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家庭农场经营代际传递有利于提高农场绩效吗?——基于种植业家庭农场实证分析期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年第 001 期摘要:家庭农场这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产品商业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经营的代际传递关系到我国未来"谁来种地"等问题.家庭农场经营代际传递及其匹配模式对农场绩效的影响表明:父代与子代经营代际传递对家庭农场绩效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其中,母亲与子代经营代际传递相较于父亲与子代经营代际传递,导致农场绩效下降的程度更大;父代与男性子代经营代际传递会显著地降低家庭农场绩效,但父代与女性子代之间并未发现这种规律.从代际传递匹配模式来看,相对于开放型匹配,契合型和主动型匹配的家庭农场绩效更低,而强迫型匹配的家庭农场绩效并无显著差异.关键词:经营代际传递;匹配模式;绩效差异;家庭农场链接:.[期刊论文]建立农场收支日记账完善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松江区实行家庭农场日记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期刊:《上海农村经济》 | 2019 年第 008 期链接:.[期刊论文]家庭农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农场的比较期刊:《南方农村》 | 2013 年第 004 期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家庭农场等相关概念,认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三种经营主体,发现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农业现代化链接:.[期刊论文]家庭农场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基于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的比较期刊:《桂海论丛》 | 2013 年第 004 期摘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与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相比较,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现代农业链接:.[期刊论文]家庭农场亏损不等同于农场企业亏损──对《家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应作正确的会计处理》一文的商榷期刊:《中国农业会计》 | 1995 年第 004 期摘要:家庭农场亏损不等同于农场企业亏损──对《家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应作正确的会计处理》一文的商榷刘民贵《中国农业会计》1994年第11期刊登师祥参等三位同志撰写的《家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应作正确的会计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师文”),对农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的会...关键词:家庭农场;会计处理方法;直接费用;企业亏损;家庭农场经营;新疆兵团;农三师;企业利润总额;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链接:.[学位论文]家庭农场运行及雇工研究——以庐江县4个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理论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简要述评 一、研究对象选择 二、研究方法选择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 第一节 现代农业经营形式:传统小农抑或家庭农场 一、传统小农及其困境 二、家庭农场兴起的社会情境 第二节 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一、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 二、家庭农场在现代农业经营中的作用 第三章 家庭农场运行:基于个案 第一节 乐桥镇的家庭农场 一、四个家庭农场 二、家庭农场运行成效 第二节 家庭农场运行困境 一、土地困境 二、资金困境 三、社会化服务困境 四、雇工困境 第四章 家庭农场运行中的雇工问题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雇工使用 一、农业生产与雇工 二、家庭农场雇工与地主雇工的不同 三、家庭农场雇工与企业雇工的不同 第二节 家庭农场中的雇工问题 一、雇工少 二、雇工贵 三、雇工不稳定 第五章 促进家庭农场良性运行 一、根据农场规模,确定家庭农场雇工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家庭农场雇工质量 三、促进家庭农场现代化发展,应对“无工可雇”风险 四、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消除家庭农场发展障碍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著录项学科:社会学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8正文语种:中文语种中图分类:农场链接:.[学位论文]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三县市粮食类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 2.1.1 家庭农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研究 2.1.2 家庭农场的规模与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 2.2.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内涵 2.2.2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及内容研究 2.2.3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2.3 相关理论 2.4 综合评述 3 浙江省家庭农场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3.1 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 3.2 样本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 3.2.1 家庭农场劳动力情况 3.2.2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状况 3.2.3 家庭农场资金及信贷情况 3.3 样本家庭农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3.3.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接受与需求情况 3.3.2 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情况 3.3.3 家庭农场的农业技术获取情况 3.3.4 家庭农场与涉农组织的关系 3.3.5 家庭农场主对相关政策的评价情况 4 浙江省粮食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研究 4.1 DEA模型介绍 4.2 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评价指标 4.3 家庭农场经投入产出指标描述性统计 4.4 基于DEA模型浙江省粮食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择与分析 5.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描述统计分析 5.4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推进家庭农场主的职业化发展 6.2.2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6.2.3 强化两个市场建设 6.2.4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功效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情况介绍 致谢著录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7正文语种:中文语种链接:.[学位论文]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研究——以江苏省泗洪县德尚亦农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规划研究区背景 1.1.2 全国的家庭农场发展状况 1.1.3 方海公司租地建设家庭农场情况 1.1.4 园林型家庭农场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园林型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 1.4.1 国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1.4.2 国内园林型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 1.5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基础研究 1.5.1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相关概念 1.5.2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原则 1.5.3 园林型家庭农场特征分析 1.5.4 园林型家庭农场功能分析 2 国内外园林型家庭农场案例分析 2.1 美国米尔克里克农场 2.1.1 整体介绍 2.1.1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景观自然又不乏设计细节 2.2 北京摩登家庭农场 2.2.1 整体介绍 2.2.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为游人提供全面的休闲娱乐平台 2.3 北京意大利农场 2.3.1 整体介绍 2.3.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农场主题性突出 2.4 成都妈妈农庄 2.4.1 整体介绍 2.4.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建设“招牌景观” 2.5 台湾清境农场 2.5.1 整体介绍 2.5.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利用优势地理环境 3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3.1 园林型家庭农场与传统园林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3.2 园林型家庭农场的规划要素设计 3.2.1 植物配置与生产旅游观光相结合研究 3.2.2 自然要素与生产景观应用研究 3.2.3 人工要素与园林结合研究 3.2.4 其它要素设计研究 3.3 园林型家庭农场的功能分区研究 4 规划实例研究——德尚亦农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介绍 4.1.1 项目概况 4.1.2 基地资源 4.1.3 项目特色及优势 4.1.4 农场现状 4.2 设计目标与功能定位 4.3 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4.3.1 总体定位 4.3.2 农场布局 4.4 功能分区 4.4.1 景观化林果种植采摘区 4.4.2 园林化农田种植养殖区 4.4.3 核心体验区 4.4.4 多功能接待管理区 4.4.5 水产养殖区 4.4.6 农产品加工区 4.4.7 生态防护区 4.5 道路设计 4.6 水体设计 4.7 主要景观设计 4.7.1 生态长廊 4.7.2 文化广场 4.7.3 风景林带 4.8 植物种植设计 4.8.1 林果种植采摘区及麦田稻田植物种植 4.8.2 其他分区植物种植设计 4.9 服务设施设计 4.9.1 停车场 4.9.2 其他服务设施设计 5 投资效益分析 5.1 粮食种植投资效益分析 5.2 果树种植投资效益分析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著录项学科:风景园林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6正文语种:中文语种中图分类:园林设计链接:.[学位论文]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调研报告——以30个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1 绪论 1.1 调研背景 1.2 调研意义和目的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综合评述 1.4 调研方案 1.4.1 调研方式、调研对象与人员 1.4.2 调研时间与地点 1.4.3 调研主要内容 1.5 调研报告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写作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的调查与分析 2.1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调查的基本情况 2.1.1 融资需求情况 2.1.2 融资需求环节和时长 2.1.3 资本构成与融资渠道 2.1.4 商业信用融资和金融信用融资状况 2.1.5 获得财政补贴状况 2.2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的调查分析 2.2.1 融资渠道窄 2.2.2 金融产品供给与融资需求的严重不匹配 2.2.3 民间借贷成本高 2.2.4 传统信用融资方式制约 2.2.5 补贴支持问题 2.2.6 保险支持问题 3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制约因素分析 3.1 政策层面 3.1.1 相关家庭农场信贷政策 3.1.2 相关财政补贴政策 3.1.3 相关农业保险政策 3.2 经营层面 3.2.1 经营风险大 3.2.2 经营利润低 3.3 融资层面 3.3.1 融资主体金融知识匮乏 3.3.2 融资主体保险意识匮乏 3.3.3 融资缺乏抵(质)押资产 4 发达国家家庭农场融资实践经验 4.1 荷兰家庭农场融资经验 4.1.1 荷兰合作社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链商业信用融资 4.1.2 荷兰合作银行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链金融信用融资 4.2 美国家庭农场融资经验 4.2.1 政府补贴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4.2.2 完善的信贷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5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家庭农场政策保障 5.1.1 强化家庭农场信贷支持政策 5.1.2 完善家庭农场补贴政策 5.1.3 推进家庭农场农业保险政策 5.2 培育家庭农场及推进信用评级 5.2.1 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全方位知识培训 5.2.2 积极推进家庭农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5.3 积极探索家庭农场信用融资 5.3.1 发展多样化专业农业合作社 5.3.2 拓展家庭农场商业信用融资渠道 5.3.3 创新家庭农场信用融资产品 5.3.4 完善抵(质)押方式及担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著录项学科:金融学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6正文语种:中文语种中图分类:农场;信贷链接:.[学位论文]社会政策支持视角下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以郎溪家庭农场为例目录第一个书签之前著录项学科:社会学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5正文语种:中文语种链接:
关于家庭农场的外文文献有哪些答: 中英文外文翻译文献家庭农场摘 要家庭农场是一个农场拥有和经营的家庭像其他家族企业和房地产的所有权,往往会给下一代的传承。这是许多人类历史的主要是农业经济的基本单元,并继续在发展中国家。家庭农场的替代品,包括那些由农业,俗称“工厂化农场,或通过集体农业。关键词 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论美国家庭农场》199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论美国家庭农场》是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蓝益江
农业推广应用论文
导语:在农村开展农业推广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为了让社会福利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必须做到活动与制度一体化,保证广大农民发展的公平性,加强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责任意识,实现成果共享,推进农业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的农业推广应用论文,欢迎大家阅览。
一、现代农业推广的功能
目前农业推广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基于世界各国国情的差异性,在农业推广的模式和方法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但是均遵循着农业推广由狭义到广义,再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以上各个阶段在推广功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功能上却具有相似性,主要包括了基本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主导功能几个方面:
1、基本功能
(1)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变
以科技发展农业的模式使农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并形成了科技和农业发展枢纽,与过去的传统农业推广模式相比较之下,还将咨询和教育方法引进,将新成果、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地传输,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2)农业技术创新加速了扩散
基于生产条件、文化素质以及经济条件上的差异性,必须将培训、示范以及试验等环节列入生产实践过程中,并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2、社会功能
(1)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了开发
在整个农业推广过程中贯穿,并且对广大的农民进行了再教育,促进了广大农民农业信息和知识的提升,使农民的平均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也借此让广大农民认识到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并且逐渐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借此来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2)推进了农村的全面综合发展
与传统的农业推广相比较之下,人们逐渐将农业推广的内容扩张,除了加强技术、知识的传播之外,也包含了农村文化的建设,主要的形式为教育和咨询,生产计划的制定广大农民可以真正参与,同时也使广大农民的理念不断地提升和更新,将各项基础服务开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3、主导功能
为了让社会福利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必须做到活动与制度一体化,保证广大农民发展的公平性,加强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责任意识,实现成果共享,推进农业的发展。再者就是以农业推广来推进农村各项组织活动的开展,改良农民的生活,同时让广大农民学习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实现农村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推广的成果
就当下农业推广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农村经济在科技的推进下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具体生产方法的推广,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农业推广的重要作用,并且对其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在面临各种农业问题的情况下,农业推广成了主要的选择;不断地拓展了农业推广的应用和理论范围,并且将社会性、经济性以及生产技术性在工作范围中具体体现,保证了农业发展的延续性和多样性;先进养殖业和种植业也在农业推广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先进器械也得到了大力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有效地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的相关性
农村发展与农业推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不可否认的,过去农业推广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新的农村推广理念中,则包括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问题,并且将农村教育、生活咨询、发展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了工作的重点,具体主要包括了信息、技能以及相关生产知识的提供。学者Kaker对农村发展与农业推广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了两者在概念结构基础上具有一致性,都对解决问题、正确决策、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教育方法进行了强调,并指出了农业推广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键元素,也是推进农村发展的核心。可见,农村发展与农业推广在我国的地位并重,并且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的源动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农村开展农业推广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促进团体运作能力的提升,实现农村地区科技与人口素质的与时俱进,并有效地推进农村的发展。总而言之,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必须对农业推广予以充分的重视,加速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要 :
果树在种植生长期间,管理工作的好坏影响到果实的产量和质量,要想提高经济收益,就必须加强果树管理。本文介绍了果树管理注意事项;指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
果树管理;注意事项;农业技术;应用
1、果树管理注意事项
摘心
一般在9月下旬,针对尚未封顶的新梢,摘除还没有木质化的细嫩部分,促使养分积聚在已经木质化的部位。如此能够为叶片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枝条成熟。
疏枝
在摘心处理之后,冬季修剪时要把长枝、密枝等清除,避免养分在冬季消耗过量,为果树贮存营养。
防涝
如果发现果园内因地势问题积水,要建设疏水沟渠,尽快将积水排出果园,避免树根长期浸泡在水中。还要扒开树根颈上部的表层,有利于土壤通气,促使根部正常生长[1]。
深翻树盘
最好的方法是从果树定植外缘开始,通过扩穴、深翻、施加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1株果树深翻树盘的过程,可以2~4a时间完成,将深度控制在60~80cm,有利于深部根系的合理分布,保证土壤透气,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吸收养分能力。
秋季施肥
进行土壤施肥,常在9月份进行,以圈熟肥为主、氨肥氮肥为辅,数量100~150kg;进行叶面施肥,常在8月中旬—9月中旬进行,包括过磷酸钙()、草木灰浸出液(浓度为6%),喷洒2~3次。保护果林8月份应该向果林喷洒硫酸亚铁波尔多液,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该溶液的配置方法如下[2]:向3kg硫酸亚铁中加入30kg水,形成硫酸亚铁溶液;向3kg生石灰中加入70kg水,形成石灰乳;将硫酸亚铁溶液缓慢倒进石灰乳中即可。
2、果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果树修剪问题
管理人员没有对果树进行合理修剪,就会导致主枝干张开角度小、甚至不能张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枝干偏移到中心位置,树木呈现抱团状,继而主枝干的数量减少。实践表明,合理修剪枝干能保持营养均衡,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效预防病虫害。修剪工作不到位,则会影响果树的健康成长。
果园修整问题
果园在管理期间,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现象,也就是将管理重点放在了果实成熟前,收获后往往缺乏系统的管理工作,导致果园内杂草丛生。研究表明,秋季温度适宜、光照合理,此时果树的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管理人员应该对果园进行修整,例如施肥、修剪枝干、病虫害防治等[3]。
3、果树管理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栽培技术
果树栽培离不开相应的设施,常见如温室、塑料大棚、人工光源等,能够为果树的生长提供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要求合理调整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果树能够正常开花、结果,即便是在反季节的条件下,也能够保证果实新鲜无害。以塑料大棚为例,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打破植物冬眠机制、控制果树的生长、提高果实产量、果树整体管理等。管理实践经验表明,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加强调控管理,能够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最终增加经济收益[4]。
寒害预防
除病虫害以外,冬季寒冷天气也容易危害果树的生长。相关报道显示,每年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我国果树在生产、售卖阶段均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应该研发新技术,提高果树的抗寒性能,保证健康成长;果树种植要因地制宜,在寒冷地区可以引进抗雨雪、耐低温的果树种类,并对种植技术进行改良[5];加强果园管理工作,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必要时采用有效的防寒御寒措施,从而减轻寒害对果树的影响。
4、结语
果树管理的6大注意事项,分别是注意摘心、注意疏枝、注意防涝、注意深翻树盘、注意秋季施肥、注意保护果林。分析可知,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果树修剪、疏花疏果、果园修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从栽培技术、嫁接技术、寒害预防方面入手,为果树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晶华.果树栽培管理及盐碱地果树栽培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4(18):90.
[2]陈志霞.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初探[J].种子科技,2016(07):81.
[3]张硕.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11):29.
[4]秦路军,徐海苗.果树定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2):29-30,32.
[5]刘勇,孟凡武.果树春季霜冻防控管理技术及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0):75-76.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期刊论文]家庭农场经营代际传递有利于提高农场绩效吗?——基于种植业家庭农场实证分析期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年第 001 期摘要:家庭农场这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产品商业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经营的代际传递关系到我国未来"谁来种地"等问题.家庭农场经营代际传递及其匹配模式对农场绩效的影响表明:父代与子代经营代际传递对家庭农场绩效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其中,母亲与子代经营代际传递相较于父亲与子代经营代际传递,导致农场绩效下降的程度更大;父代与男性子代经营代际传递会显著地降低家庭农场绩效,但父代与女性子代之间并未发现这种规律.从代际传递匹配模式来看,相对于开放型匹配,契合型和主动型匹配的家庭农场绩效更低,而强迫型匹配的家庭农场绩效并无显著差异.关键词:经营代际传递;匹配模式;绩效差异;家庭农场链接:.[期刊论文]建立农场收支日记账完善家庭农场经营体制——松江区实行家庭农场日记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期刊:《上海农村经济》 | 2019 年第 008 期链接:.[期刊论文]家庭农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农场的比较期刊:《南方农村》 | 2013 年第 004 期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家庭农场等相关概念,认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三种经营主体,发现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农业现代化链接:.[期刊论文]家庭农场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基于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的比较期刊:《桂海论丛》 | 2013 年第 004 期摘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与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相比较,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现代农业链接:.[期刊论文]家庭农场亏损不等同于农场企业亏损──对《家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应作正确的会计处理》一文的商榷期刊:《中国农业会计》 | 1995 年第 004 期摘要:家庭农场亏损不等同于农场企业亏损──对《家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应作正确的会计处理》一文的商榷刘民贵《中国农业会计》1994年第11期刊登师祥参等三位同志撰写的《家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应作正确的会计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师文”),对农庭农场直接费用挂帐的会...关键词:家庭农场;会计处理方法;直接费用;企业亏损;家庭农场经营;新疆兵团;农三师;企业利润总额;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链接:.[学位论文]家庭农场运行及雇工研究——以庐江县4个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理论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简要述评 一、研究对象选择 二、研究方法选择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 第一节 现代农业经营形式:传统小农抑或家庭农场 一、传统小农及其困境 二、家庭农场兴起的社会情境 第二节 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一、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 二、家庭农场在现代农业经营中的作用 第三章 家庭农场运行:基于个案 第一节 乐桥镇的家庭农场 一、四个家庭农场 二、家庭农场运行成效 第二节 家庭农场运行困境 一、土地困境 二、资金困境 三、社会化服务困境 四、雇工困境 第四章 家庭农场运行中的雇工问题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雇工使用 一、农业生产与雇工 二、家庭农场雇工与地主雇工的不同 三、家庭农场雇工与企业雇工的不同 第二节 家庭农场中的雇工问题 一、雇工少 二、雇工贵 三、雇工不稳定 第五章 促进家庭农场良性运行 一、根据农场规模,确定家庭农场雇工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家庭农场雇工质量 三、促进家庭农场现代化发展,应对“无工可雇”风险 四、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消除家庭农场发展障碍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著录项学科:社会学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8正文语种:中文语种中图分类:农场链接:.[学位论文]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三县市粮食类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 2.1.1 家庭农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研究 2.1.2 家庭农场的规模与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 2.2.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内涵 2.2.2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及内容研究 2.2.3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2.3 相关理论 2.4 综合评述 3 浙江省家庭农场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3.1 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 3.2 样本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 3.2.1 家庭农场劳动力情况 3.2.2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状况 3.2.3 家庭农场资金及信贷情况 3.3 样本家庭农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3.3.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接受与需求情况 3.3.2 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情况 3.3.3 家庭农场的农业技术获取情况 3.3.4 家庭农场与涉农组织的关系 3.3.5 家庭农场主对相关政策的评价情况 4 浙江省粮食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研究 4.1 DEA模型介绍 4.2 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评价指标 4.3 家庭农场经投入产出指标描述性统计 4.4 基于DEA模型浙江省粮食类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择与分析 5.3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描述统计分析 5.4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推进家庭农场主的职业化发展 6.2.2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6.2.3 强化两个市场建设 6.2.4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功效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情况介绍 致谢著录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7正文语种:中文语种链接:.[学位论文]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研究——以江苏省泗洪县德尚亦农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规划研究区背景 1.1.2 全国的家庭农场发展状况 1.1.3 方海公司租地建设家庭农场情况 1.1.4 园林型家庭农场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园林型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 1.4.1 国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1.4.2 国内园林型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 1.5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基础研究 1.5.1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相关概念 1.5.2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原则 1.5.3 园林型家庭农场特征分析 1.5.4 园林型家庭农场功能分析 2 国内外园林型家庭农场案例分析 2.1 美国米尔克里克农场 2.1.1 整体介绍 2.1.1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景观自然又不乏设计细节 2.2 北京摩登家庭农场 2.2.1 整体介绍 2.2.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为游人提供全面的休闲娱乐平台 2.3 北京意大利农场 2.3.1 整体介绍 2.3.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农场主题性突出 2.4 成都妈妈农庄 2.4.1 整体介绍 2.4.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建设“招牌景观” 2.5 台湾清境农场 2.5.1 整体介绍 2.5.2 园林视角下的景观特色性分析——利用优势地理环境 3 园林型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研究 3.1 园林型家庭农场与传统园林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3.2 园林型家庭农场的规划要素设计 3.2.1 植物配置与生产旅游观光相结合研究 3.2.2 自然要素与生产景观应用研究 3.2.3 人工要素与园林结合研究 3.2.4 其它要素设计研究 3.3 园林型家庭农场的功能分区研究 4 规划实例研究——德尚亦农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介绍 4.1.1 项目概况 4.1.2 基地资源 4.1.3 项目特色及优势 4.1.4 农场现状 4.2 设计目标与功能定位 4.3 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4.3.1 总体定位 4.3.2 农场布局 4.4 功能分区 4.4.1 景观化林果种植采摘区 4.4.2 园林化农田种植养殖区 4.4.3 核心体验区 4.4.4 多功能接待管理区 4.4.5 水产养殖区 4.4.6 农产品加工区 4.4.7 生态防护区 4.5 道路设计 4.6 水体设计 4.7 主要景观设计 4.7.1 生态长廊 4.7.2 文化广场 4.7.3 风景林带 4.8 植物种植设计 4.8.1 林果种植采摘区及麦田稻田植物种植 4.8.2 其他分区植物种植设计 4.9 服务设施设计 4.9.1 停车场 4.9.2 其他服务设施设计 5 投资效益分析 5.1 粮食种植投资效益分析 5.2 果树种植投资效益分析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著录项学科:风景园林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6正文语种:中文语种中图分类:园林设计链接:.[学位论文]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调研报告——以30个家庭农场为例目录封面声明摘要英文摘要目录 1 绪论 1.1 调研背景 1.2 调研意义和目的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综合评述 1.4 调研方案 1.4.1 调研方式、调研对象与人员 1.4.2 调研时间与地点 1.4.3 调研主要内容 1.5 调研报告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写作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的调查与分析 2.1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调查的基本情况 2.1.1 融资需求情况 2.1.2 融资需求环节和时长 2.1.3 资本构成与融资渠道 2.1.4 商业信用融资和金融信用融资状况 2.1.5 获得财政补贴状况 2.2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的调查分析 2.2.1 融资渠道窄 2.2.2 金融产品供给与融资需求的严重不匹配 2.2.3 民间借贷成本高 2.2.4 传统信用融资方式制约 2.2.5 补贴支持问题 2.2.6 保险支持问题 3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制约因素分析 3.1 政策层面 3.1.1 相关家庭农场信贷政策 3.1.2 相关财政补贴政策 3.1.3 相关农业保险政策 3.2 经营层面 3.2.1 经营风险大 3.2.2 经营利润低 3.3 融资层面 3.3.1 融资主体金融知识匮乏 3.3.2 融资主体保险意识匮乏 3.3.3 融资缺乏抵(质)押资产 4 发达国家家庭农场融资实践经验 4.1 荷兰家庭农场融资经验 4.1.1 荷兰合作社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链商业信用融资 4.1.2 荷兰合作银行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链金融信用融资 4.2 美国家庭农场融资经验 4.2.1 政府补贴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4.2.2 完善的信贷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5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家庭农场政策保障 5.1.1 强化家庭农场信贷支持政策 5.1.2 完善家庭农场补贴政策 5.1.3 推进家庭农场农业保险政策 5.2 培育家庭农场及推进信用评级 5.2.1 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全方位知识培训 5.2.2 积极推进家庭农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5.3 积极探索家庭农场信用融资 5.3.1 发展多样化专业农业合作社 5.3.2 拓展家庭农场商业信用融资渠道 5.3.3 创新家庭农场信用融资产品 5.3.4 完善抵(质)押方式及担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著录项学科:金融学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6正文语种:中文语种中图分类:农场;信贷链接:.[学位论文]社会政策支持视角下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以郎溪家庭农场为例目录第一个书签之前著录项学科:社会学授予学位:硕士年度:2015正文语种:中文语种链接: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摘要 :阐述了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对生态农业的污染与破坏,对农业资源也会更加重视;对可更新的资源进行适当的增殖和生产,对不可更新的资源也要加强保护与利用,力争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发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由于生态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农业效益。这种方式既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
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以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优势,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进而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奠定了稳定的发展基础。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4]。
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闫立新.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7).
[2]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9):249.
[3]刘淑凤.简析发展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与意义[J].新农村(黑龙江),2014,25(14):31.
[4]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8):122.
2011 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 浅析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摘要: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 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 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某地实际情况,提出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涉农龙头企业 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 各显所能、 优势互补, 多层次、 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探索出一条具有某地郊区型现代农 业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关键词:设施农业 技术推广 现状 一、绪言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 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 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 代农业的“火车头” ,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 长的“增长极” 。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 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 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 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 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 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 建议 2011 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 二、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 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 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 世纪 50 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 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 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 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 年代, 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 温室很快得到推广, 对保温、 保墒、 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 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 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 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 年 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 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 2000 年,我国以蔬菜 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 210 万亩, 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 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 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 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部分研究成 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 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 养殖等领域。 三、某地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某地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 2 2011 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 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目前从事设施 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而 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等难度较大的问题,导 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某地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 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 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芦笋、食用菌、养殖等方面,种养技 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规模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 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 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某地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 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 生产队伍素质不高。目前市镇(街道)级农技人员学历层次 生产队伍素质不高。 普遍偏低、知识陈旧、结构老化、思想僵化、学习能力不强、靠吃老 本的经验主义种田,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且随着 某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日益萎缩、 老化, 部分镇 (街道) “劳 出现 力荒”“老龄化农业” 、 。 相关政策不配套。 相关政策不配套。某地设施农业起步较迟、规模不大、水平 不高,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政策扶持。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人、 高效益的产业,一栋占地 667 时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需要 万元以上,普通农户想要投人往往力不从心。设施农业的大棚、 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无法向银行贷款。如何解决农户 3 2011 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 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人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某地 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四、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某地 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发展设施农业 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 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 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 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 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 20 个示范户。在生 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 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 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明确各方的责任、 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 实意义。 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 技术采用、 4 2011 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 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 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 源、 也是信息宿, 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 是及时、 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 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 的盲目性, 降低风险。 农技推广部门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 结合自身优势,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带头领办一批 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的专 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以 合同形式把企业、基地和农户连在一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龙头 企业建立,使农产品有了销路,企业也有了原料基地,各自发挥其比 较优势,共同开拓市场空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 产经营体系。 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 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 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 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 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 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 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 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 5 2011 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 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 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 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 和密切配合。 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 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 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 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 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 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 各显所能、 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 《农业推广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 [2] 张英,徐建华,李万良. 《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展 望出版社,2008,4. [3] 邱仲华.《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2. [4] 科学技术部开发中心.《设施农业在中国》.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6,10. 6
farm families through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by John Smit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10 farm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Donald Brown and William McBride, World Development, 2011 family farms: Supporting the global food system, by Ernesto Pollitt and Elizabeth G. Pringl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2012 farmers in a global economy: The need to invest in small-scale agriculture, by William C. McKillop and Cheikhou Bo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3 capital and family farm sustainabi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New Zealand farms, by Richard B. Howitt and Stuart Locke, Rural Sociology, 2014 far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n the Andean Highlands, by Gonzalo Alfonzo,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5 family farming: Enhan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Frank J. Convery and Jonathan R. Gillard, Journal of Organic Systems, 2016 approaches to family farming: A case study from Mexico, by Joanne E. Tayl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2017 role of family dynamics in the success of small-scale farms, by Carolina L. T. dos Sant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 2018 from family farmers: Best practices for agri-food system resilience in times of global change, by María del Pilar Olmedo and Stephen G. Sherwood,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2019.
[1]伍泽平.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6,(02).[2]李慧.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03).[3]葛志华.转型之痛“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江海纵横,2007,(03).[4]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海纵横,2006,(05).[5]孙春明.“三农”问题与城市化进程[J].武汉建设,2008,(04).[6]刘涛.“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09,(02).[7]阴月灵.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06).[8]寇丽.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9]谭凌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9,(02).[10]张西茹.“三农”问题要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做支撑[J].西北职教,2006,(10).[1]吴理财.三农问题的三种解释[J].决策,2005,(01)[2]丁祥艳.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浅谈[J].铜陵学院学报,2003,(04)[3]昌正兴.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钟大能.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与贫困落后地区财政的调适——兼谈财政制度对“三农”的制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5]罗恒.市场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江南论坛,2004,(08)[6]任义成,魏刚.对三农问题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S1)[7]王璐,侯敏娜.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8]叶尚志.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开发[J].人才开发,2005,(05)[9]何传新.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探讨[J].理论月刊,2004,(10)[10]李艳民.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对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摘要 :阐述了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对生态农业的污染与破坏,对农业资源也会更加重视;对可更新的资源进行适当的增殖和生产,对不可更新的资源也要加强保护与利用,力争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发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由于生态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农业效益。这种方式既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
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以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优势,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进而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奠定了稳定的发展基础。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4]。
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闫立新.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7).
[2]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9):249.
[3]刘淑凤.简析发展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与意义[J].新农村(黑龙江),2014,25(14):31.
[4]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8):122.
农业技术参考文献
农业推广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那么,关于农业技术专业参考文献有哪些?
[1]樊锡聪.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11-312.
[2]贺警钟、牟筱玲.论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5-36.
[3]邓振营.农业高等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86-87.
[4]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8-9.
[5]张令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289.
[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7]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开发与装备,2013(12)67.
[8]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9]余春友.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6—317.
[10]马志强、朱永跃.美、日等发达国家科技评估的实践对我国科技评估管理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12)122—123.
[11]苏国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1,(6)1-44.
[1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5,(6)1-72.
[13]肖黎.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5)1-58.
[14]徐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5,(5)1-85.
[15]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37-38.
[1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17]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冶科学院,2001.
[18]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19]高志勇.福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20]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3
[1]蔡荣,王学渊. 农业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农业经济问题,2013,04:69-75+111-112.
[2]秦愚. 中国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化发展道路的反思[J]. 农业经济问题,2013,06:19-29+110.
[3]黄祖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8-9.
[4]邓宏图,王巍,韩婷. 转型期农业合作社的现实与逻辑:来自山东寿光的经验观察[J]. 中国农村经济,2014,07:27-38.
[5]谭银清,王钊,陈益芳. 西方农业合作社演化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的启示[J]. 现代经济探讨,2015,05:74-78.
[6]刘颖娴. 当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困境与发展方向——“2012国际合作社年:农业合作社的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2013,03:89-96.
[7]秦愚. 农业合作社的资本问题——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5,07:60-72+111.
[8]本报记者 高伟山.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的时代诉求[N]. 许昌日报,2012-10-12003.
[9]刘宇 王雷. 农业合作社对提高粮食产量至关重要[N]. 中国改革报,2012-10-19003.
[10]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余爱民 胡小芳. 农业合作社的“华丰样板”[N]. 农民日报,2013-10-28001.
[11]应瑞瑶,何军. 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2,07:2-7.
[12]应瑞瑶. 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J]. 江海学刊,2002,06:69-75.
[13]扶玉枝. 农业合作社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4]常青,张建华. 丹麦与中国农业合作社之比较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1,02:25-31+110.
[15]刘洁,祁春节. 我国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完善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2:192-195.
[16]雷兴虎,刘观来. 激励机制视野下我国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之立法完善[J]. 法学评论,2011,06:100-108.
[17]应瑞瑶. 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 南京社会科学,2004,01:13-18.
[18]米新丽. 美国农业合作社法初探[J]. 江西社会科学,2004,03:139-141.
[19]潘建国. 美国农业合作社面面观(上)[J]. 中国合作经济,2004,10:55-58.
[20]雷兴虎,刘水林. 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J]. 中国法学,2004,05:90-98.
[21]黄胜忠. 农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述评[J]. 商业研究,2009,03:175-179.
[22]周波,万小兵,朱朝晖,唐卫青,万洁. 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8-72.
[23]郑丹. 国外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及启示[J]. 农业科技管理,2009,02:55-59.
[24]黄胜忠. 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应性分析[J]. 开放时代,2009,04:27-35.
[25]刘勇. 西方农业合作社理论文献综述[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4-63.
[26]李先德,孙致陆. 法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02:32-40+52.
[27]秦愚. 组织成本视角下的农业合作社基本制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4,08:45-56+111.
[28]林坚,马彦丽. 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3:16-20+79.农业经济参考文献
[29]蔡润英. 农业合作社定义及其法律地位探析[J]. 企业经济,2006,03:158-160.
[30]柴效武,叶益东. “农业合作社+农户”——农村制度变迁过程中组织模式的抉择[J]. 浙江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98-107.
[31]丁俊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2]徐小平. 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
[33]逄玉静,任大鹏. 欧美农业合作社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J]. 经济问题,2005,12:46-48.
[34]米新丽. 论农业合作社的法律性质[J]. 法学论坛,2005,01:59-64.
[35]. 法国农业合作社及对我国的启示[J]. 农村经营管理,2005,04:43-46.
该杂志是正规刊物[杂志简介] 《现代农业科技》是由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委、安徽省农垦局等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期刊,创刊于1972年。大16开本,136页,封面250克铜版纸。2005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编:王洪江,地址:合肥市西郊农科南路40号,邮政编码:230031,电话: 5160716,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5739,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78/S,邮发代号:26-41,单价:4,定价:96,刊期:月刊,创刊日期:1972-01-01年创刊,开数:大16开评定职称应该杂志社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评定职称只有国家机关才可以评定的.
现代农业研究期刊不是国家级期刊。是省级期刊。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社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推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主要栏目理论探讨、三农论坛、农业科学、农业机械、植物保护、园艺林业水产渔业、畜牧兽医、水利水电、气象科学、环境保护、交通能源工程建设、经营管理、财会金融、教育教学、职业技术、法制天地
是国家级期刊。《现代农业科技》原名《安徽农业》,1972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368页,彩色四封。影响因子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位于全国同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