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成果名称 形式 作者属性 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1 汉语趋向补语结构的产生与演变 论文 合作者《历史语言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2008/102 唐五代时期的被字句 论文 第一作者《励耘学刊》(第四辑),学苑出版社 2008/083 《历史句法学的跨语言视角》介绍 论文 第一作者《当代语言学》 2008/094 历史句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8/075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Locative Term hòu ‘BACK’ in Chinese 论文 第一作者Springer 2008/106 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演变和变异 论文 第一作者民族语文 2008/127 南方语言正反复问句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民族语文 2008/028 语法论丛 论文集 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29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 论文集 合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7/0710 《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7/1111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 论文 第一作者《民族语文》 2007/0312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科学》 2005/0413 汉语语法化研究 论文集 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5/1114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 论文 第一作者《古汉语研究》 2005/0515 汉语体标记“着”“了”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 论文 第一作者《当代语言学》 2005/0916 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5/1117 0rigin and evolution of question-words in Archaic Chinese: A cognitive approach 论文 合作者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5/0318 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219 语法化演变的共相与殊相 论文 第一作者《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 2005/1120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 论文集 合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5/1121 粤语“否定词+V得OC/CO”格式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5/1222 试说“X不比YZ”格式的语用功能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4/0523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论文 第一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0124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 论文 第一作者汉语史学报 2004/1125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专著 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0426 也谈持续体标记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汉语史学报》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227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研究》 2003/0928 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3/0129 语法化与语语法研究 论文集 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 2003/1130 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 专著 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31 《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 专著 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32 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论文 第一作者《当代语言学》 2003/1233 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3/0834 南方方言里虚词“到(倒)”的用法及其来源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研究》(香港) 2002/935 能性述补结构琐议 论文 第一作者《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936 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 论文 第一作者《中国语文》 2002/137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2/138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上)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1/0939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上、下) 论文 第一作者方言 2000/1140 语法论从 论文集 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12
郑伟, - 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紫江青年学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语言研究所)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至今);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访问学者; -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访问学者。个人荣誉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中国北京; 上海市2013年度“曙光学者”,中国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第七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国上海; 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中国上海; 第一届上海市青年语言学者优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上海; 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2010年度“李方桂博士论文奖”(LFK Dissertation Award),美国西雅图; 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2010年度“李方桂田野调查奖”(LFK Fieldwork Award),美国西雅图; 第十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二等奖,中国北京; 上海师范大学第十届“优秀青年教师”,中国上海; 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桥本音韵学奖,Mantaro J. Hashimoto Award o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美国波士顿;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奖”,中国上海。 个人著作 《汉语音韵与方言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2011年度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丛书之一),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山流水:郑张尚芳教授八十寿诞庆祝文集》(潘悟云主编、郑伟副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论文曾在Language and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方言》、《语言科学》、《语言研究》、《语言学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2015】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ern Wu and Min d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honolog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 119-149. (SSCI, A&HCI) (in English) Wu dialect, to appear in William S-Y. Wang and Chaofen Sun (eds.) Oxford Handbook on Chinese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 English, co-authored with Shangfang Zhengzhang) 论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以吴语为例.《语言科学》1:25-46. 淳安威坪方言古全清阴平字的浊化.《方言》1:36-43.(第二作者,与袁丹、徐小燕合作) 吴语与南部江淮官话音韵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51:108-131. 中古以后麻佳同韵的类型及其性质. 《中国语文》3:254-265. 【2014】1.《事林广记》音谱类〈辨字差殊〉若干音韵条例再分析.《汉语史学报》14:. 论古汉语核心词“咬”,潘悟云主编《高山流水:郑张尚芳教授八十寿诞庆祝文集》,181-185页,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3. 当涂湖阳方言的体貌标记“啊”,卢小群等主编《汉语方言时体问题新探索》,321-329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1. 论《切韵》麻韵和佳韵在吴方言中的演变与分合,《汉学研究》(台北): . 《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民族语文》4:. 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指示词“能”及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13:189- . 历史音变规律与方言地理分布类型,《语言研究集刊》11:266-279.【2012】1. “支微入虞”与现代方言,Language and Linguistics(Taipei, SSCI & AHCI) : . (第一作者) 安徽当涂湖阳吴语同音字汇,《方言》4:. 安徽当涂吴语词汇,《东方语言学》12: . 自然音变与音变类型:边近音l的演化方式,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Hong Kong) .【2011】1. 先秦两汉文献所见楚语词札记,《汉语史学报》11: . 探索不同材料所反映的汉语以母字的音变,《语言研究》4: . 〈切韵〉寒韵字的演变特征与现代吴语,《中国语文》 4: 352-363. 4. 书评: Branner(2006)-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Phonology,《东方语言学》9: . 吴语音韵史中白读音的保守与创新——以虞韵[*iu]、鱼韵[*i]的两项变化为例,《语言科学》1: 21-32.【2010】1. 吴语太湖片曾梗摄字的读音及其演变,《南开语言学刊》2: . 龚煌城先生汉藏同源词表,《东方语言学》8: . 早期和现代吴语中“上”的完成体用法,《方言》1: . 论北部吴语与闽语的历史联系—几个词汇上的证据.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SSCI & AHCI): 70-86.【2009】1. 切韵侯尤韵在太湖片吴语中的演变,《汉语史学报》8: . 吴语太湖片果摄的演化模式和历史层次,《语言科学》4: . 从侗台语看汉语的复声母,《民族语文》2: 50-56;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 9: 75-81.【2008】1.(第一作者) 常州方言的句末语气词,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5: . 古吴语的指代词“尔”和常熟话的“唔”——兼论苏州话第二人称代词的来源问题,《语言学论丛》37: . 闽语、侗台语给予义“与”字的音韵层次及年代问题,《语言科学》3: . 常州话的体助词“则咧”和“佬咧”,《吴语研究——第四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62-16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 吴语早期文献所见的“等”字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2: . 古代楚方言“(羽能)”字的来源,《中国语文》4: . 汉语和藏语的“来”,《民族语文》2: 24-31.【2006】1. 说上古汉语的“洗”,《语言研究》4: 56-61.【2005】1. 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吴语研究》,306-312.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第一作者)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古壮语地名“武缘”“无虞”试释,《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6:45-47.
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 教育 、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 作文 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
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
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 名言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草书 、行书等。
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
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 圣诞节 ”、“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 国画 、 武术 、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
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等重要传统节日和 春节 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 留学 ,“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 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 教学 方法 。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析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2.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论文
3. 浅论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4.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5. 浅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精选
6. 浅谈汉语言文学论文
佩服老兄在这里照论文,要原创吗,来不及了,哈哈郭本《古代汉语》“通论”部分商兑 由郭锡良等五位专家编写的《古代汉语》(简称郭本)是广大任课教师乐意采用,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一部教材。这部教材继承了王力先生首创的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而又有所创新,特别是“词义分析举例”六个单元的编写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我认为,这部教材是适合教学的一部高质量的教科书。当然,“高质量”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多年来,我一直使用该教材作为教本,在历年的教学中陆续发现一些问题。对文选注释部分若干问题的讨论发表在山东省语言学会编辑的《语海新探》第四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这里对“通论”中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看法。如果我的认识当中有错误,欢迎编者和广大同行批评指正。我个人的意愿是希望这部教材更臻完善,在古汉语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 本文所指版本是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的上下册修订本。为了便于查对,本文行文次第依照教材页码的顺序,1-597页在上册,599-1126页在下册。� 一、举例不合� 1、97页第三段-98页:“在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还要注意语音、字体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掩盖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使人误以为是毫无联系的两个词。……字形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代表本义的字形变了。如《诗经·曹凤·候人》:‘何戈与�’。这个‘何’字的本义是‘儋’的意思,因为假借作疑问代词,后来,用‘荷’字表示‘儋’的意义,‘何’字反而失去了本义。” 按:既然讲的是词的本义、引申义和由引申而产生的语音、字体的变化,那就不应该把“何荷”这种“因为假借”而造成的字形变化拿来作例子,因为“假借”是不存在引申关系的(是“假借”就不是“引申”,有“引申”就不能说是“假借”,二者是不相容概念),“假借”与“被假借”正是“毫无联系的两个词”。这个例子应换“原源”、“内纳”之类。� 2、285页,名词作状语例:“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按:“北”是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北”和“饮”是连谓结构。理由如下:(1)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翻译只在前面加上介词就可以了(大江东去——向东流去,“东”前面加上介词“向”,谓语已经有了“去”),作谓语则还要补出适当的谓语(江水又东——向东流去,前添加介词“向”,后补出谓语“流去”),第7页注[3]对“北饮大泽”的翻译是“到北边去喝大湖的水”,“到北边去”也就是“向北走”。(2)后文有“未至”,可见夸父在“道渴而死”之前的确“北”(“到北方去”)了,只是“未至”而已。(3)“北”后可点断,“饮”前可加上能愿动词“欲”,变成“北,欲饮大泽”;如果“北”作状语,是不能点断和加上“欲”的。(4)《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对“连动句”下的定义是“相连的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目的、方式、先后等关系”,此例中的“北”与“饮”正具有这些关系。 3、281页对“名词的使动用法”下的定义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二举了“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为例,解析说“例二是更典型的例子,……‘生死’相当于递系结构‘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递系结构‘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就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HT〗按:例二恰恰是不典型的例子。“生死”应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这里只是附带讲解;“肉骨”是名词的使动用发中比较复杂的例子,“使骨肉”的“肉”又活用作动词,是“生长出肉”的意思,这并不是定义中的“成为”所能概括的。要使定义与举例协调,要么修改定义,要么更换例句。� 4、297页讲“……者,……也”式的判断句,例二是“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按:331页讲“所……者”的格式和“所……”相同,“所食者”等于“所食”;那么,“所欲者”显然是“所”字短语的一种格式,是一个整体,指“想要的东西”,这个“者”字跟例一“南冥者”、例三“陈胜者”中“者”的语法性质是不一样的。� 5、309页:古代汉语“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二: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三国志·华佗传) 按:此例中的“但”是“只是”、“不过”之义,表示轻微的转折,应归连词。杨伯峻《古代汉语虚词》,还有其他工具书都把这种用法的“但”归入连词。“但”的“只是”“不过”义是从“只”义向“但是”义发展的过渡状态。这个例子不典型。�〖HTK〗 6、323页讲“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例五“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周瑜传) 按:“愚”表示自谦,但不是名词,性质与前四例中的“寡人”、“臣”、“妾”、“仆”不一样,而与319页上的“窃”等一样,同属表敬副词。“愚”在句中作状语,前面省掉了主语“臣”。 7、336页讲介词“与”表示处所和时间,其中表示时间例三是“有志乎古者希矣”(答李翊书),讲解说“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在’、‘到’、‘从’等”。�〖HT〗 按:此例中的“与”不能用“在”、“到”、“从”来替换,它相当于“对”、“对于,应该入第二种用法“介绍涉及的对象”(“有志乎古者”——“对古代的学问有兴趣”)。 8、342页讲“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例五是“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起义)。� 按:“为坛而盟”是两种行为(教材199页注[18]:筑起高台,在上面宣誓订约),两种行为之间有先后、目的等关系,这是连动句,而不是状谓式,“而”表示“两种行为的联系”。� 9、341页“则”的用法:第一,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例三: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按:此例当入第二种用法,“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 10、350页:“用‘矣’表示将然,在表示假设和条件的复句中看得最清楚。”例二:“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例三:“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按:例二的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并无“假设”和“条件”的关系,而应该是“顺承”的关系。例三中的“矣”不表将然,句中的“向”、“久”和“已”已经把“过去”说得明明白白。 11、351页“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一:“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按: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对方或禁止对方行动的句子。此例中的“无攻宋”是楚王自己放弃自己计划的行为,“请”也不是表示“请求”的动词,而和319页“臣请完璧归赵”的“请”一样,是表敬副词。因此,这一例句应该属于陈述句,它表达了楚王自己的意愿。� (待续)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语言学方面: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二)、现代汉语方面: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4、网络汉语研究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8、词典适意研究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1、汉字和汉文化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4、部件研究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6、如何整理异体字7、如何整理异性词8、规范汉字的研究9、汉字的前途10、“修辞与语境”浅谈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16、谈“成语的活用”17、谈“叠用句”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19、谈“比喻”四)、古代汉语方面: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7、古代汉语“之”(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5、论穆旦的诗6、论钱钟书《围城》7、论贾平凹的散文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9、论余华的小说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12、舒婷诗作简析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15、评铁凝的《玫瑰门》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25、我读海子的诗26、重读寻根小说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3、论《诗经》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8、孔子与《诗经》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11、楚文化与楚辞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13、论屈原的人格美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21、李白山水诗研究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28、《琵琶行》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31、《西厢记》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33、汪道昆之短剧34、徐渭(谓)的《四声猿》35、汤显祖36、孟称舜37、沈自徵(徽)之剧作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46、论王熙凤形象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5、“文学自觉”说新探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九)、西方文论方面: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14、从叔本华到尼采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十)、比较文学方面: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5、钱钟书论“通感”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十一)、美学方面: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3、美感特征简析4、论审美想象5、论悲剧与崇高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内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学科教学论题目: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15、明初少数民族家族汉化探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关于论文的选题我最常做的就是看这类的论文书(现代语言学),之后总结分析别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论文来构思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语言学方面: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二)、现代汉语方面: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4、网络汉语研究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8、词典适意研究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1、汉字和汉文化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4、部件研究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6、如何整理异体字7、如何整理异性词8、规范汉字的研究9、汉字的前途10、“修辞与语境”浅谈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16、谈“成语的活用”17、谈“叠用句”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19、谈“比喻”四)、古代汉语方面: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7、古代汉语“之”(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5、论穆旦的诗6、论钱钟书《围城》7、论贾平凹的散文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9、论余华的小说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12、舒婷诗作简析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15、评铁凝的《玫瑰门》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25、我读海子的诗26、重读寻根小说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3、论《诗经》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8、孔子与《诗经》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11、楚文化与楚辞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13、论屈原的人格美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21、李白山水诗研究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28、《琵琶行》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31、《西厢记》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33、汪道昆之短剧34、徐渭(谓)的《四声猿》35、汤显祖36、孟称舜37、沈自徵(徽)之剧作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46、论王熙凤形象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5、“文学自觉”说新探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九)、西方文论方面: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14、从叔本华到尼采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十)、比较文学方面: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5、钱钟书论“通感”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十一)、美学方面: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3、美感特征简析4、论审美想象5、论悲剧与崇高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青岛大学考研古代汉语(1)和(2)是根据报考专业不同,初试专业课的不同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考察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51现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④840古代汉语(1)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考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③655中国古代文学④841古代汉语(2) 你如果需要专业课真题也可以私信我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代码:050103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创建于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先生于1987年调入青岛大学,为本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个春秋,现今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已形成规模,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为学界瞩目的成绩。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人。学科成员以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博士为主体,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充满了勃勃生机。著名语言学家李行杰教授虽已退休青岛大学,但他一直关心青大语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坚强而有力的学术后盾。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省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语委、青岛市、青岛大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汉语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汉语学习》、《语文建设通讯》(香港)、《澳门语言学刊》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余项,其他奖励多项。在教学方面,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06年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一、语法修辞研究 本方向特色有三。一是重视方言语法研究。方言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方言语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由黄伯荣教授带领我们汉语研究室撰写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今学界广泛引用。二是注重语法研究打通古今,由此避免主观武断,发见汉语语法的本真面貌。戚晓杰教授撰写的《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一书,研究近代汉语特殊句式,找寻明清山东方言句式特征,并由此梳理现代汉语纷争问题,因而更具说服力。书中很多内容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古汉语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等有影响的语言学核心期刊上,引起学界关注。三是是重视语法修辞相结合研究。汉语语法修辞关系密切,戚晓杰、史冠新教授等在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时,常常从修辞角度揭示语法成因,问题阐释深刻、独到,很多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核心期刊,有的还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汉语超常表达论》,获得很高评价,黄伯荣教授撰写的书评《修辞学研究的新视角》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二、汉语史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注重文字学与书法学研究。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汉字学研究,成就卓著。目前正从事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学术界至今很少有人问津,有人只谈汉字形体,有人只谈书法,因为搞文字学的人很少懂书法,搞书法的人又缺少文字学的修养。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研究,又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多年,于文字与书法皆有所涉猎,他从文字学和书法两方面对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其前期成果《图示汉字书体演变史》已由齐鲁书社出版。此研究领域前景非常广阔,《汉字书体演变史》一书也在写作之中。朱葆华教授在此领域的研究处于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二是重视汉语文献学研究。窦秀艳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尔雅》及仿雅著作的整理研究,出版了《中国雅学史》一书,划分了雅学发展阶段,对先秦至民国近三百部雅学著作进行了分级分类,辨章学术,考竟源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窦秀艳教授在雅学文献研究和山东及青岛地区古代语言文学文献研究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其中,《历代雅学著述考》、《中国雅学文献学》对历代雅学文献的篇目、作者、内容真伪、版本流传、目录著录等情况做了详实地考订,为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特色主要体现于,在中外语言对比研究中,突现现代汉语特点的挖掘。汉字是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表现形式。从汉字入手,找寻汉语特点,可以发见汉语诸多不同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本质特性。汉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很多尚未发见的特点的逐渐得以揭示,对世界语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史冠新教授等撰写的高水平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发表于《世界汉语教学》、《华文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习》等语言学核心期刊,受到学界好评。史冠新教授等编写的对外汉语读本《感受中国》,也深受留学生的欢迎,是一本贴近现实的好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
《汉语学报》的办刊宗旨为:以汉语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事实的发掘和规律的揭示,致力于理论的探讨和方法的探索;促进汉语的母语教学和对外教学,积极推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语文现代化。为了宗旨的有效落实,我们把以下六点愿望作为办刊准则。第一,在问题研究上,注重客观性。希望所刊文稿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规律,寻求结论,不囿于成说,不固执一己之见。提倡深究事实,以小见大;提倡勇于假设,据实论证。第二,在理论方法上,赏扬思考性。希望所刊文稿努力把事实的描述同理论方法的思考结合起来,由实引论,以论带实。既提倡结合汉语实际的引进型理论思考,更提倡探索新路的生发型理论思考。第三,在文稿内容上,加强沟通性。所谓'沟通',包括汉语研究内部不同方向的相互沟通,汉语研究同非汉语研究的相互沟通,自然语言研究同计算机应用研究的相互沟通。所刊文稿,不排除单角度的研究成果,但也希望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不同方面进行的跨界性研究成果。第四,在作者队伍上,坚持开放性。本刊尊重老年专家,依靠中年专家,注意发现和培养青年专家。就地域而言,刊物既向海内学者开放,又向海外学者开放;就年龄而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刊物既向成名、半成名学者开放,又向青年学者、青年学生开放。第五,在学术气度上,主张容纳性。本刊提倡争鸣,不搞一言堂;提倡涵容、包容和宽容,希望所刊文章能涵容不同观点,能包容不同说法的长处,同时希望学者们对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多考虑不同说法的合理性,以利于学术的发展。为了活跃学术研究,本刊将长期开辟'讨论专栏'。第六,在成果效应上,讲求实践性。好的成果,不仅在理论框架上具有美感,而且在实践上一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本刊希望,所发表的文章一方面能推动语言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应用于母语教学的实践,或者能应用于双语多语教学的实践,或者能应用于汉语信息处理的实践。登载汉语研究论文和跟汉语相关的跨界性研究文章,适当登载论著评介、信息动态等方面的文稿。除了若干灵活性较大的栏目,本刊设有两个相对固定的栏目。一为'专题讨论',每期围绕某个论题发表一组文章。有的论题的讨论,可能要延续较长的时间。二为'青年论坛',原则上只发表40岁以下青年学者或研究生的文章。
中国外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民族语文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科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报古汉语研究方言当代语言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新文学史料小说评论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文学遗产文学评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南方文坛明清小说研究民族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国外文学俄罗斯文艺当代外国文学
《杂文》 萌芽 青年文摘 中国周刊(这个真的是好书!)
C刊,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
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
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
但C刊也有另外一个常用概念。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CSSCI期刊。这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两年一评。CSSCI即南大核心的缩写。
扩展资料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刊
1、先说下C刊,经常见到的C 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CSSCI(南大核心)的缩写。另外一个是各单位自己,根据省里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优势,从国内外核心数据库进行筛选,和自己单位研究方向结合最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也有个别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的报刊被划为本单位的核心,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进入你们单位自己目录的,所有报、刊统一都成为你们单位自己的核心,无论其原来是什么级别的刊物。所以你先要弄清楚你们单位的这个c刊具体指的是什么2、核心期刊,往大了说,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国内的中文核心(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等等往小了说,就是指中文核心,这个核心在国内虽然不是最权威的,却是最大众化的,以至于核心期刊,成了其代名词,甚至还有人误认为核心期刊就只是北大核心3、如果你们单位c刊就是指cssci,那么它就是核心期刊的一种如果你们单位的c刊,指的是第二种情况,则c刊大部分(甚至全部,具体要看你们单位的目录)都来自于各核心期刊数据库,会有一小部分为非核心刊物
网页链接
点开这个链接,里面是官方认定的C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