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包括行住吃游购娱六大要素,又有消闲性、考察性、游学性、商贸性等多种类型,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均有关系。单就审美而言,它是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故从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义。本文将情、理与知识相结合,从旅游与人的爱美天性、人类文明、人才成长、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论述旅游的文化意义。一、旅游与爱美天性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发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须臾离开的动植物与空气、阳光、水等物质资料外,还常从自然美中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食粮。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比动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来过活的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愈普遍。在认识领域里,例如植物、动物、矿石、空气、光线之类组成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时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时而作为艺术的对象,它们就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无机自然界,即精神食粮。”大自然作为物质资料,只给人生命生存的条件,而作为精神食粮,则给人生命的美的升华,让人获得“极视听之娱”,以愉悦身心的美的享受,获得摇荡性情、产生艺术灵感的心灵激动。它有如音乐的旋律美、绘画的形象美、诗歌的意境美,绘人以意味无穷的美感。这是人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原始人的高级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是人类认识美与享受美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大自然和社会历史,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两大环境。社会环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社会工作有欢乐,也常有忧愁与烦恼。而自然环境(除了应避免的灾害)作为审美对象,却以它纯真朴实而丰姿多彩的美给人无限的快乐,使人获得生命的和谐。对此,恩格斯深有感触他说过:“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致乔治·威廉·兰普卢》,见《马恩全集》39卷63页)这说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类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的需要,是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的重要方式。欣赏自然美,还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这方面有过真切的体验与启人深思的精壁见解:“你抓住船头桅杆的缆索,望一望那被龙骨冲开的波浪,它们溅起白色的泡沫,远远地飞过你的头上。你再望一望远方的碧绿的海面,波涛汹涌翻腾,永不停息。阳光从无数闪烁的镜子中反射到你的限里,碧绿的海水同蔚蓝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熔化成美妙的色彩,——于是你的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的敌人及其阴谋狡计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你就会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意识中。”(《风景》,见(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四册393页)的确,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风格,能使人为之心胸开阔,品性崇高,心灵纯洁,养成美的情操。范仲淹写的见“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刘禹锡写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都是表现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证。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是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的一大乐事。爱美是人的天性,对自然美的热爱尤其如此。鲁迅说:“曙日出悔,瑶草作花,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这反映了对自然美人皆爱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这种爱美天性,也作过生动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资产阶级的锁链脱去了,玛丽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丰富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圣家族》,见《马恩全集》2卷217页)为什么自然美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激发人的爱美天性呢?因为自然之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观性,也有审美者的主观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见,人的爱美的天性与自然美的和谐合拍,这就是自然美产生怡情作用的本质所在。所谓爱美天性,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形成的本性。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断,也包含了劳动创造了审美能力这层意思在内。他说: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赏音乐,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长期得到环境美熏陶的结果。人的爱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遗传而来的爱美天性,在获取自然美无私赐与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愿人们迈开双脚奔向大自然,拥抱自然美,提高欣赏美的文化素质,重塑人的文化形象,并由此促进创造美的伟大事业。二、旅游与人类文明什么是旅游?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转引自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这种“享受性”,主要是旅游观光中的审美享受。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有了业余时间与消费支出去满足这种精神享受,故旅游活动日兴,旅游人数剧增。旅游正是从外出经济消费中获得精神愉快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旅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审美享受。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离不开美学》)的确如此,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它以旅游风景为中心,广涉奇丽的山光水色、花木虫鱼、日月云雾等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寺院宝塔,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雕刻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情风俗、集市、建设等社会风貌……从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在吃、住、行、购、娱诸方面获得生活乐趣,实在是综合性的审美享受。旅游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业的勃兴是近百多年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不断繁荣。相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经济腾飞。因为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的现代化、旅游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能,必然带动多种经济部门与文化行业的协同发展,产生综合效应。要使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形成旅游大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立体结构,必然牵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产生整体效应。由此,我国提出了“旅游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的方针,好些旅游城市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行业大发展的口号。可见,旅游是随现代文明而发展,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现代旅游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它在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涵养文化等方面有深层次的意义,无论在提高民族素质与个人生存价值方面都是如此。旅游有利于改革开放,为促进经贸发展用旅游搭台唱经贸戏,为促进内地落后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开扩眼界,为利用旅游资源以脱贫致富,为提倡适度消费以加快资金周转,政府提倡旅游,人们办旅游业与参与旅游的意识增强,旅游不再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与文化消费观念,被旅游之风吹到落后地区人们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难以冲破的禁锢意识,通过旅游的渠道冲破了。出国旅游热带来的观念更新与文化精神觉醒的潜在功能是难以估量的。大量外国游客的来华,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回大陆旅游,带来了海外经济文化中的新鲜营养。这种由旅游形成的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在拓展经济新观念与吸收现代文化意识中产生的弹性功能,对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有催化作用。旅游是宏扬民族文化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观赏这些旅游审美对象,自然会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这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华莎在《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写到:“我要踏着祖先的足迹,细味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我要凭身上‘传人’的胎记,拜认金色的矫龙,古老的东方。”这表明反映着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精神性格与聪明才智的旅游景观,会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与文化艺术的营养。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包括行住吃游购娱六大要素,又有消闲性、考察性、游学性、商贸性等多种类型,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均有关系。单就审美而言,它是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故从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义。本文将情、理与知识相结合,从旅游与人的爱美天性、人类文明、人才成长、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论述旅游的文化意义。一、旅游与爱美天性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发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须臾离开的动植物与空气、阳光、水等物质资料外,还常从自然美中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食粮。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比动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来过活的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愈普遍。在认识领域里,例如植物、动物、矿石、空气、光线之类组成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时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时而作为艺术的对象,它们就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无机自然界,即精神食粮。”大自然作为物质资料,只给人生命生存的条件,而作为精神食粮,则给人生命的美的升华,让人获得“极视听之娱”,以愉悦身心的美的享受,获得摇荡性情、产生艺术灵感的心灵激动。它有如音乐的旋律美、绘画的形象美、诗歌的意境美,绘人以意味无穷的美感。这是人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原始人的高级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是人类认识美与享受美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大自然和社会历史,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两大环境。社会环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社会工作有欢乐,也常有忧愁与烦恼。而自然环境(除了应避免的灾害)作为审美对象,却以它纯真朴实而丰姿多彩的美给人无限的快乐,使人获得生命的和谐。对此,恩格斯深有感触他说过:“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致乔治·威廉·兰普卢》,见《马恩全集》39卷63页)这说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类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的需要,是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的重要方式。欣赏自然美,还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这方面有过真切的体验与启人深思的精壁见解:“你抓住船头桅杆的缆索,望一望那被龙骨冲开的波浪,它们溅起白色的泡沫,远远地飞过你的头上。你再望一望远方的碧绿的海面,波涛汹涌翻腾,永不停息。阳光从无数闪烁的镜子中反射到你的限里,碧绿的海水同蔚蓝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熔化成美妙的色彩,——于是你的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的敌人及其阴谋狡计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你就会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意识中。”(《风景》,见(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四册393页)的确,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风格,能使人为之心胸开阔,品性崇高,心灵纯洁,养成美的情操。范仲淹写的见“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刘禹锡写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都是表现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证。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是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的一大乐事。爱美是人的天性,对自然美的热爱尤其如此。鲁迅说:“曙日出悔,瑶草作花,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这反映了对自然美人皆爱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这种爱美天性,也作过生动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资产阶级的锁链脱去了,玛丽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丰富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圣家族》,见《马恩全集》2卷217页)为什么自然美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激发人的爱美天性呢?因为自然之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观性,也有审美者的主观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见,人的爱美的天性与自然美的和谐合拍,这就是自然美产生怡情作用的本质所在。所谓爱美天性,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形成的本性。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断,也包含了劳动创造了审美能力这层意思在内。他说: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赏音乐,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长期得到环境美熏陶的结果。人的爱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遗传而来的爱美天性,在获取自然美无私赐与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愿人们迈开双脚奔向大自然,拥抱自然美,提高欣赏美的文化素质,重塑人的文化形象,并由此促进创造美的伟大事业。二、旅游与人类文明什么是旅游?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转引自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这种“享受性”,主要是旅游观光中的审美享受。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有了业余时间与消费支出去满足这种精神享受,故旅游活动日兴,旅游人数剧增。旅游正是从外出经济消费中获得精神愉快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旅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审美享受。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离不开美学》)的确如此,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它以旅游风景为中心,广涉奇丽的山光水色、花木虫鱼、日月云雾等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寺院宝塔,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雕刻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情风俗、集市、建设等社会风貌……从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在吃、住、行、购、娱诸方面获得生活乐趣,实在是综合性的审美享受。旅游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业的勃兴是近百多年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不断繁荣。相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经济腾飞。因为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的现代化、旅游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能,必然带动多种经济部门与文化行业的协同发展,产生综合效应。要使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形成旅游大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立体结构,必然牵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产生整体效应。由此,我国提出了“旅游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的方针,好些旅游城市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行业大发展的口号。可见,旅游是随现代文明而发展,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现代旅游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它在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涵养文化等方面有深层次的意义,无论在提高民族素质与个人生存价值方面都是如此。旅游有利于改革开放,为促进经贸发展用旅游搭台唱经贸戏,为促进内地落后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开扩眼界,为利用旅游资源以脱贫致富,为提倡适度消费以加快资金周转,政府提倡旅游,人们办旅游业与参与旅游的意识增强,旅游不再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与文化消费观念,被旅游之风吹到落后地区人们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难以冲破的禁锢意识,通过旅游的渠道冲破了。出国旅游热带来的观念更新与文化精神觉醒的潜在功能是难以估量的。大量外国游客的来华,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回大陆旅游,带来了海外经济文化中的新鲜营养。这种由旅游形成的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在拓展经济新观念与吸收现代文化意识中产生的弹性功能,对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有催化作用。旅游是宏扬民族文化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观赏这些旅游审美对象,自然会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这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华莎在《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写到:“我要踏着祖先的足迹,细味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我要凭身上‘传人’的胎记,拜认金色的矫龙,古老的东方。”这表明反映着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精神性格与聪明才智的旅游景观,会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与文化艺术的营养。
旅游美学纵横谈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乐。到了南北朝时代大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传达灵妙的“道”来。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宗炳并明确提出“畅神”说,圣人与贤者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说:“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他给我们勾划出多么明快完美的中国旅游美学图式!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关于仪表美。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 要: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为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但从旅游企业的选择和毕业生的去向上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旅游管理毕业生和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间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比较低。本文对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低下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对策。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策。1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旅游教育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蓬勃发展起来,各大专院校也分别在地理、历史、经济、英语、管理等专业的依托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生力军。那么,作为这支生力军的中坚力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状况如何呢? 本科学生的竞争力状况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调研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有数据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 ~20%之间,造成了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又有着较高的流失率(两年后仍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不到20%) 。人们渐渐觉得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理论能力不如研究生”,这实际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一直以来,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它一些旅游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低下。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 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只有那些基础厚、知识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才是未来旅游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 培养模式与实践脱节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旅游业所需求的人才严重错位,一些旅游企业宁愿花高薪聘请同行企业中的高管、去“挖墙角”,也不愿意招聘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正规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相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正规军”毕业生的竞争力较低,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切实际。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纵观一些开设有旅游专业的学校,从“985”、“211”院校到省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很少能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而大多都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竞争力趋同。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却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呈现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各个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有些课程内容甚至有重复开设之嫌,有些则是将专业课与基础课同时进行、或由于其它原因将先后顺序进行颠倒,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无所适从;此外,教学进度设置也缺乏梯度和层次,完全随心所欲或机械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以专业建设、以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品牌塑造以学生专业学习为中心最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尚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同时在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方面也一直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许多学校的旅游硕士点仅是挂靠在诸如生态学、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下的一个方向,而真正拥有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内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来自于历史、地理、经济乃至外语等专业,对于系统的旅游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院校更缺乏能够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 ,使得教学活动脱离实际,限入从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境地,这种“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学人才及旅游专业教学实验室设施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所需严重脱节,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以广西为例,随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北部湾及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对实践操作技能较强和极富管理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很大;然而,从近些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统计上来看,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或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与社会对旅游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不仅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科体系及广西区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广西区乃至中国- 东盟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塑造和培养旅游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迫在眉睫。3. 1 对毕业生进行准确定位。对于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切实际的问题,学生俨然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对于学校来说,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作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一些学校已率先尝试的“定单式培养”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准确地把握区域环境和评估优势师资力量,即集中和整合自己最优势的资源去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也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对毕业生的准确定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做深入的调研;一方面,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与企业的领导及其他人事需求单位进行多方、反复沟通,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及相关建议,通过调研和反馈,学校将对本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有较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修订以往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及模糊的定位,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3. 2 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及本校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反馈,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发言的群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能够让他们对该专业未来的需求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本校的毕业生也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及其它学生的培养作出贡献;从学校的角度上说,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原本不甚合理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完善,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此外,从目前的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多的实习岗位集中在酒店,而在旅行社、景区、旅游行政机关及其它旅游企业等部门的教学实习则较少,这对于综合性、复杂性较强的旅游业来说显然实习的范围过于狭窄了。各高等院校应广泛开展“产- 学- 研”合作模式,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与省(区)内外的著名旅游企业、旅游行政机关及其它部门间建立稳定的“产- 学- 研”合作基地,合作共建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实践基地。3.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派遣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特殊要求,还需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与纯粹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相比,他们更能够抓住旅游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精髓,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能够有实质性的提升。这种实践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通过让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参考文献:[ 1 ] 唐跃工。 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J ].科技教育创新, 2007, (19) : 228~229.[ 2 ] 沃斌峰。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特色及其启示[ J ]. 科技信息,2007, (22) : 30~31.[ 3 ] 赵建军。 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 J ].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 2006, ( z1) : 67~70.[ 4 ] 罗文,陈国生。 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 85.[ 5 ] 曹丽娟。 关于旅游专业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 J ]. 人文社科,2006, (2) : 89.[ 6 ] 钟扬,覃峰,王雪莲。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再思考[ J ]. 反思与交流, 2007, (7) : 75~76
第一,构建旅游美学体系。旅游美学中的审美对象知识体系是同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交叉的。要对这种旅游景观作出中肯的审美评价,不仅需要把握和运用美学理论。而且需要具备广泛的各种学科的知识。旅游美学虽然是应用科学,虽然应着重对旅游景观作出中肯的审美评价,但是也必然要对有关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否则就会失去论证问题的理论前提。可见,构建旅游美学体系,是一项最基本且艰巨的任务。第二,指导旅游审美活动。旅游美学还要提供旅游审美对象,并对它们作出审美评价,以帮助导游、游客把握审美对象,并作为旅游审美创造者合理开发、创造、管理旅游资源的参考;要提供审美知识,以帮助导游、游客和所有旅游审美创造者及其他旅游服务者提高审美水平,以利于排除对旅游审美活动导致认识上的障碍,引导旅游审美活动顺利开展。第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方兴未艾的我国旅游业。取得了日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不懂旅游审美,导致不讲文明礼貌、不求服务质量,甚至丧失国格和民族尊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损害了旅游活动本应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行业中,包括旅游从业人员、旅游院校毕业生进行旅游审美教育,是项重要的工作。总而言之,旅游美学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通过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包括行住吃游购娱六大要素,又有消闲性、考察性、游学性、商贸性等多种类型,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均有关系。单就审美而言,它是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故从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义。本文将情、理与知识相结合,从旅游与人的爱美天性、人类文明、人才成长、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论述旅游的文化意义。一、旅游与爱美天性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发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须臾离开的动植物与空气、阳光、水等物质资料外,还常从自然美中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食粮。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比动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来过活的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愈普遍。在认识领域里,例如植物、动物、矿石、空气、光线之类组成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时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时而作为艺术的对象,它们就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无机自然界,即精神食粮。”大自然作为物质资料,只给人生命生存的条件,而作为精神食粮,则给人生命的美的升华,让人获得“极视听之娱”,以愉悦身心的美的享受,获得摇荡性情、产生艺术灵感的心灵激动。它有如音乐的旋律美、绘画的形象美、诗歌的意境美,绘人以意味无穷的美感。这是人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原始人的高级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是人类认识美与享受美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大自然和社会历史,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两大环境。社会环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社会工作有欢乐,也常有忧愁与烦恼。而自然环境(除了应避免的灾害)作为审美对象,却以它纯真朴实而丰姿多彩的美给人无限的快乐,使人获得生命的和谐。对此,恩格斯深有感触他说过:“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致乔治·威廉·兰普卢》,见《马恩全集》39卷63页)这说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类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的需要,是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的重要方式。欣赏自然美,还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这方面有过真切的体验与启人深思的精壁见解:“你抓住船头桅杆的缆索,望一望那被龙骨冲开的波浪,它们溅起白色的泡沫,远远地飞过你的头上。你再望一望远方的碧绿的海面,波涛汹涌翻腾,永不停息。阳光从无数闪烁的镜子中反射到你的限里,碧绿的海水同蔚蓝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熔化成美妙的色彩,——于是你的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的敌人及其阴谋狡计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你就会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意识中。”(《风景》,见(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四册393页)的确,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风格,能使人为之心胸开阔,品性崇高,心灵纯洁,养成美的情操。范仲淹写的见“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刘禹锡写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都是表现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证。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是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的一大乐事。爱美是人的天性,对自然美的热爱尤其如此。鲁迅说:“曙日出悔,瑶草作花,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这反映了对自然美人皆爱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这种爱美天性,也作过生动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资产阶级的锁链脱去了,玛丽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丰富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圣家族》,见《马恩全集》2卷217页)为什么自然美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激发人的爱美天性呢?因为自然之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观性,也有审美者的主观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见,人的爱美的天性与自然美的和谐合拍,这就是自然美产生怡情作用的本质所在。所谓爱美天性,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形成的本性。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断,也包含了劳动创造了审美能力这层意思在内。他说: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赏音乐,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长期得到环境美熏陶的结果。人的爱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遗传而来的爱美天性,在获取自然美无私赐与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愿人们迈开双脚奔向大自然,拥抱自然美,提高欣赏美的文化素质,重塑人的文化形象,并由此促进创造美的伟大事业。二、旅游与人类文明什么是旅游?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转引自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这种“享受性”,主要是旅游观光中的审美享受。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有了业余时间与消费支出去满足这种精神享受,故旅游活动日兴,旅游人数剧增。旅游正是从外出经济消费中获得精神愉快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旅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审美享受。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离不开美学》)的确如此,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它以旅游风景为中心,广涉奇丽的山光水色、花木虫鱼、日月云雾等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寺院宝塔,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雕刻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情风俗、集市、建设等社会风貌……从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在吃、住、行、购、娱诸方面获得生活乐趣,实在是综合性的审美享受。旅游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业的勃兴是近百多年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不断繁荣。相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经济腾飞。因为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的现代化、旅游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能,必然带动多种经济部门与文化行业的协同发展,产生综合效应。要使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形成旅游大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立体结构,必然牵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产生整体效应。由此,我国提出了“旅游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的方针,好些旅游城市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行业大发展的口号。可见,旅游是随现代文明而发展,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现代旅游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它在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涵养文化等方面有深层次的意义,无论在提高民族素质与个人生存价值方面都是如此。旅游有利于改革开放,为促进经贸发展用旅游搭台唱经贸戏,为促进内地落后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开扩眼界,为利用旅游资源以脱贫致富,为提倡适度消费以加快资金周转,政府提倡旅游,人们办旅游业与参与旅游的意识增强,旅游不再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与文化消费观念,被旅游之风吹到落后地区人们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难以冲破的禁锢意识,通过旅游的渠道冲破了。出国旅游热带来的观念更新与文化精神觉醒的潜在功能是难以估量的。大量外国游客的来华,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回大陆旅游,带来了海外经济文化中的新鲜营养。这种由旅游形成的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在拓展经济新观念与吸收现代文化意识中产生的弹性功能,对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有催化作用。旅游是宏扬民族文化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观赏这些旅游审美对象,自然会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这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华莎在《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写到:“我要踏着祖先的足迹,细味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我要凭身上‘传人’的胎记,拜认金色的矫龙,古老的东方。”这表明反映着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精神性格与聪明才智的旅游景观,会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与文化艺术的营养。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扩展资料: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旅游美学的论文&fr=wwwt
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旅游景观的分类为线索,以旅游者和导游的视角为出发点,从主客两方面构建了旅游审美体系。书中阐述了自然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人文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社会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以及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分析了审美过程中影响或制约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水平的各因素,使学习者在学习后能够掌握基础的美学理论知识,获得旅游审美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修养,旅游美学是一个边缘交叉学科,作为教材,又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在将关乎旅游审美的基础美学理论作为指导贯通的前提下,将旅游活动的具体审美对象作为重点介绍,以突出其真正的旅游特色,这是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另外,全书立足于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之需。因此,体例上尽量做到循序渐进和重点突出,并为具体的教学组织留下充分的发挥空间与思考余地。全书亦力争尽可能多地搜罗新近的、权威的旅游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使之有机地融进本书的逻辑体系中,使之风格统一,利于教学。陶冶审美情趣,更好地从事旅游行业的各项工作。
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旅游经济是由旅游者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效应,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写作该主题论文的时候首先应该建立一个框架,下面我整理了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参考借鉴!
题目:武广高铁对其湖南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
目录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与思路
研究内容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速铁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高速铁路的概念
高速铁路的特点
高速铁路在我国的发展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缩短了旅行时间
改变了游客需求
扩展了客源市场
新增了旅游热点
加强了竞争合作
第3章 武广高铁湖南沿线城市旅游发展概况
岳阳旅游发展概况
长沙旅游发展概况
株洲旅游发展概况
衡阳旅游发展概况
郴州旅游发展概况
第4章 模型选取与数据来源
模型选取
灰色预测模型
旅游经济联系模型
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相关指标
最短旅行时间
第5章 武广高铁对其湖南沿线城市旅游经济总量的影响
高铁沿线5城市旅游经济指标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旅游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对比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对比
第6章 武广高铁对其湖南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
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高铁开通前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变化特点分析
沿线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变化
高铁开通前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分析
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分析
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变化特点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高铁大幅提升沿线城市旅游经济总量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幅度大
各城市与其他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增大
建议
重点发展武广高速铁路沿线特色旅游
完善各种交通衔接及旅游综合布局
借高铁旅游的杠杆发展都市旅游
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
一、 论文题目:
《影响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因素探析》
二 、论文背景:
中国的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旅游消费市场异常的火爆,而在这一消费市场中,旅行社是刺激旅游者消费的主力军。旅行社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也影响到我国整个旅游业的形象,作为行业窗口的旅行社,其服务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游客的满意感是旅行社服务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因此一些旅行社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强化员工服务意识为重点,向社会作出了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文明服务承诺制。
把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向社会、向消费者公开,制定专门的服务承诺制度,对前台销售员、国内游全陪、出境游领队、入境游陪同等业务操作及服务规范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同时还通过与接团的旅行社签订承诺协议书,保证了旅行社的承诺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征求游客意见书,电话回访以及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来改进服务,使游客的满意率大大提高。如广之旅在公司内部推行“五心服务”,即热心的态度、贴心的服务、精心的安排、称心的导游、开心的旅程,使游客的满意率达到。可见,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及游客的满意感已经成为旅行社寻求发展最重视的问题。
三、 论文的写作思路:
(一)、旅行社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感的概述
1、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概念
2、游客满意感的概念
3、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关系
(二)、从游客的需求出发,分析当前我国旅行社在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三)、影响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主要因素
通过游客跟随旅行社组团出游的服务质量评价进行调查,(广之旅2005及2007年度游客评价意见表),总结出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1、 旅行社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及专业素质(态度、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工作效率等)
2、 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从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分别作出分析)
3、 旅行社的诚信度(承诺的质量与现实是否相符、是否按约定事项实行服务等)
4、 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及专业素质(导游的服务态度、讲解技巧、处理事情的能力等)
5、 售后服务(与顾客的联系、投诉处理等)
(四)、总结并对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感提出建议措施
四、 论文的论证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五、 论文结合的内容:
旅行社的售后服务状况、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及专业素质、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调查等。
六、参考资料:本论文的参考资料主要来源有广州市图书馆、相关网站资料。
题目:《主题酒店品牌联想与顾客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半结构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统计分析法
、研究框架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主题酒店
、品牌联想
、顾客满意
、品牌态度
、品牌态度的概念
、品牌态度的模型及其构成维度
、顾客满意与品牌态度
、品牌联想与品牌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的概念
、行为意向的构成维度
、酒店企业顾客行为意向的`研究现状
、品牌联想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研究设计
、访谈研究
、访谈对象
、访谈内容与方式
、访谈结果与讨论
、研究对象界定
、研究模型与假设
、研究模型
、研究假设
、变量释义
、品牌联想
、顾客满意
、品牌态度
、行为意向
、问卷前测
第四章、数据分析
、样本来源
、描述性统计分析
、信度分析
、因子分析
、模型修正
、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假设检验
、研究结论与讨论
、管理建议
第六章、研究回顾及展望
、研究创新
、研究局限
、研究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对主题酒店品牌联想与顾客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研究结论。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改进。
第一,对于主题酒店这一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基于文献综述和访谈研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该概念是否具有科学性,有待于进行实践的检验和行业的认同。
第二,本研究的问卷发放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线上发放方式而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受访者年龄分布不均句,样本偏年轻化;通过微博等渠道发放的问卷,在受访者填写的过程中难以进行双向沟通,可能产生对问卷的误解;无法对受访者进行监督,这可能导致部分问卷的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有效问卷的数量也有待增加。
第三,尽管笔者尽量参考更多的理论文献,并有意通过访谈顾客、学者以及管理者等多样化的人群使维度的构建方法更加科学,结论更加合理。但受到笔者研究经验的限制,受到访谈对象数量、范围等方面的限制,新维度的构建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全面和准确地涵盖主题酒店品牌联想的内涵,测量模型的效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本文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问卷问项设计。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其信度和效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支持,并达到了后续研究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项的提问角度不够准确,提问范围不够明晰,表述方法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且问项的重测信度等仍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以使问卷设计更加科学规范。
旅游美学的论文&fr=wwwt
旅行美文美句唯美简短
旅行美文美句唯美简短,很多人都喜欢去旅游,在自己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这是非常的享受和美妙的,以下为大家分享旅行美文美句唯美简短。
1、憧憬一段任性的旅行,最好在青春飞扬的时节,最好有个遥远美丽的目的地,最好能伴阳光前行,最好,有你。
2、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3、人生就是一场单程的旅行,即使有些遗憾,我们也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微笑着,珍惜未来。因为生活,没有如果。
4、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在乎的是看风景的心情,旅行不会因为美丽的风景终止。走过的路成为背后的风景,不能回头不能停留,若此刻停留,将会错过更好的风景,保持一份平和,保持一份清醒。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这就是人生。
5、有一种旅行,不为跋涉千里的向往,只为漫无目的的闲逛,不为人山人海的名胜,只为怡然自乐的街景。或走,或停,原则就是看心情。
6、生活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那一去无返的火车上。与那些新人和旧人们共同经历吧!也许这就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命运,有你、有我、也有他。
7、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遇到的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令人兴奋的,也有令人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有称不上景、只有风的地方。人生就是要感受美丽的、善良的,丑恶的、病态的。
而只有在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终调整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8、我们为什么要旅行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地方,一旦离开,就回不去了,或者应该说总觉得自己回不去了,于是,我们不断地离开,去旅行,斗志昂扬地摆脱地心引力,证明自己,不是,苹果。
9、旅游,尝试着走出去,你才会发现,世界远不是你在出生的城市一呆几十年所看的那样,你会结识不同的人、听到各种曲折的故事、交到一辈子的朋友。
10、旅行还在继续,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又孤单的。我提着行李,独自一人向远方走去,夕阳将我的身影拉得斜长,可我,仍在旅行的路上徘徊。等待着每一辆经过的车,让我走到更远的地方。
11、浪费可耻,跟团游就是一种可耻的浪费行为,匆匆踏入一个景点,活轮吞枣般在标志性建筑前拍照,少了一份缓慢,一步停顿,一种发现,一个驻足,一份解读,一种链接与内化。
12、如果有可能,我带你去远行。躺在德德玛的草原,数最亮的星。如果有可能,我带你去远行。坐在外婆的沙滩,看最白的帆影。如果有可能,我带你去远行。爬上那座山,听最圣洁的经。穿越茫茫人海,寻找属于我们的那一份宁静。
13、世俗的纷扰,生活的琐碎使人精疲力尽,黑夜下,撕开那张面具尽是怠倦的容颜,无神的瞳孔,我迫切想逃离这周遭被钢筋混凝土堆架的城市,停止每日在车水马龙的市井里忙碌的穿梭,可是,我却迈不开步伐,怎么也走不出那个圈……
14、我想一个人旅行,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行程,走过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感受旖旎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抛开尘世的纷扰,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份宁静,奢侈地享受旅不问人,行随己意的潇洒。
15、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独自旅行,或许中途曾有人同路,但终将各自走散。这就是时间给我们的答案。
16、旅行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宽阔自己的心境,忘掉不顺心,迎接新的开心。旅行是在寻找新的美丽,追逐新的感观世界,丢掉多余的自己,遇上最真实的自己。
17、人生是一次旅行,在旅程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与每一个美丽景色,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风景。我们无法猜测即将迎接什么样的风景、目的地在哪儿,可是前进的脚步却始终不能停下,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在任何地方停留,只有在前进中学会选择,学会体会,学会欣赏。
18、跟你的恋爱啊,好像是去一个遥远的异国旅行,沿路都很开心,就算心里知道绝对没有机会在那里定居。
19、我做过很多大梦,比如打算满世界旅行,但年与时驰,志与日去。好些年过去了,我还是坐在这里,没有出发。
20、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凌晨,随着滑轮接触地面,飞机一阵抖动,我终于说出了最后一句再见。
1、 人生就是要感受美丽的仁慈的,丑陋的病态的。而只有在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终调剂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2、 有多少和我一样,坐在不足平米的空间里,看着书里九万五千千米的绚丽。又或是和我一样,具有一颗比九万五千千米还辽阔的心,却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
3、 我们一生应当要有一次比较冲动的旅行,很任性的。最好是在年轻的时候,最好花自己赚来的钱,最好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最好有一个可以牵手去流浪的朋友陪伴。
4、 旅行,只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和不停的脚步,不停地遇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流逝自己的思想,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记忆。我是在旅行,孤独是自我,却思考着我的灵魂。
5、 旅游,放松心情,用眼睛享受风景。歌里唱的是“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我没有值得分享的感伤爱情故事,惟有讲述其间途经的美景,分享没有男主角的相片。
6、 旅行的意义,不是回避,不是艳遇,不是放松心情,更不是夸耀,而是为了洗一洗身体和灵魂,给自己换一种新的眼光,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给生命增加多一种可能性的叉枝。
7、 生活加减法:知识要递增,烦恼要递减;友谊要递增,怨恨要递减;善心要递增,灰心要递减;自信要递增,失信要递减;肚量要递增,妒量要递减。脚步要递增,烟酒要递减。
8、 一直想去旅行,去很美很美的地方,但常常真正踏足想去的地方,便觉不过如此。或许我们只是想让自己的心去旅行,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有一颗放松而美好的心态,生活便是美好!
9、 旅行还在继续,这个进程是艰巨而又孤单的。我提着行李,独自一人向远方走去,夕阳将我的身影拉得斜长,可我,仍在旅行的路上徘徊。等待着每辆经过的车,让我走到更远的地方。
10、 我是在旅行吗?或许是的。没有行囊,没有目的,我孤独的走在路上,看不见我将要去的地方,记不得我已去过的地方。我就想是一只草原中被牧童遗忘的羊,只能昏昏沉沉地沿着青草和泥土的气味前进。
11、 我渐渐觉得,或许世界上不会再有任何让我感觉到陌生的角落,我愈来愈像野草的种子,随风、随尘,随飞鸟任何一个容我的地方落脚,然后蓬蓬勃勃,欣欣向荣,或许我的家园真的已筑在了脚上,所以我的心随遇而安。
12、 世俗的纷扰,生活的琐碎令人精疲力尽,黑夜下,扯开那张面具尽是怠倦的容颜,无神的瞳孔,我迫切想逃离这周遭被钢筋混凝土堆架的城市,停止逐日在车水马龙的市井里繁忙的穿梭,可是,我却迈不开步伐,怎样也走不出那个圈。
13、 一直觉得人应当去旅行,在年轻的时候,趁着有脾气装萧洒,有本钱耍个性,离开睁眼闭眼看见的城市,逃离身旁的纷纭扰扰,找一个让心里安静和干净的地方,自己变得跟水晶一般透明,然后拍一些美得想哭的照片,留给老年的自己。
14、 是呀,看来人失恋的时候,就应当给自己放假去旅行,或去远方出差也不错。总之,离开这个曾让你伤心的城市,不管暂时或永久,当你到另外一个都市的时候,这份伤心或失落在新的城市感染之下,会渐渐地被新鲜的事物和人所代替。
15、 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与每个美丽风景,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的难忘。一路走来,我们没法猜想将是迎接甚么样的风景,没有前兆目的地在哪,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下,只有在前进中不断学会选择,学会体会,学会欣赏。
1、 背上背包,戴上耳机,卸下平日里所有的假装,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寻觅的却是自己。
2、一个人旅行,不理睬复杂的杂事,自由自在地,去体验一个城市,一段故事,留下一片欢笑。
3、一个人旅行,有超乎想象的风景;一个人旅行,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一个人旅行,夜色中的火车上,听静默的呼吸;一个人旅行,总有奇妙的际遇。
4、之前我以为人在最失望时会撕心裂肺地恸哭,后来我知道,眼光空洞的沉默不语才是真的心死。
5、分手了就该老死不相来往,展露一丝思念都是贱;你走吧,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顺。
6、你的孤单让我留恋,不谨慎回头看了你一眼,只有孤单的人会孤单。
7、给我一场意外,不管死亡或失忆,于我都是摆脱。
8、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9、在路上,不为旅行,不因某人,只为在未知的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10、世界上最残暴的事就是,翻着热恋时的聊天记录,再对照现在冷嘲热讽的我们,笑了哭哭了笑,又只能藏在心里不能释放。
11、如果没有人陪,那就放下一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人!
12、如果我们当初不添加好友,也就不会有那末多有关于你难忘的回想。
13、即便是一个人,我也格外珍惜一路的风景。
14、我曾练习过无数次的若无其事,到最后都杯水车薪。
15、很多时候你只是某个人的练爱对象而非恋爱对象。
决定要去你所在的城市旅游,我千百次地想象着我们相见的情景,虽然知道遇见你是如此的渺茫,却还是固执地相信,相信我们一定会遇见!
与大自然如此的亲近,浓密的草、挺拨的山、清澈的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不一样的开心,我也是!
一路赏景一路欢笑,但却阻止不了我想见你的冲动,好强烈!每一个相似的背影都带给我惊喜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失望,该有怎样浅的缘才会让彼此擦肩而过,我默默地祈祷着,希望这是一次幸运的旅行!
爽朗的笑、挺拨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还是这样的一个你吗?“买瓶矿泉水!”好熟悉的声音!我慌忙抬起头,瞟着眼前这个买水的男子,“啊!原来你也在这里!”我们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深藏着几许惊喜,为了不被队伍落下,我慌忙拿起手中的相机,他居然用刚买的矿泉水挡住了半边脸,我拍到了他注视我的那一只眼睛!同事们已经在叫我了,他显然看出了我的焦急,问起了我的手机号码,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也许这就是唯一能联系上我的方法了!我们渐行渐远,消失在缓急的人群中!
手机响起的时候,我知道一定是他的信息,“你是我这次旅行最美丽的遇见!”“你会幸福的,记得我的祝福一直都在!”对他的信息我做了简单的回复,手机又响了“原来你的号一直没变,我给你发过那么多的信息,你难道都不知道是我吗?”其实,我一直都知道的,每一次都发过来同样的信息“干嘛呢”绝对不会有第四个字,连标点也不会有,就这样连续地发过有多少条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却从来没有回复过,除了这一次!想起自己的固执与绝情,想起自己的无奈与无助,好久都无法从记忆中缓过神来,原来记忆都会如此这般!
拿起手机,翻起了陈列在通讯录里似曾熟悉却陌生的号码,有他,想起曾经的过往,原来我一直没有删掉,却也从未用过这个号码,因为我知道,你是幸福的,我更幸福!我们只是生命中曾经来过的那个人,谁也不是谁的谁,永远都不会!
我只是把你藏在了心的最底层,从未翻起也没有忘记!
有人说,“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我也一直都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迎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出去旅行!去不同的地方,观赏别样的风景,然后在日记里写下我快乐明媚抑或忧伤惆怅的心情,在这一过程中,我整个的人和整颗的心也会变得轻舞飞扬起来,真的,真正地出去走了一圈,再回到原点,那一种收获的感觉是难以溢于言表的!也许只有你亲自体会了,才能明白我的感受!
为何会是这样,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事教人忧伤、着人心神不定.
这些年,我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了无数的景至,我也不失时机地拍下了很多美好而又纯真的记忆!唯一让我深感遗憾的就是,那个我最最亲爱的人,却没有能够陪在我的身边!于是,风景再美,也不能弥补我心底里的那一份孤独与寂寞!呵呵,自娱自乐吧!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公交车上,喜欢靠着车窗隔着透明的玻璃、看着外面一闪而过的风景------街道,人群,房子,树木,云朵,天空-------广阔的天地交织着我想要的一切,不需要知道离目的地还有多远,享受的只是过程,因为过程本身就不需要结果。
生命本是一场奇异的旅行,遇见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有愿才会有缘,如果无愿,即使有缘的人,也会擦身而过。缘是天意,份在人为。无论缘深缘浅,缘长缘短,得到即是造化。人生苦短,缘来不易,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并用宽容与豁达,去对待生命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有时去追寻风景,有时漫无目的地徘徊,有时成为别人旅行中的过客,有时也会把别人当做过客,但我们始终是在这条旅行的路上行进着。我们要清晰的明白,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旅行的目标和方向。
所以宁愿放下一切沉重的行囊,向着梦中的那个地方,独自旅行.
有许多次旅行的打算,独自一人背着背包游走他乡,用像片记录生活,用文字描述点滴。从未想过要作一个摄影师或作一个游历诗人。我不想给自己的生活怎样的标准,只想随心所欲,过一个人的生活,孤单又广阔的生活。喜欢一首叫《叶子》的歌,阿桑唱的,那是在坐在公车的旅途上听到的。很喜欢里面的几句歌词,“…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只是要飘到了哪里,怎么自己看也看不清…”很优伤的旋律,很苍桑的声音,足以代表那飘来飘去的生活。
喜欢雨,一直都喜欢,那冰凉的雨水打在身上时有种莫名的忧伤感,喜欢这种感觉,很透明,很奇妙。一直向往着杭州、西湖,那下着细细雨水的'地方。向往着江南,那透着雾气开着梨花的所在。亦想去厦门,去那里看鼓浪屿,在那幽深的雨巷中,独自撑一把伞儿,看看那里的雨季,虽说这确实是痴心妄想,但是,总有一天,我会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路在脚下,希望也就在前方,不必犹豫踌蹰,今天就选择出发吧.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暮暮朝朝又一载,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行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俗累。那么就可以很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珍惜眼前的一切。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让自己多点开心点!
人生是一段旅程,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与每一个美丽景色,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风景。一路走来,我们无法猜测将是迎接什么样的风景,没有预兆目的地在哪,可是前进的脚步却始终不能停下,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在任何地方停留,只有在前进中不断学会选择,学会体会,学会欣赏。
美丽缤纷的风景,就像人生的快乐幸福,能够将生命点亮,丰富人生的美好记忆。而崎岖泥泞的阻碍,就像人生的困惑悲伤,会让前进的脚步沉重,可是也同时磨砺意志,积累经验,使人能更好的迈开下一步。旅行不会因为美丽的风景就终止,再华丽绚烂也是要经过,如果想在此刻就停留,那么就会错过更多更好的风景了。同样,不管是多么可怕的风雨,也不会是持续整个旅行,坚持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就会迎来彩虹。用欣赏风景的心情迈开每一步,将阳光或是风雨都收进背后的行囊,人生的旅程定会丰富而精彩!
洗心听蝉鸟,静思著文章,喜欢一个人徜徉在无尽的自然风景中!
在人生的旅行中,走过的路都将成为背后的风景,不能回头不能停留,那么就不如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当我们要想欣赏左边的群山,就要放弃右边的平原;要想欣赏右边的大海,就得放弃左边的小溪。有得必有失这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我们要懂得放弃,放弃从另一个角度讲或许是一种成功。但是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陶醉于群山时,不要想着平原,沉迷于小溪时,不要还想着大海。在人生这趟旅行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很多,我们也会失去很多很多,但是我们不会为我们的失去而后悔。因为我们我们曾经奋斗过,曾经拥有过,我们作过人生这趟旅行,我们感受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无愧于我们的今生。
生活常有缺憾,我们从圆满和缺憾的夹缝中一路走来。其实圆满不过是美好的理想罢了,缺憾才是现实中的一种常态。缺憾是带着伤痛的美丽,让我们时时痛并快乐着。正是有了无数次从缺憾向圆满的勇敢跳跃,我们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我们的人生才会五彩斑斓,更加韵味隽永。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过去只可以用来回忆,别沉迷在它的阴影中,否则永远看不清前面的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离合是人生的规律,不必在意,何须伤悲.......
用心去享受沿途的风景吧。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这是多么豪情壮志的话语呀.
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也许真的生活不如意,但不必太在意,人生本如梦,岁月不会迁就任何人,要学会看淡一切。珍惜拥有、善待自己,让我们的心中永远有一片阳光照耀的晴空,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许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生活地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我们从中不仅能品尝失败的痛苦与迷惘,同时,也享受着收获与快乐。只要我们总结跌倒的原因,把孕育的勇气树起,告别迷惘的昨天,拥抱美好的今天,微笑面对明天,不管是从辉煌成功中走出,还是在失败中奋起,漫漫远方路,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生命只是沧海之一栗,然而却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聚散离守不甘心也好,不情愿也罢,生活一直都是一个任人想象的谜,因为不知道最终的谜底也只能一步步地向前走。人生中也会遇到很多感人的缘分,不经意间的萍水相逢却发现也可以给予很多,简单的邂逅和错过也可以在心中烙下清晰的标记。一段伤痛,不在于多么的难以忘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曾经的疼痛中走出来。要相信,时间永远不会停留,时间会冲淡那份回忆,时间会不断更新记忆。请记住,不要刻意的去遗忘,那样只会更加的难忘。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世界是公平的,忘记一份回忆,你就会懂得一份珍惜.....
偶尔也徜徉于山水之间,微笑地面对这一切的未知,心中却释然.
直到现在,才渐渐明白,原来大部分我认为好的不好的人,在我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里,他们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就算当时印象多深,交情多铁。到最后,或许只是匆匆一瞥,分开了就很难再有交集,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