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唐代舞蹈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唐代舞蹈论文文献

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 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袖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袖的形态和舞的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它或虔诚与迷狂,或妩媚与婀娜,或纯熟与精美,或逍遥与飘逸,或华贵与端庄,或精练 (一)原始时期水袖的发展在舞蹈艺术起源的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艺术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手段和活动。中国远古时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国古文中,“巫”和“舞”两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写法,从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献祭的仪式舞蹈中一种手执的舞具。从“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体现了“禾熟拔其穗”的动态。原始“袖舞”中所执的稻穗是宗教活动中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态受到了影响,道具和服饰成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汉代时期水袖的发展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史料里记载着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长袖的形状分为细长的舞袖和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这两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袖舞”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袖的纵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另一个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来,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执巾而舞的形态,它的舞名被称为“巾舞”。从“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表飞毅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君似飞鸾,袖如回雪”这些漂亮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袖舞的动人之处。它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经过进行加工创作,使它更纯熟更精美。在汉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艺,例如加长的巾袖舞在挥洒间自然会增加难度,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横向折腰的动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注重的是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例如追求赵飞燕“掌上舞”那样“机迅体轻”等等。 (三)隋唐时期水袖的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上升至一个鼎盛时期,乐舞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也随之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袖舞成为了一种中原乐舞文化的传统,滋养着舞蹈的发展。袖舞在唐代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长袖的发展,“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说明了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另一个方向是广袖的发展,“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说明了“广袖”的形态。从广袖中,我们看到了唐代袖舞的华贵与大气。运用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时而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双袖,时而扬袖、转袖,时而飞舞长袖,时而急翻双袖,各种舞袖的姿态和技法,是“细腰长袖”的舞风在唐代乐舞中的延续和发展变化,即使袖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是袖舞身体动作的韵律已经根深蒂固地流传下来。 (四)明清时期水袖的发展从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发展重要的现象,戏曲艺术脱颖而出,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已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在这一进程中,袖舞不断适应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当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水袖”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础上,戏曲的水袖着重发展和丰富了袖技,将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服务于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戏曲的水袖不仅在袖舞的传统审美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复杂和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说,因为戏曲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袖舞有了较强的“语言性”。 (五)当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变在当代,袖舞的追求与发展需要超越历史传统,成为一种语言机制,一种能够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能够表现中国人感情、能够向现代审美趣味延伸的语言机制。这对于中国传统袖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古典舞”正式确立后,在中国古典舞创新的同时,袖舞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韵的产生,水袖发展为独立的道具身韵,借助舞蹈表演,才让我们体会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给予袖舞新的气息和温度。她还提出袖与腰、重心、步伐之间的“三节六合”的关系要贯穿于身法的要求中,让舞者身体和袖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合体。袖舞的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丰富的舞蹈语汇,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个东西太多了有本书专门介绍这个的买回来好好读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街舞HI-HOP,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唐代舞蹈论文文献怎么写

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 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袖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袖的形态和舞的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它或虔诚与迷狂,或妩媚与婀娜,或纯熟与精美,或逍遥与飘逸,或华贵与端庄,或精练 (一)原始时期水袖的发展在舞蹈艺术起源的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艺术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手段和活动。中国远古时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国古文中,“巫”和“舞”两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写法,从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献祭的仪式舞蹈中一种手执的舞具。从“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体现了“禾熟拔其穗”的动态。原始“袖舞”中所执的稻穗是宗教活动中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态受到了影响,道具和服饰成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汉代时期水袖的发展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史料里记载着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长袖的形状分为细长的舞袖和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这两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袖舞”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袖的纵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另一个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来,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执巾而舞的形态,它的舞名被称为“巾舞”。从“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表飞毅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君似飞鸾,袖如回雪”这些漂亮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袖舞的动人之处。它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经过进行加工创作,使它更纯熟更精美。在汉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艺,例如加长的巾袖舞在挥洒间自然会增加难度,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横向折腰的动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注重的是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例如追求赵飞燕“掌上舞”那样“机迅体轻”等等。 (三)隋唐时期水袖的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上升至一个鼎盛时期,乐舞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也随之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袖舞成为了一种中原乐舞文化的传统,滋养着舞蹈的发展。袖舞在唐代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长袖的发展,“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说明了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另一个方向是广袖的发展,“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说明了“广袖”的形态。从广袖中,我们看到了唐代袖舞的华贵与大气。运用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时而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双袖,时而扬袖、转袖,时而飞舞长袖,时而急翻双袖,各种舞袖的姿态和技法,是“细腰长袖”的舞风在唐代乐舞中的延续和发展变化,即使袖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是袖舞身体动作的韵律已经根深蒂固地流传下来。 (四)明清时期水袖的发展从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发展重要的现象,戏曲艺术脱颖而出,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已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在这一进程中,袖舞不断适应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当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水袖”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础上,戏曲的水袖着重发展和丰富了袖技,将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服务于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戏曲的水袖不仅在袖舞的传统审美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复杂和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说,因为戏曲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袖舞有了较强的“语言性”。 (五)当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变在当代,袖舞的追求与发展需要超越历史传统,成为一种语言机制,一种能够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能够表现中国人感情、能够向现代审美趣味延伸的语言机制。这对于中国传统袖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古典舞”正式确立后,在中国古典舞创新的同时,袖舞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韵的产生,水袖发展为独立的道具身韵,借助舞蹈表演,才让我们体会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给予袖舞新的气息和温度。她还提出袖与腰、重心、步伐之间的“三节六合”的关系要贯穿于身法的要求中,让舞者身体和袖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合体。袖舞的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丰富的舞蹈语汇,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毕业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以俗乐为代表的唐代乐舞的兴盛,在当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首先它使乐舞与唐人生活的关系大为密切,不仅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还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据史料记载,乐舞在唐初即颇盛行,并且是首先来自民间,然后逐渐影响到宫廷。乐舞的兴盛对唐代社会的影响,还表现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在唐代出现高潮,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造成的强烈自信心,使唐人具有前所未有的宏大气魄和充分的吸收消化能力,正如日本学者田边尚雄所说:“……中国国力勃兴,当此期间,实为亚细亚第一强国,势力伸及中亚细亚,朝贡者达数十国。而中国人实有非常的大国风度,于世界中任何国民,慕中国而来集者,悉乐用之,喜其才能,采彼文化。”(《中国音乐史》)这里需着重指出的是乐舞在其中的作用,大量史料表明,乐舞不只是这一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其中的先行者,推动和促进了其他方面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以进乐舞为外交手段,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代燕昭王时,就有“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旋娟,一名提嫫”(《拾遗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除物产之外,在文化方面带回的便是乐舞《摩河·兜勒》,成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前奏。一直到唐代,仍然沿袭了这一交流方式,如开元、天宝时,便有西域康、米、史。俱密诸国屡献胡旋女。然而此时不论是交流的规模或渠道,都远非昔日可比;这一交流对人们精神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影响,自然也是今非昔比。《旧唐书·音乐志》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教坊中的健舞和软舞,也大多是外来的乐舞。这些带有异族和异国情调的乐舞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中原大地,开元、天宝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尤其盛极一时。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工商黎民,莫不受到它的熏染,其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其他文化艺术乃至人的衣食住行概莫能比。如玄宗“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南卓《羯鼓录》)。而且伎艺高超,宋璟赞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此即羯鼓之能事也。”(同上)杨贵妃善舞《胡旋》,白居易《胡旋女》诗称“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唐初著名“舞胡”安叱奴。以善胡舞邀得高祖盛宠,竟封为五品官散骑侍郎。朝廷如此,民间也不例外。有诗为证:“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镇《法曲》)当时在长安寓居了不少著名的来自西域的乐舞人,如善胡舞的安国的安辔新,琵琶师曹国的曹保一家,歌手米国的米嘉荣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民间艺人,如“石国胡几”(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胡腾儿”(李端《胡腾儿》)等。他们精妙的别开生面的表演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每每使观者如醉如痴。岑参曾有诗赞道:“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请客见之惊且叹。……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西域乐舞的大量传入,使因魏晋之乱而散失残缺的中原音乐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并成为丰富灿烂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它还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引进和交流。如雕刻,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至今仍保存着表现胡旋舞的栩栩如生的造型。相比之下,服饰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与历史的服饰交流多为南北向不同,唐代服饰的交流是东西向的,正如《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末,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这其中有相当程度是受了乐舞舞服的影响。譬如当时人们喜欢戴一种浑脱帽,“浑脱”,又名“苏莫遮”,系印度语。此帽由羊皮制成,高顶,尖而圆。《唐会要》载吕元泰上中宗疏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可见浑脱帽由此乐舞而来。又如唐代妇女衣领开得比较低,胸部袒露,歌妓尤其如此,所谓“胸前瑞雪镫斜照”(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似亦受胡舞服的影响。譬如柘枝舞至曲终,便半袒其衣。沈亚之《柘枝舞赋》云:“差重锦之华衣,俟终歌而薄祖。”薛能《柘枝词》云:“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均指此而言。舞《浑脱》者更是“裸体跌足”。很可能在审美观念上使唐人受到熏染。总之,乐舞在唐代这一民族空前融合、中外交流臻于极盛的时代,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先导作用.

去论文网下啊

唐代西域舞蹈论文题目

舞蹈论文选题选择:

下面提供一些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11、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2、游旅景区土家族摆手舞蹈表演项目的开发与体验;

1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4、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形体舞蹈教学;

15、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初探;

16、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17、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18、浅谈理工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团现状及发展对策;

19、谈谈民族舞蹈教学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

20、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学;

21、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2、中国舞蹈考级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3、论本土舞蹈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发展;

24、浅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5、回族舞蹈动态如何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下面是学术堂最新整理的关于舞蹈的论文题目:1.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2. 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3. 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4. 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5. 傣族舞蹈文化浅析6. 当代巴渝地区舞蹈创作中的巴渝舞文化意蕴7. 对非物质文化铜梁龙的体验式学习8. 汉代舞蹈风格研究9. 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10. 汉族秧歌队现代审美意识11. 龙舞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意识12. 论群众舞蹈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3. 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渗透14. 论舞蹈教育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15. 蒙古族舞蹈文化浅析16.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要素研究17. 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8. 试论赏识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19. 试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艺术审美20. 铜梁龙舞的舞蹈语态与审美风格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关于舞蹈造型艺术的动态审美思考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和传承巴渝舞历史流源与当代传承中国古代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汉代舞蹈风格研究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土家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从舞蹈编创与欣赏之间的关系论舞蹈形象之产生论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与教材建构的关系论中国舞剧的真善美论音乐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舞蹈教育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三峡地区巫傩文化与巴渝巫舞研究》论古典舞的当代审美浅论汉唐舞蹈剧目中音乐的魅力舞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可行性研究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铜梁龙舞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承研究重庆酉阳摆手舞的现代审美意识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论近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论音乐在舞蹈剧目中的重要性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唐代舞论文文献

摘要:可视性、动态性、抒情性、文学性、时代性等构成了舞蹈美的艺术特征。当人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享受。 关键词:舞蹈;特性;艺术关 什么叫舞蹈美?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解释,舞蹈生来就是一门艺术。舞蹈里有诗、有画、有雕塑、有韵律、有情节,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有人说舞蹈没有语言,是哑巴戏。岂不知当舞蹈美目流盼、纤腰婀娜、举手投足时,那种传情达意的美姿妙态,犹如幅幅流动的雕塑深撼人心,令人神往,足以引起观者的共鸣和遐想,这岂不是一种特有的舞蹈语言在发挥功能。视觉性的形象之美,尽在不言之中,常常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那么,在我们讨论和研究舞蹈美感,有那些特征和功能之时,不得不对舞蹈的美感是如何形成和产生这样的问题追溯到人类的史前社会。 一、舞蹈美的产生 在那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先民过着荒凉的原始生活方式,劳动条件是低劣的,为了生存,他们得和大自然、猛兽搏斗。正是在艰苦卓绝的劳动实践中,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越发有创造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讲道:“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要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出发表,其中有一个人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先生用简单而精辟的语言,阐述了艺术的起源原理——劳动创造了艺术。舞蹈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一九七三年,在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窄墓群,发掘了一件珍贵的文物。这只距今有五千年历史的彩陶盆上,绘有五人一组的原始舞蹈纹饰,全盆共分三组,是十五人的集体舞。他们头上有发辫,身后有尾饰,五人一组的两端之人,还手持羽饰。这种舞态不正是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舞蹈实况吗?舞者共同转头眼向,动作整齐划一,配合默契和谐,他们用舞蹈歌颂自己的劳动生活。为什么要歌颂?其中包含着祈求丰年的宗教成分,用歌舞交流思想感情,增强氏族族员的意志,模仿劳动生活,发泄剩余精力。 舞蹈起源的看法,还有众多的学派。例如,认为舞蹈起源于情感说;起源于游戏说(过剩精力的发泄);起源于巫术宗教等等。总之,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舞蹈产生的各种起源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中也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探索舞蹈具体形成的基因,都是对总概念的补充,有益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二、舞蹈美的特征 舞蹈是什么?中外舞蹈理论家探讨很久,结论不一。我国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三要素——表情、节奏、构图。”十分概括而洗练地提示了舞蹈的内涵。以人体动作为主,依靠其力度(强弱)、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结合音乐节奏的对比,配合舞台画图的变化,组成舞蹈语言,塑造出多种富有表现力的感染力和舞蹈形象。通过它向观众传递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则可以叫作舞蹈。所以,舞蹈又称为时空艺术。舞蹈的造型占有了空间,音乐旋律又占有时间。观众对舞蹈的欣赏,首先要通过视觉来接受。可视性,既成为舞蹈审美的第一个特征。 舞蹈审美的第二个特征,是动态性。舞蹈俗称流动的雕塑、线条性的艺术。舞蹈自古就和绘画、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画家吴道玄(初名吴道子)作画时,裴曼将军为他舞剑;书法家张旭从公孙大娘剑器舞中,得到了写字用笔的启示。诗人李白在《草书歌行》中诗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并序中说到,因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观舞蹈之后,书画得以长进,诗兴大发。上述已成流传千古的佳话。今日,各门类的艺术家更是互为吸收、交融,借他,借他之长,补己之短,例子之多则不胜枚举了。 舞蹈审美的第三个特征,是抒情性。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在用诗、歌、音乐都不足以表达感情的时候,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东汉有位学者叫傅毅,他官爵显赫,学识渊博,他写的《舞赋》是我国古代第一篇讲述舞蹈审美的文章,赋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这里明确地阐述了,舞蹈形象可以传达出音乐、诗歌所表达不了的感情。这些舞蹈热情如熊熊烈火,豪情如滔滔海浪,柔情如绵绵春雨,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观众会在共鸣起来的情感支配下,去进行自由的遐想。例如,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当舞台帷幕启开,一束束柔和姣洁的月光,洒在手持舞扇的少女身上,她观花赏月,顾影自怜,倏忽间,双双春燕穿柳而过,又勾起了无限的春情。看那一颦一笑的神情,轻盈柔曼的舞姿,含蓄而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深居闺阁、端庄矜持,对爱情、生活、自由又挚着追求的古代少女形象。舞蹈如诗一般的意境,又如一幅色绝绚丽、格调雅致的仕女游春图,多层次地揭示出她纯洁而美好的心灵,使观众沉浸和陶冶在古典艺术的美感之中。再如,《西班牙舞》。这是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舞蹈,它受吉卜赛歌舞的影响很深,这是一个感情强烈、风格独特的舞蹈。舞者用大滑步、踢跶步、快换步显示了奔放和爽朗的性格,柔悠腿、急下腰、快反身又增加了妩媚、潇洒。演员的激情象被压在地层下的岩浆,一旦迸发即形成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时甚至能使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即席而舞。《西班牙舞》的激情和《春江花月夜》的温情,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抒情方法。总之,舞蹈的抒情是舞蹈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美学特征。 舞蹈审美的第四个特征,是文学性。舞蹈的文学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舞蹈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正如普列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民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舞蹈表现思想,是通过活动着的人体,而人体动作由感情逻辑来贯串,它和诗歌、音乐一样,都具有文学思想的结构法。文章的结构法是:字、词、句、段、章。舞蹈的结构法是:舞动、舞姿、舞汇、舞段、舞蹈。文学是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舞蹈是用形体动作来塑人物形象。也表现简单的情节、矛盾、冲突等等。 舞蹈审美的第五个特征,是时代性。艺术的模拟能引起人的快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模拟的内容的形式也在变化,乃至深化。正如我国由农村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都在变化,舞蹈形式和内容必然也要变化。单纯模拟外形不行了,要求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人的思想感情。目前现代文明生活中,讲究高速度、快效率,信息社会、电子世界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对原有的舞蹈形式有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心理因素的支配下,人们比较喜欢强烈、有力、豪迈、自信的舞姿,在短暂的时间中,完成一连串复杂的舞步,迅速而多姿的旋转,急促的扭动等。从演员热情、奔放的精神状态,富有时代感的脚下节奏,使观众从心理上深深感受到现代生活的脉搏和节奏,把人们的思想带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去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启发人们对生活、工作、学习强烈的爱。 舞蹈艺术的时代性,无疑使传统舞蹈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使其保持原有的艺术生命力,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三、舞蹈美的功能 揭开舞蹈的历史,会察觉它是和人类历史共存的,而且还和人类的社会发展同步,所以它就很具有群众性。为此,它的功能就带有社会意义的。当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已将舞蹈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部分大学选修课程中已开设舞蹈课程,并倍受青年学生的欢迎。足见舞蹈的社会功能,在人们心目中大大地增强。 首先,舞蹈有着道德、情操的教化作用。在赏心悦目的舞蹈形象中,蕴藏着编舞者和舞蹈者真实、善良、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它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唤起人们高尚的情操,振奋情绪,激励斗志等等。 其二,舞蹈能使形体健美,有着健身的作用。舞蹈者的体型和体育者的体型,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运动员的健美是和他的运动项目,需要的肌肉负荷量相应,而舞蹈者却需要有一个线条纤秀、肌肉匀称的身体。过瘦或过胖的舞者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国外说他们的古典美人,只重面部面貌,不注重身体线条的美,其实我国古代也重视身材。就说“容”字吧,(古字“容”即“颂”),不仅仅指容貌,而是指人的整体。只是每个时代对美的理解不尽相同,会加上时代美的要求。总之,适当的舞蹈能减少疾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其三,舞蹈能加强艺术修养,有审美作用。舞蹈在进行外部形体动作的同时,也训练着内在修养,如音乐、文学、品格等方面。只有这样综合地表演舞蹈,才能使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才能有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艺术美。一个好的舞蹈者,应该是艺术修养比较全面的。当前在姊妹艺术中,借鉴舞蹈作为发展手段的很多,如冰上芭蕾、杂技舞蹈、艺术体操、戏曲、话剧、电影、乃至服装模特儿,这些专业都用舞蹈技艺来丰富,才能增加艺术色彩。 看来舞蹈对美化生活,确实有着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 其四,舞蹈的娱乐功能,能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奴隶社会的《周礼》,曾用舞蹈培养有风度的统治者,这是为了统治人民。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用舞蹈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那么,在形势大好的今天,舞蹈有无功利呢?当然是有的。舞蹈要为国俗民情所接受,对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舞蹈的娱乐性会加强,不仅舞台表演性舞蹈如此,群众自娱性舞蹈也是如此。我国传统悠久的民族民间舞和西方交谊舞,已使群众亲身尝到跳舞的乐趣——娱乐,它可以使人消除疲劳,生活节奏得到调剂。 总之,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人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类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在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 我们深信,舞蹈艺术将随着日新月异的生活而变化、发展、提高,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让绚丽多姿的舞蹈美,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艺术光彩。

汉代盛行"百戏",这种艺术形式,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表演,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百戏"又泛称"角抵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有<<七盘舞>>(或称<<盘鼓舞>>),<<巾舞>>,<<袖舞>>,<<建鼓舞>>等.还有表现特定人物和一定故事情节的<<东海黄公>>等表演节目.

1.唐代舞蹈的分类2.唐代舞蹈的形成3.唐代舞蹈的特点4.唐代舞蹈对舞蹈文化的贡献以上是我的研究情况,谢谢老师!唐代舞蹈的分类软舞软舞的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它是一种专门在宫廷场所为达官贵人们的表演。这种舞蹈的舞者普遍是成群的宫女或是舞女。在表演软舞的时候她们通常穿着带有水袖的袍子,来强调手背柔软连贯的动作。?强调手背的动作?群舞?只有女的表演?高贵,势力的体现健舞健舞的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这种舞蹈有时是以群舞的方式呈现,但是大部分都是以独舞或是双人舞的方式来呈现。健舞的舞者可以使男子或是女子。在表演健舞的时候男子穿的是盔甲。而女子穿的服装是带有雕饰品的紧身上衣,和近似喇叭裤形的裙子。这些服装是来强调剑舞独特和干脆的肢体和腰部动作。?强调腰部和腿的动作独舞和双人舞较多?男女舞者?大部分都是描述的战争故事唐代舞蹈的形成唐代舞蹈的形成有两种方式,软舞和健舞各有自己不同的形成方式。软舞软舞的形成是沿袭以前的舞蹈风格,在以前的舞蹈基础上有所发展。历代的舞蹈普遍为宫廷舞蹈,我们现在在大部分古代电视剧里看到的舞蹈,就是近似于软舞的风格。健舞健舞是在唐代兴起的。中国与周边邻国的来往和唐代健舞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商业交换中,其他国家不仅仅是带着他们的商品来到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国家独特的艺术文化。当他们的舞蹈在街边上演时,民间艺术家们,留心模仿,慢慢的流传到了宫廷里面。唐代舞蹈的特点唐代舞蹈有许多与历代舞蹈截然不同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新的创造,丰富了舞蹈艺术。1.唐代舞蹈个个具有故事情节;舞蹈《兰陵王》就是一个例子,这个舞蹈是一个男子面具独舞。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的俊美,像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于是兰陵王为了震慑住敌人,命人打造了面目狰狞的面具,每逢出战,兰陵王都戴上这个面具。这个舞蹈有声有色的表现了一位有名的将军,他一生中在战场上的英武事迹。2.唐代舞蹈除了在宫廷里有所表演,在寺院里也有一方天地。人们常常在寺院里的舞台上表演舞蹈,娱乐广大群众。3.唐代舞蹈创造并且丰富了许多舞蹈专用术语。现在舞蹈用的许多术语都是唐代时期流传下来的。如大垂手、小垂手、摇、送、等都是至今频繁使用的舞蹈术语。4. 唐代舞者们还创造了舞谱。舞谱的形式与乐谱的形式十分相像。乐谱使用音符来记载音乐,方便后人学习与了解历代的音乐。而舞谱是使用简单的图画来记载舞的蹈队形与动作,所以唐代舞蹈才能流传到今,让我们学习研究。唐代舞蹈对舞蹈文化的贡献/影响1.唐代舞蹈启发许多编导对新创作的灵感。比如,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创作,是在唐代舞蹈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舞蹈中的经典动作都是从唐代舞蹈中演化而来的,比如说反弹琵琶,飞天等动作都是沿袭了唐代舞蹈。2.唐代舞蹈成为了周边国家,比如说日本等国家的舞蹈源泉,并一直流传至今。日本著名的面具舞就是其他国家引用中国唐代舞蹈典型的例子。日本的面具舞是男子面具独舞,与唐代的兰陵王舞十分相像,几乎一模一样。这不仅证实了唐代舞蹈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证明了唐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史里的一段辉煌时期。(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 沈雪羚老师推荐)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紫,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古代舞蹈名伶西施,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宫廷舞人。越王勾践为向吴国复仇使美人计,把西施送给错庸好色的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终日沉溺在歌舞和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据记载,为西施表演《响屐舞》,夫差在御花园的一条长廊中,命人把廊挖空,放进大缸,上面铺木板,取名“ 响屐廊”。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在婀娜优美舞姿中时,木屐踏在木板上,发出沉重的“铮铮嗒嗒”回声和裙上小铃清脆欢快的“叮叮当当”声相互交织,别有一番迷人的风味。吴王为西施所迷,荒废了政务,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打败了吴国,夫差被迫自杀。赵飞燕,原名宜主,汉代的著名舞人。为阳阿公主家的婢女,她聪明伶俐、身材窈窕,学习歌舞时精心、刻苦,所以出人头地。由于她的舞姿特别轻盈,故人称“赵飞燕”。后被汉成帝看中,召入宫中,封为“婕妤”(女官名),数年后立为皇后。赵飞燕,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相传汉成帝为赵飞燕造了一个水晶盘,令宫人用手托盘,赵飞燕则在水晶盘上潇洒自如地舞蹈,由此可见其舞蹈的功力。还有一个传说:“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池中突起一块陆地,叫瀛洲,洲上建高榭(音谢。是修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高达四十尺。赵飞燕穿着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碧琼轻绡(音肖,薄纱),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成帝以文犀箸(或作簪)敲击玉瓯(音欧。玉瓯是玉盆或玉盂)打拍子,冯无方吹笙伴奏。歌舞正酣,忽然起了大风,飞燕随风 扬袖飘舞,好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叫冯无方拉住赵飞燕。一会儿,风停了,赵飞燕的裙子也被抓皱了。从此宫中就流行一种折叠有皱的裙子叫“留仙裙”。据传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还特地为赵飞燕筑起了“七宝避风台”居住”。左旋右转 手舞足蹈 [/size] 乐舞大体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类,前者敏捷刚健,后者优美柔婉。健舞又分为“阿辽”、“柘枝”、“剑器”、“胡旋”等,都是体育舞蹈。武则天曾下令在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宫女们学习诗文,后来逐步演变成专门训练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唐代乐舞,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极盛时期。乐舞大体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类,前者敏捷刚健,后者优美柔婉。健舞又分为“阿辽”、“柘枝”、“剑器”、“胡旋”等,都是体育舞蹈。武则天曾下令在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宫女们学习诗文,后来逐步演变成专门训练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这些歌舞艺人在返回民间后,又把宫廷中学习的乐舞带回民间,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从而促进了唐代的乐舞普遍流传。这些舞蹈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剑舞,又称作“剑器浑脱”,有民间和军中两种路数,民间舞剑器的名人是公孙大娘及其一批弟子。杜甫写诗说:“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开元三年(715年)杜甫在郾城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表演,大历二年(767年)又在四川葵州(现在的奉节)目睹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器,还因此感慨了一番人世变迁。好写狂草的张旭曾经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感受到凛冽气势,艺业大加精进。舞剑器的女子多穿军装,唐人司空图有诗云:“楼下公孙昔擅场,空叫女子爱军装”,可见这种风尚影响很广。军中舞剑的佼佼者则是将领裴□。裴□在洛阳的时候,吴道子正好在洛阳的天官寺作画,一时找不到感觉,便请裴__表演舞剑,说是“作气以助挥毫”,裴□骑马飞驰,在马上舞起剑来,左旋右抽,气度森严,又把剑抛向高空数十丈,落下来的时候快如电光,裴□却正好能用剑鞘接住长剑。当时围观的有几千人,全都看得一身冷汗。吴道子看了之后,也画出了一幅佳作。后代的唐文宗,就把李白的诗、裴□的舞剑、张旭的草书定为“三绝”。唐代舞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出现了字舞。“字舞者,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一般是在祭祀大典或嘉宾盛宴等比较隆重的集会场合演出。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曾亲自排演了“舞之行列必成字”的“圣寿乐”。对此,唐代诗人王建有过形象的描述:“罗衫叶叶绣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项,‘太平万岁’字当中。”这种“作字如画”的字舞,其实就是古代的团体操。此外,当时还有一种难度很高的舞蹈叫“蹋球”,也就是“胡旋舞”。用一个一两尺高的大木球,画上花样,跳舞的人在上面腾踏旋转,始终不会掉下来。白居易《胡旋女》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__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这种舞蹈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并在民间广泛流传。乐舞艺人 乐舞这一活动在唐代十分普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参与的阶层而言,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乐工歌伎,无论男女老幼,莫不会舞。而下面几位艺人以独特的艺术风采名垂青史。舞蹈起源于劳动,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唐代诗风极盛,舞风亦极盛,以舞蹈为素材的诗篇数不胜数。薛能《柘枝词》云:“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李白《高句骊》云:“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唐代舞蹈有健舞、软舞之分。据有关文献记载,两大类舞均有十余种。健舞如《剑器》、《胡旋》、《胡腾》、《柘枝》,软舞如《绿腰》、《春莺啭》、《凉州》、《回波乐》,是为代表作。健舞矫健刚劲,软舞优美柔婉。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与李群玉的《长沙九月登东楼观舞》二诗中就分别写的是最著名的健舞《剑器》和软舞《绿腰》,他们所描摹的一武一文的舞蹈表演风格和一刚一柔的舞姿,各个生动传神。健舞《剑器》,由民间武术逐渐发展而成,一般为女子戎装独舞,也有军士集体群带。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就着戎装在孔子面前舞剑。楚汉相争时,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所舞,就是剑舞。晋代刘琨与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剑舞。至盛唐,即有裴的剑舞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公孙大娘是唐著名舞蹈家,其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晚唐郑嵎《津阳门诗》云:“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亦云:“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即或张旭在谈到他的草书创作长进时,也感称:“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唐国史补》)。杜甫诗的一开头即回忆和描绘了自己童年时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八句诗,前四句是写舞蹈气势、人气:四方闻名,观者如山,为之动容,感动天地。后四句或称“四如句”,是写舞美、韵律:如羿射九日,如骖龙翔舞,如雷霆收怒,如江海凝光。句里行间激荡着诗人对公孙氏舞蹈艺术的深深钦佩和赞赏,以至老而不忘,抚今思昔,颇有感慨。软舞《绿腰》,也作《六幺》、《录要》,或称《乐世》,为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琵琶行》亦云:“初为《霓裳》后《六幺》。”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王屋山舞《六幺》的场面。李群玉诗写观《绿腰》舞之近感:“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苕。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嵤去山换系)风。堕珥时流盼,修裾欲朔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诗人将此舞描写得胜过《前溪》和《白苕》等舞,用翠鸟、游龙、垂莲、凌雪形容舞姿之变幻、节奏之平缓,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轻盈之极、娟秀之极、典雅之极。是诗是舞,堪称双璧也。汉傅毅《舞赋》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舞蹈的媒介在于人体本身,它以独到的舞蹈语言和审美通感表意传情。诗人写舞,亦饱含感情。如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所写《霓裳羽衣舞》,为唐代宫廷乐舞,可谓称鼎中国舞蹈史。唐代乐、舞合一。《霓裳羽衣》乐曲传为唐玄宗李隆基部分地吸收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而编创。而杨贵妃是首先将此曲编为舞蹈的人,且又以她的表演为最美。其舞、乐和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飘渺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诗一开头即说:“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诗人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倾心霓裳舞是很明白的。而后即对舞者的服饰、舞姿和乐曲的结构作了细微的描写。“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舞者披绚丽“云肩”,裙裾有如虹霓,全身饰以璎珞,冠饰也极华丽,称步摇冠。“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这前四句写舞蹈飘然、嫣然之初态,后四句所比萼绿、飞琼皆为仙女。但诗人的立意并非仅在于描写舞之华采飘逸,他要着意表达的是这样的情感:“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如联系到诗人在《长恨歌》中所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则更见其忧国忧民之心深矣切矣。唐代不少诗人和舞女,每每因才艺的互相慕悦而产生感情的投契,因而往往还结为知己。如白居易《感故张仆射诸妓》诗云:“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这里的“妓”,指美姿色、善歌舞的女子。白居易崇信佛教,自认为乐天知命,生活似乎很淡泊,然而家中却养了不少歌舞妓。他在《小庭亦有月篇》中写道:“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绢随意歌。”这里就有四位。而刘禹锡《忆春草》诗中所写“处处多情”的“春草”,据他自注说也是白居易家中的舞妓。清人褚人获《坚瓠辛集》卷四云:“陈鸿《长恨歌传序》云:‘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故所遇必寄之吟咏,非有意于渔色。”这是很中肯的见解。又如韩愈《感春》诗云:“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艳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这里的“艳姬”,指的也是家中的舞女。

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 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袖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袖的形态和舞的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它或虔诚与迷狂,或妩媚与婀娜,或纯熟与精美,或逍遥与飘逸,或华贵与端庄,或精练 (一)原始时期水袖的发展在舞蹈艺术起源的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艺术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手段和活动。中国远古时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国古文中,“巫”和“舞”两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写法,从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献祭的仪式舞蹈中一种手执的舞具。从“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体现了“禾熟拔其穗”的动态。原始“袖舞”中所执的稻穗是宗教活动中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态受到了影响,道具和服饰成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汉代时期水袖的发展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史料里记载着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长袖的形状分为细长的舞袖和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这两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袖舞”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袖的纵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另一个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来,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执巾而舞的形态,它的舞名被称为“巾舞”。从“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表飞毅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君似飞鸾,袖如回雪”这些漂亮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袖舞的动人之处。它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经过进行加工创作,使它更纯熟更精美。在汉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艺,例如加长的巾袖舞在挥洒间自然会增加难度,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横向折腰的动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注重的是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例如追求赵飞燕“掌上舞”那样“机迅体轻”等等。 (三)隋唐时期水袖的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上升至一个鼎盛时期,乐舞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也随之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袖舞成为了一种中原乐舞文化的传统,滋养着舞蹈的发展。袖舞在唐代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长袖的发展,“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说明了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另一个方向是广袖的发展,“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说明了“广袖”的形态。从广袖中,我们看到了唐代袖舞的华贵与大气。运用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时而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双袖,时而扬袖、转袖,时而飞舞长袖,时而急翻双袖,各种舞袖的姿态和技法,是“细腰长袖”的舞风在唐代乐舞中的延续和发展变化,即使袖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是袖舞身体动作的韵律已经根深蒂固地流传下来。 (四)明清时期水袖的发展从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发展重要的现象,戏曲艺术脱颖而出,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已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在这一进程中,袖舞不断适应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当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水袖”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础上,戏曲的水袖着重发展和丰富了袖技,将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服务于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戏曲的水袖不仅在袖舞的传统审美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复杂和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说,因为戏曲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袖舞有了较强的“语言性”。 (五)当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变在当代,袖舞的追求与发展需要超越历史传统,成为一种语言机制,一种能够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能够表现中国人感情、能够向现代审美趣味延伸的语言机制。这对于中国传统袖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古典舞”正式确立后,在中国古典舞创新的同时,袖舞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韵的产生,水袖发展为独立的道具身韵,借助舞蹈表演,才让我们体会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给予袖舞新的气息和温度。她还提出袖与腰、重心、步伐之间的“三节六合”的关系要贯穿于身法的要求中,让舞者身体和袖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合体。袖舞的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丰富的舞蹈语汇,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唐舞蹈毕业论文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形态和肢体的表演,塑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来展示主题和演绎情节,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 道具的应用在舞蹈创作中不仅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也是特殊环境的说明,舞蹈创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可能完成单一人体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古今中外的编舞者都广泛运用道具来表达单一肢体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和思想。 在舞蹈创作中要巧妙恰当的使用道具,充分发挥道具寓情于物与借物抒情这两层艺术效果,使道具避免沦为游离于主题思想以外的“物品”,使其在作品中起到丰富表现手法、营造舞台氛围、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显然,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形态和肢体的表演,塑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来展示主题和演绎情节,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然而,舞蹈创作者在舞蹈的不断发展和总结中,日渐意识到当某种情感单凭肢体难以完全表达的时候,有时必须借助道具的功效才能帮助舞者增强舞蹈的表现力,使舞蹈作品塑造的形象更丰富、更生动。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时发现:如果不借助道具,会觉得舞蹈会略显单薄,难以拓展表演的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道具。道具的应用在舞蹈创作中不仅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也是一种特殊环境的说明。舞蹈创作者的巧妙安排,加上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就可能完成单一人体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编舞者们,都广泛运用道具来表达单一肢体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和思想。 然而,道具的使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恰当的使用会使作品更充实、丰满,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反而变成累赘破坏舞蹈美感。我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所谓道具,就是表演中所借助的工具和物品。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它有着不同的特点。舞蹈道具不同于其他戏剧、舞台道具,不能单纯地作为舞台摆设,舞蹈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特点决定它只能是小型、多样、轻巧、灵活的,是肢体与物体相配合的物品,是需要与肢体产生舞蹈关系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应该为“舞”这个字而服务的舞蹈道具作为人体以外的部分,使得舞蹈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者重视与运用。道具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舞蹈创作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特点,并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使舞蹈创作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集中、形象。正因为这样,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者还是舞蹈表演者,要想塑造好舞蹈形象、充分体现作品的主题,在道具的使用上一定要根据舞蹈和剧情的需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切都要围绕主题的需要与剧情的需要。例如,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一个扭秧歌的人》中的红绸带,鲜明地表述了老艺人的身份。绸带成为联系美好记忆的纽带,绸带帖附老艺人的脸颊,轻抖、甩动,就是这样一条红绸带,细腻地再现了一个深爱舞蹈的艺人形象。 再如林怀民很久以前的经典舞剧《薪传》。该舞剧是以台湾历史为背景,讲述开台先民渡海拓荒建设自己家园的开拓史。之中有一出精彩的段落,叫做“渡海”,在这个片断里,林怀民设计使用了一块大绸子,四边有人用力地抖动,形成大海波涛汹涌的视觉效果,非常逼真。这个舞蹈场面在中国舞剧艺术的创作历史上是经典性的,它最成功之处是用简单的道具,却极大地改变了舞台空间。编者正是以这样的场景设置,突出而集中的展现了人与海、人与命运的搏斗,极好表现出了舞剧剧情的重要部分。我们不得不感慨,这块大绸的使用成为了该舞剧的点睛之笔舞蹈道具在舞蹈中不仅仅标志出角色的身份、对典型环境加以说明,同时还包含了高超的技艺性,体现出了舞蹈与技艺的高度统一。这就要求舞蹈道具的使用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做到人与舞蹈是人们在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生产劳动、娱乐等动作的加工提炼,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艺术。所以,舞蹈道具作为舞蹈的辅助手段,也就成为了舞蹈表演者身体的一部分,是情绪倾泄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舞蹈道具的使用必须与所要渲染的环境、塑造的人物以及舞者的角色和身份相协调,不管是道具的大小还是色彩等,在选择上都应与舞蹈作品的主题和剧情相协调。除此之外,我们在舞蹈创作进行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同舞种中道具的协调性与人们的欣赏习惯不能相悖离。道具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通过道具的准确运用表达内在的精神、情感舞蹈创作者要准确而形象地创作其舞蹈作品,有时必须借助道具才能完成角色的定位与环境的提示,但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使用并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必须经过符合编导塑造艺术形象的夸张与艺术改造。 道具的象征性和寓意性决定了它在舞蹈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虚拟的手法。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从劳动产生了舞蹈的那一刻起 ,道具也就和舞蹈联系在了一起,于是 ,舞蹈中就有了道具的运用,正如人们用石器或木器击节而舞,所以,我们在舞蹈创作时选择的道具也往往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器具。这样,舞蹈的编排者需要就道具的作用的要求将其物化与虚拟化,围绕作品的主题需要,合理地、有效地运用道具。编导从选择某一物品作为舞蹈道具开始,这个物品就已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物品,经过舞蹈编导的巧妙编排,舞蹈创作已经将其用途改变,它已超越生活原型 例如,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的舞蹈《咱爸咱妈》就以一条扁担为道具,塑造了一对饱经生活沧桑依旧能相互鼓励相互依存的夫妻的形象,这里所运用的扁担已不再是生活中普通工具那样简单,而是由其引申出的象征着夫妻肩上所背负的重担以及两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寄情于物,借物抒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舞蹈是以舞蹈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道具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舞蹈创作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特点,并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使舞蹈创作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集中、形象。舞蹈道具和舞蹈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虽然有音乐、服装、灯光、等手段的辅助,但是创作者和舞者如果要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其舞蹈作品,有时必须借助道具才能准确地完成角色的定位与环境的提示。一个斗笠、一把扇子、一条丝巾等等都反映了编创者增强作品效果的意图,也提示了舞蹈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显示了此时此刻舞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心情,烘托出编者所要表现的主题。 例如在舞蹈《咱爸咱妈》中,编者巧妙灵活地运用了一条普通的扁担,通过扁担的举、扛、立、牵等动作贯穿于整个舞蹈作品当中,成为一种情感的概括。细腻地再现这对夫妻相互扶持、不畏艰辛的生活经历,舞蹈中的扁担承载着两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命运重担。这种既抽象又具象的运用为主题的烘托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神韵在强调舞蹈动作是舞蹈创作基础的同时,道具则是舞蹈动作辐射面的扩展,是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暗示,是舞蹈形象的强化,舞蹈常常需要借助道具来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舞蹈中道具往往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延长了人体的线条,加强运动人体的动态、拓展身体的动态表现内心世界以完成感情的表达。在道具的辅助作用下,舞者以自己的形体为基础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塑造美的形象,进而完成艺术的创造。编者在创作过程中善于结合情节需要充分利用道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创作中,如果将塑造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与舞蹈道具相结合,通过主题动作的发展变化出新的动作,挖掘出新鲜的舞蹈动作,为舞蹈动作的产生创造条件,能大大丰富舞蹈的艺术语汇。

愁一愁白了头啊~~ 学学我年轻孩子~ 你还早呢! (舞蹈不是我专长)

少数民族舞蹈尚需不断创新·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以情动情,舞在其中· 开拓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 浅谈舞蹈的创作·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舞蹈要注意的艺术特点.舞蹈生态学与美学结合的方法.舞蹈对新时期的舞蹈进行美学思考.这些题目都不错给你这个网站你看看,中华论文网里面都是这种类型的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改变与发展 4 - 舞蹈院校硬件评估与舞蹈教学软件上的实际差距 (深谈评估模式与无法改变的文凭教育之舞蹈教改)5 - 残酷的艺术 舞蹈训练伤残实录 (现阶段我国舞蹈从业者的淘汰率)毕业论文吗 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现象啊 有时候自己写地还不如学文科的帮忙杜撰的 哈哈 希望你能早日通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