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二、人际关系的要素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交往的主动性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交往的互益性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交往的条件性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三、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心理保健的功能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移情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 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恢复控制感: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信任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自我暴露自我暴露这一变量的特点是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都能与他人交流。其定义为一人向他人交流个人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由几个方面组成。⑴“意图”指个人向他人做自我暴露的意愿。人们暴露了他们没有打算暴露的事情,有无意识的流露,也有有意识的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⑵“量”系指与他人沟通信息的量。人们在交谈中向他人暴露了自己大量的信息,如隐私,夫妻关系不和等。这表达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大。反之不愿谈自己的情况,表现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小。⑶“价”系指自我暴露的内容是阳性还是阴性。阳性即为暴露自己好的方面;阴性即为暴露自己坏的方面。⑷“真实性”系指自我暴露的准确性。暴露的内容与个人真实思想、情感的吻合程度会有所变化。一些人乐于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另一些人却很困难。确认当一个被他人承认和理解时,就产生了确认。确认是指沟通中一人对他人所作的特殊反应。确认反应承认和证实他人的感知。确认反应可使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承认他人作为独特的人而存在。下面是确认反应的特征:直接承认:对他人传递的信息给予直接反应,或对他人表示直接关心。同意有关内容:加强或支持他人所说的内容。例如:“是的,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少目前我是同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支持性反应:表达理解、肯定,或努力使他人感到更好。例如:“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有这种态度你会做好的。”“你取得的进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澄清问题:努力理解他人传递的信息内容或过去的情感体验,这里还包括通过进一步询问有关信息或鼓励他人对他们的情感作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内容方面):“关于这点,请再详细谈谈你的看法。”“我感到我还没有理解,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又如(感情方面):“你能否再描述一下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在试图理解他人的情感时,重点应放在描述上,而不是放在解释情感上。表达积极的情感:对他人做肯定的,非批评的情感反应。例如:“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一切。”“你所说的使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已观察到确认在帮助患者建立与周围的联系情感上是重要的。在医院,病人常感到他们不仅与家庭、工作失去了联系,甚至与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也无联系。下面是一位行手术探查术的病人在术后体验到的强烈的疏远感。我希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好像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否还要给我做手术?最后一次活检的结果如何?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拍那么多X片?如果还要做手术,是不是由原来的医生做?谁在安排这些事?我感到好像没有人负责我的事,没有人关心我,我感到自己被遗忘了,没有人知道我。这位患者描述了他对发生的事感到极大忧虑和不安,但周围的医务人员对她毫不关心。她需要被确认,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有关检查的信息,如X线报告,活检和手术结果都可帮助患者减少因无人关心、过问,被看成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通过确认反应,认识到她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孤独感,并使她感到自己也加入到医务人员为她所进行的治病活动中去了。五、交流技巧人际交流也就是人们面对面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换。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相互交流,就是陌生人聚在一起也能交流。例如在机场,在候诊室或观察球赛等,人们聚在一起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进行交流,人们在互相交流思想、互通情感的过程中,有通过语言交流,也有通过非语言交流,包括表情、姿态等。语言交流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1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2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3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4细心观察5提问的技巧(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6重复7倾听⑴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病人患病后无论生理、心理都需要他人帮助。这种需求比平常更多,更强烈。他所需求的不只是常人所需要的一般微笑和打个招呼的和善态度,他更需要同情、理解和关注,所以我们更要满腔热忱地去帮助他。很多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产生焦虑不安,变得特别敏感。他们常常从医务人员的表情、动作来猜测自己病情的轻重及有无治愈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为此,病人见了护士在旁边就有一种安全感和希望,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只是关心而言。⑵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要接纳病人情感,努力去理解他的行为,不要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让病人有充分倾诉的机会,认可其谈话的价值,即使其讲话粗鲁,甚至不礼貌,也要忍耐。⑶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护士的态度要温和,要使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首先要放松,告诉病人请他来的理由,让病人安定下来,与护士建立会谈关系。⑷细心观察在会谈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听要说外,还要对病人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注意他的言外之意,同时也要观察他的情绪等变化。尤其是精神病人,从谈话可发现他的症状变化,思维等情况。⑸提问的技巧提问是“交谈的基本手段”。交谈者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有效交谈中最重要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两类提问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a开放式提问给回答一方以思考判断和发挥的余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和感情。提问者可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较多的信息。如“您有哪些不舒服?”“您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看病的?”b封闭式提问将患者的反应限制于特别的信息范畴之内的问题为封闭式问题。常被人们与是非题联系在一起,如回答“是”或“否”。如“你是否经常吸烟?”“你感到你的呼吸比昨天好些,差些。还是基本上一样?”“你的家族中有心脏病史吗?”“生病使你感到恼怒吗?”封闭式提问常用于收集统计资料,病史采集或获取诊断性信息、为澄清某个问题,适用于互通信息性交流中和会谈结束时,而不宜在治疗中交谈。⑹重复在交谈过程中,重复是交流的反馈机制,通过重复,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了解自己正在倾听他的讲述,并理解他所说的内容。重复给患者以一种自己的话有人倾听,正在生效之感,加强其自信心。使病人感到自己的话有效果或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被鼓励,从而继续讲述,并进一步思考。⑺倾听这里所讲的“倾听”,不是指生理功能的“听力”,而是一种心理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首先要认真,用心去听对方讲话,不受外界干扰。对对方的讲话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应用重复,或语气词或点头表示等。要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但不要轻易给对方的话作出判断,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听清时,要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会谈的注意事项a讲话时注意力要集中.b要选择适当的环境避免干扰。避免应用术语,要通俗易懂,不要目棱两可,如“少食多餐”,多或少也是含糊不清的概念。又如,“流质”,有人认为是牛奶,豆浆,有人认为是饮料,还有人认为是其他东西。c保持合适的距离空间效应是指与人际交往密切的相关的个人空间距离。一般不宜太近或太远。太近:使对方有压迫感或易产生误会。个人距离—约一臂之长。通常为熟人、朋友、医患交谈时采取的距离。社交距离—非语言交流技巧除语言交流手段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手段。即体势语言,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情绪、气质和性格以及交谈患者双方的相互状态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语言的运用往往大大超过语言的运用。人的精神风貌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内容和情绪,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初次印象”往往影响相互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同样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可能具有相反的或不同的意义。1.体势语言的作用(非语言的作用)体势语言的作用:1表达感情2调节相互关系3验证语言信息4维护自我形象⑴表达感情通常体势语言所表示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交往者用体势语言形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而面部表情和声调这样的非语言暗示比语言信号影响更大。作为病人,他们的某种情绪变化,比如压抑、焦虑、恐惧、不安、厌恶、愉悦、兴奋、满意等,若用体势语言信号交流往往会更清楚,有时病人也许会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却无意识地通过难以控制的体势行为暴露出来。如一病人站在医护人员面前,神经质地搓揉双手,此行为传递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⑵调节相互关系体势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人与人的相互信息的传递。如点头、对视、皱眉、改变体位、靠近对方或离开对方等信号,所有这些都调节着信息的传递。护士与病人讨论问题时向病人点头表示要病人继续说下去;护士在家庭调查时,当谈话接近结束时频频地看表(有意或无意)意味着交谈到此为止;当病人话到一定时间表示出疲倦的表情或病人家属站起来打算把茶杯端走,则提醒护士谈话结束时到。体势语言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中也可以调节相互间沟通。如在急救室医生向护士很沉重地点点头,表示抢救已经无济于事了,护士将停止操作;而医生频频环顾四周,不想与要获得病人信息的护士保持眼睛接触则是为了控制交流的进行。⑶验证语言信息体势语言的第三个作用是验证语言信息。当语言和个人表达的情感相匹配,相一致时,沟通是有效的。如果一个病人说“我感到好极了,”但却显得烦躁和愤怒,此时,体势语言与语言内容传递的意思不一样,这就使他人难以对这位病人作出正确反应。日常的人际沟通也同样有体势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矛盾的情况。如虽然嘴上留客,但体势语言上却早已在送客了。心理学家发现通常情况下,如果口头语言与体势语言相矛盾,那么真正反映出人们真实心态的是体势语言,而此时的口头语言仅仅构成了一种装饰性的“面具”。在这种情况下,对沟通的理解应主要以体势语言为判断依据。在我们国家,许多年以来人们不仅提出“言行一致”,更讲求“身教胜于言教”。很显然,如果身体力行与口头提倡的信息不一致,那么这种口头提倡不会有任何效用。由此可见,体势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与语言的信息相抵触,则会抵消语言沟通的效果,这就是体势语言的验证作用。⑷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第四作用是维持沟通者的自我形象,但这个作用也许不如体势语言的其他作用明显。体势语言可帮助人们在他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形象,也可以帮助人们表现他们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形象。在任何一个互动中,人们都有他们想要维持的形象,例如公司职员西装革履的着装,向他人表明,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公职人员。一位有50年军龄的老人,在他退休后仍然每天穿着军装,他是向人表明,他曾经是一名威武的军人。同时,某些身体姿态,携带物品,环境布置等都可以显示人的地位、身份和关系。如携带使用移动电话,驾驶或乘坐高级轿车,就可以显示出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阔老板。在上述例子里,交往者运用体势语言暗示维护了他们想要向他人传递的一部分自我形象,这就是体势语言的第四个作用,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根据其动静态分为两种。无声的动姿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手势:双手的运用可以非常鲜明地表达一个人的意向。例如兴奋时鼓掌,愤怒时握拳,不知所措时抓耳挠腮等。比例,人们在讲课时,也要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表达词意。因此,恰当地运用手势会增强传出信息的清晰性,增强表达思想感情时的感染力。眼神与注视方向: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在交流中要平视对方,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如忧郁症患者眼神是无精打采;躁狂症,两眼炯炯有神。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中解除生疏紧张气氛的重要因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而有的人面孔总是显得很严肃,令对方感到敬而远之。因此,作为护士在与病家接触时,首先要笑脸相迎,给人一个亲近的感觉和良好的开端。触摸:这是有较强感情色彩的非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多的触摸语是握手。握手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应正视对方面带微笑,握手时力量要适度,不要太紧,时间不要太长。能触摸有多种形式,采用触摸与环境场合相一致后,才有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否则,要引起消极后果,所以触摸一定要考虑人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例:病家被告知了悲痛的消息,此时,护士将手放在悲痛者的臂上可得到好的反应。相反,对一脸怒气需要发泄的病人采用这样的触摸往往适得其反,此时让他发泄愤怒比安慰他效果更好。无声的静姿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能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衣冠楚楚去赴宴给人以良好印象,同时表示对主人的重视,尊敬。金银首饰的佩带,象征着人的财富及气质(高贵,俗气)。沉默:沉默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起一种很有价值的作用,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有时也是消极的,并对沟通起反作用。问题是何时运用、如何运用?一般来说,沉默较少运用于交谈的起始期和结束期,而较多地用于探讨期。在起始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努力通过谈话建立一种联系,而过多的沉默将影响这一过程。在交谈的最后阶段,沉默可能暗示交谈停止过早,这种作用恰与有计划的终止背道而驰。在探讨期,医护人员较常运用沉默来为双方提供时间思考他们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在效果上,医护人员的沉默是在告诉患者:“继续讲,我和你都在想这个问题,你没有什么要讲的吗?我愿意听你讲。”沉默是让医护人员和患者汇集、整理思绪的有用技巧。虽然长时间的停顿是令人不舒服的,但短时间的沉默是有效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沉默有积极方面,但也有一些缺点,它并不总是金点子。在交谈者双方没有相互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沉默将增加紧张度。例如,当双方不清楚对方在沉默中究竟想做些什么,沉默可能增加他们的不舒适和焦虑。交谈中过多运用沉默也可引起无所适从的感觉,太多的停顿和沉默可使参与者感到谈话目的不明确,或无重点。最后,过多运用沉默也可使患者感到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反应。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普遍缺失沟通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院士表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你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要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以外,如何能让有关人员或审批机关了解和接受这个项目,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另外,搞工程与搞基础科学不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个体的活动较多,而在工程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团队的活动,团队成员间能否很好的沟通与合作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朱院士分析说,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所以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朱院士认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使是学术活动,更多的是学术报告,很少有自由讨论和辩论的时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活动。比较国外的教育,朱院士说,我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沟通课程,而国外的大学里被称为communication的课程已开设的相当普遍。他还回忆在前苏联留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学5年里的考试全部是口试。他说,口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他记得有一次口试,老师提的问题与书本毫不相关,虽然他一道也未回答上来,但老师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情况仍然给了他5分。“实际老师是想了解你的知识面和与专业有关东西的掌握”。朱院士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独立的思想,再鼓励他去表达出来。他同时建议,在大学里应逐步开展直到普遍开设沟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教育界要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教师和设立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逐步从中小学抓起。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心理问题首因针对朱院士提出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记者在对一些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学教师的认同,他们表示,现在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沟通或不会沟通,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在某大学举行的一场研究生辩论赛上,双方正在为“学历和能力那个重要”而唇枪舌剑。但是,这种友好的争论却因有的辩手因肢体语言使用不当,慢慢地转变成了正反双方的相互蔑视甚至是个人攻击。在评审官的制止下,一场本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活动却因不会沟通而流产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说明一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起码的沟通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我校对研究生的一份调查统计来看,‘在经常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一项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说明有 12%的人不太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冷漠’一项中,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两者相加是 。”林教授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大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本科生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自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4人一屋,免不了发生各种矛盾,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入进来,直到系里或学校出面加以解决。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刘翼灵老师也说,宿舍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而据林永和教授介绍,在某所著名大学,因宿舍关系紧张,曾发生过两名博士生的决斗事件,结果两败俱伤,一人惨死,另一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也发生过宿舍群殴的人命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连续搞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首因,占了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林教授用调查数据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所谓沟通,就是一个信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享用,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如果遵循一些社会准则、法律原则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现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三是不利于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沟通课程并未普遍开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都可选修。这门课是以小组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下,比如在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有的同学要睡觉,有的却在发短信,有的在用电脑,同学之间通过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达到相互谅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目的。“这种轻松活泼的以聊天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选课踊跃,而且比单纯的讲授方式更加有效。”查晶老师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也叫团体辅导小组)的必修课程。课程共有7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也是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语言表达、表情、语态、肢体语言,各种有利于沟通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被采访的老师也承认,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没有时间上此类选修课程。其实他们更需要补上这一课。从提高表达能力来说,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虽然现在在大学里,辩论赛很流行,但多是能言善辩者的“游戏”,不善交流的学生只是“望赛兴叹”罢了。■新闻链接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提高这种竞争力就需要:用理论武装沟通。如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用言辞修饰沟通。要具有较好的言辞修饰、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在言语沟通中提高言辞智商;用身体语言强化沟通。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时,还在运用许多非语言的行为进行沟通,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这种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管理界中所说的领导魅力就是一项很强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相关链接企业招聘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再看看一些知名企业对职场新人的要求,“沟通能力”也一定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持、礼仪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有亲和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不过参与面较窄,只有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能够从事。
大一是个重新开始的社交圈。仔细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朋友是如何开始的交往的,恋人是如何开始交往的...这将是个非常有趣的题目...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我们队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对各寝室人员进行了调整,大家相处了一年的室友证明而对于像你们这些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友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一、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要性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一门学问。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窃同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决定人的心理状态,而情绪的困状又大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人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群体归属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消除孤独感,形成愉悦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群体感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而群体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认同。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像你们这样的地方委培生还面临着自己找工作的问题,今后要融入社会=开创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冲击下,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你们布局备人际交往能力,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的类型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员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学员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这个原因有很多,分析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1、自私自利是首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2、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三、大学生如何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互补互助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建立良好的队集体队集体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聚合期。一个集体的初期,学员间缺乏感情联系,保持较大的心理距离;第二阶段是同化期。通过初步接触与集体活动,学员间不断产生共同体验和共同语言,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开始有了自发的共同的要求和行为。第三届断是形成核心期。在进一步交往中,出现了一批受学员拥护的核心骨干,他们在队内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地位,能把学员们团结起来,自觉管理学员队。第四阶段是成熟期。队内核心的形成,促进了集体规范的形成,营造了一种群体心理气氛,学员团结,人际关系协调,一个真正的队集体成熟期来,队风是整个集体状况的具体表现。每位学员都有责任通过自身努力和共同协作,为建设良好的队风作贡献,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骨干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学员办实事,建设凝聚力强的团结性队集体,这样更有利于学员和人际交往。(三)锻炼提高人家交往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1、善于结交。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2、善于表达。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3、善于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4、善于处理矛盾。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上面将了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交际能力。我认为总的来讲,在平时交往中各位学员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二、人际关系的要素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交往的主动性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你上街购物,虽然你可主动地选择某品牌的商品,但营业员也可主动向你介绍相关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选择。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作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地下诊断开处方,但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适合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诊治。交往的互益性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如一位护士对一位慢性病人讲:“这个病你比我有经验,所以还得多听听您的意见。”病人听后会自然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接受着他人的影响。交往的条件性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三、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这需要人们以更迅速的方法直接沟通信息。如电脑上网,可以交友、购物、等。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财富,有人由于获得了某一信息,而成为百万富翁;而又由于信息的滞后使你落后,甚至企业倒闭。在当今的护理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使我们的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更新、壮大。心理保健的功能人们进行交往不仅获得信息交流,而且实现心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如: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都有相同的认知,双方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越说越投机,彼此成为力量汲取和情感宣泄的对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遇到好友有谈不完的话题,真是久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对方的某一观点不一致,也不会予以指责或排斥,而会采取接纳、容忍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在交往时彼此相容,心理上的距离很近,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因此,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相反,心理病态,是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如彼此采取消极、否定、排斥的态度,削弱了人际关系朝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产生分离性情感。如两人有矛盾,也不愿沟通。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彼此心理距离很大,易产生抑郁情绪及孤独寂寞感。如婆媳关系不和、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有损心身健康。因此,作为护士我们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肯定、接纳的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四、影响护士交流的因素移情这个词是由西多普·利普斯(Thedop Lipps)于1909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移情定义为“感情进入”的过程。也就是说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通俗地说—角色转换,我们医务人员应站在病人或病家的立场上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我们现在制定的一些制度是否从病家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去考虑。移情对于患者来说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⑴首先,移情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那种陷于困境的孤独感。当患者感到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平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在于被人理解,一旦彼此产生误解后,会产生不愉快情绪,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⑵移情有助于使患者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患者在困境中作自我调整。⑶移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和悲观时,我们的护士给予支持、鼓励,并关心帮助病人,此时患者会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第二个主要交流变量是控制(Control)。在每次交流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内在成分。只要一个人影响他人他事,或被他人他事所影响,就存在着控制。患者是否对疾病具有控制感?我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感受,即所谓的“个人控制”。还要考虑人际间或相互间的感受,即所谓的“关系控制”个人控制:是人们在能控制环境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产生的一种感受。个人控制能增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权利感,降低他们的无权感。分类:行为控制、认识控制、信息控制、回顾性控制关系控制:被认为是人们对自己与别人联系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他们对自己能影响相互的性质和发展程序的感知。这类控制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作为个人特征存在的。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有效的人际沟通。分类:互补关系、对称关系、平行关系控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⑴从患者的角度看控制无论病人是患了什么病,是严重的疾病,还是不太严重的疾病,均失去了个人控制,这是患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患者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动不能动,连个人生活料理都要别人帮助。疾病使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患者就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都不能控制。因而出现了失控感,失控感使病人出现两种后果。依赖性:任何事都依赖于医务人员,有些事完全可以自己处置的,也不肯去做。对抗性:认为自己的疾病已无法治了,表现为愤怒,拒绝各种治疗,对事处置为对抗性的。此时作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及有关情况,帮助病人处理好这些问题。恢复控制感:评估病人失控制感的原因及有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病人能自己管理方面让病人自己支配。如:剖腹产病人,鼓励其尽早起床走动,个人卫生尽量自己料理。如:骨折病人,石膏拆掉后也要尽早锻炼肢体功能。在病人不能独立管理时,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医务人员共同处理。⑵从护士的角度看控制对医务人员(护士)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失控,而是要找到与同行和患者“共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关系控制对医务人员来说是首要的问题,通过分享控制,可消除个人的失控感,达到相互依存。信任包括不加评论地接受他人。为个人能依据他人交流行为的一种个人期望。信任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当相互关系出现信任时可产生积极作用。信任有助于人们产生的一种安全感和与外界有联系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别人都在关心他。信任可在相互关系中创造一种支持性气氛,这种气氛可减少防卫性交流,它能使人们更加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医疗护理中,第一个作用—安全感,对患者来说特别重要;第二个作用—支持性气氛对医务人员来说特别重要。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关心、照顾病人,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自我暴露自我暴露这一变量的特点是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都能与他人交流。其定义为一人向他人交流个人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由几个方面组成。⑴“意图”指个人向他人做自我暴露的意愿。人们暴露了他们没有打算暴露的事情,有无意识的流露,也有有意识的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⑵“量”系指与他人沟通信息的量。人们在交谈中向他人暴露了自己大量的信息,如隐私,夫妻关系不和等。这表达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大。反之不愿谈自己的情况,表现了自我暴露的量较小。⑶“价”系指自我暴露的内容是阳性还是阴性。阳性即为暴露自己好的方面;阴性即为暴露自己坏的方面。⑷“真实性”系指自我暴露的准确性。暴露的内容与个人真实思想、情感的吻合程度会有所变化。一些人乐于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另一些人却很困难。确认当一个被他人承认和理解时,就产生了确认。确认是指沟通中一人对他人所作的特殊反应。确认反应承认和证实他人的感知。确认反应可使他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承认他人作为独特的人而存在。下面是确认反应的特征:直接承认:对他人传递的信息给予直接反应,或对他人表示直接关心。同意有关内容:加强或支持他人所说的内容。例如:“是的,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少目前我是同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支持性反应:表达理解、肯定,或努力使他人感到更好。例如:“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有这种态度你会做好的。”“你取得的进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澄清问题:努力理解他人传递的信息内容或过去的情感体验,这里还包括通过进一步询问有关信息或鼓励他人对他们的情感作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内容方面):“关于这点,请再详细谈谈你的看法。”“我感到我还没有理解,你能作进一步解释吗?”又如(感情方面):“你能否再描述一下你对那个人的感觉?”在试图理解他人的情感时,重点应放在描述上,而不是放在解释情感上。表达积极的情感:对他人做肯定的,非批评的情感反应。例如:“我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一切。”“你所说的使我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已观察到确认在帮助患者建立与周围的联系情感上是重要的。在医院,病人常感到他们不仅与家庭、工作失去了联系,甚至与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也无联系。下面是一位行手术探查术的病人在术后体验到的强烈的疏远感。我希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好像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否还要给我做手术?最后一次活检的结果如何?他们为什么要给我拍那么多X片?如果还要做手术,是不是由原来的医生做?谁在安排这些事?我感到好像没有人负责我的事,没有人关心我,我感到自己被遗忘了,没有人知道我。这位患者描述了他对发生的事感到极大忧虑和不安,但周围的医务人员对她毫不关心。她需要被确认,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有关检查的信息,如X线报告,活检和手术结果都可帮助患者减少因无人关心、过问,被看成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通过确认反应,认识到她所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孤独感,并使她感到自己也加入到医务人员为她所进行的治病活动中去了。五、交流技巧人际交流也就是人们面对面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换。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相互交流,就是陌生人聚在一起也能交流。例如在机场,在候诊室或观察球赛等,人们聚在一起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进行交流,人们在互相交流思想、互通情感的过程中,有通过语言交流,也有通过非语言交流,包括表情、姿态等。语言交流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与病人会谈的态度和技巧:1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2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3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4细心观察5提问的技巧(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6重复7倾听⑴满腔热忱,富有亲切感和同情心病人患病后无论生理、心理都需要他人帮助。这种需求比平常更多,更强烈。他所需求的不只是常人所需要的一般微笑和打个招呼的和善态度,他更需要同情、理解和关注,所以我们更要满腔热忱地去帮助他。很多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产生焦虑不安,变得特别敏感。他们常常从医务人员的表情、动作来猜测自己病情的轻重及有无治愈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抢救病人时要做到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为此,病人见了护士在旁边就有一种安全感和希望,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只是关心而言。⑵接纳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人格要接纳病人情感,努力去理解他的行为,不要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让病人有充分倾诉的机会,认可其谈话的价值,即使其讲话粗鲁,甚至不礼貌,也要忍耐。⑶从病人的立场出发,建立会谈关系。护士的态度要温和,要使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首先要放松,告诉病人请他来的理由,让病人安定下来,与护士建立会谈关系。⑷细心观察在会谈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听要说外,还要对病人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注意他的言外之意,同时也要观察他的情绪等变化。尤其是精神病人,从谈话可发现他的症状变化,思维等情况。⑸提问的技巧提问是“交谈的基本手段”。交谈者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有效交谈中最重要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两类提问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a开放式提问给回答一方以思考判断和发挥的余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思想和感情。提问者可从对方的回答中获得较多的信息。如“您有哪些不舒服?”“您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看病的?”b封闭式提问将患者的反应限制于特别的信息范畴之内的问题为封闭式问题。常被人们与是非题联系在一起,如回答“是”或“否”。如“你是否经常吸烟?”“你感到你的呼吸比昨天好些,差些。还是基本上一样?”“你的家族中有心脏病史吗?”“生病使你感到恼怒吗?”封闭式提问常用于收集统计资料,病史采集或获取诊断性信息、为澄清某个问题,适用于互通信息性交流中和会谈结束时,而不宜在治疗中交谈。⑹重复在交谈过程中,重复是交流的反馈机制,通过重复,医护人员可以让患者了解自己正在倾听他的讲述,并理解他所说的内容。重复给患者以一种自己的话有人倾听,正在生效之感,加强其自信心。使病人感到自己的话有效果或被理解时,就会感到被鼓励,从而继续讲述,并进一步思考。⑺倾听这里所讲的“倾听”,不是指生理功能的“听力”,而是一种心理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息所做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首先要认真,用心去听对方讲话,不受外界干扰。对对方的讲话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应用重复,或语气词或点头表示等。要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但不要轻易给对方的话作出判断,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听清时,要客气地请对方重复。会谈的注意事项a讲话时注意力要集中.b要选择适当的环境避免干扰。避免应用术语,要通俗易懂,不要目棱两可,如“少食多餐”,多或少也是含糊不清的概念。又如,“流质”,有人认为是牛奶,豆浆,有人认为是饮料,还有人认为是其他东西。c保持合适的距离空间效应是指与人际交往密切的相关的个人空间距离。一般不宜太近或太远。太近:使对方有压迫感或易产生误会。个人距离—约一臂之长。通常为熟人、朋友、医患交谈时采取的距离。社交距离—非语言交流技巧除语言交流手段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手段。即体势语言,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情绪、气质和性格以及交谈患者双方的相互状态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语言的运用往往大大超过语言的运用。人的精神风貌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内容和情绪,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初次印象”往往影响相互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同样的面部表情或手势可能具有相反的或不同的意义。1.体势语言的作用(非语言的作用)体势语言的作用:1表达感情2调节相互关系3验证语言信息4维护自我形象⑴表达感情通常体势语言所表示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交往者用体势语言形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而面部表情和声调这样的非语言暗示比语言信号影响更大。作为病人,他们的某种情绪变化,比如压抑、焦虑、恐惧、不安、厌恶、愉悦、兴奋、满意等,若用体势语言信号交流往往会更清楚,有时病人也许会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却无意识地通过难以控制的体势行为暴露出来。如一病人站在医护人员面前,神经质地搓揉双手,此行为传递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⑵调节相互关系体势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人与人的相互信息的传递。如点头、对视、皱眉、改变体位、靠近对方或离开对方等信号,所有这些都调节着信息的传递。护士与病人讨论问题时向病人点头表示要病人继续说下去;护士在家庭调查时,当谈话接近结束时频频地看表(有意或无意)意味着交谈到此为止;当病人话到一定时间表示出疲倦的表情或病人家属站起来打算把茶杯端走,则提醒护士谈话结束时到。体势语言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中也可以调节相互间沟通。如在急救室医生向护士很沉重地点点头,表示抢救已经无济于事了,护士将停止操作;而医生频频环顾四周,不想与要获得病人信息的护士保持眼睛接触则是为了控制交流的进行。⑶验证语言信息体势语言的第三个作用是验证语言信息。当语言和个人表达的情感相匹配,相一致时,沟通是有效的。如果一个病人说“我感到好极了,”但却显得烦躁和愤怒,此时,体势语言与语言内容传递的意思不一样,这就使他人难以对这位病人作出正确反应。日常的人际沟通也同样有体势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矛盾的情况。如虽然嘴上留客,但体势语言上却早已在送客了。心理学家发现通常情况下,如果口头语言与体势语言相矛盾,那么真正反映出人们真实心态的是体势语言,而此时的口头语言仅仅构成了一种装饰性的“面具”。在这种情况下,对沟通的理解应主要以体势语言为判断依据。在我们国家,许多年以来人们不仅提出“言行一致”,更讲求“身教胜于言教”。很显然,如果身体力行与口头提倡的信息不一致,那么这种口头提倡不会有任何效用。由此可见,体势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与语言的信息相抵触,则会抵消语言沟通的效果,这就是体势语言的验证作用。⑷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第四作用是维持沟通者的自我形象,但这个作用也许不如体势语言的其他作用明显。体势语言可帮助人们在他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形象,也可以帮助人们表现他们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形象。在任何一个互动中,人们都有他们想要维持的形象,例如公司职员西装革履的着装,向他人表明,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公职人员。一位有50年军龄的老人,在他退休后仍然每天穿着军装,他是向人表明,他曾经是一名威武的军人。同时,某些身体姿态,携带物品,环境布置等都可以显示人的地位、身份和关系。如携带使用移动电话,驾驶或乘坐高级轿车,就可以显示出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阔老板。在上述例子里,交往者运用体势语言暗示维护了他们想要向他人传递的一部分自我形象,这就是体势语言的第四个作用,维护自我形象。体势语言的沟通方式根据其动静态分为两种。无声的动姿又称动态体语,即通过无声的动作来沟通思想和感情。手势:双手的运用可以非常鲜明地表达一个人的意向。例如兴奋时鼓掌,愤怒时握拳,不知所措时抓耳挠腮等。比例,人们在讲课时,也要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表达词意。因此,恰当地运用手势会增强传出信息的清晰性,增强表达思想感情时的感染力。眼神与注视方向: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在交流中要平视对方,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如忧郁症患者眼神是无精打采;躁狂症,两眼炯炯有神。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中解除生疏紧张气氛的重要因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而有的人面孔总是显得很严肃,令对方感到敬而远之。因此,作为护士在与病家接触时,首先要笑脸相迎,给人一个亲近的感觉和良好的开端。触摸:这是有较强感情色彩的非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多的触摸语是握手。握手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应正视对方面带微笑,握手时力量要适度,不要太紧,时间不要太长。能触摸有多种形式,采用触摸与环境场合相一致后,才有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否则,要引起消极后果,所以触摸一定要考虑人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例:病家被告知了悲痛的消息,此时,护士将手放在悲痛者的臂上可得到好的反应。相反,对一脸怒气需要发泄的病人采用这样的触摸往往适得其反,此时让他发泄愤怒比安慰他效果更好。无声的静姿又称静态体语,主要通过体态姿势、仪表服饰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能够显示人的身份、气质、文化修养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衣冠楚楚去赴宴给人以良好印象,同时表示对主人的重视,尊敬。金银首饰的佩带,象征着人的财富及气质(高贵,俗气)。沉默:沉默在交谈过程中可以起一种很有价值的作用,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有时也是消极的,并对沟通起反作用。问题是何时运用、如何运用?一般来说,沉默较少运用于交谈的起始期和结束期,而较多地用于探讨期。在起始期,医护人员和患者努力通过谈话建立一种联系,而过多的沉默将影响这一过程。在交谈的最后阶段,沉默可能暗示交谈停止过早,这种作用恰与有计划的终止背道而驰。在探讨期,医护人员较常运用沉默来为双方提供时间思考他们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 在效果上,医护人员的沉默是在告诉患者:“继续讲,我和你都在想这个问题,你没有什么要讲的吗?我愿意听你讲。”沉默是让医护人员和患者汇集、整理思绪的有用技巧。虽然长时间的停顿是令人不舒服的,但短时间的沉默是有效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沉默有积极方面,但也有一些缺点,它并不总是金点子。在交谈者双方没有相互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沉默将增加紧张度。例如,当双方不清楚对方在沉默中究竟想做些什么,沉默可能增加他们的不舒适和焦虑。交谈中过多运用沉默也可引起无所适从的感觉,太多的停顿和沉默可使参与者感到谈话目的不明确,或无重点。最后,过多运用沉默也可使患者感到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反应。
付费翻译平台一般都是先支付再翻译,本人找到一家翻译平台,这家一直是专门做pdf阅读器的,因此本人觉得他自动翻pdf也会比较擅长,就预付费翻译了一篇10页左右的pdf,但是花了半个多小时不说,最关键的是翻译效果很一般,又贵,于是果断放弃。,找北京译顶科技去做,花的钱也不多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我们队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对各寝室人员进行了调整,大家相处了一年的室友证明而对于像你们这些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友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一、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要性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一门学问。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窃同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决定人的心理状态,而情绪的困状又大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人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群体归属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消除孤独感,形成愉悦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群体感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而群体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认同。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像你们这样的地方委培生还面临着自己找工作的问题,今后要融入社会=开创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冲击下,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你们布局备人际交往能力,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的类型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员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学员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这个原因有很多,分析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1、自私自利是首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2、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三、大学生如何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互补互助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建立良好的队集体队集体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聚合期。一个集体的初期,学员间缺乏感情联系,保持较大的心理距离;第二阶段是同化期。通过初步接触与集体活动,学员间不断产生共同体验和共同语言,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开始有了自发的共同的要求和行为。第三届断是形成核心期。在进一步交往中,出现了一批受学员拥护的核心骨干,他们在队内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地位,能把学员们团结起来,自觉管理学员队。第四阶段是成熟期。队内核心的形成,促进了集体规范的形成,营造了一种群体心理气氛,学员团结,人际关系协调,一个真正的队集体成熟期来,队风是整个集体状况的具体表现。每位学员都有责任通过自身努力和共同协作,为建设良好的队风作贡献,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骨干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学员办实事,建设凝聚力强的团结性队集体,这样更有利于学员和人际交往。(三)锻炼提高人家交往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1、善于结交。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2、善于表达。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3、善于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4、善于处理矛盾。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上面将了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交际能力。我认为总的来讲,在平时交往中各位学员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去百度文库找找!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方式各个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导教师成绩,检查评阅成绩,答辩小组成绩3部分综合而来.1论文阶段须提交材料各个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论文档案袋,论文中期检查表,汇报表,论文成绩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2答辩委员会1)答辩工作在学院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2)答辩委员会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可聘请部分基础课教师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主持答辩工作,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最终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3)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包括秘书1名)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你可以发一下QQ我发你邮箱给你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1】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2】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
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
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
33.中英禁忌语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
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
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
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
On the issu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office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我们队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对各寝室人员进行了调整,大家相处了一年的室友证明而对于像你们这些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友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一、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要性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一门学问。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窃同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决定人的心理状态,而情绪的困状又大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人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群体归属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消除孤独感,形成愉悦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群体感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而群体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认同。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像你们这样的地方委培生还面临着自己找工作的问题,今后要融入社会=开创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冲击下,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你们布局备人际交往能力,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的类型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员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学员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这个原因有很多,分析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1、自私自利是首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2、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三、大学生如何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互补互助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建立良好的队集体队集体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聚合期。一个集体的初期,学员间缺乏感情联系,保持较大的心理距离;第二阶段是同化期。通过初步接触与集体活动,学员间不断产生共同体验和共同语言,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开始有了自发的共同的要求和行为。第三届断是形成核心期。在进一步交往中,出现了一批受学员拥护的核心骨干,他们在队内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地位,能把学员们团结起来,自觉管理学员队。第四阶段是成熟期。队内核心的形成,促进了集体规范的形成,营造了一种群体心理气氛,学员团结,人际关系协调,一个真正的队集体成熟期来,队风是整个集体状况的具体表现。每位学员都有责任通过自身努力和共同协作,为建设良好的队风作贡献,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骨干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学员办实事,建设凝聚力强的团结性队集体,这样更有利于学员和人际交往。(三)锻炼提高人家交往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1、善于结交。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2、善于表达。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3、善于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4、善于处理矛盾。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上面将了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交际能力。我认为总的来讲,在平时交往中各位学员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你可以发一下QQ我发你邮箱给你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在机关工作的同志比较多的一个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普遍缺失沟通能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院士表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在你申报项目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要具备科学性、可行性等以外,如何能让有关人员或审批机关了解和接受这个项目,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另外,搞工程与搞基础科学不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个体的活动较多,而在工程研究中,更多地表现为团队的活动,团队成员间能否很好的沟通与合作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朱院士分析说,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所以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朱院士认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使是学术活动,更多的是学术报告,很少有自由讨论和辩论的时间,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活动。比较国外的教育,朱院士说,我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沟通课程,而国外的大学里被称为communication的课程已开设的相当普遍。他还回忆在前苏联留学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学5年里的考试全部是口试。他说,口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他记得有一次口试,老师提的问题与书本毫不相关,虽然他一道也未回答上来,但老师根据他平时的学习情况仍然给了他5分。“实际老师是想了解你的知识面和与专业有关东西的掌握”。朱院士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独立的思想,再鼓励他去表达出来。他同时建议,在大学里应逐步开展直到普遍开设沟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教育界要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教师和设立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逐步从中小学抓起。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心理问题首因针对朱院士提出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记者在对一些学校的采访中得到了一些心理学教师的认同,他们表示,现在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沟通或不会沟通,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在某大学举行的一场研究生辩论赛上,双方正在为“学历和能力那个重要”而唇枪舌剑。但是,这种友好的争论却因有的辩手因肢体语言使用不当,慢慢地转变成了正反双方的相互蔑视甚至是个人攻击。在评审官的制止下,一场本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活动却因不会沟通而流产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说明一些同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起码的沟通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我校对研究生的一份调查统计来看,‘在经常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一项中,表示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说明有 12%的人不太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冷漠’一项中,非常同意的占,比较同意的占,两者相加是 。”林教授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大因不善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本科生中更多地表现为来自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4人一屋,免不了发生各种矛盾,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入进来,直到系里或学校出面加以解决。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刘翼灵老师也说,宿舍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而据林永和教授介绍,在某所著名大学,因宿舍关系紧张,曾发生过两名博士生的决斗事件,结果两败俱伤,一人惨死,另一人变成了植物人。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也发生过宿舍群殴的人命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连续搞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首因,占了40%以上,已经超过了择业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林教授用调查数据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所谓沟通,就是一个信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享用,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如果遵循一些社会准则、法律原则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现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想沟通。多为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沟通。缺乏沟通的基本常识和礼节;三是不利于沟通。因道德品质有缺陷,在沟通中总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沟通课程并未普遍开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都可选修。这门课是以小组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下,比如在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有的同学要睡觉,有的却在发短信,有的在用电脑,同学之间通过设计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沟通,达到相互谅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目的。“这种轻松活泼的以聊天为主的上课方式,不仅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选课踊跃,而且比单纯的讲授方式更加有效。”查晶老师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社会工作与心理系,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也叫团体辅导小组)的必修课程。课程共有7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也是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语言表达、表情、语态、肢体语言,各种有利于沟通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被采访的老师也承认,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没有时间上此类选修课程。其实他们更需要补上这一课。从提高表达能力来说,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虽然现在在大学里,辩论赛很流行,但多是能言善辩者的“游戏”,不善交流的学生只是“望赛兴叹”罢了。■新闻链接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提高这种竞争力就需要:用理论武装沟通。如开设《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用言辞修饰沟通。要具有较好的言辞修饰、表达能力,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在言语沟通中提高言辞智商;用身体语言强化沟通。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时,还在运用许多非语言的行为进行沟通,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这种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管理界中所说的领导魅力就是一项很强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相关链接企业招聘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再看看一些知名企业对职场新人的要求,“沟通能力”也一定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F1赛事上作为翻译、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受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主持、礼仪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有亲和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不过参与面较窄,只有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能够从事。
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主动性的积极交往,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一)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1.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这些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2.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应该说,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二)善用交际技巧1.换位思考。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我们经常用,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他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懂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时应存大同,求小异。2.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有报载,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要善于落落大方地说谢谢。我们经常认为特别亲近的人不需要说谢,太小的事不需要说谢,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愿意直接表达我们的感谢,而是愿意记在心中。事实上,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批评时应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产生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应就现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将以前的事重新翻出来,措词与态度应是友好的、真诚的。3.主动交往。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始发着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大学生的主动交往也很重要,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4.移情。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沟通,情感的沟通越充分,双方共同拥有的心理领域就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移情不是同情,而是交往双方内心情感的共通与同一。人是经验主义者,对别人理解高度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因此,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与移情的必要前提。5、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日常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正说明这点。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就很重要。二 人际冲突及其调适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充满阳光,都希望友谊能天长地久,都希望人情能温馨美好,但生活总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总会发现曾经多么亲密的朋友、多么幸福的伴侣最终却分道扬镳、形同陌人。如何才能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及人际关系的破裂,是困挠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现实问题。人际关系的改善心理学家发现(D·Myers,1990),认清人际冲突或分歧的本质,并学会建设性地处理分歧或冲突,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关系恶化和破裂的发生。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往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洽,都可能出现冲突。因此,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预计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的最有效途径。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直接卷入冲突,那么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仍然保持冷静的理性是十分困难的。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在人过于激动人心时候,思维会受到明显的干扰,很难保持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在激情之中作出对人际关系有害乃至犯罪行为的事是经常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际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想的那样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对于已经发生了的冲突,如果处理得当,就事论事,往往不会给人际关系带来太大危害。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有效步骤。实践证明,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控制和消除冲突。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获得解决;第二,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第三,具体地描述冲突;第四,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第五,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第六,对提出的办法逐一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最佳方法必须对双方都最有益;第七,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第八,评估实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并按照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的原则给予修正。在人际交往中,掌握好交往的尺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尽量避免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事实证明,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很不舒服。赢者当时可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很快会被人际关系恶化的阴影所笼罩,一时的满足心理会变得烟消云散。输者的心理挫折感更加强烈,往往会演化为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第二,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尤其是一时面子上感到难堪。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的艺术。第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是,承认错误会使自己产生道德感的满足;另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在此情境中的人际僵局会因此被打破。第四,学会批评。不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会批评的艺术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卡内基总结的批评的艺术是很值得借鉴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个体人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的任务之一。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人际关系是“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意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需要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造成人际冲突经常发生并成为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其所受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中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赵冰洁、陈幼贞的研究也证明,中学生在咨询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前列。就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12所中学12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中学生面临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的中学生,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等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中学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中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一、人际关系对中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1.影响中学生的人格特质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使中学生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中学生能迅速适应中学的生活,精神愉快,充满信心。与人相处时,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待人,保持开朗的性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善良、助人、同情心、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等良好的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不良的中学生则表现出多疑、敏感、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自我中心、清高自傲等不良的人格特质。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严重的还会导致病态心理。 2.影响中学生的正确自我评价 人际关系状态影响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体现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人格健全的心理基础。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相互影响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是在与同学的相互交往中、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并实现调整和纠正自己的。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时时感受到自己为他人所喜欢、所接受、所承认,满足了自己的归属和安全的心理需要,有良好的自尊感,相信自己的价值,悦纳自己,促进了人格的健康发展。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中学生或表现出自卑和自我委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处处低人一等,压抑自己能量的释放,自我冲突、自我矛盾,甚至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情结;或表现出孤傲、自命不凡、居高临下、目中无人,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影响中学生的情绪健康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先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情绪与情感不仅是社会交往的“黏合剂”、人际互动的“润滑油”,而且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情绪情感丰富,情感交流的需要强烈,希望能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不同的人际关系导致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中学生,情绪的满意度高,心境平和,宁静、愉快,对他人和集体有亲密感和依恋之情,遇事比较冷静,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不良情绪有良好的控制和宣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不良的中学生不能适当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他人和集体有敌对、不满情绪,经常处于各种不良情绪的体验中。 4.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适应 人际关系影响中学生入校以后的学习适应。冯廷勇的研究认为,影响中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有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社交活动等。其中,在中学生的学习中,社交因素对中学生学习适应的作用明显加大。
呵呵.你在文学方面问.可能有人帮你答.这里太少了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 因素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 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原则来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戴尔 1卡耐基说过: “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 。可见 ,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课 ” ,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谊 , 切磋学问 ,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 心理相容度高 ,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 兴趣爱好相近 ,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 学习相同的专业 ,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 一旦得不到满足 ,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 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 , 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 , 交流更多的信息 , 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 , 表现出以下特点:(1) 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 , 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 不仅包括同性交往 , 异性交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 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 , 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 从交往方式看 , 以寝室为中心 , 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 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 , 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 , 新型的社交方式 BBS和 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 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 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 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 , 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 , 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 , 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2 ]。二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1 猜疑心理 , 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的态度 ,不肯讲真话 , 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 , 失去信心 , 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 , 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 , 所以 , 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2 自我中心 , 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 , 但是关系非常一般 ,沟通质量不高 , 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 “点头之交 ” , 没有知心朋友 , 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 , 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 , 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 , 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 , 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3 自卑心理 , 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 ,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 , 缺乏自信 , 他们处事过分谨慎 , 为减少挫折 ,尽力避开人群 , 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 , 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 , 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 , 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4 恐惧心理 , 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 , 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 , 以至于手足无措 , 语无伦次 , 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 , 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 ,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5 孤僻心理 , 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 ,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 时间长了以后 , 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 , 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 , 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 性情内向 , 少言寡语 , 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 [ 3 ]。三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1 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 , 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 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 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 , 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 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 , 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 ,导致交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 , 心理上也不成熟 , 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 , 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 , 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 4 ]。2 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 ,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 语言表达欠妥当 , 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 , 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 , 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 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3 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 , 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 “读死书 , 死读书 ”的人 , 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 , 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 , 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其内心渴望交往 , 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 , 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4 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 , 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 , 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 ,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 游戏主义让一些大学生追求过程 , 不在乎结果 , 这在异性交往中尤为突出; 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 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 , 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5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 , 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 , 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 , 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 5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1 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 , 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 , 相貌多英俊 , 父母的地位多高 , 家庭多富有 , 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 , 尊重对方 , 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 ,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 就居高临下 ,看不起别人 , 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2 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 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 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 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 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 言行不一, 甚至欺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3 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 , 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 , 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 , 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 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 , 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 , 善解人意 , 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 6 ]。4 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 , 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 , 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 , 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 , 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能够设身处地 , 换位思考 , 求同存异 ,宽容待人 , 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 , 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 , 大学生应虚怀若谷 , 谦逊谨慎 , 戒骄戒躁 , 虚心向别人学习 , 谦虚待人 , 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六 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1 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 , 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 , 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评价自己 , 同时要接受自己 , 喜欢自己 , 满意自己 ,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快感; 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 , 有积极的自我体验 , 开朗、乐观 , 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 既不 “夜郎自大 ” , 也不盲目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 , 确定自己的角色 , 摆正自己的位置。2 发展为动力 ,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 如何加强人际交往 , 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 , 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 , 就要努力提高自己 , 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 ,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 ,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 , 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 , 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 , 提高自身的品质[ 8 ]。3 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 , 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 , 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 , 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 , 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 , 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 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 , 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 , 感同身受 , 将心比心; 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 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 , 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4 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 ,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 , 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 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 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 或者告诉自己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用这种自我暗示 , 不断提醒自己 , 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9 ]。5 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 ,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 , 增加交流机会 , 扩大交往的范围 , 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 , 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 ,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 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 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 找到问题症结 , 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10 ]。七 结束语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和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 , 在校园里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问题 ,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遵守人际交往原则 , 懂得人际交往艺术 ,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当然 ,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一个体现 ,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 所以 ,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还不如去出本书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