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汉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灿烂辉煌的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起源与发展1、囿——中国园林的起始时期2、苑——中国园林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有了进一步的风景组合,有土山等,已经开始营构自然山水园林。在园林中造亭筑桥,种植花木,园林的组成要素已经基本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3、园——中国园林的转变、成熟与精深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私家园林逐渐增加。自然山水园林形成。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古代园林特色1、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以及假山中的各种景象要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一山水景象之中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低起伏状。2、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与自然融合。因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等种种关系,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起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畅,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相互渗透的作用。3、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步移静换、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4、表现自然与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而然的状态。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汉民族文化观念所在,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古代园林类型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一)、按占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体型高大。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师外戚、王公官僚、富商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现存著名的有北京恭王府,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上海豫园等。(二)、按所在地域分1、北方园林 因地域宽广,所以占地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古都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候条件所局限,河川湖边、原石和常绿树木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美显得不足。北方园林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古代洛阳为代表,也应了古诗'天下名园重洛阳'。2、江南园林 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因面积小,故略感局促。南方园林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3、岭南园林 其明显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较高而宽敞。再则由于处于南方海滨,近代以来建筑受西方影响。现存岭南园林著名的有广东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等。2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编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最主要的构景要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开创了人工造山的先例。东汉梁翼开创了从神仙世界的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模仿的先例,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唐宋以后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明清造山艺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水为表现自然,水也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自然是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幽远的境界取胜。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为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二为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浮廊可渡,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三为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花木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古树名木对造园气氛非常重要,除花木外,竹子在园林装饰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在向往中的自然。鸟兽鱼虫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饲养动物。园中动物可以观赏娱乐,也可以借以扩大和净化2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堂、楼、馆、榭、轩、舫、亭、廊、桥、墙1、厅堂 是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2、楼阁 是园林中二类建筑,属较高层的建筑。阁要求四周开窗,每层设围廊,以眺望景观。3、书房馆斋 馆可供宴客之用,体量有大有小,与厅堂稍有区别。斋供读书用,环境隐蔽清幽,尽可能避开园中主要游览路线。4、榭 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平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水榭则要三面临水。5、轩 小巧玲珑、高敞精致的建筑物,室内简洁雅致,室外或可临水观鱼,或可品评花木。6、舫 是仿照舟船造型的建筑,常建于水际或池中。7、亭 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憩观景。8、路与廊 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是有观赏的作用,是中国园林中最富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9、桥 一般采用拱桥、平桥、廊桥、曲桥等,不但有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用以隔景,在视觉上产生扩大空间的作用。10、园墙 是围合空间的构件。园中的建筑群如果采用院落式布局,园墙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匾额、楹联与石刻园林建成后,园主总有邀请一些文人,根据园林的立意和景象,给园林和建筑物命名,并配以匾额题词、楹联诗文及石刻。这些不仅能陶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3中国古代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段编辑抑景先扬后抑,欲扬先抑,采取抑景的办法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常迎门挡以假山、花木等。这种处理叫做抑景。常采取的方法有山抑、树抑、墙抑、房抑等。添景风景点在远方,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植以乔木、花卉作过渡景,这些乔木和花卉便叫做添景。夹景风景在远方,视线两侧空荡无物,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蔽起来,使远处风景显得更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对景造成在甲点观赏乙点,从乙点观赏甲点的构景方法叫对景。框景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或乔木树枝合抱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美景包框其中,似一幅图画,便是框景。漏景园林中常设露窗为装饰,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种叫漏景。借景借远方的山林亭台叫远借;借临近的大树建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浮云叫仰借;借池塘中的游鱼浮萍叫俯借;借四季之花或春夏秋冬自然之景叫应时而借。4中国现存的著名园林编辑1、颐和园 北京西北郊2、承德避暑山庄 河北省承德市3、北海公园 北京市中心区4、沧浪亭 苏州市南5、狮子林 苏州城内东北部6、拙政园 苏州市东北隅7、留园 苏州闾门8、个园 扬州市东关街9、何园 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10、寄畅园 无锡市西郊惠山东麓锡惠公园内11、豫园 上海老街城隍庙北12、清晖园 广东佛山顺德区13、可园[1] 东莞市区14、兰亭…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 绍兴城西15、北京大观园5中国已损毁的著名园林编辑1、圆明园主体建筑…(1860年)第一次被英法联军烧毁2、圆明园残存建筑…(1900年)第二次被八国联军烧毁6中国已消失的著名园林编辑1、阿房宫…秦始皇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建1、良岳…宋徽宗营建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本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结 语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各位朋友,大家好,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园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入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笋”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园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西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园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朋友: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各位朋友: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您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叹:扬州个园,确实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不断积累不断进步,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下文是关于积累的议论文素材和范文,各位同学,赶快来积累素材吧。
1、孔明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眼光远大,但他愿意到南阳工作。他不断丰富自己,积累力量。最后,刘备出了南阳,诸葛亮出了南阳。他巧妙地借东风,与儒家作战,六出岐山,七夺孟火。他成就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帮助刘备、孙权、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诸葛孔明的成功在于他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这是他成功的法宝。
2、被越王夫差打败后,他并没有陷入低谷。相反,他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的到来。他对夫差示弱。他和人民很亲近。他在沉默中积累了一切力量。最后,他将积蓄的力量化作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敌人,创造了三千岳家可以吞下吴国的神话。越王勾践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积累自己的力量,准备出发,形成强大的力量。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3、万丈高楼,是一块块砖石垒起来的;万里长征是一步步跋涉出来的;浩瀚林海,是一棵棵树木堆积起来的;我们的成功,是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请不要想光靠你天生的聪慧来获取成功,否则,也会落得一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朋友,请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学习吧,只有积累才能助你取得成功!
世上有些事真怪:不是你根本不会,而是你从未留意。于是事到临头,茫然若失,措手不及。这便需要积累。
积累,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妙。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成功,积累经验,甚至于积累错误。在积累中,真知会慢慢向你靠近。
知识,会在积聚发酵中突变为一种能力。“厚积”方可“薄发”。若能如此,又何必生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生活,似乎毫无秩序而秩序又无处不在;貌似杂乱无章却始终奔涌前行,就是那种独有的魅力无时不再撩拨你的情怀,告诫着我们:成长离不开对生活独有的发现和感悟。
成功,我们的脚步为它从不停止,它在不停的用它的或恬静或热情的微笑,鼓舞着人们的自信,让那追求的心不断膨胀升华。它不是天方夜谭,不是海市蜃楼;它不是黄粱美梦,不是昙花一现。那里你的汗珠将熠熠生辉,你的痛苦将化为纯美的笑意。
经验,在大量重复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敲打着人的心灵,使人们无数次冷静下来,清醒的说“路,还在脚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验何尝不是一笔难计的精神财富?路走多了,便能知道何时该万分小心。跌倒,正是你再次启航的开始。
错误,则是用人们最不喜欢的方式,从人们最不愿意见到的角度,揭开世间所有秘密。没有哪种色彩能与错误相媲美。错误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深沉,它是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让人迷茫,让人奋进的魅力。
这就是积累。它不惊天动地,却能潜移默化;它不是色彩斑斓的,而是一种雄浑含蓄的;它不是风靡一时,而是一种海枯石烂
记住,好的事物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积累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积累需要毅力与不懈的努力奋斗。我们需要用心的将万物积聚,逐渐聚集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大笔的财富。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积累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道理论据: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燕尾服的艰苦工作,并长斯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事实论据:
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司马迁游学积累。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匆匆而过,我们挤压时间的海水,努力学习知识,为我们来日的美好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就像毛竹一样,悄悄地壮大着自己的根系,用十二年的时间武装自己,希望创造自己的神话。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古代着名的军事家孔明,身怀雄才大略,却甘心躬耕南阳,他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蓄积着力量。终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走出南阳,他巧借东风,舌战群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成就了自己一生的风采,更帮助刘备和孙权,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诸葛孔明的成功在于他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知识是他成功的法宝。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以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成熟,蓄势待发,他向夫差示弱,他亲近百姓,他默默地蓄积这每一分力量,终于使积蓄的力量化作利剑凶猛地刺向敌人,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
越王勾践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力量积累起来,蓄势待发,形成强大的力量,终于,他获得了成功。
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创造了一个个体育神话。他的身高1。96米,使他爆发力不强,但博尔特却照样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接受米尔斯教练的艰苦培训,他在大街上秀舞放松,他进行背部训练减轻自身病痛,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博尔特是个会蓄积力量的家伙。他一次次打破了世界记录,他一次次打破了人类的极限。他成功了,创造了田径赛场上的一次次神话。
博尔特的成功同样是在不断积累自身的力量的基础上获得的成功。
可见,成功源于积累。
而现在坐在教室的我们,不也正从老师身上,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吗?为的是什么?近期目标当然是考上个理想的大学,远期目标则是为自己打造一个美好的将来,为了能够为祖国做出贡献,为国家积蓄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积累,把握机会,获得成功。
成功源于积累,积累是成功的基石。让我们共同积累,蓄势待发,一飞冲天!
金代大宁宫西苑在金代称作大宁宫,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离宫御苑,水面辽阔,以水景取胜,人工开拓的大湖之中筑大岛名琼华岛,岛上建广寒殿。大宁宫内共有殿宇九十余座。琼华岛的山体形象以艮岳为蓝本,琼华岛上的人工山石据说也是东京旧物。金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将北宋汴京艮岳遗留的太湖石运至西郊御苑,名曰“折粮”,西苑琼岛的历史由此开始。二、元代西苑元代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建大内御苑。图片园林布局沿袭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其中“一池”为园林水景太液池,“三山”为万岁山(金代琼华岛)、圆坻、屏山三个岛屿。池中三个岛屿呈南北一线布列。元代西苑中最大的岛屿为金代的琼华岛,后改名万岁山。万岁山的堆筑是为模拟仙山琼阁的境界。万岁山的地貌依然保留金代模拟宋代艮岳万岁山的旧貌,其山顶依旧为广寒殿,广寒殿是岛上最大的建筑物,山的南坡中间为仁智殿,左右为延和殿、介福殿。岛上建筑布局呈现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太液池中的其余二岛相对较小,一名“圆坻”(夯土筑成的圆形高台),一名“屏山”(西苑中最小的山,在“圆坻”之南,上植木芍药)。
开通VIP隐逸精神的发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论文摘要:隐逸精神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形式及思想意境等均产生过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通过“归田园居”的实践行为,促进了别墅园林的大发展。唐宋,“中隐”倡导将实践转为精神享受,文人园林兴起并促进私家园林大发展。明清,“隐逸”淡化,融于造园技巧中,成为单纯的情调、意境。关键词:隐逸精神;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林隐逸精神指人们由于自身或者时代的原因,本体在精神层面相对脱离现实社会,试图更为独立地去观察、分析,并努力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复合体。[1]中国古典园林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其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隐逸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古典园林的发展也促进隐逸精神完成了自身的演变。
园林毕业论文5在轻风5论文8网很多的哦,你可以4参考下k,如果还有不q清楚的,可以3咨询下v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n前也q是求助他们帮忙的 还有些资料中2英自然式园林艺q术之c比1较 中5国与w英国的园林分3别作为2东西方7两大o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5都经历a了o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3北方8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2代表的中8国山v水3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4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8),其造园风0格就未发生重大o改变。而英国自然风2景式园林直到上e半期才e冲破西方1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4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7手2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6近、现代西方7园林的主流,直至今5天u仍5对世界园林艺c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3说,英国自然风8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m开s创园林艺x术新局面。更为1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3,它还受到了i中3国古典园林广c泛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英自然风3格园林的对比2研究,成为3西园林艺p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c一r。 论文0运用平行比1较和历g史比3较为6主的综合研究方8法,对中0英自然风5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h特点进行全面、深入b的研究,从8自然环境、人p文5因素、历a史背景、艺f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4面分7析了v中2英自然风0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8国的山e水1园与y英国的风0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5本质上q看,中7、英自然式园林仍2然是两种完全不o同风1格的园林艺j术。中2国山v水4园源于t自然,却高于q自然,反1映了v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5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8化3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m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4化1大l融合的今1天q,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s,促进中3英园林艺r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h融合,开w拓视野、互8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2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x思考的一w个x问题。 i九②
一、金代大宁宫西苑在金代称作大宁宫,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离宫御苑,水面辽阔,以水景取胜,人工开拓的大湖之中筑大岛名琼华岛,岛上建广寒殿。大宁宫内共有殿宇九十余座。琼华岛的山体形象以艮岳为蓝本,琼华岛上的人工山石据说也是东京旧物。金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将北宋汴京艮岳遗留的太湖石运至西郊御苑,名曰“折粮”,西苑琼岛的历史由此开始。二、元代西苑元代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建大内御苑。图片园林布局沿袭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其中“一池”为园林水景太液池,“三山”为万岁山(金代琼华岛)、圆坻、屏山三个岛屿。池中三个岛屿呈南北一线布列。元代西苑中最大的岛屿为金代的琼华岛,后改名万岁山。万岁山的堆筑是为模拟仙山琼阁的境界。万岁山的地貌依然保留金代模拟宋代艮岳万岁山的旧貌,其山顶依旧为广寒殿,广寒殿是岛上最大的建筑物,山的南坡中间为仁智殿,左右为延和殿、介福殿。岛上建筑布局呈现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太液池中的其余二岛相对较小,一名“圆坻”(夯土筑成的圆形高台),一名“屏山”(西苑中最小的山,在“圆坻”之南,上植木芍药)。
那必须的吧,那样才能证明你的实验
你好,中公教育专家根据调查掌握的考生数据,公务员考试报考者的申论成绩可以分为三档,也就是三条线:第一条线是30分,30分以下的考生接近一半,而这类考生中初次参加考试的占多数,这表明完全不了解申论、不做任何准备而“裸考”的“菜鸟”位居劣势;第二条线是50分,30多到40多分的考生占很大比重,在考生中是“次多”的群体,仅少于超低分的人数,而远多于高分人数,这一群体中以考过一次以上、对申论稍有接触但未窥门径的考生居多;第三条线是65分,这被称为黄金线,达到50分到65分的考生,笔试总成绩很高,通过希望很大,而65分以上的考生基本获得了一张面试铁票,只要行测不是失常发挥输到拖地,如此高的申论分数必能将考生保送过关。这一类高分考生往往属于“精算师”群体,经过了长期的准备、长期的训练、反复的攻读和批改。公务员考录实践证明,申论得分在60分以上,胜出才有希望。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笔试春风得意的申论王子?需要明确自身优劣所在,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欠缺什么,哪些条件能让自己得分,哪些地方则可能失分。根据对申论完全没有概念、有初步接触但未窥门径、有较多经验但缺乏信心这三类考生的基本情况,中公教育专家建言通过以下途径,注意以下五个环节,破五种劣势、立五种优势,有计划、有步骤、严格按客观规律学习,在未来几个月内提升申论成绩或确保通过笔试是完全可行的。 一、破理论之缺,立材料优势上了申论考场,最晴天霹雳的事莫过于——考的题材没想到,事前准备的材料用不上。都说国考和多省公务员考试不考热点,谁想到2012年国考省级以上考了年度最热的道德滑坡和道德文化建设,2011年两次多省公务员考试的人口普查、张悟本事件和科学精神也属于政府工作和社会热点,就连一向避免“趋炎附势”的上海市考,也考了社会管理创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两大热门话题,那么2013年的考试会不会延续直面热点焦点问题的趋势,以大热入题呢?把宝一面倒地押在“热点”上或者“非热点”上,都可能智者千虑,顾此失彼,押哪一种都并非万全之策。考生需要明白,出题的思路必然在意料之外,而答题的思路一定在意料之中:所有的申论问题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离不开现行的、长期有效的政治理论,掌握所有问题的答案,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所有问题的答案,根本上在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之内,在政府和知识界对于各类现实问题的方针、政策和观点、意见之中。答题要依据给定资料,但根本性、深层次的答案思路在试卷给定的材料之外,而在理论知识之中。这就是申论备考的基本定律:功夫全在诗外,成绩源于积累。要想使你的答案更卓越、更出众、更契合官方的理论框架和政策精神,就必须加强学习积累,弥补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的不足,让自己快速成为熟练运用政治词汇的一名行家里手,确立材料占有上的优势,能够预先判断考试题材、储备相关材料,抢占申论考试的先机。中公教育《申论热点标准表述与命题预测》专项图书曾成功命中过多省考试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主题,而中公学员专享的考前重要预测、最后预测等材料,命中过的考试主题、热点知识点和政策文件、领导讲话、专家言论更是不胜枚举。考生可以将中公申论教材、热点图书和学员学习材料的阅读贯穿于考前学习的全程,前两个月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地阅读教材,最后一个月逐步缩小范围,接近命题考点,以这样绵密有序的布局,必能或多或少地预先命中试题,加大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破能力之漏,立基础优势面对申论试卷,考生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尴尬是——作答问题找不准切入点、形不成思路,不能快速准确地从材料中抓出要点,并梳理成有逻辑的答案。阅读材料时,经常会感到材料反映的不只一个问题,而是两个甚至多于两个问题;要解决的不只是一个矛盾,而是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矛盾,怎样把握材料的主题或主线,让人焦虑和纠结;概括争议观点,或者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不是找到的点太多,就是找的太少,而字数要求也不是太多就是太少,让人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笔。不知道答什么、怎么答,望题兴叹的结果,往往以仓促作答、照抄材料或凭空发挥、敷衍成篇收场。多数考生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以为是材料和问题的设置太复杂,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基本训练不足的结果,体现在申论考试作答所必备的五种基本能力上有疏漏,或者强于理解弱于表达,或者强于对策不善分析,要么答题太格式化,要么语言过于随性。这些问题有一个最务实也最省力的途径来解决——或许也是唯一的途径,要针对五种基本能力,展开专项训练,或强阅读理解找主线,或强概括归纳抓要点,或强综合做分析,或强提出和解决问题提对策,或列提纲全面优化文章。只有堵塞了能力漏洞,打造一个全面均衡的能力结构,才能切实筑牢申论作答的基础优势,“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在实际考试时达到左右逢源、灵活化解各种试题攻势的境界。中公协议班学员和申论批改系统的专项能力突破模块,就提供这种多样化基本能力的专项训练平台,为考生系统地打基础、强素质、练能力提供有效抓手。 三、破真题之困,立解析优势每一次申论都是稳中有变,题型、问题设计和题量、难度设置上都会小幅创新,使熟悉申论的考生也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考的题型没想到,题目的要求难理解,题量和难度偏大,规定时间内答不完,这些都是考生展开试卷后常见的困惑。从国考到省考,宣传材料已成“保留节目”,但“宣传提纲”和“宣传要点”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区别?要写责任书、公开信、意见,有什么格式要求,应怎样称呼?概括一句话的含义、解析一项工作原则的内涵,要按什么规则解释,是只能依据材料,还是可以调动背景知识,运用国家的理论框架和政策精神进行解析?正确的认知只能来源于对以往真题的学习和研究,由以往怎么考来预见今年怎么考,由以往怎么答来推测今年怎么答,让自己的试题理解和解题思路建立在真题及其解析的基础上,在经验的总结中求得最优的解题方案。实践出真知,而真题是作答实践之源,学习申论、提高应试成绩,真题的分析和练习是无法绕过的一个环节,不了解、不练习真题或是受错误的答题思路误导,难免会在考场上马失前蹄;反之,读透做熟了真题、正确的解题思路烂熟于胸,就等于掌握了制胜的锐利武器,必将敲开申论应考成功的大门。考前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步骤是对历年真题的全面梳理掌握,如阅读中公最新版《历年真题》,在看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争取全面做一遍,或者择精择要做几套,深化对申论考试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进而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确立申论应考过程中解题环节的优势。 四、破阅卷之惑,立作答优势“金榜题名时——未中。”公布的申论考试成绩与估分的结果大相径庭,原本信心满满,一下子被打入失望的深渊,不知自己错在哪里,是众多考生无奈和痛苦的根源。为什么实际分数与自我感觉、考后估分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即便很多几进几出考场的“申论老手”也往往吞下一枚苦果,百思不得其解。细想一下就不难明白,成绩查询结果只是一个分数,既看不到答卷、阅卷者的打分细节,又看不到考试主管部门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无从对照自己的答卷,明晓自己失利在哪里、应朝哪个方向改进。不提供参考答案的“黑箱”阅读方式和不掌握阅读标准、不清楚努力方向,是考生主观估分和实际得分落差巨大的根本原因。博弈要想胜利,就要了解游戏规则;申论要想过关,就要知晓阅卷标准。“知彼”才能制胜,而阅卷标准并无官方来源,高公信力、高可靠度的培训机构就成为了解阅卷标准的唯一选择。如果仅仅提供阅卷标准的文本,对考生来说,缺乏结合例题的讲解和使用方法的具体说明,利用价值仍然不大,光看标准仍然不会答题。只有同老师的讲评、习题的批改结合起来,从讲评和批改中带出阅卷标准的具体要求、具体应用,才能让凝固的知识活起来,让考生对照标准学会正确高效地做题,对纹对路地契合阅卷标准,了解什么是结构框架,什么是采分点、扣分项,动静得宜,一进一退、一收一放,完全吻合规则尺度。因此,走出申论盲区和误区、契合阅卷标准、提高申论成绩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作业批改,这是知彼知己、提升自己的最佳选择。 五、破文章之伤,立表达优势文章是申论得分的大头,又是很多考生眼中的“鬼门关”,觉得按时限写完文章难,写好文章、让文章给整套答卷加分更难。许多应试文章总论点、分论点均无可指摘,但结构上、常识上、语法上存在硬伤,或者忽略了衔接过渡,或者缺失了对策或问题分析的某一部分,或者毫无论据和论证方法,或者张冠李戴用错材料、写出笔误,或者语言支离破碎,毫无文采光芒。这些有时间限制的问题,有自身资质、眼与手是否高低协调的问题,更主要地是缺乏应试训练,没有按照应试作文的规律,把文章练好。掌握到窍门,明确了文章有几个重点突破、重点提升的环节,再去集中地做一些训练和设计,文章的水平并不是不能迅速提高上去的,借助专业教师的讲评和批改来指导练习、引领提升,就是短期内实现提升的捷径。通过文章写作练习,不仅避免文章常见的硬伤,还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让文章写作成为一项优势,为申论整体得分再添助力。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着眼“五破五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开展学习,考生的申论能力和成绩必将有质的提升。愿每个勤奋用心的同学,都能收获锦上添花的另外30分!
一是把握几个原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政府立场,首尾相应,这是申论写作中要把握的最基本的几个原则。首先,正确的格式,整洁的卷面,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这一点,对于已经历过中考、高考的考生们来说,应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其次,在公务员考试中,应该树立公务员的虚拟身份,站在政府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要公平、公正,体现政府的立场。再次,一定要做到首尾相应,在文章结尾部分再次点明主题,和开头相呼应,这样才体现出文章的完整性。当然,掌握了这几个原则,只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前提而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申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考生在日积月累过程中知识积淀的结果。二是提炼出适合自己的答题套路。有些考生并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作基础,而且可能常常会觉得无从下笔,或者言之无物,这个时候,不妨多看一些关于申论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答题套路。尤其在文章的论述部分,对策分析和论证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也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对于对策的探讨可以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在答题时对此加以灵活运用。当然,也有不少专家并不赞成将申论写作格式化,写成毫无特色的“八股文”,这种反对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考生来说,总结答题套路仍然不失为一个较为适用而且颇有成效的选择。因为,四平八稳的写作方法虽然不会让你的文章很出彩,但它至少可以保证你不会在申论考试中分数太低。
一、了解申论,梳理申论各专项题型做答思路及技巧复习初期,考生需要系统全面的了解申论,梳理申论各专项题型做答思路及技巧。申论考什么、怎么考,题型种类、命题规律、材料特点、作答要求等。在建立了对申论的基本认识,掌握科学备考方法后,制定复习计划。建议参考申论考试大纲及历年真题试卷。在了解申论之后,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所以学习方法也会有差异,但高分同学的相同点是:阅读解析能力非常强。二、专项训练在了解申论基本情况之后,就要对各个模块进行全面复习了。申论考试一共有概括归纳、综合分析、提出建议、贯彻执行(应用文写作)、申发论述(大作文)这5大部分。考生在备考时,务必要了解每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把各个题型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才有助于把握申论考试的整体结构。针对各个题型,复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一)主攻小题,打好基础一套试卷有五道题,四道小题一道作文。四道小题,共60分。申论小题型的评分标准是踩点制,阅卷老师会根据手中的评分标准对考生的答案进行评定。阅卷时将采取双阅卷取平均分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阅卷的公平性。做小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作答对象和作答要求;其次要仔细阅读材料,有的要点夹杂在事例中,要找到关键词关键句,多注意某学者、某政府官员说的话,总而言之、本质上、其实这样的词汇,后面一般都跟着要点;最后要按照科学分类的方法,有逻辑的把答案梳理出来。回到材料中找要点时一定不能漫无目的的阅读,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甚至有时需要梳理段落逻辑。答案尽量一次写好不要涂抹,写在小方格纸上,做完后跟答案去对比,对比后要注意分析为什么这点没找到,或者为什么答案用这个关键词而我没用,边做题边总结。1.概括归纳题题型一般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传统型有概括问题,概括对策、概括主旨、概括原因等。作答思路是(1)阅读题干,明确概括对象;(2)查找要点。作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深耕材料,找全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依据要点划分好作答的层次,最后将要点概括表述出来。此类试题通常对作答字数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2.综合分析题题型分类:句子理解型、启示型、词语解释型、观点评论型。一般作答思路是,是什么:发表观点,或点名本质、或指出定义;为什么:分析论证,主要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入手;怎么办:提出解决对策;建议考生多关注《瞭望》、《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报刊杂志和网站的新闻时事,多看评论文章,学习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3.提出建议题题型分为提出建议题和综合类建议题,综合类建议里有提出建议+概括归纳,提出建议+贯彻执行,提出建议+综合分析。如何答对策题?首先,确定主体,如国家、社会、个人、自身等;再次,根据各个主体承担的责任来确定其需要作出的对策;最后,总结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把整道题的立意拔高点。这类题目关键是要做到对策有针对性且具体可行。大家在读材料时就需要重点关注材料反映的问题、某些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相关文件表述以及材料本身体现的对策,专家学者的言论和相关文件表述能够指引我们找到对策。申论的材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围绕当前的时事热点展开的,大家平时要多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国家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搜集和整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进行分析、理解,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广阔的思路。4.应用文写作题型分为:1、讲话稿/发言稿;2、新闻稿件:短文、短评、新闻稿、新闻报道、专栏点评;3、备询要点;4、提纲;5、工作方案;6、宣传稿、宣传手册;7、会议简报;8、编者按;9、倡议书;10、导言、引言;11、调研报告;12、问卷设计; 13、讲解稿;14、建议书;15、工作报告。应用文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把握。形式就是掌握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层次,对如倡议书、宣传稿、报告、通知、公告等常见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层次要烂熟于心,同时需要深刻理解每一种应用文的使用环境,比如倡议书很多时候针对的是人民群众,那么它表达的情绪应该是富于热情,有感染力,而报告属于对上行文,措辞应该言简意赅,严肃、规范、得体。应用文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材料,比如写倡议书时应该倡议群众怎么做,这些在材料中都会有或直接或间接的提示,之前讲到的对策题作答思维完全可以运用到其中,你只要把握了基本的格式要求后,从材料中提取相应的内容填充到相应的层次就可以了。(二) 兼攻大作文,进阶提升题型分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文章论述题是国考申论的必考题型,一般为最后一道大题。大作文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迎来质的飞跃,需要不断去打磨,平常要积累素材,看大量范文,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自己也要多写多练,再找老师批改等。大作文写作要做到这几点:第一、观点要明确。总论点不能乱拔高,开头尽快点题。关于分论点确立,没有固定格式,先看前面小题和作文主题的关系,找出最核心的、和题干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提炼总结,材料中的问题、原因、意义、危害、对策等,都可以做分论点。第二、结构要完整。策论文重在对策、政论重在分析,不管哪种结构都要有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结构。第三、论证要充分。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观点,事实论据,可以用材料里的例子,并进行有效加工,同时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理论论据,优先使用材料中的,如果没有,不能瞎编乱造,建议考生多关注新华网、人民网、《半月谈》等,尤其要关注评论员文章,了解最近国家的大政方针,奠定理论基础。第四、语言要流畅。第五、卷面要整洁、美观,字迹要清晰。作答原则(1)材料为主提炼观点:结合材料与主题、提炼论点,给定材料已明确主题,大部分真题还给出了观点,因此总论点往往提取自材料中。考生作答内容虽不拘泥于给定材料,但是文章的论点与材料紧密关联。案例来源:引用恰当、适当加工、控制篇幅 ,给定材料中的案例按需引用,经过提炼、语言加工可用于论证,但是仅限于个别观点论证过程中使用,论证素材不能全部照抄照搬给定材料。(2)提纲为基提纲应包含标题、总论点、各段落主旨及论据、结尾提纲内容不多,却可以帮助考生在写作之前理清思路,使文章内容富有逻辑、更具条理性。提纲应包含标题、总论点、各段落主旨及论据、结尾。关于这五大专项的学习,申论一点通APP或官网里都有详细的视频讲解,也有单个模块的讲解,上面的那些答题技巧,课程里面都有,大家可以去看看哦!三、找出短板,加深练习经过专项训练后,大家有了一定的申论学习基础,这个阶段可以巩固和强化自己所擅长的能力,补足知识、能力、技巧的短板,要多做真题演练提高自己的答题速度和能力。一,这个阶段主要用于查漏补缺,合理规划答题时间,所以做真题试卷时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解答问题,养成好的应试习惯。二,在做每一道题目时要弄清楚,不能模糊不清,考前的多做练习会更好的加深你的解题印象。从而考试时答题也会思路清晰不慌。所以一定不要怕麻烦要自己多加练习,毕竟一个月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你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回报那你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做。这样进入考场才能真正的“肚里有货”,心里不慌。四、模拟整套试卷,查缺补漏考前安排模拟考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考试,可以帮你更好的去规划做答顺序和分配答题时间。模拟考试尽量在下午14:00-17:00,这个时间是国考申论考试的具体时间,下午的精神状态最接近。在完成一套试卷的时候,严格模仿考场,手机调整成静音状态,保持环境不受干扰。模拟试卷可以选取历年国考真题。完成模拟考试之后,一定要找专业的申论老师进行整卷批改。得到模考的分数及指导,知道自己欠缺需要在哪里进行调整或加强练习。申论一点通APP或官网里有申论批改模块,可以选择一套真题进行模拟考场练习,然后提交给老师批改,我们的批改都是由公考从业5年以上老师进行人工精批,相信让老师指点,你们一定会更清楚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更有方向去复习。建议考生总结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应用文、大作文的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修改,形成自己的答题模板。对于梳理的那些社会热点,考生也可以进行一下个人的命题预测和分析。
高中议论文素材积累摘抄大全
导语:一切皆能够变,唯有我们的理想不能变;一切都能够长,唯有我们的傲气不能够长;一切都能够老,唯有我们年轻的心不能老;一切都能够退,唯有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退。下面励志网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中议论文素材积累摘抄,希望大家喜欢。
1. 而茶,生于幽谷阴坡之上,浸润和风细雨的轻柔,吸取月华星辉的清幽,氤氲着若有若无的山岚野露,骨子里都透着股恬淡。而后细采嫩叶,细细手工研制。等到夜深入静,新月如钩,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低缓就,慢慢冲泡。也不急,等着水气渐散,再一个人去细细地品舌尖上的一股恬淡,隐隐地感觉那一抹幽香融了月色山情:汇入了一片思绪的空白中,所以好饮茶的东方人,恬淡睿智,每个人都是哲人,都是思想者。
2.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3. 窗外是一片诡异的宁静,只有阳光透过树叶罅隙的沙沙响声,天空淡淡的云彩没有颜色,窗内是我拥着我的天空,在一盏茶之冥思中静静绽放我的文字。
4. 风不懂云的漂泊,天不懂雨的落魄,眼不懂泪的懦弱,所以你不懂我的选择,也可以不懂我的难过,不是每个人都一定快乐,不是每种痛都一定要述说。
5. 信任,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这储蓄,是流言袭来时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一盏心灯。
6. 高中经典作文摘抄段落经典
7.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8.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总是像海绵吸水似的,汲取大量的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总是像一座喷泉喷出的水柱似的,善于说出优美动听的语言;总是像卓越的射手似的,使他的语言的利箭精确地射中"意义的靶心"。
9. 母子之爱兄弟之情,虽然也有浓厚的利他色彩,但它的前提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还不能称得上无私奉献。只有超越亲情血缘,超越个人功利之上的利他和牺牲,才称锝上无私奉献。这种无私奉献,既不同于道德家的界说,也不同于慈善家的善行。它不是从“小我”意义上寻求和感悟精神的皈依和心灵的慰藉,而是从“大我”的意义上承诺和践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责任和使命。
10. 政治权利产生一种利益效应。某些人有一种隐藏在政治权利背后的利益动机,这是某些人凭手中的政治权利以权经商的动因,也是某些人以权谋私的动因。
11. 人从来没有输给别人,失败都是自己不够勇敢,以为错过了一次喜欢,还会邂逅美丽的明天。殊不知,一念天涯的抉择,已经断送了今世唯一的相思弦。
12.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13.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14.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航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15. 万里晴空,阳光灿烂。春姑娘晒得都眯缝起眼睛来了。那嫩绿的新叶,那田野的薄雾轻烟,象她的衣衫。随着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简直要顶着脚站出来啦。
16. 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中华文化。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阴历年大门上贴的红春联;那成双的“喜”字,那倒贴的“福”字,那前额突出的老寿星,那戏台的脸谱……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乡愁,魂牵梦绕中华情。
17.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18.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19.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20.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21. 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然而,当苏轼放言“大江东去”的时候,当岳飞吟诵“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当文天祥慨叹“伶仃洋里叹伶仃”的时候,当 *** 高歌“江山如此多娇”的时候,当于佑任悲鸣“山之上,国有殇”的时候,“祖国是什么”的答案还会这么简单吗?
22. 天空是蓝的,万里晴空,一片湛蓝。那种蓝是浅浅的,就像是块蓝水晶,它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纯洁,清爽。望着它,我整个心仿佛都是空的,只有眼球前的这个蓝天。这时候也许会有只燕子掠过,但是,它那乌黑光亮的羽毛与蓝天相比,怎能及呢?深吸一口天空带来的空气,好清爽哦!云儿来了,在它们的衬托下,天空越发地湛蓝,越发的清纯。
23.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24. 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原因起码有二:一是在于它们目标专一,每一滴水都朝着同一方向,落在一个定点上;二是在于它们持之以恒,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从未间断过这种努力。由此及彼,我们可以想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的学者,在它们身上,都体现了“专”“恒”二字。
25. 生活在水中的鱼不知道水的存在,生活在幸福中的人难知晓身边的幸福。只有清醒的人才能意识到平安就是幸福。
26. 生活中的微笑太多了,然而最特殊的就是母亲的微笑,这是任何笑容都无法比拟的,它包含了母亲对女儿纯洁无私的爱,受伤时,这微笑会给我无限的关怀,抹去我的伤痛,脆弱时,它又给我信念,使我坚强,让我信心百倍的面对生活。无论何时,母亲的微笑都是我心中一抹永远的阳光。
27. 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春天,也与美好在一起。挨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春雨,使图画洋溢生机。
28.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29.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东方明珠,好象一枚待发的火箭,矗立于黄浦江畔,她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见证;中关村,宛然一座拔地而起的丰碑,坐落于京北大地,她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标志;九曲黄河,犹如一条长长的彩练,横亘于中华大地,她是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巍巍泰山,就像一位历史巨人,雄踞于齐鲁大地,她是祖国沧桑历史的见证。
30. 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 *** 同发展;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31. 你有你波涛汹涌的豪迈,我有我细流涓涓的从容;你习惯在高山间一泻千里,我喜欢在小村边缓缓流过。你是大江,我是小河。你有你条条框框的教养,我有我无拘无束的洒脱;你习惯在餐桌前慢条斯理,我喜欢在篝火旁狼吞虎咽。
3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33.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34. 她感慨自忆坎坷的人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颠沛感伤,酒情诗意无人共的凄恻悼亡,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思乡怀旧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伤时忧国,让她沉湎于樽中清酒,醉呓中只有声声的叹息字字悲,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用自己的身心吟出了婉约的绝唱。
35.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如一棵树。应该多一些新鲜的翠绿,少一些凋零的枯萎。
36.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呵呵,这么多你记得住吗?我告诉你一句话吧:所有的伟人可以用来写所有的议论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说的话,他可是全省最好的老师之一哦!~~~其实你要找经典的论据,就不如买本相关的书籍好好看看,考试的时候尝试着搬上去用用。有的人物事例在考试中屡试不爽,我高考作文54分,就是这么些个论据用着的呗~~~记几个常用的、万能的,多了你也记不住。比如李白啦,项羽啦,陶渊明啦,等等,可以用来写很多类型的文章,你去看看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看看他们是怎么把这些人和事硬往话题上套的~~~~
1.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4.屈原遭放逐愤而赋离骚 5.司马迁受宫刑愤而成史记
(1)[中日之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以上,寓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相差25%.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巳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2)[古代的以才能的标准来推举人才]魏武帝曹操更为突出.他下过三个命令,要不拘品德,登用人才.甚至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应该由地方官吏保举出来,使他“得而用之”.这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百废俱兴的时候,“才”的需要尤 甚于“德”.尚书说命曰:“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 其贤.”亦就是说,要按才能以任命官吏,按品德以评薪评级也.(还有一个汗武帝的例子,在对方举任人唯贤时可以用以反驳) (3)[这是当今的例子] 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多,专业分工又细,如果以“德”为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标准,即使有超于传统道德以上的共产主义品德者,如果一点不了解业务,也还恐怕不顶事. 何况今天之所谓“德”,还只是一些表面的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积极性而已.“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圃’”.可以想见,盛德如孔子,如果要他去领导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一定自认不如一个老农民的.现在改两句龚定庵的诗,以结束这一点点感想罢:“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4)[这个可以和我们的立下的那个观点一起来反驳(“德”统率“才”,德才是“本”和“标”的关系,在这我们不仿假设德是王维所说的将军,才是士兵 ] 这说法经不起推敲. 有些人品德甚佳,但是没有什么本事,这岂不成了“强将手下有弱兵”?还有些人品德不好,但非常能干,这岂不成了“弱将手下有强兵”?这只能证明品德领导不了才能,经常“失职”.如果品德为“本”而才能为“标”,那么品德好的人才能必然高,根深叶茂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于“好思想支配好行动”,则与“才能”无关.一个人品德好自然会去做好事,但是这不等于他能做大事,因为干大事需要大才能,这大才能是不能从“好思想”中产生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德主义”,儒家是代表.为了突出道德,儒家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把“德”和“才”机械地割裂(不割裂无法突出某个侧面),尖锐对立起来,另一件是把“德”抬到压倒一切的地位. (5)[这个可以拿来加强我们的统治阶级任人时可以扬其所长,制其所短的观点] 还是套用司马光的那句老话吧“各随其长,授之位任”不必求全责备,各取一技之长吧. (6)[虽然然我们已经确立了才是德的基础,但我们也可以假设对方德是基础正确的前提下,然后去推出这个令他们难堪的结论]:在有两万一千九百三十八人参加的最受尊敬的职业调查中,教授与学者以的得票率高居榜首,为什么?请问这是为什么?因为教授与学者是拥有知识、拥有才干的象征,人们对他们的敬佩、敬仰,不正因为他们的才学吗?对于就德是才的基础,就以为德更重要的朋友,我想请你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吃饭”而“活着”是很重要的,“吃”而 “活”是人的第一本能,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可我们能说在人类社会当中,吃是更重要的吗?如此而言,我们还有什么更高境界的追求呢?果真如此,恐怕对方辩友也要送其两个不雅之字了. (7)[这是才决定社会进步的论据]社会发展到今天,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今天我们的上天入地,这巨大变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的才干.几百年前马克思就已充分做出诊断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而今天,生产力中的首要决定因素科学技术难道仅凭高尚的德行,平庸的才学就能够去发扬光大吗? 2006-3-25 04:58 回复 独特的个性魅力 0位粉丝 2楼 (8)[这个事例可以用在我们上次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讨论的论据]在万恶的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为了巩固对女性的统治地位,可见,“才”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犹如洪水猛兽,是“才 “妨碍了他们对女性的统治.告别了万恶的旧社会,党和政府大力地让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让她们获取知识与才干,使我们的半边天告别做牛做马的日子,抬头做人.我们当今的女性更能屹立峰头浪尖,与男性们争耀日月,是凭她们的才干,可见,“才“是女子们抬头做人的脊梁. (9)[这例子普通了点,咱就看着用吧]爱因斯坦,牛顿,祖冲之,居里夫人……等等、等等,这些让我们永远记住的名字的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卓越的才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此他们才名垂千古.德高之士不计其数,青史留名又有几人呢?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我们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 (10)[美女爱英雄}对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有才之士,人们总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人们懂得碧玉微暇而暇不掩玉的道理.我们不常人这样说嘛:年轻人有点这样哪样的毛病不要紧,他们可以慢慢改嘛.德行不足,我们可以容许他慢慢改.而才行的不足,我们允许他慢慢学吗?不能,我们总是说,年轻人,要抓紧时间学点本事呀!何轻何重,不言自明呀.自古美女爱英雄,美女爱英雄的什么,才干是也.多少佳人这样说:我就相中了他的才干.因为自古才子配佳人嘛,可见才干的珍贵.所以,我方认为,当今社会,德与才相比,才更重要. (11)[这段辩词我认为可以提高印像分,呵呵]当今社会,德固然重要,但才更重要.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过硬的本事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很难做出突出的业绩,甚至不能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我们怎么不说“德者多劳,多劳多得”呢?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人类现实社会中,人的“才”是最重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教育得当,他必定可以有高尚的德行.可是才能是有大有小的.如果您的家里有一只猫,尽管它有非常好的“德行”,可是它不会老鼠,您一定会说这只没有用的猫.因为不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凭什么呢?凭的是它抓老鼠的才干.管理一个班级需要有管理班级的才干,管理一个学校需要有管理学校的才干,管理一个城市需要有管理城市的才干, 我们今天的社会对一些干部提出了无为就是渎职的说法……这是一个呼唤才干的时代,因为才干的可贵.能者上前,能者居之.知识就是力量,就连我们今天的辩论也要凭我们的辩才呀,我能说因为我有非常的德行,我就可以把对方辩友驳倒了吗? (12)[联系我国的国情]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弹指一瞬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战胜分裂走向统一;挣脱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 要知道现在的社会已经是知识型的社会了,没有了才,谈什么社会发展?还记得毛主席说的话吗?“我们现在除了做衣服,做书桌.飞机我们会做吗?拖拉机. 对方辩友请回答:没有了才,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弗洛依德说过: “不管文明对个人的限制有多大,人总有办法来对付它.机智是现代人发展起来的最佳的安全阀”文明越发展,压抑越多,人们就越需要机智.”没有了才,即使我们的德行是怎样高尚,你可以做什么?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都可以活得这么潇洒吗?要过那些靠朋友接济的日子? (13)德是人的一种美好的品行,我方观点是它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德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对方辩友是个品德很好的人,您诚实、善良……,但是您种不好庄稼,干不好工作,教不好学生,……,那您品德再好又能如何?还不是一样误人子弟! 换言之德是才的一种,才更包括德.屈原忠心为国却落得投江自尽,难道对方辩友能说他的“德”不行吗?当然,我们不否认屈原也很有才气,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屈原的“才”还不够,如果他有雄才大略,他就可以挽救楚国.所以屈原的失败在于才不足,德有余,所以才比德更重要.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是说明孔明善于用计,他知道以此才可收复孟获,正说明他的才气十足,运用“德”是“才”人的聪 明之处.请对方辩友对上面两例再做阐述,德怎比得上才?清华的那个大学生(我们的海洋同学了)算是才人吗?他们不配这个称呼!屈原的才气远远不够是他失败的根底,他的投河与泼妇骂街有何区别?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人真的有点傻!诸葛亮是因为才气过人才会征服孟获,否则的话别人怎么办不到?自古有德者无数啊!下面我继续阐述我方观点. (14){这一段台词本想晚上想和你们讨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啊,哎!也可以怎加评委的好感]尊敬的对方辩友,我方从未认为德不重要,所以 我方也从不主张用一个道德品质不好、道德作风败坏的人去建设具有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但是我要提醒对方辩友目前的公务员考试还是以才为标准,因为“德”的考察根本无从体现.正如对方辩友一样,我目前只知道你们很有才气,所以你们得以在这里滔滔雄辩,至于德我们根本无从了解,难道对方辩友会因为我的“德”不再跟我辩论,而我方在这里辩论正是因为看重了对方辩友的才气,由此可见才比德重要啊!请对方辩友回答难道你们是用你们的德来辩论的吗?如果是就不要展示你们的口才,如果不是那就是支持了我方观点,才比德更重要!(友情提示;这些材料大都是原文的段落摘抄,少数我做了修改和添加,用的时候也不要太照搬哦,我怕会引起评委的怀疑) 2006-3-25 04:58 回复 .* 3楼 补充1:(这个和发过来的一条短信有点关系) 如果德大于才,请问你怎样表现发挥你的德,因为表现和发挥都是需要才的,你需要教育的才能,需要说话的才能,需要领导的才能,等等,如果你的才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你的德就永远不会被发现,不会起作用或者发挥的作用很小很小,即便你有天大的德却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企业都可以挑选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人力资源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固然是中西方企业最想要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力资源部按照公司的标准,是永远也找不到百分之百适合公司价值观的人才的.因此我们更愿意问,在德、才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你首先挑选那一类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不管什么岗位、不管什么时候,在这两者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根据公司战略的需要,你会选择那一种人? 补充2:(如果他们拿公司选人更注重德时拿这个例子说明现在的实际情况)可能许多人都会想,既然差别不大,那大家都应该选德为先、才为后的人才吧.其实这是中国企业以前的惯性思维,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使然.但现实情况是,据我们的实验和调查,中国企业在对人才的选择标准上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就上面这个问题,有人曾经抽样调查过100家中国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两种性质的企业,结果选择德先于才和选择才先于德的企业数目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分析认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入世以后中国市场的开放使得企业对人才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新兴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公司的战略基本上属于激进性和风险型,人才流动较大,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只要不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对企业做出损害行为,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重视的还是才,如果没有才,德是没有意义的,他们降低了传统中国文化对于德的要求,以才为先是他们公司战略的要求.而相对于此类企业,大型企业和传统行业里的企业,一般都先考虑德,因为这类企业的发展已经相对进入稳定期,他们对于人才的要求首先应该是忠诚和品德,才可以放在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