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利用兽骨打斗的部落间争斗发展到以步枪,手榴弹、大炮等为武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到利用飞机、导弹、潜艇等海陆空并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想,战争将使人类文明后退。我无法预知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是怎样,而我深信,第五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必定是木棍和石快,那时的战场情景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一片荒芜的戈壁中,有一小片枯黄的树林,其中有一方小小的水面。 几百个蓬头垢面的未来人正手持石快、木棍互相打斗。大炮消失了,坦克消失了,飞机消失了导弹、潜艇也看不到了! 这一切都因为能源矿产枯竭。人类曾经拥有的、引以为自豪的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 在遭受过战争毁灭性破坏的地球上,拥有一片净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以肢体、棍棒和石块为武器的战争,这就是第五次世界大战。 人们为争夺土地、水源、阳光、食物,用最原始的方式战斗着。 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努力,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由于人类的贪婪、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没有尽头的战争,使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霎那间灰飞烟灭。人类社会又复归到原始状态。 战争是以文明来消灭文明,发动战争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无休止的战争终将毁灭人类! 当我每天从电视上看到地球上不同地方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流淌着死伤者的鲜血,高达宏伟的建筑在炮火中轰然倒地的画面,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忧心如焚。 仰望苍穹,人啊,为什么要屠杀同类呢? 我憎恨战争! 我期待和平! 我期望战争从地球上绝迹! 我期望人类在和谐相处中创造、共享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论文正文
要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要求
以毕业论文为例,现说明论文正文版面格式:
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
②汉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正文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12号,标题汉语采用四号黑体,标题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倍行距;
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
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
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汉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10. 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
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
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范文我没有,不过我有点材料,看看你能不能用到.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它是由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有人说“战争是一场发昏的游戏”,很有道理,为了发昏者的利益,成千上万无辜者丧失家园乃至生命。尽管说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善良的人们提到战争,总会将它与血腥、残酷、痛苦、灾难连在一起。也因为如此,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共识。本单元作文训练的主旨就在于引导同学们重温历史、认识战争,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 战争,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和平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所理解的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只能从电视上接触一些,通过反映战争的电视剧,以及报道国外战争硝烟的新闻报道来了解一些。因此,对于大而远的战争话题,在谨防学生把它写空洞化,议论化。防止空洞化,议论化,就必须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有依赖具体的故事情节,你的所感所想才不会显得空洞无力,才会觉得你的所感所想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就是常说的“化大为小”,以小映大。要写好这一主题的作文,收集资料,使用资料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你的资料真实、具体、感人,你才有写好作文的可靠保证。理论指导不多说了,说了也没有用,老方法——范文引路,边走边谈。【典型范文一】 : 放飞心中的白鸽①在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时候,一个画面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一名伊拉克小男孩躲在角落里,惊恐地看着面前的侵略者们。这名小孩的妈妈在战争中不幸遇难了,离开了她唯一的孩子。②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使国家民族丧失了人权与尊严。多少年来,人们诅咒战争,渴望和平。(此句太快接上,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还没有展开叙述,一下就又转到了人们“渴望和平”,使得下文必须写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从而导致了条理的凌乱。)③和平,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心声。和平,是人们心底的梦,人们在梦里发出甜美的笑;和平,是春天温婉的歌,萦绕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平,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绽放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此段放在第⑥自然段处,更好些。)④诚然,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罪恶、恐怖一次次想把人间变为地狱。可和平,这正义之神一次次把邪恶踩在脚下,一次次把人间变为天堂。(此句要换掉,换成战争给人民造成的伤害,给国家造成的破坏。)⑤我们不想在枪炮轰鸣中醒来,不要在硝烟弥漫中行进,不能在悲观绝望中沉沦。和平,应该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在每一份成熟的思想中凝结,和平应该是伴随人类进步永恒的主旋律。⑥我们祈求和平!⑦我们祈求在地球村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欢声笑语;地球村每个村民都在暖暖阳光中,丝丝细雨里享受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祝福,陌生人的祈祷。⑧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白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和平永驻人间。【分析】1、作者选材独特。作者也许搜集了很多的战争资料,也知道很多战争故事,但他并没有将搜集到的资料、故事罗列出来,因为他知道,那样只会成为流水帐。作者从众多的资料中,选取了一个简单的画面,一个小男孩惊恐地看着侵略者的画面。画面简单,形象具体,情景感人。2、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破坏与建设,作者对这种主题的思考虽然还很稚嫩,还不成熟,但作者那颗纯真的心灵,美好的情感,真诚的呐喊,跃然纸上,真情横溢。文章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战争的厌弃。3、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们渴盼和平的愿望与战火纷飞的现实进行对照,鲜明地表达了呼唤和平、痛恨战争的主旨。4、不足之一:如果把小男孩惊恐画面的描写再写具体一些,感人的力量就会增强几分。5、不足之二:在描写“战火纷飞的残酷”与“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这两个层次时,条理有些凌乱,有相互纠缠之感。如④、⑤两个自然段,先说战争,又说和平,再说战争中人们的愿望。这两面,感觉与联系不足,与下也联系不足。有些意思前后重复罗嗦。这可能是作者在写作前文章结构没有安排好,先写会把,后写什么没有思考好,才会出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现象。如要修改,首先要把文章结构安排好,层次安排好,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条理了。 一、男孩恐惧的画面。 二、战争的罪恶,对人民、对世界的破坏。 三、人民渴望和平,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作者心中的呼唤。【典型范文二】 : 今夜星光灿烂 江西省一考生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小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此题记点明中心,贯穿全文。) ——题记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由此句引发下文。)是在想爸爸妈妈吗?你多想他们呀,你是在怪他们心太狠,扔下你一人孤零零的吗?不,女孩,是那罪恶的子弹夺走了他们,夺走了你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飞向了那美丽的天国,但他们又何尝不想留下来陪你?是在想那只可爱的小猫吗?小猫多温驯呀,它才出生没多久,全身洁白,好可爱呀。可是,小猫呢?那只惟一能带给你慰藉的小猫呢?它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是在想那曾经美丽的故乡吗?家乡多美啊,潺潺的流水丁咚响,鸟儿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儿,花儿在风中跳着迷人的舞蹈。可是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片片废墟,一幢幢摇摇欲坠的房子,一棵棵烧焦的树木。这还是那美丽宁静的家园吗?小鸟呢?花儿呢?溪水呢?你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令人心痛!(转换、过渡,前文想,后文哭。)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看,世界上那么多的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关注着你,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你祈祷,祝你平安。他们是那么热爱和平!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你知道吗?我,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连同我的同胞——无数热爱和平的人们在牵挂着你,因为我们都热爱和平,憎恨战争。哦,伊拉克女孩,抬头看看星空吧,今夜,星光为你灿烂。看,流星,让我们真诚地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世界永远和平!【分析】1、选材独特具体。作者也许搜集了较多的战争题材资料,但作者偏偏都没有用上,只选择了一个镜头式画面:一个伊拉克女孩双眼含泪,充满恐惧。这是本文成功的最大基础。这样的一个画面题材,在战争题材资料中,根本不奇特,不希罕。可作者却偏偏能从这大家眼见不奇的画面中,产生牵动人心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这个画面的内涵,同时也把战争的危害,和平的呼唤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了。2、联想丰富动情。作者抓住女孩含泪的双眼,恐惧的眼神追问:你在想什么?从而引发牵动人心的联想:想爸爸妈妈,他们已被子弹夺走了生命;想可爱小猫,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想美丽故乡,已成了一片的废墟。美好的生活,美丽的家园,在战争到来的瞬间,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悲伤与痛苦。联想丰富了画面,深化的主题。3、感情真实亲切。作者以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身份,以排比并列段的方式,亲切真情地劝慰伊拉克女孩“别哭了”,为她祈祷,为她牵挂;劝慰伊拉克女孩不要伤心,要勇敢面对现实,因这这世界热爱和平的还是很多很多。4、情境创设和谐。作者抓住了“星光——流星——许愿”这样一个和谐而迷人的意境,缩短了“十四岁的中国女孩”与伊拉克女孩的距离,把相距遥远的两个国家的女孩,置身于同一片灿烂的星空下。又抓住了“流星——许愿”这样有联系的词语与行为,把作者心中美好愿望,文章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不着痕迹。5、结构精巧和谐。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法,把战争造成的悲剧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一个热爱和平的中国女孩的美好愿望表达得真切自然;在“分”述的过程中,采用排比段方式表达,更加真切感人。文章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同时又紧扣题目。文中的“题记”起了紧扣中心、照应全文的作用。结构安排提炼如下: 今夜星光灿烂 女孩——泪水——恐惧——想什么 想爸爸妈妈——已被子弹夺走了生命。 想可爱小猫——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 想美丽故乡——已成了一片废墟。 你哭得好伤心 别哭了——世界上的兄弟姐妹在关注你。 别哭了——中国女孩和同胞在关注你。 别哭了——我们一起真诚许愿。【拓展】 想学校,已成废墟; 想书包,已成碎片; 想课本,已成灰烬; ……【变化范文三】 :今夜静悄悄夜晚,万籁俱寂。一轮明月把柔和的月光洒向大地。偶尔听见风吹落叶发出的轻微声音。告别了白天的喧闹,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欣赏着外面的夜景,多惬意啊!忽然间一低头,发现窗台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那是父亲中午看的。我翻开书,不禁心潮澎湃。一段段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战争场景展现在我眼前……(此句为联想,统领后文内容。)日月惨淡,天昏地暗,战国七雄并存于华夏大地。各诸侯国为权利纷争,刀光剑影之中,只见人仰马翻,血流成河,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刹那间又定格在乱世出英雄的三国时代。照亮了半边天的赤壁之火燃烧着,一条条来自北方的连环战船被烧得灰飞烟灭。岸上叫喊声、冲杀声惊天动地,曹操率领军队拼命地往回逃,身负重伤、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个个叫苦不迭。我不忍心再看这惨痛的场面,迅速翻了许多页。眼前一亮,“开元盛世”时的唐王朝扑面而来,人民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众多外国商人交口称赞,许多航海家鼓起风帆,急切地寻找他们心中那片东方的“人间天堂”。兴奋之余我又为清朝末年中国的衰落而扼腕叹息。苦难的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惊醒了沉睡多年的人民,人们不得不拿起刀枪,冲上战场。成千上万的勇士战死沙场,不计其数的平民家破人亡。历史的车轮仍然在向前不断推进着,人类已经将战争的悲剧无知地演了一遍又一遍。(总结上文内容。)拥有和平,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拥有和平,环境才能优美和谐;拥有和平,国家才能稳定团结;拥有和平,科学都能飞速向前;拥有和平,文明才能超越祖先……(由上文引发的联想。)我合上书,抬起头,望着窗外的一切:远处的一排排街灯,近处的万家灯火,与夜空中闪烁的星光遥相辉映。今夜静悄悄,我心里默默地想到:拥有和平的感觉真好!(照应开头。)【分析】本文结构精致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具体体现在:1、作者借助一本《中国历史》书,回忆历史进程,描写历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给国家造成的破坏,呼唤和平,以此来表达“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写作角度巧妙。2、作者创设“今夜静悄悄”这个意境,首尾呼应,便于深思,便于抒情。3、以“翻阅”为手段,巧妙地有选择地串连了战国七雄、三国时代、“开元盛世”唐王朝、清朝末年几个场面,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让血淋淋的事实说话,用曾经短暂的辉煌证明:战争的悲剧不能忘,和平是全世界的希望。【创新范文四】 一只沉戟的自述 江玉辉老杜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戟”就是我,扳个指头数一数,也有二千多岁了。两千年来,见证过多少历史风云,沧桑变迁,也见证过战争与残酷,和平与幸福。随着岁月的流逝,斑斑锈迹,早已把当年的英豪气概销蚀荡然无存,只留下无尽的悔恨与哀叹。想当年,年少气盛,驰骋沙场,刺穿了多少双头颅,吞噬了多少鲜血,听到过无数绝望的呼喊,看到过无数恐惧的眼神,为主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白骨积山,怨气冲天,但我没有丝毫的犯罪感,有的只是英雄豪气。主人也把我当成英雄宝贝,主人也凭我的显赫战功,从一句普通的战士最终升级为将军。在一次激烈的保卫战中,我和主人奋死拼战,终因寡不敌众,魂断蓝天,饮恨而逝。从此我离开了主人的手,沉溺于江沙,埋没于黄土,流落于民间,这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每一场战争,每一次战斗,有多少家庭背井离乡,流浪乞讨,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每一场战争,都用普通老百姓的铸成战功;每一次战斗,都是用战士的白骨缀成奖章。东晋十六国的左冲右突,是无数的平民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构织的刀光剑影;隋唐英雄的纵横驰骋,是用多少普通战士鲜活的生命弹奏的鼓角铮鸣;大宋王朝的东征西讨,是多少个家庭的白发送儿妻送郎的思念与泪水化成的剑气长虹;大明帝业南征北伐,是多少座城市的残垣断壁,狼烟烽火换来300年的帝王霸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锈迹斑斑,销蚀了我当年的英雄豪气,却也唤醒了我心灵深处的良知。两千年来,耳边似乎一直响着妻离子散的呼爹唤儿声,眼前仿佛总是出现背井离乡的愁容苦脸貌,身上好像不断飘荡着腥风血雨的孤魂怨鬼气。我静悄悄地躺在博物馆的一角,仰看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有天真活泼的红领巾,有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有慈善悠闲的老年人,听着讲解员亲切熟悉的声音,心中不由地感叹:和平真好!只有和平,才能让百姓们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分析】1、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助沉戟的自述,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2、借助自述,运用对比的手法,成就霸业的辉煌与百姓家破人亡对比,表现了战争是对平民百姓的最大伤害。3、语言优美凝练,情感深厚。
摘要: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及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损害。考虑到中日人民友好关系,中方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宣布放弃中国政府的损害赔偿,但并未声明也放弃受害人民的损害赔偿,中国受害人民向日本政府提出损害赔偿是完全正当的要求。日本法院不应剥夺中国受害人民向日本政府求偿的权利。 关键词:侵华战争;战争赔偿;政府赔偿;民间赔偿;国家赔偿法 1999年9月22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对侵华战争的中国受害人提起的索赔诉讼首次作出了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日本司法部门对其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理由”作了详尽的阐释,但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其所谓“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如下: 一、侵华战争的性质和战争损害赔偿的范围 日本法院一方面对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极大的损害这一历史事实及原告受到的悲惨遭遇予以承认:另一方面却认为战争导致的个人损害应通过国家间的和平条约及其他外交途径解决,甚至说和平条约缔结后受害人提起诉讼会扰乱和平条约确立的友好关系。为了避免两国回到战争状态,否定个人的诉讼权利是合乎情理的①。以上由东京司法部门作出的判决书中的理由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仔细分析,其理由是明显站不住脚的,驳回中国受害人的个人诉讼请求是滥用法律,显失公允的。日本政府发动这场反人道的侵略战争行为的性质早有定论,就连在上述的驳回中国受害人诉讼的判决书中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人民的这场战争是毫无辩解理由的,只能是基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图的侵略行为而己。”② 一国违反国际法对他国进行侵略,违反战争法对他国施行反人道暴行,必须承担国家责任,这早己为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所确认。现代国际法规定,实施侵略战争的国家承担国家责任主要形式有惩罚战争罪犯、限制国家主权、赔偿、道歉等。对于战争罪犯除了按国际法予以严惩外,其所属的发动侵略的国家还应当对受害国及受害国民给予战争赔偿。战争赔偿的范围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国家主权、军队、国有财产、历史文物等所受损害的赔偿,即政府赔偿;其二是对受害国国民在战争期间因遭到敌军不分皂白地屠杀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赔偿,即民间赔偿。战争赔偿的范围划分为政府赔偿和民间赔偿两个部分,这是国际法确定无疑的准则。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不仅要对受害国政府给予赔偿,还应对受害国国民给予赔偿。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规定:“日本政府对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于《中日联合声明》中关于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问题的声明曾作过深入的解释和阐述。1992年原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公开表示:民间赔偿和政府赔偿不是一回事,遭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通过正常渠道,提出他们的索赔要求是完全正当的。1995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再一次明确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中日联合声明》并没有放弃中国人民以个人名义行使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的权利。”③因此,所谓放弃战争赔偿是指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并不包括中国民间受害个人对日本政府侵华暴行造成损害的求偿权。总之,中国政府己明确解释了放弃战争赔偿的范围不包括民间受害个人的损害赔偿部分。 二、解决民间战争赔偿的法律途径 如上所述,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赔偿范围包括两部分,即政府的损害赔偿和民间的损害赔偿。《中日联合声明》中,中方承诺的仅仅是“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显然并不包括放弃民间的损害赔偿。作为受害的中国民间个人有向日本政府求偿的权利。然而,民间索偿途径与国家索偿途径是不同的。作为国际法主要主体的国家向他国求偿,可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如求偿国可以与被求偿国进行国家间的谈判、协商,可以有第三国的斡旋、调停,可以进行国际调查、调解,也可以通过法律方法来解决问题,如进行国际仲裁或诉讼至国际法院。但是民间个人为求得因战争而导致的损害赔偿所采用的索偿途径不同于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民间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国际法院只受理政府之间的争端,而无权受理一方为政府另一方为个人的诉讼。民间受害人的求偿只能向被请求国法院提起诉讼,依照被请求国国内法即国家赔偿法进行处理。 法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间受害人向被请求国法院提起诉讼,应适用该国的民事法律规范而不是国家赔偿法。其实,起诉所适用的法律是日本的民事法规还是国家赔偿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明确的具体的被告,且被告的侵权行为不是出自政府授权(即公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原告只能基于管辖国的民事法规来追究被告的民事赔偿责任。但中国民间个人的起诉对象不是自然人或企业法人,而是日本政府的授权行为,且日本国已经设立了国家赔偿制度,原告就应该以日本的国家赔偿法为依据,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解决为妥。 国家的国家赔偿法或行政诉讼法从本质上说没有理由剥替因其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而造成外国国民损害所引起的起诉权的。被请求国对外国受害国民根据其国家赔偿法提起的诉讼,按国际惯例,应以国民待遇原则来处理。----希望能帮助到你 千万别忘记点击采纳答案和顶一下哦-----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利用兽骨打斗的部落间争斗发展到以步枪,手榴弹、大炮等为武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到利用飞机、导弹、潜艇等海陆空并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想,战争将使人类文明后退。我无法预知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是怎样,而我深信,第五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必定是木棍和石快,那时的战场情景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一片荒芜的戈壁中,有一小片枯黄的树林,其中有一方小小的水面。 几百个蓬头垢面的未来人正手持石快、木棍互相打斗。大炮消失了,坦克消失了,飞机消失了导弹、潜艇也看不到了! 这一切都因为能源矿产枯竭。人类曾经拥有的、引以为自豪的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 在遭受过战争毁灭性破坏的地球上,拥有一片净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以肢体、棍棒和石块为武器的战争,这就是第五次世界大战。 人们为争夺土地、水源、阳光、食物,用最原始的方式战斗着。 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努力,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由于人类的贪婪、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没有尽头的战争,使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霎那间灰飞烟灭。人类社会又复归到原始状态。 战争是以文明来消灭文明,发动战争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无休止的战争终将毁灭人类! 当我每天从电视上看到地球上不同地方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流淌着死伤者的鲜血,高达宏伟的建筑在炮火中轰然倒地的画面,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忧心如焚。 仰望苍穹,人啊,为什么要屠杀同类呢? 我憎恨战争! 我期待和平! 我期望战争从地球上绝迹! 我期望人类在和谐相处中创造、共享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最近发生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争端和民族冲突,又将世界局势推向了一个新的不平衡点,随着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迎来了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的强烈对抗。俄罗斯在俄格关系上展现的强硬姿态让人们担心,新的东西方冷战的时代是否会重新来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以推倒柏林墙、东西德合并、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前苏 联解体为标志的东西方冷 战结束后,世界爱好和 平人们的力量不断强大,阻止了多次可能形成的世界大战和战争危机,世界又回到了暂时平和的时代。 谈到东西方冷 战的结束,造就短暂的世界和 平时代的来临,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政治家、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 尔 巴 乔 夫,他和他的《改 革与新 思维》结束了一个强大的军 事苏 联,结束了一个强大的华 约军 事集团。因为他是结束东西方冷战最主要的人物,所以世界爱好和 平的人们都很怀念他,我断言将来历史会给他写上浓重的一笔。但由于他断送了苏联共 产 党的前途,一手造成了苏 联的解体,在俄罗斯很不受欢迎,甚至有人主张对他进行行事诉讼。 另一方面世界局部战争却从未停止过,由东西方对抗引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边界领土冲突引发的中印、中苏、中越边境冲突、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之战;种族争端引发的五次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种族冲突;价值观取向、宗教教义引发的我国三 年解 放战争、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此外还有无数个象斯里兰卡、柬埔寨、土耳其、北爱尔兰、海地、苏丹、斐济等国家和地区的局部冲突和战争。 热爱和平的人们,我们所看到的战争,永远是影视作品中宣传正义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形象。战争的伤亡,仅是一个枯燥的数字表达;战争的惨烈换来的只是人们的艺术享受和肾上腺素的升高,面对艺术化了的战争场面,唤醒人们的仅仅是爱恨情仇。人类的英雄崇拜情结与生俱来,人类对其他民族、其他群体或其他个体的征服欲也是与生俱来的。政治强人对局势、对战争的掌控,决定着人民的生死民运。芸芸众生的生 存权全都掌控在政治CEO手中。 有多少人会去想,战争波及的无故人群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战争是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和途径?战争对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不同意 识形 态、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 教信 仰、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人们都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如果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学会妥协、让步、理解别人约束自己、相互包容,或许可以避免很多军事冲突以至于战争。人 权高于主 权的理念应该为全体人民所接受,为避免战争灾难的降临,请社会、民众、国家及伟大的政治家们优先关注人 权。 战争,是政 治巨人间以无故的民众做棋子,以大好河山做棋盘的一次对弈,无论谁胜谁负,受损的是大好河山和自然环境,受害的永远是普通民众。发动战争的政 治CEO,一般都具有口若悬河的辩才,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诈术,以某某主 义欺、蒙蔽人民于无形之中。反思历史,反思战争,无有例外(请读者原谅,此处不能说得太直接明了,否则会成为张 丹 红第二。)。时代进入到今天,人民应当醒悟,应当为维护自己的生存权而反对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战争。希望政 治巨人们能怜天下苍生之悯,停止以战争手段创造历史,停止以战争手段扬名立万。让人类都能享有和平发展的生 存 权。 世界的局部战乱,受影响和受害的不仅仅是战乱地区和战乱国度,影响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和正常生活,全世界人民都应该放弃自己的极端立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让我们一起来反对战争,阻止战争,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造福全人类,造福子子孙孙。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利用兽骨打斗的部落间争斗发展到以步枪,手榴弹、大炮等为武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到利用飞机、导弹、潜艇等海陆空并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想,战争将使人类文明后退。我无法预知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是怎样,而我深信,第五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必定是木棍和石快,那时的战场情景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一片荒芜的戈壁中,有一小片枯黄的树林,其中有一方小小的水面。 几百个蓬头垢面的未来人正手持石快、木棍互相打斗。大炮消失了,坦克消失了,飞机消失了导弹、潜艇也看不到了! 这一切都因为能源矿产枯竭。人类曾经拥有的、引以为自豪的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 在遭受过战争毁灭性破坏的地球上,拥有一片净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以肢体、棍棒和石块为武器的战争,这就是第五次世界大战。 人们为争夺土地、水源、阳光、食物,用最原始的方式战斗着。 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努力,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由于人类的贪婪、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没有尽头的战争,使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霎那间灰飞烟灭。人类社会又复归到原始状态。 战争是以文明来消灭文明,发动战争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无休止的战争终将毁灭人类! 当我每天从电视上看到地球上不同地方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流淌着死伤者的鲜血,高达宏伟的建筑在炮火中轰然倒地的画面,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忧心如焚。 仰望苍穹,人啊,为什么要屠杀同类呢? 我憎恨战争! 我期待和平! 我期望战争从地球上绝迹! 我期望人类在和谐相处中创造、共享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对战争的看法作文篇一:停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我非常喜欢和平鸽,因为我看到了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们把和平的希望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顿时亮了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通过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情的和平鸽,把关心与思念带向全国各地,使对方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到处都开着象征着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好。忽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和平的宁静。战争开始了,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威胁着一朵又一朵娇嫩的和平之花。鸟儿们被烟火熏着,被一颗颗无情的子弹打得遍体鳞伤。此时,小孩的哭声、人们的呼喊声与万灵的叫声交杂成一片。他们渴望和平呀!可是,子弹与大炮是无情的,它们还是不停地夺去无辜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开战,让世界恢复和平吧!”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和平鸽飞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无法痊愈的伤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吧!【对战争的看法作文篇二:战争与和平】战争是十分恐怖的,很多人因为战争,死于非命,所以,战争让我们受到极大的破坏。在以前,中国还是分贫穷,经不起敌人的挨打,经常被别的国家欺负。别的国家觉得中国好欺负,就来抢我们的领土,中国人们为了防止被其他的外国侵略者抢走领土,不得不展开战争。就这样,一场场战争就渐渐地开始了。然而,因为战争。我们的美好家园就被侵略者搞得就变成了一片血腥的地方,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是人的尸体,一片狼藉。有一些小孩被导致失去亲人,无家可归。不但如此,一些国家打赢了,就感觉很爽,很刺激,就想再打一次;一些国家打输了,就想在赢回损失,也就继续打仗。战争就这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就这样没完没了,反反复复的,世界就越来越不平静、不安宁、不和平。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战争让无数人失去了生命,战争让我们受到一次次的伤害,这么一件件事情,难道觉得还不烦,还好受吗?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也从电视、电脑、新闻、书籍、故事等许多方面了解了战争的严重危害,惨不忍睹!我也十分憎恨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要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我们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再也不要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滋味!”既然许多人都明白恐怖的战争的不好的意义,但却仍然一不做,二不休地向我们展开战争,向各国展开战争,向全世界展开战争。明知故犯,让我很想问一下你们这些侵略者:你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你们应该停止战争,维护和平为战争的制止做点什么,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大家能够做点什么,全世界可以做点什么?我们可以宣传抗战争片,告诉大家战争的恐怖性和危害性;我们可以为维护和平而作诗,写歌来一起维护和平;我们可以探揭身边的不和平、不和谐行为,让这些行为一一改正掉,让世界更少打骂;我们可以为战争做手抄报,写信给联合国领导,让他们了解战争的不好;我们还可以……只要我们有心,就一定能做好,让世界的战争逐渐消失,让世界的和平永驻人间。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就一定能辛福生活,记住:“我们要和平”!
1、《红星染血,红旗飘扬》
2、《壮烈红星,鲜红热血》
3、《飘扬热血的红旗》
4、《血染五星红旗,志染九州大地》
5、《献出生命,收获荣誉》
6、《祖国儿女》
7、《站起的雄狮》
8、《泪血洒遍的徒弟》
9、《今日的红旗》
10、《闪耀的五星》
11、《爱国,是对祖国感情的一种表达》
12、《祖国母亲,我先对您说》
13、《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14、《祖国一路走来不容易》
1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6、《祖国,我们一生的依靠》
题目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题目二:读抗日英雄事迹有感题目三: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什么题目四:国歌响起的时刻题目五:走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爱国的表现... ...
爱国主义的题目要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1、《红星染血,红旗飘扬》
2、《壮烈红星,鲜红热血》
3、《飘扬热血的红旗》
4、《血染五星红旗,志染九州大地》
5、《献出生命,收获荣誉》
6、《祖国儿女》
7、《站起的雄狮》
8、《泪血洒遍的徒弟》
9、《今日的红旗》
10、《闪耀的五星》
11、《爱国,是对祖国感情的一种表达》
12、《祖国母亲,我先对您说》
13、《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长沙晚报讯(记者 朱华)日前,全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第二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分析了去年全省国防教育形势,研究部署了今年国防教育工作任务。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国防教育委员会主任许又声,省军区政委马必强,省军区副政委、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建新出席。 据悉,2015年,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要点和总要求是: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开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以《国防教育法》为根本遵循,以中央《意见》和湖南省《实施意见》为依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普及深入,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为推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汇聚强大正能量。 许又声强调,要切实增强抓好国防教育的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清我国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有效地搞好国防教育,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推动国防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努力适应当前形势创新教育内容,贴近受众创新国防教育方法和手段,突出特色创新活动载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抓好自身建设,努力开创国防教育工作新局面。
里面的人物性格特征很明显 像思嘉 在那个年代她作为一个女性能为自己的土地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我很佩服她 瑞德的个性是个不适合在那个年代的 不过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女儿和那些表面上虚伪的人称兄道弟斯佳丽除了有智慧外还有责任心 负担着四五口人 她本质上是个小女孩即使在战后历经磨难瑞特把注意力转移到邦尼身上 她后来对钱十分渴求 心理学上称为追求安全感 战争之苦让她没有安全感 所以她总会做身处迷雾的梦 而最后她才发现瑞特是她梦中的谜底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很可怜这个女人,却不能对他的一些做法苟同.在那个时代,他能够坚强的活下来 确实不易,然而爱情决不是一个人可以任意挥霍的资本! 当爱情就在你身边的时候,记得要认清 要珍惜 要呵护!最后的结局让我很失望也感到失落,当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才是自已真正爱的人,真爱往往就在身边,却失之交臂in her eyes,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im .She could run through the war,but she hasn't grown up by didn't know what she want,and always run after the thing she couldn't get,and was never satisfied with her result is terrible ,she lost what she had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中文名:飘英语名:Gone with the wind法语名:Autant en emporte le vent导演:Victor Fleming原著:《飘》(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出品:米高梅公司主演:Vivien Leigh, Clark Gable, Leslie Howard, Olivia de Havilland, Hattie McDaniel等1936年,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问世了。好莱坞制片人大卫·O·谢尔兹尼克出五万美元买下了拍摄权,并先后动用十八位编剧将这部三卷集的小说改写成电影剧本。《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影片放映时间长达4小时,观者如潮。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当年耗资400多万美元,历时三年半完成,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这部耗资巨大,场景豪华,战争场面宏大逼真的历史巨片,以它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厌。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 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作 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 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 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和刚生 下孩子的韩媚兰回塔拉庄园。白瑞德告诉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军 溃败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他留下一把手枪并 和郝思嘉拥吻告别。郝思嘉只好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塔拉庄园, 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 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 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 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 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 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 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 婚后,夫妻二人住在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 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的照片 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在艾希利的生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但韩媚兰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白瑞德可不这样想。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 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 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 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本片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荣获八项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剪辑奖。永恒的战争与爱情的主题,永远的《乱世佳人》。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斗争发展的多个阶段的。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看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女权主义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阶段或第一浪潮 女权主义兴起和发展大约在19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女权运动与是反封建运动相结合的,早在法国大革命时就开始出现,到19世纪中叶规模壮大起来。这个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部分和衡量社会解放的标准和尺度。女性们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认为作为人类的一部分,男性与女性是平等的。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在早期的女权主义在理论层面上的差异性研究中,主要是围绕着自然性别(sex)来展开的。女权主义性别sex的考察指出,性别是给与的或强加给女性的,描述了女性与男性在身体上的生理特征差别,具有启蒙的作用。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注重生理性别(sex)差异,是指男女之间在生理上的特征表现出的自然性别,但是她破除了性别是天生的看法;波伏娃指出,所谓自然性别sex,事实上并非是天然形成的,人们的性别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给与的,被强加,尤其女性作为低等的性别,和男性作为优越的性别,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在序言中,西蒙·波伏娃尖锐地指出,“女性是什么?有人说:‘女性仅不过是个子宫而已’”。但是谈到某些女性,她指出,“在今日,女性的处境指示出,女性是和男性一样是一个自由自主的个体,虽然在这个世界里男性还是尽量处处压迫她们,推到比男性次要的地位,而且希望她们永远停留在附属的地位,把她们的命运限制在狭窄的范围之内。”第二阶段或第二浪潮 女权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 兴起于美国,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它引发了女权主义的理论研究热潮,更多的女性为争取女性在文化、历史、习俗上的更多自由而投身到这场斗争中。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分析了性属所造成的性格的差别,形成了各个方面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创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差别;女权主义理论作为正式的学术研究,此间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里《第二性》尽管发表较早(1949年),但它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波伏娃促使女性超越生理局限,更多地关注到政治、法律对女性自由的束缚。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69年),把“父权制”概念引入女权主义理论,并为它注入了新的含义,父权制不仅指男性作为权力中心统治女性,而且包括男性长辈对晚辈的统治。米利特将性别与政治直接且突出地联系在一起,用“父权制的男性沙文主义”统治,把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合理的政治形式,激起女性与整个人类联合起来推翻父权制的统治。米利特将这种激进的政治态度带进文学批评,以此反对当时占绝对权威的新批评理论,成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了性属(gender)概念,即社会性别,或称其为历史性别或文化性别。性属理念是揭露性的批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被社会不平等给与性别的印记,可以看到性别之间的主次划分和优越从属的区别。在《性属/社会性别机制》一文中,特利沙·德·劳力提指出,对于社会性别而言,“不仅仅是在每个词、每一符号都指代一种物体、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这种意义上的再表现。社会性别事实上是对一种关系,一种隶属于一个阶级、一个团体、一种类别的关系的再表现。……所以说,社会性别并非指代一个个人而是指代一种关系, 一种社会关系。换句话说, 它为一个阶级而指代一个个人。” 可说是“与社会不平等机构有机地连结在一起的”。他认为,性别—社会性别体系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也是一种语言机制,一种指定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身份、价值、声望、在血族关系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地位等等)的再表现体系。如果社会性别的再表现代表着不同含义的社会地位的话,那么某个人被表示成或自表为男或女也就意味着承认了整个社会性别的意义体系。发现女性被社会给与的卑下性别和社会性属的理论,导致了自然性别论的破产。社会性别的再表现也就是社会性别的建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社会差异就显露出来了。一方面可以看到男女之间横亘着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表现为社会价值观赋予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之间的截然不同。社会对女性的气质的规定打造了女性形象,从而也规定了女性的命运和女性的生活状况及家庭生活状况。有的人看到,社会性别理论的贡献在于性属"gender"概念,人类才意识到,有阶级历史以来任何人类社会阶段上都有社会性别。只是没有作自觉的观察和了解。在人类认识到了性属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身心被建构成了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性别——性属。这些过程随着时间推演而不断改变。历史学家斯科特在《社会性别:历史分析的一个有效范畴》中对性属/社会性别概括道,性属/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分,是区分权利关系的基本方式。在这里,他强调了两点:第一,性属/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表现,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第二,性属/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
慢慢写.....
研究动态:西方女性主义是与革命相伴而行的,两次脑残星主义的浪潮推动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解放进程又促使女性主义超越单纯的政治行为,走向理性思考,投入与学术的结合,产生了大量的妇女学综合研究成果和多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者将理论再投入时间,进一步深化女性主义学术与政治。因此,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回归实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发展为独立的由女领导和为主题的女权运动、并注重理性建树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特点。 本选题意义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对以后的社会以及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为人权的进步、妇女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个你得自己去弄了 可以写祖国取得的一些骄人成就 还有自己的打算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及格率只有。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毛概》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毛概对于完善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长征的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具备这样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克服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更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要有组织纪律性。做到以上四点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
关键词:长征 艰苦奋斗 集体主义价值 理想信念
前言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所以身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基石。
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 经验 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 要有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 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
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四、坚定理想信念
长征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问题以及以后去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使中国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革命走向成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启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国情 新民主义革命 革命道路及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形成——近代国情的需要,历史的使命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借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不断干涉我国的行政和司法权,而当时的清政府昏庸无能,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一方面,各国列强还通过控制关税,倾销商品,索取战争赔款,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元(以一元折银七钱计,合银1470万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赔款1600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赔款2亿3000万两(赔日本军费2亿两,退还辽东半岛偿款3?000万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赔款4亿5000万两。等。以此来垄断金融,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仍然存在着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买办资本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重工业的比重不高,技术、设备的缺乏,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的组织挤压下,中国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革命根本任务,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当家做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从1914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产生了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但正如邓小平指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就等于真正懂得什么叫反帝反封建吗?不!因为制定和执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确战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革命阶段中,应当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么力量,团结什么力量,打击什么力量,这些问题,我们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解决,没有搞清楚。”
事实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但未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艰辛探索做出 总结 并总结大革命的失败,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遵义会议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政治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与政治学科整合势在必行。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 高一历史 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
摘要:高中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培养及正确价值观树立。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现代历史发展,教学时在爱国主义情操的影响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教育 不仅是培养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活动。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有尊严、有情感的人,帮助学生逐渐成为高情商的素质人才。基于新课程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在给学生传输历史知识,陶冶学生爱国情操方面要有所提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处理事务,应对各种关系的情商能力的发展。
一、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认识目标时产生的认知状态,这种认知状态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个性化的发展特征影响。所谓“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反馈是否符合自身认知,人对不同的客观事物会产生相对应的情感态度。例如:悲伤或喜悦、喜爱或厌烦、激动或压抑,等等。一定的情感认知倾向和情感反馈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情商的集中体现。“态度”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反馈,是相对持续性较长的内在反应,是哲学中提到的主观意识。“价值观”是情感与态度的内在评价标准,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准则。明辨是非对错,判断真善美、假恶丑的评价标准,对事物进行合理处理是提高情商的重要部分。人通过自身形成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因此,在学生阶段通过历史人物的 事迹 、历史事件的发展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面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处理事务的情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发展的学科,历史发展有客观存在性,在高中教学中通过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起因,提升学生的情感尊严、伦理道德、社会素质等人文素养,同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及明辨是非能力的发展。由于历史人物会起到榜样或警示作用,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智商与情商双向发展。
(一)创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历史教学由于历史客观存在性及事物发展完整性,为创建情境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创建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历史事实以视频形式或播放相关史实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自身情感反馈和认知体验,达成情感的共鸣,进而形成内化的价值观。学生在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后通过消化理解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中的很多关键要素转化成处事与待人的态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爱国主义情感,在此使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模式,如毛泽东答记者问,学生应站在历史角度进行回顾,这将有助于知识巩固。情境创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能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促进学生情感的转变,并让学生学习到历史人物处事的睿智和待人的智慧手段。
(二)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及行为进行观察。高中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这种观察需将重点放到观察学生真情实感流露方面,观察时不能带有教师的个人感情及个人色彩。教师要全面对学生开展历史教学,并从中反馈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并将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反馈及态度观察学生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内在表现,无论反馈的信息是消极或者积极的,教师都应进行观察、记录,以此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客观事实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学习国际关系时,教师常会提起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部分学生会模仿这一观点,因此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思维的纠正,帮助学生真心待人,不以国际关系衡量朋友关系。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挖掘教材素材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不可一味进行教材的教授,但是由于教材是承载历史和知识点的主要来源,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教材的挖掘,对学生的情感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学时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但是不完全依赖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林觉民在革命前留的话:“重新祖国,则吾辈虽死,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教师对辛亥革命背后的材料的挖掘,使学生了解到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精神,使其为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树立爱国思想,学生在情感震撼的同时自然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合理选取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史料繁多及素材多样,教师在选取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筛选,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材用量上要适中,根据课堂进行有选择的素材筛选。同时选取的素材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及对历史的向往,部分教师在素材选取时过于关注知识点的涵盖而忽略素材的趣味点,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选取素材时注重知识的涵盖同时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另外,素材的呈现一般采取多媒体的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素材呈现转移到 课前预习 阶段给学生播放出来,缩短课堂时间的同时给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结语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掌握、了解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都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并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上有积极推进意义,对学生形成的处事及待人的情商能力产生影响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理念,建立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
作者:刘苏莲 单位:江西省吉水中学
参考文献:
[1]肖瑛.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J].长春出版社,2013.
[2]李云霞.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J].历史教学,2014.
《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探索 》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文环境整体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偶尔出现道德缺失和自私自利的情况,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1.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精神的首要内容就是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人文精神中,首先要肯定的是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当属自己的生命了。所以,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近几年,有些高中学校出现了一些极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与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
2.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介绍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和传统美德的。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培养团队精神
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单独存在,都与周围的人和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精神非常注重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树立合作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个体没有发展的优势,只有与他人进行合作,才能够增强整体的竞争力。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够保证一定的平衡。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应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部分地区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给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如果不采取有效 措施 ,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教会学生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1.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契合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通过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人文教育,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不断积累人文科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 总结 经验 ,向优秀教师学习。
2.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激发。通过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的史实来更好地感染学生,利用多媒体查找、播放一些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受到更加深刻的影响。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4.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从他们讲述中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关高一历史论文范文推荐:
1. 有关高中历史教育小论文范文
2.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3.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小论文范文
4. 浅谈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5. 历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7. 高中生历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