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认识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工商管理专业认识论文2000字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索 摘 要:近年来,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关键性地位,开始积极开展对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本文从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出发,对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企业也由以前较为封闭的状态,开始融入开放性的市场竞争之中,重视管理运行和内部控制,注重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受到了多数企业的关注。 工商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的效率与决策模式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包含对企业文化等各种软性建设的规划研究。而工商管理则是利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作出及时、合理的决策或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组织和控制中,也同样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和对企业的规范上。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形势更加多变,企业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一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观念及其相关知识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和锻炼,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稳定、市场繁荣的有力保障。然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落实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较为普遍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管理能力不足 与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多数企业仍存在着生产活动闭塞、与市场部门沟通不畅等管理问题,管理制度缺乏弹性、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管理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使企业的综合效益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忽略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产品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此外,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成为了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物流环节认识的改变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亟待问题之一。 自身定位失准 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财务报表中效益的增长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一些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还不能充分协调好遵守相关法规、合理利用资源、参加社会福利、杜绝盲目扩张等环节的关系,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在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有限,其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其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管理活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度或作用大小。然而,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依然没有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仍停留在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没有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洞察力,无法与企业结合起来。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其他问题 目前企业还面临着诸如产品的系列化、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市场的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资金和产品突破了国家与城市的界限,而在各地区之间迅速流动,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够在上述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企业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也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此外,一些企业正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致力于通过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客户的满意度,也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市场环境的激励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企业从整体水平上来讲,正沿着正确的方向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在正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发挥工商管理的决策支持功能,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不断健全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之上,而工商管理将企业制度视为责、权、利的综合体,并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形成企业内部调控的基本工具。一方面,制度的设立具有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方法又能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基础上,调动其工作热情。制度的制定应从员工的角度及其权益出发,并在落实中强调严格、公正,做到恩威并施、令人信服。如一些员工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此时刻板的惩罚会使其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与热情,只有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使其充满人性关怀,才会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择,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并使计划符合各个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要求。新一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并通过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方面的重点培训,使之成为集全面性与专业性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才的均衡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此外,管理人才还应具备灵活的创新意识和反应能力,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升级,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能在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带领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企业内部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生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国际视角以及涉外能力,并能够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完善的管理工作者,越来越成为各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4 结语 我国多数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有赖于企业管理者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观念,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在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静. 关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2] 史慧恩, 张群, 李群霞. 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 (09). [3] 张伟奇.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6). [4] 陈得宽, 王昌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8, (01). [5] 叶晓燕. 浅谈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构建和谐企业[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9, (01). 看了“工商企业管理论文_有关工商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3. 浅议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5.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学生通过毕业实习,要把几年来学习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解决生产或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人才的工商管理论文

一、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

人文精神关心人的发展的目的与意义,它的物件是人,是在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人类前途等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追求对人的本质、潜能的发掘以及个性的张扬,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求善求美是其核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家的经济建设呈现出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福利补贴、住房标准、生活条件也随之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域的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干部在工资待遇、生活福利等个人收人方面出现了悬殊过大的问题,致使在人才队伍中造成了待遇不公平、心里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工作不安心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要确保边远地区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壮大,必须按照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和用待遇留人的总体要求,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

二、构建服务型、高效型工商队伍

针对极少数干部“吃拿卡要”不廉行为、“懒散冷硬”不勤现象,我们从教育、制度和查处三个环节入手,通过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引导干部树立“不想”不廉不勤的意识;强化规章制度制约,构建廉政纠风的防范机制,形成干部“不能”不廉不勤的环境;狠抓制度规定的落实,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惩处力度,营造干部“不敢”不廉不勤的氛围。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良好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充分认识到员工的热情和他们的渴望。每一个员工对工作都充满著热情与梦想,他们希望在职业生涯中感受到成就感。工商系统应注重引发员工参与到企业中的热情,并将此热情转发成动力。给员工一个框架——明确说明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清晰地表明日的和要求,然后,让每一个员工明白怎样靠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尽可能地不规定其工作过程中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领导者应该是“要什么东西”的领导,而不是“该怎样做”的领导,让员工尽可能抛开“做任何事都依靠领导”这根柺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当员工发现创新性的方法去赚更多的钱,而又不一定总想打破规则时,就不必拿太多的框框来约束他们。给员工一切可能的机会,将员工的这种动力带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胆改革干部任用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竞争上岗制度,大力支援、鼓励人才积极参与竞争,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全面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创造性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营造环境,保障推进

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三个过硬”的能力建设目标,就要投入力量,制定能力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指引下,实行专案式管理,确保能力建设质量。实行工程式推进,提高能力建设推进工作的系统性。还要多形式推进,努力解决实现能力建设目标的“桥”和“船”的问题。一是开展大教育。在完成“规定动作”学习内容的同时,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在引导系统全员知荣辱、明礼仪、重品行上下功夫。同时不断丰富能力建设“自选动作”的内容,使学习内容和知识呈现多样性。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干部职工多看书,每个干部职工每季度至少选读一本书;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知识性讲座,多进行一些专业性、案例或人文科学方面的研讨活动,激发系统全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在人文建设中,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尊重,是员工队伍最为理想的成长环境,所有员工都有权力为自己的工作生涯做出规划。领导人应当学会用心倾听员工的心声,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他们以信任、支援、帮助和鼓励,员工们才能精神振奋,干劲倍增,心无旁顾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五、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在新世纪里,竞争成为主旋律,而竞争的焦点则集中于“人”,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工商管理人才的智慧价值在人力资源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合理选拔、任用和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推动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工商管理干部队伍整体上是一支政治坚定、执法严格、作风优良的队伍,但在个别地方、个别同志身上还存在着忽视思想修养,公仆意识不够牢、落实规章制度不到位、纪律观念不够强等现象。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除建立社会监督网路、加强外部监督外,重点应在全系统内部坚持不懈地开展干部队伍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加强队伍的培训力度。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有序开展培训活动。另外培训是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它要求学员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和积极的参与,否则培训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培训评估者而言学员的反应,是迅速而详细的资讯的很好来源。在培训工商管理干部队伍中,要把学历教育、业务培训与考试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岗前培训、在岗轮训、承认教育等形式,构建多层析、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制,提高工商队伍的岗位知识和队伍的素质教育,提高工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工商队员的整体素质。

二:工商管理专业改善对策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络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定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训练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教师一方面应该将查阅专业文献的基本技巧通过原理介绍、例项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可包括查阅途径、查阅规则、常用文献资源库、权威期刊与出版社清单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专业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并通过选取工商管理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例子,深入浅出地展示高质量的专业文献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判别专业文献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由于研究方法存在多样性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均有多种方法,故在归结工商管理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正规化时,教师除了澄清专业文献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基于不同方法形成的专业文献之间的联络与区别、优点与缺点等,从而让学生在研读专业文献时能够有清晰的标准和蓝本作借鉴。此外,教师通过选取工商管理外文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精读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各小小学生置身于专业文献的写作背景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文献是如何提炼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研究结论与研究价值如何形成、如何从文献中发掘出与研究领域相关的线索等关键研读问题的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模式。

对工商管理的认识论文

精选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建设的日程上来,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无文化现象,文化空想现象,全盘西化现象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Enterprise soft power)

企业文化 (Enterprise culture )

企业团队 (Enterprise team )

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似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西门子公司的严谨、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涵盖面也不尽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 ;(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

2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无文化管理

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增大企业内部摩擦,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没有组织归属感,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建设的日程上来,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无文化现象,文化空想现象,全盘西化现象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Enterprise soft power)

企业文化 (Enterprise culture )

企业团队 (Enterprise team )

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似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西门子公司的严谨、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涵盖面也不尽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 ;(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

2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无文化管理

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增大企业内部摩擦,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没有组织归属感,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 毕业 实习的“企业实习”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的平台,营造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毕业实习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范文 一:企业经济发展下工商管理论文

一、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简述

市场经济的出现基于剩余价值的产生,根据市场的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调整经济活动,以便争取更多的利益。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很普及,以至于出现了经济大危机,这也是资本经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其实,只是靠市场进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人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市场毕竟是无形,需要人们去摸索,在摸索之后很容易出现盲目随大流的现象,极易造成市场混乱的局面。宋朝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以至于出现了交子以及集市的雏形,纵观我国的历史而言,在我国的先秦两汉时期成为了我国现代工商业企业实行注册的鼻祖。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基础设备,直至民国时期才完备。它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趋势:

1.由小变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充实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相应地变宽。它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细致化,更加深刻。之前主要面向私营工商业、集贸市场,而今拓展到“六道检查”甚至更多方面。同时也反映出工商管理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2.由单一到系统化

工商管理的最初功能是负责监督与管理,这是因为最初的经济活动不完善,比如小商贩,尤其是封建社会,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致使排斥商业活动,出现了严重的重农抑商现象。在之后重视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各种经济活动,那么工商管理的职责也变得系统化。

3.由单一变多元化

工商管理的 方法 最初是单一的行政方法,在发展之后,变为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政治 教育 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分析

1.强调良好信誉制度的建立

我国经济发展在历史上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时机,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了经济掠夺,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如今,我国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诱惑,需要一个正确的观念进行指导,指引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再者,经济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其中的发展规律,正所谓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而行只会适得其反。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坐以待毙,更应该发现规律,调整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完美地去建设经济型社会。在贸易活动中,有买方和卖方,在经营过程中,买方购买东西之后,但过一段时间,商品出现了问题,需要卖方进行退换,倘若商家不退换,那么损失的就是买方的利益,这会影响到今后的贸易活动。工商管理在这之间起着一个监督与保证的作用,让很多的消费者能够放心去购物,因为工商管理代表着他们的合法利益。这是一个信誉问题。在面对利益,很多人会变得毫无原则,那么社会就会没有原则,工商管理的存在就是要确实维护这一原则,保证更多的人的利益。

2.对于经济的管理操作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是重点,那么工商管理主要就是面向广大企业。始终铭记一点,工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最大,工商管理在企业繁荣时期要监督其的不正常行为,在其困难时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其实工商管理的工作不是为了打击限制企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能够规范它们的行为,只不过与企业所站的角度不同,企业是处于本身的利益,而工商管理则是整个社会。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工商管理主要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问题中,努力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制,为社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社会上,法律的最主要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想出新的解决策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法制社会,更离不开法律的这个坚强后盾。法律给人们提升信赖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参与经济活动,才使得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壮大。

2.我国进行了政企改革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但是很容易违背市场发展规律,限制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不利于企业向更强更大的方向发展。工商管理对企业进行管理,这极大的减少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工商管理的工作更加专门化,通过在平时工作中对实际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最终取得解决结果。这样比政府直接管理更加科学、专业,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工商管理部门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开展宣传工作,讲法律意识深入消费者心中,让他们勇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和权益,有助于建立一种健康的经济关系,更为长久的经济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结语

工商管理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也要对其工作不断进行调整,以便更加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通常情况下,利益是交往的基础,可见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工商管理在其中起着监督与管理多方面的作用,总而言之,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正常运行。从古到今,工商管理不断进行发展,直至完善,甚至在未来会发展得更加好。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人员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不可逾越法律,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人民服务。工商管理工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前提条件,即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对人民负责。只有工商管理内部人员有很高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才会确保在日后的工作中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农林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一、学校内部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招生制度

近年来,各农林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影响生源质量,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由于报名门槛较低以及在当今社会热门度较高,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研究生初试阶段的考试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初试内容主要靠死记硬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考验出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入学考试过于强调英语成绩,这样很可能把一些具有 创新思维 但英语稍逊的学生拒之门外。复试环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数高校复试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不变的题型以及提问的偶然性难以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复试过程缺乏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难以达到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生导师

在我国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上,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研究生学习阶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2年,最多为3年,并且上课时间占总时间比例比较大,并且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做不了多少科研工作,更不用说高质量、创新型科研项目了,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在潜意识上也存在松懈的消极态度,使一些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型科研,这对于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整体质量,特别是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具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另外,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激增,但是研究生导师相对不足,这样一个导师将会带几名学生,导师就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

国内部分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

(1)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其综合性、交叉性较强,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学科渗透以及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开设较少,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足。

(3)许多高校开展工商管理学术交流严重不足,这样使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更全面的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不利于学生创新型学习。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缺少科学合理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农林类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科研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大量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更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改善工商管理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注重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国内许多高校忽略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忽视实验室建设,没有形成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科研钻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许多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缺少联系互动,不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因此无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阻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学校环境

1.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等设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相当重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方便老师授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2.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是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因素之一,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前沿动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林高校基础教育设施有待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开展的学术活动及讲座较少,以至于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视野狭小,因此,难以实现学科创新研究。

(六)科研课题经费

目前,部分农林高校科研课题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够强化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而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许多学校更加倾向于把较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短期内能看见成果的、或者是收益巨大的项目上去,比如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而对见效慢,成果不显著的工商管理类研究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科研课题经费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打击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模仿、循规蹈矩、思维守旧、不敢打破常规来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其在学习及从事科研工作时不懂变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生源多样化

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生生源也渐渐开始出现多样化倾向。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这样学生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基础不统一,层次不均匀,年龄跨度大,很难统一授课。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在学校外有工作,有的学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比较沉重,这样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科研创新研究中去了,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缺乏学术道德

由于当前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物质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导致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不能安心做学问,内心浮躁,写论文、做课题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而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型科研实践,这样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索 摘 要:近年来,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关键性地位,开始积极开展对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本文从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出发,对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企业也由以前较为封闭的状态,开始融入开放性的市场竞争之中,重视管理运行和内部控制,注重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受到了多数企业的关注。 工商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的效率与决策模式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包含对企业文化等各种软性建设的规划研究。而工商管理则是利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作出及时、合理的决策或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组织和控制中,也同样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和对企业的规范上。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形势更加多变,企业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一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观念及其相关知识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和锻炼,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稳定、市场繁荣的有力保障。然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落实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较为普遍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管理能力不足 与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多数企业仍存在着生产活动闭塞、与市场部门沟通不畅等管理问题,管理制度缺乏弹性、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管理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使企业的综合效益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忽略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产品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此外,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成为了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物流环节认识的改变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亟待问题之一。 自身定位失准 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财务报表中效益的增长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一些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还不能充分协调好遵守相关法规、合理利用资源、参加社会福利、杜绝盲目扩张等环节的关系,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在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有限,其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其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管理活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度或作用大小。然而,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依然没有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仍停留在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没有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洞察力,无法与企业结合起来。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其他问题 目前企业还面临着诸如产品的系列化、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市场的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资金和产品突破了国家与城市的界限,而在各地区之间迅速流动,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够在上述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企业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也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此外,一些企业正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致力于通过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客户的满意度,也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市场环境的激励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企业从整体水平上来讲,正沿着正确的方向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在正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发挥工商管理的决策支持功能,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不断健全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之上,而工商管理将企业制度视为责、权、利的综合体,并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形成企业内部调控的基本工具。一方面,制度的设立具有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方法又能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基础上,调动其工作热情。制度的制定应从员工的角度及其权益出发,并在落实中强调严格、公正,做到恩威并施、令人信服。如一些员工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此时刻板的惩罚会使其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与热情,只有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使其充满人性关怀,才会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择,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并使计划符合各个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要求。新一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并通过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方面的重点培训,使之成为集全面性与专业性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才的均衡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此外,管理人才还应具备灵活的创新意识和反应能力,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升级,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能在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带领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企业内部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生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国际视角以及涉外能力,并能够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完善的管理工作者,越来越成为各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4 结语 我国多数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有赖于企业管理者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观念,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在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静. 关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2] 史慧恩, 张群, 李群霞. 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 (09). [3] 张伟奇.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6). [4] 陈得宽, 王昌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8, (01). [5] 叶晓燕. 浅谈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构建和谐企业[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9, (01). 看了“工商企业管理论文_有关工商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3. 浅议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5.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2000字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 毕业 实习的“企业实习”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的平台,营造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毕业实习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范文 一:企业经济发展下工商管理论文

一、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简述

市场经济的出现基于剩余价值的产生,根据市场的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调整经济活动,以便争取更多的利益。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很普及,以至于出现了经济大危机,这也是资本经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其实,只是靠市场进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人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市场毕竟是无形,需要人们去摸索,在摸索之后很容易出现盲目随大流的现象,极易造成市场混乱的局面。宋朝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以至于出现了交子以及集市的雏形,纵观我国的历史而言,在我国的先秦两汉时期成为了我国现代工商业企业实行注册的鼻祖。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基础设备,直至民国时期才完备。它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趋势:

1.由小变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充实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相应地变宽。它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细致化,更加深刻。之前主要面向私营工商业、集贸市场,而今拓展到“六道检查”甚至更多方面。同时也反映出工商管理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2.由单一到系统化

工商管理的最初功能是负责监督与管理,这是因为最初的经济活动不完善,比如小商贩,尤其是封建社会,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致使排斥商业活动,出现了严重的重农抑商现象。在之后重视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各种经济活动,那么工商管理的职责也变得系统化。

3.由单一变多元化

工商管理的 方法 最初是单一的行政方法,在发展之后,变为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政治 教育 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分析

1.强调良好信誉制度的建立

我国经济发展在历史上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时机,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了经济掠夺,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如今,我国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诱惑,需要一个正确的观念进行指导,指引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再者,经济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其中的发展规律,正所谓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而行只会适得其反。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坐以待毙,更应该发现规律,调整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完美地去建设经济型社会。在贸易活动中,有买方和卖方,在经营过程中,买方购买东西之后,但过一段时间,商品出现了问题,需要卖方进行退换,倘若商家不退换,那么损失的就是买方的利益,这会影响到今后的贸易活动。工商管理在这之间起着一个监督与保证的作用,让很多的消费者能够放心去购物,因为工商管理代表着他们的合法利益。这是一个信誉问题。在面对利益,很多人会变得毫无原则,那么社会就会没有原则,工商管理的存在就是要确实维护这一原则,保证更多的人的利益。

2.对于经济的管理操作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是重点,那么工商管理主要就是面向广大企业。始终铭记一点,工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最大,工商管理在企业繁荣时期要监督其的不正常行为,在其困难时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其实工商管理的工作不是为了打击限制企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能够规范它们的行为,只不过与企业所站的角度不同,企业是处于本身的利益,而工商管理则是整个社会。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工商管理主要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问题中,努力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制,为社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社会上,法律的最主要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想出新的解决策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法制社会,更离不开法律的这个坚强后盾。法律给人们提升信赖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参与经济活动,才使得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壮大。

2.我国进行了政企改革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但是很容易违背市场发展规律,限制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不利于企业向更强更大的方向发展。工商管理对企业进行管理,这极大的减少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工商管理的工作更加专门化,通过在平时工作中对实际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最终取得解决结果。这样比政府直接管理更加科学、专业,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工商管理部门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开展宣传工作,讲法律意识深入消费者心中,让他们勇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和权益,有助于建立一种健康的经济关系,更为长久的经济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结语

工商管理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也要对其工作不断进行调整,以便更加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通常情况下,利益是交往的基础,可见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工商管理在其中起着监督与管理多方面的作用,总而言之,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正常运行。从古到今,工商管理不断进行发展,直至完善,甚至在未来会发展得更加好。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人员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不可逾越法律,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人民服务。工商管理工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前提条件,即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对人民负责。只有工商管理内部人员有很高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才会确保在日后的工作中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农林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一、学校内部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招生制度

近年来,各农林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影响生源质量,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由于报名门槛较低以及在当今社会热门度较高,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研究生初试阶段的考试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初试内容主要靠死记硬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考验出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入学考试过于强调英语成绩,这样很可能把一些具有 创新思维 但英语稍逊的学生拒之门外。复试环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数高校复试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不变的题型以及提问的偶然性难以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复试过程缺乏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难以达到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生导师

在我国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上,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研究生学习阶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2年,最多为3年,并且上课时间占总时间比例比较大,并且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做不了多少科研工作,更不用说高质量、创新型科研项目了,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在潜意识上也存在松懈的消极态度,使一些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型科研,这对于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整体质量,特别是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具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另外,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激增,但是研究生导师相对不足,这样一个导师将会带几名学生,导师就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

国内部分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

(1)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其综合性、交叉性较强,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学科渗透以及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开设较少,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足。

(3)许多高校开展工商管理学术交流严重不足,这样使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更全面的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不利于学生创新型学习。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缺少科学合理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农林类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科研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大量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更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改善工商管理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注重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国内许多高校忽略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忽视实验室建设,没有形成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科研钻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许多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缺少联系互动,不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因此无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阻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学校环境

1.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等设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相当重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方便老师授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2.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是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因素之一,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前沿动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林高校基础教育设施有待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开展的学术活动及讲座较少,以至于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视野狭小,因此,难以实现学科创新研究。

(六)科研课题经费

目前,部分农林高校科研课题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够强化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而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许多学校更加倾向于把较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短期内能看见成果的、或者是收益巨大的项目上去,比如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而对见效慢,成果不显著的工商管理类研究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科研课题经费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打击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模仿、循规蹈矩、思维守旧、不敢打破常规来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其在学习及从事科研工作时不懂变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生源多样化

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生生源也渐渐开始出现多样化倾向。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这样学生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基础不统一,层次不均匀,年龄跨度大,很难统一授课。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在学校外有工作,有的学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比较沉重,这样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科研创新研究中去了,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缺乏学术道德

由于当前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物质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导致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不能安心做学问,内心浮躁,写论文、做课题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而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型科研实践,这样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认知论文

精选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建设的日程上来,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无文化现象,文化空想现象,全盘西化现象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Enterprise soft power)

企业文化 (Enterprise culture )

企业团队 (Enterprise team )

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似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西门子公司的严谨、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涵盖面也不尽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 ;(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

2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无文化管理

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增大企业内部摩擦,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没有组织归属感,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建设的日程上来,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无文化现象,文化空想现象,全盘西化现象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Enterprise soft power)

企业文化 (Enterprise culture )

企业团队 (Enterprise team )

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似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西门子公司的严谨、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涵盖面也不尽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 ;(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

2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无文化管理

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增大企业内部摩擦,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没有组织归属感,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索 摘 要:近年来,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关键性地位,开始积极开展对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本文从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出发,对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企业也由以前较为封闭的状态,开始融入开放性的市场竞争之中,重视管理运行和内部控制,注重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受到了多数企业的关注。 工商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的效率与决策模式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包含对企业文化等各种软性建设的规划研究。而工商管理则是利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作出及时、合理的决策或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组织和控制中,也同样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和对企业的规范上。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形势更加多变,企业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一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观念及其相关知识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和锻炼,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稳定、市场繁荣的有力保障。然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落实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较为普遍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管理能力不足 与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多数企业仍存在着生产活动闭塞、与市场部门沟通不畅等管理问题,管理制度缺乏弹性、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管理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使企业的综合效益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忽略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产品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此外,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成为了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物流环节认识的改变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亟待问题之一。 自身定位失准 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财务报表中效益的增长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一些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还不能充分协调好遵守相关法规、合理利用资源、参加社会福利、杜绝盲目扩张等环节的关系,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在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有限,其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其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管理活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度或作用大小。然而,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依然没有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仍停留在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没有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洞察力,无法与企业结合起来。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其他问题 目前企业还面临着诸如产品的系列化、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市场的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资金和产品突破了国家与城市的界限,而在各地区之间迅速流动,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够在上述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企业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也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此外,一些企业正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致力于通过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客户的满意度,也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市场环境的激励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企业从整体水平上来讲,正沿着正确的方向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在正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发挥工商管理的决策支持功能,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不断健全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之上,而工商管理将企业制度视为责、权、利的综合体,并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形成企业内部调控的基本工具。一方面,制度的设立具有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方法又能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基础上,调动其工作热情。制度的制定应从员工的角度及其权益出发,并在落实中强调严格、公正,做到恩威并施、令人信服。如一些员工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此时刻板的惩罚会使其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与热情,只有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使其充满人性关怀,才会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择,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并使计划符合各个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要求。新一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并通过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方面的重点培训,使之成为集全面性与专业性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才的均衡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此外,管理人才还应具备灵活的创新意识和反应能力,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升级,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能在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带领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企业内部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生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国际视角以及涉外能力,并能够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完善的管理工作者,越来越成为各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4 结语 我国多数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有赖于企业管理者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观念,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在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静. 关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2] 史慧恩, 张群, 李群霞. 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 (09). [3] 张伟奇.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6). [4] 陈得宽, 王昌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8, (01). [5] 叶晓燕. 浅谈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构建和谐企业[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9, (01). 看了“工商企业管理论文_有关工商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3. 浅议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5.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自动化专业认识论文2000字

小时候喜欢看杂书,没什么东西看,不正在文化大革命嘛?不过看进去了两个“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打小就没有弄明白,这机械化和自动化到底有什么差别,机器不是自己就会动的吗?长大了,总算稍微明白了一点,这机械化是力气活,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但还是要人管着的,不然机器是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这自动化嘛,就是代替人的重复脑力劳动,是用来管机器的。也就是说,自动化是管着机械化的,或者说学自动化的是管着学机械的……啊,不对,不对,哪是哪啊! 有人考证古代就有自动化的实例,但现代意义上的自动控制开始于瓦特的蒸汽机。据说纽考门比瓦特先发明蒸汽机,但是蒸汽机的转速控制问题没有解决,弄不好转速飞升,机器损坏不说,还可能说大事故。瓦特在蒸汽机的转轴上安了一个小棍,棍的一端和放汽阀连着,放气阀松开来就关闭,转速增加;按下去阀就打开,转速降低;棍的另一端是一个小重锤,棍中间某个地方通过支点和转轴连接。转轴转起来的时候,小棍由于离心力的缘故挥起来。转速太高了,小棍挥会挥得很高,放汽阀就被按下去打开,转速下降;转速太低了,小棍挥不起来,放汽阀就被松开来关闭,转速回升。这样,蒸汽机可以自动保持稳定的转速,即保证安全,又方便使用。也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转速调节器,瓦特的名字和工业革命连在一起,而纽考门的名字就要到历史书里去找了。 类似的例子在机械系统里很多,家居必备的抽水马桶是另一个例子。放水冲刷后,水箱里水位降低,浮子随水面下降,进水阀打开。随着水位的升高,进水阀逐渐关闭,直到水位达到规定高度,进水阀完全关闭,水箱的水正好准备下一次使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非常巧妙的水位控制系统,是一个经典的设计,但不容易用经典的控制理论来分析,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这些机械系统设计巧妙,工作可靠,实在是巧夺天工。但是在实用中,如果每次都需要这样的创造性思维,那太累,最好有一个系统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自动控制问题,这就是控制理论的由来。 从小大人就教我们,走路要看路。为什么呢?要是不看着路,走路走歪了也不知道,结果就是东撞西撞的。要是看着路呢?走歪了,马上就看到,赶紧调整脚步,走回到正道上来。这里有自动控制里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反馈(feedback)。 反馈是一个过程: 1、设定目标,对小朋友走路的例子来说,就是前进的路线。 2、测量状态,小朋友的眼睛看着路,就是在测量自己的前进方向。 3、将测量到的状态和设定的目标比较,把眼睛看到的前进方向和心里想的前进方向作比较,判断前进方向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相差有多少。 4、调整行动,在心里根据实际前进方向和设定目标的偏差,决定调整的量。 5、实际执行,也就是实际挪动脚步,重回正确的前进方向。 在整个走路的过程中,这个反馈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这样,小朋友就不会走得东倒西歪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瞬时里同时发生的,那这个反馈过程就无法工作。要使反馈工作,一定要有一定的反应时间。还好,世上之事,都有一个过程,这就为反馈赢得了所需要的时间 反馈过程也叫闭环(closed loop)过程。既然有闭环,那就有开环(open loop)。开环就是没有反馈的控制过程,设定一个控制作用,然后就执行,不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校正。开环控制只有对简单的过程有效,比如洗衣机和烘干机按定时控制,到底衣服洗得怎么样,烘得干不干,完全取决于开始时的设定。对于洗衣机、烘干机这样的问题,多设一点时间就是了,稍微浪费一点,但可以保证效果。对于空调机,就不能不顾房间温度,简单地设一个开10分钟、关5分钟的循环,而应该根据实际温度作闭环控制,否则房间里的温度天知道到底会达到多少。记得80年代时,报告文学很流行。徐迟写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于是全国人民都争当科学家。小说家也争着写科学家,成就太小不行,所以来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某大家写了一个《无反馈快速跟踪》。那时正在大学啃砖头,对这个科学新发现大感兴趣,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看明白到底是怎么无反馈快速跟踪的。现在想想,小说就是小说,不过这无良作家也太扯,无反馈还要跟踪,不看着目标,不看着自己跑哪了,这跟的什么踪啊,这和永动机差不多了,怎么不挑一个好一点的题目,冷聚变什么的,至少在理论上还是可能的。题外话了。 在数学上,动态过程用微分方程描述,反馈过程就是在描述动态过程的微分方程的输入项和输出项之间建立一个关联,这样改变了微分方程本来的性质。自动控制就是在这个反馈和动态过程里做文章的。 房间内的空调是一个简单的控制问题。不过这只是指单一房间,整个高层大楼所有房间的中央空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的范围。夏天了,室内温度设在28度,实际温度高于28度了,空调机启动致冷,把房间的温度降下来;实际温度低于28度了,空调机关闭,让房间温度受环境气温自然升上去。通过这样简单的开关控制,室内温度应该就控制在28度。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温度高于28度一点点,空调机就启动;低于28度一点点,空调机就关闭;那如果温度传感器和空调机的开关足够灵敏的话,空调机的开关频率可以无穷高,空调机不断地开开关关,要发神经病了,这对机器不好,在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解决的办法是设立一个“死区” (dead band),温度高于29度时开机,低于27度时关机。注意不要搞反了,否则控制单元要发神经了。 有了一个死区后,室内温度不再可能严格控制在28度,而是在27到29度之间“晃荡”。如果环境温度一定,空调机的制冷量一定,室内的升温/降温动态模型已知,可以计算温度“晃荡”的周期。不过既然是讲故事,我们就不去费那个事了。 这种开关控制看起来“土”,其实好处不少。对于大部分过程来说,开关控制的精度不高但可以保证稳定,或者说系统输出是“有界”的,也就是说实际测量值一定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而不可能无限制地发散出去。这种稳定性和一般控制理论里强调的所谓渐进稳定性不同,而是所谓BIBO稳定性,前者要求输出最终趋向设定值,后者只要求在有界的输入作用下输出是有界的,BIBO指bounded input bounded output。 对于简单的精 度要求不高的过程,这种开关控制(或者称继电器控制,relay control,因为最早这种控制方式是用继电器或电磁开关来实现的)就足够了。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毛估估”的控制满足不了要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设在定速巡航控制,速度飘下去几公里,心里觉得吃亏了,但要是飘上去几公里,被警察抓下来吃一个罚单,这算谁的? 开关控制是不连续控制,控制作用一加就是“全剂量”的,一减也是“全剂量”的,没有中间的过渡。如果空调机的制冷量有三个设定,:小、中、大,根据室温和设定的差别来决定到底是用小还是中还是大,那室温的控制精度就可以大大提高,换句话说,温度的“晃荡”幅度将大幅度减小。那么,如果空调机有更多的设定,从小小到小中到……到大大,那控制精度是不是更高呢?是的。既然如此,何不用无级可调的空调机呢?那岂不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室温了吗?是的。 无级可调或连续可调的空调机可以精确控制温度,但开关控制不能再用了。家用空调机中,连续可调的不占多数,但冲热水淋浴是一个典型的连续控制问题,因为水龙头可以连续调节水的流量。冲淋浴时,假定冷水龙头不变,只调节热水。那温度高了,热水关小一点;温度低了,热水开打一点。换句话说,控制作用应该向减少控制偏差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所谓负负反馈。控制方向对了,还有一个控制量的问题。温度高了1度,热水该关小多少呢? 经验告诉我们,根据具体的龙头和水压,温度高1度,热水需要关小一定的量,比如说,关小一格。换句话说,控制量和控制偏差成比例关系,这就是经典的比例控制规律:控制量=比例控制增益* 控制偏差,偏差越大,控制量越大。控制偏差就是实际测量值和设定值或目标值之差。在比例控制规律下,偏差反向,控制量也反向。也就是说,如果淋浴水温要求为40度,实际水温高于40度时,热水龙头向关闭的方向变化;实际水温低于40度时,热水龙头向开启的方向变化。 但是比例控制规律并不能 保证水温能够精确达到 40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这时对热水龙头作微调,只要水温还不合适,就一点一点地调节,直到水温合适为止。这种只要控制偏差不消失就渐进微调的控制规律,在控制里叫积分控制规律,因为控制量和控制偏差在时间上的累积成正比,其比例因子就称为积分控制增益。工业上常用积分控制增益的倒数,称其为积分时间常数,其物理意义是偏差恒定时,控制量加倍所需的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控制偏差有正有负,全看实际测量值是大于还是小于设定值,所以只要控制系统是稳定的,也就是实际测量值最终会稳定在设定值上,控制偏差的累积不会是无穷大的。这里再啰嗦一遍,积分控制的基本作用是消除控制偏差的余差(也叫残差)。 比例和积分控制规律可以应付很大一类控制问题,但不是没有改进余地的。如果水管水温快速变化,人们会根据水温的变化调节热水龙头:水温升高,热水龙头向关闭方向变化,升温越快,开启越多;水温降低,热水龙头向开启方向变化,降温越快,关闭越多。这就是所谓的微分控制规律,因为控制量和实际测量值的变化率成正比,其比例因子就称为比例控制增益,工业上也称微分时间常数。微分时间常数没有太特定的物理意义,只是积分叫时间常数,微分也跟着叫了。微分控制的重点不在实际测量值的具体数值,而在其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微分控制在理论上和实用中有很多优越性,但局限也是明显的。如果测量信号不是很“干净”,时不时有那么一点不大不小的“毛刺”或扰动,微分控制就会被这些风吹草动搞得方寸大乱,产生很多不必要甚至错误的控制信号。所以工业上对微分控制的使用是很谨慎的。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控制规律。人们一般根据比例-积分-微分的英文缩写,将其简称为PID控制。即使在更为先进的控制规律广泛应用的今天,各种形式的PID控制仍然在所有控制回路中占85%以上。 在PID 控制中,积分控制的特点是:只要还有余差(即残余的控制偏差)存在,积分控制就按部就班地逐渐增加控制作用,直到余差消失。所以积分的效果比较缓慢,除特殊情况外,作为基本控制作用,缓不救急。微分控制的特点是:尽管实际测量值还比设定值低,但其快速上扬的冲势需要及早加以抑制,否则,等到实际值超过设定值再作反应就晚了,这就是微分控制施展身手的地方了。作为基本控制使用,微分控制只看趋势,不看具体数值所在,所以最理想的情况也就是把实际值稳定下来,但稳定在什么地方就要看你的运气了,所以微分控制也不能作为基本控制作用。比例控制没有这些问题,比例控制的反应快,稳定性好,是最基本的控制作用,是 “皮”,积分、微分控制是对比例控制起增强作用的,极少单独使用,所以是“毛”。在实际使用中比例和积分一般一起使用,比例承担主要的控制作用,积分帮助消除余差。微分只有在被控对象反应迟缓,需要在开始有所反应时,及早补偿,才予以采用。只用比例和微分的情况很少见。 连续控制的精度是开关控制所不可比拟的,但连续控制的高精度也是有代价的,这就是稳定性问题。控制增益决定了控制作用对偏差的灵敏度。既然增益决定了控制的灵敏度,那么越灵敏岂不越好?非也。还是用汽车的定速巡航控制做例子。速度低一点,油门加一点,速度低更多,油门加更多,速度高上去当然就反过来。但是如果速度低一点,油门就加很多,速度更低,油门狂加,这样速度不但不能稳定在要求的设定值上,还可能失控。这就是不稳定。所以控制增益的设定是有讲究的。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国民经济过热,需要经济调整,但调整过火,就要造成“硬着陆”,引起衰退;衰退时需要刺激,同样,刺激过火,会造成“虚假繁荣”。要达成“软着陆”,经济调整的措施需要恰到好处。这也是一个经济动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实际中到底多少增益才是最合适的,理论上有很多计算方法,但实用中一般是靠经验和调试来摸索最佳增益,业内行话叫参数整定。如果系统响应在控制作用后面拖拖沓沓,大幅度振荡的话,那一般是积分太过;如果系统响应非常神经质,动不动就打摆子,呈现高频小幅度振荡的话,那一般是微分有点过分。中频振荡当然就是比例的问题了。不过各个系统的频率都是不一样的,到底什么算高频,什么算低频,这个几句话说不清楚,应了毛主席那句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就打一个哈哈了。 再具体说起来,参数整定有两个路子。一是首先调试比例增益以保证基本的稳定性,然后加必要的积分以消除余差,只有在最必要的情况下,比如反映迟缓的温度过程或容量极大的液位过程,测量噪声很低,才加一点微分。这是“学院派”的路子,在大部分情况下很有效。但是工业界有一个“歪路子”:用非常小的比例作用,但大大强化积分作用。这个方法是完全违背控制理论的分析的,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之有效,原因在于测量噪声严重,或系统反应过敏时,积分为主的控制规律动作比较缓和,不易激励出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不确定性比较高的高频部分,这也是邓小平“稳定压倒一切”的初衷吧。 在很多情况下,在初始PID参数整定之后,只要系统没有出现不稳定或性能显著退化,一般不会去重新整定。但是要是系统不稳定了怎么办呢?由于大部分实际系统都是开环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控制作用恒定不变,系统响应最终应该稳定在一个数值,尽管可能不是设定值,所以对付不稳定的第一个动作都是把比例增益减小,根据实际情况,减小1/3、1/2甚至更多,同时加大积分时间常数,常常成倍地加,再就是减小甚至取消微分控制作用。如果有前馈控制,适当减小前馈增益也是有用的。在实际中,系统性能不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变坏,上述“救火”式重新整定常常是临时性的,等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或原料问题消除后,参数还是要设回原来的数值,否则系统性能会太过“懒散”。 对于新工厂,系统还没有投运,没法根据实际响应来整定,一般先估计一个初始参数,在系统投运的过程中,对控制回路逐个整定。我自己的经验是,对于一般的流量回路,比例定在 左右,积分大约1分钟,微分为0,这个组合一般不致于一上来就出大问题。温度回路可以从2、5、开始,液位回路从5、10、0开始,气相压力回路从10、20、0开始。既然这些都是凭经验的估计,那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微分一般用于反应迟缓的系统,但是事情总有一些例外。我就遇到过一个小小的冷凝液罐,直径才两英尺,长不过5英尺,但是流量倒要8-12吨/小时,一有风吹草动,液位变化非常迅速,不管比例、积分怎么调,液位很难稳定下来,常常是控制阀刚开始反应,液位已经到顶或到底了。最后加了的微分,液位一开始变化,控制阀就开始抑制,反而稳定下来了。这和常规的参数整定的路子背道而驰,但在这个情况下,反而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测量值和控制阀的饱和变成稳定性主要的问题了。 对工业界以积分为主导控制作用的做法再啰嗦几句。学术上,控制的稳定性基本就是渐近稳定性,BIBO稳定性是没有办法证明渐近稳定性时的“退而求其次”的东西,不怎么上台面的。但是工业界里的稳定性有两个看起来相似、实质上不尽相同的方面:一个当然是渐近稳定性,另一个则是稳定性,但不一定向设定值收敛,或者说稳定性比收敛性优先这样一个情况。具体来说,就是需要系统稳定在一个值上,不要动来动去,但是不是在设定值并不是太重要,只要不是太离谱就行。例子有很多,比如反应器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参数,反应器不稳定,原料进料比例就乱套,催化剂进料也不稳定,反应就不稳定,但是反应器的压力到底是10个大气压还是 12个大气压,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慢慢地但是稳定地向设定值移动就足够了。这是控制理论里比较少涉及的一个情况,这也是工业上时常采用积分主导的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面说到系统的频率,本来也就是系统响应持续振荡时的频率,但是控制领域里有三拨人在捣腾:一拨是以机电类动力学系统为特色的电工出身,包括航空、机器人等,一拨是以连续过程为特色的化工出身的,包冶金、造纸等,还有一拨是以微分方程稳定性为特色的应用数学出身的。在瓦特和抽水马桶的年代里,各打各的山头,井水不犯河水,倒也太平。但控制从艺术上升为理论后,总有人喜欢“统一”,电工帮抢了先,好端端的控制理论里被塞进了电工里的频率。童子们哪,那哪是频率啊,那是……复频率。既然那些变态的电工帮(啊耶,这下鹿踹真的要来了)能折腾出虚功率,那他们也能折腾出复频率来,他们自虐倒也算了,只是苦了我等无辜之众,被迫受此精神折磨。 事情的缘由是系统的稳定性。前面提到,PID的参数如果设得不好,系统可能不稳定。除了摸索,有没有办法从理论上计算出合适的PID参数呢?前面也提到,动态过程可以用微分方程描述,其实在PID的阶段,这只是微分方程中很狭窄的一支:单变量线性常微分方程。要是还记得大一高数,一定还记得线形常微的解,除了分离变量法什么的,如果自变量时间用t表示的话,最常用的求解还是把 exp(λt)代入微分方程,然后解已经变成λ的代数方程的特征方程,解出来的解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是复数的话,就要用三角函数展开了(怎么样,大一噩梦的感觉找回来一点没有?)。只要实根为负,那微分方程就是稳定的,因为负的指数项最终向零收敛,复根到底多少就无所谓了,对稳定性没有影响。但是,这么求解分析起来还是不容易,还是超不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难以得出一般的结论。 根轨迹还是比较客气的,还有更变态的奈奎斯特、伯德和尼科尔斯法,想想脑子都大。都是叫那帮电工分子害的。时至今日,计算机分析已经很普及了,但是古典的图示分析还是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就是因为图示分析不光告诉你系统是稳定还是不稳定,以及其他一些动态响应的参数,图示分析还可以定性地告诉你增益变化甚至系统参数变化引起的闭环性能变化。咦,刚才还不是在说人家变态吗?呃,变态也有变态的魅力不是?哈哈。 以频率分析(也称频域分析)为特色的控制理论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可以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得天花乱坠,但有两个前提:一、要已知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这在实际中不容易得到;二、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不会改变或漂移,这在实际中更难做到。对简单过程建立微分方程是可能的,但简单过程的控制不麻烦,经验法参数整定就搞定了,不需要费那个麻烦,而真正需要理论计算帮忙的回路,建立模型太困难,或者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很高,使得理论分析失去意义。经典控制理论在机械、航空、电机中还是有成功的应用,毕竟从F=ma出发,可以建立“所有”的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铁疙瘩的重量又不会莫名其妙地改变,主要环境参数都可以测量,但是经典控制理论至少在化工控制中实用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凤毛麟角,给你一个50块塔板的精馏塔,一个气相进料,一个液相进料,塔顶、塔底出料加一个侧线出料,塔顶风冷冷凝器,塔底再沸器加一个中间再沸器,你就慢慢建模去吧,等九牛二虎把模型建立起来了,风冷冷凝器受风霜雨雪的影响,再沸器的高压蒸汽的压力受友邻装置的影响,气相进料的温度和饱和度受上游装置的影响而改变,液相进料的混合组分受上游装置的影响而改变,但组分无法及时测量(在线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要45 分钟才能出来),动态特性全变了。 老家伙歌德两百年前就说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我们知道马鹿喜欢金光的或者银光的,至少也要红的,不过只好将就啦,青绿地干活。在实用中,PID有很多表兄弟,帮着大表哥一块打天下。 比例控制的特点是:偏差大,控制作用就大。但在实际中有时还嫌不够,最好偏差大的时候,比例增益也大,进一步加强对大偏差的矫正作用,及早把系统拉回到设定值附近;偏差小的时候,当然就不用那么急吼吼,慢慢来就行,所以增益小一点,加强稳定性。这就是双增益PID(也叫双模式PID)的起源。想想也对,高射炮瞄准敌机是一个控制问题。如果炮管还指向离目标很远的角度,那应该先尽快地把炮管转到目标角度附近,动作猛一点才好;但炮管指向已经目标很近了,就要再慢慢地精细瞄准。工业上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双增益PID的一个特例是死区PID(PID with dead band),小偏差时的增益为零,也就是说,测量值和设定值相差不大的时候,就随他去,不用控制。这在大型缓冲容器的液位控制里用得很多。本来缓冲容器就是缓冲流量变化的,液位到底控制在什么地方并不紧要,只要不是太高或太低就行。但是,从缓冲容器流向下游装置的流量要尽可能稳定,否则下游装置会受到不必要的扰动。死区PID对这样的控制问题是最合适的。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死区PID的前提是液位在一般情况下会“自动”稳定在死区内,如果死区设置不当,或系统经常受到大幅度的扰动,死区内的“无控”状态会导致液位不受限制地向死区边界“挺进”,最后进入“受控”区时,控制作用过火,液位向相反方向不受限制地“挺进”,最后的结果是液位永远在死区的两端振荡,而永远不会稳定下来,业内叫hunting(打猎?打什么?打鹿?)。双增益PID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比死区PID好一些,毕竟只有“强控制”和“弱控制”的差别,而没有“无控区”。在实用中,双增益的内外增益差别小于2:1没有多大意义,大于 5:1就要注意上述的持续振荡或hunting的问题。 双增益或死区PID的问题在于增益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控制作用在死区边界上有一个突然的变化,容易诱发系统的不利响应,平方误差PID就没有这个问题。误差一经平方,控制量对误差的曲线就成了抛物线,同样达到“小偏差小增益、大偏差大增益”的效果,还没有和突然的不连续的增益变化。但是误差平方有两个问题:一是误差接近于零的时候,增益也接近于零,回到上面死区PID的问题;二是很难控制抛物线的具体形状,或者说,很难制定增益在什么地方拐弯。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在误差平方PID上加一个基本的线性PID,是零误差是增益不为零;对于后一个问题,就要用另外的模块计算一个连续变化的增益了。具体细节比较琐碎,将偏差送入一个分段线性化(也就是折线啦)的计算单元,然后将计算结果作为比例增益输出到PID控制器,折线的水平段就对应予不同的增益,而连接不同的水平段的斜线就对应于增益的连续变化。通过设置水平段和斜线段的折点,可以任意调整变增益的曲线。要是“野心”大一点,再加几个计算单元,可以做出不对称的增益,也就是升温时增益低一点,降温时增益高一点,以处理加热过程中常见的升温快、降温慢的问题。 双增益或误差平方都是在比例增益上作文章,同样的勾当也可以用在积分和微分上。更极端的一种PID规律叫积分分离 PID,其思路是这样的:比例控制的稳定性好,响应快,所以偏差大的时候,把PID中的积分关闭掉;偏差小的时候,精细调整、消除余差是主要问题,所以减弱甚至关闭比例作用,而积分作用切入控制。概念是好的,但具体实施的时候,有很多无扰动切换的问题。 这些变态的PID在理论上很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但在实用中解决了很多困难的问题。大言不惭一句,这些PID本人在实际中都用过。 复杂结构PID 打仗时,如果敌人太顽固,要么换更大的炮,把敌人轰倒;要么采用更巧妙的战术,把敌人晕倒。控制也是一样,单回路PID难以解决的问题,常常可以通过更巧妙的回路结构来解决。 单一的PID回路当然可以实现扰动抑制,但要是主要扰动在回路中,而且是明确的,加一个内回路作帮手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还记得洗热水澡的例子吗?要是热水压力不稳定,老是要为这个而调整热水龙头,那很麻烦。要是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根据热水压力调节热水流量,把热水压力稳定下来,而且稳定在标定值,那洗澡的时候,水温就容易控制多了,只要告诉那个人现在需要多少热水流量,而不必烦心热水压力对热水流量的影响。这个负责热水流量的控制回路就是内回路,也叫副回路,而洗澡的温度就是外回路,也叫主回路,当然是主回路指挥副回路,就像自动化指挥机械化、学自控的人指挥学机电的人……打住打住,再扯远了要挨鹿踹了,或者马踹、牛踹、驴踹……。这种主回路套副回路的结构叫串级控制(cascade control),曾经是单回路PID后工业上第一种“先进过程控制”,现在串级已经用得很多了,也不再有人叫它“先进过程控制”了。串级控制最主要的功用是抑制回路内的扰动,增强总体控制性能。不过串级也不能乱用。如果主回路和副回路的相应速度差不多,或者主回路的相应速度甚至慢于副回路(通过变态的调试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串级要出问题。理论上可以用共振频率什么的分析,但是不用费那个事,用膝盖想想就知道,一个急性子的头儿把一个温吞水的下属指挥得团团转,结果只能是大家都精疲力竭,事情还办砸了。相反,一个镇定自若的头儿指挥一个手脚麻利的下属,那事情肯定办得好。

电气自动化应用逐渐深入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之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气自动化就是电气信息及其自动化工程,常见的家用电器都与电气自动化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气自动化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的运用 》

【摘要】所谓电气工程内部自动化应用技术,就是希望透过不同类型自动检测途径,以及专属控制器具,进行远程性电力系统精准调试和监管,进一步确保对周边不同区域企业、居民的电力供应质量,同步处理好内部各项经济、安全类事务。尤其最近阶段,我国不管是经济或是高新技术研发实力,都产生本质性的变化结果,这对于后期一线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等,更提出较为严格的规范要求。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依据如今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要求和发展态势,进行后期各项全新应用方案筹备,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提供些许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功能;应用 措施

电气工程,在当今高新科技领域中的支撑地位毋庸置疑,其主张时刻以计算机网络为主导媒介,透过本质层面上整改基层人员生活、工作模式。而电气自动化涉足行业类型繁多,如电气开关设计和航天科技研究等,毕竟电力才是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针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细节,加以充分论证解析,绝对是迎合时代发展步伐的必要途径。

1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内部电气自动化技术设

计规划的核心原则论述(1)其主张利用有限地资源,进行不同产品工艺制备流程电气自动化改造诉求满足。(2)电气自动化应用方案切勿过于复杂,旨在清晰划分处置机械、电气之间的关联特性。截至至今,大多数民用或是高新科技产品,都主张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予以改造,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工艺形式创新、制造成本缩减、维护便捷性控制等问题。归根结底,技术人员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方案布置应用过程中,需要精准地控制不同类型电器部件,确保现场施工的安全可靠状况,以及人工智能操作维护的简单、人性特征。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灵活拓展沿

用的措施内容解析在电气工程领域内部改良延展自动化应用技术,其优势特征包括:①大幅度提升电气设备全程运行的安全、稳定水准。②全面深入地克制以往定期故障检修方式下遗留的诸多弊端,同步提升电力系统日常工作绩效,获取更多企业的广泛认知和大力推广沿用成就。尤其是透过技术应用层面观察,全新时代背景下的电气工程,有关内部状态检修技术,具体倾向于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资产管理系统事务,将其在工程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功能如数发挥,届时提供状态检修过程所需中的状态数据信息;同时,结合相应的数据,准确预测电气工程中各种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存在的安全故障以及故障出现的因素等。有关诸多应用控制细节表现为:

电网调度层面

处理电气工程内部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改造事务,需要快速集合调度中心内的 显示器 、打印装置、计算机网络、服务终端等,其核心动机在于针对电网运营质量加以经济化调度,使得电网运行细节,都能够得到细致地监控、验证解析,方便在任何时间范围内,快速搜集电力生产期间的数据,使得发电控制、电力系统状态科学评估、合理调度、电力负荷预测等工序,都能够自动交接。如若当中衍生任何事故,电气自动化系统会快速追踪发生源,辅助技术人员在当下制定实施合理对策,尽量防止事故扩散,节省合理数目的成本资金。

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应用层面

此类系统主要包括以太网、工程师工作站等分层分布结构单元,可以直接接受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以及脉冲量等信号,经过自行处理过后,针对既有设备运行参数加以实时显示,稳定内部信号输出效率,并将最终结果予以打印,妥善的处理设备与设备,线路与设备,线路与线路之间的关联,长此以往,对于快速贯彻电气生产中各类细节的实时监、保护指标,辅助功效异常深刻。

变电站、配电工程层面

就是说在变电站透过不同类型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替代过往复杂的人工作业,顺势提升变电站整体运作实效。透过此类角度观察验证,变电站内部自动化技术,主要是用以多层次、全方位地监控相关设备安全运行状况。技术人员需要全程利用微机设备,进行电磁式装置替代,顺势衔接自动测量、远程监控、事故信息自动记录等设备,完成操作监视图像、智能化改造指标,使得最终变电站能够顺利朝着综合自动化方向过渡扭转。

3结语

按照以上内容论述,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结果,是一类国家综合式经济、科研实力的象征产物,特别是经过全球化、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过后,我国电气工程内部自动化应用功能获得全面新生,开始朝着不同学科领域内自由扩散。今后,相关工作人员要做的便是,主动联合不同实际状况进行思维创新,争取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全面改造沿用,创设应有的支撑辅助贡献。

作者:张诗淋 赵新亚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8(36):123~130.

[2]牟佳媛.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01):88~91.

[3]乔荣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17):123~138.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运用 》

1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占据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提高了我国供电系统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对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以提高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效果。

应用选型原则

选择恰当的自动化设备是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有效应用的重要物质性前提。因此,在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相应的选型原则,即主要从远程调动及自动化系统监控的角度进行自动化设备功能选型,亦要注重自动化设备选型接线的简便性以及性能的稳定性、价格的合理性,以便于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维护。

应用设计原则

在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应用设计原则:一是开关设计原则,即在供电系统中,对于需要远程操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关,必须选用同时具有远程分闸和合闸功能的智能开关,以便于计算机监控系统远程操作功能的顺利实现;二是继电保护原则,即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变压保护和综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电保护装置中的应用,以便于实现继电保护装置效用发挥的最大化。

2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重要性

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有利于供电系统电力管理目标的实现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供电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亦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运行的连续性、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控,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使整个电力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而更好的实行对供电系统的管理控制工作,实现供电系统的电力管理目标。

有利于实现供电系统中设备运行的高效率、低成本

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将无功补偿技术、节能结束等相关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亦可通过节能机械设备的选用实现供电系统运行的低损耗,并有效对供电系统中的超负荷运行进行调整,实现供电系统中设备运行的高效率、低成本。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方向

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与智能保护的应用设计方向

随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供电系统自动化保护理论的不断发展,微机技术、综合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控制的智能化,亦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用性,而基于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则在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供电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的应用设计方向

供电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是在实时仿真建模以及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逐渐成熟而引入了实时数字模拟仿真系统,为供电系统的暂态试验、稳态实验等营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并经过实验提供了更加接近供电系统真实运行状态的实验数据,为新装置的实验测试提供了安全、稳定以及可靠的实验条件。

供电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设计方向

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都是供电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设计方向,并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并广泛应用在供电系统及其相关元件中,主要包括供电系统的运行分析以及元件故障诊断等;与此同时,随着供电系统中相关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人工智能逐渐与机械智能等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亦大大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

供电系统配电网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设计方向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配电网中的应用设计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且截止到目前,已达到国际的标准规范。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实现供电系统配电网电气自动化的关键性技术,该技术在配电网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其将高级现代化软件、配电网信息一体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克服了传统配电网系统技术路由以及载波消耗等技术的缺点,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载波接收的精准度。

4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的应用设计

就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的应用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有操作灵敏性、远程跨界操作方便等方面的特点,且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但值得注意的是,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是由统一处理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这就导致处理器的功能处理任务较为繁重,且速度较为缓慢;与此同时,由于要对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监控,不仅会造成主机冗余下降,亦会导致电缆数量的增加,加大投资成本;此外,长距离电缆亦会影响影响到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效用的发挥。因此,在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因素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以便于保障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被常用在小型电气自动化监控中,并没有在全场供电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外电缆设计和电力监控器的选择

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应用的逐渐成熟,变配电站中的外部电缆设计越来越简便,不仅能满足变配电站的功能需求,亦降低了设计成本。就目前我国变配电站外部电缆线的设计来讲,一般只有两部分构成:一是额定电源为220V的交流电源线;二是通信电缆,常用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屏蔽电缆和双芯屏蔽双绞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选型的过程中,一般每种类型的通信电缆都需要选用两对,其中一对正常使用,而另一对则用于备用,以备不时之需。而在对电力监控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电力监控器的抗干扰性;二是电力监控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在供电系统电力监控器具体选型的过程中,要根据供电系统的电源类型进行选型,具体表现在:一是当供电系统为220V的直流电源时,一般选择直流屏作为电力监控器,以便于供电系统进行集中供电;二是当供电系统为10kV以下时,在进行电力监控器选型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供电的集中性,亦要考虑到设备的监控功能。

变压电站综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选用

就目前电力市场的生产状况来看,存在众多变压电站综合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的生产商,且各生产商所设计和生产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标准、参数等各有不同,如国外比较好的西门子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选型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我国供电系统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功能性需求以及相关参数要求,以便于所选用的设备能够正常应用在我国供电系统中,满足网络互联、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功能需求,以为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支持。

5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发展前景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逐渐成熟以及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体现出以下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国际标准化,如IED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的兼容性和信息共享性等已达到国家标准;二是以太网技术的应用,该技术具有数据传播速度快、数据载量大等方面的特点,其在满足供电系统通信实时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三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信息化等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基于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组合成由多维空间信息、动态变化信息以及高分率信息共同构成的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创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6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极大的提高了供电系统运行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我国供电系统技术与国际的接轨。因此,在进行供电系统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 种植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在遵循相关应用原则的前提下,将人工智能、仿真设计、实时监控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供电系统的配电网、变电站等中,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 电气自动化控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1现代建筑中电气技术的应用特点

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飞跃,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信息交流的简便性、服务设备的完善性等等,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这就给建筑设施的健全性以及电气设备的功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此之外,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给照明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以及消防控制系统等的管理和运行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途径。

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与技术优势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由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智能楼宇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现代化楼宇方面的技术,其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建筑整体的进行楼宇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电梯控制、照明电气控制等。随着全球智能化的发展,可以预见,楼宇建筑的自动化性将会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用于供配电、各种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案设计、设备维护、技术改进、产品的开发及管理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联动性较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采用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对包括采暖、通风、电梯、空调监控,给排水监控,配变电与自备电源监控,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安全保卫等系统实行全自动的综合管理,各个子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进行沟通和互动。其次,有很强的安全性。由于电气系统本身就具有危险性,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不规范,以及环境突变等都可能是导致系统产生严重安全风险的原因。通过自动化控制可以使系统在发生危险时快速发现并解决,另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远程遥控还可避免故障对维修工作人员产生直接的危害。最后,具有健全的数据以及精准的计算。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自身的操作流程、故障处理等数据建立完善健全的数据库以及精准的计算,为后期进行信息优化决策提供条件。

2现代智能建筑中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的实现

现代智能建筑中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实时的数据采集;实时的控制决策;实时的控制输出。其系统包括自控给排水系统、照明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以及消防安全系统等。其中,给排水系统包含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市政给排水管网系统、市政水处理(包括给水处理以及废水处理)建筑给排水、 雨水 系统、消火栓系统、喷淋系统等。照明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和实现不同的灯光效果,而且还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延长灯具寿命,减少用户维护费用等等。供配电系统先从发电厂发出经过升压变压器(升压)到线路,中枢变电所这一部分为供电系统从中枢变电所经线路到用户变压器,开关柜这一部分完成大的配电系统从用户变电所到各个厂区或用电负荷,最后完成全部的配电。消防控制系统是指接到火警后,发出信号,相关设备自动转到到消防状态。例如电梯,在接到火警信号后,电梯自动关门转为下行至首层,由进入轿厢的消防员控制运行。除了以上所说的控制系统之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功能的需求,可以相应的根据建筑环境设置一些特定的子系统,如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家居服务系统、物业管理应用系统等,实现个性化的自动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现代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的丰富性,必须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数字化控制体系,这是实现控制技术应用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建立远程控制管理中心,这样可以对本地控制台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数字控制体系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电气自动化控制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建筑智能化在我国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它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就加快了智能楼宇进程的日新月异。智能楼宇主要包括安防系统、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电气自动化控制是智能楼宇功能发挥的技术保障,在智能楼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前,制定科学的计划

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不仅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而且还影响该建筑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在施工前,相关工作人员不能盲目地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全面了解设计方案,及时对设计图纸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工程返工的情况。此外,还要依照业主的需求及利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安装计划,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施工,以此满足建筑本身以及业主的相关需求。

电气设备的安装

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需进行以下步骤:首先,一定要理解整个设备的工艺流程、控制流程,熟练掌握电气设备要用到的各种仪表。其次,仔细研究设计方案及施工图纸。最后,根据设计图纸对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了解清晰,接着就可以对设备进行实际的接线。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后,再对其进行安装施工。在设备安装时,必须严格根据设备的安装要求与规范进行安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线前一定要先进行校线,在确定设备外观完好、接线正确、外来信号正常的基础上,方可让使用方开始带电调试,在送电之前,要将所有断路器保持断电状态。

4结束语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要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大力发展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然而,由于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逐渐增加,以往的传统性建筑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智能楼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其带来的高品质生活享受,令人们向往不已。而智能建筑的建立又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持。换句话说,智能建筑的出现,给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平台,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及专业,其技术具有更新速度快,复杂程度高等特点,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及积累 经验 ,与时俱进。

有关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

2. 电气工程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4. 电气自动化论文精选范文

5.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

6.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范文

自动化专业的论文

自动化专业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动化专业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国内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并结合国外的一些新发展,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专业 发展现状 趋势

1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

电气自动化专业运用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电气自动控制,以计算机技术实现程序控制,并且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自动控制电力系统和运行维护功能。其明显特征是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故障反映迅速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专业范围较广,包括配电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馈线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包括配电系统所有硬件设施和控制流程,通过输电、配电和用电实现配电自动化流程。变电站自动化通过馈电自动化实现系统监控和管理。而馈电自动化方面,则是高度集成化,除了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包括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监测、电能质量等监测,还集成了断路器监视功能,逐步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

2 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史

伴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已经走出了工厂,并且在办公、交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时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晶闸管出现,标志了运动控制新纪元的开始。继后出现了交流变频技术和全控制式器件GTR等,即电力电子器件第二代。第三代器件包括IGBT和MGT这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而第四代器件则由功率集成电路PIC构成。

(2)电路低频向高频发展。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变换器电路也随之改变。在普通晶闸管时期,整流控制主要由直流传动变换器完成。交流变频传动由交—直—交变频器完成。在第二代时期,PWM变换器得到广泛的应用。PWM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减少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可以改善电动机低频转矩脉动问题。

(3)交流调速理论发展。德国学者F99Blasche提出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远离市,并得到德国大学教授Depenbrock的继承和发展。教授D继F99Blasche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思想,并将它推广到了弱磁调速范围。这一控制思想具有结构简单、思想新颖、信号处理物理概念明确的特点,属于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4)通用变频时期。通用变频器是一种系列化、批量化和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变频器,经历了由普通功能型U/F控制型到高功能U/F型再到高动态性能适量控制型的发展过程。

(5)单片机发展。由于占主导地位的MCS—51单片机的8位机功能简单,指令短小,后来就有了适合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的推广和使用,其可靠性和保密性都非常高。

3 国内电气自动化专业现状

3。1 平台开放式发展

OPC技术的出现,Microsoft 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和IEC61131的颁布,为电气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PC技术的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而基于PC技术的控制系统具有灵活和易于集成特点也正在被广泛的采纳和应用。

3。2 现场总线和分布式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是一种串行的连接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分支结构的通讯总线。包括位于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监视控制软件和PLC的CPU以及位于现场的远程的I/O站、智能仪表、低压断路器和变频器等构成,中央控制室和现场通过一根串行电缆连接,并且将这些现场设备的大量信息采集传输到中央控制室。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将导致基于网络集成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信息系统的发展。

3。3 IT技术与电气自动化专业

市场需求的发展促进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和IT技术平台的融合,信息技术对工业的影响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渗透管理层;二是横向扩展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其中,信息技术纵向渗透能够帮助企业对当前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的存取,提高管理数据处理系统工作效率。横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产品的所有层面,包含传感器和执行器,也包含控制器和仪表。

4 国外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新方向

法国ICC技术又称用户通信接口试验,能够实现实时读表、停电控制和远程管理功能,并且能够帮助广大用户群众实时了解电价,为用户实现用电优化管理提供了条件。优化用电是指用户根据实时电价制度,合理选着自己的用电设备和用电时间段,或者是在不同时间段用部分设备。

意大利开发了家庭用电智能助理,借助用户的电视机实现供电信息实时显示和控制,便于供电服务信息随时查询。这不仅便利了居民的生活,同时便于供、用双方互动,供方可以记住此平台向用户发布各类通知,并且帮助用方进行节能降耗方案建议,用方不仅可以得到实时的电价信息和供电服务,还可以从中节约用电,减少经济消耗。这种功能的实现还可以节能减耗,保护环境。

西班牙和法国共同研发的系统,可以帮助家庭优化电能应用和管理,它借助部分咨询配置机和用电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对用户提供最优配置建议和削峰填谷功能。它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生活习惯和要求,为不同用户提供既优化经济又舒适满意的用电建议。

国外这些先进、人性化的设备代表了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时性、自动化和管理功能发展的方向,这可以改进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还可以对用户的.供电服务质量,在未来高科技社会中将有优越的经济性和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5 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趋势

未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分布式、开放式和信息化三大特点。分布式是指能够确保网络中每个智能的模块都能够独立工作的网络结构,能够完成系统危险分散的功能;开放化是指系统具有与外界联通的接口,能够实现系统与外界网络系统的连接功能;信息化则是指系统信息具有综合处理能力,实现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网络自动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

(1)系统监控综合化。现代电气设备逐步向通用化、模块化及系列化发展,能够实现组态灵活特点。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所有功能都能够通过屏幕软件按钮直接完成,系统监控的综合化得到很大提高。采用综合化监控,能够完成双重或者多重的冗余,可以为系统改善和可靠性提高做出贡献。

(2)系统网络化。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控制网络大多采用冗余结构,能够完成数字化和高效自动化代替繁琐复杂的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同时,高度自动化还能够减少频繁操作,减少误操作率,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

(3)系统人性化。伴随交互式网络发展,供用双方信息互动更为方便。通过人性化、自动化的电气自动装置,供方能够实时了解用方信息,为用方提供更加实用、经济、安全的用电建议,也可以更多的掌握用户用电信息,为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数据。用方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技术,更加详细的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结合供方信息,改善个人生活舒适度,提高生活经济性。

6 结语

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虽然已经广泛应用,并深入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但它仍然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为了在经济上取得利益,我们必须积极吸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为实现自主研发创造条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