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量上看,2018年国内健身俱乐部门店数已达46050家,规模和美国基本持平。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健身产业的渗透率还远远低于美国。其中,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健身房相对规模较早,但受限于市场容量,规模相对较小。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健身产业的潜力十足,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北上集中,新一线西南繁荣
全国城市中,2018年北京、上海俱乐部数量旗鼓相当,均为1300-1400家左右。还有,深圳俱乐部数量为731家,广州685家。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重庆健身产业发展势头旺盛,在过去一年内保持了较高增长率,而成都俱乐部数量达到558家,仅次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可谓是发展繁荣。
转型升级,智能健身成趋势
互联网智能健身房因其创新运营模式,也引发了资本关注。2018年,在健身领域融资事件共41起中,其中与互联网智能健身房有关的融资数量有15起,占比达37%。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此类创新模式尽管看似更适应市场需求,但占比仍然较低。从细分品类来看,健身俱乐部依然占据最多的市场资源并且增长稳定,北上广深有4179家健身俱乐部,而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智能健身房目前仅在一线城市布局,北上两地不足400家,仅占比4%,未来有望成为健身房的新一轮发展趋势。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