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毛姆英语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毛姆英语学位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一般分翻译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等几个大方向,当代作家的文学评论当然可以写。首先要选好写的方向,比方你是评论创作背景,文笔,人物,架构,隐藏信息,文化还是影响地位。一般选一个侧重来写。例如你选了人物分析,然后要纵向分析还是横向对比去评论。纵向分析的话一般会用到一些心理学分析,横向比对可以用其他文学作品的主要角色加以分析。总之找准方向跟侧重最重要。笼统的像平时写书评影评那样每个写点是不行的,毕业论文一般都是要求深入挖掘

(文/亦浓)(文字:简介部分2386字;作者毛姆个人及爱情婚恋史部分简介1281字;故事梗概:4539字) 女神群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女贞书屋”喜马拉雅电台,我是亦浓,这里是女贞老师和文芳老师创建的“女神成长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分享一本好书。关注“女贞书屋”和“遇见夏文芳”微信公众号,收看更多优质内容。 我今晚分享的是英国畅销小说作家毛姆的《面纱》,这本书全文总计约7万字,我会用大约四十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解读,感谢您的聆听。 【1.关于本书】 《面纱》讲的是贪慕虚荣的女主人公基蒂为了在妹妹之前出嫁,匆忙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沃尔特,开始了一段盲目的婚姻,在婚姻中出轨,被丈夫发现后,迫于无奈与丈夫奔赴霍乱疫情区。在疫区,从对死亡的恐惧,到协助修女们做义工,开始觉醒救赎自己,揭开了爱情、亲情、人性的面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久违的亲情,从而涅槃重生的故事。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女人来说,充实而幸福的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不是依靠父母和婚姻。女人也只有在觉醒后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寻找到一条安宁的人生之路。 【2.本书核心内容】 毛姆的《面纱》缘起于雪莱创作的十四行诗《别掀起这华丽的面纱》,“别掀起被那活着的人称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书名译为面纱,核心主要还是面纱的暗喻:人性的面纱和爱情的面纱,其实际就是生活的面纱。女主在经历磨难后揭开人性的面纱,生活的面纱,揭示了面纱后面赤裸裸的真相,救赎自我,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 通过展示书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的外表的面纱和内心的纠结: 基蒂原生家庭里的母亲贾斯汀夫人爱慕虚荣、吝啬、自私自利,父亲则像是一个影子,不懂得建立亲情,只是负责为一家人的生活费奔波,成了母女三人赚钱的工具。母亲在父亲身上看不到希望后,寄希望于两个女儿,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 基蒂按母亲设定好的人生,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也养成了虚荣轻浮自私自利的个性,外表温婉可人内里轻浮自私,致力于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的心理,在几年的东挑西拣中耽搁了青春成了大龄剩女,后来为了避免嫁在妹妹之后,只好在可选择范围内选择了差强人意的沃尔特。 进入婚姻基蒂才发现,沃尔特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有社会地位,大失所望之后,基蒂投进了驻港殖民大臣助理查理·汤森的怀抱。 如果俩人的外遇没有被发现,也许基蒂的一生也就是这样,与其母亲一样,将丈夫当做赚钱的工具,毫无亲情,终其一生是依附于男人寻得虚幻的幸福。 但在沃尔特带她到霍乱区后,看到了身边不断死去的人们、修道院修女们为了信仰全力以赴的救助精神、做义工中获得的尊重和价值感,让她觉醒,揭开了她人性中的勇敢和善良的本质,从而涅槃重生救赎了自己。 基蒂认识到了之前的自己对于爱情的盲目,见识了情夫查理的无情和之前自己对于父亲毫无怨言的养育一家却毫无感恩之情的自私。最后,她与父亲冰释前嫌,但沃尔特至死也始终不曾给过她和自己一个释怀的机会。 丈夫沃尔特的面纱: 外面木讷沉默的沃尔特的面纱后面,是对基蒂的深沉热烈卑微的爱情,即使知道基蒂出轨也不想离婚,宁愿带她深入霍乱地,自杀式吃生菜,得知孩子不是自己的,成了压倒他求生欲望的最后一颗稻草,他不惜在自身做细菌实验,到最后感染离世也没有放过自己。 “死去的是狗”,疯狗以为可以将别人咬伤,结果自己却死了。沃尔特内心里其实也是在鄙视自己始终看不开。 情夫查理·汤森的面纱: 基蒂的情夫查理的面纱则是在偷情时信誓旦旦甜言蜜语,在大难来临时(沃尔特发现奸情,给出两个选择)则表现出了自私懦弱只顾自己的一面。 爱情的面纱: 通过对人性面纱的描述,基蒂的觉醒,我们也看到了书中揭开了关于爱情的面纱。 一个是沃尔特的爱而不得的卑微的爱情: 明知道基蒂嫁给他是为了虚荣心,怕输给年轻的妹妹,是为了能够嫁在妹妹多丽丝前面,但他内心热烈的爱情却让他始终将这位自私虚荣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人供奉在爱情的圣坛上,性格上的木讷寡言造成他将敏感善良隐藏在刻薄病态的铠甲里面,不懂得将内心的感受与基蒂分享,不了解基蒂对于爱情真正的需要,也就无法把握他与基蒂爱情与婚姻的走向。 你可以很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但需要你有勇气改变自己,去了解她的需求、适应她喜欢的被爱的方式。 显然,沃尔特是失败的,他始终没有走进基蒂的内心,基蒂自始至终都未爱过他。 另一个是基蒂的飞蛾扑火式的爱情: 在三观不同的丈夫沃尔特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情夫查理全部给予了她,浸泡在查理的甜言蜜语里的基蒂以为这就是爱情。 陷入爱情中的女人都是傻子,盲目的付出感情后的基蒂居然以为汤森的妻子多萝西是不配汤森的,汤森也不爱多萝西。 最后,在需要抉择的时候,才让她真正看清了汤森所谓的爱情,: “一个男人可以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意味着要与她厮守终生” “不过,如果你不向我发出明确的求爱信号,我是绝不会想到跟你上床的” 这就是渣男汤森关于爱情的理论。 说到底,他对基蒂的爱就是为了肉欲,一旦涉及到他的家庭和官职利益他毫不犹豫的舍弃基蒂蒂。 书中沃尔特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死的是狗”,寓意是疯狗本意是将人咬死,结果最后死的是自己。沃尔特直到最后还是没有原谅自己的懦弱,没有放过自己。【3.关于作者】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本书作者毛姆,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 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重视环境描写反映中下层人民生活,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带有讽刺和怜悯意味,是“盛誉下的孤独者”、“人世的挑剔者”。 《面纱》中关于沃尔特要求基蒂随他去霍乱区的情节,灵感来自于作者在圣托马斯医学院实习时租屋房东寡妇讲的故事: 一位贵妇被丈夫怀疑与别人通奸,丈夫碍于其出身不敢杀死她,便把她带进了有毒气的城堡里想利用毒气毒死她,不料想,过了很久,贵妇并没有被毒死。丈夫很生气就把她扔出了窗外。 【4.作者毛姆的家庭与婚恋】 (本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及根据部分作者对毛姆的传记重新整理) 毛姆的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姆十几岁时就知道自己的性向“不正常”,1895年伦敦对王尔德一案的审判,更让他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他毕生勉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字急救团。在西线服役时,他遇到了22岁的美国人吉拉尔德·哈克斯顿。 哈克斯顿外向活泼、精力充沛,与由於口吃而不善交际的毛姆恰成互补。毛姆遂雇哈克斯顿为自己的私人秘书,这对同志伴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携手同行,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 毛姆作为"世界旅行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在这些旅行中,哈克斯顿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而这些故事日后则成为毛姆小说创作的源泉。 两人的伴侣关系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顿1944年去世。 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 在毛姆的一生中,他有过深爱的女人,苏·琼斯是他求婚的对象,却遭到对方拒绝,此后毕生难忘,两幅苏的肖像长期挂在他南法别墅的墙上。 慈善家托马斯·巴尔那多博士的女儿、有夫之妇西里尔·韦尔卡姆是毛姆不喜欢的女人,却在其不断的攻势下使他陷入婚姻的围城。 婚后,擅于社交、追逐时尚的西里尔的确把家变成了伦敦社交中心,但是西里尔的超强占有欲又使毛姆痛苦异常。他对妻子的了解,读者也可以从他创作的短篇《创作灵感中》中的女主及长篇《面纱》女主母亲的贾斯汀夫人找到人物原型。 1915年,毛姆与西里尔生下一个女儿。但是婚后,毛姆大部分时间与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1927年,西里尔终于不堪这番冷落,与毛姆离婚。 在别有用心的人对毛姆撰写的传记中,关于毛姆的同性情人如数家常。 其中,毛姆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从1914年相识到1944年杰拉德病逝,哈克斯顿给予毛姆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帮助,但是他酗酒、纵欲、颓废,“在最后的十年中并没有带给毛姆丝毫幸福”。 作为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的小说家,毛姆对读者总是试图找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真身”是谁感到恼火。 但是“他在利用真实人物时几乎不做修改、原样照搬,甚至不试图加以伪装,因为这个特点,毛姆得罪了大量文坛朋友”。 他的小说《寻欢作乐》,写大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于是小说叙述者威利·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德里菲尔德的交往。 不过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却是德里菲尔德的前妻、迷人的罗西。 爱德华·德里菲尔德是照着托马斯·哈代刻画的,威利·阿申登是毛姆自己,罗西出自毛姆一生最爱的女人苏·琼斯,阿尔罗伊·基尔则在影射当时的“文学界总督”休·沃尔波尔。 “刻薄的毛姆将沃尔波尔的自私自利、精神饱满、毫无幽默感和虚荣的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当时有言论称“沃尔波尔在《寻欢作乐》中被“活剥”了”。【5.故事梗概】 基蒂在与汤森偷情时,发现沃尔特回家了,但沃尔特不动神色的又悄悄离开并未惊动他们。基蒂非常恐慌,但又不时的安慰自己,反正自己又不爱他,如果离婚也就算了。同时,对于这门婚姻,基蒂是不满意的。 基蒂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刻薄、功利性强的基蒂母亲贾斯汀夫人对于丈夫一直未曾做法官耿耿于怀,贾斯汀夫人会定期举办盛大的宴会,以期望可以为丈夫博得法官的职位,最后终究因其一贯的刻薄、吝啬,基蒂父亲仅仅得到了王室的法律顾问,并未达到贾斯汀夫人的期望。 在基蒂母亲的耳熏目染下,两个女儿对于父亲也只是当做赚钱养家的工具和收入的来源,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贾斯汀夫人对丈夫的晋升之路终至绝望,遂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两个女儿特别是美貌的大女儿基蒂身上。 她盼望着通过一桩好婚事,把她这辈子的晦气全部打消,特别是漂亮的大女儿基蒂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期望通过大女儿缔结一门闪耀的婚姻达成愿望,这同时也是基蒂的渴望。 但经过四五个社交季的基蒂还是没能达成母亲和自己的愿望,眼看着就要把自己给剩下了。 然后,平凡不起眼的18岁的妹妹多丽丝要嫁人了,未婚夫是即将承袭从男爵地位的杰弗瑞。基蒂真的着急了。 基蒂没有想到的是,沃尔特开始追求她。 “他是个很闷的人,不懂得快乐为何物”,但在多丽丝与杰弗瑞订婚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沃尔特的求婚算是解救了基蒂,“惊慌之下,基蒂嫁给了沃尔特·费恩。” 基蒂生性活泼好动,沃尔特沉默寡言、不合群。基蒂其实不明白沃尔特为何会选择她,但沃尔特爱她爱得死去活来是肯定的,况且沃尔特是在国外(中国香港)外交处做细菌学家。 能到国外工作也不错,基蒂想,至少嫁在多丽丝前面,避免了被剩下了的处境,毕竟给年轻的妹妹多丽丝做伴娘不是太好。而“母亲不在乎她嫁给谁,只是想让她早点儿离开她的家”。 沃尔特工作在东方的某地,会带给她全新的生活,而多丽丝11月份就要结婚了她可不想给妹妹做伴娘她要逃离此地。 沃尔特对于自己的一切都不屑于与基蒂说,甚至在基蒂看来,沃尔特显示出了对基蒂热衷的事情、喜欢的朋友们的嘲讽和蔑视,沃尔特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 “很快她便发现,他很不合群,这一点很不好,他太过难为情了。” “基蒂生性活泼,她乐意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想笑就笑。他的沉默却经常让她难堪 “如果人人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人类就会很快失去说话的能力的” 不仅如此,基蒂还发现,政府聘用的细菌学家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个保守、冷淡、自制的男人爱她爱得发狂”。 在沃尔特工作地香港的一次下午茶上,基蒂遇到了查理·汤森,一位高大英俊、会打马球的帅气男人,是驻港殖民大臣的助理。 不到三个月,俩人就干柴烈火般成了彼此的情人。 基蒂对于与沃尔特这段凑合的婚姻已经厌倦,此次偷情被沃尔特发现,让基蒂恐慌的同时心里也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下子好了,“要是自由自己找上门来,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虽然沃尔特很爱她,但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会挺过去的。 对于汤森与他的妻子之间,基蒂认为“他俩之间根本就毫无爱情可言”,“多罗西·汤森一点儿都不会在乎跟查理离婚”孩子们都已长大,她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度假然后搬到英格兰的父母家去。 基蒂反复思量都觉得与沃尔特分开是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她觉得很对不住他,可是她不爱他。 自从结婚以来她没有一天不后悔,她讨厌他的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冷漠和他的克制,她讨厌他不会弹奏乐器不会唱歌打马球网球等。 在基蒂心烦意乱的胡思乱想的时候,沃尔特却装的若无其事,他的冷漠和若无其事让基蒂心慌不已。 基蒂次日匆匆忙忙去办公室找查理,查理·汤森安慰她不要担心,并说明沃尔特不想闹大的原因,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对一个男人来说。 况且,查理有可能接任下一届的殖民大臣,沃尔特继续留在这儿是有好处的。 基蒂的恐惧消失了,更加认定查理说的有道理。 晚上,沃尔特带基蒂参加宴会,在喧闹的宴会一角,基蒂发现沃尔特目光直直地盯着前方“眼中充满了极度的忧伤,这让基蒂浑身一震。” 第二天午饭后,沃尔特告诉了基蒂他的决定,他已申请去湄潭府工作,要求她陪他一起去,那里正闹瘟疫“霍乱”,基蒂不理解。 “恐怕你一直都以为我是个大傻瓜”“我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证据”并说明这样做全是为了基蒂的幸福,因为汤森是不可能为了基蒂而毁掉跟妻子的婚姻的。 基蒂反驳沃尔特,认为查理一心一意的爱她,她也是如此深爱查理。并说自己嫁给沃尔特就是个错误,她从未爱过沃尔特。 沃尔特给了基蒂两个选择,要么离婚,要么随他奔赴瘟疫地。 并说明,如果汤森马上与多罗西离婚并在离婚后一周内娶基蒂,他会与基蒂离婚,否则,基蒂就必须跟他去湄潭府。 基蒂相信查理很爱她,肯定会与妻子离婚娶她的。 次日基蒂去找查理并告诉了他沃尔特的决定。但令基蒂没想到的是,查理并没有与基蒂结婚的想法。 他说,多罗西是最好的女人,他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与多罗西离婚的,并劝说基蒂随沃尔特到湄潭府,这是最好的方案。对彼此都好。 查理的话让基蒂彻底明白,他不会与太太多罗西离婚去娶基蒂的,他既没有那么深爱基蒂,还要顾忌自己即将接任殖民大臣的身份。 基蒂失望透顶,抱着必死的决心跟随沃尔特奔赴瘟疫蔓延区。 到了霍乱疫情区,沃尔特就全力以赴的投入救死扶伤中。基蒂每天待在屋子里无所事事,死寂的心淡漠的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疾病的恐惧和沃尔特漠视她的孤独让她几度萌生逃离此地的想法。 但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对于母亲,她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查理,更是不会要她的,她已经见识过他那阴沉的脸和隐藏于迷人眼睛后的冷酷。 一想到查理·汤森,她就握紧了拳头,恨不得沃尔特当初跟她离婚,然后她有机会对绝情的查理以牙还牙,将他当初给她的羞辱都还给他。 还好,在这里她遇到了好人缘儿的瓦丁顿,她不由得跟瓦丁顿聊起了查理夫妇。 瓦丁顿认为查理很爱他的妻子,因为她是个好女人,而她的妻子对于他的绯闻也是了解的,但妻子则认为爱上查理的那些女人都是二流货色,令她颜面无光。 基蒂痛恨查理的无情冷酷,夜里却仍梦见他,也许,付出了真爱的女人即使明知所爱的人是渣男也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忘记的。 心灰意冷的基蒂与沃尔特赌气般吃生的蔬菜争相寻死。 后来,基蒂认识了为自己的信仰全心致力于灾情中的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 她们为了信仰而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打动了基蒂,看惯了周围人一批批的死去和修女们奋不顾身的基蒂决定也投身其中。 疫区投身于服务的沃尔特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基蒂再也无法从沃尔特眼中看到曾经的那种爱的依恋了。 沃尔特将那种温柔的触摸和依恋、仁爱毫无保留的给了灾区的孤儿们,也因此,获得了瓦丁顿与修女们对其伟大品质和厚道友善的心的高度评价。 对于沃尔特的改变,基蒂不嫉妒也不难过,因为在她内心里毕竟从未爱过沃尔特。只是有一种对于之前已经习惯了这种支撑的怅然若失。 漫长的日子里,基蒂想了又想,终于对查尔斯·汤森的价值重新进行了准确的评定:他就是一个二流货色,可她却爱着他,现在她必须忘了他。 修道院里一名修女感染霍乱去世,基蒂趁此机会主动要求院长修女麽麽,以期望能够协助修道院做一些义工的工作。 照顾婴儿,指导修女们做缝纫工作……当她开始参与修道院里义工的工作,基蒂觉得自己开始精神焕发。 修道院做义工的忙忙碌碌,让基蒂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院长的漠然和修女们对她的热情和有分寸的疏离让她感觉她们始终将她关在了她们精神的神秘园之外,她感到了之前不曾有的孤独的感受。 相对于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基蒂发现自己与沃尔特之间甚至与查理之间的根本不算什么,基蒂已经看透了“与无处不在的死亡的恐惧相比,与那天她偶尔瞥见的那种令人惊叹的美相比,他们之间的事儿简直不值一提”。 基蒂希望解开沃尔特的心结,她认为沃尔特没必要为了她这个愚蠢的女人对他的不忠而折磨自己。 沃尔特不置可否,并说自己并不是瞧不起基蒂,是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因太爱基蒂以至于始终心中难以释怀。 沃尔特太爱基蒂“他用一袭华丽的袍将一位轻浮的女子装扮,然后将她放在教堂里供着她,膜拜她,到头来却发现她败絮其中,于是他既不肯原谅他自己,也不肯原谅她。他的灵魂收到了伤害。 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当现实将其击碎,他便觉得现实也跟着碎了。他之所以不肯原谅她,是因为他不肯原谅自己,的确就是这么回事”。 基蒂怀孕了。 当沃尔特苍白而隐隐期待的脸望着她问“孩子是我的吗?”基蒂知道,如果她回答是,则一切都会不同,沃尔特会忽略他们的过去。 如果她能够给他一个触动他的借口,沃尔特不会将之前的过错归咎于她一个人身上,他从未有过报复之心;或许他残酷冷漠病态,但却不卑鄙不小气。 是的,如果她说是,他会彻彻底底的原谅她。 基蒂之前撒过很多次谎,再撒一次又怎么样呢?撒个谎一切都会改变。 但这几个苦难的礼拜里,在经历了查理的无情、疫区的霍乱、身边正在死去的人、修女们的信仰和瓦丁顿的乐观坚持,基蒂发现自己变了,她必须说真话,撒谎是不值得的。 于是,基蒂回答“我不知道。” “当死神站在街角,像挖土豆一样夺去人们的生命时,再去想这个人或那个人身上做了哪些肮脏事不是很愚蠢吗?” 但沃尔特显然不这么想,他颤抖的手出卖了他故作的平静。 基蒂开始后悔,也许应该告诉他这个孩子是他的,这个谎言对她不算什么,但对沃尔特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沃尔特想要基蒂离开此地,因为她怀孕了。基蒂希望留下,她已经开始喜欢修道院的工作了。 并且她希望沃尔特能够原谅自己,不是为了基蒂,而是为了沃尔特他自己。 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基蒂被瓦丁顿引领着见到了已经罹患霍乱的沃尔特。沃尔特在自己身上做细菌试验感染霍乱病发奄奄一息。 “死去的是狗”这是沃尔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沃尔特终究还是没有放过自己。 修道院里又来了新的修女,院长建议基蒂离开这里。基蒂又被修道院委婉的拒之门外了。 孤独的基蒂明白,她又被修道院抛弃了。瓦丁顿与基地将军已经安排好了基蒂返家的一切手续。 途径驻港地,基蒂被多罗西接到香港的家中小住。 多罗西对基蒂服务疫病区的勇敢赞誉有加,一改之前对基蒂这类二流货色的不屑。 似乎刻意回避着基蒂的查理·汤森却趁多罗西不在,与基蒂再次发生了肌肤之亲。并查理甚至确认基蒂怀的肯定是他的孩子,他希望是一个女儿。 基蒂羞愤不已,明明心里已经开始讨厌查理了,但却依然经受不住诱惑,痛苦的基蒂次日不告而别离开香港。 返家路上基蒂收到妹妹多丽丝告知母亲病重的来信,随后就收到父亲发来的电报,母亲贾斯汀夫人去世。 返回家中的基蒂见到了父亲贾斯汀,讽刺的是,贾斯汀夫人去世后,贾斯汀接到了就任伦敦巴哈马首席法官的聘书尚未来得及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的贾斯汀夫人终究无缘得见。 经历了很多磨难的基蒂决定随父亲一起赴任,贾斯汀很意外,担心她孤身一人带着身孕不方便,而伦敦对他也都很陌生。 基蒂则是为了弥补对父亲的亏欠,陌生于她而言不算什么,但如果父亲认为不合适她不会强求,毕竟父亲并不欠她什么,但她还是希望能够给她一个照顾父亲共享天伦的机会。互诉肺腑之言的父女俩冰释前嫌。 基蒂对父亲说,希望能够生下一个女儿并好好教育她,使她成为一个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的独立自由的女性。 “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基蒂的眼前浮现出她随沃尔特刚进入霍乱疫区时看到的那副壮观迷人的景色,一切都还有希望。 “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1 / 12 分享 | 毛姆的《面纱》

毛姆是公认的20世纪“用英语写作的,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刀锋》《人生的枷锁》《寻欢作乐》等。这本《刀锋》是他七十岁的时候写成的,“书中没有任何虚构”,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回忆中那富有启迪性、能拿出来与众人分享的故事一样,毛姆就这样把他的故事讲了出来。“刀锋” 一词出自印度教圣典《迦托•奥义书》: 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 救赎之路有何代价?在刀山上找到答案后如何看待山下的俗世呢?这是作者笔下主人公拉里的疑问,也是他自己的疑问。主人公拉里在儿时父母双亡(负担少也是他能够选择不一样路的原因),由亲戚代养长大后成为飞行员,亲眼目睹战友因为掩护自己中弹牺牲后,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想到自己的伙伴,不到一小时前还跟你有说有笑,活力十足,如今却成为一具冰冷的遗体,一切都这么残酷,毫无意义可言,你不禁想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战争结束后他退出现役,每天花八到十小时学希腊文、拉丁文,以便读书思考,不去工作,别人问他这是为了什么, “获得知识啊 ” “听起来不太实用。” “可能不实用,也可能很实用,但是非常有趣。你真的很难想象,读懂《奥赛德》的原文有多么令人兴奋,仿佛只要踮起脚尖,伸出手来,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他在书中找到了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好像乘着飞机降落在层层山峦中的一片草原,万籁俱寂,空气清新,有如好酒沁人心脾,实在太美妙了。” “唯一能它媲美的经历,就是独自驾着飞机在天空翱翔,越飞越高,四周无边无际,让人沉醉在无垠的空间里,这种感觉无与伦比,远远超越世俗的权力和荣誉。”女友是个普通人,只想他安心找个工作,面对女友的质疑,“假如你真的爱我,就不会让我这么不快乐。”他的回答是:我真的爱你,可惜有时候,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难免会让别人不快乐。 跟女友分手之后,拉里选择随心而动,继续找寻心中的答案,因为兴趣当过一段时期的矿工,“只要理由充分,或是心血来潮,随时可以前往下一个目标。”欧洲教会的答案不能让他满意,他就前往印度,路上遇到了喝醉酒之后就高谈阔论人类为何无法逃离孤独,何谓灵魂的黑夜,以及与神合而为一的极乐境界的科迪斯。 遇见了让他耕地、播种、修行,按着规律重复日复一日活动的象神大师。 看过恒河边上那些目光笃定的信徒,拉里也会不禁感叹,“我应该活在中世纪,那时候信仰是天经地义的事”。 拉里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一次透过烛光,仿佛看到了三个影影绰绰的人影,后来才知道可能是自己三个前世的形象。 拉里一直在读书修行,女友已经嫁人,但是依旧与他保持联系,作者也以作家的身份加入到剧情中,串联起他们的生活故事。只是女友时隔多年再一次见到拉里时, 觉得他像光一样,想要握在手心里,却再也抓不住了。 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中,除了拉里,都是普通人,他们崇尚物质(拉里女友)、痴迷社交(女友叔叔)、只有找到赚钱的工作才会开心(拉里女友的丈夫)。拉里用印度教的视角解释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就是西方人做不到的地方(禁欲),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工厂,机器和产品,往往想在物质中寻找幸福,但是幸福必须通过精神取得,他们(印度人)觉得我们(西方)选择的道路是自取灭亡。 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钱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只是成功的象征,我们是一群全世界最伟大的理想家,但是我认为目前的方向错误,最伟大的理想应该是自我实现。这是拉里的悟道所得,也是作者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念。 拉里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探索真理,思想独立,遍游山河寻找人生意义。 这是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现实中,工作,房子,车子,孩子往往牵扯了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也是当代年轻人焦虑的根源,趋同性让年轻人走着别人的路,很少有人敢自己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我们读着小说,感慨着拉里生活的清新欢喜,为拉里悟道而得的惊喜欢呼,回到生活,依旧做着手头的工作,跳不出眼前的圈子。 安逸是时代给我们的保护,它告诉我们,走这条路,就可以安全度过一生,可以获得常人的幸福。所以,几乎所有人都选了这条路,余下的人则作为石子投入湖中所引发的涟漪。 但是,希望他们一直都在! 补充:《刀锋》与《月亮和六便士》相似的点是主人公选择的路与大多数人不同,对人生价值这一问题希望通过学习、实践去探索。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比后者多了一个触发点(战友的死),让拉里的改变更加合乎情理。

国外对毛姆的研究英文论文

1、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姓名,专业,学历等。提问的方式有:请你用1分钟时间简单介绍你自己;或者请你用2-3分钟时间介绍你的大学生活等。一般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安排的面试比较集中,很多时候面试官问这样的问题是了解基本情况,或者趁应聘者介绍的时候快速浏览简历,以便根据应聘者的情况。进一步提问,同时看看应聘者的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可以提前准备好,针对应聘的岗位和自己的亮点要组织得有条理有重点。2、根据简历和介绍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提问。主要内容涉及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打工实习等内容。并且可能会要求举出实际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应聘者谈到的活动或能力。面试官主要希望从应聘者的过往经历和表达中发现应聘者的优缺点,考察应聘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等。应聘者在回答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前后一致,逻辑严密,表达清晰。3、求职目标及对所应聘公司和职位的了解情况。面试官问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希望了解应聘者希望工作的岗位、地点,应聘原因,对所应聘公司和岗位熟悉程度。应聘者提前做好充分地准备是需要的,对所应聘的公司和职位了解地越多越深入越好,这样如果录用工作的适应越强。4、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一般公司到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生是希望培养一些后备骨干,希望他们有比较长远工作和发展的打算。应聘者对自己三五年之后做什么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职业规划。5、对薪酬的期望。在面试的后半部分或第二、三次面试时,很可能会问到这个问题。面试官通过这个问题想了解应聘的薪酬期望是否与公司可提供的标准吻合,另一方面也想了解应聘者对自己的定位和对所应聘岗位的了解程度。应聘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也不必过于谦虚,最好根据当地市场行情来回答,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可以比市场行情略高一些。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律师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国抚养。原来学医,后转而致力写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正是根据他作为贝可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由主义写法写成的。 1903-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08年,伦敦有4家剧院同时演出他的4部剧作,在英国形成空前盛况。他的喜剧受五尔德的影响较深,一般以家庭、婚姻、爱情中的波折为主题,其中最著名的剧本《圈子》(1921)。 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 毛姆的作品除在英美畅销外,还译成多种外文。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作家这个身份之外,他还从事过间谍活动. 萨默塞特·毛姆最重要的间谍活动��曾在瑞士当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试图扶持克伦斯基临时政府,阻止俄国革命;“二战”期间毛姆重新出山,在英国情报处新处长威廉·斯蒂文森麾下效力。��萨默塞特·毛姆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不用版本的传记作品也屡见不鲜。而他生于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曾经替军情六处工作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英国军事情报第六局第六处(代号M16),亦称秘密情报处,设立于1909年,它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展海外谍报活动。 1965年12月16日在法国病逝。

你可以去google的scholar网站上搜索,或者去万方数据库上搜索,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和研究状况.

面纱毛姆毕业论文

毛姆的小说总是让我惊觉这世上有作者竟这样犀利、毒舌,但是读来却很爽、极度痛快,读每一段都是对之投以感激的情绪。 我就是这样一个读者。 《面纱》是我读得最快的小说,只花了两天时间,我不记得我是在一个怎样的契机下开始读的,我自然是知道毛姆有这样一部小说的。 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我深有感触,那种对生活的透彻领悟不可言喻,只能独自品味。《人性的枷锁》我再也读不下去了,我承认故事是吸引人的,但是小说实在太长了,我并不能与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共情。 “面纱”二字在英语中表达的的意思是女性婚礼中的头纱,所以毫无疑问这部小说和爱情、女性、亲密关系、婚姻有关;但是我读完,似乎觉得面纱更像是一个意象,表面上是以上这些,但是更多是描述一个拥有婚外情的女人如何找寻生活的意义,如何找寻“道”,如何进行自我救赎。 凯蒂的婚前人生并不幸福(当然她的婚后生活更悲惨),她出身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享受着物质的极大满足。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母亲是一个尖酸苛刻的人,母亲早先对父亲的职业抱有极大的野心和目标,不满足他还是一名小律师,希望他能成为当地的大法官,不惜一切代价成为一名趋炎附势的女人,但是母亲的愿望落空了,母亲对父亲的压制与打击成了父亲一生的阴影。 凯蒂生来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成年后的她极具美貌,所以自然母亲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凯蒂身上,希望凯蒂嫁给一个有声望的贵族人家,她从小就对凯蒂要求严苛,让凯蒂出入在各个酒会上,以便被哪个贵族公子看上,活脱脱将自己女儿培养成为了一个交际花。 凯蒂虽然美貌,可她是个花瓶,她空有其表,她虽有女主角的光环,但是挡不住她的愚蠢、虚荣、轻浮甚至可以说不要脸,她穿梭于各个酒会与舞会,她有很多追求者,那些人年轻有为,家庭富裕,可是她全都看不上,她把他们玩弄在手掌之中一一拒绝了他们,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漂亮。 在凯蒂的妹妹成年结婚之际,她慌了。因为妹妹一成年就遇到了真命天子,便要结婚,自己到了二十几岁却嫁不出去了。为了赶在妹妹之前结婚,她答应了细菌学家沃尔特-费恩的求婚。 沃尔特-费恩热烈地爱着凯蒂,而凯蒂却不当回事,费恩不善言辞,不会说那些漂亮话,只是在每次舞会上都去见凯蒂,在他要去香港任职之际向凯蒂表明了心迹。凯蒂实在太焦虑了,她比妹妹漂亮,不能接受妹妹在自己之前结婚,便答应了费恩的求婚,跟随费恩去了香港。这样她就不用在妹妹的婚礼上当“老姑娘”了,自此离开那个是非之地。 可是凯蒂一点都不爱费恩,而费恩深爱着凯蒂,这种不对等的爱注定是不会幸福的,费恩喜欢的音乐会、书籍、工作凯蒂一点都不喜欢,她喜欢在酒会上喝着白兰地、愉快地聊天。费恩严肃苛刻,不善言谈,一点都不幽默,凯蒂甚至有点讨厌他,因为他总是专注于他的破工作。 所以凯蒂认识了查理,她有了婚外情。查理幽默风趣、深谙女人的心思,查理健壮厚实,凯蒂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且和他进行了鱼水之欢。 而在这一天下午,被费恩撞见了,费恩并没有虚张声势,他悄悄的走了,他恨这对狗男女,他要构思一个复仇计划。 凯蒂和查理都慌极了,凯蒂希望和自己的丈夫摊牌,和费恩离婚,然后和查理结婚;但是查理是一个十足自私的家伙,他只是在玩弄凯蒂,他放弃不了自己妻子给他带来的官职与地位,与自己的利益相比,凯蒂一文不值,他只是自己寻欢作乐的情人罢了。凯蒂认识了查理所戴的“面具”,痛苦不已,她深深爱着查理,没想到却被查理,她觉得自己愚蠢至极。 费恩想到了复仇计划,带着凯蒂去四川的湄潭府,那儿正在肆虐着霍乱。他们踏上了去湄潭府的征途。 在这霍乱暴发的城镇,每个人都给了凯蒂很多震撼,那些孤儿院的修女们、同样来自英国的瓦丁顿、还有瓦丁顿的妻子—满族的一个公主,甚至费恩。 孤儿院的修女们来自遥远的法国,虽然这里有霍乱横行,但是她们不愿离开,她们中的三个修女已经因为霍乱过世了,但是她们心里有信仰,她们从一离开家就没想过要回去,她们身上肩负使命,这是她们自己选的路。凯蒂跟着修女一起照顾孩子,她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没有那么空虚,不再想着查理,每天沉浸在工作中,对她来说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瓦丁顿来自英国,他从很早就来了,瓦丁顿是个毒舌、犀利的男人。虽然这个男人其貌不扬,但是他能洞察很多事情,他幽默、有情趣,任何人在他身边都能变得很快乐,凯蒂从一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瓦丁顿就和她亲切地攀谈起来,就好像他们很久以前就认识一样,瓦丁顿给自己很多亲切的力量。 瓦丁顿的情人——来自满族公主,她深深爱着瓦丁顿,他去哪儿她就去哪儿,满族公主给凯蒂很大的震撼,这是一种来自异域的、神秘的力量,她想从满族公主身上寻找什么,她称为“道”。 当然费恩也让自己震惊,自己对原来的费恩有偏见,之前的自己看不到他的优点,也不了解他,更不知道面具下的费恩是什么性格,但是从修女的口中,从瓦丁顿的口中,凯蒂知道费恩是个英雄,他善良、有情义、认真负责,是个智慧的男人。 凯蒂在这个美丽、神秘的城镇得到了救赎,她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活着的价值,就算她现在染上霍乱死去也无憾。费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他全力救治那些得病的人,研究病毒。两人的情感世界似乎得到了暂时的休憩。 可是凯蒂怀孕了,这是个不好的消息,这个消息打破了她的充实生活,费恩追问她孩子是谁的,凯蒂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不想撒谎说是费恩的。 费恩内心充满了愤怒,他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整日整夜坚守,他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活靶子来研究病毒,这类似于自杀,最终染上霍乱死了。在死之前,他对凯蒂说了一句话“死的是那只狗”。这句话来自一个典故,一个渔夫养了一只狗,那只狗想咬死主人,但是主人奇迹般的活了,死的却是那只狗。 凯蒂伤心、后悔、难过,只能回到英国母亲的怀抱,可是母亲在自己还没到家前就过世了,父亲好像得到解脱了一般,急着远离母亲的世界,凯蒂带着孩子和父亲一起生活。 小说的最后说道:“我想要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不要犯我犯过的错误...我要把我的女儿抚养成人,这样她就可以自由自在,可以自立。我把孩子带进和这个世界,爱她,把她抚养成人,目的不是让一些男人为了和她睡觉,就心甘情愿为她提供食宿,让她一辈子衣食无忧...我希望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依靠任何人,把握自己,我希望她自由地生活,比我活得更精彩。” 毛姆用撕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凯蒂对爱情的美好幻想,里面蕴含的道理很多,有人生的意义,爱情的去留,婚姻的真实与虚幻。 其中我理解到的就是凯蒂对自己人生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美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的解读发生了改变,她在湄潭府进行了自我救赎,也让自我心灵开始慢慢觉醒,渐渐看清面纱后的自己。 遗憾的是,在本书的最后,直到费恩死去,凯蒂都没有爱上费恩,爱情就是这么残酷,爱情却也是这么奇妙。那你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而爱上他吗?读完这本书你也许会找到其中的答案!

继《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之后,毛姆敏锐的观察力、审视冷峻的叙说风格以及他对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的探索深深吸引着我。轻轻地打开《面纱》的序言——它曾在2006年被搬上荧屏,拍摄地就在广西的黄姚古镇。茕茕山峦,悠悠古桥,氤氲水汽,茂林浓阴,梦中的远方萦绕脑海,挥之不去。     一段怎样的故事会发生在战时的中国?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为殖民地的香港汇聚着众多英国政界、科学界之流。沃尔特便是其中之一——一个年轻的博士,从事细菌研究。     少言寡语,不善沟通,他爱上了一个自小被母亲“包装”以嫁入豪门望族而几近落单的虚荣女人——吉蒂。     吉蒂为逃避母亲对她年龄的揶揄,同意了爱她,她却不爱的沃尔特的求婚,随夫远渡重洋来到香港。天性活泼,喜爱交际的她哪能忍受丈夫那沉闷的性格,她不出意外地发展了一段婚外情,全身心爱着香港的布政司——唐森。       婚外之恋被沃尔特发现,他不动声色地向吉蒂提出要么要带她去往湄潭府(一个霍乱横行的地方),要么起诉离婚的选择。吉蒂求助于唐森,得到的却是推诿和拒绝,女人看清了唐森的虚假面目,心如死灰,决计随沃尔特去往霍乱之地,自生自灭。       在湄潭府,吉蒂最初沉溺于唐森带给她的心灵伤害中无法自拔,沃尔特的冷落加重了她“向死而生”的愿望。韦力顿——当地海关英国负责人的到来,让死寂的生活泛起波澜,从韦力顿口中他知道了唐森的真实面目,自己的愚蠢,也通过这个新朋友,她找到了安放她内心苦痛的栖息地——修道院,结识了无私、真诚、善良的院长和修女,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充实、向善的别样生活。     正当她渐渐被治愈之时,怀孕症状的出现让她和丈夫沃尔特的关系愈加尴尬。当沃尔特问:“孩子可能是我的吗?”“我不知道”,吉蒂经历内心的挣扎说出这句。而后,故事向前发展中沃尔特感染霍乱病逝。临死,他身边的同事们无法确定是他不小心感染还是拿自己做实验。吉蒂对沃尔特没有爱,只剩下同情,可随着沃尔特的死,她连这份“求和”都无法弥补,她深陷对沃尔特的愧疚之中,她知道她自己无法被原谅。       回到香港,唐森的妻子热情关怀失去丈夫的吉蒂,并在吉蒂返回英国之前,邀其住在自己家中。吉蒂盛情难却,住在了唐森的家中。不想,她再次迷失在唐森的巧言令色中。     离开这片悔恨之地,回到英国的吉蒂得知母亲去世,父亲孤身一人即将前往殖民地一小岛上做法官。吉蒂拥抱着父亲,向父亲忏悔曾经在母亲影响下对父亲的“轻视”,希望以后的日子陪伴在父亲身边。     至此,仁爱和善良让吉蒂获得了心灵的平和与安宁。       小说读完了,故事讲完了,一本书在你的心里泛起了怎样的涟漪?思维与阅读之间隔着一层怎样的面纱?     以思维导图揭开小说的面纱     读完《面纱》之后,对故事的讲述、概述不能满足我对小说阅读的自我要求。联系先前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走进一本书,我们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思维可视化作为阅读支点,以此揭开思维与阅读之间的面纱。       思维导图关注大脑所接收到的信息之间的关系,通过关键词、图形、颜色等外显符号,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思维连接,最终形成可视化的思维图表 。树状图:梳理人物关系       外国小说的人物名字较长,有时相似的名字会混淆我们的感官,增加阅读的困难。阅读中随记做标志,以 树状图 梳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这对大部头小说来说不失为一种把书读通的较佳方式。      用 流程图 梳理故事情节可寻找小说线索作为支架,地点变化、时间进展都是常用的线索提示。《面纱》中的地点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英国到香港到湄潭府再到英国,主人公吉蒂的命运遭遇脉络清晰地演变着。         外国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关注心灵世界,何况毛姆尤其擅于剖析人性,探索人物心理。《面纱》亦不例外,小说主人公吉蒂的心理变化是埋在小说中的一条暗线。一个以美貌为傲的虚荣女人历经怎样的波折才得以回归灵魂的朴实与心灵的安宁。从心理出发,借助情节发展,借助 流程图 梳理人物心理变化助推着我们向文本深处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说阅读最典型的所在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书中的主要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品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发了你对善恶是非怎样的判断?初读小说,气泡图可用来描述 人物形象,用关键性词语概括,不必考虑语言文采,自由发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过程中灵光闪现的点会触动你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书中隐含的思想与你产生共鸣,你便有了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当你将这闪现的光勾勒在括号图上,层层推进,直至逻辑显现,阅读小论文便有了雏形。        比如,《面纱》的女主人公浅薄而虚荣,她对婚姻的背叛不免让人想到《人生的枷锁》里那个荡妇德尔米尔德,还有《月亮与六便士》里背叛爱人的冷酷女人布兰奇。毛姆为何喜欢塑造这样的人物,且她们的背后总有一个痴情深爱她们的男子。     小说的题目也值得细细品味。 “面纱”隐喻着什么?小说中没有出现过面纱,却似一种神秘氛围笼罩着一切。对吉蒂而言,面纱的背后是对浪漫情欲的憧憬,对唐森来说,面纱后面隐藏着不负责任的肉欲,而沃尔特——这个受人尊重、品行崇高的细菌学家却以极端的自杀报复出轨的妻子,毛姆直接揭开了唐森的面纱,对沃尔特则是颇为用心地隐藏,只叫读者去慢慢体味。       吉蒂的心灵觉醒贯穿小说始终 。一个女人要有怎样的依靠才能心安神定?美貌会随岁月消逝,爱情会因错付爱人而变得失去意义,婚姻亦可能会沉入枯燥、无趣,唯有爱与善良才能拯救孤苦的灵魂。这是吉蒂在湄潭府的修道院做了义工之后才领悟的真谛。虽然她不能像修女们那样义无反顾,远离故土,守住孤独,但她终于在母亲去世以后,向父亲表以深深的忏悔,救赎自己那颗迷失良久的心灵。     我们这样普通的读者,普通的母亲是否看到了 原生家庭与她命运遭际的关联 。母亲极强的控制欲下父亲无法掌控自己的事业。夫妻不睦,缺乏爱与尊重的家庭,儿女将家庭地位较低的父亲当做挣钱的工具,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直至爱人、母亲相继去世,吉蒂才对父亲的爱倍感珍惜。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取决于良好的阅读水平 。”以 思维导图的形式走进《面纱》,以树状图理清人物关系,用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用气泡图概括人物形象,用括号图发散思维展开小论文写作,层层揭开思维与阅读之间神秘的面纱。       读故事,读人物,读思想,读真情,读方法。阅读,一直在路上。

有关毛姆论文研究角度

写实、冷静、讽刺。

--1--1874年1月25日,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二楼的一间产房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皮肤白皙,头发金黄,有着棕色大眼睛的男宝宝就是之后享誉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为了扩充军力,法国政府立法强迫在法国出生的外国男孩加入法国国籍,以便将来对其征兵。 为了逃避这条法律,英国驻法国大使馆在使馆二楼设立了一间产房,让那些大法官、和与法庭有直接关系的人的太太在英国领土上生孩子。 毛姆的父亲罗伯特.奥蒙德.毛姆是声名显赫的律师,是英国大使馆的半官方法律顾问,自然享受这一特殊待遇。 毛姆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前面的三个哥哥都被送到英国读书,只有过节才回来。所以毛姆从出生就过着被娇纵溺爱的独子生活。 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心爱的母亲完全属于他一个人,身边有照顾他的法国女佣,香榭丽舍大道是他童年的游乐场,这样的生活要多嗨皮,就有多嗨皮! 然而,快乐止于1882年1月31日。 这一天, 8岁的毛姆失去了他深爱的母亲,41岁的伊迪斯患肺结核过逝,这成了他一生镂心刻骨的伤疼,直到垂垂老矣,都让他难以释怀。 毛姆一辈子都将母亲的照片放在床头,还有她的一缕长发,成了他一生最珍贵的两份财产。 《人性的枷锁》开篇第一章毛姆打开记忆的闸门,追溯了他无法接受失去母亲的痛苦: 当他走进死去的母亲的房间,打开衣柜,用幼小的双臂拥抱母亲穿过的衣服,嗅着那上面尚存的温馨气息,感觉母亲并未走远,仿佛她的吻还在唇边。 书中关于菲利普童年细致入微的描写,基于毛姆真实的经历。 或许上天嫉妒他之前太幸福,两年后,上帝将他的父亲也带去了天堂。 10岁的毛姆成了孤儿。 他被牧师叔叔收养,像一叶扁舟漂洋过海来到了陌生的英国。 没有了父母,溺爱、欢乐、温暖、奢华的生活都成了过去式。 之后的童年,再无晴天,像雨打浮萍,孤苦无依。 母亲生前常陪毛姆喝下午茶,带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那时,他是一个开朗自信的小男孩,常给客人们背诵诗歌,表演节目。 与巴黎生活天壤之别,黑马厩镇叔叔家的生活单调无趣。 因为缺少爱,毛姆变得孤僻、自卑,甚至患上了口吃的毛病。这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耻辱。 毛姆童年的不幸,大多要归咎于自私的叔叔。 在叔叔家,他每个星期可以吃到一枚鸡蛋上切下来的一小片蛋尖,剩下的则由叔叔独自享用。 来到英国九个月后,叔叔把毛姆送到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任侄子在寄宿学校里自生自灭。毛姆在同学们的嘲笑与奚落中坚强成长,虽不快乐,可幸好有书籍为伴。 他在孤独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为他筑起了一个避难所,他在阅读中舔舐伤口,独自消化对母亲的思念。 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对毛姆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他的性取向埋下了伏笔。 多年后他和朋友在俱乐部吃饭,他指着一个正用餐的体面绅士说:“我在国王学校时和那个人上过床。”--2— 1890年,16岁的毛姆离开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成绩优异的他放弃了读剑桥大学的机会,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开启了留学生涯。 毛姆天资聪慧,然而他的成功靠的却是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除了日常课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写作。在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时就曾获得奖学金和穿黑色短礼服的特权。 俗话说:自古牛人皆自律。 毛姆不但自律,还是一个自学狂。 他精通多国语言,阅读量惊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宗教哲学、小说散文,无不涉猎。 “人类存在的原因未知,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来世不存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理论,给了毛姆极大的启发。 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的他,不再信奉宗教。 留学期间,毛姆认识了貌似才华横溢,实则装腔作势的男人布鲁克斯,并把处男之身献给了他。 蒋勋先生曾经说过,他会把身边讨厌的人写进小说里,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他。毛姆亦是如此,可要刻薄许多。《人性枷锁》里肤浅造作的海沃德,原型就是布鲁克斯。 所以,千万不要得罪会写小说的人,因为他会添油加醋把你写进小说里。 很快,毛姆看透了布鲁克斯,把他当成废物从心中摒弃。 哲学不能烤面包,谈梦想请先吃饱饭, 有人说,优秀的人从不给自己留后路,这话对,但不绝对。 毛姆就是一个既会给自己留后路,又会全力以赴的人。 这或许和他童年的不安全感有关。 在德国呆了一年多的毛姆重新回到英国。1892年,18岁的毛姆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攻读医学。尽管他对医学兴趣不大,五年制的学期又太漫长,但毕业时毛姆还是同时拿到了内、外两科的行医执照,还有妇产科医师提供的职位。 毛姆就是这么牛叉! 五年间他从未放弃过写作。 他说:“我写作是因为忍不住。” 他还说:“不读书,就像我不抽烟那样难受。” 他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不愿虚度每一寸光阴。 毛姆不光阅读量惊人,阅读速度也让人叹为观之。他可以短时间内通读莎士比亚、易卜生、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等许多名家经典作品,并抄写熟记部分内容。 福楼拜曾经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想说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 毛姆受福楼拜的影响深远,简单贯穿了他一生写作的脉络。 在创作初期,他还特别崇拜莫泊桑。 众所周知,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写得精妙绝伦,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作品设计巧妙,叙事清晰,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意义。 毛姆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就是模仿莫泊桑的写作风格。当时毛姆还是医学院的学生。既要完成专业课考试,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 有人会觉得毛姆这样的生活简直太乏味了吧? 大写的NO! 毛姆的一生与乏味无缘,绚丽的情感生活是他快乐的兴奋剂。他这样描述自己:“我几乎不停地恋爱,从15岁到50岁。” 毛姆第一次和女人上床就是在医学院时,他去斯特兰德大街招妓,结果毫无悬念,染上了淋病,不得不偷偷去看医生。不过,他还是很高兴,原来他功能“正常”。 20岁时,毛姆就清楚自己是个双性恋者,他尽量说服自己:“我四分之三正常,只有四分之一是同性恋。”可事实正好相反。 1895年4月奥斯卡.王尔德因鸡奸罚被判劳役两年。 这个案子使毛姆更加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并对自己同性恋的秘密讳莫如深。 但这并未妨碍毛姆表达自己旺盛的性欲,他行为谨慎,文人的含蓄疏离给他披了一层很好保护色。--3— 1897年9 月,《兰贝斯的丽莎》一经出版,便收获了大量关注。同年10月毛姆从医学院毕业,第一本书的成功使他决定弃医从文。 然而,《兰贝斯的丽莎》只给毛姆赚到了二十英镑的版税。 他像大多以写作为生的人一样,初期不得不与贫穷抗争。 一次,毛姆参加文学沙龙,他发现身边坐着一个年迈的的公爵。 “你喜欢雪茄吗?”公爵一边问他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雪茄盒。 “我很喜欢。”几乎买不起雪茄的毛姆说。 “我也很喜欢。”公爵挑出一根雪茄,仔细端详着,说,“赴晚宴时我总是会自带雪茄。说着,他“啪”一声关上盒子,把雪茄又揣回兜里,“我建议你也这么做。” 贫穷带来的屈辱感深深刺痛了毛姆。 一心想要扬名立万的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创作力井喷式的爆发。他可以在八个月内写完一本游记、四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 要知道,这可是纯手写呀! “我天生富有洞察力,拥有写对话的诀窍……写作对我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 可是毛姆没有想到,真正的成功还要等上九年。 最终使他名利双收的也不是小说,而是戏剧。 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是钢铁般的意志让他挺了过来。 1907年10月26日,喜剧《弗雷德里克夫人》被搬上舞台,毛姆一夜成名,被冠以英格兰剧作家的称号。 “我的成功是壮观的、始料不及。”毛姆这样回忆道。 他终于不用为钱发愁了,不用为钱和情敌争风吃醋了。 有许多时髦的女主人追逐他,还有许多他喜欢的帅哥满足他的欲望。 毛姆成了票房保障,几乎写一部火一部,他成了与和萧伯纳齐名的大人物。 然而,成功并没有改变毛姆,他仍然勤奋、仍然自律、一个月写一部戏对毛姆来说很轻松。 十年磨一剑,让他对成就的本质看得很清楚。 改变最大的是毛姆成了大富翁。 有才有颜还有钱,必然会招来嫉妒。尤其毛姆喜欢将身边的人写进书里。有人将他告诉上法庭,有人说他剽窃…… 毛姆可不是好惹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一次,怪人克劳利因为毛姆把他写进了《魔法师》,列了一个单子说毛姆剽窃,这个做法让毛姆厌恶不已。 毛姆的朋友凯利曾给克劳利画过一张像,他建议凯里把这张画像送给皇家艺术学院,并在上面注上标题:“婊子养的”。 …… 毛姆的毒舌可见一斑。 其实,他的叔叔、婶婶、哥哥、还有他爱的男人和女人们,包括弗吉尼亚.伍尔夫、高更等许多名人都可以在他的小说里寻到踪影。 连丘吉尔都和他签订君子协议:“如里你保证永远不取笑我,我也保证永远不取笑你。” 这个丘吉尔就是日后的英国首相。 当时丘吉尔任内阁大臣,有一天深夜大家在斯托克庄园喝酒聊天,毛姆突然插了一句话,吓了丘吉尔一跳: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正从作家的角度满嘴胡说。 丘吉尔立刻默了声,大家放声大笑。--4— 毛姆从来没有写过王尔德,这个主题太危险。 王尔德公开宣称,任何人都无权谴责他人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去他想去的地方,按照他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 毛姆十分认同。 这话放到今天,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当时的英国同性恋并不合法。 王尔德同性恋曝光后,名利尽失,出狱没几年就死了。 男人对男人的爱是“没法说出口的爱。” 毛姆对王尔德的社会圈子很感兴趣,比如王尔德的第一任男情人,和王尔德交往过的女人,还有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 当年王尔德正是因为与昆斯贝理侯爵的儿子道格拉斯相恋,被侯爵公然揭穿了同性恋的身份,锒铛入狱。 毛姆尽可能在这些人的身上了解死去的王而德。 他和王尔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毛姆要幸运得多。他巧妙的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毛姆一生从不缺少男性情人,但他真正爱过很多年的女人只有一个,她的名字叫埃塞尔温.西尔维娅.琼斯,大家都叫她苏。 这个金发碧眼,散发母性光辉的姑娘,可把毛姆迷住了。 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后,苏问毛姆:“你觉得这段关系能持续多久?” 毛姆玩笑的说:“六个星期。” 可事实持续了八年。 1913年12月,毛姆向苏求婚被拒,两周后,苏嫁给了伯爵之子。 失去苏,毛姆备受打击。他把她写进了《寻欢作乐》里,那个栩栩如生的罗西,原型就是苏。 不久,毛姆邂逅了西里尔。 这次艳遇是毁灭性的。 西里尔是有夫之妇,正和丈夫分居,毛姆只是她众多情人中的一个。也是她最满意的一个。 毛姆富有、时髦、又是单身一枚,他成了西里尔眼有的猎物。直到西里尔想方设法怀上了他的孩子,毛姆才意识到中了这个女人的圈套。 1917年5月26日,女儿丽莎两岁,毛姆被迫娶了西里尔。 无爱的婚姻简直是场灾难。 西里尔市侩、虚荣、爱钱如命,她曾把毛姆从中国买给她的翡翠项链偷偷卖掉,又向保险公司索赔。 更奇葩的是,她把家里当作展览厅,出售毛姆用过的家具。毛姆常常发现前一天坐过的沙发不见了,用过的桌子也不见了。 他们不停的争吵,和西里尔上床毛姆需要充分调动想象力,有一阶段他甚至想要自杀。 这场纠缠维持了十二年,离婚时西里尔狠狠敲了毛姆一笔。 “她把我的生活变成了十足的地狱……她不停从我要钱,她的嘴像妓院的门一样敞开着。” 瞧瞧,人家毛姆连骂人都比喻得这么恰当! 牛掰呀! 精彩远不止这些。 毛姆还曾与俄国的亚历山德拉.克鲁泡特金公主有过短暂的恋情。连哥哥都惊讶他居然把一个真正的公主弄上了床。--5— 毛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大战打响,毛姆向红十字会申请做一名志愿者奔赴前线。 他爱国,爱冒险,不爱墨守成规。 战争是残酷的,毛姆抬着担架,穿梭在炮火连天的战场,看死尸堆成小山,看伤兵哭喊震天。 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他和来自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22岁的帅哥杰拉德.哈克斯顿一见钟情。 哈克斯顿以秘书的身份陪伴了毛姆三十年。 毛姆离婚后,两人定居在法国玛莱斯科别墅。 玛菜斯科别墅位置绝佳,面朝大海,背对阿尔卑斯山,西边是尼斯和戛纳,东边是意大利的里维埃拉,美得不可方物,你能想到的所有奢华都在这里。 关于毛姆一生最深爱的这个男人,外界褒贬不一。 有人说,杰拉德长着一张不知检点的脸。 还有人说他是个。 杰拉德时常充当皮条客,给毛姆介绍年青美貌的男子,他自己在外面也风流不断。 而毛姆在和杰拉德相恋时,暗地里又和英国18岁的男孩艾伦搞在一起。 这个艾伦,就是后来搞得毛姆和女儿决裂的那个小人。 这是后话。 总之,毛姆和杰拉德的关系令人难以琢磨,爱得复杂。 再说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迫切希望从事与战争有关的工作。于是他受雇英国情报局,当起了间谍。 别看毛姆是个业余间谍,却是一群职业间谍的头目。 他以作家身份作掩护到中立国瑞士,收集德国发过来的情报。 1917年8月,毛姆又被派到俄国,游说当时的总理克伦斯坚持做战。毛姆第一次见克伦斯就觉得他不值得协约国的支持:“他看起来很不健康,像个筋疲力尽的男人。” 正如毛姆所料,这次行动失败了。 但毛姆的表现,还是受到了英国当局的高度肯定。 后来,毛姆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英国特工阿申登》。 虽然这本书大受读者欢迎,但评论界并不待见它。《纽约时报》甚至评论:“这是萨默塞特.毛姆'挂二档'写出的样品。” 有趣的是,这本间谍小说被英国军情处当作了工作手册。还启发了苏联军情部门对英国间谍小说的研究。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毛姆这个间谍又当起了英国宣传员。这期间他通过催眠治疗,在公众场合讲话已经完全不结巴了。 毛姆利用自己在法国和美国的影响力四处演讲、写文章,上广播节目,接受访谈,目的只有一个:帮英国拉同盟。 战争结束不久,毛姆又致力于慈善。 他设立了“毛姆文学奖”,资助文学创作者旅行。还为国家大剧院筹建出钱出力,1951年,他一次性捐出了80幅藏画。 意外的是,毛姆还为母校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捐款建图书馆、修网球场、盖楼,还捐赠了大量的书籍和家具,并要求死要葬在这里。 要知道,当年毛姆在国王学校读书时,过得并不愉快。 看来,时间能冲一切,伤口终会愈合。 功成名就的毛姆,还经常去给叔叔婶婶扫墓。--6— 毛姆有旅行癖。 咱们旅行花钱,人家毛姆旅行挣钱。 ……欸,别误会,毛姆当过医生、当过作家,做过间谍,可没做过导游! 他曾在给一个年轻学生的信中说:“作家不能等经历来找他,他必须出去找经历。” 毛姆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想象力要以事实为基础。 所以,他热衷在旅行中找灵感,积累素材。 每到一处毛姆至少写一本书,有时候写个三五本都不成问题。 好吧,人家毛姆不但牛叉、牛掰、还牛出了天界! 1916年,毛姆和男秘杰拉德去了法国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据说15年前身患淋毒的高更死在这里。 高更为了感谢当时照顾他的一个农民,在三扇玻璃门上画了画。毛姆找到这个农民,可惜,其中两扇玻璃门已经破损,只剩一扇保存尚好。 毛姆立刻提出要买下这扇门,主人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只要价钱够换扇新门就行。 就这样,毛姆仅花了二百法郎就买下了大画家高更的画。 高更的画现今价值几亿美元,真想为那个土著人的无知流泪! 后来,毛姆取材高更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 南太平洋的这次旅行,毛姆还创作出了短篇小说集《一片树叶的颤动》。 1919年,毛姆到访中国写出了三部作品:《苏伊士之东》、《面纱》、《在中国的屏风上》。 毛姆对中国很有好感,他说,“北京是世界上安度余生最惬意的城市之一。” 中国之行,著名学者辜鸿铭给毛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说着一口流行的英语,在牛津和剑桥读过书,做过晚清大臣张之洞的秘书。 当毛姆热情谈到中西关系时,辜鸿铭大声训斥道:“你们将你们邪恶的发明强加给我们,可是你们知道我们是一个对机械有天赋的民族吗?当黄种人也可以制造出同样精良的枪炮并迎面向你们开火时,你们白种人还剩下什么优势呢?” 毛姆把老先生的慷慨陈词记在了本子上,后来原封不动用在了《苏伊士之东》的李泰成身上。 为辜鸿铭点赞,有骨气! 隔年,毛姆又去了新加坡、曼谷、文莱……他走到哪儿故事就写到哪儿,一生携情人足迹遍布了半个地球。--7—毛姆一生风花雪月,可只有丽莎一个女儿,还是被西里尔暗算生下的。 十分富有的毛姆很疼爱这个女儿,他给丽莎买车买房,还资助四个外孙。他本打算死后把全部财产都留给丽莎,可是架不住情人的枕边风。 毛姆70岁时,情人杰拉德病逝,毛姆痛彻心扉。 30年间,毛姆对小自己16岁的杰拉德宠爱有加,送他豪车、游艇,设立信托基金让杰拉德后半生衣食无忧。 毛姆对情人那叫一个慷慨啊! 杰拉德死后艾伦成功上位。 这时,34岁的艾伦早没了当年秀气的外表,变成了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大叔。尽管如此,毛姆还是很愿意艾伦陪在身边。 毛姆有个侄子叫罗宾,也是同性恋。 毛姆对这个侄子视如己出,资助他完成学业,也为他设立了信托基金。罗宾一心想成为作家,毛姆虽然觉得他没有天赋,还是尽力在文坛帮他一把。 可惜罗宾太不争气,他酗酒、乱花钱、品行不端,在毛姆死后不久就开始兜售叔叔的隐私,告诉全世界毛姆是同性恋。 罗宾和艾伦的关系十分要好。 正应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艾伦单纯可爱的嘴脸全是装出来的,他伪善的面孔下隐藏着篡夺毛姆财产的野心。 可叹,毛姆一生阅人无数,老年竟遭艾伦算计。 尽管毛姆对艾伦的感情没有杰拉德炙热,但却同样慷慨。 毛姆给艾伦的赠予,足够他这辈子挥霍的了。 既便如此,艾伦仍不满意。 玛莱斯科别墅里有九件藏画是毛姆以女儿的名字购买的,其中,还有毕加索的一幅画。 事实上,这时的毛姆已经立好遗嘱,将所有的钱和别墅里的东西,还有版权,都留给女儿和四个外孙。 毛姆常在女儿来访时谈论他的遗嘱,并将巨额遗产的细节交代得清清楚楚,“我想让你知道你将非常富有,”他告诉丽莎:“你将是一个极其有钱的女人。” 可见丽莎在毛姆心中的地位。 1960年,由于担心被盗,毛姆决定将所有藏画进行拍卖,包括高更画在门玻璃上的那幅画。 艾伦借机,挑拨离间,说丽莎只对毛姆的钱感兴趣,并抓住毛姆对前妻的怨恨,让毛姆相信丽莎并非他亲生女儿。 随后,又想方设法阻止丽莎和父亲见面,并威胁丽莎让她放弃卖画的钱。 年近90岁的毛姆,头脑已经昏聩,他被艾伦操控了,这直接导致了丽莎和父亲对簿公堂。 最后,丽莎只得到了那九幅画50%的拍卖款,和玛莱斯科别墅的所有权。 1965年12月16日凌晨,毛姆病世。 艾伦如愿以偿成了大富翁。 但是,伟大的毛姆还是留了一手,鉴于自己的遗产巨大,艾伦根本花不完。 所以,毛姆在遗嘱中注明艾伦死后剩下的钱都捐给伦敦皇家基金,用来救济贫困作家。 哈哈……毛姆不愧是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 他的一生远比故事精彩多了。森林沐雨 本文参考书目: 安徽文艺出版社 赵文伟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尊 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 苏福忠译 重庆出版社 阮景林 译

他的文字,初看非常平淡,但是越读越有味道,流畅、聪明,毫不乏味。去CNKI上面搜吧,有研究他创作风格的论文。============================毛尖老师写的毛姆:必须是个情人关于毛姆,有许多真真假假的传说,有些是他自己在有生之年制造的,比如,19世纪末年轻女子求偶的唯一条件是,对方喜欢毛姆的作品;有些是书商、剧场和好莱坞炮制的,比如,1908年,看到他的戏同时在伦敦四家剧院上演,萧伯纳身心抓狂;有些呢,是他的狂热读者投票的,1956年,BBC调查谁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渴望见到的人,毛姆!不过,真也好,假也好,发生在毛姆身上的事情够他再活十个世纪,尽管皇家宴会上,连女王都想躲着他吃饭,知道他写不出好话来,除非你是小男童。哎呀,毛姆真是欢喜小男童,他老婆因为他身边的小混蛋杰拉尔德丢了夫人席位,而小杰的后任艾伦则忌妒从仰光一路到海防的那些小混蛋,说毛姆把他的心撒在远东了。且慢,艾伦的醋言倒是恰到好处地说出了《客厅里的绅士》的好。说此书是毛姆的游记,那绝对不会错,而且他自己也证实,“它是一册穿越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的旅行记。”不过呢,如果把毛姆视为“在路上”的先驱作家进行阅读,把他那既精神又物质、既灵魂又肉身的路线纳入英美文学地图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在当代依然引起我们强烈八卦兴趣的作家,掩藏在游记中的这些个毛姆分身,随着时间流逝,似乎开启出了越来越广阔的传记空间和文本价值。呵呵,让我们数一数《客厅里的绅士》中,出现了多少个男童,而在《西班牙主题变奏》中,他又是如此罕见正面切入了同性恋问题,就能感觉得到,这个老男人情不自禁的时候实在有看头啊!当然,如果只在同性恋问题上纠缠毛姆,那是王八看绿豆,虽然我也不特别愿意用“想象的异邦”这样的后现代理论来理解他笔下的远东和西班牙,但当艾伦凄凉地说出,毛姆把他的心撒在远东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欧洲客厅看成远东卧室的一个镜像。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家,很多出入两个世界,也描写两个世界,比如亨利·詹姆斯,但毛姆明确表示看不上大作家詹姆斯,认为他是“连土语和客厅用语都分不清的拙劣写字匠”。对詹姆斯的评价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但毛姆对“土语 ”和“客厅用语”的区分显然出自他的意识形态,而从这种区分出发,他对景栋对暹罗的感情,的确是由衷的表白:“令我有兴趣形诸文字的,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它们予我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西班牙主题变奏》的尾声,几乎就是激情的最高级表达:在西班牙,人就是诗歌,是绘画,是建筑。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哲学。《西班牙主题变奏》像是一部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示范之作,毛姆悠游小说林,出入大剧院,上得厅堂,入得厨房,阳春白雪到九个高音C,然后笔锋一转回到肉菜饭、烤乳猪,完全是眼下时髦的文化研究写法,但又完全没有文化研究的习气,因为毛姆笔底有人。而当他用人的笔墨描述欧洲男和远东女的故事时,我简直想掩住这些章节不让李银河看到,因为故事主人公会赤裸地撞在现代枪口上。故事很简单,驻缅甸的一个英国男人爱上了一个缅甸女子,男人非常爱女人,女人爱不爱男人,我们不是很清楚,反正女人要求和男人结婚,但是男人不愿意,因为娶她的话,他就得在缅甸呆一辈子。他还是想回英国,回老家,想埋在英国的教堂墓地。书中有这样一段:“我想脚下踩着英国乡镇的灰色人行道,我想可以走去跟屠户吵一架,我想逛逛旧书店。我想小时候就认识我的人在街上跟我打招呼。”看到这里,真是有保护毛姆的冲动,如此政治不正确的感情太经不起女权经不起殖民理论的体检,但我保证,如果我们光顾着当批评家,那小说最深处的精神意义就会和我们擦肩而过。1941年,衣修午德遇到毛姆,后来在给福斯特的信中,他说,毛姆让他想到贴满标签的旅行箱,只有上帝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很显然,虽然衣修午德搞不清他的旅行箱里是什么,但作为上帝的读者很清楚:要理解爱情必须是个情人。于是,毛姆毫不犹豫地上路,他的风格既是极简派,又很巴洛克,而两者又彼此说明互相拆解。反正,对于聪明绝顶的毛姆而言,关于写作,根本没有灵感这回事,你必须上路,必须是个情人,这个,也可算他对读者的要求。-

哈姆雷特英语毕业论文

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看他悲剧的必然性A Character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Hamlet” 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分析The Reason Analysis of Hamlet Tragedy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Comments on the Tragedy of Hamlet 论约翰济慈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The Beauty in the Works of John Keats 浅谈阿甘正传中所折射出的女权主义The Feminism Reflected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圣地亚哥:伟大而非完美的老人-对《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性格分析The Old Man and The Sea-Santiago-A Great Old Man Not Perfect 依莎贝尔阿彻的婚姻悲剧-对淑女的画像的主题研究On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Isabel Archer-A Thematic Study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论淘姆索亚的性格特征The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美国社会文化的缩影-浅谈淘姆索亚历险记中淘姆索亚的人物性格特征The Mirror of American Social Culture-Remark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in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论飘中的人物魅力On the Charm of Characters in Gone with the Wind 论飘中的女性生存意识Thesis on Female Survival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分析飘中斯嘉丽的个人魅力Analyze Scarlett’s Personal Fascinati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乱世佳人》中的创业精神Remarks on the Business Spirit in Gone With the Wind 对玛格丽特�6�1米切尔《飘》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n the Four Characters in Magrett Mitcell’s Gone with the Wind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Personage Analysis of Scarlett 从希斯克里夫的性格演变过程看他的艺术价值Analysis on Heathcliff's Artistic Value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is Character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悲剧命运On the Tragic Destiny of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从白鲸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from Analysis of Moby Dick 简评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On Charlotte Brontё’s Jane Eyre 浅谈美国文化在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反映Tentative Reflection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保尔·莫瑞尔永不消逝的恋母情结—对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研究The Non-passing of Paul Morel’s Oedipus Complex—A Study of the Hero’s Psychology in Sons and Lovers 浅析玻璃动物园中劳拉的玻璃心An analysis on Laura's Glasslike Heart in the Glass Menagerie 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Character Analysis of Darc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自私自恋性格的分析Analysis of Selfishness and Narcissism in Heathcliff’s Characters-On the Theme of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简爱中的女权运动Feminism in Jane Eyre 回到小屋-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特点Back to the Cabin-analysis of symbols and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双城记》中西德尼伯尔顿的人物性格分析A Brief Analysis of Character Sydney Carton “A Tale of Two Cities” 普拉斯诗中的死亡意象The Death Image in Sylvia Plath’s Poem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性格分析On the Character of Frederic Henry in A Farewell to Arms 心路历程-论雪莱的自由之路The Heart's Progress---About Shelley's Freedom Road 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Thesis on the Kind-heartedness theme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种族主义的误解On Misperception of Racis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论《傲慢与偏见》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Analysis on Love of Protagonist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简爱中女主角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达洛维夫人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f Mrs. Dalloway 从庞德英译汉诗《长干行》看其意象派风格Ezra Pound's Imagist Style in Translating a Chinese Poem As Seen fro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 浅谈简爱的性格特征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阿甘正传》:五十到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展示Forrest Gump: A Panoramic Reflec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from 1950s to 1980s 论欧亨利作品中的“真爱和美德”主题Thesis on the Main Theme of Pure Love and Beautiful Virtue in O. Henry’s Writings 浅谈《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悲剧The Tragedy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浅谈托马思﹒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效果Tragic Effect of Thomas Hardy's Novel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发展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o’s Character in A Farewell to Arms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宠儿》中的弑婴母题On the Motif of Infanticide in Beloved from a Black Feminist Perspective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伍美琴的裸体吃中餐中的母女关系Reflections o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神性”与“人性”冲突引发的爱情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 Comment on the Sources of Tess’ Tragic Life 海明威,“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Ernest Hemingway, the Spokesman of the “Lost Generation” 试析《还乡》命运驱使下的人物性格On Charac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talism in The Return of Native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Love and Hate in Wuthering Heights 夏洛特和简爱性格对比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arllote Bronte and Jane Eyre 苔丝的悲剧原因分析On Causes of Tess’ Tragedy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复苏The Reviving of Human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对待婚姻的态度Jane Austen's Attitude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谈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性格特征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谈飘中斯嘉丽的人物形象The Figural Analysis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艾玛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 of Emma 论简爱的独立性格The Independence of Jane Eyre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 of A Doll’s House from the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 通过德伯家的苔丝研究哈代的创作思想On Thomas Hardy’s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从鲁滨逊的复调理论看人定胜天 大卫科波菲尔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对比Comparison of Some Characters’ Human Nature in David Copperfield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 ⑴ 忧郁 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 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 " 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 ----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 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B.忧郁之深 深刻洞察力 ---- 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 继续探索 ---- 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 C.忧郁之久 忧郁 ---- 贯穿剧目的始终。 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因而, 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⑵犹豫 A.犹豫原因 敌强我弱---- 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 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B.犹豫表现 拙于行动 ---- 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 ---- 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C.犹豫结果 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 结果,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的毁灭, 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 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主要人物:克劳狄斯、奥菲利娅 4、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6、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的特点,性格发展的阶段性,延宕问题,精神分析学解释的再思考。《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情节的生动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多种艺术成分的融合。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对于整篇毕业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好比走路,这开始的第十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迈向何方,需要慎重考虑。否则,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到达目的地。毕业生选题,要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价值原则,即论文的选题要有价值。论文价值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之分,选题时,要把应用价值摆在首位。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对空”的文字游戏,而是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第二条是可行原则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的才能、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学毕业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即要选择那些客观上需要,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 选题的具体方法 1、尽快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后,每个人都应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从毕业论文题目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类是专业学科本身发展中存在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问题。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尽快从上述两大类中确定一个方向。 2、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 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1)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作全面的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看了一些资料,有了一点看法,就到此为止,急于动笔。也不能“先入为主”,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或看了第一篇资料后得到的看法去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许多时候之后,必然会有所发现。 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当然,手抄笔录并不等于有言必录,有文必录,而是要做细心的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摘录,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一些相同的或类似的观点和材料则不必重复摘录,只需记下资料来源及页码就行,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是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如分成: 系统介绍有关问题研究发展概况的资料; 对某一个问题研究情况的资料; 对同一问题几种不同观点的资料; 对某一问题研究最新的资料和成果等等。 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2)追溯验证法 这是一种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这种选题方法必须先有一定的想法,即根据自己平素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但这种想法是否真正可行,心中没有太大的把握,故还需按着拟想的研究方向,跟踪追溯。追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看自己的“拟想”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自己的“拟想”别人没有论及或者论及得较少。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再具体分析一下主客观条件,只要通过努力,能够对这一题目作出比较圆满的回答,则可以把“拟想”确定下来,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 ②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考虑到写作时间的限制,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 ②看“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完全一样,就应马上改变“拟想”,再作考虑;如果自己的想法只是部分的与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就应再缩小范围,在非重复方面深入研究。 ④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干万不可轻易放弃。因为这种思想火花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之后的理性升华,如果能及时捕捉,并顺势追溯下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有价值的。 追溯验证的选题方法,是以主观的“拟想”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步步紧跟,一追到底,从中获得“一己之见”的方法。但这种主观的“拟想”绝不是“凭空想象”,必须以客观事实、客观需要等作为依据。 论文参考题目: 1/商务英语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新趋势... 2/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3/论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4/幼儿英语的愉快教学 5/中英文化的背景

1,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me-based plus Communication-based in English class英语课堂中交际主题的应用2,中文:汉字“好”的语义功能研究英文:A Study on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 HAO3,中文:浅析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题英文: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4,中文:初中英语口语的错误类型及其对策英文:Error types in Junior students' oral english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5,中文:试论艾米莉?迪金森自然诗中的女性意识英文:On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Emily Dickinson's Nature Poetry6,论文题目是BinaryOppositionalAnalysisoftheCharacterofHamlet《关于哈姆雷特双重性格的分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