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人种志研究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

人种志研究调查论文

从初始的观察,推出尝试性的结论,这些结论再启发进一步的观察,然后修正结论,是在研究情境中所获经验指导下的探索过程。人种志研究的基本特点是需要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收集数据,通过叙事的方式描述资料,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人种志研究本质上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又非常具体,细节丰富。人种志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参与观察,包括与研究对象长期居住、直接联系、反复观察、询问、闲聊等,在自然情境中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技术包括:生活史、面谈、问卷、文献、录音、录像、事件分析等。

范例如下请参考。校志的撰写提纲一、图片资料:说明学校新旧变化、变革、改革创新,以及最能表现学校特色的资料。二、文字叙述:尽可能翔实地叙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规模、办学情况重大事件、学校的发展变化、领导班子变化、改革创新的举措。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供参考。1、学校的历史沿革:(1)学校概况(2)历史沿革;2、行政组织(1)管理系统(2)职能部门(3)管理体制;3、教学工作(1)教学管理(2)教学质量(3)课程设置(4)学籍管理(5)教研活动(6)教研成果、课题;4、教师队伍建设;5、党群组织;6、德育工作;7、办学特色;8、学校基础设施建设;9、师表风范;10、桃李芬芳(历届高考录取榜、省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11、后勤服务;12、名教风采(特级教师、省级劳模或先进工作者、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成绩特别突出在本市有较大影响的教师)以上条目仅供参考,在撰写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但基本框架要符合志书的基本规范。 《乡镇教育》续志撰写提纲第一节 概述乡镇面积、人口,行政村数,学校处数,教学班数;中小学教师数,学历达标率;幼儿园处数,入园率,专任幼儿教师数,整体教育发展概况等。一、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分阶段概述本乡镇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如1987年起,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时,本乡镇的经济基础和办学条件的实际状况;1994年底,本乡镇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工作,通过市县政府验收后又转入“两基”工作,当时本乡镇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本乡镇教育实施“两基”后至今,教育投入、发展的状况又有哪些变化?(要用具体数字,进行概括对比分析,用事实说明教育发展变化的轨迹)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具体到各乡镇教委,应主要承担的任务就是如何配合县进修学校、职业中专以及后来的职教中心,做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和学历补偿教育及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如何加强对乡镇中小学生的分流管理,让学生合理进入到适合自己学习的高一级学校学习;另外,小学、幼儿教师离职进修、函授、各种短训班培训人次等基本的情况。成人教育的重点之一是扫盲和利用乡镇成人中心学校对农民进行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扫盲阶段,如何建立乡、村二级网络,实行扫盲目标责任制,对这项工作的目标、责任和验收结果要概括求实地反映出来。1995年后,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重点已全面转向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和村农民文化技校如何为农民致富服务等项工作,是乡镇续志的重要内容。三、教师队伍(包括学前教育)1986~2001年期间,本乡镇如何配合全县对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序列化?如对本乡镇民办教师进行注册登记、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稳定民师队伍等等;本乡镇通过哪些形式?如在教师中开展大练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改革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2000年后至今,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又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要结合乡镇实际做法,进行综合概述)四、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1、本乡镇教委对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认识水平。以什么为切入点加强对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领导。2、本乡镇从1986~2006年,可分几个不同的阶段,概括叙述开展的工作和做法。如建立教研网络、加强对乡镇教研室建设,重视培养科研骨干、对教学的考核评价,对教研人员的培养提高;推广课题成果、课堂改革实验、表彰教学成绩优秀教师等等。3、乡镇中小学(幼教)教研成果展示。如对乡镇、学校集体荣誉称号的表彰和教师个人改革实验的奖励。(要做认真统计,进行综合展示)第二节 组织机构一、乡镇教育机构改革可据全县教育机构改革的变化,结合乡镇教委机构的变化实际进行。如:1984年县第一次机构改革时,乡镇机构是如何变化的;1993年县第二次机构改革时,乡镇教育机构又是如何变化的;2001年3月,全县乡镇撤并为7个乡镇后,乡镇教育机构又是如何变化的。(每次变化后,乡镇教委历届负责人及任职期限)二、乡镇学校沿革把本乡镇从1986年至2006年期间,中小学处数的撤并变化情况(包括原有的联中)写清楚。第三节 主要改革项目一、领导管理体制改革1、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及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后,乡镇地方政府是如何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体制的?如本乡镇农村小学,学区联办小学的管理体制;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包括幼儿园)、中心农民文化技校的管理体制。2、在人事管理方面,乡镇教育组长的管理考察;乡镇中学校长、教育工会主席的管理考察;乡镇初中中层干部、中心小学校长、学区小学校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校长的管理考察;乡镇公民办教师的管理考察。3、在财务管理方面,乡镇教育经费不同时期的管理变化。4、在教学管理方面,教研网络的管理变化情况。(以上四点,可分四个层次进行概述)二、可把原题目“职、成教改革”换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本乡镇中、小学幼儿教育)1、校长负责制;2、教职工定编限额聘任制、教职工聘任制;3、岗位目标责任制;4、学校内部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度。三、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略)四、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介绍1、学校简介2、反映学校面貌的照片、学校负责人工作照、领导班子办公照3、学校特色活动介绍(含照片)校志目录序第一章 学校现貌;第一节 校址;第二节 历史沿革;第三节 现貌第二章 学校体制与组织机构第一节 领导体制;第二节 组织机构附1:学校组织机构示意图附2:2003——2004学年度学校领导分工职责第三节 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第四节 发展规划与工作总结附1: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1996——2000学年度学校工作规划)附2: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2001——2005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附3:邾城街中心小学学校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附4:科学的理论指导 务实的工作作风(2004年工作总结)第五节 校务公开工作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关于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通知附2:邾城街中心小学关于成立校务公开监督检查组的通知附3: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工作自评报告第三章 教职工与学生第一节 教职工附1:教职工结构表;附2:各级各类会员情况统计表附3:邾城街中心小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名单附4:邾城街中心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规定附5:关于考勤、请假纪律的规定附6:邾城街中心小学第四届教代会岗位责任制附7:城关中心小学教师综合考评试行意见附8:新洲县城关镇中心小学教职工岗位津贴浮动制附8: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附9:区教育局关于实施教师师德档案制度的通知附10:武汉市新洲区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附11:城关中心小学教师学习制度附12:邾城街中心小学2004年秋季教职工基本情况第二节 学生第四章 教育工作第一节 德育工作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学生活动一周常规附2:邾城街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附3:邾城街中心小学2002——2003学年度德育工作计划第二节 体育、艺术、卫生工作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快乐对对碰》节目方案第三节 学生安全教育附1: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通知第四节 寒暑假期教育工作附1:告家长书附2:绚丽多彩的寒假“创新素质实践行”寒假活动反馈表第五章 教学工作附1:调整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附2:按市执行课程计划意见调整后小学初中课程安排表附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年级课程安排表附4:邾城街中心小学2004——2005学年度作息时间表附5: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材料之七附6: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学科教学常规附7: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教研工作评价方案附8:新洲县城关中心小学领导听课评课制度第六章 教科研工作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2004年秋教科研工作计划附:《小学生学习指导》子课题《小学生心理指导策略》研究成果第七章 教育教学成果第一节 教育成果附1:1985年后学校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第二节 教学业绩附1:教育教学论文存目(1996——2001年)附2:2003——2004学年度学生获奖名册第八章 校园文化第九章 教育交流附1:优秀教案选登数学教案附2:优秀论文选登减负——必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思考第十章 校办产业第十一章 经费、设施与存在问题第十二章 人物选介第十三章 历任校长书记简表附1:邾城街中心小学校园平面图附2:学校大事记学校校志序 邾城街中心小学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属新洲境内三所官立两等小学堂之一。初时有教职员工7人,学生91人,至2004年止,有教职员工249人,学生3470余人。教职员工是创办初期的倍,学生是创办初期的倍,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与飞跃。学校的发展史,是新洲教育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缩影,折射出新洲教育人的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与不懈探索。《邾城街中心小学校志》是学校历史中的第一本校志,她的问世,既是学校向广大师生进行热爱学校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又为家长、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辉煌历史提供资料;她既可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又可为后人办学留作借鉴,对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校志主要记载了1907年至2005年98间学校发展的历程,在建国前的42年中,在国势衰弱、国民经济落后的大背景下,学校虽几经迁移,但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学校只有150名学生,13名教职员工。1951年,新洲建县后,学校规模扩大,有教职员工18人,学生400人,到1954年定为实验小学时,有教职员工38人,学生920人。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2005年,是学校飞跃发展的十年,曾出现过“超级大班”、“超级大校”的现象。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心下,校园、校舍面积不断扩大,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栋两层教学楼、两栋平房教室扩展为三栋四层教学楼和一栋四层综合科技实验楼,彻底解决了“超级大班”的现象。十年中,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学校始终致力于教书育人、科研兴校,以“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为办学终极目标。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中心,以科研为动力,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来艾,涌现出了一批科研型的教师,近年来还提出“学校是你创造的乐园,老师是你共同发展的伙伴,同学们是美好未来的主人”的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办学理念。 回顾总结过去是为了发展开创未来,学校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亟待提高,教育观念也须转变,这些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在本校志编写过程中,多次得到区教育志办的领导与专家的关心,这里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校志与学校志目前,至少存在两种语意下的“学校志”,分别体现着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立场。【地方志语意下的学校志】地方志中的“志”是记载某行政区划范围内、某个领域内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资料著述。“志”记录的是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限内的历史,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属篇章结构,是一种介于资料汇编和学术专著二者之间的资料性著述。从此语意出发,“学校志”是地方志的一种延伸,简称“校志”。一部优秀的学校志,不仅可以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后人办学的借鉴,而且是向广大师生进行爱校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以帮助家长和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在现代社会,不失为学校打造自身形象的一种举措。显然,这种语意下的“学校志”,不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尽管从广义上讲,各种校志当中对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学校各方面状况的描摹,可以帮助后世的人们对当年的教育获得一种相对真切的体悟,但,编志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探究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少对学校各种教育现象与措施进行合理、合法性的追问。编写这样的学校志一般不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加入,属于纯粹的实践立场,更需要的是史学的而非教育学的理论观照。【人种志语意下的学校志】人种志研究是一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是研究者在现场进行长期的观察、访问、记录,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而作的研究。其基本特点是需要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收集数据,通过叙事的方式描述资料,从而得出研究结论。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采用了教育人种志的方法,但回避了此名称,而称之为“田野考察”(field research),并在经历了多次研究视野的收缩与扩展之后,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命名为“学校志”。整个研究视野与方法调整的过程,简要的说是从“人种志”到“课堂志”再到“学校志”,因为我在田野考察中发现,在教学领域内开展人类学性质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参考人类学家的田野报告和“人种志”的方法技术,而王鉴博士在《教育研究》中介绍的“课堂志”虽更适切于教育研究,但视野又过于集中在40分钟内的课堂。只记录师生在课堂这个特定时空里的言行,往往难以实现“人类学”研究的品味,也不能充分展现中小学教育的全貌。因此,我提出“学校志”这个概念,即指介于无所不包的“人种志”与相对局限的“课堂志”之间,以一所或几所学校为参与观察的“研究现场”,重点考察学校这个特定社区内发生的诸多教育现象之文化特性,通过敏锐而详尽的描述来再现学校的文化生态,进而反思现象背后的机理与问题,属于微观的教育人种志。无论从目录、体例、叙事风格等角度看,这种“学校志”都与前面的校志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再是为了给一所学校修史立传,也不同于教师们更为熟悉的各种学科性课堂实录,而更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加入,更需要教育的理论视野对实践世界的观照与解析。作为一项移植性的教育研究方法,“学校志”尚有许多研究技术乃至理论的问题有待解决,当前学术界对“叙事研究”、“质性研究”等的批评,“学校志”也同样必须面对,其中最严峻的莫过于,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主导的“学校志”(大多以教育叙事为形式),与教师自己撰写的教育日志、教学案理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到田野中去研究”与“在田野中研究”,这两个看似旨趣相似、甚至是殊途同归的提法,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立场看其实有着鲜明的差异:前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带着足够的理论准备走向实践,后者则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携着丰富的实践资源走向理论。“学校志”作为一种研究路径,更多指前者,意味着理论工作者主动出击,越过重重“守门员”,与实践工作者在教育现场的真实相遇,以自己的理论积累、研究视角为工具,记录下与教师们不尽相同的故事、细节,并做出更有理性光华的辨析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工作者既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我们的研究伙伴,彼此视角、观点的尊重与包容是相当关键的。可以说,没有足够的视阈融合与重叠共识,理论工作者即使天天泡在学校里,也未必能发现真正困扰实践工作者的问题,更难以提供有益的帮助。

人种志研究方法如下:

人种研究方法最早由Leininger提出的,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

人种学研究(ethnographicresearch);又称"民族志学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人类学及社会学领域;是指对一个特定的民族群体的社会和文化生活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目的是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靠和研究对总、收集资料分析。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在于“参与观察法”,其特征包括:研究初始不提出假设;结论的得出通过系统、全面的观察和参与;历时较长,研究集中于个案;调研人员带着问题获取一手资料;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包括现场感性认识的文字资料;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投入理解进行资料分析。

人类学民族志有哪几种?

民族志,又称人种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实地调查(Field Research)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殷墟人种研究论文

一,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二,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三,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四,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五,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殷墟青铜器 三羊尊

殷墟青铜器 三羊尊

高、口径厘米。重11300克。大喇叭口,方唇,束颈,折肩,腹微弧下收,高圈足,圜底。底饰大方格纹,颈部饰蕉叶纹,下饰夔纹一周,雷纹衬底。肩饰对称的三组饕餮纹,各组饰一凸起的羊首,界以扉棱,雷纹衬底。腹饰鸟纹一周,其下饰三组饕餮纹,均以扉棱为鼻界,雷纹衬底。足部饰对称的饕餮三组,均以扉棱为鼻。出土时,器表粘有丝织品、残迹。

殷墟·出土青铜器

教学目标: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本章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殷墟出土的铜器的器物分类以及制作方式。

学习建议:

1.结合历代青铜器的形制规格研究安阳殷墟青铜器的形制。

2.结合安阳殷墟遗址的地层关系,分析殷墟青铜器的历史分期。

3.结合安阳殷墟青铜器的纹饰演变发展状况分析殷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

重点难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和认识安阳殷墟青铜器的主要形制和器形规格,难点在于通过历代青铜器规制比对了解安阳青铜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加有利于保护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

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公元前16 世纪至前11 世纪为中国的青铜时代。也就是夏代的晚期至西周。商代的晚期,即殷商时期为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这里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都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制器精美厚重,出现了象司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司母辛鼎等一大批工艺高超的重器。在造型上常常以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动物形象作为原型,器面的花纹装饰崇尚繁缛,流行雷纹、饕餮纹、夔纹等为主的通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神秘的视觉感受。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充分显示出那时的冶炼技术,已由矿石混合冶炼,发展到铜、锡、铅按比例混合冶炼的阶段,其独特的单、多块陶范铸造法、失蜡法等的铸造工艺,融合了上古的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例如:司母戊大方鼎。

殷商时代,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用的礼器与战争用的兵器主要是用青铜铸造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研究青铜武器,多从形制、类型、分期等方面进行探讨。殷墟发掘迄今已经70多年了,70多年来,在殷墟发掘的殷代墓葬已有七八千座,其中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掘的。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厘米,重达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三羊尊即商三羊尊。该尊为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出当时的工匠对于青铜合金配比与机械性能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并且对于操作也有相当严格的控制。殷墟二期高等级墓葬随葬青铜器中高锡青铜的使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可能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当时获得的锡矿资源,似乎比殷墟的其他阶段更为丰富。而青铜器中铁含量的差异可能代表原料来自不同地区的矿源,其冶炼水平也可能参差不齐。

迄今为止,安阳有大量的熔炼和铸造的遗迹发现,却从未有冶炼的迹象,因此殷墟青铜器矿料的来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许多论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原青铜矿料是从南方盛产铜、锡的地区输入的。但他们的论证缺乏直接的证据。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商周时期铜料之大宗在北方是来自中条山矿区及其迤西地带,在南方则主要是产自荆州和扬州地区。

铜器纹饰的“方向性”,就是指青铜器上二、三或四组主题纹饰中,有一组或二组纹饰是正面纹饰,其余则为侧面纹饰。正面纹饰所在一面应是器物在当时商人极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中向前放置的方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纹饰的方向性。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实际上就是青铜器的方向性,对青铜器纹饰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青铜器的方向性的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出青铜礼器在使用过程中的部分祭礼信息,而且还涉及到青铜器的使用方式、铭文的铸作意图等问题。

殷墟青铜器纹饰,尤其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作为商和周初青铜器装饰纹饰之中心特征的动物纹样,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洋溢着一种原始质朴的美感和强烈的神秘性。学术界对青铜纹饰的代表意义具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认为其代表一定的含义。其中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代表古代的图腾,或是代表自然界或神话传说中的神怪等神话动物;有人认为它们是萨满面具的再现,具有一种神圣的功能,是可与上天或神灵世界沟通的工具;也有学者通过对虎食人卤、饰双虎对食人头纹饰的大铜钱以及兽面纹头盔等器物纹饰的分析,认为这些图案代表着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暗示了死亡之途。

殷商时代,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用的礼器与战争用的兵器主要是用青铜铸造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青铜器的研究多集中在青铜礼器上,对青铜武器的研究较少,即使是研究青铜武器,也多从形制、类型、分期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青铜武器组合的论著很少。研究青铜武器的组合,对研究殷商时代武官和士兵的武器装备、军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殷墟文化第一期随葬青铜武器的墓共10座,6座属于一期早段,4座属于一期晚段,组合方式有三种。(1)铺、戈、嫉。(2)戈、矛。(3)戈。此期三种组合,每种组合内均含戈,单出铜戈的墓有8座,占全期总墓数的80%。

本章小结:

目前对殷墟为赌注商代青铜器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甲骨学一样,成为殷商文明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对殷墟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进一步推进三代文明研究,彰显三代青铜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思考练习:

1.殷墟铜器的分类有哪些。

2.殷墟铜器的纹饰的特点及意义。

3.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拓展学习:

文献资料: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编著《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刘一曼:《论安阳殷墟墓葬青铜武器的组合》,《考古》2002年03期,2002年3月。

康石磊:《殷墟仿铜陶礼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刘煜:《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综论》,《华夏考古》2009年01期,2009年3月。

岳洪彬、苗霞:《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殷都学刊》2004年02期,2004年6月。

赵国燕、郭金福:《殷墟青铜器陶范材料的组成及结构研究》,《安阳工学院院报》2009年06期,2009年12月。

岳洪彬:《殷墟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研究》,《考古》2002年04期,2002年4月。

视频:

《青铜文化与殷墟青铜器》

殷墟青铜器以司母戊大鼎最为有名,器型大气,装饰繁复,是青铜器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折射出殷商社会信鬼神,占卜风靡的神秘之气

《商文明》是一本由[美]张光直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文明》精选点评: ●19119.哎,太好看了。 ●《商文明》从安阳遗址、二里岗遗址以及其他遗址的甲骨文探讨商朝历史的演变过程。作者认为商朝王位的继承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兄终弟及,而是由王族不同派系代表交叉上台,即轮流上位的商王不是兄弟关系。作者这样的观点很大胆,但是仅仅凭借甲骨文上关于商王的名字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显然证据还是不够的。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夏商周之间的关系,认为夏商周是同时并存,至少夏商或者商周是同时并存的,夏强势崛起时,商是作为夏的方国存在,同样商崛起时周是作为商的方国存在,他们在文化史相互交流,所以夏商周三代文化具有同源性。 ●不同于《中国青铜时代》大开大阖的论述,《商文明》更像是基于已有的材料对商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算是一本殷商史的普及类读物。当然张光直也展现了深邃的思考,比如对马克思主义宏观论述的思索和史料派的借鉴。从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时空分布来检索商文化的整体面貌,也是三代史重建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一点小失望的是,对商王庙号新考遗留的问题仍然没有解答,比如第三系即位的相关情况与昭穆两系的关系,是否存在元老院或宗伯来保证王位的轮替,等等。如何论证二里头是夏文化而非早商文化,二者区别为何。帝辛之征淮夷与商帝国的东方因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知道还有多少内容没过时啊 ●用英文来写中国史……先生如果自己翻译那另说。 ●有些内容像侦探小说一样刺激 ●主要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分析商文明,对商朝王位继承提出二元集团的观点颇有新意。 ●视野开阔,叙事严谨。虽然因为专业性缘故,未能体会本书精髓,但仍觉不错。 ●“乙丁组继承制”、“三代平行说”很有意思 ●翔实合理。 《商文明》读后感(一):《商文明》 《商文明》 中国人历来信奉三皇五帝是自己的祖先,夏商周是中国人的起源。只是在没有考古依据之时,我们只能将史记里的描述认为是神话传说。 而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安阳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图的甲骨,青铜器慢慢给我们将商朝勾勒了出来。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如何阅读这些信息?《商文明》大致给我们将商朝文明描绘了出来。 作者有着极好的文学功底以及业务能力。许多难以理解的制度背后所隐藏的逻辑,青铜器上的铭文有什么寓意,图案如何划分,乙丁制和昭穆制有个异同,以及最后如何演变成中国之后的政治制度的。这些问题在作者笔下缓缓流露出它真实的样貌。 夏朝的文明证据不够完备,还留待考古发掘,而同时期同时发展的商国到后来的商朝依然会是我们研究夏朝研究中国历史最好的源头。那《商文明》又怎能不去一探究竟呢? 《商文明》读后感(二):一部不忍释卷的博士论文 看完此书,我总能想起《棉花帝国》,因为它像一部超长的博士论文,但比棉花帝国更有可读性,可以做到自觉的从头读到尾,而不像棉花那样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一方面源于自己对这个题材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张先生的叙事逻辑层次安排,还有就是张先生同为中国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吧和。我在想,一部学术性极强的书,能引我(对,这个我字居然源于甲骨文中商王族对自己的称呼,即执戈之人)入胜,原因是什么?仔细想想,可能有这几个因素,首先是作者的研究思路,他有令人信服的方法论,开头先阐述了研究商文明的五个途径,然后先以安阳殷墟这个商王朝最辉煌文物遗藏最丰富的中心开始,再引出安阳外的商文明发现,在这个框架下,辅以详实的考古资料,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勾勒出了商文明的范围,经济状况,资源交换状况,阶级分化状况,王位继承方式,统治阶层关系,军事,祭祀等方方面面,这种先阐明研究方式,再辅以详实论据,层层推进,从中心到边缘,再总结,再升华的论证说明方式,令人受益匪浅,同时这种论证方式也足以反映出作者的严谨和客观,所以,虽然成书已有三四十年,期间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但其结论仍然经受住了考验,让读者,普通人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做事方法和做事态度,不管你在哪行哪业,如果能从中学的一二,相信都会领你受益终生。说到具体内容,作者提出的夏商周平行发展的观点对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是具有冲击力的,对文明孤岛论的反对也很有说服力,更不用说通过对商的丁乙继承制的开创性研究并联系周的昭穆继承制,再通过夏的天干谥号,得出夏商周的平行存在,又先后继承的上古社会推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塞维斯国家起源观点的辩证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全书最后的那句“一个文明的衰落,恰恰可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从人文,人类的高度看待人类文明和我们自己,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身为中国人,如果你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文明来自何方,文明应该去向哪里这些问题有好奇心,那此书你不应该错过。 《商文明》读后感(三):博士论文能写的如此好看 又一本博士论文一样的书,上一本是《棉花帝国》,不一样的是,这本读起来不忍释卷,而《棉花帝国》需要一些意志力。《商文明》不但可读性强,而且作者做事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都给人以莫大的启发,拿《商文明》来说,首先给出了研究商文明的五种途径,即历史文献,青铜器,甲骨,考古学等,然后以殷墟这个最重要的商文明遗址为重点,阐述了商文明的经济,贸易,继承制度,统治方式,城邑分布等基本架构,再以郑州商城二里岗遗址为线索,阐述了商文明的地域分布,发展历程等,在以上基础上,再探讨了商人的来源,人种,语言等问题,在这种研究框架下,填充以详实的证据和论证,使得其结论经得起考验,虽然本书成书于三四十年前,这期间又有更多考古发现问世,但张先生的结论并无重大颠覆,这就说明了其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态度的严谨和正确性。而且本书并不是一部博采众长的汇总性研究,他在里面有两点很重要的原创性观点,一个是商王继承的乙丁制,这是我看到的目前解释商王名字都带天干的最好解释,而且指出周的昭穆制是其延续,并且猜测夏的继承制度也类似。另一个是夏商周三代是平行发展,而不是先后兴替的串行出现,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往往根据经验认为王朝都是先后取代向前发展,本书对三代兴替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即夏商周这三个文明是同时存在,互相存在交流的,夏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商的根据地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一带,而周的根据地在关中平原,三代平行发展,只是不同时期作为天下盟主而已。全书的最后,作者更是通过对商文明的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范式问题,是塞维斯的氏族,酋邦,邦国,国家还是马氏的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必然进化方向?这让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有了不同的思考,到底只有一种模式,还是多种模式共存,亦或是多重模式混杂,互相影响,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推及其他类似问题,即导致一个系统的发展形成的范式是否唯一?我相信,通过本书如果能领你思考问题有这些改变,那就已经值回票价,更不用说里面还有那么多干货,尤其作为中国人,如果你对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模样,我们将去向何方有好奇心,那这本书是你不容错过的。 《商文明》读后感(四):#32@2021#商文明 张光直先生,原籍台湾,生于北京,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读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期间,光直先生曾受教于李济、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高去寻等考古学泰斗。 《商文明》是光直先生以1928-1976年商代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对商代历史做描绘与还原。 “商”源于“大邑商”,是商族用来称呼他们祖先的都城的地名,其具**置尚无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商人起源于东,其基础是山东和河南的龙山文化,但龙山文化并没有直接发展为商文化,而早商是这个文化序列的重要缺环。 作为商年代序列的重要阶段,本书以安阳小屯殷墟与郑州二里冈商城两处考古遗存作为重点,作详尽展开。中国信史记录始于公元前841年,所以关于商的绝对年代,只能通过碳十四与卜辞中月食记录来推断,目前普遍认可的绝对年代:商汤建国不晚于公元前1700年,迁都安阳不晚于公元1300年,周人翦商约公元前1100年。 商的大致疆域范围:北至豫北冀南、东至山东西部、东南到安徽最北端和江苏西北部地区。而由于与周边方国关系的动态变化,所谓国界疆域也是不断变化的。甲骨卜辞有记载方国近80,其中与商交往接触较多者有8个,周方、羌方、人方均在列。 殷墟墓葬考古表明,安阳王朝时期商社会分化严重,一边是随葬品数量及质量惊人的作为社会中心人物的妇好,另一边是社会底层的大量人殉。王族占有大量资源,劳动者是“众人”、羌等。安阳人骨属蒙古人种,但没有可用于分析的商王族人骨以判断商人种族。 关于追溯商文化的一些线索: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商代周边最早使用金属的文化之一;考古学上最早的卜骨(鹿和可能是羊的肩胛骨)即发现于辽河上游,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商王的干支庙号及西周的昭穆制或可追溯至夏;汉字或可起源于陶文。

各省人种研究论文

《美国历史发挥作用的黑人》美国南北战争 亦称“美国内战”(1861—1865),美国北部诸州同南部发动叛乱的各奴隶制州之间的战争,是资本主义北部同奴隶制南部之间对抗性矛盾激化的结果。在美国历史上,黑人的作用比较明显的在体育运动上外,在政治上、宗教上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这种在政治上的地位黑人已经达到了巅峰;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1、在美国黑人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从林肯总统呼吁并解决对黑人的奴役和歧视被暗杀到现在出现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可以看作是美国国内人权进步的一种象征。2、南北战争时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后积极参军,击败南方政府,促成国家再统一和强大;美国南北战争 约有19万黑人(其中72%来自南部各州)入伍,25万黑人在后方勤务部队中服役。3、人种融合,使用社会的发展,20世纪前绝大部分黑人生活的处境,他们先是充当奴隶,后来成为谷物分成制佃农,而后者是20世纪的产物,是农村黑人大规模迁往城市带来的后果。在这样两种环境下,黑人既吸收了白人文化,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亚文化。一方面,黑人接受了美国民主信条中的平等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不平等和不为社会接受的现实。这促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4、身体素质良好,推动了美国体育发展;这个比较多的,资金找找补充。5、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为美国民主献出生命,马丁·路德·金为黑人谋求平等,发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功绩卓著,闻名于世。金在成为民权运动积极分子之前,是黑人社区必有的浸礼会的牧师。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教会的产物,本文记叙金的第一次民权演说,揭示了民权运动与黑人教会的关系。6、马尔科姆·艾克斯于1925年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东部的奥马哈市,少年时期是个不学无术的街头混混,贩毒、吸毒、滥交、抢劫、杀人几乎无恶不作。终于自食恶果,被抓入监狱。入狱后,他居然从看字典开始,学习了世界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参加了黑色穆斯林组织。出狱后,他投身黑人运动,成为声望仅次于马丁·路德·金的黑人运动领袖。

我想,回复一下是我唯一能做的!

你要找论文吗看一下周一星写的人文地理学这本书你要论文资料的话把邮箱给我我们学校地理学很牛哦

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 "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马淑鸾根据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 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 的排序基本一致(马淑鸾1986)。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 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57. 结合人均GNP 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 "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 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 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 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 "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 个构成指标中有2 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 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用"0 岁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代替婴儿死亡率和1 岁预期寿命,用"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替识字率(冯立天,1992)。还有的学者用 "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等教育以上人口的比重"来代替识字率,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朱国宏1994)。 也有一些学者另劈蹊径,用新创造的指数来衡量中国人口素质的存量。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陈再华(1992)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各因素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使各因素指标成为无量纲指标,并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建立了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分因素来看,中国人口素质都是呈递增的趋势。从结构来看,问题主要出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些方面。陈再华的方法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南京大学人口所夏海勇(1992)也提出了一种"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他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但舍去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最终他选择了9 个指标来构造"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即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和生育率、男性成人识字率、女性成人识字率、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计算方法是借助于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组成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阵,求得基点数据,并进行同度量处理,再计算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从而获得评价概念。根据作者自己的评价,此方法效果较好,反映面广、灵敏度高等。但主要问题还?欠椒ú还患虮悖�焕�谕乒恪4送猓�本┥缁峥蒲г荷缁嵫��斫鹕�?991)和江苏计生委陈友华等(1998)也探讨和提出过"人口素质指数"。 由于人口素质本身是相当复杂的现象,试图用一种方法就揭示清楚是不太可能的。综合上述,笔者以为:PQLI 方法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的一些探讨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一种新指标可以替代PQLI的位置。因此,继续探求新指数无疑必要,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要注意数据的易得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改进 PQLI方法使之更加实用和准确比较现实。 五、人口素质问题的理论探讨 1992年,刘铮教授重提"人口现代化",在人口学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口现代化"的框架中,"人口素质的现代化"被摆上了关键的位置(刘铮1992;穆光宗1995,1999;陈友华1998)。目前,国内提的 "三优系统工程"正是实施"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所谓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 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口素质"问题,笔者于1991年上半年撰文提出了"人口素质木桶理论"。与此同时,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许金声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所谓"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是从科学哲学常讲的"水桶现象"中获得启发的,即一个水桶的容量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定水桶的周边是参差不齐的话。笔者认为,人口素质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也就是说,一是人口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问题,二是人口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中国人口素质的"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正确评价人才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机制,中国才能塑造不断克服"短板效应"的机制,让人口素质潜能不断喷发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口质量投资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质量投资则大致包括了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生态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投资。

种业问题调查与研究论文题目要求

你是学士论文 硕士论文 还是博士论文之类?学士的话不用那么专业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可以,这个题目对于学术论文的要求完全符合,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调查,一般要借助实地或实物考察法,而用研究一词,必须涉及到理论,国内外理论一般都要写到

论文题目要求:论文题目应简洁、明确、醒目、新颖、有概括性等,字数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不同学校要求有所不同)。论文题目拟定中存在的问题论文题目过大: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具体的限定,目的性不详,读者看完题目不知道作者研究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题目表述不当:题目的拟定既要合格证与论文内容相符,同时也要保证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述题目。题目不明确或不正确:题目应能较简洁而具体地表达论文的重要观点与论点。

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上cnki网下载

这个网上的论文感觉不是很多~你可以在(亚洲遗传病病例研究)期刊里面找下~网上应该可以找的到的~

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者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身性的特征.因此,遗传病具有由亲代向后代传递的特点.这种传递不仅是指疾病的传递,最根本的是指致病基因的传递.所以,遗传病的发病表现出一定的家族性.父母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里携带的致病基因,通过生殖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可能把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单基因遗传病(1种病由1对基因决定)约有3360多种,如家族性多发性结、成骨不全症、 牛皮癣 、高胆固醇血症、多囊肾、神经纤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腓肌萎缩症、软骨发育不全、上睑下垂、全身自化、 着色性干皮病、鱼鳞症、眼球震颤、视网膜色素变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结肠息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先天聋哑、高度近视等)。半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人群中受累人数约占10%左右。多基因遗传病(每种病由多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病种虽不多,但发病率高,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原发性 高血压 、支气管 哮喘 、 冠心病 、 糖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精神分裂 症、 癫痫 、先天性 心脏病 、 消化性溃疡 、下肢 静脉曲张 、 青光眼 、肾结石、脊柱裂、无脑儿、唇裂、腭裂、畸形足等。其特点是:1.家族聚集 2.受环境影响较大。人群中受累人数约占20%左右。染色体病(染色体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近500种,如先天愚型(伸舌样痴呆)、原发性小睾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两性 畸形等。人群中受累人数约占1%左右。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倡和实行优生:1.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大大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生概率。2.进行产前诊断。3.有遗传病史的夫妻还要进行遗传咨询,主要要调查家族史。4.在适合的生育年龄生育(24~29周岁)[编辑本段]常见遗传病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病种多、发病率高。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超过3000种,估计每100个新生儿中约有3~10个患有各种程度不同的遗传病。1.高血压遗传危险度:★★★★★科学家已培育成功一种“遗传性自发高血压”老鼠。这种老鼠会把高血压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它们的子孙100%会发生高血压,这是高血压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最典型例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通过高血压患者家系调查发现,父母均患有高血压者,其子女今后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高血压的几率是28%;而双亲血压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防治原则1.坚持监测血压,正常状态下至少每年1次。2.限盐补钾。逐步把每日摄入食盐的量控制到5克,同时多吃富含钾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核桃仁、莲子、芫荽、苋菜、菠菜等)。3.防止超重和肥胖。4.戒烟限酒。2.糖尿病遗传危险度:★★★★★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尤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家系研究发现,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家族史阴性人群。而父母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防治原则诱发糖尿病的“外因”有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反过来,避免以上因素就可预防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粮食、肉蛋奶、蔬菜、水果的合理搭配,注意摄入量与消耗量平衡。常测体重,如果体重增加了,热量肯定摄入过量,这时就应检讨你的食谱并增加运动。3.血脂异常遗传危险度:★★★血脂代谢异常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遗传因素。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发现有相当部分血脂异常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由遗传基因缺陷所致血脂异常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遗传倾向,临床上通称为家族性血脂异常。防治原则最重要的是强调“迈开腿,管住嘴”。一方面要适当限制饮食,但食物种类应尽量丰富,选用低脂食物(植物油、酸牛奶),增加维生素、纤维素(水果、蔬菜、面包和谷类食物),控制体重。同时加强锻炼,使热量消耗掉才不至于使脂肪在体内堆积。4.乳腺癌遗传危险度:★★★乳腺癌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0%的乳腺癌是家族性的。如有一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的危险性增加~3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率将增加7倍。发病的年龄越轻,亲属中患乳腺癌的危险越大。防治原则有乳腺癌家族史者要特别注意自查,以发现乳癌的蛛丝马迹,早期治疗。乳房包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体征,这种包块与乳腺增生包块不同,常为单个,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活动度不好,大多无疼痛,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此外,如发现有乳头湿疹、溢液、皱缩,也应引起重视,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5.胃癌遗传危险度:★★★胃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调查发现,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比较著名的如拿破仑家族,他的祖父、父亲以及三个妹妹都因胃癌去世,整个家族包括他本人在内共有7人患了胃癌。防治原则患胃癌危险因素包括缺乏体育锻炼、精神压抑、吸烟、喜食烟熏食品、喜食重盐饮食、过量摄入肉类、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等。而喜食菌类、新鲜水果是胃癌的保护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共同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有胃癌家族史者应去医院监测有无该细菌感染,有则及时治疗。6.大肠癌遗传危险度:★★★家族遗传导致的大肠癌占大肠癌发病总人数的10%~15%。亲属中有大肠癌患者的人,患此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大3~4倍,如果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防治原则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应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物,少饮含酒精饮料,戒烟。如出现以下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①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②大便带脓血或黏液便。③大便变细、变形,排便费力。④时有排便感,却无大便解出。7.肺癌遗传危险度:★★国外研究机构对超过万名日本中老年人展开了长达13年的追踪调查,他们中共出现了791例肺癌。研究者将直系亲属有肺癌患者和没有肺癌患者的两组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前者患病几率是后者的2倍。肺癌的遗传性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防治原则肺癌的发生与吸烟密切相关,特别是那些有家族肺癌病史的人,一定要远离烟草和被动吸烟。如果出现刺激性咳嗽、痰血等症状,尤其是上述高危人群,应尽早找医生诊治。如果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肺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70%。8.哮喘遗传危险度:★★★★★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哮喘发病的遗传因素大于环境因素。如果父母都有哮喘,其子女患哮喘的几率可高达60%;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可能性为20%;如果父母都没有哮喘,子女患哮喘的可能性只有6%左右。此外,如果家庭成员及其亲属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或食物、药物过敏等,也会增加后代患哮喘的可能性。防治原则成人哮喘多在儿童期发病,儿童期早治疗是减少成人期发病率的关键。有哮喘家族史者应避免各种引发哮喘的环境因素,如吸入各种过敏物质(过敏原)、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吸烟和空气污染等,这些因素在哮喘发病和加剧中起触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平时要做好居室、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戒烟,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等。9.抑郁症遗传危险度:★★★★★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据国外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防治原则抑郁症的防治应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主。如果经常出现闷闷不乐、体重显著增加或减少、失眠或睡眠过多、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轻生念头等现象,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10.老年痴呆遗传危险度:★★★科学家在长期研究后发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研究发现,父母或兄弟中有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可能性要比无家族史者高出4倍。防治原则如果有老年性痴呆家族遗传史的,50岁以后就应该进行检查,看有没有智力方面的障碍,以便及时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治疗。除遗传因素外,教育程度低者易患老年痴呆,而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其发病年龄比未受过教育者推迟7~10年。此外,长期情绪抑郁、离群独居、文化水平和语言水平低、丧偶且不再婚、不参加社交活动、缺乏体力和脑力活动等也易致老年性痴呆症。以上各类遗传病发病率加起来约为30%,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不能再笼统他说遗传病只是一种罕见之症。预防遗传病患儿的降生,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优生手段。绝大多数遗传病无法治愈。因为现代医学还不能改变已出生的人的基因,所以只要致病基因还在,就无法治愈。但是某些病可以通过不停地用药来缓解病情。[编辑本段]家族遗传病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造成的疾病。遗传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身性、遗传性的特点。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单基因病。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2.隐性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3.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上述遗传病并非携带致病基因就肯定会发病。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系,也和环境有密切联系!遗传按生物体的照性状分,还可以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所谓质量性状就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差别,这主要是遗传决定的,受环境因数影响小。也就是男女的差别!数量性状即稻谷的重量,人的身高,颜色深浅等等,这些都叫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多基因决定的,基因数一般不易测算,因为误差可以相差一个数量级。所以主要讲基因的总效应!数量性状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超过遗传因子!总之,绝大部分疾病是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编辑本段]饮食治疗某些遗传病可通过控制饮食达到阻止疾病发生的目的,从而收到治疗效果。如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是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使苯丙氨酸和苯丙酮酸在体内堆积而致病,可出现患儿智力低下或成为白痴。可是如果诊断准确,在早期最好在出生后7-10天开始着手防治,在出生后3个月内,给患儿低苯丙氨酸饮食,如大米、大白菜、菠菜、马铃薯、羊肉等,则可促使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等到孩子长大上学时,再适当放宽对饮食的限制。又如,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5%的人患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临庆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这类病人对蚕豆尤其敏感,进食蚕豆后即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故又称“蚕豆病”。对这类患者应严格禁食蚕豆及其制品。同时,这种病还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感染性溶血和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故平时用药必须慎重。[编辑本段]药物治疗药物在遗传病的治疗中往往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痛苦。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服止痛剂以减轻病员疼痛。还可以改善机体代谢,如肝豆状核变性,主要是体内铜代谢障碍,使血内铜的水平升高,导致胎儿畸形。可以服用促进铜排泄的药物,同时限制食用含铜的食物,以保持体内铜的正常水平,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有些病如先天性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编辑本段]手术治疗手术矫治指采用手术切除某些器官或对某些具有形态缺陷的器官进行手术修补的方法。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遗传缺陷使患者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明显增高,红细胞呈球形,这种红细胞在通过脾脏的脾窦时极易被破坏而引起溶血性贫血。可以实施脾切除术,脾切除后虽然不能改变红细胞的异常形态,但却可以延长红细胞的寿命,获得治疗效果。对于多指、兔唇及外生殖器畸形等,可通过手术矫治。又如,狐臭也是一种遗传病,但只要将患者腋下分泌过旺的腺体剜掉,即可消除病患。基因疗法基因治疗遗传是一种根本的和有希望的方法。人类的遗传物质,也可以像“虾子向蚯蚓借眼睛”的故事一样,向别的生物借用。即向基因发生缺陷的细胞注入正常基因,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说起来简单,可事实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首先必须从数十万基因中找出缺陷基因,同时必须制备出相应的正常基因,然后将正常基因转入细胞内替代缺陷基因,并能够进行正常的表达作用。此种治疗方法,目前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之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基因疗法还没有彻底研究出来的现阶段,遗传病中能够用上述几种简单方法进行治疗的,毕竟只是少数,而且这类治疗只有治标的作用,即所谓“表现型治疗”,只能消除一代人的病痛,而对致病基因本身却丝毫未触及。那些致病基因将一如既往,按照固有规律传递给患者的子孙后代。[编辑本段]分析研究由于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疾病。有人认为只有受父母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才是遗传病,这一认识不够全面。例如有一些染色体畸变并非由父母遗传因素决定,而是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产生,习惯上染色体畸变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内。还有人认为凡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疾病都是遗传病,这一概念也不确切,因为在人类所有疾病中,除了少数几种(如外伤造成骨折)完全由环境因素所致,不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几乎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环境和遗传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只是两者影响疾病发生的程度可不相同。即使细菌感染、外伤后癫痫等环境因素十分明显的疾病,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易感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不可能把这些病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之中。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A类,如21三体综合征)和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D类, 如外伤性骨折)都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类疾病都居于B类和C类。B类指基本上由遗传因素决定,但需要环境中一定的诱因才发病,如苯丙酮酸尿症患儿在出生后摄入苯丙氨酸就会发病。 C类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发病起作用的疾病,如高血压病、感染等;但不同疾病的遗传度不同,即遗传因素影响越大,则遗传度就越高。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A、B、C等三类均属遗传病,但C类如感染、外伤后癫痫等在习惯上不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中。遗传病不同于先天性疾病,后者是指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的疾病。虽然不少遗传病在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但也有些遗传病在出生时表现正常,而是在出生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后才开始逐渐表现出来,这显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另一方面,先天性疾病也并不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例如孕期母亲受放射线照射时所致的先天畸形,就不属于遗传病。遗传病也不同于家族性疾病。虽然有些由于同一个家族成员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可表现遗传病的家族发病,但是不同的遗传病在亲代、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是复杂多样的,有些遗传病(如白化病等隐性遗传病)就可能没有家族史,另一方面,家族性疾病也可能由非遗传因素(如相同的生活条件)造成,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 A使多个家族成员出现夜盲。过去认为遗传病是一个较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营养性疾病得以控制,而遗传病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英国1914年的一项儿童死因调查表明,非遗传性疾病(如感染、肿瘤等)占%,而遗传性疾病只占%,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类疾病各占50%。国内的情况也同样,1951年北京市儿童的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重要地位,但在1974~1976年儿童死因分析中,先天畸形占全部死因的%,居首位,而在这些畸形中,属遗传病的达3~10名。另一方面,遗传病的病种非常多,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近年发现新的遗传病更是层出不穷。表1 表明1958~1982年人类认识的单基因病的病种,至今已有4000种左右的遗传病被人们所认识。简史 18 世纪法国人莫佩尔蒂第一个对遗传病作了家系调查,他分析了白化病的遗传方式。1814年亚当斯发表有关临床疾病遗传性质的论文,这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遗传病的文章。1908年.加罗德首次提出“先天代谢异常”的概念,将遗传与代谢联系起来,并认为尿酸尿症等先天代谢异常的遗传规律可以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为医学遗传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1、通过遗传学研究人类起源2、在遗传学的指导下通过生物工程开发转基因作物3、基因治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