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红楼梦》里析字修辞手法【摘要】析字辞是一类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文章立足于析字修辞的三种主要类型和修辞效果并结合《红楼梦》中的例证进行探索。【关键词】化形析字 谐音析字 衍义析字 红楼梦在《红楼梦》研究中,特别是红学索隐派中人们常常要借助于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手法,来解读《红楼梦》这部旷世之作,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析字。近几十年,尽管一些修辞工作者也对析字产生兴趣,并有些研究,但比起修辞学的其他领域来说,还很不够,特别是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析字修辞手法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些很常见的析字修辞大家都有所接触,但很少见落笔成文的。而析字修辞手法在这些名著中是不容忽视的修辞现象,本文就《红楼梦》里的一些常见的析字修辞进行简单论叙。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字有形、音、义三方面;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即推衍上去的,名叫析字辞。 析字修辞格为汉语所特有,许多汉字都是字中有字,由若干个上下左右的零部件拼合而成,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利用汉字的音、形、义特点达到析字的目的。是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1、 化形析字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拼形文字,它是由不同的偏旁、部首和部件组合起来的。化形析字就是变化字形,对文字形体加以离合、增损或只假借字形的一种修辞手法,以离合最为常见。它是利用汉字可以分析的特点,对字的结构(部位或笔划)进行增损离合,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而产生另外的意思,达到修辞的效果。(1) 离合离合是在字形结构上进行分解变化,重新组合后而得出新的字,构造出一种临时性新的意思的一种析字手法。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红楼梦》第五回)这里把“孙绍祖”的“孙”字析为“子”、“系”两字,再用“子”、“系”来代“孙”字。离合析字也可以与谐音等其他手法交互运用。如称“假”为“西贝”,就是先把“假”字谐音作“贾”,再把“贾”字析为“西”、“贝”而成的。(2) 增损许多汉字是一些独体字,把这些独体字作为某个汉字的零部件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汉字,这种表现方式就是赠损析字法。 在《红楼梦》中,这种修辞格最为常见。比如: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次生财。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这首诗,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内涵的所在。“凡”、“鸟”相合为“凤”(隐指王熙凤),“二”、“令”相合为“冷”;“人”、“木”相合为“休”。“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暗示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必由听从,到冷淡,到休弃,这里是析字修辞中的赠损法。又如:“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红楼梦》第五回)这首诗是写香菱的。“两地”即两个“土”,是“圭”。“孤木”是“木”。“两地生孤木”是“桂”字。很巧妙的点出了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为妻,香菱的日子就不好过,最后被虐待而死。曹雪芹通过析字这种含蓄委婉的方法,暗示了《红楼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未来命运。(3) 借形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拼形文字。它是由不同的偏旁、部首和部件组合起来的。借形析字,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将汉字进行分解离合,从而产生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如:贾政接来看时,上面写着: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出新闻。(《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西贝草斤”是典型的借形析字,“西贝”合为“贾”字,“草斤”合为“芹”字,这里所指的就是贾芹,由“草”字中隐含着对贾芹的嘲讽。2、 谐音析字谐音析字主要指利用同音字和近音字来替代相关的汉字,一般分借音、切音和双反三种形式。(1) 单纯谐音也叫借音,主要指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门子)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薛也。(《红楼梦》第四回)这里用“雪”借作同音的“薛”,揭露“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豪强显赫。又如:“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红楼梦》第五回)这里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见闻,警幻仙子携宝玉入室,宝玉闻一缕幽香,便问何物,答曰:“群芳髓”;又品一香茶,问何名,答曰:“千红一窟”;又喝一酒,问何名,答曰:“万艳同杯”。很显然,这里“群芳”、“千红”、“万艳”是指众女子,“髓”是“碎”的谐音,“窟”是“哭”的谐音,“杯”是“悲”的谐音。这里利用借音析字的修辞法,作者含蓄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女子痛苦悲惨的命运,同时也点处“绝代佳人绝代悲”的深刻主题。又如:探春笑道:“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红楼梦》第十五回)“诗”“湿”同音,由“诗”转为“湿”,话语顿时显得活泼风趣。(2) 利用反切上用做反切的两音的,叫切音。比如:那红禀帖上写着:“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荣贵平安,加官进禄,万事如意。”(《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据一些学者的考证,曹雪芹关外祖籍在铁岭,是铁岭之人,黑山村是铁岭之地,黑山村的庄头乌进孝是否铁岭之人呢?蒙汪韶彬先生据本家《汪氏同宗录》及地方史志,并通过实地调查,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乌进孝的原型是康熙年间铁岭地区皇庄汪荒地的庄头汪进孝,他还有个兄弟叫汪进忠,就是乌进孝说的为荣国府经营八九个庄子的“兄弟”。原型姓汪,小说人物姓乌,何以见得乌进孝即汪进孝?却原来这是雪芹以古代语音拉起的一道障眼帷幕。古代没有拼音字母,采用反切法给汉字注音,也叫切音,用“××切”表示。汪,古代韵书作“乌光切”,雍正四年问世的《音韵阐微》一书作“乌荒切”,“汪”的反切上字都是“乌”。再看“乌”,古代韵书作“汪胡切”,“乌”的反切上字是“汪”。“乌”“汪”互为反切上字,从这种意义上说,“乌”即“汪”,“汪”即“乌”,岂非乌进孝即汪进孝乎?再进一步想:汪,乌荒切。乌荒者,汪荒也。雪芹分明在暗示读者,这个黑山村就是铁岭的汪荒地。(3)利用反切上顺倒双重反切的叫双反。这种析字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比较少见,往往是后来的一些红学家们在索隐《红楼梦》时,用到的方法。3、 衍义析字是指利用汉字意义上的多义性,或代换,或牵附,或演化,以达到析字的目的。在《红楼梦》诗句中常运用这种析字的修辞格,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随即推衍上去。析字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加语言表达能力。“衍义析字”以意义言,由于字义的相似或相反,可由联想而牵附。(1)代换换话达意,叫做代换。这常发现在引用的文中,是利用同义异词现象的一种措辞法。比如: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里的“站树梢”与“立枝”是同义,用“立枝”来代换“站树梢”就不难猜出贾母所出的谜语了。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了析字法的另外一种方法,也就是谐音析字里的借音,“立枝”与“荔枝”谐音,这则谜底答案就为“荔枝”。同时谜底“荔枝”又可谐音为“离枝”,通过这种析字手法,贾母谜的寓意在于暗示将来所谓的“树倒猴狲散”,也有暗指贾母处于最高地位的太上家长,如果用这句俗语来比喻,她恰似一只站在树梢头的老猴狲。(2)牵涉随意牵涉的叫牵涉。如:宝玉道:“想必是这个原故。等我回去问了是谁,教训教训她们就好了。”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论理我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黛玉道:“今儿得罪我事小;倘若明儿宝姑娘来,甚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姑娘”是宝钗,“贝姑娘”并无其人,只因“宝”“贝”两字意义相连,即便推衍上法,由“宝姑娘”牵附出“贝姑娘”来。嘲笑宝玉平日宝贵宝钗,把宝钗当作“宝贝”。又比如: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说:“那里来的渔翁!”……黛玉笑道:“我不要他它。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得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这里是利用“翁”与“婆”的对立承接关系,承上文“渔翁”,脱口仿造出“渔婆儿”,“渔翁”和“渔婆儿”恰巧成一对儿,暗含了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关系,微妙而含蓄的刻画了黛玉的心理活动,显得幽默、风趣。(3)演化在表达隐含的寓意时,弯弯曲曲,演过得似乎有关连又似乎没有关连,必须细细推究才能明白的,这种修辞格叫做演化析字法。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红楼梦》第五回)(通灵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红楼梦》第八回)“霁月”为雨停月出,演化出“晴”字,“彩云”为呈花纹的云彩,寓"雯"字,暗指"晴雯"的悲惨遭遇。在这里,“灿若明霞”也是点“晴”字,因为霞是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先兆;“莹润如酥”是射“雨”字,应从韩愈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来的;“五色花纹”寓“文”字,因为五色花纹即可称为文。 “雨”“文”合二为一即为“雯”字。这句话里暗含“晴雯缠护”四个字。又如: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红楼梦》第五回)这首诗是写香菱的。“两地”即两个“土”,是“圭”。“孤木”是“木”。“两地生孤木”是“桂”字。作者在这里暗示,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为妻,香菱的日子就不好过,最后被虐待而死。作者通过析字这种含蓄委婉的手法,暗示了《红楼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未来命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析字用当其所,则每每能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使作品或多一份曲折,或多一份含蓄,或多一份幽默,或多一份情趣。运用析字的修辞手法,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显示着作者高度的语言艺术技巧,而此种技巧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几乎绝迹,这无疑也显示着曹雪芹和高鹦两位作者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下优劣。以上,我们对析字格的三种类型进行了分析,析字格能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对原著的解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探索。主要参考文献:1 刘 铄,红楼梦真相[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4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古木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