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的消费心理学的购物论文要自己的购物经济分析必须按照正常的一个客观去分析才可以得出来首先根据自己的一个购物的流程还是以购物的一个目的进入这件东西对对生活的影响和产业各一所再次续写出来的3000字的消费心理学的购物论文要自己的购物经济分析必须按照正常的一个客观去分析才可以得出来首先根据自己的一个购物的流程还是以购物的一个目的进入这件东西对对生活的影响和产业各一所再次续写出来的所以说三页字的消费心理学的话还能正常的文字去要求写出来就好了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男性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导语: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家中的经济状况好了,手里有钱了,曾经经历过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以下我为大家介绍男性消费心理学的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网络营销正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体系,因为电子商务规模壮大,网络市场随之扩大,但是发展过程还是会因为一些因素而被制约,就是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分析网络营销所带来的消费特征。
关键词: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行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网络购物成为了时下较为热门的话题,然而针对消费者网购的心理研究,对网络营销模式的制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营销的现状
网络营销模式由原本的无人问津,到现今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效仿,只是用了短短的三十年时间左右,网络营销的理论模式就从市场管理的传统模式中逐渐形成,并且慢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营销体系,特别是相关的软营销策略更是被多数的理论学者所接纳,还有企业营销人员的实施推广。
软营销策略,是以电子商务网络为前提环境,合理地利用消费者的心理理论跟实际的网络营销结合起来,从企业自身出发,向消费者推出最为适合他们消费的服务、产品,期待大多数消费者能够接受和认同,从而得到消费回报、其实软营销就是根据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的消费实践和心理研究。
二、网络消费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壮大,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就像是衣食住行一样离不开,因为网民的数量成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着,我国的网络营销人员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期已经慢慢摸索出了发展之路,电子商务逐渐进入了成熟稳定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09年时网络消费额大概在2500亿左右,当时的网络消费者已经达到了近8500万,相较于2007年时,增加了近四成左右,因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让人叹为观止、网络市场越是发展壮大,多种多样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并且还变得越来越棘手,因而造成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人员很是无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润发欺消费者消费,引起,纷纷退货, 介入,现场混乱!
三、网络消费中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
如何使传统市场中的消费人群接受这种新兴的交易模式,是最为困扰网络营销体制的难题、影响消费者网络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能力跟个人收入是直接相关的,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网络消费的额度、个人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通常不会进行网络消费,还有那些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络消费的概率也很小、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等收入人群,会占整个网络消费的7成左右、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等收入的消费者比较容易接触到网络消费,并且因其收入水平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逛街消费,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网络消费这种模式,而低收入消费者没有可支配的多余金钱,高收入者比较喜欢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宁愿去商场花高价钱买名牌贵价货,大多都不认同这种隐性的网络消费模式。
2、消费者的年龄、不同的年龄层次,更容易直观的`将网络消费的观念、心理表达出来,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今的网络消费者的年龄呈单一结构,绝大多数的人群为18~30岁的消费者,占了总人数的八成以上,而30岁以上的人群只占了两成左右、由于年龄的增大,收入水平有所提升,消费频率也会增加,回去尝试着买一些高价货,而不是拘泥于以往那种小额商品上、特别是在35~40岁这个阶段的消费者,其消费金额以及消费频率更是最巅峰的状态。
3、消费者的性别、男女由于性别的不同在网络消费时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尽管网民中绝大多数为男性,但是热衷购物的却多是女性消费者,这是因为现实消费中也是女性居多、男性在网络消费中多数是购买与游戏或者数码产品有关的商品,而女性多数是购买化妆品、食品、衣服、家居以及保健品等相关商品、从消费冲动上来看,男性多数是看上就会买,而女性就会货比很多家,选择性更大。
4、消费者的职业、由于消费者所从事的职业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心理和行为模式、网络购物中的四成左右都是销售企业中的员工,而两成左右的是学生人群,其中最大比例的消费人群是那些大学生,其他的多为自由职业者和公务人员、职业的稳定性、收入水平的高低、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概率。
5、消费者的教育程度、随着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社会人群平均所受的教育也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网络购物对消费人群的计算机水平有着一定的需求,因而网络消费者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显著增高,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消费人群占了七成以上、但是随着网络消费的普及,已经向着低学历人群开始蔓延、很多低学历的消费者平时接触网络的机会少,很多的操作较为困难,因此会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而高学历的消费者会了解和掌握网络消费时的各项需求,明白什么该做,什么是该抵制和拒绝的地方,因此在网络消费中占了绝大多数的地位。
6、消费者所处地域、网络是能够搭建其全世界的无形桥梁,由于消费者所处的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更不相同,网络设施、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保障体系、电子支付的建立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的来说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比较高,当然这些地区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在网络消费方面也会比较高、因而经济发达地区,使用网络的消费者在其收入、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会比较高,接纳网络消费这样的新兴事物也比较容易,消费金额自然会提升。
网络营销的关键是要做好网络销售,如何将消费者的心理把握住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消费最为重要的就是影响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因素,而电子商务企业作为网络营销的附属,要尽可能地将网络消费者存在的地域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上的不同差异结合起来,找出这些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为这些消费者提供出更为有利的消费模式,更具针对性的调整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方针、企业销售人员多去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潜在心理,配合适当的宣传手法,从心理直接引导消费者在网络消费中的需求,将观望变为购买。
参考文献:
[1]李璐、网络营销的消费者心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6)、
[2]田华杰、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现代企业网络营销[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
[3]吕炜桢,刘丹、浅析网购心理与营销策略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1(5)、
(作者单位 雷 蕾: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李 睿: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而在如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了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女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阔市场。据调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其中当代都市白领女性是众多商家商讨的“黄金群体”。女性消费者数量之多,在购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了解现今女性的消费心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家庭财务收支有了明显的独立权,并且女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是大部分购买行为的决策者。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亿人之多。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使他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还要为大多数的 儿童 、老人等购买商品,成为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说女性购买群体是庞大的。不同阶层女性在消费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而认真研究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女性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女性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消费活动常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因店家打着“特价商品”的旗号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在服装和美容方面投入和自己收入不相匹配的金钱, 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 选择相对最优惠的产品等等。发掘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对提高销售量和产品质量,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 对于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如何改进产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留住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却统一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的主动性
很多女性自认为打理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关注市场动态,如遇到某些家庭用品市场短缺,便会到多个商店购买,以买到为目的。在逛超市的时候女性会不知不觉的买很多用品,也许当时不需要,但是因为打折或者其他因素而预先购买。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会有计划的提早囤货,一般不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烈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实用性心理
如今社会各个工作阶层都能看见女性工作的身影,但是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对购买方式和产品的实用性上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很多职业女性会选择网上购物等省时省事的方式,通常喜欢购买速食产品或者冷冻产品等。
(三)消费的品牌忠诚度高
当今女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已区别于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的消费理念,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产品。同时购买名牌产品对女性个人形象的树立和公关关系的巩固都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并据调查众多女性认为名牌产品更具有质量的保证。女性比男性在购买商品方面比较“长情”,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将会一如既往的追寻,而且在她们心理觉得只有这个产品适合她,所以女性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是更愿意使用老牌子。
(四)消费的攀比从众心理
如今大部分女性都是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消费商品时女性朋友间会不自觉的比较谁的服装比较得体,或者谁使用的产品品牌比较响亮,在她们看来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谁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家庭地位比较好,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羡慕的眼光,在心理上自觉高人一等。并且同一阶层的女性中,只要有什么人率先购买某一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风似的购买。
(五)消费的心理侧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来说,消费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总的分为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来做调查。未婚女性尤其是年轻姑娘更愿意为自己消费,把自己装扮的时髦靓丽,而且大部分调查研究显示未婚女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作为个人支出。已婚女性则明显不同于未婚女性,她们因为有过多家庭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消费是在家庭,丈夫,孩子,老人身上,逛街时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购买商品而忽略了自己。
三、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而做出的策略调整
根据女性消费的市场重要性和女性消费的众多心理特征而做出了如下几点销售策略建议:
(一)商家调查女性购买的主体商品比例来制定推销方案
商家的推销产品的时候要打出醒目的 广告 术语,在术语上要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优势的介绍。女性看见商家打着“跳楼价”或者“节假日三折”等营销策略,很容易形成购买行为,促进销售。针对女性购买商品的主体部分,商家可以分需求分批次进货,从而为商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功能
现如今女性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所以绝大多数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更注重这些商品是否经济实用,如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女性在使用。这些商品在设计上要注意细节部分,方便女性使用。
(三)制定针对不同阶层女性及不同年龄女性而做出不同现场推销方案
现在的女性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都希望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得到顾客是上帝的优待,但是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能力大不相同,销售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要仔细区分不同女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销适合她们的商品,进而使她们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的审美等方面各有不同,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尤其注意产品的色彩、款式及效果方面,针对她们年龄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策略,进而达到交易的成功。
(四)商家要注重女性顾客的长期效应并作出相应的创新
女性顾客远比男性顾客争取来的快,例如在某一方面让她们有了感受之后,她们就会利用她们特有的表达力,传播力来为商家做免费宣传,然而这些宣传既有效又省时。女性一旦认为此类产品优秀就会一直关注并且希望得到新的产品效果,商家适时的作出产品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保持住原有的女性客源,还可以通过她们获取更多的女性消费者,从而为商家扩大经营范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在消费时候应更具有理性,也就是要加强理性化的消费心理。很多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化妆品或者家用品等小物件上的支配权,她们更热衷于买房或是买车等高品质消费品上占据主导权。但是男性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女性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将来的女性消费应该在不丢失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加强个性化消费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耿黎辉.消费心理学[M].西安: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8(2).
[3]陈真.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8(8).
【摘要】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提高"决定了其具有较为强大的自主消费能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女性消费者追求时尚、注重形象的消费行为特质,正加速消费市场的拓
展,推动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群体"。企业营销应充分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消费心理 经济收入
一、女性消费的主要心理特征
(1)爱美与追求时尚心理。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爱美是女性的天性, 这种心理反应在消费活动中, 所有女性都希望通过消费活动既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美, 又能增加修饰美。她们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 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外包装、色彩和艺术美, 重视商品对人的美化作用, 对环境的装饰作用和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而追求时尚心理与爱美心理是互相融通和相互关联的两种相似的心理。女性往往以时尚为美, 所以也可以说时追求时尚理是爱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倾向于时新和先行, 乐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在这类消费群体中,中青年女性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性,比如在校大学生是其中显著的群体。这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在女性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有特色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穿着类商品和日用商品,常常由于某种原因,在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内甚为风行,成为众多女性消费者踊跃购买或积极使用(或穿戴)与追求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趋向。
(2)关心消费的健康和安全的心理。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的关心在不断增加。女性的采购消费行为往往占家庭消费的主导地位,在大多数家庭中,整个家庭的日常消费用品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采购,因此,现代社会中,女性们更是会非常重视所选商品的安全性能,及其健康指数。例如,在食物方面,她们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自然食品,低脂肪、低胆固醇、多营养食品等;在家居用品方面,她们会更重视其绿色环保健康指数,如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产品有无任何化学毒副作用等。
(3)自尊、虚荣、求名、攀比炫耀心理。人人都有自尊,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这种心理在中青年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在生活上喜欢和人攀比, 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舒适, 显得更富有。她们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往往以购买的内容和购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女性的自尊自重心理表现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她们仍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当代女性,尤其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攀比,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她们想要拥有别人别人所没有的。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 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4)方便、实惠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又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学习,又要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她们希望能够减轻生活压力,缩短家务劳动时间。所以在购买产品时,对购买过程和使用产品的方便性、实惠性要求日益突出,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其家务劳动的方便消费品(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在商品的实惠性方面,一些中老年女性一般掌管家务,最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之不易,她们崇尚节俭,精打细算,讲求实用,鄙弃奢华,这类女性消费群体,她们要求所购买的商品能发挥大的实用性效益,尤其是购买基本生活资料时,对商品实用性要求较高。
二、女性消费的行为特征
(1)女性容易受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联想和幻想。温馨的广告提示也会触动女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产生某种情感而产生不是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她们易于在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即时产生对某种产品的喜爱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食品的诱人气味、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每每商场或超市的柜台前被挤的水泄不通,多半是打折、特价销售。我们常会看到一个本打算去购买洗洁净的女性会抱回一大堆衣服。
(2)女性容易产生情绪化消费行为。大部分女性会很热衷于逛街,并且很多时候一逛街就会不由自主地买回一大堆实际用不上的东西。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感情丰富, 联想能力很强, 在购物时, 常常把自己放进去联想, 想象自己使用某种商品之后所获得的愉悦情景。此外, 她们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联想, 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 联想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此外, 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商品, 一句吸引女性眼球的广告词, 一段优美的旋律, 一股特别芬芳的香味, 都能成为一种女性购买行为产生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在心情低落时,总会把购物当作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通过大量的采购来释放自己,并且大多数的女性对一时的冲动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感到后悔。
(3)女性消费行为容易受购物环境、氛围和导购引导的影响。如果商场和超市的购物环境优雅、舒适,会比较容易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尤其是在“妇女节”、“ 母亲节 ”等节假日购物氛围的营造中,当商家推出一系列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赋予产品以感情,更容易赢得女性信赖,从而产生购物行为。另外,导购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也很容易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从而产生因对享受服务及人的好感而购物的行为。
浅谈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2. 有关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3. 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4. 产品设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研究论文
5. 超市消费心理学论文
6.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在中国知网上下载,如果你是大学生的话,用校园网下载,不要钱的
男性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导语: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家中的经济状况好了,手里有钱了,曾经经历过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以下我为大家介绍男性消费心理学的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网络营销正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体系,因为电子商务规模壮大,网络市场随之扩大,但是发展过程还是会因为一些因素而被制约,就是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分析网络营销所带来的消费特征。
关键词: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行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网络购物成为了时下较为热门的话题,然而针对消费者网购的心理研究,对网络营销模式的制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营销的现状
网络营销模式由原本的无人问津,到现今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效仿,只是用了短短的三十年时间左右,网络营销的理论模式就从市场管理的传统模式中逐渐形成,并且慢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营销体系,特别是相关的软营销策略更是被多数的理论学者所接纳,还有企业营销人员的实施推广。
软营销策略,是以电子商务网络为前提环境,合理地利用消费者的心理理论跟实际的网络营销结合起来,从企业自身出发,向消费者推出最为适合他们消费的服务、产品,期待大多数消费者能够接受和认同,从而得到消费回报、其实软营销就是根据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的消费实践和心理研究。
二、网络消费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壮大,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就像是衣食住行一样离不开,因为网民的数量成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着,我国的网络营销人员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期已经慢慢摸索出了发展之路,电子商务逐渐进入了成熟稳定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09年时网络消费额大概在2500亿左右,当时的网络消费者已经达到了近8500万,相较于2007年时,增加了近四成左右,因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让人叹为观止、网络市场越是发展壮大,多种多样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并且还变得越来越棘手,因而造成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人员很是无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润发欺消费者消费,引起,纷纷退货, 介入,现场混乱!
三、网络消费中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
如何使传统市场中的消费人群接受这种新兴的交易模式,是最为困扰网络营销体制的难题、影响消费者网络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能力跟个人收入是直接相关的,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网络消费的额度、个人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通常不会进行网络消费,还有那些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络消费的概率也很小、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等收入人群,会占整个网络消费的7成左右、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等收入的消费者比较容易接触到网络消费,并且因其收入水平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逛街消费,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网络消费这种模式,而低收入消费者没有可支配的多余金钱,高收入者比较喜欢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宁愿去商场花高价钱买名牌贵价货,大多都不认同这种隐性的网络消费模式。
2、消费者的年龄、不同的年龄层次,更容易直观的`将网络消费的观念、心理表达出来,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今的网络消费者的年龄呈单一结构,绝大多数的人群为18~30岁的消费者,占了总人数的八成以上,而30岁以上的人群只占了两成左右、由于年龄的增大,收入水平有所提升,消费频率也会增加,回去尝试着买一些高价货,而不是拘泥于以往那种小额商品上、特别是在35~40岁这个阶段的消费者,其消费金额以及消费频率更是最巅峰的状态。
3、消费者的性别、男女由于性别的不同在网络消费时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尽管网民中绝大多数为男性,但是热衷购物的却多是女性消费者,这是因为现实消费中也是女性居多、男性在网络消费中多数是购买与游戏或者数码产品有关的商品,而女性多数是购买化妆品、食品、衣服、家居以及保健品等相关商品、从消费冲动上来看,男性多数是看上就会买,而女性就会货比很多家,选择性更大。
4、消费者的职业、由于消费者所从事的职业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心理和行为模式、网络购物中的四成左右都是销售企业中的员工,而两成左右的是学生人群,其中最大比例的消费人群是那些大学生,其他的多为自由职业者和公务人员、职业的稳定性、收入水平的高低、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概率。
5、消费者的教育程度、随着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社会人群平均所受的教育也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网络购物对消费人群的计算机水平有着一定的需求,因而网络消费者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显著增高,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消费人群占了七成以上、但是随着网络消费的普及,已经向着低学历人群开始蔓延、很多低学历的消费者平时接触网络的机会少,很多的操作较为困难,因此会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而高学历的消费者会了解和掌握网络消费时的各项需求,明白什么该做,什么是该抵制和拒绝的地方,因此在网络消费中占了绝大多数的地位。
6、消费者所处地域、网络是能够搭建其全世界的无形桥梁,由于消费者所处的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更不相同,网络设施、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保障体系、电子支付的建立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的来说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比较高,当然这些地区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在网络消费方面也会比较高、因而经济发达地区,使用网络的消费者在其收入、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会比较高,接纳网络消费这样的新兴事物也比较容易,消费金额自然会提升。
网络营销的关键是要做好网络销售,如何将消费者的心理把握住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消费最为重要的就是影响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因素,而电子商务企业作为网络营销的附属,要尽可能地将网络消费者存在的地域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上的不同差异结合起来,找出这些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为这些消费者提供出更为有利的消费模式,更具针对性的调整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方针、企业销售人员多去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潜在心理,配合适当的宣传手法,从心理直接引导消费者在网络消费中的需求,将观望变为购买。
参考文献:
[1]李璐、网络营销的消费者心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6)、
[2]田华杰、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现代企业网络营销[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
[3]吕炜桢,刘丹、浅析网购心理与营销策略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1(5)、
(作者单位 雷 蕾: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李 睿: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而在如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了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女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阔市场。据调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其中当代都市白领女性是众多商家商讨的“黄金群体”。女性消费者数量之多,在购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了解现今女性的消费心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家庭财务收支有了明显的独立权,并且女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是大部分购买行为的决策者。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亿人之多。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使他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还要为大多数的 儿童 、老人等购买商品,成为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说女性购买群体是庞大的。不同阶层女性在消费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而认真研究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女性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女性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消费活动常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因店家打着“特价商品”的旗号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在服装和美容方面投入和自己收入不相匹配的金钱, 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 选择相对最优惠的产品等等。发掘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对提高销售量和产品质量,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 对于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如何改进产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留住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却统一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的主动性
很多女性自认为打理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关注市场动态,如遇到某些家庭用品市场短缺,便会到多个商店购买,以买到为目的。在逛超市的时候女性会不知不觉的买很多用品,也许当时不需要,但是因为打折或者其他因素而预先购买。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会有计划的提早囤货,一般不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烈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实用性心理
如今社会各个工作阶层都能看见女性工作的身影,但是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对购买方式和产品的实用性上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很多职业女性会选择网上购物等省时省事的方式,通常喜欢购买速食产品或者冷冻产品等。
(三)消费的品牌忠诚度高
当今女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已区别于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的消费理念,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产品。同时购买名牌产品对女性个人形象的树立和公关关系的巩固都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并据调查众多女性认为名牌产品更具有质量的保证。女性比男性在购买商品方面比较“长情”,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将会一如既往的追寻,而且在她们心理觉得只有这个产品适合她,所以女性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是更愿意使用老牌子。
(四)消费的攀比从众心理
如今大部分女性都是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消费商品时女性朋友间会不自觉的比较谁的服装比较得体,或者谁使用的产品品牌比较响亮,在她们看来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谁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家庭地位比较好,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羡慕的眼光,在心理上自觉高人一等。并且同一阶层的女性中,只要有什么人率先购买某一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风似的购买。
(五)消费的心理侧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来说,消费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总的分为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来做调查。未婚女性尤其是年轻姑娘更愿意为自己消费,把自己装扮的时髦靓丽,而且大部分调查研究显示未婚女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作为个人支出。已婚女性则明显不同于未婚女性,她们因为有过多家庭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消费是在家庭,丈夫,孩子,老人身上,逛街时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购买商品而忽略了自己。
三、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而做出的策略调整
根据女性消费的市场重要性和女性消费的众多心理特征而做出了如下几点销售策略建议:
(一)商家调查女性购买的主体商品比例来制定推销方案
商家的推销产品的时候要打出醒目的 广告 术语,在术语上要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优势的介绍。女性看见商家打着“跳楼价”或者“节假日三折”等营销策略,很容易形成购买行为,促进销售。针对女性购买商品的主体部分,商家可以分需求分批次进货,从而为商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功能
现如今女性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所以绝大多数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更注重这些商品是否经济实用,如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女性在使用。这些商品在设计上要注意细节部分,方便女性使用。
(三)制定针对不同阶层女性及不同年龄女性而做出不同现场推销方案
现在的女性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都希望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得到顾客是上帝的优待,但是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能力大不相同,销售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要仔细区分不同女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销适合她们的商品,进而使她们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的审美等方面各有不同,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尤其注意产品的色彩、款式及效果方面,针对她们年龄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策略,进而达到交易的成功。
(四)商家要注重女性顾客的长期效应并作出相应的创新
女性顾客远比男性顾客争取来的快,例如在某一方面让她们有了感受之后,她们就会利用她们特有的表达力,传播力来为商家做免费宣传,然而这些宣传既有效又省时。女性一旦认为此类产品优秀就会一直关注并且希望得到新的产品效果,商家适时的作出产品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保持住原有的女性客源,还可以通过她们获取更多的女性消费者,从而为商家扩大经营范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在消费时候应更具有理性,也就是要加强理性化的消费心理。很多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化妆品或者家用品等小物件上的支配权,她们更热衷于买房或是买车等高品质消费品上占据主导权。但是男性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女性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将来的女性消费应该在不丢失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加强个性化消费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耿黎辉.消费心理学[M].西安: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8(2).
[3]陈真.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8(8).
【摘要】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提高"决定了其具有较为强大的自主消费能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女性消费者追求时尚、注重形象的消费行为特质,正加速消费市场的拓
展,推动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群体"。企业营销应充分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消费心理 经济收入
一、女性消费的主要心理特征
(1)爱美与追求时尚心理。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爱美是女性的天性, 这种心理反应在消费活动中, 所有女性都希望通过消费活动既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美, 又能增加修饰美。她们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 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外包装、色彩和艺术美, 重视商品对人的美化作用, 对环境的装饰作用和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而追求时尚心理与爱美心理是互相融通和相互关联的两种相似的心理。女性往往以时尚为美, 所以也可以说时追求时尚理是爱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倾向于时新和先行, 乐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在这类消费群体中,中青年女性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性,比如在校大学生是其中显著的群体。这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在女性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有特色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穿着类商品和日用商品,常常由于某种原因,在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内甚为风行,成为众多女性消费者踊跃购买或积极使用(或穿戴)与追求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趋向。
(2)关心消费的健康和安全的心理。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的关心在不断增加。女性的采购消费行为往往占家庭消费的主导地位,在大多数家庭中,整个家庭的日常消费用品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采购,因此,现代社会中,女性们更是会非常重视所选商品的安全性能,及其健康指数。例如,在食物方面,她们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自然食品,低脂肪、低胆固醇、多营养食品等;在家居用品方面,她们会更重视其绿色环保健康指数,如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产品有无任何化学毒副作用等。
(3)自尊、虚荣、求名、攀比炫耀心理。人人都有自尊,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这种心理在中青年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在生活上喜欢和人攀比, 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舒适, 显得更富有。她们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往往以购买的内容和购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女性的自尊自重心理表现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她们仍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当代女性,尤其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攀比,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她们想要拥有别人别人所没有的。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 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4)方便、实惠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又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学习,又要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她们希望能够减轻生活压力,缩短家务劳动时间。所以在购买产品时,对购买过程和使用产品的方便性、实惠性要求日益突出,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其家务劳动的方便消费品(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在商品的实惠性方面,一些中老年女性一般掌管家务,最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之不易,她们崇尚节俭,精打细算,讲求实用,鄙弃奢华,这类女性消费群体,她们要求所购买的商品能发挥大的实用性效益,尤其是购买基本生活资料时,对商品实用性要求较高。
二、女性消费的行为特征
(1)女性容易受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联想和幻想。温馨的广告提示也会触动女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产生某种情感而产生不是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她们易于在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即时产生对某种产品的喜爱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食品的诱人气味、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每每商场或超市的柜台前被挤的水泄不通,多半是打折、特价销售。我们常会看到一个本打算去购买洗洁净的女性会抱回一大堆衣服。
(2)女性容易产生情绪化消费行为。大部分女性会很热衷于逛街,并且很多时候一逛街就会不由自主地买回一大堆实际用不上的东西。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感情丰富, 联想能力很强, 在购物时, 常常把自己放进去联想, 想象自己使用某种商品之后所获得的愉悦情景。此外, 她们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联想, 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 联想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此外, 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商品, 一句吸引女性眼球的广告词, 一段优美的旋律, 一股特别芬芳的香味, 都能成为一种女性购买行为产生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在心情低落时,总会把购物当作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通过大量的采购来释放自己,并且大多数的女性对一时的冲动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感到后悔。
(3)女性消费行为容易受购物环境、氛围和导购引导的影响。如果商场和超市的购物环境优雅、舒适,会比较容易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尤其是在“妇女节”、“ 母亲节 ”等节假日购物氛围的营造中,当商家推出一系列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赋予产品以感情,更容易赢得女性信赖,从而产生购物行为。另外,导购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也很容易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从而产生因对享受服务及人的好感而购物的行为。
浅谈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2. 有关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3. 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4. 产品设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研究论文
5. 超市消费心理学论文
6.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基于消费心理学的广告策划研究[摘要]市场经济被人们称为“眼球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广告能否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和心智是判断一个广告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产品的销售表现。因此,对于消费心理学的研究便成为企业广告策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广告策划;心理误区;消费者需要;消费者认识;消费者态度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 各种广告层出不穷,每个消费者每天都要接收来自各种媒体数以万计的信息,但真正能被观众记住的广告却屈指可数。谁能够在这场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竞争中获胜,谁便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开局的胜利。因此,对于消费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广告策划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的目的便是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企业在广告策划中所遭遇的各种尴尬,以及如何正确顺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使自己的广告能一鸣惊人。 一、广告策划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经常有企业的领导说:“为什么我投入了那么多的广告,产品却还是卖不出去呢? ”也有人说:“为什么我的广告虽然被人记住了,产品销售却依然不见起色呢? ”更多的企业是根本不知道广告有没有效果,效果有多大。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广告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法制也还不完善。这里我们撇开一些虚假、欺消费者的广告不谈,单就广告策划本身而言,还有很多明显的误区。 1.定位不准确或广告诉求主题过多 广告定位即广告给产品确定什么样的位置,突出宣传产品哪一方面的特点、功效以及优势,能解决消费者哪些方面的问题等。广告应尽可能的创造出产品在市场上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定位,而不是模棱两可或者随处可见的定位。 广告要清清楚楚地告诉消费者,产品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广告诉求,有的产品花了大量的广告费, 把广告做得美轮美奂,但广告诉求却与产品本身的优势以及定位相脱节。消费者记住了广告,却不了解产品是干什么用的。不知道产品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当然也不会去购买这个产品。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展示自己产品的功效,在有限的篇幅或时间内把产品所有的功效和针对的人群全部罗列出来,惟恐消费者不知。事实上消费者的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广告时只选择性地注意很小一部分与自己的需求或兴趣有某些联系的信息。所以过于复杂的广告诉求很难有好的效果。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一直告诫广告主说:“广告一定要谨守单一诉求。” 不仅节约企业的成本,而且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2.广告策划缺乏创意、过分创意或盲目创意 不少广告策划平淡无奇、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可言,因此也根本无法吸引消费者。创意被称为广告的灵魂,广告创意的生命在于“创”,一个好的创意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度和关注度,最忌人云亦云,模仿抄袭。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只要有一条好广告出台,马上就有一则甚至数则雷同的广告出现。最近几年酒类广告铺天盖地,然而像“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样让人回味无穷的广告语却不多。许多广告为求通俗上口, 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比如说“可以喝一点儿;或者,不要贪杯哦! ”等毫无新意的广告语。看了这样的广告,消费者会难免觉得酒就像他们的广告一样淡而无味,毫无特色。这样的酒,谁还会去喝呢? 相反的, 有些广告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过分创意,甚至根本是本末倒置,忽略了产品本身,以至于消费者记住了广告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却忘记了广告的产品,更不要谈产品的独特卖点和其他因素了。这样的广告吃力不讨好,对企业来说更是致命的。事实上,广告创意应该与产品相吻合,并不是所有的产品的广告都需要过度地吸引注意的。对于一些极度理性的商品就应该采用理性诉求的广告手法。哗众取宠地在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上大做文章,只会浪费金钱和时间。比如说药品,本身便是一个理性商品,而且受众性很强。只有当消费者出现某种病症或者得到医生推荐的情况下才会去注意药品广告。现在很多药品类广告,企图用一些感性诉求的方式去影响消费者,却忽略了介绍产品本身的药效,反而会得不偿失。 3.广告策划与媒体策划不配套 媒体是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广告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媒体才可以表现出来,现在可供选择的媒体越来越多,这里面就一定有取舍的问题。在媒体选择上,很多企业通常是一个媒体坚持到底,采用单一媒体,必然减弱企业宣传的有效性、缩小广告辐射的范围。每一种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组合起来使用, 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弱点,才能使广告达到最佳效果,如果采用错误的媒体去传递广告信息,就无法将信息全面传导给目标受众,感动、说服目标消费者来购买产品的目的也不能实现。 在媒体投放上,也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时机把握不当,就会花大钱办小事。不少企业通常是将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POP 和促销等放在一个盘子里搅拌,然后一起撒向市场,强行向消费者灌输信息,认为这样就会产生叠加效应。殊不知,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作用,虽然不分青红皂白的广告轰炸多少也能带动销售,但广告费的浪费却不容忽视。 二、消费心理学在广告策划中的运用 广告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告策划。在现代商品经济活动中,市场情况极为复杂,搞好广告策划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各种市场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广告,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对企业形成积极认可的态度,最终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广告策划已经成为企业实践科学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广告策划的前提———抓住消费者的优势需要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头脑中会形成一个购买决策路径,即我们常说的CDP 模型(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其中需求的产生是第一步。只有当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才会进一步地展开后续的购买行为。因此,对于企业的广告策划来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所有策划的前提与基石,否则所有的策划都似空中楼阁。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他同时也认为尽管人存在多种需求,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总是有一种需求占优势地位并且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因此能否满足这种优势需要,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在广告策划中,对准消费者的优势需要进行定位就犹如射击瞄准了靶心。比面面俱到的罗列产品的所有优势,企图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更能发挥广告传播的效果。比如爱立信早期的手机广告:“一切尽在掌握”,把消费者的优势需求定位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广告诉求的主题是为了突出手机对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后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逐渐普及,成了生活必需品,公司则适时的改变了广告主题:“关机是一种美德! ”可见爱立信公司意识到手机的泛滥激发了公众的另一个优势需求———对于安全的需求。 所以,一个好的广告策划,不仅要抓住消费者的优势需求还要敏锐的观察消费者的需求的动态变化,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2.广告策划的目的—获得并引导消费者的认识费者的认识过程是指消费者通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对商品及服务的属性以及各方面的联系的综合性反应。认识过程是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起点,也是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必要条件。在心理学上,消费者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的形成阶段和认识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需要策划不同创意的广告来更好的宣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成功的获得并引导消费者的认识。 (1)通过广告策划影响消费者认识的形成阶段 认识的形成阶段分为感觉和知觉两个部分: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但对于广告策划来说,有重要意义的是视觉,因为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而获取的。广告活动往往把通过对视觉器官的刺激作为一种基本手段, 尤其重视色彩在广告中的使用。据美国有关报道,在报刊广告中增加一种颜色,比黑白广告能增加50%的销售额,而全色广告则比黑白广告高70%的广告效益。 知觉是人们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映像和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知觉的研究,是广告策划的真正起点。市场刺激包括有大量的变量,如产品的特性、包装设计、色彩、商标、广告节目的设计、广告节目的播放时间等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知觉选择。因此,刺激强度高、对比强烈、反差明显的广告往往更容易引起消费者注意和激发消费者发生兴趣。在广告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加大广告中各种刺激物之间的差别,增大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程度。同时,除了强化广告本身中各元素之间的对比外,还可以强化广告与环境因素的对比。这些对比能增强广告的易读性、易视性和易记性,保证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和知觉的畅通和顺利,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如在黑色报纸上刊登彩色广告,在音乐节目中间插入广告节目,在广告版中保留适当的空白等,都被证明是简单有效的广告手法。 消费者本身的期望也会影响他对商品的知觉,甚至会影响他们对某些刺激产生一种歪曲的知觉。因为人们在其知觉选择中表现出明显的防御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尽力接纳,而对自己恐惧或有威胁的刺激则尽可能地不去感知。比如说在儿童玩具的广告中, 如果传递出任何暴力或消极的信息,消费者便会本能得产生抵触情绪,不让孩子接受到该信息或者使用该产品。所以广告策划要尽量趋利避害,避免出现某种带有伤害性或于己不利的刺激出现,以免消费者本能得采取防御姿态,关闭感官通道,拒绝信息进入。(2)通过广告策划影响消费者认识的发展阶段 认识的发展阶段包括注意、记忆、和联想。是消费者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识记和再造的过程。对于其购买决策的制定都有直接的影响。记忆是人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对于广告信息的记忆,是消费者思考问题、做出购买决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广告如果难于记忆,其刺激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 广告的效果也就不理想。因此, 广告策划应该尽可能帮助人们记忆广告内容,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充分利用形象记忆优势。减少广告识记材料有两种途径,即识记材料的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尽量简化广告的口号,使其简单明了;突出广告产品的某一功能,强调优势等可以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绝对量。所谓的相对减少,是在识记材料不可压缩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广告便于理解,图文并茂,在人的记忆中,语言信息量与图像信息量的比例是1∶1000。因此,充分利用形象记忆,也是广告宣传的一大策略。 2)适当重复广告,媒体组合合理。利用广告信息的适度重复与变化重复,是增强广告记忆的重要手段。同时,合理的媒体搭配也非常重要,通过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断让消费者重复的接触到广告信息,强化消费者的记忆,促使他们的回忆和再认, 也有利于消费者对某品牌产生长时记忆。 3)激发和促进消费者的积极联想。联想可以加深消费者对事物的认识, 并引起相关的感情活动。在广告策划中,运用联想的商业广告设计,实际上是对有关信息的升华。具体的方法很多,比如说可以用消费者熟知的形象, 也可以创造出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意境,来暗示商品与劳务给人带来的乐趣和荣耀等。例如必胜客的广告,总是创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激发人们对于快乐家庭生活的联想,看到必胜客的品牌,便想到亲情。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信任和好感。因此,在商业广告中充分发挥联想的心理功能,掌握广告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激发联想的广告因素,适应消费者的知识构成和审美情趣, 使之对产品产生有益的共鸣和感情冲动,从而促进其信心,导致消费行为。 3.广告策划的宗旨———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消费者的态度是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商品或劳务等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的倾向。可以是良好的反应,如赞成、支持、欣赏等,也可以是不良的反应,如反对、拒绝、厌恶等。大量的研究结果验证了,消费者的态度与其购买行为、购买意图成正相关的关系。凡对商品的商标、质量外观抱有好感、或持肯定态度的消费者,在产生购买需要时,必定首先将意念集中于该商品。但是,消费者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对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广告沟通技巧来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1)用双向沟通来代替单向沟通 不同的消费者的认识能力是不同的。针对知识水平较高,理解判断能力较强的消费者,广告应采用双向沟通较好,即把商品的优劣两方面都告诉消费昔,让他们感到广告的客观公正,由他们自己来拿主意。因为这些消费者普遍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非常确信,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判断。如果广告武断地左右他们的态度, 会适得其反引起逆反现象,拒绝接受广告内容。但对判断力较差,知识狭窄,依赖性较强的消费者, 采用单向沟通信息的方式,广告应明确指出商品的优势,它给使用者带来什么好处。直接劝告他们应该购买此物,效果更明显。 (2)用感性诉求来代替理性诉求 在消费者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因素构成,其中感情成分在态度的改变上起主要的作用。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往往并不一定都是从认识上先了解它的功能特性,而是从感情上对它有好感,看着它顺眼,有愉快的体验。因而广告如果能从消费者的感情入手, 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前几年有个电视广告: 女儿为年迈的老母洗脚,孩童见此,转身端来一盆水,稚嫩地说:“妈妈,您洗脚”……,画面与语言的配合,烘托出一个感人的主题:献给母亲的爱。虽然整个广告只字未提产品的优点,但却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个广告巧妙地把对母亲的爱与产品相连,诱发了消费者爱的需要,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在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因此,在广告有限的时空中以理服人地呈递信息,固然显得公正客观。但以情动人的方式,更容易感染消费者,打动他们的心。 广告策划不仅具有科学性,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但无论广告信息呈递的方式如何,其基本原则都是要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找到消费者心理和态度变化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选准广告诉求点,策划出成功的广告。 [参考文献] [1] 吴柏林. 广告策划与策略[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9). [2] 李凤燕. 消费心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 杨群祥. 广告策划[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你好,3000字消费心理学的购物论文、可以给你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商品会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则划分出众多不同的消费群体及其各不相同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征。由于客观环境不同,购物场所、购物时间以及面对不同的售货人员,消费者会对同一价格的商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和心理反应。例如,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钱,而在酒吧却卖到15元,但消费者也能够接受。这是由于在不同的购物场所,消费者的价格习惯心理和适应性心理会相应有所不同;入世后关税降低,人们也许会更加倾向于购买自己需要的进口产品,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价格倾向性心理不同;购物时心情愉快的顾客或者与异性朋友相约共同购物的顾客,往往对商品的价格不太敏感,很容易掏钱购物,这是由于在不同心情下,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注意力指向不同,因此对价格的消费敏感性心理也不同。二、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对服装消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其美观与质量,女性往往对服装的款式、质材、实用性等均有较高的心理要求。青少年朋友对服装的要求则是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最好是名牌。中年人对服装常存在一种补偿性消费心理。老年人则更多地重视其经济实用性。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们在满足了改善外在形象的心理需求之后,对内衣的款式和质量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美观大方,又要求舒适高档,现在还常常将健美、保健的意识融入其中。对于食品,城镇居民大多已从“温饱型”过渡到“享受型”、“发展型”。虽然用来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明显,但是食品消费的质量却得到很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并相应产生了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美容食品。同时,节省人们烹饪时间的快餐食品、方便食品也大受欢迎。这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消费者对食品的不同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家用电器在并不久远的过去还算是高档消费品,而今已如“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对家电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种类、功能、质量也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心理需求。仅以电视机为例,消费者不仅要高清晰、纯平、遥控、多制式、多频道、画中画等功能,同时还希望电视机在外观、色彩、造型上也与家居整体设计协调,风格统一。三、不同的“受害”消费心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繁荣,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商品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厂家推陈出新,却也鱼目混珠;商家为争市场,利用“促销”等活动诱发消费者产生冲动心理,盲目购买;不法商人则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欺消费者。此时,消费者应谨慎分析,稳定情绪,以免上当。现将常见的“受害”消费心理列举如下,供消费者引以为戒:轻信精美广告及其“诱人”的承诺;轻信“名牌”、“名店”;轻信“进口产品”、“外国产品”;轻信“打折”、“促销”、“跳楼价”;求购心切,没有认真挑选;贪小便宜心切,结果上了大当;一叶障目,冲动购买;受害后嫌麻烦,算了。
从众是受别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现象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从众心理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众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消费心理类型。其类型的广泛程度,几乎不受地域国度差异的影响。是一种普遍的普通的消费心理。然而人作为社会主体,各学科 文化 领域也不可避免的把人作为研究中心,经济学就是如此。尹世杰先生就于1986年提出要把人的消费需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张扬个性化的今天,我们也在不知不觉的奉行着个性化消费。我们要想掌握并引导正确的消费需求,想要维护市场稳定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就必须把现代经济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起来对消费者的从众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从众消费心理,消费者,市场
1从众消费者心理的形成
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
从众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个类型,我们首先应该大致了解下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内容以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为目的。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与其说是知识积累不如说是社会进程中通过经济渗透的人性光辉。在这一阶段中,各个时代的学者各个地域的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出消费与心理学的微妙关系。如:“在东方,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自由商人范蠡(陶朱公)已从分析消费需要入手,以“计然七策”经营商业,荀子提出生产要“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讲的就是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在西方,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提出“欲望是心理运动的资源,一切情感、需要、动作和意志均为欲望所引发”的命题,古希腊哲人色诺芬最早提出“消费”这个术语,法国古典学派的终结者西斯蒙第提出了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的观点”。(2)体系凝构阶段。消费心理学的诞生与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很大的渊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研究领域渗透,进而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所致。在力学上这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那么作用效果如何呢?从研究著作上看,1900年h ·盖尔出版《 广告 心理学》,以及1980年e·a若斯出版《社会心理学》,开辟了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领域,1920至1930年期间丹尼尔·斯塔奇撰著并出版了《斯塔奇广告回忆指南》和《广告学原理》。它们或侧面或正面的探及消费心理问题,它们的诞生为消费心理学的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实验研究成果上看,1920年j·b·华生的广告心理研究、1938年欧内斯特·迪士特的消费动机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实用社会研究所的拉机斯费尔德和e·卡兹关于“人格的影响”的研究,哈弗大学r·a·鲍尔关于“知觉到的风险”的研究 报告 ,为消费心理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有利的形成基础。(3)真正的学科创立与创新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叶延至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可见消费者心理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待研究待发现的领域还有很多。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演变,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人的概念会越来越来重要,作为将人的心理与市场消费相联系的学科,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更远的台阶。
从众消费心理的成因
从唯物主义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众消费心理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大环境下,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 其它 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处,因而某个大环境下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其次从众心理的产生是具有自然基础的。众所周知,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时间进化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因而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石器时代,集体狩猎群居而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活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而决策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策的时间就会相应有些长。例如,一位消费者到商场购物,他本身喜爱的品牌众多,但只能决一而择,那么他就会参照他人意见甚至暗示。比如他会潜意识中观察购物完的顾客手中所持购物袋以哪家品牌居多;注意其他消费者谈及的品牌等等。在上述描述中,我并未提及消费二字,但我想说,消费只是人的一种行为之一,而从众心理的影响几乎遍布了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选择从众的群体成员能获得某种报酬。鉴于任何人都是以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为原则。因而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要符合某人的效用利益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可以对我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极大可能对我有利。因为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上一段,我主要叙述了从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群体因素。除群体因素外,还有情景和个人因素。这两点其实是很好解释的。先说情景因素,所谓情景因素,主要是指当消费者遇到商品信息模糊不清或者受到权威人士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境。譬如风靡各大时尚周刊的各种时装秀中,评委主编设计师作为权威人士可能都会对一季的服装风格做出评论,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街头流行”现象。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所谓的信息模糊不清。例如,股市基金理财就是一种明显信息模糊不清的代表事物(这时由于其变动性多样性造成的),当然这里我是抛开专业人士就普通大众而言的。普通大众文化程度各异对股市基金等可能熟而不通,用而不精。这时就可能会发生,自己对商品不了解就去看别人怎么做。邻居买了A股赚了十万,但你不了解股票行情性质可能认为邻居投十万A股赚了,我投入我大概不会亏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情景案例。再说个人因素,这里的个人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其中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男人可能比女人更果敢做事有主见,女人相比就会差些;有些消费者思维灵敏智商高所受 教育 程度高,不会发生盲目从众,相反则易发生从众的消费行为;某地区居民喜食辛辣,外迁户会受其地域饮食文化影响,转而消费此口味的食品。 2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
模仿心理是从众消费心理的本质。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在行为经济学中,将从众消费的大部分诱因归咎于模仿。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出一些示范性指向性的消费行为,暗示出一定的消费倾向,当这种倾向被认可时,其他消费者会产生模仿和重复他人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暗示扩散流行之后便形成了从众消费的行为,其意识就是从众消费心理。
非正式约束与从众消费心理。所谓非正式约束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在彼此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法规的,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大都会不约而同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正式约束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主流,并拥有对消费心理强大持久的约束力,明文规定与之相比就变得孱弱无势。所规定的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什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就会很小。
不确定性与个体理性有限性。在心理学中,无数实验及事实证明,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需要进行模糊回避,也就是对不确定性所表现的处一种厌弃感。奈特于1921年定义不确定性为人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测度的变化。为了满足个人规避风险减小损失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意见做保留并以群体意见为参考。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凯恩斯在美国通货膨胀时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所吻合。个体理性有限性其实是个相对群体而言的概念。(1)群体的智慧与理性往往是高于个人的,借群体为参照物会与相当大的安全感。(2)个人搜寻信息成本大难度高,依照群体节约成本,且可以提高容错率。(3)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保留,在错误发生之际可以拟作应急方案(4)对于多数人来讲,多数人蒙受损失会比一人承受好得多,即心理平衡上的需求(5)结合本国国情来看,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中庸”之道可谓是盛行至今。自孔子与其弟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中庸的思想就一直未离开中国文化,以至于促进从众心理的形成,并渗透到如今的现在市场经济中。
3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谈到从众消费心理不得不提到社会倍增效应。社会倍增效应一词是由物理学中倍增效应演变而来。之所以会被冠以社会一词,是因为这种效应适用于很多社会问题及现象。例如,兴起不久的电子商务,我国面临几大现状之一的就业问题及信息服务业等等。所以好好利用社会倍增效应,好好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利用二者的关系必定能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应。利用社会倍增效应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而且最后会福泽消费者。于企业而言,消费者需求的扩大,即扩大内需,必然会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的两个终端达到利益最优化也就是市场经济得到了最好的发展。然而从众消费心理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益处多多但对市场经济而言也是有其自身危害的。由于从众消费心理可以制造一股消费热潮,企业会利用热潮创造经济效应但也可能会在技术创新上产生惰性,产品制造上粗心大意。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利用不好会危害消费者危害市场经济。
4如何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根据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要想趋利避害,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经济法规建设,适当用明文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盲目从众消费心理;(2)组织相关业界的权威人士发布产品权威信息,加强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辨识度,从根本上劈除混淆视听的谣言及错误信息,改变消费者心里对商品的掌握度及清晰度(3)建立普及全国的市场消费监管监督预警查处机制,使得问题可以有效率的解决,避免跟风从众消费心理的盛行(4)充分发挥我国消协等消费者利益维护组织的作用,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出版社 消费心理学主编李晓霞 刘剑 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r人民出版社,2002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摘要]重视儿童从众心理在儿童良好的身心发展发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如果盲目的屈从则会抑制儿童自然成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加,需要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积极的从众能够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消极的从众则会抑制其天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强化其希望出现的行为动作。本文将探讨利用儿童从众心理作为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儿童从众心理;创新;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AO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1-5918(2015)03-0095-02
doi:
[本刊网址]http://
所谓从众行为,即俗称的“对大流”。在群里规范强大的压力下个体会屈从与同群体的一致性,达到彼此行为规范高度吻合。从众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夫里多作的“光点移动错觉研究”,美国社会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所做的“线段判断长度研究”等等,这些学者用实验证明了个体意愿会受到群体行为规范的影响,趋向于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本文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儿童的从众心理对儿童心理教育与发展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一、儿童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语言从众
我们这里所讲到的语言是指儿童的沟通能力。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的孩子(2-7岁)正处于思维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思维的特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所以在幼儿园里,常常会发现孩子们有“他说什么,我说什么”的现象,如果一个小朋友咋游戏中摔倒,教师会安慰小朋友例如“宝贝最勇敢,勇敢的孩子不哭泣”这样的话语,接着就会听到无数个声音说“老师我也不哭”、“老师我昨天摔倒也没哭”…并且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孩子是在“撒谎”。如果教师就某个活动的规则提出一些建议,并问儿童的意见时,你就很难听到有“不好”的回答。
(二)游戏从众
3-6、7岁的孩子是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幼儿期,又称为学前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格罗斯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是一种本能性反映。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大概可以预见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这时的儿童不同于2岁婴儿,进行的是群体性游戏。儿童用游戏来反映周围的生活,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的群体性游戏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一个小朋友将一张纸揉成一个小纸团放在手上,说“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马上就会看到很多类似的地球出现,并且活动过程和举动都是相同的。游戏在这个时候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 想象力 ,创造力等等思维活跃性的发展,而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往往成为了千篇一律的了,有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多有小朋友都会主动,不自觉的认同第一个小朋友的观点呢,如果是从从众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为题就不足为奇了。
(三)动作从众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了,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类似性,希望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相一致。当儿童做出不同于同伴的动作时,常会受到来自小团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对偏离的恐惧,担心受到同伴的排挤和嘲讽。当个体表现出与群体不一致时,常常会故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求得相同。不仅如此,儿童动作从众的另一个原因还未自于儿童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想要被关注的心理,儿童的从众行为会增多。课余活动时间,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些小朋友在自己座位上跷着二郎腿且没有被老师阻止时,那么马上就会接二连三的有人也跷二郎腿,甚至两条腿都跷在桌子上。
二、儿童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儿童自身方面的因素
1.年龄
根据幼儿从众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幼儿的从众反应次数随着年龄的升高而有下降的趋势。年龄越大其从众行为越少。利用儿童从众行为的这个年龄特征,可以引入儿童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的教育,在行为强化的基础上,让其从众行为朝向积积极的方面发展。 2.智力水平 根据幼儿从众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与研究统计结果,智力水平低于平均数幼儿的从众反应数明显高于智力水平高于平均数的幼儿。
3.认知水平及个性的影响
由于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限,在儿童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其品德的发展成为了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3-6、7岁的儿童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仅仅只是初步的了解,对是非对错还不能区分的那么明确。所以在学前期的儿童身上常会一个孩子讲脏话,别的孩子也跟着讲着脏话。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对错认知的正确引导。按照皮亚杰的理论,3-6、7岁的儿童虽然能够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形式作出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仅仅局限在解决一些简单的智力问题。当老师提出需要幼儿动脑筋的问题时,常常会得到一些交肤浅的答案。而那些智力水平较低的孩子就选择回答跟别人一样的答案。可见,儿童的从众心理与认识水平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的认知水平越低,产生的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孩子的个性形成及心理发展与家庭教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父母在家庭教养模式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和孩子相处的这些天我发现,在民主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加的独立,并且倾向于摆脱成人的控制,善于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专制型以及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在从众与否的问题上,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干扰,依赖性较强而不坚持自己的意见。 2.同辈群体的影响
除了 家庭教育 影响之外,同辈群体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幼儿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其从众行为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的影响。如果家长在家里给儿童喂药可能很困难,但拿到幼儿园,在看到同伴在吃药时,自己反而会主动“找药吃”。这一现象就与美国心理学者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现理论”相吻合了。这里也不难让我们会联想到“孟母三迁”的 故事 。
3.权威的影响
儿童从众行为的产生离不开权威的影响。被儿童视为权威的人物例如老师,如果老师给乖的孩子一个满意的眼神再加上小红花的条件刺激,对不依从的孩子给予惩罚,那么被罚的孩子就成了别人的“榜样”,其余的孩子就会为了不被惩罚而变得很温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来自成人的评价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会为了得到权威人士的赞许避免受到惩罚而选择去按照成人的意图做事。
三、将儿童从众心理作为幼儿教育新的切入点
(一)重视榜样的教育,调整儿童的不良行为
重视榜样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向一个人看齐,复制别人的动作,而是鼓励孩子们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将观察到好的行为规范加以内化,将自己也转变为别人的榜样。改变一味盲目的跟从他人。由于儿童的选择力、鉴别力都很不成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例如攻击性行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榜样作为来自他人的示范就显得比较重要的,因为这些榜样往往反映了正确的社会对个体的总体规范和普遍要求,同时给儿童正确的行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参照坐标。
(二)打破常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总是趋同与别人的类似性,盲目从众就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信心。要敢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而不是事事都和别人一样。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革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根据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要求教师在于创建一种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进行的积极思考,仔细探究。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发展,又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回答。在创造性培养过程中,答案要求的不是精准,而是多样化。
(三)强化行为,引导儿童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怎样从一个场依存的孩子转变为场独立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借助外力,也可以有所改善。适当的增加教师在课堂内容的互动性行为,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四)调整期待,减轻儿童团体压力
在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比。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单独属于自己的 思维方式 ,成人不需要强加给儿童一些是非对错的观念。在团体游戏或与成人接触过程中,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安全且充分被关注的环境,从而减少儿童的团体压力,有利于利用儿童的从众行为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86,398.
[2]邹晓燕.自主性--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关键[A].中国儿童发展与家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4:476.
[3]邸颖.儿童从众心理浅析[J].黑河教育,2010(7):10-11.
[4]霍静.儿童从众心理浅析[J].幼儿教育,1989(6):3-4.
[5]邢少颖.覃晓燕.幼儿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研究[J].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 议论文 选集(1999-2003)年度.2003.
结合中学生实际谈消费心理面面观新泰市新汶中学 韩加勇 2009年7月14日 07:55 浏览:309 专家浏览:0 | 评论:38 专家评论:0 消费是经济活动四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中学生的消费观教育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才能引起思考,激发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在成长发育,心理也在发展,但不稳定,不成熟,在消费方面,表现的也很独特,对以后的消费观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加强教育与指导。 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但在中学生中主要有哪些问题哪? 1、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很多同学对此表示陌生,中学生财商意识普遍薄弱,大部分同学承认自己消费超出计划范围,甚至还需借钱度日。不少同学几乎不曾有过储蓄的想法,往往是有多少用多少,“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可是透支的代价是不是该思考些什么呢?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一个月有的学生消费在200元以下,有的能花200—400元,少数能消费到400—1000元,可见中学生消费差距很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些女生名牌衣服、化装品、手饰等消费占据生活费的大部分。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选择廉价的饭菜,甚至不吃。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谈什么大理想、大目标呢?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今天的中学校园已告别了昔日的寒窗时代,不惜花钱去追求潮流时尚已蔚然成风。手机、MP3、MP4,同学们你们拥有了吗?你李宁,我耐克,他阿迪,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可又有谁看得到家长背后的心痛!有个学生家长曾和我交流,说孩子隔三差五就买鞋子,而且必须买名牌,家长很无奈。 中学生,未来之希望,担负着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迫在眉睫。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消费,永恒的话题!让中学生引领出新的消费时尚吧! 这个符合你的需要吗?(谢谢采纳)
你好,3000字消费心理学的购物论文、可以给你
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消费心理学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消费心理学的有关论文篇一
《浅析消费心理学在电信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形成的交叉学科,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完善理论体系后,一直在影响这众多行业的营销实践。本文立足电信行业,分析消费心理学中在电信营销中的主要有效因素,并在家庭融合套餐的营销中实践,针对性的改造整体营销场景和环节,显著提升了业绩,从而验证了电信营销中应用消费心理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运营商
一、引言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形成的交叉学科。虽然1901年W・D・斯科特就提出“消费心理学”(consumerpsychology)的术语,上个世纪二十到六十年代在西方心理学实验的大潮中,消费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研究也颇占一定比重,但消费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形成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是1965年以后。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才逐步传入国内。因此消费心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随着上个世纪,国内电信行业引入竞争,近几年各大运营商陆续获得全业务牌照,对销售能力越来越重视,细分客户群、数据挖掘、顾问式销售等众多新兴营销方法纷纷被引进。在这一基础上,消费心理学也受到了关注。
二、电信营销中的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是从过程化的观点来看待消费行为,即认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消费者掏出现金或信用卡买到商品或服务那一瞬间发生的事情。电信产品一般是作为一种服务存在,即便在3G/4G时代,移动通信伴随着手机实物交易,但运营商关注的仍然是对服务的选择和购买行为。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消费心理学科的理论框架中,与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的电信营销结合紧密的部分,即产品为无形服务情况下的特点。
此时,传统消费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文化、种族、民族、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力相对较低,而下面侧重分析消费动力、消费者知觉、决策与购买过程三个方面。
1.消费动力。消费动力,在人们想去满足自己某种需求时产生。这种需求是消费者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根据亨利・莫里(HenryMurray)的研究,需要可以大致分为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利需要和独特性需要等类别。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后,主要关注的就是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
从电信服务或产品本身看,主要是满足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现在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将人们与他人紧密联系起来,“地球村”的概念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得以满足的真实写照。但对特定的运营商而言,这种层次的满足属于解决客户的刚性需求,不能影响消费者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触动客户的自我实现或独特性需要。比如高端手机在现代社会也是身份象征,这类满足客户个性诉求、彰显客户个人价值的服务才能形成差异化。
2.消费者知觉。感觉是指我们的感知受体(如眼睛、耳朵等)对一些基础刺激(如声音、光、色彩等)的直接反应。知觉是我们对于各种感受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对电信营销而言,运营商的商标、品牌设计具有品牌意象和品牌人格,会对消费者自身的性格觉察具有暗示性,同时各类有形的广告宣传、实体门店布置也会以声、光、色等形式影响消费者知觉,从而影响其消费过程。
以颜色为例,不同的广告色调在中国是暗示不同情绪的,红色、橙色等暖色调使人有被唤醒的感觉,而蓝色等冷色更使人放松。因此有形的产品呈现在蓝色背景中的效果要好于红色背景。移动通信方面,绿色的点缀不仅吸引人注意力,也暗示着安卓手机系统。
3.决策与购买过程。消费决策大概是被研究得最多的环节,也是经营者最关注的。一般而言,决策都是经过问题认知、信息搜寻、方案评估、产品选择四个环节后最终产生结果。但在一些高卷入的购物中,消费者不会那么理性,例如冲动购买某些所谓“特别惊喜”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营销者必须关注影响目标市场的环境特征,比如产品摆放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冲动消费对营销方往往有利,但营销过程和后续产品处置时,营销方要慎重参与,一个冲动但后悔的消费者,会对其他潜在消费者搜寻信息、比较方案的环节产生巨大反向作用。
相反,对于理性的消费者,则需要关注上述四个环节,特别是信息搜寻和方案评估阶段,以促成对销售方有利的选择。
在个体决策之外,运营商还经常要遇到家庭决策,这时需要考虑到性别角色和决策责任。在传统家庭中,丈夫倾向于比妻子权力大,更多的独自选择汽车、电脑等符合男性社会角色的产品,而妻子可能更多的选择装饰、家居产品等。因此,搞清楚谁做决定,对市场人员来说是个重要问题。
三、以家庭融合套餐为例实践分析
融合套餐是包含电话、手机、宽带、网络电视等的综合打包业务,实际上是通过产品间的价值让渡,提升全业务的市场份额,提升客户价值。它是中国电信的主流产品之一。本文就以此为例,分析消费心理学在其中的运用和实效。
1.针对不同人群的销售卖点。根据笔者在三个中国电信自有营业厅的跟踪,在运营商采购家庭通信服务的以妻子为主,而男性角色为公司采购通信服务较为常见,但这也同样是营销其家庭通信产品的机会。因此,消费动力和家庭决策的概念在这里得以应用。
在设计营业厅销售话术时,按照销售对象进行分类。“比一比算一算、全家话费少一半”,对套餐整体价格与其中单个产品累加价格进行比较,契合传统家庭中妻子负责家庭财政管理的角色,在她们的决策过程中,这是在方案评估过程中的关键点之一。“明星手机加入套餐也能享受套餐折扣”,对三星最新款旗舰机型的介绍,一下子将商务男性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配以机场贵宾厅等特色服务的解说,商务男性虽然是来为公司跑腿,但个性诉求和个人实现的需求瞬间膨胀,并且能以惊喜的价格满足这刚被点燃的需求,冲动消费的可能性大增。
消费心理学的有关论文篇二
《消费心理学在服装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消费心理学是研究销售者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学科。其对服装的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营销人员将消费心理学应用到实际的销售活动中可以拓展服装销售渠道、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增强营销人员对营销活动的认识。消费心理学的应用在服装销售中具体表现为营造良好的服装销售环境、致力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创立和发展自身的品牌和重视广告在服装销售中的作用。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服装销售
1.研究背景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同营销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销售者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学科。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它的意义,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使其顾客忠诚度、消费阈限、顾客注意等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另外,一些一线营销人员也开始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并获得一定的收获。当前,消费心理学已经成为营销人员提高销售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它能够帮助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产品的设计、品牌的创造以及广告的应用进行完善,从而有力拓宽自身的营销渠道和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本研究将探究消费心理学在服装销售中的意义,以增强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此情况下,本研究还将细致分析具体的应用措施,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为一线的营销人员提供理论借鉴。
2.消费心理学在服装销售中意义
消费心理学有助于拓展服装销售渠道
消费心理学对服装营销的重要意义表现为其提高营销成功率,增强服装企业的盈利能力。[2]消费心理主张营销人员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年龄特征,根据其特征来开展营销活动。例如,一些销售人员意识到老年人对健康、保健有一定的心理需求。于是,他们便根据老年人的这种心理特点,在介绍衣服的时候有意识地强调它在保健方面的作用,激发老年人的购买欲望,提高了消费的成功率。另外,消费心理学还强调消费者要关注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使他们具有愉悦的心情。一个人的消费不可避免要受到其心情的影响。良好的心情往往能够促使消费者完成消费行为。营销人员通过消费心理学能够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并为其良好心情的形成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消费者具有比较好的心理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营销的成功率。
消费心理学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顾客忠诚度是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顾客一旦对某个服装品牌或者商店具有高的忠诚度,其能够将更多消费行为指向这一品牌或者商店。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对品牌进行维护和推广。[3]例如,劲霸男装通过广告宣传、品牌打造和产品设计,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顾客忠诚度的提高促使以往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还带动更多的顾客去购买这一品牌的服装产品。营销人员通过消费心理学能够认识到顾客忠诚度的概念以及它的重要性。这可以促使他们对顾客忠诚度的关注。对顾客忠诚度的了解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营销人员可以获得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具体措施。他们能够利用这些措施,提升产品在顾客中的形象,保证他们消费行为对象的稳定性。这对于提高企业营销效率,提高其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消费心理学能够增强服装营销人员对销售的认识
成功的服装营销人员不仅要对产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也应该对行销行为具有正确的意识。正确认识营销活动可以帮助营销人员更为全面系统把握服装营销行为,从而使自身的服装营销技巧能力有一个显著的提高。消费心理学则为服装营销人员这种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通过了解和学习消费心理学,服装营销人员可以认识到销售的过程不仅仅只是一个推销衣服的过程,更是一个推销服务的经过。[4]这可以促使服装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对待客户的态度。除此之外,消费心理学还促使服装营销人员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大部分服装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只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关注他们是否关注产品。但是,却很少关注他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比方说,一些营销人员比较少关注消费者购买衣服的真实心理动机。这导致他们在推销产品过程中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营销的效率。相反,营销人员可以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关注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产品注意、消费情绪等心理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营销行为的针对性性,使自身的营销行为效率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3.消费心理学在服装销售中应用措施
营造良好的服装销售环境
消费心理学认为良好的销售环境可以使消费者保持比较愉悦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购买动机。[5]依据这一理论,服装营销人员在销售衣服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服装销售环境,从店面设计和服务态度两个方面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在店面设计方面,营销人员应该根据销售服装针对的具体群体,来进行服装店面的设计。这种设计应该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以便招揽更多的顾客。例如,一些营销人员便会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和好玩的心理特点,在店面的设计上设当加入趣味性的图案,来提高儿童消费者的注意。比方说,一些营销人员在店面上画上喜羊羊、灰太狼等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提高儿童到商店的兴趣。这便有效拓展了服装的营销渠道。又如,一些销售人员在销售青年人衣服的时候,便可以根据他们喜欢流行、追求时髦的心理特点对店面进行设计。他们可以在店面的装饰以及布置上加入更多的韩日元素,吸引更多青年人到该店从事消费活动。除了店面设计外,营销人员也要关注自己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有助于客户形成良好的心境,提高销售行为的成功率。例如,营销人员在介绍衣服的时候需要面对微笑,表示对客户的尊敬和欢迎。又如,营销人员在销售服装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非语言行为。很多时候,非言语行为比言语行为更能放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营销人员在介绍衣服过程中发现客户出现不愉快的非言语行为的时候,其要改变营销的策略和方式,以保证营销的方式能够与客户相互契合。
致力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
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能够保证营销渠道的稳定和拓展,促进营销活动的开展。顾客忠诚度的提高需要服装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持有真诚的态度。在介绍衣服的过程中,营销人员难免有一点夸大之词。这对于营销营销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6]但是,服装营销人员要把握尺度,避免过分夸大产品而出现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欺诈消费者在短时间来看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营销效果,但是却无助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其最终的效果是影响产品的声誉,导致销售产量的降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还需要保证服装产品质量。良好的服装质量方能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声誉。因此,对于产销一体的服装企业,销售人员要加强同生产部门员工的联系,对其生产的服装产品进行监督,保证销售的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而对于没有具有自身生产部门的销售人员来说,其在选择衣服供应商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声誉,严把质量关,避免买到质量低下的衣服。销售通过优质的衣服,本着诚实的营销原则,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保证产品具有比较好的销路。
创立和发展自身的品牌
消费心理学认为品牌产品相比于普通的产品能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导致销售行为的发生。根据一个理论,营销人员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致力于自身品牌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营销者要重视衣服的特色。衣服具有运动装、西装、夹克等多种类型。这就决定了衣服企业在打造自身品牌的过程中要专注于某个领域,而不能选择“全面出击”。否则企业将会因精力和财力过分分散而降低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服装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打造自身品牌的时候,要关注某个领域。例如,李宁公司便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运动服装上。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借用李宁在运动界的巨大声誉,为品牌的形成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运动服装营销在建立在完整的运动用品的营销体系之上,能够借用其他运动产品来提高自身的声誉。这也使李宁公司的运动服装具有比较大的市场优势。除了专注于某个领域之外,服装企业在形成和发展自身品牌的时候还需要重视服装的设计创新。服装的设计应该重视创新,保证其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的服装设计能够为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巨大的优势。服装营销人员可以借用设计上的优势,提高本企业服装的名声,形成巨大的品牌效应。因此,营销人员在创造品牌过程中要注意与设计人员的联系,及时反馈市场的信息,保证服装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开展设计工作。最后,品牌的形成还需要营销人员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衣服营销在一定意义来说是在买服务而不是买衣服。因为当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衣服产品在设计和质量上差异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营销人员的服务质量便成为一个服装品牌评判的重要依据。营销人员可以在消费心理学的指导下,具体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以及需求,便能够以此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来提升顾客的购买兴趣。这促使顾客在购买衣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良好优质的服务。这无疑对衣服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重视广告在服装销售中的作用
消费心理学认为产品的广告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从而提高营销的效率。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服装销售中,服装营销人员要发挥广告服装销售中的作用,提升服装产品的影响力。例如,劲霸男装在广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它利用中央电视台这种影响力巨大的品牌,对自己的夹克产品进行了宣传,提高企业服装产品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又如,皮尔卡丹为了打入中国的市场,在1979年举办了服装展示会。皮尔卡丹通过这种独特的广告形式,吸引了当时的中国大众,给人们留给深刻的影响。这为皮尔卡丹以后的营销活动创造了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敏,雷蕾.转换成本及其对顾客忠诚影响分析[J].企业活力,2007(9)
[2]曾建,平代峰.生态视域下的消费文明[J].哲学动态,2009(2)
[3]张建平.世界不同国家消费模式比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
[4]张亮.电子服装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国际纺织导报,2008(6)
[5]张海波,张艾莉,郭平建.浅析我国服装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9(30)
[6]彭穗,彭勃.论危机下的服装品牌策略[J].企业家天地,2010(3)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