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闫某掏鸟蛋被判十年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闫某掏鸟蛋被判十年的论文题目

该名大学生闫啸天知道燕隼是国家保护动物,并非不知情,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职业”捕鸟者,是“河南鹰猎兴趣交流群”QQ群中的一员。他掏鸟窝抓燕隼,然后再拿到黑市上去卖,这种极品燕隼能卖到10万以上。据警方提供证据,大学生闫某曾非法收购一只凤头鹰,并转手出售。这么看来,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非但没有冤枉他,也没有判轻。犯非法捕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刑法》第341条第1款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346条 单位犯本节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相关规定有了更加详细的描述。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格式封面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结构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题目1.题名规范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2.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3.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原标题:原标题:大学生暑假在家掏鸟窝抓16只鸟获刑10年半】【源自网络】据《郑州晚报》昨日报道,1994年出生的小闫是郑州一所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放暑假在家时发现村外的树林里有鸟窝,和朋友架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售卖,后来又掏了4只。然而因为这16只鸟,小闫和他的朋友小王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究竟是啥鸟这么宝贵?原来这16只鸟都是燕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只鸟卖给三个人2014年7月,小闫在家乡辉县市高庄乡土楼村过暑假。7月14日,小闫和朋友小王发现村外树林里有鸟窝。于是二人拿梯子攀爬上去掏了12只小鸟。饲养过程中逃跑一只,死亡一只。后来,小闫将鸟的照片上传到朋友圈和QQ群,就有网友与他取得联系,说愿意购买小鸟。小闫以800元7只的价格卖给郑州一个买鸟人,280元2只的价格卖给洛阳一个买鸟人,还有一只卖给了辉县的一个小伙子。再次掏鸟引来警察7月27日,两人又发现一个鸟窝,又掏了4只鸟。不过这4只鸟刚到小闫家就引来了辉县市森林公安局。第二天两人被刑事拘留,同年9月3日二人被逮捕。去年11月28日,新乡市辉县市检察院向辉县市法院提起公诉。新乡市辉县市法院三次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经权威部门鉴定,他们掏的鸟是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今年5月28日,新乡市辉县市法院一审判决,以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小闫有期徒刑10年半,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小王有期徒刑10年,并分别处罚金1万元和5000元。新乡市中院二审维持原判。

你好,虽然从裁判文书来看,闫某等人的行为并非那么“无心”,例如并非如新闻报道所说只是掏了自家门外的一个鸟窝,闫某对检察指控的事实也没有异议,但对于闫某当时的主观认知状态没有细加说明。相反,有很多细节可以佐证闫某并非那么“明知”。从交易价格来看,他卖鸟的时候知道这是什么鸟了,但是十几只才卖了一千多元,表示他并不知道这鸟的珍贵性;捕杀的方式也是和平地用梯子扶着,没有使用鸟网、电网等专业猎捕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判这么重的刑罚,显得过于草率和武断。。

题目为十年的论文

Wang Min。清华女生再获ACM SIGMOD十年最佳论文奖(第三次获奖)。获奖者为Wang Min,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硕士。现任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员、统一数据分析部manager。她荣获2009年度ACM SIGMOD十年最佳论文奖(ACM SIGMOD 2009 Test of Time Award)。该奖是数据库研究领域的著名大奖(SIGMOD是数据库与数据管理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专门授予发表于SIGMOD在过去10年举办的会议,并且对研究、产品和方法论具有最重大影响的论文。此前她还获得多个奖项,包括2007年度IBM杰出技术成就奖(Outstanding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2008年获数据与知识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25年论文奖(DKE 25Year Award)。她的获奖论文题目为“Approximate Comput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Aggregates of Sparse Data Using Wavelets”,是她于1999年在杜克大学读博士期间和导师Jeffrey Vitter两人共同发表的论文。

万历十五年的论文题目

万历十五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作者的署名为RayHuang,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写的,写成后,出于向国内读者求教之忱,乃由笔者本人译为中文,并作某些修改润色。我对明史感觉兴趣,说来话长。1959年,我在密支根大学历史系读书,选定了“明代的漕运”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一研究过程花了5年。论文完成后,算是对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有了一知半解物理主义语言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在物,然而遗留的问题仍然不少。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并图对明代的财政与税收窥其全豹,乃开始收集材料,撰写“TaxationandGovernmentalFinancein16thCenturyMing-China”一书。当时正值台北影印出版了《明实录》,此书为明代史料的渊薮,自然在所必读。全书133册,又无索引可资利用,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这一走马观花式的阅览就花去了两年半。除此而外,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费时更多。此书……

——记读过的书和那些年一起读书的人                                                                                                 陈蜜/文 我想以图书的分类来梳理我的阅读史,大概分为宗教、哲学、历史、心理学、文学、教育学、生活、英语等几类,择印象特别深刻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人、影音为记。很多时候,我记的不止是书,更是那些年一起读书的人。 一、宗教 1、《圣经》 《圣经》是世界上发行总量最多的书籍,至今翻译成1829种语言,年销售量三千万册左右。《圣经》一共有66卷书,分为旧约和新约。《圣经》是2006年进入我的生命的,当时我正在读哲学研究生,师姐彭芬带我刚刚信上帝,至今14年,读圣经从未间断,这是一本常读常新,全方位改变我生命的书。《圣经》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上帝的话,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2、《宗教学原理》 这是研究生时的一门课,当时一起上课的有学藏传佛教的同学,还有从台湾来的女法师,也是学生。我对宗教抱着一种敬意,总是想去探寻,这门课让我走近了佛教,当时学生里边没有学基督教的,学佛教的有好几个,还有2个女法师是台湾某寺庙的住持。我也曾跟随同学一起去拜访她的老师——这位94岁的高僧在北京周边有一个很有名的道场。我很喜欢我这位同学,她叫姚立,她说有一次在北大听关于佛教的讲座,她突然茅塞顿开,觉得这就是她要的东西,自此便皈依佛门,读研也是为了研究佛学,且一年之内她的生命大为改变。我因此被吸引,然终究还是上帝吸引了我,而不是释迦牟尼。 3、西蒙娜·薇依《重负与神恩》 薇依是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这是一本手稿和谈话录整理的书。当年这本书是拿来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做比较阅读的。 4、《特蕾莎修女传》 去世时,她只有一双鞋三件衣,活着就是为了爱,一辈子侍奉上帝,服务穷人。   二、哲学1、一本不记得名字的哲学书临近高考,我暂住在一个中学老师的家里,小卧室里有很多书,其中有一本不是很厚的哲学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印象中是叔本华的著作,但我不记得具体的书名了,一本讨论人生的书触动了我,没想到后来我竟与哲学结了缘。 2、《中国哲学史》 我本科在湘潭大学读历史系,湘潭大学的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设置得特别好,本科生第一年历史系和哲学系是一起上课的,因此,我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也跟着一起学了《中国哲学史》。比起历史,我更偏爱起哲学来,可能我天性就喜欢深入思考,会让人觉得我有点严肃有点闷。我特别喜欢讲中国哲学的王立新先生,他后来去了深圳大学。他那时候常常在路上被学生拉住讨论问题,我还记得在北苑男生宿舍围墙外的一棵树下,他跟我们说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上课时,读《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庄子》的逍遥游,读程朱理学,这一切都使我着迷。 3、《西方哲学史》 大一还有西方哲学史的课,我也特别喜欢,老师讲的古希腊雅典的一切,哲学家们探究世界的根源,都使我的小脑瓜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那时候,我去湘大图书馆和书店看得最多的就是哲学类的书籍,老子、庄子、叔本华、尼采……具体读了哪些已经记不清了。因此,我还和哲学系的师兄们混得很熟,因为高一届的学长里有四大才子,我慕名而交,与陈郑双师兄凭着一腔热情创办了湘潭大学的“哲学与生活协会”,我们也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纪念海子”,还有一次是电影欣赏《阿甘正传》。我也从师兄那里耳濡目染,一直被哲学吸引着,最后考研时转向考了哲学系。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正儿八经开始学习哲学是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我真的特别幸运能够考上这个学校,因为这个学校招生是一个老师基本上只招一个学生,招生名额很少,所以跟老师的交往特别亲近。我的导师是黄裕生老师,他后来去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回想起来,老师们治学的品格和做人的品格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们说贺麟先生他们在哲学系的时候,就从来不要学生请吃饭的,所以我读研期间,甚至工作以后第一二年回去看老师,都是老师请吃饭。对于这些,我都深深地记在心里。我的老师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因为一个老师只带一两个学生,所以有时候几个老师会带着几个学生一起上课,因此有幸可以听到好多有名的学者的课。《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是谢地坤老师教的,跟着老师把西方哲学史上的原著都好好读了一遍,因为翻译可能不准确,那时候读书基本上是对照英文原文读的,老师们都会德文,德文我学了一点皮毛,只能读英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总部的图书馆有很多外文原文的文献资料,研究生院也有自己的图书馆,两个图书馆我都受益匪浅。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用人类学》 学外国哲学绕不过康德,读康德的原著是必修课。《纯粹理性批判》相当难读,当时上课是哲学系的几个老师、博士生、研究生坐在一个会议室,一起啃原著,每次一个下午就能读一小页,甚至一小段。大家都是中文对英文,中文对德文这样,一边读,一边讨论。一本书读了三年还没读完,这种读法印象特别深刻。老师还传授学外文的经验,最笨最慢的办法,就是读原著,一边读一边查词,他说看起来最慢的办法,其实是最快的。最喜欢康德的那句名言,邓晓芒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蒂里希选集》 保罗·蒂里希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他的思想,论文题目是《存在与勇气》。我很喜欢他的著作,中英文对照读的,他是一个边界比较宽的神学家,他的文字不仅给我学问上的启迪,也给我信仰上有很大的影响。 三、历史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这两门都是历史系的必修课,分为古代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因我的导师赵立坤是世界史方向的,我的兴趣也偏向世界史,尤其喜欢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史,这也为我后来读研打下了基础,了解了基督教在中世纪时代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于我了解基督教信仰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有帮助。我导师是一位女性,是我见过的最优雅的女性学者。 历史系还开了很多功课,《古代汉语》、《考古学通论》、《中国史学史及原著选读》、《中国文化史》、《文献学》、《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比较》等等,我还记得当年这些课程老师的模样。 3、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当年,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页页都写了批注。 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当年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他的书。 三、心理学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孩子,挑战》的基础。 2、弗洛姆《逃避自由》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4、《心理学与生活》 5、鲁道夫《孩子,挑战》,这是一本父母必读书。 6、《走进魔法店》是一本脑外科医生的自传小说,里面提到的冥想很发人深省。 喜欢哲学的我,也很喜欢心理学,本科就有心理学课程,从本科到研究生,直到毕业多年以后,我都有那种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冲动,一度想去考心理咨询师。我比较关注抑郁症人群,也会帮助身边的朋友,但是专业做心理咨询师还是要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才行。不过,读些心理学书籍,对于育儿是大有好处的。 五、文学 1、最早的启蒙是手抄歌本,大一点的姐姐们把一些歌曲歌谣抄下来,我们一群孩子在一起唱,特别喜欢。 2、《琥珀》 这是我最早读的世界名著,从一个租书的店子里买回来的,比较契合女生的口味,所以当时也是很喜欢的,好像打开一个新世界。 3、《简爱》 这是初中最爱的一本书,看了很多遍,书都翻烂了,每次睡前要妈妈取过来,妈妈说都看好多次了。在文学的世界里,这是我的启蒙之书。最爱的一段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4、《蝴蝶梦》 中学时,我还记得下课赶紧掏出来看,情节太吸引人了,没时间看,只能下课时分秒必争。 5、《飘》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主角斯嘉丽的个性和坚强乐观很能打动少女的心。电影也特别好看,看过多遍。 6、 林清玄散文集 中学时,有一次暑假,突然停电,特别热,我躺在一张椅子上,读着林清玄的散文集,心里想“心静自然凉”,他的文字确实有静心的效果。 7、《渴望生活——梵高传》 大学时,在一个租书店里读到这本书,当年网购没有现在发达,新书书店里没有,就把旧的买了下来,很是被梵高触动了一把。 8、《三毛全集》 从大学时读起,直到如今,仍是过一段时间就翻出来读一读,里面的故事都特别熟悉。很喜欢三毛的随性,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很有怜悯之心。只是可惜了,佳人已逝。 7、《红楼梦》 读研的时候,迷了一段时间红楼梦,读了几遍。中文系的同学说,我不敢总是读,太悲了!法学系的同学说,她的导师把这本书当作床头书,每日随手翻到哪,读到哪。这也是三毛很喜欢的一套书。 8、《浮生六记》 喜欢沈复笔下的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女人。 9、《海蒂》 很喜欢高山牧场,喜欢海蒂爷爷,也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真想也到她那个小阁楼去看一看星光。曾买来送给大家庭中十来个小朋友。 10、罗尔德·达尔 跟着二年级的女儿一起读,我也被罗尔德圈粉了。 11、《华尔街如何讲故事》 当编辑时,学习写作用的。 12、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 一本让我真正了解图画书、走近图画书的书,基本上每周都会给女儿去图书馆借10本绘本回来看。虽然她可以读20万字的小说了,我仍然喜欢和她一起读图画书。 13.小王子 大学时很喜欢的一本书,说明我童心未泯。去年又读了一遍。 六、教育 1、《教育学原理》这是大学时选修课,也是后来教师资格证必考科目。研究生毕业时选择了老师或编辑两个方向,最后没想到去了博物馆当网站编辑。如今辞了职,又还想当起老师来。 2、《6A的力量》 这本书是一个叫根基的机构在做讲师培训的,我曾作为家长参与培训,获益匪浅。 3、《子女心,父母情》 训练孩子的心,远比其他重要。因为圣经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从心发出的。” 4、《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教了很多的技巧。 5、蔡颖卿教养美学4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妈妈是永远的老师》《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我很喜欢这个系列的第一本,读了几遍,很喜欢蔡颖卿和洪兰的对谈,对于很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也很喜欢她的教育理念,于生活细节中娓娓道来。 七、生活 1、《断舍离》 因我曾在博物馆从事了9年的档案整理工作,家里档案也是我分门别类整理好的。对于家居整理,我也非常感兴趣,非常喜欢极简主义,深受这些思潮影响,《断舍离》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因此,我家中常常整洁,眼睛所到之处几乎没有多余的物品。我也清理了许多多余的衣服物品,不用换季时就忙个不停,能够省下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 2、《极简主义》 3、《简朴生活的真谛》 八、英文 1、《Follow me》 我们初一学校才开英语课,但是很幸福爸妈支持我去英达外语上了一个暑假班,自此,我都特别喜爱英语。这本教材是我的英语启蒙之书。 2、疯狂英语 李阳的疯狂英语曾风靡一时,是90年代英语教学中的佼佼者,他还曾亲自到我们学校做了一场演讲。我很喜欢疯狂英语里的英文歌和散文,使我真正感受到英文的美。 3、卡朋特、后街男孩等英文歌,不仅帮我学了英语,也丰富了精神世界。 4、新概念英语,听了很多遍的经典教材。 5、走遍美国,经典的教材和视频。 6、盖兆泉《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 非常棒的一套书,给家庭启蒙和原版阅读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我女儿的英语启蒙和学习都是我自己在带,因此对于英语教育的书,我也很感兴趣。 7、张湘君《英文绘本创意教学》 我带着孩子边读绘本,边演,颇有意思。我很喜欢蔡皋奶奶的一句话:“阅读是渐行渐远的”。我读了陶渊明,可能就想看看晋朝的诗人都写了什么;读了松居直,就想把他介绍的好的图画书都读个遍。阅读需要安静,希望自己能和孩子一起安静地一行一行、一本一本地读书。

直译是“上而干扰天地和气”。《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有人说“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人民的名义》中高玉良和侯亮平都是它的忠实粉,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黄仁宇先生以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来解释这一观点。第一篇是:万历皇帝。开篇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万历十五年的三月二日,一大堆官员听说午朝,满头大汗跑到端门,发现没有任何要开会的样子。显然,这是出了乌龙。但接下来,万历皇帝很生气,竟然扣全体官员的工资。一开始,万历以为反对来自张居正。张居正是他的老师,也是万历前期的掌权者。万历很长一段时间生存在其阴影之下。张居正死后,万历开始借打倒张居正,宣告自己的权力与权。黄仁宇写道,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第二篇的题目就是:首辅申时行。在这一篇里,黄仁宇细致地描写了申时行的工作,非常繁杂,非常沉闷,体现出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这些细致的描述。有没有人试图提高过帝国的技术?有的,这就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张居正的离开,是明帝国的重大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损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正德皇帝是典型的反叛者,是文官集团的挑战者,他屡屡跳出文官给他划的圈圈中就是这么的混乱。正好点了题:世间再无张居正。第四篇比第三篇更怪,篇名叫:活着的祖宗。黄仁宇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申时行在以外交的方式处理内政。内政仿佛就是一个多边关系,里面有不同力量的斗争,而申时行的责任就是保持平衡。第五篇,终于来位大众偶像了:海瑞。他全然无视官场的潜规矩,他极端的廉洁,他极端的诚实,有着道德上的洁癖。这样的人,就是古代社会最推崇的道德样板。但就是这样的海瑞依然无法挽救明朝。第六篇:戚继光-狐独的将领这一章大篇幅介绍了戚继光的戚家军是怎么练成的,他所有的努力,亦证明了他的成功在他的时代,是个孤例。尤其是他的成功依附着文官的成功。当谭伦、张居正这些支持他的文臣一个个离开时,戚继光的辉煌也就结束了。戚继光,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存在。最后一篇,一个思想家与乡绅的矛盾体:李贽-自相矛盾的哲学家。结论,只靠道德,这个国家是运转不起来的。这就是万历年间的七面镜子,黄仁宇用它照出了明朝,照出了中国的二千年。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一、“临川四梦的”讽世内容

“临川四梦”都本于小说,但比小说内容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传奇都增添了小说所没有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其讽世内容大致可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人性三个方面。

(一)官场社会之刺

做官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士子的梦想,因为出入官场就意味着拥有盛名、权势和利益。然而汤显祖对明代官场社会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临川四梦”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总体上否定了明代官场社会并给予了深刻的鞭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四梦”塑造了阴险毒辣的“权臣”系列形象。如《紫钗记》里的卢太尉、《南柯记》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郸记》里的宰相宇文融。这些权臣位高权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卢太尉将权力用来满足私欲,书生李益中了状元,只因未参拜他,就被贬为玉门外参军;他豢养特务和刺客,谁让他不满就陷害谁。段功和宇文融都与卢太尉是一类的人物。“权臣系列”表现了高层官场之黑暗。第二,“临川四梦”塑造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譬如《南柯记》中的府幕录事官,他自言“为官只是赌身强,板障。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第二十一出)他与手下的小吏都不务正业,贪赃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捞银子。《邯郸记》中的崖州司户则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贪赃枉法成了普遍现象。“四梦”刻画的贪官污吏,是对中下层官场社会的讽刺。第三,“临川四梦”讽刺了科场弊端。在汤显祖的年代,科场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科场弊端也是“四梦”的讽刺矛头所指。《邯郸记》中卢生便是通过结拜高官和行贿而一举获得状元的。《牡丹亭》中的识宝使臣苗舜宾不懂文字,却因能辨珠宝,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如同儿戏,因与柳梦梅有旧而判他为状元。科举考试的严肃性轻易地被消除了。此外,“临川四梦”还描摹了走裙带关系、徇私舞弊等官场丑恶现象以及一些官场陋习。如《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做的便是“老婆官”,凭其妻瑶芳公主的关系当上了南柯太守,二十年掌一方大权,地位显赫。

(二)时事政治之刺

汤显祖关心时政,在“临川四梦”的创作中讽刺了当代时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讽刺明政府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在《牡丹亭》中用了很大篇幅讲述李全夫妇作乱和杜宝平乱之事,但李全作乱之事与《宋史》很少相符,多为虚构,剧中李全怕老婆杨氏,杨氏掌握军政大权,杜宝通过贿赂杨氏才得以平乱并立下军功。汤显祖实乃借此人物与情节讥讽首相张居正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1]明建国后北方边地受到蒙古骚扰两百余年,隆庆四年(1570),边将上疏主张对蒙古首领行安抚政策,大臣对此意见不一,张居正等支持安抚主张,对蒙古首领俺答赐封,对深受俺答宠爱和器重的三娘子封为“忠顺夫人”。倡议此策的边将此升官,主战官员受到处分。汤显祖支持主战,写过多首诗明确表示对明与蒙古关系的关心及妥协政策的不满。二是讽刺明政府对日本关系上的无能。万历二十年(1592),日军出征朝鲜,朝鲜向明朝请求援助,明朝派军作战,不能决胜,直至七年后日方丰臣秀吉病死战争才结束,明朝大臣对日和战之争不休。《牡丹亭》中科考试卷的题目是对金策略“和战守三者孰便”,柳梦梅的回答名为主战,实为主和,“生员也无偏主,天下大势,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战;可战,可守,而后能和。如医用药,战为表,守为里,和在表里之间”(第四十一出),得到主考官苗舜宾的表扬。试答的内容乃借插科打诨嘲讽无能又虚伪的明政府。三是讽刺最高统治者之腐败。明朝中后期的最高统治集团对内忧外患视若无睹,荒于政务,日益腐败。如明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钧皆贪财好货登峰造极,《牡丹亭》以识宝大臣苗舜宾收集到奇异珠宝而受宠提拔为科举典试官;明武宗朱厚照好色荒淫,多次到民间抢夺妇女,《邯郸记》第十三出《望幸》编述唐玄宗东巡的情节对武宗南巡扬州掳掠民女之事进行讽刺,可以肯定,汤显祖“绝非随意点染,其矛头分明是对准明代皇帝”。[2]

(三)礼教和人性之刺

明统治者尊崇孔子,加强礼教,推崇理学,均为钳制思想,加强其专制统治。“临川四梦”揭示了礼教和理学对人的危害性,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压迫,它剥夺以杜丽娘为代表的女性正当的权利,通过妇女教育压制其思想,在行动上则严密禁锢,使女性完全沦为男性的工具;二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戕害,如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思想荒芜,迂腐可笑,他言必称教条,而其教条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四梦”还有对假道学者的嘲弄。《邯郸记》对假道学者的刻画尤为入神。卢生既得高官,既要贪享淫荡生活,但嘴里又要维护道学,他的下场是可怜的,纵欲淫乐使他一命呜呼。关于“临川四梦”礼教与理学之刺,学界论述较多,本文不多赘述。明代虚伪的礼教和理学统治,并未培育人性之善,反而彰显了人情人性的庸俗与丑恶,明中后期社会风尚不象前期那样朴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迷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风俗记》)。“临川四梦”对人情人性也多有思考和讽刺,如薄情负心者,这主要由《紫钗记》中的李益来表现。李益与霍小玉定下终身,但后来卢太尉挟持他并欲以女妻之时,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计抛弃小玉而依附有权有势的卢府,最后历经变故却仍然回到小玉身边,李益的软弱和薄情受到了感情和道德的双重批判。再如卑劣势利者,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人们在主角淳于棼和卢生得意时毕恭毕敬趋之若骛,失意时则唯恐避之不及。“临川四梦”还讽刺了人性的堕落。《南柯记》中的淳于棼、《邯郸记》中的卢生都演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富贵之时他们都丧尽了善美之性与羞耻之心,沦为腐朽没落的人,这既与黑暗龌龊的官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亦由本人的“恶”性所决定。

二、“临川四梦”的讽世特征

首先,讽世意识贯穿于“临川四梦”始终。“四梦”的创作时间从万历十五年(1587)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紫钗记》时作者三十七岁,作《邯郸记》时五十二岁,前后十五年。四梦的创作正是作者思想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临川四梦”一以贯之的讽世意识反映出作者持久的否定态度和批判精神。作者感受到种种丑恶的现实,失望逐渐加深,有时乃至产生绝望和幻灭的情感,这在后“二梦”的佛道倾向中可见一斑。《南柯梦记题词》中说到“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南柯梦记题词》),将世人寻常追求的目标都视为空虚,实际否定了现实人生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汤显祖是社会和时代的叛逆。但另一方面,汤显祖毕竟是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浸染,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信念根深蒂固,他的社会地位和礼教的修养都限制他,使他不可能与旧观念完全决裂从而摆脱其束缚。所以“四梦”中的讽世意识局部又是有所波动起伏的,有时是较为软弱的。这些复杂情形反映出作为士大夫文人和思想者的汤显祖心灵的痛苦和思想的矛盾。

第二,“临川四梦”对仕宦人生和官场有最多的表现,其讽刺矛头指向最多的也是仕宦人生和官场。做官原是汤显祖青少年时期奋斗的目标,他中年以后大部分时光都在官场度过,但是仕途并没有给他提供治国安邦、大展宏图的机会,他在仕途上颠簸多年后出局。仕途经历让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以及统治集团和国家机器的黑暗腐败。相对于封建礼法和传统文化,汤显祖对仕宦人生和官场的批判和否定是最彻底的。这既由他正直的个性和高洁的操守决定,也与他对官场的清醒认识和深刻体察有关。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逐渐转变和深化的过程。在“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对政治的嘲讽仅限于个别权贵,《牡丹亭》里有的高官如苗舜宾、杜宝并无十分可恶的表现,而到了后二梦里,贪官污吏都在官场中腐烂而不可自拔,本性并不很坏的人只要沉浸其中就被同化染黑丧失本性,《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和《邯郸记》里的卢生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症结不在个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质,而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风气。”[3]如果说“四梦”之首篇《紫钗记》的否定对象只是官场个别权奸的话,到了“四梦”之末篇《邯郸记》的否定对象便是整个官场;《牡丹亭》对时政的讥刺中还夹杂了些许对功业的期待,《南柯记》和《邯郸记》则完全否定了仕宦人生。汤显祖罢官回临川居家后,对官场人物往往不接待,“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4]

第三,“临川四梦”的讽刺是多指向的,不仅包括时事政治、官场科场,还有文化和人性,反映出汤显祖思考的广泛性。这显示了他对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深刻体察,也反映出他对更深远的问题的积极探索。由于其思考的广泛深入,汤显祖被人们列为思想家。但“临川四梦”是一组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的演绎,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和人生感受的抒发,这其中包含、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因为“四梦”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它在某些某些方面反而超越了当时的哲学思考。譬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寻梦”的行为以及陈最良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理学思想和礼教文化违背自然和戕害生命的真实面目,这比任何简单的批评和苍白的论证都要深刻。再如后二梦通过对社会丑恶现实和人性堕落过程的描摹以及梦醒成空的结果,揭示了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生意义的虚无性。当然这里有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临川四梦”讽刺的多指向特征反映出汤显祖多方面的广泛的思考。

三、结语

“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既是作者个性和思想的反映,也是戏剧传统精神和时代革弊的强力表达。汤显祖个性耿介,精神不欺,操守高洁。儒道释思想的混合使他既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包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参与,又具有距离意识。因而“临川四梦”虽然对社会现实集中描摹,敏锐地透视其中的丑恶人事并予以否定,但并不采取时事批判剧严肃写实与激烈的风格,而是采用“怪怪奇奇,莫可名状”(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合奇序》)的写梦手法,借助梦境外壳和讽刺笔法表达了他对社会世态和人性特征的感受与理解。从时代特征来看,明代中期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社会丑恶情形,促使晚明作家较多地强烈否定客观世界,暴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譬如色情文学和公案文学就盛行一时。就戏曲来说,明代中后期戏曲一反明前期粉饰太平、道学气浓的作风,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讽刺戏曲,内容丰富,讽刺的矛头指向各个方面。讽刺成了时代主题之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为一组传奇作品,凭借艺术大师的高水准创作,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其讽世意识正是时代主题的强力表达,部分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课题名称: 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学生姓名: 李南兰

学 院: 中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蒋晓城

xx年 2 月 26 日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 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以诙谐写悲凉以无情衬有情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创新点与亮点

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 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十年前的论文十年后查重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种是自写部分的论文论据与其他已发表的文章中观点有相似部分,假设你的相似观点文献已发表到互联网或者已经被我们资源库收录,系统检测到该段超过50%相似,就会被判断为抄袭。这种情况很少存在于毕业生论文中,因为只有专业的专家学者才会发表一系列的学术文章,引用了自己以前的创作当然不算超抄袭,又或者你和别人的观点相似,一个选题每年被数以百计的学生选用,观点雷同和相似也是有可能的。第二种:在自写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把以前学习过资料主观的判断为自己的知识和新观点,在表述的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相似,以及专业术语或公共常识在某段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都可能被系统查为抄袭。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当然是改重!改重!改重!难道是要任由这些部分拉高论文查重率吗?在Gocheck论文检测专家检测完毕后,第一时间查看检测报告。点击报告中“自写”标红部分右侧会显示原文抄袭链接,这个时候需要同学们仔细对比,发现到底是专业术语公共常识等问题还是客观的抄袭了。假设是前者只需要替换关键词,改变语序即可;如果是后者则需要重新改写这部分内容,或者采用断句法或者删减掉一些不影响正常论述的语句,当然前提是改写之后能够阅读通顺且不改变原意。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系统检测报告只是提供一个检测依据,最终判断是否算抄袭是由您单位决定的。我们的系统资源也是动态更新的,所以建议在在提交给学校/单位进行检测之前再使用我们的系统检测一遍,以保证你的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最后,祝小伙伴们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踏上新的征程!

本科论文十年后没事了。

原则上是毕业以后十年之内都有可能被再次抽查论文的,但是大部分论文都是在毕业以后一年进行抽查,如果毕业时没有发现问题,那么后期被抽到的概率就会非常小。但是如果后期被别人举报论文数据存在问题,那么就会随时被抽出来审查。

还是尽早检测论文查重系统,确保论文查重率没问题的比较好。实际上,本科毕业那会儿是会有抽查,而已经毕业工作的不会,查重也是要掏钱的。查重这个事情,没什么关系的,在校期间内没有毕业之前,查重率高了,学校也只会退回来重新修改,也不影响学分。

毕业论文是指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十年前的本科论文也要查重,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是从2009年开始。

都过了这么久了肯定会有变化的查重结果肯定不一样的。查询结果主要和查重算法以及查询时知网所用的数据库有关

论文题目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按中国传统纪年,是明神宗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英文版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法文版为《1587,Le Declin de La Dynastie desMing》,是一部史学专著。《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在美国所著,在国内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般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神宗朱翊钧在位前十年,励精图治,重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使得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但张居正死后,神宗逐渐暴露出其人性黑暗的一面,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以至于朝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朱翊钧的三十年“断头政治”,连“票拟”、“朱批”都完全停止,全国行政陷于长期瘫痪。《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清高宗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将万历皇帝的荒怠,联系到万历皇帝与文官群体在“立储之争”观念上的对抗。怠政则是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黄仁宇说:“他(即万历皇帝)身上的巨大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出确切的答复。但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那么1587年丁亥,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 《万历十五年》中,作者论述了许多有关国家兴亡的问题:张居正试图搞经济体制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他们全部失败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体制,是一个要求单纯,固定,永不变更的体制,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制,以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为基础,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朝廷的稳定、王位的安全是这种体制着眼的重点。一切行为的最后准则是意识形态所衍生出的一整套体系,以思想行动上的一致来保证整个体制可以依靠简单的一腔热血与几点原则就可以运作,这样的体制只能要求单一化,平均化,同质化,只能有单纯的思想,而绝不能出现脱离终极意识形态,甚至怀疑这一意识形态的行为出现,这也就直接引致了李贽的悲剧。意识形态提倡操守,提倡精神追求,不计较个人私利,讲求奉献和牺牲,鄙夷物质利益。这样,官员们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也成为必需,只能用精神力量补助着体制上的欠周全。本书论述万历,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又比如海瑞,这也是一个容易惹起是非的题目,15年前的一段公案,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在本书中专设海瑞一章,并不是要在这段已经了结的公案再来画蛇添足,而意在向读者介绍当日地方政府的一些形态。《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道,“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出版20余年来多次刊行而不衰,其读者面也早已不限于史学界,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史学工作者们思考的事情。黄仁宇先生是华裔美籍史学家,也是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他的学术特点在于对历史的宏观把握,虽然从一人一事入手,从一个年份说起,所要说明的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谓大历史观。如通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表现一个朝代的主要特征在对于人物历史活动的叙述中,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这大概也正是《万历十五年》获得众多读者的原因所在。

链接: 

问题一:人民的名义中提到的万历十五年是指什么 黄仁宇先生写的一本书 问题二:请教为什么是明史,是万历十五年 因为世界历史从古代向近代的转折点就发生在那个时代,中西方之间拉开差距也是在那个时代。 问题三:万历十五年中的引用私人是什么意思 这是有很多原因的,第一万历年是明朝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知名度较高,作者在写这多时间的时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二,万历年是明朝经济最发达的时候,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里面的事情内容也有依可写,内容更真实。第三,鬼怪小说大多都是借古讽今,引用前朝的盛世来鞭笞当下的时局,间接表达作者的心声。 问题四:万历十五年中的引用私人是什么意思 1587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问题五:万历十五年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不仅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简介:1587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这本书融会了黄仁宇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问题六:万历十五年的重要内容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问题七:五分钟读懂《万历十五年》:明朝衰败到底该不该怪万历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也是一本畅销学术书。可以说,在散文里面,它的历史水平最高,在历史里面,它的散文水平最高。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达到了“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地步。如果你希望给自己的标签加一个历史爱好者,那这本书是必读书。 那么,这个本书讲的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从名字上看,黄仁宇讲的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情,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黄仁宇先生以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来解释这一观点。 因为让领导先走的原因,第一篇是:万历皇帝。 开篇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万历十五年的三月二日,本来清静的大街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大堆官员奔赴皇宫。原来,传出来消息,万历皇帝要开会:午朝,所以大家拼命赶,迟到了要扣工资嘛。结果满头大汗跑到端门,发现没有任何要开会的样子,负责点名的侍卫将军也不在。 显然,这是出了乌龙,万历皇帝根本没有开会,所以大家拍拍 *** 回家了。但接下来,万历皇帝很生气,竟然扣全体官员的工资。 黄仁宇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显然,他是要告诉读者,明朝万历的管理已经失去了控制,连开会这种事情都组织不好了。 对此,万历皇帝当然勃然大怒。但是,这个庞大的机构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 很多史书把问题推到了万历皇帝身上,因为万历皇帝是有名的旷工皇帝。正是因为他开会不规律,所以才会出乌龙。 但黄仁宇先生并不这样认为。他说:看了我的论述,你可能对万历皇帝更多的是同情。因为万历同样是一个失去技术手段皇朝的牺牲品。 万历先生用大篇的篇幅描写了皇朝的礼仪,比如上朝时,万历戴着缀有十二串珍珠的冕,像戴了一块瓦片,极不舒服,但这是必须的,因为这象征着皇权。而皇帝绝大部分的精力,就这样用在维持礼的存在。剩下的一小部分精力,又要处理明朝官员无休止的争议。 这样一来,原本希望大干一场的万历就不得不发现,他只是一辆老旧车子上的零件,做着早已经规定好的动作,一旦想自己设计两个动作,这辆车子的其它部件就会集体 *** 。 一开始,万历以为反对来自张居正。 张居正是他的老师,也是万历前期的掌权者。万历很长一段时间生存在其阴影之下。张居正死后,万历开始借打倒张居正,宣告自己的权力与权威。 但万历很快发现,打倒张居正之后,他面对的是更为庞大的官宦集团。以前这个集团以张居正为目标,现在张居正倒了,只好把火力集中在万历身上。可以说,打倒了一个张居正,一百个张居正站了起来。 此外,黄仁宇先生还介绍了万历皇帝一个特殊的情况:他的婚姻生活。万历同志先是在自己母亲的宫里跟一个宫女王氏发生了关系,结果演变成狗血剧:泡妞泡成了老公以及喜当爹。宫女生下了常洛,是万历的长子。 万历很快就审美疲劳,爱上了一个称为淑妃的郑氏,并生下了朱常洵。万历试图册立朱常洵。因为这件事情,万历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文官集体发文章批判万历宠爱郑氏冷落王氏。 可是!我跟哪个女朋友亲近一点,关你们屁事! 无休止的礼仪,无休止的争论,无休止的指责,万历终于烦了。 黄仁宇写道,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题目是:无为而治。 让你们吵!老子不跟你们玩了! 有一个人说,不行啊,这个游戏还得接着玩,这个人叫申时行,第二篇的题目就是:首辅申时行。 在这一篇里,黄仁宇细致地描写了申时行的工作......>> 问题八:如何看待《万历十五年》在《人民的名义》里的作用和意义 《万历十五年》作为剧中腐败的对照和高玉良人物设定的核心,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多次被提及。传《万》也被反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常常提及。《万》之于《人》如太虚幻境之于《红楼梦》,后者的论述框架隐含于前者,同时也折射了作者对文本意义和现实的深度思考。《人》剧虽重于揭露官场潜规则和腐败现实,但对中国政治通过戏剧构造表达的抽象反思也值得深入讨论。而《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和框架。 问题九:万历十五年中的利部鸿肿寺指什么意思 吏部鸿胪寺吧 《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 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鸿胪寺 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 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 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 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 问题十:万历十五年里面说,“研究马尾巴发难”,是什么意思( 硫酸殖屏w

两声欢呼,一声倒彩——《万历十五年》三十载印象记 1986年,徐友渔等人到英国留学,大使馆发了一本书,说:“你们以前学习的历史不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现在国门打开了,如果你们和外国人说话,是会闹大笑话的。”这事让徐“一辈子都能记得住”,因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以前对中国学生灌输的历史知识是多么地片面、多么地有问题、多么地苍白无力!” 时至今日,虽然灌输式历史教育依旧存在,但历史阅读却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改变中引潮流之先的,是一本篇幅不算很大的历史书:美籍华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自1978年黄委托朋友联系国内出版社算起,至今三十年,这本书毁誉随之而誉日盛。回顾本书三十年印象,借黄仁宇的话来说,是“两声欢呼和一声倒彩”。 两声欢呼 第一声欢呼来自于中文版出版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第一位应属黄仁宇1937年就读长沙临大的校友俞哈维。俞任职IBM,还是华人赫逊河中部联谊会的会长。他可能是最早看过《万历十五年》的人,并在联谊会上讨论过这本书。 1978年夏,俞到中国,黄委托他寻找《万》的出版商。要知道,该书英文版(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因其风格独特而在英美出版界处处碰壁,中文版是黄一个秘而不宣的希望。这个希望不曾落空,俞在北京的亲戚黄苗子愿意将之推介给中华书局。 1978年的中国刚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能否接受一个外国人的著作尚是问题,此问题可以严重到关系所谓的“政治立场”。黄苗子于1979年5月23日致信中华编辑傅璇琮推荐《万》稿,虽然傅提出“原则上接受出版”,但“怕肯定得太过分,出政治问题”,而一位书局领导则认为“何必出外国人的书”,“不宜接受”。幸亏副总编辑赵守俨一语定乾坤,《万》稿才得以出版。 可据黄仁宇自述,早在1979年3月27日,俞电话告知他中华“原则上同意出版这本书”。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黄苗子受托推荐书稿的事情还有两人知晓,金尧如和陈翰伯。这两位都是阅历丰富的老革命,金任职商务印书馆(1978年底改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后因故去国),陈为出版局代局长。金对黄说,只要稿子可用,就尽快出版,“这样做将对国外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而且陈也同意他的主张。金、陈两位的意见自然分量较重(傅的审稿报告也说:“对于外籍学者,国内能出一本书,能产生好的影响。”),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黄仁宇能提前得悉中文版的命运。 第二声欢呼当然始自《万历十五年》出版之后。1982年5月,《万》上市。人们初读之下,可谓有“惊艳”之感。读者群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广泛性:从学者到学生,从作家到企业家,都从《万》中读出了味道。 一般人的印象,《万》问世之初没有在大陆史学界引起什么积极的反响。这不太准确。社科院研究员刘志琴(1960年复旦历史系毕业)说,这本书“在中华书局出版不久,我就读了这本著作,并深深地为这新颖的题材和写法而吸引”,“这本书像是闯出来的一匹黑马,不容得人们不正视。怎样评价这本书一度成为明史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能在学界成为一个话题,可见是引起了多大的关注,内中必有一些肯定性的意见。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回忆:“八十年代,我初读《万历十五年》时,惊异于历史还可以这样表现,俯心低首引为模范表率,与诸位致力于新史学的同道相互激励,有意一起来开创新的史学的未来。”这是一群活跃在北京高校的青年学者,有李零、阎步克、刘北成、高王凌等人,在八十年代中期“史学危机”的呼声中曾试图在史学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突破。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公开谈论《万》,如商传、萧功秦、赵世瑜、樊树志、毛佩琦等,很多人还不止一次推荐。可以说,《万》在大陆史学界逐渐得到认同。 八十年代高校里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很多人对《万》“一见钟情”。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那时在陕西师大历史系读研究生,他说:“初读《万历十五年》,如受电击,至今记忆犹新。”科技史学者江晓原的回忆更有意思:“1982年我正在读硕士研究生……我读了许多前人的论文,不幸的是它们经常令我昏昏欲睡……‘难道我也要以写这样的东西为业吗?’我多次暗暗自问,感到有些沮丧。就在这彷徨犹豫之际,《万历十五年》出现了,它象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华东师大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曾对媒体坦言,他在读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时读到《万》,“就在我从事学术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几乎是模仿着这本书来写自己的处女作”。一直以来,黄仁宇的书往往是大学课堂上的推荐读物,比如上海师大02级历史春季班就有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万》和《中国大历史》,笔者也是在九十年代初上大学时因老师推荐《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而知道黄的大名。 实际上,这本书对学者而言,影响所及并不限于历史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梁治平总结自己的学术之路时谈《万》:“他的书绝没有大陆一些历史著作中常见的那种傲慢、自负,甚至张牙舞爪、盛气凌人。我欣赏黄氏的学者风范,因此,当我在1987年夏天着手写《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一书时,有意将我在《万历十五年》中感受到的那种史学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历史叙述中去。”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在其学术叙录中也谈到《万》启发了他心中中国百年文学的构想,并不止一次介绍给学生读。 八十年代《理论信息报》曾调查“作家最近读什么书”,当时最红火的文学作品仅仅出现一次,而《万》却同时列在两个作家的书目中,可见《万》在面世初期就已具有可观的影响力。有两位读《万》的作家不能不提:王小波和王朔。王小波评《万》,幽默中不乏严肃:“旧的好书总比新的烂书好”,《万》“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是怎样作人做事的。……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 可能谁都难以想到,给人玩世不恭之感的王朔也是《万》的拥趸。王朔说,他年轻时以为历史不过是故纸堆,再加上“学习《中国革命史》带来的后遗症”,所以“对历史书望而却步、敬谢不敏”。迟至1995年他才因谢冕的推崇而买了一本《万》,孰料一读之下,大为感慨。他写读后感说,《万》“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更为难得的是,他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书不好看,是因为“僵化的思想局限了人们的视野。……高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消磨了历史学者的个性和勇气,是他们对历史学方法缺乏反思和创新精神,因而造成历史学著作的死气沉沉”;他还反思一些人常常挂在嘴边的“稳定意识”,即便有其苦衷在,但若“为了稳定安全而一味地采用保守措施,实是一种逃避和牺牲”——他不无忧虑地追问:“在现今这个我们自称着繁荣稳定、歌颂着太平盛世、表面上生机勃勃的社会,用黄先生锋利的刀一划,是不是也会发现皮下种种腐烂的肌肤和筋络?……看传统政治对经济影响的历史教训,我们还想借着安定团结的幌子拖延逃避几日?”他提醒人们:“我们的改革,自经济政策的修补开始,渐至结构调整,至经济体制,然而最终总会落在政治体制。”虽然他说自己“见识短浅……只能随便说说,表明自己看书后确实思索了而已”,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篇相当到位的读后感,甚至比其文学作品更值得我们重视。 企业家读《万》,别有风景。明基公司曾文祺从学生时代起读《万》,二十年间读了五遍。他把《万》与组织管理结合起来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从《万》中汲取智慧的企业家还有:统一集团罗智先、中国宽带基金田溯宁、万科王石等。 近年来,历史写作热闹一时,其间也不难发现向《万》致敬的作者,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吴思、李亚平、易中天等人。他们的作品销量可观,但平心而论,都很难拥有《万》书这样深远的影响力。至于其他历史写作者更不足论,大多数仅仅是将旧史书中的故事俗讲一遍而已,流于权谋心术之类——帝王将相们往往精于此道,弄得中国史充满了阴冷感;从历史学权谋,对培育公民有害无益。 二十多年来,《万》越卖越火,跟口碑效应不无关系。早年读《万》的年轻一代如今不乏专家闻人,《万》因他们的推荐而频频见于报端,而网络更方便了读者交流,这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触这本书。目前当当网上三个版本的《万》,销售以数万计,而读者评论已有八百六十多条,绝大多数好评。普通读者的欢呼,真实可感。《深圳商报》评论说:《万》“三十年来的一版再版,就像一杯功夫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累积,影响力从学界到民众逐步传播扩散。” 一声倒彩 从学界到普通读者,对《万》喝倒彩的,虽然不如欢呼多,但也大有人在。 上海师大教授萧功秦回忆,《万》“出版后不久,我曾求教于一位史学前辈如何评价此书,那位师长淡淡地说,那个人不过是个解放前的记者而已”。黄仁宇1964年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这位前辈却视而不见。 不以学术研讨为依归,而拿出身背景来褒贬,大概是大陆史学界的某种特色。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所撰《琐忆黄仁宇》一文便是因此而引来多位网友的反驳。王、黄二人的分歧,与其说是二人脾性的不同,毋宁说是两种社会特质的冲突——一个提倡敦厚温柔,论资排辈习惯浓厚;另一个崇尚个性至上,儿子可以直呼父名。 笔者寓目的学术层面上的批评文章当属潘叔明、许苏民《<万历十五年>对李贽著作的误读》(《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该文对《万》书李贽一章的史料运用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驳正,但不足以据此推翻本章的论述。 近期,中央民大教授陈梧桐写有《<万历十五年>质疑》,指责黄仁宇的历史观“不科学”,源自中国“停滞论”,并以论带史,违背史学研究原则,乃至将黄对个别史料的误读斥为歪曲、篡改史料,称《万》“作为学术著作尚不够格”。通篇读来,情绪多于理性,“篡改”、“不够格”云云显系夸大之词。 鲁迅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以笔者多年的编辑经验,其说甚是,所以笔者赞成有的放矢的批评,不敢苟同上纲上线的批判。笔者还以为,凡事拿“科学”来贴标签,本身就不科学。英国物理学家James Jeans和认为,科学本没有一个客观标准,物理世界不过是人们思想中的构造,因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形成的”。美国科学家莫里斯•戈兰撰《科学与反科学》更是全面揭破了科学界存在的冲突、神话和欺,写出了把科学当作宗教来崇拜的可笑和荒唐。美国作家科林•埃文斯在《证据》中描述了许多大案中所谓“医学和科学证据”如何导致法院误判。说到底,是人在活动,而不是天使。历史观是一个主观性更强的范畴。君不见,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研究却在所谓的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弄得雷池遍地,了无生气,历史教科书更是“只剩下四大发明,赵州桥,陈胜吴广,再加上个张骞通西域”,让人们“与自己的历史中断了精神上的联系”(萧功秦语)。有鉴于此,南京师大附中张建波认为《万》具有“优美的文笔,别样的历史解释,宏大的历史观念,深切的现实关怀”,“特别是能激发我们老师和学生思想的渴望”,呼吁“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读读《万历十五年》”,希望“教科书不再是一种思想主宰”,“学生经过教育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人”。 国内学者反感中国“停滞论”,固然出自民族情感,但反驳乏力。大致说来,落后论是从国际比较而来,而进步论则着眼于自身今胜昔——自家以马拉火车代替步行,而人家却已进入了磁悬浮时代,如何比较更有利于改进? 与中国传统史观倾向于道德褒贬不同,黄仁宇的历史观着重从技术上解释历史,其中的核心词汇“数目字管理”常被误解。连称赞《万》的学者名流也不例外,如葛兆光与田溯宁都将之等同为“数字化管理”,王小波视之为统计数字,并质疑“数字可以是假的”。网友“维舟”撰文论证这是一个伪命题。该文旁征博引,把“数目字管理”解释为“标准化管理”,论证由此会带来集权化以否定之。这些理解望文生义,或强作解人。黄仁宇研究明代财政时,早就强调明代官员窜改数字以及因袭成例的习惯,而有些地方的明初土地清册居然沿用到民国年间。《万》展现的就是一个封闭的官僚阶层如何扼杀了任何积极的因素,“不容许、不提倡各地方不平衡的发展”,黄对集权化的弊端不可不谓认识深刻。 实际上,黄的“数目字管理”是指整个社会资源均可如实计算,整合进一个记录系统(核心是正规的产权制度),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换:“如果社会可以接受财产权绝对且至高无上,一切就可以加加减减,可以继承、转移及交付信托。因此,物质生活的所有层面,不论是私人或公共,就可以在数字上处理。财富的可交换性利于财富的累积,创造出动态的环境。”这是真正的商业社会,市场不是原始的“自我实施型市场”,而是现代的“社会规划型市场”,不仅有可靠而界定清晰的财产权利和个人权利,而且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每一件资产及其增减都能及时更新在案,并可任意分割、组合,迅速转化为资本;政府保护财产与交易安全,但不许任意介入财产分配。在这样的社会,不提倡道德高调,而是鼓励个人创造,财富积累快速惊人,但贫富差距逐渐缩小;司法独立公平,信息真实透明,贪官与奸商难以生存;人们拥有权利,但不乞求特权。(可参阅曼瑟•奥尔森、凯斯•R•孙斯坦、赫尔南多•德•索托等人的著述。) 尽管黄仁宇一再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敷设高层与低层机构之间的法律与经济联系表示乐观,但笔者未敢轻许。漫步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如实申报普查资料,真实反映经济全貌”的标语,可以想象我们离“数目字管理”仍有相当距离,而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也表明今天与传统中国还有着几分相似。 这篇印象记已经很长,最后交待一下题目的由来。1952年9月,黄仁宇进入密歇根大学主修新闻学。在系主任威斯理•莫勒的“法律与新闻”课堂上,气氛轻松活泼,黄总结说:“在美国,三声欢呼还不够好,应该是两声欢呼和一声倒彩。”这是一种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的氛围——何时我们的历史课堂也能如此而一改灌输之习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