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反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反馈系统不仅可以检验家校合作的效果,还有利于推动家校合作改革,促进其顺利发展。目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反馈环节常常被忽略,文章拟从反馈意识、反馈内容、反馈途径、反馈所需环境四方面提出健全家校合作过程中反馈系统的策略。 [关键词] 家校合作;反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2-0048-03 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在互动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反馈,首先可以检验家校合作的效果,与预期达到的目标是否一致;其次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家长的需要,从而适当地调整合作方式、合作内容等,完善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外,积极的反馈还有利于激发家长和教师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家校合作的实质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它将家庭和学校两个不同的教育实体连成一个系统,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现在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反馈并没有引起合作主体特别是家长的重视,并且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反馈所发挥的检验、监测、激励的作用也相当微弱。本文将从反馈的基本要素出发,提出健全家校合作过程中反馈系统的几个策略。 一、强化家长的反馈意识 目前,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相互疏离型,教师与家长之间仅仅是偶发性的联系和互动;②单向支配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位置恒定不变,即是一种单向的指导关系,家长成为教师和学校工作的默默无闻的配合者;③“战时”联盟型,为解决发生在儿童身上的问题,教师与家长短期内在认识上、行动上达成一致,但随着问题的解决,这种即时的联盟也随之解体;④相互敌对型,教师与家长间发生较为明显的冲突,他们相互指责,相互敌对。在这四种类型中,又以单向支配型为主导。教师和家长受文化程度、角色定位等因素的影响,掌握的信息往往不对称,这就使得教师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合作活动都是由教师依据自己工作的需要组织进行,他们事先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把握合作的方向和速度,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相反,家长则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纳入到合作中来,在合作过程中处于被支配、被引导的地位。互动一方主体地位的缺失必然使反馈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难以继续,反馈的内容和信息遗失,反馈的强度减弱,这一切必将影响反馈作用的发挥。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体之一,如果没有他们的反馈,教师的信息传播在空间上只能是有去无回,在时间上也终止于传播的那一刻,这样的合作有名无实。 意识指导行动,要保证家长在合作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必须要先唤醒家长的反馈意识,为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首先,教师要全面地为家长提供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这是反馈顺利进行的信息基础,也是强化家长反馈意识的基础。家长只有掌握了与教师相对称的、充足的信息,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主动向教师反馈子女在家的情况,这样才便于唤醒家长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及时对家长的反馈做出反应。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所处的环境都会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反馈的有效性。如家长期望子女学习成绩优异,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只注重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反馈,忽视孩子心理发展的相关信息;家长不懂得正确引导、发现子女的兴趣爱好,在反馈时过多地指责子女的缺点与不足而忽视其优点等。教师要客观地对待这些反馈,从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上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当然,在反馈过程中也有不少积极的、建设性的信息,教师要对提供这些信息的家长予以鼓励,并采纳他们的反馈信息。教师对家长反馈的再反馈有助于增加家长的效能感,使家长在被尊重的基础上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与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这就会提高他们反馈的积极性,反馈意识也将随之增强。 二、保证反馈内容的全面性及动态性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生理、心理、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成熟。岳瑛在《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一文中提到:“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首先在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在品德和学业及其它各方面良好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到教育活动中的,所以反馈也就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情感、意志、性格和心理等方面,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类型、学习品质、心理品质、生活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首先从观念上对家长进行教育。打破家长“成绩唯上”的观念,不断强化家长“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这种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其次拓宽合作的内容。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多与家长沟通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与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初中生的青春期转变;再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家长与子女进行平等对话,在具体的生活中观察,并将沟通、观察到的信息比较客观、全面地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强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风格和人格特征,还有利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合作目的的达到。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尤其对初中生而言,学习任务明显加重,身体、心理方面极速变化,个性也在逐渐形成,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也很强。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家长,对子女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对子女的评价,要尽可能地随时关注子女各方面的变化,对不同的变化给予恰当的指导或鼓励,同时应该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教师,这样便于教师和家长同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让学生体验到自尊和相互间的信任,从而产生追求新目标和争取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 三、构建畅通的反馈途径 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简单反馈及复杂反馈两类。目前,简单反馈的主要合作途径有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校访等。在简单反馈中,教师和家长之间不需要“第三者”和“中间人”从中穿针引线、铺路架桥,沟通时,家长会通过言行直接接受教师所陈述的信息并做出及时的反应、评价。因此,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合理、高效地运用这些途径,如改变传统家长会的开法。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避免教师“一人谈”,尽可能给家长留一定的时间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疑问,教师与家长实现互动。同时所有任课老师也都要出席家长会,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与家长交流;还可以经常电话联系。电话联系可以在家长会前、家长会后,或者平时有需要的时候。电话联系既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也可以直接得到家长的反馈;三是开辟家校热线。教师随时接受家长的反馈信息,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四是邀请家长校访。能主动校访的家长一般对合作持积极态度,比较愿意与教师沟通,了解子女的情况,所以学校应鼓励校访,对校访的家长,教师应热情接待,真诚地为家长提供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耐心地与家长分析学生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有效的教育方法;五是家访。教师要有计划地家访,在家访时,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来直观地感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情况,以及对教师和学校教育的态度和看法。 家长委员会现在也越来越成为家校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途径的反馈是一种复杂反馈,反馈要经过家长委员这一中间环节。家长委员是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家长中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与家长沟通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解决目前班容量过大,教师无法一对一地与家长沟通反馈的很好的措施。要办好家长委员会,首先得通过家长民主选举,选择有工作能力、关心子女教育、愿意无偿为教育服务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间自主分工,权责明确,定期组织活动,将学校的信息传达给家长,并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代表家长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以实现信息全面、及时的沟通与反馈。 四、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是获得真实、全面反馈信息的必要条件。因为家长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减小与教师间的距离感,才能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合作环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物质方面的环境主要是教师与家长交流时所处的场所及周围的布局;心理方面的环境则主要是合作过程中教师的态度、沟通技巧等。在物质环境方面,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如家长会时,教师要打破独自站在讲台上讲话的传统模式,尽量不使家长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视为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家长校访时,避免在教师多的办公室谈话,减轻其他教师给家长造成的压力,尽量不要与家长隔办公桌面对面而坐,因为这样容易产生距离感。 宽松的心理环境较物质环境更能影响合作效果。要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包括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发者角色、咨询者角色等。家长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也是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活动中家长应发挥不同的作用。明确界定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后,合作时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家长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其次,要有良好的合作态度。教师在与家长交往时,不管家长的年龄大小、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如何,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尊重理解。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要谦虚和蔼,讲究礼貌,避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最后,要掌握灵活的合作技巧。包括称谓得体,语气委婉,避免采用命令、警告、责备、提意见和训话的语气,适当的时候可以加上幽默和风趣,同时在与家长谈话时尽量保持微笑,恰当地运用手势、姿势,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解除家长的防御心理,使家长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确保反馈的真实性。 家校合作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有传播必然要有反馈,它们相生相伴。有效的反馈需要反馈的主体、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途径、反馈所需要的环境几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合作主体的反馈意识,完善反馈内容,拓展反馈途径,构建良好的反馈环境,确保反馈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家校合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育群.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忠虎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李冬艳,徐宁.学期教学过程的反馈形式分析[J].教育探索,2005(2). [4]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毕业论文. [5]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6]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