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正规期刊,在新闻出版署的网站上可以查到的,以下是该期刊的信息 期刊名录查询----详细信息 期刊名称 才智 期刊CN号 22-1357/C 主管单位 省行政学院 中国吉林高新技术人才市场 主办单位 省行政学院 《才智》杂志社 文种 发行范围 公开 出版状态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908国内统一刊号:CN52-1049/N邮 发 代 号: 66-19
?大众科学2020年第26期将于2020年7月发布。
大众科学2020年第26期将于2020年7月15日发布,这是因为大众科学每月发布一期,每期的发布日期都是固定的,所以2020年第26期将于2020年7月15日发布。
钱学森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文章,Z听了当即大笑(他平时就很爱笑),拍了拍我说:“你知道那篇文章是谁写的吗?”我摇头,他道:“就是Z某人啊!”我很惊讶:“是您捉的刀?”他说:“是我根据钱学森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的。整理稿让他看过,征得他同意,就署上他的名字发在《中国青年报》上了。”Z还说,他也没想到经他整理的那篇文章毛主席会看到,并且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从尹传红与Z君的谈话中,可以清楚确认,那篇《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并不是钱学森亲笔所写的,而是Z君为之捉刀!经过仔细的比对,发现Z君所说“是我根据钱学森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的”,不确,这并不是Z君记忆的差错,而是故意的托词。 我对照了《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核心段,惊讶地发现,与钱学森在1958年第6期《科学大众》杂志的《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以后》的第7段《农业生产还远远没有碰顶》几乎完全一样!1958年第6期《科学大众》杂志是在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几天前出版的。显然Z君在读了1958年第6期《科学大众》杂志上钱学森的文章之后,以高度灵敏的政治嗅觉,注意到其中的第7段《农业生产还远远没有碰顶》,稍加改动,然后“戴帽穿靴”———在前面加上“江西井冈山农民的一首民歌”,在结尾处加上口号式的“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再加上醒目的标题《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找人画了漫画,就在《中国青年报》科学版上登出来了!经过Z君这样一番精心“加工”,钱学森原本谈农业展望的一段文字,变成了解答当时的“热点问题”———“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因为在农业“高产卫星”频放“大跃进”岁月,千千万万读者不约而同地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这么一来,钱学森变成了专为农业“高产卫星”提供科学注解的科学家!
一丝不苟——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求是精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竺可桢(1890—1974),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1959年,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据宁夏的同志回忆,1959年六七月间,竺可桢沿包兰铁路,到内蒙古、宁夏、甘肃三省、区视察。宁夏的风沙危害是他的考察重点之一。他到灵武、盐池一线调查,考察了灵武白芨滩防沙林场和沙坡头治沙试验站。沿途所见,流沙覆盖路面,威胁农田、水渠、公路和城镇。黄河沿岸的大沙丘,沙泻入水,增大了黄河的输沙量。竺可桢指出,起沙的人为因素是不合理的砍伐森林,破坏草地,过度开垦、放牧和打柴。治沙,首先要树立信心,保护现有草皮和林带。他说:“干旱地区的雨量虽然少,但是要造林种草是完全可能的,有的地方还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以利用。”沙坡头试验站是在竺可桢的倡导下建立的,3年内引种成功12种植物,固定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座7公里长的沙丘,作出了很好的成绩。1963年,竺可桢上半年到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热带地区进行了考察,下半年又去宁夏中卫沙坡头、营盘水等地视察治沙工作。1965年8月,竺可桢放弃到北戴河海滨休养的机会,到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农业区划工作,并进行大黑河荒地资源的调查工作。12日,他在途中看见居民滥伐红柳,很感痛心,与同行人员说,这是造成戈壁的重要因素:割去红柳,沙被吹来,便成了戈壁。当天他就向甘肃省科委提出严禁砍伐红柳的建议。竺可桢领导了黄河中游地区、黑龙江、新疆、云南热带生物资源,华南热带生物资源,土壤、盐湖、青海甘肃地区治沙,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等10个考察队,考察地区占全国面积60%以上,所得资料填补了我国许多方面的空白。他的足迹遍及除西藏与台湾之外的全国各省区。竺可桢强调,对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抱整体观点、全局观点,要认识自然界的统一性,注意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能按照其本身的特点与国家整体的需要,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否则将引起自然条件的退化。如对于东北和内蒙古草原的开发,竺可桢认为,草地只能作为畜牧区,决不能大面积开垦。否则,肥沃的土壤就要被吹蚀,导致土壤肥力的退化,甚至变为沙荒。他的这些意见,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1972年前后,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中断了20多年的两国交往逐渐恢复,而科学家的来往是其中先行的重要方面。1971年8月著名华人学者杨振宁首先回国省亲、访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会见,也见到阔别多年的师辈与同窗,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人。由此开始,众多的美籍华人学者不断回国访问,中国科学院的对外交往开始复苏。竺可桢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际上有相当知名度的学者,又是许多著名华人学者的师长或老朋友、老同事,在这种形势下,他担负了许多接待工作。他们中间有李政道、赵元任、陈省身、任之恭以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霍奇金爵士、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等。竺可桢向他们介绍建国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成就,中国科学院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向,探讨双边合作的可能与具体内容。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很不健全,一些领导人不便对外,竺可桢与吴有训副院长一起,承担了大量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工作,为发展当时民间外交和沟通对外科技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布谷鸟唱歌了,又好像在提醒劳动人民割麦插禾。
大自然清纯、隽美、雄浑,尤其美在山水。山水的魅力实在能洗脱一个人俗气,净化世人的心灵。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举例子、打比方、拟人、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在文中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都举出了典型事例,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4)、《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物候学》(1963,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
写作背景: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以下是搜sci论文的方法:
一、通过CNKI、万方数据
很多学术论文检索的网站都可以检索到SCI论文,例如CNKI,万方数据等。我们以CNKI为例,看看如何查询。
登录CNKI官网,在页面内选择高级检索跳转至检索页面后,在“学术期刊”中选择“SCI来源”,随后在检索栏里输入相应的期刊名、作者等信息。
二、通过Web of Science和Sciencedirect进行查询
CNKI可以查到绝大部分的SCI论文,但是不如Web of Science和Sciencedirect收录的全面,上述两个网站,一个是SCI的官网网站,一个是专门收录SCI论文的网站。在收录领域完全覆盖的同时,更新的速度快。两个网站的检索论文方式差不多,以Web of Science为例。
二者检索论文的方式差异不大,以Web of Science为例,登陆官网后在数据库中选择“Core collection”,在搜索框内输入期刊名、刊号等相关信息。
三、Web of Science不是免费开放的
在学术者检索论文之前,需要明确的是,SCI的数据库并不免费开放。如果查询者并不想花费查询费用,可以寻找就近的高等院校,通过该院校校园网账号进入高等教育图书馆的SCI数据库进行检索。
查找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进入Web of Science平台主页,选择“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Core Collection)”进入。
2、选择“高级检索”功能进入检索界面,在检索界面中输入检索关键词,如文章标题、作者、关键词等。
3、在检索结果页面中,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进行筛选和排序。例如,你可以按时间倒序排序来看到最新的文章。
4、点击文章标题,可以查看该文章的摘要、引用次数以及所刊载的期刊等详细信息。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 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sci发表文章流程
Sci指的是科学论文,其发表的流程相对较为复杂,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选择期刊: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可以参考SCI Impact Factor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等指标进行评估。
2、编写论文:按照期刊要求编写论文,包括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3、投稿:将论文提交到所选期刊网站或期刊社,一般需要提供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附加材料等。
4、审稿:论文经过期刊审稿人的评审,一般分为初审、同行评审、编辑决策等环节,需要根据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改进。
5、接收:如果论文通过了审稿流程,期刊编辑将发送接收通知,并要求作者进行版面修订和支付版面费用。
6、发表:经过版面修订和审定后,论文正式发表,并出现在相关期刊的印刷版和网络版上。
总的来说,发表SCI论文需要在科研能力、学术投稿经验、论文的方法与内容方面均具备足够的素质,同时需要耐心、专注和恒心,不断进行修改和优化,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推崇。
论文发表见刊后,会由期刊送检数据库,一旦被数据库检索收录,该篇论文就可以网站查询。那么,论文发表后怎么网上查询?论文发表后可查询的网站,主要是五个,分别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中国学术期刊网。登录网站查询时,步骤上大体相同,但毕竟查询的网站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存在。论文发表后,要知道被哪个网站检索收录,去被收录的网站上查询,才有可能查询到。比如发表的期刊,只有知网收录,那论文发表后在知网上查询。去其他网站,比如万方,是查询不到的。论文发表后知网查询步骤,主要是找到期刊查询论文,输入期刊名字,点击进入,找到论文发表年份和期数,查找发表的论文。另外要注意:论文发表见刊后,不是满足就可以查询到,还需要花费时间检索收录,一般来说,是在论文见刊后,2-3个月,登录相应的网站去查询。论文发表后查询,应注意事项:1、了解自己所投稿的期刊或者是发表了自己论文的杂志被哪(几)个期刊数据库所收录。可以了解常使用的有哪些。(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中国学术期刊网。2、在期刊数据库当中检索到你所投稿的期刊。然后看一下收录到了第几期。页面也都有相应的刊期检索功能。如果超过了自己文章安排的刊期,即可选择好刊期浏览。如果还没有到自己文章的刊期,则说明还没有被收录。3、期刊发行出版之后能不能及时收录,跟期刊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查询方法: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后,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如何自己进行论文查重:
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点击网站进入知网检测的网页,找到对应的知网检测入口。
进入论文提交页面,按照要求输入论文题目、文章作者,上传待测论文,支付相应的查重费用后,点击提交检测,系统自动开始进行知网检测。知网检测时间为30-60分钟,知网检测完成后,在下载检测结果页面下载知网检测报告。
如何查发表论文在哪个网:
用户打开百度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在手机上查看自己发布的头条号文章,需要做手机上下载个头条号的APP ,下载好后,打开登录账号,进去第一个页面直接是首页,此时点击右下角“我的”,然后会看到自己的头像及ID,然后这个页面有:作品管理、消息通知、头条商城、京东特供、我要爆料、用户反馈、系统设置等选项,需要看自己发布的头条号文章,选择”作品管理“点进去之后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发布的文章。
步骤分解如下:
第一步:打开手机APP头条号,登录账号。
第二步:点击“我的”,
第三步:点击“作品管理”即可。
一般一般情况下的话我觉得个人发表论文的如果说想先查询的话这个可以直接入淑女的论文的名字或者是淑女的名字就可以建议你来查询
科研人都在用的文献党下载器,是一个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平台,专注于学术论文查找下载服务。涵盖的资源有:知网、万方、维普、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 、Web of Science、PubMed 、EI、ProQuest(国外学位论文)等等数不胜数的数据库资源。
论文期刊查找:
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这里的文档是免费下载的,提供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搜索功能强大,提供分类、提名等搜索,还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查找。其中搜索了中外期刊7000多种,还有图书、古籍上线数据已超千万,内容非常丰富。
2、中国国家社会图书馆
中国国家社会图书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在线网站,它内置了文津所搜,可以搜索藏书,还能够免费搜索到电子期刊、图书、论文、报纸还有各种工具书等。
3、德国Springer
这个网站是世界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而且已经在我们国内开通了SpringerLink服务。SpringerLink服务的所有资源又分为人文、生物、天文等12个学科,提供大量的相关期刊、图书等查询,大部分图书都支持PDF下载。
期刊论文查找方法如下:
(1)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被称众多科研汪称国内文献论文最全最权威的中文文献库,知网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2)掌桥科研
掌桥科研是国内文献论文网站的新星,由于它的一站式服务,人性化的功能,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热情追捧。掌桥科研拥有亿+条中外文献,月更新700万左右中外论文期刊,其中外文文献在国内最全,提供直接下载服务,并有即时机译中英功能,值得推荐。
(3)万方数据知识平台
万方提供中外学术论文、中外标准、中外专利、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等科技文献的在线服务。重点收录科技部论文统计源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比例高,收录文献质量高,不定期更新。
(4)维普网
维普网是国内大型中文期刊文献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学术论文、各类范文、中小学课件、教学资料等文献下载。网站主营业务包括论文检测服务、优先出版服务、论文选题下载等。
(5)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这是一个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方便实用的网站,无论你身处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该网站的文献资料辅助你的论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