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代码为10114。学校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创建于1919年8月。1921年8月,改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8月,更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1932年1月,组建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3月并入山西大学,称作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9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介绍
山西医科大学,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开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5所医学院校之一,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川至、迎泽、中都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22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33个教学机构,1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5个教学医院,122个其它教学基地,15个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科学研究基地;设有3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7000余人,研究生导师2000余人,临床教师220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省部级专家及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省级教学团队24个。
学科建设
博士后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图书情报。
重点学科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2个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学科群。
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泌尿外科学、中医护理学、骨科学、肾病学、普通外科学、老年病学、急诊医学、风湿免疫学、护理学、病理学、眼科学、心血管内科。
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医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现有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级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
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临床医学。
山西省品牌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
山西省特色专业:口腔医学、药物制剂、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中药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药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眼视光学、社会工作、运动康复、生物制药、基础医学、精神医学、儿科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中药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尘肺病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2020年,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包括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36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20余篇;获专利授权18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月,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了“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海外培养计划”,开展了“硕士研究生1+1+1联合培养”等项目。