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3】王琳婷路基施工中压实度的控制;【4】吴宗玺.浅谈检测中压实度的影响因素;【5】王艳威.陆启萍,徐沁,影响公路工程压实度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的分析;【6】沙庆林,公路压实与压实标准(第三版);【7】张超;郑南翔;王建设,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检测规程(JTG E60-2008);
沥青路面泛油现象的分析及防治论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沥青路面泛油现象的危害性及传统和现代定义的不同。综合国内外研究对沥青路面泛油现象,按照原因和机理的不同分为空隙率过小型、压密型、动水作用型和施工不当型四种,并分别阐述了其判别性特征和原因机理。结合新、旧规范对比分析,按泛油型式不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沥青 路面 泛油 分型 预防措施
一、沥青路面泛油的定义和危害
(一)沥青路面泛油的定义
传统型定义为:沥青面层中的自由沥青受热膨胀,直至沥青混凝,空隙无法容纳,溢出路表的现象;新型定义为:路表水侵入面层内部并长期滞留在沥青层底部,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动压水冲刷下,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剥落成为自由沥青,并在水的作用下被迫向上部迁移,从而导致面层上部泛油而底部松散的沥青迁移现象。
(二)沥青路面泛油的危害
路面泛油会造成三种直接后果:一是路面滑溜,对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雨天。二是上面层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愈来愈高,而中面层及下面层的沥青含量愈来愈低,直接损害中、下面层的低温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三是沥青迁移造成路面空隙率的不利性改变,上面层空隙率愈来愈小而中、下层空隙率愈来愈大,中下面层空隙率的增大往往伴随着负压的产生及空隙的连通,路面的雨水极容易透过微观裂纹或面层空隙进入基层,甚至击穿上面层,形成水损害。
二、泛油现象分型及其机理
(一)空隙率过小型
1.现象特征
空隙率过小型泛油的现象特征是高温季节,整条路段地出现泛油现象,不管是轮迹带还是非轮迹带,只不过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路表如镜面光滑,雨天车辆易打滑。钻心取样表明,空隙率过小型泛油的内部空隙充满了沥青,表面层厚度方向不存在明显沥青含量差异。
2.泛油的机理
该型泛油的机理是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过小,油石比偏大,在高温季节,沥青受热膨胀,在填满混合料中的空隙后溢出路表面形成泛油。因此,泛油现象的内因是空隙率过小,而诱发的直接外因是高温。空隙率过小型泛油的原因有二。一是规范标准的不合理导致设计空隙率过小。如我国刚开始推行SMA路面时,照搬国外规范,没有考虑环境条件的差别,将设计空隙率的标准规定为2%-4%,而我国不论北方还是南方,夏季都十分炎热,因此,路面出现泛油成为必然。二是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不当,经验不足,对规范理解不深,没有考虑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造成。
(二)压密型
1.现象特征
压密型泛油的表观特征是伴随有明显的车辙病害,泛油只发生在轮迹带,表面油膜分布较均匀。由于车辙的存在,车辆往往被迫变道行驶,而雨天容易形成积水,这些易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
2.泛油的机理
压密型泛油的机理:沥青混合料由于压实度标准偏低或压实度不足,路面开放交通后在重载车辆的再次压密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内的集料不断嵌挤而空隙率减少,最终沥青胶浆被挤压到路表而发生泛油。在高温季节,沥青受热体积膨胀,会进一步加剧轮迹带的泛油现象。压实度标准偏低的原因通常是刚引进国外新技术时,对技术标准吃不透,加之缺乏经验造成;而压实度不足是压实功不够造成。
(三)动水作用型
1.现象特征
动水作用型泛油有两种表观形式:一是点状的油斑,由小到大发展;二是沿轮迹带分布的带状泛油。点状油斑的发展过程是,首先在某段轮迹带上出现小块油斑,直径1~2cm左右;随后,轮迹带上的小块油斑逐渐增多、增大,油斑的直径增大到2~5cm不等,继续沿轮迹分布;油斑发展的最后阶段,油斑的直径、面积和爆发密度进一步增大,直至各块油斑逐渐联通成片。带状泛油现象是沿轮迹带分布的。外观考察和钻芯抽提试验发现此类泛油的路段沥青用量正常,不存在过量沥青。
2.泛油的机理
该型泛油的机理是:路面积水在高速行驶的汽车轮胎下形成很高的动水压,这种动水压力随车速的提高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当车速较高时,所产生的动水压足以击穿表面层沥青混凝土,进入面层底部;路表水侵入面层内部并长期滞留在沥青层底部,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动压水冲刷下,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剥落成为自由沥青,并在水的作用下被迫向上部迁移,从而导致面层上部泛油而底部松散。
(四)施工不当型
1.现象特征
根据美国热拌沥青混合料铺筑手册,施工不当型泛油一般表现为点状油斑或片状油膜,油斑或油膜的`分布较随机,不具规律性,油斑的发生与有无车辙无关。油斑处钻心试验表明仅该处的沥青含量偏高。
2.泛油的机理
由于原因的复杂性和现象的多样性,施工不当型泛油无法归结为统一的泛油机理。常见的施工不当型泛油的原因有:
(1)骨料离析;
(2)混合料中矿料含水量超标;
(3)石油或柴油污染基层顶面;
(4)施工时改性沥青结合料易聚积在施工机械上,机械碾压过程中这些聚集的沥青从机械掉落下来,从而导致油斑现象。
三、泛油现象的防治
(一)空隙率过小型
空隙过小型泛油是系统性泛油现象,一旦发生,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预防关键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主管部门要把好技术规范或标准关;二是国家应尽快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无资格认定的不准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二)压密型
压实度标准偏低或压实度不足,不仅造成车辙和压密型泛油,还造成水损害等早期破坏,影响交通安全和路面耐久性。我国新规范明确指出:沥青路面的成败与否,压实是最重要的工序,许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损坏,多与压实不足有关,因此压实度的评定至关重要。针对原规范在压实度和压实工艺方面的不足,新规范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将原来的压实度标准提高了1%;二是对沥青路面的压实度采取重点对碾压工艺进行过程控制,并适度钻孔抽检压实度的方法。新规范在压实度控制方面是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从原来的钻孔试件测定压实度改为以压实工艺控制为主、钻孔检测作为抽检校核的手段,将事后检查转变为过程控制,即实行施工过程中的在线监测。
(三)动水作用型
由于大空隙率、高速行车和水的综合作用是动水作用型泛油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混合料设计上对不同空隙率的混合料不应使用相同的粘附性标准,应根据沥青混凝土面层中各层孔隙率的不同,对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要求应随设计空隙率的变化而变化。混合料的空隙率越大,其内部遭受水侵蚀的影响越大,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要求应越高。对于孔隙率与路面水损害之间的关系,新规范认为孔隙率过大会造成“路面渗水情况严重,并造成严重的水损坏”,如“桥面沥青昆合料的空隙率过大,残余空隙率超过6%-8%,在汽车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很强的动水压力,加速铺装层的水损害破坏”。因此,“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最重要的指标莫过于空隙率”。新规范认为原规范的II型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普遍偏大,不适用于多雨潮湿地区的路面使用。对于设计孔隙率指标,新规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定一个空隙率范围,以适应于不同的需要,这个范围根据公路等级、气候、交通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施工不当型
防范施工不当型泛油的关键是观念转变,重点抓施工质量过程控制,而不仅是传统的最终质量,在材料和施工工艺两个方面严把质量关。
四、结语
由于泛油现象的多样性和原因的复杂性,所以应是按不同原因和机理对沥青路面的泛油现象进行分类,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吕伟民.SMA路面的泛油及其空隙率[J].石油沥青,2001,(2):22-24.
[2]孙立军.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99.
[3]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29-233.
[4]姚祖康.铺面工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56.
[5]王哲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6]黄熙沥.青路面施工养护和改善.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
[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S].
[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032—94)[s].
1/12【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分析及防护【作 者】张洪亮【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88-88,1082/12【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防护措施【作 者】李小亮【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0-613/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及防护措施【作 者】赵晶宇【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7).-304-3054/12【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防护【作 者】陈洁[1] 刘友红[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4).-328-3295/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李丽 满玉【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2).-39-406/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齐太金【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5-877/12【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8/12【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张百永 向俊 朱小刚【刊 名】安徽建筑.2006,13(1).-98-999/12【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10/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吕权【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39-14011/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尹美波 李秋蓓【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27(7).-20-2112/12【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的防护措施研究【作 者】张建宁 梁力 张峰春【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4).-25-261/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作 者】马小伟[1] 吕端然[2]【刊 名】科学之友.2007(08B).-53-542/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蚀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边卫东【刊 名】公路与汽运.2007(4).-66-67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霍清阁【刊 名】交通世界.2007(07S).-101-1024/100【题 名】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杭永山 俞小靖 刘军【刊 名】交通与运输.2007,23(B07).-86-88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作 者】马月红[1] 吴齐正[2]【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7(2).-40-4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侯继先 徐永丰【刊 名】民营科技.2007(7).-169-169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何铁元[1] 张利先[2]【刊 名】民营科技.2007(5).-98-988/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杨云森【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X).-204-2049/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杜昌芬【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6).-18-18,2010/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罗凯军 刘朝伟【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0).-136-13611/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翁雯【刊 名】广东建材.2007(7).-106-10712/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形式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刚平 安平【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2007,19(8).-187-1881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于合家【刊 名】北方交通.2007(6).-99-1001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析【作 者】李常青【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69-16915/100【题 名】如何防治沥青路面孔隙水破坏【作 者】单新荣 陈国华【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8).-53-531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张瑞芳【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9-7017/100【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破坏原因【作 者】郑义坤【刊 名】交通世界.2007(05S).-66-671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李建华【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01-20119/100【题 名】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破坏类型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作 者】刘世忠 孟范清【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14-21420/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与防治【作 者】谢长林【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3).-285-28621/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崔爱民【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1).-99-9922/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赵峰【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5).-199-20223/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徐飙【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15-15,172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刘艳红 刘艳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31-31,3325/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李奇峰【刊 名】职业圈.2007(03X).-159-159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作 者】田伟【刊 名】北方交通.2007(4).-33-362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区及其预防性养护对策【作 者】王永红 饶红胜 邹强 刘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7(04S).-92-9328/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杨书利【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102-10529/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徐子玉【刊 名】安徽建筑.2007,14(2).-85-863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何演[1] 李明[2] 王随原[3]【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7(2).-52-5431/100【题 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朱军【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3).-63-6332/100【题 名】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探讨【作 者】张彤[1] 魏晓荣[2]【刊 名】机场工程.2007(1).-17-1933/100【题 名】车载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破坏的数值分析【作 者】巩伟芳[1] 王晓伟[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9).-285-2863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张宇【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3X).-158-1583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2).-50-5136/100【题 名】水平力对含裂纹沥青路面面层破坏的影响分析【作 者】厉永举 宫亚峰 梁春雨【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1).-64-663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陈志敏【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S).-55-553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作 者】梁海涛【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6S).-77-7739/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浅析【作 者】李洪珍 相志华【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X).-49-494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资讯.2006(34).-50-5141/100【题 名】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对策【作 者】刘波 赵扶民【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81-824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破坏成因及预防【作 者】张惠彬【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15-16,294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作 者】潘常科【刊 名】科技资讯.2006(30).-75-764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姜春龙[1] 于海生[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11).-9-9,114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及其施工工艺的联系【作 者】黄振【刊 名】广东科技.2006(11).-75-774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研究【作 者】高立伟【刊 名】河南科技.2006(10).-74-7547/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李辉 王玲 郑雅君【刊 名】建筑与预算.2006(5).-46-484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龚新杰 李振川【刊 名】甘肃科技.2006,22(9).-176-17749/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与控制措施【作 者】杨翠花【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6(5).-59-605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王兆顺【刊 名】科技资讯.2006(26).-77-775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杨波【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2006(22).-42-42,415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毋文彦【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278-2795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李云峰[1] 罗绍建[2]【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B06).-60-61,9554/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焦保国【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283-28455/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安宁[1] 刘晓芳[2]【刊 名】北方交通.2006(7).-40-4156/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薛松【刊 名】科技资讯.2006(17).-28-2857/100【题 名】沥青路面入浸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王新贵[1] 刘嫒嫒[2] 娄本涛[2]【刊 名】河南科技.2006(7).-69-7058/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洋【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5X).-136-1375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刘艳峰 魏忠【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5,760/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渗透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曹罡 高文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16-1761/100【题 名】浅谈预防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建议措施【作 者】李金宇[1] 衣英俊[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9-5962/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作 者】宫磊[1] 王颖[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8).-63-6463/100【题 名】分析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李国辉[1] 申哲奎[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6).-36-3664/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与防治【作 者】盛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5).-41-4265/100【题 名】浅谈水破坏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影响【作 者】黄宽【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0-826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杨志刚【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4).-330-33167/100【题 名】浅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现象【作 者】范桥辉【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3).-324-32568/100【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早期结构破坏理论【作 者】连佳机[1] 杨孟余[2] 张晓东[1]【刊 名】中外公路.2006,26(3).-115-11869/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訾爱民【刊 名】交通科技.2006(3).-58-6070/100【题 名】南方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刘毅[1] 彭安平[2]【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2006,32(2).-21-2471/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72/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2).-26-277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爱萍【刊 名】科技资讯.2006(6).-53-5474/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疲劳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作 者】傅搏峰[1] 周志刚[2] 陈晓鸿[1] 吕贵宾[3]【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7(1).-51-5875/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范广宇[1] 时松[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2).-78-797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海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6(01A).-74-7577/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78/100【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作 者】孙文香 姜厚荣 李春雷【刊 名】交通科技.2005(6).-9-117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作 者】亓鹏程 阮宾【刊 名】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5(6).-68-708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林桂清【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12).-90-928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刘红娜【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285-2868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宋锦萍 杨哲颖【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383/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8-3984/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苗秋丽 刘冶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0).-49-49,5185/100【题 名】浅析北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作 者】赵国强 王洪益 郭伟【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9).-10-108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张飞[1] 杨弃疾[2]【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9).-55-5787/100【题 名】湖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汪向阳【刊 名】交通科技.2005(4).-17-198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雷畅 杜斌【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22-12389/100【题 名】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基面层滑移破坏研究【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陈忠达[2] 戴经梁[2] 孙立军[1]【刊 名】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22-269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防治探讨【作 者】赵培松【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125-12691/100【题 名】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探究【作 者】吴为东【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5(2).-1-29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贾乘鹤【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6).-90-9293/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水破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作 者】李细伟[1] 易林枫[2]【刊 名】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22(5).-32-359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初步探讨【作 者】蒋合型【刊 名】交通世界.2005(4).-70-7195/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王静【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5).-20-2196/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姚卓【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3).-24-2697/100【题 名】温度差异破坏对沥青路面质量的影响【作 者】刘信功[1] 张健健[2]【刊 名】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2).-73-7498/100【题 名】自由水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晋安【刊 名】山西建筑.2005,31(6).-210-21199/100【题 名】沥青路面层间滑移破坏分析【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姚红云[1] 徐小坤[3]【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35-38,43100/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溥学峰【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80-1811/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赵香华[1] 张福生[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1).-16-172/53【题 名】沥青路面辙槽破坏分析及车辙试验改进【作 者】谢俊伟【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6).-109-1123/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的原因及防治【作 者】汪晓青[1] 程东文[2]【刊 名】矿业快报.2004,20(12).-38-404/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试验检测及加固处理【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市政工程.2004,16(3).-1-45/53【题 名】软土地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与对策【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建设科技.2004,14(4).-43-45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早期破坏的现象、原因和预防【作 者】沙庆林【刊 名】交通世界.2004(U09).-17-187/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刘桂强【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25-288/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韩立新【刊 名】山西建筑.2004,30(7).-98-999/53【题 名】广东省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及措施建议【作 者】潘艳珠[1] 谭积青[2]【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6-181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王福君【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3).-112-11411/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赵永成【刊 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3).-43-44,5212/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张有安【刊 名】中国公路.2004(20).-129-13013/53【题 名】防微杜渐——沥青路面水因破坏的综合治理【作 者】王祖东【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4(11).-95-9814/53【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分析与路面结构优化【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3).-14-2215/53【题 名】沥青路面局部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张红利 宋惠民【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4(5).-49-50,7216/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涝谦【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A01).-19-2017/53【题 名】塘龙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处治【作 者】龙锦松【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1018/53【题 名】转运料车沥青路面离析破坏的克星【作 者】孙颖【刊 名】中国公路.2004(17).-83-8419/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徐立国 徐立君【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7).-258-2582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薛连旭 林江淮【刊 名】广东公路交通.2004(2).-35-3721/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作 者】何玉波【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2).-22-2422/53【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彭亚荣【刊 名】中国公路.2004(10).-62-6323/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1).-30-3724/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作 者】赵保平【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2).-37-382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王志萍【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134-13426/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郭天龙【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1).-33-3927/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作 者】刘军勤[1] 张玉花[2]【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3(A02).-58-59,6328/53【题 名】轮胎在超载下对沥青路面的破坏与橡胶改性沥青【作 者】张安强 王炼石 林雅铃【刊 名】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3,32(4).-16-2029/53【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破坏分析【作 者】何慧斌 郭铜元 刘丽【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6).-30-3330/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丁玉录【刊 名】中国公路.2003(22).-64-6531/53【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作 者】徐洪润【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9-1232/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李建才 韩丽馥【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17-1933/53【题 名】深圳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研究【作 者】林少扬【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19-2234/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作 者】李延慧【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2).-9-1135/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淑平【刊 名】山西建筑.2003,29(9).-126-12736/53【题 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公路学会七省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调研报告【作 者】无【刊 名】中国公路.建设市场专刊.2003(3).-33-3937/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鹏飞[1] 王伟霞[2] 王庆波[1]【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26(3).-1-238/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刘淑红 刘振国 尹同江【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1-1239/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预防措施【作 者】黄丽平[1] 张建华[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5-1640/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作 者】石东[1] 李小花[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3).-24-25,641/53【题 名】浅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张勇【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1).-2-342/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及防范的初步研究【作 者】于春双 杨明昌【刊 名】铁道建筑技术.2002(4).-50-5243/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作 者】姚毓君【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18-11944/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预防【作 者】李琳【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22-1234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林伍湖【刊 名】华东公路.2002(2).-38-404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杨瑞华 陈富坚 等【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22(3).-256-25847/53【题 名】浅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刘立新【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55-15548/53【题 名】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侯旭 赫英【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84-18449/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洪秀敏【刊 名】中国公路.2002(14).-76-7750/53【题 名】沥青路面抗滑表面早期破坏初探【作 者】董武斌 白茂【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2(2).-35-3751/53【题 名】对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破坏的认识【作 者】王端宜 邹桂莲 等【刊 名】东北公路.2001,24(1).-23-2552/53【题 名】川藏公路改建工程米拉山至达孜段部分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作 者】张保兴【刊 名】西藏科技.2001(1).-74-7553/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李建民[1] 白晓芸[2]【刊 名】西北公路.2001(3).-10-12
浅谈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的必要性 摘 要:采用沥青路面芯样做马歇尔稳定度、流值及密度的试验,可以真实地体现路面的质量状况,正确地评价沥青路面质量品质。 关键词: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必要性 前言 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路面的主要类型。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飞速增长和轴载的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出现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路段使用周期已远远达不到设计年限,即出现各种路面病害,严重降低了路面的服务功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经过查找施工时的检测资料发现,施工时的检测资料都符合设计要求,那么沥青路面出现损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分析路面产生损坏的原因有很多,产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正确判断和识别原因,对消除沥青路面质量事故隐患,改善和提高沥青路面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马歇尔稳定度、流值和密度是目前沥青路面最重要的控制指标,严格控制上述指标的检测,对于提高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抗塑性变形及密实度、空隙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只有真正、客观地反映沥青路面马歇尔稳定度、流值和密度等指标,才能正确地评价沥青路面的质量品质。 1 目前我国现行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中规定: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马歇尔稳定度、流值、密度、空隙率采用拌和厂取样成型的试验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在原材料和配合比一定的情况下,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与试件的密实度成直线密切正相关,与空隙率成直线密切负相关。由于空隙率是密度的不同表征形式,因此,密度对马歇尔稳定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室内成型试件密度的大小,除与材料的配合比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击实次数(击实功)的多少和击实温度的高低,击实次数越多,沥青混合料单位体积得到的击实功越大,试件越容易被压密。同样,由于沥青材料自身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其粘滞力越低,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越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试件越容易被压密。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试验结果不能真实体现沥青路面的实际质量。 2 利用现场芯样做马歇尔试验的必要性 用室内成型的试件做马歇尔试验、密度试验及计算得到的空隙率、沥青饱和度、沥青体积百分率、矿料间隙率等指标,并不能代表路面的真实质量情况。不难分析,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原材料质量、材料的配合比(含矿料的级配情况)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密度等。如果采用拌和厂取样成型的试件代表路面真实情况进行检验,必须至少具备以下两个必要条件:(1)原材料质量及配合比与路面实际使用的材料和配合比一致;(2)试件的密实度与路面的密实度一致。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由于运输、摊铺过程中拌和料出现离析,会使路面材料局部产生配合比改变。更为严重的是,室内试验的击实功是试验规程规定的标准击实功,而压实功则取决于压路机的吨位、碾压遍数和压实机械的组合情况,因此击实功并不一定等同于路面压实功,且施工碾压温度也很难和室内试验温度取得一致,甚至有很大出入。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用拌和厂取样成型试件所获取的马歇尔稳定度、流值、密度等指标,很难真实地代表现场沥青路面的质量情况。如果利用取芯机钻取的芯样作为检测样本,进行稳定度、流值、密度等指标的检验,更能代表沥青路面的真实质量情况。 3 利用现场芯样取代拌和厂成型试件做马歇尔试验的可行性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T0710-2000规定了沥青路面钻芯马歇尔试验方法,但条文说明同时指出:“由于钻头直径往往是100mm及150mm的,所以试件直径必然小于101.6mm或152mm的要求,可直径太小,不能与马歇尔试验仪的压头吻合,这是矛盾的,因此,本方法的试验结果并不能作为检验沥青路面是否合格的依据。”这说明沥青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不能作为检验沥青路面是否合格的依据,主要是芯样的直径偏小,与马歇尔试验仪的压头曲率不符,因此容易产生试验误差。如仅限于此,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变芯样与马歇尔试件压头的吻合程度,从而消除由此带来的试验误差。3.1改造现有压头,提高芯样与压头的吻合程度,根据现行试验规程,马歇尔试件压头被做成了固定的曲率内径,标准压头为101.6mm,大型马歇尔试件压头为152.4mm。在此,以标准马歇尔试件压头为例,如果芯样的直径为99.8mm,与标准试件直径101.6mm的差值为1.8mm。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消除1.8mm的偏差,利用0.9mm厚的金属板材,裁制成长度为压头与试件接触线同长,与压头同宽的两块垫片,并将垫片弯曲成与压头一致的曲率。试验时,分别将两块垫片垫在上下压头内,使压头的曲率内径减少1.8mm,前面提到的试验偏差即可消除。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受钻头内径的加工精度、钻机的偏心程度及钻机固定的牢固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芯样直径和压头内径的偏差并不是一个常数,在选取垫片的厚度时,可对已经钻取的芯样直径进行统计,取芯样直径的上限值(最大值)与马歇尔试件的规定值之差的二分之一作为所选垫片的厚度值。如果所选钻头是标准钻头,则各个试件直径之间的差别一般不会很大,可以忽略不计。 加工专用钻头。对于标准马歇尔试件,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内径100mm和150mm的钻头,在钻机固定良好的情况下,芯样直径与钻头内径之间的差距一般不会超过0.5mm。以1‰钻头为例,如果钻头内径为100Inm,芯样直径一般可以达到99.5~100mm,这对于马歇尔试件标准直径101.6mm而言,其吻合程度显然不够。由马歇尔试验的受力情况可知,如果试件与压头的吻合程度不够,就会引起初压阶段试件受力集中,致使试件过早破坏并进入流变状态,从而导致马歇尔稳定度减小,流值增大,这种情况不适宜作为评价沥青路面质量的依据。然而,我们可以发现钻头的内径与钻件直径的误差并不大,这就使得设定标准钻头内径成为可能。事实上,目前使用的钻机,都不是专用钻机,它既用于钻取沥青路面芯样,也用于钻取半刚性路面基层材料芯样,同时也用于钻取水泥混凝土芯样。在这些用途中,只有沥青路面对芯样直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满足沥青路面取芯的同时,并不影响做其他钻件的使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将钻头内径加工成101.6mm,以满足沥青路面钻芯做马歇尔试验的要求。即使不与其他钻件共用钻头,为沥青路面专门设计、制造101.6mm和152.4mm的钻头也是非常必要的。 4 实例分析 几年来,我们采用在马歇尔试验仪压头内垫垫片的方法,对所钻取的沥青混凝土芯样做了大量的马歇尔试验,从试验结果看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和可行性。对室内成型的马歇尔试件所做的目标配合比试验结果与工程实体钻取的芯样所做的马歇尔试验,及其相关试验项目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空隙率、密度与稳定性具有密切相关性,也可以证明工程实体芯样马歇尔验结果的规律性和钻芯取样试验方法的稳定性。同时还提醒我们,应争取尽可能小的空隙率和尽可大的密实度,以取得较大的路面稳定度,提高路的使用品质。只要工程实体钻取的芯样与马歇尔压头具有相当的吻合程度,在材料和配合比都相同的条件下,其试验结果就能达到或接近室内成型试件的试验效果。当然,由于芯样直径偏小,即使芯样与压头有很好的吻合程度,其试验结果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5 结论 (1)为了使钻取的芯样直径和标准马歇尔试件相一致,建议生产101.6±0.2mm和152.4±0.2mm的沥青混凝土专用钻头,并纳入专用试验仪器管理中。(2)建议对路面实体钻芯马歇尔试验按照每一分项工程为一单元,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3)实践证明,由于马歇尔稳定度与试件的密实程度呈增函数关系,即:试件密实度越大,其马歇尔稳定度越大。由于沥青路面存在一个压实度百分率问题,因此工程实体马歇尔稳定度也同样存在一个百分率问题。建议在标准配合比马歇尔稳定度(压实度为100%)的基础上规定路面钻芯马歇尔稳定度下置信限值。(4)由于施工阶段工程实体密度一般达不到目标配合比密度,相应的空隙率会产生同样的差别,为与设计空隙率相区别,建议对路面实体钻芯试件制定施工容许空隙率指标。(5)为追求更高的路面工程实体稳定度和更小的塑性变形,建议提高各级沥青路面的压实标准,如二级路可提高至马歇尔试验最大值的96%,高、一级公路可提高至97%或98%。通过工程实例证明,在材料和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用钻芯取样的方法对工程实体进行马歇尔试验与室内成型试件进行马歇尔试验相比具有良好的关系,并且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路面质量的实质信息,为参建各方真正掌握和了解沥青路面质量品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
城市沥青道路,,,分析好的。
1/12【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分析及防护【作 者】张洪亮【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88-88,1082/12【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防护措施【作 者】李小亮【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0-613/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及防护措施【作 者】赵晶宇【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7).-304-3054/12【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防护【作 者】陈洁[1] 刘友红[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4).-328-3295/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李丽 满玉【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2).-39-406/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齐太金【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5-877/12【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8/12【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张百永 向俊 朱小刚【刊 名】安徽建筑.2006,13(1).-98-999/12【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10/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吕权【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39-14011/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尹美波 李秋蓓【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27(7).-20-2112/12【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的防护措施研究【作 者】张建宁 梁力 张峰春【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4).-25-261/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作 者】马小伟[1] 吕端然[2]【刊 名】科学之友.2007(08B).-53-542/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蚀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边卫东【刊 名】公路与汽运.2007(4).-66-67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霍清阁【刊 名】交通世界.2007(07S).-101-1024/100【题 名】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杭永山 俞小靖 刘军【刊 名】交通与运输.2007,23(B07).-86-88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作 者】马月红[1] 吴齐正[2]【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7(2).-40-4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侯继先 徐永丰【刊 名】民营科技.2007(7).-169-169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何铁元[1] 张利先[2]【刊 名】民营科技.2007(5).-98-988/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杨云森【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X).-204-2049/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杜昌芬【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6).-18-18,2010/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罗凯军 刘朝伟【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0).-136-13611/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翁雯【刊 名】广东建材.2007(7).-106-10712/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形式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刚平 安平【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2007,19(8).-187-1881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于合家【刊 名】北方交通.2007(6).-99-1001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析【作 者】李常青【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69-16915/100【题 名】如何防治沥青路面孔隙水破坏【作 者】单新荣 陈国华【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8).-53-531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张瑞芳【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9-7017/100【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破坏原因【作 者】郑义坤【刊 名】交通世界.2007(05S).-66-671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李建华【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01-20119/100【题 名】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破坏类型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作 者】刘世忠 孟范清【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14-21420/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与防治【作 者】谢长林【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3).-285-28621/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崔爱民【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1).-99-9922/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赵峰【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5).-199-20223/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徐飙【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15-15,172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刘艳红 刘艳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31-31,3325/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李奇峰【刊 名】职业圈.2007(03X).-159-159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作 者】田伟【刊 名】北方交通.2007(4).-33-362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区及其预防性养护对策【作 者】王永红 饶红胜 邹强 刘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7(04S).-92-9328/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杨书利【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102-10529/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徐子玉【刊 名】安徽建筑.2007,14(2).-85-863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何演[1] 李明[2] 王随原[3]【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7(2).-52-5431/100【题 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朱军【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3).-63-6332/100【题 名】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探讨【作 者】张彤[1] 魏晓荣[2]【刊 名】机场工程.2007(1).-17-1933/100【题 名】车载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破坏的数值分析【作 者】巩伟芳[1] 王晓伟[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9).-285-2863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张宇【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3X).-158-1583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2).-50-5136/100【题 名】水平力对含裂纹沥青路面面层破坏的影响分析【作 者】厉永举 宫亚峰 梁春雨【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1).-64-663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陈志敏【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S).-55-553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作 者】梁海涛【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6S).-77-7739/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浅析【作 者】李洪珍 相志华【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X).-49-494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资讯.2006(34).-50-5141/100【题 名】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对策【作 者】刘波 赵扶民【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81-824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破坏成因及预防【作 者】张惠彬【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15-16,294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作 者】潘常科【刊 名】科技资讯.2006(30).-75-764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姜春龙[1] 于海生[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11).-9-9,114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及其施工工艺的联系【作 者】黄振【刊 名】广东科技.2006(11).-75-774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研究【作 者】高立伟【刊 名】河南科技.2006(10).-74-7547/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李辉 王玲 郑雅君【刊 名】建筑与预算.2006(5).-46-484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龚新杰 李振川【刊 名】甘肃科技.2006,22(9).-176-17749/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与控制措施【作 者】杨翠花【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6(5).-59-605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王兆顺【刊 名】科技资讯.2006(26).-77-775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杨波【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2006(22).-42-42,415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毋文彦【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278-2795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李云峰[1] 罗绍建[2]【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B06).-60-61,9554/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焦保国【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283-28455/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安宁[1] 刘晓芳[2]【刊 名】北方交通.2006(7).-40-4156/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薛松【刊 名】科技资讯.2006(17).-28-2857/100【题 名】沥青路面入浸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王新贵[1] 刘嫒嫒[2] 娄本涛[2]【刊 名】河南科技.2006(7).-69-7058/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洋【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5X).-136-1375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刘艳峰 魏忠【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5,760/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渗透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曹罡 高文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16-1761/100【题 名】浅谈预防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建议措施【作 者】李金宇[1] 衣英俊[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9-5962/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作 者】宫磊[1] 王颖[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8).-63-6463/100【题 名】分析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李国辉[1] 申哲奎[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6).-36-3664/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与防治【作 者】盛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5).-41-4265/100【题 名】浅谈水破坏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影响【作 者】黄宽【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0-826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杨志刚【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4).-330-33167/100【题 名】浅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现象【作 者】范桥辉【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3).-324-32568/100【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早期结构破坏理论【作 者】连佳机[1] 杨孟余[2] 张晓东[1]【刊 名】中外公路.2006,26(3).-115-11869/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訾爱民【刊 名】交通科技.2006(3).-58-6070/100【题 名】南方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刘毅[1] 彭安平[2]【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2006,32(2).-21-2471/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72/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2).-26-277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爱萍【刊 名】科技资讯.2006(6).-53-5474/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疲劳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作 者】傅搏峰[1] 周志刚[2] 陈晓鸿[1] 吕贵宾[3]【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7(1).-51-5875/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范广宇[1] 时松[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2).-78-797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海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6(01A).-74-7577/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78/100【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作 者】孙文香 姜厚荣 李春雷【刊 名】交通科技.2005(6).-9-117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作 者】亓鹏程 阮宾【刊 名】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5(6).-68-708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林桂清【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12).-90-928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刘红娜【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285-2868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宋锦萍 杨哲颖【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383/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8-3984/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苗秋丽 刘冶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0).-49-49,5185/100【题 名】浅析北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作 者】赵国强 王洪益 郭伟【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9).-10-108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张飞[1] 杨弃疾[2]【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9).-55-5787/100【题 名】湖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汪向阳【刊 名】交通科技.2005(4).-17-198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雷畅 杜斌【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22-12389/100【题 名】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基面层滑移破坏研究【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陈忠达[2] 戴经梁[2] 孙立军[1]【刊 名】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22-269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防治探讨【作 者】赵培松【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125-12691/100【题 名】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探究【作 者】吴为东【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5(2).-1-29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贾乘鹤【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6).-90-9293/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水破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作 者】李细伟[1] 易林枫[2]【刊 名】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22(5).-32-359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初步探讨【作 者】蒋合型【刊 名】交通世界.2005(4).-70-7195/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王静【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5).-20-2196/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姚卓【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3).-24-2697/100【题 名】温度差异破坏对沥青路面质量的影响【作 者】刘信功[1] 张健健[2]【刊 名】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2).-73-7498/100【题 名】自由水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晋安【刊 名】山西建筑.2005,31(6).-210-21199/100【题 名】沥青路面层间滑移破坏分析【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姚红云[1] 徐小坤[3]【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35-38,43100/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溥学峰【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80-1811/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赵香华[1] 张福生[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1).-16-172/53【题 名】沥青路面辙槽破坏分析及车辙试验改进【作 者】谢俊伟【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6).-109-1123/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的原因及防治【作 者】汪晓青[1] 程东文[2]【刊 名】矿业快报.2004,20(12).-38-404/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试验检测及加固处理【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市政工程.2004,16(3).-1-45/53【题 名】软土地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与对策【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建设科技.2004,14(4).-43-45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早期破坏的现象、原因和预防【作 者】沙庆林【刊 名】交通世界.2004(U09).-17-187/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刘桂强【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25-288/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韩立新【刊 名】山西建筑.2004,30(7).-98-999/53【题 名】广东省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及措施建议【作 者】潘艳珠[1] 谭积青[2]【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6-181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王福君【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3).-112-11411/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赵永成【刊 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3).-43-44,5212/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张有安【刊 名】中国公路.2004(20).-129-13013/53【题 名】防微杜渐——沥青路面水因破坏的综合治理【作 者】王祖东【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4(11).-95-9814/53【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分析与路面结构优化【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3).-14-2215/53【题 名】沥青路面局部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张红利 宋惠民【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4(5).-49-50,7216/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涝谦【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A01).-19-2017/53【题 名】塘龙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处治【作 者】龙锦松【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1018/53【题 名】转运料车沥青路面离析破坏的克星【作 者】孙颖【刊 名】中国公路.2004(17).-83-8419/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徐立国 徐立君【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7).-258-2582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薛连旭 林江淮【刊 名】广东公路交通.2004(2).-35-3721/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作 者】何玉波【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2).-22-2422/53【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彭亚荣【刊 名】中国公路.2004(10).-62-6323/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1).-30-3724/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作 者】赵保平【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2).-37-382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王志萍【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134-13426/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郭天龙【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1).-33-3927/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作 者】刘军勤[1] 张玉花[2]【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3(A02).-58-59,6328/53【题 名】轮胎在超载下对沥青路面的破坏与橡胶改性沥青【作 者】张安强 王炼石 林雅铃【刊 名】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3,32(4).-16-2029/53【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破坏分析【作 者】何慧斌 郭铜元 刘丽【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6).-30-3330/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丁玉录【刊 名】中国公路.2003(22).-64-6531/53【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作 者】徐洪润【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9-1232/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李建才 韩丽馥【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17-1933/53【题 名】深圳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研究【作 者】林少扬【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19-2234/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作 者】李延慧【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2).-9-1135/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淑平【刊 名】山西建筑.2003,29(9).-126-12736/53【题 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公路学会七省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调研报告【作 者】无【刊 名】中国公路.建设市场专刊.2003(3).-33-3937/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鹏飞[1] 王伟霞[2] 王庆波[1]【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26(3).-1-238/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刘淑红 刘振国 尹同江【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1-1239/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预防措施【作 者】黄丽平[1] 张建华[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5-1640/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作 者】石东[1] 李小花[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3).-24-25,641/53【题 名】浅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张勇【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1).-2-342/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及防范的初步研究【作 者】于春双 杨明昌【刊 名】铁道建筑技术.2002(4).-50-5243/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作 者】姚毓君【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18-11944/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预防【作 者】李琳【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22-1234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林伍湖【刊 名】华东公路.2002(2).-38-404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杨瑞华 陈富坚 等【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22(3).-256-25847/53【题 名】浅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刘立新【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55-15548/53【题 名】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侯旭 赫英【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84-18449/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洪秀敏【刊 名】中国公路.2002(14).-76-7750/53【题 名】沥青路面抗滑表面早期破坏初探【作 者】董武斌 白茂【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2(2).-35-3751/53【题 名】对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破坏的认识【作 者】王端宜 邹桂莲 等【刊 名】东北公路.2001,24(1).-23-2552/53【题 名】川藏公路改建工程米拉山至达孜段部分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作 者】张保兴【刊 名】西藏科技.2001(1).-74-7553/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李建民[1] 白晓芸[2]【刊 名】西北公路.2001(3).-10-12
沥青路面泛油现象的分析及防治论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沥青路面泛油现象的危害性及传统和现代定义的不同。综合国内外研究对沥青路面泛油现象,按照原因和机理的不同分为空隙率过小型、压密型、动水作用型和施工不当型四种,并分别阐述了其判别性特征和原因机理。结合新、旧规范对比分析,按泛油型式不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沥青 路面 泛油 分型 预防措施
一、沥青路面泛油的定义和危害
(一)沥青路面泛油的定义
传统型定义为:沥青面层中的自由沥青受热膨胀,直至沥青混凝,空隙无法容纳,溢出路表的现象;新型定义为:路表水侵入面层内部并长期滞留在沥青层底部,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动压水冲刷下,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剥落成为自由沥青,并在水的作用下被迫向上部迁移,从而导致面层上部泛油而底部松散的沥青迁移现象。
(二)沥青路面泛油的危害
路面泛油会造成三种直接后果:一是路面滑溜,对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雨天。二是上面层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愈来愈高,而中面层及下面层的沥青含量愈来愈低,直接损害中、下面层的低温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三是沥青迁移造成路面空隙率的不利性改变,上面层空隙率愈来愈小而中、下层空隙率愈来愈大,中下面层空隙率的增大往往伴随着负压的产生及空隙的连通,路面的雨水极容易透过微观裂纹或面层空隙进入基层,甚至击穿上面层,形成水损害。
二、泛油现象分型及其机理
(一)空隙率过小型
1.现象特征
空隙率过小型泛油的现象特征是高温季节,整条路段地出现泛油现象,不管是轮迹带还是非轮迹带,只不过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路表如镜面光滑,雨天车辆易打滑。钻心取样表明,空隙率过小型泛油的内部空隙充满了沥青,表面层厚度方向不存在明显沥青含量差异。
2.泛油的机理
该型泛油的机理是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过小,油石比偏大,在高温季节,沥青受热膨胀,在填满混合料中的空隙后溢出路表面形成泛油。因此,泛油现象的内因是空隙率过小,而诱发的直接外因是高温。空隙率过小型泛油的原因有二。一是规范标准的不合理导致设计空隙率过小。如我国刚开始推行SMA路面时,照搬国外规范,没有考虑环境条件的差别,将设计空隙率的标准规定为2%-4%,而我国不论北方还是南方,夏季都十分炎热,因此,路面出现泛油成为必然。二是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不当,经验不足,对规范理解不深,没有考虑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造成。
(二)压密型
1.现象特征
压密型泛油的表观特征是伴随有明显的车辙病害,泛油只发生在轮迹带,表面油膜分布较均匀。由于车辙的存在,车辆往往被迫变道行驶,而雨天容易形成积水,这些易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
2.泛油的机理
压密型泛油的机理:沥青混合料由于压实度标准偏低或压实度不足,路面开放交通后在重载车辆的再次压密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内的集料不断嵌挤而空隙率减少,最终沥青胶浆被挤压到路表而发生泛油。在高温季节,沥青受热体积膨胀,会进一步加剧轮迹带的泛油现象。压实度标准偏低的原因通常是刚引进国外新技术时,对技术标准吃不透,加之缺乏经验造成;而压实度不足是压实功不够造成。
(三)动水作用型
1.现象特征
动水作用型泛油有两种表观形式:一是点状的油斑,由小到大发展;二是沿轮迹带分布的带状泛油。点状油斑的发展过程是,首先在某段轮迹带上出现小块油斑,直径1~2cm左右;随后,轮迹带上的小块油斑逐渐增多、增大,油斑的直径增大到2~5cm不等,继续沿轮迹分布;油斑发展的最后阶段,油斑的直径、面积和爆发密度进一步增大,直至各块油斑逐渐联通成片。带状泛油现象是沿轮迹带分布的。外观考察和钻芯抽提试验发现此类泛油的路段沥青用量正常,不存在过量沥青。
2.泛油的机理
该型泛油的机理是:路面积水在高速行驶的汽车轮胎下形成很高的动水压,这种动水压力随车速的提高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当车速较高时,所产生的动水压足以击穿表面层沥青混凝土,进入面层底部;路表水侵入面层内部并长期滞留在沥青层底部,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动压水冲刷下,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剥落成为自由沥青,并在水的作用下被迫向上部迁移,从而导致面层上部泛油而底部松散。
(四)施工不当型
1.现象特征
根据美国热拌沥青混合料铺筑手册,施工不当型泛油一般表现为点状油斑或片状油膜,油斑或油膜的`分布较随机,不具规律性,油斑的发生与有无车辙无关。油斑处钻心试验表明仅该处的沥青含量偏高。
2.泛油的机理
由于原因的复杂性和现象的多样性,施工不当型泛油无法归结为统一的泛油机理。常见的施工不当型泛油的原因有:
(1)骨料离析;
(2)混合料中矿料含水量超标;
(3)石油或柴油污染基层顶面;
(4)施工时改性沥青结合料易聚积在施工机械上,机械碾压过程中这些聚集的沥青从机械掉落下来,从而导致油斑现象。
三、泛油现象的防治
(一)空隙率过小型
空隙过小型泛油是系统性泛油现象,一旦发生,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预防关键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主管部门要把好技术规范或标准关;二是国家应尽快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无资格认定的不准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二)压密型
压实度标准偏低或压实度不足,不仅造成车辙和压密型泛油,还造成水损害等早期破坏,影响交通安全和路面耐久性。我国新规范明确指出:沥青路面的成败与否,压实是最重要的工序,许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损坏,多与压实不足有关,因此压实度的评定至关重要。针对原规范在压实度和压实工艺方面的不足,新规范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将原来的压实度标准提高了1%;二是对沥青路面的压实度采取重点对碾压工艺进行过程控制,并适度钻孔抽检压实度的方法。新规范在压实度控制方面是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从原来的钻孔试件测定压实度改为以压实工艺控制为主、钻孔检测作为抽检校核的手段,将事后检查转变为过程控制,即实行施工过程中的在线监测。
(三)动水作用型
由于大空隙率、高速行车和水的综合作用是动水作用型泛油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混合料设计上对不同空隙率的混合料不应使用相同的粘附性标准,应根据沥青混凝土面层中各层孔隙率的不同,对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要求应随设计空隙率的变化而变化。混合料的空隙率越大,其内部遭受水侵蚀的影响越大,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要求应越高。对于孔隙率与路面水损害之间的关系,新规范认为孔隙率过大会造成“路面渗水情况严重,并造成严重的水损坏”,如“桥面沥青昆合料的空隙率过大,残余空隙率超过6%-8%,在汽车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很强的动水压力,加速铺装层的水损害破坏”。因此,“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最重要的指标莫过于空隙率”。新规范认为原规范的II型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普遍偏大,不适用于多雨潮湿地区的路面使用。对于设计孔隙率指标,新规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定一个空隙率范围,以适应于不同的需要,这个范围根据公路等级、气候、交通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施工不当型
防范施工不当型泛油的关键是观念转变,重点抓施工质量过程控制,而不仅是传统的最终质量,在材料和施工工艺两个方面严把质量关。
四、结语
由于泛油现象的多样性和原因的复杂性,所以应是按不同原因和机理对沥青路面的泛油现象进行分类,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吕伟民.SMA路面的泛油及其空隙率[J].石油沥青,2001,(2):22-24.
[2]孙立军.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99.
[3]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29-233.
[4]姚祖康.铺面工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56.
[5]王哲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6]黄熙沥.青路面施工养护和改善.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
[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S].
[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032—94)[s].
改性沥青是指添加了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了的胶粉等改性剂,或采用对沥青进行轻度氧化加工,从而使沥青的性能得到改善的沥青混合物。用它铺设的路面有良好的耐久性、抗磨性,实现高温不软化,低温不开裂。 改性沥青的特点 1、耐高温,抗低温,适应性强; 2、韧性好,抗疲劳,增大路面承载能力; 3、抗水、油和紫外线辐射,延缓老化; 4、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降低养护费用。 下面的是详细的: 改性沥青的优良性能来源于它所添加的改性剂,这种改性剂在温度和动能的作用下不仅可以互相合并,而且还可以与沥青发生反应,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沥青的力学性质,犹如在混凝土中加了钢筋。为了阻止一般改性沥青可能发生的离析现象,沥青的改性过程是在一种特殊的移动设备中完成的,将液态的包含沥青和改性剂的混合料通过布满沟槽的胶体磨,在高速旋转的胶体磨的作用下,改性剂的分子被裂解,形成了新的结构然后被激射到磨壁上再反弹回来,均匀地混合到沥青当中,如此循环往复,不仅使沥青与改性得了均化处理,而且使改性剂的分子链相互牵拉,网状分布,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增强了抗疲劳能力。当车轮压过改性沥青时,沥青层面发生相应的轻微变形,当车轮过后,由于改性沥青对骨料的粘结力强,弹性恢复好,使受挤压的部分迅速恢复平展的原状。 在沥青中加入某种称之为改性剂(Modifier)的材料,使沥青的某些特性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扩大了沥青的使用范围。这种加入改性剂的沥青,我们称为为改性沥青(Modified asphalt)。 改性沥青的种类及其特性,在国内使用情况: 在国内使用过的改性沥青有: (一)丁苯橡胶(SBR);粉碎后按2%加入沥青,制成改性沥青母体,然后使用时再加入一定比例与普通沥青混合。还有将SBR加入溶剂成为Sspan>胶乳,直接掺入沥青,但这种方法施工工艺料为繁琐,效果也不甚明显,未能大面积推广使用。 (二)聚乙稀(PE);奥地利使用了一种称之为Novophalt的改性沥青,使用已有15年的历史,其后在意大利、捷克、美国也相应推广使用。在沥青加入聚乙稀(PE)或再掺苯乙烯共聚物(热塑料性体(SBS),在表面层中还使用了石棉纤维,称之为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路面(SMA)。我国首次使用改性沥青是1994年首都机场高速公路,使用了奥地利技术NOVOPHALT。其关键技术在于利用间隙可不断调整的大型胶体磨使改性剂反复多次通过磨体而达 到非常均匀与沥青共混,用400倍显微镜面观察切片晶体结构是否混合均匀。PE对改善高温稳定性较好,而SBS对改善低温稳定性较好,96年首都机场东跑道罩面掺入4%PE+2%SBS,另外还掺入石棉纤维,使用改性剂以后,针入度比原来沥青减少了一个等级,软化点大 为升高,粘度增加了7倍,说明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96年夏季在北京至八达岭高速公路中再次使用了改性沥青仍然是奥地利技术Nobohalt,在沥青砼上面层中加入4%PE+2%SBS,中面层中加入5%PE,经胶体磨六次循环研磨,方可达到混 匀效果,每一周期约需半小时,产时为4吨。加入改性剂以后的沥青软化点可达60-70℃,马氏稳定度均在10KN以上,而稳定度的改变特别显著,号称“80度不软,30度不脆”(后者指零下温度)。其成本由于租用奥地利设备再加上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每吨沥青混合料 约需增加100元左右。 改性沥青的施工工艺条件也有所改变,不能完全按现有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控制。例如其“固化”温度明显高于变通沥青,辗压温度宜控制130-140,因此压路机必须紧随摊铺机之后不得拖延。 北京市公路局已自行研制成功大型胶体磨,研磨后的晶体直径可达15(微米)以下,其性能已超过奥地利设备,故生产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 (三)北美沥青UN-A:是美国犹他州东部UINTAH盆地所产的一种天然树脂,呈块状,经加工研磨成粉末,成为商品。根据北京公路局所作试验,加入5%-10%的UN-A。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脆点以及粘附性、马歇尔稳定度均有明显的改善。 UN-A是粉末状,可直接加入沥青。所以它的添加使用非常方便。目前尚未使用于工程。有 待进一步论证。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是一种由沥青、纤维稳定剂、矿粉及少量的细集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形成的眼挤型密实结构混合料。SMA改性沥青及SMA路面是一种新型的路面结构,改性沥青及SMA混合料冷却后非常坚硬,强度高。本文结合上海城市外环线(浦东段)环南一大道工程的施工,谈谈如何对改性沥青及SMA路面的施工进行控制。 一、工程综述 本工程北起张扬路立交东至环东一大道,路幅红线宽度100米,为城市Ⅰ级主干道,双向8车道,总长2387米。车行道结构形式为沥青柔性路面,结构层组成为路基+15厘米砂砾垫层+40厘米二灰碎石基层+15厘米三层式沥青混凝土面层。面层组合如下:表面层为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6)4厘米;中面层为中粒式改性沥青砼(LH-25)6厘米;底面层为粗粒式改性沥青砼(CLH-35)6厘米;下封层1厘米。 二、改性沥青施工质量控制的难点 1.改性沥青混合料粘度较高,各工序的施工温度均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要求高,贮存、运输期间的降温不应超过10℃,生产厂至施工现场的距离较长,上海交通繁忙,气候变化大,混合料贮藏温度控制难。 2.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与摊铺机械的性能密切相关,沥青摊铺机械型号多种,性能不一。如何选择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 3.沥青摊铺时,必须均匀、连续,工人素质必须高,要能正确判断摊铺界面。 三、SMA沥青的拌合及施工 1.沥青混合料拌合。由于SMA与普通密级配沥青砼最大不同之处是SMA为间断级配,粗集料粒径单一、量多、细集料很少,矿粉用量多。细集料包括石屑和砂一共只需15%左右,给混合料的供料拌和带来不少困难。为此,料斗、料仓要重新安排,增加粒径为5~10毫米的骨料仓,以保证冷料数量,而细集料用量很少,冷料仓门开启很少,供料过程中要保持细集料干燥,以保证细集料顺利供料。主皮带把粗配料送入滚洞,通过燃烧器对骨料加热,有热电偶检测料温,自动调节燃烧器的风油比,使骨料温度达到190℃~200℃。热料经提升机进入振动筛,把热料按目标配合比的规格要求分筛到不同的热料仓(筛网尺寸可根据要求更换),有计算机控制各热料仓拉门,按输入的生产配合比自动配料、计量,由于SMA粗料粒径单一,细料很少,热料可能会发生粗集料仓经常不足(亏料),而细集料仓经常溢仓的不正常情况,控制室的操作人员不可调整放料的数量,使SMA的配合比不准。然后将木质素纤维加入到搅拌锅与骨料共同进行干拌,再添加经计算机控配比控制计量的石粉及沥青,拌和后,完成成品料的生产。SMA的干拌时间为4秒~5秒,湿拌30秒~45秒。 各种材料加热温度控制:沥青加热温度160℃~165℃,现场制作温度165℃~170℃,加工最高温度175℃,集料加热温度190℃~200℃,混合料出场温度175℃~185℃,混合料最高温度(废弃温度)195℃,摊铺温度不低于160℃,初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复压最低温度不低于130℃,碾压终了温度不低于130℃,开放交通温度不高于60℃。 2.运输。由于SMA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玛蹄脂的粘性较大,运输车的车厢底部要涂较多的油水混合物,而且为了防止运输车表面混合料结成硬壳,运输车运输过程中必须加盖油布,同时车量要适当增加。 3.摊铺。沥青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应根据拌和机产量,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层厚度、宽度确定。摊铺速度为米/分钟。 4.碾压。碾压过程是面层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碾压SMA的八字方针为“紧跟、碾压、高频、低幅”,并合理地选择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 5.接缝。 (1)纵缝:根据本工程特点,我单位在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中采用一台德国产ABG423摊铺机并排摊铺,采用此方式可以一次整幅摊铺,纵缝热接提高了路面的平整度,美化了路面的视觉效果。 (2)横缝:SMA路面的接缝处理要比普通混合料困难一些,因此,摊铺时在边部设置挡板,也可以在沥青SMA层每天施工完工后,在其尚未冷却之前,即切割好,并利用水将接缝冲洗干净。第二天涂刷粘层油,即进行摊铺新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1)过碾压:由于SMA路面的集料嵌挤作用,压实程度不大,压实度较易达到,但是随着碾压遍数的增加,集料不断地往下走,玛蹄脂一点点地向上浮,造成构造深度减小。在碾压过程中,特别注意表面构造保持在1~毫米,以便有适宜的构造深度。 (2)出现油斑:SMA路面通车后出现油斑也是常见的一种病害,这是由于SMA的纤维拌合不均匀造成的。因此在拌合时,要严格控制纤维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时间,并延长干拌时间,确保纤维拌合均匀。还要注意储藏期间纤维干燥,防止纤维受潮成团。 (3)碾压成型温度不够高是常见的毛病。SMA在130℃碾压的效果就很差了。在低温时碾压,容易出现不平整。在行车过程中出现车辙,是因为碾压不足造成的。 虽然我对沥青懂一点,但还是回答不好你的问题。呵呵。但是有个中国沥青论坛,你可以去那里问问,那里都是有专家解答问题。 参考资料:
浅谈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论文
目前,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问题突出,除重载和施工因素外,大多与路面性能及排水有关。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
以半刚性基层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软件,分析20~100MPa路基回弹模量条件下的路表弯沉值与面层剪应力变化,最后根据数据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伴随回弹模量不断增大,其对路表弯沉值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新建公路回弹模量应确定在40MPa以上;②路基的回弹模量并不会对面层上剪应力造成太大影响。
关键词: 路基;回弹模量;路表弯沉值;面层剪应力
0引言
回弹模量在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其数值大小不仅会对工程造价造成影响,还关系到公路整体使用品质。本文借助计算软件,深入分析不同回弹模量对公路弯沉值和剪应力造成的实际影响。
1路面结构方案确定
对半刚性基层而言,其拥有良好的刚度、稳定性和强度,适宜作为路面主要承载层,同时还具有造价低、设计与施工成熟等诸多优势,是国内常用的典型路面结构。运用单轴双圆均匀荷载条件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及其基本理论分析各种回弹模量水平下弯沉、剪应力、面层压应力、基底拉应力实际变化规律,以此明确回弹模量对于公路路面带来的实际影响。此次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有标准轴承、垂直荷载等,如果当量圆的半径等于,则轮间距可确定为3倍当量圆半径。采用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为方便计算,给出的假定条件有:路面的横向用y轴表示;车辆行驶的方向用x轴表示,也就是路面的纵向;路面深度方向用z轴表示。在计算得出的结果当中,拉应力与压应力分别为正、负值。在对某个参数所具有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时,其余参数均不发生变化。
2回弹模量的实际影响分析
弯沉影响分析
弯沉值是指路面中各个结构层次和路基整体变形的总和。为分析弯沉值受回弹模量变化的影响,路基的回弹模量分别选择九种情况,变化区间为20~100MPa(以10MPa标准递增),各结构层除弯沉值外的参数均不发生变化,通过对比深入分析路面结构的受力,以此得出回弹模量实际变化趋势。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2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92%;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3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90%;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4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87%;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5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85%;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6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83%;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7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82%;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8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80%;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9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79%;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10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和,后者占前者77%。(1)路表弯沉值下降约62%,路基顶面弯沉值下降约67%,路基顶面弯沉值占路表弯沉值的百分比在77%~92%范围内,伴随回弹模量不断增大,其对路表弯沉值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2)相比较小的回弹模量所带来的弯沉值实际影响较大,若回弹模量在40MPa以内,弯沉值的曲线有较大陡度;而超过40MPa后,曲线较为平缓[2]。
剪应力影响分析
在车轮施加的横向作用力下,面层将产生一定剪应力。同样借助软件,对不同回弹模量造成的剪应力影响进行分析。在回弹模量小于30MPa的情况下,将单圆荷载的中心位置作为控制基准点,重点探讨深度和回弹模量对剪应力带来的影响。
面层压应力影响分析
采用软件,对双圆荷载中心各个位置上的面层底部竖向应力进行计算,此时路基的回弹模量确定在30MPa。通过计算可得,在双圆荷载中心外的位置上,面层底部竖向应力达到最大值。选择不同层位,对深度造成的竖向应力实际影响进行分析,选择6cm,9cm和15cm层位,深入研究竖向应力受基层模量的实际影响。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面层竖向应力和深度成反比关系,即伴随深度不断增加,面层竖向应力减少。路基的回弹模量不会对压应力造成太大影响。
基底拉应力影响分析
在半刚性基层中,无论层间连续或滑动,面层通常都处在受压区,无法发挥控制作用,所以基底拉应力为路面结构的主要控制因素。实践表明,基底拉应力是结构层产生开裂现象的主要原因,路面使用时会受到荷载长期作用,长时间处在应力和应变的交迭变化情况下,导致结构强度不断降低。在荷载达到一定作用次数以后,基底拉应力就会造成路面开裂。通过对基底拉应力受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影响的分析可知,回弹模量由20MPa以10MPa标准上升至100MPa,基底拉应力共降低31%。
3结论
本文借助计算软件,将半刚性基层方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回弹模量对于弯沉和剪应力带来的实际影响,最终可得出下列结论:(1)路基顶面的弯沉值约占路表弯沉值的80%~90%,而且伴随回弹模量不断增大,其对路表弯沉值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回弹模量在40MPa以内时,弯沉值的曲线有较大陡度,而超过40MPa后,曲线较为平缓。基于此,新建公路回弹模量应确定在40MPa以上,以此提升路面整体承载力。(2)深度在10cm以上时,面层剪应力在深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明显降低,说明路基的回弹模量并不会对面层上剪应力造成太大影响,提高回弹模量不是解决波浪、堆挤等病害的有效措施。(3)随深度不断增加,面层竖向应力减少。路基回弹模量不会对压应力造成太大影响。(4)基底拉应力是结构层产生开裂现象的主要原因,路基回弹模量的不断增大,会降低对基底拉应力造成的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1]亢建勋.路基回弹模量变化规律及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J].交通世界,2015(7):108-109.
[2]苏红敏.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面设计参数的影响[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8):9-10.
[3]李会勋.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分析[J].交通世界,2016(32):34-35.
施工组织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施工组织设计参考文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50001-20xx)
[2]《建筑制图标准》(GB50104-20xx)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xx)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
[6]《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50105-20xx)
[7]《建筑施工组织》
[8]《建筑施工手册》
[9]《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1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xx)
[12]《土木工程施工》,毛鹤琴主编,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1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及进度控制》,刘瑾瑜、吴洁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1]章克凌,机械化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版。
[2]邓学才,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实施,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xx版。
[3]黄展东,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xx版。
[4]吴根宝,建筑施工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版。
[5]陈乃佑,建筑施工组织,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版。
[6]林锷,预算与施工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版。
[7]天津大学,土木工程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版。
[8]江见鲸,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版。
[9]孟新田,土木工程概预算与清单计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版。
[10]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版。
[11]胡运权,运筹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版
[1]徐晋仙.建筑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向导,20xx,(26):73.
[2]李润成.编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xx,(6):74-75.
[3]李海涛.工程投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技术市场,20xx,(6):295.
[4]王革新.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与编制[J].甘肃科技纵横,20xx,(1):54.
[5]聂迎春.浅谈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创新指导,20xx,(2):29.
[6]林瑞.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xx,(3):25.
[7]宋玮.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xx,(2):41.
[8]吴永昌.简述安全、质量、进度、投资之间的关系[J].经济师,20xx,(6):233.
[9]陈兵.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J].企业研究,20xx,(20):183.
[10]齐新红.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其重要性[J].建工论坛,20xx,(23):181.
[11]石爱萍.浅谈季节性施工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11):225.
[12]王坤.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J].探索经验,20xx,(3):76.
[13]王清洲,刘淑艳.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成本的影响[J].山西建筑,20xx,(13):21.
[1]韩亚飞。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内燃机与配件,20xx,(01):91-92.
[2]陈爱文,孙大庆。宿扬高速公路扬州西枢纽施工组织设计[J].山西建筑,20xx,42(31):175-177.
[3]白明。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重点[J].交通世界,20xx,(Z2):204-205.
[4]许华章,韩红青。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管理[J].江西建材,20xx,(08):147-148.
[5]白明。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策略[J].交通世界,20xx,(08):110-111.
[6]冯永明。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及其施工管控[J].交通世界,20xx,(09):110-111.
[7]刘福利。试论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J].江西建材,20xx,(11):130+132.
[8]张明。公路交通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20xx,(13):136-137.
[9]祁瑞广。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xx,(09):129-131.
[10]王明月。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科技资讯,20xx,15(16):93+95.
[11]何丹。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问题[J].中国公路,20xx,(13):108-109.
[12]于晓芳。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公路,20xx,(13):109-110.
[13]何丹。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J].中国公路,20xx,(15):118-119.
[14]田康。浅析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建筑知识,20xx,(13):176.
[15]关涛。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析[J].青海交通科技,20xx,(03):28-29.
[16]孟纪英。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xx,(10):30-31.
[17]杨波。试论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研究[J].江西建材,20xx,(04):174-175.
[18]孙广贤。施工组织设计中影响公路桥梁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xx,(02):166-167+170.
[19]于永双。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研究[J].民营科技,20xx,(04):143.
[20]祁增萍。浅谈公路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8):210.
[21]王海洋。分析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信息化建设,20xx,(03):139.
[22]李金柱。公路交通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20xx,(13):110-111.
[23]甘汉达。谈谈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管理[J].建材与装饰,20xx,(13):235-236.
[24]张健。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交通世界,20xx,(16):114-115.
[25]郭华。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20xx,(18):90-91.
[26]唐明春。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探讨[J].四川水泥,20xx,(08):69.
[27]张清。某高速公路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39(10):172-173.
[28]欧阳雪。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39(10):196+198.
[29]许艳艳。浅谈公路工程投标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青海交通科技,20xx,(04):17-18+24.
[30]伍健。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xx,43(09):24-25.
[31]曲道来。基于生态影响的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及优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xx.
[32]赵俊杰。建鸡高速公路机场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xx.
[33]周健。浅谈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及其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xx,(10):257.
[34]周熙。贵州盘县英武至羊场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37(11):160-161.
[35]陈琦,龚慧敏。对南昌至德兴高速公路道路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xx,(12):86-87.
[36]邓春玲。谈农村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xx,(05):44-45.
[37]王丽丽。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xx,(01):94-95+108+11-12.
[38]张旺达。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研究[J].民营科技,20xx,(03):110.
[39]韩志永。动态规划法下的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硅谷,20xx,8(04):94+73.
[40]彭磊。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施工交通组织设计分析[J].山东交通科技,20xx,(02):52-54.
[41]刘翀。浅谈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xx,(14):163.
[42]姜军。京张高速公路某路段公路养护施工组织方案优化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xx,(06):125-127.
[43]李文娟。试论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1):242.
[44]芦杨,江淳。探讨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xx,(Z1):70-71.
[45]齐景伟。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交通组织和临时交通工程设计原则探析[J].华东公路,20xx,(03):87-88.
[46]孙爱红,王守忠。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中外企业家,20xx,(21):82.
[47]杨小锋。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策略[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38(06):175-176.
[48]张健。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xx,(07):74-75.
[49]朱绍奇。分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设计及管理[J].四川水泥,20xx,(09):341.
[50]韩晶晶。某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工期与质量控制[J].四川建材,20xx,41(05):274+276.
[51]李香振。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xx,(22):74.
[52]王智博,王永,贾彦丽。基于《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微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xx,(22):167-168.
[53]马运川。浅析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技术与市场,20xx,22(11):210.
[54]柯善鑫。花久公路DJ9标格隆沟预制梁场规划、设计与施工组织[J].青海交通科技,20xx,(05):45-50.
[55]刘士禄。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xx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xx:2.
[56]蒙建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J].门窗,20xx,(01):60.
[57]赵健博。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析[J].价值工程,20xx,33(05):108-109.
[58]蔡兰海。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交通标准化,20xx,42(03):79-81.
[59]李猛。浅谈公路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与造价的关系[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37(02):156.
[60]刘建光。浅谈公路工程标前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05):231.
[61]毛庆虎。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08):101-102.
[62]黎圆圆。浅谈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37(04):171-172.
[63]胡永茂,胡承文。编制公路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应关注的.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36(04):123-124.
[64]陈洁。施工组织设计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影响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xx,(05):252-253.
[65]徐红。浅谈公路工程投标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甘肃科技纵横,20xx,43(06):94-96.
[66]于秀娟。案例法在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山西建筑,20xx,40(23):267-269.
[67]李爱华。试论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3):201.
[68]张智泉。基于动态规划法的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刍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xx,(05):111-112.
[69]赵志军,赖佳祥,刘巍。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17):89+91.
[70]李俊。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xx.
[1]徐晋仙.建筑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向导,2010,(26):73.
[2]李润成.编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12,(6):74-75.
[3]李海涛.工程投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技术市场,2011,(6):295.
[4]王革新.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与编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7,(1):54.
[5]聂迎春.浅谈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创新指导, 2010,(2): 29.
[6]林瑞.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3):25.
[7]宋玮.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2):41.
[8]吴永昌.简述安全、质量、进度、投资之间的关系[J].经济师,2010,(6):233.
[9]陈兵.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J].企业研究,2011,(20):183.
[10]齐新红.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其重要性[J].建工论坛,2010,(23):181.
[11]石爱萍.浅谈季节性施工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1):225.
[12]王坤.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J].探索经验,2010,(3):76.
[13]王清洲,刘淑艳.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成本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6,(13):21.
[1]韩亚飞。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内燃机与配件,2017,(01):91-92.
[2]陈爱文,孙大庆。宿扬高速公路扬州西枢纽施工组织设计[J].山西建筑,2016,42(31):175-177.
[3]白明。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重点[J].交通世界,2017,(Z2):204-205.
[4]许华章,韩红青。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管理[J].江西建材,2017,(08):147-148.
[5]白明。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策略[J].交通世界,2017,(08):110-111.
[6]冯永明。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及其施工管控[J].交通世界,2017,(09):110-111.
[7]刘福利。试论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J].江西建材,2017,(11):130+132.
[8]张明。公路交通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2017,(13):136-137.
[9]祁瑞广。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9):129-131.
[10]王明月。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科技资讯,2017,15(16):93+95.
[11]何丹。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问题[J].中国公路,2017,(13):108-109.
[12]于晓芳。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公路,2017,(13):109-110.
[13]何丹。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J].中国公路,2017,(15):118-119.
[14]田康。浅析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建筑知识,2017,(13):176.
[15]关涛。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析[J].青海交通科技,2017,(03):28-29.
[16]孟纪英。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10):30-31.
[17]杨波。试论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研究[J].江西建材,2016,(04):174-175.
[18]孙广贤。施工组织设计中影响公路桥梁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2):166-167+170.
[19]于永双。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研究[J].民营科技,2016,(04):143.
[20]祁增萍。浅谈公路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8):210.
[21]王海洋。分析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信息化建设,2016,(03):139.
[22]李金柱。公路交通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2016,(13):110-111.
[23]甘汉达。谈谈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6,(13):235-236.
[24]张健。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交通世界,2016,(16):114-115.
[25]郭华。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2016,(18):90-91.
[26]唐明春。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探讨[J].四川水泥,2016,(08):69.
[27]张清。某高速公路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10):172-173.
[28]欧阳雪。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10):196+198.
[29]许艳艳。浅谈公路工程投标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青海交通科技,2016,(04):17-18+24.
[30]伍健。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6,43(09):24-25.
[31]曲道来。基于生态影响的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及优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32]赵俊杰。建鸡高速公路机场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
[33]周健。浅谈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及其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257.
[34]周熙。贵州盘县英武至羊场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37(11):160-161.
[35]陈琦,龚慧敏。对南昌至德兴高速公路道路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4,(12):86-87.
[36]邓春玲。谈农村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作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4,(05):44-45.
[37]王丽丽。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01):94-95+108+11-12.
[38]张旺达。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研究[J].民营科技,2015,(03):110.
[39]韩志永。动态规划法下的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分析[J].硅谷,2015,8(04):94+73.
[40]彭磊。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施工交通组织设计分析[J].山东交通科技,2015,(02):52-54.
[41]刘翀。浅谈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4):163.
[42]姜军。京张高速公路某路段公路养护施工组织方案优化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06):125-127.
[43]李文娟。试论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1):242.
[44]芦杨,江淳。探讨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Z1):70-71.
[45]齐景伟。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交通组织和临时交通工程设计原则探析[J].华东公路,2015,(03):87-88.
[46]孙爱红,王守忠。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中外企业家,2015,(21):82.
[47]杨小锋。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控制策略[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06):175-176.
[48]张健。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5,(07):74-75.
[49]朱绍奇。分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设计及管理[J].四川水泥,2015,(09):341.
[50]韩晶晶。某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工期与质量控制[J].四川建材,2015,41(05):274+276.
[51]李香振。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5,(22):74.
[52]王智博,王永,贾彦丽。基于《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微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5,(22):167-168.
[53]马运川。浅析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技术与市场,2015,22(11):210.
[54]柯善鑫。花久公路DJ9标格隆沟预制梁场规划、设计与施工组织[J].青海交通科技,2015,(05):45-50.
[55]刘士禄。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56]蒙建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J].门窗,2014,(01):60.
[57]赵健博。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析[J].价值工程,2014,33(05):108-109.
[58]蔡兰海。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交通标准化,2014,42(03):79-81.
[59]李猛。浅谈公路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与造价的关系[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37(02):156.
[60]刘建光。浅谈公路工程标前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5):231.
[61]毛庆虎。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8):101-102.
[62]黎圆圆。浅谈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37(04):171-172.
[63]胡永茂,胡承文。编制公路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应关注的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04):123-124.
[64]陈洁。施工组织设计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影响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252-253.
[65]徐红。浅谈公路工程投标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06):94-96.
[66]于秀娟。案例法在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山西建筑,2014,40(23):267-269.
[67]李爱华。试论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201.
[68]张智泉。基于动态规划法的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刍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5):111-112.
[69]赵志军,赖佳祥,刘巍。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7):89+91.
[70]李俊。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 1第一节.工程概况 1第二节.工程招标范围及内容 2一、工程招标范围、方式及说明 2二、工期要求及规定 2三、工程质量标准、保修要求 2第三节.场地情况及工程特点 2一、地质情况 2二、现场条件 4第四节.编制依据 4第二章.施工总体部署 5第一节.工程部署原则、方针 5一、部署原则 5二、工期目标的确定 5三、压缩工期方法 6第二节.工程目标 6第三节.施工部署 7第四节.工程特点、技术难点及对策 8第五节.施工总流程 10第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及违约责任承诺 11第一节.施工总进度安排 11一、施工计划编制依据 11二、主要分部工程进度计划 11第二节.保证工期的管理措施 11一、从施工方案上保证 11二、从组织机构、资源配置上保证 12三、从施工计划上保证 12四、从工序安排上保证 12五、从安全生产上保证 13六、从后勤供应上保证 13七、从工作机制上保证 13八、从分项工程施工工期上保证 13九、从外部环境上保证 13第三节.违约责任承诺 14第四章.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15第一节.劳动力用量计划表 15第二节.主要材料计划 16一、材料管理 16二、主要材料计划 16第三节.资源投入保证措施 18第五章.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19第一节.总体布置 19第二节.临时设施 19第三节.施工用水、用电容量 19一、施工用水量计算 19二、施工用电量计算 21第六章.主要施工机械及检测试验设备计划 22第七章.主要施工方法、技术措施 24第一节.施工方法简述和要点 24第二节.测量控制 24第三节. 关键施工分项——排水工程施工 25一、排水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26二、排水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保证 32三、管涵施工 33第四节.道路工程 36一、路基施工 36二、路面基层施工 44三、沥青砼路面施工 46四、铺砖路面施工 50第五节.附属工程 51一、侧平石施工工艺流程 51二、侧平石施工要点 51三、缘石的质量标准 51第六节.人行道基层施工 52一、工艺流程 52二、施工方法 52第八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53第一节.安全承诺 53第二节.文明施工承诺 53第三节.安全生产目标 53第四节.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53第五节.安全防护措施 54第六节.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55第七节.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55第八节.其他安全保证措施 56第九节.文明施工目标 57第十节.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57第十一节.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58一、管线、树木及房屋保护措施 58二、工地围蔽 59三、噪音控制 60四、空气污染(防尘) 61五、水质污染 61六、路面卫生 62七、工地卫生 62第十二节.消防措施 63一、组织管理 63二、消防用水与消防器材配置要求 63三、用电管理措施 63四、建立健全工地防火管理制度 63第九章.质量保证和质量违约责任承诺 65第一节.本工程质量目标 65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 67第三节.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67第四节.本工程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70一、执行施工图会审制度 70二、执行技术交底制度 70三、执行技术检验制度 70第五节.质量体系主要过程控制 71第六节.施工质量管理与工程质量受控 72一、工程施工质量内部管理 72二、工程技术方案管理流程图 73三、施工方案三级技术交底程序图 73四、现场监理工程师验收 74五、工程质量管理流程图 76第七节.成品保护的保证措施 76第八节.质量违约责任承诺 76第十章.施工管理 78一、管理机构 78二、项目部各岗位的职责 78三、现场项目管理制度 79第十一章.雨季施工措施 81一、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 81二、雨季施工保证安全措施 81第十二章.施工协调措施 83一、与业主关系的处理 83二、与监理具体工作程序 83三、与设计单位的合作关系处理 84四、与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处理 84五、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处理 84六、与其它专业单位协调 85第十三章.工程竣工技术资料的交收归档 87一、工程资料管理 87二、技术档案资料 87三、施工安全资料 88四、竣工资料按期移交的保证措施 88第一章. 工程概况第一节.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建设规模:设计单位: 一、道路工程1、沥青路面施工:本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面层为9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I)上面层。设计弯沉值Ls=。基层为6%水泥稳定石屑层,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的规定要求。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应大于98%,混合料7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达到3Mpa。水泥稳定石屑的塑性指数应小于17,有机质含量小于2%,硫酸盐<。。第二节.工程招标范围及内容一、工程招标范围、方式及说明1、招标范围:。2、承包方式:根据招标人提供的施工图、资料,中标单位按中标价格包施工、包质量、包材料、包工期、包安全、包验收。二、工期要求及规定招标工期按完成招标范围内全部工程内容要求不超过180天。三、工程质量标准、保修要求1、按国家颁发的《市政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68-9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验收评定。工程质量要求必须达到合格。2、工程所选用的材料、配件及其它原材料,须达到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产品应有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经监理工程师和甲方代表认可后方可使用。3、本工程的保修按建设部颁发第80号令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规定的保修期限进行;保修期自竣工验收签字之日起计。第三节.场地情况及工程特点一、地质情况本工程地质勘察揭露的地层有:人工填土(素填土、吹填土)、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砂层(中砂、中粗砂)、粉质粘土和残积砂质粘性土及下古生界花岗片麻岩(全、强、中、微风化带)等,其中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经历了3个沉积旋,即有细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粗粒土的沉积韵律,同时,受原始地形地貌影响及海陆交互相地层常常易形成交错沉积的影响,造成局部地段某个地层的缺失,在成层稳定性方面受到某些制约。有关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Qml)主要由素填土、吹填土组成,稍湿~饱和;松散状态。场地均有分布,层厚~,平均。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Qmc)淤泥:灰褐、褐灰黑色,呈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场地均有分布,层厚~,平均。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褐、褐灰黑色,呈饱和,流塑~可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中粗砂:(局部为粉细砂),褐灰黑色、少量黄褐色、浅灰黄,呈饱和,松散状态,局部稍密状态。场地均有分布,层厚~,平均。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褐、褐灰黑色,呈饱和,流塑~可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粉质粘土:浅灰黄、褐黄、浅灰白色、局部灰褐色,呈湿,软塑~可塑状态,局部呈硬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中砂:(局部为粉细砂),黄褐色、浅灰黄色、褐黄红色、褐灰黑色,呈饱和,松散~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粉质粘土:灰绿色、浅灰黄色、浅灰白色、褐黄红色,呈湿,可塑状态,局部软塑或硬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淤泥质粉质粘土:褐灰黑色、灰褐色,呈饱和,软塑~可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中砂(局部为粉细砂或粗砂):灰绿色、浅灰黄色、褐灰黑色,呈饱和,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3、第四系残积层(Qel)
1、沥青材料著译者:张金升、张银燕、夏小裕、郝秀红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约70元左右2、最新改性沥青配制技术、生产工艺、检测、应用及路面施工、养护技术实用手册作者:徐辉3、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沈金安编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手册李福普,沈金安编元5、SMA路面设计与铺筑沈金安等编6、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沈金安等编7、SBS改性沥青和SAM路面(大概名)也是沈金安编的其实,这方面的书很多,你可以找一家交通书店(只有交通书店里才齐全)他有完整的目录,而且可以预定的,我原来是做SBS改性沥青的,现在从事防水卷材生产。沈金安的书比较好,因为行业内他是权威。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1]任新民.卤化银成像体系中的纳米化学.化学进展,1995,7(1):1~9.
[2] Haneda M,Kintaichi Y,Inaba M,et study of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itrogen monoxide by propene over Ag/ Today,1998,42:127~135.
[3] Tan T T,Yip C K,Beydoun D,et of nano-Ag particles loading on TiO2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selenate Engineering Journal,2003,95:179~186.
[4] ,71:679.
[5]张昭,林向农,罗文彬,等.多孔载银抗菌剂和灭菌性能评价.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17(4):451~456.
[6]刘晓洪,夏军,金晓红.海泡石载银抗菌剂的制备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16(4):63~66.
[7]胡发社,程海丽,杨飞华,等.坡缕石型载银抗菌剂的研制.现代化工,2001,21(6):35~37.
[8]李殿超,蒋引珊,姚爱华,等.载银沸石的抗菌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非金属矿,2003,26(3):8~9.
[9]李博文,肖清华.载银膨润土的抗菌性能研究.非金属矿,2001,24(5):17~18.
[10]余海霞,张泽强,谢恒星.载银型抗菌累托石的制备及其性能.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3,25(1):46~48.
[11] Patakfalvi R,Oszko A,DeKan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kaolinite and Surfaces A:,2003,220:45~54.
[12]陈天虎,李宏伟,汪家权,等.凹凸棒石-银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制备方法和表征.硅酸盐通报,2005,2:123~126.
[13] Papp S,Szucs A,Dekany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Pd nanoparticles in layered State Ionics,2001,141~142:169~176.
一.前言从试穿中发现,大麻T恤衫是一种具有空调作用的服装,夏天穿着它"凉爽透气,吸汗离体",进入空调环境骤冷时,它又有良好的缓冲和保温作用。通过测试;大麻纤维的吸湿放湿性,保温性都优于棉纤维,故而在服用性能上有此表现(5),试穿,试用的另一个发现是;夏天当工作服穿着时,爬电线杆的电工,一个星期下来衣服无酸臭。老年人穿着基本上闻不到老人臭,用作擦桌布的没有难闻的酸腐气味,与我们过去研究的卫生整理产品很相似,就此我们进行了大麻织物的抗菌试验(4),并获得肯定的结果。现就大麻织物的抗菌试验,大麻品种,与开发前景分述如下;二.大麻织物抗菌试验及其结果大麻抗腐烂的特性早为人知,农村多用大麻线纳鞋底,经久耐用. 在开发初期试穿过程,也发现大麻T恤衫积汗不臭.但是,它的抗菌性能究竟如何? 还没有 见诸文献.太安大麻所做过抑菌圈试验,效果不甚明显。这次我们采用抑菌率与抑菌圈作平行试验证实;大麻纤维经过烧碱常压高温煮炼, 双氧水高温漂白之后 仍显示出很高的天然抑菌力(细菌接触大麻之后,迅即被杀灭).具体测试数据见表一,但抑菌圈试验确实没有效果,由此进一步说明; 大麻纤维中含有抑菌性很强的,非溶出性的,化学稳定的(耐酸,碱,氧化,洗,晒),天然抗菌物质. 表一、大麻T恤衫的抗菌防臭性能 品种编号注;1# 全大麻7s×7s机织布 碱煮氧漂加工后2# 大麻/棉 60/40 16s 网眼T恤面料 碱煮氧漂加工后3# 大麻/棉 35/65 16s 网眼T恤面料 碱煮氧漂加工后4# 大麻/棉 60/40 16s 网眼T恤面料,碱煮氧漂加工后DP60整理.5# 全棉 21s 汗布碱煮氧漂加工后(对比样)表中数据由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采用中国纺织行业标准《FZ/T01021-90 织 物抗菌性能测试方法》检测结果,详见报告.从表一数据看出;大麻/棉 60/40 T恤衫有很高的抗菌防臭特性,大麻混纺率较低的 35/65 T恤衫有一定的抗菌防臭能力.DP整理对这一性能损害不大。二.大麻种类介绍说起大麻,人们需要知道;穿在身上的大麻纤维和毒品(或称药用麻醉品)‘大麻’是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关系到种植大麻对社会,对环境有没有负面效应。因此有必要调查清楚,现将资料介绍如下;(一)hemp与cannabis(1)[hemp];大麻,韧皮植物,纤维可加工绳索和布。[cannabis;hashish;mayijuana;bhang;Charas];大麻,又称印度大麻,属药用麻醉品。(二)印度大麻(2)1.一年生与多年生大麻cannabis印度大麻;一年生;(药用,亦称hashish及marijuana.抽吸或咀嚼的一种麻醉剂,俗称大麻烟)取其花蕾,种子,脂(大麻脂;粘油物质‘灰黄色——黑色,含大量主成份THC’,初用有欣快感(涂雪茄烟顶上或卷纸烟)用后出现懒散,意识混乱,是为动机缺乏症。)可制得麻醉剂。marijuana印度大麻;多年生:;株形如灌木,花,叶,种子干燥后切碎制成幻觉剂。2.大麻来源:基源植物为印度大麻(Cannabis Sativa Indica Lamarck )生长於温带或热带气候。性状:一年生植株为单一茎草本,主根明显;多年生植株形如灌木,以枝及根须为主;茎直立,密生细柔毛,掌状深裂复叶,互生具长叶柄,茎下部叶对生,小叶3-9枚,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粗锯齿,上下表皮有钟乳体及腺毛。雌雄异株。主要成分(Tetrahydrocannabinoid,THC)富含於叶及雌花。大麻植物顶端之树脂分泌物乾燥之大麻制剂,在中东及北非地区称为Hashish,远东地区称Charas,为含大麻酚浓度最高者。 滥用方式:吸烟或烟斗抽吸。 毒害:使用初有欣快感,剂量增加会引起懒散、意识混乱、无方向感、时空扭曲、动作协调差、记忆、思考、注意力、判断力下降,称为「动机缺乏症」。在生理上会造成频脉、发汗、眼结膜红肿、步履不稳、眼球振荡等影响。较强的 Hashish制剂常有幻觉及精神病反应。精神分裂症,病人如吸食大麻则会使精神病症状加剧。大麻被认为是海洛因、古柯碱等强烈药物中毒者的入门药物,常与酒精合并烂用。 (三)我国大麻(3)本草纲目中对生长在我国的大麻有所描述;大麻处处种之,剥麻收子,雄者为牡,雌者名苴,叶狭而长,状如益母草叶, 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剥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梭,轻虚可作烛心,齐民要术云;麻子放勃时,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 则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捣治为烛,即此也。麻勃是花,麻贲是实,麻仁是实中仁。麻叶有毒,食之杀人,麻勃味辛无毒,麻贲味辛甘有毒,麻仁本无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四)民间传说中的山东大麻山东莱芜地区种植大麻,麻线纳底做的布鞋经久耐穿,革命年代,莱芜军鞋负有盛名。相传;大麻“叶”有毒,不能喂牲畜,喂它也不吃。种大麻的地里不遭虫害,插种一季大麻,可保二年无虫灾。四.大麻纤维的开发前景大麻三个主要产区,山东(莱芜),山西,河北。分公株,母株,二者纤维不同(公株纤维质佳,母株用其籽油,待种子长成,麻干已枯老,纤维的可纺性欠佳),公株不但要掌握生长期,原麻还要剪根去梢,祗留中间. 取细嫩之皮为上等。但大多是待枯老后与母株同取其麻干, 纤维混杂。如能科学分筛,精选,必能取得较好纤维,加工出纺织精品。五.结语大麻种植对环境有利有弊,科学管理,综合利用,可望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麻纺织品的服用性能好于棉织品,来源丰富,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参考文献1.牛津字典中的大麻[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1984].2.台湾清华大学网上资料3.本草纲目P14444.山东纺织研究院,青岛九三研究所,青岛十二针;‘大麻T恤衫技术开发研究报告之一’5.陆宗鲁等;《纺织化学品免烫、柔软整理剂质量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P113 大麻(Cannablisstativa L.)又名汉麻、火麻,俗称线麻等,桑科,大麻属,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原产亚洲中部,尧舜时我国大麻的种植已遍布华夏大地,至今在泰山山谷仍有野生大麻生长。古籍中,单称一个“麻”字是指大麻。我国现在种植的大麻纤维品质较好,特别是山东泰安、河北蔚县大麻久负盛名。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不断从我国进口大麻原料,用于打绳、织布和造纸等,将其视为明天的“纤维”。随着我国大麻纺织技术开发成功,大麻纺织产品以崭新的风姿走向世界,一个利用大麻的热潮正在世界掀起。l 特征特性大麻种植简便,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一般茎高2~3m,掌形复叶,小叶披针形,叶缘有锯齿,一年一收。大麻浑身是宝,籽粒富含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可以食用;根、皮、叶、花、籽皆可人药。大麻含有一种酚类物质,误食对人体有害,容易造成社会问题的是一种含有强烈麻醉物质的艾麻草属大麻—— 爷光大麻,它与我国的大麻不同品属。2 大麻纤维的组织结构、理化性能和特点2.1 无刺痒感和粗硬感。舒适爽身大麻单纤维的细度仅为苎麻的三分之一,接近于棉,但纤维末端呈钝圆型,因此大麻纺织制品柔软适体,无需特别的处理就可以避免刺痒感和粗硬感。大麻纤维不仅特别细软,而且纤维中心有较大的空腔,并与纤维表面纵向分布着的许多裂隙和小孔洞相连。优异的毛细现象使大麻纤维吸汗排湿性能格外好,舒适爽身。2.2 对音波、光波具有良好的消散作用纤维的横截面表现为中空的不规则三角形、多边、腰圆形等,其分子结构呈多棱状,较松散,有螺旋纹。纤维制品对音波、光波具有良好的消散作用。经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检测,大麻织物一般可屏蔽95% 以上的紫外线。2.3 避免静电积聚。耐热性能好纤维的吸湿性特别好,回潮率达12%左右,纺织制品又能轻易地避免静电积聚,不会因衣着摆动摩擦引起放电和起球。大麻纤维的耐热性能也优于其他纺织纤维,纺织产品特别适宜做防晒服装、太阳伞和各种特殊需要的工作服和室内装饰布料等。2.4 抗霉抑菌功能 大量科学试验和应用证明,大麻纤维独具抗霉抑菌功能,纺织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肠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等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大麻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较少使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