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结论写模板如下:
首先你要知道毕业论文一般包括哪几项:
1、提出论文的论证结果conclusion。写作者要对全篇文章论证的内容做一个归纳提出最后的总体性看法。
2、指出对课题的展望。结论部分,不仅要概括出这篇文章论证的结果,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得研究指明方向、提供线索。
3、致谢词。论文结束后要附上几句话,对于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过自己帮助的老师同学表示感谢,谢辞要感情诚恳、言语得体。
其次要清楚如何写结论:
结论的任务就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这种精炼表达必须是要在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的。文章的结论要和开始的引言相。呼应。结论并不是对结果简单的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的更深一步的认识。一般包括:这个研究说明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前人研究中有的问题作了什么检验哪些是修改之后又得出新观点的。
研究成果或论文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具体的结论来体现的,结尾处不要用绝对夸大的。话来做自我评价。
第三要知道论文写作的要求:
1、论文的结论要作为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拍鞋,不加章号。
2、语言使用方面要是概括性质的,措辞准确严谨,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3、结论的.字数要求在600-800左右。
4、论文结论部分要起到结束全文的作用,一般不提出新的观点或材料。
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写法:
范文一:
老师对学问的严谨更是我辈学习的典范。本论文的完成另外亦得感谢宫的申彩静野蛮王妃大力协助。因为有你的体谅及帮忙,使得本论文能够更完整而严谨。两年里的日子,实验室里共同的生活点滴,学术上的讨论、言不及义的闲扯、让人又爱又怕的宵夜、赶作业的革命情感、因为睡太晚而遮遮掩掩闪进实验室。
感谢众位学长姐、同学、学弟妹的共同砥砺,陪伴让两年的研究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感谢国光帮帮忙、不来得比特、哈比人、哈利波特学长、不可思议星球双胞胎公主、小红帽、珍珠美人鱼学姐们不厌其烦的指出我研究中的缺失,且总能在我迷惘时为我解惑。
范文二:
从动手考虑硕士论文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也感叹时间真得是可以让人成长。硕士论文,在诸多学术大鳄和前辈看来,级别并不高,可以总结出称之为心得的东西也并不多。
但是对于我来讲,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地完成一篇四万余字的论文并在最终的评比中获得优秀,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在整个书写过程中,我初步体会到了科研的辛苦与快乐。于是,我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浅薄但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以作为对自己的督促,也作为对这段难忘日子的纪念。
范文三:
随着这几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求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人们发现,大学生似乎没有过去那么抢手了,他们也开始挣不到钱,也开始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今年庞大的毕业大军更是让人见识了什么是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
就在大部分学生还在为怎样才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求一份安稳工作而着急上火的时候,我院招生就业处的领导给我们上了几堂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它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田。作为其中之一的我,听了这几堂就业指导课,颇有受益,感触良多!
模具毕业论文冲压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摘要:在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贯穿始终。各种冲压工艺的实现都有其基本运动机理,这种运动是与模具密切相关的,各种模具的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能够实现特定运动的要求。设计的模具能否严格完成实现冲压工艺所需的运动,直接影响到冲压件的品质,所以在模具设计中应对机械运动进行控制。同时为了达到产品形状尺寸的要求,不能够拘泥或局限于各种工艺基本运动模式中,而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机械运动,控制,灵活运用1.引言本论文是以冲压工艺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冲压工艺基本运动的分析,提出了对冲压模具设计的要求。首先阐述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然后逐项分析了冲裁、弯曲、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机理,指出模具设计中应着重控制到的内容,并介绍了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实例。最后总结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工艺运动分析的方法,并强调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设计水平和保证冲压件品质的重要意义。2.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概述冷冲压就是将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料或坯料,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压力机,又名冲床)对其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变形或分离,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一般生产都是采用立式冲床,因而决定了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另外,还有模具与板料和模具中各结构件之间的各种相互运动。机械运动可分为滑动、转动和滚动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在冲压过程中都存在,但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不同,对冲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既然冲压过程存在如此多样的运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就应该对各种运动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模具设计的要求;同时,在设计中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机械运动,以达到产品的要求。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但是在模具中设计斜楔结构、转销结构、滚轴结构和旋切结构等,可以相应把主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模具中的转动和模具中的滚动。在模具设计中这些特殊结构是比较复杂和困难,成本也较高,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形状、尺寸要求,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3.冲裁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分离,然后凸、凹模分开,卸料板把工件或废料从凸模上推落,完成冲裁运动。卸料板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冲裁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一定要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冲裁件切断面质量差,尺寸精度低,平面度不良,甚至模具寿命减少。按通常的方法设计落料冲孔模具,往往冲压后工件与废料边难以分开。在不影响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在凸凹模卸料板上增加一些凸出的限位块,以使落料冲孔运动完成后,凹模卸料板先把工件从凹模中推出,然后凸凹模卸料板再把废料也从凸凹模上推落,这样一来,工件与废料也就自然分开了。对于一些有局部凸起的较大的冲压件,可以在落料冲孔模的凹模卸料板上增加压型凸模,同时施加足够的弹簧力,以保证卸料板上压型凸模与板料接触时先使材料变形达到压型目的,再继续落料冲孔运动,往往可以减少一个工步的模具,降低成本。有些冲孔模具的冲孔数量很多,需要很大冲压力,对冲压生产不利,甚至无足够吨位的冲床,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不同长度的2~4批冲头,在冲压时让冲孔运动分时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小冲裁力。对那些在弯曲面上有位置精度要求高的孔(例如对侧弯曲上两孔的同心度等)的冲压件,如果先冲孔再弯曲是很难达到孔位要求的,必须设计斜楔结构,在弯曲后再冲孔,利用水平方向的冲孔运动可以达到目的。对那些翻边、拉深高度要求较严需要做修边工序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设计。4.弯曲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死,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变形折弯,然后凸、凹模分开,弯曲凹模上的顶杆(或滑块)把弯曲边推出,完成弯曲运动。卸料板及顶杆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弯曲的质量或生产效率,必须首先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一定要足够,否则弯曲件尺寸精度差,平面度不良;其次,应确保顶杆力足够,以使它顺利地把弯曲件推出,否则弯曲件变形,生产效率低。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弯曲件,应特别注意一点,最好在弯曲运动中,要有一个运动死点,即所有相关结构件能够碰死。有些工件弯曲形状较奇特,或弯曲后不能按正常方式从凹模上脱落,这时,往往需要用到斜楔结构或转销结构,例如,采用斜楔结构,可以完成小于90度或回钩式弯曲,采用转销结构可以实现圆筒件一次成型。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些外壳件,如电脑软驱外壳,因其弯曲边较长,弯头与板料间的滑动,在弯曲时,很容易擦出毛屑,材料镀锌层脱落,频繁抛光弯曲冲头效果也不理想。通常的做法是把弯曲冲头镀钛,提高其光洁度和耐磨性;或者在弯曲冲头R角处嵌入滚轴,把弯头与板料的弯曲滑动转化为滚动,由于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小得多,所以不容易擦伤工件。5.拉深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体积成形,然后凸、凹模分开,凹模滑块把工件推出,完成拉深运动。卸料板和滑块的运动非常关键,为了保证拉深件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拉深件容易起皱,甚至裂开;其次应确保凹模滑块压力足够,以保证拉深件底面的平面度。拉深复合模设计合理,可以很好地控制结构件的运动过程,达到多工序组合的目的。例如典型的落料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具的设计。另外,有些装饰品和日用品的拉深件需要有卷边(或滚边)工序,模具设计中也用到了滚轴结构,所以在卷边过程中滚动的摩擦力非常小,不容易擦伤工件表面。对那些需要在马达中旋转的拉深结构件,切边的高度、跳动度等要求相当高,需要在模具中设计特别的旋切结构,利用旋转(切)运动修边,不仅能保证切边的尺寸精度高,甚至切边的毛刺及冲切纹路亦相当美观。值得一提的是,此旋切结构在实际设计改良后,已经非常易于模具加工制作,并且已运用于连续拉深模具当中。6.连续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连续模具中常常同时包括了冲裁、弯曲和拉深等冲压工艺,因而其冲压过程中的机械运动也包括了这三种工艺的基本运动模式,对连续模具中运动的控制,应分成各基本工艺分别进行控制。通常连续模具要求不断加快冲压速度,提高生产效率,有些形状较复杂、较特别的冲压件,其冲压运动较费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可以分解成效率较高的冲压运动。例如,工程膨胀螺钉圆筒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即可将其圆筒成型运动分解为两侧90度圆弧弯曲~中间60度圆弧弯曲~整体抱圆~圆度校正四个工序,不仅提高效率,亦能保证冲压件圆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连续模具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还牵涉到送料机、吹风装置等,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让冲床、模具、送料机和吹风装置的运动在时间上配合好,连续模具才能真正顺利生产。7.结束语尽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原理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共同点,就是卸料板(或滑块)的运动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实际上,在模具设计当中,产品的冲压工艺不可能都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那样简单,应当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产品工艺作好运动分析,再据此作进一步的设计。在对产品工艺运动作分析时,应主要考虑其必要性、时间性、可行性,还应具有创造性。必要性是指运用基本运动原理判断需要那些运动来实现产品工艺;时间性是指所需各项运动的先后顺序;可行性是指能否通过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来实现所需运动;创造性是指在前述运动无法被实现或运动无法完全实现产品工艺的情况下,要善于大胆采用新方法去努力实现产品工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对机械运动的灵活运用。冲压过程存在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而各种机械运动对冲压工艺实现与冲压件品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设计水平和保证冲压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无偿援助!~~~鄙视那些那这些论文.就题目而言就可以用个好几年~还收费..买官材啊?
毕业论文的课题简介可以为论文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毕业论文课题简介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毕业论文课题简介范文(一)
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以及每个国家之间的日益交流和国力的大大提升,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创造出了很多的陈果。此外,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很多的方面有了新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需要新的机械产品来提升水平,板材送进夹钳装置就是其中是一。
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产品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本次设计上的夹钳装置也和其他的机械行业一样不断向前迈进,据可靠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已经在运行的主机行业已十分广泛,特别的在很多高档的制造行业和国家重点相关项目中,对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必然会使得夹钳行业向前发展。经过我国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板材送进装置方面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由中南科学院廖卫献研究的送进机,已经将送进的硅块从84块增加到96块,使得材料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实现冲床每年提高加工能力160-300t。在众多的的送进装置中,气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用机械手进行送进,其过程是用机械手抓住由传送带传送而来的板材,进而放入落料架。通过调查得知,国外的送进装置发展也非常迅速而且日趋成熟。通过对国外的生产和研究的调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日本、美国最具代表性,尤其是日本,由于机械式自动送进机构相对简单,故而对其涉及的研究很少。而代替的是对更加新型的送进的理论的研究与设计。在国内外的专业人员的不断设计与探索之后,也设计出了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送进装置。在日本有专家研究出利用机械手与冲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送料。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从侧面送料,故设计时很复杂而且不易制造维修。而且成本相对较高不适宜中小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在工作时,以冲床上的曲轴作为主输送轴。然后通过花键轴进行伸缩运动,球头部件会被连接到机械手轮。期间,相关的传动部件还要通过动作使机械手与机床同步,从而完成整个运送过程。此外,改送进装置还配备有另外的一套专用的驱动可移式输送机,通过该输送机就可以将板材送至主机的位置处进行加工。但是,它的这套系统是根据日本本国发展情况而定的。因此,它只能适合于日本本国加工的使用,所以不太适合我国的纵向送进的要求。
许多资料表明,如果根据现在的整体的综合水平来看,我国的某些行业还不能跟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在夹钳装置的行业,就性能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列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因此,当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本设计中,采用液压缸进行推动并固定,采用气缸进行夹紧。它有着很多的优点,使得装置运行平稳,可靠性大大提高,传送时较为灵敏。同时,最为一个在生产中的配套辅助机构使得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
毕业论文课题简介范文(二)
我的毕业设计课题及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于课本,名叫“冷冲压模具设计” 1.零件使用功能
冲压手轮,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零件。
冲压手轮零件是安装在阀门上,通过内方孔连接轴传动,使阀门上的轴转动,达到锁紧或松开阀门的目的。
由冲压手轮零件图可知,其外形为旋转体拉深件,内缘有方孔,外缘又翻边,需对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工艺方案,编制冲压工艺卡,进行各道工序模具的总装设计。 我的零件如下:
零件名:冲压手轮
生产批量:大批量
生产材料:10 料厚:1mm 弯曲半径: 2.冲裁零件的工艺分析(1)材料为10,许用伸长率[δ]=29%,弹性模量E=194MPa。(2)工件的形状结构:冲裁件外形应避免尖锐直角,为提高模具寿命,将部分90度倾角改为R1的圆角。零件上其他尺寸没有标注公差,按IT14级处理,并按“入体”原则标注公差。
生产材料:10 料厚:1mm 弯曲半径: 2.冲裁零件的工艺分析
(1)材料为10,许用伸长率[δ]=29%,弹性模量E=194MPa。 (2)工件的形状结构:冲裁件外形应避免尖锐直角,为提高模具寿命,将部分90度倾角改为R1的圆角。
零件上其他尺寸没有标注公差,按IT14级处理,并按“入体”原则标注公差。
3.工艺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此工件需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第二次拉深、切边、翻边、冲翻孔预置孔、内缘翻孔等工序冲。根据基本冲压工序可以有以下几种工艺方案。
方案1: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 → 第二次拉深 → 切边、冲预制孔 → 内缘翻孔、外缘翻边
方案1工艺特点:共需四副模具,每一工序的模具结构都相对比较合理,模具的制造周期短、成本低、工序相对集中、生产效率高,而且各道工序的定位可靠、工件的精度也比较高,模具的维修、调整都比较方便。
方案2:落料 → 第一次拉深 → 冲工艺孔 → 第二次拉深 → 冲预置孔 → 切边 → 翻边、翻孔。
方案2工艺特点:共需模具7副,半成品的中间周期较长、生产
效率低、模具数多、模具的制造成本高、
方案3:落料 → 第一次拉深 → 冲工艺孔→ 第二次拉深 → 冲预置孔 → 切边 → 内缘翻孔 → 外缘翻边。
方案3工艺特点:共需模具8副,此方案工序分散,每一道的模具结构简单、制造简单,维修、安装、调整、操作方便,但工序数目多、占地面积大、所使用的设备和人员多。模具数目多,所需的制造成本高,工件的中间周期次数多,而且重复定位次数多,工件的质量难以保证。
结论:通过对以上三个方案的分析,方案1比较符合冲压工艺性的要求,所以选择方案1为冲压手轮的冲压工艺方案。即:工序1—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工序2— 第二次拉深;工序3—切边、冲预制孔;工序4—内缘翻孔、外缘翻边。
4.模具
本次设计模具共有四张
第一张题目为:冲孔落料拉深复合模
模具工作原理:材料从右向左横向送入,工作时,板料以挡料销定位,滑块下行,凸凹模1与落料凹模4进行落料;滑块继续下行,凸凹模7和凸凹模21的共同作用,将坯料拉深成形,弹性压料装置的力通过顶杆30传递给压料板22,并对坯料施加压料力。当拉深至4mm时,由冲孔凸模9和凸凹模21进行冲孔。拉深工作结束,滑块回程,卸料板6将卡在凸凹模7上的条料卸下;弹性压料装置回复,顶出工件,刚性打料机构将工件从凸凹模7中推出;冲孔废料通过压机台板孔漏出。
第二张题目为:单工序拉深模具
模具工作原理:此模具为压料倒装式拉深模。工作时,将第一次冲压工序件凸台套入压料圈5定位,滑块下行,拉深凹模6与压料圈5压紧凸缘材料后,拉深凸模3和拉深凹模6进行拉深。上模回程,压料圈5顶起套在拉深凸模53上的制件,上模继续回程,推件块7将制件推出凹模。
第三套题目为:切边冲孔复合模具
模具工作原理:此模具为倒装复合模。该模具的凸凹模11装在下模,切边凹模6和冲孔凸模15装在上模。工作时,将制件套入凸凹模11定位,上模下行,在切边凹模6与凸凹模11、冲空凸模15与凸凹模11作用下,对坯料进行切边和冲孔。上模回程时,切边废料由卸料板5顶出凸凹模11;冲孔废料直接由凸凹模内孔推下;卡在切边凹模6内的冲压件由刚性推件装置推下。
5.本次毕业设计的作业及完成结果
通过几个月来的精心准备,我的作业是有这些: 毕业设计说明书(冲压手轮模具设计)共25页 模具设计装配图共4张(共张A0) 零件设计零件图共30张(A4) 图纸总量4张A0
其中有一张手绘装配图(第二次拉深单工序模具)
哈哈,我这里有,但是收费的,收费的也进来吧,大家看有几个能提供免费毕业设计的。。。来到这里才知道什么叫做异想天开,蹭点分页不错哦@@
我国考古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冲压模具被用于制造铜器,证明了中国古代冲压成型和冲压模具方面的成就就在世界领先。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冲模车间,该厂于1958年开始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精冲模具。在走过了温长的发展道路之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300多亿元(未包括港、澳、台的统计数字,下同。)各类冲压模具的生产能力。 一、冲压模具市场情况 我国冲压模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发经济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度、复杂、长寿命的高档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的覆盖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低档次的简单冲模,已趋供过于求,市场竟争激烈。 现将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情况简介如下: 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材料,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总产出约为220亿元,其中出口亿美元,约合亿元.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共进口冲压模具亿美联社元,约合亿元.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总规模约为亿元.其中国内市场需求为亿元,总供应约为亿元,市场满足率为82%.在上述供求总体情况中,有几个具体情况必须说明:一是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中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低于冲压模具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是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格低许多,具有一定的竟争力,因此其在国际市场前景看好,2005年冲压模具出口达到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就可说明这一点;三是近年来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中大量的自产自用的冲压模具无确切的统计资料,因此未能计入上述数字之中。 二、冲压模具水平状况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多吨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内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1~2μm,寿命2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Ra≤μm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 模具CAD/CAM技术状况 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由原华中工学院和武汉733厂于1984年共同完成的精神模CAD/CAM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由华中工学院和北京模具厂等于1986年共同完成的冷冲模CAD/CAM系统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冲裁模CAD/CAM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冷冲模CAD/CAM系统也于同年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开始采用CAD/CAM技术。国家科委863计划将东风汽车公司作为CIMS应用示范工厂,由华中理工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发的汽车车身与覆盖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于1996年初通过鉴定。在此期间,一汽和成飞汽车模具中心引进了工作站和CAD/CAM软件系统,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7年一汽引进了板料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CAE软件并开始用于生产。 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都有了CAD/CAM技术。其中部分骨干重点企业还具备各CAE能力。 模具CAD/CAM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八五”、九五“期间,已有一大批模具企业推广普及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数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并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CAD/CAM系统。如美国EDS的UG,美国Parametric Technology公司 Pro/Engineer,美国CV公司的CADSS,英国DELCAM公司的DOCT5,日本HZS公司的CRADE及space-E, 以色列公司的Cimatron 还引进了AutoCAD CATIA 等软件及法国Marta-Daravision公司用于汽车及覆盖件模具的Euclid-IS等专用软件。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了CAD/CAM技术/DL图的设计和模具结构图的设计均已实现二维CAD,多数企业已经向三维过渡,总图生产逐步代替零件图生产。且模具的参数化设计也开始走向少数模具厂家技术开发的领域。 在冲压成型CAE软件方面,除了引进的软件外,华中科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都已研发了较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并已在生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快速原型(RP)传统的快速经济模具相结合,快速制造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解决了原来低熔点合金模具靠样件浇铸模具,模具精度低、制件精度低,样样制作难等问题,实现了以三维CAD模型作为制模依据的快速模具制造,它标志着RPM应用于汽车身大型覆盖件试制模具已取得了成功。 围绕着汽车车身试制、大型覆盖件模具的快速制造,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新的快速成型方法,例如目前已开始在生产中应用的无模多点成型及激光冲击和电磁成型等技术。它们都表现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 2、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状况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些主要表现在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轿车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但总体上和国外多工位级进模相比,在制造精度、使用寿命、模具结构和功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完美,高精度、高效益加工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性能的五轴高速铣床和三轴的高速铣床的应用已越来越多。NC、DNC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可以进行倾角加工超精加工。这些都提高了模具面加工精度,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缩短了模具的制造周期。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工艺成熟、无污染、成本适中的离子渗氮技术越来越被认可,碳化物被覆处理(TD处理)及许多镀(涂)层技术在冲压模具上的应用日益增多。真空处理技术、实型铸造技术、刃口堆焊技术等日趋成熟。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4 夹具设计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专用夹具。经过与指导老师协商,决定设计 孔的加工夹具、设计主视图 孔加工夹具、设计零件底面的加工夹具。 问题的提出利用这些夹具用来加工 孔、 孔和零件底面,这些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但加工的部分都尚未加工,因此,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并且精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夹具设计 零件底面的加工夹具(1)定位基准的选择 由于工件的孔17和14都要以底面做为基准加工,故首先得做出底面的加工夹具。加工底面的时间为保证相对17的孔于A和B面的平行度我们就得要准确的设计出以导轨面和燕尾面为主要定位的夹具。还考虑到工件的圆度和圆柱度的误差小,我们设计的夹具就具有对孔17的夹具定位准确,和加工时的震动小,那就得在孔17的孔外圆找个定位夹紧点。 夹紧时主要是限制工件的在平面上的转动和翻滚,由于外表面基本上是不用加工的,所以在加工的时候采用两侧面作为夹紧。(2)夹紧力的选择在钻孔是夹紧力产生的力矩,必须满足 查资料[1]《机床夹具设计手册》其中 ——刨削的力,其值由切削原理的公式计算确定; ——刨削时,压板产生力。为了提高夹紧的速度,采用的加工夹具草图如图所示紧机构。图(3)定位误差定位元件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夹具的主要定位是的孔,该孔与该面有平行度有一定的要求为,以及位置度的要求为 主视图孔的加工夹具(1)定位基准的选择由零件图可知,的孔应对导轨面和燕尾面有平行度的及位置度的要求,而且本身有圆度和圆柱度的要求。为了使定位误差为零,应该采用互定位,但是由于其他的各面都未加工,因此这里只选用已加工的底面和75度斜面作为主要定位基准。由于孔17的精度要求高,和定位尺寸误差小,为保证孔的位置和加工准确性我们在加工底面的时间要求通过精加工后作为加工17的孔的基准。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孔17的位置和加工精度!夹紧时主要是限制工件的在平面上的转动,由于外表面基本上是不用加工的,所以在加工的时候采用不加工的面作为夹紧。图(2)夹紧力的选择在钻孔是夹紧力产生的力矩,必须满足(查资料[1]《机床夹具设计手册》)其中 ——钻削时的扭矩,其值由切削原理的公式计算确定; ——钻削时的时,左边压紧件产生力矩; ——钻削时的时,右边压板产生力矩。为了提高夹紧的速度,而且工件较小,切削过程中的震动不太大。夹具图在后面画出。夹紧力 式() 式()(3)定位误差定位元件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夹具的主要定位是孔的两端面,该端面与孔的垂直度有一定的要求。 孔的加工夹具(1)定位基准的选择由零件图可知,加工孔14的夹具其实同样以底面和75度面作为基准,也就是在加工17的孔的上做一个45度斜角度。。夹紧时主要是限制工件的在平面上的转动,由于外表面基本上是不用工的,所以在加工的时候采用不加工面作为夹紧。由于考虑钻削力的作用,把夹具体做出的斜角。(2)夹紧力的选择在钻孔是夹紧力产生的力矩,必须满足 查资料[1]《机床夹具设计手册》其中 ——钻削扭矩,其值由切削原理的公式计算确定; ——钻削时,左边压紧件生力矩; ——钻削时,右边压板产生力矩。了解更多请进入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我国考古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冲压模具被用于制造铜器,证明了中国古代冲压成型和冲压模具方面的成就就在世界领先。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冲模车间,该厂于1958年开始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精冲模具。在走过了温长的发展道路之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300多亿元(未包括港、澳、台的统计数字,下同。)各类冲压模具的生产能力。 一、冲压模具市场情况 我国冲压模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发经济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度、复杂、长寿命的高档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的覆盖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低档次的简单冲模,已趋供过于求,市场竟争激烈。 现将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情况简介如下: 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材料,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总产出约为220亿元,其中出口亿美元,约合亿元.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共进口冲压模具亿美联社元,约合亿元.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总规模约为亿元.其中国内市场需求为亿元,总供应约为亿元,市场满足率为82%.在上述供求总体情况中,有几个具体情况必须说明:一是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中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低于冲压模具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是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格低许多,具有一定的竟争力,因此其在国际市场前景看好,2005年冲压模具出口达到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就可说明这一点;三是近年来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中大量的自产自用的冲压模具无确切的统计资料,因此未能计入上述数字之中。 二、冲压模具水平状况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多吨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内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1~2μm,寿命2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Ra≤μm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 模具CAD/CAM技术状况 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由原华中工学院和武汉733厂于1984年共同完成的精神模CAD/CAM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由华中工学院和北京模具厂等于1986年共同完成的冷冲模CAD/CAM系统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冲裁模CAD/CAM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冷冲模CAD/CAM系统也于同年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开始采用CAD/CAM技术。国家科委863计划将东风汽车公司作为CIMS应用示范工厂,由华中理工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发的汽车车身与覆盖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于1996年初通过鉴定。在此期间,一汽和成飞汽车模具中心引进了工作站和CAD/CAM软件系统,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7年一汽引进了板料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CAE软件并开始用于生产。 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都有了CAD/CAM技术。其中部分骨干重点企业还具备各CAE能力。 模具CAD/CAM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八五”、九五“期间,已有一大批模具企业推广普及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数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并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CAD/CAM系统。如美国EDS的UG,美国Parametric Technology公司 Pro/Engineer,美国CV公司的CADSS,英国DELCAM公司的DOCT5,日本HZS公司的CRADE及space-E, 以色列公司的Cimatron 还引进了AutoCAD CATIA 等软件及法国Marta-Daravision公司用于汽车及覆盖件模具的Euclid-IS等专用软件。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了CAD/CAM技术/DL图的设计和模具结构图的设计均已实现二维CAD,多数企业已经向三维过渡,总图生产逐步代替零件图生产。且模具的参数化设计也开始走向少数模具厂家技术开发的领域。 在冲压成型CAE软件方面,除了引进的软件外,华中科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都已研发了较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并已在生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快速原型(RP)传统的快速经济模具相结合,快速制造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解决了原来低熔点合金模具靠样件浇铸模具,模具精度低、制件精度低,样样制作难等问题,实现了以三维CAD模型作为制模依据的快速模具制造,它标志着RPM应用于汽车身大型覆盖件试制模具已取得了成功。 围绕着汽车车身试制、大型覆盖件模具的快速制造,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新的快速成型方法,例如目前已开始在生产中应用的无模多点成型及激光冲击和电磁成型等技术。它们都表现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 2、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状况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些主要表现在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轿车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但总体上和国外多工位级进模相比,在制造精度、使用寿命、模具结构和功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完美,高精度、高效益加工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性能的五轴高速铣床和三轴的高速铣床的应用已越来越多。NC、DNC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可以进行倾角加工超精加工。这些都提高了模具面加工精度,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缩短了模具的制造周期。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工艺成熟、无污染、成本适中的离子渗氮技术越来越被认可,碳化物被覆处理(TD处理)及许多镀(涂)层技术在冲压模具上的应用日益增多。真空处理技术、实型铸造技术、刃口堆焊技术等日趋成熟。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我肯定好事情大 A安_好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下面就是我整理的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要求,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马红中、邱小立.空调市场分析报告[J].成功营销,2004:1-2
[2]徐新鼎?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05-224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第十版.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69
[4]朱玉童.渠道冲突[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0—21
[5]李先国.分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13
[6]沈立权.百事可乐公司营销渠道冲突管理策略研讨[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23-65
[7]Stern, Marketing Channels[J].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998:224-225
[8]张继焦,葛存山,帅建淮.分销链管理一分销渠道的设计、控制和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40-257
[9]路易斯.W.斯坦恩,伊尔.安萨里,安勒.T.科兰恩.赵平.市场营销渠道[M].第五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0
[10]于俊秋.企业营销渠道新变革.经济与管理研究[J],2001,20: 125-250
[11]刘永炬.渠道[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25-62
[12]牛海鹏.销售通路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62-85
[13]月马唯星.如何管理好经销商[J].经营与管理,2003: 20-36
[14]牛海鹏.渠道合作与伙伴营销[J].销售与市场,2000:56-96
[15]王自勤.工业品分销渠道的冲突与协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45-85
[16]赵霓君.营销渠道冲突的博弈分析[J].市场周刊,2004:1-25
[17]庄贵军、周筱莲.权力、冲突与合作[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4-78
[18]黎永生.2003年空调行业市场回顾[J]?成功营销,2004:21-30
[19]董明珠.棋行天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88-220
[20]傅勇、杨华.国美互下封杀令一新旧渠道的最后博弈[J].经济参考,2004:2: 2-6
[21]彭剑峰.中国企业营销建设团队建设与组织管理[J].销售与市场,2005,4: 4-5
[22]张炜.中国家电企业分销渠道的变革与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4: 5-9
[23]陈涛.国外营销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78-85
[25]斯特恩,安瑟理,库格伦.赵平、廖建军、孙燕军译.市场营销渠道[M].第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99-255
[26]安妮T?科兰.蒋青云、孙民等译.营销渠道[M].第6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5-56
[27]伯特?罗森布罗姆.李乃和、奚俊芳等译.营销渠道管理[M].第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8-98
08]菲利浦?科特勒.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7-19
[29]凯文?莱恩?凯勒.李乃和,李凌,沈维,曹晴译.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89
[30]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4-47
[31]刘洁.浅析中国家电行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15-18
[32]刘志超,宋新华.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J].企业经济,2001,5:2-3
[33]戚泽,王颗越.营销渠道扁平化发展动因及其理论阐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2:1-5
[34]Ken Burke. Channel to Channel [J] .Target Marketing,2004,4:1 -2
[35],Erin Anderson, Louis W:Stem, ChannelS(Sixth Edition), ,2001:125-126
[36]Bert Channels:A Management View (7th Edition),Thomson South-Western, 2002:33-34
[37]Jeuland , . , . Managing channel scienee. 2003,2:239-272
各学校可能不同吧~~我们学校是这样的,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应符合BG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著作图书文献序号□作者.(注意:应为小点,并空一格,以下同)书名.(应为小点,并空一格)出版社,(应为逗号,并空一格)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例子:[1]冯端.金属物理学第三卷金属力学性质.科学出版社,1999:132-144翻译图书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出版社.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例子:约翰逊著.钛合金熔炼.张成军,马臣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112-121学术刊物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例子:[1]张二林,金云学,曾松岩等.原位自生TiCP/Ti复合材料组织与铝含量的影响.材料研究学报,2001,4(3):25-28学术会议论文序号□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例子:严爱民.我国铸造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编.第四届20省市铸造学术会议论文集,武夷山.2002年:1-8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序号□研究生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可在会议名称后加“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社”、“出版年”两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者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者省略“出版年”。例子:马明臻.TiC/2024复合材料的组织及阻尼性能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25-31
摘要:在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贯穿始终。各种冲压工艺的实现都有其基本运动机理,这种运动是与模具密切相关的,各种模具的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能够实现特定运动的要求。设计的模具能否严格完成实现冲压工艺所需的运动,直接影响到冲压件的品质,所以在模具设计中应对机械运动进行控制。同时为了达到产品形状尺寸的要求,不能够拘泥或局限于各种工艺基本运动模式中,而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摘要:在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贯穿始终。各种冲压工艺的实现都有其基本运动机理,这种运动是与模具密切相关的,各种模具的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能够实现特定运动的要求。设计的模具能否严格完成实现冲压工艺所需的运动,直接影响到冲压件的品质,所以在模具设计中应对机械运动进行控制。同时为了达到产品形状尺寸的要求,不能够拘泥或局限于各种工艺基本运动模式中,而应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 机械运动 控制 灵活运用 1.引言 本论文是以冲压工艺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冲压工艺基本运动的分析,提出了对冲压模具设计的要求。首先阐述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然后逐项分析了冲裁、弯曲、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机理,指出模具设计中应着重控制到的内容,并介绍了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灵活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实例。最后总结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工艺运动分析的方法,并强调在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设计水平和保证冲压件品质的重要意义。 2.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概述 中国塑料模具网 冷冲压就是将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料或坯料,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压力机,又名冲床)对其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变形或分离,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一般生产都是采用立式冲床,因而决定了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另外,还有模具与板料和模具中各结构件之间的各种相互运动。 机械运动可分为滑动、转动和滚动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在冲压过程中都存在,但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不同,对冲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既然冲压过程存在如此多样的运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就应该对各种运动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模具设计的要求;同时,在设计中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机械运动,以达到产品的要求。 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但是在模具中设计斜楔结构、转销结构、滚轴结构和旋切结构等,可以相应把主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模具中的转动和模具中的滚动。在模具设计中这些特殊结构是比较复杂和困难,成本也较高,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形状、尺寸要求,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3.冲裁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 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分离,然后凸、凹模分开,卸料板把工件或废料从凸模上推落,完成冲裁运动。卸料板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冲裁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一定要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冲裁件切断面质量差,尺寸精度低,平面度不良,甚至模具寿命减少。 按通常的方法设计落料冲孔模具,往往冲压后工件与废料边难以分开。在不影响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在凸凹模卸料板上增加一些凸出的限位块,以使落料冲孔运动完成后,凹模卸料板先把工件从凹模中推出,然后凸凹模卸料板再把废料也从凸凹模上推落,这样一来,工件与废料也就自然分开了。 对于一些有局部凸起的较大的冲压件,可以在落料冲孔模的凹模卸料板上增加压型凸模,同时施加足够的弹簧力,以保证卸料板上压型凸模与板料接触时先使材料变形达到压型目的,再继续落料冲孔运动,往往可以减少一个工步的模具,降低成本。 有些冲孔模具的冲孔数量很多,需要很大冲压力,对冲压生产不利,甚至无足够吨位的冲床,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不同长度的2~4批冲头,在冲压时让冲孔运动分时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小冲裁力。 对那些在弯曲面上有位置精度要求高的孔(例如对侧弯曲上两孔的同心度等)的冲压件,如果先冲孔再弯曲是很难达到孔位要求的,必须设计斜楔结构,在弯曲后再冲孔,利用水平方向的冲孔运动可以达到目的。对那些翻边、拉深高度要求较严需要做修边工序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设计。 4.弯曲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 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死,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变形折弯,然后凸、凹模分开,弯曲凹模上的顶杆(或滑块)把弯曲边推出,完成弯曲运动。卸料板及顶杆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弯曲的质量或生产效率,必须首先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一定要足够,否则弯曲件尺寸精度差,平面度不良;其次,应确保顶杆力足够,以使它顺利地把弯曲件推出,否则弯曲件变形,生产效率低。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弯曲件,应特别注意一点,最好在弯曲运动中,要有一个运动死点,即所有相关结构件能够碰死。 有些工件弯曲形状较奇特,或弯曲后不能按正常方式从凹模上脱落,这时,往往需要用到斜楔结构或转销结构,例如,采用斜楔结构,可以完成小于90度或回钩式弯曲,采用转销结构可以实现圆筒件一次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些外壳件,如电脑软驱外壳,因其弯曲边较长,弯头与板料间的滑动,在弯曲时,很容易擦出毛屑,材料镀锌层脱落,频繁抛光弯曲冲头效果也不理想。通常的做法是把弯曲冲头镀钛,提高其光洁度和耐磨性;或者在弯曲冲头R角处嵌入滚轴,把弯头与板料的弯曲滑动转化为滚动,由于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小得多,所以不容易擦伤工件。
我国考古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冲压模具被用于制造铜器,证明了中国古代冲压成型和冲压模具方面的成就就在世界领先。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冲模车间,该厂于1958年开始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精冲模具。在走过了温长的发展道路之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300多亿元(未包括港、澳、台的统计数字,下同。)各类冲压模具的生产能力。 一、冲压模具市场情况 我国冲压模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发经济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度、复杂、长寿命的高档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特别是中高档轿车的覆盖件模具,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一些低档次的简单冲模,已趋供过于求,市场竟争激烈。 现将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情况简介如下: 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材料,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总产出约为220亿元,其中出口亿美元,约合亿元.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共进口冲压模具亿美联社元,约合亿元.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国冲压模具市场总规模约为亿元.其中国内市场需求为亿元,总供应约为亿元,市场满足率为82%.在上述供求总体情况中,有几个具体情况必须说明:一是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中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低于冲压模具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是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格低许多,具有一定的竟争力,因此其在国际市场前景看好,2005年冲压模具出口达到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就可说明这一点;三是近年来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中大量的自产自用的冲压模具无确切的统计资料,因此未能计入上述数字之中。 二、冲压模具水平状况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多吨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内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1~2μm,寿命2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Ra≤μm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 模具CAD/CAM技术状况 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由原华中工学院和武汉733厂于1984年共同完成的精神模CAD/CAM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由华中工学院和北京模具厂等于1986年共同完成的冷冲模CAD/CAM系统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冲裁模CAD/CAM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冷冲模CAD/CAM系统也于同年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开始采用CAD/CAM技术。国家科委863计划将东风汽车公司作为CIMS应用示范工厂,由华中理工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发的汽车车身与覆盖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于1996年初通过鉴定。在此期间,一汽和成飞汽车模具中心引进了工作站和CAD/CAM软件系统,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7年一汽引进了板料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CAE软件并开始用于生产。 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都有了CAD/CAM技术。其中部分骨干重点企业还具备各CAE能力。 模具CAD/CAM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八五”、九五“期间,已有一大批模具企业推广普及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数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并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CAD/CAM系统。如美国EDS的UG,美国Parametric Technology公司 Pro/Engineer,美国CV公司的CADSS,英国DELCAM公司的DOCT5,日本HZS公司的CRADE及space-E, 以色列公司的Cimatron 还引进了AutoCAD CATIA 等软件及法国Marta-Daravision公司用于汽车及覆盖件模具的Euclid-IS等专用软件。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了CAD/CAM技术/DL图的设计和模具结构图的设计均已实现二维CAD,多数企业已经向三维过渡,总图生产逐步代替零件图生产。且模具的参数化设计也开始走向少数模具厂家技术开发的领域。 在冲压成型CAE软件方面,除了引进的软件外,华中科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都已研发了较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并已在生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快速原型(RP)传统的快速经济模具相结合,快速制造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解决了原来低熔点合金模具靠样件浇铸模具,模具精度低、制件精度低,样样制作难等问题,实现了以三维CAD模型作为制模依据的快速模具制造,它标志着RPM应用于汽车身大型覆盖件试制模具已取得了成功。 围绕着汽车车身试制、大型覆盖件模具的快速制造,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新的快速成型方法,例如目前已开始在生产中应用的无模多点成型及激光冲击和电磁成型等技术。它们都表现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 2、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状况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些主要表现在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轿车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但总体上和国外多工位级进模相比,在制造精度、使用寿命、模具结构和功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完美,高精度、高效益加工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性能的五轴高速铣床和三轴的高速铣床的应用已越来越多。NC、DNC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可以进行倾角加工超精加工。这些都提高了模具面加工精度,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缩短了模具的制造周期。 模具表面强化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工艺成熟、无污染、成本适中的离子渗氮技术越来越被认可,碳化物被覆处理(TD处理)及许多镀(涂)层技术在冲压模具上的应用日益增多。真空处理技术、实型铸造技术、刃口堆焊技术等日趋成熟。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我可以只做塑胶模具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的课题简介可以为论文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毕业论文课题简介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毕业论文课题简介范文(一)
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以及每个国家之间的日益交流和国力的大大提升,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创造出了很多的陈果。此外,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很多的方面有了新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需要新的机械产品来提升水平,板材送进夹钳装置就是其中是一。
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产品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本次设计上的夹钳装置也和其他的机械行业一样不断向前迈进,据可靠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已经在运行的主机行业已十分广泛,特别的在很多高档的制造行业和国家重点相关项目中,对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必然会使得夹钳行业向前发展。经过我国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板材送进装置方面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由中南科学院廖卫献研究的送进机,已经将送进的硅块从84块增加到96块,使得材料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实现冲床每年提高加工能力160-300t。在众多的的送进装置中,气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用机械手进行送进,其过程是用机械手抓住由传送带传送而来的板材,进而放入落料架。通过调查得知,国外的送进装置发展也非常迅速而且日趋成熟。通过对国外的生产和研究的调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日本、美国最具代表性,尤其是日本,由于机械式自动送进机构相对简单,故而对其涉及的研究很少。而代替的是对更加新型的送进的理论的研究与设计。在国内外的专业人员的不断设计与探索之后,也设计出了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送进装置。在日本有专家研究出利用机械手与冲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送料。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从侧面送料,故设计时很复杂而且不易制造维修。而且成本相对较高不适宜中小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在工作时,以冲床上的曲轴作为主输送轴。然后通过花键轴进行伸缩运动,球头部件会被连接到机械手轮。期间,相关的传动部件还要通过动作使机械手与机床同步,从而完成整个运送过程。此外,改送进装置还配备有另外的一套专用的驱动可移式输送机,通过该输送机就可以将板材送至主机的位置处进行加工。但是,它的这套系统是根据日本本国发展情况而定的。因此,它只能适合于日本本国加工的使用,所以不太适合我国的纵向送进的要求。
许多资料表明,如果根据现在的整体的综合水平来看,我国的某些行业还不能跟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在夹钳装置的行业,就性能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列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因此,当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本设计中,采用液压缸进行推动并固定,采用气缸进行夹紧。它有着很多的优点,使得装置运行平稳,可靠性大大提高,传送时较为灵敏。同时,最为一个在生产中的配套辅助机构使得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
毕业论文课题简介范文(二)
我的毕业设计课题及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于课本,名叫“冷冲压模具设计” 1.零件使用功能
冲压手轮,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零件。
冲压手轮零件是安装在阀门上,通过内方孔连接轴传动,使阀门上的轴转动,达到锁紧或松开阀门的目的。
由冲压手轮零件图可知,其外形为旋转体拉深件,内缘有方孔,外缘又翻边,需对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工艺方案,编制冲压工艺卡,进行各道工序模具的总装设计。 我的零件如下:
零件名:冲压手轮
生产批量:大批量
生产材料:10 料厚:1mm 弯曲半径: 2.冲裁零件的工艺分析(1)材料为10,许用伸长率[δ]=29%,弹性模量E=194MPa。(2)工件的形状结构:冲裁件外形应避免尖锐直角,为提高模具寿命,将部分90度倾角改为R1的圆角。零件上其他尺寸没有标注公差,按IT14级处理,并按“入体”原则标注公差。
生产材料:10 料厚:1mm 弯曲半径: 2.冲裁零件的工艺分析
(1)材料为10,许用伸长率[δ]=29%,弹性模量E=194MPa。 (2)工件的形状结构:冲裁件外形应避免尖锐直角,为提高模具寿命,将部分90度倾角改为R1的圆角。
零件上其他尺寸没有标注公差,按IT14级处理,并按“入体”原则标注公差。
3.工艺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此工件需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第二次拉深、切边、翻边、冲翻孔预置孔、内缘翻孔等工序冲。根据基本冲压工序可以有以下几种工艺方案。
方案1: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 → 第二次拉深 → 切边、冲预制孔 → 内缘翻孔、外缘翻边
方案1工艺特点:共需四副模具,每一工序的模具结构都相对比较合理,模具的制造周期短、成本低、工序相对集中、生产效率高,而且各道工序的定位可靠、工件的精度也比较高,模具的维修、调整都比较方便。
方案2:落料 → 第一次拉深 → 冲工艺孔 → 第二次拉深 → 冲预置孔 → 切边 → 翻边、翻孔。
方案2工艺特点:共需模具7副,半成品的中间周期较长、生产
效率低、模具数多、模具的制造成本高、
方案3:落料 → 第一次拉深 → 冲工艺孔→ 第二次拉深 → 冲预置孔 → 切边 → 内缘翻孔 → 外缘翻边。
方案3工艺特点:共需模具8副,此方案工序分散,每一道的模具结构简单、制造简单,维修、安装、调整、操作方便,但工序数目多、占地面积大、所使用的设备和人员多。模具数目多,所需的制造成本高,工件的中间周期次数多,而且重复定位次数多,工件的质量难以保证。
结论:通过对以上三个方案的分析,方案1比较符合冲压工艺性的要求,所以选择方案1为冲压手轮的冲压工艺方案。即:工序1—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工序2— 第二次拉深;工序3—切边、冲预制孔;工序4—内缘翻孔、外缘翻边。
4.模具
本次设计模具共有四张
第一张题目为:冲孔落料拉深复合模
模具工作原理:材料从右向左横向送入,工作时,板料以挡料销定位,滑块下行,凸凹模1与落料凹模4进行落料;滑块继续下行,凸凹模7和凸凹模21的共同作用,将坯料拉深成形,弹性压料装置的力通过顶杆30传递给压料板22,并对坯料施加压料力。当拉深至4mm时,由冲孔凸模9和凸凹模21进行冲孔。拉深工作结束,滑块回程,卸料板6将卡在凸凹模7上的条料卸下;弹性压料装置回复,顶出工件,刚性打料机构将工件从凸凹模7中推出;冲孔废料通过压机台板孔漏出。
第二张题目为:单工序拉深模具
模具工作原理:此模具为压料倒装式拉深模。工作时,将第一次冲压工序件凸台套入压料圈5定位,滑块下行,拉深凹模6与压料圈5压紧凸缘材料后,拉深凸模3和拉深凹模6进行拉深。上模回程,压料圈5顶起套在拉深凸模53上的制件,上模继续回程,推件块7将制件推出凹模。
第三套题目为:切边冲孔复合模具
模具工作原理:此模具为倒装复合模。该模具的凸凹模11装在下模,切边凹模6和冲孔凸模15装在上模。工作时,将制件套入凸凹模11定位,上模下行,在切边凹模6与凸凹模11、冲空凸模15与凸凹模11作用下,对坯料进行切边和冲孔。上模回程时,切边废料由卸料板5顶出凸凹模11;冲孔废料直接由凸凹模内孔推下;卡在切边凹模6内的冲压件由刚性推件装置推下。
5.本次毕业设计的作业及完成结果
通过几个月来的精心准备,我的作业是有这些: 毕业设计说明书(冲压手轮模具设计)共25页 模具设计装配图共4张(共张A0) 零件设计零件图共30张(A4) 图纸总量4张A0
其中有一张手绘装配图(第二次拉深单工序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