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骨髓灰质炎疫苗研究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骨髓灰质炎疫苗研究发展论文

1936年时,纽约大学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罗迪利用猴子的脊髓作为病毒生长环境,并以甲醛杀死病毒,以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由于难以获得足量的病毒,使其尝试刚开始就受到阻碍。在测试疫苗时,布罗迪首先以自己和多位助手来作实验,接着再将疫苗接种于3000名儿童,其中多人出现了过敏反应,且没有出现免疫作用。费城的病理学家约翰·科勒默也在同年宣称研发出疫苗,不但同样没有使人免疫的能力,还造成了多名死亡案例。 美国国家脊髓灰质炎免疫计划早期于佐治亚州哥伦布所进行的大型疫苗接种活动。 到了1948年,由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所领导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团队,在实验室的人体组织中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恩德斯与同事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也因这项贡献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6年时,纽约大学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罗迪(Maurice Brodie)利用猴子的脊髓作为病毒生长环境,并以甲醛杀死病毒,以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由于难以获得足量的病毒,使其尝试刚开始就受到阻碍。在测试疫苗时,布罗迪首先以自己和多位助手来作实验,接着再将疫苗接种于3000名儿童,其中多人出现了过敏反应,且没有出现免疫作用。费城的病理学家约翰·科勒默(John Kollmer)也在同年宣称研发出疫苗,不但同样没有使人免疫的能力,还造成了多名死亡案例。美国国家脊髓灰质炎免疫计划(National Polio Immunization Program)早期于佐治亚州哥伦布所进行的大型疫苗接种活动。到了1948年,由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所领导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团队,在实验室的人体组织中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恩德斯与同事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也因这项贡献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此之外,同时期还有多项关键发现:包括病毒的3种血清型(serotype),也就是第一型(PV1,Mahoney)、第二型(PV2,MEF-1),与第三型(PV3,Saukett);还有人体麻痹前血液中会出现病毒的现象,以及γ-球蛋白型态抗体在抵抗病毒方面的效用。美国在1952年与1953年,分别增加了5万8000与3万5000个病例,高于先前每年约2万人的增加速度。当时在纽约莱德利实验室(Lederle Laboratories)的希拉里·柯普洛夫斯基(Hilary Koprowski)曾宣称在1950年成首先成功研发疫苗,不过直到沙克疫苗投入市场后5年,他的疫苗才正式脱离研究阶段。此外,沙宾疫苗研发时所用的减毒性病毒样本,也是由柯普洛夫斯基所提供,但他自己的疫苗因为部分会恢复致病性而失败。 第一种有效的疫苗,是匹兹堡大学的约纳斯·沙克在1952年研发完成,这种疫苗称为“去活化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又称“沙克疫苗”,是利用3种血清型的致病性病毒株所研发。这些病毒首先培养于一种称为绿猴肾细胞(Vero cell)的猴子肾脏组织,之后再以福马林处理使其失去活性。注射沙克疫苗可使血液产生以免疫球蛋白G(IgG)为抗体的免疫作用,防止病毒血症(viremia)的发生,并保护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s),进而阻碍脊髓灰质炎的感染,也因此降低了产生延髓型脊髓灰质炎(bulbar polio)以及后脊髓灰质炎综合症(post-polio syndrome)的风险。不过由于此疫苗并无法保护肠道的黏膜内衬(mucosal lining),因此已接种沙克疫苗的人们仍可能持续散播疾病。1954年,疫苗于宾州匹兹堡的阿森纳小学(Arsenal Elementary School)与华生儿童之家(Watson Home for Children)展开试验。之后又在汤玛斯·弗朗西斯(Thomas Francis)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称为弗朗西斯实测(Francis Field Trial)的大规模试验工作,一开始是在维吉尼亚州的麦克林(McLean)进行,对当地富兰克林·谢尔曼小学(Franklin Sherman Elementary School)的大约4000名儿童进行接种;最后在美国的44个州中,总共有大约180万名儿童受试。测试中约有440,000位儿童接受了一次以上的疫苗注射;另有210,000位儿童接受由培养基制成的安慰剂;对照组则是由120万名无接受疫苗的儿童构成,并研究观察他们是否受到脊髓灰质炎的感染。结果发表于1955年4月12日,这场测试显示沙克疫苗在对抗PV1方面有60%到70%的效果;而对抗PV2与PV3的效果则达到90%以上。沙克疫苗在1955年获得许可,儿童接种活动也在不久后开始。March of Dimes组织在美国推动大规模防疫计划,使美国到了1957年时,一年所增加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到5600人。IPV疫苗在美国一直到1960年代仍广泛使用。强效型的IPV在1987年于美国通过许可,是目前美国所用的疫苗之一。 1963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宣传海报,图中的蜜蜂称“Wellbee”,用以鼓励大众接受口服沙宾疫苗。在沙克疫苗获得成功后数年,阿尔伯特·沙宾也研发出又称“沙宾疫苗”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这种疫苗是利用减毒性活病毒所制成,原理在于使病毒处于低于一般体温的非人类细胞中,进而使病毒的基因组自然发生突变。减毒性的沙宾1号病毒株(Sabin 1 strain)与其带致病性的亲代(PV1血清型)之间,共有57个核苷酸的发生替换;2号病毒株有2个核甘酸替换,使其毒性减弱;3号则有10个替换参与毒性的减弱。主要的减毒性因素在于突变发生于3株病毒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使其中的茎环结构发生变化,减低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转译自身RNA模板的能力。沙宾疫苗中的减毒性病毒在肠道,也就是感染的主要部位中能有效地复制;不过在神经系统组织中则否。此外,沙宾疫苗在服用上较为简易,且免疫时间也较沙克疫苗为久。1961年,第一型与第二型病毒的单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mono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MOPV;单价疫苗是只针对其中一型病毒的疫苗)获得许可;隔年第三型MOPV的许可也获通过。到了1963年,三价口服OPV许可通过,并逐渐取代去活化病毒,成为多数国家主要使用的疫苗类型。在1961时,全美国的病例只剩下161例。

是恩比德发现的,本来是天花让很多人都死了,于是就有人发明了这种疫苗。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疫苗也可以用作治疗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最开始是由富兰克林罗斯福来发现的,他是第一个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人。它已经诞生了60多年,保护着无数儿童的健康,它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种类一直在不停的更新,

肺炎多糖疫苗研究进展论文

不能,新冠病毒目前没有特效药,疫苗也还在研发中。

近期新冠疫苗研发与应用的消息频出,尤其是拜恩泰科和辉瑞联合研发的mRNA疫苗公布有效性达到90%,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冠疫苗有效性达到70%,引发了海外资本市场异动。那么早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国产新冠疫苗,为何迟迟没有数据公布? 中国企业新冠疫苗研发严谨 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疫苗专家陶黎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并未公布临床实验数据,但也公布了一些紧急使用方面的情况,如国药集团董事长表示,已经在近百万人上进行使用,没有接到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只有个别的一些轻微症状。 陶黎纳说:“由于疫苗临床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科学实验,中国的新冠疫苗可能会通过论文等形式公布,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国外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信息是研发企业对媒体公布的,并未以论文形式呈现,因此从科学性角度还不够严谨。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公布晚,也说明我们对此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尤其是中国的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均在国外,不可控因素较多。” 前不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疫苗的同行评议论文,认为中国科兴生物研发的新冠疫苗能在4周时间内快速诱导免疫反应,适合在大流行期间使用。文章称,要确定中国新冠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能保护人们不受感染,大规模的后期阶段试验,即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未来还须研究抗体反应的持续时间。 当前中国有四款新冠疫苗正在全球十多个国家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包括国药集团的两款灭活疫苗,科兴的一款灭活疫苗,康希诺与陈薇院士合作研发的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已完成批量生产,土耳其等国家开始洽谈预订。国内如四川省已经开始了国产新冠疫苗的采购工作,引入的科兴新冠疫苗价格为200元/支。 陶黎纳认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受试者中并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国产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接下来就是等待一鸣惊人的时刻。 促进中国疫苗研发升级 据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Pharma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约325亿美元,在所有治疗领域中位列第四位,市场份额约。全球疫苗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2019年葛兰素史克(GSK)、默沙东、辉瑞和赛诺菲四大疫苗巨头的疫苗业务分别实现收入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合计占有全球疫苗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 不同于全球疫苗市场的高集中度,由于我国疫苗产业进入市场化的时间不过二十多年,因此疫苗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超过300个国产疫苗批件,疫苗企业超过50家,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下设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春、兰州等生物制品研究所,掌握半数以上疫苗批件。 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产品陆续上市,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20年,厦门万泰沧海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沃森生物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长春百克鼻喷流感疫苗先后获批上市,向国际疫苗企业的垄断地位发起冲击。《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东方财富生物疫苗板块的55家 上市公司 中,46家公司2019年的研发费用同比上升,38家公司2020年半年报的研发费用同比上升。 华夏幸福研究院医疗研究员王瑞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疫苗临床试验近年大幅增加,但正如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关系,国内很多疫苗的研发是仿制西方产品做法,只有HPV(人乳头瘤病毒)等少数疫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疫苗产业发展制约大,一方面是疫苗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创新疫苗从概念到上市整个过程一般需要8年至12年;另一方面大规模产业化存在一定难度,疫苗产业质控要求高,要求控制生产全过程,这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具有技术与规模难度。 新冠疫苗的研发则打破了这层壁垒,各省市今年积极启动疫苗研发基地项目。如今年5月份瑞科生物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州医药园区三方合作,在省内首家启动了重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7月份艾美荣安病毒疫苗产业化基地在宁波保税区奠基,这也是浙江省首个新冠疫苗生产基地项目。 根据WHO统计,截至10月15日全球有超过190种候选新冠疫苗正在研发,其中我国有22个,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的36个,我国的多种疫苗研发已经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新冠疫苗供应缺口达两年以上 不仅中国疫苗产业走上世界舞台,资本市场也给生物医药企业更高的估值与资本扶助。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生物疫苗板块是当下资本市场的热门,而且随着新冠疫苗研发日益明确,投资者也从预期未来市场前景,向看人才优势、看研发团队的经验水平、看股东实力转变。 龚涛说:“比如康希诺的研发团队来自赛诺菲巴斯德、阿斯利康、辉瑞等世界级巨头,而且这公司目前在13个疾病领域有16个创新疫苗产品研发中,主要技术合作对象是中国军事科学院,所以无论从研发团队还是行业经验来看都是业内拔尖的。其新冠疫苗研发已进入III期临床,这次新冠疫苗的研发或成为公司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龚涛认为,从新冠疫苗研发进程看,我国疫苗研发能力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疫苗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仍然较弱。面对全球四大疫苗寡头的围剿,我国疫苗企业杀出重围一要靠技术与质量赢得口碑;二需要政策和资本的扶持。此次中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不弱于国外,就是多方因素的共同发力。 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进入尾声,其市场需求也日益明确。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如果不采取强力介入措施,新冠疫情还将继续蔓延成“常驻病毒”,全民接种新冠疫苗若不足六成,将难以阻止病毒蔓延。 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罗国庆表示,所有在年内可能上市的疫苗,其总剂量也不超过10亿剂,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至少在未来两三年内,新冠疫苗市场仍有较大的供应缺口,这对国内相应的疫苗研究企业和供应商的业绩,将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疫苗概念股的投资价值,短期看来自于未来新冠疫苗市场潜在的需求。长期看,新冠疫苗让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走向世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在品牌与市场影响力下,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花菇当中的多糖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人体不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确实能够帮助人们抵抗新冠肺炎病毒的入侵,因为人的免疫细胞会对病毒进行抵抗

1.本发明属于肺炎疫苗领域,涉及一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包括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和33f等23种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生产工艺。背景技术:2.肺炎链球菌是一类革兰染色阳性致病菌,1881年被首次分离识别。肺炎球菌表面黏液层的化学成分为多糖的荚膜是主要的致病物质之一,具有抗原性,并因其结构相异将肺炎球菌划分为90多个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具有免疫原性,可以激发产生保护性抗体,4价、14价、23价肺炎多糖疫苗相继应运而生。其中,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是现有的包含种类最多的一种肺炎多糖疫苗,是通过对23种不同血清型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纯化后按配方混合而成,全球85~90%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是由此23种血清型造成。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可对相应的肺炎链球菌产生抗体,为非t细胞依赖型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igm,在接种后的第3周,抗体的产生达到高峰,且有效抗体水平至少可持续5年。各疫苗上市生产企业已然具备成熟的肺炎多糖疫苗制备工艺,但制备过程多以传统生产工艺进行多糖疫苗的制备,工艺过程中多以25%乙醇沉淀核酸、苯酚抽提法去除蛋白进行荚膜多糖精制,而且伴随大量乙醇进行分级沉淀多糖。工艺方法中引入的苯酚具高毒性,污染生产环境,且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大量有机乙醇的使用也增大了操作安全隐患。4.为提高肺炎多糖的产率、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肺炎多糖生产工艺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专利cn102257127a提出产生高分子量的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溶液的改良方法,具体方法是向6a、6b、19和19f这类含有磷酸二酯键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培养基中提供co2、hco3-或co32-;专利cn103833865a则利用灭活后的培养液经离心、膜分离、分段醇沉、层析的方法提纯肺炎荚膜多糖,该发明在纯化工艺中避免了有机试剂及酶的使用,改进多糖生产纯化工艺;类似的,专利cn107936128a在肺炎多糖生产纯化工艺也提出改良方法,具体的以控制发酵液的细菌密度、裂解剂浓度、添加裂解剂后的裂解时间及控制ph,可直接经离心、超滤等步骤后用乙醇沉淀多糖,即为精制多糖,该方法取消微滤、层析等步骤,取消ctab、酶、苯酚等物料的使用,且收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然而工艺中以乙醇沉糖、以无水乙醇及丙酮洗糖,增加了工艺操作安全风险;专利cn105131139a则是引入核酸酶处理的方法纯化肺炎多糖,极大的缩短了工艺时间,然而核酸酶的使用却提高了生产成本;专利cn104781413a提出的另外培养可以利用培养产物(乳酸等)使ph降低至适合蛋白沉淀的范围,去除了ph调节剂酸化的蛋白沉淀过程,使多糖生产工艺简化;专利cn111893084a中提出向肺炎链球菌发酵体系中连续补料含有己醇胺的发酵培养基,可实现高密度发酵,并声明该方法可极大的提高多糖产量(产量提高3~6倍)。

骨髓基质干细胞研究论文

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篇,IM收录30多篇。主要如下:1、 Meixiang Xiang, Jian-an Wang, Emel Kaplan, et al. Anti-apoptotic role from implanted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aging ra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ournal of Geratology,2006 ( In press)2、Validation of the use of foreign gas rebreathing method for 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cardiac output in heart disease patients. Zhejiang Univ SCIENCE 2005 6(12):1157-11623、Segmen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 ostia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guidance. J Zhejiang Univ SCIENCE B 2005 6(12):1153-11564、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optim al m 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Zhejiang UnivSCI 2005 6B(9)877-8845、The effects of sotalol on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during exercise. Zhejiang Univ SCI 2005 6B(4):249-2536、Human bone marrow-derie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ed into the damaged heart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Zhejiang Univ SCI 2005 6B(4) 242—2487、Us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evaluation of earl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117(8) :1130-11348、Allograft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heart infarcted model of rabbit to renovate infarcted heart.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10):1279-12859、AntiCoaguIation therapy in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ISation:Does IABP really need anti—coagulation? Zhejiang Univ SCI 2003 4(5)607—61110、Hypercoagulability existing in the local left atrium of patient with mitral stenosis Chin Med J (Engl) 2003Aug; 116(8) :1198-20211、Utrasound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s for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3; 4(5):745-74812、Application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antagonist(Integrilin)in peri-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atheter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 in Chinese.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2. 3(3):371-37313、The effect of transient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mitral valve 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spontaneous echo Cardiol. 2000 Jul;23(7):501-614、The effect of transient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mitral valve 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a comparison in sinus rhythm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0;113(5) :412-41715、Effects of flecainide on exercise hemodynamics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lin Cardiol. 1995 Mar;18(3):、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receptor 1 depletion on hindlimb ischemia.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5(3):197-202. 1.王建安.积极预防,合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再可怕[J].健康人生,2008(5):.高峰(摘译) 王建安(校).冠脉搭桥与药物支架术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的比较[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9):.高峰(摘译) 王建安(校).Intermountain心脏注册研究:外科血运重建和经皮支架术对多支血管病变长期愈后的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8):.王建安(摘译).噻吩吡啶类相关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两种机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8):.陈涵(摘译) 王建安(校).决奈达龙在房颤/房扑中维持窦律的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7):.王建安.心房颤动治疗:心率和心律控制[J].心电学杂志,2008,27(1):.王建安.国产伊布利特将影响我国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现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1):.刘新文 王建安.轻度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1):.王建安 李佳慧.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国内应用状况与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1(3):.朱莹 项美香 马骥 王建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王建安.2007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热点解读[J].心电学杂志,2007,26(4):.周京红 王韶屏 王建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脾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3):360-363,.李剑 王建安.索他洛尔对运动时QTc和JTc间期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5):.王建安.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重视肥厚型心肌病的多重心电图表现[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4):.蒋峻 魏玲 王建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后促红细胞生成素信号通路的改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7):.陈洁 王建安 胡新央 骆荣华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7):.王建安.起搏器诊断功能在心力衰竭综合管理中的运用[J].心电学杂志,2007,26(1):.王建安 蒋峻.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否安全有效: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继续前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6):.魏玲(综述) 王建安(审校).骨髓基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34(1):.蒋云(综述) 王建安(审校).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新观点及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28(1):.石恒(综述) 王建安(审校).ED和CAD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28(1):.朱莹 蒋珍妮 王建安 T.Kurz.应用荧光高效液相法检测心肌磷脂酶D的活性[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1):201-202,.项美香 王建安 Min JY.循环胚胎干细胞定位于损伤心肌及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2):.杨倩 赵博文 王建安 唐海林 徐海珊 寿金朵 吕江红.系列Tei指数综合定量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Amplatzer伞片封堵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8):.孙勇 盛夏 王建安.冠状静脉系统三维螺旋CT成像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8):.刘志国 唐礼江 薛迎生 陈晓锋 王建安 刘先宝.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a)测定的临床意义[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4):.刘新文 王建安.早期肾功能不全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3):.王建安.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最优化的对策[J].心电学杂志,2006,25(2):.杨倩 王建安 董梁 周斌全 盛夏 孙勇 蒋晨阳.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优化起搏与同步起搏即刻室壁运动不同步性[J].心电学杂志,2006,25(2):.王方正 张澍 黄德嘉 华伟 孙宝贵 沈法荣 吴书林 王建安 方全 吴立群 王景峰 王冬梅 郭涛 陈新.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2):.朱莹 傅国胜 王建安 G.Richardt.利用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5):.王建安 谢小洁.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王建安.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前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陈洁 王建安 骆荣华 胡新央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蒋晨阳 王建安 何红 孙勇 周斌全.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1):.费晓红 王建安.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子[J].科技通报,2006,22(2):191-195,.蒋峻 李长岭 魏玲 王建安.TNFα 1型受体敲除对小鼠急性后肢缺血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王建安 谢小洁 何红 孙勇 蒋峻 骆荣华 樊友启 董梁.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杜来景 王建安 樊友启.血浆脑钠肽前体N端片段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通报,2006,22(1):.王建安 谢小洁 孙勇 何红 蒋晨阳 周斌全 骆荣华 董梁.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近期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996-999.

请问是湖南理工学院的吗

已经发表的科研论文80多篇 (SCI收录英文文章30篇):

1. Xuebin Liu, Xiaojun Fu, Guanghui Dai, Xiaodong Wang, Zan Zhang, Hongbin Cheng, Pei Zheng and Yihua An*(安沂华,通讯作者).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and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spastic cerebral palsy. J Transl Med (2017) 15:48.

2. Li LS, Yu H, Raynald R, Wang XD, Dai GH, Cheng HB, Liu XB, An YH (安沂华,通讯作者). Anatomical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recovery in regions caudal to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lesions in rats. Peer J. 2017, 5: e2865.

3. Yu H, Li L, Liu R, Shu B, Chen H, Huang H, Hua R, Jiang F,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Autophagy in long propriospinal neurons is activated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adult Lett. 2016 Oct 12;634:138-145.

4. Hua RR, Li P, Wang XD, Yang J, Zheng P, Niu XX, Li Y and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Evaluation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and Pain Rating Index in a Patient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ccepted Cell Therapy. Pain Physician. 2016, 19: E659-E666.

5. Raynald, Li Y, Yu H, Huang H, Guo M, Hua R, Jiang F, Zhang K, Li H, Wang F, Li L, Cui F,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The hetero-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carried by hydrogel unexpectedly demonstrate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of rats. Brain Res. 2016 Mar 1;1634:21-33.

6. Wang X, Hu H, Hua R, Yang J, Zheng P, Niu X, Cheng H, Dai G, Liu X, Zhang Z,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on motor functions of identical twins with cerebral palsy: pilot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efficacy and hereditary factors. Cytotherapy. 2015,17(2):224-31.

7. Wang F, Zhang KH, Hu HM, Liu XB, Bai HR, Jiang F, Wang XD,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icroglia co-cultured with BMSCS offers a new strategy in the treatment of CNS-associated disease.  Cell Biol Int. 2015,39(3):341-9.

8. Cheng H, Liu X, Hua R, Dai G, Wang X, Gao J,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for sequelae of thoracolumbar spinal cord injury. J Transl Med. 2014,12(1):253.

9. Liu X, Zheng P, Wang X, Dai G, Cheng H, Zhang Z, Hua R, Niu X, Shi J,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harton's jelly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tem Cell Res Ther. 2014,5(2):57.

10. Li HL, Zhang H, Huang H, Liu ZQ, Li YB, Yu H,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The effect of amino density on the attachment, mi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at neural stem cells In Vitro. Mol Cells. 2013, 35(5): 436-43.

11. Dai G, Liu X, Zhang Z, Wang X, Li M, Cheng H, Hua R, Shi J, Wang R, Qin C, Gao J,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CT-guide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open surgical transplantation for sequelae of spinal cord injury. J Transl Med. 2013,11:315.

12. Xiaodong Wang, Hongbin Cheng, Rongrong Hua, Jing Yang, Min Li, Guanghui Dai, Zan Zhang, Renzhi Wang, Chuan Qin, Yihua An(安沂华,通讯作者). Effect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ore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Preliminary Clinical Study. , 15(12): 1549-62.

13. Wang S, Cheng H, Dai G, Wang X, Hua R, Liu X, Wang P, Chen G, Yue W,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Res. 2013, 1532:76-84.

14. R Hua, J Shi, X Wang, J Yang, P Zheng, H Cheng, M Li, G Dai and Y An(安沂华,通讯作者).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types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based on 561 case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 Spinal cord. 2013, 51:218–21.

15. Min Li, Aixue Yu, Fangfang Zhang, Hongbin Cheng, Xiaodong Wang, Yihua An(安沂华,通讯作者). Treatment of one case of cerebral palsy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visual pathway injury using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2, 10:100.

16. Bao X, Feng M, Wei J, Han Q, Zhao H, Li G, Zhu Z, Xing H, An Y(安沂华), Qin C, Zhao RC, Wang R. Transplantation of Flk-1+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s angiogenesis and neurogensi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1,34(1): 87-98.

17. Feng M, Zhu H, Zhu Z, Wei J, Lu S, Li Q, Zhang N, Li G, Li F, Ma W, An Y(安沂华), Zhao RC, Qin C, Wang R. Serial 18F-FDG PET Demonstrates Benefit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 A Translational Study in a Primate Model. J Nucl Med. 2011, 52(1):90–7.

18. Bao X, Wei J, Feng M, Lu S, Li G, Dou W, Ma W, Ma S, An Y(安沂华), Qin C, Zhao RC, Wang R.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s behavioral recovery and endogenous neurogenesi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Brain Research. 2011, 1367:103-13.

19. Li J, Zhu H, Liu Y, Li Q, Lu S, Feng M, Xu Y, Huang L, Ma C,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Zhao RC, Wang R, Qin C.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rotects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and upregulates interleukin-10 expression in Macaca fascicularis. Brain Research. 2010, 1334:65-72.

20. Sun C, Zhang H, Li J, Huang H, Cheng H, Wang Y, Li P, An Y(安沂华,通讯作者). Modulation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by neural stem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 used for regenerative therapy in a rat model of stroke. J Transl Med. 2010,20:8:77.

21. Ren YJ, Zhang H, Huang H, Wang XM, Zhou ZY, Cui FZ,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In vitro behavior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chemical functional groups. Biomaterials. 2009, 30(6): 1036-44.

22. Zhang H, Wei YT, Tsang KS, Sun CR, Li J, Huang H, Cui FZ, An YH(安沂华, 通讯作者). Implant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embedded in hyaluronic acid and collagen composite conduit promotes regeneration in a rabbit facial nerve injury model. J Transl Med. 2008, 6:67.

23. Li J, Sun CR, Zhang H, Tsang KS, Li JH, Zhang SD,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Induction of functional recovery by co-transplant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and Schwann cells in a rat spinal cord contusion injury model. Biomed Environ Sci. 2007, 20(3): 242-249.

24. Sun CR, Wang CC, Tsang KS, Li J, Zhang H,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Modulation and impact of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by neural stem cell-derived neurotrophins on neuroregeneration. Med Hypotheses. 2007, 68(1): 176-9.

25. An YH(安沂华), Tsang KS, Zhang H. Potential of stem cell based therap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in the regener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iomed. Mater. 2006, 1: R38-R44.

26.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Wang HY, Gao ZX, Wang ZC. Differentiation of rat neural stem cel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Biomed. Environ. Sci. 2004, 17(1): 1-7.

27. An YH(安沂华), Wang HY, Wang CC.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mproved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cerebral ischemic rat. J Neurochemistry. 2004, 88: Supple 1.

28. An YH(安沂华,通讯作者), Wan H, Zhang ZS, Wang HY, Gao ZX, Sun MZ, Wang ZC. Effect of rat Schwann cell secretion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 90-94.

29. Wan H, An YH(安沂华), Sun MZ, Zhang YZ, Wang ZC. Schwann cells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repair of brain stem injury in rat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3): 212-8.

30. Wan H, An YH(安沂华), Zhang Z, Zhang Y, Wang Z. Differentiation of rat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promoted by co-cultured Schwann cells. Chin Med J. 2003, 116(3): 428-31.

31. An Y(安沂华), Liu E, Liu X, Yang F, Han F, Dai Q.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on Neural Cells Against the Cytotoxicity of Oxyradicals. Chin Med Sci J. 2000, 15(1): 40-4.

32. An YH(安沂华), Kim YK, Kim SS, Suh YH.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Melatonin to Inhibit Neural Cell Apoptosis.  J Neurochemistry. 1998, 70: Supple 2, S52.

33. 王耸,程洪斌,王晓东,伊龙,王培申,夏义欣,安沂华(通讯作者). 2100例脑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产前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年1月, 6:1, 24-29.

34. 王耸,程洪斌,伊龙,王培申,孙宪昶,安沂华(通讯作者). 1060例脑性瘫痪患者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12月,55,12: 36-42.

35. 彭亚伟,王晓东,徐成娥,代广辉,刘学彬,张赞,安沂华(通讯作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疗效观察. 武警医学. 2017,28(5):478-482.

36. 付晓君,王晓东,代广辉,刘学彬,张赞,安沂华(通讯作者).两疗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瘫患儿两年随访及疗效分析.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6, 25(2): 108-113.

37. 王培申,刘学彬,伊龙,代广辉,张赞,安沂华(通讯作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移植治疗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武警医学. 2015,26(3): 282

38. 张赞,代广辉,刘学彬,王晓东,安沂华(通讯作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29(5):478.

39. 张凯华,王飞,胡慧敏,黄华,安沂华(通讯作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实验动物学报.2014,22(2):1-5.

40. 王森,程洪斌,王晓东,代广辉,滑蓉蓉,刘学彬,伊龙,李鲁生,安沂华(通讯作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创伤后遗症35例临床疗效分析.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3,47(1):78-81.

41. 张涵,吴昭,黄华,孙晓丹,安沂华(通讯作者).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于不同通电情况下在聚吡咯上生长情况的形态.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22(5):14-7.

42. Raynald,李延滨,郭牧遥,黄华,张涵,于昊,李海龙,崔福斋,安沂华(通讯作者). 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多聚赖氨酸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2,22(5):18-21.

43. 李敏,滑蓉蓉,于爱学,张芳芳,代广辉,王晓东,程洪斌,安沂华(通讯作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52-4.

44. 马占宾,程洪斌,代广辉,张赞,穆学涛,刘学彬,安沂华(通讯作者). 磁共振成像在显示脑立体定向干细胞移植靶点时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 ( 23 ):7082-4.

45. 程洪斌,伊龙,马占宾,王晓东,代广辉,李敏,刘学彬,高建华, 安沂华(通讯作者).尿动力学检查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估.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6):563-5.

46. 李敏,滑蓉蓉,王晓东,于爱学,张芳芳,朱岩,安沂华(通讯作者).795例脑瘫患儿损伤程度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1,26(6):859-62.

47. 王成俊,张涵,李鲁生,程洪斌,安沂华(通讯作者).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化及应用研究.武警医学.2010,21(4):349-51.

48. 程洪斌,刘学彬,伊龙,张赞,代广辉,李敏,高建华,安沂华(通讯作者).CT引导下脊髓内穿刺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60例临床疗效分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2):160-1.

49. 程洪斌,伊龙,刘学彬,代广辉,张赞,马占宾,王晓东,李敏,安沂华(通讯作者).80例头部立体定向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脑瘫疗效分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4):355-7.

50. 李鲁生,张涵,王成俊,程洪斌,安沂华(通讯作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和生物学特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0):1869-73.

51. 王晓东,杨静,李敏,郑培,张倩,滑蓉蓉,张芳芳,程洪斌,伊龙,于爱学,安沂华(通讯作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儿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24(6):337-42.

52. 王晓东,杨静,张倩,郑培,李敏,程洪斌,代广辉,张赞,张芳芳,伊龙,安沂华(通讯作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炎性反应的影响.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6):535-7.

53. 代广辉,刘学彬,张赞,史晶,马占宾,穆学涛,安沂华(通讯作者),徐如祥.术前手术入路设计在立体定向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10):1060-1063.

54. 张涵,魏岳腾,孙崇然,李晋,黄华,崔福斋,安沂华(通讯作者).NSCs-HA-NT3复合物移植修复兔面神经损伤.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29(2):144-147.

55. 曹红宾,李敏,王海燕,杨静,于爱学,杨晓莉,安沂华(通讯作者).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中枢内的体液免疫反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38): 7439-7442.

56. 冯铭,朱华,张楠,卢姗,尹晓明,魏俊吉,李秦,韩钦,李桂林,窦万臣,张子衡,李照建,马文斌,孔燕国,安沂华,赵春华,秦川,王任直. 食蟹猴脑出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活体示踪观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8): 365-8.

57. 冯铭,王任直,朱华,张楠,王常郡,魏俊吉,卢姗,李琴,尹晓明,韩钦,马文斌,秦川,安沂华,孔燕国.  Ferumoxide 标记Flkl+CD31一CD34一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食品蟹猴脑内移植示踪观察.中国医学科学院报.2008,30(5):559-563.

58. 薛静,高培毅,李晋,安沂华,黄华. 磁共振成象示踪观察脑缺血大鼠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3): 218-21.

59. 孙崇然,王忠诚,李晋,张建民,王雅杰,张涵,安沂华(通讯作者). 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在神经干细胞中的翻译与表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8, 25(8): 962-963.

60. 孙崇然,安沂华,刘淑玲,夏雷,李晋,张涵,黄华,王忠诚.隧道法:一种评价大鼠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的方法.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5):383-5.

61. 程洪斌,胡韶山,郑永日,李敏,安沂华(通讯作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后遗症20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5):454-5.

62. 张儒有,郑永日,胡韶山,程洪斌,安沂华(通讯作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50例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9): 138-139.

63. 李晋,安沂华,历俊华,张绍东,孙崇然,张涵. 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共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2): 214-5.

64. 薛静,高培毅,李晋,孙崇然,黄华,安沂华.胎鼠神经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移植后MRI研究. 放射学实践, 2006, 21(2), 110-3.

65. 薛静,高培毅,孙崇然,李晋,安沂华.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3(1): 34-7.

66. 薛静,高培毅,李晋,孙崇然,黄华,安沂华. 脑梗死大鼠脑内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神经干细胞后的MR示踪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2): 122-126.

67. 刘海,王忠诚,安沂华,崔勇,晋强.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5): 369-71.

68. 孙崇然,景猛,李长宇,安沂华,刘恩重. 两种方法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表型分化的比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12): 999-1001.

69. 安沂华,程洪斌,张儒有,张赞,李纪仲. 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和前景展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 11(5): 238-9.

70. 张涵,袁芳,安沂华. 应用组织工程学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5,07:892-3.

71. 安沂华,翟晶,历俊华,张绍东,孙异临,王忠诚. 离体培养神经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学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11-2.

72. 安沂华,江涛,LuDunyue,Chopp M. 神经营养素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突触的再生修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1): 43-5.

73. 安沂华,刘恩重,俞春江,韩占强.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疗法治疗重度颅脑损伤.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3):181-2.

74. 闫长祥,安沂华,历俊华,刘淑玲,万虹,于春江,王忠诚. 神经干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家兔面神经损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21-3.

75. 闫长祥,万虹,历俊华,刘淑玲,安沂华,于春江,张亚卓,王忠诚.雪旺氏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 20 (2):112.(论著摘要)

76. 程小燕,王红云,安沂华(通讯作者). 自体血脑内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6): 346-7.

77. 安沂华,万虹,王红云,高之宪,王忠诚. 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8): 697-9.

78. 安沂华,万虹,王红云,张绍东,翟晶,王忠诚. 血清和雪旺氏细胞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比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5): 388-90.

79. 历俊华,安沂华,张绍东,翟晶. 巢蛋白在已分化的神经干细胞中表达时程的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9): 838-40.

80. 闫长祥,安沂华,历俊华,于春江,张亚卓,王忠诚. 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分化及其特异性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19(2): 135-7.

81. 程小燕,王红云,安沂华(通讯作者).异种大鼠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未导致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3, 9(9): 541-2.

82. 安沂华,万虹,王红云,张泽舜,孙梅珍,张亚卓,王忠诚. 大鼠雪旺氏细胞支持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分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279-81.

83. 安沂华,王红云,张向彤,刘暌,张亚卓,王忠诚.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18(1):50-3.

84. 万虹,安沂华,王红云,孙梅珍,刘暌,王忠诚,张亚卓. 雪旺氏细胞促进共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2): 100-3.

85. 万虹,安沂华,王红云,孙梅珍,张亚卓,王忠诚.体内外不同环境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275-8.

86. 张相彤,安沂华,张亚卓,戴钦舜,王忠诚. 成年大鼠脑创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298-301.

87. 杨树源,安沂华. 再述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273-4.

88. 王红云,安沂华,万虹,刘暌,张亚卓,王忠诚.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3(4): 316-8.

89. 蔺友志,刘恩重,韩占强,王雪峰,安沂华.半导体激光辅助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6(1):61-2.

1.An YH (通讯作者)et al. Modulation and impact of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by neural stem cell-derived neurotrophins on neuroregeneration.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76-9. (SCI 收录)2. An YH (安沂华). et al. Potential of stem cell based therap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in the regener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iomed. Mater. 2006, 1: .An YH. (安沂华)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rat neural stem cel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Biomed. Environ. Sci. 2004, 17: 1-7. (SCI 收录)4.An YH. (安沂华)et al.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mproved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cerebral ischemic rat. J Neurochemistry. 2004, 88: Supple 1. (SCI 收录)5.An, YH.(安沂华)et al. Effect of rat Schwann cell secretion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 90-94.(SCI收录)6.An, YH.(安沂华)et al.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Melatonin to Inhibit Neural Cell Apoptosis. J Neurochemistry. 1998, 70: Supple 2, S52.(SCI收录)7.Wan H, An YH(安沂华)et al. Schwann cells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repair of brain stem injury in rat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 105-111.(SCI收录)8.Wan H,An YH(安沂华)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rat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promoted by co-cultured Schwann cells. Chin Med J. 2003, 116(3): 350-354(SCI收录)9.AnYH(安沂华)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on Neural Cells Against the Cytotoxicity of Oxyradicals. Chin Med Sci J. 2000, 15(1): .AnYH(安沂华)et al. Neurotoxicity of Amyloid bProtein Blocked by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J Har Med Univ. 1998, 32: .张儒有,郑永日,胡韶山,程洪斌,安沂华(通讯作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50例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安沂华,程洪斌,张儒有,张赞,李纪仲。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和前景展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 11: .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共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胎鼠神经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移植后MRI研究. 放射学实践, 2006, .A Model of Focal Cortical Infarction in Rat: Minimally Invasive Craniotomy.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脑梗死大鼠脑内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神经干细胞后的MR示踪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应用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脑出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 .两种方法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表型分化的比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应用组织工程学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5, 07: .安沂华,翟晶,历俊华,等. 离体培养神经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学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安沂华,江涛, Dunyue Lu, 等. 神经营养素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突触的再生修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1): .安沂华,万虹,王红云,等. 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8): .安沂华等. 血清和雪旺氏细胞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比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 .安沂华等.大鼠雪旺氏细胞促进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其分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安沂华等.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18(1):50-.安沂华等. 褪黑激素防止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2,32:5271-.安沂华等. 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疗法治疗重度颅脑损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3): .闫长祥,安沂华,等. 神经干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家兔面神经损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历俊华,安沂华,等.巢蛋白在已分化的神经干细胞中表达时程的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9):32.闫长祥,安沂华等. 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分化及其特异性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19(2): .万虹,安沂华等.体内外不同环境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万虹,安沂华等. 雪旺氏细胞促进共培养大鼠胚胎干细胞的分化.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 .张相彤,安沂华等. 成年大鼠脑创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杨树源,安沂华. 再述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王红云,安沂华等.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3(4): .雪旺氏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自体血脑内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分化及其特异性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程小燕, 王红云,安沂华,等.异种大鼠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未导致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3, 9: .安沂华等.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一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7:.安沂华等. 褪黑激素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安沂华等. 三磷胞苷辅助治疗2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 新医学. 2000,31:.安沂华等. 大鼠第四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扫描电镜观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2, 7增刊:.额骨颧突后蝶翼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半导体激光辅助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前纵裂窥镜锁孔入路对Willis环前部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0, 1.

骨髓癌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临床上对于骨髓瘤患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放疗、化疗、骨髓移植等等。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应用化疗治疗取得缓解后,大多数病人都会复发。且一部分病人对原先的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加大剂量并不能使患者再次获得缓解,反而容易对骨髓产生抑制,并发感染,或出现肝功能损害。 ①血红蛋白低于60g/L输注红细胞;②高钙血症:等渗盐水水化强的松:20mg口服3~4次/d;③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口服3次/d;④高粘滞血症:血浆交换治疗;⑤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⑥感染: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对反复感染的病人用青霉素丙种球蛋白预防性注射有效。 自体骨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及异体骨髓移植均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疾病终末期的病人,贫血进行性加重,出血,肿瘤细胞增长加快,多部位的溶骨性改变,出现肾功能衰竭,此时患者对化疗反映很差,生存期只有几个月。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手术治疗:1、脊柱病理骨折,继发不稳定。2、椎管内肿物。3、椎体或附件肿块压迫脊髓。4、肿块巨大,为了减轻肿瘤负荷,使化疗更有效。手术的目的不是根除肿瘤,而是稳定脊柱,解除脊髓压迫,脊髓功能恢复,使病人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二便功能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还可以使脊柱能够承重,可以恢复行走、负重等功能,避免骨折出现。我们的经验表明,化疗配合手术治疗的确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尊严地生活。 1、 无症状骨髓瘤或D-S分期I期患者可以观察,每3月复查1次。2、 有症状的MM或无症状但已有骨髓瘤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应早治疗。3、 年龄≤65岁,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者,避免使用烷化剂和亚硝基脲类药物。4、 适合临床试验者,应考虑进入临床试验。此外,骨髓瘤患者春夏季服药三不宜 :1、不宜过度温热。温热药用来治疗寒症,夏季大量使用常会出现发热、出血、疮疡等病变。即使必须使用,也只能减少剂量,缩短疗程。2、不宜过度发汗。夏季人体易出汗,此时再服大量发汗药,势必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失衡,甚至出现休克等危重症候。3、不宜过度滋补。滋补药不易吸收,只有消化功能完善的人才能使用,否则会出现腹胀、不思饮食等现象。而人在夏季,胃肠功能低,故不宜使用,更忌过度滋补。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进展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据国外文献统计,MM确诊的中位年龄为70岁,35%患者小于65岁,28%为65至74岁,37%为75岁以上[1]。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数目随之增加,MM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1 老年MM的治疗原则在无症状MM的治疗中,尚无证据提示早期干预能给患者带来益处。对于症状性MM应当立即开始治疗。有症状MM常伴有终末期器官损害(CRAB):C:高钙血症(>);R: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A:贫血(血红蛋白<10g/dl或>2g/dl但低于正常下限);B:骨病(溶骨性病变,严重的骨质减少及病理性骨折)。复发的MM再治疗的指征是指MM疾病进展伴CRAB;如果没有CRAB但M蛋白于2月内加倍也需要治疗。由于年龄大于65岁患者已不具备移植条件,所以将65岁作为MM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截点。但生理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不符。对临床状况优良患者应考虑行降低强度的自体移植(马法兰100mg/m2,Mel100)。对年龄介于65与75岁之间患者,推荐使用全剂量化疗,而75岁以上或年轻并发症严重(严重的心,肺,肾或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适当减量,采用降低剂量的化疗。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级以上血液学毒性或3级以上非血液学毒性)治疗应立即停止。当严重不良反应缓解或降至1级以下时,应以适当减低的剂量重新开始治疗。老年MM的治疗是否应该考虑预后因素仍有争议。以国际分期系统(ISS)将MM分为3期。ISS各期患者伴FLC比值异常者危险分层相应增加。FISH检出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中,尽管del13合并del17或t(4;14)与不良预后相关,但是单独发生del13并未提示不良预后。FISH检测到的del17或t(4;14)或t(14;16)预后较差,t(11;14)则未提示预后不良,超二倍体与较好预后相关。2 治疗方案的选择 新药为基础的治疗多年来,年龄大于65岁老年患者或不适宜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年轻患者的常规治疗为马法兰联合泼尼松(MP)。一组平均年龄为72岁随机研究[2]比较了MP与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结果发现:与MP组比较,TD组非常好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的缓解率(26%vs13%;P=)及部分缓解率(PR)(68% vs 50%;P=)均高于MP组。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月;P=)及PFS(月;P=)大体相似,但总生存期(OS)TD组较MP组明显缩短(月;P=)。TD组的毒性较大,75岁以上基础状态不佳的老年患者表现尤为明显。在前12个月的治疗中,患者因非骨髓瘤相关死亡人数TD组为MP组的2倍。针对年轻MM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进行的另一项研究[3]表明,无论缓解率(63% vs 46%,P<)或至疾病进展时间( vs 月,P<),TD组较大剂量地塞米松单用组有明显优势。TD组3~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 vs ,P<)。尽管TD的疗效优于大剂量地塞米松单药化疗,但与MP方案相比在PFS及OS方面仍缺乏优势,提示TD对那些不适宜大剂量化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初诊患者并非最佳选择。雷利度胺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与大剂量地塞米松单用[4]相比,可产生较高的完全缓解率(CR)( vs )及1年无进展生存(PFS)(77% vs 55%,P=);雷利度胺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Rd)2年OS较RD延长(87% vs 75%,P<),且不良反应减少。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上述优势尤为显著,表明:Rd方案仍可作为老年患者的理想选择[5]。MP联合沙利度胺方案(MPT)与MP方案进行比较,MPT组³VGPR(42%~76% vs 28%~48%)以及PFS(14~月 vs 10~19月)均高于MP方案。然而仅有2项研究提示MPT组OS延长(月 vs 月)。尽管MPT方案可能会增加3~4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如神经系统毒性,感染,心脏毒性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但75岁及其以上老年患者对沙利度胺能够较好耐受。在预防性应用伊诺肝素后,DVT的发病率由20%降至3%[6]。为比较不同抗凝剂的差异,意大利GIMEMA的一项Ⅲ期临床试验[7],前瞻性比较低分子量肝素(LWMH)、华法令()或低剂量阿斯匹林作为初诊MM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用药。低剂量华法令产生VTE的风险为,LWMH为,阿斯匹林为。患者发生VTE的概率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诱导治疗及年龄之间无显著联系。对有VTE风险患者,LMWH,华法令及阿斯匹林可有效预防血栓。硼替佐米联合MP(VMP)与标准MP方案比较[8],VMP方案在PR(71% vs 35%),CR率(30% vs 4%;P <),TTP(24月 vs 月,P <)及3年OS(72% vs 59%,P =)等各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在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也能出现同样的优势。外周神经炎(13% vs 0%)、胃肠道并发症(20% vs 5%)及乏力(8% vs <1%)等表现VMP组较MP组明显增多。较之MP组,VMP组感染带状疱疹的病患数目也高很多(14% vs 4%),预防性应用阿昔洛韦可将发病率降至3%。VMP与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VTP)比较[9],两者的PR,TTP以及OS的差别不明显,但VTP方案导致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包括心脏毒性( vs 0%, P <),血栓栓塞事件(4%vs <1%)及周围神经炎(9% vs 5%),从而使治疗中止的发生率增高(17% vs 8%, P = )。VMP组比VTP组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7% vs 21%, P =),血小板减少症(22% vs 12%, P =)及感染(7% vs <1%, P =)的风险要高。尽管两组的疗效相同,但患者较易耐受VMP。MP联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VMPT)与VMP比较[10]:VMPT组有较高的VGPR(55% vs 45%, P<)及CR率(39% vs 21%, P <);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两种方案PFS及OS。。两组的常见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周围神经病变及感染)的发病率大致相似。当硼替佐米的标准输注剂量由每周2次( mg/m2 ,第1, 4, 8, 11天)降至每周1次( mg/m2 ,第1, 8, 15, 22天)后,3~4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VMPT组由24%降至6%,而VMP组由14%降至2%;VMP组CR率由27%降至20%,而VMPT组则相反(36% vs 39%)。若长期随访的结果证明剂量下调并未降低患者的生存期,那么每周1次用药可成为大于74岁患者及年轻患者伴1级以上外周神经炎的理想选择。MRC进行了一项Ⅳ期试验[11],在900例患者中评价了环磷酰胺(500 mg,第1,8,15天,每3周为一疗程)联合TD(CTD)方案与标准MP方案进行比较。CTD组的PR率(82% vs 49%)及CR率(23% vs 6%)优于MP组。由于随访时限较短,尚未发现PFS的差异。若CTD组PFS优于MP组,CTD可作为老年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一项I/II期研究[12]探讨马法兰、泼尼松及雷利度胺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患者接受MTD(马法兰 mg/kg,泼尼松2 mg/kg及雷利度胺10 mg)可获得PR率为81%,包括³及CR24%;中位TTP及PFS为个月,2年总生存期为。3或4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的患者需要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3到4级非血液病学不良反应影响较轻,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的发热(),皮疹()及血栓栓塞()。 降低强度的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 年老及有明显并发症的患者通常不适宜进行大剂量马法兰200mg/m2预处理及其后的ASCT。两项随机研究将中等剂量马法兰100mg联合ASCT与MP进行了比较。对65至70岁患者的研究显示:ASCT组无事件生存期(EFS)及OS均优于MP组。对65至75岁患者,降低强度的ASCT产生的反应率优于MP,几乎与MPT相当,但PFS与OS差别不大。与ASCT相比,MPT可显著改善生存期,降低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年龄65至70岁之间患者可以应用Mel100进行移植,但对于70至75岁的患者则MPT方案更为有效。降低强度的ASCT前联合使用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及地塞米松(PAD)进行诱导治疗,移植后使用雷利度胺联合泼尼松(LP)巩固治疗及平台期使用雷利度胺单药(L)维持治疗的疗效在65至75岁患者中得到评估[13]。经PAD治疗后的CR为13%,经Mel100治疗后的CR为43%,移植后应用LP-L巩固治疗的CR为73%。上述数据提示:含硼替佐米方案作为诱导治疗以及雷利度胺作为平台期巩固治疗的化疗方案,通过连续暴露于不同的药物来改善治疗反应率。感染是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PAD()诱导后及Mel100()移植治疗期间。应用雷利度胺巩固及维持治疗,患者可以很好耐受,且无累积性或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或血小板减少症,无周围神经炎,其可作为长期维持治疗药物。3 维持治疗 非ASCT或ASCT后均可以采用沙利度胺进行维持治,沙利度胺治疗患者的PFS有所改善,大部分研究支持可以改善OS。维持治疗期间沙利度胺中止使用的原因主要为周围神经炎,限制该药长期应用。雷利度胺不导致神经炎的发生,故可以作为长期维持治疗的理想选择。目前经MP或其他方案诱导化疗后选用何种方案进行维持治疗尚未明确。4 老年患者的治疗策略如今老年病人有多种治疗方案供选择,特别是新药的出现。但是选择是应该考虑新药方案的疗效与毒性。比如,对血栓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MPV方案为首选;对曾出现周围神经炎的患者,应考虑MPR方案;并发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尽管雷利度胺经适当减量可以选用,但应选择MPV及MPT等相对安全且易耐受方案。对体弱的极老年患者或年轻但并发严重肺、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方案均可选用,但建议根据临床经验下调药物剂量,沙利度胺(隔日100 mg 甚或 50 mg),硼替佐米(每周一次方案)及雷利度胺(15~10 mg 甚或5 mg)[14]。目前尚无随机临床试验对比兼顾遗传异常的方案有何优势Mayo Clinic提出了一项以细胞遗传学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伴del17p,t(14;16), t(4;14),del13,亚二倍体,或浆细胞标记指数升高(>3%)等为高危;而t(11;14), t(6;14),或超二倍等为低危。对不宜进行移植的低危病人采用MPT方案,而高危患者则采用MPV方案。5 不良反应的控制 血液学毒性MM常见症状之一为骨髓抑制,尤其为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多出现于疾病终末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雷利度胺及烷化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血小板减少症在硼替佐米使用者中也较为常见。控制骨髓抑制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及剂量调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最需关注的是感染问题。输注G-CSF是降低或预防粒细胞缺乏的一项安全有效措施。尽管使用G-CSF,若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109/L),化疗应当终止。不良反应降至2级(中性粒细胞数≥´109/L),下调剂量后重始下次化疗。综合参考患者年龄、病史、疾病特点及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毒性,对高危患者为预防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可以预防性使用G-CSF。 贫血骨髓瘤相关贫血通常会随疾病的有效治疗而有所改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用来治疗化疗相关的贫血,静脉补充铁剂同样助于改善疗效。当血红蛋白浓度小于90g/L时,推荐使用EPO;对伴有心脏病或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患者,可以早期(血红蛋白100~120g/L)开始EPO治疗。为避免输血及贫血相关性症状,EPO的使用剂量应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110~120g/L。肿瘤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20g/L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对于凝血高危患者,给予EPO前应仔细权衡利弊。 血小板减少症出现4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25´109/L)应中止治疗。至少待不良反应降至2级(血小板计数≥50´109/L)后,方可将骨髓毒性药物减量后重始化疗。 肾功能衰竭MM病人常见肾功能受损。肾衰的发病因素包括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聚集导致近端小管受损、脱水、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感染以及肾毒性药物的使用。肾功能不全病人在使用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时无需调整剂量。雷利度胺可以使用,但应密切注意其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尤其在化疗的前几个疗程。应参照肌酐清除率(Ccr)剂量调整:如果Ccr为30~60mL/min,推荐剂量为每天10mg;若Ccr低于30mL/min但患者不需透析,那么推荐剂量为隔日15mg;如果Ccr低于30mL/min且需要行透析治疗,推荐于透析后当日给予5mg。 周围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是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的常见不良反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减轻神经炎症状,治疗过程中迅速降低或调整药量为最有效的处理办法。就硼替佐米而言,出现1级伴疼痛或2级的周围神经炎,剂量应降至;出现2级伴疼痛或3级的周围神经炎,应立即中止用药,待周围神经炎症状缓解后以的剂量重新使用;若出现4级的围神经炎,应立即停用。对于沙利度胺,若出现复杂的感觉障碍伴疼痛,运动障碍或干扰日常活动应立即减量或停用。若出现1级周围神经炎,维持原量;2级,剂量减半;3级,停用,待其缓解至1级,减量后恢复使用[15]。 DVT选择抗栓剂时考虑如下危险因素:个性化危险因素(年龄,肥胖,VTE病史,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并发症诸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糖尿病,感染,制动,外科手术及先天性血栓形成倾向),骨髓瘤相关性风险(诊断依据中各项指标及高粘血症),治疗相关性风险(大剂量地塞米松,多柔比星或多药化疗)。阿斯匹林用于无危险因素或仅有一项个性化或骨髓瘤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LMWH或华法令用于存在至少两项个体化或骨髓瘤相关性危险因素及所有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或多柔比星或多药化疗的患者。

(又称:浆细胞瘤,多发骨髓瘤)是浆细胞产生的恶性肿瘤,常侵犯多个部位及组织。治疗主要是维持生存。外科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穿刺活检就可得出明确诊断,主要依靠血清蛋白电泳及实验室生化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当仅存在单发病灶时,对非病变骨骼行骨髓穿刺可以明确病情是否发生播散。当临床上高度怀疑,且需活检来明确诊断时,穿刺活检为较好的方法。看到高度血管化的骨髓瘤组织即可确诊,穿刺活检较切开活检的并发症少,同时,组织学特点的一致性使取材错误大大降低。如果临床上未考虑到骨髓瘤的可能并行切开活检,出现意想不到的,可怕的大出血是很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 局部有骨水泥做热止血剂常常很有效。

水稻苗疫病的研究发展论文

1、本贴目的为丰富论坛资源,加强会员知识,增加搜索几率等。 水稻病害名称及对应楼层恶苗病 2 细菌性条斑病23 稻苗疫病 3 细菌性谷枯病 24烂秧病 4 细菌性基腐病 25霜霉病 5 细菌性褐斑病 26白绢病 6 细菌性褐条病 27稻瘟病 7 黄叶病 28胡麻斑病8 条纹叶枯病29 叶鞘腐败病9 齿矮病 30紫鞘病 10 矮缩病 32叶鞘网斑病11 东格鲁病毒病 33叶黑肿病 12 黄萎病 34菌核秆腐病 13 赤枯病 35纹枯病 14 干尖线虫病36 云形病 15 根结线虫病 37叶尖枯病 16 倒伏 38窄条斑病 17 低温冷害 39谷枯病 18 高温热害 40一柱香病 19 营养障碍 41稻粒黑粉病 20 黑条矮缩病 42 稻曲病 21 青枯病43白叶枯病 22水稻恶苗病 症状 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 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 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DR"Y(-xl 病原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4-6×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Gibberella fujikurio (Saw.) Wr.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上240-360×220-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μm)。 X)g X9DA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志苗枯,死苗止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Csa#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 * :"*' 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经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要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