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大脑的生理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大脑的生理学研究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2000字篇二 探析主流心理学追求自然科学化的原因 摘要:主流心理学采取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试图将自己变成一门自然科学。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分析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性影响,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关键词:主流心理学;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取向 分类号:B84-06 1引言 心理学中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对立的流派。代表前者的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接受“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量化方法五个原则”(高峰强,2001),,以较大的影响力,在心理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主流心理学借鉴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理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以机械自然观为基本世界观,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方法论,吸收了经验主义、客观主义、操作主义、价值中立等自然科学原则,并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设备和成果,建立了类似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来指导自身的研究。这种自然科学取向,尽管促进了主流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造成了“心理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社会责任的迷失”(Bakan,1996)。 那么,为什么主流心理学选择走自然科学之路呢?近20年来,尽管不少学者对这一取向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批判,但是对于它产生的原因,尚未做深入分析。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考察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其中包括:历史上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作者提出,随着心理学科的成熟、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观的演变,人文社会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2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影响 自然科学帮助心理学独立 人类心理一方面作为哲学思辨的主体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种主客体的双重角色,使得心理学同哲学相互交织,难以分离,无法跨出哲学思辨式的研究方法,始终无法独立。近代自然科学首先提出了独立的心理学研究的要求,并贡献出方法论、仪器和测量手段,帮助心理学摆脱了附庸哲学的地位,实现了独立。 19世纪初期,天文学家被反应时间差异所困扰。贝塞尔总结了“人差方程式”,提出了反应时间这一研究课题。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神经生理学、感觉生理学、脑机能研究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以医学家布洛卡、维尔尼克和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为代表的研究者们,研究了大脑机能、神经冲动和知觉等,创造了临床法、切除法和电刺激法,促进了生理心理学的产生。19世纪30-60年代,生理学家韦伯研究了物理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关系;物理学家费希纳利用物理学和数学方法,创造了均差法、正误法和最小可觉察法,创立了心理物理学。1879年冯特借鉴自然科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终于具备了客观性、实证性、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自然科学推动主流心理学发展 主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成果。艾宾浩斯以实验方法控制记忆条件、观察记忆结果,首次研究了高级的心理过程,推动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铁钦纳吸收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秉承原子论,对注意、联想、情绪和情感进行了研究,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采取实证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和还原论,吸收了条件反射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以刺激一反应模型对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实证性研究。新行为主义接受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和物理主义,采用数学和逻辑语言来描述人类行为。认知心理学吸纳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把人的思维看作物理符号系统来进行研究。尽管它反对行为主义对意识研究的忽略,但仍然继承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原则。当今的主流心理学出现了生物神经学化的趋势。它吸收了认知神经科学、生物遗传学、习性学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决定论的视角,以基因、神经和激素等生物层面上来解释心理现象。 如此看出,在心理学独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科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比较晚。加之这些学科本身就不够成熟,其对于心理学的影响也较为次要。 3自然科学成熟的方法论和思想基础 原则和方法论优势 自然科学方法论建立在决定论、机械自然观和客观性原则上,追求普适性真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自然科学具有原则和方法论的优势。 1)决定论:决定论假设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规律。这就意味着,一旦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们就有能力对事件进行预测和控制。因此,决定论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控制的前提。与决定论概念相对的是自由意志,它较多出现在人文社会研究当中。自由意志排斥因果关系,然而没有因果关系,学科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 2)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把宇宙比做精密的机器。这种世界图景具有简明性、精确性、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人文观点承认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复杂性和易变性,这就造成了研究的困难。 3)客观性原则:自然科学家坚持客观主义,尽可能地排除研究者主观态度、信念和偏见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以期发现客观真理。客观性原则还树立了一元的真理标准,有利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对成果的评判。 4)普适性:自然科学追求普适性的真理。自然科学家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来探索个别现象和普遍真理的联系,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论的产生、检验和推广应用。 5)实验方法:在实验方法中,自然科学家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相关或因果关系,产生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较高的可信度。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论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可信度较低。 以上原则和方法的应用使自然科学具备了客观性、普适性、准确性、一致性、可观察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方法论体系。 有利的时代精神 科学的发展是特定的社会阶段和时代背景的产物。因此。“对心理学发展史的理解必须考虑这一学科进化的背景,考虑学科中的流行观念和那个时代的文化,以及时代精神或时代的思想氛围”(Schultz&Schultz,2007)。近几个世纪的多数哲学思潮、时代精神都是有利于自然科学的。 唯科学主义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自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开始,天文、数学、物理、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科学取 代宗教成为最为突出的理智的权威,成为文明世界的世界观的定义者、审判者和护卫者”(Richard,2007)。唯科学主义随之诞生,它认为自然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而其他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在唯科学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主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具有争议的学科,采取自然科学的定位是明智的选择。 从物理属性来阐释人性的机械主义人性观也随着科学革命而盛行。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机械化,工业化和技术化代表了机器变成社会中心这一过程”()。在机械主义人性观和机械化社会的影响下,主流心理学走自然科学的道路,是符合社会思潮和需求的。 19世纪开始流行的实证主义崇尚理性,强调经验,提出科学研究必须采用假设、演绎、验证和数学方法,以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这些思想是与现代科学精神相一致的。通过这些主张,实证主义提高了自然科学的权威,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氛围。 经验主义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自然科学正是通过经验性研究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理性主义否认经验的可靠性,也就贬低了科学的价值。在两种哲学思想的交锋中,经验主义自13世纪开始占据上风,直至今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现代工业文明由理性文化主导,这与自然科学的理性前提是一致的。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基本活动都体现了理性精神,这一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创造了有利于自然科学的文化氛围。 除了刚提到的唯科学主义、机械主义人性观、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文化之外,西方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联想主义、客观主义、身心交感论、物理主义、操作主义,以及达尔文主义等哲学思潮,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吸引了主流心理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相比较之下,人文取向的思潮,如解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则影响力较小。 4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 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具有较多的实践性优势。这些优势即吸引了主流心理学,也成功地推动了主流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对象的性质 从研究对象的性质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机械性、普便性、同质性和易操作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自然科学家能够找到同质的研究对象,进行重复验证。因此,自然科学易于积累、比较和评判研究成果。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发展性、异质性、历史性、文化性、伦理性和不稳定性,操作性也较差。人文社会学者很难找到同质的研究对象:很多人文社会现象随着历史推移而变化或消失;伦理性原则束缚了对研究对象的控制:社会现象、文化和人类个体较难被操作化研究。 从研究对象与外界联系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孤立的,较容易确定因果联系。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则处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交互错杂的关系当中,较难寻找到规律。因此,主流心理学偏重研究具有自然科学品性的心理现象。 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法有固定的程序,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容易得出较明确的结论。因此它也赢得了主流心理学的青睐。在《四十项改变心理学的研究》一书里,40项心理学研究中,有28项采用了实验方法,其他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总结性研究和思辨方法全部加起来,才占了12项研究(Hock,2004)。 自然科学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以求客观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主流心理学追随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化趋势,以对其重要思想进行严密的阐述(Thurstone,1986)。数学方法的引用为心理学带来“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推理工具和逻辑证明工具”(陈宏,2006)。相比之下,人文取向的研究则较少采用数学量化方法。而采用定性方法时,其定性的标准又多为主观,难以确定。结果就造成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难出成果,却更容易产生理论分歧。 另外,技术、设备的应用帮助自然科学家更好地观察、测量和控制研究对象。主流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类似的技术和设备:从记忆鼓、棒框仪、闪光融合器到迷津、斯金纳箱、测谎仪,再到磁共振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技术等;近年来还出现了计算机化的研究趋势。这些技术、设备的应用使自然科学成果产出稳定,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较难应用技术、设施来辅助研究,故显步履艰难。 研究成果的物质转化 自然科学与物质进步直接相联系,多数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到工业生产、生活消费当中,社会贡献是外显的。在实际运作当中,自然科学研究往往和农业、生产制造业、商业等联系在一起,以研究成果换取资金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则更多是非物质和隐性的,不直接贡献于物质资料,较难投入商业运作,只能应用到政府、管理、学术界、艺术等有限领域,获得的资金、政策支持也比较少。 社会认可度 自然科学研究具备客观性和精确性,为社会作出显而易见的物质贡献,因此比人文社会科学受到更多的社会重视。从社会心态来看,由于自然科学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大众缺乏专业知识对自然科学进行批判。而人文社会科学贴近现实生活,大众经常凭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批判,因此,它在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不如自然科学。 5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的促进 科学的发展受社会需求的推动。“科学已经有意识地并直接地指向具体的领域,而且这些具体领域的选择已经越来越不由科学家决定了……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受科学以外的机关或团体――工业和政府部门所组织起来的研究机关或团体所控制”(Mason,2005)。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历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信息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对心理学的需求,更多表现在物质建设的层面。工业、商业、教育、医疗、军事、科学等领域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等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发展。 独立的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是由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提出来的。主流心理学回应自然科学的需要,强调人的机械性和生物性,先天地与自然科学联系到了一起。为了解决狗的腺体分泌遭遇干扰的问题,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转向了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行为主义建立在条件反射原理上,与生理学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1903年法国政府对智障儿童的关注,1905-1913年欧洲向美国的大规模移民,1917年美国加入一战时大量征兵,都需要检验人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Gregory,2006),有力地推动了心理测量运动。现代社会的多个领域――教育、医学、企业、行政、学术研究等,都大量应用测量技术对人的心理进行评估。 美国工业革命完成后,大量涌入美国的移民需要接受训练,以适应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思想分歧需要被调和,以巩固统一的国家观念;工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培训工人,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使得强调行为塑造、社会控制的行为主义被广泛应用,占据心理学统治地位长达几十年。 二战后,战争的推动、计算机与航天科技的发展,都要求对人类认知进行研究。随着西方国家从工业社会迈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车文博,2007)。 纵观历史,心理学独立之时,正是工业化、社会化生产蓬勃发展及社会制度完善的时期。工业社会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的目标,而非人文的、精神的关怀。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业文明中,“心理学服务于这些机器的设计,使得机器最大程度地符合人的能力和特征,同时确保人最有效地使用这些机器”(Denis,2007)。国际竞争造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一般倾向:“工业不大发达的国家总是在大力开展工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则把大部分拨款用在军事科学研究方面”(Mason,2005)。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迎合了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需要。 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开始挑战工业文明和理性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当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为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开拓了空间。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将更加重视自身文化性、精神性的存在。人文取向的心理学也会随之发展。 6研究者的心理因素 研究者的学术偏好 库恩指出,科学中的一些决定并不是出于逻辑思考。而是基于个人的喜好、价值、政治信念和科学共同体中的共识(Kashdan&Steger,2004)。Karl Lashley和Gregory Kimble分别提出,心理学家的学术取向更多是出于性情和世界观,而不是理性思考(Hergenhagnn,2004)。Lashley把心理学家划分为柔性思想和刚性思想两种,以此解释了他们选择不同学术取向的原因:“这些纯粹是由性情决定的。是基于性情而不是理性的选择”(Lashley,1923)。Kimble选取APA成员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不同分会的APA成员、不同学术水平的人士分别倾向于不同的学科取向(Kimble,1984)。 主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学术队伍组成的影响。在心理学早期的学术队伍中,大批著名的心理学家,比如冯特、铁钦纳、詹姆士、高尔顿、卡特尔、麦独孤和伍德沃斯等,都是从医学、生理学或物理学转向心理研究的。在心理学研究中,他们把大量的自然科学方法和成果带入了主流心理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主流心理学也大量吸收了生理学、医学、计算机、数学等领域的人员。即使在今天。很多大学都鼓励有医学、数学或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报考心理学。接受自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人文社会取向的研究者,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主流心理学向自然科学方向的偏倚。 研究者的顾虑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将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自然科学,成为了无数研究者的梦想。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心理学诞生艰难,科学地位不巩固,以至于研究者对心理学的合法性缺乏自信心。由于心理现象的主观性和内隐性,早在17世纪,伽利略就指出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由于心理现象在过去不能被实证研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拒绝把心理学列入科学的名单。由于不能采用量化研究,康德也认为心理学无法成为科学。心理学是否属于科学的问题,至今仍在争辩当中;近20年还出现了关于心理学合法性的危机论。 根据流行的英美科学体系,只有自然科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学科只能勉强算是科学,而人文研究则只是“学科”,不是科学。因此,为了确立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多数心理学家选择了自然科学而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取向。很多心理学家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心存顾虑,于是尽力遵循自然科学方法论:“以方法中心为根基的正统观念鼓励科学家保持‘安全、明智、稳妥一(马斯洛,1987)。 哲学式的思辨成了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大忌。Teo指出,“在20世纪,对哲学式思辨的指责成了对心理学家的死刑宣判”;在建立自己理论的时候,冯特、华生、斯金纳和乔姆斯基纷纷批评前人对哲学思辨方法的依赖(Teo,2008)。为了避免哲学化之嫌,华生否认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将心理现象还原为肌肉活动和腺体分泌的物理、化学现象。在斯金纳的激进学说中,理论研究甚至被完全抛弃(Hergenhagnn,2004)。主流心理学家服从自然科学的权威,忽视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造成了自然科学化的取向。 7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早期的自然科学取向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复杂的属性:物质性、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并存。这四个范畴之间有依存性和时间性的递进关系:在依存性上,序列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由前者演进而来。在时间上,存在无机物、有机生命、社会、意识先后发生的时间关系。由于这四种属性中占据前位的相对客观、机械、静止和外显,所以研究起来比较容易。这就决定了学科自下而上的发展规律。学术研究从基础性的对象开始,这样不仅有利于进行根源性的探索发现,也有利于知识在由低到高的层次上积累和发展。另外,这种研究顺序也符合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从而顺应了社会需求。 由于人类机械性与主观能动性、生物遗传与社会文化影响、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心理研究面临很大困难。刚诞生不久的心理学不具备完善的方法论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展开全面研究,只能从低级的心理现象入手。所以,机械性和生物性的心理现象受到了主流心理学的青睐。 未来的整合趋势 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尽管是明智之举,但是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理论和方法通过忽视不能被数量化的现象来获得流行”fLalvor,2003)。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机械性到能动性,生物性到社会性、精神性,静止到动态,外显到内隐,由片面研究到整体研究,决定范畴到自由王国,功利追求到审美追求,从服务经济到以人为本,从关注人的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当心理学逐步成熟时,人文社会取向的心理学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进行整合。Henriques指出,心理学面临的困难是整合关于人的不同层面的知识的困难,并且提出了一个与上述观点相似的树形知识结构(由四个维度:物质、生命、思维和文化组成),来整合知识系统,从而解决心理学分裂的问题()。 洪晓楠从科学哲学角度阐述了科学与人文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科学只是揭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个维度或几个维度,……人对世界的把握并不仅仅限于科学认知,意义的追问和探求总是多向度的,这就需人文的探索和揭示来完成。只有科学与人文的互补整合,才能完整地表达人的存在的全面性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洪晓楠,2008)。主流心理学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忽略了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维度,是不足以穷尽心理现象的丰富内涵的。一个更为宏观、整合的范式才可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8结语――个宏观的范式 由于以上原因,主流心理学在发展初期走自然科学化的道路,有其必要的学科建设意义。但是“近年来,我们已经观察到逐渐上升的对科学心理学方法论,以及其相应的理论思考的不满”()。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被批评为“解答问题的方法论与所提出的问题之间的不匹配”(Toomela,2007)。心理学中有很多问题并非经验性问题,而是关于意义、理解、道德、文化等宏观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因果关系的描述上(Stam,2006),自然科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学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方法论是由哲学规定的,并且在提出假设、建构理论和解读数据的时候,哲学思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哲学思辨不应该成为心理学的禁忌。 心理现象的复杂属性要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取向的结合,和客观试验与主观经验研究模式的结合”(燕国材,2007)。随著心理学走向成熟,从机械、片面、静止的研究向生态、整体和能动方向发展,它提出了对宏观范式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将使人们强调自身的文化性、精神性存在,也将呼吁心理学展现更多人文关怀。 近几十年来理论心理学、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都有利于人文主义心理学。但是唯科学主义势力余波仍在,尤其在中国,摆脱唯科学主义思想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范岱年,2006)。实证主义也依然拥有较大影响力。心理学界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心理学家们应该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根本依据来决定研究取向,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看了“自然科学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2000字自然科学论文 2.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3. 大学科技论文2000字 4.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5. 科学技术论文2000字(2)

樊平  沈双宏(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5-0315-03 【摘要】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习惯性用左手称左利手。左利手人群的出现激起了科学研究者的无限探索。本论文详细地解释了利手的标准,真实、客观、系统地总结左利手的比例和优劣势,并从生理心理方面探讨左利手形成的理论及其与大脑优势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左利手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左利手  生理心理  研究进展         纵观历史上的左利手典型人物:中国的孔子、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希特勒、智力超群的爱因斯坦、亨利.福特、本杰明.富兰克林;艺术出色的达芬奇、拉斐尔、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毕加索;运动优秀的罗德.利弗、纳芙拉蒂洛娃、蔡振华等等。可见他们并不比右利手来得笨,当然也不能说左利手就比右利手聪明,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看待利手者,杜绝任何歧视。         观察周围的人,他们是用哪只手做下面十个动作的:执笔,拿筷,掷东西,用牙刷刷牙,持剪刀,划火柴,穿针引线,握钉锤,握球拍,用毛巾洗脸。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习惯使用的那只手为利手。根据1989年11月全国医学心理年会上制定的中国人的利手分类标准,如果上述10个都习用右手或左手的,则称之为强右利或强左利;如果前6个动作都用右手或左手,而后4个动作中的1个或4个动作用另一只手,则称为右利或左利;如果前6个动作中有1个动作用另一只手,其余的4个动作用另一只手,则称为混合利。如果用右手写字或拿筷子,而其余项目皆用左手操作的人称为潜在左利者。[1]         1  左利手占比例         对利手的科学研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1946年G.布洛艾德的调查认为总人口中左利者占2~6%;1964年R.布雷恩认为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左利者为 5~10%。中国80年代对14个省的19个单位中进行调查,在这18593名正常男女的调查结果中表明,右利者占%,混合利者为%,左利者仅为%。[1,3]即使把潜在左利计算在内,我国的左利者也仅占%,仍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最低左利手比例。         2  利手形成的理论         先天遗传因素         利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         心理学家赫佩(Peter Hepper)的一项研究发现,根据胎儿超声波图像,利手是在出生之前形成的。这表明,利手并不是习得的。[4]         C.赖夫的研究发现,父母全右利的子女仅~%为左利,父母一方为左利者,其子女的左利率提高至%,父母全左利者,其子女的左利率高达46~50%。中国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         后天影响         在C.赖夫的研究中,56名已形成左利的4到7岁儿童,由于家长不断地纠正,完全改用右手者占48%,无效者仍有14%,其余38%则时而用左手时而用右手。Annett(1989)把右利手基因表示为rs+(即right-shift gene),其研究表明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的经验起主导作用,大约有50%的人可能成为左利手。[3]         3  利手与大脑优势的联系         利手的发育         从儿童的发育过程可以看到手的运动随大脑功能的发育而发展,手的使用也随大脑功能的一侧化而逐渐偏向一侧。         7个月以前的婴儿没有利手的倾向,1岁以内婴儿用左、右手抓物的机率几乎均等。女婴右手率略高于男婴。[1]随年龄的增长,右手率也逐渐增长,2到3岁激增至%,以后则缓慢增长,至7岁为%。[6]左手率随年龄增长相应下降,男孩下降速度较女孩快。儿童在7岁以前还出现左利与右利之间的摆动。 利手与言语优势半球 大脑半球负责对侧身体的感知与运动,所以右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人一般是左利手,左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人一般是右利手。利手被视为语言功能优势半球的外部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利手是对运动功能的描述,所以优势半球与利手不存在绝对完全的对应。 在研究中发现,左利手病人出现失语时1/3是右脑病变,2/3仍为左脑损害所致;而右利手病人的失语则95~98%为左脑损害所致。这不仅说明两侧半球损害都可能引起失语,也表明无论左利或右利言语优势主要在左半球(图1)。 图1 使用左右脑进行语言加工者在总人口及不同类型利手人群中的比例(此图引自参考文献:[4]) 4  左利手的优势与劣势及相关研究进展 虽然左利手的人要忍受晚宴上肘部相撞,适于右利手的桌子以及难以使用的剪刀,但左利手的优势和劣势是大致相当的。 左利手的优势 左利手者有许多显著的优点。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大脑通过中枢神经传递信息到身体的左侧,比到身体的右侧要快15‰秒,因此推断左利手有比常人更强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认识能力,加上人的右脑半球侧重于情感、直觉和艺术,在表象和视觉能力方面的功能比左半球更强,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许多著名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棋手的是“左撇子”的一个原因。 数学能力也可能得益于对右脑的充分使用。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中许多人是左利手或双手同利。左利手的优势甚至在基本算术技能中即可表现出来。[4] 一侧化的脑功能反映了半球的能力方面的专门化,而左利手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脑的一侧化程度要低于右利手者。右利手者脑的两个半球在大小和形状上相差较大,而左利手者脑的两个半球则更相像。此外,左利手者身体两侧生长得更为平衡,一侧视力的优势不那么明显,甚至双手的指纹和双脚的大小都更为对称。[4]左利手除了以使用左手以外,还频繁使用右手,这样就使大脑左右半球得到比较平衡的发展。所以,一般来说,左撇子的大脑功能要比平常人略胜一筹。[8]例如,左利手在大脑损伤后具有更强的修复功能;左利手者或双手同利者比大多数右利手的人音调记忆能力更强。。 左利手除了以上所举优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动优势。不同项目所需的竞技能力因素有所不同, 同一项群的不同类别项目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异。运动员专项所特有的运动素质参与活动是在专项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调查得知,在某些体育项目中,成绩优秀的运动员更多来自某一种利手类型者(图表1)。[4]右半球的图式化、整体化的信息处理能力显示了对复杂情景进行简捷、直接决策的优点,使其对应左利者的运动优势基本集中在快速多变对抗性技能项目中。由此可见, 左利手运动员可能在竞技能力的结构方面更符合这类项目, 因而在这些项目中具有运动优势。[7] 图表1  不同体育项目中优秀运动员的利手倾向(此图引自参考文献:[4]) 左利手的劣势 左利手与焦虑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明显相关。[2,9]我国1981年利手调查的数字也说明了这一点:在1252例精神分裂症中左利率超过正常人的三倍至十多倍。[10]对抗精神抑郁、抗组胺药、镇静药易引起脑电图不同常人的改变。 他们在行动的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方面也不及右利手。用手的习惯也与性取向相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微弱有时明显。一项对2个研究的元分析发现: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是左利手者的几率高39%。但是,我们仍然注意到大多数同性恋者都是右利手。[2]此外左利手更容易发生诵读困难和产生自杀企图等等。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特别是书写,除阿拉伯语外,左利手学生的书写难度均高于右利手,左手书写须较右手书写更处于强制脊柱后凸的体位,从而促进脊柱异常姿势的发展。[11] 左利手者存在已知的健康风险,他们可能遭受出生压力,如早产或者需要辅助呼吸,他们要忍受更多的头痛,发生更多的事故(部分手右利手设备的原因),出现更多膝和关节的问题,更大量地吸烟喝酒,还会出现更多免疫系统问题(包括哮踹、湿疹、花粉热等过敏症状)。[12] 有学者曾为此作过研究,在调查的189名大学生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受伤,左撇子总比右撇子的发生率高,其中在驾驶汽车所发生的意外交通事故,左撇子比右撇子竟然多85%。[13] 5  左利手的研究进展 随着生理心理学的发展, 以及生理技术对大脑信息加工及类型进行探讨的认知心理学的介入, 使我们对左利手运动优势本质之谜的揭示看到了一丝曙光。 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如“恐惧症易发生于妇女和左利手”的研究,引起了社会的反响。对作为技巧运动功能一侧化—利手的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阐明大脑半球高级心理功能不对称的机制。 土耳其安卡拉,巴斯肯特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者曾用Oldfield和McManus法对大学生群体优势眼与左/右利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大学生以右利手为主。左或右利手和优势眼似乎是研究大脑功能不对称性和大脑偏侧型的最可靠的方法。[14] 在大脑半球脑优势现象的研究中对颅骨ⅹ-光摄片的计算机测定发现, 右利手左侧颞一枕区较宽者占64℅, 而左利手右侧颞一枕区较宽者占46℅, 在左利者中有较高的相反的脑部对称性。[15] 心理学家斯坦利.科伦偶然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左利手者的比例大量减少,世界各地的其他研究者也证实了科伦的发现。[12]因此科伦和哈尔彭大胆的想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解释:左利手者去逝得更早。此后进行了大量考证和后续研究,根据一些权威性的研究结果,左利手者与右利手者的生命年限并无显著差异。[8]左利手中也不乏长寿者,如本杰明.富兰克林(84岁)、查理.卓别林(88岁)、帕布洛.毕加索(92岁)、皇太后(现任英国国王的母亲)(105岁)[12]等等。 还有一些病理性左利手。为描述病理性左利的概念, 研究者分析了成人瘫痛发作大样本与左利有关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有三种病理性因素与左利有关①右半身偏瘫的早期发作,②认知缺陷,③临床检查证实有左球大脑疾病者家族性左利也与左利手有关,而与上述提及的病理因素无关。该结果支持病理性左利手和正常左利手之间有明显差别该差别在目前对评估许多假设和左利手有关的异常情况是重要的。 固定性驼背与左利手之间的特异性联系已引起重视,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但目前理论依据尚显单薄。因而,对左利手是固定性驼背的危险因素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证。 2007年,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定位了首个与左利手发生相关的基因LRR下Ml,虽然人们仍然不了解左利手发生的根本原因,但这至少是前进的一步。 参 考 文 献 [1]黄建民,陈伟忠,人体趣谈与保健小窍门 [A].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11,(1): 73. [2](美)Spencer A. Rathus,Lisa Valentino.当代心理学导引 第七版 上[A].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5 [3]刘宇,语言的神经基础 [A].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2~113. [4](美)Dennis Coon著 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A].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03(1):92-93.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09,1:188. [6]陈云英.2004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5,03, 1:229. [7]谢红光, 张敏.  左利手运动优势现象探讨[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12,20(4). [8]姚德鸿 孔祥欣主编.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 人体、医学卷[J].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1):30. [9]张亚林.高级精神病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1: 442-443. [10]李心天.中国人的左右利手分布[J].心理学报,1983(3). [11]青春期前学生左利手与患固定性驼背的危险性.连玉峰译Maununissinem,Markku heliovaara,Jorma seitsamo and mikko poussa [J] . 中国学校卫生1998,4,19(2):159. [12](美)迈尔斯著.心理学[A].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76. [13]龙山.不要强迫孩子改“左撇子”[J].独生子女,2002 (7). [14]Nimet (U) nay Gündo (g)an. Relationship between eye dominance and handedness in two different method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09,9(12). [15](美)  . 蒙卡斯尔,韩济生译. 医学生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出版,.

脑连接组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神经科学子学科,可以用来从宏观尺度上检查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和结构连接关系。研究表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常见的规范脑连接网络实际上植根于电生理过程。电生理学研究将为分层大脑网络中的信息整合提供可测试的机制模型。总之,电生理学包含一组交叉科学技术和方法,可提供对大脑系统神经动力学的探索。原则上,它们可以就功能通信如何在大脑网络中以生物学方式实现提供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广泛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复杂的行为 。 此综述的目标是解释电生理学方法与连接组学研究之间的相关性。 1  简介 脑连接是神经科学中一个年轻而快速发展的分支学科,它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大脑图谱。 连接组研究起源于21世纪初的核磁共振,在图论等数学工具的推动下,旨在提供对健康和疾病中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综合分析 。 电生理功能连通性可以定义为一组描述“跨低级别网络的高级别耦合”的指标。低水平网络是由相互连接的细胞组成,分布在1厘米或更大的皮质上--这种空间尺度在整个大脑中随局部细胞密度、区域深度和该区域内电流的主要方向而变化。因为这种局部回路在功能上是相对同质的,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为“大脑区域”。高水平的耦合构成了这些局部区域之间的信号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区域相隔的距离基本上大于网络中每个区域的空间范围,它们构成了本文提及的高级网络。 电生理技术是历史上第一个测量大脑活动的技术,在基础(人类和动物研究)和临床神经科学中仍然是最容易获得和发表最多的技术。它们由非常多样化的方法组合而成,这些方法随着几十年来传感和计算技术的进步而演变。 它们的特殊优势是:1) 直接评估神经活动的能力,对比间接代谢信号;2) 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3) 从单个细胞到整个大脑的多空间尺度记录;4) 通过神经刺激确定因果效应;以及5) 便携式、可移动仪器的可用性、成本效益和数据质量的日益增长 。 总而言之,电生理学包括一套交叉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为研究大脑系统的神经动力学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原则上,它们可以对大脑网络中如何在生物学上实现功能性通信提供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广泛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复杂的行为分析 。 我们在这里的目标是解释为什么这些独特的特性使电生理方法特别适用于脑连接组研究。 2 电生理连接的度量  电生理数据类型 大脑区域之间的电生理高级连接的测量必须提供 1)高保真度,即足够的信噪比(SNR),以准确表征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号之间的统计依赖性;2) 足够的空间分辨率,以确保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估计不会因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虚假信号交互(“泄漏”或“串扰”)而显着降低。考虑到这两点,电生理测量可以分为两类: (1)    非侵入性方法 包括脑电图 (EEG) 和脑磁图 (EMG)。前者测量大脑中波动电流产生的头皮表面的电位差,后者测量相同电流波动产生的相应磁感应。 (2)    侵入性测量 通常统称为颅内脑电图 (iEEG),范围从皮层电图 (ECoG)到更深结构的深度电极。电极参考位置的选择通常决定了进行测量的神经元群体的大小。测量结果通常反映了来自皮层锥体细胞 (类似于MEG/EEG) 的 LFP,这些细胞总和超过了数千个神经元。 由于颅外传感器远离脑源,脑磁图和脑电图具有较低的信噪比(尤其是在高频下)。与EEG相比,MEG提供更高的空间精度,因为它对头部组织的几何形状和电导不太敏感。MEG也不太容易受到生物伪影的影响。然而,MEG 的购买和运营成本也更高,因此更难获得。传感技术的重大进步有望提供新的、更灵活和负担得起的 MEG 仪器,这些仪器最近被证明对连通性测量有效。  电生理信号连通性评估方法 从广义上讲,电生理连接指标可以分为两类,频带内和频带间。目前流行的两类频带内连通性度量:固定相位关系和幅度相关度量。这些不同的技术被认为可以深入了解两种不同的功能连接模式。对于频带间测量,存在三种典型的技术系列:相位-相位、幅度-幅度和相位幅度耦合,后者是最常用的 。 图1中展示了常规的基于生理电信号的脑连接构造步骤。     图1处理电生理数据以得出电生理连接组测量的基本方法 与所有类型的生物信号分析一样,对电生理连接的最大威胁源于数据质量的固有限制,最值得注意的是空间分辨率和信号泄漏有关——尤其是对于 MEG/EEG。近年来,已经引入了可靠且稳健的方法来减轻泄漏。其中大多数依赖于这样的想法,即泄漏必然表现为具有零时滞的信号之间的关系。在探测信号之间的固定相位关系时,可以轻松消除这种零滞后效应——例如,仅采用相干计算的虚部,或通过使用相位滞后指数。除了上面定义的一类指标,研究者还开发了许多有向指标,例如格兰杰因果、部分定向相干性和动态因果建模。 这些指标利用电生理测量的高时间分辨率来推断两个区域之间信息流的平均(在某个时间窗口内)方向。  面向动态时序连接 上述连接性度量通常应用于许多分钟或几个小时的数据,并且被称为“静态”连接体。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大脑必须在快速(毫秒)的时间尺度上持续形成和分解网络,以回应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需求。  滑动窗方法 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动态连接可以通过“滑动”窗口计算。一个关键点是这种技术提供的效用取决于窗口的长度。反过来,这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可靠的连通性度量,而这本身取决于信号中自由度的数量。一个信号的时间自由度 n  = 2 Bw D ,其中 Bw 是信号带宽, D 是窗口的时间宽度。虽然fMRI信号的带宽为~ Hz,但电生理信号的名义带宽至少为100 Hz。这意味着,在电生理学中,基于滑动窗口的连接测量的时间窗口比fMRI短约400倍。这反过来又使电生理学成为动态功能连接测量的首选技术。在实践中,电生理信号在不同波段包含不同的特征,人们通常会考虑计算窄带信号(如alpha、beta、gamma波段)的连通性。这意味着fMRI在时间分辨率上的改善并没有那么显著。然而,即使对于最窄的波段(例如8-13 Hz alpha波段),带宽仍然保持在5 Hz,在时间分辨率上比fMRI至少提高20倍。 然而,尽管电生理信号的带宽很高,滑动窗口宽度的选择仍然是一个有趣问题。人们真的希望窗口宽度与大脑中网络波动的时间尺度相匹配。然而,在实践中,这几乎肯定是未知的,并且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同样,对于不同的网络,它可能是不同的,随着年龄或参与者的病理状态而变化。也有可能,连通性波动的时间尺度可能太短,无法有效测量窗口内的连通性(例如,对于alpha波段,1秒的窗口,与认知加工相比仍然很长,只包含10个自由度)。由于这些原因,虽然滑动窗口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和概念上直接的工具,但很可能其他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电生理学提供的高时间分辨率。    除滑动窗方法之外 许多技术试图“时刻”检查连通性,即在电生理时间过程中获得每个样本的功能连通性估计。一种可用的技术是相位差导数 (PDD)。简而言之,PDD探测固定相位关系的存在,采集来自远端区域的信号的瞬时相位,并随时间测量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差分导数为零,则暗示瞬态固定相位关系。近年来,基于隐马尔可夫开发的一种技术能够回避窗口问题。该方法假设电生理数据由一系列相互排斥的隐藏“状态”控制。这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大脑都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特定的状态。在未平均或静止状态中,PDD和类似指标往往是不稳定的,并且最终会在时间窗口上取平均值,这最终导致滑动窗口面临同样的问题。然而,在基于任务的研究中,假设相同的实验范式重复多次,PDD 可以在试验中平均。 一种基于隐马尔可夫建模的技术(HMM)能够回避窗口问题。迄今为止,该技术主要应用于MEG,但最近的论文已将其用于EEG和fMRI。HMM假设电生理数据由一系列相互排斥的隐藏“状态”控制。这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大脑都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特定的状态。在最简单的形式中,HMM可以描述单个电生理时间过程中的状态。每个状态都可以用电生理数据的高斯分布来描述。使用这种无监督的方法,大脑何时进入或离开特定状态的识别是自动化的。因为 HMM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自动选择时间窗口。 3  利用正在进行的电生理活动来定义电生理连接组 许多常见的电生理分析本身无法提供对大脑行为关系的全面机制理解。电生理测量通常重复多次,并且在试验中对数据进行平均,以检测相对于“基线”参考期的可能影响 。 在大多数电生理研究中,基线被丢弃,将持续的大脑动力学视为“噪音”。在这里,我们主张充分利用,而不是“纠正”,正在进行的神经过程及其空间组织对电生理记录的贡献。与任务相关的连通性变化通常将正在进行的电生理过程视为“噪音”。 同样重要的是,研究少数与任务相关的传感器的选择方法忽略了电生理数据的分布式空间组织 。 小节详细阐述了正在进行的电生理活动的空间组织(即跨区域对的连接强度的全脑模式),并讨论其行为意义。小节简要回顾了有关正在进行的活动动态的最新证据。   持续的电生理活动具有内在的时空组织 颅内电生理学中的内在空间组织 尽管颅内研究通常缺乏全面描述内在连接网络所需的全脑覆盖,但个别研究证实了特定内在连接网络的存在 。 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所有规范频带中,组级 fMRI 连接组与汇集的全脑ECoG连接组之间存在适度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许多寻求与 fMRI 衍生的功能连接相似性的研究都集中在高伽马功率的缓慢共波上,但上述研究扩展到其他振荡频率的幅度耦合以及振荡相位的测量。总之,人类 iEEG 研究提供了关于存在跨振荡频率和连接测量的持续电生理连接的内在空间组织的信心,并且还为 fMRI 中经常报告的空间网络组织提供支持。图2 电生理数据中内在的全脑连接组织。A)在源空间MEG幅度耦合中通过基于种子的连接观察到的感觉和运动的内在脑连接。光谱图(右)表明alpha和beta波段振荡对这些内在网络的贡献很大;B) MEG中特定频带的振荡幅度的内在脑连接(显示了四个作为示例),包括感觉/运动以及高阶网络;C)连接强度在 fMRI 和颅内电生理学(ECoG 幅度耦合)之间存在空间关联。对于所有频段,这种相关性的强度约为 ;D)在 fMRI 和同时记录的头皮脑电图(相位耦合)之间观察到类似的连接强度的空间关联。左侧散点图显示了 beta 波段的示例,其中每个数据点来自连接组的一个区域对,平均跨受试者中以相似的效应大小重现。 颅外电生理信号的内在空间组织 有了对内在空间组织建立的信心,我们转向全脑连接组的MEG和 EEG 源空间研究。许多 MEG 幅度耦合研究为使用基于种子的相关性提供了感觉和运动趋同的证据。虽然其中一些研究使用宽带信号,但那些专注于不同频段的研究通常报告 α 和β 频段在反映 内在脑连接方面占主导地位。此外,虽然幅度耦合一直是MEG 静息状态连接组研究中更常用的连接模式,但 MEG 相位耦合显示出由内在脑连接锚定的类似空间分布。 尽管与 MEG 相比,EEG 对体积传导的敏感性更强,但 EEG 同样有力地反映了连接组的内在空间组织 。 图3 功能网络的毫秒动态。A)应用于静息状态MEG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提取数据。每个状态都由特定的地形决定。这些状态图类似于fMRI通常观察到的典型内在连接网络 (ICN)。B)与 HMM 状态相关的时间尺度显示在面板A中;C)“重放”是大脑自发地重新审视最近获得的信息以例如巩固记忆的过程。这些重播事件与特定 HMM 状态发生概率的改变有关。左图显示了“重放”事件期间 HMM 状态发生概率的变化。右侧的地图显示了在回放期间更有可能表达的四个大脑网络,其中包括默认模式和顶叶阿尔法网络。 跨认知状态的内在电生理连接组的稳定性 大规模连通性的内在空间组织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认知上下文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对认知环境的不敏感性在fMRI中得到了很好的量化,表明大脑的fMRI 衍生的时间平均连接组组织的特定任务变化很小。然而,与 BOLD 信号的非周期性慢速波动相比,基于振荡的功能连接可以很好地支持认知过程所需的数十到数百毫秒的快速时间尺度上的远程通信。这种能力是否会导致认知环境对电生理 FC 组织进行更强的重构?诸如上述讨论的电生理连接组研究通常侧重于无任务静息状态,很少有电生理连接组研究定量比较认知状态。 一项这样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唤醒水平和日常活动的一天 iEEG 记录。源自 100秒和更长周期的幅度和相位耦合在昼夜循环中显示出一致的空间组织。一项使用传感器级脑电图的相关研究确定了振幅和相位耦合组织在不同睡眠阶段和觉醒的高度空间相关性。源空间中的EEG研究表明,在对不同任务(静止状态、视频观看和闪烁光栅)进行几分钟计算时,相位耦合在空间上是一致的,并且跨频带具有相似的模块化组织。相位和幅度耦合揭示了跨认知状态的高度相似、很大程度上与状态无关的空间分量。这种空间组织在所有频带之间共享。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功能连接的空间组织在认知状态(包括觉醒水平、静息清醒和具有不同认知需求的任务期)上基本稳定,即它本质上主要是内在的。该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跨频段共享的。因此,电生理连接组的动态变化,包括那些自发发生的、由任务环境引发的或由刺激引起的变化,应该根据相对稳定的内在组织的信息偏离来研究 。  持续的活动在快速的时间尺度上动态变化 连接性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已得到充分证实。虽然连接的静止状态波动很明显,但有时很难(甚至不可能)将这些波动与行为联系起来 。 奥尼尔等人使用滑动窗口来演示电生理连接如何随着运动任务而变化。这项工作采用了一种基于典型相关性的方法,能够检测感觉运动系统中的“子网络”。Neill 等人使用 6 秒滑动窗口测量了完整的连接组矩阵,并展示了 Sternberg 工作记忆任务期间网络的形成和分解。 这些研究开始表明,功能连接的完整动态方法为任务诱发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见解 。 使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可能会消除滑动窗口(和类似)方法的局限性 。 在 Baker 等人的早期论文中,这种方法被用来揭示大脑状态的复发,这些状态被证明存在于几百毫秒的时间尺度上。Vidaurre 等人表明可以从正在进行的电生理数据中提取规范的 ICN(运动、视觉、默认模式)。重要的是,这些网络再次被证明可以在快速(<100ms)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调制。这些研究表明,规范ICN的表达可能会在比以前想象的更快的时间尺度上发展。 测量网络动力学毫秒波动的能力引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来理解电生理数据的持续时空特征如何与任务相交 。 Higgins 及其同事最近的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使用 HMM 来模拟自发记忆“重放”期间的网络波动。回放是与特定项目相关的神经活动自发启动以巩固记忆的过程。回放事件通常在默认模式和顶叶 alpha 网络的激活期间选择性地发生——这两个网络已知与内向注意力相关。 这些发现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指示,表明正在进行的电生理网络活动如何被动态和选择性地调节以支持认知处理 。 综上所述,电生理学为以毫秒级时间和高空间精度标测动态连接体提供了最佳途径。结合对神经生理学相互作用的有意义的测量,它有助于更好地表征静息状态无任务数据。此外,电生理学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任务诱发事件与正在进行的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 4  有意义的电生理信号的频率带宽是多少? 电生理信号的毫秒级分辨率是他们最大的神经科学资产。信息论的一个主要结果是,信号分量以采样频率的一半的速度演化,就可以传达有意义的内容。当前电生理学硬件的数字化采样率可以高达每通道几十kHz。这是否意味着高达10kHz的大规模大脑信号波动传达了对识别连接组相互作用有意义的信息位 。 在特定环境中测量特定生物系统的每一种仪器都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噪声表征经常被随便忽视,因为它具有挑战性或根本不切实际。在我们的领域中,MEG系统最适合仔细表征环境和仪器噪声条件。运行“空房间”测量确实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即在每个实验会话周围没有参与者在 MEG 传感器阵列下的情况下,以捕获可能在会话之间发生变化的噪声条件的导数,此类“干”数据运行有助于表征技术本底噪声及其频谱时间结构。 对于EEG,“空房间”条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电极信号需要直接接触导电介质,即头皮或精心制作的导电体模设置。因此,截止频率和采样率通常是特殊定义的,通常设置在数百赫兹的范围内。这既不完全严谨也不令人满意,而只是举例说明了实验神经科学的某些方面如何仍然受到实践的指导。 考虑1 kHz采样的数据,这是该领域常见的范围。因此,理论上可用于信号分析的最大频率为500 Hz,实际上约为 250-300 Hz,这通常由仪器的附加抗混叠硬件滤波器强加。一个 250Hz 的大脑信号频带代表了一个由慢到快波动的广阔领域,以表征 电生理连接 组。从电气工程的角度来看,电生理数据因此被认为是 宽带 信号。有经验证据表明,头皮和皮质记录可以捕获与复杂的人类行为或临床症状有意义相关的快速(高频)信号。例如,外部感觉信号的神经夹带是一种强大的实验方法,可以通过在高达100 Hz左右的快速频率下特别提高它们的信噪比。刺激事件也可以诱发100 Hz以上的高频振荡突发并且由癫痫脑自发产生。这种快速信号是否在大脑网络的区域间通信中发挥作用是一个积极研究的问题。 总之,宽带信号可以实现丰富多样的信息通道。这意味着神经信息位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通道(例如限制在窄频带内的振荡信号)和/或通过更复杂的信号编码形式(例如相位幅度、交叉频率)在区域之间并行传输互动或以上所有。这些考虑对于产生可测试的机械假设以理解定义功能连接组的电生理信号相互作用的性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 5  总结 本文总结了跨电生理学和功能磁共振的连通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收敛,它们不受逆问题的影响。我们还强调了电生理连接与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的行为的关联,以及与认知过程(如记忆巩固)相关的快速时变连接动力学,这些进一步支持了源定位电生理连接的重要性。使用血流动力学信号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获得如此快速的连接组状态变化。此外,电生理和功能磁共振连接可能反映部分不重叠的神经和生理现象。功能性磁共振被概念化为由血流动力学反应平滑的电生理活动。然而,经过优化以在快速或慢速时间尺度上进行通信的神经群体和神经束可能分别通过电生理和功能磁共振测量得到更大的权重,并且功能磁共振连接可能容易受到跨区域血管需求的影响 。 最后,我们认为全脑电生理连接组学是基础和临床神经科学研究的机会。我们希望当前的观点和立场能够激发人们的信念,以充分利用人类大脑的分布式持续电生理中未知的财富。 参考文献: Connectomics of human electrophysiology

学生大脑开发研究论文

怎么正确开发孩子的左右脑

怎么正确开发孩子的左右脑,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等,而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等孩子全脑开发的讨论特别多。以下了解怎么正确开发孩子的左右脑。

一、0~1岁(启蒙期)

1、左脑开发:每天抽20分钟,进行“母子共读”。从小让孩子听或读儿歌和故事,虽然他还不太懂,但这些语言信息会在他脑海中留下印象,为日后的语言发展打好基础。

2、右脑开发:家长可在孩子面前先把东西藏起来,再让他去找。捉迷藏是开发右脑最立竿见影的游戏。同时,还可以用“音乐浴”熏陶孩子,训练他的听觉。

二、1~3岁(活跃期)

1、左脑开发:可利用益智图卡,教孩子看图识字,同时教他分类、排序,锻炼他的逻辑思维;提问孩子时,可多出现名称、动态等词汇,培养他的语言思维。

2、右脑开发:鼓励孩子绘画及多用左半身,如用左手拿东西,用左耳听音乐,增加左视野游戏等;并用和谐悠扬的乐曲激发他的右脑;用右脑记忆法训练他的记忆,培养他对图形的认知。

三、3~6岁(学前期)

1、左脑开发: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家长可以一面教他背成语,一面锻炼他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还要加强他对数的应用。

2、右脑开发:拓展孩子视野,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左手左脚,如左手写字、左脚踢毽子等;还可鼓励孩子唱歌、跳舞;配合棋类活动,活化右脑。

开发幼儿左右脑时的禁忌

1、幼儿的左右脑开发不可偏废

人的左右脑有着十分明确的分工,即: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那么偏重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大脑的不均衡发展。

2、幼儿的左右脑开发相互促进

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均衡和协调发展的,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若没有左脑功能的开发,右脑功能也不可能完全开发,反之亦然。

的确,从小开发孩子的左脑和右脑,确实利大于弊,希望以上的方法能够帮助爸爸妈妈们成功开发孩子的大脑。当然,在开发孩子左右脑的时候,父母们一定要记住同时开发,千万不要过于注重开发左脑或者右脑,只有这样,他们的脑部才能够均衡发展。

一、左脑和右脑的区别

大脑就是你自己的智囊;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

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

右脑就像个艺术家,长于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擅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左右脑两部分胼胝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不断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信息连接起来。

二、男女性使用左右脑的区别

男性是根据右脑和左脑各自不同的分工来使用大脑的;相比之下,女性却可以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

有观点认为,男性大脑=左脑,女性大脑=右脑。这也是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之间总觉得对方是不可思议的外星人。

男性和女性大脑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大脑皮层的构造不同。人类的左右脑机能各不相同,右脑好奇心旺盛并且极富创造力;左脑则是遵从自己一贯的原则,并具有立体功能。

大脑的工作也有男女之分。女性大脑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发达,她们细致、敏感,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对方的心理,直觉也很灵敏。从构造上看,女性左右脑的脑梁部分粗于男性,因此左右脑可以顺利地同时使用。

男性的大脑有什么不同吗?这要追溯到远古时代,当人类还处于洪荒时代,男性的主要工作是狩猎,因此男性的大脑是在适应狩猎的活动中逐渐发达起来。

他们的大脑为了判断猎物之间的距离练就了空间和方向认知能力,这也就是男性为什么天生就比女性方向感强的原因。但由于男性习惯性地长期使用大脑的一边,因此男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远逊于女性。

三、怎么开发左脑?

众所周知:左脑是控制右边的肢体,右脑是控制左边的肢体;所以,开发左脑,就是经常活动身体右边肢体。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若能充分利用左脑的话,个个都是超人!现在人们只开发人脑的25%,如果能把75%的左脑开发出来的话,那真的是不敢想象;要开发左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用用左手做事。

除了平时多用右手右脚外,下列方法能让你快速开发左脑;

第一、思考问题的时候,把问题写在纸上,列出问题的细节,一个一个分析,然后把细节整理,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细节一个一个梳理清楚,养成分析推理的习惯;遇到事情多思考,问个为什么?不要老靠直觉作判断(右脑偏向的人多数情况下凭直觉下结论,缺乏细节推理分析的过程);

第二、做事情之前,把任务目标写出来,且分成总目标和具体阶段目标,做成执行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就必然需要做计算分析,锻炼条例性,组织性和控制能力;

第三、读一些思辩性强,推理性强的文章,精细阅读,提高复杂语言逻辑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四、如果你是在校学生,可以在数学理科计算分析方面多下功夫;原则:思维任务需要左右脑的密切配合,脑偏向的人在思维和个性方面表现出一些缺陷,所以有必要左右脑都进行训练,促进脑平衡;思维的协调性得到了改善,行为和个性倾向也会出现变化;

分享总结:总而言之,开发左脑是从生活中做起,渐渐习惯的思维,培养良好的逻辑生活作风;这样慢慢的,你的左脑功作能力就会增强。

儿童脑科学误区右脑是左脑的N倍要尽早开发

孩子聪明是左脑发达还是右脑?孩子今年3岁,学东西不是很快。家长担心孩子的大脑不够发达,那么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去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

细细问了一下他孩子的表现,感觉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硬说要有,那么就是孩子的学习始终比起天才型选手慢一点。

于是,我安慰她说,人生就像是在跑马拉松,赢了起跑,未必能赢在终点。孩子现在学习慢一点,不代表以后他就没法好好学习。

可是,对方不相信,反而告诉我,他曾在某个早教机构看到这样的说法“孩子大脑有无限可能,特别是右脑。右脑的信息储存量比左脑高100000倍,因此有着更高的开发潜能。爱因斯坦之所以那么聪明,都是因为右脑发达。”

然而,我们的右脑真的比左脑厉害?孩子的大脑有无限的可能?

我想,这其中是存在某些误解的。

单独开发左脑、右脑都不科学

说到爱因斯坦的大脑,就不得提到托马斯·哈维。

当年的哈维,是普林斯顿医院的首席病理学家。在爱因斯坦去世之后,他被指派去检查爱因斯坦的遗体。正是这个机会,让他有机会取得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把它切成240片,做成了实验标本。

也许是哈维的学术能力不够,也许是因为受到当年科研环境的制约。一直到爱因斯坦去世的30年后,才陆续有了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报告。

然而,这些研究中,并没有任何一条提到爱因斯坦有一个强大的右脑。

相反,根据哈维与其他科学家在著名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显示,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部分比一般人对称,这主要是由于他的左顶叶比常人要大,大小和形态类似于右顶叶。

换句话说,就是爱因斯坦的左脑,看起来比右脑更发达。这是不是和那些右脑开发的鼓吹者的.观点是相反吗?

可是,我们现在就能下结论,要想让孩子变聪明就得开发左脑吗?

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除了培养方式以外,还有许多因素都可以改变大脑。

继续拿爱因斯坦举个例子,首先他是个双语者,是个小提琴演奏者,据说有点自闭、甚至幼年时有语言困难和阅读困难——这些先天特质和后天经历,都可能让大脑与众不同。

其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因为左脑右脑大小几乎一致,神经元大致相当,而且左右的单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假如,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大脑左半球受损伤,他的言语功能可以由右半球代替。直到现在,依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左脑专管逻辑,右脑专管创造力。

目前,脑神经科学家们普遍看法是:

虽然脑的两个半球的功能存在着不对称性,但是并不是分开来运行的,而是共同完成所有的认知任务。我们的大脑高度整合,很少有单独的脑区工作。

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左右大脑都需要同时参与。

比如说学习数学,涉及到并不只是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都会影响到学习的结果。

学习是终生的事情

除了左脑,右脑开发以外,我还听到了孩子学习潜能之说,说孩子的大脑发展只在孩子幼年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大大下降。

认同这种说法的人,曾跟我说过: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大脑飞速发育,一直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都在不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增大,2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

学习靠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叫突触。儿童大脑神经突触的成长呈倒“U”形,婴儿出生后开始快速大量产生突触,有些突触在2~3岁时达到顶峰。

于是,理所应当,这是孩子学习能力最高的时候。

可是,突触密度高就好吗?突触密度越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越强吗?

对于大多数孩子,说话、视力、听力区域的突触的密度,在1岁前就达到了最高峰。掌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区域的突触密度在2到3岁时达到最高。

但是,3岁以突触的密度量就开始逐渐减少,到10岁时又显示出一个非常稀疏的状态。

而在大脑突触减少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能力却有了大幅提升。

孩子在0到15个月期间,语言、听力神经元突触密度最高期,词汇量也只能达到5到15个词;5岁以后,这一区域的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非常稀疏时,每周学到的词汇量就超过了以往一年的词汇量。

孩子2到3岁时,抽象思维的神经元突触达到高峰,但并没有抽象思维能力。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却需要等到6岁以后才能发展出来。

学习是有规律的事情,慢慢来,不着急,也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儿童教育的误区还有许多许多

比如,好的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

急需的论文 3000字即可 跪谢啊!!!

你好,我是速读协会会员,很高兴为你解答。 1、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而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 2、开发脑潜能重点在右脑开发,目的是充分发挥右脑优势,更好地将左右脑结合起来,达到全脑学习的效果,全脑学习包括快速阅读、快速记忆、思维导图,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列入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并提出尽量让孩子三年级以上一定要使用,今早对孩子进行大脑开发。 3、我儿子我初中让他练习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进行大脑开发,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学,通过了香港科技大学面试,学习能力我觉得比常人高很多。我上传了他的成绩,我个人觉得有精英特的软件进行右脑开发是很必要的。 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的话,请采纳

脑电生理检查研究论文

一定有,不知道怎么解释~就像有的地方指南针失灵一样~没法解释~没有磁场!说不清楚

1. 神奇的脑电波小知识(脑电波) 神奇的脑电波小知识(脑电波) 1.脑电波 现时有关脑子各部位负责执行那些功能脑神经科学家已有一定的了解,各种频率的脑电波在人的那一些感知状态里出现亦已透过贴附於头皮上的 "脑电极感应器" 和电脑分析技术得出可靠数据。国外亦有很多大学依据这些数据发展出各种学科供有志大脑神经研究的大学生入读。 在这些研究当中有一些是企图透过控制个人脑电波去提升智力水平, 调节情绪和思维向度(正或负向思维), 这包括现在常听到的 "脑波机", 这是透过络耳筒机般配戴在头皮上的电极流过的微弱直流电加强脑部电流动强度企图达到训练效果。据闻美国亦在他们的军人身上用此种方法提升枪手的射击准确度。但由於这些研究尚未十分成熟, 有什麽不良副作用尚未十分掌握, 故此参与实验活动的都是一些自愿成年人。 另一种可行训练方法是透过音频去进行, 过种训练一般称为音乐治疗, 进行此种治疗的人应有大学硕士学位及注册认可资格。2.神奇脑波有用吗(用医学说明) 人脑中存在着数以亿计的脑细胞(又称神经元),神经元间的交互形成电器性的变动,当无数神经元同时发射信号时便会在大脑中产生强大的电场活动,这些电器性的摆动可由高灵敏医疗器械(如脑电图描记器)检测出来,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因此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也称脑电波。 通俗来讲,脑波就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人脑即就是通过控制脑电波进行活动,活动过程中会释放出不同频率的电气化脉冲,经由脑电图可呈现在我们面前。 既然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脑波活动规律,就要运用科学的手段使其造福于人类,于是便产生了脑波传输。脑波传输就是人脑在外界的 *** 下,从一种脑波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 到底要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能 *** 大脑,又不会对大脑产生任何伤害呢?脑波专家经过研究表明,通过听觉可以实现脑波的传输,而且是一种健康安全的 *** 方式,这也就是您在神奇脑波软件中听到的脑波音频。 脑波频率四大分类 β波 (14 to 32 Hz)大脑进行思维意识活动时产生此波,亦是脑波中最常见的波段掌管注意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警醒度和批判性思维 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会引发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失眠等症状,重者会导致神经失常正常生活及思维意识不可或缺 α波 (7 to 14 Hz)产生于人意识放松思维松懈之时 身心放松,超强学习及记忆能力,注意力集中,易于冥思,有助于身体健康 想象生动,视图清晰 帮助记忆梦境和冥思状态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接,冥思必达脑波状态 θ波 ( to 7 Hz)此波由潜意识释放,反应于睡眠状态及快速眼部运动状态 连接深度冥思状态及精神状态,使思维更加清晰,更富创造力,提高学习记忆效率,促进身心康复强化长期记忆,创造力灵感的源泉,身心负担由此释放冥思和精神活动的关键 δ波 ( to Hz)深度熟睡,无意识状态下产生此波深度入迷状态,身体意识渐弱直觉可靠,精神意识增强,获得清醒时无法企及的知识信息个体或集体无意识状态之必达脑波,通向精神之界 *** 这样定义脑波传输:“脑波传输”或“脑波同步”,均指将一种脑波状态经过特定的 *** 转换器转换为预先设定的,具有特殊效用的另一种脑波状态,通常这一过程需要借助特殊的医疗设备加以完成,其应用面非常广泛,常见的如睡眠引导等。 “脑波传输”其工作原理可总结为“频率仿效反应”,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人体现象,表现在人脑会随着外界更强大的另一种频率 *** 转换为与之相似的一种脑波状态。这种 *** 可能来自多方面,有时是听觉上的 *** ,主要来自于两耳搏动、等时音频及单声拍,也有一些视觉上的 *** ,如筑梦机,同时,更是有将视觉和听觉 *** 融合在一起的智力机器,甚至电磁波等。 下面是一些脑波传输音频可以达到的效果:轻松冥思 冥思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的脑波频率调整到低度的Alpha, Theta 和Delta波频率,以此转变人的思维状态。一般脑波频率处于Alpha波,8Hz --13Hz时就是正常的冥思状态。 一般冥思者需要数年时间的练习才可以步入冥思的境界,现在无需经过特殊的训练,单是通过脑波传输将脑波调整到冥思时需要的脑波状态就可以开始轻松地冥思,在家里就可以随时开启冥思之旅,真正的方便又快捷。学习事半功倍 研究结果表明Theta波状态(4hz - 7Hz)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而儿童处于这一脑波状态的时间远远高于成人,这就是为什么比起成年人儿童更易于学习新知识。 Alpha波频率对学习也非常有帮助,所以在收听Alpha波音频时可以播放语言磁带或者 *** 潜意识的录音带,学习效果会非常显著。提高睡眠质量 很多人反应每天收听半个小时的Theta脑波就相当于平时睡4个小时。 所以等时音频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睡眠时间。治疗一些精神疾病 脑波传输可以治疗许多精神疾病,诸如抑郁症、缺乏自信、多动症、孤僻症,以及戒除烟瘾酒瘾等,对于治疗头痛和偏头痛也有其一定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对于脑波传输效果的反馈:1. 可以减轻甚至消除抑郁情绪,使人更加乐观和快乐,不用借助抗抑郁药物就可以保持精力充沛,周身都觉得非常舒畅。2. 快速进入睡眠,睡眠质量也很高,摆脱失眠困扰,从此戒掉安眠药。 3. 压力和焦虑都慢慢消散了,生活节奏依然是那么快,可是借助脑波的作用可以积极面对,减轻了很多压力。4. 降低血压。 5. 不用吃药就可以减轻头痛和偏头痛,曾经患过慢性头痛偏头痛的患者都反应症状消除了。6. 增强免疫力。 抵抗外来侵袭,保持身体健康。7. 运动员和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人都表示运动前收听脑波传输可以让表现更出色。 8. 给女性用户带来福音,经前症候群和情绪不稳定都一扫而光。9. 戒除长期隐疾。 烟瘾、药瘾和毒瘾从此再也不见,实践证明脑波传输在治疗隐疾时非常有效且病情不易复发。 3.脑电波的科学解释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十五年后,贝克()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 *** ,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 *** 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 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 *** 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因此,正常脑电波的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要完好无损。 另外,大家都知道“电生磁,磁生电”的道理,也就是说,电场与磁场总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脑有生物电或电场的变化,那么肯定有磁场的存在。果然,科学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测到了脑磁场。由于人脑磁场比较微弱,加上地球磁场及其它磁场的干扰,必须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灵敏度的测定仪才能测到。1971年,国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内首次记录到了脑磁图。脑磁测量是一种无损伤的探测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的生理活动或心理状态下脑内产生兴奋性部位,无疑是检测脑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4.α脑电波的神奇功效 以前,大多数医生对脑电图的α波熟视无睹,因为它反映的是正常人常见的脑电图,与诊断疾病关系不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外的脑电图学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α波已经刮目相看了。 这是为什么? 更多的研究发现,α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神奇功效: (1) 激发潜在能力 (2) 提升记忆效果 (3) 发挥灵感及创造力 5.神奇脑波有用吗 效果因人而异。 如果真的是脑波音频,背景有嗡嗡的声音,那肯定是有效果的。 1.简介: 脑电波是一种 使用电生理指标记录大脑活动得方法,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它记录大脑活动时的电波变化,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 脑电波来源于锥体细胞顶端树突的突触后电位。脑电波同步节律的形成还与皮层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2.临床检测: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 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脑电波是诊断癫痫的必要依据,脑电波对于各种颅内病变,如脑中风、脑炎、脑瘤、代谢性脑病变等,亦有很大的诊断帮助。脑波图仍是目前研究睡眠最客观的依据,藉由监测睡眠中脑波变化,人们可以区分睡眠中的不同时期。 6.脑波的脑波分类 大多数人平静,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 每个希腊字母代表一个波带。依据现代脑电生理神经心理学的研究.hiphotos。 现代科学积极倡导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γ波频率在31Hz以上;浅睡眠状态、全神贯注。β波还可分成低β波(β1)和高β波(β2)。 大脑能量除了维持本身系统的运作外。潜意识易受暗示。 薄荷脑等香料能增强a-脑波.hiphotos,脑波活动的某一模式与特定的情绪状态相关联/zhidao/wh%3D600%2C800/sign=/。α波 8-14赫兹(1秒内振动的次数) α为优势脑波时:紧张状态,学习。 β波频率大约在14-30Hz之间.baidu,人清醒时大部份的脑波状态四种基本脑波β波 14赫兹以上 在β波为优势脑波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人的精神状态,这里采用的是频率分类法中的Schwab分类(1951年);积极的情感状态,运作就会更加快速,因而消减了体内免疫系统能力,非常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适量的β波,富于直觉,潜意识状态,精神清晰 乐观:放松状态。 人的精神状态、顺畅,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α、δ;加速学习:d;警觉;压力和焦虑降低,对积极的注意力提升/zhidao/pic/item/,对外部环境敏感,准备随时因应外在环境作反应。最低的脑波活动、灵感及直觉敏锐。 θ波频率在4-8Hz之间:d,道理就在於此。 大多数人清醒时,快速疲倦.baidu."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 人的精神状态,θ波和δ波称为慢波.hiphotos,尚须指挥对外防御系统作准备,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创造力。 7.阿尔法脑电波的简介 阿尔法脑波是四种基本脑波之一。这四种脑波是:德尔塔脑波(DELTA),塞他脑波(THETA),阿尔法脑波(ALPHA)和倍他脑波(BETA)。这四种脑波构成脑电图(EEG)。脑电图是脑内电波的显示,但脑内电波的电压很小,只有百万分之几伏特。阿尔法脑波的振荡平均为10次/秒。在脑波中阿尔法脑波是第一个被发现的。1908年奥地利医学家汉斯·伯格博士第一个提出发现,并称之为阿尔法波(ALPHA),因为在希腊字母的排序中ALPHA排在第一个,与英文字母A相同。 近百年来,无数的科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阿尔法脑波,因此关于阿尔法脑波的基础研究的知识和结论积累丰富。 德尔塔脑波(DELTA)只在深睡时出现,塞他脑波(THETA)在浅睡时出现,阿尔法脑波在初睡或初醒时出现(即半睡半醒时),此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并有自觉的警觉意识。倍他脑波(BETA)在清醒时出现,伴有需努力能够达到的注意力集中。德尔塔脑波振荡频率0—4赫兹/秒,塞他脑波4—7赫兹/秒,阿尔法脑波8—13赫兹/秒,倍他脑波13—40赫兹/秒。当然还有其他的脑电波的存在,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意外的 *** 等。以上提到的四种脑电波构成了脑电图的一般排列。

人身上都有磁场,但人思考的时候,磁场会发生改变,形成一种生物电流通过磁场,而形成的东西,我就把它定位为“脑电波”,通过能量守恒,我们思考的约用力,形成的电波也就越强,于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脑力劳动会导致比体力劳动更大的饥饿感。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十五年后,贝克()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 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因此,正常脑电波的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要完好无损。 另外,大家都知道“电生磁,磁生电”的道理,也就是说,电场与磁场总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脑有生物电或电场的变化,那么肯定有磁场的存在。果然,科学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测到了脑磁场。由于人脑磁场比较微弱,加上地球磁场及其它磁场的干扰,必须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灵敏度的测定仪才能测到。1971年,国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内首次记录到了脑磁图。脑磁测量是一种无损伤的探测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的生理活动或心理状态下脑内产生兴奋性部位,无疑是检测脑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见

脑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心理学是帮助心理有问题的人解决疑虑的学科,要学好心理学专业并非易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学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喜欢!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一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毽球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 教育 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毽球运动在学生中的盛行,大部分小学已经将毽球教学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研究表明心理学对小学毽球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试从促进小学毽球教育出发,对心理学在小学毽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心理学 ;体育教学;小学毽球;应用 毽球运动是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毽球教学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然而多数学生虽喜欢毽球但不代表喜欢毽球课,为了能更好地在小学中实施毽球教学,需将心理学应用到毽球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教育,从根本上促进毽球教育的有效实施,并且与心理学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毽球教学的现状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毽球运动作为一项很受学生欢迎的运动,已经被纳入到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在小学毽球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对毽球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毽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毽球教学是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游戏,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与毽球教学的初衷同步,但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往往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合理性;二是毽球 教学 方法 及组织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都是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优秀的组织形式是毽球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及高效果的有利保证,但目前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依旧采取的是传统模式,缺乏多样性;三是对毽球基本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如前面所诉,目前大部分学生虽喜欢毽球,但不代表喜欢毽球课,小学毽球教学主要采取的是集中传授基本技术形式,对于本就爱玩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导致在基本技术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毽球教学的效果。 二、心理学在小学毽球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为体育心理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专门条件下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而毽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必然与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实际上亦是如此,将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毽球教育中,对其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意义。那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毽球教育中去?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 毽球教学的实施其实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一种行为,无论是毽球方面的教育还是思想方面的教育,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共识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两者间的心理关系都会存在着差异,这些都将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而如何在毽球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与学生间的心理关系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对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有着一定的了解,加强与学生间的心理沟通,保持教学热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小学毽球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贪玩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制定。如采用游戏学练法,将毽球基本技巧作为游戏来进行,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这种所谓的游戏玩具产生良好的感觉,激发其兴趣;又如采用竞赛学练法,将毽球基本知识与竞赛结合起来,营造有趣的学练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都能促进毽球教学的实施。 3.消除学生在毽球学习中的胆怯心理 对于毽球的学习,有很多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如由于学习毽球网上进攻需要难度更高的动作,担心自己在运动过程中会受伤;由于自身运动能力和别人相差较大,怕受到老师责怪等等都是学生对其产生胆怯心理的原因,并且还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为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教师应对各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耐心指导,时常鼓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让学生能应对自如, 4.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 学生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毽球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而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学在其中的理论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对于毽球教学,只有学生对其产生了好的学习动机,才会真正去积极进行学习,因而教师需采取各种有效 措施 来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教师应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毽球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松生.小学生毽球训练8法[J].体育师友,2007(5) [2]范传加.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教学改革[J].东疆学刊,1988(4) [3]王武.浅析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2)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二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 作文 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们把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主观感受的过程,是需要写作者主观心理为条件的,因此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们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是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的。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作文教学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心理学;作文教学;观察;真情实感 作文是语文素质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以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动态的、内在的、心理的运动过程,也是令学生头疼、教师费心的一个教学难点。作文课上,学生经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常常是找不到灵感,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好 文章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过程语文学科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具体应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们把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转化为自己的感知然后具体的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动机、兴趣、情感等非认知活动,引导学生们心理和情感的合理表达,来调动学生们写作的热情与灵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为写作提供素材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要首先打好腹稿,然后在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成为写作的基本框架,这样学生们写起作文来相对才会顺手。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往往对于需要写作的题目没有什么话可说,就是常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无从下笔,要不就是三言两语的写了,内容空洞,情感虚假。这一问题的出现是与学生们缺乏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知密切相关。从常规来看学生们觉得有话可说的作文往往是自己关注过的,这样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所谓观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能够看到一点就写。”这事实上说明了日常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就是既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物,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走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主观动机对于做事情的态度和过程的影响非常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他们往往才会主动去做,喜欢去做,学习的效果才会优化。 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在日常学习中有目的去引导学生主动去写作,对于一些 热点 话题和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小作文的练习,通过布置周记来慢慢的使学生们习惯写作,这样学生们内心的畏难心理才能够慢慢的消除。另外,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写作契机,如每年的 清明 节扫墓、春游、运动会等学生们喜欢参加的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活动前给学生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写作的任务,这样学生们在参加的过程中留心体会和观察,自己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 心得体会 ,写出作文来就方便了许多。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会像涓涓流淌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永远常新。 二、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心理学认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和欲望的契机,及时加以引导,教学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作文中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最深的地方真实地写出来,能以情动人。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创作创设恰当的情境,也就是提供写作的平台,让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习作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特点;也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动物王国;或者是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头饰,演一演这些动物,然后再进行习作。这样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创造力也油然而生。 总之,在 小学作文 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如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现实,以学生为主体,加以科学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进科.立足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深化新课改对策浅探【J】.吉林教育,2011(22) 【2】周健.网络让作文教学从“有限”到“无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Z1) 【3】孙秀萍.抓好作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4】李翠.谈谈心理学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1(06) 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篇三 《浅谈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心理学主要分析和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人们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行。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课就是简单的数字组合,除了数字计算,还是数字计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单一呆板,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心理,以至于放弃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是针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思维意识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能极大限度地挖掘人们潜意识里的积极思想,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心理学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能力,使人们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小学数学最大的教学缺陷就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高, 学习态度 消极。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二、运用心理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成熟,自控能力非常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基本是待在教室中,不太了解外界的信息,教师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 渠道 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上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好奇、爱玩的特性,开展数字小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彻底改观,爱上数学。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能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能在积极、轻松地氛围中学习,极大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积极的环境下,人们能有效地去完成事情;反之,在消极的环境下,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会变得非常低。如在一个宿舍里出现了一位“学霸”,那么这个宿舍的其他学生都会向“学霸”的方向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果一个宿舍里出现了一位“学渣”,那么这个宿舍的其他学生都会向“学渣”的方向发展,消极对待学习。因此,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给学生营造愉快、乐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 三、结语 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使人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心理学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因此,把心理学科学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让小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转变学生的消极心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1. 心理学方面的论文2000字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 有关心理学的相关论文20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摘 要:儿童心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探讨心理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概述: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理论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01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黑猩猩的实验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心理理论”的概念,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1983年,winner &pemer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有关心理理论的问题,首创了著名的“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

Astington等人认为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Happe等人认为,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如信念、需要、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及家庭语言方式。

兄弟姐妹的数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Perner Ruffman &Leekman(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是影响儿童谬误信念理解的一个重要变量,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相关。但结果与儿童拥有哥哥姐姐数量多还是弟弟妹妹数量多并没有显著的相关。enkins 和 Astington的研究发现,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

家庭语言方式对心理理论的影响。Jenkins 和Ast- ington(1996)认为,兄弟姐妹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因为兄弟姐妹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儿童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有潜在影响。Slaughter等人对4~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被拒绝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Badenes等人研究还表明,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相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两者呈现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

1、理论论

理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等人,他们认为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心理理论的知识,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通过经验不断建构的过程,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

2、模拟论

模拟论的代表人物是Gordon,该理论认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模拟论也强调经验的塑造作用。

3、模块论

模块论试图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天赋因素提供说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Alan Leslie和Simon Baron-Cohen,他们认为儿童通过先天存在的模块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而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即“心理理论”随儿童的内在成熟而显现,经验对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触发作用。

四、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1、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

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Kuhn明确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尚需大量实证研究去探讨学龄期或成人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2、关于心理理论的使用研究

个体获得了心理理论并不一定会使用心理理论去推测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同的个体心理理论的使用方式也不同。影响个体对心理理论的使用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尚且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有关心理理论的使用问题将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

3、发展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基础,这发面的研究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Premack. D., &Woodruf,f G. (1978). Does chimpanzeehave a theory of mind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 515-526.

[2] Astington. . J.. The language ofmind:lts role in Teaming and teaching. In D. learning, teach-ing and schooling.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1996,593-619.

[3] Bjorklund,. (1995 ).Children′s Thinking[M].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4] .,Ruffman. T, & Leekman, S. R. (1994). Theory of mind is contagious:You catch it from your sibs. Child Development, 65,1228-1238.

大脑研究论文

为了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不缺乏智商,受过良好教育,并且足够努力的人,他们的成就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差得多?经过反复统计,科学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解释是,智商或解决问题中显示出的智慧和真正的智慧并非完全线性相关。另一个解释是,天才的大脑与我们普通人的大脑明显不同,也就是说,它们是天生的。

您和我不仅关心这个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也都想知道答案。找到这个答案的直接方法是找到一个超级天才的大脑来研究它。 1955年。一位医生得到了机会。他的名字叫托马斯·哈维。那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他的尸体被停在普林斯顿大学医学院,哈维恰好是负责爱因斯坦的医院医生之一。哈维采取了非常惊人的举动。他利用自己的作品偷走了这个天才的大脑。经过消毒处理后,他做了240切片,并将其保存下来以研究天才的大脑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当然,这件事不能从联邦调查局隐瞒。他们一直在追捕他们,但联邦调查局只是想秘密保护哈维和爱因斯坦的大脑。爱因斯坦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当然很生气,但是在哈维的解释之后,他仍然原谅了哈维,但提出了一项要求,即研究结果必须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发表。从那一刻起,世界一直在等待哈维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哈维一生都在研究,而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令我们更失望的是,提出相对论的天才仅重1,230克,远低于普通人的1,400克。尽管他的大脑有更多的苏尔奇,但这还不是判断天才的直接证据。

直到1980年,哈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担心自己一生中无法完成爱因斯坦大脑研究的艰巨任务,因此他决定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参与这项研究。每个人都拿起高火柴火,许多人参加了。人们不仅容易产生结果,而且他们也有不同的意见。 1999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神经胶质细胞多于数学。有许多具有物理功能的神经元细胞。然而,医学上的共识是神经元细胞在人类思维中起主要作用,而角质形成细胞仅起辅助作用。因此,这一发现被医学界所鄙视。后来,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埃斯坦的脑洞很大,也就是说,他的颅骨和大脑上部空间更大。尽管在开玩笑时,我们总是说脑孔是敞开的,但每个人都知道,脑孔实际上不一定与智力有关。

爱因斯坦一直被视为科学天才。在他死后,一些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研究他的大脑来解开他的成功之谜。然而,爱因斯坦大脑研究的一些结果已经被披露,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一个结论是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这使他成为一个科学天才。另一个结论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不是因为他的大脑有别于普通人,而是有很多原因,比如勤奋和后天努力。 为了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我们必须获得爱因斯坦大脑的样本。根据爱因斯坦的遗嘱,研究员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大脑,因为遗言要求尸体火化,把骨灰散落在秘密的地方。然而,后人并没有按照爱因斯坦的遗言来处理他的身体。 1955年4月18日凌晨1点15分,爱因斯坦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医院去世,享年76岁。当时,托马斯·哈维是普林斯顿大学病理学主任。他和爱因斯坦只有一次相识,但他成了爱因斯坦的验尸医生。哈维对爱因斯坦的身体和器官逐一进行了检查、称重和描述后,宣布爱因斯坦死于腹腔大动脉破裂。 为了研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哈维说服了爱因斯坦的遗嘱执行人奥托·内森和爱因斯坦的长子汉斯把爱因斯坦的大脑拿出来做未来的研究。当时,内森和汉斯一致认为,哈维切除爱因斯坦大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未来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结果必须发表出来。 哈维根据解剖标准切开爱因斯坦的大脑,然后测量了它。除了给大脑拍照外,哈维还请了一位画家画素描。哈维随后将爱因斯坦的部分大脑切片成240片,每一片都有其在大脑中位置的详细记录和标签。 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储存在10个罐子里进行组织学切片和两个大玻璃瓶,所有这些都是用甲醛保存的。因为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私藏起来,哈维丢掉了工作,但由于哈维的监护和对一些科学家的捐赠,爱因斯坦的大脑得到了研究和保存。 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两个部分。哈维把大脑切片的一部分交给了他信任的一些研究人员,另一部分被保存下来。例如,哈维在制作切片时借用了费城病理学家威廉·埃里克的实验室。为了表示感谢,哈维向对方赠送了46张脑片。埃里克在1967年去世时,他的妻子把它们送给了当地另一位医生艾伦·斯坦伯格。斯坦伯格随后将这些切片转交给费城儿童医院的高级神经病学家露西·亚当斯。亚当斯在2013年初向费城的医学博物馆MUT博物馆捐赠了46片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博物馆于2013年4月开始展出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其中一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研究人员得到了多少片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字。据说,他后来制作了多达2000片爱因斯坦大脑其他部分的切片,并分发给世界各地至少18名研究人员。因此,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 目前,爱因斯坦脑研究的成果已经发表很多。 在已发表的研究结果中,大多数都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不同,这些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根据哈维的解剖记录,爱因斯坦的大脑重1230克,低于成年男性的平均值(1400克),并不突出。因此,从脑容量的角度来看,爱因斯坦确实与普通人不同,但这种差别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特别突出,应该比普通人更大。 从那时起,第一份正式的学术报告发表于1985年,它解释了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丽安·戴蒙德(Marian diamond)和其他人分别研究了爱因斯坦大脑皮层的四个部分,分别代表左、右前额叶和下顶叶,并将它们与其他11个人的大脑皮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爱因斯坦左顶叶的神经元(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低于正常人。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的支持细胞、营养细胞和保护细胞。先前的研究表明,从老鼠到人类,哺乳动物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降低。这表明神经元的功能越复杂,就越需要胶质细胞的支持。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很小,这也意味着神经胶质细胞增多,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大脑左顶叶的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比普通人要小,这说明爱因斯坦大脑这一部分的胶质细胞数量比普通人多,所以他比普通人更聪明。 此外,神经解剖学还表明,顶叶下皮质是听觉、视觉和触觉信息的聚集地。下顶叶损伤后,患者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阅读、书写和计算能力也会受损。爱因斯坦大脑左顶叶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比例与正常人不同,这也反映出爱因斯坦顶叶下叶皮质的功能可能比普通人好。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顿分校神经学助理教授安德森1996年6月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爱因斯坦大脑皮层厚度和前额叶皮质密度的变化》的文章。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脑皮层,他们发现大脑皮层的数量比对照组要薄。这表明爱因斯坦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密度很高。 安德森推断爱因斯坦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更好的信息传输效率,这可以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有非凡的才能。 早在1999年6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桑德拉·维特森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将爱因斯坦的大脑与99名去世的老年男女的大脑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爱因斯坦左右半球的顶叶下区域比普通人厚1厘米,也就是说,比普通人多15%。因为爱因斯坦大脑的左顶叶比普通人大,其大小和形状与右顶叶相似,所以爱因斯坦大脑顶叶比普通人对称。顶叶负责视觉空间认知、数学能力和运动想象,这可能是爱因斯坦非凡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爱因斯坦的左脑不同于普通人,而不是他的右脑。 此外,维特森等人。还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层的许多部分没有凹槽(子宫间沟),这就像大脑中的路障,使得神经细胞很难相互交流。如果大脑中没有这样的障碍,神经元可以自由连接,使大脑的思维更加活跃。 根据福克等人在《大脑》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爱因斯坦的大脑确实不同于普通人。他们分析了14张之前未发表的爱因斯坦整个大脑的照片,并将它们与其他85人的大脑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虽然爱因斯坦的大脑只有1230克重,但他大脑的几个区域却有额外的沟和褶皱,这在其他人的大脑中很少见到。例如,爱因斯坦的大脑左侧有额外的凹槽和褶皱,这使得他的脸和舌头比平时更大。此外,爱因斯坦的前额叶皮质也有很大的延伸,这一区域是大脑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在这里进行决策和自我控制等更高层次的思考。因此,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有更多的思考和新颖的想法。 胼胝体是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来自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研究人员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爱因斯坦和两个对照组(一组15名中老年男性,另一组52名)的胼胝体进行了研究 健康 的年轻人)在爱因斯坦同时代的人(1905年)去世后,这组人的大脑都被保存了下来,这一年也是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年代。 研究人员比较了爱因斯坦和对照组大脑不同位置胼胝体的厚度。结果显示,爱因斯坦大脑的胼胝体比正常人厚。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胼胝体神经纤维较多,它们连接大脑的重要区域,比如负责复杂思维和决策的前额叶皮层,结合其他研究证据,比如一些物理学家的大脑比普通人的大脑大,而皱纹更为复杂,这表明爱因斯坦大脑的这些特征是他非凡才华基础的基础。 尽管上述研究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不同,但一些研究认为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纽约佩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特伦斯·海因斯在《大脑与认知》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在细胞和结构上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海因斯主要质疑此前一些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结果,以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首先,海因茨认为之前的研究并不严谨。例如,海因茨说,1985年在人类大脑中发现的钻石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普通人。因为戴蒙德分析了4个大脑区域的7个变量,相当于28组分析,只有一组p值小于,这并不能解释问题。因为p值是检验结果可信度的下降指标,如果p值大于,则无统计学意义,即结论不可靠;否则,p值小于,结论更可靠;p值小于,则非常可靠。然而,对爱因斯坦大脑中神经细胞的分类显示,28组中只有一组p值小于,说明爱因斯坦大脑中胶质细胞的含量并不比普通人多。 其次,海因斯认为,以往的研究和分析在逻辑上也存在问题。爱因斯坦的大脑不同于普通人的所有结论都是通过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得出的,这本身并不十分科学,因为几片大脑切片无法替代大脑的所有组织和细胞,也无法揭示这些细胞是如何思考和操作多种功能的大脑作为一个整体对整个大脑的一小片或几片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大脑的特殊认知能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第三,人们过去常常根据爱因斯坦的自我评价来分析他的大脑。例如,爱因斯坦曾写道,他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大脑,精力充沛。但海因茨认为,这些评论在真正的神经科学中毫无价值,不可能准确地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根据他说的几句话得出可靠的结论。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齐默尔曼同意海因斯的观点。齐默尔曼曾经是哈维的老师。因此,哈维也给了齐默尔曼一些爱因斯坦大脑的部分。在爱因斯坦还活着之前,齐默尔曼首先和爱因斯坦约好了将来研究他的大脑。当时,爱因斯坦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研究结果不应发表。齐默尔曼还仔细观察了爱因斯坦的大脑,认为他的大脑非常正常。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大脑比同龄的人更 健康 ,退化的迹象更少。 至于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研究大脑得出爱因斯坦比普通人更聪明的结论,齐默尔曼的观点与海因斯一致。他举例说,有人赢得了长跑冠军,但他死后,解剖他的腿,你就以为能发现成为长跑冠军的秘诀吗? 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的神经学家雷波尔提出了一个更好的观点:人们对爱因斯坦大脑的迷恋揭示了人们对大脑的假设和对天才的崇拜。 更重要的是,即使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不同,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加内巴德认为,他无法回答另一个问题:是非凡的大脑让爱因斯坦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他对高级物理的学习改变了他的大脑?

这个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结论吧,只不过是因为爱因斯坦他的一些思维比我们更厉害而已

爱因斯坦大脑出身是便是畸形的,导致管理数学与空间的一块比普通人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