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文章叙述风格有哪些 文章叙述风格有: 1、第一人称叙事法 2、第三人称叙事法 3、顺叙法 4、倒叙法 5、插叙法 6、补叙法 7、分叙法 8、详叙法 9、略叙法 10、直接抒情法 11、间接抒情法 12、先叙后议法 13、先议后叙法 14、夹叙夹议法 15、以物为线索 16、以人为线索 17、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18、以中畅事件为线索 19、写生法 20、转动法 21、剥笋法 22、拟人法 23、化动法 24、说明法 25、运用“五觉”法 26、借物抒情法 27、托物言志法 28、物品自述法 29、远眺近看法 30、内外结合法 31、移步换形法 32、说明介绍法 33、环境衬托法 34、彩笔描绘法 35、远近结合法 36、时序变换法 37、生长变化法 38、展开联想法 39、突出重点法 40、对照比较法 41、赞美颂扬法 42、静态素描法 43、总分结合法 44、特征举例法 45、特征说明法 46、重点突出法 47、成长变化法 48、实验证明法 49、群体描写法 51、拟人法 52、动物自述法 53、议论抒情法 54、景物衬托法 55、季节特征法 56、随时变化法 57、日内变化法 58、定点换景法 59、定景换点法 60、移步换景法 61、围绕中心法 62、分类描写法 问题二:什么是叙事风格 叙事风格是:指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使文艺作品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 “叙事”又称“叙述”,是中国文化最早就有的术语;简而言之,叙事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叙事”这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核心功能。在叙事的过程中,因作者选择的表现角度、运用的艺术方法等等存在差别,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比如:余华的著名小说《活着》,采用了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双重叙事风格――在悲观主义的叙事下,不同的人物以死亡的形式,展示了大时代下人物的渺小与无力;在乐观主义的叙事风格下,人间温情成为好好活着的动力。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变化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向影像本体的回归。・・・・・・・ 问题三:记叙文的叙事顺序有哪些,各自特点 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 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作用】 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问题四:记叙文的叙事方式和各自特点有哪些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 记叙文的线索 (1) 以时间为线索.(2) 以事件为线索. (3) 以某物为线索.(4) 以某人为线索. (5) 以见闻为线索.(6)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 以感情为线索. 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但一定要有集中的人物。 2.叙事的记叙文。不一定有集中的人物,但一定要有完整的事件。(记事的六要素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观察逼真、绘景绚丽、语言优美。 4、状物的记叙文:没有完整的事件和集中的人物。但是它们知识性强,内容新鲜,描写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问题五:故事的叙事特点有哪些 1.情境性 课程故事的情境性表现为它总是向读者展示故事不断展开的“场景”与“情节”.“场景”指的是课程故事发生的环境.一般来说,课程故事中所描述的环境分为物理的环境和文化社会的环境,前者通常指教室布置,桌椅摆放等,后者则把班级、课堂喻为“小社会”、“文化群体”.但是杜威认为,“环境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周围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据此,他提出:“真环境”的概念,其意指与个体相交作用的事物,并使得“一个人的活动跟着事物而变异”,课程故事中描述的“场景”并不只是故事的展开提供―个“空间”,而是“场景”成为引发促进或阻碍课程故事发生发展的因素以及支持或挫败教育教学的条件.“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滋养、教育了故事中的人.在第二个故事中,“讲台”“同学们”都是“我”和那个羞怯的男生所处的故事场景.“讲台”“课堂”“同学们”是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故事的主角相互作用.男孩走上讲台,使出现了故事中的尴尬局面.同学们的哄笑,“课堂死寂一片”使“我”陷入教学困境.“我”背对讲台,成为应对困境、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背对讲台的“我”体会到保护学生自信的意义.站在讲台上的男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不再怯懦恐惧.课程故事的价值在于“情节”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而不全是以“理”服人.在课程故事中,“失误”“误解”“悔恨”“冲突”等等是经常映入眼帘的“情节”.它常常引人人胜、感人至深.在“情节”中,故事的主角经历的情感的震动,使得教师意识到自身思想的误区,便抛弃陈见,转变教育观念.尼尔斯(Nias,f.)指出,教师转变观念的过程是一场情感的经历.只有当教师心中的职业形象在经历长期的混乱、困惑、痛苦后,观念的转变才真正得到实现.再者,课程故事之所以能吸引广大教师,即在于故事中的情结.情节再现了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过程.倾听、阅读故事的教师会感到这些故事似曾相识,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因而倍感亲切、真实,认为可以从中获得启示.这些故事中也有教师的教学行为举措,但不像教师经验论文那样只强调自己的作法,并雄心勃勃,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那些去掉情景的“一法”“一得”往往显得干瘪,缺乏当初的活力.教师的“一法”“一得”只有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才显露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探究性 课程故事记录的是,教师思考课程问题、寻求课程实施出路、谋划课程实施策略;实施课程设计的探究过程,我们把课程实施视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历时过程.制定再完美的课程设计也不可能保证教师应付所发生的一切教学事件.课程故事往往始于教学现实与课程设计的矛盾冲突之时.课程故事通常采用深度描写的写作方式,详细展示教师面临的“中途触礁”“令人头痛、诧异”“困惑”“后悔”等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在上述‘案例中,作者不惜笔墨,详述了“我”悔恨的内心感受.此时,课程故事的主角一一教师不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置身于课程问题中,这使得教师不得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直面“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许多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矢志不渝,执著于分析教育问题,思考走出课程困境的办法,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尝试解决课程问题.教师一旦开始思考课程问题和谋划课程实施的出路,总是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摹然回首”重新认识教师、学生、课程等原点问题.由此看来,课程故事展现的是教师遭遇课程问题、探究课程问题、解决课程问题的过程. 3.自我实践性 从上述课程故事不难看出,“我”是课程故事的组织,是“我”在讲述自己课堂上亲身经历.“我”不是故事中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建构者和故事中的实践者.“我”在......>> 问题六:叙事手法有哪些!分别是? 30分 顺叙 插叙 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