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一带一路对外投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一带一路对外投资论文范文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说到论文,那大概是令很多同学头疼欲裂的事吧?既然如此,那么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怎样写,形势与政策为题目的 范文 如何写?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形势政策论文800字,希望你们喜欢!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并为沿线国家热烈欢迎与广泛接受。在本周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我们进一步增进了对它的了解与感悟,在此浅谈自己的认识。

作为近几年刚刚提出的战略,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内涵的。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就已成型。自那以后,来自东西方的商人络绎不绝往返于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丝绸等商品带往欧洲,随之带来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流。丝绸之路成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和谐之路、繁荣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发源于西汉,随着我国早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拓展,至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鼎盛,大大发展了东西方的贸易与 文化 交流。因此,今天旨在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纽带的一带一路,正是传承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而提出的。

作为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有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良好愿景。对于我国来说,一带一路将推动我国继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之后,新一轮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成为未来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托;对世界各国来说,一带一路的实施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探索为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一种新途径,也为各国提供了搭上中国发展快车,推动各自经济发展的良好机会。一带一路的成功实现,一定会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从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战略就开始付诸实施,到目前已经已经有一系列成果从纸面变为现实。截至目前,我国已与七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五国开展海洋领域相关合作,有两国表示完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巴经济走廊,中缅天然气管道为代表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落地;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有关金融机构正在或已经设立。一带一路可谓正当其时,成果丰硕。当然,作为如此重大的战略举措,其实施也会遇到众多问题,如来自美俄等世界大国的掣肘,沿线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有所猜疑,受恐怖主义等威胁的沿途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都正在或有望得到解决。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外交的国家战略,对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达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沿线各个国家的密切协同配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了解与支持,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更应该认真学习一带一路相关理论,尽己所能,用己所学,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电脑的信息传递功能远比教师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机进行交叉、重叠或反复使用不同的媒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

三、使重点,难点突破更优化。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规律。用多媒体电脑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 教育 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 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 学 生 知 识 的 主 要 来 源。在 教 学 方 法 上,只 研 究 教 师 如“教”,不重 视 学生如 何“学”,考 试 主 要 靠 死 记 硬 背,不 利 于 调 动 学 生的 学 习 积 极 性。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 思维方式 ,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老师组织大家看了“国魂”,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灵魂,人民不可能没有信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国魂和信仰。看《国魂》,找回信仰,找回价值观,找回生活的意义。《国魂》不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读本,不愧为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指南。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17年,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形势政策课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历史选择也是历代伟人领袖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人们从中国的巨变中深深地意识到,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为何对中国道路如此自信,为何走中国道路如此坚定?除了因为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结晶,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但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这样,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正因如此,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缓慢的,又是残缺不全的,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既然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 经验 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了历史发展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才使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主义。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 方法 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为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 渠道 ,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学习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学习十二五规划,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其次,我也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 财税 体制改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二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在本次形势与政策实践活动中,我主要负责小组整体的人员安排和任务分配,督促成员及时完成各自任务,整理政策文件并负责汇报、答辩活动。在实践活动立项阶段,我组织成员进行政策搜集与项目选择讨论,并在实践活动题目确定之后,安排各位同学分工合作,将组内成员分为多组,分别进行政策解读、公益组织生存现状调查、探求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的不足之处。在这一阶段,我负责政策解读,通过阅读现有学者对公益组织相关政策的评论、论文并阅读十八大以来有关公益组织的相关文件。本阶段结束前,我负责督促组内成员完成各自任务并收集、 总结 组内实践成果,准备并完成立项答辩。实践活动的中期阶段,我们接受指导老师意见,借助指导老师的协助进行了实践主题的调整。之后我们联系校内公益志愿组织,对几个担任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同学进行了线上问询。同时,组内另一部分同学继续进行政策查询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资料搜集。在此阶段我继续负责组内成员的协调与工作安排、督促,并继续完善关于新生公益组织的政策文件解读。此后协同其他同学负责组内工作阶段性总结和中期答辩会的资料整理并参与答辩。之后的实践活动中,小组共同又进行了对“绿色倡议”等NGO的负责人,从公益组织的经济来源、活动范围、与政策的互动情况等方面进一步了解我国新生公益组织的生存现状,了解其生存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对访谈稿的总结提炼进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与问题的概括。我在此阶段主要负责组织并督促成员的访谈活动。

我主要直接负责的工作是组内任务分配、政策资料解读、答辩文件准备等。组织与协调工作对小组实践活动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所用时间长、涉及内容广、参与成员多的活动之中,组织协调工作是实践活动及时、高效完成的保障。毋庸讳言的是,小组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进行中的积极性和实际表现各有不同,对于所负责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及时对各组员进行督促并整理活动的阶段性成果等工作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除了对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了解得到了加深,我也加深了对活动组织工作的认识,意识到了组织内部建设对活动整体有序进行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诸如选题的意义陈述、政策动向和最新社会现实的了解、实践活动的方向调整、具体访谈对象的联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组内部分成员的协同努力,但指导老师的帮助和与同其他同学进行的探讨也功不可没。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个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不只是活动的研究内容要积极观照现实,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进行也一定要回到现实,回到与众人的联系、合作之中。

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范文相关 文章 :

★ 2020形势与政策心得优质范文5篇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800字(2)

★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800字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20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脱贫攻坚论文范文

★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论文范文800字四篇

★ 时事热点议论文素材800字怎么写

★ 2019壮丽70年致敬新时代主题征文800字范文5篇:建国70周年作文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2000字范文3篇

★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心得体会800字范文5篇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论文一带一路的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就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各国之间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曾在古代促进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的发展,是一条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重要意义的通道。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飞速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习近平主席及时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思想,寓意重拾古代中国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意在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

同时也是基于周边外交新形势下的一大战略,表明我国政府在未来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从而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过程,经济开发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一直推进。

而“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如“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便产生了各种不可估量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

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

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立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各地域争取创新进而为本地区赢得商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

再者,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

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

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带一路”战略是个综合性的超级战略,是一种全新的各国合作、发展、建立增进友谊的中国式的解决方案和游戏规则。

这也是完全由中国主导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的建立与实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正在重现活力、大放光彩,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做的就是肩负使命并使命必达。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2、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一、最新一带一路论文选题参考1、“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2、“一带一路”战略3、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4、“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5、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6、“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7、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8、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10、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11、“十三五”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与机制设计12、“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主导作用13、中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英文)14、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15、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16、“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17、“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问题研究1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19、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20、“一带一路”要应对三大挑战二、一带一路论文题目大全1、“一带一路”若干问题2、“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3、“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4、“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潜力分析5、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面对的外交风险6、“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7、“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8、“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及贸易摩擦防范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10、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11、“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航空运输联系12、“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13、“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14、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15、“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16、"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17、“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视野、操作重点与影响展望18、地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19、绸缪一带一路风险20、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对比分析三、热门一带一路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2、“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3、海陆统筹共进,构建“一带一路”4、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合作共生系统研究5、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6、“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7、“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效应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分析8、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9、“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经济外交新发展10、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1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亚欧大陆桥物流业的机遇与挑战12、东西部省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协同路径研究13、“网上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14、“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阿关系发展增添活力15、“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16、“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17、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18、“一带一路”: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19、“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20、“一带一路”与理念和实践创新四、关于一带一路毕业论文题目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2、“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3、“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4、“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5、“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6、“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7、“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9、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10、聚焦一带一路大战略1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12、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13、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14、“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英文)15、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16、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17、“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18、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19、“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20、“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五、比较好写的一带一路论文题目1、“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3、直面“一带一路”的六大风险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南对外开放路径思考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6、“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7、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8、中药和一带一路9、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10、“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能源贸易与合作展望11、“一带一路”建设应运用PPP12、“一带一路”是欧亚非的共同发展战略13、共建“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智库使命14、“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及策略15、“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研究16、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17、“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林产品贸易发展与转型18、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19、“一带一路”前瞻——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20、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

论一带一路小论文范文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文如下: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的人民,探索出许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发源地的贸易交流通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在两汉时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再次将其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合作,密切和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进而保证沿线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中国能源进口加速,也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经济联系,推进能源供给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元化,保证中国和中亚国共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带一路”开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贸易合作和经济建设投资,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带一路”建设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了“亲、诚、惠、容”的古丝路传统。“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古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就具体的线路而言,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实力,古代君王派遣使者出使各国,开通陆海丝绸之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贸易往来不绝的繁荣局面。

百余年之后,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当时的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来,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和从南海起航的航线两条主线路。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始自周王朝建立(公元前l046年)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

唐宋以后,南海成为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点主要是泉州,故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务实、效率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势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经济合作原则。

其次,与以往西方地缘政治学者所认为的包括中亚在内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中心不同,“一带一路”构想旨在使中国发展引擎所驱动的地缘经济潜力,形成巨大的正外部性,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所共享。它展示出中国将自身发展的宏伟愿景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愿景相结合,将“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相连接,支持有关国家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工业化的努力,积极为沿线地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让有关国家安心、舒心、开心。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中国庄严宣布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而是要相互坚定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要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 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构想寄托着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愿景,对于丝绸之路中国国内段和国际段都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其一,从国内段而言,这是一个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万公里,但对外贸易的总量只占中国的6%,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足10%。因此,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最大的潜力在西部,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主攻方向也在西部。西部大开发已实行了15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建立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其二,从国际段的中国紧邻区域而言,这一构想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正式成员的中亚国家、俄罗斯等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安全与合作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两个“轮子”,而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该组织元首峰会和总理会议的重要议题。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有一定重合,大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作,有关国家都可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我与一带一路论文范文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文如下: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的人民,探索出许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发源地的贸易交流通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在两汉时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再次将其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合作,密切和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进而保证沿线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中国能源进口加速,也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经济联系,推进能源供给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元化,保证中国和中亚国共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带一路”开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贸易合作和经济建设投资,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带一路”建设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了“亲、诚、惠、容”的古丝路传统。“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古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就具体的线路而言,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实力,古代君王派遣使者出使各国,开通陆海丝绸之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贸易往来不绝的繁荣局面。

百余年之后,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当时的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来,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和从南海起航的航线两条主线路。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始自周王朝建立(公元前l046年)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

唐宋以后,南海成为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点主要是泉州,故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务实、效率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势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经济合作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关于一带一路论文范文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一直以来,在谈到丝路合作时,旅游业充当着先导产业的角色,可以加强各层面的联系沟通,通过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开通航班航线、提高通关便利化,通过旅游国际合作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而带动各领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民心相通。

那么作为先导的丝路旅游本身又该如何发展呢?在刚刚结束的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上,这成为业界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注重沿线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主打丝路旅游文化牌、推进跨界发展,这些各有侧重的建议,为丝路旅游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思路,从丝绸之路兴起之初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000多年前,倘若没有一个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思路,古人如何能够毅然突破山水阻隔,开通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畅通文化交流?

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更是如此。

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赵磊强调:有思路才有丝路,尤其是各地 ***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有所作为。

具体到丝路旅游的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跨境联合推广、客源的聚集等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划。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老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年轻的路。

古老在于,这条路上集聚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沉淀了千年的历史记忆;年轻在于,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的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成熟、系列性的旅游产品,对于游客而言,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仍未揭开。

此次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上专家们所提供的发展建议,从宏观上为丝路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共同开发。

具体到各个地方,则需要有更具象的措施。

以丝绸之路上的西安为例,西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地位显著,许多景点享誉世界,然而西安旅游业宣传推广的国际化程度较弱,而丝路旅游恰恰需要国际合作,客源互送。

因此,就西安而言,发展丝路旅游不仅需要在宏观上注重保护文化资源,主打文化牌,更需要在具体操作中考虑自身的现实困境,有的放矢。

而这也正是国内丝路沿线省份发展丝路旅游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