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浅谈新闻价值的实现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浅谈新闻价值的实现论文格式

论新闻报道策划的有效管理字数:3912 字号:大 中 小“新闻报道策划”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这种发展和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新闻报道策划是对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思考与谋划,新闻报道策划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也就是一种意识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活动。那么,对新闻报道策划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新闻报道策划遵循的原则新闻传播中的“策划”本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摒弃报道主体的主观意识而运行。所以,对新闻报道的策划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客观性原则。无论编辑如何策划,新闻报道都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因为报道策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增强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向受众提供新闻精品,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入耳入脑。“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要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即使是策划社会活动与策划报道相结合,也要以客观存在的社会需要或社会问题为依据来操作,而非歪曲事实、强解民意。新闻报道方案设计也要以报道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准。”创新性原则。“策划”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谋划和周密组织使报道取得不同凡响的传播效果,因此从报道选题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策划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创意、集思广益的智力碰撞、源源不断的创造灵感构成了策划的精彩内核,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如果失去了创新,策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通性原则。任何策划都是对未来行动的谋算和规划,新闻传播中的策划亦然。策划者总是在报道客体发展变化的某一点上谋划报道,但客体的这种发展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策划者未曾预计到的新情况新变动。因此,要把握传播的主动权,策划者就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时变通。策划报道时应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方案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在报道实施过程中,要紧密注视各方面情况变化,随时对报道做出修正和调整。实效性原则。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新闻报道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新闻传媒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当然,社会效益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并且是由良好的传播效果转化而来的。策划追求实效,客观上要求编辑把策划作为手段,而非目的。而且,除非有意宣传媒介发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策划手段越隐蔽,获得的传播效果往往越好。因为策划的成功的报道是那些能够让事实本身说话、让受众自由思考,最终达到传播者所期望效果的报道,而不是那些由策划者跳出来表现自己或者强加于人的报道。因此,报道策划要注重报道实效,而不是注重策划技巧的炫耀。可行性原则。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在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论证,使每一步骤的设计都切合实际,能够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新闻报道策划管理的实务环节选题策划的要求及实施计划。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千头万绪,选题策划是龙头,作为整个策划工程的起点,作用至关重要,抓住这个龙头,以选题策划带动其他策划活动,良好的计划等于成功的一半,纲举就目张了。一般来说,新闻策划的选题有以下几个思路和注意事项:首先,新闻选题要围绕热点。看看我们的周围,热点很多,但报道热点却一定要审时度势,冷静观察,准确抓住时代的脉搏。热点报道“点”的选择要把握好两个原则:其一是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其二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新闻选题要体现创新性原则,力求创新。不一定所有的新闻报道选题都是热点,有的新闻报道能从一件已经快被人们忘却的事件中挖出新意。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以独特的视角报道出来的新闻,才能出奇制胜。再次,对新闻选题要有所取舍,权衡要与不要。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要目的明确,不要杂乱无章;要推出精品,不要小打小闹;要详细具体,不要虚作空泛;要合情合理,不要脱离本质;要高瞻远瞩,不要目光短浅;要不断创新,不要固步自封;要贴近经营,不要新闻本位;要找点准确,不要含糊不清等。新闻报道组织结构设计与执行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下对选题策划组织结构的贯彻落实了。策划的组织执行实质上就是把新闻报道策划这种精神抽象化的东西变成物质具体化的东西。报道的组织结构设计是根据报道所要实现的目标来操作的,报道追求不断创新是报道的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动力。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新闻报道的组织设计要有利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题策划报道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其次,明确相关执行人员的分工。每期的主题策划提出来以后,所有的方案必须详尽,必须有自己的说服力和执行进度计划。在主题策划这些版面上,相关的版面要安排专于此项的记者负责采访写作,按策划提出的问题、策划的要求去把稿件做深、做透,最好在稿件上有更多的新东西为好。而在策划的营销版面上,同样要安排专刊部分主持人、记者参与采访、广告促销等相关工作,相关版面的编辑工作,也要具体到人。这样在采、编、经营的任务量上和人力的分工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搭配,做好主题策划的文章不再是难事。在执行上也不至于造成推三阻四的情况出现,能有效保证新闻策划执行的效率和质量。新闻报道策划工作的科学领导与有效控制新闻报道策划工作中领导的管理必须企业化。要从直接的“人管人”过渡到更加注重“制度管人,规章管事”,这样保证了管理的科学和严密,也就为新闻报道策划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新闻报道的特性,对于新闻报道的管理,领导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另外,新闻媒体单位还要注重建立优胜劣汰、竞聘上岗机制。对一些重大选题或创新创优的选题,新闻报道策划的领导要善于调兵遣将,根据记者的特长来安排任务。总之,新闻报道的领导艺术要遵循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管理原则。领导对新闻报道策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有充分的把握,并且对防止新闻报道策划异化成新闻炒作甚至是假新闻负有重要的责任,当然,也是避免新闻炒作从而杜绝假新闻的重要环节。新闻报道策划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新闻报道最终是要体现新闻价值的,并且获得社会效益。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新闻报道策划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并不能自动地将新闻价值转化成社会效益,甚至稍有不慎会演变成新闻炒作而出现假新闻,因此,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对新闻报道策划进行有效的控制是确保新闻报道策划获得预期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有效控制进行三个层次的说明:第一,政府对新闻报道的控制。目前对媒介新闻报道的控制基本是两种方式:一是政府通过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对媒体进行控制,二是政府根据党政方针政策或纪律对媒体进行控制。“新闻”不仅是“受控者”,而且在社会这个特大系统中不可避免地要充当“控制者”的角色。它是媒介,是中介。在这个层次上,一般的新闻报道策划是不会触及的,并且重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和支持的。第二,社会舆论的反馈控制。控制论中负反馈理论(即目的论)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央提出的“以正面报道为主”、“弘扬主旋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针的理解。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向着这个总目标、沿着这条总路线行进中,必然有来自外部的和来自内部的各种干扰,对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馈:一种是正反馈。正反馈总是利用或放大这些干扰,使系统离开原状态或原结构,直到最后发生质变。另一种则是负反馈。负反馈是抗干扰的,它不断检出偏差,纠正偏差。我们新闻传播系统执行中央提出的“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正是一种不断选择适当地输出用来不断地校正误差使之不断减少而达到目标值的负反馈行为。第三,新闻机构的内部控制。这是保证新闻报道策划成功的关键,一切新闻报道策划最终都要落实到机构来组织实施,成功的新闻机构内部控制能避免新闻报道策划走向新闻炒作并杜绝假新闻。新闻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现在新闻报道策划有效管理的各个环节,新闻报道策划的前向控制在新闻报道计划、组织设计、领导管理中都要有所体现,新闻报道策划的后向控制也就是反馈控制应该在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后进行。通过有效的控制,保证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组织设计、领导管理各个环节都能体现新闻报道原则,对新闻报道策划效果的合理评估,把新闻报道策划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避免新闻报道策划走向新闻炒作并杜绝假新闻,从而最终体现新闻报道策划的价值,获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新华出版社,2001年。2.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新华出版社,2001年。3.刘宪义:《新闻策划论》,泰山出版社,1997年。4.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年。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1、一般先采用引用或简述的方式,叙述这些新闻的来源,以及主要的事实,然后可以有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因你的论述目标不同而不同。

2、第二段可以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论点。下来就是议论文的基本格式,正面论述,举例证明,说明反面的危害性、或者不对之处,或者走向反面的必然结果,可以事实也可以理论。

新闻评论简介: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价值研究论文

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04: 148- 156

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4.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5.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

6.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2002年

7.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 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6(3)

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

1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09206227.

1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2.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1

13.孙迎光, 韩秀景. 组织形象塑造[M]. 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14.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9

15.郑生勇, 乜瑛. 公共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01

16.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17.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8.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1996- 4- 9

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朱海松:《麦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

3、黄升民等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国物价出版社。

4、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曹璐胡正荣等著:《卫星电视传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张海鹰腾谦著:《网络传播概论》,2001年5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11、郑保国:《论媒体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胡正荣主编:《中国传播论坛2001一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3、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1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1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周鸿铎胡传林刑建毅著:《传媒经济》,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导论》(俞利军译),1998年第一版,华夏出版社。

20、赵曙光禹建强张小争:《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1】阿尔文·托夫勒【美】.未来的冲击【MI.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加】.麦克卢汉精粹【MI.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1

【3】菲利普·科特勒【美】.市场营销导论【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1

【4】桂敬一【日】.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

【5】杰克·富勒【美】.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罗杰·费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7】尼克·史蒂文森【英】.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3

【8】马克·波斯特【美】.信息方式【MI.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

【9】萨尔坦·科马里【美】.信息时代的经济学【M』.姚坤何卫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1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I.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1】伊丽莎白切尔【英】.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4

【121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美】.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J.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2

【13】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5

【14】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

【15】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胡钮.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

【18】金暗.报业经济学.【Ml.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2

【1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0】李良荣.新闻学导论【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MI.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

【22】刘海贵.中国报业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6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8

【24】陆小华.新媒体观〔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8

【25】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四】.北京:中信出版社,22

【26】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7】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3

【28】邵培仁.媒介经营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9】孙燕君.报业中国【明.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2

【30】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3

【32】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

【33】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2

【34】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35】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1

【37】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8】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间.长沙:湖南出版社,23

【39】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40】朱春限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5

【41】朱春限传媒营销管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9:

【42】宋健武.竞争与融合闭.新闻与写作,28(l)

【43】朱丛艳,许冠英.论报纸的网络化生存【J】.新闻理论探讨,26(2)

【44】张丽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明.新闻实践,28(l)

【45】谢石山.正确估价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阴.湖南社会科学,21(4)

【46】靳更新.深度报道在报纸与网络竞争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1(2)

【47】齐爱军,彭金凤.应对网络媒体—报纸寻求新的报道模式【J】.新闻记者,22(1

【48】任秋菊.左手办报,右手办网【Jl.青年记者,26,(24)

【49】严怡宁.美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优胜劣不汰【J】.中国报业27(5)

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学或××新闻学”、“传播××学或××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常现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原有范畴的研究发展很缓慢,而许多边缘领域却在不断地扩张,如果能够研究出扎实的成果也好,但真正有创新的不多。凡是打着“最新”、“高级”、“核心”名义的论著,几乎都是不新也不高级的东西,无法读下去。这种风气研究生中也有所表现,本来有一点思想火花,但一炒作就成了完全的泡沫。最近几年关于网络的研究,一轰而起,虽然有所成绩,但泡沫也太多了,惊人的预见、过分完美的想象、IT产业的广告宣传替代了严肃的研究,普及知识被抬高到学术研究的份上。鉴于这种情形,我认为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就是我们学科的创新。创新就在于深化研究,而不在于统计又增添了几个“学”和几个新名词。就新闻学而言,原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例如新闻、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新闻媒介的职能、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等等,虽然还有些论文谈到,但这方面的文章逐年减少,好象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即使是世纪之交出版的新的新闻理论的教材,虽然努力想加些新东西,但新的毕竟不多。原因在于我们对传统新闻理论的系统研究跟不上。有些新的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这方面的“研究”,能否成立都成问题,但是“新就是好”的观念(这个话并没有说出来)走红,管它呢!结果,出来的东西不过就是把新闻学常识重新组装一遍。深化新闻学,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近年虽然这方面的文章减少了,但是从已发表的看,多数是有深度的,由于文章较为分散,发表的时间也不集中,尚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新闻真实,业界把它概括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一句比喻,现在它几乎成了套话。如果学界也停留在用比喻做学问的水平上,那是不能原谅的。如果学界将新闻真实停留在“报道人物、事件、思想观点,不仅言语和细节上要准确可靠,而且发生事实的原因和对事实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等等这样的要求上,这不是研究。新闻真实与时效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个人观点相关,与媒体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这些绝不是使用一二个比喻,例如正面的“生命”比喻或负面的“妖魔化”比喻就能说清楚的。如果每个新闻学的基本范畴都能有几本确实深入研究的专著,那么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在“新闻真实”的章节上,才能真地说出几条让人看了感到若有所悟的认识。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涌出水来,然后再向四面扩散。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新闻现象看透,这才是创新。例如新闻为什么同质化、礼仪化,研究一下不断变化的新闻内容和基本不变的报道模式,仔细想想,原来它给予人们的主要不是新鲜的东西,其实质是不断加固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既定看法。这是现代新闻生产组织的标准化造成的。而这种标准化在不同的国家和意识形态下,表现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这方面,只有个别文章谈到,深化研究也没提上日程。《文汇报》去年7月18日发表一篇文章《“势利眼新闻”》(张金铃),从尊重人权的角度,批评媒体只用几十个字报道一堵墙倒下砸死三个民工,而却用半个版报道一个海归博士在深圳遭毒打。8月24日该报另一篇文章《新闻眼并非势利眼》(周靖竹),则用新闻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媒体的正常报道作了辩护。其实,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深化新闻价值研究的一个起点。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深化,除了及时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重点也在于研究已有的传播学基本范畴。有两方面我觉得应该深化:第一,深化研究人家能够得出这论那论、这模式或那模式的方法和视角。我们太不看重研究过程,这方面的译著也很少,倒是教材性的书出了一大堆。这种书当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种意料外的不好的后果,这就是人们接触到的全是结论,如何得出的结论不清楚,当然也就会看轻研究过程了,大学生知道结论就够了,但仅仅知道结论不利于研究生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现在正在组织翻译一批传播学经典著作,我想,这对于改变人们重结论轻过程,可能会产生作用。第二,侧重研究已经被西方传播学界的多数承认的各种假设,何种程度上能运用到我国的环境中。真理多迈出一步就是谬误,何况各种传播学的“模式”和“论”均是理论假设,谈不上真理不真理的。我们现在的文章,相当多的结构是:传播学的某“论”说了什么,然后就作为依据论述中国大众传播方面有一个怎样的问题和应该怎样,较少考虑这这些理论假设提出的环境、时代背景与中国的差异。例如我们常用的“议程设置论”,其环境背景是各种新闻媒体可以自由报道任何话题,自行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所报道的事实,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结果,公众也有较多的横向信息的比较。如果媒体的议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非自然的,公众只能看到某一类信息源而另一类信息源被封锁,那么根据人家在那种环境下得出的某些论点,分析这种情况下的媒体议程设置,就要对结论作出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果一种客观的观察媒体活动特点的假设,被用于主观的宣传目的,颇有些悲剧的意味。再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确实说明了某种大众传播中的舆论现象,依据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用于什么目的,存在着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宣传观的差别。提出这一理论的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参加过纳粹党的活动,她的理论带有对纳粹经验总结的成份。作者的这一背景被揭露后,曾引起传播学界的很大震动。应当承认,她对传播学-舆论学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也要指出她的理论中含有驱逐少数人意见的成份。对于有过纳粹宣传经验的德国和有过“文革”宣传经验的中国,需要特别提醒人们警惕,防止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对人民进行戈培尔式的宣传。引导舆论存在着引导伦理问题,愚弄舆论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就眼前要做的事情而言,我感到较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需要尽快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我国的环境中借鉴,例如“第三人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融合论”等等。就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诸如“健康传播”,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我只看到一篇文章,希望能够成为新形势下传播学的一个多少被人关注的课题。健康传播、大众传播与儿童、大众传播与性别等等研究课题,具有全球的共通性,现在后两个课题在我国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传播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可能很大,得到世界关注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无法与别人在世界上竞争。鉴于这种情况,传播学研究我想得分为两个活动空间,一个是加强国内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提高我们总体研究水平的基础;一个是加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具体课题的研究,诸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课题。传播学研究在中国能否研究出几个“论”或“模式”,这是人们很早就企盼的。但是学术研究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研究需要一定的相对纯粹的实验环境,而我们缺乏这种环境,因而可能总结出一些尽可能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传播经验,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调查得出某些我国体制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但研究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传播现象的理论假设是较为困难的。现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是可喜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一下,欧美批判学派深刻思考的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过于成熟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不宜直接用来批判这批判那。我国大众媒介的发展,总体上不是市场经济成份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立足于大众传播业的市场化建设(包括法治和职业道德建设),辅以批判,侧重点不要发生偏差。但是,批判学派的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方法,现在对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来说是缺乏的,我们现在简单的逻辑推理式的文章较多,给人以深刻思想的东西较少。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思维现在很有市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这方面的分析性文章,但不能都是这些东西。特别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多一些批判学派的思维方法加以平衡。看一下 可以不?

摘要:网络时代的新闻实践为传统新闻有关“及时性”的规则及潜规则贡献了新的喻指,从理论本质及实务运作上重新给定了面向未来的新闻时代的另一个关键词——“全时性”。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观对传统的新闻价值指向给予了重要的改进和统合,使其更深刻、更人本、更辩证地反映了新闻的时间意义。它在网络新闻实务中体现出全天候向度、全历史向度和全过程向度,并从绝对时间、及时度、后续度、首发时刻、相对时间等方面带来了丰富的有关时间技术的思考。关键词:及时性 全时性 网络新闻传统新闻时代对“及时性”的固守,与网络新闻时代对“全时性”的追逐,是近20年来世界新闻潮流演进在新闻价值观方面的两种不同的理念表现。网络时代的全时化趋向与当代新闻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理念的形成基于网络媒介的独特的介质属性,因此,它为网络新闻的业务运作、尤其是采写与编辑的作业形态都指明了新的方向。一、从及时性到全时性从传统新闻学意义上说,及时性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速率的度量。新闻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新近”是指该新闻事件总是在离发布时间或离当下尽可能近的时刻“发生”。对于电子媒体来说,及时通常意味着在刚才、当天、不久以前;对报纸来说,这种时效性经历的时间跨度较大一些,而杂志则更大。尽管电子媒介已经把近代传统媒介发布新闻的定时性有效地拓展为及时性,使得时效性的概念比一个世纪以前要先进得多,但在当代,这种价值标准仍然受到了某些必要的修正。 让我们从传统概念的及时性的理由谈起。首先,按照曼切尔(M·Mencher)的观点,新闻是高度易腐的商品,而陈腐的新闻缺乏吸引力①。这里的含义是指:新闻只有在活泼新鲜的时候才被称之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见闻,否则它就不再具备新闻的本体内涵;众所周知的事情或是早已发生的事情,显然是不能够在引起受众的注意力方面与那种活泼新鲜的新闻相抗衡的。其次,在西方新闻界,由于知晓权是一项公众的基本权力,因此知情的及时与否,反映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越先进的社会,就越把及时报道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体制来贯彻;反之,在理念上越落后的社会则越不重视消息的及时披露。这里牵涉到另一个动因:越先进的社会,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也越快,对于新闻工作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报道某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就意味着它还将错过下一班车——下一批新闻。然而,有关时效性的理论,在传统的新闻学思想中又存在有不少具有辩证色彩的潜规则,比如:1.及时性并不代表新闻的一切。2.报刊记者不指望与广播业的同行在时效性上竞争。3.报纸和杂志记者在进行报道时,通常会更多着眼于事件的为什么发生和如何发生,而不是着力于事件何时发生。4.有些本来应该及时报道的事件虽然过时了,却仍然有其特殊的影响。5.对于某些新闻报道来说,为了某种特殊的原因(国家利益、新闻道德等),牺牲时效性也在所难免。分析一下这些潜规则,我们会在更深刻的理解及时性的新闻观方面有所发现:1.及时性并不代表一切的观点,实际上揭示了“快”只是新闻品质与秩序的一种元素,而未必是首要的元素。因为新闻的主体毕竟是新闻本身,而不是其速度。2.关于报纸和广播的不可比性,反映了不同的介质由于其技术特征的不同,应当努力避免展现自己的弱点。3.报刊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深度和阐释上,经历了数十年来电子媒介的挑战而不衰,这反映了智性的理解始终是受众接受新闻的本初动机之一。4.新闻应该是力求新鲜的见闻,这建立在一个相对的概念上。对于不知道某一新闻信息的人来说,迟到的新闻尽管影响了新闻价值的分量,但是它仍然具有某种新闻性——可以让不知道的人由不知变为知,其中,本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仍然存在。5.某些因故不发或迟发的新闻,体现了我们对于新闻的理解仍然要屈从它所在的系统的规则:新闻处在一个上层建筑的系统内,而上层建筑普遍依存于国家、社会、民族或种群的利益关连之中,因为较大的系统的要求,而牺牲较小的系统理念,这种情形,殊为常见。典型的例子是在刑事案件报道中,出于某种社会责任或法律义务,新闻记者一般会被要求不在其报道当中过早暴露破案进展或披露某些犯罪的细节,尽管那些内容及其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一部分、甚至还是较为引人入胜的部分。本此,我们如果从网络环境出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网络时代的新闻实践为以往传统新闻有关及时性的规则及潜规则贡献了新的喻指:一方面它使得其中的某些法则如及时化、技术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某些思想如单一媒介观、把关人式的深度观进行了反拨。这样,我们可以从本质上重新给定面向未来新闻时代的另一个关键词——全时性(timelessness)。而从观念进步的过程上来说,全时性的理性概念的提出则受启发于BBC对于随时化新闻服务理念的明确倡议。1997年底,在新闻全球化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BBC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明确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NEWS WHEN YOU WANT IT)的定义②。这一概念的实践特征在于:1.全天候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联系到BBC的其他改革举措,如:广播、电视、图文电视的战略整合式发展及良好的协同作业形态,在推出BBC NEWS24的同时推出欧洲最大的BBC ON-LINE CHANNEL网站,并很快使后者在作业方法和理念上与BBC NEWS24达成一致……我们即可观察到,随时化的新闻服务思想既对正飞速跃进的网络新闻业作出了理念的呼应,同时也启发我们对网络新闻自身所蕴涵的全时化新闻观作出基本的阐释:1.新闻的全时化观念并不主动的来自传统媒介的实践——仅就做法而言,CNN早在1985年即已开始电视的24小时新闻播出,但10多年间并未很快形成观念的潮流——而恰恰出自网络新闻时代的召唤。2.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以受众(消费者)为导向,而不再以新闻文本与故事(产品)、或新闻机构与人员(生产者)为导向来理解新闻运作和发布(生产),这意味着媒介的时间战略终于可以有能力真正听命于受众的“安排”或“指向”。3.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24小时内每一个收听收看新闻的受众都有自己的特殊传受要求,因此,一视同仁、无论先后,成为媒介从观念到技术的新闻服务指针;在时效性上,则表现为更强调时间的纵深感和连续性,更加及时地更新,以及更科学的专题服务与搜索服务。4.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以时间战略实现了空间战略。快速发布(以秒为单位),高频度更新(以分为单位),重复,综合(主题链接)和移动(超文本阅读),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接受更具有历时性和历史感,而与此同时,“受众主动式”的深度优势亦展现无遗。5.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并不只针对网络新闻或传统新闻,而是针对一切面向未来的媒介新闻,它与泛介质(PAN-MEDIA)的网络概念相呼应③,从虚指性的观念角度提示了未来新闻时代的最重要的特质。 因此,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观对“及时性”这一传统的新闻价值指向给予了重要的改进和统合,使其更强烈、更深刻、更细腻、更人本、同时也更辩证地反映了新闻的时间意义。二、全时化的新闻采写在网络新闻时代,全时新闻观念对于新闻的采写有着显在的规定意义和指导作用,它把网络新闻采写在时间概念上分成三个向度:第一层是全天候向度的新闻采写;第二层是全历史向度的新闻采写;第三层是全过程向度的新闻采写。1.全天候新闻采写。全天候采写的新闻思想,要求媒体在每天24小时内能够完全不间断地“产出”新闻产品。这一点非常符合网络时代普通人群对于新闻传播的期望值;并且,在实践中,也更加有助于在多元化的信源环境下、总体意义上的媒介仍然能够实现传播的“强大效果”。而对于新闻采写来说,则意味着媒体必须有强大的工作阵容,包括记者、编辑和技术力量,以实现“在需要时提供新闻”。全天候采写要求记者能够在任何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所反应并完成自己的采写任务;同时,也要求记者之间富有组织协调性,能够以接力的协作方式完成全天候的新闻追踪任务。全天候写作的观念,要求记者注意到某种不确定的写作语态:在新闻文本的竞争当中,考虑到自己的写作与其他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或其他的网络媒体的竞争,并同时具备时间战略和叙事修辞的优势。而要取得叙事上的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吸引受众的视线,就不能把采写看成是一个止于当前的信息表达。对于全天候的强调,使得新闻机构关于新闻采写的管理已经延伸到一个新高度:不再把新闻采写的工作认为是个体作业的累加,而是看作一个整体的互动。要将所有层面的工作人群加以资源整合,才能使他们在时间的调配、流程的组合以及风格的统一上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体现出全天候新闻采写的真正的竞争优势。2.全历史新闻采写。全历史采写要求新闻文本必须有完整的历史向度。网络新闻采写应该满足受众对于时间向度上的无限跨越的渴望。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自己的宏观背景、中观背景和微观背景。这些纷纭繁杂的背景,有的满足了对新闻的定性的阐述,有的满足了对新闻定量的认知。有的历史背景横跨最近的几周、几个月,有的则跨越到数十年。新闻文本要能够使得受众能自如地进出于这些新闻背景,同时又能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当前的新闻“前景”。为此,新闻记者必须:1.有能力搜寻到完整的新闻背景资料。各类主题数据库与综合数据库、搜索引擎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为此提供很大的便利。2.有能力将使这些资料中真正有用的部分很有逻辑性地分布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之中,即妥善地、科学地使用新闻背景。3.既能够在新闻的正文中合理地使用历史背景以增强文本力量,同时又能有意识地担负编辑的职能,包括编配全面的、理想的各类文本的链接组合。4.当在线方式的访问不能解决历史向度的所有资料问题时,有能力以传统形式的访察来完善资料库。在一个网络信息海量涌现的时代,受众对新闻背景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于专注于阅读显示屏上那些数百字的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仍然不觉得枯燥和简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显示屏的背后往往有着超乎寻常的历史穿透力:他们可以向文本内及四周的超链接提出问询,而记者全历史的采写则能够以超文本立即回答他的悬疑。3.全过程新闻采写。全过程采写要求对特定的新闻事件的后续进程保持恒久的兴趣。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新闻层出不穷,而新闻媒体则首先是在发布量上面临挑战。在网际,大量的新闻尤其是其滚动式的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受众来说,一方面领略到了信息时代快捷的信息传播技术,另一方面又常常感觉到对于新闻的认知、接受开始出现阻滞。这种阻滞来自三个方面:1.新闻太多,无法消化。2.尽管可以随时上网,但由于不是全程关注,因此对某些重要新闻无法全面跟踪其进展。3.对于所跟踪的新闻事件,又常常因为信息量太大而难以领会或记忆。这样,就给网络新闻的采写提出了科学应对的要求:1.面对大量的新闻内容,写作时要区分主次,做到繁简有度的写作。2.在此基础上,要有余力全程跟踪某些重点新闻事件,做到对后续消息无所遗漏、即时发布。3.既在写作上花时间、下功夫,又在编辑上精心推敲,确保使全过程的特征与全历史、全天候的特征密合无间。4.对既有的大量跟踪报道或后续文本,也需要突出重点,方法上包括:1.作重点篇目或栏目推荐;2.有简编版面或栏目;3.在超文本结构上“推”、“拉”结合;4.有最简练的“最新综述”。 三、全时化的新闻编辑在网络新闻工作中,写作与编辑的职责常常是一体化的,因此,在谈到全时化的新闻观念问题时,我们还有必要从编辑岗位的角度,阐释全时编辑观念比之于以往的及时编辑观念的不同。1.“三个向度”(全天候、全历史和全过程)的全时化旨趣,在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中同样存在“及时”编辑观念强调快速,而“全时”编辑观念强调的则是恒常。前者表达时刻的概念而后者则诠释完整的时间。显然,我们在作网络新闻的编辑时,虽然也不得不考虑速度、时效性的问题——甚至比以往的新闻传媒都更加重视在第一时间内对新闻作抢先发布,但是更加重要的一个议题是:我们能否进行全天候、全历史和全过程的信息编辑服务。全天候向度的编辑要求我们不把编辑工作看成某一天的某一时段的任务,而是看成是二十四小时、甚至是超二十四小时的滚动版连续操作——因为我们的新闻受众有可能会处在世界的各个时区,并且都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生活习性,他们对于新闻的阅读是随时随地的行为。全历史向度的编辑则要求我们把任何新闻都看成是对整段的历史线索的追寻。任何一则新闻都并不是刚刚才出现,而是由来已久。从此刻向以往作回溯,在漫长的时间段里,大量的新闻事件发生,也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产生,那些与编辑对象有类似的、关连的、或能够对其作出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全历史编辑工作的内容。我们把它们放置成链接,编成专栏、专题报道,也可能聘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更大规模的跨平台的新闻战役。全过程向度的编辑是一种跟踪、一种对未来的俯瞰,它要求编辑在做眼前工作时能面向将来,这也承继着全历史向度的对时间的态度。我们把任何一则新闻都看成是对在历史里飞驰向前的事物的报道,眼前的新闻将以飞快的速度和常变常新的面目,不断出现在当前对该新闻有兴趣的人面前。最为深刻的一种编辑思想是,我们不是在编辑新闻,而是编辑历史;我们也许并不是真的只在为某一个或某一群受众服务,而是在为时间服务。我们并不是对眼前的信息作编辑,而是在为全球化的信息仓库提供未来的查询。从及时化的编辑思想到全时化的编辑思想,看上去只是字词上的差别,但它对于观念的调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早已不再是一个确定的新闻任务,而是一种充满着不确定的责任与压力的使命。2.网络新闻的全时化编辑带来了丰富的有关时间技术的思考如前所述,网络新闻的介质属性决定了其技术属性,如果你所编辑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文字符号,还要有图表、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不仅仅有当下,而且还要有过去和未来,那么,网络编辑就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的文本属性所带来的复杂的技术要求,时间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时间技术在网络新闻的编辑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其作业形态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绝对时间。网络新闻绝对时间的长短,通常是指某一个

你好,我这有一篇,别人给我的,你看下有没有参考价值【关键词】:网络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章节排布:一、网络社会是新闻自由的社会。二、网络社会新闻自由的法律问题三、对未来网络新闻自由的展望我认识的法政学院的人给我看的,不确定是否符合你的要求。如果认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话我可以全文发给你。

实现价值议论文素材

活着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是生命有无价值的分水岭。那么想要了解生命的价值 作文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生命的价值 议论文 作文素材 6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生命的价值作文【篇一】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 故事 :有一个孩子,他认为没人喜欢他,很自卑。一次,一个智者给孩子一块石头,让他把石头拿到市场上去卖,但不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能卖。孩子拿着石头去了市场,引来很多人出高价,智者让他再把石头拿去黄金市场上展示,石头的身价涨了十倍,智者又让孩子拿到宝石市场上去,石头的身价又涨了十倍,由于孩子怎么也不肯卖出去,石头竟被称为“稀世珍宝”。孩子明白了,从此,他发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不再像以前那样了。

其实,世上本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不过受到的际遇不同罢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种事物,会发现它不同的价值。一样看似无用的东西,当我们看到它时,应该懂得,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东西,只不过是它被放错了位置。

一个平凡的人,别以为自己毫无用处,而应明白,自己一定能为社会做出点什么贡献。看看,工人、农民、木匠、清洁工等等,哪怕是这些被称为最底层的职业,不是还有人去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吗?他们不是依然为社会的发展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吗?他们的人生平凡而伟大,他们的生命无味而多彩,他们的存在卑微而重要,不是吗?

生命,就是要从“无用”中发现价值,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不因一时之利而局限自己。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致。

生命,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能从看似无用之处发现价值,挖掘亮色,便能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光彩,让平凡的人生少一点儿遗憾。

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作文【篇二】

潺潺溪水,日夜找寻着大海,奔流向前便是它的价值;丝丝甘霖,不断滋润着万物,滋养生灵便是它的价值。溪水、甘霖,他们虽拥有不同的作用,但饱含的价值是不差累黍的。人生亦是如此,经历不同,身份不同,但价值同在。

豪迈洒脱的青莲居士曾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每一个人生来都是有其价值的,即使我们实现价值的方式迥乎不同,但我们的价值是同等的。我们拥有不同的 文化 水平、 教育 程度,但只要我们为这个社会作了一丝贡献,便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不同,价值同在。

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就职的时候,一位记者问了他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您有一个担任美国总统的儿子,您是否觉得无比骄傲?”富兰克林的母亲回答道:“我固然觉得很骄傲,但我还有一个同样令我非常骄傲的儿子,此刻,他正在庄园里种地。”她的回答令记者非常震惊。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按身份高低学、识深浅、财富状况来评价一个人,但不管拥有怎么样的人生,均有其价值所在。就像富兰克林的母亲所说的,不管是总统还是农民,都足以令她感到骄傲,因为人生不同,价值同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时传祥,一个被人们视为社会最底层的掏粪工人,一个默默奉献的社会劳动者。他承受着别人的轻视,承受着别人的凌侮,但他丝毫没有却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他依然踏踏实实的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时候,刘少奇主动握住他那饱经沧桑的双手。一个是国家副主席,一个是普通掏粪工,但刘少奇对他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不论是哪种职业,对社会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不同,价值同在。

溪水可以荡涤尘埃,净化心灵;甘霖可以复苏生命,孕育新生。无论你是溪水还是甘霖,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都有毋庸置疑的价值。人生不同,但价值同在。

生命的价值作文【篇三】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谁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大,谁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我们常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因为春蚕和蜡炬的无私奉献;翻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春蚕一样做贡献的人还少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扁鹊周游列国解除人间疾苦,屈原为寻求救国真理上下而求索……他们不都是无私奉献的英雄吗?如果有人认为当今不再需要奉献的话,那么想想血染党旗的左权、怕死不当_______员的刘胡兰、人民好卫士任长霞。是的,我们怎能否认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怎能不由衷地赞美这奉献精神?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闪光才是生命顶点的坐标!

我们不能跟英雄们比,因为我们还是学生,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但是,我们却能为我们的母校做贡献,我们的母校-------升中职中,它就如一棵松柏,饱经风霜,从一棵无助的小树,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长成茂盛的大树。如今,我们的母校如此的旺盛,全靠那一个个老前辈沥尽心血而得来的,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有这样一个生气怏然的校园,我们感谢他们,我们做为学校的一员,应当为我们的母校做无私的奉献,使我们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

是的,让我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以革命领袖和亲爱的党为榜样,终生以奉献为乐,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己任,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努力人生的价值,不在一时的享乐,不在贪婪的索取,而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在为人民和社会的奉献中!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应该把握住机遇,经得起挑战,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百炼成钢,用自己的火热青春和知识力量为人大工作贡献力量。

奉献是神圣的。伟大的祖国需要我们奉献,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奉献;朋友们,凭着岁月赐给我们的年轻臂膀和满腔热情,伸出你年轻的双手吧!让我们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

生命的价值作文【篇四】

一张钞票,不论它被揉得多皱,也不管它被踩得多脏,只要它的价值尚在,只要它的本性不灭,它就一定会受人欢迎。

一个人,不论他被否定多久,也不管他被挫折整得多垮,只要他的价值尚在,只要他是真金,他就一定有发光的一天。

挫折决不能将能者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美好的人生的价值决不会因历经磨难而褪色!

那么,人生如何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呢?

坚定自我,坚持真理。正如气候多变,时晴时雨。人生之路也难免会遇到灰暗,而坚定信念,坚持真理方能使自己长久地怀有那份价值。故教皇的火焰烧不尽布鲁诺的坚持。“地球中心说”最终成为笑话;故永久的失业折射不了她的价值,“良知医生”就是对她的褒赞;他人的不解,长期的苦痛湮没不了她的星光,邰丽华靠着坚持走向了辉煌。当我们还在徘徊不前,左右摇摆时,他们却坚定地迈开了步伐,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承认!

直面挫折,笑对苦难。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惊醒了世人,仕途不顺并没有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反而带着酒气秀口一吐,吐出半个盛唐。磨难,又能怎样,他可以造就出苏轼的豁达,炼就出凡"高的星空,贝多芬的《月光曲》,展示出中国——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在面对冰灾时的从容不迫,又岂能会让你我栽倒?直面挫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让我们的人生价值熠熠生辉!

提升自我,升华灵魂。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让人生价值变得更为华美。“如果生命之钟停摆了,我将它定格在我的工作上。”病床上,他坚定地说道。旁边是一堆书籍。方永刚,一个平凡的人由此造就了他的非凡。只要生命之钟不停,我们对学习的渴求就不能放弃,我们对良知的审问就不能停止!

而当代的青年们,我们在哪?在迷茫中酣睡,还是在KQ中放肆?醒来吧,奋斗吧!在前面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世界中去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坚持真理,直面苦难,充实自己吧!

就请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生命的价值作文【篇五】

山中的煤石,又黑又硬,丑陋无比,人们却争相挖矿;被踩的纸币,又破又烂,却总还有人要。人生也是一样,无论你身着华锦,还是身披破布,决定你人生价值的不在于外表,而在你是否有用,是否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取决于人的内在。张爱玲曾经这样描述人生:“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试问:这种徒有其表的生命又有何真正的价值呢?相反,很有价值的人生常常是在平凡甚至艰苦的环境中锻造出来的。爱因斯坦一直是瑞士联邦专利局的一名三级技术员,然而这样普通的出身却无法磨灭他发现相对论的伟大成就;普鲁斯特的一生常常要受人们的冷眼,然而这样些歧视却无法将他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光华掩盖;梵高的生活穷困潦倒,他从不曾拥有华美的长袍,然而这种窘迫却无法停止人们对《向日葵》的赞叹。是金子,无论它外面包裹多少灰土,也总会发光,因为它拥有金子的本质。同样对于人类来说,只要你勤勤恳恳地奋斗过,努力过,哪怕只为社会贡献了一丁点儿,你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相反,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即使锦衣玉食也掩盖不了你愚钝的本质。

既然人生的价值蕴含在生命的本质中,我们就要学会充实自我,把握生命的过程,追求生命的本质。而现今社会,则具体要求我们学会放下对物质的过度欲望,用对社会的责任表现人生的价值。正如歌德写给叔本华的一段话所述:“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要先为世界增添价值。”徐本禹放弃了城市的优厚生活,来到乡村作小学教师,他的人生价值在偏远的小山村得到实现;钟期荣,胡鸿烈夫妇在香江边为学子盖起一座大学,即使生活清贫,他们的人生价值却得到了的体现。人们常以为价值是那些受万众瞩目的伟人所具有的,其实不然,当你看到一张平凡的脸荡着幸福的微笑,你或许会了解: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价值,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拨开掩盖在我们身上,遮挡我们人生的灰尘,其实我们也可以像永不失值的纸币,被人需要。

每个人都是藏在鞘中的利剑,只要坚持,总会从生锈的鞘中脱出,给世界一个闪电,让人知道,我们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议论文作文素材6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生命的价值600字初中作文5篇

★ 生命的价值800字话题作文5篇

★ 生命的价值作文素材

★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600字5篇

★ 生命的价值600字精彩作文

★ 作文生命的价值600字

★ 生命的价值高中作文素材

★ 生命的意义作文600字范文5篇

★ 生命的价值高一作文600字

★ 生命的价值500字精彩作文5篇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生命的深度量去衡量的。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人生的价值高中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人生的价值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题记

莫利亚克说:“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毋庸置疑,我们大家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价值。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分子无数分母。成长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渴望成功,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也许注定会失败,你也不曾被浪费。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心灵鸡汤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坚持,只要你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万一不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标准不一样,只要心有灵的满足,那也算是一种成功。那么,我也常常会问我自己:什么是价值,我们的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断尝试方可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少一些“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浮躁,多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有一位作家曾在微博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路,你没走怎么知道窄不窄,无痛的是人流,不是人生。”蒋方舟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打开天窗》,顶着“天才少女”的她,XX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大学毕业后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她努力给自己制造尝试和犯错的机会,大学四年她做过媒体人、写电影剧本、话剧剧本,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种尝试,她说她要在三十岁之前犯完所有的错。她现在已成中国作家界最闪耀的明星人物之一。我向你致敬,名副其实的作家——蒋方舟。

为何蒋方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是尝试。她是个值得尊敬的作家,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十八年写作之路,造就如今的她,大哉蒋方舟!

不断坚持方可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少一些“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抱怨,多一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为。有一位商人曾在某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我改变不了现实,我就改变我自己。”崔万志因患有小儿麻痹症,造成下肢行动不便。中学时期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市重点高中,却被校长无情拒绝,并放言说:“我们学校怎么来了一个残疾人,就算你考上大学,学校也不会要你,还耽误学校的一个名额。”校长的话语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蝶恋服装ceo,XX年被评为cctv中国创业新生代榜样。她现在已成为中国商业界最闪耀的人物之一。我向你致敬,名不虚传的商人——崔万志。

为何崔万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是努力。

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商人,遇到挫折,永不放弃,曲折的商业之路,造就如今的他,大哉崔万志!

人生的价值

不断努力方可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少一些“无言谁会凭栏意”的忧愁,多一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有一位科学家曾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学习汉语。”黄伯文并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着这个演讲的内涵。1998年她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位在美国读完硕士,读完博士之后归国的留学生,归国十年之后他在所研究的领域里走到了世界的前沿。他现在已成为中国科技界最闪耀的明星人物之一。我向你致敬,不折不扣地劳模——黄伯文。

为何黄伯文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是努力。他是个值得尊敬的科学家,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之路,造就如今的她,大哉黄伯云!

别以为马云光用网络搞营销就可以整出个电子商务;别以为乔布斯啃口苹果就能创造他的“苹果”帝国;别以为马化腾光靠复制就造就了如今的腾讯。他们所遇到的挫折,一路上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懂,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坚持,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日本作家星野志夫所言:“如果一个人没有竭尽全力地度过冬天,忍受风雪的严寒,那么他也难以感受到春天的巨大幸福。”真正的强者也是有眼泪的,只是他们懂得带着眼泪继续奔跑。

在泰国有一句谚语:“生命的价值在于使用生命。”在人生这出戏里,我只是所有人人生中的龙套,但我是我自己人生的主角。在我失败之时,我一个人也能继续唱下去,去实现我的人生的价值。

一个人,不去尝试,不去努力,不去坚持,他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但你不同,做过梦,发过疯,哭过,笑过,奋斗过,爱过,恨过,也后悔过,芸芸众生中那么普通的一个你,却拼尽全力去实现人生价值。

XX年我在博客中写下《有梦想的孩子》:“我是带着梦想来读书的,也许我现在并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可不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总有一个美好的憧憬……”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呢?你有想过怎样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吗?

人生的价值

卡莱尔说:“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制而成。”换句话说,就是辉煌的一生是用无人知道的寂寞和拼搏换来的。从古到今,有太多的人用一生的寂寞换来了万世的辉煌,也有太多的人用一生的辉煌换来了永远的寂寞……这个寂寞的女子,以非凡的才华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王昭君,寂寞中只剩下一腔愁绪,两弯峨嵋,然而寂寞的心灵没有被压垮。她为了两国永久的安宁,勇敢面对异域的清冷与无助。想到戍边的战士们浴血奋战,想到不幸的父兄沙场喋血,那一幕幕,紧紧牵着王昭君的心。为了结束这一切,她甘愿自己寂寞无助一辈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寂寞的心,一个名垂千古的女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寂寞的李清照,一颗孤独的心承载着无尽的寂寞——她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沙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政界和文坛朋友可以痛快的使酒骂座、拍遍栏杆。然而这个寂寞的女子,以非凡的才华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人们永远赞扬她——这个立于秋风黄叶寻寻觅觅的奇女子!

当初集后宫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美女——杨玉环,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生前皇帝对她百般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玉环享尽荣华富贵,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又谁不羡慕?然而又有谁愿意像她那样辉煌之后留下永远的寂寞?君不见,马嵬坡上,天子赐三尺白绫,恩断义绝,丰腴玉体尚温存即被三尺黄土掩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颗被埋没了的永远寂寞的心。

浅谈数学的文化价值论文外文文献

浅谈数学的文化价值一、数学: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早在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就把数看作万物之本源。享有“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尊称的伽利略(G. Galileo)认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什么也认识不清。物理学家伦琴( @①ntgen)因发现了X射线而成为1910 年开始的诺贝尔物理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当有人问这位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修养时,他的回答是: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冯·诺依曼( )认为“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他还指出:“数学方法渗透进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已愈来愈成为衡量成就的主要标志。” 科学家们如此重视教学,他们述说的这些切身经验和坚定的信念,如果从哲学的层次来理解,其实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都有自身的量的方面的规律,不掌握量的规律,就不可能对各种事物的质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而数学正是一门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地在总结和积累各种量的规律性,因而必然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是对数学作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科学化趋势的深刻预见。事实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连一些过去认为与数学无缘的学科,如考古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现在也都成为数学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数学方法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学研究,能帮助历史学家做出更可靠、更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些情况使人们认为,人类智力活动中未受到数学的影响而大为改观的领域已寥寥无几了。 二、数学:科学的语言 有不少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家都曾明确地强调了数学的语言功能。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就曾指出:“数学不应该被看成是以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知识分支,而应该被看成是普通语言的一种精确化,这种精确化给普通语言补充了适当的工具来表示一些关系,对这些关系来说普通字句是不精确的或过于纠缠的。严格说来,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数学形式系统,只不过给推导关于观测的预期结果提供了计算法则。”(注:《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论文续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狄拉克( )也曾写道:“数学是特别适合于处理任何种类的抽象概念的工具,在这个领域内,它的力量是没有限制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关于新物理学的书如果不是纯粹描述实验工作的,就必须基本上是数学性的。”(注: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另外,爱因斯坦()则更通过与艺术语言的比较专门论述了数学的语言性质,他写道:“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象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象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做到。”(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一般地说,就像对客观世界量的规律性的认识一样,人们对于其他各种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包括了一个在思想中“重新构造”相应研究对象的过程,以及由内在的思维构造向外部的“独立存在”的转化(在爱因斯坦看来,“构造性”和“思辨性”正是科学思想的本质的思想);就现代的理论研究而言,这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构造则又往往是借助于数学语言得以完成的(数学与一般自然科学的认识活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数学对象是一种“逻辑结构”,一般的“科学对象”则可以说是一种“数学建构”),显然,这也就更为清楚地表明了数学的语言性质。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还表现在它能以其特有的语言(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方程、模型、理论等)对科学真理进行精确和简洁的表述。如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J. C. Maxwell )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推断出电磁波速度等于光速,并断言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这样,麦克斯韦创立了系统的电磁理论,把光、电、磁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上重大的理论结合和飞跃。还有黎曼(Riemann )几何和不变量理论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提供了绝妙的描述工具。而边界值数学理论使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远距离原子示波器的制成变为现实。矩阵理论为本世纪20年代海森堡(W. K. Heisenberg)和狄拉克引起的物理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交流和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果说,从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商业交往中,运用初等数学就够了,而高等数学一般被认为是科学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种高深的科学语言,那么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只懂得初等数学就会感到远远不够用了。事实上,高等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的一些概念、语言正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各种信息系统中,而现代数学的一些新的概念(如算子、泛函、拓扑、张量、流形等)则开始大量涌现在科学技术文献中,日渐发展成为现代的科学语言。 三、数学:思维的工具 数学是任何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这是因为:首先,数学具有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实在的能力。数学概念是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的。在现代数学中,集合、结构等概念,作为数学的研究对象,它们本身确是一种思想的创造物。与此同时,数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抽象的,这就是说数学命题的真理性不能建立在经验之上,而必须依赖于演绎证明。数学家像是生活在一个抽象的数学王国中,然而他们在数学王国的种种发现,即数学结构内部和各种结构之间的规律性的东西,最终还是现实的摹写。而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其关键还在于能建立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即善于把问题中的次要因素、次要关系、次要过程先撇在一边,抽出主要因素、主要关系、主要过程,经过一个合理的简化步骤,找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对应关系,使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上展开数学的推导和计算,以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判断和预测。这就是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现实的力量所在。 其次,数学赋予科学知识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是使认识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并使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手段。在数学中,每一个公式、定理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以后才能够确立。数学的推理步骤严格地遵守形式逻辑法则,以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在逻辑上准确无误。所以运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关系推求未知的关系时,所得结论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数学的逻辑严密性还表现在它的公理化方法上。以理性认识的初级水平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表现在一个理论系统还需要发展到抽象程度更高的公理化系统,通过数学公理化方法,找出最基本的概念、命题,作为逻辑的出发点,运用演绎理论论证各种派生的命题。牛顿所建立的力学系统则可看成自然科学中成功应用公理化方法的典型例子。 第三,数学也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是恩格斯()对数学的认识功能的一个重要论断。在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而且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式,即用特殊的符号语言,简明的数学公式,明确地表达出各种辩证的关系和转化。如牛顿(I. Newton )—莱布尼兹(G. W. Leibniz )公式描述了微分和积分两种运算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表现了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内在关系等等(注:孙小礼《数学: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数学还是思维的体操。这种思维操练,确实能够增强思维本领,提高科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晚近以来,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数学文化的存在价值在即将公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是一个单独的板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许多老师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初年的数学曾经存在着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主义倾向,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数学的过度形式化,使人错误地感到数学只是少数天才脑子里想象出来的“自由创造物”,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认识和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那么,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实施。认识数学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和中国传统数学都有辉煌的成就、优秀的传统。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不同政治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数学。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当时希腊的雅典城邦实行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广大奴隶不能享受这种民主)。男性奴隶主的全体大会选举执政官,对一些战争、财政大事实行民主表决。这种政治文明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奴隶主之间讲民主,往往需要用理由说服对方,使学术上的辩论风气浓厚。为了证明自己坚持的是真理,也就需要证明。先设一些人人皆同意的“公理”,规定一些名词的意义,然后把要陈述的命题,称为公理的逻辑推论。欧氏的《几何原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但是没有实行古希腊统治者之间的民主政治,而是实行君王统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知识分子自由表达见解的黄金年代。当时的思想家和数学家,主要目标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此,中国的古代数学,多半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国家管理的实用目标。理性探讨在这里退居其次。因此,从文化意义上看,中国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存在的形式则是官方的文书。古希腊的文化时尚,是追求精神上享受,以获得对大自然的理解为最高目标。因此,“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在《几何原本》里列入命题15,借助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给予证明。在中国的数学文化里,不可能给这样的直观命题留下位置。 同样,中国数学强调实用的管理数学,却在算法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负数的运用、解方程的开根法,以及杨辉(贾宪)三角、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天元术那样的精致计算课题,也只能在中国诞生,而为古希腊文明所轻视。 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实用与算法的传统,同时又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数学文化创造,包括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当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一定要溶入世界数学文化,将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数学文化内涵,走出数学孤立主义的阴影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据调查,学生们把数学看作“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数学遵循记忆事实-运用算法-执行记忆得来的公式-算出答案”的模式[1],“数学=逻辑”的公式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数学的内涵,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数学家柯朗()在名著《数学是什么》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都要求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其目的是要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2002年8月20日,丘成桐接受《东方时空》的采访时说:“我把《史记》当作歌剧来欣赏”,“由于我重视历史,而历史是宏观的,所以我在看数学问题时常常采取宏观的观点,和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这是一位数学大家的数学文化阐述。 《文汇报》2002年8月21日摘要刊出钱伟长的文章《哥丁根学派的追求》,其中提到:“这使我明白了:数学本身很美,然而不要被它迷了路。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去完善许多数学方法,我们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的。从这一观点上讲,我们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屠夫’,而不是制刀的‘刀匠’,更不是那种一辈子欣赏自己的刀多么锋利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匠。”这是一个力学家的数学文化观。和所有文化现象一样,数学文化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学校里的数学,原本是青少年喜爱的学科,却成为过滤的“筛子”、打人的“棒子”。优秀的数学文化,会是美丽动人的数学王后、得心应手的仆人、聪明伶俐的宠物。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多侧面地开展数学文化研究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确实,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考察数学的进步,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但是,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考察之外,还应该有微观的一面,即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以下将阐述一些新视角,力求多侧面地展现数学文化。1. 数学和文学。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中、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文学意境也有和数学观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2.欧氏几何和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初唐诗人陈子昂有句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文学描述。在陈子昂看来,时间是两头无限的,以他自己为原点,恰可比喻为一条直线。天是平面,地是平面,人类生活在这悠远而空旷的时空里,不禁感慨万千。数学正是把这种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诗人的想象可以补充我们的数学理解。3. 数学与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把数学溶入语言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二除五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再如“万无一失”,在中国语言里比喻“有绝对把握”,但是,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十万有一失”在航天器的零件中也是不允许的。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等已经进入日常语言。它们的含义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联系(计算复杂性问题),正是所需要研究的。“事业坐标”“人生轨迹”也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4. 数学的宏观和微观认识。宏观和微观是从物理学借用过来的,后来变成一种常识性的名词。以函数为例,初中和高中的函数概念有变量说和对应说之分,其实是宏观描述和微观刻画的区别。初中的变量说,实际上是宏观观察,主要考察它的变化趋势和性态。高中的对应则是微观的分析。在分段函数的端点处,函数值在这一段,还是下一段,差一点都不行。政治上有全局和局部,物理上有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电影中有全景和细部,国画中有泼墨山水画和工笔花鸟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是否要从这样的观点考察函数呢?5. 数学和美学。“1/2+1/3=2/5 ?”是不是和谐美?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美不美?这涉及到美学观。三角函数课堂上应该提到音乐,立体几何课总得说说绘画,如何把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欣赏艾舍尔()的画、计算机画出的分形图,也是数学美的表现。总之,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数学与文化系别:中文系 专业:08新闻 学号:200830161010 姓名:李西淳 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内容摘要:经济学需要很好的逻辑能力,数学培养了这种能力,经济学还要有计算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数学需要并培养的。高等数学主要是侧重于掌握数学知识,及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而数学分析却对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作用,数学可以是研究经济学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关键词:数学 经济学 关系 意义 局限性 一、 数学与经济学关系概述数学与经济的关系在今天可以说是息息相关,任何一项经济学的研究、决策,几乎都不能离开数学的应用。比如,在宏观经济中的综合指标控制、价格控制,都有数学问题,在微观经济中数理统计的“实验设计”、“质量控制(QC)”、“多元分析”等,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往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代西方经济认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从中引申出经济原则和理论,进行决策和预测。 当今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领域越来越广泛。自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创设以来,利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成果获奖不断。事实上,从1969年到1998年的30年中,有l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以数学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占总人数的%;而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理论。在中国,最近几年对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问题讨论比较热烈,数学的介入究竟是祸还是福,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数学使经济学由乌托邦上升为科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数学就像魔鬼一样,会使经济学误入歧途。这说明我国经济学界在经历大力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热潮后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二、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学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化,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在考虑和研究问题时,要求具有逻辑严谨的理论分析模型和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需要完全弄清楚一个结论成立需要哪些具体条件。单纯依靠文字描述进行推理分、析,不能保证对所研究问题前提的规范性及推理逻辑的一致性和严密性,也不能保证其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易证实性和理论体系的严密。这样以数学和数理统计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就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每个学习现代经济学和从事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人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和数理统计知识。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数学、数理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更谈不上自己做研究,给出结论时所需要的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理解概念是学习一门学科,分析某一问题的前提。如果想要学好现代经济学,从事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数学。二、 数学在经济学应用中的意义 如果经济学没有采用数学,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许多经济学概念是需要用数学来定义,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主要是通过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于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假设,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每个经济变量和经济规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且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地推导结论。因此,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数学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是:(1)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炼,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2)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应范围,给出了一个理论结论成立的确切条件;(3)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4)它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四、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首先,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在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考虑或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其次,经济理论的发展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研究、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经济学中运用的任何数学方法,离不开一定的假设条件它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场所,而是有条件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再次,数学计量分析方法只是执行经济理论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经济学过分对数学的依赖会导致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和经济研究向度的单一化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数学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数学、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参考文献: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张真.投入产出经济学中运用数学方法的机理分析[J]. 林毅夫.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J].东岳论丛 赵凌云.经济学数学化的是与非[J].经济学家

我有一本书电子版的 《数学的美》吴振奎 写的,次数比较系统介绍数学美。徐利治先生的书也不错 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数学奇异美现在正在写着呢。不要忘记给我加分

实现自我价值的议论文题目

站在历史的堤岸,看那海浪漫溯上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纵然被谄媚污染视听,也不随波逐流;魏武帝纵然魂归狼烟,也要名留青史;陶渊明纵然一身清名,也愿躬耕陇亩。那正是认清自己、明确目标的态度,令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可见成长过程中的我们也需明确目标、认清自我,不应该在花花世界中失去了本心。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一眼看穿别人固然可贵,然有自知之明的人却更容易走向成功。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无独有偶,另一位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这仅仅是说明了两位大师的谦虚吗?当然不,这表明他们都能在成长过程中认清自己,明确目标,然后专注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而成为了一代名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也曾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认清自我,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著名的跨栏运动员刘翔曾经是跳高运动员,试想他当初没有认清自己,没有完成从短跑到跨栏的华丽转身,怎会有今天的成就,成为“110米栏”项目的世界级明星。所以说,人生路上要正确认识自己,明确目标,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认清自我,也能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良好的心态。刚刚进入初中时,害怕不适应新生活,学习跟不上,于是我盲目地报了许多培优班,每天活得昏天暗地,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成绩也不尽人意。后来我尝试冷静下来,去倾听自己的心声,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弱项与强项,正确的“补短”,成绩也逐渐升了上去。李白认识自己的才能,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诗仙”;范仲淹认识自己的职责,坚持为官一方,就造福一方;陶渊明认识自己的所好,隐居田园,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无数事实证明,认清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鱼朔浅底,鹰击长空。我们都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向成功迈近。

生命的价值人生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危险的时候,只能靠人类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才能走过去的,对一般人来说;人类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就不怕所有的困难,这种说法还不一定的,也许有时会必然的,只要人类做的那一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给人类一次机会,一旦失去了,就无法挽回,要珍惜,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人类如何生存,孟子有句名言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就是;在忧患中使人生存,在安乐中使人死亡。这句话用在这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名人的名言指导的,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必须先有理想和梦想,不过,在梦想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痛苦在磨难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梦想是人对事业成功的盼望,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努力的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一定要告诉自己;‘我能行’,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重大梦想。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一切,人类的吃,穿,行,住都来源于大自然的,人类的生存不应该与自然的千姿万物做代价的,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用我们共同的力量,保护大自然。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缺乏目标,人生就会迷失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并会很轻易地被打倒。人生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专注,向往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强数年,数十年及至一辈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征途上,有无数的成功者。他们留下了许多脚印,在他们的脚印上,留下了深深的两个字,坚强。人类的生存要吃穿行住,社会的进步要发展,就需要人们有所贡献,否则,人类难以生存,社会将难以发展,一个真正懂得珍爱生命价值的人在享受现实生活的给予的同时,更会积极的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生的价值,也就体他人和社会奉献之中。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大小,但只要能为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为社会做出贡献,他的生命就有价值,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命价值的要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踏上成功之路,要从磨练坚强的意志开始。

实现自我价值作文

实现自我价值作文,高分的范文也是有很大的技巧成分的,对学生而言作文是很伤脑筋的,多多阅读才能够学习更多的写作经验,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写作技巧和方法,参考实现自我价值作文范文。

如同往常一样我打开了书本,手指却被纸的边缘给划破了,我顿时感到惊讶:纸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

印象中,纸是最软弱的,与火既燃,遇水即烂。自记事起,我便经常撕纸,没撕破一张,便会有战胜一个对手的感觉。而且纸很容易破,一次好几张都能撕破。纸就变成了我那时的“出气筒”,又什么事都拿它来出气。可是今天却能给我的手划出一道口子!

看着那伤口,我又想起了一个我读过的故事:一只过冬的.鸟闲在窝里没事,可巧下雪了,他便说落在树枝上的雪花,当说到一万八千零七十的时候,天上又落下一片雪花,落在了一根巨大的树枝上,那根树枝就被压断了。

一张纸划破手的几率有多大你?最多不过千分之一。一片雪花有多重你?人们肯定十有八九回答:“轻于鸿毛”。千万不要轻视他们,纸划破手的概率虽小,但仍有可能,一片雪花虽轻如鸿毛,但一片片的累积,仍能压断树枝。把你想作是那张纸或那片雪花吧!不要小视你自己的力量,更不要埋怨上帝给你不好的口才啊,不好的记忆……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看你会不会合理利用“自愿”。别人的口才好,不一定他的其他方面都能超过你;别人的记忆力强,不代表你其他的方面就比他差。

弥尔顿、贝多芬和帕克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居然一个是瞎子,一个聋子,一个是哑巴!但他们对音乐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这些正常人望尘莫及的。

我国作家张海迪,有三分之二的身体没有知觉,一次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她翻译了大量的书籍,成了一名作家。

从这些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不管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你就有你的作用和价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诠释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价值!

实现自我价值是要一路高歌,踏破荆棘;实现自我价值是要扬风起帆,乘风破浪;实现自我价值不是自我忧郁,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因暂时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而像“走饭女孩”那样消极离开,简单地说声拜拜。

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方法。李白十岁学长诗,项羽七岁习舞剑,陶渊明更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田园。若不是因为他们准确的自我定位i和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又怎么会有潇洒飘逸的一代诗仙,又怎么会有豪情万丈的一世霸主?陶渊明又怎能修篱种菊,收获他一生的桃花源?古有东施效颦,盲目模仿,贻笑大方;今有“走饭女孩”,错误定位,迷失自我,又如何谈实现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发光?

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自我的砥砺。一声赞美,一次点头,一阵掌声……他人的赞赏肯定,是生命长存的阳光雨露,是人生旅程的兰芷芬芳。因而我们不难理解“走饭女孩”需要被他人肯定的心情,但我认为,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成为霓光灯下的焦点更需要来自强大的内心自我砥砺。无臂钢琴师刘伟,因生命的意外造成他的不幸,但再大的困难挫折也阻挡不了他迎难向上、自强不息的心。刘伟不自暴自弃,在自我砥砺中为梦想插上翅膀,在自我砥砺中让脚尖弹奏黑白世界,在自我砥砺中攀上成功的巅峰。

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关爱他人和回报社会。“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臂护住幼婴,更接住“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最美司机”吴斌敬守岗位,更是用生命捍卫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人送去生的希望与爱;“最美教师”张丽莉恪守美好师德,呵护祖国花朵,更是诠释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个人离不开社会,唯有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才能成就最美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自我价值要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自信;实现自我价值要有“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坚韧;实现自我价值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一路高歌,扬帆起航,实现自我价值,让生命发光发热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