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高压物理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高压物理学报官网

这是投期刊的正常流程。投高压物理学报时,专家首先会进行第一次审核,如果觉得你的文章还不错但是有一些需要修正的地方会给你退修,然后等待复审也就是第二次审核,基本上按照意见认真修改都会给你通过的。高压物理学报杂志,双月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学术动态等。于1987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

高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在高压作用下的物理行为的一门学科。高压是一种极端条件,泛指一切高于常压的压力条件。但是有两点需作说明:一是高压物理研究往往伴随着温度的变化(高温或低温);二是在进行这一研究时,有时也可能得到受压物质在负压下物理行为的信息。高压物理的研究对象多数是凝聚态物质,所以,高压物理学实际上主要是指在高压这种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学。高压物理被划为一门学科还因为高压力的产生和高压下各种物理行为的检测,都需要发展特殊精巧的专门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高压物理学的发展简史最早的高压物理实验可以追溯到1762年,坎顿对水的压缩性实验。但直至19世纪末,阿马伽创建了活塞式压力计,并打下了压力计量基础以前,高压实验基本上仅限于对液体压缩性的观察。之后,塔曼利用体积随压力变化时所出现的不连续现象,以测定固体的熔点与相变点,开创了高压相变的研究。理查兹于1903年改进压缩率的测量方法,证实原子的可压缩性。在以上的近150年间,高压物理一直是在五千大气压以内的范围中进行的,这是高压物理的草创时期。1906年以后,布里奇曼进一步推动了高压实验技术的发展,并对固体的压缩性、熔化现象、力学性质、相变、电阻变化规律、液体的粘度等宏观物理行为的压力效应进行极为广泛的系统的研究。雅各布、劳逊发展了高压下物质X射线结构分析技术;劳逊与纳赫特里布研究了固体中原子扩散的高压效应。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以原子行为为基础的高压物理的研究内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合成地质上与工业上有意义的许多人工晶体,如石榴石、蓝晶石、金刚石等,又发展了新的高压实验技术。高压下的固体物理研究则开始从侧重固体的宏观热力学性质深入到研究固体中的互作用与电子运动规律等的压力效应。德里卡莫研究了高压固体光学性质,开辟了高压下固体的电子谱、碱金属卤化物的色心和杂质光谱、络台物与螯合物中过渡金属的离子光谱、稀土盐类光谱、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谱,以及荧光衰减等的电子过程和相变动力学的高压研究。高压中子衍射、高压核磁共振、高压穆斯堡尔谱等研究也相继开展.与此同时,由利用炸药爆炸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动态高压技术,从一般的接触爆炸技术发展到飞片技术,又研制成功了新的轻气炮技术等,使压力达到数百万大气压以上。这是高压物理较迅速发展的时期。到70年代,激光技术、同步辐射以及金刚石压砧高压技术的出现,推动了高压下固体喇曼散射、布里渊散射、快速X射线结构测定等技术的发展,用于揭示固体中相互作用、运动模式、相变机制等研究。静态高压技术突破了百万大气压;动态高压技术又通过地下核爆、电炮、磁通压缩、轨道炮等新技术的发展,把压力进一步提高到数千万大气压。并且取得一批固体材料的压缩性数据。高压下物质的物理变化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凝聚体,在高压的作用下,体积要缩小,原子或分子的间距要缩短。表示一定温度下,物质体积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式称为该物质的等温状态方程。它既表征物质的重要的热力学性质,又反映组成的原子或分子在相互接近时互作用特征的变化信息,是高压物理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实验测定物质等温状态方程主要是利用静态高压技术:一两万大气压以内,借助于超声声速的测定,能得出较精准的密度体积关系;直接测量不同压力下物质的体积变化,可以获得五万大气压以下的密度体积数据;20万大气压以下,晶态物质的密度体积关系可通过点阵常数的测定取得;50万大气压以上物质的密度体积数据,目前仅能借助于动态高压技术测定。上述三种压缩特性数据可以通过理论方法互相换算。在压力作用下,物质的体积收缩,同时其自由能改变,这时受压物质也会发生结构形态的改变:本来是液态的物质会凝固结晶;非晶态的物质,其晶化规律可能改变;原为晶态的固体,可能发生晶体结构上的或电子结构上的变化;在很高的压力下,半导体、绝缘体乃至分子固体氢可能成为金属态等。这些现象统称为高压相变,它的变化机制与过程是高压物理研究中的一个极为丰富的探索领域。高压下的X射线衍射实验、中子衍射、核磁共振、穆斯堡尔谱、喇曼散射、布里渊散射、光学制温,以及超声测量等是提供高压相变信息的有效方法。物质在高压相变时常伴随着物性的改变,因此,高压下各种物性的测量也常被用于高压相变的研究。考察高压力作用下凝聚体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是高压物理中另一个十分宽广的研究领域。决定凝聚体物理性质的,除组成原子的类别和晶体结构形式以外,结构缺陷、物质中原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物质具有这种或那种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凝聚体的物理性质是在有大量原子、大量电子参与下所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它深受外加压力的影响。高压下固体中的中子非弹性散射、喇曼散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测量,以及固体的力学、电学、磁性、超导电性等宏观物理量的测量,是研究高压下固体物性及其集体现象的常见实验内容。高压物理实验技术发展高压物理实验技术方案的新构思,是和高压物理研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环节。高压物理实验技术包括高压力的产生技术与高压下各种物理测量技术,大体上分静态高压与动态高压两大类。静态高压的产生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选择的压力范围采取的技术各不相同,但所依据原理基本上是四个,即无支撑面密封原理,压缩封垫密封原理,大支座原理和材料强度随压力增高的效应。根据这些,解决了高压的密封问题和克服了材料有限强度的限制。目前静压高压达到百万大气压以上,动态高压已达数千万大气压的水平,虽然如此,在这个压力范围内受压物体中原子结构的压力效应仍不是十分显著的。在这样高的压力下,由于静高压研究中允许使用的试件用量极少;动高压实验中的试样和装置会彻底损坏,允许进行物理测量的时间又极短,都使得提供物理信息的实验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对高压物理实验新方案的探索,也是进一步发展高压物理研究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物质在高温高压下,通过相变形成的新结构往往能以亚稳态长期保存在常温常压下。利用这一点,可以获得新的人工合成材料。石墨在高温高压下转变成金刚石就是其中一例,人造金刚石已能大量生产,并在相当大的工业应用范围内替代了天然金刚石。高温高压合成的立方氮化硼具有类似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它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但耐热性却优于金刚石,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天然的立方氮化硼,它非常适合于制备切削刀具。高压在探索其他类型新材料上也显得十分有用,在实验室里,数万大气压能使赤磷变成具有半导体性质的黑磷。高压下加热非晶物质能制得平常难以得到的超导亚稳合金等。研究材料在高压下的力学行为表明,常压下表现为脆性的材料在高压下可能有良好的塑性。这一效应使得有可能利用高压挤压技术,将某些特殊材料加工成异形截面的棒材。利用冲击高压的作用,使金属的结构发生变化,诱发各种缺陷的产生、发展和运动,可以达到特殊的加工硬化效果,这一效应也得到了实际的工业应用。

个人觉得不好投。其中有关系的和文章水平高的例外,一般来说还是比较难中,审稿周期关键还是看审稿人处理稿件的速度,反正整体速度偏慢。但应该会比中国科学好中一点。

高压物理学报是ei吗

SCIE收录、EI收录刊期: 半月ISSN: 1000-3290数据库收录: SCI-E,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期刊名: Acta Physica Sinica | Acta Phys Sin简介: 重点刊登凝聚态物理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原创性、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快讯须含有首创性成果。 《物理学报》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33年,原名《中国物理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1953年易为现名。《物理学报》被SCI-CD,SCI-E,Scopus,CA,INSPEC,EI,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1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8589次,其被引频次连续11年居中国物理类期刊之首。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你说的应该是《物理学报》吧,该杂志是中文核心,SCI, EI,收录情况如下:

《物理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SA 科学文摘(英)(2011)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16)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EI 工程索引(美)(2016)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生物物理学报官网

本刊设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热点与进展、研究快报、学术论坛、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生物过程、生物物理学这些都可以,不过,只有微生物前沿是本武大核心期刊,其它的是普刊,但是都录用率很高

植物病理学报官网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病毒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蚕业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草业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茶叶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动物分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动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分析化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核农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环境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昆虫分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昆虫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林业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棉花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农业机械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气象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热带作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物工程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水产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水生生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水土保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土壤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微生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畜牧兽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遗传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应用生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园艺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杂草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真菌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保护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病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病毒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分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生理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植物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粮油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兽医学报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农学国家级重点期刊 作物学报

始于1913年,当时北京农商部中央农业试验场成立植物病虫害科,由章祖纯主事。初创阶段的研究工作,大多为病害调查研究和病原真菌分布的记录。1916年章祖纯发表的“北京附近发生最盛之植物病害调查表”,为中国自志作物病害的第一篇调查报告。随后,各地植病工作者先后开展了有关地区或各类作物病害的调查,如邹秉文、邹钟琳于1918~1920年间发表的“中国病菌闻见录”;朱凤美1925年“中国植物病菌所见”,记载7省真菌82属245种至1916年,许多省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其中有的试验场设有病虫害课。1922年,江苏省昆虫局成立,后并入1931年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1933年该所建立病虫害系,负责全国植物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病害部分由朱凤美主持。

中央农业实验所吴昌济于1933~1935年间检查了全国23省麦种1022件,先后两次发表国内麦类黑穗病分布调查,明确麦类7种黑穗病及其分布。何畏冷于1935~1937年间三次发表广东果树病害汇志,记载各种果病83种。1932~1939年间戴芳澜发表了9篇《中国真菌杂录》。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回南京,并在北平和吉林公主岭分别建立了北平农业试验场和东北农事试验场,都设有病虫害系病害研究室;大部分省级农业改进所、农事试验场也都恢复。1949年,以北平农业试验场为基础,成立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在该所基础上扩大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改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后又改建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东北农事试验场则改建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农业科学研究院,大多数成立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病、虫、草和药剂的研究工作。1952年农业院校调整以后,各农业院校均积极参与病虫杂草防治以及农药的研究;为开展全国性和地方性病虫害的研究、防治工作,有些农业院校还建立与病害有关的研究室和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了植物保护研究所,于1980年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该院的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情报所等也配合从事有关植物病害研究和资料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在全国主产区设立相应的专业研究所,如中国水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烟草研究所、甘薯研究所和马铃薯研究所等,也分别研究农作物病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内设真菌植病研究室,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应用真菌研究所。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微生物研究所,撤销应用真菌研究所,内设真菌分类学研究室。

植物病理学学科发展最早的是真菌学。戴芳澜去世后,1976年由其学生整理的巨著《中国真菌总汇》(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列举中国真菌7000余种,是中国真菌分类的大型参考书。1933年,中央研究院增设动植物研究所,设有植物病理研究室,由邓叔群主持。1939年,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出版邓叔群《中国高等真菌志》,记载1391种,其中3个新属,116个新变种,1940年又出版该著作补志,26属46个种。196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邓叔群的《中国的真菌》是其一生真菌学研究的总结。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病害调查,发展到将于近期(1994年)完成的二十多卷的《中国真菌志》,从一个方面反映中国真菌学的研究水平。中国真菌学会于1980年成立,出版《真菌学报》。真菌病害的种类多,危害性大,许多是中国研究的主要的对象,如禾谷类的锈病、黑粉病、白粉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多种作物的霜霉病,炭疽病,以及多种腐霉属、疫霉属和镰刀属真菌引起的病害。

中国细菌病害和病毒病的研究起步较迟。俞大绂教授于1936年发表的蚕豆茎腐病是首次发表的细菌病害,1950年以后在俞大绂教授指导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工作,方中达和任欣正于1993年完成《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志》,列举中国细菌病害百余种,其中有些是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种。植物细菌病害在中国研究最多的是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各种植物的青枯病,冠瘿病和柑桔溃疡病,大白菜软腐病和马铃薯软腐病等。植物病毒病在中国最早研究报道的是俞大绂教授于1939年发表的“蚕豆温性花叶病”。从5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都开展病毒病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有大豆和蚕豆等豆科植物病毒病,水稻和小麦的多种病毒病,大麦的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以及各种蔬菜和果树的病毒病。90年代初以来,类病毒病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同时,新发展的一些学科如病害的生物防治,生物技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植物病害问题,也都取得进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支原体及支原体病害也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据初步统计,中国植物支原体病害已发现50多种,有的支原体病害如桑萎缩病、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已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此外,螺原体的研究也逐渐开展。对植物线虫及线虫病害,开展了全国普查,研究工作有新发展,其中松材线虫的发现和实施检疫,对保护松木做出了贡献。对大豆胞囊线虫,甘薯茎线虫以及根结线虫,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90年代初,几乎对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都有人进行研究,报道了不少新种。

中国早期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以麦类黑穗病为主。1919年,邹秉文在南京近郊指导农民用温汤浸种防治麦类黑穗病。从1925~1929年金陵大学推广系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省推广碳酸铜拌种防治大麦、高粱及粟的黑穗病,防治面积达39400多亩,深受农民欢迎。1929~1933年,俞大绂等发表研究大麦条纹病、坚黑穗病研究成果,用有机汞粉剂和碳酸铜粉处理种子。1935年,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由戴芳澜主持,1937年内迁昆明后,俞大绂,周家炽,裘维蕃,相望年,王焕如,方中达等十余人先后在此工作。除戴芳澜主持的真菌学的研究外,俞大绂领导麦类三种锈病,杆黑粉病和腥黑穗病生理分化的抗病育种工作,以及蚕豆病害的研究,部分内容发表于1945年的美国植物病理学报。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回南京后仍由朱凤美主持病害工作,防治方面主要是推广碳酸铜粉防治黑穗病和应用线虫汰除器防治小麦粒线虫病。1940~1945年,朱凤美发表多年来系统研究小麦线虫病结果,被公认朱氏所创建的线虫病麦汰除机防效最佳。

1950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对主要作物病害的研究和防治,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最突出的是抗病育种工作受到重视,植物病理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取得显著成绩,诸如小麦条锈病抗性和生理小种的检测,水稻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纹枯病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棉花抗枯萎和耐黄萎品种的育成,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抗病育种工作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由此中国的植物病害防治工作,从早期的种子处理,到后来推广的大田喷药,发展到充分利用抗病品种。时至今日,与农民谈论病害防治要求时,大都提出希望能提供抗病品种。另一个趋势是认识到病害的防治应以作物的生产为主体,应该注意其防治的经济效益,唯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这样,也就促使植物病理工作者认识到哪些防治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方法是难于推广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众路线,对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系统,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上的重大病害问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防治,取得明显的成就。在60年代,一度严重危害的如小麦条锈病,杆锈病和白粉病,苹果的腐烂病和炭疽病,棉花的枯萎病,黄萎病和苗期病害,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和纹枯病,水稻的病毒病以及甘薯的黑斑病等,大都得到控制其危害。有些病害如小麦的粒线虫病和许多黑粉病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消灭。

1978年底以来,农林部先后恢复了植物保护局、植物检疫实验所、农药检定所,增设病虫测报站;各省地县也相应建立健全了植保组织机构;1982年改建的全国植保总站(含全国病虫测报总站)掌管全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据1989年统计,全国各省市都建立了植保站(或植保植检站),属省级站为40个,计划单列市与地区级站313个,县站1929个,拥有各级植保技术人员万余人。1970年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植保机构也均大为加强,相应地充实了植病部分。

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国家,如何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赋于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进入90年代后,国际上对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和前途展开的讨论,认为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外,应该投入更大的力量,防治当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病害,以保障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确切说,两者,都没有。。我是论文代理。。。

动物学报官网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动物模型类研究,若发表SCI,可以到这个ICBB征稿网站看看,除了动物模型领域研究,还包括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SCI;动物养殖、畜牧科技,饲料与营养SCI;水产科学、水产养殖与渔业SCI;动物疾病,兽医与动物医学SCI,动物免疫及疫苗SCI;动物来源的制品、食品SCI;及其他动物科学领域研究SCI发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1 动物分类学报C 2 动物学报 C 3 动物学研究 C 4 动物学杂志 C 5 古脊椎动物学报C 6 四川动物 E 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C

水生生物学报,海洋科学,动物学报,水产学报1、动物学报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杂志,虽然在80年代中期被踢出SCI,目前尚未恢复,但是感觉动物学报比某些SCI杂志还难投中,而且修改特别细致,本人前年的一篇文章,一来二去在编辑部和本人之间往返了6次,耗时1年2个月才发表。如果做水生海洋的战友的文章偏重生态、生理和行为学方面,不妨试试动物学报,但是实用性太强的文章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目前动物学报的英文稿开始增多,希望它能早日回到SCI的怀抱。2、水生生物学报水生生物学的权威杂志,但是往年很多国内高校的相关学者对其颇有微词,原因是该杂志几乎成为武汉水生所的所刊,1期刊物往往绝大部分是水生所的文章,而外部的文章发表不仅难,而且发表周期太长。我们实验室有过一篇文章等2年多才发表的记录,从此基本不投该刊物。近年来该刊水生所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改观,发表周期也有所缩短,希望它能早日呈现百花齐放之胜景。3、水产学报水产类杂志的一级学报,也是目前较为活跃,文章档次上升很快的一个杂志,倒退10年,水产学报与水生生物学报尚不能相提并论,目前水产学报已经成为水产研究领域的前沿杂志,已经与水生生物学报并驾齐驱,而且与水生生物学报相比,水产学报发表周期短,是广大学生战友发表高档次中文文章的好杂志。目前我们实验室如果有中文佳作,一般都投往水产学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