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台湾人对道德经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台湾人对道德经的研究论文

读了近百本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本,我所认可并至今依然反复在读的只有培真(已故)的《超凡入圣——中国道家大智慧》和 台湾萧天石(已故)的《道德经圣解》。十年前我将培真的书推荐给我的老师、道家修炼者欧阳伯,他几乎将这本书翻烂了,当然他比我理解和践行得更加深入。培真的书主要从气功和养生角度解读《道德经》,而萧天石则从哲学和养生角度去解读,而且是文言文写的,语言非常优美。

道说的原本意义只是道路即人行的道路。抽象思维看道的哲学思想是宇宙依依照运行的规则便是道,凡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道的呈现。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即道!道学中有个名词叫"造化"。造化就是道的异名。这其中蕴含着宇宙万物的时间和空间。《淮南子.原道训》:"与造化者俱"解为道。

作 者 简 介 傅佩荣 1950年生。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 由“道法自然”说对汉语字词的理解——《究竟真实 傅佩荣谈老子》记2      文丨坐驰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来看傅佩荣先生给出的译文“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基本的意思是说人活在地上,需要地上生长的五谷生养,地上的植物生长靠的是天气四季的风调雨顺,天法道是讲天依据“道”的规律。“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这里再回过来思考一下怎样翻译“道法自然”,自然肯定不是大自然, “道”是“究竟真实”,法是“取法”,自是“自己、自身”,然是“如此的状态”。 在理解汉语字词的意思时,尤其是理解古汉语的意思时一定是要把每个字分别理解,古人惜字如金,每一个字都有本来的意思,如果连起来理解就不对了,通常 将每个字组成词,如果一句话每个字的组词连起来通顺大概就离本来的意思不远了。 其实文言文也不难理解。而汉语的词语、成语很多又是将原本的文章进一步浓缩,理解起来就更应该如此,如果单独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往往容易遗漏字词的一部分意思。         经常遇到的一个关于“自然”的词是“顺其自然”,想起这个词多是事情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理解起来当然不是顺应大自然,而是顺应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刻意、不强求。         最后再想想我们 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其实大多都没有理解透彻,比如“运动”、“饥饿”、“和谐”等等。 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经常讲的词其实平常都没有理解到位。 - END -

〖在此录我耿阁自己的三篇小文章面世敬世〗哲学鼎端: 1 分钟前【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终极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诗论题记》无有大道至极简,道德共存最理边。唯道是从德互贯,道德经谛玩尽显。道可道非常道嵌,惹得灵类愁破天。今日耿阁履聃意,咿呀学语奉人间。【用诗再解题记诗】:“(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简单,只语遍润万慧山。道可道来非常道,所有仙凡顶礼玩。耿阁九死问阳聃!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让人通晓去?李耳答曰已讲完。”(第二首):”诗赋文篇千万言,桂月忘却十五盘。昼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数闹瞎眼。神亦纠兮鬼也缠,魂曾伤兮魄矣残。辞情总为心影转,撹得梦幻欠蝶安。”(第三首):“为报临世碧草颜,又观祖先奉献甘,帝恩赐游哲殿慧,岂能不度肺腑肝!泪洒华夏人文巅,思化春雨荷露参。大仁无缘恩天冠,唤赢道理本性染。”正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耿阁(鸣天士君)著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终极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耿阁:草於.晚上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附文:【在数百篇论道的文章中随摘一篇而略示之】《完整版》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人民网已发耿阁(鸣天士君)著老 子 先 生 最 自 谦 ,总 然 不 敢 天 下 先 。实 质 道 谛 名 解 断 ,弥 漫 道 德 经 里 篇 。人 类 悟 道 理 无 边 ,各 抒 己 见 岂 不 偏 。吾 未 知 其 名 何 显 ?字 之 曰 道 定 论 言 。强 字 为 名 之 曰 大 ,接 下 筮 远 反 相 连 。劝 君 第 一 章 中 看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嵌 。此 话 到 底 何 意 捡 ,无 是 道 名 真 面 脸 。道 名 谛 无 已 确 定 ,有 无 本 然 理 道 间 。无 乃 道 名 始 终 冠 ,绝 非 解 始 天 地 先 。人 家 老 子 本 心 意 ,天 地 有 无 道 母 兼 。道 姓 无 极 宇 宙 鉴 ,此 乃 唯 一 正 理 典 。其 悖 亿 万 论 道 撰 ,既 便 次 理 绿 叶 添 !复 归 无 极 大 远 反 ,宇 宙 规 律 理 尽 填 。别 说 老 聃 道 名 暗,分 明 诸 仙 悟 太 浅 。八 首 小 诗 十 分 掂 ,三 恭 智 仁 万 善 年 。老 子 道 德 规 律 映 ,妩 媚 永 恒 照 阳 天 。题记特注:关于“失量”一词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学术语,“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学术语称之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学术语的话其之则可称之为“质量能”(或之“物质质量能”或之“物质场能量”或之“质场效能量”)。在本诗文中需要再重复解释的问题是:“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这两句话的老子本意说的是:★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作为“道”的名字并不是自有天地开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进而又是其其“道”作为“无”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且也是更没有天地开始不开始这一说的。” “道” 作为“无之宇宙之无极”或之作为“无之无极之宇宙”她生养渗透代替并齐蕴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仅统御凌驾於所有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中的全过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终中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无一所遗无一所漏也!固辞:“无之无极”是作为“道”的本质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无极道化无极”之“道即无极道合无极”之“道与无极是并然共有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规律的“之”又之是”道和无极之间是“整体无间无间整体”的通然统一的本来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为“大”“筮““远”“反”“逝”“玄牝”“谷神”等等的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论道理理念和观念观点都只不过是“道”的别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属的属性而已。” ★ 先天地生(这个“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无极宇宙客观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的本意说的是:---- “作为“无极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开物不开物”她都是永恒地自然而然地与客观存在同时存在的。”(在这里一字都不能多说)。特意说明:尊敬的人民网的编辑编审的审核管理员先生们您们辛苦了!我耿阁非常感谢感恩您们审核通过并发表面世了我耿阁所撰写的几篇不成体统的小文章。由于我耿阁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于在:“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话”的未改稿给发布了。当看到发表文时我耿阁确然是彻底的傻眼了,明是选定好了的确点击错了。虽有唯恐发错唯恐发错的意识然最终还是发错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为您们太忙了!我耿阁非常不愿意给您们找麻烦。于是决定错就错了吧!不再重发了。然当每每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又心动心灰意冷了。这是因为文中“少了的那句话”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没有“少了的这句话”那则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内涵逊色的多了,说的重一点的话来说那可就是:“这篇文章就可能几乎要成为了废篇了。因此我还是决定再发一次来弥补这个缺憾。敬望您们费心过目予以权衡成全为盼了。” 耿阁:著於.夜分中国合肥《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又名《能试说:“《道德经》的定义”的问题之点滴吗?》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道简而天下之真得也!德简而天下之善得也!天地人道德之美得也!【百家号:历史人闻先生:“您说了人类所有人之中的其中的一个人(您自己)的观点或之想法】特注:本文是在历史人闻百家号08-19 01:18:“国学:《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一文下的留言评论 ——耿阁《能试说:“《道德经》的定义”的问题之点滴吗?》耿阁(鸣天士君)著关于“《道德经》的定义”问题的浅识略示:“——老子的《道德经》堪然是:“道德科学”“人文科学”“文明科学”;定然是:“宇宙规律学”“天地人道学”“易道共根学”;概然是:“自然社会学”“终始生命学”哲理唯质学;常然是:“天道学”“地道学”“人道学”“人性学”等之“万教万道”“万规万律”的“百学之父或之百律之母”的万学之学或之万学的智慧学问之科学;”老子先生的 “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之思想理论这个仅用约八百汉字所组构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经》就绝然般地将其整个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之客观真理及之万事万物万理万情的道理都演绎待尽而且是完全可以统然宣之为无所不包而无所不极且又无所不奂的;故言其思想理论可曰谓之为:“她凌驾於物事理情之上并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噫吁其之几近乎美奂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统御百端理妙无限之极致也!;他的宇宙观是整个人类美善的心灵灵魂并整个人类人文的文明灯塔;伟大的哲圣老子以天言志以地寄情以人恩善以道命德以德普世的道德观的大智慧使之其天下的所事所物所情所理无不言之而极尽也。!”《道德经》的定义——简言之就是:“《宇宙学》《人类学》《万经学》《万道学》《宇宙人类道德学》《宇宙人类平衡学》《宇宙人类真理学》《宇宙人类文明学》”。“”唯其此之这个《八学之学》的定义才能彻底地标明《道德经》的真正的本来面目或之本然面貌”。注:本文这一句话是择录於:人民网发布过的《《妩媚永恒的春天·统御世界的美奂》之“简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大易经》”并“彻悟世界文明中最伟大的《中国道德经》》这一篇约有两万字的文章中的一句话。”郑重声明:“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几近成万的诗首文篇都是在《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旅游文化网》等几近乎数十家的著名网媒已经显示过的。”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随意改动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窃为己有;必须保持字词(或段落)样式原有的本然面貌。”

台湾研究生论文

你可以上台湾的“国家图书馆全球资讯网站”(搜索关键字“中央图书馆”)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系统”,输入关键字然后搜索,找到论文后看看有没有“电子全文”字样,有的话表示作者授权网站刊载电子文档,此时点击即可下载这篇论文的电子文档,找不到“电子全文”字样的话,表示作者不授权,无法下载。下载前必须先加入会员,会员免费。

您好,台湾硕士论文和大陆的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台湾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要比大陆的高。台湾的硕士论文要求更严格,学术水平也更高,而大陆的硕士论文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其次,台湾硕士论文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而大陆的硕士论文则更加关注实际应用。最后,台湾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而大陆的硕士论文则更加注重实验研究。总之,台湾硕士论文和大陆的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台湾的硕博士论文,可以查询台湾硕博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网站(),是免费的。

PaperRater论文检测系统是一个论文检测自主检测识别的系统检测精准度挺高 在跟知网相比较的话在检测中比知网检测的还要严格的你可以用用,是支持各种小语种

台湾与广东的经济比较研究论文

台湾的经济水平是不错的,经历产业处于国家的领先水平,还有就是一些农作物也是产量非常的可观,还有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也是在全国遥遥领先的。

加入WTO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目前中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加入WTO的谈判,预计在今年11月份将正式加入WTO。按事先约定,台湾将随中国大陆之后入世。两岸先后加入WTO,将对两岸经贸交往带来更多有利因素,两岸应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而促使两岸关系全面改善加强。 一、 加入WTO有利于两岸利用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两岸产业的分工合作。 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源自于经济的差异性,即两岸在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管理等经济要素方面有所差异,从而产生地域间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发挥这些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对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台湾是个地域和人口有限的海岛,岛内市场狭窄,经济上主要仰赖出口市场、祖国大陆十二亿人口的市场十分广阔,这二十多年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的潜力已经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瞩目、垂涎;台湾的电子、化工、机械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的地位。电子工业中,计算机主机板、监视器、半导体芯片、扫描器、终端机、集线器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首位;笔记本电脑、集成块设计、集成块封装、CD——ROM、液晶显示器、绘图片、网路卡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第二位。化学工业中,聚酯丝、ARS树旨、PU人造革、热塑性弹性体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首位,对苯二甲酸、尼龙纤维、聚氯乙烯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第二位。机械工业中,鼓风机、风扇、制鞋皮革机械、木工工具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也有重要的位置。这些产业完全可以与大陆资源和市场相结合,寻求未来的发展。台湾岛资源相对贫乏,土地紧缺更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祖国大陆在资源和土地方面固然不十分丰富,但比起台湾岛仍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祖国大陆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工资成本仍将较低,十二亿五千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劳力库,如果把祖国大陆的资源、土地、劳动力与台湾加工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营销相结合,两岸的互补将大大增加加工工业的出口量。大陆也有些长项企业,可以赴台湾投资设厂。两岸的互补将使整个中国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近十几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所取得的成效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两岸的农业合作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台湾农业在种植业、养殖业的品种选育和技术改进等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些成果有助于祖国大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自然条件与台湾相似的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大量新品种的农产品随投资的台商带入大陆,已经为大陆市场增色,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入WTO后,台湾农业面临农业发达国家的冲击,只有和祖国大陆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加强两岸之间的家产品互通,才能增加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竞争的抵御力。实际上,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台湾农民携带资金、种苗、技术到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举办大大小小的农场,尽管大陆农产品价格低于台湾,绝大多数农场以大陆市场为对象,经营还都十分成功。由于“三通”直航尚未实现,现在还难以实现对台湾的农产品反馈,如果产品销往台湾,经济效益将更好。 两岸金融、保险业合作的前景也很广阔,为了抵御大跨国银行对两岸金融业的冲击,为了给相互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提供金融支持,两岸互设金融、保险机构和开展金融、保险合作是金融业取得双赢的重要机遇。当前两岸金融合作至少可以有以下内容:一是为机构互设提供便利,两地金融当局应就机构审批和监管方面的问题达成一致,包括在互设机构审批问题上相互协调,大陆赴台金融机构接受台湾金融当局同一标准的审批和监管,而台湾的金融机构在大陆则除享受外资银行的各种优惠,还可以首先享受国民待遇;二是证券市场的合作,双方上市公司可以有选择地到对方证券市场上市,可以在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双方基金进入对方证券市场,同时协调两地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式,以利于处理跨境的违规行为;三是开放两岸的直接货币汇兑,有利于两岸的经济往来和人员往来。 此外,祖国大陆和台湾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何况两岸之间还有许许多多人缘、亲缘关系,商务、投资、探亲、访友也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相信旅游业的合作同样是前景广阔。 二、 在WTO架构下,两岸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发展。 WTO是当代规范与协调全球经济贸易关系的最权威组织,其宗旨是追求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精神,积极促进各成员经由协商、共同承担关税、降低或解除非关税贸易障碍,消除歧视待遇,提供平等及互惠互利的环境,以扩大国际贸易,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为达成这些目标,WTO要求各成员必须遵守其条例规则,如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关税约束与递减原则,公开贸易与自由竞争原则等。因此,海峡两岸加入WTO的实质意义是双方都与WTO成员相互减少甚至消除贸易壁垒,进一步开发市场,在WTO的国际经贸规范下从事自由公平的经济竞争。这将大大促进两岸贸易的往来与发展。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大陆货品的进口有严格限制,目前仍有四成六的大陆产品不能入台。台湾历来从大陆获得大量贸易顺差:1994年获得顺差亿美元,1995年亿美元,1996年为亿美元。大陆已经成了台湾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财源。两岸加入WTO以后,台湾将撤除禁止大陆产品进岛的措施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从而刺激台湾对大陆的各种采购活动,导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的增加,改变目前两岸贸易极不平衡状态。入WTO后,台将有8000多项农工产品必须执行降税承诺,首波调整降关税的产品,降幅至少超过30%以上,而农业则首当其冲。台湾已承诺入关后第一年将农产品税从目前的降为,降幅达31%;承诺除少部分农产品降税期限延至2004年,其余则最迟在2002年前要将税率下调41%。另外,台湾还承诺入世后,将取消香蕉、花生等40多项产品的进口限制。若两岸同时入世,由于大陆在地理、品种、价格等到方面的优势,蔬果鲜品及冷冻调制加工的农产品,将先行进入台湾市场。这样,两岸贸易就能稳定迅速增长。同时,台湾业者为因应加入WTO,一方面将争取大陆农工原料、半成品和某些工业制成品更多反销台湾,在台湾进行经营上的整合,利用大陆产品成本低(大陆劳动力成本仅为台湾的50%),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台湾半成品运至大陆进行加工、装配,再申请大陆产地证,利用大陆享受的关税优惠进行外销。 三、 以加入WTO为契机,化解两岸政治僵局,促时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WTO的架构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势必要求两岸建立隐定正常的政治关系作为保障,这无疑是为两岸政治关系的突破创造了契机,为两岸于本世纪之初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确定一个稳定的框架提供了机遇。 加入WTO对两岸关系而言,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贸问题,因为在解决有关两岸经贸的一系列经贸政策问题时,如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和投资领域、“国民待遇”、“三通”等问题。从台湾方面目前的意向来看,台湾期望以对等WTO成员身份,用WTO的机制或框架来规范两岸经贸关系,在此架构下用进一步开放大陆经贸政策的“善意”来换取大陆的政治“回报”。显然,在两岸之间缺少互信的现状下,台湾方面的思路难免不让大陆警觉其有借加入WTO之机,把两岸经贸关系界定为实质上的国际经济关系,以此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朝着“两国论”所谓的准国际关系转化的政治意图,对此大陆方面无疑是持坚决反对的立场。 今年元旦,台湾当局提出了从“经济统合”走向“政治统合”的论调。实质上,“经济统合”的提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整合理论概念,因为它没有特定的内涵,是指要素无障碍流动的自由贸易,或是包括经济政策一致性的经济一体化,概念不甚清晰。因此台湾当局所谓两岸“经济统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具操作性的空洞概念,其用意在于回避“一个中国”原则。随着加入WTO时间的临近,台湾当局一方面希望利用WTO的机制解决两岸经贸关系中衍生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缓解台湾经济困境;另一方面则可借机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企图借双方共同加入WTO,而谋求对等政治地位,甚至将一些属于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升为国际关系问题。事实上,“一个中国”问题决不会因两岸共同入世而淡化,任何想利用入世而回避、拖延解决一中问题或绕过一中问题而改善与发展两岸经贸或全面关系的图谋者都是不现实,不可行的。 最后一段时期台湾许多人士就如何在WTO框架下,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进行了许多探讨。3月26日,现任国民党副主席肖万长发起成立了“两岸共同市场”,肖提出,两岸加入WTO后,应搁置政治争议,以经济为“最大公约数”参照欧盟模范式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全面开放“三通”,调整“急戒用忍”政策,逐步促进两岸货物、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并以经济整合作为政治整合的第一步。应该说,此构想意在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目前条件下,缺乏现实可行性,其症结仍在于是否承认“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事实上,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经贸交往乃至“三通”都属于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尽管由于目前两岸尚未统一,因而在具体做法上,两岸交流有别于大陆各省区之间的交往,但一个中国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的,否则,如果回避这一点,而去推动“共同市场”,就有可能使两岸出现一个新的“欧洲联盟”,甚至可能被人利用成以主权国家间“共同市场”概念来定们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架构。不久前,台湾“行政院长”张俊雄曾表示,将于WTO及APEC架构下,与中国大陆签订投资互保协定,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这其中,都不由得使我们警惕,台湾当局是否要借支持“两岸共同市场”来达到既可回避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缓和在此问题上的压力;又可通过此途径让台湾得到实际经济利益,以争取民心,巩固政权。 随着两岸加入WTO时间的临近,台湾民众要求台湾当局解除“戒急用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呼声越来越高。台湾当局应从台湾民众的福祉着想,尽快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最大限度地开放大陆政策,以加入WTO为契机,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从而使台湾经济起出困境,迈向繁荣。

建议您经常收看央视四套每晚八点半的海峡两岸节目, 日积月累自然会熟悉台海政治、经济以及相关交流与贸易往来。 至于书籍,可大致翻阅中正台制。

台湾GDP总量达到了6114亿美元,全世界排名,位居全球前30强行列,处于中上等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8万RMB,比北京、上海都高。

研究道德经的英文论文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二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怎样理解呢? 论者或谓,老子既然说出一个“常道”来,而未加进一步的解释,正好给后人留有余地,帮他解释发挥。纵观古今,对“常道”的解释大致分成两类:一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创造或嫁接出一个“常道”的意义来;二是本着“我注六经”的原则,从《道德经》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们“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认为“常道”即是不可思议的、永恒不变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万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种“东西”。现存《道德经》注解,《河上公章句》虽归“六经注我”一类,但以长生成仙为旨趣,其所谓“常道”乃“自然长生之道”,故不入此类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历代官学各界奉为“通行本”,他对此六句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泛论训》时,开始直白地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推到《关尹子》(伪书):“不可言者,即‘道’。”达到了极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过多少人注释过《道德经》,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解说的:“可以被人说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或许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总体意义,都是相差无几。我们查看过《道德经》的16种英文译本,这句话都被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译文变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无害。可见中外古今,俱是这般解说,就应该是铁定了的,不容别人置喙!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训释的本身,不仅文法上有问题,意义和逻辑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个“道”字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可”字是副词。第一个“道”字是一个总体的名称,它的内涵应该是整本《道德经》的内容。“可道”,是去界定头一个“道”字,说它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来说,就是“可以思议”的。因为“言”为“心声”,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道冲而用之。”(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这“道”不仅可以思维,可以议论,可以阐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实用价值。因此,“道,可道(言说和遵循)。” 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与《道德经》自相矛盾,就大错而特错了。 可是,跟着来的“非常道”这一句话就出了问题。这个“非”字一般人都把它当“不是”讲,“常道”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经》中,只出现了这一次。“常道”可以当“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讲,也可以当“永恒之道”、“不变之道”讲。二字《楚简》本不存,证诸《帛书》本,原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今本以“常道”为“恒道”,盖为汉人为避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把“常道”解释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乍然观之,似乎比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学者也大都是这么解释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后两句话连接起来,就自然变成:“那可以思议的道,【但,并】不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这样初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转来读,“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实用的……。”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大了。 我们接着必定要问:第一,这个“常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老子既然提出这个名词,为什么不说它是什么,给它特别下个定义?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说明,大概是因为它是不可以说明的。既然是个不可说明的东西,那么提它出来做什么?第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句里,就提出一个“常道”的概念,可见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第一个“道”字还重要些。可它又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东西,那么把它放在第一句话里,除了“否定”了第一个“道”的总体意义上的重要性外,还有什么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写《道德经》来传“道”,而第一句话,就把“道”否定了,这是何苦来哉?因为除了“永恒之道”以外,就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的“道”。用整本书来描写那样无谓的相对的“道”,又所为何来?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个字里,要说“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还有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甚至于策略。这么多东西,为何还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常道”来?如此等等,还有许多连带的问题,问不胜问。总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还是解读老子的人矛盾? 实在地说,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谓不变不易,实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强调“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说法,等于替老子建立了一个“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创世主。其他如犹太—基督教,就有一个全智全能、自在、永在、无所不在的创世主“耶和华”,回教称“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这个创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创世主一类地东西,甚而至于把老子这个“人”变成了个创世主。这个“命题”,牵涉到了由哲学到宗教的演绎,内容十分庞杂,不是本文的重点,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据《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说:回复到根本(如叶落归根),就叫做“常”。知道(认识)“常”的,就叫做“明”。他们把这句话说成:回复到根本就是“常道”,认识“常道”的,就是聪明。这似乎太简易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道德经》第一句里的“常道”,应该是个很重量级的奥秘字眼,而且注明了是“不可道”的。怎么在这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马马虎虎地就“说明”了那个“常道”?知道叶落归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聪明。这有什么神秘不可说的地方?这个“常”字分明不是“常道”,应该是“常理”、“常规”或“常识”。不然,那个不可思议的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不就成了个“纸老虎”了吗?其次,例如“见小曰明,……是谓袭‘常’。”(52章)意思说:见得到微小之处,叫做聪明,……这就是因袭了“常道”。还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这些地方,帛书《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恒”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认作第一章里的那个“常道”讲,把它们当作同一回事。 如后一类的方式,虽然因王弼的引领而使绝大多数人盲从,但也并不是没有一两个独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们,对首章之句,不是没有另一种的读法和解释。他们把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道,是可说明的;道,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的解说接近于这种观点:“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来,持此论者可谓凤毛麟角。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在此基础上给予更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他说:“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谦之文集》卷3《老子校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说的“道”,定义为“变化之总名”,因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易”就是变化,宇宙万有都在阴阳的相激相荡、相辅相成中变化无穷。《易经》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变化,所以称之为“易”。但变化不是没有规则的乱变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所以称之为“易简”。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的本身。变化的本身是不变的,也是不许变的。因为如果“变化”的本身都变了,那就变成没有变化了。这样就会破坏了大前提。所以称之为“不易”。“不易”已经被包藏在“变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单独强调。这一点与老子整体思想没有什么不通之处。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天长地久,四时变化,都是可变可易,安有所谓“常”者哉?这种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恒不变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个专有名词。应该着重研究的就在这个“非”字上。“非”字可以当作“违背”解,可以当作“错误”解,……也可以当作副词“不是”解。问题是:“非”字能不能当作“无、没有”解?考诸古籍,《书经·大禹谟》:“后非众,罔与守邦。”孔颖达疏:“君非众人无以守国,无人则国亡。”其次,《元史·食货志》:“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近代邹容《革命军·革命之原因》:“一两之税,非五六两不能完,务使鬻妻典子而后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当作“无、没有”解。如果“道可道,非(无、没有)常道。”那么就彻底否决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带来的困扰,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归,也彻底解决了矛盾。不过,这里比较更直截了当。 另外,还有一种读法,就是把“非常”两个字连用,当作形容词,去形容最后那个“道”字。也就是把这句话解读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谈的“道”,既是可思议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经注》)其意为: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所以道可道;但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学者认识到这层意义,郭世铭先生《老子就竟说什么?》一书(华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超群出众,他说:“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这种解释,即使并非老子要表达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经》蕴含的思想特征。不难想象,在老子写书的时代,社会上还存在了一些别的“道”,例如,周朝开国是的先王礼乐之道;郑子产的治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还有与老子同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到处宣讲的尧舜之道、《大学》《中庸》之道、宗祧体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说明,给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开道家学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书中有些话,都要叫人转几个圈圈,才能理解(辩证逻辑)。他这《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埋伏”了什么“机关”在内?因为如果第一句话就解歪了,那么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里去了。如果解读的人没有“真知卓识”,遽而发言,就应了“言者不知”(56章)的话了。按老子的话,本来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爱自作聪明,会把最简最易的事,弄得复杂万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来了。他就明说:“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数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话就解歪了。对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见,就在这第一句话上,马上就现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试金石”?这样说来,老子真伟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摘 要: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选取了近代许渊冲《道德经》英译本,通过对译文的分析,了解近代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播。关键词:翻译规范 《道德经》 英译本 1.引言 在众多国外翻译理论中,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综合考虑了语言、文化和篇章等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他认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一种活动(Toury 1995:56)。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德经》和《道经》,共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选取了近代许渊冲《道德经》英译本,通过对译文的分析,了解近代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播。 2.图里的翻译规范概述 翻译规范论是翻译学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心任务是通过对翻译规范的描写与运用来构建翻译研究理论体系,并指导翻译实践与翻译相关的活动。图里将翻译规范划分为两大类:元规范和操作规范。元规范是指翻译的宏观层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与翻译方针有关的因素,二是与翻译直接程度有关的因素(Toury 1995:56-58)。翻译方针包括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指导篇章类型的选择。翻译的直接程度即能否允许间接翻译?操作性规范是翻译的微观层面,一般指译者翻译活动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它影响篇章中语言材料的分布方式、篇章结构和文字表述(廖七一2009)。 3.《道德经》英译中翻译规范的运作 (1)元规范的运作: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道德经》后,国内外老学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世纪末期的国际社会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学者都转向对老子学说的研究,力图寻找自己领域的东方智慧的启示。2003年,许渊冲出版了《英汉对照老子道德经》,此书在语言文辞层面,更重文采和韵律,紧跟学术前沿。 (2)操作规范的运作:选取《道德经》第九章的一段文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许渊冲,2003:18-19) 译成汉语为:要求圆满,不如不干。尖利又锋芒,难以保久常。金玉堆满堂,谁能长守藏。富贵又骄纵,自己招祸殃。攻成快抽身,天“道”恒常。(任继愈,2006:19-20) Don’t hold your fill But refrain from excess. A whetted and sharpened sword Cannot be sharp for ever. A houseful of gold and jade Cannot be safeguarded. Arrogance of wealth and power Will bring ruin. Withdrawal after success Conforms to the divine law. 从字词角度来看:这几句话中的字词,表达了对待事物、对待生活的总的原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头路面,容易受挫折,犯错误。凡事贵在柔弱,要以退为进,才是长久之道。从整体结构来看,《道德经》的文学体格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思维,重整体,尚综合;而西方人的思维是重部分,尚分析。从句式的角度看,上述文字,选用了整齐的四字格,文辞美丽,言简意赅,结构严谨,易于上口。 从整体看,译本力求达到“三美”的要求,追求音美、意美、形美。第三、五句押尾韵,使得文章韵律感增强,后两句押头韵,使得文章结构感强烈;意美,译文不仅传达了《道德经》原文中的字面意思,而且表达了其内在的哲学道理;形美,整章翻译句式工整规范,同时也考虑到传统典籍特有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许渊冲译本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他的翻译是为了传达《道德经》短短五千字精妙的思想底蕴,从而体现了中国特有的诗歌特点和语言本身的特色。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中,从宏观上看,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原因,对典籍《道德经》的翻译有一定影响;从微观上看,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不同,因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社会历史对于一个时代的翻译规范都会有所限制,这就造成了人们对于同一文本的多种阐释。文化典籍的魅力在于各个时期的人们都能够从中发现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阐释,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Toury,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 廖七一,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外语教学,2009(5) [3] 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 许渊冲,《英汉对照老子道德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王平,比较《老子》的三种英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92) 作者简介:谢芸(1988-),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道德经英文:Dao De Jing: The Classic of the Virtue of the Tao (by the ancient philosopher Lao Zi)。《道德经(英文版)》是2008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春秋)老子。

《道德经》为全英文版,简要介绍了老子和《道德经》的有关知识,力求做到行文通俗易懂,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我们身边的细微末节就能够体会到老子的思想。

道德经英文版摘抄:

One is alarmed when in receipt of favor or disgrace,One has great trouble because of one's body tha the is meant by being alarmed by favor or disgrace?Favor is regarded as superior, and disgrace as inferior.

One is alarmed when one receives equally alarmed when one loses is wha tis meant by being alarmed by favor or is meant by having great trouble because of the body?

The reason why I have great trouble is that I have a I had no body,What trouble could I have?Hence he who values the world similarly as heval-Des his been trusted with the world.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啊?展开查看全部3个回答哲学鼎端 1 分钟前【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终极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诗论题记》无有大道至极简,道德共存最理边。唯道是从德互贯,道德经谛玩尽显。道可道非常道嵌,惹得灵类愁破天。今日耿阁履聃意,咿呀学语奉人间。【用诗再解题记诗】:“(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简单,只语遍润万慧山。道可道来非常道,所有仙凡顶礼玩。耿阁九死问阳聃!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让人通晓去?李耳答曰已讲完。”(第二首):”诗赋文篇千万言,桂月忘却十五盘。昼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数闹瞎眼。神亦纠兮鬼也缠,魂曾伤兮魄矣残。辞情总为心影转,撹得梦幻欠蝶安。”(第三首):“为报临世碧草颜,又观祖先奉献甘,帝恩赐游哲殿慧,岂能不度肺腑肝!泪洒华夏人文巅,思化春雨荷露参。大仁无缘恩天冠,唤赢道理本性染。”正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耿阁(鸣天士君)著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终极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耿阁:草於.晚上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并老子《道德经》主要讲的是什么?”之问题的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关于:“《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的问题!我愚人耿阁是献丑的用自己所著写的以下五篇带有极至性的极简性的并带有终极意义性的而且又是具有终极定义性的观念观点的终极性的结论进行终结式的论断予以当仁不让式的敬祖不怠式的为国昭慧式的及其付命以奉式的按照其老子先生的本然本意的意思给予献辞释然而恭复答解之的”。——耿阁(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终极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诗论题记》无有大道至极简,道德共存最理边。唯道是从德互贯,道德经谛玩尽显。道可道非常道嵌,惹得灵类愁破天。今日耿阁履聃意,咿呀学语奉人间。【用诗再解题记诗】:“(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简单,只语遍润万慧山。道可道来非常道,所有仙凡顶礼玩。耿阁九死问阳聃!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让人通晓去?李耳答曰已讲完。”(第二首):”诗赋文篇千万言,桂月忘却十五盘。昼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数闹瞎眼。神亦纠兮鬼也缠,魂曾伤兮魄矣残。辞情总为心影转,撹得梦幻欠蝶安。”(第三首):“为报临世碧草颜,又观祖先奉献甘,帝恩赐游哲殿慧,岂能不度肺腑肝!泪洒华夏人文巅,思化春雨荷露参。大仁无缘恩天冠,唤赢道理本性染。”正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耿阁(鸣天士君)著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终极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耿阁:草於.晚上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

台湾值得研究的论文选题

推荐看彭付芝《台湾政治经济与两岸关系》,谢必震《台湾历史与文化》,这些比论文写的好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白斑病白斑病白斑病吧白斑病白斑病白斑病吧白斑病白斑病白斑病吧男男女女男男女女奶奶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妈妈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笑嘻嘻笑嘻嘻笑嘻嘻系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暗暗暗暗暗暗暗暗暗暗生生世世生生世世事实赌东道赌东道赌东道的方法方法方法方法方法各个各个各个各个各个黑糊糊黑糊糊黑糊糊后将计就计将计就计经济可靠可靠可靠可靠可靠哩哩啦啦哩哩啦啦理论亲切亲切亲切亲切亲切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往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额仍然仍然仍然仍然仍然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天营业员营业员营业员眼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批评批评批评批评批评!!!!!!!!!!!!!!!!!!!!!!!!!!!!!!!!!!!!!!!!!!!!!!!!!!!!!!!!!!!!!!!!!!!!!!!!!!!!!!!!!

去这里看看 然后我又给你找到这一篇,关于佛教的中国佛教在台湾之发展史p. 289提要现代学者在研究宗教现象时,往往依宗教组织形式之有无,将宗教大别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或称非制度性宗教、民间宗教、通俗信仰)。[1]但是在各种地方志书中,却将宗教大别为「官方祀典」和「民间崇拜」两大类,近代学者视为制度化宗教的佛教和道教,都归属于「民间崇败」的「大众信仰」宗教,而「官方祀典」也同时是「民间崇拜」的对象。因此,要了解台湾佛教发展史,首先要知道:一、台湾佛教从明郑时代自闽南传来算起,虽已历三百多年之久,但因台湾位处大陆东南海疆的边陲,并且是一新开发的岛屿,所以佛教文化要深层化或精致化,除少数个别情况外,是缺乏足够发展条件的。二、由于地理位置和移垦的人口,都和对岸的闽、粤两省具有密切的地缘关系。所以台湾佛教史的发展性格─边陲性和依赖性─主要便是受此两省的佛教性格影响。三、虽然台湾近三百年来的佛教发展史当中,日据时代的影响只占其中五十年而已,但因日本佛教具有日本宗派文化的特殊性,以及高度政治化的冲击,所以一旦日本势力退出,改由对岸祖国重新接管,在短期间内,便不得不面临再度急据地由日本的佛教转变成为中国化佛教的艰难适应问题。[2]四、近五十年,台湾佛教发展的各个层面,虽然颇多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如果说数十年来的台湾佛教全无起色,全未进步,这也非持平之论。从各方面看,尽管进步、革新的幅度不如经济、艺术、政治等层面来得大,但是佛教在台湾的发展,确实已在层层云雾中透露出一线曙光。 关键词:1.台湾佛教2.皇民化运动3.白衣佛教4.斋教 p. 290壹、绪论─不可抹灭的一页1927年,已故的佛学泰斗彻尔巴次基(Th. Stcberbataty)曾说:「虽然在欧洲,自开始了关于佛教的科学性的研究以来已有一百年历史,可是我们对于佛教的教与哲学最根本意义的理解,迄仍在暗中摸索。」[3]从那时以来发生了许多事情,诸多亚洲、欧洲以及北美卓越的佛教学者们出版了许多论文和书籍,演译注释了佛教教理的教义;另一方面,有许多居士们也从佛陀的教训,发现了对二十世纪的人民与国家有妥恰的指导原理。三百年来台湾的佛教发展,从清代以前、清末、日据时期到光复后的各个阶段,皆有各自不同面貌的呈显。其中,在清末以前,主要是闽南系的禅净双修寺院(「闽南化」抑或「斋教化」);日据时期则结合日本曹洞宗在台的发展,而建立起则结合日本曹洞宗在台的发展而建立起较具全岛性的佛教组织(「日本化」、「皇民化运动」)。光复以来,日本佛教的影力消退,而随着大陆各省的佛教僧侣和佛教组织的来台,在传戒与中国佛教会的组织运作底下,使得台湾传统的佛教寺院出现明显的变迁。质言之,近五十年来,已中国化的印度原始佛教,在台湾土地上本土化,又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国际化,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弘传里,佛教能有今日的盛况,台湾佛教五十年可说是关键之传承,而曾经为此流血流汗努力播种开创的高僧大德居士,亦将在这历史上留下不可抹灭的一页。贰、郑氏东迁与佛教来台明天启四年至永历十五年之间(1624─1661)荷兰以其政治及经济力量在台湾南部先住民之间传播基督教。[4]公元1636年开始引进中国人到台湾来开垦土地,种植米、蔗、靛菁。至公元1640年移民人数达到一万一千人左右,此后随着中国大陆政局的演变,移民人数或增或减,根据─ 一般人认为这是最后一任台湾长官揆一( )的化名─所发表的〈被遗误的台湾〉一文的记载,在台湾缴交人头税的中国人约有二万五千人,加上妇孺当在五万人以上。[5]荷兰人占领澎湖之后,日渐增加的汉移民在今天台南市区兴建了崇祀医神吴真人(又称大道公、保生大帝)的慈济宫(又称真君庙、 p. 291关山庙)也有明确的记载。[6]「大众信仰」随移民东渡,盛行于闽粤的佛教也于是时随缘来台,应是合理的推论。[7]台湾佛教史之展开,若就信实之史料而言,当自郑氏延平王国东迁始。据延平王户官杨英怔实录,永历八年九月清以海澄公敕印招成功降,并遗其弟持芝龙书劝之,在十七日条下有如下记载:二使到安平镇,发吕太礼物不只就布帆安驻诏敕。藩见其意不善,不肯受诏。又藩复禀与太师(芝龙),禀内: 「九月十一日即回,儿嘱其致意诏使,约期相面,而诏使忽于九月十七日遂到安平,盛设供帐于报恩寺安顿,乃诏使不敢住宿,哨马四出,布帆山坡」云云。[8] 由此可以想象郑氏与佛教不无接触。至于郑氏时期所建之寺庙,可以认为佛教寺院者,根据清代之各府县志记载如下:在宁南坊有观音堂、准提堂,在镇北坊有观音亭、万福庵、赤山堡,六甲之龙湖岩等六处。而在家居士对于佛教有修养者,多为明末遗臣,痛心亡国,不愿再仕,乃变服为僧,或终身持斋,或终日诵经自娱,如沈光文自文开,少比明经贡太学,福王元年授太常博士,闻贵王立粤中,走肇庆,累迁太仆哨卿,永历三年来台,其后为人进谗,几遭不测,故变服为僧。李茂春字正青,隆武二年举孝廉,善属文,永历八年来台,卜居永康里,日讼佛以自娱。林英字云义,崇祯中,次岁贡知昆明县事,后祝发为僧,间道至厦门,入台湾。张士郁,崇祯六年副榜,明亡入山,耿精忠之乱后入台,居东安坊,持斋念佛,倏然尘外。另有明鲁王女,聪慧知书,工刺绣,适南安儒士郑哲飞,生一男三女,夫殁来台依宁静王以居,晚年持斋独处,邑人钦之,以为女师。[9]前述六人,实开台岛在家学佛之先河,且为台湾早期佛教史之珍贵一页。参、清代时期的台湾佛教具体文章: 网页最下面有一些相关的文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