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进,女,1954年生于上海。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素—20世纪英国散文大师》,《外国文学》1986年第8期 “David and Isabel Crook—‘New China’ Hands”,China Reconstructs, Dec, 1987《抓住理解,引起兴趣,培养能力》,《现代语言学与应用》1989年第1期《美国刊物上的中国改革开放》,收于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的《美国与近代中国》,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70年代的中美贸易与香港的作用》,收于顾云深、石源华、金光耀主编的《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从世纪之交的美国民意看中美关系》,香港《二十一世纪》,2001年12月号《美国与反美主义》,收于梁茂信主编的《美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交流》,中国社科出版社,《态度·兴趣·方法》—关于如何学习《欧洲文化入门》的几点建议,收于《步入英语的殿堂》,外研社,《国运兴衰与立国之本》,《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从民意调查看“9·11”后的美国》,《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9·11”事件三年半后美国民意趋向分析》,《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America after Sept. 11—An Analysis of the Polls”,收于周宝娣主编的《和平与战时的美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对文化安全的几点思考》,收于巴忠倓主编的《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 《实力与原则》布热津斯基回忆录(译者之一),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寂夏》韩素音自传,中国华侨出版公司,《论语》(英文版)译者,和平出版社,《望长城内外》—郑鸣的新闻摄影视点,(英文版)译者,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二十世纪美国与亚太地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英文版),审定,现代出版社,1993《世界名著入门》(2)(译者之一),商务印书馆,1995 《高级英语》修订本第一册教师用书,编者之一,外研社,《现代英语》许国璋主编,梅仁毅为编者,商务印书馆,1995《英语国家概况》(美国部分),编者,外研社,《国际金融阅读与翻译》,编者,外研社,《英语国家概况自学辅导》,编者之一,外研社,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编者之一,高教社、经济出版社,《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主编,外研社,《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教师用书,主编,外研社,《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六册,主编,外研社,《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六册教师用书,主编,外研社,《财金英语教程》上册,审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李远国教授自学成才,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其视野开阔,研究的领域涉及中国哲学、道教、巴蜀文化及宗教、文化、科技、艺术诸学科,尤其是在道教研究领域,是目前道教学界的一流学者,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曾与日本东京大学蜂屋邦夫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麦谷邦夫教授、法国远东学院付飞岚教授、华澜教授,德国洪堡大学常志静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保罗教授合作,参与多项国际合作人文项目,其成果深受国际汉学界的好评。曾二十余次出访日本、法国、欧洲及香港、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讲座。自1985年当选四川省政协委员以来,历任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协助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较有影响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研2、道教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独立完成3、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主研4、巴蜀文化近史.宗教文化卷(省政府重点项目)5、道学、道教生态文化研究(省社科重点项目)主要外出讲学、交流情况1985年应法国远东研究院邀,访法并发表“四川道教的历史与现状”论文。1994年参加台湾中正大学海峡两岸首届道教研讨会,发表“符图气场与天人合一观”论文。1996年任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举办多次学术讲座。1997年参加日本天河文化财团 “中日韩环境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天人合一的体验”报告。1998年参加巴黎“中国宗教遗迹崇拜国际研讨会”。2000年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宗教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国际研讨会”,发表“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2001年应日本天河文化财团邀请,举行“李远国道教研究二十周年纪念日本巡游报告”,并出版演讲集。2001年应台湾东吴大学邀请,参观、考察台湾,进行文化交流。2004年应邀参加京都大学“中国宗教文献国际研讨会”,发表“天书云篆:道教符图文献及其分析”论文。2005年参加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举办的“目的、方法与信仰:以道教为中心国际研讨会”,发表“论道教雷法的发展及其思想背景”论文2005年应台湾大学、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会的邀请,前往台湾,参加“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道德直觉的体验:论严君平的思想”。2006年应美国哈佛大学邀请访问美国,参加“现代道教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祭祖度幽的民俗性蘸仪活动:成都青羊宫中元会考察记”。2006应台湾中山大学、高雄道德院的邀请,参加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一届道教仙道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道教的太一救苦天尊信仰”。代表性论文及调研报告《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2期。《四川大足道教石刻概述》,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1990年1期。《论陈抟的哲学思想》(英文),美国《道教源流》1990年版。《阴符经中三才相盗的思想》(英文),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版《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墨家与道教》,《孔子研究》1991年4期。《道与意境:兼及天与心的体验》,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利公司1999年5月版《天心与人心》。《论道教的大乘思想》,台湾《宗教哲学》1999年3期。《陈抟易学思想探微》,《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西部大开发与四川发展战略专集》。《三清玉皇信仰略考:兼及道教的神学思想》,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道教神仙信仰研究》。《白玉蟾生平事迹考略》,《道韵》(七)2000年8月版。《道家天人和合观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8期。《道家贵生戒杀观的现代意义》,台湾《宗教哲学》2000年12月第六卷第四期。《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台湾允晨公司2000年1月版《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3期。《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论乌木的多元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1期。《论崔希范入药镜的内丹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人文与社会》。《神霄九帝与北极四圣考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6月版《道教与神仙信仰》论文集。《至美无象:论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4期。《天书云篆:道教符图的文献及其分析》,日本京都大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忠孝神仙论:论净明道的忠孝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华道学与道教》。《论张果的内炼思想》,台湾《宗教哲学》2005年2期。《〈正易心法〉考辨》,《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6期。《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页。《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2期。《论陈抟的哲学思想》(英文),美国《道教源流》1990年版。《墨家与道教》,《孔子研究》杂志1991年第4期。《符图·气场与天人合一观》,台湾中正大学编1994年12月版《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心法与空观:兼及陈抟与佛学的关系》,台湾《宗教哲学》l996年l期。《钟离权生平事迹略考》,台湾《道韵》(一)l997年8月版。《论道教符箓的分类:兼及符箓与中国文字的关系》,《宗教学研究》l997年2期。《关于北极驱邪院的两个问题》,《成都文物》l997年2期。《天蓬元帅考辨》,《四川文物》1997年3期。《论道教法术的渊源》,台湾《道教学探索》1997年第10号。《符箓咒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台湾《道教学探索》1997年第10号页。《钟离权丹法思想初探》,台湾《宗教哲学》1997年4期。《论道符的结构与笔法》,《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陈抟易学思想探微》,《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辑。《道教咒术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三教合一的典型神真:文昌帝君》,台湾《道教文化》1999年5期。《道与意境:兼及天与心的体验》,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利公司1999年5月版《天心与人心》论文集。《论道教的大乘思想:以灵宝派为中心》,台湾《宗教哲学》1999年3期。《身神说——道教独特的人体观》,台湾《性与命》第4、5期。《气道与现代文明》,台湾《性与命》第6期。《南宗内丹学与雷法》,台湾《道韵》(五)1999年8月版。《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略论》,台湾《道教文化》第59期。《道教符箓的起源与演变》,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符箓的种类与结构》,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符箓的功用与原理》,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符箓的影响与地位》,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2月版《道教仪礼》。《道法自然的现代启示》,台湾《性与命》第7期。《论自主命运的仙道思想》,台湾《性与命》第9、10期。《三清玉皇信仰略考—兼及道教的神学思想》,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论文集。《白玉蟾生平事迹考略》,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2000年8月版《道韵》(七)。《陈楠与神霄派》,《中国道教》2000年3期。《道家贵生戒杀观的现代意义》,台湾《宗教哲学》2000年四期。《论净明道法的沿革与特征》,台湾《道韵》(九)。《三清上圣略述》,台湾《三清文化》2000年第6期。《半个世纪以来的陈抟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学术前沿”增刊。《九十年代的道家、道教研究》,台湾《道韵》(七)。《丰都宗教文化与圣迹的调查报告:兼及道教与丰都地方文化的关系》,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版《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莫月鼎与元代神霄派》,《中国道教》2001年第3期。《紫微大帝小考》,香港《弘道》第11期。《道教神霄派渊源略考》,《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论道家、道教的生态思想:兼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9月版《和平教育—面对冲突·建立和谐》论文集。《论道家衣养万物的生态理念》,台湾光启社2001年11月版《环保与人文智能》论文集。《甚爱多藏:老子对我们的警告》,台湾《性与命》11期。《道教女子内丹学概论》,台湾《道韵》(十一)2002年8月。《论蒙文通先生在道家研究领域中的贡献》,《文史杂志》2002年3、4期。《道教的孝道思想》,《文史杂志》2002年5期。《论宋代重玄学的三大特征》,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陈抟佚文汇编》,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3期。《试论灵幡与宝幢的文化内涵》,《宗教学研究》2002年1期。《浅谈道教的社会哲学与人生的合理定位》,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版《道教与人生》。《论道教对物种保护的贡献》,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版《道教与人生》。《论明清时代的神霄派》,《中国道教》2002年2期。《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中国道教》20003年2期。《试论道教教义思想中的三大特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论文集。《论崔希范入药镜的内丹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人文与社会》论文集。《天书云篆:道教符箓的文化阐释》,《中国宗教》2004年7期。《至美无象——论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4期。《老子与仙人仙道》,《中国道教》2004年1期。《道教在四川》,《四川画报》2004年6期。 200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参加中国宗教文献国际学术研究会 2004年10月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2006在美国访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期间2006年11月在台湾访问期间
1、《也谈对范文程的评价》,《社会科学》(沪)1984年第4期。2、《乾隆朝蠲免钱粮问题试探》,《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3、《论〈圣谕广训〉与清代孝治》,《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4、《士大夫与地方社会的结合体——清代“乡绅”一词含义的考察》,《南开史学》1989年第1期。5、《清代族正制度考论》,《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89、12转载)6、《试论中国族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谱牒学研究》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12月版。7、《中国族谱收藏与研究简说》,《谱牒学研究》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12月版。8、《清代族正问题的若干辨析》,《清史研究通讯》1990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0、7转载)9、《清代族正问题的若干辨析》,《清史研究通讯》1990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0、7转载)10、《试论乾隆朝治理宗族的政策与实践》,《学术界》1990年第2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0、6转载)11、《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南开史学》1990年第2期。12、《试论明清时期的汉族火葬风俗》,《南开史学》1991年第1期。13、《最近の中国における明清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と文化》第6号,(日本)东京大学1991年6月。14、《论清朝推行孝治的宗族制政策》,《明清史论集》第2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5、《乾隆早期廷议粮价腾贵问题探略》,《南开学报》1991年第6期。16、《元代墓祠祭祖问题研究》,赵清主编《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17、《元代族谱研究》,《谱牒学研究》,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12月版。18、《明清时期祠庙祭祖问题辨析》,《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19、《清代啯噜新研》,《清史论丛1993》辽宁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20、《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5、10转载)。21、《论宋代“营妓”》,《历史月刊》(台湾)1997年第1期,总第108期。22、《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7、3)23、《清代治理“老瓜贼”问题初探》,《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24、《禳灾之俗述丛》,《历史月刊》1997年第5期,总第112期(署名萧驷)。25、《中国古代对老年的界定》,《历史月刊》1997年第6期,总第113期。美国纽约华文《世界日报》1997年6月23、24日“上下古今”版并载。26、《中国古代礼遇老年的制度》,《历史月刊》1997年第6期,总第113期。27、《中国族谱的人物传记》,《历史月刊》1997年第8期,总第115期。28、《中国地方志人物传记述评》,《历史月刊》1997年第8期,总第115期(署名萧驷)。29、《清代孝治政策述略》,《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30、《试论宋濂的宗族思想》,《东洋学研究》第四辑,韩国?东洋学研究会1998年6月版。31、《明代岁时节日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版。32、《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8年第5期)33、《试论宋代以降的宗族之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34、《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35、《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9年第12期)36、《“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10月版。37、《清代溺婴问题新探》,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38、《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 月版。39、《罗钦顺的谱论与族论——以江西泰和及吉安为中心》,上海图书馆编《中华族谱研究——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1月版。.40、《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41、《清代的文昌诞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版。42、《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43、《明代福建兴化府的宗族祠庙祭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6月版。44、《宋元时期徽州建祠祭祖的形式及其变化》,《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45、《乾隆前期治理僧道问题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2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7月版。46、《明代家庙述论》,冯明珠主编《文献与史学-恭贺陈捷先教授七十嵩寿论文集》,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7月。47、《试论明代族规的兴起》,《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48、《明代溺婴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49、《宗族与农村基层社会控制的历史和现实——考察宋以后江西宗族的发展》,肖唐镖、史天健主编《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50、《明代方志所见岁时节日中的女性活动》,《中国史研究》(韩国)第20辑(中国女性史 特辑号),2002年10月。
学术会议论文集查找方法如下:
1、网页搜索“百度学术”并点击进入首页,首页下面有变化的名人名言。2、进入精准搜索,可以导入自己的时间要求、主题、关键词、出版物等信息进行精确搜索。3、进入搜索页面后,大量相关论文排列,可以点击开自己所需文件。4、点击进入了知网的页面,可以利用校园内网下载或者知网账户下载。
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一些学术会议的衍生出版物,但也并不是所有学术会议都会出版论文集,有些会议也是不出版的,论文集就是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汇总出版的合集,论文集也是有一定用途的,但在国内,论文集较受争议,因此要看具体情况。
在国内评职晋升中,如果文件中明确不认可论文集,那么会议论文集就需要作者慎重选择了,这种要求在国内并不少见,很多职称晋升中不认可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但会议论文有时需要区别对待,会议论文的发表在评职晋升中还是受认可的,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宣读的文章与其他国际学术论文具有同等价值。
发论文集干嘛啊?我是潘编辑 , 联系、、、我、、吧
你好,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只是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的会后成果,并不是所谓的国家级期刊。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的国家级期刊信息,可以去中国知网或者论文部落查看。
一般来说是认可的。有些单位就需要这样的。
学术会议论文集查找方法如下:
1、网页搜索“百度学术”并点击进入首页,首页下面有变化的名人名言。2、进入精准搜索,可以导入自己的时间要求、主题、关键词、出版物等信息进行精确搜索。3、进入搜索页面后,大量相关论文排列,可以点击开自己所需文件。4、点击进入了知网的页面,可以利用校园内网下载或者知网账户下载。
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一些学术会议的衍生出版物,但也并不是所有学术会议都会出版论文集,有些会议也是不出版的,论文集就是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汇总出版的合集,论文集也是有一定用途的,但在国内,论文集较受争议,因此要看具体情况。
在国内评职晋升中,如果文件中明确不认可论文集,那么会议论文集就需要作者慎重选择了,这种要求在国内并不少见,很多职称晋升中不认可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但会议论文有时需要区别对待,会议论文的发表在评职晋升中还是受认可的,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宣读的文章与其他国际学术论文具有同等价值。
这会影响烟民的生活,也会影响香烟经销商的生活。
虽然吸烟有害健康,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忍不住香烟的诱惑,生活当中不少人的主要生活花费在香烟上,如今香烟又要大幅度涨价了,这造成的影响有以下这些:
对烟民的影响:
这会使得烟民的吸烟成本增高。如今市面上很少见到几块钱一包的香烟了,烟民们也感慨烟的价格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抽不起,如今香烟又要提高价格,那这些烟里面花在香烟上的消费又要增加不少。有些人烟瘾很大,一天要抽几包烟,按照这样的量计算,如果香烟价格提高了,那他们一天当中的支出就要多出不少。而且吸烟的人很多都是普通民众,他们的收入一般般,有些人一个月收入两千块钱,然而他们拿来吸烟的价格却要几百上千块,如果香烟的价格提高了,但是他们戒不掉香烟,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只能降低其他方面的生活支出,这会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这可能也会迫使一些烟民戒烟。有一些人比较有自律心,他们在看到香烟价格上涨了以后,他们也可能会强迫自己去戒烟。这种情况下香烟价格上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吸烟带来的危害很多,长期吸烟可能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还有呼吸疾病等。如果价格上涨能够让他们放弃戒烟,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是有好处的。
对经销商的影响:
香烟价格提高也会可能会影响经销商的销量和收入。经销商作为香烟的二道贩子,价格上涨对他们来说也有影响,例如购买的人少了,一些人虽然也喜欢抽烟,但是他们可能会用卷烟替代,这种情况下经销商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意。
香烟价格上涨首先影响的是一些喜欢吸烟的人,这将大大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大家都在的,在我们国家喜欢抽烟的人不在少数。随着香烟价格的提高,许多人的消费会下降,他们会购买低价香烟。大部分是普通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香烟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这将大大增加他们生活费用,也可能会有部分人戒烟。
今天是7月12日,根据最新消息报道,我们国家的香烟价格面临着大涨价,这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讨论,很多人纷纷表示赞成涨价,但是还有很多人表示对香烟涨价的不满,之前也有过几次对于香烟涨价的提议,但是没有落实,这次明显是“动真格”了,我们国家的吸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那么这次的香烟涨价会影响哪些人的生活呢?
我国喜欢抽烟的人不在少数,香烟价格的提高,很多人就会出现消费降级,他们会去买价格低廉的香烟,对于他们来说,很多人都是几十年的老烟民了,让他们戒烟,也是很难的,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收入有限,因此,香烟涨价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这会大大加重他们生活支出的比例,加重他们生活的压力,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尽量不要养成吸烟的习惯。
很多人都不喜欢抽烟,但是随着抽烟人数的逐渐上升,很多人也不得不吸进了二手烟,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呼吸道健康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加重了老年时患病的风险,因此,香烟价格的提升,必然会造成香烟销量的减少,这对于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和保护环境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因此,香烟涨价对于不喜欢抽烟的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这造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吸烟有害健康,不吸烟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都有利于健康,因此,香烟涨价是一个戒烟的契机。
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封控的原因导致香烟供应不正常,很多地方零售店私自涨价,另一方面是我国为了加大控烟力度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之一。在全国控烟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称,要实现223年控烟目标,每包卷烟的价格需达到59元一包,所有卷烟不低于软中华价格。无论是通过提高香烟售价,提升烟民吸烟成本,还是规定在公众场所禁止吸烟来压缩烟民可随意抽烟的空间,都是国家出于对国民的健康考虑,而采取的有效控烟的办法。
您好,据报道,青年作家于海纯于2019年2月17日在上海去世,享年33岁。希望对您有帮助
还没有去世呢于海纯,男,辽宁人,教授,法学博士。2007年至今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保险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保险产业政策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保险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专家理事兼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公司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协会军民融合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法律部主任、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涉军问题法律顾问、《保险研究》杂志社法律顾问、神州长城股份有限公司(000018)独立董事、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等社会职务。【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保险法、公司法等。【教育经历】2007年6月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民商法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2006年11月 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保险法研修;2005年10月——2005年11月 俄罗斯喀山大学法学院、莫斯科大学法学院学术访问;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基本理论硕士硕士学位;1986年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现代教育原理学士【工作经历】2013年3月至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2007年8月——2013年3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2002年1月——2007年8月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2000年10月——2001年12月 辽宁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1989年6月——2000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部副团职教官(海军中校)、军队注册律师【研究领域】商法学(公司法、保险法)【主要研究成果】学术论文:1.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构造研究(独著),中国法学,A类期刊(CSSCI),201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3期摘要转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15年第9期核心内容转摘;2.未经被保险人同意的死亡保险合同效力研究(独著),法学家,B类期刊(CSSCI),2015年第6期;3.论人身保险不适用损失补偿原则及其意义(独著),政治与法律,C类期刊(CSSCI),2014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4.国外保险消费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及其启示(独著),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类期刊(CSSCI),2015年第4期;5.保险市场退出语境下的保单持有人权益保护探析(独著),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类期刊(CSSCI),2015年第3期;6.保险人缔约信息义务的边界——以重要性标准之建立为中心(独著),《比较法研究》,C类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全文转摘于《民商法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1年第8期;7.论保险人订约提示与说明义务的程度标准——以中国保险法第十七条之规定为中心(第一作者),《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英文版);8.论政府市场监管强权抑或放权的路径选择--以美国保险广告监管制度为重点(第二作者),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类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9.伯尔尼联盟总协定》制度框架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第二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类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10.论美国不可争议条款规制投保欺诈的制度构成及其正当性(第二作者),《比较法研究》,C类期刊(CSSCI),2014年第1期;11.论推定是否为保险受益人产生之途径(第二作者),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12年第4期,C类期刊(CSSCI);1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重构研究(第三作者),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5期,C类期刊(CSSCI);13.Новеллыв китайском страховом праве(独著),俄罗斯·亚太地区比较法国际研讨会文集,2011年6月20日出版;14.保险人说明义务之涵义与规范属性辨析(独著),保险研究,2009年第11期,C类期刊(CSSCI);15.日本法上保险人说明义务制度及其启示(第一作者),保险研究,2009年第08期,C类期刊(CSSCI);16.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程度标准研究(独著),保险研究,C类期刊(CSSCI),2008年第1期;17.论保险人违反说明义务之法律效果(独著),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类期刊(CSSCI),2008年第2期;转载于《民商法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8年第12期);18.海峡两岸保险人说明义务法律规制比较研究(独著),保险研究,C类期刊(CSSCI),2006年第9期;19.空白票据法律制度研究(独著),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类期刊(CSSCI),2003年第4期;法律架构中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辨析(独著),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类期刊(CSSCI),2005年第3期;21.责任保险之责任基础发微(独著),第四届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22.《回归理性:艾滋病保险曲折前行》(独著),《法制日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重构研究(第二作者),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论文集(下),;24.《纠纷解决机制宜生态平衡》(独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16日;25.保险人缔约说明义务之违反及其法律效果研究(独著),《中国商法学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年11月(广州);26.蛇吞大象的游戏——MBO之法理基础与法律渊源考(独著),2003年10月,为第三届全国律师大会(2003年12月,广州)交流论文,并获大会优秀论文奖,由法律出版社结集出版;27.股权资格的继承,公司法律评论,2005年第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28.物权法:百姓关注的九大问题(独著),《东北之窗》杂志2005年17期;29.债转股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独著),2000年东北三省一区律师协会“国企改制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当年结集出版;30.论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标准(独著),载《保险业法制年度报告》(2007),法律出版社,2008年6月10日出版。其他领域学术论文:1.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独著),教育丛刊,2/19882.技进于道 以美启真――谈心的美学(独著),《海学大连舰艇学院学报》,6/19943.远洋航行环境对舰船员的心理影响与调节(独著),《航海教育研究》,1/19944.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及其启示(独著),《吉林教育》,3—4合刊/19895.发展市场经济与弘扬雷锋精神探新(独著),《学习与研究》,1/19946.质量建军之母:高质量教育(独著),《海军院校教育》,4/19927.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独著),《锦州师范学报》,2/19888.有问题解决问题(独著),《政工学刊》8/19919.从“庖丁解牛”说开去(独著),《政工学刊》,10/199110.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院校教育观(独著),《海学大连舰艇学院学报》,1/199311.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学员(独著),《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3/199512.高技术战争中的:“战斗应激伤员”及其矫治(独著),《海学大连舰艇学院学报》,1/199713.军队院校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刍议(独著),《海军院校教育》,3/1995 书著:1.《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以保险人说明义务为重点》,专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2.《新保险法案例分析》,合著(第一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3.《新公司法实务精答》,主编助理和主要作者,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4.《新公司法案例解读》,主要作者,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5.《律师制度》,主要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保险合同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项目号:10BaFX083;状态:结项)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险消费者保护制度及实施研究(项目号:13YJA820060;状态:在研)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项目: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构造研究(项目号:14SFB20033;状态:在研)4.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课题: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及风险处置研究(结项)个人作品【现学术与社会兼职】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专家理事兼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研究会公司治理研究会 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 理事中国商法学研究会 理事北京市保险学会 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投资协会军民融合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法律部主任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涉军问题法律顾问《保险研究》杂志社法律顾问大连仲裁委员会 仲裁员
2003年1.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人力资本,制度与经济增长,重庆工学院学报。3.国有企业的负债和债转股博弈,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1.债转股企业的选择及其机制设计,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国有企业债转股运作:一个博弈观点,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3.债转股股权的组合退出:一个机制设计观点,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4.高校特困生资助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5.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分析,商业研究。6.解说降息:经济学家的观点,重庆金融。7.新产品定价博弈模型的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8.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研究及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悖论的解释,当代经济研究。9.最优要素投入组合与利润最大化原则,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10.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商业研究。11.浅析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理念,浙江经济。12.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分析,商业研究。13.加入WTO后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重庆金融。14.净现值法的改进及项目最佳持续时间确定,商业研究。15.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16.北美和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的有效性对比,重庆大学学报。17.论企业战略导向中的经销商激励机制,当代经济研究。18.国有企业债转股中的股权回购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现代管理科学。19.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金融挤兑的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与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唯一性。21.非对称信息下的员工招募风险及其防范,浙江经济。22.一个民营企业贷款历程引发的思考,《商业研究》。23.净现值法的改进及项目最佳持续时间确定,《商业研究》。19.The probe to the fiscal levy policy of the high-tech development in China,USA-China Business Review,Feb.1.国有企业债转股的博弈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债转股股权回购博弈模型,当代经济科学。3.国有企业债转股的博弈论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4.论企业战略导向中的经销商激励机制,当代经济研究。5. A Bargaining Game Model of Share Buy Back in the Swap of Debt to Equity,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6.A Game Theory Model of the Swap of Debt to Equity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ation,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7.Analytic methods and positiv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preceedings of ICM’2001,Xi’an,China.May 。2000年1.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投资机会成本,科技与管理。2.漫谈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西进战略,重庆金融。3.优先发展重点科技领域,提升重庆在西部开发中的科技地位,重庆调研。]4.西部大开发:西部及重庆需要的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论文集。5.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需求研究,<西部大开发>论文集。6.区域经济差距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西部大开发>论文集。7.债转股中的博弈论,重庆金融。8.我看西部大开发,重庆金融。9.人力资本增长与新产品开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基于人力资本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管理工程学报。11.风险投资不确定性决策的CEU模型,科技与管理。12.科教与经济增长的双向拉动机理,科技与管理。13. Extensiv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an Expanding Variety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Proceedings of the 5th NIBES General Meeting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Economy and Management of the 21st Century。14. The Financial Servi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provingManagement through 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1999年1.Decision-making on physical investment by using the options pricing theory, proceedingsof 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假冒伪劣产品与真品共存于市场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电子科技大学学报。3.需求的差异性与销售激励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学报。4.改进与完善主办银行制度的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科技与管理。6.从不良贷款问题看银企关系的重塑,金融理论与实践。7.关键技术选择,管理工程学报。8.漫谈境外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重庆城市金融。9.国企领导选拔:从“官场”走向市场,当代党员。10.不可再生资源约束下的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科技与管理。11.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可行性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重庆市场体系的总体目标模式构造,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人民币汇率预测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领导决策参考。16.我国汇率问题探讨及模型构造,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中国R&D战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庆金融。1998年1.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种理论构造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股份合作制的激励效应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重庆能源。4.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庆金融。5.复兴经济增长,还需供给药方,重庆金融。6.论商业银行经营效益,重庆城市金融。7.港元保卫战回牟:香港经济学家运筹帷幄,重庆城市金融。8.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银行应发挥的作用,重庆城市金融。1997年1.经济增长方式的数量刻画与产业结构调整:一个理论模型,经济科学。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理论纷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贡献度,载于《经济管理问题新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4.可持续发展总量模型构造,载于《经济管理问题新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5.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条件与经济反馈,载于《经济管理问题新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6.借十五大东风,发展重庆经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运用可持续思想定义增长方式转换目标和测算产业增长方式集约度-----以重庆为例,载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可持续经济成长模型极其评价指标构造研究,香港工商管理学报。2.论中国西部的金融发展,西部十省区经济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跨世纪的战略抉择》,甘肃教育出版社。3.中美西部开发经济对比研究,西部十省区经济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跨世纪的战略抉择》,甘肃教育出版社。4.建立和开展中国西部发展经济学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一次资源与再生资源的动态价格关联,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金融中心形成条件的层次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对策,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8.中国西部银行金融的发展对策研究,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9.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银行改革问题,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0.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技术进步率指标构造,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1.中国西部的金融发展战略,四川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2.资源约束型宏观经济混饨模型,四川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995年1.废钢资源价值核算模型,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中国经济波动的混饨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论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条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斯塔克伯格垄断:世界石油产量与价格变动之谜的一种理论解释,经济科学,1995,第六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1994年1.再生资源价值含量的测算方法研究,全国废弃物资源化研讨会论文集。2.再生资源价值核算模型,粉煤灰杂志。1993年1.社会主义资源最优配置衡量标准的数学模型,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价方法,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论商法的原则和精神从商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谈起摘要:中国商事通则的制定对于我国商事法律制度建设的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商法基本原则的厘定和商法精神的弘扬与普及则是顺利制定商事通则的关键,二者的成功实现取决于对商事法律关系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商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曾经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其中的主流观点却值得反思。商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是“聚合性”而非“营利性”,商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量变导致了质变”。这直接决定了商法与民法有着大相径庭的原则和精神。关键词:商法;商事通则;商法基本原则商法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实践。从需求的角度说,商法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商业的复兴所带来的商事交往的需要,而商人阶层的产生与其力量的不断壮大也是商法产生所必须的社会因素。独立的商法产生之后,欧洲各国“政府给予商人特殊的保护,加上后来的地理大发现,为谋求国家的富强,并加强政府本身的统治,各国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因而商人的利益更得到尊重,于是重商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前奏,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起飞”。随后,西方快速发展起来,并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文明国家。中世纪独立商法的出现开创了欧洲的新纪元。我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了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石。商业对封建制度是有消解作用的,而商法则是私法中最具有变革性的力量,故无论是基于模糊的认识还是借助历史的惯性,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打击商人,贬抑商人,使他们得不到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所以,主要调整商人之间横向联系的商法根本无法出现,相反,反映统治者对商业活动纵向控制的商业法规在中国却很发达。而真正意义上的商法,在清末才在我国出现。在随后的近百年里,中国的商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甚至从法律部门的序列中消失。我国的这一传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际贸易一体化是有负面影响的。加入WTO为中国彻底打破旧有的轻商、抑商传统,振兴商法带来了新的契机。国际贸易日益一体化的商品经济潮流要求必须振兴我国的商法。我国的商事立法既没有商法典编纂也没有商法总则的统领,尽管有的学者主张我国商法应采用民商合一模式,但在现行的民法框架中还没有反映对商法整体原则的抽象与归纳,正在进行的《民法典》起草工作似乎也未对商法的未来发展予以切实的考虑与设计。更何况,商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重大区别本身就决定了商法和民法有着不同的原则、方法和精神,应该是有区别的法律部门。①因此,及时制定中国商事通则既可以尽快发挥统领单行商事法规的作用,避免出现立法的重叠、交叉和法律之间的冲突或不协调以及法律缺位等现象,又可以为编纂商法典奠定基础。然而,在对中国商事通则制定相当关键的商事法基本原则的确定上目前学界众说纷纭。本文拟对其中一些主流观点进行反思,并对商事法的基本原则和商法的精神作一次尝试性探析。一、商事诘律关系的根本特征‘聚合"而非“营利"人永远是趋利避害的。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认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们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本质上是人们企求满足的要求、愿望或期待,它包括具体的物质财富获取和无形的精神财富获取。从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营利被看做人们追求的实现,这种实现又是新追求的起点和契机,因此,追求利益即营利是人类最一般、最基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商事法律关系当然具有营利性,但将营利性拿来作为商事法律关系的根本或首要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的法律关系并否认其他法律关系具有营利性,显得过于牵强。例如,简单的民事交易虽然规模小,法律关系主体简单并且不具有反复和连续性,但在任何一次正常的民事交易中,交易各方绝不会因为从事的不是商事交易而放弃各自在民事交易中的营利目的,相反嘈杂的菜市场上讨价还价之声总是不绝于耳。应该说商事法律关系区别于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他法律关系的根本特征应该是“聚合性”,这种“聚合”是指商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实际上是源于对简单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他法律关系的聚合,单一的以物易物和钱货交换都不能被排除具有营利性,但他们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如果更多以至成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