理想的高中作文800字
★ 关于梦想的高中作文800字
★ 我的梦想 高中作文
★ 我的理想作文精选4篇
《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有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面百无聊赖地消磨时间。于此同时,他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有些人赞扬此书,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青少年在阅读此书后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但也有很多人严厉批评此书。我认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虽然满口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早恋,但这些都是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为了揭示霍尔顿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妹妹的那一份关爱,无时不刻不想着妹妹。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全是“虚伪”、“性”这些字眼,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与霍尔顿生活的资本主义的丑恶环境做对比,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世界是两面的,一面是美好纯洁,另一面是虚伪肮脏,只要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就能生存下来,无论你所处环境是丑是美,这个世界,“适者生存”!
第一,麦文为塞林格的封笔之作,此后二十年塞林格没有在进行创造也拒绝任何采访,而在二十年之后突然宣布接受采访,但是采访人却是一个指定的女中学生。这一点本身就说明塞林格本人个性就与社会格格不入,而且标新立异,是一个不合作主意者。第二,第二守望者创作氛围是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弥漫着绝望和颓废的情绪之时推出的,守望者本身也是说害怕孩子跌入深渊,所以这部小说明显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包括青少年没有价值感归属感的绝望情绪。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实话,这是我读过最离经叛道的一本书,这种少年侃的叙述方式真的很特别,想理解这本书要研究塞林格的人生轨迹和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历史背景是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量新中产阶级诞生,财富积累与战后伤痛并存,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进入一个极痛苦的战后反思期。塞林格当过军人,闯过鬼门关,他对战争极度厌恶并因此患过战争心理综合征,这也是霍尔顿内心的迷茫和无措。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这是对所有纯真的守护,保护他们远离虚伪丑陋,远离战争谎言,远离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这也是塞林格的逃离。塞林格本人也在写完本书后不就过上了隐居生活。就像霍尔顿憧憬过:要装扮得又聋又哑,这样,就他妈不用跟谁做蠢而无用的交谈了。在一所大房子晒太阳。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带回家细细阅读,只觉得爱不释手。
整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16岁少年。他因被开除而又不敢回家而开始了流浪生活。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他厌恶这个世界,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但他自己却挥霍无度。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但是最后,霍尔顿还是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由此,我想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虽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
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这样一个“守望者”,却是一个叛逆的坏孩子。他吸烟喝酒,争斗打架,满是脏话,愤世嫉俗,言语犀利,思想偏激。他说“我想,他们应该不会羞愧,也不会后悔。青春的日子,总是要破坏一些东西,才会收获一些东西。”你瞧,他便是这样的充满破坏性。他讨厌一切的虚情假意,讨厌那个现实、丑恶的社会,讨厌成人的虚与委蛇或许这便是成人的游戏。他讨厌这世道,看不惯身边的一切,却不得不与这些人打交道,于是他迷惘、苦闷、彷徨,这样的他又如何能不堕落?
但他的内心却又是善良的。他为自己早逝的弟弟感到无比心痛,时常怀念着他“不会有人比他再聪明了”。他疼爱自己的妹妹,即使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也不忘买给妹妹她最喜爱的唱片。他比大多数人包括成年人都要清醒。“我现在只是在过年轻人的一关,谁都有一些关要过的,是不是呢?”“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那么好了。”试问有多少人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
霍尔顿,他是一个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那份迷惘中的纯洁,守望着自己的美好,守望着这世界缺失的那一片“麦田”金色的、蓬勃的希望。愿他在这道悬崖边上尽享他的那片蓝天,那片麦田,就这样孤独而又不孤单的成长。
暑假里,我终于翻开了慕名已久的美国作家塞林格所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慢慢品读。读完之后,心中却被笼上一层莫名的灰色,心酸、悲怆、感动、理解等情绪阻塞在胸口……
这本书实在不大像名著,里面充满了太多的敏感词汇,而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极其叛逆的孩子,他的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被退了学,他不敢回家,在街上游荡,住到宾馆里,他想去西部谋生,却因为妹妹的牵绊留了下来,他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又执着的“坏孩子”。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霍尔顿对妹妹说的一句话。他渴望幸福,而幸福似乎遥不可及,他的理想,不过想离开那浮躁的世界,寻一片纯净的麦田,过最简单的生活。
对照霍尔顿,如今的中学生,现在的我们,又希望过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有理想吗?我们是不是总是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却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呢?没有理想的人生,有意义吗?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物资生活无忧,却也有着很多的困惑和烦恼。我们也曾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期待在人生的白纸上画出美丽的风景,可是,繁重的学业让我们不时蹙眉,父母的唠叨使我们选择逃避,社会中的五光十色也冲击着我们稚嫩的心灵。为了心中的理想,就像霍尔顿一样,我们也会“反抗”。可当我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时,无论对错,成人们给我们打上一个标签——“叛逆期”。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似乎不再有梦想,不再对未来有期待,我们被动地接受社会安排给我们的角色,无论是否情愿。
我们的理想,我们最初的最纯的期待,错了吗?不对!拥有梦想是最正确的事!
理想就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它会带着我们走出烦扰的“雨季”,正如霍尔顿,假如他没有纯洁的理想,他就会堕落到底。可以说是理想让他“活”了下来。
我们中学生,“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全身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我们怎么能放弃理想呢?失去了理想,也就失去了希望,那样的人生一团糟,而有梦想的人,总会在沙漠中寻到水源,于困境中坚定信念,似乎没什么东西能打倒他们。现在的我们,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一时迷惘、彷徨甚至迷失,但一切不过都是暂时的,只要心中理想之火不熄,就会有希望,希望让我们对明天有了更多期待!就像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说的“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
常怀理想,心存希望,我会就这样踯躅而坚定地走下去。
《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有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面百无聊赖地消磨时间。于此同时,他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有些人赞扬此书,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青少年在阅读此书后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但也有很多人严厉批评此书。
我认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虽然满口粗话,张口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早恋,但这些都是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为了揭示霍尔顿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妹妹的那一份关爱,无时不刻不想着妹妹。
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全是“虚伪”、“性”这些字眼,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与霍尔顿生活的资本主义的丑恶环境做对比,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
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世界是两面的,一面是美好纯洁,另一面是虚伪肮脏,只要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就能生存下来,无论你所处环境是丑是美,这个世界,“适者生存”!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不厚的书,我很快就读完了,读完后意犹未尽。这本书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很深的感触。面对迷茫的前路,我们任何时刻都应该保持纯洁的理想,这会一直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美国,那个时期的人民的思想混乱,没有理想,消极的情绪弥漫这社会。这一时代的人过着没有理想,浑浑噩噩的生活。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着昏昏沉沉的生活。小说的手法非常新颖,作者实际上是通过大背景的描写,描述出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没有上进心,但是他没有吸毒或者群居。说明他心中仍然有着一丝纯洁的的理想,没有因此堕落下去。是理想支撑着他,让他有活下来的勇气。而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人公的经历在青少年读者间肯定能引起共鸣,作者给广大的青少年的成长指明了道路。
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在节奏加快的生活中往往会迷失自己,变得迷茫。我们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想一想,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忙?不正是为了我们心中原本的梦想吗?不忘初心就不会彷徨,现在脚下的路就是我们脚下走过的路。人人都需要理想,人人都要有希望,希望在脚下,希望在明天。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共勉的话:你一定得认识到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
暑假的一天清晨,我和妈妈走在石板铺成的`小道上,感受着汉江两岸吹来的晓风,听着阵阵清脆的虫鸣,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一路欣赏美景的我们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汉江西岸的龙舟文化园,妈妈突然停下说:“我们一起去阅读吧看书怎么样?”“太好了!”我一蹦三尺高,兴奋地回答道。走进安康阅读吧,妈妈从一排排书架中拿起一本书递给我,书名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妈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我觉得你可以看看这本书。”我当时觉得这本书很薄,名字很有趣,想着随便看看好了,可没想到就是这本薄薄的书却带给我许多人生的启迪。
书的内容十分精彩,我读着读着就入迷了。书中描写到当时的美国正处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十分混乱不堪,人们全都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就像一台台机器,机械地过着自己所能过的生活,浑浑噩噩以终日,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主人公霍尔顿也是其中之一,他嗜烟酗酒,不求上进,但还不至于到吸毒的地步,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他心里的最深处有一个最美好、最纯洁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理想也如同一缕轻烟,越飘越远,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渺茫,越来越遥不可及。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理想,没有了对生活最初的热情,甚至连那一点对生活的希望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逐渐开始向往碌碌无为、索然无味的生活。
我曾经问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告诉我,这是“活在当下”,还告诉我“努力过好每一天吧,不要去追求那些所谓的理想”。可我对这话并不苟同,整天不求上进,这是“活在当下”吗?生活浑浑噩噩,这也是“活在当下”吗?忘记所谓的理想,这还是“活在当下”吗?我从来不这么认为!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也会有困惑、有烦恼,但是它们终将会被理想驱逐出我们的心境。我们应该有理想、有抱负,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即使失败了,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在前行的道路上,有理想的人生才会精彩,有理想的人生才会绚丽!
裴多菲曾说过:“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与热”。为什么霍尔顿不至于去吸毒,正是因为理想在为他指引方向。所以,不管在怎样的困境里,我们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走出安康阅读吧,蔚蓝的天空中时不时飞过几只鸟儿,望着一江碧水,我突然想起李白的诗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挂起理想的风帆,在这广阔的世界中“乘风破浪”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一个令我产生憧憬的书名。怀着一颗真切期待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的这篇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而文中的小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他在文中满口污言秽语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几次被学校开除,然后又被潘西中学开除,他不敢贸然回家,便一个人在美国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他住在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抽烟酗酒,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他在电影院里消磨时光,与虚荣庸俗但颇具美色的女友搂搂抱抱。霍尔顿的生活环境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而我对于这样一个社会最大的感触就是虚伪。学校里有着装模做样的老师,假仁假义的只会巴结开汽车的家长的校长,星期天家长来接送孩子便在星期六准备一道好菜——牛排,电影院的妇女会一场虚情假意的电影哭得死去活来。而霍尔顿内心也是苦闷,他企图逃出这种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诚的经历和感受。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彻底的崩溃,躺在精神病院里。
虽然霍尔顿不文明,生活环境糟糕得要命,但是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恨人不用真皮箱子,因为他恨自己的真皮箱子会让别人自卑,甚至藏起来;他尖酸的嘲讽所看到的一切,但又由衷地为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难受;为他衰老的历史老师的沉闷生活,为旅馆里为他抬行李的老头的潦倒职业,为他死去的弟弟,为他妈妈向店员问了"百万个愚蠢的问题"后为他买了冰鞋而他被开除,甚至为受人宠爱的钢琴手欧尼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钢琴其实弹的很糟糕,这一切让他感到难受。他憎恨没脑子的姑娘,但却比谁都尊敬她们,他爱那些真正聪明的姑娘,用心去爱,爱到让我无法去相信一个青春期的男生会有这么细腻和温柔的情绪。
而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出现就像是一片灿烂的阳光打破阴翳的天空,她是霍尔顿的妹妹菲比,她是一个天真且淳朴的女孩,她喜欢和霍尔顿在一起。也许是因为菲比的率真,让霍尔顿最想见她,他给菲比买音乐盒还悄悄回家见菲比。霍尔顿想要离开,菲比听说以后便放弃自己的表演和霍尔顿一起走。小女孩的懵懂总会带来那么些温馨的画面,让人心中有一丝温暖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中。
说真心话,一开始接触这一本书的时候,翻了几页我就实在是有点看不下去,因为作者在书中大量地使用了低俗粗鄙的用语,让人咋舌。“这怎么就是一本名著了呢?”我带着这样的一种质疑、迷茫,大略地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想每一本名著必定都有它成为“经典”的理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此具有争议的传世之作,表面上看来粗鄙不堪的小说,背后绝对有着耐人寻味的意义存在。
故事时间跨度并不大,从主人公霍尔顿又一次被学校开除说起。在他的被开除的消息没有被家人发现的时候,霍尔顿决定去流浪,故事就随着他的流浪这几天而展开。应该说霍尔顿是一个世俗的眼光中让人头疼的孩子。他家境富裕,已经四次被不同的学校开除,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吸烟喝酒满口的脏话,与同学打架,在他的眼中几乎没有可以值得高兴和尊敬的人或者事物。别人认为高尚的东西他统统认为低俗。
他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不过此时,我对此书又有了另一番属于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霍尔顿也是一个典型的形象,他的心灵深处有很多的东西是需要别人来理解来关爱的。不幸的是,他总是遇人不淑。在流浪中他遭遇了很多的事情,也见到了各色的人。他抱着冷眼旁观的心态看着这些人,一种颓废的无聊的态度来面对的。也许是有同感,也许是。不知为什么,看的时候有一种很难过的思绪在流动。一个人的心灵本来是很单纯,是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的,可是这个世界太多的黑暗,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心灵却看到了太多的痛苦。所以霍尔顿不幸福。
同感。很多时候,我选择把自己内心的不满藏匿于心中;很多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很多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戴上面具,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很喜欢这样的话,我把他收藏起来。这样的理想也许不远大,可是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守望者吗?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就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
青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希望。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曾经读过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利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利的人,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后来我通过网络再次了解了一下作者塞林格,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部作品,发表完这本书以后他就销声匿迹了。在现实生活中霍尔顿没有妹妹,据说后来他也疯掉了。也许他就是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聪明,自信,善良而为什么长大以后却变得幼稚,贪婪呢,作者非常讨厌成人之间的虚伪与势利。于是选择逃离,在我的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信任,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去伤害别人。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社会,学会欺和伪装,比如给别人一个假笑,因为追逐名利,让人们之间缺少了那种温暖。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而我愿意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住纯洁善良的心。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声呐喊,是一声哀叹,是对被堕落、成为成年人的必然性的抗议。它告诉我们生命是盛夏的果实,而成长是你必经的一场溃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就在于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自己的轨迹,然后给人以理想的感召。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一类小说的创作。详情请查阅百科,
主人公霍尔顿在又一次被学校开除后,在路上游荡时所见所闻所想。虽然只有十几万字,但是对研究青少年的思想有很深远的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研究
摘要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美国社会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纵览整部著作,其最大的特点不仅仅是那个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经历、思想来吸引广大青年读者的主人公,还在于作品独具一格、超凡脱俗的“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本文结合传统现实主义的相关批评思想,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做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塞林格在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过程中创新手法的运用,从而形成了“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 :意识流手法 杰罗姆塞林格 创新 不真实感
Abstract: The classic famous American writer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o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a profound impact. An overview of the whole book,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not just the one that its unique personality, experience, thought to attract the majority of young readers of the hero, but also in the works a unique, otherworldly "Holden-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In this paper, related criticism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 realism,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n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way of further an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demonstrated in the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Salinger creation during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thus forming a "Holden styl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style.
Keyword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Jerome Salinger innovation is not realistic
一 寓于现实主义中的意识流创作
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塞林格创作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这部小说主要是对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离开学校到达纽约的一整天和两个夜晚的经历进行描写,并对这个年轻的学生的内心感触和体验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小说里的霍尔顿极其厌恶虚伪造作、不求上进、道德败坏的学校生活;以致他老是考试不及格而多次遭到多所学校的开除,最后,当他被潘西中学开除出后,不得不独自一人流浪于纽约街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社会并不比学校生活好到哪里去,同样充满着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及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实意,这让他感到极其失望、苦闷、失意,同时让他精神上感到极度空虚,致使他出现思想上的叛逆、行为上的极度放纵,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又畏缩不前。所有这些,促使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一直苦苦挣扎在个人理想与现实残酷生活中,最后不得不以逃避现实、远离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来作为他无奈的选择。纵览这部号称二战以来美国文学的最“现代之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不难发现,以往的评论界对这部著作进行评论,往往是以传统现实主义这个角度来进行评论的,他们通过研究,得出塞林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均以第一人称、运用年轻人说话的方式来完成整部著作,特别是在其创作过程中,为突出主人公郁闷、压抑而又极度彷徨的内心感受,作家用现实主义极具生动而又细致地对这位中产阶级青年学生进行了描写,例如,作品中霍尔顿到老斯宾塞家中告别的情景,及他在旅馆中鬼迷心窍地找了妖女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一个层次来对这部不朽著作进行研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实在这部小说里,作家用得频繁的还是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段;在小说里,优秀的传统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技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补充,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塞林格还对这种创作手段进行了创新和提高,例如,在作品后半部分有关人物的行动描写就深染意识流特征。
二 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创作
意识流小说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独步于世界文学殿堂,堪称世界文学中的一大奇迹。而在这个创作领域,西方众多文学大师如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及威廉福克纳(美国)等等,都给世人留下了具有意识流创作特征的经典力作。关于意识流,其本身涵义极其广泛,其容量之大足可容纳宇宙间万事万物,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关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极其多样、且不拘一格。正因如此,当今很多学者、专家们在对有关意识流小说进行评论时,也是众说纷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让生于上世纪长于新世纪的很多青年人能更深刻地领悟到意识流小说独具一格的创作魅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由于这种莫衷一是的看法,让意识流小说原本就具有些边缘性的这个特征被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不管怎样,今天若让我们站在心理学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意识流小说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因而从心理学基础这个层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一部具有极其显著意识流特征的小说,这已得到当今很多专家和学者们的认可。以第一人称“我”这种方式来展开整部著作的情节,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细读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感觉特别的亲切,就像主人公霍尔顿在你耳边,把他本人的一切所有感受,以那种不厌其烦的方式向你倾诉着,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霍尔顿告诉给你的,是那些断断续续的、漫无边际的,但前后又具有一定联系的感受及他本人的回忆。就是其中的那些运用现实主义写法也不乏有这种发自内心独白方式的体现。例如,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一出场就向我们滔滔不停地讲述着:“大卫科波菲尔式的那些废话让我厌烦”。又如,当他去跟他的老师――老斯宾塞告别时,他一边在跟老师交谈着,一边心思却飞到了遥远的某个地方……所有这些都在昭示着主人公极大地排斥着他周围这种虚情假意的环境,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极其向往那种既古老又无限纯真美好的东西,这些让他如痴如醉。若真有时光隧道出现在他眼前,我们猜想他一定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踏进去,好让他自己能够穿越时光,重新回到曾经有过的那些美好时光。正如某个著名评论家所说的,有很多可变换技巧可被应用于意识流这种创作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心理独白了,例如小说中的“秘密金鱼”,霍尔顿那不幸早年夭折的弟弟艾里,还有像梦一样从未真正露面的迦加格等等,都是源于心理独白方式的意识流创作。因此,基于内心独白,以意识流这种手段来进行创作,就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河流,把主人公霍尔顿与现实中的事物带动又联系起来一起奔流向前;这种源于本性的直觉,其目的性虽然不甚明确,但对于霍尔顿而言,其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意识,相互之间却有比较密切的此起彼伏的相关联,犹如那些各自独立的多米诺骨牌,以相互碰撞达到彼此联系而持续运动下去。由此可见,心理学基础就是这部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的生存所在、立足之地,以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来进行创作,把霍尔顿这位16岁少年本为破碎不堪、七零八落的思想意识转化为那种处于川流不息的连续运动状态;霍尔顿内心世界中的这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虽然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具有任何逻辑,也没有多大理性,但是正是借助于这种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进行创作,把来自霍尔顿内心世界的.那些真实的、不混有其他杂质的所思所想,以极其完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众多年轻读者的内心深处带来了些许的震撼。
三 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的意识流创作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因其意识流创作源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自然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有着割不断剪不开的密切联系,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位世界意识流小说创作之父――塞林格,在以意识流手法对这部作品进行创作时,并不满足于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也不拘泥于前人所走过的路,而是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上另辟蹊径,以独具一格的方式把意识流小说这种创作形式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例如,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霍尔顿那种虽是断断续续、虚无缥缈,但同时却又奔腾不已的内心意识活动之所以能完美展现于读者面前,正是塞林格以他那种超凡脱俗的大智慧,设置了第一人称的自我独白手法;此外,我们从作品中霍尔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个侧面也可以得到足够的说明。又如,这种特征在作品第二十节开头的一句话“我坐在那里越喝越醉”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自那以来这种特征在这部著作中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从那以后,对主人公那种怀着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无比绝望和沮丧的心情的描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最高点,把他原本就是漫无目的、无所依托的那种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真正地推到了一个无比绝望、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其显著的、充满整部作品中的意识流特征,不止体现在主人公那种流动不息的思想上,而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思想到整个行动,都已染上意识流特征,以致让他分辨不清东西南北而丢弃了人生的前进目标,这时你要让主人公以人类本应具有的理性思维来实现人生目标,这与要让我们人类徒步跨出地球、走进茫茫宇宙有何不同?因此,在面临着这种境界,主人公霍尔顿也就唯有以那种潜意识来指导他人生的方向;虽然这种思想的意识流与那些不具逻辑性行动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但还是把这位16岁少年那种极其空虚、沮丧、无所依托、孤苦伶仃的生存状态,成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抑制的颤动。
因而,这部作品在以意识流手段进行创作时,是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并给予一定的丰富和创新,这在作品中相关人物的主要行动上可见一斑。在以往的那些传统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中,诸如《尤利西斯》(乔伊斯)中的主人公布鲁斯,不管其思想是如何的散漫、荒诞,这位主人公还是具有那些合情入理的行动,但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霍尔顿这位年轻人,其所作所为绝大多数都是毫无常规、无理可循的,似既可做,似乎又可不为,虚虚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总觉倍感迷惘、不知所措;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位主人公内心世界真实感受的反映,他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就是基于他那毫无意识的思维,以如此无意识的思维来掌控其行动,出现书中主人公那种荒诞、无理、不按常规出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可见,塞林格正是通过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而高于传统意识流的文学创作,极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主人公霍尔顿那种特定的行动与其特定的思想的互为影响、互为支持的特殊关系。书中主人公那种无拘无束、不循常规的行动,在整部小说中随处可见。例如,他自认为他因中了一颗子弹的射击而受了极其严重的伤害,但实际上他一点儿也没事,还是好端端的一个人;其实这只是他要把那些埋藏在他内心已久的生存危机向世人表达而已,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他早已厌倦这个现实世界,周围这个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成人世界彻底让他感到恐惧,在他内心深处极力欲寻找一个纯真、童话般的世外桃源,为的只是今后再也不受到这个现实世界的伤害,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一个真正思想状况的表现;当他那美丽的童话世界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现实世界又是如此的真实存在于他的周围,伴随着他的左右,一刻也离不开,这是何等的人生无奈和绝望啊,于是乎,处于虚幻与现实夹缝中的他,那种无所归属、被世人彻底抛弃的意识,此时更是让他感到痛入骨髓!处于这种状况的他倍感迷茫,既不知在这个现实世界该做什么,也不知不该做什么,只好一个人晃晃悠悠、过着形如僵尸般的无奈生活。因此当塞林格运用他那超凡脱俗、高于前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段来阐释霍尔顿的人生轨迹,一旦其失去理智的行动退缩到一个比较清醒的边界,此时霍尔顿那种世界是如此之大,可何处是他容身之处的因极其悲哀而极度绝望的心情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目睹着这一切,读者在感叹造物主作弄世人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塞林格这种基于传统意识流创作又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的文学创作手段。正是塞林格对意识流创作的大胆创新和不断丰富,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精彩和非凡。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世纪经典力作,其意识流创作手法,在基于前人成功的创作技巧上,又不断加以丰富和创新,正是这种永无止步的人类精神,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促进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跨上新台阶,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和文明。
参考文献:
[1] 郑宝卿:《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漳州师范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刘悦聪:《论〈麦田守望者〉》,《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张颖:《20世纪美国少年文学回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 郭佳:《〈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综述》,《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 牛振宇:《浅析〈乞力马扎罗罗的雪〉中意识流的意义》,《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有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面百无聊赖地消磨时间。于此同时,他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有些人赞扬此书,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青少年在阅读此书后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但也有很多人严厉批评此书。我认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虽然满口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早恋,但这些都是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为了揭示霍尔顿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妹妹的那一份关爱,无时不刻不想着妹妹。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全是“虚伪”、“性”这些字眼,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与霍尔顿生活的资本主义的丑恶环境做对比,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世界是两面的,一面是美好纯洁,另一面是虚伪肮脏,只要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就能生存下来,无论你所处环境是丑是美,这个世界,“适者生存”!
Study on the Child Im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儿童形象A CHILD OF NATURE: ON EMILY DICKINSON'S NATURE COMPLEX 璞玉无暇,浑然天成: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情结A POLYPHONIC ANALYSIS OF THE SOUNF AND FURY “对位法”分析《喧哗与骚动》The Use of Zero Article Before Class Nouns 类名词前的零冠词用法解析An Analysis of Factors of Martin Eden's Suicide 导致马丁.伊登自杀因素的分析Factors Affecting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中影响婚姻的因素A Probe into Anti-slavery of Mark Twa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探讨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任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Various Circumstances That the Inversion Is Used Under and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到状的多种情形及与汉语的比较Individual Factos Contributing to Gatsby's Tragedy 导致盖茨比悲剧产生的个人因素The Direc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uvenile English Teaching 直接教学法及其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On Social Factora to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m Dream——A Contrast between Gatsby and Willy Loman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洛曼的比较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om in The Grapes of Wrath论《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心理变化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浅析文化教学Culture Conmflicts in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A Research of Rhetoric in Jane Eyre 关于《简爱》中修辞的研究On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论苔丝悲剧的原因 On Symbolism and Portraiture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和人物描写Multianalysi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Sun Also Rises 透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On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鲁滨逊人物分析The Use of Symbolism in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On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Cal l of the Wild 论《野性的呼唤》的写作手法 Character Analysis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形象分析Communicative Approach of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之交际法On the Theme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论《丧钟为谁而鸣》的主题思想How to Be a Good Guide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怎样在中学教学中做好引导者
内容提要:《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内外矛盾冲突两条叙述主线反映出50 年代美国社会精神层面的空虚以及青少年青春期的懵懂叛逆的心理两大社会问题,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关键词:矛盾冲突青春期叛逆精神生活一20101 月29 日,91 岁的美国传奇“遁世”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逝世。消息传来,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其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关注。《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 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20 世纪最受争议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一部作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自1951 年问世,就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轰动,至今影响不衰。小说曾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性格叛逆的美国中产阶级子弟,家庭富裕而无所事事,因为屡次考试不过被潘西中学开除。霍尔顿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富家浪荡公子,却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特别是受到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一时间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客观地说,单从小说语言的角度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可以称作是语言“毫无美感”,而且满篇充斥着污言秽语,与其他文学名著相比,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文笔也毫无意境可言。甚至用语言粗俗来评价这本书并不过分。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对于这部小说的成功,文学界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自20 世纪60 年代一直到现在,学术界从人物心理、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宗教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解读,多数都将其的成功归于对青春期少年心理的细致描写。这一点基本上得到的共识。但这只是主题方向性的成功。如果深入研究塞林格的写作手法,就会发现对矛盾冲突的精湛把握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真正原因。二文学作品的出现“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人与自然、非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情感、心理与思想上形成的反映和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文艺创作实践的主要表现,并且逐渐地向着主要表现人自身情感、心理与思想的内在关系进行转”;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文学中的矛盾冲突既包括“人与人外在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在此展开了社会文明进程中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主流与非主流、人文与非人文等等之间的斗争、博弈和辗转曲折”,又包括“人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的表现,这是一个依附于前一方面而着重在人们的情感、心理、观念、意识、心灵上的呈现与揭露”。两者的交织构成文学作品的主线1。在《麦田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很好地把握了主题中的矛盾与冲突。第一,霍尔顿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所处的年代初正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这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的国家,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国内保守势力上升,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这种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校的教育僵化保守、脱离社会需求,他们对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矛盾与冲突高红神世界的需求视而不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青年人的创造性。而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个主流教育的叛逆者。一方面,他从根本上就不认同这种教育体制与教学理念。在他看来,他所在的贵族学校潘西远非宣传的那样人才辈出,事实上,潘西既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人才,也没有教育好学生的道德观,学生们热衷的是酒吧、约会、女人、考试作弊、偷窃也是屡见不鲜,那些富家子弟手脚并不干净。同时,他也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师校长充满鄙视,要么是虚伪的说谎者,要么就是迂腐的传统卫道士,甚至霍尔顿最信赖的安多里尼最终也发现可能是一个同性恋者。另一方面,霍尔顿本身又是主流教育制度下的一个被淘汰者,一学期五门课程四科不及格,除了英文,霍尔顿没有哪科学的好。因此他被潘西学校开除也并不奇怪,何况此前霍尔顿已有两次被其他学校开除的记录。霍尔顿的校长绥摩博士曾教育霍尔顿“…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而霍尔顿的反应是“……你要是参加了实力雄厚的那一边,那倒可以说是场球赛,可你要是参加了另外那一边,一点实力也没有,那还赛得了什么球?什么也赛不成。根本谈不上什么球赛。”在霍尔顿的眼里,对于那些能够适应主流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场比赛,而霍尔顿是一个主流群体的弃儿,他根本不是什么参赛者,顶多是一个旁观者。对于家庭,霍尔顿也深处矛盾之中,他讨厌学校,却又不愿回到家里,因为憎恨父母的管教;另一方面,霍尔顿又与妹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妹妹菲芘的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使霍尔顿十分感动。让他感到亲情的温暖。第二,霍尔顿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除了与外部社会的格格不入,霍尔顿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也充满了矛盾,甚至在性格上有些扭曲。在霍尔顿身边除了几个女性朋友,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同性朋友,他对所接触到的所有同学评价都是负面的,没有提到一个认可的朋友。说明霍尔顿本身存在着严重的性格缺陷。霍尔顿十分讨厌虚伪的学校,虚伪的老师,但另一方面自己又虚情假意,谎话连篇。比如,拜访老师老斯宾塞,明明很厌倦,又假做虚心聆听教诲;在火车上遇见同学欧纳斯特的母亲,他居然随口把一个“混账”学生编造成一个腼腆、谦虚又上进的好学生。霍尔顿一方面抽烟喝酒撒谎一身痞子气,充满叛逆,另一方面又是胆小善良有着道德顾忌。例如,离开学校的霍尔顿游荡在城市中,出入在声色场所,尽量装作一副成人的样子,约会女友,寻找妓女,拼命想发泄自己,但是,妓女来到房间后,霍尔顿却又选择了逃避。霍尔顿表面上一副社会无赖的形象,实际上却十分胆怯。当面对老毛里斯勒索霍尔顿钱的时候,他流着泪内心充满屈辱,但不敢反抗,只能顺从,最多就是想象着将老毛里斯一枪打死。霍尔顿是忧郁叛逆的,又是纯真和善良和渴望快乐的,他惦记着冬天湖里的鸭子去哪里了,对募捐的修女慷慨解囊,霍尔顿的快乐就是有一份幻想,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渴望“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2。塞林格利用这些交织的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叛逆但又缺乏斗争精神,玩世不恭却又能坚持一种道德底线。颓废而又善良的矛盾统一体。三矛盾冲突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并非所有的矛盾都能构成文学中的素材,一部成功的作品是要透过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共性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问题。塞林格塑造的霍尔顿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塑造一个叛逆的形象。而是透过这样的一个形象,反映了两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对立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我们人类生活的全部。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发展,才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自由。霍尔顿与外部社会的矛盾正是体现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落后的矛盾。一旦精神生活不能跟随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机制就会出现扭曲,人们就会感到失落与不满。而这一对矛盾,在几乎每个经济转型的国家里都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看,《麦田的守望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二,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而又最困惑的一段时光。霍尔顿内心的矛盾恰恰是青春期心理的绝佳写照。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正处于从孩提时代到成年的过渡期,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一个认知不断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体验是由对立走向统合:独立与依恋,创新与回归,快乐与忧郁,激情与冷漠,反叛与顺从,冲动与犹豫”3。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对异性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道德思维混乱,又能看到他们成长的骄傲,对自由的期盼,对真情的追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一次新的超越,开创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作者对人物矛盾冲突性格的把握,第一人称的叙述,角色化的语言,帮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方式进入青少年的心理,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透视我们这个矛盾的世界。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依然是热点问题,这正是《麦田的守望者》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作者系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参考文献:1 方伟:《冲突构成文艺作品的和谐美》,《光明日报》2007 年09 月16 日。2《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161 页。3 杰弗里阿尔特:《青少年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5 页。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种邪恶的、叛逆的、无所谓的男孩子,内心空洞的、无助的、脆弱的抗争着,最好还有好看的外貌,最近我迷恋这样的故事。没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相信我,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善良简直让我感动,又压抑得让人想哭。怎么可以那么善良?他恨人不用真皮箱子,因为他恨自己的真皮箱子让别人自卑,甚至藏起来。他尖酸地嘲讽见到的一切,所有东西都看不惯,但又由衷地为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难受,为他衰老的历史老师沉闷的生活,为旅馆里为他抬行李的老头潦倒的职业,为他死去的弟弟(这段令我心碎,是真的心碎,我不开玩笑),为他妈妈向店员问了“百万个愚蠢的问题”后为他买了冰鞋而他却被开除,为那个萍水相逢却勒索他的妓女如何像一个普通姑娘一样去商店买东西,甚至为受人宠爱的钢琴手欧尼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钢琴其实有时候弹得很糟,这一切,他感到害怕和难受。他憎恶没脑子的姑娘,但却比谁都尊敬她们,他爱那些真正聪明的姑娘,用心去爱,爱到让我无法相信一个青春期的男生会有这么细腻和温柔的情绪。他长得漂亮,小说不止一次强调。家境富裕。敏感而聪明,热爱阅读,作文写得好极了。是击剑队的队长,高尔夫打得可以拍体育短片,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讨厌“混账电影”,为他讨厌的东西拍短片,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伪君子。而这一切,居然都不能令他快乐,居然都不能令他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些他眼中的傻子、白痴、变态(我同意他的看法,并非偏激),却能自得其乐,这实在有点诡异。如果你听我的意见,我说他是有道德洁癖的人。他不像我们,我们有时自己就不道德,有时自己道德但也能理解别人的不道德,我们是自私的凡人,快乐的大多数,因此我们还喜欢这个世界。还是那句话,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无法幸福。霍尔顿承认,你必须想这一切“想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这个世界难受。塞林格绝对是把自己融入霍尔顿里面了,要是我写这么个完美的人物,我就绝对是把他当成一种理想写的,我要是塞林格,我写这么一个男孩的野心,绝对是让每个女孩子都爱他,每个男孩子都渴望成为他。如果你了解他谎言后的绝望、粗口中的愤懑,如果你能了解他神经质举动下纯洁的心,如果你了解他面对世界的孤独与苦闷,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了解到一些,你也不会认为他叛逆。他的心非常柔软,却过于冷静,他说的话令你笑,但同时鼻子有点酸,他爱着你时,非常温柔和安静,他鄙视你时,是在鄙视你身上的他自己,而他对一些人真正的讽刺,足可令人警醒。而这样一个人,似乎注定不能享受凡人之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砸碎窗户或是突然跳踢踏舞的人,我多么理解和爱这种人,但却似乎注定不能得到快乐,更可怕的是,当他们真的被人理解和宠爱时,他们又会本能的抗拒,抗拒一切能让他们活下去的糊涂乐观,坚持能让人发疯的清醒苦闷。还没有看完,不想那么快看完,很小心翼翼地在看,像吃到了最好吃的甜点,不忍心一口吃完,怕吃完了,余生空虚,怕吃完了,忘了刚入口那种沁入心扉的触动,没有撕心裂肺的爱与恨,但我撕心裂肺的为他而痛。我也觉得,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阶级、超越年龄、超越国界,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我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这不是感动、不是会心、不是领悟,不是这些情绪,这是唯一一部直击心灵的小说,是比athena更athena的那个真实的athena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说话,禁不住流泪,不能不流泪,我听着我自己的声音;禁不住微笑,不得不微笑,面对同样的世界。那个世界,几十年后依然一样,我们和霍尔顿同时代、同地域,这是反人类,这是爱人类,只要有人类,你都可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你都会觉得那是你自己在和你自己讲话,就是这样,心中永远有个霍尔顿,从此以后,在悄悄地和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