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更不愧为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 我国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汉、绘画为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为一堂,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一. 蚕业与诗词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故乡,又是源远流长的诗国。蚕业生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物质生产活动,必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诗词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蚕业为题材的。有的反映了蚕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有的抒发了爱国思想,诉说了人生哀乐的遭遇等。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等从《诗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黄河流域蚕业生产已相当普遍,丝和丝织品已十分广泛。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汉代蚕业进一步发展,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名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国蚕业和诗歌兴盛时期,据对《全唐诗》的初步统计,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多达490多首。在这些诗里,有反映田园风光、蚕业分布的:"幽冀桑始绿,洛阳蚕欲老"(崔颢《赠轻车》),有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浸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唐彦谦《采桑女》)。也有哀叹爱情悲剧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更多的是揭露统治阶级催税逼租,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揭露统治阶级"缯布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处于"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在《杜陵叟》一诗词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强烈呼声。 宋代以后,江、浙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如:"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呜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照田蚕行)。诗人戴复在《织妇叹》一诗中描述了家乡浙江黄岩"春茧成丝复得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的情景,爱国诗人陆游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中与蚕业有关的的诗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种千头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郁林间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蚕收户户缫白丝,麦熟村村捣麦香"等,描绘了当时浙江农村粮桑并茂,蚕业兴旺的生动景象。 二、蚕业与农书 我国自古农桑并举,蚕业文献众多,除经、史、子集等古籍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外,主要集中在综合农书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和专门论述蚕桑的专业蚕书。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自汉代至清末,共有包括蚕桑在内的综合性农书56种,专业蚕书21种,现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10种主要古籍作一简介。 1. 汉、唐时期 这一时期记述蚕业有关的古籍有《蚕经》、《种树藏果相蚕》、《蚕织法》等,可惜都已失传。现存有关蚕业的记载,除《四民月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古农书。 (1)《汜胜之书》西汉末期汜胜之撰。全书18篇,其中第17篇为桑,书中关于桑树直播育苗法的记载,是我国栽桑技术的最早文献。 (2)《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后,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名著。全书10卷92篇,书中第5卷有种桑拓(养蚕附)一篇,专门记述了栽桑方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养蚕方面记载方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养蚕方面记载了不少品种,提出要用火加温、通风防尘等,并辑述了"永嘉八辈蚕"的记载。 (3)《四时纂要》唐末韩鄂撰,成书于公元907年前后,是农家历书性质的一类书。全书关于农业生产的245条条目中,蚕桑的9条,如正月中"种桑、移桑",三月中"修蚕具、收蚕沙",五月"种桑椹、收蚕种"等。 2. 宋元时期 蚕业书籍有20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是: (1)《秦观蚕书》北宋秦观撰,成书于公元108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养蚕、缫丝的专业蚕书。书中介绍了蚕的龄期与食桑量、温度与发蛾关系,提出了多回薄饲技术,对从浴种到缫丝的实际生产过程有较详细记载。此书比日本最早的蚕书《蚕饲法记》早600多年。 (2)《陈甫农书》南宋陈甫撰,成于公元1148年,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全书分上。中。下3卷22篇,下卷的5篇定蚕桑,分为种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用火、采桑之法,收蚕种之法,育蚕之法,和蔟箔、藏茧之法,并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和低温处理蚕种技术。 (3)《农桑辑要》元朝司农司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农书,成书于1273年。全书分7卷,其中第3卷为栽桑,第4卷养蚕。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对蚕桑的重视,书名桑与农并列,蚕桑篇幅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一。 (4)《王祯农书》元王祯撰,成书于1313年,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田图谱三部分,在农桑通诀的种植篇中有栽桑技术的记载,蚕缫篇中有养蚕技术的叙述。农田图谱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绘有采桑、切叶、养蚕、缫丝等工具,并配文解释,一目了然。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对南北养理技术用了对比,并提出了意见。 3.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蚕书达180多种,现介绍较有特色的三种。 (1)《天工开物》明宋应星撰,成书于1637年,全书18卷,书中乃服篇着重记载了浙江的蚕桑、丝织技术、对栽桑、养蚕关键措施作了科学表达,对缫丝、绢绸工艺作了详细记载。此书被誉为我国古代科技四大名著之一。 (2)《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的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称《沈氏农书》,成书于明崇祯末年。下卷由桐乡炉头人张履祥补辑,称《补农书》,作于1658年。后世把上、下卷合刊,总称《补农书》。此书系统的总结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区农业和蚕桑生产的经验,记载了当时桑叶产量水平,对桑园和养蚕高产技术作了切合实际的论述。 (3)《湖蚕述》清汪日祯撰,全书4卷,除总论外分别就蚕具、栽桑、养蚕、上簇、缫丝、制种进行了详细论述,反映了浙江湖州的蚕桑特色。 三、蚕业与书画 我国利用蚕丝最早,古人利用丝织物来作为书写材料,与竹木相辅而行。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帛是我国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可见西周以来已用丝织品书写,至唐代还流行用素绢供书写之用。我们现在所说的纸,是植物纤维构成的纸,而汉以前文献中提到的纸主要是指茧丝纸。《后汉书》蔡伦本传中讲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共达12万多字,书写有20多种古籍,为我国古代用帛书写文字提供了实物证据。直至目前茧丝纸还受到书法家的喜爱。1986年富阳县农业局曾制成茧丝纸公斤,计388平方米。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用该县的茧丝纸书写了"兰亭序",并在《西冷艺丛》198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题富阳新造蚕丝纸》一文大加赞扬。江苏著名治印书法家徐步云,以富阳茧丝纸试印"百寿图",效果很好,高兴之至。 蚕业对中国绘画也有深刻影响。一方面丝织品是我国早期绘画的特定材料;另一方面蚕业入画是重要的表现题材。宋代以前绘画都用绢帛,帛画最早可追溯到战国以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国画是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凤燮图》和《人物御龙图》,据考证,这二幅帛画均为战国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描绘唐代妇女制作丝绢劳动的画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农村妇女辛苦纺织,却衣裳破缕的形象。我们的祖先把丝织与绘画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扇子、绸伞等日用工艺品。我国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汉唐盛行以丝绸为原料的"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纨扇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种类有罗扇、绢扇 、绫扇、碧纱扇、蝉翼扇等。宋代以后流行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画料,都进入幅不盈尺的扇面之中。以后发展起来的丝画结合的西湖绸伞以及多种绫绢风筝,都是我国独特的丝绸工艺品。
我小的时候有养过蚕,首先是浮蚕子,我们一般都是在春天的时候把蚕子放在母鸡的肚子下面,等一个星期,小蚕就会浮出来了,它的样子很可爱的,很小很小,黑色的,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准备一个小盒子,在盒子里面铺好纸,摘一些新鲜的桑叶,放进小盒子里,再把小蚕放进盒子里面,就这样小蚕每天饿了就会吃桑叶,大概过一个星期,小蚕就会慢慢的长大,脱皮,慢慢的就会变成了白色的“公主”,我们都叫蚕宝宝,大概是脱三四几皮之后,就到了蚕作茧的时候了,它会吐一些白色的丝,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注意了,把盒子里面的桑叶全部倒掉,里面什么都别放,就这样,蚕就会在盒子的四个角落任意选择一个角落,吐丝,做茧了,等它做完茧后,它也就把自己裹在了蚕茧里面,你看到你只是一个白色的椭圆形的蚕茧,这个时候你就别去动它了,你就关上盒子,等半个月左右,再打开盒子,里面就会飞出一只蚕蛾了,这个时候就是它产子的时候,你可以在盒子里面铺一些纸,蚕蛾就会把子产在纸上,等到产完子后,蚕蛾也就飞走了、、、、、、
杨邦杰不仅重视发展蚕丝教育事业,而且倡导师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亲自或与人合作进行科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他在回国的头三年,引进日本蚕种和本地黄茧种杂交,培育出学14号、学16号等新品种(后改名为1014、1016),为我国最早应用杂交法育成的优良白茧种。其茧和生丝样品于1933年送巴黎博览会展出,获得国际蚕桑界的好评。广东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1.6℃,月平均气温最低3℃(1月),最高28.3℃(7、8月)。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生长期长,产量高,如果整枝和肥水管理适当,全年可采叶养蚕达七八造(次),但因多雨和气温高,也给养蚕带来不利因素。华南地区历史上饲养的原始品种是一种称为“轮月”的多化性蚕品种,它可以全年养殖,但茧小,产丝量低。在广东,第一造蚕可饲养一种叫做“大造”的二化性蚕品种。它的茧比“轮月”的大,丝量也重,农民愿意在第一造饲养“大造”,但如果在第二、三造继续饲养,会因不适应高温高湿气候而减产。为了改良蚕种,杨邦杰用纯系分离法对广东地方品种进行整理,选育出大造系统56号,土大、轮月系统仲恺258、560、369、4000号等10余个品种。又与桂应祥合作对仲恺258号品种进行改进,提高其生命力,达到茧形均匀、茧绵较少、解舒好、水结少、出丝率高等优点。这一品种在广东、广西等地推广,直到50年代初期,长达20多年之久。此外,还交杂选育出生命力和丝质较优的交杂固定种1053A2等,在广东西江流域一带推广多年。1930年发表的《关于广东蚕种之改良——应用遗传的法则而得之二三结果》,总结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及其成果。一、关于广东本地种(原有)蚕种的改良——利用纯系分离法所得的成果。即将本地种纯系分离后得到大造形蚕、大造姬蚕、轮月白茧形蚕及姬蚕、轮月黄茧形蚕及姬蚕。这些品种选纯后,其茧形、缩绉、茧色、茧形大小、蚕体斑纹都一致,同时茧层量较原有土种大有提高。二、利用上述6个已改良的广东本地种彼此交配得到的一代杂种,试验结果表明,其茧层量提高甚多。以缫制1斤生丝所需茧颗数计,容奇和官山的本地轮月种,分别为8142颗和9374颗,而仲恺农工学校改良种的各种杂交种茧只需3968颗到5200颗,其中以4330颗左右为最多。三、利用已改良的本地种与已改良的外来种(一、二化性)交配得到的杂交种,其茧壳量之增重十分明显。同时,这些杂交种抗性较强,在广东气候条件下,即使按旧法饲养,每年至少可养3造,即春蚕1次,秋蚕2次。其收茧量亦以此3次为最多,丝质也优于未经改良的本地种。杨邦杰应用遗传学理论的纯系分离法和杂交法选育良种,当时在我国蚕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其应用成果发表后,全国各蚕校纷纷向仲恺农工学校索取资料,参考学习。 广东因为饲养多化性蚕种,一年孵化多次,习惯采用蚕种浸汤法(浴种)促使孵化,而且还可以杀死那些虚弱有病的蚕种,因而也是一种预防蚕病的方法。历来都依靠浸汤师傅的经验掌握汤的温度的浸汤时间。如果汤太热或浸汤时间太长,蚕种就会死去;如果汤不够热或者浸汤时间太短,蚕种就不孵化或孵化不齐一。1933年,杨邦杰发表了《蚕卵浸温水试验》、1959年发表了《二化白茧浸温水孵化试验(预报)》,使浸汤法有了科学标准,很快在蚕种生产上得到应用。当时广东每年各造制种达百万张之多,其孵化齐一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对发展蚕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在家蚕遗传学研究方面,他从1933年至1936年先后发表了《广东蚕之二三特殊系统》、《广东特异蚕卵之形态与遗传学的研究》、《二三特殊系统蚕之卵黄色、血色、茧色等三形质之相互关系》和《仲18、48号黑色蚕之黑色性是否属于附加体色》等4篇论文,详细介绍在试验过程中所获得的许多有价值的特殊品种,以及各项性状相互杂交后的遗传规律,充实了蚕的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材料。1933年发表的《家蚕之品种、性及体量与成熟速度之关系》一文,则从遗传学角度探讨本地品种、外来品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的雌雄蚕体重、茧层量与成熟迟早的规律,从而对当时本地种的改良,对一代杂种、三元杂种、四元杂种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设想,即从遗传的形质推想,至少存在两种Q因子。但由于无人深入研究,迄今尚未得到证实。杨邦杰在《仲恺农工学校研究报告》上还发表过几篇有关蚕体解剖、蚕体生理的论文,为蚕的生理解剖学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文献。
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蚁蚕 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象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蚕的眠性 蚕宝宝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象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 蚕龄 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熟蚕 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结茧 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蚕的结茧过程 蚕蛹 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蚕蛾(成虫) 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蚕蛾(成虫)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我的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我的论文致谢2 光阴似箭、时光流逝,转眼之间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过去,思绪万千。二十年的寒窗苦读,有过成功的喜悦,亦有过失败的沮丧,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记忆。首先,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许尚忠研究员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从论文选题、试验设计及实施,到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每一个环节中无不凝聚着恩师的汗水和心血。恩师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从容、乐观、豁达、以身立行的做人风格不仅使我明白了如何看待事物,懂得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深刻影响着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在生活方面恩师和师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借此机会向恩师及师母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我要感谢师兄李俊雅研究员。他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后正是我实验的中期阶段,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他具体指导的。他精湛的数理统计和遗传学理论,开阔的科研视野及为人处事豪爽的性格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标杆! 本试验是在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实验室完成的,在样品采集和实验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陈金宝老师、高雪老师和任红艳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非常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英汉教授、李青旺教授、陈宏教授、罗军教授、杨公社教授和昝林森教授在论文的选题和试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感谢张英汉教授在学校对我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 在即将毕业之际,非常感谢实验室的在读博士荣敏、侯冠彧、邓桂馨、周正奎、黄萌、袁峥嵘和在读硕士贺建宁、李娇、张猛、杜新华等的帮助!感谢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张清峰、张小辉、王兴平、姬爱国、淮亚红、王淑辉、高树新、李恒德和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马腾壑、郭燕青、秦巧梅、田露、吴慧光等同学在实验以及论文撰写方面对我的无私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张小辉师兄在实验过程和论文整理过程中给予的鼎力帮助!特别感谢我的两位战友张路培和甘乾福博士研究生同学在学习、实验和精神上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实验室姜晓娟老师和史明艳博士后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在此,谨向他们及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同学张树山、杨海、刘洪瑜,山西农业大学的李武峰老师,中国农业大学的孙秀柱、王少华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杜老师,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杜立新研究员、王立贤研究员、李奎研究员、李宏兵老师以及乔丽娟、尹春光博士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在即将完成学业之即,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学业的理解和支持。因为我的求学路压弯了父母的腰,榨干了他们的汗,也揪碎了他们的.心。我懂事的弟弟更是小小年纪就用肩膀扛起家业,无怨无悔的支持着我的求学之路。感谢表姐和表姐夫对我学业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岳父一家人对我的关怀和牵挂!感谢我的妻子杨玉梅,感谢她对我学业的理解和支持。为了我的学业,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正是她默默而无私的付出才使我有信心和毅力完成学业。如果没有他们,我无法想象自己将如何度过这段极具挑战性的学习生涯,衷心祝愿我的亲人们健康幸福! 最后,对本论文试验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实验动物表示崇高的敬意! 谨以此论文献给所有关怀、帮助、支持、鼓励我的亲人、师长、学友和朋友们! 我的论文致谢3 我首先得感谢我的导师张泽老师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有幸来到美丽的西南大学,进入到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学习生活,让我与生命科学研究从此结下了扯不断地缘,让我与美丽而又神奇的蚕宝宝结下了一段美好的缘分,让我有幸和那么多优秀的老师为伍,同那么多友好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 我的研究课题就在这样的一个很好的环境下展开,整个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实验结果的分析到论文的撰写及修改到最终定稿都凝集了张老师巨大的心血和智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张老师总是充满热情的教学方式、学术问题讨论和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张老师常常和我们谈论理想,但最后还不忘的提醒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做事。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不只得到了张老师的爱,还得到了师娘的爱,在这双份爱的呵护下,我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成长。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张泽老师及师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还有就是非常高兴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有几次与日本东京大学的Kishino教授交流的机会,还有幸与他在美丽的大学城合影,这让我倍受鼓舞和兴奋,让我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一些了解。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和Kishino教授。 在三年的学习和实验中,得到了研究所向仲怀院士、夏庆友老师、鲁成老师、周泽扬老师、何宁佳老师、崔红娟老师、沈以红老师、赵萍老师、代方银老师,潘敏慧老师、李春峰老师、赵爱春老师、潘国庆老师、程道军老师、林英老师、查幸福老师、刘仕平老师、刘春老师、冯伟老师、廖眉老师及重庆大学的余泉友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沈以红老师在三年以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我的很大帮助。沈老师从国外回来给我们讲述了在国外生活的情况和美国的社会情况。常常鼓励我们趁年轻时多奋斗,争取到国外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每次听到沈老师的话总让我充满信心,让我一次次点燃我出国学习的火焰。谢谢沈老师! 感谢肖丽蓉在实验材料上提供的帮助。 感谢分子进化小组所有成员,有了你们我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有趣,在研究的道路上一路相伴。感谢于红松师兄、郭意师兄、韩民锦师兄、孙伟师兄、周作勇师兄,已经毕业的李文乐师兄、李雪师姐、姜云志师兄。自从来到研究所,师兄和师姐不管是在实验上还是生活上对我帮助很多,让我受益良多。程静、高颖慧、王晓莹、李紫文、齐登伟、马艳、史晋绒、肖丽蓉、杨文娟、胡永刚、许红恩、杨绍宇、张化浩、冯丹丹、陈典刚、刘博、周良霄和徐盟书在学习生活中给予的热心帮助。很怀念我们一起深夜做实验、一起就餐、一起运动的日子。为了同一个目标,围绕在张老师身旁,大家齐心协力的工作。 感谢于红松师兄、韩民锦师兄、胡永刚、许红恩在繁忙的事务和实验任务下仍然挤出宝贵的时间来通读我的初稿,给我查找出论文中的无数错误和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糟糕的初稿让他们费尽心思,在修改英文摘要的时候,把于红松师兄的头都弄大了;在内容的语句措辞上让他们晦涩难懂,但他们仍耐心仔细的帮我矫正,让论文趋向于更好。总之有了你们的帮助我的论文才得以与大家见面。再次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 在三年的实验学习生活中,和于红松师兄、胡永刚、许红恩他们的日子比较多,很多个午夜,我们还在实验室里奋战,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来回奔走。我们只为一个目标。 有伍杰在的日子总是不会缺乏欢乐和笑声,我在实验室很多快乐的日子都是与你分不开。我心中的转基因达人和生活达人。 感谢乔梁师兄在实验上的帮助。师兄丰富的知识和高速运转的大脑,在谈起遗传定位相关的知识时总是异常兴奋。 我的论文致谢4 深秋的江南并不冷,只偶尔吹起几许风。摩挲着手中的论文,并不需要翻开,那些字里行间便跃然于眼前。然而论文之中却并不只有字句,追忆之后愈加清晰的,是我即将结束的学生生涯。从家乡的青山绿水到青岛的红瓦绿树,再到上海的繁华似锦和洛城的碧海蓝天,辗转求学已有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走来,或疾步匆匆或漫步悠然,或踱步思索或驻足而观,脚下的路在变,路上的人也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内心的感动。 七年之前求学于同济,遂投身李杰先生门下。彼时先生不以浅陋,教我一字一句,授我一招一式,谆谆教诲,铭铭于心,如此三年,倏然而过。及至完成硕士论文,尤感先生之学博大精深,区区三载或仅涉一隅,而一己之学尚在发轫之际,于是立定决心而继续追随先生。博士学业伊始,我仍痴迷于技巧枝节,每日手捧先辈之学,略有进益便自以为乐。先生相机教我:问当不流于章句而深追其大意,学者须重思想。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顶,促我恍然大悟,自此再读先贤之作,所思所想与往日大有不同。于是三千弱水之中恣意挥洒,终取得自己的一瓢。时至今日博士学业即将完成,先生又教我:科学之精神,毕生之追求。先生之言当永远铭记于心,时时策我自省而催我进取。 值此之际,我要感谢我的联合指导教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Chen教授。在洛杉矶求学的两年间,教授深厚的数学功底、精到的研究思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均使我受益良多。在教授的指导下我进入了计算力学的研究领域,教授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使我快速掌握了本领域的思想方法。而与教授的交流中所体味到的风云际会与灵光一现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我要感谢陈建兵副教授兄长一般的关怀和帮助。老子曰:上善若水。陈兄做人秉承润物细无声的品格,而治学坚持水滴石且穿的韧性,为人为学都是我辈的楷模。我同时要感谢周勇老师,陈隽副教授,谢强副教授,高向玲副教授,刘威副教授和冯世进副教授,各位老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尤其令我感动。 特别感谢我的师兄彭勇波博士、范文亮博士和徐亚洲博士,当年与诸位师兄相聚于同济,把酒言欢之际,尝能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回想起来竟是读博期间最难忘的时光。感谢我的同年周俊明博士、贺广零博士、汪大海博士、郝效强和张永利博士,求学期间的相互扶持至今令我难忘。感谢我的师弟黄桥平博士和师妹曾莎洁博士,共同的课题研究使我们成为一个战壕的战友,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进而合作无间。感谢梯队大家庭里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同学们。 我还要感谢Dr. Pai-Chen Guan, Dr. Sheng-Wei Chi, Dr. Yuchuan Tang, Miss Judy Yang, Mr. Chung-Hao Lee, Mr. Shih-Po Lin and Mr. Masa Yoneyama。在UCLA留学期间,你们无私的帮助令我不能忘怀。感谢同济大学的王莉华博士、清华大学的王汉奎博士和山东大学的周婷婷博士,共同的目标让我们聚首在遥远的他乡,而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鼓励更带给我异样的温暖。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家人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学业的支柱,而我谨以我的论文,献给一直以来关爱我的家人们! 我的论文致谢5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借此论文向我两位尊敬而又和蔼的恩师王维忠教授、张桂珍教授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自年来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实验室学习开始,一直得到两位恩师细心地关心和精心地指导,学生感激不尽!三年的学习期间,无论我遇到任何困难和迷茫,两位恩师总是第一时间指导我、帮助我,使我不至于在前行的道路上偏离轨道,使我不至于在精神上感觉孤单!20xx年我的第一位恩师王维忠教授因病住院,导师在病重期间仍然关心我的实验,关心我的生活。学生永远不会忘记卧榻旁叮嘱我努力作实验的您;现在,我的实验完成了,谨以此论文向我的第一位恩师王维忠教授表示深深的怀念和由衷的感谢!就在王维忠教授逝世不久,就在我最困难的时刻,同时也就在我最迷茫、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刻,我的第二位恩师张桂珍教授毅然决然地收下了我。 恩师张桂珍教授在方方面面悉心地指导我、关心我,无论是课程学习、实验设计还是论文写作,恩师张桂珍教授都对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您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敏捷的科研思维、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最重要的是您那忘我的敬业精神使我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才是科研之路!感谢您—张桂珍教授!衷心感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实验室全体老师给予的指导和无私帮助!衷心感谢**等博士在实验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博士给与我的精神和实验的无私帮助,没有你们默默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我就不能如此顺利圆满地完成本论文,谢谢您们!最后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我的论文致谢6 时光荏苒,这已经是我在民大最后停留的日子。站在大学的尾巴上,回忆往事,所有的喜怒哀乐一起涌上心头,一切仿佛依然清晰如昨。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四年韶光留在了武汉,留在了南湖边这所静谧的校园里,不管来日如何,这里的点滴,都会是我生命里最美好的珍藏…… 感谢中南民族大学广播台,给予了我一方自由展示的舞台,在这里收获的太多东西,已经不能简单用语言来表达;感谢付丽君老师,我们的付妈妈,你平易近人的待人之道,宽厚稳重的处事方法是我学习上和生活中无尽动力的源泉;感谢民大广播台和我一起成长的所有台胞,感谢你们给了我四年来最珍贵和最美好的生活。 感谢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系高卫华、王均老师,从你们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感谢你们大学四年来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无私的帮助。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涂波老师,你的温文尔雅和不厌其烦,促使我圆满完成了大学最后的答卷。 感谢《楚天都市报》记者向勇;浙江电视台黄小裕、朱贤勇、纪海平;感谢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韩涛、梁延、刘征;感谢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天地间》栏目组的所有成员,特别要感谢秦蕾老师;感谢你们带给我新闻从业路上最初的快乐。 感谢新闻系02级3班所有的同学,以及班主任王湖清学长,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朝每一夕都已经深刻的烙进了我的记忆。怀念南湖园草地上我们初相逢的时刻;怀念迎新晚会和西瓜杯比赛时我们由衷地互鼓互励。 感谢14#212-214永远的宿舍联盟,余虹毅、房子妤、朱佳、马甜、罗玲、肖越越、骆霞和陈丽娜,当我快乐时,是你们与我一起分享;当我悲伤时,是你们陪我一起度过。感谢四年里每一个与你们朝夕相伴的日子,你们是我大学四年最宝贵的财富! 感谢王樱、安忠辉,你们给了我论文极大的帮助。 感谢同门师姐娄杨、潘宇峰,你们给我指引了一条非常明亮的道路,舞台的明亮和掌声的雷动是我一生最温暖的回忆;感谢朋友钟时杰,怀念和你一起在学生会的岁月,感谢你给过我的鼓励。 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男朋友。感谢你陪伴我度过的每一个日子,感谢你给予我生活中学习上太多的帮助,感谢你教会了我平和的心态,感谢你给了我对广播执着的热爱和追求,感谢你四年来带给我的每一次感动和温暖。不管来日如何,你都会是我最久远的牵挂! 最后,要感谢我的是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个鲜活的生命,感谢你们给了我大学四年来最无私的支持,衷心地谢谢你们! ;
回答:jenny学者4月21日 11:52 文科的专业有:法学 > 法学类>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社会学类>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政治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际政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古典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理(工)科的专业有:理学 > 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 化学 应用化学 天文学类> 天文学 地质学类>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大气科学类>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海洋科学类> 海洋科学 海洋技术 力学类> 理论与应用力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光信息与技术 材料科学类>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类> 环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类>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类> 统计学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地球物理学类> 地球物理学 工学 > 地矿类> 采矿工程 石油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勘察技术与工程 资源勘察工程 地质学 矿物加工工程 材料类>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仪器仪表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电气信息类>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土建类>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 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测绘类> 测绘工程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化学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交通运输类> 交通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飞行技术 航海技术 轮机工程 海洋工程类> 船舶与海洋工程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化工程 包装工程 印刷工程 纺织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武器类> 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 探测指导与控制技术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信息对抗技术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农业工程类>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林业工程类> 森林工程 木材科学与工程 林产化工 公安技术类> 刑事科学技术 消防工程 农学 > 植物生产类>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茶学 草业科学 森林资源类> 林学 森林资源与保护游憩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森林生产类> 园林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农业资源与环境 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 蚕学 动物医学类> 动物医学 水产类> 水产养殖学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医学 > 基础医学类>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类> 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医学 麻醉学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 蒙医学 藏医学 法医学类> 法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学 药学类> 药学 中药类> 中药学 药物制剂 不过象经济类、管理类很多学校是文理兼收的。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农业和医药的进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保障,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健康保障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下面是我整理了关于生物科技论文2000字 范文 ,欢迎阅读!生物科技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谈谈生物高科技的发展》 摘要:生物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农业和医药的进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保障。生物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寄,它不仅能成为重要的生财之道,而且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支柱,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生物 高科技 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民提供生活的基本需要。生物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农业和医药的进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国发展生物技术的目标应不同于发达国家,应有自己的特色。 1、政策与策略 (1)生物技术应置于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之首,因为,生物技术的进步可以改造农业,包括谷物,肥料和家畜。 (2)优先发展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其次是医药卫生、轻工与食品领域内的生物技术新产品。研究的重点要向农业倾斜。生物技术的发展应尽快形成高技术生产体系。研究项目应是有限目标,优先发展一批国内急需、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国内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生物技术新产品。 (3)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量,改进产品质量,增加品种,减少环境污染。为此,在农业方面,我们应采用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 方法 ,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在医药、轻工业方面,积极采用遗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新技术,改革传统的生产工艺,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4)大力加强生物技术的开发工作。例如,大力研制新型发酵设备,它既可用于细菌培养,也可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蛋白和核酸的纯化仪器和监测分析仪器等,以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5)重视生物技术以及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开展基础研究,可以为改进现有技术和发展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要保持这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6)发展和健全必要的生物技术配套基础设施。例如建立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修饰酶、同位素、蛋白质分离纯化和细胞培养介质的生产和供应系统,以及建立细胞库、基因库以及生物技术信息库。 (7)加强生物技术的国际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配备先进仪器,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关键性技术应当是成熟的技术,同时又是国内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技术。 (8)开展生物技术的立法工作。这是为了防止在发展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操作重组DNA。 2、预测与展望 从生物发展趋势及其潜在能力考虑,我国如果在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及经费的筹措方面能以合理安排,我国的生物技术将会在原有发酵工业基础上形成一个崭新的工业体系,在农业上也将会取得较大效益。 生理活性物质的生产 作为医药品而大量需要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等肽类物质和乙肝疫苗、尿激酶等,目前在我国还是从动物或人体组织中提取精制的,多数不能实现批量生产,成本高,售价昂贵。应用生物技术生产此类药品的研究已见成效,将为人类带来福因。 酶制剂的生产 随着酶催化技术的开发和固定化酶反应器技术的应用,酶制剂的生产将会有较大发展。目前,世界酶制剂总产量中60%是蛋白酶,主要用于洗涤剂、制革和乳品加工。我国酶制剂的种类和数量都还不多,有些酶的应用市场也还没有打开。诊断、医药和试剂用酶在我国酶制剂消费比例中大约占10%左右,这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大,尤其是酶诊断盒的开发,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 抗生素的生产 我国抗生素工厂生产抗生素的种类有五、六十种。但是,抗生素的品种结构极不合理。今后,将可能把重点研究开发工作放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制上。农用抗生素是抗生素工业的一大分支。在国外仅被用作饲料添加剂的抗生素就有18种之多,伴随我国饲料工业的大发展,农用抗生素将会作为新的产业门类被人们重视起来。 氨基酸、有机酸和多糖的生产 用生物技术生产的氨基酸有18种,世界上除半数用于食品、医药外,一半是作为饲料添加剂。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的需求量将会逐年增加。我国在饲料用氨基酸的开发方面起步晚,大力开发饲料用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的生产将是今后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开发 其它 医用氨基酸。 为了提高氨基酸产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培养新菌种的工作今后会有所加强。以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生产氨基酸有可能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有机酸和微生物多糖的生产,在今后会有新的发展。尤其用微生物生产的黄杆菌胶,普鲁兰和环状糊精等多糖因其在石油工业和食品工业上有较大用途,很可能被开辟为一个新的产业。 单细胞蛋白工业 单细胞蛋白这一技术领域因为同废物的处理与再利用和提供人类需要的蛋白质食品有关,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包括面包酵母,药用酵母和饲用酵母几方面。 现在以糖蜜和多种工业废水为原料的单细胞蛋白生产都取得了技术的突破。不久将出现以糖蜜、味精废液、酒精废液等生产单细胞蛋白的企业群。我国的单细胞蛋白工业一定会发展起来。 农牧业生产 生物技术在农牧业生产方面,已经和将继续显示它的重要作用。我国在应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育种以及胚胎移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和进展,并已培育出一些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今后在用生物新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或抗逆(包括抗旱、抗盐碱、抗除莠剂)作物新品种及动物良种的工作还会不断加强,构建高效固氮生物体系,培育高效固氨微生物菌株定会取得新的进展。动物胚胎的移植和分割技术也会在良种繁殖上得到广泛应用。用杂交瘤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用于作物、畜、禽和鱼类疾病的快速论断也将逐步得到推广和普及。 此外,用生物技术保护环境、净化工业废水,以自然界的废物及生物量为原料生产能源燃料,采用细菌浸矿开采与提炼有色金属,尤其在基础化学领域内应用生物技术制造有用产物方面都已取得一些成果和提出一批新的研究课题,并展示出美好的前景。 3、结语 总之,生物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寄,它不仅能成为重要的生财之道,而且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支柱,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生物科技论文2000字范文篇二:《当代蚕桑生物科技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近50年来,我国蚕桑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蚕丝蛋白生物材料开发及应用、家蚕基因工程技术、家蚕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技术、昆虫激素在蚕业上的应用、家蚕变态发育的人为调控、家蚕营养生理与人工饲料研究、蚕体作为生产重组蛋白的生物反应器、桑树栽培与遗传育种新技术开发和蚕桑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蚕业生产向深度与广度拓展。蚕桑生物科技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蚕桑生物科技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养蚕业的发展,为广大蚕农增加收益,带动丝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蚕桑生物科学的发展,也为生物科普 教育 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传统蚕桑业焕发生机活力。 回顾中国蚕业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世界蚕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蚕业科学是为蚕丝生产有关产业(栽桑、养蚕、制种、制丝)提供方法与原理的应用科学。面向未来,蚕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蚕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使养蚕业从劳动密集型迅速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而这个转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蚕桑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与应用技术的开发创新。 1 蚕丝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 丝蛋白分子结构与丝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将为增产蚕丝、改进丝质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飘逸润滑的桑蚕丝衣服是许多人的最爱,但让人苦恼的是,桑蚕丝很娇气,不耐穿,打理起来也格外麻烦。2014年11月,我国西南大学科学家培育重组基因蚕宝宝首次吐出了人工合成蚕丝蛋白。在家蚕16 425个基因中,有一个叫做Fib-H基因,它是控制丝蛋白产生的关键基因。研究者在家蚕的生殖细胞中“剪切”掉了其中的Fib-H基因,没有Fib-H基因的家蚕丝腺,叫做“空丝腺”。研究人员将事先设计好、与Fib-H基因类似的人工丝蛋白基因,显微注射到被敲除Fib-H基因的蚕卵中,人工丝蛋白基因转移成功的蚕卵发育成“蚕宝宝”后,吐出的丝中就含有人工合成丝蛋白。通过对蚕丝纤维的人为改良和重新设计,以后桑蚕丝可能会像棉质衣服一样,既保持桑蚕丝的舒适感,又像棉质衣服一样耐穿、好打理。 2 家蚕丝蛋白生物材料新功能的开发及应用 家蚕丝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透气与透湿性、无毒、无刺激、与人体相容性强的生物材料。家蚕丝蛋白不仅可作为人造皮肤、血管、肌腱、韧带、骨骼和牙齿等人造组织材料,以及作为手术缝合线、隐形眼镜、角膜、抗血凝剂、药物控释材料、功能性细胞培养基质、固定化酶载体和生物传感器等生物医学材料还在环保新材料、化妆品、保健营养食品等日化和环保领域被广泛使用。随着家蚕基因组研究工作的重大进展,以及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家蚕丝蛋白的生物功能有望在军事、航天、医学、环保等领域得到更深、更广地开发和应用。 3 家蚕基因工程技术 桑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而且是研究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模式生物之一。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桑蚕中以实现其在蚕体内的表达,最终是要将外源基因整合桑蚕染色体,这样才有可能稳定遗传,获得转基因蚕。目前关于桑蚕的转基因报道主要有:桑蚕品系间的基因转移,其他动物的基因转入桑蚕体内,以及桑蚕的基因转入其他动物。例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陆长德等利用“电穿孔”法,将荧光蛋白基因及蜘蛛拖牵丝基因注入蚕卵,获得了吐出荧光“蜘蛛丝”的转基因蚕。蜘蛛丝中的拖牵丝是强度十分高、弹性十分强的天然蛋白纤维,若制成防弹衣则“刀抢难入”,织出降落伞牢固耐用;产生荧光的蚕丝则可用以开发天然夜光衣及各种防伪标签等。 4 家蚕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技术 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诸多的优势,一是体质强健,容易 饲养 ;二是食桑量少,饲料效率高;三是出丝率高,茧丝品质优,可缥制高品位生丝。专养雄蚕比目前的雌雄蚕各半混养,可较大幅度提高蚕丝的产、质量和蚕业经济效益。因此,专养雄蚕被称为继一代杂交种利用之后最有价值的一项创新技术。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应用已有很大进展,俄罗斯科学院斯特隆尼柯夫育成的桑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在此基础上经转育改良培育出多个雄蚕品种,雄蚕率达,可实现专养雄蚕的目标。专养雄蚕将成为21世纪提高桑蚕产丝能力和改善丝工艺性状的重大突破口。 5 昆虫激素在蚕业上的应用 蜕皮激素(MH)、保幼激素(JH)以及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在调节桑蚕生长发育、增产蚕丝及生产超细纤度生丝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例如,应用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可提高夏秋茧的品质,并较好地解决桑叶的余缺问题。发现了几种抗保幼激素活性物质,成功地诱导出三眠蚕,开发出了超细纤度优质茧丝。此外,使用抗保幼激素,可以缩短蚕期,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6 家蚕变态发育的人为调控 家蚕变态发育的人为调控是蚕丝业科学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人为调节家蚕的变态与发育对蚕丝业的生产结构与整体生产效益有重大影响。由于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蛹期很短,仅为2周,而蛾口茧不适合于缫丝,生产上必需在蛹化蛾之前完成鲜茧的收购和烘干工作。人们希望通过人为调节家蚕的变态与发育,延长蛹期,减轻鲜茧收购和烘干的工作压力及强度,甚至希望蛹期发育中止,实现鲜茧缫丝。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采用精子介导法将带有蝎毒素基因的载体导入蚕卵,在蛹期特异性表达,杀死蚕蛹。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鲜茧收烘与蛹期过短之间的矛盾,使提高生丝品位成为可能,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约烘茧所需的能源。 7 家蚕营养生理与人工饲料研究 家蚕属于植食性昆虫。家蚕除嗜食桑叶外,尚能取食桑科的柘,菊科的蒲公英、莴苣,榆科的野榆等。但桑叶以外的植物叶,很难使蚕健康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在过去40年桑蚕摄食行为与营养生理学研究基础上,对广食性蚕品种选育及低成本人工饲料设计获得了长足进步,这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用低成本人工饲料在全自动化的工厂内实现全年养蚕,从而促进养蚕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例如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成功选育出了嗜食低成本线性规划设计饲料的多对广食性蚕品种,日本的其他现行品种也都经过了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均具备良好的摄食性。我国蚕业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广食性蚕品种的选育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山东省农业大学林学院蚕学系,近几年也开展了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工作,并初步选育出摄食性较好的杂交组合广食一号和广食性饲料(主要成分:桑叶粉30%、豆粕粉25%、其它有淀粉、防腐剂、维生素、无机盐等)。 8 蚕体作为生产重组蛋白的生物反应器 “家蚕生物反应器”,是指将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植入家蚕的蚕蛹体内进行培养,蚕蛹会主动对植入基因进行转录和翻译,自然生成对人类有用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高新技术(如超低温冷冻、低温干燥、高速离心等),将生物活性成分萃取并制成相关剂型,以满足人类疾病的治疗、预防和保健需求。家蚕易于饲养,成本低廉,它1天内可合成3 169 mg外源蛋白;其血淋巴具有储存蛋白的能力,淋巴内含有蛋白分解酶的抑制物,对目的蛋白起到保护作用,且外源蛋白又很容易从家蚕体液中分离纯化出来;还可以将家蚕直接磨碎用作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因此,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有用蛋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如用家蚕来生产皮肤生长因子、乙肝疫苗等有高附加价值的蛋白质。 9 桑树栽培与遗传育种新技术开发 桑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是改良桑树品种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单位面积产丝量的重要途径,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为桑树育种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全世界26个桑种,分布在中国的至少有15个,目前我国保存的桑品种资源达2600份,已选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养蚕要求和其他用途的优良桑品种50多个,其中栽培面积最多的是鲁桑系的荷叶白、桐乡青、团头荷叶白、湖桑197,育2号等品种。桑树栽培主要采用低杆密植、立体栽培管理模式,提高了桑叶产量、质量。 10 蚕桑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由蚕桑副产品加工成的许多产品已进入工业生产阶段,如利用桑叶、桑葚果制作桑叶茶、桑葚膏、桑葚酒,提取植物醇、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利用蚕蛹制备蚕蛹蛋白粉和多肽,分离家蚕抗菌蛋白和诱导生产生物活性蛋白,生产蚕蛹氨基酸及氨基酸络合物,提取蚕蛹油与壳聚糖,开发蚕蛹蛋白纤维、蚕蛹虫草等;利用废丝研究开发出了丝素粉、丝素膏、丝素液、丝素洗面乳、洗发护发剂等美容健肤化妆品。不仅提高了蚕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蚕业产品附加值,转变蚕桑生产经营目的,做大做强蚕桑产业,让蚕桑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王玉军,柳学广,徐世清.家蚕丝蛋白生物材料新功能的开发及应用[J].丝绸,2006(6):44-48. [2] 何克荣,夏建国,黄健辉.桑蚕的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的研究[J].蚕学通报,1998(3):2-3. [3] 王晓娟,贡成良.转东亚钳蝎毒素基因对家蚕发育与生存率的影响[D].江苏:苏州大学,2010. [4] 徐欣,郭晓琪等.广食性蚕品种“广食一号”对不同人工饲料和不同龄期饲养的适应性及主要经济性状鉴定初报[J].中国蚕业,2013(3):37-41. [5] 王昌河,蒋平,曹林,郭聪.家蚕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J].四川动物,2004(4):368-372. 生物科技论文2000字范文篇三:《试谈初中生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摘 要】生物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物科技活动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等任务,更是培养青少年热爱大自然,理解和关心生态保护,了解生物与农业、生物与医学、生物与工业及环境保护等的关系的首要途径,它还挖掘和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研究人才,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筹备力量。生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具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一切特点,在各学科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笔者运用行动研究法的计划、行动、观察、 反思 四个过程,对学生较为困惑的选题环节,采取集中培训、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等形式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及时 总结 经验 和积累案例素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其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看其创新能力或创新才能,因此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初中生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生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开展,既可以给学生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社会实践 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实现塑造人格、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选题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的理念,笔者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现有教育环境条件,结合初中学生特点,探索和研究初中生物科技创新实践中的操作性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创新课题研究。解决在此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期为科技教育和广大一线科技活动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积累一定实践路径和方法。 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前,笔者曾对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选题环节是最为困惑的,选题难成了影响或制约“课题研究”开展的瓶颈。我决定运用行动研究法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行动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在制定总体实施计划时还要考虑行动步骤的计划。先进行第一轮行动,并进行监测,了解其效果,根据监测获得的资料,分析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修改总体计划,尤其对下一轮的行动步骤作出调整。具体行动研究步骤如下: (1)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知识的积累,学生已经挑选了一些课题,但选题过于盲目,不清楚哪些课题其他人已经做过,自己可以做什么样的课题,怎样把研究成果以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 (2)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学生的课题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中,要在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就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 (3)设计对策及行动方案。利用科普讲座这个宣传阵地,发挥典型案例的辐射功能,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选题,指导学生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4)行动反思。从上交的课题名单中,我们发现科普讲座起了预期的作用。的选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说明学生已经在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但存在的问题是选题角度、选题范围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等问题。 (5)新一轮行动研究方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每个课题制定的出发点、研究计划等详细情况,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和角度及切入点,缩小研究范围,通过分解、细化、改进、综合,提炼出可行性强的研究课题。 (6)新一轮行动实施及监测。针对选题范围过大的课题,笔者采用的是分解、细化的方法。 (7)行动研究阶段性评价和总结。通过对比前后课题名称分析发现,修改后的课题名称更确切、具体,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切入点。教师也可从课题名称中迅速掌握课题的相关情况。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共产生了24件作品,全部推荐参加了第五届鹤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4件作品均荣获市级奖励。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 三、开展活动的建议 (1)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选题。生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相关学科是非常丰富的,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 (2)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可以考虑学校和周围社区中哪些是可利用的资源,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3)提高生物教师的科研素质。生物教师要多参加各级科技活动的培训,多阅读科学研究方面书籍、报刊、杂志,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收集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只有教师自己具备科学研究能力,才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祖荫编.中学生物科技活动资料[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 [2]对生物活动课的认识和思考解玉嘉《中学生物教学》,1999年02期. [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猜你喜欢: 1.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3. 生物科技论文范文1500字以上 4. 浅谈高中生物科技论文 5. 关于基因的科技论文范文1500字 6. 关于生物的科技论文范文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项,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科技奖等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建立各类农村实验示范点200余个,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75%以上科技成果先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累计社会经济效益达500亿元。撰写发表科技论文3000余篇,出版蚕学专著50余部。建所以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基本完成了我国蚕、桑品种资源大规模的收集、整理,保存了珍贵桑种质资源1900余份、蚕种质资源800余份,建立起当今世界一地保存规模最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库。2、先后选育推广优良蚕品种30余个和优良杂交组合30多对,为我国主要蚕区蚕品种5次大的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良当家品种,在全国推广覆盖率超过50%,使我国春用蚕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夏秋蚕品种的综合经济性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3、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桑品种20余个,基本实现桑树良种化,其中育2号的抗病(黄化型萎缩病)性为国内外之首,中桑5801×育82号一代杂交种即“丰驰桑”的育成和推广是桑树育种一项技术突破。4、密植、快速、高产栽桑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使单位面积产茧量增加4倍(亩桑产茧量由建国初期不到2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左右)。以少回育为中心的养蚕技术和简易蚕具的推广,使养蚕劳动工效提高一倍以上。以消灭病原为中心的蚕病防治技术体系的确立,研制推广了10余种蚕病消毒防治药剂,使蚕病为害率从20%左右下降到5—8%。利用灭蚕蝇防治蚕蝇蛆病研究成果至今仍处国际领先水平,为蚕业生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5、蚕业高新技术研究。在家蚕基因保存和分析、家蚕转基因研究、应用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家蚕人工饲料实用化、以BmNPV—家蚕载体系统为特征的生物反应器、桑树组织与原生质体培养及家蚕卫星搭载试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下是中国养蚕历史:检举蚕,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许多传世的殷代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经研究,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采桑儿多悠闲啊。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这些器具包括蚕架(“栚”或“槌”)、蚕箔(“曲”)等。由此可见,到殷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的确,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著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它或许就是后来所讲的那种“地桑”(鲁桑)。西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这样的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农谚,对地桑(鲁桑)作了肯定的评价,说:“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著名的湖桑就是源于鲁桑,两宋以来,人们已把北方的优良桑种鲁桑应用嫁接技术引种到南方。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桑树修整技术不断发展提高,桑树树形也不断变化,由“自然型”发展为高干、中干、低干和“地桑”,由“无拳式”发展为“有拳式”。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祭仪》中有“奉种浴于川”的记载,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护蚕种。后来更发展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消毒卵面,如南宋《陈旉农书》记载:“至春,候其欲生未生之间,细研朱砂调温水浴之。”这种临近蚕卵孵化的时候所进行的浴种,对预防蚕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通过浴种,把卵面消毒干净,蚕孵出以后,就不会有病菌侵袭蚕蚁(幼蚕)。我们知道,有许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毒,都是经过食道传染的。孵化的时候,蚕蚁都要咬去一部分卵壳才能出壳。如果卵面上带有这些病菌而又没有消毒,那么咬蚕蚁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感染这些疾病。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蚕农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工作了。《齐民要术》说:“收取茧种,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也。”古人认为选种对养好蚕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淘汰体弱有病的蚕种,二是使第二代蚕的生长发育时间和速度一致,便于饲育和管理。选种包括选蚕、选茧、选蛾和选卵四项。但是,人们最初选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包括这四项。《齐民要术》只是提到要选取“民簇中”的茧留作种。宋末以来,人们已经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娥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知道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有病或体质虚弱的蚕种,这样就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增强了它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病毒通过胚子传染给子代蚕。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选种,以切断微粒子病虫的胚胎传染途径。古人也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可以缩短蚕龄;反过来就不利于生长发育,并且要延长蚕龄。历代蚕农都非常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的环境条件。《齐民要术·种桑柘篇》载有在蚕室四角置火加温来调节蚕室温度的办法,“火若一处,则冷热不均”,“数人候看,热则去火”。金末元初的《士农必用》也提出:幼蚕时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很冷;而到大眠之后,就必须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务本新书》说:“风雨昼夜总须以身体测度凉暖。”养蚕的人只穿单衣,以自己身体做比较:“若自己觉寒,其蚕必寒,便添火;若自觉热,其蚕必势,约量去火。”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舒适的环境温度和蚕所需的生活温度大致相近,以人体的冷热感觉来调节蚕室温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王祯农书》中对幼蚕期蚕室生火,体测冷热,一眠后卷窗帘通风,夏日门口置水瓮生凉气等,都有详细记载。在长期的养蚕生产中,我国古代蚕农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他们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公元二世纪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这是说,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古代还发明了用烟熏的方法来消毒蚕室。这些养蚕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蚕的病虫害,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蚕沙(蚕粪),不断消毒蚕具。金元时期的《农桑要旨》说:蚕座的“底箔须铺二领,蚕蚁生后,每日日出卷出一领,晒至日斜,复布于蚕箔底,明日又将底箔搬出曝晒如前”,反覆替换。这样利用日光消毒蚕具,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法。药物防治蚕病,包括药物添食和用药物烟熏两种。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后来的《养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面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到后来更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家蚕蝇蛆病是我国养蚕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蝇蛆病是一种蚕蛆蝇寄生的结果。蝇,古称“蠁虫”。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有“国貉虫为蠁”的话,晋代郭璞《注》说:“今呼蛹虫为”。蛹虫的意思是,这虫寄生在蛹身上。南宋末年陆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寄生的现象。他说,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为蝇。”这里说蠁把卵产在蚕身上,待其结茧化蛹时,它已化为蝇蛆。明代谭贞默通过亲身观察,进一步证实前人的记载完全正确。他进一步指出蚕蛆蝇多发生于二蚕,二蚕有十分之七被寄生。在古代,由于蚕明蝇为害主要是在夏蚕,所以随着夏蚕饲养比例的上升,蝇蛆病为害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人们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蝇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农桑著作中,却很少有关于防治蚕蛆蝇为害的记载。到了宋代以后,记载就屡见不鲜。元代初年,司农司所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多次提到养夏蚕和防蝇的问题。它在“夏秋蚕法”条下引《士农必用》说:“今时养热蚕,以纸糊窗,以避飞蝇,迹尽往来风气,……或用荻帘,当窗系定,遮蔽飞蝇。”在《王祯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又有夏蚕、秋蚕,夏蚕自蚁至老俱宜凉,惟忌蝇虫。”这说明在元代人们为了养好夏、秋蚕,就已经十分注意防蝇工作了。在明清时期的著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在谭贞默著《谭子雕虫》一书之前,皇甫谧的《解颐新语》(公元1582年)也谈到了“蝇蛆病”:“今之养蚕者,苍蝇亦寄卵于蚕之身。久则其卵化为蝇,穴茧而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蚕桑篇》中也特别提醒蚕农,养“夏、秋蚕俱要计算除蝇”。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始终。”这里说的“蚊害”,当是蝇害”之误。因为在养蚕生产中,蚊子并不造成危害,而且在养蚕史上,也只有“蝇害不及早蚕”一说。清代,蝇蛆病害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切。同治年间,沈秉成在《蚕桑辑要》一书中说:“原蚕即夏蚕,又名二蚕,……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苍蝇。”沈秉成是浙江人,他生活在养蚕地区,并做过清朝的常州、镇江、通州、海宁道道台,曾在镇江提倡蚕桑。他说养夏蚕“最忌大苍蝇”,显然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经验总结。在这里作了“最”这个副词,以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俞墉在《蚕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说:“蚕更忌苍蝇,无论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蚕老成茧之成,即有蛆虫于茧身,咬一小孔钻出,而蚕蛹已死,不复变蛾。隔三四月,蛹腐污茧矣。”俞墉是浙江吴兴人,记述虽然比较粗糙,但也是从实践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他指出了被蝇蛆所寄生了蚕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烂尸还污染茧丝。对多化性蚕蛆蝇和它的危害描述最详细的是赵敬如撰写的《蚕桑说》(公元1896年)一书。书中有如如下一段记载:“又有一种大麻蝇,虽不食蚕,为害最甚。此麻蝇与寻常麻蝇不同,身翅白色,遍体黑毛,两翅阔张,颇形凶恶之状。其性颇灵,其飞甚疾。每至飞摇不定,不轻栖止,见影即飞,甚不易捉获。其来时在蚕略栖即下一白卵,形细如虮。二日,下卵之处变黑色,其蛆已入蚕身,在皮内丝料处,专食蚕肉。六七日,蛆老,口有两黑牙,钳手微痛。蚕因不伤丝料,仍可作茧。蛆老借两黑牙啮茧而出,成小孔,即蛀茧也。蛀茧丝不堪缫。蛆出一日,成红壳之蛹。十二三日,破壳而出仍为白色大麻蝇。幸而二三眠天气尚凉,此蝇不多。天暖蝇多,无术可驱。大眠初起受蛆,便不及作茧而死。故夏蚕不避此蝇,蚕无遗种。”这段记载,对蚕蛆蝇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正如邹树文在《中国昆虫学史》一书中指出:赵敬如《蚕桑说》中对蚕蛆蝇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科学方法。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古籍中关于家蚕蝇蛆病害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家蚕经过历代人民长期的饲育和选择,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区,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和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是从蚕丝生长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过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饲养了四眠蚕,并且培出了许多优良品种。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早《周礼》这部书中,就已经提到“原蚕”,“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养的蚕,也就是夏蚕。汉代焦赣(延寿)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蚕不成,冬蚕不生”的记载。可当时人们不仅饲养夏蚕,而且还饲养秋蚕和冬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传种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这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一种二化性蚕的蚕卵,使它延期孵化。这样,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能在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地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了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并又能获得比较多和比较好的茧丝,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采人工低温催青二化性蚕,使它在一年里连续孵化出好几批蚕。同时,又让每批这种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影响下孵化,从而获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蚕。虽然这种蚕所产卵须待来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于它质量比较好,所以它还是受到蚕农的欢迎。这样,既可以解决多次养蚕的传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获得比较好的蚕丝。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二分之一。”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种”就是一化性蚕,“晚种就是二化性蚕。所以,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根据现代家蚕杂交实验证明,“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杂种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夏蚕种继续在夏季饲养。《天工开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现了“嘉种”,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它以吃柞树叶为主。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据古书记载,早在汉元帝永四年(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到了明代,用柞蚕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清代山东益都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书中说,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不久,放养柞蚕就逐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接着放养柞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朝鲜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早就亲密往来。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日本的养蚕方法,据传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从中国传去的。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播经验,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直到近代,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美丽的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从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去的。公元7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纪传到西班牙。11世纪又传到意大利。15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织丝的生产。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利,便效仿法国,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在美洲,据说墨西哥公元16世纪中叶就已经养蚕,但是,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17世纪的事。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杨邦杰不仅重视发展蚕丝教育事业,而且倡导师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亲自或与人合作进行科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他在回国的头三年,引进日本蚕种和本地黄茧种杂交,培育出学14号、学16号等新品种(后改名为1014、1016),为我国最早应用杂交法育成的优良白茧种。其茧和生丝样品于1933年送巴黎博览会展出,获得国际蚕桑界的好评。广东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1.6℃,月平均气温最低3℃(1月),最高28.3℃(7、8月)。桑树发芽早,生长快,落叶迟,生长期长,产量高,如果整枝和肥水管理适当,全年可采叶养蚕达七八造(次),但因多雨和气温高,也给养蚕带来不利因素。华南地区历史上饲养的原始品种是一种称为“轮月”的多化性蚕品种,它可以全年养殖,但茧小,产丝量低。在广东,第一造蚕可饲养一种叫做“大造”的二化性蚕品种。它的茧比“轮月”的大,丝量也重,农民愿意在第一造饲养“大造”,但如果在第二、三造继续饲养,会因不适应高温高湿气候而减产。为了改良蚕种,杨邦杰用纯系分离法对广东地方品种进行整理,选育出大造系统56号,土大、轮月系统仲恺258、560、369、4000号等10余个品种。又与桂应祥合作对仲恺258号品种进行改进,提高其生命力,达到茧形均匀、茧绵较少、解舒好、水结少、出丝率高等优点。这一品种在广东、广西等地推广,直到50年代初期,长达20多年之久。此外,还交杂选育出生命力和丝质较优的交杂固定种1053A2等,在广东西江流域一带推广多年。1930年发表的《关于广东蚕种之改良——应用遗传的法则而得之二三结果》,总结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及其成果。一、关于广东本地种(原有)蚕种的改良——利用纯系分离法所得的成果。即将本地种纯系分离后得到大造形蚕、大造姬蚕、轮月白茧形蚕及姬蚕、轮月黄茧形蚕及姬蚕。这些品种选纯后,其茧形、缩绉、茧色、茧形大小、蚕体斑纹都一致,同时茧层量较原有土种大有提高。二、利用上述6个已改良的广东本地种彼此交配得到的一代杂种,试验结果表明,其茧层量提高甚多。以缫制1斤生丝所需茧颗数计,容奇和官山的本地轮月种,分别为8142颗和9374颗,而仲恺农工学校改良种的各种杂交种茧只需3968颗到5200颗,其中以4330颗左右为最多。三、利用已改良的本地种与已改良的外来种(一、二化性)交配得到的杂交种,其茧壳量之增重十分明显。同时,这些杂交种抗性较强,在广东气候条件下,即使按旧法饲养,每年至少可养3造,即春蚕1次,秋蚕2次。其收茧量亦以此3次为最多,丝质也优于未经改良的本地种。杨邦杰应用遗传学理论的纯系分离法和杂交法选育良种,当时在我国蚕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其应用成果发表后,全国各蚕校纷纷向仲恺农工学校索取资料,参考学习。 广东因为饲养多化性蚕种,一年孵化多次,习惯采用蚕种浸汤法(浴种)促使孵化,而且还可以杀死那些虚弱有病的蚕种,因而也是一种预防蚕病的方法。历来都依靠浸汤师傅的经验掌握汤的温度的浸汤时间。如果汤太热或浸汤时间太长,蚕种就会死去;如果汤不够热或者浸汤时间太短,蚕种就不孵化或孵化不齐一。1933年,杨邦杰发表了《蚕卵浸温水试验》、1959年发表了《二化白茧浸温水孵化试验(预报)》,使浸汤法有了科学标准,很快在蚕种生产上得到应用。当时广东每年各造制种达百万张之多,其孵化齐一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对发展蚕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在家蚕遗传学研究方面,他从1933年至1936年先后发表了《广东蚕之二三特殊系统》、《广东特异蚕卵之形态与遗传学的研究》、《二三特殊系统蚕之卵黄色、血色、茧色等三形质之相互关系》和《仲18、48号黑色蚕之黑色性是否属于附加体色》等4篇论文,详细介绍在试验过程中所获得的许多有价值的特殊品种,以及各项性状相互杂交后的遗传规律,充实了蚕的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材料。1933年发表的《家蚕之品种、性及体量与成熟速度之关系》一文,则从遗传学角度探讨本地品种、外来品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的雌雄蚕体重、茧层量与成熟迟早的规律,从而对当时本地种的改良,对一代杂种、三元杂种、四元杂种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设想,即从遗传的形质推想,至少存在两种Q因子。但由于无人深入研究,迄今尚未得到证实。杨邦杰在《仲恺农工学校研究报告》上还发表过几篇有关蚕体解剖、蚕体生理的论文,为蚕的生理解剖学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文献。
试析如何通过园林技术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摘要:以一些特殊地质、区域为例,介绍了园林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运用。科学的选择种植物、合 理的栽培养护、园林技术的使用等,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证明园林技术可以在提升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空间上有所作用。 关键词:园林技术;水土保持;运用 1园林技术与水土保持 园林技术的发展 园林技术包括园林施工、园林设计、园林管理等多方面 内容,既包括园林植物的选择、栽培、养护,也包括由园林景 观、设施等组成的完整的园林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园林技术 在改善地域生态水平,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就园林建设自身而言,与水土保持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 系。如土方工程的挖掘、运输、填筑过程中,若破坏土体稳定 性,扰乱土壤结构,使土壤紧实度变小,均容易造成水土流 失。所以,土方的施工时要注意观察土质情况,考虑边坡、坡 度、深度的合理。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给、排水设 计,通过谷、涧、山道的组织,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 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除以上因园林施工 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因素,本文的重点将以一些特殊地质、 区域为例,介绍园林技术在提高水土保持效果上的运用,以 期对园林技术的提升和水土保持的效果有所益处。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50 多年的治理,土壤侵蚀总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土壤侵 蚀仍很严重,是中国主要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态与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在围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对水土 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像本文中所说的园 林工程中,就涉及了很多水土保持措施。在园林建设过程中, 科学的运用水土保持理念,将会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水土流 失之目的,以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好地发挥园林的 生态环境效益,为生态系统的修复、改善,以及健康发展提供 保障。 2园林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运用 以特殊地质、区域为例介绍园林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应 用。 盐碱地开发 盐碱地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 长的土地,具有“咸、毒、板、瘦”等不良性状。中国现有 亿hm2盐碱地,约有100个城镇有盐碱地分布。包括长江以 北的辽阔内陆地区,以及辽东半岛、渤海湾和苏北滨海狭长 地带,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台湾和南海诸岛的沿岸也 有少量分布。在盐碱地质条件中,绝大多数园林植物受到严 重的生理胁迫,无法存活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园林技术,提高 盐碱地的绿化率,让可溶性盐随着水渗到下层或流走,使土 壤“脱盐”,并培肥土壤,达到土地再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园 林技术在盐碱地的开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选择耐盐碱植物。中国对盐碱地的治理开发非常重 视,积极研究、培育耐盐碱植物品种。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盐生 植物有l 500多种,中国约有400~500种。所以,在提高盐 碱地的绿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就是选择耐盐碱植物上,具 有一定的植物利用条件。 (2)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对土壤盐碱的关键影响关系 是———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在盐碱地,可以通 过抬高植物栽培床面的方法,达到相对降低地下水位的作 用。这种方法既可以通过雨水淋洗,提高土壤脱盐的效果;又 可以减轻土壤的返盐量。在抬高植物栽培床面的同时,可结 合挖掘鱼塘、开挖水沟,利用挖出的土方垫高绿化栽培的床 面,既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又起到很好的蓄水、排水的功效。 (3)科学栽植。首先要选择健壮的苗木。在盐碱地上种 植,普遍存在生根难、生根慢、长不好的问题。所以一定要选 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发达壮实的苗木进行栽植。这 样的苗木抗盐碱性强、生长快。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使用生 根粉、打泥浆栽植、大穴栽植树盘覆膜的方法,以助于提高苗 木的成活率。 (4)科学养护。盐碱地的园林植物在定植后,如果不进行 科学合理地养护与管理,土壤很容易返盐。一旦出现土壤返 盐的情况,苗木的生长不仅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给土壤再 改良带来困难。在科学的养护方法上,应根据植物与土质的 特性,科学安排。一般包括疏松土壤、地面覆盖、合理施肥等。 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 采矿废弃地应植被遭到破坏,水分涵养下降,致使地表 径流的下渗受阻;同时,地下水流的方向也会因为开采发生 改变,导致河溪断流,水系紊乱;还有采空区的形成等等,都 会加剧采矿废弃地的水土流失,带来一些极具破坏力的自然 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山洪、甚至荒漠化。所以,采矿废弃 地生态恢复,即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提高生态 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意义重大。从园林技术的角度,主要可 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1)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可 以直接改良或者新覆土再进行改良。其中针对采矿地的土壤 状况,可利用园林技术中削高垫低、土平整地、复土、深挖垫 浅、煤矸石或粉煤灰填充等措施整治沉陷土地。 (2)适当植物。因为采矿废弃地土壤的处理,促进了植物 对基质中重金属的吸收。所以,改良的废弃地不适于种植农 作物,长期的改良必须依靠植物。利用固氮植物和菌根植物 改良废弃地可以起到较好的生态效益。 (3)植被群落。利用乡土植物来恢复植被群落十分重要, 这些耐受酸性水污染的植物可以较好的去除废水中的矿物 离子,具有很强的忍耐性和可塑性。利用园林技术,通过栽培 植物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以形成多结构的生态系统,在 植被养料方面,可以将基地上的材料作为植物生长的媒介加 以循环利用,如利用煤、矿砂和金属物充当植物生长的介质。 (4)净水灌溉。包括拦截地表水,阻止地表径流流入采矿 场,从而减少废水的补给量;封闭各种废弃矿井巷道,以通过 隔绝空气的方法,减少氧化作用,降低生成酸性水的可能性。 将旧有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风力或电力设施带动净 水系统,同时把收集的雨水在冷却池和沉淀池中进行清洁处 理,再输送到各个花园进行净水灌溉。 边坡防护 边坡防护,是指依靠植物根茎与土壤间的附着力以及根 茎间的互相缠绕来达到加固边坡、提高坡表抗冲刷的能力。 对于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净化环 境,保证人员及车辆安全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大多边坡 因开挖造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表土抗蚀能力减弱,在雨 滴、重力和风蚀作用下水土极易流失,植物种子定植较为困 难;另外,土壤多为没有熟化的生土,养分含量一般很低,边 坡土壤对降水截流也较小。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园林技术, 创造出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1)植物选择。为了达到较好的固土护坡的效果,要选择 适应当地气候,抗旱性强;根系发达、扩展性强;种子丰富,易 更新、易生长;多年生,绿期长;可粗放管理的植物。可用的植 物种类较多,主要有草本植物、灌木、藤本植物,以及乔木等。 (2)综合因素。需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边坡坡度,土壤结 构、厚度,边坡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种植目的等。除了土壤自 身的状况,选择边坡植物主要应考虑的气候因素还有当地气 温和降水等。 (3)护边坡筋。一般在边坡坡度较大,或同一纵边坡较长 处铺设。使用砖或其它块料作为材料,将材料置于土中,露出 地面一定高度,每隔10~20 m设置3~4道,与道路成一定角 度,如鱼骨状排列于道路两侧。在较陡峻地段的排水沟,可采 用较粗糙材料,如卵石、砾石等进行衬砌,以降低径流速度。 河道治理 维护河道的水生态平衡,既要为水生、两栖动物等创造 良好栖息繁衍环境,又要有利于河流自净能力的提升;既要 恢复自然河道的生态功能,又要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要 求。科学合理的河边植物园林设计,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1)植物墙体设计。在园林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 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出安全性与景 观性兼顾的帮助治理河道的植物墙体。以块体结构,分层设 计;每一植物区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以更好的促进水生植 物生长实现,达到重新构建河道以及河堤生态循环系统的效 果。 (2)分层植物选择。在墙体上部可以种植一定面积的高 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在水陆交错带,充 分利用可以吸收水中磷、氮、重金属的植物,配备其他的水生 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 可以去除水体中的富余营养物。当然,这些植物还应具有生 长快的特点,这样才可以较好的清除水体和土体的有害化合 物,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总结 特别是对于干旱地区来说,通过科学的园林技术,可以 很好的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园林技术创造的不仅仅是优美 的植被、水体景观,更可在提升土壤的可持 (上接第148页)续利用空间上有所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明.生态环保新举措:自嵌式植生挡土墙问世[EB//OL]. (2007-11-7). fo/A00000021125-1. html. [2]刘海龙.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生态学 报,2004(2):323-329. [3]蔡志洲.公路边坡灌木生态绿化研究[J].交通环保,2002,23(3): 25-26. [4]刘会超,孙振元,彭镇华.盐碱地园林绿化树木栽培技术[J].园林 绿化,2004(1):45.满意请采纳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参考!
学位论文:
[1]赵军.从自囿走向开放[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张锋.朱启铃与北京市政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王丹丹.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李在辉.天津租界园林与保护[D].天津大学,2006
[6]王志勇.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
[7]闫永增.以矿兴市-近代唐山城市发展研究(1878-1948年)[D].厦门大学,2007.
[8]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9]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0]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11]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薛春莹.北京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3]李珊珊.重庆中央公园: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4]王蕾.城市绿地分类信息管理系统[D].新疆农业大学,2006.
[15]杜广如.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16] Shi Mingzheng. Beijing Transforms: Urban Infrastructure. Public Works, and Social Change inthe Chinese Capital. 1900-1928. 1993.
专著:
[1]吴良 镛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同济大学,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炜,闫虹.老北京公园开放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贾琚.北京私家园林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北京经济委员会编.北京园林绿化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7]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北京动物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民国)陈植编.都市与公圈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0](民国)陆衣言.南京游览指南[M]?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1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陈宗藩.燕都丛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1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简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5]张彤,张岩.天津历史名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6]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等编,杨大辛主编.近代天津图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7]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8]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9]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0]秦皇岛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秦皇岛市城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1.
[21]杨淑秋,王志.保定市园林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22]李松欣,梁翔南,延凤桐,王信,潘锡章.保定市城乡建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张家口市建设档案馆.张家口市城乡建设纪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4]王亚男,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5]京都市政公所编.京都市政汇览[M].北京:京都市政公所,1919.
浅论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结论文 关键词:园林;施工;养护;结合 论文摘要:园林工程的施工及养护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园林种植属于短期施工工程,养护管理属长期、周期性工程。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分析了园林施工及养护管理的特点,并就两者有机结合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1 引言 园林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包括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施工处于园林工程的中期,强调进度与质量,关注于最后的成果;而养护处于园林工程的后期,强调实效,力求实用与美观, 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园林理念得以延续。也就是说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离不开施工和养护这些分项工程的有机结合,否则, 园林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因此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 园林施工要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颁布,为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验收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标准。按照规范,严格按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施工,对各项绿化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实施全面的工程监理和质量控制。 切实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准备工作,往往会加快施工进度。 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 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尽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所以说设计是绿化工程的灵魂,离开了设计,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入手;如不严格按图施工,将会歪曲整个设计意念,影响绿化美化效果。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掌握、与设计单位的密切联系、严格按图施工,是保证绿化工程的质量的基本前提。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应用 根据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确定各种需要量,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时落实施工进度的实施,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进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往往能使工程施工有条不紊,保证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尽量缩短工期。在工程量大、工期短的重点工程施工上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招投标制度在园林工程上的实施,更加有必要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应用。施工组织机构需明确工程分几个工程组完成, 以及各工程组的所属关系及负责人。注意不要忽略养护组。人员安排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按时间顺序安排。 3 园林养护要点 园林工程竣工后,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树木栽植是一时之事,而养护则是长期之事,即“三分栽,七分管”。各种树木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特点,要使树木长的健壮,充分发挥绿化效果,就要给树木创造足以满足需要的生活条件,就要满足它对水分的需要,既不能缺水而干旱,也不能因水分过多使其遭受水涝灾害。 灌 溉 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能满足树根的吸收量,或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都应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措施就叫灌溉。 灌溉一般根据植物叶片内渗透压或吸收水分的大小决定。灌溉时,如叶片的吸水能力很大,则证明水分不足,就应及时喷水。抗旱灌木虽受设备及人力条件的限制,但必须掌握新栽的树木、小苗、灌木、阔叶树要优先灌水,长期定植的树木、大树、针叶树可后灌。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旺季,需水量很大,但阳光直射、天气炎热的中午做好不要浇水,中午时叶面灌水也不好。 灌溉时要作到适量,最好采取少灌、勤灌、惺灌的原则,必须根据树木生长的需要,因树、因地、因时制宜地合理灌溉,保证树木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灌水方法是树木定植以后,一般乔木需连续灌水3~5年,灌木最少5年,土质不好或树木因缺水而生长不良以及干旱年份,则应延长灌水年限。每次每株的最低灌水量——乔木不得少于90kg,灌木不得少于60kg。灌溉常用的水源有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池塘水、经化验可用的废水。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堰灌溉、畦灌、喷灌、滴灌等。灌溉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①灌水堰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不要开的太深,以免伤根;②水量充足:③水渗透后及时封堰或中耕,切断土壤的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排水 土壤含水过多,造成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同树种、不同年龄、不同长势以及生长条件的不同,树木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排涝方法有①地表径流:地表坡度控制在0 1~0 3% ,不留坑洼死角;②明沟排水:适用于大雨后抢排积水,③暗沟排水:采用地下排水管线并与排水沟或市政排水相连,但造价较高。保持土壤湿润是树木成活的主要条件,除在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外,还应根据气候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枝叶萌动、生长旺盛的季节,常绿树栽植后,干旱时除浇定根水外,对枝叶也应经常喷水,但是土壤中水分始终呈饱和状态,通气性不良,不利于树木生长发育。低洼地区会导致积水,应注意挖排水沟及时排水。对大面积的绿化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在绿化区设置自动喷灌设备或预埋水管,定时浇水。 施肥 树木成活进入正常生长状况后,可以追加肥质较为淡薄的肥料。施肥工作应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并经松土除草后进行。 病虫害的防治 其方法主要有药物毒杀和生物防治2种,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要掌握病虫的发生规律,利用综合防治,抓住有利时机用最少的人工和药物取得最佳效果。 4园林施工与养护有机结合 施工与养护均是设计意图的再现 园林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者预想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作品。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例如植物配置,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 园林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现场把关,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更是如此。 同样,园林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 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 这是打造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对园林养护的必然要求, 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和延续。例如已经施工完毕的一处园林景观,有植物配置及建筑小品,其中的层次对全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养护工作中充分理解设计理念,采取合理修剪等途径来控制植物层次、高度,来体现和延续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就需要在养护作业和考核时与设计者的介入。 园林养护应贯穿施工全过程 就绿化工程为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为保证移栽树木的水分平衡,必须在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减少树冠失水,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必要时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等养护措施。 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合理安排资金 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 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结合到施工、养护的每一个环节。要根据资金安排把握施工、养护档次,合理选用工程材料,做好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 避免施工中随意更改设计,切忌重此薄彼,削减养护资金影响后期养护效果。 5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按园林绿化设计要求,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并使其成活,尽早发挥绿化效果的过程。种植和养护是其中重要的两部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及养护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种植属于短期施工工程,养护管理属长期、周期性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园林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及养护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周敏,马红英.浅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06(3). [2]路银山,朱丽娟,白兰.如何对绿化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J].宁夏农林科技,2007(2).
倒不如写《浅谈中外资产评估标准流程差异》
《资产评估学》 吴良海,陈昌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2出版) 《无形资产评估》 苑泽明 复旦大学 (2005-11出版) 《资产评估学教程》 赵仑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资产评估学基础》 周友梅,胡晓明 上海财经大学 (2007-03出版)《中国资产评估准则(2005)》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07出版)《金融资产评估/21世纪资产评估系列教材》 杨子江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 许晓峰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07出版) 《简明资产评估(21世纪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联编教材)》 方兆康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08出版)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08出版) 《收益法评估理论与实践》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08出版)哈哈,够不够阿?要多少有多少阿
(一)摘要摘要是毕业设计(论文)主要信息的简要陈述,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摘要内容包括本论文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千万不要讲一些人们已经做过的工作。要开门见山地讲本文的主要工作。摘要分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中文摘要在前,一般300字左右,外文摘要另起一页,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二)正文毕业论文正文部分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论。前言作为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说明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要求突出重点,实事求是。主体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要求在15000字以上。有创新的论文,字数不受限制。文中插入的图表要符合国家标准,经过精心设计后用计算机绘制,尽量避免扫描图表。结论是整个毕业论文的最后总结,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以下内容:(1)毕业论文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规律;(2)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3)与同类研究工作的异同;(4)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三)参考文献毕业设计(论文)要求有10篇以上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其中至少有一篇与设计(论文)内容相关的外文文献。毕业设计(论文)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毕业设计(论文)直接有关的文献为主。凡引用本人或他人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学术思想、观点或研究方法、设计方案等,不论借鉴、评论、综述,还是用做立论依据,都应编入参考文献目录。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的文献引用序号顺序排列。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无形资产”这一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不同应用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1]此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2]的定义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将商誉排除在外,而我国会计准则则包括商誉。但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3]中,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作了规定,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实际上也认为商誉是可以确认的,美国正在修订中的无形资产准则则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4]并且也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指南四--无形资产》中的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5]它也将商誉列作无形资产的一种。 在会计准则中,主要从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角度来界定无形资产。一般认为财务会计报告应提供会计主体各项资产的可用资源的信息,那么,对无形资产这一特定资产进行单独计价就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无形资产的未来效益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缺乏活跃的市场,则可行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或是根据一般购买力变动进行调整后的成本。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并且每项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单独辨认,所以会计上单独确认的单项无形资产必须是可辨认的。对于商誉,只能在企业整体转让时,也就是有交易发生且成本可以可靠计量时才可能确认。这样,在国际评估准则中明确提到的关系类无形资产,如工作人员的组合,与顾客的关系等则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在会计上单独确认。这种关系类的无形资产是非契约性的,短期存在的,难以控制的,我国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在资产评估准则中将无形资产限定在长期发挥作用的范围内,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也限定为长期资产,可以说都将关系类无形资产排除在外。理论上讲,资产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的经济利益,有形资产的取得成本可认为是对该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的现时估计。无形资产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由于其取得支出是长期的、不易确指的,会计上只把一小部分认定为取得成本,因此,取得成本与其未来的经济利益是弱相关的。而会计上又是以取得成本来计量无形资产的,很多情况下是低估了无形资产。因此,借助于科学的无形资产评估,对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进行调整在理论上是必要的。 资产评估准则侧重于强调无形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并不注重其取得成本是否可确指。尽管评估无形资产有时可采用成本法,但一般认为成本与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相关的。资产评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更接近于其经济学中的含义。在经济方面而言,无形资产是某类价值的代表。这种价值是企业盈利的剩余(即,所得利益超过其资本应得的利息及企业家应得的报酬的部分)。按照一定的利率折现后的现值。它强调的是无形资产能够带来超额收益,而不去区分它能否单独辨认。 上述种种关于无形资产的阐释,各有所侧重,各自考虑本学科的特点,无所谓孰是孰非。从资产评估角度来说,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加以评估,也就是说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应具备什么属性;第二,什么样的经济现象能够表明或显示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为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提供依据。 二、无形资产的属性 (一)无形资产应是财产,应具有财产权利和责任 作为一项有财产权利的财产,应该是可以描述和确切辨认的,也就是说它应具有明显的边界。商誉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无法单独辨认,因此,是否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尚存在争议。 作为一项财产,其财产权利应能够得到法律保护,也就是说财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被企业所控制。从这一角度考虑,关系类无形资产不符合财产要求。虽然它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这种经济利益是无法控制的,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关系本身不受法律保护。资产评估对于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指它的预期未来利益,而不是指它的现实或过去的实际利益。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合法控制无形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关系的未来不确定性很大,因此作为无形资产不是很合理。从评估风险角度来说,对那些不受法律保护的所谓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也是不可取的。 作为目标无形资产不一定要拥有所有的法定财产权,如处置权。有些无形资产如政府给予的特许经营权,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受法律保护。但是这种权利却不能任意转让。资产评估中对于能否作为目标无形资产,主要看它能否给企业带来可以控制的预期经济利益,不能因为无处置权而否定其作为目标无形资产的资格。会计上也并不要求拥有所有法定财产权利,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它着眼于某项资产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被企业所控制。从这一点上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对资产的界定是基本相同的。 当然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其控制者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如纳税、接受政府监管以及对无形资产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等。 (二)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 这是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一个明显特征。有形资产应该有物质形式,具有可触性和可视性,如你可以触摸并看到厂房、设备、存货等。但是无形资产的证明文件也是可触、可视的,如你也可以触摸并看到专利证书、特许经营权协议等;另一方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实质上都来自其财产权利,而这种财产权利都是无形的。从形式上看,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区别并不明显,要区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应从本质上考察。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本质区别在于;有形资产的价值是由它的有形性质所创造的;而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它的无形性质所创造的,也就是说,有形资产的可触的、有形的和可视的因素赋于其价值。有形资产的价值来自于它的物质特征,尽管其财产权利是无形的,但它来源于其物质特性。而无形资产的价值或来自于某些权利如许可权、抵押权等,或来自于一些无形因素影响,如竞争优势,独一无二性等,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来源都是无形的。 正是由于无形资产价值来源于其无形特性,要想作为一种可确认的、受法律保护的财产,必须能够提供无形资产存在的有形证明。有些无形影响因素如神秘性,市场潜力等对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它们并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它们缺乏有效的有形证明。它们的价值是随着与之相联系的特定财产而产生的,这一特定财产可以是无形资产,也可以是有形资产。 (三)无形资产应该是在可确认的时间内或作为可确认事件的结果而产生或存在的,同时也应该在可确认的时间内作为可确认事件的结果而被破坏或终止 同其他资产一样,无形资产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产生的,也许此前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才得以创造和开发出来。这样就需要提供证明无形资产产生的依据,往往这一依据是它的有形证明文件。也就是说,一种存在状态,如果没有能够证明其产生或存在的可辨认证明,则不能作为无形资产。 同它在特定的时刻产生一样,无形资产也应该在某一特定的日期消亡。有的无形资产有确切的有效期,则它将在有效期满消亡;有的无形资产并无确切的有效期限,并不能在开始时就清楚它的确切消亡时间,但它将在某一特定时刻消亡是勿庸置疑的。认识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有限性对于资产评估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评估其价值时应充分考虑其贬值的程度和可使用的程度。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有限性,也为会计上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提供了依据。 三、无形资产价值的表明或显示 无形资产具有经济价值的表现之一,是它本身能够带来可计量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表现为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或提高管理效率等。有时这种经济利益的量化较为困难,但它必须能够量化。如果直接量化不可行,可以采用间接方法,如可以通过把使用目标无形资产时产生的经济利益与该无形资产不存在时的经济利益相比较来计量该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果无法量化其价值,则无论是资产评估还是会计都不能将其确认。有必要区分一下无形资产的经济存在形式和它的经济价值,作为目标无形资产仅仅具有经济存在形式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经济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如一个企业设计了一个商标并将其注册,则它已具备商标权的经济存在形式,但如果企业将其永远锁在抽屉,而不准备用于任何目的,则它不具有经济价值,当然它就不能作为目标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另一种表现是,能够潜在地增加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产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将目标无形资产加入到一个资产组合中,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无形资产本身可以产生经济价值,如出租无形资产的收益;有时,无形资产需要借助一些有形资产才能实现或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但不论哪种形式来实现,都可说明无形资产是具有价值的。 无形资产领域的争论很激烈,认识差异较大。笔者认为,作为目标无形资产,具备合法的经济存在形式并且具有可量化的经济价值这一点应该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