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发布时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1]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501

[2]李华晔,黄志全,刘汉东等.岩基抗剪参数随机——模糊法和小浪底工程 C、 φ 值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55~161

[3]夏明诚.抗剪强度统计方法的现状与讨论.岩土力学,1998,19(1):90~93

[4]周维垣,杨若琼.岩石力学数学模拟的现状与发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增):937~939

[5]尤明庆,华安增,李玉寿.缺陷岩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97~101

[6]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地质力学学报,2001,7(1):53~60

[7]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8]尤明庆,李化敏.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9]尤明庆,苏承东,周英.不同煤块的强度特性及回归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81~2085

[10]胡宣达.数理统计初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11]黄国民,周廷振,顾士亮等.徐州矿山压力规律及控制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38

[12]尤明庆,苏承东.对砂岩试样室内试验结果的分析.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82

[13]Jaeger J failure at lower confining ,1960,189:283~284

[14]尤明庆,苏承东.具有沉积弱面试样的剪切拉伸破坏及强度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2):3618~3622

[15]李银平,王元汉,肖四喜.岩石类材料中压剪裂纹的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552~555

[16]郭少华,孙宗颀,谢晓晴.压缩条件下岩石断裂模式与断裂判据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304~308

[17]李新平,刘金焕,彭元平,等.压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断裂模式与强度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1942~1945

[18]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19]李东旭,周济元.地质力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84

[20]钟嘉猷.实验构造地质学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59

[21]许江,鲜学福,王宏图.关于岩石基本力学参数关系的一些讨论.见:第六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46

[22]吴玉山,李记鼎.确定岩石强度包络线的新方法——单块法.岩土工程学报,1985,7(2):85~91

[23]苏承东,尤明庆.单一试样确定大理岩和砂岩强度参数的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3055~3058

[24]尤明庆.两种晶粒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岩土力学,2005,26(1):91~96

[25]周国林,谭国焕,李启光等.剪切破坏模式下岩石的强度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753~762

[26]陈卫忠,李术才,朱维申等.考虑裂隙闭合和摩擦效应的节理岩体能量损伤理论与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2):131~135

[27]尤明庆.岩石非均匀变形破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66

[28]尤明庆.复杂路径下岩样的强度、 变形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23~28

[29]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30

[30]尤明庆,李化敏,纪多辙.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31]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337

[32]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6~292

[33]刘允芳.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见:夏熙伦编.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7

[34]徐芝纶.弹性力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4

[35]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46,234~244

[36]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99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8]Haimson B C,Cornet F Suggested Methods for rock stress estimation—Part3:hydraulic fracturing(HF)and/or hydraulic testing of pre-existing fractures(HTPF). .,2003,40(7/8):1011~1020

[39]Lee M Y,Haimson B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 .,1989,26(6):447~56

[40]Rutqvist J,Tsang Chin-Fu,Stephansson i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estimated from hydraulic fracturing measureme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induced .,2000,37:107~120

[41]Cappa F,Guglielmi F,Rutqvist J,Tsang Chin-Fu,Thoraval modelling of pulse tests that measure fluid pressure and fracture normal displacement at the Coaraze Laboratory site, .,2006,43:1062~1082

[42]陈群策,毛吉震,侯砚和.利用地应力实测数据讨论地形对地应力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90~3995

[43]谭成轩,石玲,孙炜锋等.构造应力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70~3978

[44]张彦山,梁国平,丁建民等.由井壁崩落估算水平主应力量值的研究.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39

[45]谢富仁,孟宪梁,祁英男.内昆线天星场至仙水段构造应力场分析.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69

[46]Pine R J,Tunbridge L W,Keakwa stress measurement in the Carmenellis test at South Crofty mine at a depth of 790 .,1983,20(2):51~62

[47]Anderson C,Christians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rock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comparison of triaxial overcoring results made in the same :Katsuhiko Sugawara et :A A Balkema,~320

[48]陈颙,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7

[49]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05

[50]Rummel F.断裂力学应用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见:阿特金森 B K 编.岩石断裂力学.尹祥础,修济刚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53

[51]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83

[52]尤明庆.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方法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5,27(3):350~353

[53]Amadei B,Stephansson stress and its :Chapman & Hall,~173

[54]刘允芳.在同一钻孔中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与套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成果的比较.见:夏熙伦.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21

[55]尤明庆,周少统,苏承东.岩石试样在围压下直接拉伸试验.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4):255~261

[56]郭启良,丁立丰.岩体力学参数的原地综合测试技术与应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28~3931

工程施工参考文献

导语:工程施工是建筑安装企业归集核算工程成本的会计核算专用科目,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的重要的。下面是我分享的工程施工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巩春领. 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D]. : 同济大学,2006.

[2]刘宇. 火山岩储层压裂施工风险预测方法研究[D]. : 浙江大学,2011.

[3]郑永伟.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 : 长安大学,2009.

[4]王子博.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快速路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 : 天津理工大学,2009.

[5]李云青.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 山东大学,2009.

[6]曹文贵,翟友成,张永杰,. 新奥法隧道施工风险非线性模糊评判方法[J]. 土木工程学报,2010,(7).

[7]何涛. 国际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分析和研究[J]. 施工技术,2003,(12).

[8]夏群堂,. 工程施工风险评估及管理[J]. 福建建筑,2008,(5).

[9]代春泉,王磊,. 城市隧道施工风险模糊综合分析[J]. 建筑经济,2012,(4).

[10],. MANAGING CONSTRUCTION RISKS OF AP1000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11,(1).

[11]温晓强,. 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控制[J]. 山西建筑,2011,(34).

[12]马小锋. 水底隧道风险评估体系及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 : 西南交通大学,2009.

[13]朱合华,闫治国,李向阳,刘学增,沈桂平,. 饱和软土地层中管幕法隧道施工风险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S2).

[14]洪选华. 胶州湾海底隧道典型施工风险评估与研究[D]. : 同济大学,2008.

[15]吕峰. 山岭地区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风险预警研究[D]. : 重庆交通大学,2010.

[16]方宏,. 规避隧道施工风险的措施探讨[J]. 交通标准化,2010,(18).

[17]赵华,. 公路路基施工风险分析[J]. 科学之友,2010,(17).

[18]王祺,. 乌沙山电厂取水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处理技术[J]. 中国市政工程,2007,(5).

[19]吴贤国,王锋. R=P×C法评价水下盾构隧道施工风险[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4).

[20]曾钢. 从综合单价内涵看施工风险管理[J]. 施工技术,2004,(12).

[1]叶俊. 施工总承包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系统需求分析[D]. : 武汉理工大学,2011.

[2]祝连波. 大型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D]. : 重庆大学,2008.

[3]胡宏炜. 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 : 武汉理工大学,2010.

[4]梁博. 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应用[D].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管理的文件汇编[J]. 中国建设信息,2011,(2).

[6]韩传峰,胡志伟. 施工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6).

[7]黎庶. 基于供应链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协调管理[D]. : 中南大学,2010.

[8]周文昉. 基于Web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研究[D]. : 武汉理工大学,2010.

[9]孟向惠. 施工总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 : 东南大学,2006.

[10]徐关潮,.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考评表》解读[J]. 建筑经济,2008,(5).

[11]王国贤,陆惠民,. 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战略联盟的构建[J]. 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6).

[12]霍现涛,陆新玉,. 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13]季生平,. 施工总承包企业总集成管理的.内涵分析[J]. 建筑施工,2011,(11).

[14]陈维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评价研究[D]. : 天津大学,2010.

[15]季琼. 施工总承包企业项目质量管理系统需求分析[D]. : 武汉理工大学,2011.

[16]薛金林. 基于Web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进度管理系统研究[D]. : 武汉理工大学,2010.

[17]岳枫,曾令红,郭光猛,陈万军,. 施工总承包企业在施工中如何进行项目管理[J]. 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9).

[18]薛锋,. 基于Internet的施工总承包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10,(2).

[19]关于印发《大型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进步评价表(试行)》的通知[J]. 安装,2007,(12).

[20]刘涤声. 加强作业层建设是施工总承包企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J]. 铁道工程学报,2005,(3).

[1]曹笃娜. 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研究[D].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任静. 基于ERP的CRM系统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集成研究[D]. : 山东建筑大学,2011.

[3]李贞. 面向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D]. : 山东建筑大学,2010.

[4]许世鹏. 基于IE-UM的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评价研究[D]. : 河北工程大学,2010.

[5]张健. 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D]. : 北京交通大学,2011.

[6]赵严. 高速铁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 北京交通大学,2011.

[7]黄鹤. 基于工作流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8]井斌. 国内大型公路施工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 : 长安大学,2010.

[9]覃妤月.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D]. : 中南大学,2010.

[10]韩培俊. 天津市建筑施工企业效率评价及三建集团发展规划研究[D]. : 天津大学,2010.

[11]李众.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12]于超敏. 建筑施工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研究[D]. : 长安大学,2010.

[13]贾宁. 公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 : 武汉理工大学,2010.

[14]宋立强. 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 : 东北林业大学,2010.

[15]韦春晓.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 : 北京交通大学,2011.

[16]杨南桔. 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 : 西安科技大学,2010.

[17]骆芳. 基于电子商务的施工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研究[D]. : 武汉理工大学,2010.

[18]胡仁福.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研究[D]. : 南昌大学,2010.

[19]赵晨.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D]. : 东北林业大学,2011.

[20]李岩.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合同谈判策略研究[D]. : 北京交通大学,2011.

参考文献学报格式

做人不可以锋芒毕露,肆意的张扬,只会给自己招来无谓的伤害。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考文献学报格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尽量引用正式发表的文献,以确保读者能找到所引文献。(in press ) 形式的论文可以引用,但校对校样时要核实文章是否已经发表,已发表的应规范引用。

2.采用顺序编码制。依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序号,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序号根据文献在正文中第一次被引用的先后次序来编号。多次引用的同一文献不重复编号。

3.文献中的'所有作者姓名全部列出,不能“等”或“et al”代替。

4.刊名要给出带缩写号‘.’的正确缩写形式。书名写全名称,并给出出版地城市名,出版商和所引用内容的起止页码。

5. 英文作者姓名均应用“姓的全称 名的首字母”表示,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作者之前无“and”,之后也无逗号。中文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6.同一文献的不同名目用空格分开,比如作者和刊名之间,刊名和卷之间等。

《物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期刊] 作者姓名 出版年 刊名 卷号 起始页码

[1] Sun Q C, Wang G Q 2008 Acta Phys. Sin. 57 4667(in Chinese) [孙其诚,王光谦 2008 物理学报57 4667]

[2] Shahverdiev E M, Shore K A 2005 Phys. Rev. E 71 016201

[专著] 著者姓名 出版年 书名 版次 (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商)起止页码

[3] Bloembergen N 1965 Nonlinear Optics (New York: Benjamin) pp12—20

[4] Feng D, Jin G J 2003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Vol. 1)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p341 (in Chinese) [冯端,金国钧 2003 凝聚态物理学(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41页]

[译著] 原作者姓名 译者姓名(translated by) 出版年 译著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商)起止页码

[5]Eckertova L(translated by Wang G Y)1986 Thin Film Physics (Beijing: Science Press) pp110—113 (in Chinese)[埃克托瓦L著 (王广阳译) 1986 薄膜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10 —113页]

[论文集] 作者姓名 出版年 论文集名称 (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商)起始页码

[6] Hardie R C, Smith F 1983 Collection in Sensory Physiology (Berlin: Springer-Verlag)p13

[会议文集] 作者姓名 出版年 会议名称或会议文集名称 会议地点城市名,会议时间,起始页码

[7] Tabbal A M, Mérel P, Chaker M 1999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Chemistry Prague, Czech Republic, August 2—6,1999 p1099

[硕/博论文] 作者姓名 年 论文题目 . Dissertation/ . Dissertation ( 城市名: 单位名)

[8] Yang K H 2001 Ph. D. Disserta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ese) [杨凯华 2001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大学)]

[9]Guo Z Y 2005 . Thesis (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Chinese) [郭哲颖 2005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预印本]作者姓名 年arXiv号 [学科领域]

[电子文献] 作者姓名 网址 [引用日期]

[专利] 专利获得者姓名 年 专利号

[11] Plank C J 1978 US Patent 4 081 490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一、论文正文引用之处用圆括号作夹注,基本格式为“(作者,发表年份)”,同时将该引文详细信息列明在参考文献内。夹注中包含多篇文献时,各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

二、参考文献类型以字母方式标识:期刊J,专著M,报纸N,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三、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用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四、参考文献列于文末,以“参考文献:”作为标志,先中文后外文,中文按照拼音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英文按单词前若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请标明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

五、对于文献有多位作者的,只标明前三位作者,以“,”分隔,从第四位开始用“等”或者“et al.”代替。

六、外文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参考文献相同,标题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

七、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具体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1.期刊: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51-53.

[1] KANAMORI without Quaking[J].Science,2002,15(1):12-17.

2.专著:

[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18.

[2]JONES R M.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M].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75.

3.报纸: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陈毓圭.修订完善审计准则 保持持续全面国际趋同[N].上海证券报,2010-9-20(10).

[3]GUO Ai-bing. Auto Show Revs up Customers' Desire[N].China Daily,2002-06-07(1).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D].地点:单位,年.

[4]朱刚.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1996.

[4]Sun Study of Helicopter Rotor Aerodynamics in Ground Effect[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3.

5.论文集析出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5]张佑才.繁荣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事业发展[C]//中国会计学会.1996年会计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537-548.

[5]Hunninghaks G W,Gadek J B,Szapiel S V,et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C]//Harris C Human Cells and Issues in Biomedical York:Academic Press,1980:54-56.

6.电子文献: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J/OL]”。对于载体为“OL”的文献,还应标明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和网址。

[序号]作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网址.

[6]王军.振奋精神 潜心研究 大力推进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R/OL].(2005-01-08)[2006-11-1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格式

1、来稿请寄一式三份打印稿(本刊不接收手稿),图版、照片不要用复印件,请作者自留底稿。作者投稿时应声明稿件专投本刊且未正式发表。如稿件曾投它刊,作者应先向本刊说明情况并向它刊申请撤稿,以避免“一稿多投”事件发生。一旦查出违反上述规定者,责任由作者承担,并负责赔尝本刊经济损失。2、本刊亦接受国外或国际合作研究的英文稿件。对英文稿件的要求同中文稿件,应附有中文题目、作者及单位、中文详细摘要及关键词。3、编辑部在收到来稿后一般在6个月内答复作者是否录用。作者在6个月后如仍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则可改投它刊。4、本刊除具有印刷版外,还具有光盘版和网络版等电子版本。稿件一经录用,所有版本的版权即由作者转让给本刊,凡不愿将自己的文章以光盘版和网络版形式发表者,请在来稿时声明。5、依照《着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文字进行删改,对实质性内容的修改,应征求作者同意。6、来稿一经刊用,编辑部向论文作者收取文章发表费。稿件刊出后,按规定一次性向作者支付以上版本的稿酬,赠送当期本刊1册及印刷版抽印本30份。7、要求来稿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证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精炼。8、研究论文(包括中英文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篇幅根据内容需要而定,本刊不做具体限制。9、来稿的格式要求:本刊采用双盲审稿,故要求稿件的中英文文题、中英文作者及中英文作者单位单独占一页;论文另起页隔行打印,其书写顺序: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另起页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号;引言;正文;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图及说明;附表及说明;附图版及说明。凡不符合来稿格式要求者,本刊恕不受理所投稿件。10、作者只列出主要参加者(同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4人,多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6人),第一作者须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所从事的专业,联系电话或E-mail),参与辅助研究者可列入致谢部分。11、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请注明省部级以上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12、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中文字。文章标题结构层次一般分为二级或三级,各级标题用1、2、3……;、、……表示,依次类推,顶格书写。13、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主要部分内容,尤其要突出其创新性的成果。英文摘要篇幅可适当增加为—个印刷页。关键词一般3~8个。14、对稿件要求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使用要准确。15、对测试数据要注明测试者、测试方法、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精度及误差范围等。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有关的论文要附原始数据。16、图表:文中只附必要的图表,在文中相应位置以方框表示并附相应的中英文图题、表题,附图要求线条粗细均匀,计算机绘制的线条图可按印刷时的实际尺寸绘制,双栏排图不宽于80mm,通栏排图不宽于170mm,图中文字最好用6号字。对图版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连同中英文图版说明一起拼贴在240mm×170mm的图版版心尺寸范围内。17、作者应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国内同行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特别是近两年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反映。凡引用他人的资料须在正文内标注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前后一一对应。参考文献表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非公开出版物作为脚注处理。引用他人未发表过的资料或数据,应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并加以说明。所有中文参考文献均需译成英文,并在该文献后用括号注明(inChinese)或(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18、本刊采用“着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中着录全部编着者,多着者间以“,”号分隔。着者一律姓先名后,名后不加缩写点,空1个字母的间隔。按着者姓氏拉丁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表,同时保留所有中文参考文献作为附录放在全文末尾。19、作者在得到录用通知及退改意见后,及时将修改后的打印稿和软盘以及清绘好的图件寄交给本刊编辑部。20、稿件在排印后,初校样寄作者校对,除录入排版错误外,文字一般不宜再作改动,请在指定日期内将校样寄回。

[1]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501

[2]李华晔,黄志全,刘汉东等.岩基抗剪参数随机——模糊法和小浪底工程 C、 φ 值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55~161

[3]夏明诚.抗剪强度统计方法的现状与讨论.岩土力学,1998,19(1):90~93

[4]周维垣,杨若琼.岩石力学数学模拟的现状与发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增):937~939

[5]尤明庆,华安增,李玉寿.缺陷岩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97~101

[6]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地质力学学报,2001,7(1):53~60

[7]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8]尤明庆,李化敏.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9]尤明庆,苏承东,周英.不同煤块的强度特性及回归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81~2085

[10]胡宣达.数理统计初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11]黄国民,周廷振,顾士亮等.徐州矿山压力规律及控制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38

[12]尤明庆,苏承东.对砂岩试样室内试验结果的分析.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82

[13]Jaeger J failure at lower confining ,1960,189:283~284

[14]尤明庆,苏承东.具有沉积弱面试样的剪切拉伸破坏及强度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2):3618~3622

[15]李银平,王元汉,肖四喜.岩石类材料中压剪裂纹的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552~555

[16]郭少华,孙宗颀,谢晓晴.压缩条件下岩石断裂模式与断裂判据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304~308

[17]李新平,刘金焕,彭元平,等.压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断裂模式与强度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1942~1945

[18]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19]李东旭,周济元.地质力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84

[20]钟嘉猷.实验构造地质学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59

[21]许江,鲜学福,王宏图.关于岩石基本力学参数关系的一些讨论.见:第六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46

[22]吴玉山,李记鼎.确定岩石强度包络线的新方法——单块法.岩土工程学报,1985,7(2):85~91

[23]苏承东,尤明庆.单一试样确定大理岩和砂岩强度参数的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3055~3058

[24]尤明庆.两种晶粒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岩土力学,2005,26(1):91~96

[25]周国林,谭国焕,李启光等.剪切破坏模式下岩石的强度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753~762

[26]陈卫忠,李术才,朱维申等.考虑裂隙闭合和摩擦效应的节理岩体能量损伤理论与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2):131~135

[27]尤明庆.岩石非均匀变形破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66

[28]尤明庆.复杂路径下岩样的强度、 变形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23~28

[29]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30

[30]尤明庆,李化敏,纪多辙.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31]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337

[32]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6~292

[33]刘允芳.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见:夏熙伦编.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7

[34]徐芝纶.弹性力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4

[35]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46,234~244

[36]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99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8]Haimson B C,Cornet F Suggested Methods for rock stress estimation—Part3:hydraulic fracturing(HF)and/or hydraulic testing of pre-existing fractures(HTPF). .,2003,40(7/8):1011~1020

[39]Lee M Y,Haimson B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 .,1989,26(6):447~56

[40]Rutqvist J,Tsang Chin-Fu,Stephansson i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estimated from hydraulic fracturing measureme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induced .,2000,37:107~120

[41]Cappa F,Guglielmi F,Rutqvist J,Tsang Chin-Fu,Thoraval modelling of pulse tests that measure fluid pressure and fracture normal displacement at the Coaraze Laboratory site, .,2006,43:1062~1082

[42]陈群策,毛吉震,侯砚和.利用地应力实测数据讨论地形对地应力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90~3995

[43]谭成轩,石玲,孙炜锋等.构造应力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70~3978

[44]张彦山,梁国平,丁建民等.由井壁崩落估算水平主应力量值的研究.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39

[45]谢富仁,孟宪梁,祁英男.内昆线天星场至仙水段构造应力场分析.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69

[46]Pine R J,Tunbridge L W,Keakwa stress measurement in the Carmenellis test at South Crofty mine at a depth of 790 .,1983,20(2):51~62

[47]Anderson C,Christians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rock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comparison of triaxial overcoring results made in the same :Katsuhiko Sugawara et :A A Balkema,~320

[48]陈颙,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7

[49]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05

[50]Rummel F.断裂力学应用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见:阿特金森 B K 编.岩石断裂力学.尹祥础,修济刚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53

[51]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83

[52]尤明庆.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方法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5,27(3):350~353

[53]Amadei B,Stephansson stress and its :Chapman & Hall,~173

[54]刘允芳.在同一钻孔中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与套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成果的比较.见:夏熙伦.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21

[55]尤明庆,周少统,苏承东.岩石试样在围压下直接拉伸试验.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4):255~261

[56]郭启良,丁立丰.岩体力学参数的原地综合测试技术与应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28~3931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EI 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孙志宇 刘长印 李宗田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及CT扫描裂缝监测方法,直观有效地观察了微裂缝、孔洞发育的大尺寸火山岩露头岩样水力裂缝扩展规律,分析了不同主应力差、岩石孔隙、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对火山岩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该方法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实验结果表明,火山岩质地坚硬,难以压开,压裂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泵压波动;裂缝扩展总体上受水平主应力状态控制,但天然裂缝空间位置、长度、熔孔发育程度及岩石特性会影响裂缝起裂、延伸压力及裂缝形态,形成复杂的裂缝系统:井筒附近的天然裂缝、孔洞会改变水力裂缝起裂次序及扩展方向,而火山岩独有的岩石特性又会使裂缝的空间展布较为扭曲。

关键词 CT扫描 裂缝扩展 物理模拟 火山岩

Research of Physical Modelling on HydraulicFracture Propagation by CT Scan in Volcanic Rocks

SUN Zhiyu,LIU Changyin,LI Zongtian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Applying triaxial experimental system and CT scan monitoring method,the propagation rule of hydraclic fracture in large-size volcanic outcrop rock sample with lots of micro-cracks and holes can be observed effectively,also the effects of stress difference,rock pores and nature fractures on hydraclic fracture propagation can be analyzed,which is first used all over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volcanic rock is very hard to crack,and the pump pressure fluctuates obviously in the treatment;the fracture propaga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horizontal principle stress but nature fractures location and length,rock pores size and rock characteristics als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racture initiation,extension and fracture geometry to cause complex fracture system. Nature fractures and pores near wellbore may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fracture and the special rock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 may cause the fracture tortuous.

Key words CT scan;fracture propagation;physical modelling;volcanic rock

针对大尺寸岩样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和延伸的实验研究,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但是,这些实验都是针对均质的水泥块砂岩,不能用来反映火山岩压裂裂缝起裂、延伸规律,而且在对室内的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压裂裂缝的监测方面,传统的方法虽然可行,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常规的观测方法是在压裂后用钢锯、铁钎等工具将试样劈开,从而观测裂缝的形状[5~9]。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一是在劈裂的过程中,原有的裂缝势必会遭到破坏,或者在原有的裂缝基础上产生新的裂缝,极大地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在多裂缝的观测方面,常规压裂后的观测方法是沿着主裂缝劈开试样,其结果是只能对主裂缝面进行观测,而其他的裂缝均遭到破坏。利用CT扫描仪和红外线热成像等技术对裂缝进行监测能够克服以上实验方法的弊端,直观、有效地观测到裂缝的扩展形态,分析主应力差、岩石孔隙、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对火山岩压裂裂缝的影响,探索与火山岩多裂缝、缝洞型油藏特点相适应的压裂裂缝起裂、延伸机理,指导火山岩现场压裂优化设计。

1 模拟试验

试验设备

试验采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设计组建的大尺寸真三轴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模拟真实地层条件下水力裂缝的起裂和扩展机理。模拟压裂试验系统由大尺寸真三轴试验架、MTS伺服增压泵、数据采集系统、稳压源、油水隔离器及其他辅助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设备及流程

岩样采集与制备

实验采用的火山岩样来自于采集的松南火山岩现场露头,考虑到CT扫描设备的穿透尺寸,共制备200mm×200mm×200mm大尺寸岩石样品10块,取喷溢相上部亚相流纹岩、喷溢相下部亚相凝灰岩各两块进行实验,图2、图3分别为制备的流纹岩及凝灰岩岩样。室内测定流纹岩的单轴抗压强度为265 MPa,杨氏模量为,泊松比为,而凝灰岩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72MPa,杨氏模量为 GPa,泊松比为,均高于常规砂岩,说明火山岩质地坚硬,脆性较强,延展性小。

图2 制备的流纹岩岩样

图3 制备的凝灰岩岩样

实验步骤

1)在实验岩样的正中钻出直径为14mm的井眼,井眼深度为140mm,然后把模拟井筒放入其中,用ETA公司生产的VMZ345型强力胶黏剂胶结,中间留出10mm的裸眼段便于水力裂缝的起裂。

采用水基胍胶溶液作为压裂液,压裂液中添加了红色示踪剂,压裂液的质量分数为1%,压裂液的黏度为135mPa·s(600转/min),压裂液排量为×10-9m3/s,4块岩样实验垂向压力都为20MPa,两个水平向围压根据实验岩样的不同而不同。

2)将岩样放置于真三轴模拟压裂试验架上,调整好位置,在岩样周围加上压力板,用起吊机将顶板放置于岩样顶部。

3)连接液压稳压源、压力板之间的管线;连接顶板(模拟井筒)、油水分离器、MTS液压源之间的管线;在三向模拟压裂装置的周围液压板上布置好声发射监测探头。

4)开启液压稳压源,选取其中的两个通道,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手动将通道压力增至预定压力。

5)将制备好的压裂液放入油水分离器。

6)开启MTS伺服增压器,开启与MTS控制器连接的计算机端注入压力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

7)缓慢增加注入压力,观察压力注入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观察压力-时间曲线和排量-时间曲线,判断试样破裂后停泵,并关闭液压稳压源,卸掉围压。

2 结果与讨论

岩样1实验

岩样1使用的是火山流纹岩,试验过程中垂向与水平围压分别为20、15、10MPa。

图4为岩样1的泵注压力曲线,压力曲线呈现明显波动形式,且幅度很大,初始压裂峰值压力达到了60MPa,之后峰值压力不断下降,压力曲线的下降说明压裂液进入较大的孔洞或使天然裂缝张开,当孔洞或天然裂缝被充满后,压力回升,而后又沟通新的天然裂缝或进入新的孔洞,如此反复。峰值压力持续下降说明有新裂缝张开,但将岩样取出后观察未见明显的水力缝,说明在60MPa的峰值压力下并没有将岩样贯穿,只可能在岩样内部形成了较小的裂缝,而这些裂缝可通过CT扫描的方式识别。

图4 岩样1压力曲线

压前对200mm×200mm×200mm火山岩岩样从上往下应用CT扫描200个横截面,每个截面间距为1mm。压裂后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岩样进行扫描,压前、压后火山岩样的CT扫描结果显示,只在其中很少的截面上(编号144-148)发现压裂后有新的水力缝产生。图5、图6分别为编号为144的截面在扫描前后的裂缝形态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压裂前在此截面上存在有一条天然裂缝,压裂试验后对同一截面扫描图观察发现,水力裂缝在天然裂缝处起裂,并不断延伸,说明在井筒天然裂缝处存在薄弱面,水压会首先使得天然裂缝张开,而并非沿着最大主应力方向起裂与扩展。

图5 压前144截面扫描图片

图6 压后144截面扫描图片

图7 146截面压后裂缝形态扫描图

图7为146截面压裂后裂缝形态扫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压裂缝在沿着天然裂缝的方向起裂与延伸一段距离后,逐渐转向与最大主应力平行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可以看出,水力裂缝在进入孔洞发育区域时,并不继续沿着原方向向前延伸,而是在孔洞的某个弱面上产生新的裂缝,并向前扩展沟通其他孔洞。

从图7中还可以发现,在井筒另一侧还产生了一条平行于最大主应力的裂缝,长度大约有5cm,说明在一条裂缝延伸过程中,受裂缝近井筒扭曲效应的影响,井筒压力还是在不断增大,当井筒压力达到了地层的破裂压力时第二条裂缝起裂扩展,两条水力裂缝并非在井筒两翼同时产生并成相互对称的理想状态。

147、148截面压前、压后裂缝扫描显示,压前井筒附近截面上无裂缝显示区域压后出现水压裂缝,说明是144截面裂缝起裂后扩展到147、148截面的,但此两截面两翼裂缝长度逐渐减小,说明裂缝在144面起裂后,向下方呈近似楔形扩展,因扫描切面不同而观察到的裂缝长度不同。

岩样2实验

岩样2使用的是火山凝灰岩,实验过程与岩样1相同,垂向与水平围压分别为20、15、12MPa。在压前CT扫描截面图上,可明显观察到一条近似水平向天然裂缝,从第2面开始出现一直到106面消失,期间与井筒沟通,而在跨过井筒后,几乎横切整个岩样(图8)。

图9为岩样2的泵注压力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显的破裂显示,但破裂压力只有22MPa,远低于前面流纹岩的60MPa,破裂后压力逐渐稳定,结合压前的CT扫描分析及压裂后压力曲线,认为压裂液只是使得井筒附近的那条天然裂缝开启,而没有产生新的水力缝,22MPa是天然裂缝开启的压力。

通过CT扫描观察,对于相同截面,天然裂缝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图10),压后的CT扫描图中裂缝明显比压前清晰,但实验后未发现新的其他裂缝产生。理论上,在试验2的围压情况下,应该有垂直的新缝产生,但由于这条天然裂缝的尺寸与岩样2相比已足够大,它对于水压裂缝的影响已超过了主应力对裂缝走向的影响,因此试验后只发现了天然裂缝的扩展。

岩样3实验

岩样3使用的样品岩性与岩样1相同,都是火山流纹岩,试验过程与岩样1相同,为了尽可能压开裂缝,垂向与水平围压分别为12、7、2MPa。实验进行过程中始终未见明显破裂显示,压力上升很快,几分钟内达到70MPa,被迫停泵,停泵后在岩样外侧未见压裂液滤失痕迹,说明岩样未压开(图11)。

图8 岩样2压前CT扫描图

图9 岩样2泵注压力与时间曲线

分析原因认为,所取火山岩岩样质地坚硬,破裂强度大,所用的试验设备难以达到压开此火山岩样需要的压力和排量,这与松南现场很多压裂井破裂压力高,甚至难以压开情况相吻合。

岩样4实验

对凝灰岩4#试样实验中所施加的模拟地应力分别为σv=15MPa,σH=3MPa,σh=,从开启MTS增压泵注入压裂液开始,至压裂实验结束所维持的时间为8 min,得到的压力曲线见图12。

图10 岩样2压前压后CT扫描对比

图11 岩样3泵注压力与时间曲线

由图12可知,凝灰岩4试件的破裂压力为。实验初始阶段压力很平缓地上升,随着压裂液的不断泵入,压力急剧升高至峰值 MPa,之后又快速地下降,反映了试件内水力裂缝开启的现象。之后压力曲线呈现波动变化,反映了水力裂缝向前扩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新裂缝或者是与天然裂缝相遇。综合压力曲线的整体形态,说明凝灰岩4#试件内压开形成了水力裂缝(图13)。

实验后对试件进行CT成像扫描,结合CT图像对试件的水力裂缝形态进行观察,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检验上述结果。

图12 岩样4(凝灰岩)试件的压力曲线

图13 岩样4(凝灰岩)试件施加的三向围压和实验后图片

通过对比岩样4#试件的压前和压后CT图像,可获得该试件的水力裂缝起裂和扩展情况,见图14。

图14 岩样4(凝灰岩)压前和压后CT图像对比

从图14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岩样4#试件中主要形成了两条主要水力裂缝,图中用线段表示出。这两条裂缝的起裂位置在井筒部位是近似对称的,呈170°左右。而且这两条裂缝扩展的方向近乎与实验中所施加的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一致,与最小水平地应力的方向垂直。在垂直方向上,裂缝高度与试件的高度近似相等,即试件内的这两条裂缝为贯穿试件的垂直主裂缝。

图15是岩样4压裂后CT图像三维重建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试件内形成了两条压裂主裂缝,裂缝为垂直缝并贯穿整个试件,裂缝面空间展布较为扭曲。

图15 岩样4裂缝CT图像三维重建图

3 结论与建议

1)建立大尺寸火山岩岩样CT扫描及压裂模拟实验方法能直观、有效地分析岩样内部裂缝起裂、扩展规律,真实地反映裂缝形态和空间展布。

2)火山岩质地坚硬难以压开,压裂过程受微裂缝和熔孔发育程度及岩石特性影响,裂缝起裂压力和延伸压力差别比较大,压力曲线呈现明显波动形式。

3)火山岩压裂水力形成裂缝系统比较复杂,在井筒附近的天然裂缝会造成水压裂缝并非同时起裂,呈非对称状扩展并最终转向最大主应力方向;较大的天然裂缝在水压作用下会直接开启,并沿原方向扩展,从而使形成的水力裂缝不再沿最大主应力方向扩展;对于井筒附近天然裂缝及孔洞不发育的情况,水力裂缝会同时起裂,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延伸,呈近似对称状,但空间展布较为扭曲。

4)对于火山岩储层现场压裂施工,射孔位置要集中在微裂缝和熔孔发育层段,选择支撑剂粒径相对小些,施工砂比不宜太高并考虑应用前置多级段塞技术。

参考文献

[1]Blair S C,Thorpe R K,Heuze F E,et observations of the effect of ge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of hvdrofracture propagation[R]UCRL-99662,1989:1~12.

[2]Beugelsdijk L J L,de Pater C J,Sato hydraulic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a multi-fractured medium[R].SPE 59419,2000,1~8.

[3]BlantonT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ydraulically induced and pre-existing fractures[R].SPE,10847,1982:1~13.

[4]Zeng Zheng-wen,Roegiers observation of injection rate influence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behavior of a tight gas sandstone.[R].SPE,78172,2000:15~21.

[5]周健,陈勉,金衍,等.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5):109~114.

[6]陈勉,庞飞,金衍.大尺寸真三轴水力压裂裂缝模拟与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19(增):868~872.

[7]赵益忠,曲连忠,王幸尊,等.不同岩性地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模拟实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63~67.

[8]孟庆民,张士诚,郭先敏.砂砾岩水力裂缝扩展规律初探[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0,32(4):119~123.

[9]姚飞,陈勉,吴晓东,等.天然裂缝性地层水力裂缝延伸物理模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8,30(3):83~8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与sci

目前还不是啊,只不过质量很高,还在冲EI,现在只被Scopes收录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土木工程期刊目录全专业包括: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2、岩土工程学科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期刊名称—————种类—————专业东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清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湖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天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同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土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A——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B——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C——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D——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E——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科学通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自然科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全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全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东北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CSCD——全专业北方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中国科学基金——CSCD——全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建筑科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混凝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爆炸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学报——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噪声与振动控制——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和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计算结构力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与实践——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固体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实验力学——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勘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岩土工业建筑——核心期刊——结构、防灾、现代结构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SCD——防灾自然灾害学报——CSCD——防灾灾害学——CSCD——防灾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中国公路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桥梁建设——核心期刊——道桥公路交通科技——核心期刊——道桥现代隧道技术——核心期刊——道桥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核心期刊——道桥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核心期刊——道桥中外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河海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水利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力学——CSCD、核心期刊——岩土中国港湾建设——核心期刊——岩土港工技术——核心期刊——岩土长江科学院院报——核心期刊——岩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核心期刊——岩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学报——CSCD——岩土地质力学学报——CSCD——岩土工程地质学报——CSCD——岩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交通铁道工程学报——核心期刊——交通路基工程——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汇刊——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核心期刊——交通中国铁道科学——CSCD——交通管理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科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世界——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中国工业经济——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开发——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现代化——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工业技术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营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施工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仿真学报——CSCD——土木建管系统工程学报——CSCD——土木建管中国管理科学——CSCD——土木建管具体发表期刊要求,可以咨询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

[1]叶金汉主编.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501

[2]李华晔,黄志全,刘汉东等.岩基抗剪参数随机——模糊法和小浪底工程 C、 φ 值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55~161

[3]夏明诚.抗剪强度统计方法的现状与讨论.岩土力学,1998,19(1):90~93

[4]周维垣,杨若琼.岩石力学数学模拟的现状与发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增):937~939

[5]尤明庆,华安增,李玉寿.缺陷岩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97~101

[6]尤明庆,华安增.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地质力学学报,2001,7(1):53~60

[7]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8]尤明庆,李化敏.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9]尤明庆,苏承东,周英.不同煤块的强度特性及回归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81~2085

[10]胡宣达.数理统计初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11]黄国民,周廷振,顾士亮等.徐州矿山压力规律及控制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38

[12]尤明庆,苏承东.对砂岩试样室内试验结果的分析.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82

[13]Jaeger J failure at lower confining ,1960,189:283~284

[14]尤明庆,苏承东.具有沉积弱面试样的剪切拉伸破坏及强度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2):3618~3622

[15]李银平,王元汉,肖四喜.岩石类材料中压剪裂纹的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552~555

[16]郭少华,孙宗颀,谢晓晴.压缩条件下岩石断裂模式与断裂判据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304~308

[17]李新平,刘金焕,彭元平,等.压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断裂模式与强度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1942~1945

[18]尤明庆.岩样三轴压缩的破坏形式和Coulomb 强度准则.地质力学学报,2002,8(2):179~185

[19]李东旭,周济元.地质力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84

[20]钟嘉猷.实验构造地质学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59

[21]许江,鲜学福,王宏图.关于岩石基本力学参数关系的一些讨论.见:第六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46

[22]吴玉山,李记鼎.确定岩石强度包络线的新方法——单块法.岩土工程学报,1985,7(2):85~91

[23]苏承东,尤明庆.单一试样确定大理岩和砂岩强度参数的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3055~3058

[24]尤明庆.两种晶粒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岩土力学,2005,26(1):91~96

[25]周国林,谭国焕,李启光等.剪切破坏模式下岩石的强度准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753~762

[26]陈卫忠,李术才,朱维申等.考虑裂隙闭合和摩擦效应的节理岩体能量损伤理论与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2):131~135

[27]尤明庆.岩石非均匀变形破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66

[28]尤明庆.复杂路径下岩样的强度、 变形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23~28

[29]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30

[30]尤明庆,李化敏,纪多辙.试验数据回归结果的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91~1195

[31]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337

[32]尤明庆.基于粘结和摩擦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6~292

[33]刘允芳.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见:夏熙伦编.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7

[34]徐芝纶.弹性力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4

[35]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46,234~244

[36]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99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8]Haimson B C,Cornet F Suggested Methods for rock stress estimation—Part3:hydraulic fracturing(HF)and/or hydraulic testing of pre-existing fractures(HTPF). .,2003,40(7/8):1011~1020

[39]Lee M Y,Haimson B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 .,1989,26(6):447~56

[40]Rutqvist J,Tsang Chin-Fu,Stephansson i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estimated from hydraulic fracturing measureme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induced .,2000,37:107~120

[41]Cappa F,Guglielmi F,Rutqvist J,Tsang Chin-Fu,Thoraval modelling of pulse tests that measure fluid pressure and fracture normal displacement at the Coaraze Laboratory site, .,2006,43:1062~1082

[42]陈群策,毛吉震,侯砚和.利用地应力实测数据讨论地形对地应力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90~3995

[43]谭成轩,石玲,孙炜锋等.构造应力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70~3978

[44]张彦山,梁国平,丁建民等.由井壁崩落估算水平主应力量值的研究.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39

[45]谢富仁,孟宪梁,祁英男.内昆线天星场至仙水段构造应力场分析.见: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69

[46]Pine R J,Tunbridge L W,Keakwa stress measurement in the Carmenellis test at South Crofty mine at a depth of 790 .,1983,20(2):51~62

[47]Anderson C,Christians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rock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comparison of triaxial overcoring results made in the same :Katsuhiko Sugawara et :A A Balkema,~320

[48]陈颙,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7

[49]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05

[50]Rummel F.断裂力学应用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见:阿特金森 B K 编.岩石断裂力学.尹祥础,修济刚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53

[51]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83

[52]尤明庆.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方法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5,27(3):350~353

[53]Amadei B,Stephansson stress and its :Chapman & Hall,~173

[54]刘允芳.在同一钻孔中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与套钻孔应力解除法测量成果的比较.见:夏熙伦.工程岩石力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21

[55]尤明庆,周少统,苏承东.岩石试样在围压下直接拉伸试验.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4):255~261

[56]郭启良,丁立丰.岩体力学参数的原地综合测试技术与应用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928~393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还发稿酬的,如果你的论文录用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向作者一次性酌致稿酬,稿酬含著作权转让费。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论文一经录用,自本授权书签署之日起,上述论文全体作者同意将该论文之著作权中的全部财产权(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介质、媒体以及各种语言出版如与CNKI合作双语出版的使用权等)、汇编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发行权和电子版复制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在该论文著作权的有效期内在全世界范围转让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录用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向作者一次性酌致稿酬,稿酬含著作权转让费。1 在签署本著作权授权书时,全体作者作如下保证并对本论文负全部责任:(1) 上述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论文内容无一稿多投,不涉及国家保密及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侵权行为;(2) 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3) 本文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著作权或任何其他权利。2 同时,作者还承诺:(1) 今后不考虑以任何形式在其他地方发表该论文;(2) 签字作者保证其本人具有签此授权书并做出承诺之全权;(3) 有证据能证明未签字之作者授权签字作者代表其签署本授权书,本授权书对全体作者均有约束力;(4) 本论文第一作者及第一单位在任何时候不予发生变更。3 其他事项:(1) 若该文属基金产文时,提供相应的基金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2) 全体作者签名(按照论文作者先后排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